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教材(精选12篇)
经济学教材 篇1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 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 是人才培养工作的一项基础性措施, 它与师资、教学设备共同构成兴教办学的必要条件, 因此, 教材建设一直得到人们的充分重视。
一、教材建设对独立学院发展的意义
1. 教材建设是提高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的根本措施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里一项新生事物, 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其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教材又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 如果教材不适应独立学院的需要, 教学质量就难以得到保障, 因此迫切需要建设适应独立学院需要的新教材。
2. 教材建设是提高独立学院教师水平的重要途经
教材编写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 它是教师对平时教学任务的提炼、总结过程, 也是提高骨干教师理论水平、教学水平和教学成果的最佳途径。同时结合新教材的使用, 进行教师培训, 会更好更广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3. 教材建设是独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教材又是教学的核心, 教材建设作为首当其冲的改革内容, 会同时兼顾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的建设, 带动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从而成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二、独立学院经济类教材建设的现状分析
随着教育从精英型过渡到大众化之后, 我国高等教育中孕育出了一个新的办学群体—独立学院, 目前的在校生有190多万人, 发展势头非常迅猛, 据不完全统计, 经济类专业的设置率最高, 但是, 其教材建设却远远落后于形势发展。
1. 教材建设规划缺失
经过10多年的发展, 独立学院规模和影响日趋扩大, 但由于许多专业的课程体系尚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与之相配套的教材体系很不成熟, 而且目前市场上没有一套完整的适用于独立学院的经济类教材。大部分独立学院没有严格的教材审批制度, 也没有设立专门的教材建设委员会, 由于资金、编写成员等问题的限制也都没有将教材建设的规划提上日程, 这就使得独立学院的教材使用混乱, 缺乏长期规划。
2. 教材建设定位模糊
独立学院有其独特的生源情况和人才培养定位, 相应的课程定位及教材建设也应该和人才培养目标一致。但是大部分独立院校的教材依然是遵循母体院校的选择标准选用理论性极强的教材, 或是为追求较宽的适用面而放弃自己的特色, 编纂内容庞杂、面面俱到的大众教材, 这都无法体现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
3. 教材内容更新滞后
经济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 随着社会环境的日新月异, 新的经济理论和研究方法也不断涌现, 这就要求经济学教材也要与时俱进以反映新的发展趋势, 同时又必须保持教材的系统性和持续一致性。但是独立学院的教材更新很慢, 有的老师甚至用同一本教材, 同一份讲义连续讲了多年, 对新理论、新观念的介绍较少, 引用的案例也比较陈旧, 不能及时反映当前经济领域中出现的新问题、面临的新挑战和机遇。
4. 实践性教学环节较弱
经济学是一门和实际联系紧密的学科, 它的每一个理论都可以用社会现象进行解释, 在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随机调查的学生中, 93%认为经济学可以讲得更生动些, 而不是单纯的以作图和计算的方式学习推导理论。但是目前多数经济学教材重理论陈述而轻实践能力培养, 教育不应该仅仅是以教材的方式向受教育者灌输绝对真理, 而应是以教材为载体, 启发受教育者思考, 对课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积极思考, 并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西方经济学》教材的特点及创新之处
虽然目前有关西方经济学的教材很多, 其中不乏权威和优秀的著作。然而已有的教材大部分偏重于理论分析或数学论证与推导, 这不仅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一些难度, 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枯燥和乏味, 大大降低了学习的主动性。针对经济类应用型本科学生的教材应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让学生读着有趣, 教师用着顺手, 同时又不失理论的深刻与准确。
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是教育部较早批准设立的独立院校, 多年来致力于培养“外语+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为滨海新区输送了大量优秀毕业生。尤其是经济系一直走在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前沿, 以“实践教学”为培养特色, 组织了从事经济学课程一线教学的教师, 并邀请了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和高校教授指导, 经过反复讨论和研究, 及多次修改与完善, 最终完成了这部特色鲜明的《西方经济学》教材的编写。
1. 教材特点
(1) 运用提问法, 增加“引例”。本教材在每章开始时, 均以一个例子引出本章的内容, 所举的例子大多发生在读者身边, 并与该章的内容紧密关联, 而且每个引例都提出与本章知识点相关的问题, 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和寻找答案的欲望,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2) 运用案例法, 增加“现实中的经济学”。本教材在每节都增设了“现实中的经济学”栏目, 其中所举案例均来自新闻时事、具体的社会经济现象或经济问题, 通过真实案例来解释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将理论与实际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降低了学生学习理论的枯燥感, 同时提高了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3) 运用归纳法, 增加“知识结构图”。本教材在每章结束后, 均以知识结构图的方式作为小结, 层次分明, 结构清晰, 简单明了, 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把握, 和对本章知识点的理解, 进而更加系统性地学习本章内容。
(4) 运用实验法, 增加“实验环节”。本教材在每章结束后, 均设定一个围绕该章内容的实验环节。实验环节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方式之一。本教材的实验环节设置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 设立了三大模块, 分别是“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的检验”。它不仅考查学生对本章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还能拓宽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材的创新之处
(1) 教材内容的创新。本教材注重基础专业知识的讲授, 实现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创新, 加强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训练。该教材在编写时, 对理论问题以简练、通俗的语言阐述, 每一章的学习内容以最新的案例引导将要阐述的问题, 以现实中的经济学总结本章所学的重点知识, 增强了可读性,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在每章最后增加了实验环节, 以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2) 突出实验环节。本教材在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 突出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应用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实验教学, 展开对热点经济问题的讨论, 讨论的经济问题或现象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如“房价的需求和供给及其均衡价格, 占座的成本和收益, 农村的春联市场, 现阶段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走向, 我国通货膨胀 (紧缩) 现象”等等。这些讨论增加了学生对相关知识深入探索的欲望。
(3) 教材使用中多种教学方式结合。转变以往《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单一的“以教师为中心”, 即“以教为中心”灌输式教学方式,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即“以学为中心”启发式教学方式, 倡导个性化培养, 积极试行提问式教学、讨论式教学、辩论式教学、师生反串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性和创新性, 活跃课堂学习气氛, 提高学习效果。
(4) 教材的辅助资源共享便捷。建设网络教学平台, 充分利用其开放性和便利性的特点, 开设了经济博客、经济系专业邮箱、微博答疑等网络平台, 将和教材相关的资料上传, 以便于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及同学们分享。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 是独立学院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 因此以培养现代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理念指导教材建设成为独立学院发展的当务之急。面对独立学院教材建设的空白历史, 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教材的建设经验, 同时加强对独立学院教材编写、出版队伍的建设, 保证教材内容的编写质量和与时俱进的前瞻性, 建设出适合独立学院使用的精品教材, 提高独立学院的竞争力。
摘要:教材建设是提升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的根本措施, 也是提高教师水平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而目前独立学院的教材建设存在缺乏规划、定位模糊、内容更新滞后以及实践性差等问题。本文以《西方经济学》教材建设为例, 提出教材的编写要适合独立学院经济类人才培养目标, 对教材内容进行创新, 突出实验环节, 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同时实现教材辅助资源的网络共享。
关键词:独立学院,建材建设,西方经济学
参考文献
[1]邸鸿勋.教材建设与改革的意义、原则与实施—努力搞好独立学院教材建设与改革[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 2005, 2 (3) :5-8.
[2]朱建华.独立学院提高教材编写质量的探讨[J].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8 (1) :21-25.
[3]任善于.关于高等教育教材多样化与独立学院教材建设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0, 8 (9) :203-205.
[4]曾芳芳, 朱朝枝.独立学院教材《管理学原理》开发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2, 26 (9) :82-84.
[5]曾芳芳, 赵建屹, 朱朝枝.独立学院《管理学原理》教材建设问题研究-基于福建省独立学院的实证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2, 2 (4) :112-113.
经济学教材 篇2
在这种情况下,最安全的办法当然是选择最权威的经济学家写的最新版的教科书。为什么要选择最权威的经济学家写的教科书?原因不仅是因为最权威的经济学家炉火纯青,对理论的把握最准确,能深入浅出的写出“正经”来,而且因为最权威的经济学家最注重自己的名声,他们既没有必要用出一本新书的办法增加自己的知名度,也不敢为了赚取版税而滥竽充数地出书,这就如同麦当劳不敢卖过时的汉堡包一样。他们的声誉就是质量的代号,他们的名字就是一种品牌。
为什么要选择新版的教科书?因为如同经济生活本身一样,经济学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化,以用新的理论解释新的经济现象。特别是过去20多年里,随着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和理性预期的引入,经济学可以说发生了一场革命。经济学理论越来越贴近现实,对现实的解释能力越来越强。比如说,20多年前,经济学理论还难以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多少理论指导,而今天,博弈论已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基础;20多年前,经济学家对公司融资几乎无话可说,而今天,信息经济学已成了公司融资理论的基础;20多年前,经济学家还在迷信于用政府管制来弥补市场的失灵,而今天,政府管制被认为是资源配置无效率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从而导致了席卷全球的经济自由化浪潮。或许,我们可以将20世纪70年代经济学教科书与21世纪经济学教科书的差别,类比于286计算机与奔腾计算机的差别,只有使用最新版的教科书,你才能学到最新的经济学理论。
过去,中国教科书市场上很难看到最权威的经济学家写的最新版的经济学教科书,翻译过来的教科书一般滞后于原版10年以上,而国内经济学家写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其内容则更为陈旧,更不用说在有色眼镜透视下的扭曲了。可喜的是,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学图书市场正在发生一场革命性的变化,不仅国外最新版的英文著作在及时引进,而且国内经济学家也出版了一些在内容上与国外同步的经济学教科书。
在此,我愿意向你推荐如下三本教科书:1.曼昆(N.Gregory Mankiw)著的《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2.William Baumol和Alan Blinder合著的《经济学:原理与政策》(Economics:Principles and Policy)。3.Paul Samuelson和William Nordbaus合著的《经济学》(Economics),2001年第17版。
这三本书都是享誉全球的经济学大师撰写的最新版的经济学入门书,是西方大学里最流行的教科书。
曼昆是美国著名的年轻一代经济学家,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并在MIT获得博士学位,现为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同时兼任著名的智囊机构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货币经济学项目主任,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和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顾问。他的《宏观经济学》是美国最畅销的教科书之一。他是一位多产而富有创新思想的经济学家,在多种一流学术杂志上发表了数十篇开创性的论文,被公认为是新凯恩斯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经济学界的名气比他的年龄大得多。曼昆的《经济学原理》1998年初版一上市,就成为最畅销的教科书,出版商在付印之前就支付了作者100万美元的版税,创下了教科书版税的新纪录。这本教科
书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学生导向”。如作者自己指出的,他要写的是一本学生喜欢看的经济学教科书。与其他同类教科书相比,本书更多地强调的是经济学原理的应用和政策分析,而不是正式的经济学模型。为此,作者在大部分章节里都提供了案例,以说明经济学原理如何应用于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此外,作者在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新闻摘要”,以使读者懂得什么是生活中的经济学。
William Baumol和Alan Blinder也是两位享誉全球的著名经济学家。Baumol生于1922年,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获得艺术学学士学位,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曾执教于普林斯顿大学,现为纽约州立大学经济学教授,曾担任过美国经济学会主席等多种学术职务。他在产业组织、企业理论、经济增长、反垄断理论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开创性贡献,发表了500多篇学术论文和20多本著作,其中有些著作被翻译成多种文字。
Blinder生于1945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在MIT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自1979年以来,Blinder任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1989年至1990年间担任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主任;1993年至1996年间,先后担任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委员,联邦储备委员会副主席。Blinder发表有多种专著和学术论文,在人力资本和劳动供给、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不确定性和一般均衡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
Baumol和Blinder合著的《经济学:原理与政策》初版于1979年,也是美国等国家最流行的经济学教科书之一(就我所知,本书有澳大利亚版),多次再版,到1997年已出到第7版。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叙述上的“问题导向”和“政策导向”。作者认为,学习经济学的最好方法是“从问题到理论”,而不是相反。为此,本书的每一章都从一个具体的、使人感到困惑甚至自相矛盾的政策问题或现实问题开始,然后通过深入浅出的经济学分析,使你走出迷雾。这样做不仅提高了读者读书的兴趣,而且可以加强读者对所学内容的记忆。如果你能记住本书作者所归纳的经济学的12个基本观点,你将终身受益。
保罗.萨谬尔森(Paul Samuelson)是当代经济学泰斗,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MIT经济系的创始人。他的《经济学》第1版出版于1948年,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在50多年的时间里,他的《经济学》不断再版,被翻译成包括中文、俄文、日文、法文、德文在内的数十种文字,风靡全世界,是有史以来发行量最大的经济学教科书,教育和影响了数代经济学家、政治家、企业界领袖、新闻记者以及众多的普通人。难怪他自豪地说:“如果我能为一个国家写经济学教科书,我并不在乎谁为它写法律,谁在为它起草条约。”萨缪尔森本人对他的《经济学》的修订到第14版(1992年)。1995年,另一位著名经济学家WilliamNordhaus的入盟,使得《经济学》没有随萨缪尔森本人的衰老而衰老,而继续以主流经济学最前沿的教科书身份畅销全球。你现在看到的是该书的第17版。
尽管这三本教材所叙述的经济学原理并无大的差别,但由于每个作者的个人偏好和学术风格不同,在叙述方法、切入角度、材料的取舍等方面还是各有千秋。不同书中用于说明同一原理的有些材料互为补充,有助于加深读者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据悉,这三本书由18位国际著名商学院的教授联合推荐作为中国MBA及经济学/管理学院的首选教科书。我个人学习经济学多年,可以说是经济学的老学生了,但现在再拿起来读这些入门书,仍感有不少新的收获。事实上,当我在为博士生备课时,常常要翻一翻这样一些经济学入门书以在理解上“温浅而知深”,讲课时深入浅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Herbert Stein说:绝大部分可用于指导公共政策的经济学都在本科生的经济入门教程中。我的经历告诉我,他的话是对的。
如果你的经济条件许可,我建议你不妨同时拥有这三本书。我的经验是,读三本由不同经济学大师写的同一类型的教科书要比读三遍同一大师写的同一本书收获大。你可以从任何一本书开始,然后在每一部分对照阅读。特别地,当你对一本书的内容难以理解时,最好看看另外两本书上是如何写的。你大概有过这样的生活经历:见过一次面的人没有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但在另一场合再次谋面后,他就深深印在你的脑海中。读书也是如此。当然,如果经济条件不允许,你买其中的一本就可以了。但你最好能记住我一开始说过的话:读书最大的成本是时间而不是书价。要买好书,不要买便宜的书。
经济学教材 篇3
笔者认为,早期新航路的开辟与资本主义萌芽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即资本主义萌芽不是新航路开辟的最直接的经济诱因。首先登上新航路的国家不是资本主义相对发展的意大利、法国、英国或德国,而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仅就这一点来看,对早期西、葡开辟新航路的原因就值得深入思考。
各种版本的历史教科书对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原因采取了不同的处理办法。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科书认为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需要黄金来扩充资本”(最新版本的表述为“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岳麓书社的教科书没有采用这种说法。但是各种版本对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历史人物的呈现都是比较一致的,这些历史人物主要包括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等,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绝大多数都是代表西、葡两个国家进行航行的。而此时的西、葡两国开辟新航路的经济原因并非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封建主义的贪婪欲望。这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进行论证。
第一,西、葡两国将海外掠夺的金银并没有投入到当时国内的社会再生产,或者说没有直接用于满足资本主义生产的需要。这明显不符合“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刺激开辟新的市场和原料产地”的说法,动机和结果呈南辕北辙的现象,也证明了上述说法并不能站稳脚。据相关资料显示,从1492年发现西印度起到1595年仅西印度就向西班牙输金银20亿皮西塔(西班牙银币名),即在103年中平均每年2000皮西塔,与此同时,西班牙每年要运出约1500皮西塔的金银用于购买邻国的生产品。葡萄牙的情况亦是如此。就如马斯塔利兹所指出的那样:“自身生产的不足以及必须购买国外的商品,致使西班牙的美洲领地运来的贵金属经常大量流出,这些贵金属并没有留在西班牙,而是转到它的勤劳的邻人手里,使得他们致富,同时也成为西班牙人破落的原因”。这就不难看出,西、葡两国开辟新航路的直接原因不是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不是满足资本主义的需要,其真正的目的是封建主义的恶性贪欲。香料和奢侈品是西、葡的第一需要。早在15世纪以前,欧洲与亚洲的中国、印度及东南等地就有了贸易往来。到13世纪末其间的贸易有了很大发展,通过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之手,经陆路从东方辗转输入的商品比12世纪初增长了10倍,其中主要是樟脑、檀香、丝绸、宝石、布匹等。这些商品在欧洲市场上最受欢迎,是上流社会的生活必需品。这种封建性消费观念使两国的开辟活动成为了彻底的封建掠夺活动。如葡萄牙以武力为后盾,建立商站,进行公开掠夺和欺诈,澳门事件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西班牙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它依靠先进的武器,通过大规模的军事征服和屠杀占领广阔的领地,设立殖民政府,推行奴隶制度。
第二,支持新航路开辟的主要是当时西、葡两国的封建王室,而不是资产阶级。如历史教科书中出现的“葡萄牙王室支持迪亚士、达·伽马的航行,西班牙王室支持哥伦布、麦哲伦的航行等”。王室的支持活动主要包括下面的内容:首先是提供足够的资金和船只。在达·伽马、哥伦布及麦哲伦的首次航行中,葡萄牙国王给达·伽马提供四艘帆船,西班牙国王给哥伦布提供3艘帆船和100万金币,给麦哲伦提供5艘帆船。这些虽然远远不及明代给郑和的待遇,但就当时西、葡两国的国力而言,其规模已经是非常庞大了。为了使探险更有成效,西班牙曾答应哥伦布享有新大陆1/10的收入。其次,培养和提供航海的专业人才。在1419年葡萄牙的亨利王子就创办了世界上的第一所地理研究院,集中了欧洲人才的精华,他们讨论的中心问题是航海。迪亚士、哥伦布、麦哲伦等一批优秀的航海家都曾先后在这里学习过,另外,研究院还汇集了一批非常有才能的天文、地理学家,如托斯提内里等。就在亨利王子组织一次又一次的航行时,西班牙也并不示弱,如女王伊莎伯拉对哥伦布的支持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哥伦布曾居住葡萄牙,他对当时进展缓慢的葡萄牙航海不满,建议西航。葡萄牙国王约翰二世虽对哥伦布的雄心很赏识,但却不愿给予物质上的支持。而西班牙女王伊莎伯拉对哥伦布很是器重,在财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每年仍给哥伦布提供1.2万铜币用于维持生活,并于1492年开始认真实施哥伦布的西航计划。由此可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是西、葡两国王室航海成功的重要保证。而当时的资产阶级却根本没能够对航海有过实质性的支持,因此我们反过来说航海是因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时就应该慎重了。当然,笔者承认,新航路开辟后给西欧许多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带去了极大的动力源和长久的支持力,使其逐渐超越世界其他地区和国家,处于近代化的前列,但在新航路刚刚开辟时就下这样的结论是不符合当时的客观实际的。事实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并不一定就要求开辟新航路,如果是这样,我国在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样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我们很多时候不但没有进行海外活动,反而坚持的是闭关自守,这岂不是自相矛盾?
浅谈经济学门类高校教材策划思路 篇4
一、基本依据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2012年) , 经济学门类作为一级学科, 下设4个专业类, 17种专业。17种专业中, 包含10个基本专业和7个特设专业。学科名称与2012年开设的学校数见表1。
注:灰色底纹部分为基本专业;“T”表示特设专业;“K”表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开设的学校数来自:武书连, 《挑大学选专业》,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
由《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2012年) 》中推荐的经济学门类10个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 以及国内部分高校经济学门类专业课程的开设情况, 可以得知, 10个基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大致相同, 而专业核心课各有侧重。
二、策划思路
根据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发表的统计数据, 我国大学授予的经济学学士约占学士总数的15%, 并且从表1可以看出, 相比于其他专业类, 开设经济学门类的二级学科——经济学类、金融学类、经济与贸易类3个专业类的院校较多, 由此可见, 此类教材的市场规模较大, 这也是众多出版社着力打造经济学门类教材的初衷之一。
由于财政学类 (0203) 的开设院校数量较少, 而且财政学专业 (020301K) 作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 其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因此对于初涉经济学门类高校教材策划的出版社来说, 建议暂不涉入该领域的教材建设。而特设专业是针对不同高校办学特色, 或适应近年来人才培养特殊需求设置的专业, 专业性较强, 按需招生, 招生规模也较少, 因此同样建议暂不列入近几年的出版规划中。
另外, 随着国内读者教育水平的逐渐提高, 阅读需求也在逐渐扩展, 而众所周知, 经济学大部分的理念原本就是由国外引进中国的, 在本版教材的市场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的情况下, 在力求于本版教材市场中分一杯羹的同时, 引进经济学外版教材, 不失为开拓市场潜力、打造出版社品牌的一条有力途径。
市场证明, 引进版的经济类教材中有一些“老教材”一直处于走俏的状态, 经典不衰, 称得上是“常青树”。因为对于引进版经济类教材来说, 其理论与实践是多年积淀而成的, 再生性很少。因此, 对于初涉引进版经济类教材领域的出版社来说, 适宜从打造高版次的经典教科书入手。
综上, 对于初涉经济门类教材领域的出版社来说, 初始几年的发展思路宜是:做全经济学门类3个专业类的基础课教材 (即经济学基础课系列教材, 1套) , 精选出版10个基本专业的专业课教材 (即经济学专业课系列教材、经济统计学专业课系列教材、金融学专业课系列教材、保险学专业课系列教材、投资学专业课系列教材、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系列教材, 6套) , 适当引进国外高版次的经济学经典教材 (1套) 。
三、作者选取
对于初涉经济门类教材领域的出版社来说, 最初的工作应致力于打造经济门类教材出版的品牌形象, 而优秀的作者无疑是树立品牌的有力保障。在作者的选取方面, 可以参考《中国大学评价》“2012中国大学经济学本科A++级专业学校名单” (见表2) , 邀请国内该专业排名靠前的院校的教授以及该领域著名的学者牵头编写。
另外, 出于营销方面的考虑, 主要作者应定位于40~50岁的中年教授。原因有三个:一是这些老师长期处于教学科研第一线, 了解学生的真实需要, 对教材内容结构的把握比较到位;二是这些教师主要担任本科生的教学工作, 对教材的选用有相当的发言权;三是这些中年作者年富力强, 时间精力较为充裕, 创造力旺盛。
四、打造特色
为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经济类教材市场中脱颖而出, 打造品牌, 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 对于即将出版的经济学门类教材必须具有自己的特色。每本教材都应当结合本科生的实际需要, 真正做到特点分明。
1. 选题特色。
本版选题中基础课、专业课设计合理, 条块分明。引进版选题的内容上乘, 已经过市场检验。
2. 作者 (译者) 特色。
本版选题的作者是知名院校、知名作者, 事业处于上升期, 有写作的实力和欲望, 市场认可。引进版选题的译者在满足上述条件之后, 还应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背景。
3. 内容特色。
本版教材内容既要涵盖一个专业已经形成并为该专业多数专家认同的知识, 又要阐述围绕这些知识的最新学术研究进展, 同时还要表露作者本人的学术观点。内容的选取不能面面俱到, 避免书本过厚, 定价过高。应根据目前大部分院校的实际教学需要, 有针对性地选取教材内容。在案例选择方面, 应尽量本土化, 也可以本土为出发点, 以中国的管理视角去分析一些国外的经典案例。引进版教材内容应严把翻译质量关。
4. 体例特色。
本版教材的编写体例应尽量完整、新颖。每一章开始有本章学习目标、本章内容结构图表、引导案例, 以便让读者在每一章开始就知道本章的学习轮廓。每章中间根据教学需要, 穿插学科背景知识、学术争论、最新进展等, 以增加可读性。每章结尾有本章小结或者本章精要或者本章重点、案例分析、复习思考题或者讨论题, 以便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每一单元或篇 (包含若干章) 后有一个综合案例分析。引进版教材采用国际通行经济类教材体例, 可行的情况下可双色印刷。
5. 配套特色。
着力打造本版教材的配套资源。为了方便教师教学, 本版的教材应全部配备教学课件。部分实操性较强的课程应配有电子案例集或电子习题集等, 基础课教材应配有纸质版学习指导与习题解答。
以上为初涉经济学门类教材出版领域的出版社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策划思路。各家出版社宜根据品牌优势、地域优势、作者资源优势等自身情况, 对选题策划思路进行适当调整, 以适应实际的出版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 只要策划得当, 特色突出, 相信各家出版社一定能够在经济学门类高校教材方面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
摘要:经济学门类高校教材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但由于其市场规模较大, 仍得到越来越多出版社的关注与重视。如何尽快进入市场并占领一定的份额, 需要理清策划思路, 打造特色产品。
关键词:经济学门类,教材,选题策划,思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2012年)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各大高校经济学考研指定教材 篇5
数学三+802经济学综合
《政治经济学概论》宋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洪银兴、林岗、刘伟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版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三版
北京交通大学
数学三+820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平狄克,鲁宾费尔德;
《宏观经济学》第二版(国际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奥利维尔.布兰查德
东北财经大学
数学三+802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宏观部分)高鸿业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版
暨南大学
数学三+803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复旦大学(包括产经数量经济学统计学)数学三+860微观经济学 不提供参考书(推免70%)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数学三+815经济学综合
微观经济学(第6版)[美]罗伯特〃平狄克,王世磊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宏观经济学(第8版)[美]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等著;王志伟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
西方经济学(第4版)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专业英语(经济类),不指定参考书 中央财经大学
数学三+801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洪银兴、林岗、刘伟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版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四版
北京大学
数学三+885经济学
1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H.范里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42元 2微观经济学周惠中上海人民出版社 42元
3全球视觉的宏观经济学萨克斯 拉雷恩 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65元 4宏观经济学 曼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9元 5宏观经济学 霍尔 泰勒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9元
北京工商大学
数学三+801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第8版 人民邮电出版社 帕金;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微观部分、或合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4版 高鸿业
首都经贸大学
数学三+901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研究》经济日报出版社(刘英骥著)《经济学教程》经济日报出版社(张连城著)
南开大学
数学三+884经济学基础(微、宏观)
《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高鸿业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4版 《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高鸿业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4版 《经济学》(上、下册)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卡尔〃E〃沃尔什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辽宁大学
数学三+806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 第四版
上海交通大学
数学三+841经济学一
《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六版或第七版)H.范里安著 上海三联书店; 《宏观经济学》曼昆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五版2006-5
上海财经大学
数学三+803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范里安,上海三联出版社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 《宏观经济学》曼昆(Mankiw),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
上海海事大学
数学三+818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尹伯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
上海大学
数学三+827现代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经济学原理与应用》陈宪 韩太祥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 《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范里安 上海三联书店 2006年 《宏观经济学》曼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
上海师范大学
数学三+907经济学基础理论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共两册)吴树青、卫兴华等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
《西方经济学》(微观、宏观共二册)高鸿业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南京大学
数学三+经济学原理
《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第五版)刘厚俊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 《微观经济学》梁东黎,刘东著,南京大学出版社;
《微观经济理论-基本原理与扩展(第9版)》(中英文皆可)Walter Nicholson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宏观经济学教程》沈坤荣,耿强,付文林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山东大学
数学三+807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宏观部分)(第三版),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 格利高里.曼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五版),格利高里.曼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浙江大学
数学三+801经济学综合
《政治经济学教材》蒋学模主编,第13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微观经济学》(第六版)(美)平狄克、鲁宾费尔德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宏观经济学》(第七版)(美)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著,范家骧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现实问题》(第二版)赵伟等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第六版,上下册),克鲁格曼、奥伯斯法尔德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网络经济》张小蒂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电子商务》斯奈德著,第7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浙江工商大学
数学三+811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宏观部分),赵英军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或2009年版; 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第三或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江西财经大学
数学三+803经济学
王秋石:《微观经济学原理》(第四版或第三版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
王秋石:《宏观经济学原理》(第四版或第三版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
武汉大学
数学三+817宏微观经济学
R.S.Pindyck & D.L.Rubinfeld:《微观经济学》 N.G.Mankiw:《经济学原理》(上册)J.E.Stiglitz:《经济学》(上册)H.R.Varian:《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 周惠中:《微观经济学》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数学三+(806)经济学(宏、微观)《西方经济学》第四版(宏观、微观)全两册,高鸿业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版
《经济学原理》中文第4版(宏观、微观)全两册,曼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
湖南大学
数学三+(848)经济学综合(含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第三版),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西方经济学》,刘辉煌主编,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华南理工大学
数学三+(868)经济学(含宏观、微观)《经济学》(第三版)(上、下册)[美]斯蒂格利茨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重庆大学
数学三+(802)经济学原理(含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 曾国平编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经济学理论与实践》 陈仲常主编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2年
西南财经大学
数学三+802经济学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刘诗白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刘诗白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 《政治经济学》 逢锦聚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二版
《西方经济学》第三版(上、下册)高鸿业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微观经济学》 吴开超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宏观经济学》 曾志远、刘书祥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西安交通大学
数学三+845经济学
经济学教材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6-0079-01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经济生活》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会从教材外收集相关事例运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这些事例能使教学富有时代气息,这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但我们在“求远”的同时,切不可“舍近”。在《经济生活》(人教版)新教材中,每个框题都提供了一定的事例,并在这些事例后面设计了相关的问题,这些事例是教材编写者精心挑选的,它们不仅与教材内容息息相关,而且利用起来直观方便,只要利用好这些事例和问题,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一、利用教材中的事例导入新课。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经济生活》新教材中,每一个框题的开始都提供了一个事例,直接使用这些事例可以节约很多的备课时间,更重要的是会给学生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如在引入“科学发展观”这一内容时,教材已经提供了“某地区砍伐森林,制作家具,虽然GDP增长了,但出现了水土流失、洪水泛滥等现象,甚至使人们失去家园和生存空间”的事例,后面设置了“这种增长对人民生活改善、国家发展有益吗”的问题,学生通过探究讨论自然可以意识到科学发展的重要性,意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而引入科学发展观这一教学内容。
二、巧用教材中的事例加强训练。在《经济生活》新教材中,每个事例后面都设计了几个问题,这些问题丰富多彩,有的属于知识性的,如在讲到“我国分配制度”这一内容时,教材上提供了“小吴一家收入状况”的事例,在这一事例后面提供了“小吴的爸爸和姑姑主要按什么方式取得收入”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利用这一事例与问题来让学生掌握我国的分配方式这一知识。有的属于能力性的,如在讲到“储蓄存款”这一内容时,教材上提供了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迅速增长”的事例,在这一事例后面提供了“我国城乡居民储蓄连年增长,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问题,我们可以利用这一事例与问题来培养学生全面看待现象与问题的能力。有的属于思想性的,如在讲到“正确对待金钱”这一综合探究内容时,教材上提供了对待金钱的正反两个方面的事例,在事例后面提供了“金钱应该如何获得”“你的零花钱应该怎么花”等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与探究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三、调整教材中事例,使其贴近实际。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事例,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用,我们要考虑此时此地的实际情况,根据变化的实际来适当调整教材中的事例。一要让事例贴近时代。《经济生活》新教材中的很多事例都与数据有关,虽然教材内容不断修订,但教材中的数据不可能做到随时更新,数据每年每月每天都在变化,那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就应该对教材中的数据进行更新,把最新数据展示给学生,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性,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魅力。二要贴近学生。《经济生活》新教材中的事例不可能兼顾到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教材只是列举了一些在全国较为典型的事例。如在讲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内容时,教材引用了“新疆一个民族乡改革开放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的事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新疆这个民族乡调整为自己的家乡,通过了解自己家乡的变化,来思考事例后面同样的问题,这样更贴近学生生活,更有亲切感。
经济学教材 篇7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保持了持久的快速增长,现在无论是媒体还是百姓的闲谈,市场、需求、GDP、CPI等经济学名词几乎成了全社会最流行的词汇。在人类发展史上,曾有四种“显学”主宰过人类的知识和思想,其一为原始巫术,其二为中世纪的神学,其三为近代哲学,其四就是现代的经济学。作为目前唯一被授予诺贝尔奖的社会科学的经济学,其大师级人物仍是今天学术天空最闪耀的明星之一。
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各种社会活动和各种社会关系的理论和历史的多种学科的总称。作为研究人类社会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经济学是人们对各种经济关系及经济规律的一种认识和反映。经济活动是其他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经济关系也是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19世纪伟大的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Marshall)在他的教科书《经济学原理》中这样写道:“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
20世纪50年代至改革开放前,我国根据前苏联的模式,分别按工业、农业、商业等产业(或行业)类别设立所谓“工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或“商业经济学”等对应学科,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我国部分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陆续开设经济学课程,为了和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相区别,都统称为《西方经济学》。现在很多的经济学家大都有共识,在适当的时候会取消西方经济学名字,而把它改称“经济学”或“现代经济学”。
经济学是经世济民之学。经济学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就是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和教师为本,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努力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支持,做出优异的贡献。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社会对专科层次包括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人才的需求要大于对本科层次人才的需求,对本科层次人才的需求要大于对研究生层次人才的需求。高职财经类专业的经济学课程也由过去的《西方经济学》名称逐步向《经济学》、《经济学基础》转变,在教学内容方面也有别于本科注重经济学的学科体系,逐步向满足岗位、职业群、需要的教学体系转变。
2 高职经济学教材的现状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是学习主体对其信息加工的客体,是教师构建学生知识和能力体系的外部工具和手段。传统的观点认为教材就是“知识仓库”,强调尽可能详细地向学生传递学科知识,教材的编写特别注重资料罗列的详尽性、严谨性。
经济科学的文献汗牛充栋,在过去的时间内,高职经济学的教材多数使用本科院校的《西方经济学》,由于本科经济学教材的内容难度大,强调学科体系,与后续课程和实际经济生活联系不足,高职学生普遍感到经济学难学,学习之后感到用途不大,成了“屠龙之技”的课程。
为贯彻教育方针,全国高等职业学校和从事经济学教育教学的教师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编写出版了大量的经济学教材,对经济学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取得了重要进展,满足了教学的需要。
但是,也有一些问题值得研究和注意,突出存在的问题的是:(1)高职经济学教材的体系大多沿用了传统本科《西方经济学》的体系,教材基本上是本科教材的压缩版;大量的经济学理论抽象、难懂,高职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2)人才培养目标过于趋同,教材内容的选取缺乏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缺少实训环节,案例雷同,与教材内容和实际经济生活联系不足,学生对基本的经济学理论难于理解,没有专业针对性,国际贸易、市场营销、会计电算化等专业使用同一本教材,与后续课程的联系脱节;(3)经济学课程经常需要用到一些导数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工具在经济学中的运用感觉很不适应,不能掌握和使用这一基本方法。(4)教材体例陈旧,高职经济学教材大多数还是沿用传统的章节目编排方式,习题普遍是简单的问答形式的题目,设计技能训练等实操类练习题或者材料完备的案例分析题很少。
3 高职经济学教材要符合教学体系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育观、人才观的改变,教材的功能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材是一种学习资源,不再是简单的信息库,面对教材这种学习资源,教师和学生不是材料员而是建筑师,师生应该成为新材料的主人,是新材料和新教学智慧创新的主体。教材必须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和发展,必须把学生的个性发展置于教材设计的核心位置。
如何在教育方针规定的总目标下确定适合本校、本专业的人才目标,是需要进一步认真研究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将会影响经济学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也会影响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所以要妥善处理。
3.1 教材的目标结构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和高技能型的实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以“应用、实践”为主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经济学的教学内容要突出职业适应性,体现先进性、实用性。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完成的。教材是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课程特点、读者对象对教材的内容起决定作用。按照人才培养目标,高职经济学教材可分为应用型教材、理论与实践结合型教材。
经济学教材的目标结构设计要符合课程目标的要求,美国哈佛大学曼昆教授所著的《经济学原理》,以鲜活的经济实例激发初学者的浓厚兴趣,因而成为世界公认的经济学畅销书。
高职经济学教材的目标设置得是否具有先进性与实用性,直接关系到所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模式和优秀教材的特点,教材编排上体现综合性、趣味性和实用性。难懂的经济学理论已够用为原则,以掌握经济学思维方法为目标。
3.2 教材的内容结构
高职经济学教材的内容选择要区别于本科的学科体系,突出知识、技能与社会经济的联系,教材结构上体现宽基础,把主要的经济学基本理论原理介绍清楚,教材内容上要体现实用性,一是要突出经济学理论与现实生活中的经济活动的联系;二是要把握经济学与后续课程的关系,为以后的专业课打好基础,使教材成为构建教学目标的载体。针对不同专业教材内容的选取有所不同,例如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教材在经济周期、开放经济等内容要适当增加,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教材,在供给、需求、市场理论方面有所侧重,对于电算会计专业的教材要在成本理论方面增加篇幅。三是在经济理论的表述上,尽量少用的代数表达方法,多用图形和列表的方法表达。
3.3 教材的过程结构
首先,教材的过程结构设计要围绕学生的学习兴趣展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职学生入学分数低,学习兴趣不浓,教材案例、内容要围绕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出发,通过设趣、激趣、诱趣和扩趣等过程,提高教材的可读性。其次,教材的过程结构设计要体现能力形成的过程。在经济学的理论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习得、转化、巩固、迁移和应用几个阶段,教材的编写要遵循“知识-实践模式-独立操作-形成技能”的发展模式。知识以够用、兼顾后续课程为原则,通过多种形式的复习思考题、实训练习等模块提高实践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完成案例的分析,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思考,以期达到独立运用所学经济学理论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对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实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再次,教材的过程结构设计要体现实用性。高职教育以任务驱动为教学主线,以工学结合模式为目标已成为人才培养的主流模式,经济学教材应该编写任务驱动、模块化的新颖教材,以适应这种新变化。
摘要:作为“社会科学皇冠上最为璀璨的明珠”的经济学教材汗牛充栋,高等职业教育经济学教材尽管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但是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不能很好的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的要求,通过经济学课程的分析,探讨高职经济学教材由学科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途径。
关键词:经济学,学科体系,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梁玉凤.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及教学模式改革[J].北方经贸,2005,(12).
[2]邓泽民,侯金柱.职业教育教材的功能、特征与结构[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经济学教材 篇8
《经济学基础》这门课程是我国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程对高职院校经管专业的学生们认识经济现象,掌握部分经济规律,用经济学的部分常用分析方法来分析实际经济现象是有很大帮助的。鉴于此,各高校对这门课程都予以高度重视。
笔者是重庆某高职院校经管相关专业《经济学基础》的授课老师,翻阅过十多种不同出版社的《经济学基础》,在这门课的授课过程中,一方面感受到了高职院校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得到了学生们和同事们不少关于教材内容的反馈。学生们普遍认为教材内容较难,特别是部分数学模型看不懂,有些甚至是听不懂,相关经济学的概念高度抽象化,与实际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联系不太紧密等等。总之同学们觉得这门课较难,教材有些脱离实际。
该课作为学生们的专业基础课,往往是他们进校后学习的第一门专业课,这门课学生们是否感兴趣,是否能学好,对他们和我们而言都很重要。不少学生因这门课的难度过大,影响了学习其他专业课的信心,十分可惜。因此,针对同学们反映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经济学基础》这门学科教材内容产生的背景以及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一下探析。
二、《经济学基础》教材产生的背景
对于本科与研究生阶段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这门课程的名称为:《西方经济学》,其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部分组成。在职业教育阶段,这门课的名称为《经济学基础》。两门课虽然在名称上不同,但是教材的内容与基本框架大致是相同的。
说到这本教材的背景,不得不提到我国经济学的教育学家高鸿业先生,是他在建国后最早翻阅并引入《经济学》这门课程。先生1988年出版了《现代西方经济学(上、下)》,随后1996年出版了《西方经济学》,正是这本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西方经济学》,成为了我国经济学教科书的经典,之后不断再版,现已是第五版了。在基本沿用高鸿业先生《西方经济学》内容与框架的前提下,其他出版社和其他高校的经济学教育者们都各自出版了自己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同时也出版了适合高职教育经管相关专业的《经济学基础》教科书。
《经济学基础》的版本不少,但无论什么版本,其主要结构框架与内容基本承袭了《西方经济学》的框架与内容,只是为了适应高职教育的相关特点和学生们的接受程度,删减了部分难度较大的章节。正是因为这一特点,使得不少教师感到《经济学基础》实际上就是一个简略版的《西方经济学》。这样一本经过删减与部分改编之后而成的《经济学基础》,能否让高职学生们真正学习好?又是否能紧密联系实际并用较通俗的语言将经济学理论讲述给学生们?
三、《经济学基础》教材的问题
根据笔者对不同版本《经济学基础》教材的翻阅与思考,结合其他经济学教育前辈们的丰硕科研成果,笔者认为当前各版本用于高职教育阶段的《经济学基础》教材在内容存在着三个问题:第一是教材深度依然过深,相关概念与模型依然过于抽象化和数学化;第二是教材内容缺乏对经济的整体性把握与认识;第三是教材内容忽略了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批判与扬弃。
(一)教材深度依然过深,相关概念与模型依然过于抽象化、数学化
笔者翻阅了十多种不同版本的《经济学基础》,其的内容结构基本上与《西方经济学》的内容结构大同小异。由于东西方的思维方式与思维习惯难免不同,沿用《西方经济学》的框架与理论,即使是删除部分被认为是难度较大的概念和理论,依然会给学生们造成难度过大或不易理解的感受,笔者举出四处较为典型的例子:
首先是绪论章节,该章介绍了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在人类欲望无限情况下如何更好配置稀缺的资源,即选择问题,同时引申出资源的利用问题。再通过资源的配置问题和资源的利用问题,引申出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作为大部分学生而言,他们对经济学就是“选择的科学”这一说法普遍反应是很抽象的,不好理解。笔者认为,什么是经济学?用西方经济学的观点解释并不能代表普遍所认为的经济学的涵义。在高职阶段,笔者认为将经济学定义为:社会商品与劳务的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规律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个体关系和社会整体关系的学说。恐怕这样定义更有利于高职学生们理解与接受。
其次是边际效用这一《西方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边际效用认为消费者每增加消费一单位商品,从不断增加的商品消费中得到的满足感是下降的。《西方经济学》通过这一消费者的心理感受构建了消费者选择理论,即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理论中的消费理论。笔者承认用这一理论解释消费者的行为是有一定道理的,然而作为学生而言,边际效用乃至于之后的边际产量、边际收益等等边际的概念依然十分抽象,笔者在上课的时候不停的用生活中最简单的例子,如渴了喝水,对喝的每一口水的感受是不同的,再比如吃饼,对吃第一个饼和吃饱前的最后一个饼的感受是不同的。通过这样的例子,才能让学生们慢慢理解这样的概念,但往往第一天理解了,但是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很快又忘记了,可以说教学效果并不太好。说对于我们大部分非本科或研究生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并非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与其强迫接受边际分析法,还不如通过更加通俗的语言,让学生们理解消费者行为理论就是通过对自身消费的合理规划,最终让自己过得更舒适。可以通过模拟某工薪阶层如何消费来更好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与思考力,让他们模拟动手消费,规划自己的消费。
再次是成本理论中的短期成本曲线与长期成本曲线,期中特别是长期成本曲线。长期成本曲线是作为短期成本曲线在考虑厂商可以无限调整生产规模的时候,所有以不同规模为代表的短期成本曲线的包络曲线。笔者上课每次讲到这里,都会用整整一节课的时间,通过作图讲解和与学生们的互动交流方式来尽全力告诉他们这一概念,可依然发现同学们很难理解。这比让他们接受边际效用更为困难。学生们难以理解实际上情有可原,因为这需要高等数学的知识与很强的空间想象力,而这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们而言,即使是学习很努力的学生,理解起来也确实是有困难的。与其让老师们用尽全力还不能让大部分学生们理解,还不如换一种有效的教学办法,从教材的编写上,就尽量绕开这一晦涩难懂的概念,笔者建议可以通过要素成本的比较法来模拟厂商的选择,确定厂商的最优生产规模。在中国,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城市化与劳动力成本上升,故生产要素中劳动力的价格上升,因此厂商将会逐步倾向于不断通过资本替代劳动的方式来生产。单位商品的成本并不一定会上升,反而由于机器设备的巨大产能与劳动力投入的下降,成本下降。
最后是宏观经济学的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在《经济学基础》中一般只占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二的篇幅,因为《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难度偏大,因此《经济学基础》中宏观部分被大量删除,不过依然保留有两部门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乘数理论等。但是学生们在学习这一理论时,由于忽略了这一理论的背景与假设,往往很难理解这一理论要解释的是什么问题。学生们往往问,为什么总需求的增加马上就能增加国民收入,难道需求的增加不会提升普遍的价格水平吗?老师回答说这个理论模型是以1929~1933年大萧条为背景的,那个时候大量的产能过剩,总需求的增加能直接增加国民收入?学生又问,那既然大萧条,厂商为什么不降价?老师回答因为存在着工资价格刚性与工资价格粘性,价格变动困难……,越深入下去,这一系列的问题不但不能让学生们完全理解,反而引申出更多的概念,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笔者建议对于国民收入理论,可以适当介绍乘数理论与国民收入核算的相关理论,以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特点与功效,尽量略去以需求决定论为模型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和IS-LM模型等比较晦涩的模型。
(二)教材内容缺乏对经济的整体性把握与认识
对于本科生与研究生而言,《西方经济学》只是其经济学理论架构构建的一个方面,但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经济学基础》几乎就是他们在大学期间学习经济学的唯一机会了,因此一方面需要传授学生们相关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同时,更需要他们在整体上对社会经济有一个把握。这是《经济学基础》教材在继承《西方经济学》的框架下所不能完成的。
我们日常的经济生活由四大部分构成,即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对于经济的整体性把握,一方面需要搞清楚这四个方面的循环与联系,另一方面需要对这四个方面进行整体的把握与认识。在《西方经济学》中,首先介绍的是消费者行为理论,然后通过生产理论涉及到成本学说,可以说仅仅只是触及到交换理论,然后是生产要素理论,即分配理论,可以说既不系统也不全面,学完之后同学们要么是云里雾里,要么是碎片化的知识点,很难形成体系。特别是部分《经济学基础》教材删除了生产要素理论,直接略去了分配理论,那就更加不完整了。因此完全承袭《西方经济学》结构与框架的《经济学基础》教材,不利于学生们在整体上对经济学进行把握,可以说《经济学基础》的体系与框架是不太合适高职院校的同学们的。
(三)教材内容忽略了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批判与扬弃
系统学习过《西方经济学》的读者们都对这部教材的结束语部分印象深刻,结束语部分是这本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意识形态上对《西方经济学》的批判,从第一版到第五版,从未被删去,目的就是让读者们不要盲从,不要尽信书,要对《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进行批判吸收,即扬弃。这么做一方面是维护我们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还能给读者以警醒,告诉他们这是西方的经济学理论,对于我们中国而言,不能全盘照搬,必须要批判吸收。
那么继承《西方经济学》的结构与框架的《经济学基础》教材,几乎在笔者所见的所有版本教材中都没有提到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批判,由于教材名称是《经济学基础》,给人造成一种这本书所讲的就是经济学普遍真理的假象。这一问题实际上是比较严重的,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们而言,他们对理论的批判性吸收能力普遍不足,如果因为篇幅或其他原因删除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批判部分,确实是不足取的。《西方经济学》用边际效用来解释商品的价值,完全回避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用边际分配法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体中各要素参与分配的合理性,完全忽视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试图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解决资本主义的经济周期,完全不反思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对抗经济周期的有效性等等。如果在给学生们教授这些理论的同时,不加批判的让学生们来学习,会让部分缺乏分辨力的学生认为该理论就是真理,对于维护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实际上是不利的。很遗憾,现在的《经济学基础》教材,绝大多数都没有对《西方经济学》的学理论进行批判,让读者们警醒不盲从。
四、解决教材问题的建议的浅探
针对上述提到的《经济学基础》教材在内容上的三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笔者认为可以有以下两个思路来思考。
首先第一个思路即是在继续延续《西方经济学》的结构与框架来编写《经济学基础》这部教材,然后针对到笔者上文提出的三个问题,对教材的框架与内容进行修改与完善。针对第一个问题,建议可以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优化,删减部分学生们依然觉得晦涩的理论,进一步增加案例教学和案例分析。针对第二个问题,建议教材内容中增加对经济再生产理论的讲解与简要分析,让学生们对经济整体是如何运行的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与认识。针对第三个问题,建议保留对西方经济学的部分理论的批判,指出其在理论上的错误,同时也要指出其合理性所在。
当然我们也有第二种思路,即根据中国这么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发展与经济学说发展的特点,编著一部全新的,适合高职院校老师与学生们的教材。教材应借鉴《西方经济学》内容中有用的部分,同时更应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普遍真理和中国经济学家们这么多年来的经济学理论创新,同时这部《经济学基础》教科书还应充分考虑到高职阶段学生们的接受程度。通过学生们对该课程的学习,能让他们对经济和经济学理论有一个整体与宏观上的把握,能对经济的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关系有清晰的把握与充分的认识。
五、结束语
《经济学基础》作为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们学习的第一门专业课,对教材质量的要求是很高的,因此对于这门教材在框架设计与内容编写中存在的问题,需要给予高度重视与仔细研究。笔者只是通过对当下多种版本《经济学基础》教材的翻阅解读并与同学们和其他授课教师的交流中总结出的上述三个问题,还不全面,也不尽系统;提出的解决方案也不尽完美,需要进一步的探究与分析。笔者希望通过我们教育工作者们的不懈努力,能进一步系统分析这本教材在结构与内容上的不足,解决这门课学生们接受度不高,学习热情不够的原因并予以彻底解决。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康亚红,毛德敏.经济学基础[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3.
[3]王庆春,王华.经济学基础[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
[4]夏新燕.经济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5]行怀勇.《西方经济学》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4(13):376-377.
[6]周娟.建构主义视角下高职经济学基础教学研究[J].网友世界·云教育,2014(7):202-202.
[7]张晓燕,孙秀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2,28(11):63-65.
经济学教材 篇9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体会到哲学思维的美妙之处。善于引导学生用哲学思维归纳、提炼经济学与政治学的相关知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创造力的提高、答主观题能力的增强,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在高三复习过程中,这种方法显得更为重要,有事半功倍之效。
一、善用“普遍联系”
联系具有普遍性,经济学与政治学的诸多知识之间也存在着普遍联系,用联系的观点复习经济与政治知识,会增强学生的条理性,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1. 经济常识中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知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有利于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一课);有利于使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经济效益(第三课);有利于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之路,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有利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工业素质(第四课);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第七课);有利于使我们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第八课)。
要想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就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第二课),必须充分发挥财政有发展科、教、文、卫中的作用(第五课),必须充分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第三课),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四课)……
2. 政治常识中有关民主集中制的知识。
第一,民主集中制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第一课)。
第二,民主集中制是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和活动原则之一(第二课)。
第三,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第三课)。
3. 我们的政治经济制度。
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政治第一课)。
第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我国的政党制度(政治第三课)。
第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第四课)。
第四,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经济第二课)。
第五,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经济第二课)。
第六,劳动合同制度(经济第四课)。
第七,社会保障制度(经济第四课)。
第八,财政税收制度(经济第五课)。
二、活用“对立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要求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并用这种方法总结经济、政治中的知识点,不但清楚、全面,而且对答题相当有用。
1. 使用价值与价值(经济第一课)。
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二者相互区别。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另一方面,二者又是统一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良好的使用价值有利于价值的顺利实现。
2. 效率与公平(经济第二课)。
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二者相互对立,效率要调动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涌动起来,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公平是要缩小贫富差距。另一方面,二者又是统一的。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公平是效率的保障。
3. 积累与消费(经济第五课)。
积累与消费也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二者具有一致性,积累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生产的发展是提高消费水平的基础,消费反过来也能促进生产的发展,二者互为动力,相互促进。另一方面,在国民收入一定的前提下,积累与消费此消彼长。
4.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经济第八课)。
首先,二者是对立的。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强调我们的发展要充分利用本国人民的智慧与力量,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利用国际有利的资源、技术等条件来发展经济。其次,二者又是统一的。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也能提高我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5. 经济、政治教材中有关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内容。
第一,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经济第四课)。
第二,社会保障制度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经济第四课)。
第三,纳税人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经济第五课)。
第四,消费者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经济第七课)。
第五,人民代表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政治第一课)。
第六,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政治第二课)。
第七,主权国家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政治第五课)。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需要我们用心和智慧体会和实践,期望笔者的经验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企盼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越来越好。
摘要:针对高三思想政治课复习, 本文从创新角度阐述了如何用哲学思维复习、整理经济与政治知识,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增强学生的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学教材 篇10
本人觉得对于中职学生来说, 学生基础普遍较差, 学习兴趣不足, 主动性差, 针对这样的学生, 课本中内容单凭教师的教, 在“教法”上下功夫,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远远是不够的。职业学校致力于优化学生整体素养;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融注到教材的各个部分, 切实体现了以育人为本的理念;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当灵活多样, 以学生发展为本, 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 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这也是教育界最应追求的一种境界, 更是教材走向的一种最高境界。
一、教材存在的现状
(一) 教材服务对象不够明确
在担任本教材教学中, 其服务的对象不够明确, 是学生还是教师?如果是教师, 那么教师看到教材, 还要利用各种其他书籍和网络, 搜集大量的资料, 寻找适合于学生的一些案例, 利用有效的方法来讲解教材。如果服务的是学生, 那么在教材中, 枯燥的知识, 文字条款的叙述, 并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兴趣。那么教材服务的对象到底是谁?不清楚。现在的社会都注重服务意识要跟上, 全方位的服务, 为什么我们的教材不能全方位的为教师和学生服务呢?
(二) 教材内容抽象不易掌握
在从教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经济法基础知识》有关内容时, 每章节是实用性很强的法学学科, 是法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合同法作为调整平等主体之间有关财产关系的协议, 深深植根于社会现实经济生活, 它是人们每时每刻发生的、重复出现的交易活动的规律在法律上的集中体现。一方面, 合同法反映着活生生的现实生活, 像生活中故事的总结;而另一方面, 合同法又包含着大量极为抽象和艰深的规则, 有逻辑性强、重思辨的特点。而我们的教材中只编写了一些有关法律的基本概念及其相关的条款, 文字的叙述, 没有活生生的案例, 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 学生看到课本没有新颖的感觉, 商标法以及产品质量法内容也是如此。
二、对于编写本教材的建议
建立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教材编写队伍已成为当务之急。教材上的知识是静态的, 教师要善于对教材进行加工, 将教材中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学生能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注意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 要完成一节让学生认为是优秀的授课, 课件要引入美学, 讲解要引入语言学, 设计要引入新颖化, 而每个教师的审美观不同, 语言方面更是差别比较大, 如何让每位教师都能发挥自己的思维, 通过本人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 汇集相关“小案例”在教材中
汇集本学科各类教学案例, 以教材为本位, 编写灵活适用的教材。对于每一部分的法律条文条款, 只要涉及的有具体案例, 就要编写精华案例于教材。有助于学生对条文条款的理解。在本人的教学过程中, 感觉有些法律条款只看书是难以理解的, 只要看过案例, 不用多解释就能帮助学生理解。比如:在讲解因“重大误解”而造成可变更可撤销合同时, 我们设计以下案例:某商场服装专柜新进一款某名牌西服, 价格定为1598元, 柜台组长在制作价签时, 误将1598元写为598元。沈某在浏览该柜台时发现该某名牌西服物美价廉, 于是用信用卡支付598元购买了一套某名牌西服。一周后, 商场盘点时, 发现少了1000元, 经查是柜台组长标错价签所致。由于沈某用信用卡结算, 所以商场查出是沈某少付了某名牌西服货款, 找到沈某, 提出补交1000元或将西服完好退回, 沈某认为彼此的买卖关系已经成立并交易完毕, 商场不能反悔, 拒绝商场的要求, 商场无奈只得向人民法院起诉, 要求沈某返还1000元商场少收的货款或将西服完好地退回。通过这一案例, 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合同法》第54条规定, 来分析案例。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 什么是重大误解而造成的可变更可撤销的合同。
(二) 汇集相关的“试题”在教材中
在讲解每章节内容后, 或者在讲解每部分内容的当中, 可以把一些单项选择题或多项选择题编写在教材中。比如:在讲解当事人之间产生的合同法律关系时, 关于什么是合同法律关系, 内容比较抽象, 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就可以设计这样一道选择题:在下列哪种情况下, 当事人之间产生了合同法律关系 ()
A.甲拾得乙遗失的一块手表
B.甲邀请乙有球赛, 乙因为有事没有前去赴约
C.甲因放假, 将一台电脑放入乙家
D.甲鱼塘之鱼跳入乙鱼塘中
在讲解商标注册的原则时, 为了说明申请在先的原则, 比如, 我们可以把这一案例放在此部分内容的下方:甲厂自1995年起在其生产的炊具上使用“红灯笼”商标, 并在1997年8月向商标局提出该商标的注册申请, 乙厂早在1997年6月商标局申请为其炊具产品注册“红灯笼”商标, 该“红灯笼”商标专用权就应归属于 ()
A.甲B.乙C.甲和乙D.甲乙协商确定的一方
以上这种编写教材的方式既合理安排了作为共性要求的基本课程内容, 又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出了自主取舍和拓展的空间, 充分着眼于课程建设的人本意识。每章节内容的思考与练习中设计一些开放半开放题, 不仅有利于巩固学习成果, 更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与探究。
(三) 汇集“综合实训”于教材
根据学生的遗忘规律, 遗忘速度先快后慢, 应该在教材中针对前面的知识点设计多样题型进行巩固练习。比如:针对当节的内容设计一道或两道综合案例, 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讨论分析, 然后归纳总结出结果。还可以设计课后思考题让学生在课下完成。教材编写要以思想品德教育为灵魂, 使学生知法、懂法和用法。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线, 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关注学生的经验、兴趣与个性;注意与经济、社会和生活的联系。
三、编写本教材对教师和学生都有利
经济学教材 篇11
关键词: 古代小农经济 高中历史教材 整合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历史的了解,高中历史教材的版本越来越多,历史这一门学科,涵盖的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要让学生在每个学期都能点与线相结合地学习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进行历史教材整合的时候要考虑的方面比较多,同时也要结合高中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基本情况进行编排,因此需要一定的编排技巧。
一、高中历史教材整合的必要性
尽管多个历史教材版本被广大教师应用于授课,但是这些版本的教材中基本都是采用专题的形式进行编排,然而这样的编排会遇到很多现实问题。第一,高中生在初中对历史这门课程有一定的学习,但总体而言他们的知识储备远远不够,而且较零散,而专题形式的教学是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相关基础知识的储备才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所以老师要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就需要课前进行大量的铺垫,一步步带领学生进入专题。第二,专题形式的编排往往将古今中外的历史进行混编,虽然这样有助于综合各种新的历史史观,但是也会出现割裂同一时期、统一国家或者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在联系,这样使得学生只看见历史沿革的“线”而不见时代特征的“面”。第三,专题形式编排虽然内容全面但是遗漏一些内容例如清末新政涉及较少,这样的遗漏对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影响,还会使得知识的过渡不流畅。
无论是完全以教材为依据进行教学还是脱离教材将教材边缘化的教学都不是好的教学方式。历史教材是历史课堂的重要资源,教师在使用的时候需要优化教材,整合教材,结合学情开展教学活动,才能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就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而言,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其特征、劳动工具类型和耕作方式等,这就需要在教材整合的时候归纳概括,或者用图表的方式进行编排,便于学生对这一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二、高中历史教材整合案例分析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一直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在对相关内容进行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以古代劳动主体“男子”为例。说到男子在对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中起到的作用的时候,可以从“男”字的结构入手,中国古代男子就是在田地里出力气的人,他们是经济发展的主导者,然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综合分析。
古代男子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他们享有家庭的主要权力,给予男子非常多的权利,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可以拥有户籍,而女子却只能三从四德一生围绕男人生活和成长,甚至还要忍受“裹小脚”这一残酷的封建习俗,这种不平等的制度成了中国古代妇女沉重的精神枷锁,这种不平等的制度使得农民的目光短浅,一味追求多子多福,自私地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些绝技有传男不传女的观念。还有统治者只能是男性,女子无才便是德,男子的强权又进一步制约女性的发展,拉大男女的不平等差距。这样一些落后的观念造成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发展滞后,人们思想保守、闭塞。
另外,可以从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集中存在方式以时间为纽带进行授课。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有国家屯田经营、地主庄园经营、富农经营、自耕农业经营等,而小农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的经营形式。小农经济以种植业为主,在一定程度上是靠天吃饭,春怕洪涝夏怕旱,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给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制约农民经济的发展。
通过以上对于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中经济主体是男子的分析,可以看出古代小农经济基础的薄弱反映出人们思想观念的落后,同时也反映在一定时期内的政治和经济情况。
三、高中历史教材整合的反思
教材是一种材料和资源,是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教师不必完全按照教材内容照本宣科地授课,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开展一些探究访问、调查等实践性的活动帮助学生,带领学生慢慢地养成乐于探究、主动参与的习惯,增强动手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在运用教材的时候不是向学生“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高中历史这门学科本身就需要教师有非常厚实的历史知识底蕴,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新时代还对高中教师提出更高的素质要求,需要教师了解史学发展的动向和最新的研究成果,给学生提供最真实准确的历史史料。但是我国教师现状出现令人担忧的状况,老教师面临知识老化,年轻的教师知识面不够广阔,学科渗透力不够强,而教师的继续教育又明显滞后,所以整合教材对教师能力是一种考验。
对于历史这门学科,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要让学生理解这些史实发生的各种背景,理解之后再记忆,然后用记忆中的历史知识反观当时的社会现状,在整合教材的时候就需要有一定的技巧。例如在谈中古古代小农经济的章节的时候,就需要结合各个历史阶段的经济情况和劳动力情况进行编排。在原始农业阶段的生产工具主要是使用木石工具,刀耕火种,传统农业是以畜力牵引或者人工操作的金属农具为标志。综合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征进行整合教材,点和线相连接,这样反复教学和带领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科学合理地运用好教材,才能高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及分析能力,从而扩大学生的历史纵向和横向知识面。
历史这门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要求是真实的、准确的记忆,尤其是在时间和事件及人物的记忆上,需要记忆但是又不同于数学公式那样可以一个公式走天下,也不同于化学各种公式结合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历史是培养一个人看问题的高度和深度的学科,基于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内容论高中历史教材的整合就需要有一定的必要性和不断的反思,希望本文能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李菁.谈高中历史教材的再整合——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内容为例[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4(2).
[2]张艳芹.浅谈高中历史教材的整合[J].新课程(教师版),2016(1).
经济学教材 篇12
表1中的表4-1和表4-2如下。
注:1.本表所列含税级距与不含税级距, 均为按照税法规定减除有关费用后的所得税;2.含税级距适用于由纳税人负担税款的工资、薪金所得;不含税级距适用于由他人 (单位) 代付税款的工资、薪金所得。4.第132页第3~14行改为:根据2011年6月30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的投资者 (合伙人) 2011年9月1日 (含) 以后的生产经营所得, 适用税法修改后的减除费用标准和税率表, 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税率表见表4-2。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适用)
【经济学教材】推荐阅读:
经济学基础参考教材08-15
制度经济学教材与推荐读物11-22
《经济生活》教材05-08
经济法教材06-11
会计中级经济法教材变动12-16
初级经济法辅导教材的主要变化11-15
易考网-初级经济师教材目录11-17
经济法与经济学11-11
用经济学分析经济问题11-20
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经济学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