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教材

2024-06-11

经济法教材(精选12篇)

经济法教材 篇1

经济法是法律类、财经类高职院校、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知识, 在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经济法体系不完善的特殊性, 使得经济法教材水平良莠不齐, 在高职院校, 这一现象尤为突出, 从一定程度上看, 教材的质量已影响到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经济法精品课程建设面临经济法教材的改革。

一、《经济法教程》的建设与改革

高职经济法教材应包括理论教材和实践教材。理论教材主要用于课堂教学, 或用做学生课外的重要参考书。理论教材既要注重理论性, 又要结合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目前, 经济法教材的现状:使用本科类教材, 选择讲授内容。法学本科教材反映了经济法学研究的前沿理论, 但高职院校学时分配不能满足教学内容的要求。高职教材由于经济法的特殊性, 极易走向极端:过分注重体系, 对有关制度描述过于简单, 不注重体系选取重点, 制度又不能正确反映经济法的本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 经济法总论。经济法总论的学说纷纭, 高职教材编者为避免庞杂的理论说教, 一般是坚持一个学说, 对其他的点到为止, 不做过多的描述。但是教学中明显地感觉到, 总论和分论脱节。受经济法学研究成果的局限, 总论不能指导分论是教材的通病。编者在提高自身理论素养的同时, 在总论的编写部分要对分论的内容进行疏理, 使教材在系统上保持完整。其二, 经济法分论。经济法分论含哪些章节目前没有统一的认识。金融法、对外贸易法编入教材, 浅讲讲不透, 深讲学时不够, 把这两章去掉也不会影响到对经济法其他章节的学习, 可以考虑只保留这两章国家干预的内容, 或者将这两章删掉。个税起征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一直在提高, 起征点在教材中不宜写出来。类似对经济比较敏感的内容不宜细化, 比如二手房转让营业税的征收。经济法内容庞杂, 在上课期间, 任课教师都要事先确定本学期要学的重点章节, 与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利保护法、产品质量保护法、土地法和房地产法, 广告法比较起来, 统计法、计划法、会计法、审计法编写内容的多少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计划法没有单行法, 似应简单一些, 但这章对宏观调控法而言, 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这几章在教材中体现出来有的过于繁琐, 有的过于简单。另外, 由于没注意到前瞻性, 使得有些内容在出版伊始就要修改或补充。编者在编写之前对已列入立法计划的经济法律、法规应有清醒的认识。

对《经济法教程》的建设与改革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教材应体现教学目的。经济法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完整的教学环节, 使学生不仅知法, 而且学会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解决自己遇到的经济法律问题, 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并逐步提高依法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而掌握经济法这一管理手段, 为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做一个具有较强法律意识应用性法律人才奠定基础。每门课程都需要为整个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服务, 教材作为课程教学最重要的支撑材料, 必须有所体现。在教材的章节选取和内容的删减方面都应体现这一教学目的。

在经济法教学中, 高职学生分为两类, 专科类和五年制。这两类学生基础不同, 对他们的培养目标应有所差别, 教学目的也有所不同, 目前的教材针对专科类学生而设。经济法教材的改革应考虑两个途径:一种是针对两类学生编两本教材, 即专科类的《经济法教程》和五年制的《经济法教程》。一种是编一本教材, 以专科类为主, 同时考虑到五年制学生。五年制学生学习时侧重市场主体法和市场秩序维护法, 所以这两编要尽可能地深入浅出, 可以辅以生动的案例。目前来看第二种比较可行。

第二, 精品教材是对精品课最直观的检验, 理论教材建设不是单纯的内容更新, 还是对编者整体水平的考验。经济法学是经济学与法学交叉学科, 会计法、审计法和税法这几章要求有深厚的经济学背景才能讲好, 编者应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采取集中培训、自学、听课等多种方式, 弥补经济学的不足。同时还要求编者有实际经验和丰富的教学经验。编者至少应该有经济法课程三轮的教学经验, 同时有多年的高校教学经验积累, 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对教学、课程和相关领域有深入的研究, 并有独特的见解,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按照教学的要求组织和叙述相关内容。只有在相应课程的教学与研究上长期钻研, 掌握学科及其教育的精髓, 才能编著经典教材。

第二, 在内容选取上应重点突出。应充分注意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将经济法教学内容确定为四个部分:经济法总论、经济主体法律制度、经济秩序维护法律制度、宏观调控法律制度, 比较符合经济法当前发展的趋势。围绕我国市场经济建设, 应重点选取与学生就业紧密相联或与人们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制度。如在经济秩序维护法律制度中选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利保护法、产品质量保护法、土地法和房地产法、广告法;在宏观调控法律制度中选环境资源保护法和税法。突出重点, 并不意味着对其他国家干预经济制度的一概摒弃。价格法、金融法、会计法、审计法等在内容上也要有所取舍。

第三, 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经济法课的学习需要宪法学、法理学、民法学、刑法学等相关法学知识基础, 在教学计划中不宜开得过早, 开在三年级的上学期, 学生有了一定的法学基础知识, 学习起来相对容易。教材主要是为学生服务的, 内容要深入浅出并尽量保持连贯。专用名词在第一次出现时必须给予解释, 至少应给出其大体含义, 以免成为学生往下看的障碍。语言顺畅, 避免采用艰涩难懂的语言。

二、《经济法实训》教材的建设与改革

高职教育要求在教学设计中应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践性内容应占有相当的比例。处理好基本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关系, 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环节。很多高职院校目前还没有《经济法实训》教材。该教材的缺失是经济法实践教学处于薄弱环节的一个重要原因。课程组人员中应有法律实务人员, 在编写《经济法实训》教材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实践教学教师的积极性, 听取有益的意见,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编出高质量的教材。

教材建设以实训项目为依托。首先, 《经济法实训》教材的编写要紧跟实务的需要。实训教材, 其研发思路不能建立在过去陈旧的教学思路、方式方法上, 要紧跟用人单位步伐, 力求富于创新, 适应市场需求。因此, 不能仅仅满足于习题集、案例分析的形式, 每个实训项目应设定目标、过程和评价标准及档次。其次, 经济法实训教材应当及时吸收贴近现代生活的真实案例, 选取具有新颖性、代表性的题材内容, 帮助学生缩短职业磨合期、实现角色调整。经济法实训教材结构模块应打破以往以传统的理论基础课程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强调以工作岗位所需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 保证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经济法实训教材应该按照不同的项目导向相应的实训内容, 让学生从不同的实训项目中达到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结合理论教材, 《经济法实训》教材可如下构建:

第一编经济主体法律制度:经济法主体可以分为国家经济管理主体和市场主体, 在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中国家经济管理主体发挥不同的作用, 应从融合的角度进行实践教学的设计。 (1) 与企业设立相关的实务应用能力训练。 (2) 企业合并、分立程序的训练。

第二编市场秩序维护法律制度: (1) 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相关的实务应用能力训练。根据模拟设立的公司设计商标, 进行专利、商标注册申请。识别专利、商标侵权方式及掌握专利、商标维权的方法。 (2) 消费者权利保护法相关的实务应用能力训练。设计消费者权益受侵害的场景, 让学生在知悉如何保护自己权益的基础上, 能为保护其他消费者权益提供帮助。 (3) 产品质量保护法相关的实务应用能力训练。识别产品安全标志, 区分产品责任与产品质量责任。 (4) 土地法和房地产法相关的实务应用能力训练。模拟开发住宅楼。 (5) 广告法相关的实务应用能力训练。自制广告, 能够进行法律评价。

第三编宏观调控法律制度: (1) 环境资源保护法相关的实务应用能力训练。选取热点案例, 加强环境资源保护意识。 (2) 税法相关的实务应用能力训练, 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的计算。 (3) 会计法、审计法相关的实务应用能力训练。会计责任能力实训。如何界定会计责任、审计责任与内部控制, 界定违反会计法的行为与责任, 评析会计职业道德, 签发票据与行使票据权利。

与实践课的开展有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之分相一致, 《经济法实训》教材结构, 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结合起来, 包括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两大部分。课内实践教学方面:选取典型案例, 便于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经济法知识进行法律思考, 可使得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易解,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法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法律思维和应用能力。案例选取不局限于经济法内容, 可注重经济法与民法、行政法、刑法的结合。在产品质量法一章中的产品质量责任既有民事责任、行政责任, 也有刑事责任, 可选取民事侵权、行政处罚和生产、假冒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相关案例。课堂讨论法更注重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选取经济生活中的热点话题、热点案例, 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 由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 最后由教师点评,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留一些课外讨论的题目, 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在练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提高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课外实践方面还有模拟法庭教学、社会调查、旁听庭审和社区服务。当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采取更多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课外实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Z].2008.

[2]张和平.关于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思考[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 2008, (4) .

[3]李瑜.略论对《经济法实训》教材的开发与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7) .

[4]陈峰.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轻工业, 2009, (8) .

经济法教材 篇2

第一章 总论

第二节:民事讼诉“特殊地域管辖”

增加:④因公司设立、确认股东资格、分配利润、解散等纠纷提起的诉讼,由公司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正案

第二章 劳动合同与社会保险法律制度

第一节: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经责令限期改正仍不支付加班工资的罚则”

修改:例2-8的计算方法。(★★★)

第三章 支付结算法律制度

第六节:票据的一般规定(背书部分)

增加:背书人未记载被背书人名称即将票据交付他人的,持票人在票据被背书人栏内记载自己的名称与背书人记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四章 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法律制度

第一节:增值税、第三节:营业税“根据最新的营改增政策进行了大幅度修订”。(★★★)

具体变化:

第一节:增值税

1.增值税征税范围的特殊规定

删除:邮政业相关内容。

2.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

删除:运费计算抵扣规定

增加:营改增行业凭票抵扣规定

增加:纳税人自用的应征消费税的摩托车、汽车、游艇,其进项税额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3.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

对应准予抵扣的进项税额进行了修改

4.增值税应纳税额计算

增加:期末留抵税额

5.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相关规定

增加:新的试点行业——邮政业

铁路行业纳入营改增范围

广播影视服务纳入营改增范围

物流辅助服务增加收派服务

邮政业税率:11%

删除:试点地区与非试点地区的衔接政策

第三节:营业税

1.删除了涉及“交通运输业”、“邮政业”的全部内容,将“邮电通信业”改为“电信业”。

2.金融保险业删除了“融资租赁”的部分内容(动产租赁部分)增加了“邮政储蓄”。

3.服务业删除了“仓储业”、“广告业”的全部内容。同时删除“代理业”中关于“代理报关”和“无船承运”的相关内容。

4.转让无形资产删除了“转让商标权、转让专利权、转让非专利技术、出租电影拷贝、转让著作权”,增加“转让自然资源的使用权”。

第六章 其他税收法律制度

1.关税的纳税人将“进口个人邮件的收件人”改为“个人邮递物品的收件人”。

2.关税的征收管理纳税期限由“7日”改为“15日”;滞纳金由1‰改为0.5 ‰。

经济法教材 篇3

关键词:中职;经济基础知识;校本教材;开发

校本教材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在对学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专业研究人员或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的教材,对于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向学生提供最迫切需要的教育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主要就中职《经济基础知识》校本教材如何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凸显本门课程的职业教育特点。

中职《经济基础知识》校本教材开发的背景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经济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采用国家统一的规划教材《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教材从社会的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需要的实际出发,注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书本知识的更新总是落后于现实的发展速度,而且教材中缺乏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鲜活内容,理论知识过于“学院化”,给学生是“远距离”、“高层次”的“瞭望”感觉。广州市地处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成就显著,广东省也是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最快的省份之一,有许多典型的数据和实例学生都比较了解,在《经济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中运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环境和材料,可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使这门课更具时代感和实效性。将本地域各行各业发展的事实编入校本教材中对于指导学生求职就业也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中职《经济基础知识》课程校本教材开发的依据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牢牢扎根于本地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土壤之中,培养出合格的中初级技能人才。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只有适应地区经济建设的需要,才更具有竞争力,更受社会欢迎。

中等职业学校要想具有生命力,专业设置至关重要,但是反映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设置及教材内容更为重要。我国著名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曾经有过这样精辟地论述,“职校从其本质说来,就是社会性;从其作用说来,就是社会化”;对职校的专业设置,“完全须根据那时候当地的状况”;教学内容要“切近于将来服务的需要”;“总之,职业学校的基础,是完全筑于社会的需要上。”这些论述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职业教育,开发具有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特色的《经济基础知识》课程校本教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中职经济基础知识教学中,国家统编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对学生掌握经济知识、提高认识经济现象的能力不可或缺。而校本教材则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具体的学情、教情,进行本土化、校本化的研究与开发,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出发,将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需要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发挥本课教学在指导学生深入当地的经济生活和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质能力的重要作用。

中职《经济基础知识》课程校本教材开发的特色

(一)校本教材内容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经济基础知识》校本教材共分四个单元,每个单元都融进了体现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容。

例如,在第一单元“生活中的经济学”中,为了使学生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内容,选取广州“老字号”南方大厦的倒闭材料,说明优胜劣汰是企业能否生存下去的无情法则。由于学生或其家人大都有过到广州“老字号”购物的经历,对这些事情非常熟悉,比起一般的“情景”材料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在第二单元“企业生产与经营”中,以广州市江南西路被国家技术质量监督局确定为全国首批“购物放心一条街”为例,说明诚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企业赢得竞争胜利的法宝。同时向学生介绍企业的发展与企业文化的关系,重点介绍我校学生实习就业的重要企业“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的企业文化特点,即“依法治企、科学发展,公平协调、团结有序,诚信合作、安全效益,美化环境、贡献社会”。使学生明白企业文化代表了企业的精神,一个企业的发展壮大与其规范化管理以及员工的素质有密切的联系。一个自私、狭隘、缺乏公德和爱岗敬业精神的职员绝对不会受到企业的器重,一个缺乏自主、合作精神的人在企业中也不会有发展前途。

在第三单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为了使学生更准确地掌握“混合所有制经济成分”内容,教材编入由广东核电投资有限公司和香港核电投资有限公司合资经营的广东大亚湾核电站资料,说明合资企业的经营方式。像目前大亚湾核电站70%的电量供应香港,30%供应广东这种教学资源既让学生学会了理论知识,又使学生感受到香港和祖国大陆的经济互补性,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第四单元“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中,教材编入“第100届广交会”的有关数据和美国“耐克”落户广东河源龙川的事实,说明世界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联系,互通有无。特别是近几年我校每年都派出百名学生参加春秋两季的广交会服务,通过选取广交会的材料,不仅说明“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在中国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参与本地经济发展的喜悦与自豪。

(二)校本教材强调学生参与探究社会经济活动的实践

中职《经济基础知识》课程校本教材编写力求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教学的组织上要求体现中职生走入社会、参与社会经济生活探究的教材观。因此,在每一单元教学中都设计了“综合探究实践活动”的内容,重点探究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怎样与本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问题。

例如,从调查我校毕业的学生入手,设计“广州市中职毕业生月平均收入基本情况”及“我校学生月平均消费水平基本情况”的探究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形成理财意识。设计“我的人生我做主”创业模拟活动探究,要求学生就创办怎样的公司有较好的市场前景以及自己创业需要什么职业素质等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意识的教育。设计广东的“民工荒”调查,让学生调查“民工荒”背后所反映的技术工人紧缺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的现象,而这个现象又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职业学校的学生只要扎扎实实学好基础文化课和专业知识,在以后的就职择业中就会有用武之地。设计“汽车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展望”活动探究,让学生调查近三年广州市每百户居民家用汽车拥有量的增长情况、广州市汽车维修市场基本情况、汽车维修从业人员应当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等,使学生不仅看到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广州市支柱性产业——家用小轿车行业的市场竞争力日益提高,更使学生看到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家用汽车拥有量的快速增长所带来的汽车维修业的大好就业前景,从而促使学生立志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四种本领,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这意味着教师的职责是指导学生学会求得知识,发现问题,探究知识以及建构知识,从而具备继续学习和生存发展的本领。《经济基础知识》课程校本教材不仅考虑教师“怎么教”的问题,而且考虑学生“怎么学”的问题。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活动,让学生更多地掌握学习方法,找到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手段,培养学生适应未来职业生涯的能力。

(三)校本教材图文并茂,可读性强

职业学校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如果过分强调《经济基础知识》课程学习的理论性和系统性,难免脱离学生接受能力的实际。校本教材的开发坚持以科学的世界观为统领,以学生的知识需求为准线,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力求文字生动易懂,每页内容控制在350个字左右,插图一至二幅,使学生能读得下去、学得进去。校本教材在育人的标准上不降低要求,在理论的层面上不拔高要求,在学生能力的水平上不放松要求。在职业教育“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在用好用活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的基础上,开发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中职《经济基础知识》课程的校本教材,可以更好地适应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职校生就业和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总之,中职《经济基础知识》课程校本教材的开发,以科学性为基础,以本土化为主线,以实践性为生命,重在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特别是将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融入其中,使中职经济基础知识课的教学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经济法教材 篇4

一、教材建设对独立学院发展的意义

1. 教材建设是提高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的根本措施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里一项新生事物, 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其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教材又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 如果教材不适应独立学院的需要, 教学质量就难以得到保障, 因此迫切需要建设适应独立学院需要的新教材。

2. 教材建设是提高独立学院教师水平的重要途经

教材编写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 它是教师对平时教学任务的提炼、总结过程, 也是提高骨干教师理论水平、教学水平和教学成果的最佳途径。同时结合新教材的使用, 进行教师培训, 会更好更广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3. 教材建设是独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教材又是教学的核心, 教材建设作为首当其冲的改革内容, 会同时兼顾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的建设, 带动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从而成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二、独立学院经济类教材建设的现状分析

随着教育从精英型过渡到大众化之后, 我国高等教育中孕育出了一个新的办学群体—独立学院, 目前的在校生有190多万人, 发展势头非常迅猛, 据不完全统计, 经济类专业的设置率最高, 但是, 其教材建设却远远落后于形势发展。

1. 教材建设规划缺失

经过10多年的发展, 独立学院规模和影响日趋扩大, 但由于许多专业的课程体系尚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与之相配套的教材体系很不成熟, 而且目前市场上没有一套完整的适用于独立学院的经济类教材。大部分独立学院没有严格的教材审批制度, 也没有设立专门的教材建设委员会, 由于资金、编写成员等问题的限制也都没有将教材建设的规划提上日程, 这就使得独立学院的教材使用混乱, 缺乏长期规划。

2. 教材建设定位模糊

独立学院有其独特的生源情况和人才培养定位, 相应的课程定位及教材建设也应该和人才培养目标一致。但是大部分独立院校的教材依然是遵循母体院校的选择标准选用理论性极强的教材, 或是为追求较宽的适用面而放弃自己的特色, 编纂内容庞杂、面面俱到的大众教材, 这都无法体现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

3. 教材内容更新滞后

经济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 随着社会环境的日新月异, 新的经济理论和研究方法也不断涌现, 这就要求经济学教材也要与时俱进以反映新的发展趋势, 同时又必须保持教材的系统性和持续一致性。但是独立学院的教材更新很慢, 有的老师甚至用同一本教材, 同一份讲义连续讲了多年, 对新理论、新观念的介绍较少, 引用的案例也比较陈旧, 不能及时反映当前经济领域中出现的新问题、面临的新挑战和机遇。

4. 实践性教学环节较弱

经济学是一门和实际联系紧密的学科, 它的每一个理论都可以用社会现象进行解释, 在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随机调查的学生中, 93%认为经济学可以讲得更生动些, 而不是单纯的以作图和计算的方式学习推导理论。但是目前多数经济学教材重理论陈述而轻实践能力培养, 教育不应该仅仅是以教材的方式向受教育者灌输绝对真理, 而应是以教材为载体, 启发受教育者思考, 对课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积极思考, 并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西方经济学》教材的特点及创新之处

虽然目前有关西方经济学的教材很多, 其中不乏权威和优秀的著作。然而已有的教材大部分偏重于理论分析或数学论证与推导, 这不仅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一些难度, 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枯燥和乏味, 大大降低了学习的主动性。针对经济类应用型本科学生的教材应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让学生读着有趣, 教师用着顺手, 同时又不失理论的深刻与准确。

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是教育部较早批准设立的独立院校, 多年来致力于培养“外语+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为滨海新区输送了大量优秀毕业生。尤其是经济系一直走在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前沿, 以“实践教学”为培养特色, 组织了从事经济学课程一线教学的教师, 并邀请了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和高校教授指导, 经过反复讨论和研究, 及多次修改与完善, 最终完成了这部特色鲜明的《西方经济学》教材的编写。

1. 教材特点

(1) 运用提问法, 增加“引例”。本教材在每章开始时, 均以一个例子引出本章的内容, 所举的例子大多发生在读者身边, 并与该章的内容紧密关联, 而且每个引例都提出与本章知识点相关的问题, 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和寻找答案的欲望,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2) 运用案例法, 增加“现实中的经济学”。本教材在每节都增设了“现实中的经济学”栏目, 其中所举案例均来自新闻时事、具体的社会经济现象或经济问题, 通过真实案例来解释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将理论与实际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降低了学生学习理论的枯燥感, 同时提高了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3) 运用归纳法, 增加“知识结构图”。本教材在每章结束后, 均以知识结构图的方式作为小结, 层次分明, 结构清晰, 简单明了, 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把握, 和对本章知识点的理解, 进而更加系统性地学习本章内容。

(4) 运用实验法, 增加“实验环节”。本教材在每章结束后, 均设定一个围绕该章内容的实验环节。实验环节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方式之一。本教材的实验环节设置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 设立了三大模块, 分别是“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的检验”。它不仅考查学生对本章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还能拓宽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材的创新之处

(1) 教材内容的创新。本教材注重基础专业知识的讲授, 实现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创新, 加强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训练。该教材在编写时, 对理论问题以简练、通俗的语言阐述, 每一章的学习内容以最新的案例引导将要阐述的问题, 以现实中的经济学总结本章所学的重点知识, 增强了可读性,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在每章最后增加了实验环节, 以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2) 突出实验环节。本教材在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 突出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应用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实验教学, 展开对热点经济问题的讨论, 讨论的经济问题或现象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如“房价的需求和供给及其均衡价格, 占座的成本和收益, 农村的春联市场, 现阶段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走向, 我国通货膨胀 (紧缩) 现象”等等。这些讨论增加了学生对相关知识深入探索的欲望。

(3) 教材使用中多种教学方式结合。转变以往《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单一的“以教师为中心”, 即“以教为中心”灌输式教学方式,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即“以学为中心”启发式教学方式, 倡导个性化培养, 积极试行提问式教学、讨论式教学、辩论式教学、师生反串式教学、案例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性和创新性, 活跃课堂学习气氛, 提高学习效果。

(4) 教材的辅助资源共享便捷。建设网络教学平台, 充分利用其开放性和便利性的特点, 开设了经济博客、经济系专业邮箱、微博答疑等网络平台, 将和教材相关的资料上传, 以便于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及同学们分享。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 是独立学院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 因此以培养现代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理念指导教材建设成为独立学院发展的当务之急。面对独立学院教材建设的空白历史, 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教材的建设经验, 同时加强对独立学院教材编写、出版队伍的建设, 保证教材内容的编写质量和与时俱进的前瞻性, 建设出适合独立学院使用的精品教材, 提高独立学院的竞争力。

摘要:教材建设是提升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的根本措施, 也是提高教师水平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而目前独立学院的教材建设存在缺乏规划、定位模糊、内容更新滞后以及实践性差等问题。本文以《西方经济学》教材建设为例, 提出教材的编写要适合独立学院经济类人才培养目标, 对教材内容进行创新, 突出实验环节, 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同时实现教材辅助资源的网络共享。

关键词:独立学院,建材建设,西方经济学

参考文献

[1]邸鸿勋.教材建设与改革的意义、原则与实施—努力搞好独立学院教材建设与改革[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 2005, 2 (3) :5-8.

[2]朱建华.独立学院提高教材编写质量的探讨[J].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8 (1) :21-25.

[3]任善于.关于高等教育教材多样化与独立学院教材建设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0, 8 (9) :203-205.

[4]曾芳芳, 朱朝枝.独立学院教材《管理学原理》开发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2, 26 (9) :82-84.

经济法教材 篇5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第一目:货币的本质。生活需要商品、什么是商品――购买商品需要货币――货币是如何产生的――货币的本质。

第二目:货币的基本职能。1、价值尺度。定义;为什么货币能成为价值尺度;价格;观念的货币。2、流通手段。定义;商品流通;现实的货币。

第三目:纸币。定义;纸币产生的原因;纸币的流通规律;纸币的优点。

第二框:信用工具和外汇。

第一目:信用工具。结算方式――信用卡的定义、优点――支票的定义、特点、种类――汇票的定义、优点。

第二目:外汇。外汇――汇率――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这一课的知识要点有:1、商品的含义与货币的本质;2、货币两个基本职能的含义、特点;3、纸币产生的原因、纸币的优点及纸币的流通规律;4、几种基本信用工具的含义、作用;5、什么是外汇、汇率及为什么要保持人民币的币值稳定。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第一框:影响价格的因素。

第一目:供求影响价格。同一种商品的价格常常因地、因时而异――间接影响因素(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宗教、习俗)――直接影响因素(供给、需求)。

第二目: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和价值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的决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第二框:价格变动的影响。

第一目: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商品价格变化对消费者需求量的影响――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是不一样的――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动对既定商品需求量的影响(互补与替代)。

第二目:对生产经营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表现为三个方面:调节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这一课的知识要点有:1、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2、供求关系对价格变动的影响;3、价格与价值的关系;4、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及劳动生产率对商品价值量的影响。5、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6、价格变动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第一框:消费及其类型。

第一目:影响消费的因素。居民收入对消费的影响(当前收入、过去收入、未来收入及收入差距对消费水平的影响)――物价水平的影响。

第二目:消费的类型。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

第三目:消费结构。什么是消费结构――消费结构的一般变化规律――什么是恩格尔系数及恩格尔系数大小的意义。

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第一目:消费心理面面观。四种消费心理: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及求实心理。

第二目:做理智的消费者。若干消费原则: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本课的`知识要点有:1、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2、消费的类型主要有哪些?3、消费结构的一般变化规律,什么是恩格尔系数及恩格尔系数大小的意义。4、四种消费心理;5、若干值得倡导的消费原则。

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

金钱是什么?钱能做什么?金钱应该怎样获得?钱应该怎样利用?

第二单元 投资与创业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第一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第一目: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消费使生产得以实现;消费引导生产的调整和升级;消费在生产劳动力)――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

第二目: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大力发展生产力及其意义――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及其性质)。

第二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一目:以公有制为主体。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公有制的地位――公有制的内涵(各种公有制经济的含义、作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第二目: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的含义、作用――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为什么要坚持这一基本经济制度。

本课的知识要点有: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2、为什么及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3、各种公有制经济的含义、作用;4、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及如何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5、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的含义、作用;6、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及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

第五课 企业和劳动者

第一框:经营公司。

第一目:依法设立公司。企业的含义、地位――企业的所有制类型――企业的组织形式之公司制(公司的含义;公司的成立;公司的形式;公司的共同特征;公司的组织机构;公司的优点)。

第二目:公司的经营与发展。公司经营的含义――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公司兼并与破产及其作用。

第二框:新时代的劳动者。

第一目:劳动和就业。劳动的意义――分工不同、地位平等――就业的作用――我国的就业问题――如何解决就业问题――就业观(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第二目: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劳动者权益的作用――劳动者权利的内涵――劳动合同制度。

本课的知识要点有:1、公司的含义、公司的成立、公司的形式、公司的共同特征、公司的组织机构、公司的优点;2、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3、劳动的意义、就业的作用;4、就业观;5、劳动者权益的作用、劳动者权利的内涵、劳动合同制度。

第六课 投资的选择

第一框: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第一目:便捷的投资――储蓄存款。储蓄存款的定义――能接受储蓄存款的机构――储蓄的目的――储蓄的回报:利息及计算――存款储蓄的种类、它们的含义、二者的区别。

第二目:我国的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的含义――商业银行的业务(存款业务、贷款业务、结算业务及其它业务。)

第二框:股票、债券和保险。

第一目:高风险、高收益同在――股票。公司筹资方式――股票的定义――股票的权利――股票的特点――股票的收益。

第二目:稳健的投资――债券。债券的定义――债券的种类――各种债券的特点。

第三目:为风险投资――保险。为什么需要保险――保险的定义――保险的种类(人身保险与财产保险)。

本课的知识要点有:1、储蓄存款的定义、储蓄的回报:利息及计算;2、活期储蓄、定期储蓄的含义、二者的区别;3、商业银行的含义及商业银行的业务;4、股票的定义、特点及收益;5、各种债券的特点;6、保险的定义、保险的种类。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第一目:按劳分配为主体。我国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的内容――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按劳分配的作用、意义――按劳分配是主体的原因。

第二目: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的含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第二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第一目:坚持效率优先。效率的含义――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为什么要效率优先。

第二目:兼顾公平。公平的含义――收入公平分配的根据、意义――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及一致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含义――如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本课的知识要点有:1、按劳分配的内容、原因;2、按劳分配的作用、意义;3、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4、效率的含义、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为什么要效率优先;5、公平的含义;6、公平与效率的一致性;7、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含义,如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第八课 国家收入的分配

第一框:财政收入与支出

第一目:财政收入。财政的产生原因――财政的含义、国家预算和决算――财政收入的定义及种类――影响财政收入高低的因素。

第二目:财政支出。财政支出的定义――财政支出的种类――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对比关系――财政政策的运用。

第二框:财政的巨大作用

第一目:集中力量办大事。发展基础设施、基础工业及高科技开发研究――调节总量平衡――发展科教文卫。

第二目:人民生活有保障。巩固政权――社会治安、稳定――社会保障。

本课的知识要点有:1、财政收入的定义及种类;2、影响财政收入高低的因素;3、财政支出的种类;4、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对比关系、财政政策的运用;5、财政的作用。

第九课:征税和纳税

第一框:税收及其种类

第一目:税收的基本特征。什么是税收――税收的特征。

第二目:我国税收的种类。税收的五大种类――增值税的内容、计税方法及优点――个人所得税的含义、特点(累进)。

第二框:依法纳税

第一目:纳税人和负税人。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区别――我国人人都是负税人。

第二目: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我国税收的性质――偷税――欠税――骗税――抗税――公民的监督意识。

本课的知识要点有:1、什么是税收、税收的特征;2、增值税的内容、计税方法及优点;3、个人所得税的含义、特点;4、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区别;5、我国税收的性质;6、偷税、欠税、骗税、抗税。

第四单元 面对市场经济

第十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

第一目:市场调节。相对于人的需要,资源是有限的――人类需要合理配置资源――用什么方式来配置资源:计划和市场――市场经济的概念――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市场配置资源或市场调节的优点。

第二目:市场秩序。市场实现资源合理配置,需要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秩序离不开市场规则――离不开社会信用制度建设。

第三目: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市场不能调节的领域――市场可以调节的领域,但由于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第二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一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第二目:加强宏观调控。我国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我国宏观调控的手段。

这一课的知识要点有:1、为什么要合理配置资源?2、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及市场调节的优点。3、如何规范市场秩序。4、市场调节的局限性。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6、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手段。

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第一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第一目: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三步走”战略第一、第二步目标的胜利实现,人民生活水平从贫困到温饱、由温饱到总体小康――从微观角度介绍总体小康成就的表现――从宏观角度介绍总体小康成就的表现――这种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第二目:经济建设的目标。集中介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十六大报告)。

第二框: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第一目:树立科学发展观。片面追求GDP――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第二目: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的主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并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

这一课的知识要点有:1、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2、科学发展观;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十二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第一框:面向经济全球化。

第一目:经济全球化趋势。什么是经济全球化――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动力、因素――经济全球化的三个主要表现――经济全球化的载体。

第二目: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经济全球化的实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弊端――我们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态度。

第二框: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第一目:对外开放的新阶段。世界贸易组织的功能、作用,原则――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第二目: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对外开放是基本国策――二十多年对外开放所形成的基本格局――新形势下我们的应对决策――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战略:“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的原则。

对经济生活教材一幅插图的思考 篇6

[关键词]经济生活 插图 教材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40058

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组编写的《思想政治1必修 经济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14年3月第6版)教材,第四单元第十课第一框第一目标题“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下有一幅插图《农民新居》(第85页)。在仔细看完这一幅图片后,着实让人深感疑惑,大为不解:那么多别墅式的小洋楼(应有200多套)——农民新居,它符合小康社会的要求吗?笔者认为,此插图有失严谨性。现就这幅插图的不合理之处加以探讨。

一、其实这只是早期华西村的做法。据太湖明珠网(无锡第一门户网)2005年6月9日报道:“多年来,江阴市华西村排列整齐、设施齐备的农民别墅,成了全国农民羡慕的富裕农村标志。现在起华西村一改以往修建别墅的做法,大力发展集约式高层农民公寓,仅山北万亩农田整理,华西村3年可新增耕地2500亩。记者6月9日在华西村砂山北麓看到,上千亩经拆迁旧村庄后整理的耕地泡在水中,马上将栽种水稻。而另一块拆平的四五百亩土地已路网初现,驳岸整齐,这里将筹建拆迁农户居住的6-18层农民公寓。去年,华西村合并了附近的砂山等4个贫困村后,决定投资5亿元,用3年时间对这些村进行全面改造和基本农田整理。村党委算了一笔账,如果这些农户也建别墅,至少要用地上千亩,现在将他们安置进高层公寓楼,可节约土地六七百亩。而集中后的整片土地可形成万亩基本农田,这样,华西又将有一批农民通过承包土地而成为村里领工资的‘工人。”据此,可以看出,华西村已经认识到盖别墅的错误,节约土地才是正确的,而我们现行的教材还使用当时的错误做法的图片,有失严谨。

二、从课本自身来看,如从知识点角度分析,其违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新要求,没有达到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没有节约土地资源。从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上看,其没有站在农村的长远发展角度科学规划使用土地,没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我们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赖于生存的土地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没有真正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没有统筹好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缺乏长远眼光的规划。又如从课本的编排来看,前面用有失严谨的图片来微观展示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教材紧接着又有下一目“经济建设的新要求”和下一框“又好又快 科学发展”,有自我否定、前后矛盾的一面,让人认为我们的小康就是牺牲了土地资源而实现的,易给人以否定我国所取得的成绩的错觉。

三、从地理学角度看,此图片表面上反映了村民确实富裕了——盖上了别墅式的几百套小洋楼,但经仔细观察,此地开阔没有山峰河流,可以断定此地一定程度上是牺牲了大量的农田甚至是良田而兴建了别墅式小洋楼。这与江西学生现行使用的由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总编委会编写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教必修·第2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中的“谋求人地关系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知识(教材90页)是相违背的,更违背了可持续发展原则中的协调、持续性原则(教材93页)。

四、从原图片与教材的图片对比可以看出,教材中的图片放大拉近了对房子的镜头,而忽视或剪切了周边农田的镜头,易给人造成错觉——该村房子比农田还多,小康社会就是要盖别墅。因此教材在图片的选取上应兼顾房子面积与土地面积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等。

相比之下,同样是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组编写的《思想政治2必修 政治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14年3月第6版)教材,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一框第二目标题“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下的四幅组合图《小康中国》(第63页),无论是从图片的比例、视觉效果,还是图片边上的辅助文解说、内容的翔实等都要更好,更具说服力,更适合作为经济生活第四单元第十课第一框第一目标题“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插图。

经济法教材 篇7

表1中的表4-1和表4-2如下。

注:1.本表所列含税级距与不含税级距, 均为按照税法规定减除有关费用后的所得税;2.含税级距适用于由纳税人负担税款的工资、薪金所得;不含税级距适用于由他人 (单位) 代付税款的工资、薪金所得。4.第132页第3~14行改为:根据2011年6月30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的投资者 (合伙人) 2011年9月1日 (含) 以后的生产经营所得, 适用税法修改后的减除费用标准和税率表, 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税率表见表4-2。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适用)

经济法教材 篇8

关键词: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教材

引言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若使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具备发现、分析和解决工商管理活动中问题的能力,则必须进一步强化其经济法律知识,这也是实现全方位培养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关键环节。因此,各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都设置了经济法这一课程,并成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学习该课程是培养专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基本途径,然而,现实中师生在教学该课程的过程中往往遭遇各种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缺乏有针对性的教材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目前,用于学习该课程的大多数教材是来自法学类专业同名课程,只是将其中的内容提取出来,基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具有特色的、使用的经济法课程体系很少被人研究,有针对性的教材缺乏,以致教学严重偏离工商管理类专业(以下简称“工管类经济法”)培养目标。本文以工商管理类经济法人才培养基本要求为出发点,探讨该门课程教材编写的创新之路[1]。

1 目前工商管理类经济法教材的主要不足

从以下几个方面可窥经济法教材编写的不足之处[2]:

1.1 教材体系不合理

工管类经济法课程缺乏专业课程理论研究,缺乏编写经济法教材的课程架构。目前,学术界对工商管理类经济法专业的培养目标模糊,对教学对象探索比较浅。现有教材体系在思维逻辑、课程衔接等方面还很欠缺,无法体现这一课程的特色,尤其是过多关于经济的有关法律概述,使得其与法学专业课程的区分度很小。这样的课程体系无法适应市场和学生的需求,对于学生的指导性作用发挥很差。工商管理类经济法专业教材有以下几方面的不足:1)法学分支学科和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是两种不同概念,各自的内涵和外延都不同。2)工商管理类经济法课程体系架构与法学类经济法课程不同。工商管理类经济法教学对象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等经济领域各种专业的学生,教学对象知识背景各不相同,而法学专业经济法面向的都是拥有相同知识背景的法学专业学生,因此工管类经济法课程体系的设计要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宏观架构,使得对应的教学教材更有实用性和针对性。

1.2 教材内容庞杂

工商管理类经济法教材内容包括所有与经济有关的法律,使其内容复杂,无法体现工商管理专业特色,且学科重难点不明确。具体表现有:1)篇幅过多,公民常识性的经济类法律知识没有必要占过多篇幅。2)教材内容理论性太强,相比之下,实践指导的功用下降。工管类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专门从事这方面理论研究工作的很少,所以,纯理论的教学对于学生毕业后的帮助不大,尤其是对于从事实践方面工作的学生。

1.3 教材形式单一

目前,大多工商管理类经济法教材理论堆砌、缺乏案例分析、内容呆板、无趣味性和可读性。《经济法》本身就是一部针对人类社会日常经济活动而制定的法律,与人类经济生活息息相关,没有了生动活泼、形形色色的经济案例作解读,《经济法》就失去了活力。此外,教材中只有单一的法律知识,缺少生动活泼的案例,会降低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影响后续知识的消化吸收。

1.4 教材缺失实训项目

大多数工商管理类经济法教材,仅仅罗列了法律法规理论以及很少的案例,缺少操作性和实用性较强的实训项目。工商管理类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经济主体法律制度中,学生应掌握企业设立、合并、分立相关的实务应用能力,但现有的教材大多是对企业设立、合并、分立法律条款的简单罗列,内容枯燥机械、生涩难懂,加之现行教育制度下以笔试为主的测试方法,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简单记忆,未掌握相应的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3]。

2 造成工管类经济法教材匮乏的因素

2.1 教材编纂存在难度

工管类经济法课程的内容来自于法学专业的课程,其培养的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这使得课程本身就具有特殊性。所以培养全方位人才,使知识和能力有机结合,不仅仅需要知识的简单融合,而是需要结合其普遍性和特殊性在各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2.2 教材编者在专业上具有局限性

编写工管类经济法教材的都是法学领域的专家,在编写过程中,都习惯使用法言法语,由于专家学者并不了解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科本身的特点,所以教材编写过程中无法体现此专业本身的特点。同时,由于编写教材存在功利主义目的,造成教材质量有所下降。

3 完善经济法教材创新的建议

3.1 体系创新

教材必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来编写,同时注重趣味性和实用性,做到逻辑清晰、层次清楚、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为满足受众需求,教材具体的编写体例可以做如下安排:每一讲的开头设有内容提要、知识目标、实务目标和学时建议以及导引案例;每一讲的正文始终坚持理论够用为原则,注重经济法实务的掌握和运用,并通过穿插大量的案例讨论、案例分析和知识链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每一讲的最后均安排有学习回顾、知识巩固、综合案例分析和实务与技能训练等。注重与实践结合,目的在于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3.2 内容创新

教材编写力求将最新的经济法律、法规、法律解释融入教材中,避免经济法学界对许多问题的不同争论。经济法课程涉及的内容丰富,工商管理类经济法教材不可能将其全部纳入其中,应按照工商管理专业学科体系,重点分明、层次清晰地选取相关法律内容,同时选编一些培养提升学生自身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内容。如,经济法教学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经济法总论、经济主体法律制度、经济秩序维护法律制度、宏观调控法律制度。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应结合学生的需求以及市场需求,从中选取与之相关的法律制度,对于工管类学生,应重点介绍各类市场主体、市场管理方面的法律。

3.3 形式创新

教材突出“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教材的编写上突出“互动性”和“应用性”。每一章中设有案例分析或案例讨论,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章节中设置讨论等栏目。突出重点、难点,打破经济法教材法条罗列的形式。一部好的教材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新颖的形式吸引学生乐于学习、乐于阅读。立足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及分析实践问题的能力,精心设置学习栏目,加强对学习者的视觉刺激,在教材的形式安排上通过章前提示、原理导引、背景资料、案例研究、思考与分析、参考文献等内容,为经济法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料支持,开拓学生的思路,增进学习的效果,提高学生运用经济法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4 增加实训内容

实训项目纳入经济法教材,能更好的配合教学进行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训使工商管理类学生能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经济法基础知识并对理论教学中所讲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更加深刻地认识,同时使工商管理类学生掌握经济法的主要基本技能。教材中通过设置实训目的、实训要求、实训方法、实训内容、考核方式、考核标准、课时安排,从不同的实训项目中让学生提升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经济法教材中按照不同的章节设置相应的实训内容:实训一,经济法概述;实训二,公司法律制度;实训三,合伙企业法;实训四,合同法律制度;实训五,附期限与附条件合同的认定;实训六,表见代理的效力;实训七,债权人代位权;实训八,专利法与商标法;实训九,产品质量法;实训十,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训十一,反不正当竞争法;实训十二,经济纠纷的解决。重点突出基本理论知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具体动手实践能力[4]。

4 实现教材创新的途径

在市场经济发展越来越快的过程中,依法治国和依法治经的要求就越迫切、目标就越明确、任务也就越繁重。这就需要培养和造就不仅懂经济,而且也懂法律、懂管理的人才,以满足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在编写过程中,一方面避开较为复杂的经济法理论的陈述;另一方面又兼顾到教材体系的完整性,从而形成了学生易学、教师易教的特色。因为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是教师、学生、文本(知识)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媒体桥梁,更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保证;教材建设工作对提高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教材承载着对学生智力发展、对真知的探索和追求、潜能开发、能力的培养。因此,树立科学发展观,编写出版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培养教育一代新人,以适应建立科学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要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与作用[5]。

实现上述创新,要充分利用资源,集中力量投入经费,加强对教材的内容、体系及发展方向的研究。在编写教材时聚集法学各个领域杰出专家学者,并听取吸收中、青年教师及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的意见;编写出版有特色、有水平、有风格的适应复合型人才的教材。只有将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材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尤其要重视教材及其教材编写团队建设在其中发挥的关键作用,才会使得经济法课程体系改革取得硕果,最终得到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肖海军,“经济法学”教材结构体系的创新[J].大学教育科学,2004(3):48-51.

[3]李瑜.略论对《经济法实训》教材的开发与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7):40-43.

[4]杨紫煊.经济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经济法教材 篇9

一、教材研究的目标

教材研究总的目标是对我国高职院校经济法教材的总体情况和发展前景作整体把握,按照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任务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经济法教材体系和内容,以激励和促进高职经济法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具体目标是:

1.摒弃从理论到理论并追求结构体系完整的编写方式,将理论教材与实训教材合二为一,根据高职院校的特色和学生的就业需要,精选教材内容,创新教材结构,将理论与实务融为一体。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的技术应用探索学习模式贯穿高职教学的各个阶段,培养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2.促进教材研究的稳步持续运作。构建教材本身不是目的,其目的在于以教材促教改,使高职经济法教学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3.通过建设、评价、改革、再评价,形成一套良性循环的机制,使法学教育走健康发展之路;同时在法学教育的发展与评价过程中,总结出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法学教育模式与可行途径。

二、高职教材编写秉承的原则

要实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目标,就必须摒弃从理论到理论并追求结构体系完整的教材编写方式,将理论教材与实训教材合二为一,根据高职院校的特色和学生的就业需要,精选教材内容,创新教材结构,将法理与实务融为一体,并突出其实践性。让学生掌握经济法的操作技能,把学生从枯燥的法律理论中解脱出来,让学生感受经济法的真实性和应用性,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一)理论和实践相统一

根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部对高职院校“突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的教学要求,高职教材必须同时兼顾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立足于强化基础知识、基础理论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通过对基本知识、基本实务问题的科学编排和准确阐述;教学素材(包括案例释疑和课后习题)的精心选取;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以及相关问题的展现,将知识与技能有机地融合起来,突出职业性、应用性的要求和方法论的内容,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包括识别能力、归纳能力、解释能力、提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真正实现从“教学生以知识”到“予学生以方法的转化”,从而使教材真正符合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实际需要。

(二)综合性和针对性相统一

一方面,现代社会许多职业岗位需要的能力是综合性的,用到的知识涉及多个学科;另一方面,不少职业技术岗位又是高度专门化的,必须给予针对性较强的专门指导和训练。在编写体例上,应从学生所应具备的法律知识结构考虑,将实践中可能涉及的法律整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法律体系。为了解决“综合性”与“专门化”之间的矛盾,一些课程的教材应采用富有弹性的模块式内容结构,对知识与能力进行有目的的融合和整合,将若干个知识点组成一个模块,每个模块既是教材的有利组成部分,本身又是相对完整而又开放的单位,便于组织教和学。

(三)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相统一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教材建设应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新兴教材的出现,必须植根于教学改革的成果之上,反过来又会促进教改目标的实现。现代高职教育必须进一步把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观念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上来;把重理论、轻实践转变为突出实践;把以知识传授为主线转变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在教材建设方面,也应相应地强调学生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上来,并不断把教学改革的有效成果、先进方法、新颖内容在教材中反映出来,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化。

三、经济法教材的构建

在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高等职业教育经济法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验”阶段性成果之一《经济法理论与实训校本教程》的开发与建设中,我们基于上述认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教材体系的应用性

我国经济法学蓬勃发展了30多年,在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中,对经济法概念、调整对象的研讨始终是我国经济法学界乃至整个法学界所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是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因而在经济法的概念上,我们摒弃了深奥晦涩的“本科式”理论讲解,侧重于学界基本共识。关于其调整对象,我们认为:经济法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重要的功能是通过法律调整保证和促进国家调节机制与市场调节机制的有机结合,而实现这种结合的法律方式就是建立协调统一的市场规制法、宏观调控法与劳动法。经济法体系作为科学范畴必须边界清晰、逻辑严密,如果将与经济法有联系的法律规范如合同法、知识产权法等都纳入经济法体系,不仅会造成经济法体系的庞杂混乱,而且会使经济法的理论研究限于矛盾,导致经济法教学混乱。因此,在经济法教材的体系架构方面,我们围绕市场规制法律制度、宏观调控法律制度与劳动法律制度三大调整对象展开。任何一个法律从业人员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每个部门法的每个问题都有深入的研究,而应具备合理的法律知识结构。应力求重点,舍弃三大调整对象中日常生活不常见的政府采购法、计划法、价格法、会计法、审计法等子部门法。这样的教材体系既充分体现了经济法的本质属性和宗旨,又满足了高等职业教育“突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的教学要求。

(二)教材内容的时代性与实践性

《经济法理论与实训校本教程》以最新立法规定和司法解释为依据,以教材编写者多年的教学心得和知识积累为基础,如最新的法律规定为2012年4月28日正式施行的《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其中女职工产假、工作日哺乳时间等规定变化较大,给读者以清新的时代气息。

针对以往高职经济法教材的编写,往往从思想上批判了本科教材的“压缩饼干”、中职教材的“发面馒头”,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仅仅注重内容上的增减变化,依然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基础理论分量过重,应用技能比例偏轻的问题,《经济法理论与实训校本教程》更加侧重于实践技能的培养。我们以劳动法律制度中“范跑跑”事件的分析为例:汶川地震发生后,都江堰光亚学校教师范美忠在网上发表《那一刻地动山摇》这篇文章,披露了在地震发生那一刻,自己率先跑出教室而弃学生不顾的心路历程,更因“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这句话引起众怒,被广大网民戏称“范跑跑”。各个新闻媒体及各大网站相继报道了此事,“范跑跑”一时成为备受争议的人物,引发了社会各界强烈讨论与反思,之后学校向他发出解聘通知。就学校解聘他一事是否合法,不得不引起我们理智的思考。学校解聘“范跑跑”的依据是什么呢?《劳动合同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都江堰光亚学校系民办学校,解聘“范跑跑”适用《劳动合同法》并无问题。但从《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来看,范美忠并无《劳动合同法》第39条可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定情形,也无第40条规定的情形,用人单位也非依法裁员,因此,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显然没有法律依据。另外,从程序上看,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3条之规定,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应当事先将理由通知工会。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会有权要求用人单位纠正。用人单位应当研究工会的意见,并将处理结果书面通知工会。因此,解聘范美忠不管从实体上还是程序上都存在问题,学校涉嫌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这样的案例分析,不仅使学生感到亲切而且学理解读深刻、逻辑严密,有利于其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教材的可读性

教材的引例材料均来源于近年媒体、网络的新闻报道既真实又贴近生活,知识点讲解的同时又穿插大量国内外经济法热点案例,如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贾国宇案等,使深奥的专业术语及复杂的理论浅显易懂、简洁明了,易为学生接受。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各章节后所附习题绝大多数来源于近年司法考试真题,针对题目,详细分析该题的命题思路、答题思路与技巧,详细列出本题所考查的法律条文,并画龙点睛地阐明相关的法学理论,对照这些法条和理论,详细分析各选项,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侧重提高学生驾驭实际问题的能力。

摘要:统编和规划高职经济法教材大多理论性较强,教材体系以学科教材为主,实用性或操作性欠缺,这已成为制约高职人才培养的瓶颈。应大力提倡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建设,根据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生的就业需要,精选教材内容,创新教材结构,将理论与实务融为一体,突出实用性、时代性、针对性与可读性。

浅谈经济学门类高校教材策划思路 篇10

一、基本依据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2012年) , 经济学门类作为一级学科, 下设4个专业类, 17种专业。17种专业中, 包含10个基本专业和7个特设专业。学科名称与2012年开设的学校数见表1。

注:灰色底纹部分为基本专业;“T”表示特设专业;“K”表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开设的学校数来自:武书连, 《挑大学选专业》,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

由《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2012年) 》中推荐的经济学门类10个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 以及国内部分高校经济学门类专业课程的开设情况, 可以得知, 10个基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大致相同, 而专业核心课各有侧重。

二、策划思路

根据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发表的统计数据, 我国大学授予的经济学学士约占学士总数的15%, 并且从表1可以看出, 相比于其他专业类, 开设经济学门类的二级学科——经济学类、金融学类、经济与贸易类3个专业类的院校较多, 由此可见, 此类教材的市场规模较大, 这也是众多出版社着力打造经济学门类教材的初衷之一。

由于财政学类 (0203) 的开设院校数量较少, 而且财政学专业 (020301K) 作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 其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因此对于初涉经济学门类高校教材策划的出版社来说, 建议暂不涉入该领域的教材建设。而特设专业是针对不同高校办学特色, 或适应近年来人才培养特殊需求设置的专业, 专业性较强, 按需招生, 招生规模也较少, 因此同样建议暂不列入近几年的出版规划中。

另外, 随着国内读者教育水平的逐渐提高, 阅读需求也在逐渐扩展, 而众所周知, 经济学大部分的理念原本就是由国外引进中国的, 在本版教材的市场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的情况下, 在力求于本版教材市场中分一杯羹的同时, 引进经济学外版教材, 不失为开拓市场潜力、打造出版社品牌的一条有力途径。

市场证明, 引进版的经济类教材中有一些“老教材”一直处于走俏的状态, 经典不衰, 称得上是“常青树”。因为对于引进版经济类教材来说, 其理论与实践是多年积淀而成的, 再生性很少。因此, 对于初涉引进版经济类教材领域的出版社来说, 适宜从打造高版次的经典教科书入手。

综上, 对于初涉经济门类教材领域的出版社来说, 初始几年的发展思路宜是:做全经济学门类3个专业类的基础课教材 (即经济学基础课系列教材, 1套) , 精选出版10个基本专业的专业课教材 (即经济学专业课系列教材、经济统计学专业课系列教材、金融学专业课系列教材、保险学专业课系列教材、投资学专业课系列教材、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系列教材, 6套) , 适当引进国外高版次的经济学经典教材 (1套) 。

三、作者选取

对于初涉经济门类教材领域的出版社来说, 最初的工作应致力于打造经济门类教材出版的品牌形象, 而优秀的作者无疑是树立品牌的有力保障。在作者的选取方面, 可以参考《中国大学评价》“2012中国大学经济学本科A++级专业学校名单” (见表2) , 邀请国内该专业排名靠前的院校的教授以及该领域著名的学者牵头编写。

另外, 出于营销方面的考虑, 主要作者应定位于40~50岁的中年教授。原因有三个:一是这些老师长期处于教学科研第一线, 了解学生的真实需要, 对教材内容结构的把握比较到位;二是这些教师主要担任本科生的教学工作, 对教材的选用有相当的发言权;三是这些中年作者年富力强, 时间精力较为充裕, 创造力旺盛。

四、打造特色

为在竞争异常激烈的经济类教材市场中脱颖而出, 打造品牌, 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 对于即将出版的经济学门类教材必须具有自己的特色。每本教材都应当结合本科生的实际需要, 真正做到特点分明。

1. 选题特色。

本版选题中基础课、专业课设计合理, 条块分明。引进版选题的内容上乘, 已经过市场检验。

2. 作者 (译者) 特色。

本版选题的作者是知名院校、知名作者, 事业处于上升期, 有写作的实力和欲望, 市场认可。引进版选题的译者在满足上述条件之后, 还应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背景。

3. 内容特色。

本版教材内容既要涵盖一个专业已经形成并为该专业多数专家认同的知识, 又要阐述围绕这些知识的最新学术研究进展, 同时还要表露作者本人的学术观点。内容的选取不能面面俱到, 避免书本过厚, 定价过高。应根据目前大部分院校的实际教学需要, 有针对性地选取教材内容。在案例选择方面, 应尽量本土化, 也可以本土为出发点, 以中国的管理视角去分析一些国外的经典案例。引进版教材内容应严把翻译质量关。

4. 体例特色。

本版教材的编写体例应尽量完整、新颖。每一章开始有本章学习目标、本章内容结构图表、引导案例, 以便让读者在每一章开始就知道本章的学习轮廓。每章中间根据教学需要, 穿插学科背景知识、学术争论、最新进展等, 以增加可读性。每章结尾有本章小结或者本章精要或者本章重点、案例分析、复习思考题或者讨论题, 以便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每一单元或篇 (包含若干章) 后有一个综合案例分析。引进版教材采用国际通行经济类教材体例, 可行的情况下可双色印刷。

5. 配套特色。

着力打造本版教材的配套资源。为了方便教师教学, 本版的教材应全部配备教学课件。部分实操性较强的课程应配有电子案例集或电子习题集等, 基础课教材应配有纸质版学习指导与习题解答。

以上为初涉经济学门类教材出版领域的出版社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策划思路。各家出版社宜根据品牌优势、地域优势、作者资源优势等自身情况, 对选题策划思路进行适当调整, 以适应实际的出版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 只要策划得当, 特色突出, 相信各家出版社一定能够在经济学门类高校教材方面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

摘要:经济学门类高校教材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但由于其市场规模较大, 仍得到越来越多出版社的关注与重视。如何尽快进入市场并占领一定的份额, 需要理清策划思路, 打造特色产品。

关键词:经济学门类,教材,选题策划,思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2012年)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经济法教材 篇11

关键词:经济学;双语教学;原版教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9-0019-02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在本科教学中开展双语教学的要求,并指出:“对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发展迅速、国际通用性、可比性强的学科和专业可以直接引进先进的、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原版教材。”[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近年来新兴的信息科学类专业,经济学作为该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也是一门比较适合于开展双语教学的课程。由于经济学发源于西方国家(常被称作“西方经济学”),国际知名的经济学教材不但注重对传统经典理论的介绍,而且还大量引入当今经济学发展的前沿理论,所以,经济学双语教学比较适合于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授课。

一、外文原版教材的合理选择

对外文原版教材的合理选择是经济学双语教学取得良好成效的关键问题之一。从1776年“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以来的230多年的时间里,诸多经济学家已经撰写出数量可见的经济学教材,其中不乏曾经影响过一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及其思想进程的教材。在近年来比较常见的几种经济学原版教材中,笔者选择格里高利·曼昆(N.Gregory Mankiw)的《经济学原理》(第三版)(Principle of Economics,3rd Edition)。这部教材出版仅3个月就被300多所大学作为教材而使用,成为世界上首次出版最为成功的经济学教材。其主要特色是文字通俗易懂,且逻辑层次分别,使读者阅读起来较为轻松愉快;另一特色是教学辅助资源十分丰富,包括即问即答、内容提要、案例研究、新闻摘录、参考资料和学习工具等,与教材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就教材英文内容本身的难易程度而言,达到英语四级水平的学生能够读懂绝大部分内容,但是由于教材的篇幅较大、生词很多,通读教材需要付出大量精力和很多努力。综上所述,《经济学原理》作为目前国际上通用的经济学教材,是一部比较适合于我国经济学双语教学的英文原版教材。

二、外文原版教材的授课实践

以下将从原理公式、图表描述、案例分析三个方面阐述采用原版教材开展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授课实践。

(一)原理公式

由于基本原理是经济学课程的重要内容,讲授基本原理时采用中英文结合的方式,并要求学生尽量掌握基本原理的英文表述。例如,在讲授“供求定理(the law of supply and demand)”时,要求学生掌握这一定理的英文表述:“It states that,the price of any good adjusts to bring the quantity supplied and quantity demanded for that good into balance.”

由于计算公式是经济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同时公式的英文表述比较容易掌握,所以讲解基本公式时采用全英文授课,并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公式的英文表述。例如,在讲授“需求价格弹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的计算公式时,要求学生掌握这一公式的英文表述:“It is computed as the percentage change in the quantity demanded divided by the percentage change in price.”

(二)图表描述

由于经济学中经常用坐标图来表示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如由于价格变动(a change in market price)而引起需求(供给)曲线的移动(a shift in the demand/supply curve)在多个章节中反复出现,所以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描述变量变动的英文表述。例如,在讲解“税收归宿(tax incidence)”时(见图1),要求学生能够用英语描述价格的变动和曲线的移动,表述如下:“When a tax of $0.50 is levied on buyers, the demand curve shifts down by $0.50 from D1 to D2. The equilibrium quantity falls from 100 to 90 cones. The price that sellers receive falls from $3.00 to $2.80. The price that buyers pay(including the tax)rises from $3.00 to $3.30.”

由于经济学中常用柱形图、圆饼图、时间序列图展示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所以要求学生掌握图形的英文描述。例如,在讲授“消费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时,用圆饼图表示消费者在“主要物品与劳务(the typical basket of goods and services)”项目上的支出类别(见图2),要求学生能够用英语描述这一圆饼图各组成部分的类别,表述如下:“This figure shows how the typical consumer divides his spending among various categories of goods and services. The largest category is housing, which makes up 41 percent of the typical consumer’s budget. The next largest category,at17 percent, is transportation…”

(三)案例分析

为了将经济学基本原理与热点时事更好地结合起来,笔者从报刊、网络上精心选取大量与授课内容相关的时事资料,尽量克服由教材出版周期长所产生的案例材料的时滞性问题。案例分析以中英文结合的方式进行讲授,同时要求学生掌握一些不见于教材但很常用的重点语汇,以下试举两例。

2009年,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召开期间,笔者向学生介绍“京都议定书(the Kyoto Protocol Treaty)”的相关内容,并与之前讲授的“共有资源(common

resources)”所产生的过度使用问题结合起来。同时,还结合之前讲授的我国学生并不熟悉的“庇古税(Pigovian taxes)”介绍国际碳交易的结算问题。

2011年,在以药品市场为例讲解“垄断利润(a

monopoly’s profit)”时,以礼来公司为例介绍制药企业面临的“专利悬崖(patent cliff)”问题,同时对专利制度进行深入讲解。上述内容表述如下:“Patent cliff refers to a sharp drop in revenue that a company experiences when a lucrative patent expires. For example,Lilly is already facing the biggest‘patent cliff’in the industry.”

三、采用原版教材授课的思考

(一)采用适宜于原版教材的双语教学模式

对大多数学生而言,通读原版教材是第一次阅读外文专业书籍,无论原来的外语水平如何,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才能适应。其间包括将外文心译为中文、用中文理解、直接通过外文理解、用外语思维等几个阶段[2]。由于预习阅读对学生来说很困难,听懂教师用全英文讲授新课更加不现实。因此,较为理想的双语教学模式是“以采用外文原版教材,落实书面双语为原则”,即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英文原版教材,要求学生用英文完成课后作业,考试采用全英文试卷的形式。这种双语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获得比较扎实的书面双语能力,能够比较顺利地阅读外文专业书籍和文献,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过程中长期受益。

(二)利用课堂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学生对双语课程的理解障碍不仅来自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也来自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原版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笔者在双语授课过程中注重课堂发言和讨论环节,针对每一概念和原理从与教材配套的题库中选取1—3个题目,以“即问即答”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发言,并将近期热点时事与所学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课堂讨论,每次讨论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在课堂发言和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尽量用英文表述,以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表达专业知识的能力。通过增加课堂发言与讨论的时间,不仅可以及时应对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存在的理解障碍,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机会。

(三)灵活运用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和案例分析

由于国外大学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所以原版教材虽然涉及知识难度较小,但教材涉及内容却十分广泛,而且运用大量的案例分析对内容进行阐述,这是原版教材的一大特色[3]。例如,《经济学原理》中的“新闻摘录”(In The News)部分多选自《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美国主流报刊中的新闻报道,由于美国的政治制度、法律规范和社会风俗均与我国有较大差异,这部分内容不仅由于教材出版周期较长而产生时滞性,而且由于学生通常缺乏背景知识也并不容易理解。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进行适当的取舍,并从报刊、网络上选取大量与讲授内容相关的时事资料,由于这些阅读材料与当前的社会热点话题结合紧密,学生普遍具有浓厚兴趣并乐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总之,在经济学双语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外文原版教材进行合理选择,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取舍和重新编排,对适宜的双语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与创新等方式,使学生初步掌握用英语理解和表达专业知识的能力,从而有效地实现双语教学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1)4号.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edu.cn/yunnan_zhce_fagui_4825/20060221/t20060221_162770.shtml,2012-5-6.

[2]刘晓慈,张福恒.试论双语教学的核心是外文原版教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

经济法教材 篇12

同时该图还经常修改后成为考试题, 下面是一个修改后的图, 试题问该企业的性质是什么, 参考答案是有限公司。作为考试题, 该图的漏洞更多。

一、三个人合伙成立的企业的企业性质是什么?

根据我国2005年修订的公司法第二十三条规定, 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 股东符合法定人数; (二) 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 (三) 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 (四) 有公司名称, 建立符合有限责任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 (五) 有公司住所。本图基本符合要求。

同时我国合伙企业法第十四条规定设立合伙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 有二个以上合伙人, 合伙人为自然人的, 应当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二) 有书面合伙协议; (三) 有合伙人认缴或者实际缴付的出资; (四) 有合伙企业的名称和生产经营场所; (五)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而从图中的表述看, 不一定就是有限公司, 不能完全排除三个人合伙成立合伙企业。

二、图中没有突出有限公司的产权关系, 反而强调经理等职位

图中三个人自己确认了经理等职位, 但是按照我国公司法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设立董事会的, 股东会会议由董事会召集, 董事长主持;董事长不能履行职务或者不履行职务的, 由副董事长主持;副董事长不能履行职务或者不履行职务的, 由半数以上董事共同推举一名董事主持。有限责任公司不设董事会的, 股东会会议由执行董事召集和主持。有限责任公司可以设经理, 由董事会决定聘任或者解聘。经理对董事会负责, 行使下列职权:股东人数较少或者规模较小的有限责任公司, 可以设一名执行董事, 不设立董事会, 执行董事可以兼任公司经理。

成立企业不是首先确定经理的人选, 而是确定企业法定代表人的人选, 也就是董事长或者执行董事。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就是委托———代理关系, 企业所有人不一定就是企业的管理者, 所有者不再事必躬亲, 管理者会按照所有者的委托, 代理所有者进行具体的企业管理。如果委托者不满意代理者的工作, 委托者可以根据合约的规定解除代理人的职务。同样, 代理人不满意委托人的可以辞去工作。如教材的插图那样先确定了经理人选, 控股大股东可以利用股东会的权力随时将其解聘。

三、混淆了有限公司、股份转让、上市的关系

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 可以采取发起设立或者募集设立的方式。发起设立是指由发起人认购公司应发行的全部股份而设立公司。募集设立是指由发起人认购公司应发行股份的一部分, 其余股份向社会公开募集或者向特定对象募集而设立公司。募集的股份有限公司股本不低于500万元, 其中发起人股本不少于35%。可见, 有限公司在达到一定的规模后是可以发行股票成为股份有限公司的, 只是从本图中的公司投资总金额看还很少, 不太符合股份有限公司的最低股本要求, 只能是有限公司。另外, 我国现在发行股票一般都属于增量发行, 也就是股本扩张, 向投资者发行新的股票;而将原来股东股票转让给证券市场投资者的方式叫做存量发行, 公司总股本不变, 我国现在一般不允许。

我国公司法第七十二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 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 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三十日未答复的, 视为同意转让。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 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不购买的, 视为同意转让。经股东同意转让的股权, 在同等条件下, 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两个以上股东主张行使优先购买权的, 协商确定各自的购买比例;协商不成的, 按照转让时各自的出资比例行使优先购买权。

简单的说, 有限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转让的区别就是股份公司转让股权不需要告诉公司的其他股东, 而有限公司股份转让必须征得公司的其他股东同意, 并且原股东有优先购买的权利。当然, 如果是成立合伙企业也不能出售股票和随意转让股份。教材上的原图提出的是不能随便转让, 完全符合我国的法律规定, 而考试题改为不能转让就是非常错误的。

还应说明的就是股份有限公司不一定是上市公司, 并且绝大部分股份公司是不上市的, 股份制不是上市的标志, 仅仅是表示公司产权关系的一种形式。

上一篇:无生产线集成电路设计下一篇:多媒体档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