普惠金融发展论文

2025-01-04

普惠金融发展论文(通用12篇)

普惠金融发展论文 篇1

一、引言

金融就是价值的流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其交易频繁程度反映着经济的繁荣程度。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暴露出了国际金融体系失衡的问题。和国际情况一样,国内同样存在着严重的金融失衡,“二元”结构使得贫富差距加大,金融资源分配不均衡,区域金融沙漠化。经济落后的地区往往金融的发展滞后,同时金融发展的滞后又使得地方发展缺乏充裕的资金的支持,限制了其缩小发展差距,二者形成正反馈效应,恶化形势,形成恶性循环。随着G20的召开,立足于解决这个问题的普惠金融再次被提上议程,本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系统地分析普惠金融的发展。本文首先剖析了普惠金融产生的背景,接着阐述了普惠金融的概念,然后概括了普惠金融发展的意义,最后揭示了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和发展的对策。

1.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在国际金融中处于不可动摇的优势地位,掌握着世界上主要的金融机构和金融组织的权利。特别是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霸主地位的美元,这种地位给美国在金融领域的发展带来巨大的优势。美国既可以通过加印美元使美元贬值变相减轻举债压力、刺激出口,又可以通过增加流通中的美元来弥补财政赤字,转嫁通货膨胀的风险。借此,美国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维持经济的稳定发展,雄厚的经济实力使得美国可以轻易地从全球范围内吸取资金、资源。而发展中国家在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很小,很难获得大量外界金融支持,在加上本国内的金融体系本来就不完善,阻碍其发展建设。

2. 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

企业资金来源包括所有者权益和负债。在大型企业中,由于初始资本的庞大和企业自身累积盈余,所有者权益中的资金一般就比中小企业多得多。另外,在负债方面,企业融资的渠道更为广泛,既可以像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又有上市和证券融资渠道,同时还有国家地区政策上的支持。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商业银行为了风险规避对其的贷款审核严格得多,中小企业无法获得充裕的资金支持。再加上中小企业在金融市场上的地位较低,无法获得大量金融支持。原来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一直不够,近年来鼓励创业、创新,才开始有了一些政策倾斜。

3. 城市和农村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进行了工业化和现代化改革,逐步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和金融体系。而农村依旧进行中传统的农业生产,生产结构单一,更不用说完善的金融体系了。在这个过程中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农村发展远远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这种社会、经济的二元结构决定了城乡之间的金融关系也是二元结构的。首先,金融市场方面,农村的金融市场由国有银行和信用社为主,交易规模较小,对借贷的限制性较高,正处于金融需求旺盛时期却不能满足供给。而城市以及形成了发达的金融市场体系,拥有充裕的资金支持城市的发展建设。而且国家金融制度也无法弥补城乡金融割裂的现状。城市金融的发展犹如滚雪球效应,发展越来越好,而由于资金的趋利性,农村金融的差距被放大。同理,大城市的金融发展也比中小城市的发展好,东部发达地区的金融发展比西部落后地区发展好。

二、普惠金融的概念

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一词源于英文“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国际上通常称为包容性金融。这一概念是联合国于2005年“小额信贷年”中提出。2008年,金融危机推动了普惠金融联盟(Alliance for Financial Inclusion,AFI)的成立。在2009年12月G20成立了普惠金融专家组,加强全球合作积极发展普惠金融等,在2010年6月通过了“创新性普惠金融的九项原则”。

而在我国,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将发展普惠金融正式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在2016年9月于杭州举行的G20峰会中,讨论了三个关于普惠金融发展实践的文件,被列为重要议题之一。

普惠金融,是指能适当地、有效地、全方位地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特别是为发展中国家、农村、农民、小微企业等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支持与帮助,改善经济结构,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服务对象上,多为弱势地区、弱势产业、弱势人群提供针对性服务;在服务产品上,除了基础的支付结算、储蓄等金融服务外,提供合理的贷款、风险管理工具等产品;在服务特征上,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为弱势群体提供可负担成本的金融服务。

三、发展普惠金融的意义

从理论和时间方面来讲,发展普惠金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有利于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有利于完善金融体系、有利于促进金融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1. 理论意义

传统的金融学理论认为金融市场能自动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政策、信息不对称、二元结构等问题,使得市场不能完全发挥其资源配置的作用。发达国家、地区和富人往往处于金融市场的中心,拥有优势地位,更利于运用资金资源,攫取利益,使得贫富差距不断加大,金融市场失衡。普惠金融理论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完善传统金融学的理论体系,为金融市场的平衡发展提供平理论支持。

2. 实践意义

(1)有利于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

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在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金融资源的失衡问题严重,弱势群体能享受到的融资不易、成本较高的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不仅加重了弱势群体的融资负担,也制约了区域均衡发展。普惠金融立足于使各阶层、各地区能共享金融服务,满足弱势群体的金融需求,促进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

(2)有利于完善金融体系

在金融危机、金融资源分配不均衡等问题中暴露出了现代金融体系还是有待完善,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全。普惠金融有利于弥补金融沙漠化,促进金融资源的有效分配,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现代金融体系。

(3)有利于促进金融可持续发展

二元结构使得金融发展两极分化,会形成断层,特别是基层不稳定,不利于金融的可持续发展。而普惠金融通过促进底层建设解决这一问题,从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到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将金融服务惠及全民,促进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普惠金融是金融理论的创新实践。

(4)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贫富差距、地区发展不均衡带来了巨大的社会问题,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普惠金融,使得公民都拥有这种发展权利,有利于脱贫致富,缩小贫富差距。而对小微企业的扶持,有利于促进经济多层次发展,增加就业机会。这将有利于调动社会的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普惠金融发展实践

我国的普惠金融发展的时间较晚,但是由于普惠金融切合我国金融发展的需要,在面对小微企业扶持、城乡一体化、西部开发战略的巨大金融产品、服务需求的背景下,普惠金融在我国的发展迅速。从2013年被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方案以来,迎来了巨大的发展。

1.普惠金融基础设施方面

(1)法律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还没有建立完整的普惠金融的法律体系,缺少对普惠金融的规范。就以民间借贷为例,虽然已经开展多年,但是还是存在很多法律上的争议。还有近年来火热的P2P,也还没有建立法律体系,规范其发展。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的支持。

(2)征信体系有待健全

在征信体系方面,从信用信息搜集范围来看,不管是金融体系趋于成熟的城市,还是相对较落后的农村地区,金融信用信息已经全面覆盖到每个人。但是就信用信息丰裕度来说,征信体系以银行间的信用信息为主,较为单一,不能完整描述个人的信用特征、准确划分信用等级。

2. 金融机构体系覆盖密集

以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为主,股份制商业银行为辅的银行金融机构已经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密集覆盖,发挥各自在金融市场上的优势,建设农村金融网点,对农民提供金融服务。

除了传统的金融机构的转型发展外,民间金融机构也积极成立了小额贷款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等新型金融机构,吸收社会闲置资金,完善了金融机构体系。

3. 普惠金融认识薄弱

普惠金融是一个新兴概念,虽然现在已经在快速发展阶段,但是人们对于普惠金融的认识不够充分。原本在普惠金融就是针对于难以获得资金支持的弱势群体的,但是这部分人往往不具备专业的金融基础知识,更不要提对普惠金融的认识了,因此,普惠金融在推广中还是具有难度。

4. 普惠金融仍存在风险

虽然普惠金融力图促进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缩小发展差距,但是普惠今天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风险。特别是在当前普惠金融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可能导致金融风险的扩大,使得低收入人群过度负债。

五、普惠金融发展对策

本文认为,普惠金融发展对策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金融基础设施方面、丰富支付清算体系、加强普惠金融教育和风险提示。

1. 金融基础设施方面

(1)完善普惠金融法律体系

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规划进一步指出需加快建立发展普惠金融基本制度,确立各类普惠金融服务主体法律规范,健全普惠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体系,逐步制定和完善普惠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形成系统性的法律框架,明确普惠金融服务供给、需求主体的权利义务。

(2)健全征信体系

从信用信息收集深度来看,不仅是基本的银行信用信息,而且有互联网、单位等多渠道的信息,有利于对个人建立全面深入的信用档案。扩充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接入机构,降低普惠金融服务对象征信成本。

2. 丰富支付清算体系

首先要完善传统的支付清算手段,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丰富支付手段。互联网的发展已经迎来了移动互联时代,移动支付手段方便、快捷,使得在原有的线下或者计算机客户端的基础上,对支付清算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移动支付目前已经成为了最具潜力的支付清算手段,再加上其便捷、成本低的特点,是发展普惠金融的助力。

3. 加强普惠金融教育和风险提示

加大对普惠金融的宣传力度,通过互联网、电视、报刊等渠道,充分普及普惠金融基本知识。特别是针对农民、贫困人口等人群中文化水平不高的人,通过进线上宣传与深入农村、社区等实地讲解等方式进行专项教育,确保普惠金融政策的传达,帮助其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识。重点加强对惠及人群的风险提示,引导金融消费者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金融产品风险特征理性投资与消费,在遇到金融案件时要依法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陈银娥,孙琼,徐文赟.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分布动态与空间趋同研究[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5,06:72-81.

[2]张晓燕.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普惠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J].财会月刊,2016,17:94-97.

[3]董昀,李鑫.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基于文献的探究[J].金融评论,2014,05:16-40+123.

[4]潘美丽.普惠金融视角下的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5,25:64-65.

[5]周孟亮,王琛.普惠金融与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目标重构[J].农村经济,2014,10:54-59.

[6]文豪.中国金融发展方式转变研究[D].辽宁大学,2013.

普惠金融发展论文 篇2

(2016-2020)

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当前我市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是广元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金融业可持续均衡发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增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川办发„2016‟113号)、《四川省金融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以及《广元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普惠金融服务在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一)金融服务覆盖面稳步扩大。

1.农村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截至“十二五”期末,全市农村地区共有金融服务网点552个,累计布放自助服务机具1197台;乡镇银行网点覆盖率达到96%,支付清算网络不断向农村地区延伸,在全市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实现了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

2.金融IC卡和移动金融有效推进。截至2015年末,金融

— 1 — IC卡累计发行350万张,在存量银行卡中占比达42.71%,新发行的银行卡基本为金融IC卡,显著提升了金融服务的便利性。

3.保险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截至2015年末,全市共有4家保险机构经办农险业务,依托政府建立乡镇服务站388村级服务点3449个,全市各区县实现农险服务机构全覆盖。从事农险工作的专、兼职人员共有3645名。构建覆盖广泛的农网保险服务体系。

(二)金融服务可得性不断提高。

1.“三农”金融服务不断完善。截至“十二五”期末,全市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282.59亿元,占各项贷款额的53.16%。

2.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15年末,全市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62.47亿元,贷款增速16.17%,高于全市各项贷款平均增速5.99个百分点。

3.特殊群体金融服务不断加强。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金融支持不断加强。大病保险实现全市覆盖,推动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城镇职工补充、社会医疗救助等医保经办服务。

(三)金融服务满意度逐步提升。

1.小微企业和农户贷款满意度不断提高。截至2015年末,小微企业贷款户数36645户,申贷获得率达到98.09%。

2.不断完善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减轻企业财务负担。积极发挥政策性担保、商业性担保服务实体企业的互补作用。通过财政金融互动、贴息安排,设立应急转贷资金、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等 — 2 — 渠道,增强金融机构风险抵御能力。清理整顿不合理金融服务收费,规范收费行为。

3.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扎实开展。初步建立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有效化解了金融消费纠纷,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2015年办结金融消费者投诉135件。

尽管我市普惠金融服务成效明显,但仍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普惠金融服务不均衡;普惠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普惠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不够,服务民生和弱势群体方面需要进一步精准。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市第七次党代会、市委七届六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围绕“三个一、三个三”兴广战略,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完善基础金融服务与改进重点领域金融服务相结合,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使最广大人民群众公平分享金融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基本原则。

健全机制、持续发展。建立有利于普惠金融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大对薄弱环节金融服务的政策支持,提高精准性与有效性,调节市场失灵,确保普惠金融业务持续发展和服务持续改善,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 3 — 机会平等、惠及民生。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让所有阶层和群体能够以平等的机会、合理的价格享受到符合自身需求特点的金融服务。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坚持市场化运作,探索多元化、可持续的普惠金融发展模式,使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在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均衡布局、政策扶持等方面的作用。

防范风险、推进创新。在有效防范风险基础上,鼓励金融机构在盈利模式、服务理念、产品和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对难点问题坚持先试点,试点成熟后再推广。

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加强统筹协调,优先解决欠发达地区、薄弱环节和特殊群体的金融服务问题,鼓励各部门、各县区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做到服水土、接地气、益大众。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具有广元特色的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有效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明显增强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显著提升金融服务满意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特别是要让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及时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使我市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居于全省中上游水平。

1.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的普惠金融组织体系,巩固助农取款服务村级覆盖网络,推动行政村一级实 — 4 — 现更多基础金融全覆盖。拓展城市社区金融服务广度和深度,显著改善城镇企业和居民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到2020年,在全市金融机构空白乡镇简易服务网点覆盖率达到99.9%、村级覆盖率达到95%。

2.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加大对城镇低收入人群、困难人群以及农村贫困人口、创业农民、创业大中专学生、残疾劳动者等初始创业者的金融支持,完善对特殊群体的无障碍金融服务。加大对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新主题的金融支持,对电子商务等轻资产企业创新改革金融产品、降低融资贷款门槛。未来五年,小微企业贷款信贷计划单列,力争每年实现“三个不低于”以及国务院和银监会关于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考核要求。积极推进“三农”金融服务,努力实现涉农信贷投放持续增长。到2020年,涉农保险参保农户覆盖率提升至95%以上。

3.提高金融服务满意度。金融工具的使用效率得到有效提高。进一步提高小微企业和农户申贷获得率和贷款满意度。力争到2020年底,小微企业信用档案建档率达到80%以上、农户信用档案建档率达到50%以上。明显降低金融服务投诉率。

三、主要任务

(一)发挥各类金融机构作用,建立健全金融监管差异化激励机制。

1.发挥各类银行机构作用。鼓励政策性银行以批发资金转贷形式与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合作,降低小微企业贷款成本。探索与其他银行业机构合作开展出口退税账户委托贷款、统借统还转

— 5 — 贷等业务,扩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覆盖面。强化政策性功能定位,加大对农业开发和水利、贫困地区公路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力度,为“三农”发展提供期限长、成本低的政策性资金支持。

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地方性法人银行要继续向小微企业集中区域增设小微支行、社区支行。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民营银行扎根基层、服务社区,为小微企业、“三农”和城镇居民提供更有针对性、更加便利的金融服务。鼓励法人金融机构发行“三农”“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券,增强支农支小资金实力。

积极稳妥推进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严格按照银监会和省政府“成熟一家,启动一家”的要求开展农村商业银行组建工作。持续做好民营银行引进设立工作,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以集中连片扶贫县、百万人口大县中未组建村镇银行的县区为重点,加快在县区集约化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步伐,重点布局在老少边穷地区、农业地区、小微企业聚集地区。

2.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作用。以“创业板行动计划”和“四川省省级上市和挂牌企业后备资源库”为抓手,做实企业上市和直接融资培育工作,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中小微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促进更多涉农企业挂牌、上市。

3.发挥保险公司保障优势。稳步拓宽政策覆盖面,提高保险保障水平,增强风险保障能力。加大对涉农保险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保险机构调动更多保险资源进入农业农村,— 6 — 建立健全涉农保险服务体系,提高涉农保险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鼓励保险公司规范农业保险投保、理赔程序,简化办事手续。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开展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探索开展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气象指数保险、农产品产量保险等,稳步扩大畜牧业、森林保险、农房保险、农业基础设施保险、农机具保险等的覆盖范围,满足不同层次的农业保险需求。推动险资直投支农融资项目。积极发展涉农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开展农险保单贷款业务,缓解农业企业、农户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周转资金困难。鼓励保险机构将资源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倾斜,积极开发扶贫农业保险产品,满足贫困农户多样化、多层次的保险需求。建立健全贫困地区保险服务体系,依托村委会、居委会建设保险服务站,开展面向基层群众的保险惠民服务。大力发展针对小微出口企业的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小微出口企业扩大出口规模,重点支持农产品出口和农业企业走出去。深入推进城乡居民住房地震保险和个人税优健康保险试点。以商业养老保险和医疗健康保险等为重点,鼓励商业保险机构提供与社会保险相衔接的产品和服务,发挥商业保险对社会保险的补充作用。大力发展环境污染、医疗执业、安全生产等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责任保险,探索开展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充分发挥保险的风险管理技术优势,将保险纳入灾害事故防范救助体系。

4.规范发展各类新型机构。大力发展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规范发展民营、混合经营的融资担保机构。加快建设纵横交错的融资担保体系、再担保业务体系。推进完善政银担风险分担试点,— 7 — 引入更多金融活水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地方政府主导建立风险担保基金,引领推动各类农业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发展壮大。

积极发挥小额贷款公司和典当行融资功能,努力提升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水平。鼓励优质小额贷款公司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增资扩股、定向发债、资产转让、资产证券化、股东借款等方式做大做强。

促进互联网金融组织规范健康发展,严格执行行业准入标准和从业行为规范,建立信息披露制度,提高普惠金融服务水平,降低市场风险和道德风险。

积极稳妥发展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促进资金互助与农业生产有效融合,更好地发挥资金互助合作组织在支持“三农”发展和脱贫攻坚中的积极作用。

5.健全金融监管差异化激励机制。以正向激励为导向,从业务和机构两方面采取差异化监管政策,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将信贷资源更多投向小微企业、“三农”、特殊群体等普惠金融薄弱群体和领域。推进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和网点建设。有序开展小微企业金融债券、“三农”金融债券的申报和发行工作。进一步研究加强对小微企业和“三农”贷款服务、考核和核销方式的创新。推进落实有关提升小微企业和“三农”不良贷款容忍度的监管要求,完善尽职免责相关制度。积极发挥区域性股权市场、债券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作用,引导证券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增加有效供给,进一步丰富小微企业和“三农”的 — 8 — 融资方式。鼓励建立农业产业发展投资引导基金。

(二)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促进金融脱贫攻坚和精准扶贫。

1.创新小微企业金融产品和服务。围绕小微企业融资特点,引导银行机构积极开展保理、融资租赁、企业主个人财产担保、联保贷款等新型信贷业务。推动金融机构开展担保方式创新,大力推广应收账款、知识产权、股权、动产、订单、仓单抵质押贷款。鼓励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引入贷款保证保险机制。支持发展出口信用保险、信用保证保险和保单质押贷款,盘活应收账款等担保资源。支持金融机构优化民营企业信贷管理,通过提前进行续贷审批、设立循环贷款、实行年审制等措施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积极推广“银税互动”“银税保互动”等新服务模式,将“银税合作”推广到县域。鼓励小微企业引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以及利用债贷组合等新型模式融资。构建“小额担保贷款+信用社区建设+创业培训”等联动机制,以创业带动就业,支持大学毕业生、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

2.创新“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以全市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探索开展涉农资产证券化试点。加强对规模农业、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农业和农村电子商务等的金融支持。建立农村“两权”抵押、流转、评估的专业化服务机制。在涉农金融机构中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和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试点,激活农村金融市场。大力发展农业保险,鼓励县区因地制宜开展特色农业保险,积极开

— 9 — 发推广目标价格保险、天气指数保险、收入保险试点等,精准对接农业保险服务需求。

支持金融机构根据农业生产经营流程,发展订单、仓单质押等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新模式,引导金融机构创新“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服务方式,提高农业金融服务集约化水平。积极开展农机具、存货、订单、应收账款、水域滩涂使用权抵押等创新业务。鼓励开展农业机械等方面的金融租赁业务。建立多元化的农业农村贷款担保机制,创新联保、互保等多种形式组合担保贷款模式、推进农户信用评级,设立“星级信用户”评价制度,实行免评估、可循环小额信用贷款的鼓励政策。

3.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良性发展。鼓励互联网支付机构服务电子商务发展,为社会提供小额、快捷、便民支付服务,提升支付效率。发挥网络借贷平台融资便捷、对象广泛的特点,引导其缓解小微企业、农户和各类低收入人群的融资难问题。发挥股权众筹融资平台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支持作用。发挥网络金融产品销售平台门槛低、变现快的特点,满足各消费群体多层次的投资理财需求。鼓励金融机构加强与社保、医保、交通、旅游、商务等相关的行政管理机构合作,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打造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信息、资金、产品等全方位金融服务。

4.加大金融对脱贫攻坚的支持力度。重点围绕“四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五个一批”攻坚行动计划,按照“监管引导、信贷支持、普惠服务、智力扶持、结对帮扶”的模式和“四单” — 10 — 要求实施精准扶贫。

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支持引导作用。切实加大对贫困地区扶贫再贷款支持力度,合理确定扶贫再贷款期限,执行优惠利率,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大专项信贷投放,切实降低贫困地区融资成本。在贫困地区开展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示范基地创建。加大再贴现支持力度,支持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小微企业等获得融资。认真落实县域法人金融机构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定向降准等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实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

加大贫困地区信贷投放。以2015年底银行业贫困地区贷款为基数,各银行业机构进一步加大信贷投入,确保贫困地区各项贷款增速高于全市当年各项贷款平均增速,贫困户贷款增速高于农户贷款平均增速,贫困地区中长期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重点鼓励涉农银行机构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教育扶贫等领域的信贷资金投放,其他涉农金融机构要着重加大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小额信贷投放,大幅度提高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覆盖率。

创新金融扶贫产品及模式。完善小额信贷、创业担保贷款、助学贷款、康复扶贫贷款政策,稳妥推进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拓宽贫困户抵押担保范围。积极做好定点扶贫和驻村帮扶工作,制定并落实“金融扶贫开发合作协议”和“一对一”个性化帮扶方案。

(三)健全信用信息体系,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 11 — 1.推进信用信息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多层级的小微企业和农民信用档案平台,实现企业主个人、农户家庭等多维度信用数据可应用。扩充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接入机构,降低普惠金融服务对象征信成本。健全互联网、自助查询设备等多元化的信用报告查询渠道,优化征信异议和投诉处理工作流程,持续提升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服务水平。

2.推动农村支付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开展“支付惠农示范工程”创建活动,巩固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成果。丰富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的转账、缴费等业务功能。拓展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广度和深度,切实提升支付基础设施的有效使用率。大力推广银行卡、电子账户等非现金支付工具,提高银行账户普及率。鼓励银行机构和非银行支付机构面向农村地区提供安全、可靠的网上支付、手机支付等服务。进一步加强支付系统建设,不断延伸支付清算网络覆盖面,丰富资金结算渠道。

3.完善农村金融网点布局。鼓励和支持银行、证券、保险机构优化网点布局,进一步向县域及乡镇延伸网点,加大在金融机构空白乡镇规划设置便民简易服务网点和提供定时定点服务及流动服务方式,支持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努力消除金融机构空白乡镇。支持有关银行机构在乡村布放POS机、自助柜员机等各类机具,进一步向乡村延伸银行卡受理网络。鼓励保险机构建立健全乡、村两级保险服务体系,提升涉农保险服务水平。增强证券、期货、基金等经营机构对县域范围内投资者的服务。加强规划布局,提高准金融机构在县域的覆盖率。支持县区大力发展 — 12 — 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引导市内外符合条件的大型融资性担保机构在县域设立分支机构或开展业务。

4.加强城市社区便民金融服务。围绕衣、食、住、行等民生活动,建立社区金融生活圈,为社区服务商和居民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大力普及金融IC卡,推动金融IC卡在交通、旅游、园区、社保、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多应用规模化发展。深化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试点工作,完善金融IC卡暨移动金融基础服务平台。

(四)加强普惠金融教育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培育公众风险意识。

1.加强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广泛利用电视广播、书刊杂志、数字媒体等渠道,多层面、广角度长期有效普及金融基础知识,注重培养社会公众的信用意识和契约精神。针对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反假货币、投资理财、第三方支付等金融知识教育,开展“金融知识进万家”等特色化、差异化政策宣传,深化金融政策普及度。

2.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加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监督检查,进一步加强银行卡风险管理,及时查处侵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维护金融市场秩序。畅通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监管部门、仲裁、诉讼等金融消费争议解决渠道,建立健全第三方非诉纠纷解决机制。加强与金融消费者权益有关的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引导金融消费者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金融产品风险特征理性投资与消费。

— 13 — 3.培育公众风险意识。以金融创新业务为重点,针对金融案件高发领域,运用各种新闻信息媒介开展金融风险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非法集资行为的认知度和辨识度,树立“收益自享、风险自担”观念,促进公众强化金融风险防范意识。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督促考核。

建立普惠金融工作领导小组。强化统筹协调,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共享,形成工作合力。各县区和市级有关单位应结合工作职责,研究制定具体措施。加强专项督导,建立规划推动的跟踪督办和考核评估机制。

(二)发挥政策引导激励作用。

1.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实施贷款增量奖补、新增客户首贷奖补、金融专项债券奖补等财政政策,支持金融机构增加小微和“三农”贷款投放,促进我市金融信贷规模稳步增长。建立定向贷款激励机制。实施支农支小贷款奖补、精准扶贫贷款奖补等财政政策,引导金融机构重点增加对“三农”、小微企业、精准扶贫等薄弱环节的信贷投放,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2.健全融资分险机制和补偿机制。建立健全政府、银行、担保、信保共同分担的融资担保风险补偿机制,搭建针对中小微型出口企业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统筹解决小微出口企业接单、风险和融资难题。实施实体企业贷款风险补贴和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贴等财政政策,支持设立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和担保基金,营造促进实体企业融资良好外部环境,吸引更多金融资源投向实 — 14 — 体。

3.加强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探索整合财政扶贫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对金融资源的支持和撬动作用。认真落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税收优惠、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和精准扶贫、支农支小等财政金融互动政策,撬动更多金融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配置。

4.设立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发挥财税政策作用,立足公共财政职能,设立、完善、用好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重点针对普惠金融服务市场失灵的领域,遵循保基本、有重点、可持续的原则,对普惠金融相关业务或机构给予适度支持,更好地保障困难人群的基础金融服务可得性和适用性。

(三)开展普惠金融试点示范。

加快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思考 篇3

一、浙江省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实践

根据联合国对普惠金融体系的定义和描述,其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家庭和企业以合理的成本获取较广泛的金融服务,包括开户、存款、支付、信贷、保险等;二是金融机构稳健,要求内控严密、接受市场监督以及健全的审慎监管;三是金融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确保长期提供金融服务;四是增强金融服务的竞争性,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选择。

由此可见,普惠金融是指通过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和制度创新,为传统金融服务极少涉及的低收入人群和小微企业提供基础性的金融服务,让每个人都有获得金融服务的权利。普惠金融的实质是扶持弱势群体且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金融体系,对“三农”的金融服务是其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而农村是其重点所在,农业是其服务的主要产业,农民是其服务的主要群体。因而,构建普惠金融体系,对于完善现代金融体系,健全金融服务网络,有效运用金融手段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浙江省对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作了有益探索。2013年7月开始实施“浙江农信普惠金融工程”三年(2013—2015)行动计划,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2013年丰收小额贷款卡、丰收创业卡分别新增31.69万张、2.93万张,发卡总量分别达到159.99万张、3.66万张,贷款余额分别达到3712.3亿元、263.06亿元。加大支农信贷力度,信用贷款余额达193.08亿元、扶贫小额贷款余额达6.9亿元;发行丰收理财产品767期240.5亿元。二是金融服务便捷度不断提升。优化网点和自助机布局,ATM机、助农POS机、助农终端分别达到8408台、11080台和1947台。为50个县、154个乡镇提供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服务,向2000余家县级、乡镇合作单位提供公务卡服务。三是金融服务“阳光化”不断推进。加快丰收信用工程建设,联合有关部门评定省级信用村89个、信用乡20个,完成首批600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等级评定工作。

二、目前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仍是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矛盾比较突出,金融供给的普惠性不强,农村金融整体功能还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金融供求之间的不平衡。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农村信贷总规模和资金投入比重偏低,农村存贷比下降。

二是农村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向城市集中的趋势明显。农村金融机构通过上存资金、上划存款、购买债券、上交存款准备金等方式,使农村资金不断外流,加剧了金融资源在城乡配置的不合理,农村金融的覆盖面、供给规模以及深度同现代农业发展存在很大的差距。

三是农村金融市场存在不均衡性。银行业市场(信贷市场)快速发展,约占全部金融资产的80%,非银行业金融机构支农力度较小,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四是农村金融存在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农村很多地区的金融适度竞争不够,“一家独大”现象较为普遍,中小金融机构数量不足且实力不强,各类金融机构的功能定位仍需进一步明确和调整。

五是金融监管制度的一些规定制约了金融机构支农积极性。金融机构要求农户提供足够的抵押品,而农民自身财产基础薄弱,农村要素市场流通不畅,使农户没有能力提供足够的抵押品而获得金融支持。

六是保险制度有待完善。农业保险尚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覆盖面有待扩大,保险品种有待丰富,农民风险意识有待增强。

七是部分涉农金融机构内部资产质量和管理水平、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加快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建议

当前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既缺乏商业性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参与,又缺乏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持,迫切需要多种职能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尽快建立和完善适应农村金融需求、功能完善、分工合作、适度竞争、管理科学、监管有效,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发展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加快农村普惠金融环境建设。要强化政府对农村金融体系的服务与协调,扎实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信用农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工作,构建农村社会信用服务体系,优化农村金融环境,为农村普惠金融快速、持续、稳定发展营造公平、有序、优良的金融竞争和环境。要有效整合农村信息资源,提升农村地区征信建设的信息化、规范化水平。要加大诚信法制教育,增强农村地区信用意识,保护债权人合法利益。加强农村金融监管,增强维护农村金融秩序的自觉性,营造良好的农村社会诚信环境。

二是构建多层次农村普惠金融组织体系。要有效落实扶持政策,深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充分发挥其支农主力军作用,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最大限度地满足“三农”对信贷资金的合理需要。要强化政策性金融的支农作用,建立农业发展银行可持续发展机制,拓宽业务范围和资金来源,拓展农业小企业贷款和农业基础建设贷款业务。要加快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进一步拓展其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广度与深度。要积极建立适合农村发展的信托、租赁、典当、资产管理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同时,合理引导民间资金流向,规范民间借贷行为,促进其按照市场规范参与金融竞争,弥补农村正规金融的资金不足。

三是加快农村普惠金融产品创新。要鼓励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创新金融产品,将农村储蓄存款回流农村市场,最大程度地支持“三农”发展。要鼓励金融机构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基础型金融服务水平,利用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等新型支付工具和手段,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现代金融服务。要大力发展农村票据市场,调节信贷资金流向;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发挥其价格发现和风险转移功能;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在银行业间债券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债券,有效帮助现代农业企业和项目利用债券市场拓宽直接融资渠道。要推进农村金融利率市场化改革,实行适度的城乡差别利率,实现金融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合理配置。

四是推进农村普惠金融体制配套改革。要加快农业保险发展,既减少农民生产经营的风险,又解除农村金融支农后顾之忧;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开发农业保险新产品,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提高农民参保意识;探索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组织,创新农业保险经营模式,鼓励商业保险机构从事农业保险业务,提高农业生产风险保障水平;完善农业再保险和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有效分散农业生产大灾风险。要建立健全农村信用担保机制,创新农业担保方式,改善“三农”融资环境,降低金融信贷资产风险;加大财政对农业担保风险补偿力度,增强涉农融资担保服务能力;建立多形式的农户贷款担保基金,为农户贷款担保,疏通农户贷款渠道。要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进行抵押融资,扩大信贷支农渠道。

五是建立扶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长效机制。要加大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配合的研究,加大税收政策的鼓励和引导力度,强化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合理引导信贷资金投向“三农”。要促进商业银行为县域经济特别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金融服务,有效增加信贷投入,发挥商业金融的支农作用。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拓宽财政贴息贷款范围,完善涉农贷款风险财政补偿机制,及时化解金融支农风险。同时,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呆账核销条件,采取措施消化不良资产,增强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后劲。

(作者单位:浙江省财政厅金融处)

发展云南农村普惠金融的思考 篇4

云南是一个集“民族、山区、边疆、贫困”为一体的省份, 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 是全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之一。而任何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有效的资源配置。金融资源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中的配置状况, 包括金融资源向贫困地区的流动状况、弱势群体对金融资源的占有状况、金融资源和其他资源的组合状况等, 直接关系到地区经济的发展。金融服务的缺失, 使云南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滞缓。为了提升沿边开放的深度和广度, 实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实现全社会的包容性增长, 让全体公民都能够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 就需要大力推广普惠金融服务, 以小额信贷为主要推手, 服务于全体大众特别是弱势群体, 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一、云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云南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 云南省针对大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有了较大的发展, 大量的贫困、低收入人口和微小企业得到了小额信贷资金支持, 拥有了发展的机会, 实现了脱贫致富。目前, 普惠金融服务主要表现为各种类型的涉农贷款、小额信贷及相关业务的不断开展。

1. 扶贫小额到户贷款取得明显成效。

为加快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1997年, 云南省借鉴国内外经验, 结合省情, 推行了扶贫小额到户贷款的新型扶贫开发模式, 明确由扶贫部门牵头, 财政部门负责贴息资金保障和监管, 省农行、省农村信用联社负责信贷资金筹措和管理、到户贷款的放贷和到期收贷, 农业、科技、教育等多部门协调配合。到户贷款通过小组申贷, “五户联保”, “十户联保”, 信贷审核, 签订信贷合同, 就能使符合条件的贫困农户及时获得信贷资金, 既解决了贫困农户抵押担保难、贷款难的问题, 还给与贫困农户贴息扶持, 极大地调动了贫困农户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到2009年, 全省累计发放到户贷款71.7亿元, 覆盖全省16个州市125个县 (市、区) 、9958个村委会, 扶持贫困农户251万户, 共计1075万余人 (次) 受益, 户均增收1100多元, 取得了明显的扶贫成效。目前, 到户贷款已成为我省贫困群众尽快解决温饱和致富奔小康的希望之路。

2. 正规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一是农行省分行深化“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 扎牢服务“三农”根基。2010年, 农行云南省分行进一步深化“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 形成了“省级三农金融分部+州市分部+117个县域经营单位”的组织架构, 使全行“三农”业务边界更加清晰, 服务云南“三农”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截至2010年年末, “三农”业务板块各项存款余额1468.1亿元、贷款余额850.97亿元, 增幅分别达18.9%和15.7%, 分别高于全行存款、贷款平均增幅1.3和1.5个百分点。做实金穗惠农卡发行工作, 完善支农惠农渠道。大力推广“农行+公司+农户”、“农行+行业协会+农户”、“农行+党政机关/协管员+农户”等服务模式, 通过依托惠农卡的强大功能渠道, “三农”金融服务水平实现大幅提升。出台了《关于2010年金穗惠农卡服务渠道建设的意见》, 提出在扩大惠农卡业务覆盖面的同时, 加强贷款风险管理, 加大对惠农卡业务的督导力度, 积极探索建立协管工作机制, 从网点改造、增加自助设备投放、加强代理渠道建设、增加流动服务、加大电子银行产品推广等五方面改善惠农卡用卡环境, 大幅提升了政府和农户对农行惠农卡的满意度。在发卡和激活方面, 截至2010年年末, 全省农行129个县区机构均发行了惠农卡, 全省累计发卡量达201.56万张, 覆盖全省农户的22.4%, 激活率98.8%,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2个百分点。惠农卡存款余额8.6亿元, 比年初净增4.02亿元。其中2010年新增发卡84万张。在授信方面, 除昆明市城区外, 全省各县区都开展了惠农卡授信, 截至年末, 全省累计授信农户达29.68万户, 授信率14.7%,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3个百分点, 授信金额达67.57亿元。其中2010年新增授信农户11.19万户, 新增授信金额26.23亿元。另外省农行还创新农户贷款业务, 加大信贷支农力度。2010年, 农行云南省分行不断探索农户贷款合作的新途径。与团省委签订了“青春彩云南?扬帆工程”农村青年创业贷款合作协议, 年内在15个县进行试点, 利用团组织的力量开展客户优选、贷前调查、贷后管理及农村青年金融培训工作。截至2010年年末, 各试点行共发放惠农卡16475张, 授信327户, 发放贷款1483万元, 共培训团干部673人次。继续加强与扶贫、妇联、畜牧、供销社等部门的合作, 通过开办农户贷款等专业知识讲座, 形成了相关部门通力合作的良好氛围。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也得到稳步推进。切实从当地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实际出发, 以培育农村高端客户为目标, 本着成熟一户、发展一户的思路开展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截至2010年年末, 全省农户小额贷款户数145782户, 比年初新增40380户;贷款余额37.98亿元, 在全国排第10位;其中2010年新增12.48亿元。全省14个二级分行实现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的发送工作, 全省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余额达1.77亿元, 贷款户数达566户。

二是农信社系统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2009年, 农信社系统累计投放农业贷款977.45亿元, 金碧卡发行量达496.29万张, ATM机达876台, POS终端2045台。另外, 农信社系统积极探索, 创新了具有“本土化”特色的金融产品, 比如特色农业贷款、共产党员联保贷款、林权抵押贷款、“贷免扶补”创业小额贷款等, 有力地支持了我省贫困农户经济的发展。此外, 为支持农村青年创业, 全省各基层信用社2010年共发放小额贷款20.08亿元, 支持4万多人创业;还对14万农户发放22亿元扶贫贴息贷款, 在支持“家电下乡”, 扩大农村消费方面, 向5千余户农户贷款2735万元。

三是农业保险产品日趋丰富, 各级保险公司开办了烤烟、水稻、林木、能繁母猪、奶牛等承保业务, 2010年全年累计赔付3亿元, 受益农户28.9万家;同时为全省443.4万户农户承保政策性农房保险, 赔付支出1430万元, 试点开办了政策性森林火灾保险。保险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农村财产安全的效果明显。

3.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成为普惠金融的重要补充。

一是村镇银行发展迅速。截至2010年末, 全省已组建8家村镇银行, 分别是:玉溪红塔区兴和村镇银行、文山民丰村镇银行、昭通昭阳富滇村镇银行、曲靖惠民村镇银行和禄丰龙城富滇村镇银行等。它们法人治理架构已初步搭建, 内部控制体系初步建立, 业务发展稳健, 以小企业和“三农”经济的信贷需求为抓手, 细分市场, 有的放矢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 发挥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机制灵活、支农支小的作用。目前五家银行均无不良贷款, 服务农村经济发展能力持续提高。

二是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势头良好。到2010年11月, 云南省小额贷款公司共有228家, 覆盖全省129个县区中的90多个, 覆盖率达70%, 资本金规模也由2008年底的2.08亿元增加到83亿元。小额贷款公司在服务“三农”、支持小企业和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2010年1月至10月, 全省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发放贷款57.8亿元, 贷款余额42.4亿元, 其中支农贷款余额达30亿元, 小企业贷款余额4.5亿元, “支农”和“支小”占比达81%, 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和“三农”贷款难的问题。

(二) 云南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云南省在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上取得了重大进展, 帮助一部分农民脱贫致富, 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 农村金融运行成本高, 普惠金融服务缺乏深度和广度。

由于云南省山区半山区面积占94%, 农村经济市场化发展缓慢, 存款来源有限, 贷款有效需求不足, 银行机构生存土壤贫瘠。2008年以前的四年间, 云南省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银行业机构网点减少近450个, 截止到2009年末, 全省1329个乡镇中, 金融服务缺失乡镇共有122个, 占全省乡镇总数的9.3%, 其中从未设过网点的有33个, 金融服务网点的缺失严重影响了一部分人享受金融服务的权利。农村地区地广人稀, 增加了人力成本和其他综合成本;农业贷款单笔金额不大, 不具规模效益, 农村金融机构收益低、风险大, 放贷积极性不高。

2. 信用体系不健全制约了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

目前农村还缺乏信用支撑体系, 主要表现在:信用观念不强, 信用道德存在缺失。所以完善的征信系统是小额贷款大规模推广的前提条件。云南省的农村征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 分散的农户与金融机构之间难以形成良性的信用互动关系, 对农户的信用也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监督机制、激励机制与惩罚机制, 这导致金融机构在给农户贷款时面对更大的不确定性, 从而降低了支农积极性。另外, 社会信用服务的市场化程度较低, 中介服务极不规范, 信用信息覆盖面窄, 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难以全面完整地采集和共享。到目前为止, 除了现行使用的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试运行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外, 尚未建立其他信用信息系统。信息不对称使小额信贷工作面临许多困难,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普惠金融的发展。

3. 小额保险的缺失使小额贷款风险难以回避。

配合小额信贷开展的信用保险是规避贷款风险的有效方式, 这类小额信用保险产品在孟加拉国推广十分迅速, 保障了小额信贷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农业保险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但农业保险的发展还远远不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 覆盖面还不高, 风险管理机构不健全。当前, 我国“三农保险”和配合国家助学贷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等小额贷款的保险发展停滞不前, 在保险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农村保险管理体系构建等方面都陷入了困境, 低收入群体被排斥在传统的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障体系之外。

4. 大型金融机构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现有的大银行体系是基于城市工商社会建立的, 以系统而严谨的财务记录和信用档案作为放贷依据, 并且要求抵押担保, 以此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而农户和小企业的经济活动, 一般存在活动分散、需求规模小、积累有限而缺乏抵押品、缺乏系统而严谨的财务记录等特征, 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这是大型金融机构难以直接服务于弱势群体的客观原因, 但并不意味着大型金融机构在普惠金融的发展中就无所作为。资金是其最大的优势。但目前缺乏大型金融机构与微型农村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之间的资金对接机制, 这使得很多大型商业银行尽管想支持三农, 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贷款成本高、网点少而难以在为这部分人开展信贷业务。

三、发展云南农村普惠金融的具体措施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地区差异和贫富差距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已经成为云南经济快速发展的障碍。如不解决该问题, 必然会影响云南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 全面建立普惠性金融体系, 加大对农村地区、贫困阶层的金融支持, 缩小贫富差距, 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有鉴于此, 本文提出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来构建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体系, 发展农村经济的具体措施。

(一) 微观层面:加强服务提供者的建设

1. 构建和完善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组织体系。

构建和完善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组织体系, 既应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和合作性金融机构等正规金融组织形式, 也应包括各种民间金融机构和组织, 并形成不同金融组织形式相互并存、定位准确、合理分工、适度竞争、协调发展的格局。这就要推动金融组织创新, 降低门槛, 增加贫困地区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门槛, 积极支持和引导银行资本、境内外民间资本到农村投资、收购、新设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 适度增加贫困地区县 (市) 以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和小额信贷组织, 它们在推广普惠金融服务方面可能更有效率。要充分发挥邮政储蓄在农村金融市场覆盖面广的优势, 把它建成真正的社区银行, 同时加强其与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合作, 培育适度竞争的贫困地区农村金融主体。另外要发挥非正规金融的积极作用。科学的普惠金融体系无法脱离非正规金融而存在, 应鼓励、引导和规范好民间金融的发展, 以满足中小企业和弱势群体多层次的融资需求。

2. 积极拓展多方面融资渠道。

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是小额信贷组织开展经营的基础。一是使用国际组织的捐赠资金和软贷款、财政扶贫等资金, 并通过市场来配置扶贫资源, 增加扶贫深度和广度。二是鼓励和支持小额信贷组织从大型金融机构融入资金。通过小额信贷组织, 将大银行和社会弱势群体连接起来, 缓解低端信贷市场“银行难贷款、客户贷款难”的矛盾。三是储蓄资金。对经批准吸收存款的机构, 要积极组织资金来源, 依靠自有资金发展, 做大做强规模, 实现可持续发展。

3. 因地制宜创新小额信贷产品和服务。

除开展联保贷款、信用2贷款和微小企业贷款等贷款业务外, 还要积极开发多种类型的农业保险和小额保险, 以降低小额信贷业务的风险。开发专门面向农民的理财产品。在贷款业务上可借鉴GB模式, 针对不同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开发“整贷零还”、“零贷零还”、“零贷整还”等不同的小额信贷产品, 以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 中观层面: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和各项制度建设

1. 改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

加快农村金融机构的支付结算体系网络建设, 尽快将其纳入全国的支付结算网络体系。这是推行普惠金融的必然要求。因为广大农户的金融需求不单包括贷款、存款, 还包括汇款、支付结算等方面。

2. 建立对小额借贷者的针对性培训机制。

实践证明, 一个没有生产技能和缺乏创业知识的人, 小额贷款不但难以对其发挥效力, 还会使其陷入沉重的债务负担。所以非常有必要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技能培训, 使他们能有效地享用普惠金融服务。借鉴国际上对小额贷款户进行针对性大规模培训的经验, 各级政府要增加培训工作的介入和投入, 从财政中拨出专项资金, 把相关技术工作者及有关部门发动起来, 配合小额信贷项目, 不断给小额贷款户培训, 向他们提供市场信息, 提高他们对市场、新技术的熟悉程度以及运用贷款的能力。

3. 要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加快对工商、税务、公安、银行等部门的信用信息资源联网步伐, 推进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本数据库建设, 广泛开展企业信用评级和信用乡、村、社区建设, 建立和完善普惠金融涉及的以个人信用为基础的社会信用体系和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完善奖惩机制, 为信誉好、还贷积极的客户开辟绿色通道, 在贷款额度、期限、利率上给予倾斜和优惠;对“逃、赖、欠”的贷款人要公开曝光, 并实施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予以制裁, 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信用氛围, 为普惠金融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三) 宏观层面:完善相关政策体系

一是完善地方财政资金扶持办法, 确定适当的财政贴息比例, 给予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相关机构适当补贴。

二是从每年的财政收入中拿出一定资金用于农民参加农业保险的补助, 通过发展农业保险降低贷款风险, 从而降低贷款利率。

三是实现金融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等各类支农政策的紧密结合。多方面支持农民和困难群众创业, 为弱势群体的创业提供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支持, 最大限度地增强各类政策的实施效果, 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四是财政可建立小额贷款损失率招标补偿机制, 事前确定补偿率, 以建立正向激励机制。

五是对于积极参与普惠金融工作的各种金融组织, 给予相应的税收、工商优惠。

参考文献

[1]焦瑾璞等.建设中国普惠金融体系—提供全民享受现代金融服务的机会和途径[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0.

[2]钱水土、乐韵.中国小额信贷商业化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7, (5) .

[3]刘玲玲、杨思群等著.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4]王安军.贫困地区金融供求分析与建立普惠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议[J].海南金融, 2007, (8) .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探索和研究 篇5

【摘 要】 自普惠金融概念提出后,全球都在发展普惠金融,本文首先介绍了普惠金融的基本内涵,提出普惠金融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理解。接着介绍了普惠金融的特点以及目前面临的问题和相应建议。

【关键词】 普惠金融 弱势群体 问题 建议

一、普惠金融的基本内涵

普惠金融英文名称是“inclusive finance ”,是联合国系统在宣传2005小额信贷年提出的。基本含义是:指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其中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是重点服务对象。

普惠金融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理解:

微观层面:主要包括穷人和低收入者等金融服务需求者和从民间借贷到商业银行以及位于中间的各种零售金融服务供给者。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者和供给者共同构成了普惠金融的微观基础。

中观层面:一系列能使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更好地降低交易成本、扩大服务规模和提高服务质量的规则和基础的金融设施。包含了很多与金融服务相关的职业和活动,如专业业务网络、行业协会、评级机构、技术咨询服务等。

宏观层面:相关法律法规和政府相关机构,如金融监管机构,财政部等。

二、普惠金融的主要特点

(1)服务对象主要是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大企业和富人已经拥有了获得金融服务的权利,传统金融机构集中精力于这些财务状况清晰,信用状况良好且能给其带来丰厚的利润的大客户,而小微企业、农民、低收入者等弱势群体由于财务信息缺乏,主体征信缺失,缺乏抵押担保物等往往得不到想要的金融服务。普惠金融的目标是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金融服务,所以目前得不到金融服务的小微企业、农民、低收入者等弱势群体是重点服务对象。(2)普惠金融不是慈善活动,注重商?I可持续性。普惠金融的重点仍是金融业务,金融具有趋利性,普惠金融是帮助贫困客户摆脱“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但它仍以盈利性为目标,不会无偿提供金融服务。(3)坚持市场化和政策扶持相结合。普惠金融坚持市场化和政策扶持相结合,政府会支持普惠金融满足更多群体的需求,同时普惠金融也要让供给方合理受益。(4)普惠金融不是普遍放贷。普惠金融在追求“普”的同时,也要兼顾“惠”。具体来说,放贷应该注意适当和有效。适当是以合适的成本把钱借给真正有需要的人,有效是借出去的钱和借出的时机真正能帮他们解决燃眉之急。

三、普惠金融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一)金融服务覆盖不均衡,金融体系存在结构性排斥问题。我国普惠金融突出的问题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然存在,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数量少,金融服务贫乏,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资源缺乏严重。虽然近年来,我国小额信贷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仍存在市场化程度不够,发展深度不足,商业性机构发展不到位,公益性机构发展政策缺乏等问题。金融服务覆盖不均衡,呈现“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大客户与小散客户”的二元结构特征,而这种二元结构充分反映了我国现有金融体系存在的结构性排斥问题,即越是需要金融支持的主体,获得金融服务反而越困难。

建议一:提高金融服务覆盖面,突出普惠金融重点群体。明确普惠金融的重点服务对象是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对其加大扶持力度,通过政策引导金融服务对其覆盖。

(二)普惠金融在互联网时代突破数据信息壁垒的成本太高。普惠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技术进步,现有普惠金融服务的供给者(例如小额贷款公司)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库来辨别目标客户的风险状况从而确定服务对象和服务方式,使得线上或者线下无担保无抵押的小额快速贷款成为现实。但在中国,个人银行账户信息是作为个人隐私被保护的,而通过这种互联网数据库突破数据信息壁垒的方式使得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透明,这存在着伦理方面的冲突,同时也需要解决相关法律的冲突。

建议二:积极寻找技术进步和隐私安全保护的平衡点,促进普惠金融发展。

(三)相关法律法规缺乏。由于普惠金融的发展依赖大数据风控,也需要大数据支持的个人信贷数据库。但是由于缺乏相关法律的规制,数据来源违法,数据污染,数据被滥用等问题会导致人人自危。此外个人破产法律保护缺位,暴力催收,诱骗贷款等非法行为会严重扰乱金融市场秩序,阻碍普惠金融的发展。

建议三:完善网络相关法律法规,并严厉打击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从事违法犯罪的行为。

(四)由于过去长期的金融服务缺失造成普惠金融目标群体观念陈旧。很多农民与低收入者只会在金融机构进行存取款,很少会选择通过贷款解决自己的资金需求,他们倾向于民间借贷,尤其是向亲朋好友借钱。这说明我国过去长期的金融服务缺失导致普惠金融目标群体依靠传统的社交关系网络关系“借钱”满足自己金融需求的意识较强烈,但通过正式渠道、使用现代金融手段的意识不强。这说明我国普惠金融整体建设仍然非常滞后。

建议四:加强金融知识普及和教育,增强低收入者利用现代金融的观念,同时加强落后地区现代金融服务的供给,满足其需求。

(五)政策支持力度不够。金融资本具有逐利性,而普惠性金融的发展需要政策扶持,如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那么低收入者,农民,小微企业等弱势群体仍得不到所需的金融服务。2017 年 6 月,中国拥有金融服务机构数量为22.8万个,总量有所增长,但是金融服务网点的地区分布差异较为明显,均呈现出东部 > 西部 > 中部 > 东北的金融机构分布态势,并且东北地区机构和营业网点占比明显低于其他三个地区。这说明普惠金融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建议五: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综合运用税收优惠、财政贴息、财政补助等多种手段,引导更多资金投向弱获得对象、造血型领域和公益性服务,促进普惠金融资金最大化集聚和利用。

【参考文献】

国务院出台普惠金融发展规划 篇6

1月15日,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这是我国首个发展普惠金融的国家级战略规划。《规划》确立了发展目标:到2020年,要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特别是要让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及时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使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居于国际中上游水平。

《规划》明确,要健全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供给体系,充分发挥传统金融机构和新型业态的作用,积极引导各类普惠金融服务主体借助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金融产品,降低交易成本。要完善普惠金融服务保障体系,完善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普惠金融信用信息体系,推进农村支付环境建设。要把防风险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坚持监管和创新并行,加快建立适应普惠金融发展的法制规范和监管体系,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要发挥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促进金融资源向普惠金融倾斜。要加强普惠金融教育与宣传,培育公众的金融风险意识,提高金融消费者维权的意识和能力。

普惠金融发展论文 篇7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信息技术

2014年国务院发布文件将推动农村创新和发展普惠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方向。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完善, 网上银行、移动支付及云计算等技术与农村金融的结合, 可以有效解决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根深蒂固的金融产品单一、金融服务不足、信用环境不良等问题, 推动农村金融创新, 加速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及新农村建设。但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存在资金供应失衡、金融主体单一、缺少竞争激励、产品无法满足中小农户需求、服务网点覆盖率低、缺少信用机制、贷款手续繁杂等问题, 导致我国目前农村金融体系无法满足农民在融资和金融服务方面的需求。

1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借贷失衡导致资金外流

近几年来各大金融机构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他们更倾向于进行大额贷款而非针对农户的小额贷款, 这导致了资金更易向高收益城镇或非农区流动, 使真正需要资金的农户无法获得应有的资源, 弱化了政府资金投入。这种非农化倾向所造成的金融服务与资金额度的不足与农村旺盛的金融需求相悖, 造成了农村贷款难、融资难, 金融业务低效率, 金融资源无法有效分配, 没有发挥资金集聚效应, 形成了供给与发展相互阻碍的恶性循环, 加剧了资金供求矛盾与金融供给失衡。因此, 促进贷款公平性和公开性, 可以化解资金外流困境。

1.2 金融主体匮乏, 金融服务不足

金融主体单一始终是困扰农村金融创新的现象, 其主要体现在金融产品单一和农户融资渠道单一两方面, 金融产品单一表现为产品缺乏特色性的创新, 业务品种缺乏, 同质化明显, 缺乏竞争力, 如支付和结算工具单一。这样导致了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迟缓, 金融服务网点仅有存、取、转等基础业务, 证券、理财产品、基金等业务尚属空白。融资渠道单一表现为金融机构选择单一, 是由金融系统融资方式落后和融资规模小造成的, 具体为农村信用社和商业银行为农户所能选择的两种融资机构。这样降低了资金的利用率, 也降低了金融机构融资效率, 使需要资金的农户却无法获得资金。

1.3 农村金融创新风险高

农村金融创新始终伴随着高风险的隐患, 风险主要来源于农业自身特点与信用制度的缺失两方面。首先, 农业具有的较长产业链、收入不确定性、季节性、产品相似性、低收益性、生产分散性和自然灾害不确定性等特性决定了农业自身在收益取得方面所具一定的隐患, 并且交易成本和资本运用成本较高。当农业自身具有的特点无法及时与金融产品进行匹配时, 这些特点会阻碍农业产业升级。其次, 农村信用环境不良与信用制度缺失, 无法约束借款人行为, 增大了农村贷款的信用风险。风险分担机制的缺失降低了风险分散能力, 削弱了金融创新的动力, 并切断了持续性创新的保障。

1.4 网点覆盖率低, 民间融资兴盛

近些年, 随着商业银行面向农村的业务拓展, 针对基础服务网点的覆盖率在逐渐增加, 但现实中仍然存在网点配置不足、密度不均等布局缺位, 城乡布局断层等区域性失衡, 网点金融功能不健全等现象。这些问题影响了存取款的便利性, 限制了农户的储蓄行为, 也限制了金融机构吸收资金的能力。为推动基础金融服务向农村辐射, 各商业银行应推进空白区域的网点建设, 建立农村服务整体布局网, 发展普惠金融。正规金融机构在某些地区的缺位给予了民间金融机构发展的空间, 而民间金融的活跃, 大多有血缘亲友、地缘乡亲与业缘同事等关系相联系,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资金需求的压力, 但因其缺乏法律保障与监督机制, 并具有偏高的偿还利率, 易出现非法或不规范经营行为而引起纠纷, 加大了农户负担的金融风险, 威胁金融市场的稳定。

2 互联网金融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

2005年, 世界银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首先提出了“普惠金融”一词, 其具体是指以弱势群体和低收入群体为主的金融服务需求方能够获得金融服务。由此可见, 普惠金融更适用于缓解农村所面临的金融排斥。发展普惠金融有助于推动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改革, 营造以客户为中心, 适度竞争, 服务得当, 持久发展的市场环境。

近些年,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 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到了金融领域, 而造就了当代的互联网金融。以大数据挖掘技术、信息通信技术、资信评价技术、移动支付及云计算技术为主体工具的互联网金融, 具有交易成本低, 服务效率高、覆盖面广, 使用便利等多方面的优势。互联网金融的出现, 填补了金融领域空白, 解决金融供需问题, 打破垄断, 引发市场竞争, 推动我国金融服务更加国际化。现实的金融模式, 往往会将传统金融在资金、网点、风险管理方面的优势和互联网金融在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方面的长处相结合, 推出适应农村金融需求的金融产品和工具。

为搭建跨平台、跨行业、惠及农村的金融模式, 互联网金融与普惠金融业务深度融合成为了大势所趋, 因而也造就了适用于农村的互联网金融方式。两者互为补充, 创造农村金融发展的新契机。互联网金融主要有六种形态, 分别是金融互联网化、移动支付与第三方支付平台, 大数据征信系统与网络贷款, P2P网络贷款, 互联网货币与众筹融资。可见, 金融信息化与电子化已成为未来农村金融创新的主要方向。

3 互联网金融提供农村金融基本服务研究

在我国农村金融环境逐渐完善, 农户收入增加, 城乡差距缩小, 为金融普惠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基于此我国互联网普惠金融所提供的服务可分为三类:

3.1 基本金融业务

伴随信息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 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网络证券、金融产品网络销售平台的出现, 打破金融业务依附物理网点的局限, 打破了农业分散的阻碍, 丰富了传统银行存取款、保险、期货等金融服务渠道。通过运用全新互联网金融工具, 客户不仅可以完成基本金融业务, 更可以通过移动支付终端进行金融产品的购买。这种突破使金融机构转向以市场为导向, 提供基本金融业务服务的金融工具属于互联网金融中金融互联网化与移动支付这两类。金融互联网化是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在网点缺乏与业务不足区域, 克服空间障碍, 开展金融服务的方式创新。采用这种方式可以使农户更加便捷的接触金融服务, 也降低了交易成本。支付终端与移动支付的构建, 便利了农户进行互联网贸易时的支付行为, 也使得小额支付服务得以发展, 创造了良好的支付体验。

3.2 提供融资平台

互联网金融融资主要以贷款产品为主, 主要形式为新型P2P网络贷款和众筹融资。首先, P2P网贷是运用互联网技术, 实现个体间的资金借贷与资料互通, 因此其倾向于以金融中介的模式服务中小企业。作为新兴事物P2P平台在2014年内上线1228家。其互联网平台的公开性, 高效性和低廉性, 增加了信息透明度和客户进行选择的可能性, 降低了收集信息的成本, 激发了闲置资金的流转, 创造了全新的便捷互联网贷款方式。其次, 众筹融资凭借其突破性与无地域限制等特性远超股权融资与天使投资, 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资金不足, 拓宽了其融资渠道。

但由于融资行为涉及到双方资信水平评估, 因此信息质量对于融资项目尤为重要。大数据挖掘技术具有捕捉个人信息的优势, 因此其在收集与分析借款人信用水平, 辅助评估借款人信用, 并决定是否进行借贷业务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并且其增大了信息的对称性, 打破了信息采集障碍, 促进了信贷业务的发展。另一方面, 大数据系统可以通过分析业务进行中的信息, 进行风险评估, 及时限制借款人违约, 降低违约风险与不良贷款率。因此线上融资业务逐步形成了大数据挖掘技术与互联网平台联合的经营模式, 弥补了传统金融业务不足。而可以进行大数据采集的平台多为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平台。

我国目前最大的P2P小额信贷平台———宜信, 是当代互联网融资机构的翘楚, 其主要扮演中介平台, 在彼此信任的两个个人间进行资金信贷业务。近些年, 他们更是提出了未来五年的“谷雨战略”, 计划通过自建服务网点、开辟农村金融平台、提升其征信能力与风控能力, 来推动农村实体经济发展。相似的京东金融推出的金融白条与小额信贷等产品, 阿里巴巴的蚂蚁微贷与投建村服务站的千县万村计划, 正勤金融开发的惠农产品“e农贷”, 翼龙贷推出的农业贷款, 开鑫贷发行的惠农贷都是意图解决农户融资难、成本高的问题。

3.3 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所谓的金融基础设施指的是农户征信体系、农户金融教育等中间服务。建立农户信用档案与信用评级系统可以改善农村征信水平。但信息不充分往往制约了普惠金融的发展, 由于金融机构无法全面获取信息, 而使其需要与社交网络平台、电商平台、政府机关、村级运营代理商处取得更详尽的非结构性信息, 并分析客户还款意愿。

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采用的是大数据征信与网贷的形式。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征信与信用评定的建立, 有助于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同样为保证守信行为的贯彻, 应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与惩罚机制, 并对农户进行道德教育。

资信评级技术可以用于征信平台的构建。央行曾经给阿里、腾讯等几家具有资信评级技术的企业下发过征信牌照, 推动征信数据共享, 降低金融风险。利用这项技术还可建立目标客户资料库, 进行客户细分, 并在日后扶持信用状况和经济效益好的企业。

参考文献

[1]朱迎, 刘海二, 高见.互联网金融有助于实现农村金融普惠[J].新金融, 2015 (02) .

[2]马九杰, 吴本健.移动金融与普惠金融研究—互联网金融创新对农村金融普惠的作用:经验、前景与挑战[J].农村金融研究, 2014 (08) .

普惠金融发展论文 篇8

普惠金融是小额信贷、微型金融的延伸和发展, 这一体系旨在将一个个零散的微型金融机构和服务进行有机的整合, 并将这个有机整合融入到金融整体发展战略中去。普惠型农村金融体系是指将以贫困的农村人为对象的金融服务融入到整个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 从而使曾经被排除在金融服务之外的弱势群体获得较大利益。我国普惠金融发展起步较晚, 目前整体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二、发展普惠金融对促进“两大平原”综合改革的重要性

普惠金融体系与小额贷款、微型经济密不可分, 在普惠金融理念中, 小额贷款及微型经济促进经济发展的特性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发扬。通过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建立, 黑龙江省“两大平原”地区的农村贫困群体得以有机地融入到地区开放金融市场中来, 接受到更全面的金融服务。

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进一步建设有利于为“两大平原”地区的农业发展和小微企业发展增加活力。普惠金融建设为村镇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来源, 丰富了它们的资金供给方式, 从而进一步促进该地区的综合农业大发展。

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以促使农民购买相关机械化设备和其他农业生产资料。农业机械化的合理运用可以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 从而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缩小农村与城市的贫富差距。

三、黑龙江省“两大平原”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对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需求相当旺盛, 并且“两大平原”地区农业的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也逐年上涨。目前, “两大平原”地区农村普惠金融的实践主体以政府政策性主导的小额信贷机构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主。根据调查与研究, 该地区普惠金融的实践主要有以下形式: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的形式;以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为主体, 扶贫贴息小额信用贷款的形式;以邮政储蓄银行为主体的小额信贷形式;以非政府组织为主体, 项目小额信贷的形式;以资金互助组织和村镇银行为主体, 农村民间的小额信贷形式等。“两大平原”地区的普惠金融虽然在近几年中得到了一定发展, 但由于地区间的基础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 该地区普惠金融发展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四、普惠金融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 农村缺乏便利的金融服务。

该地区市区范围内或县城区域金融服务网点较多, 供可应求, 办理业务上较为方便。城乡小微企业及涉农企业对资金需求量比较大, 但资金供给却远不足, 相关金融产品仍不充分, 金融机构种类少, 服务产品单一, 资源供给跟不上, 无法满足农户对一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二) 金融支持现代化农业发展存在不足。

涉农贷款中不良贷款的比例较高。由于贷款期限性和农作物生长周期的特点, 农民在还款期内往往因农作物尚未收割或未出售而无法按时偿还贷款, 此时因为正规的金融机构数量不足且信用要求较高, 为弥补之前欠款而不使担保物被迫被收, 致使高利贷等不良贷款出现。

(三) 农业保险结构尚不完善。

目前, “两大平原”地区的农业保险规模不断壮大, 对防范抵御农业风险、促进农民增收、维护农村稳定发展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农业保险品种单一, 结构不完善, 部分风险仍然不能很好解决。

(四) 普惠金融未形成有效体系。

现阶段, 两大平原地区的普惠金融更多的是强调供给和短期发展层面, 并未考虑整体层面的建设, 缺乏统一的普惠性农村金融建设规划与相关的法律法规。城乡各地出现二元金融结构现象, 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并存。各机构之间缺乏内在联系, 无法做到优势互补和资源的最优配置。

五、促进“两大平原”地区普惠金融发展对策建议

(一) 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推广小额信贷等微型金融服务。

该地区应进一步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鼓励推广小额信贷等微型金融服务。

(二) 建立健全农村信贷担保运行机制。

加快农村征信体系建设, 建立信用担保机构风险分散机制。加大政府对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 降低贷款成本与门槛。

(三) 发展农业保险以降低普惠金融业务风险。

建议建立多元化的农业保险机构, 成立相关风险基金, 建立融资与保险配套合作机制, 改善金融管理服务及创新手段。金融机构要根据不同的扶持主体, 不同主体的实际状况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贷款条件相关程序及其他评价体系。既要强化信贷风险管理, 又要调动基层信贷创新性。

(四) 构建更有活力的金融服务体系。

积极推动形成多种形式金融机构充分竞争、包容性强、高效率、低风险、多层次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参与者的金融意识, 充分发挥其在普惠金融发展中的积极主动性。完善相关法令法规, 打压抑制不良贷款的出现, 加强法制建设, 培养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 切实有效地维护农民的利益。

摘要: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 该省的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更是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目前其农村金融体系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对此进行相关论述, 并提出配套建议。

关键词:普惠金融,两大平原,金融服务,创新

参考文献

[1]晏海运.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 2013.

[2]周忠元.黑龙江省普惠型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0.

新形势下普惠金融发展对策研究 篇9

2005年, 普惠金融的概念首次在联合国举办的“国际小额信贷年”会议上提出。联合国将普惠金融定义为“一个能够有效地、全方位地位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尤其是贫困、低收入人口—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随着金融的发展, 普惠金融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第一, 普惠金融的定位进一步提升。普惠金融不单单是构建一个金融体系, 更重要的是要为社会提供普惠的可持续的金融服务。第二, 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更加广泛。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不仅仅是贫困和低收入的人群, 还包括一些欠发达地区、小型的企业、缺乏资金的创业者、弱势的行业。第三, 普惠金融的形式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金融模式, 普惠金融还拓展了互联网模式。2013年, 周小川将普惠金融定义为“通过完善金融基础设施, 以可负担的成本将金融服务扩展到欠发达地区和社会低收入人群, 向他们提供价格合理、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 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

新形势下发展普惠金融有着重要意义。首先, 普惠金融的发展有利于节省成本。当企业或贫困者在进行贷款等金融业务时, 企业或贫困者可以以更快捷、更合理的成本接受金融服务。其次, 发展普惠金融有利于社会公平的发展。普惠金融的目标就是实现由金融需要的人, 都能享受到金融服务。再次, 发展普惠金融有利于金融创新。普惠金融的发展加大了银行间的竞争, 这样, 一方面为社会提供了优质的普惠金融服务, 另一方面也促进银行的金融创新。最后, 发展普惠金融有利于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普惠金融不但促使金融服务体系的提升, 也促使金融产品及服务的升级。从长远来看, 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以促进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

普惠金融自提出以来, 就受到了社会及国家的广泛关注。2013年9月, 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同志发表文章强调, 发展普惠金融既有利于实现当前稳增长、保就业、调结构、促改革的总体任务, 也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具有极其现实的意义。2013年11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 鼓励金融创新, 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这是党中央在正式文件中首次使用“普惠金融”概念, 一改过去十个“一号文件”支持“小额信贷”、“小微金融”等的提法。这是政策表述的重大调整和进一步的突破, 意味着更完整意义的普惠金融体系将开始逐步推行。2014年全国两会上, 李克强总理更是明确要求:“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 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在普惠金融受到国家重视的同时, 一些银行、金融机构的普惠金融有了一定的发展。

2.1 银行的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响应国家发展普惠金融的号召, 提出了金融服务要“普之城乡, 惠之于民”, 并率先启动了“小额贷款”业务。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通过“小额贷款”业务不仅服务了农业和小微企业, 而且发展了普惠金额。截止到2013年12月底,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凭借其3.9万多个网点, 37家小企业金融服务机构及3.5万人的金融服务人员, 累计发放了农村“小额贷款”达到8100多亿元, 支持了将近800万户农民的农业发展;发放小微企业贷款达到2万亿元, 解决了1200多万家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普惠金融业务很好的支持了农村及社会实体经济的发展, 为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中国农业银行甘肃分行为贯彻普惠金融, 实行了“双联惠农贷款”、“金穗惠农通工程”及“三农金融辅导”。“双联惠农贷款”一方面是向农民发放贷款, 实行惠农金融;李一方面这些发放给农民的贷款实行“基准利率”, 并且由财政“全额、全程贴息”, 让利农民, 让农民切实得到实惠。“金穗惠农通工程”即中国农业银行的金穗卡与医院绑定, 方便了农民看病, 实现了“零距离”地服务农民。“三农金融辅导”是通过电视、手机等途径, 将金融知识告知农民, 培养农民的金融意识。

2.2 互联网金融的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互联网在发展普惠金融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由于互联网的便利性、高效性能有效地降低金融的交易成本, 这使得互联网金融拥有的与生俱来的普惠性。这种普惠性决定了互联网金融是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 互联网金融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国有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相继推出了网上银行。但这些国有银行的网上银行的理财产品起点较高, 一般是以“万”为单位, 不利于普惠金融的发展。第二, “余额宝”、“易付宝”、“百付宝”、“第三方支付平台”等互联网金融产品蓬勃发展。“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真正实现了金融的普惠性, 是互联网普惠金融的先行者。“余额宝”、“百付宝”等的货币基金的销售门槛低至1元, 即“1元”就可以买基金产品, 这不仅体现了“人人享有平等的投资权”, 更好地诠释了“普惠金融”的真正意义所在;而且这也是对银行基金业务的一个挑战。互联网金融是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途径。

3 新形势下普惠金融的发展对策

3.1 完善普惠金融的发展环境

普惠金融发展环境对普惠金融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完善普惠金融的发展环境是解除普惠金融发展的外部制约因素。完善普惠金融的发展环境, 主要是通过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完善普惠金融的相关法律, 降低普惠金融发展的信用风险, 从而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完善区域信用评价体系, 加快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 努力的推进社会信用建设, 优化普惠金融生态环境。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可以促进普惠金融健康的发展。

3.2 鼓励新型普惠金融机构的建立

在发挥国有银行及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的普惠金融的作用外, 要鼓励新型普惠金融机构的建立。国家可以适当降低金融机构的准入标准, 同时加大对金融机构的监管, 培育并建立一些新型的普惠金融机构。如建立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及民间银行等新型普惠金融机构。新型普惠金融机构的建立能更好地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

3.3 加快普惠金融产品的创新

金融产品的创新是增强普惠金融活力, 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当前, 互联网、手机等高科技都是普惠金融产品创新的重要力量。互联网金融等普惠金融产品的创新, 不仅极大地促进了普惠金融发展, 同时也丰富了普惠金融市场的金融市场层次。加快普惠金融产品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

3.4 建立普惠金融基金

探索设立普惠金融服务基金, 通过资金支持、风险补偿和技术扶持等方式, 完善普惠金融体系的基础设施, 引导更多的金融机构到县域、乡镇和其他偏远地区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建立普惠金融基金可以缓解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短缺问题, 从根本上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

3.5 深化普惠金融体制改革

以普惠金融为方向, 发挥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金融的作用, 进一步深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改革, 加快小额保险、小额期货发展, 构建多层次、多样化、适度竞争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深化普惠金融体制改革是从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源动力。

4 结束语

普惠金融的发展是新形势下金融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就这一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 分别介绍了普惠金融的涵义、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 最后提出了普惠金融的发展对策:第一, 完善普惠金融的发展环境;第二, 鼓励新型普惠金融机构的建立;第三, 加快普惠金融产品的创新;第四, 建立普惠金融基金;第五, 深化普惠金融体制改革。

摘要:普惠金融的发展不仅是新形势下金融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 而且是推动金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对于普惠金融这一热点问题, 首先介绍了普惠金融的涵义, 接着分析了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 最后阐述了新形势下普惠金融的发展对策, 旨在为后来学者研究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普惠金融,发展现状,互联网金融,方向

参考文献

[1]方铭勇, 郝永华.对农村地区构建普惠性金融体系的分析与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29) .

[2]黄良谋, 黄革, 向志容.普惠制金融理论的述评及在我国贫困地区的应用[J].海南金融, 2008, (01) .

[3]郭兴平.基于电子化金融服务创新的普惠型农村金融体系重构研究[J].财贸经济, 2010, (03) .

[4]胡国晖, 雷颖慧.基于商业银行作用及运作模式的普惠金融体系构建[J].商业研究, 2012, (01) .

对我国普惠金融市场的发展探究 篇10

关键词:普惠金融,创新性,监管机制

普惠金融体系即不论发展规模、发展进程、社会阶层, 能时效性的、全方面的为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需求者提供其所需要的服务, 普惠金融尤其将目光聚焦在金融不发达地区和小微企业下。2007年, 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中, 大家愈发意识到传统的金融发展体系不全面性, 无法覆盖金融体系中所有的需求服务。例如, 传统金融乐于想大企业伸出橄榄枝, 却忽视了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普惠金融注重公平平等, 面向所有资金需求者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务, 关注可持续性, 改善了传统金融体系无法全面覆盖的状况。

1 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

根据普惠金融发展观念、主要目标对象、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依赖的发展平台等区别, 可将中国的普惠金融进程区分为三个时段:公益性小额贷款时段、发展性小微金融时段与全面性普惠金融时段。

1.1 公益性小额贷款时段

我国的小微借贷最初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 当时的小微借贷重要目的的扶持贫困人民, 大为是公益目的。在那个时段, 资金提供者主要包括我国NGO组织建立的小微借贷组织和国外金融机构参与的小微借贷组织, 贷款来源于个人或是机构组织的捐助或是软贷款。

1.2 发展性小微金融时段

在20世纪末, 我国开始了国有控制企业的大规模改革, 导致城乡出现大规模的下岗职工, 从而出现了个人或是小微金融的资金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的小康社会初具规模, 从而对金融行业资金和服务的需求日益扩大, 这就要求普惠金融体系的扩大化、创新化和全面化发展。

进入发展性小微金融时段, 小微借贷转换以扶贫为主要目的为全面促进小微市场的发展, 提升公民的生活品质, 同时, 大型金融机构例如银行也逐渐开始聚焦小微金融的借贷。

1.3 全面性普惠金融时段

2005年, 中央一号批文指出:有条件的区域, 应当积极发展进一步符合偏远地区人民和小微企业的贷款机构组织, 从而我国的小微借贷步入了全面性普惠金融时段。就小额借贷公司的历程看, 2005年央行提出了发展“只贷不存”的商业模式的小额借贷金融机构, 推进了个人资金流向小额借贷市场中。08年之后我国小额借贷金融机构飞跃发展, 小额借贷金融机构的数量由2008年的少于500家发展到截止2013年初的6 400多家, 给近75 000人创造了就业机会, 注册资金达5 442亿元, 借贷规模达6 160亿。

小额借贷金融机构加速建立, 给民营资金流入资本市场开辟道路, 促进了村镇银行的发展;以贷款资金需求者看, 在偏远地区和小微企业中资金需求仍然不能完全满足。所以, 在全面性普惠金融阶段, 偏远地区金融发展的资金需求、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仍然是广泛关注的问题。

到2013年年底, 我国的网络用户已经高达6.18亿, 移动设备用户也高达5亿, 我国网络用户数量无疑是位居世界第一。伴随我国网络和移动设备的飞速扩大, 互联网和移动设备也推进了用户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需求扩大, 我国金融体系伴随着虚拟网络进行创新性革新。创新性普惠金融的发展是全面性普惠金融时段的重要发展进程, 以虚拟网络为交易平台, 是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者能够快捷的享受服务。以虚拟网络为交易平台, 可以有效的控制交易成本并避免信息不对称, 使得能够覆盖能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者, 也能够填补传统金融体系对偏远地区和小微金融的发展不够重视的弊端。

2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2.1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机遇

2013年11月的中国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提出“促进普惠金融市场发展”纳入我国金融体系的决定。政策的利好将是普惠金融快速发展的机遇, 由此推动普惠金融机构的产生、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 提出了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 这当中包括强调进一步给予农民资产去那里, 促进城乡资本公平互换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我国改革开放至今, 居民和企业的储蓄率一直飞速上涨且高于其他国家, 快速上涨的储蓄率表明我国大量的资金存量。大量的资金存入银行而没有有效的流动起来转换为再投资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不能够有效的扩大市场需求, 满足个人和企业在资金上的需求。

2.2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挑战

首先, 我国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周期过长、创新能力较差。普惠金融机构需要比对自身的相对优势量身定做适合资深金融机构的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 形成独具特色的普惠金融发展体系。普惠金融在我国的定义已经从小额借贷的领域跨越到集付款、汇款、保险等多种特色服务为一体的领域。尤其在这些年虚拟网络的技术助力下, 我国全面性普惠金融体系逐渐表现出互联网、手机等移动设备、第三方支付、互联网P2P借贷等多种普惠金融发展模式。我们也应该意识到, 以银行为主体的传统金融体系中仍然占据首要地位, 我国普惠金融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和产品市场创新力还需提高。我国的普惠金融仍旧处于发展初期, 整体金融市场竞争环境需要改善、普惠金融发展机制需要健全、普惠金融发展模式和产品创新需要新突破。

由于普惠金融着重面向传统金融机构所没有涉及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者, 普惠金融和传统金融有着不一样的市场特征。普惠金融的发展多依赖于虚拟的互联网、手机等移动通讯设备、第三方支付平台等技术手段, 需要建立新的监督检测模型、加强普惠金融机构自律管理。

3 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成效

《中国普惠金融实践报告》调查了当前我国普惠金融机构中, 哪些金融机构发展的好、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性高、普惠金融机构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调查结果中有5家金融机构表现较好。首先最具有普惠金融机构特色的是民生银行, 民生银行作为大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为小微企业服务方面发展名列前茅;其次是仅此一家获得全牌照的普惠金融机构中国平安, 其在开发全面优势展开中小企业借贷的方面独具特色;接着是近些年来发展迅猛的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 其凭借第三方支付平台建立的普惠金融模式值得学习和实践;接着是用着大规模的互联网贷款平台的宜信和在线下付款独具优势的拉卡拉。李扬在财经论坛中也表现出对虚拟网络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赞赏。他说:虚拟网络相比传统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首先能够显著的压降资金成本, 我们非常高兴的见到, 普惠金融发展的过程中, 网络技术能够有效的被运用其中, 偏远地区的居民也开始接受普惠金融的借贷工具。

4 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建议

4.1 降低市场准入标准, 鼓励创新性普惠金融机构

相对于传统的金融体系, 在普惠金融体系下, 我们应该尤其注重面向快速成长企业的创新性互联网企业的服务。在越来越依靠创业者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自身素质、所处市场竞争环境的市场中, 对上述居民和企业提供借贷是普惠金融机构的优势。

所以, 金融市场监管者需要鼓励地方建立普惠金融服务机构, 从而填补传统金融机构在取得“创业者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自身素质、所处市场竞争环境”等信息方面的不对称。尤其提倡社区银行、村镇银行、小微企业借贷机构和创新性虚拟网络金融服务机构的发展, 对于上述普惠金融机构的准入政策需要加强针对性和有效性。

4.2 大力提倡普惠金融机构的产品和服务创新

我国的普惠金融市场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非常需要各种形式的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发展, 同时在保证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发展的同时也能够有效的控制市场风险。金融市场的监管者应当平衡金融市场的创新发展和市场风险的有效控制, 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大力提倡金融市场发展模式的创新, 创新金融机构的模式、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种类、创新技术监督、技术支持、经营模式等方面。并且, 监管机构作为普惠金融创新引领者, 应该有效的调配各个政府机构和相对应的金融市场参与者, 从而进一步推进普惠金融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面的创新。

4.3 完善我国市场信用体系

在虚拟网络和普惠金融共同发展的阶段, 信用体系的设立还有着多重的困难。首先, 我国人民银行的信用体系建立不久, 并没有全方位的信息完善, 甚至有些信息存在漏洞或不准确;其次, 目前相当多的普惠金融机构并没有获得人民银行的征信授权, 无法获得企业的征信信息。

4.4 建立完善的普惠金融监管体系

相对于传统金融行业, 普惠金融机构着重运用互联网技术、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所需要的市场准入标准、金融机构经营标准和监督管理准则都需要改善, 要有针对性的制定符合普惠金融机构发展的金融监管体系。鼓励各种普惠金融机构公平平等的竞争, 加强新型金融市场创新, 从而全方位的满足各个阶层的金融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晏海运.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 2013.

[2]赵春艳, 叶普万.中国反贫困战略简评[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3) .

[3]欧阳志刚.非线性阈值协整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432-567.

区块链助力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 篇11

科技创新是普惠金融的发展引擎

从普惠金融本身来看,它的需求很高,迅速增长,但有效供给不足。易观金融分析师郭竞告诉《经济》记者,一是普通城镇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个人金融和理财意识增强;二是小微企业快速发展,小微金融需求迫切;三是农村金融需求旺盛。“供给方面,社区金融发展很薄弱,基础设施不完善,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很明显,金融服务在乡村地区也没有很好地覆盖,金融供给缺乏。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互联网金融就是实现普惠金融最佳的路径,它可以实现破垄断、广覆盖、降成本、促创新、可协同等多个方面。”

区块链技术的出现给普惠金融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活力。今年9月23日,以“新规范·新科技·新发展”为主题的“2016中国·北京互联网金融创新论坛暨《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6)》新书发布会”上,北京中科金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烨东博士就表示,区块链技术不仅能有效降低金融行业的运行成本,同时对创新驱动新型商业模式的诞生、降低信任风险和鼓励开发性协作与创新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它是实现共享金融的有力工具。“所以,区块链首先影响的是金融的基础设施,随后扩展至一般的金融业务,最终改变整个金融生态链。”

科技创新是新常态下普惠金融的发展引擎。民生银行信息科技部总经理牛新庄对《经济》记者表示,当前各国政府、央行、金融机构、科技巨头们都纷纷在区块链领域积极布局,世界经济论坛今年8月发布的“区块链将如何重塑金融服务业”报告中指出,区块链有巨大潜力能促使新的金融服务基础设施更为简单与高效。

“通俗来讲,区块链就是一个共享大账本,大家遵循统一规则竞争记账,同时确保全网在各节点互不信任、甚至有恶意节点的情况也能完成真实的记账。”牛新庄还表示,“首先是其基于信任、无法篡改的特性,这就能解决很多数据信任类问题;再就是其去中介化、交易点对点完成这个特性,能够消除交易中介环节,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交易摩擦,同时交易结算几乎是实时的,从而提高了交易效率,提升了资产利用率;而信息透明可追溯将直接促进提高社会公信力,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

华夏银行科技开发中心工作人员对《经济》记者称,商业银行可利用区块链技术提升自己的科技运用水平,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区块链技术特别适合于需要信任和公开透明的场景,例如大学生创业贷款、助农贷款、公益捐款、众筹融资等业务领域。

区块链技术并非灵丹妙药

虽说区块链技术能够更好地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让更多的人能享受到金融服务,但区块链技术目前在中国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应用还存在诸多难点。

目前区块链技术要想真正落地应用到普惠金融领域还有很多问题。郭竞向记者讲道,首先来说,区块链技术本身还不够完善和成熟,该技术本身处理大规模交易的抗压能力差、交易时间延迟较长的弱点就制约了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发展。“据我所知,目前多家区块链企业和金融机构也在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并且也有了一些解决方案,希望通过区块链以外的技术解决交易量瓶颈的问题。但是目前还是一些实验性的东西,还有待时间证明。”

除技术本身的瓶颈之外,金融行业的特殊性也是问题。“金融行业是各个行业中最谨慎的行业,也是关系到民生的支柱行业,而对于金融行业来说每项技术的应用都需要不断的尝试,并且是由小到大,由局部到全局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注定是漫长的。” 郭竞如是说。

区块链设计理念相当完美,但它并非灵丹妙药,目前普惠金融引进区块链技术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

一是从技术角度看,其交易性能、存储容量、计算资源消耗、安全性等方面都无法直接匹配目前各类业务需求。例如前期美国The DAO众筹项目智能合约被攻击事情,损失市值超过6000万美元以太币,虽然后续社区采取了以太坊硬分叉来保护投资者财产,但整个事件如果发生在传统金融行业将是致命的打击。为解决上述各类问题,衍生出了联盟链、私有链、侧链这些架构,以及POW、POS、DPOS等一系列共识算法,这些都是新兴技术发展初期的通病,体现为技术版本更新快,标准五花八门,其发展成熟至逐步统一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周期的市场检验。

二是业务场景落地还需时日。前面谈到区块链为何是颠覆性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它对业务系统的改造往往都是底层平台级的,特别是和金融系统底层架构的融合,这是一项巨大复杂的工程,相当于核心系统再开发,其耗费人力物力成本和项目风险都相当高。所以我们看到目前市场上除了比较稳定的比特币体系,其他区块链项目绝大部分均属于概念验证阶段,尚无大规模应用。

三是监管方同样面临巨大挑战,需要尽早介入,同步制定相关法规,同时将技术规则纳入监管体系,以确保整体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数字让普惠金融可持续

目前,区块链技术还处在初级阶段,诸多方面有待优化或在实践中逐步统一认知并不断改进。除了以上问题,华夏银行科技开发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区块链技术尚未完全统一和标准化。此外,还存在网络带宽等性能问题,在技术上需要进一步证明其安全、可靠、可以大规模应用,需要金融立法和金融制度的配套跟进。“国内商业银行应加大研究投入,从试验性项目入手探索区块链技术极其应用,逐步将其纳入实用场景,推动普惠金融发展。”

最后,朱烨东总结道,区块链能否真正发挥作用,关键要看是否有适用的场景。“从掌握入口到渠道为王,再向场景金融升级,场景金融已成为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方向,移动支付、大数据、云计算、金融资产交易等也已逐步发展成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主要趋势。”

nlc202309091349

普惠金融的要义是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而普惠金融的广泛包容性,在客观上决定了普惠金融业务具有风险大、成本高、收益低三大特征,这使得商业银行在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方面动力不足,而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终端等数字技术的发展,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普惠金融服务提供了新的思路。

数字普惠金融被称为是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今年G20峰会上,我国提交了《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首提数字普惠金融概念,凸显信息化技术的重要地位,成为世界范围内推动普惠金融新的里程碑。

目前国内还缺乏哪些实现普惠金融可持续的技术或条件?

在郭竞看来,普惠金融跟金融科技的逻辑是一脉相承的。金融科技本身是通过技术让金融变得更加高效、更加便利、更加可触及和更加美好。“其实数字普惠金融就是说我能够通过数字化的技术,让未被覆盖的人群能够更好地获取金融服务。”所以,它本身也是金融科技这个大潮的诠释。

牛新庄也表示,这和人们之前常提的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这些词类似,都是金融与科技的结合,代表了金融服务的发展离不开数字化支持。传统金融模式下是科技服务业务,现在谈的是科技引领业务。“数字让普惠金融消除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并能提供更高效、智能、安全、人性化服务,让金融服务机构真正做到了解你的客户,让用户切实感受到以客户为中心这一服务理念,同时也降低了服务成本,从而触及更广泛和细微的金融需求。”

与此同时,我们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首先是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的交通和网络覆盖率不完善,目前仍有数亿多成年人群体,无法享受到金融服务;普惠金融体系仍不健全,金融法律法规体系仍不完善;另外,信息不对称、信用数据的缺失,给金融体系的风险防范带来巨大挑战,相当大比例的小微企业、农村贫困群体、农民工仍难以获得贷款;再就是普惠金融知识普及不足,特别是信息化知识普及不足,我国城乡之间还存在较大的数字鸿沟。

数字、区块链引领普惠金融四大趋势

为了实现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引进区块链技术的作用也尤为重要。

区块链可以起到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风险控制可视化。普惠金融业务的高风险本质上来源于信息不对称,由于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缺乏有效的抵押物、质押物,商业银行难以甄别还款来源,从而形成高风险。而运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完整记录企业日常交易数据等信息,商业银行可以有效判断客户的信用等级与信用水平,显著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和授信审批效率,这使得向小微企业和低收入群体提供有效金融服务成为可能。二是交易成本低廉化。过去金融机构在交易流程上往往需要大量的后天人员和复杂的手续,在运用区块链技术以后,这些流程都可以在区块链上完成,这样无疑节省了很多人工成本。

对于普惠金融未来的发展趋势的畅想,郭竞认为有三大趋势。一方面,普惠金融制度基础将逐步健全完善。随着国家对普惠金融的提倡以及对互联网金融的重视,针对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支付和监管政策将逐步完善,普惠金融监测指标体系有望从局部到整体得到建立。其次,信用是金融交易的核心要素,互联网及大数据技术也是科技金融的重要技术手段,这些都将作为普惠金融的基础逐步健全。

另一方面,消费金融未来有很大发展空间。普惠金融面向的农民、城市低收入群体等收入虽低,但是对于租房、结婚、家电、装修等消费是刚性需求,大众参与途径与门槛获得提升后,消费金融在这些市场将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第三个方面,中小微企业及商户将成为普惠金融重点领域。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是传统金融的痛点。据公开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数量达到7000多万,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若把尚未注册的小微商户计算在内,数量更多。但由于中小企业存续时间不确定,缺少可抵押资产,银行获取中小企业信息成本比较大,加之中小企业贷款具有少、频、急、短等特点导致其市场交易成本比较大,使得中小企业很难获得银行的贷款,即使获取银行贷款,其成本要比大企业高很多。

《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中提出了8项高级原则,鼓励各国根据国情制定行动计划,为全球普惠金融下一阶段的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8项原则的核心内容就是从基础设施建设、法律监管框架、创新与风险平衡、重视消费者保护、重视基础知识普及等全方位角度,构建整套原则框架,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圈。未来市场发展会呈现出标准化、多元化、移动化、智能化4个趋势。

“标准化,主要指普惠金融法规框架完善,各类统计指标健全,大众对其理解一致;多元化,包含金融服务机构的多元化,金融市场的层次化,金融产品的个性化,金融服务逐步达到真正惠及普罗大众”牛新庄讲道,“移动化,从传统网点金融转向移动金融服务,客户能够随时随地享受服务;智能化,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不断创新,使得金融机构在提供更贴心服务的同时,也能有效防范风险,提高服务安全性”。

“可持续的普惠金融是一个伟大的理想,任重而道远。金融机构、政府相关部门和全社会都需要持续付出努力。” 牛新庄如是说。

普惠金融发展论文 篇12

一、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一) 农村金融资源匮乏

农业经济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国家改革的重点, 解决“三农”问题应着重从金融改革入手。由于农村居住人口密集度较低, 大多数金融机构因为成本高等原因, 不愿意到农村开设网点, 致使个别地区存在网点配置不足、密度不均等问题, 更谈不上其它的金融服务了。再者农村企业多数为小微企业, 由于抵押品和信用不足等原因, 使得农村企业很难得到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 造成了农村民间融资占比较大的局面, 增加了金融成本, 制约了农村企业的发展。

(二) 农村金融服务发展落后, 与先进的科技融合度小

当前, 我国农村金融产品存在着金融种类和融资渠道单一等问题, 农村金融机构基本的存取款、支付结算已能全面覆盖, 但理财产品服务、保险、证券、基金等仍需进一步加强, 适合农民自身特色的金融产品服务少之甚少。农村对非现金支付工具和现代金融服务的认识不够, 对先进的科技支付手段了解不深, 人们很少利用互联网进行转账结算, 影响了工作的效率, 加大了时间成本。

(三) 网络设施建设基础薄弱

由于社会环境、经济基础等条件的制约, 我国农村信息化还处于落后状态, 虽然有些地区已经接触到了阿里淘宝、支付宝和网上银行等金融产品, 但由于相关互联网的金融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薄弱, 政策扶持体系不完善, 缺少完整的电子商务运营体系, 缺乏相对应的电子商务专用人才, 阻碍了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四) 社会信用环境有待改善, 国家立法不完善

我国目前在城市基本建立了全社会的征信系统, 但农村信用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首先, 由于缺少社会信用的宣传教育, 使农户对公共信用不够重视, 守信意识还有待加强。其次, 农户的信用信息相对复杂, 很难准确把握和衡量, 无法借鉴城市的管理方式。再次, 对农户发生违约和道德风险等失信行为的信用惩戒力度有限, 阻碍了信用机制的健康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优势分析

(一) 互联网金融具有低成本优势

随着当今信息工具不断智能化和精准化, 传统农村金融的低效率、高成本粗放式经营方式的生存空间将会被逐渐挤压。互联网金融是拥有“互联网”思想的金融, 它全面依托于互联网信息技术, 构建全新金融模式, 改变了农村金融发展受时间、空间条件限制的局面。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运用, 打破了以往金融市场的边界, 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 同时, 更加有效地解决了资金供求双方的需求。由于互联网金融是在以网络为媒介的基础上进行开展, 有资金需求的双方, 可通过网络了解需求, 并在网络上完成最终交易。这样既不需像传统机构那样雇佣大量营业人员, 也不需要传统的中介机构, 进而节约了大量成本。另外, 互联网金融网点都是虚拟的, 对比传统的金融机构, 可节省实际网点的资金成本、运营成本以及管理成本。

(二) 针对不同的市场环境, 创新金融产品

在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市场中, 商业银行的地位举足轻重, 但由于商业银行出于对自身的利益和风险考虑, 在融资方面主要针对具有资金需要的大型企业服务, 没有兼顾到小微企业和农民的融资需要。所以目前, 大多数小微企业和农民都面临着融资难题, 进而制约其发展, 面对此现状, 互联网金融恰好可弥补这部分市场的融资需要, 并针对其融资需要的特点不断创新, 形成了新的产品和模式。同时, 互联网金融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 将分散的农民和企业信息进行整合处理, 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 在信用模式创新的同时扩大贷款抵质押物担保范围。金融机构在互联网金融的影响下, 可以向农民和小微企业提供创新、定制、便捷的微型金融服务, 从而使更多的参与者受益。

(三) 互联金融产品的多样化和灵活性适合大众需求

互联网金融的网络化, 冲破了传统金融的地域限制, 拓宽了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不健全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 使得农村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市场, 随着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迅速发展, 也推出了多样化的创新金融产品, 如百度公司的“百度百发”, 阿里巴巴的“余额宝”, 网易的“添金计划”等, 产品上的多样化在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的同时, 也为金融产品的销售带来了极大便利。在金融产品多样化的同时也出现了多种新型经营模式, 一是“三农”服务商, 如新希望、大北农、村村乐;二是电商平台, 如京东、阿里巴巴、云农场;三是P2P平台, 如翼龙贷、宜信、开鑫贷等。随着农民金融意识的不断提升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 会有更多灵活和多样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出现, 从而提高资金运用效率, 推动农村新型金融体系的建设。

三、互联网金融对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产生的影响

(一) 互联网金融模式有助于拓宽农户的销售渠道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 针对农业经济的特点, 只有扩大销路才能真正的使农民致富。现如今传统的农贸市场销售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农民的销售需求, 农业集体化的电子商务越来越符合当今农户的销售要求。互联网金融可以使农产品不再因为受到地域原因而产生滞销, 还可以利用电商平台和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 降低农业生产及销售成本,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整体提高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产业链效率, 推动智慧农业大发展。因此, 互联网金融有着传统金融所没有的优势。

(二) 互联网金融有助于农户获得融资渠道

农村信贷的主要服务对象大多是养殖、种植、零售等小规模经营者, 信贷特点为额度小, 资金分散。传统的金融信贷由于门槛高、审批手续繁杂等原因, 造成农民无法获得贷款。与传统的金融信贷相比, 互联网金融有着低成本、低门槛、信息透明等特点, 使其具有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互联网金融主要的贷款形式为P2P网络贷款和众筹融资。首先, P2P网贷是利用互联网技术, 借助电子商务网站, 实现个体间的资料信息互通与资金借贷, 是以金融中介为主要模式服务中小企业。其次, 众筹融资是通过网络聚集借款人和投资人, 凭借其无地域性、大众性和突破性等优势, 解决了农村中小企业的资金不足, 融资渠道狭窄等问题。互联网金融信息质量好坏对于融资项目尤为重要, 通过收集和分析借款人信用水平, 正确评估借款人信用, 决定着能否进行借贷业务。而互联网的大数据系统打破了信息采集的障碍, 增大了信息的对称性, 及时限制了借款人的违约行为, 降低了违约风险和不良贷款率。

(三) 互联网金融有助于提升农村普惠金融的业务流程体系

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 需要金融服务网络在城乡的全面覆盖。现阶段农村互联网金融服务包括:1、通过手机银行和网络银行实行基本的存取款和转账业务;2、通过支付宝、微信等移动终端实行金融交易。互联网支付业务以云服务为平台, 具有交易服务快捷、交易成本低、交易流程简捷、覆盖范围广等先天优势, 能够满足农民普惠金融的要求。各类金融机构都可以依托互联网金融这个平台, 通过POS机、手机和计算机等设备向客户提供存款、转移货币资金、授信等电子化的金融服务, 满足了广大农户的金融需求。

(四) 互联网金融能够丰富农村普惠金融的产品体系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 推出了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互联网基金销售、互联网保险、互联网信托和消费金融等一系列新型互联网金融产品。丰富了银行的基本存取款、保险、期货等传统业务, 打破了金融业务依附固定营业网点的局限, 拓宽了金融服务渠道。当今, 在互联网金融思维的指导下, 农民和小微企业都体会到了互联网普惠金融带来的便力, 从而使普惠金融真正惠及到每个普惠金融体系中的参与者。

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时代趋势, 它必将推动农村金融向规范化、信息化、便利化、普惠化方向发展。尽管现在仍然面临一些问题, 但前景十分明朗。在推进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中, 要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金融体系, 在立足于传统金融深化发展的同时, 更要抓住机遇发展互联网金融, 使二者良性互动、有机结合, 全力推动农村金融的发展, 借此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缩小城乡差距, 努力让农民过上幸福生活, 尽快实现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

摘要: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怎样破解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固有问题, 是我国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关键。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 指出了互联网金融存在着低成本、灵活、便捷等优势, 阐述了互联网金融对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农村普惠金融,影响

参考文献

[1]焦姝瑜, 李宏畅.互联网金融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研究[J].财务金融.2015 (05)

上一篇:照明设计节能论文下一篇:病案复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