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硕士

2024-10-07

经济法硕士(共10篇)

经济法硕士 篇1

引言

关于我国研究生的教育培养以及就业问题,国内学者进行过详尽的探讨。在解释研究生不注重科研学术,转而关注就业方面,姚乃英等(2009)认为,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学历型”向“能力型”转变,用人单位不再用“高消费”来装点门面,而是更需要应用型人才;肖干(2009)认为,研究生就业形势逐年严峻,整体就业领域已由过去的学术领域转移到实践领域。一些学者则认为,研究生是否注重科研学术与导师有很大的关系。梁传杰(2008)认为,我国目前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中没有把研究生导师享受的待遇和其门下研究生的表现结合起来,激励措施与工作绩效缺乏关联性,这导致了研究生导师失职的现象普遍存在,影响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尹发跃(2009)认为,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是提升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研究生能参与导师课题的比率不足40%,相当比例的研究生无课题可做。此外,一些学者从研究生自身因素分析。郑祥江(2008)从研究生读研的动机方面解释部分研究生缺乏学习和生活目标,比较盲目,不太关注自己的求学生涯和中长期职业发展规划,部分研究生不知道读研目的何在,有些学生甚至是为了避开本科就业压力才选择读研,结果纯粹是为了混文凭;杨小平(2011)认为,研究生自身因素主要包括家庭背景、个人理想、性格和个人能力等,家庭条件不好的或者自费的研究生,希望毕业后找个待遇好的工作,尽快帮助父母还清借款,以减轻家庭负担。因此,就如何从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培养来解决研究与就业的矛盾问题,徐梅(2008)提出,在研究生的培养教育阶段,要发挥奖助学金的激励作用,扩大奖学金覆盖面、增加奖学金的奖励额度;同时,要将奖助学金的评定与研究生的科研成果挂钩,充分调动研究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积极性;刘映婷(2014)提出扩大“非单一导师制”的比重,建立导师与硕士研究生之间的定期交流制度,完善研究生导师考评制度。

目前,硕士研究生教育逐渐去精英化,硕士研究生学历成为许多单位招聘人才的起点,一个原本本科生就能胜任的岗位有许多硕士研究生竞聘;学术型硕士尤其是理论经济学硕士就业问题突显,他们不得不花大量时间为就业做准备,同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他们必须从事科学研究,从而形成研究与就业的矛盾。目前,研究与就业矛盾已经影响到我国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解决理论经济学硕士研究与就业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吸取现有相关理论成果之后,分析理论经济学硕士研究与就业矛盾的主要原因,提出研究与就业兼顾培养理论经济学硕士的应对措施。

一、理论经济学硕士研究与就业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机制混同

我国为了划分硕士研究生在研究与就业的不同倾向,将硕士研究生区分为学术型与专业型两种不同类型,并分别采取不同的培养机制以明确不同的培养方向。学术型硕士的培养偏重于学术研究,专业型硕士的培养则偏重于实践操作。即使这样,研究与就业的矛盾仍未能得到妥善有效地解决,其主要原因在于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培养机制的混同。在以大学为主的多数硕士培养机构的学术型与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模式来看,除了学制的不同,二者并无太大差异。学术型硕士学制通常为三年,而专业型经济学硕士的学制一般为两年或两年半,但两者历经毕业的流程基本一致:从完成课程设置,到进入论文开题、实习,进而毕业论文答辩,落实工作,最终正式毕业。首先,在课程设置上来说,同专业的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经济学硕士课程设置类似,某些学校为了节省资源,甚至安排两者同时上课。所不同的是,因为专业型研究生学制的限制,所以课程安排相对要紧凑一些,其需在一年之内修完所有课程;而学术型研究生则可以延长半个学年,通常在研究生二年级上半学期完成课程任务。其次,是从对毕业论文的要求来看,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型研究生从撰写开题报告开始,到期间完成论文,最终到毕业答辩,无论从形式还是要求来看,对二者的要求几乎相同,并没有突出学术型研究生的学术性特点和专业型经济学的实践性特点。再次,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型研究生都是采取导师制,入学之后按照专业分配导师,但往往会发生同一个导师既带学术型硕士生又带专业型硕士生的情况,两者同时参与老师的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导师在培养方式和培养方向上往往一视同仁,并无分别。最后,是科研任务的要求。硕士研究生科研成果的主要衡量标准通常是刊发论文的多少,在这一点上,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型研究生并无显著差别,奖学金的评定以及各项荣誉的认定均以刊发论文的数量为主要依据,并没有将专业型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区别对待。因此,同一专业的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型研究生在就业选择倾向一致,学术型硕士尤其是理论经济学硕士倍感竞争压力,需要通过考各种证书和参加较长时间的实习来为自己增加筹码,研究的时间必然减少。

(二)理论经济学硕士的科研动力不足

1.学生对科研无兴趣

当前本科生的就业压力巨大,为了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一部分本科生决定用文凭包装自己以提高自身身价。但考研同样面临竞争,报考相对冷门的理论经济学是为了顺利考上,所以出现了一些仅为文凭而继续深造的理论经济学硕士研究生。这部分学生本身对经济学理论及其科研工作并没有太多兴趣,也没有在学术领域上做出些许成绩的意愿,所以对于导师的指导、学业上的科研压力采取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的态度。还有部分研究生,对理论经济学研究生的培养目的和培养模式一无所知,仅是盲从于家人或同学意见的情况下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而其在步入研究生生活并深入了解之后,发现与自己想象中的研究生生活存在着较大差距,出于对科学研究的困难与枯燥程度的准备不足,进而丧失了对科研的兴趣,最终也沦落入“混文凭”大军的行列之中。

2.导师疏于指导

当导师疏于对学生的引导,学生往往失去方向不知从何处入手,这种情况在实际中是非常普遍的。如某些导师将其主要精力转移到校外的第二职业上,将学校的本职工作放任不管,对待慕名或是分配而来的学生采取自由发展的培养方式,从而疏于对学生的指导,其实质仅仅只是挂名导师,并没有对学生有任何的启蒙乃至学习、科研上的帮助。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自主摸索,往往是事倍功半,进而影响到其对科研的兴趣和热情。另外,一些导师,已经接近退休年限,或是其已经在科研及工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已无暇在科研上再进一步的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导师通常怠于学术,对其门下学生的指导也极为有限。

3.科研投入精力多回报慢

科研工作需要强大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并且出成果的周期较长,通常需要数年的积累才能有所建树。科研不仅所需精力投入较多,而且回报存在不确定性,所以,基于现实情况考虑,理论经济学研究生往往将目光转向更容易做出成绩、能够更快得到回报的实践工作上,如到其他学校代课,进而渐渐荒废了科研工作。

4.科研能力不是用人单位的第一选择

目前,理论经济学研究生的就业方向越来越广,不仅仅局限于研究机构、研究岗位;实践性的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大多也并非研究型人才,而是能力型应用型人才。研究生培养的方向与社会需要不接轨是相关专家学者们研究研究生就业难问题所关注的重点。科研能力在就业找工作时不再是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素质,课题项目、论文发表在一些用人单位看来却不如一些实习经历更符合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决定了就业的方向,一些研究生也不得不迁就于就业市场的偏好,在实践性的工作上多下功夫以增大就业的机会,提高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三)毕业门槛低

如今研究生毕业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毕业论文的完成情况,只要顺利通过答辩,基本可以取得硕士学位。按照各培养机构的规定,对学位论文的质量均有一定的要求,硕士毕业论文应具备一定的理论深度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具备作者的独立见解,强调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和科学价值方能得到认可。按此要求,硕士毕业生应具备一定的独立进行科研活动的能力。但是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无论论文质量高低,绝大多数硕士毕业生都能顺利通过答辩,获取学位。正是因为毕业门槛低,研究生虽然难进却易出,对于只想获取文凭用作敲门砖的毕业生来说,做不做科研无关紧要,这就导致一些研究生怠于学术研究。

(四)缺乏生活保障

我国从2014 年秋季起,研究生全面取消公费,每一年仅有6 000 元左右的固定补贴。而理论经济学研究生的学费标准不低于8 000 元,住宿费在1 000—2 000 元左右不等,每年最基本的固定支出就在1 万元以上。6 000 元的补贴分10 个月发放,每月600 元。可是在物价飞涨的今天,每月600 元的补贴,连温饱都很难保证。如果导师的经费较少,学校学院各级也没有相应的补贴,那么生存将是理论经济学研究生面临的首要问题。家庭经济条件有限的研究生一方面不忍心加重家中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却时时面临生活的窘迫,即使一心想投入科研工作却没有生活方面的保障,所以在研究生期间,部分理论经济学研究生只得放弃科研工作,投入到代课、当家教、找实习的工作去。

二、研究与就业兼顾培养理论经济学硕士的应对措施

(一)明确理论经济学硕士的培养目标及方向

理论经济学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经济学人才,而要达到这个目标从招生阶段开始就应明确招生对象的范围,杜绝混文凭的伪学术研究生。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招生虽然基本上能够坚持公平公正,但是仍存在不少“走后门”、“关系户”等现象,这样不仅扰乱了正常的招生秩序、有碍招生的公平,而且招生的研究生质量也无法保证。杜绝此类现象,保证招生的质量,确保真正有科研热忱度的人才得到进一步的培养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完成招生之后,应持续跟进理论经济学研究生的培养情况,为了杜绝“混文凭”、“混日子”的理论经济学研究生浪费科研资源,应对其每个阶段的学习、学术情况进行考评,给予适度的科研压力,设置一定的科研目标,让研究生们在各个阶段都有事可做,有事要做。具体可以采取量化计分的办法,参与课题、发表论文、参加学术研讨会、学术年会等各种成果均按照一定的积分计入该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中,毕业、评奖均可以平时的得分情况作为重要参照标准。

(二)加大对科研成果的重视与奖励

1.导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考核

为了防止以上所描述的导师疏于对学生指导的情况出现,加强导师与学生对学术共同的积极性,在对学生进行量化考评的同时,也应将导师囊括进来。目前,我国的硕士生导师绝大多数还是采取终身制,一旦成为硕导,除退休或其他个人原因外,无论是否将学生带出成绩,都与导师本人享受的待遇无关。导师的“终身制”也就造成了带学生无压力无动力的现状。打破硕士生导师的终身制,导师的待遇、职称以及硕导资格与所带学生及本人的科研成果挂钩,奖惩结合,让导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考核将最大程度的发挥导师与学生对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2.加大科研奖励

加大对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建立完善的奖励机制,有助于提高导师和学生专注科研的热情和信心。目前,高校对于研究生科研的奖励主要在于国家奖学金的评比,而各大院校和各类研究生培养机构在奖学金的评定标准方面又不尽相同,有些评定细则中并不完全以学术成就、学业成绩为主,夹杂了过多的其他影响因素,这极大的打击了研究生们的学术热情。而且学校及各培养机构对科研成就的奖励办法过于单一,仅国家奖学金一项,很难获得学校的或者学院的科研奖项,对于一些重大的科研成果也没有单项的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所以,提高科研奖励评比的公正性,使科研奖励更有层次性,更具有多元化。

3.对学术不端予以严惩

学术不端是指学术界的不良现象,主要有剽窃、伪造数据、舞弊抄袭等。当前,学术不端乃至学术腐败成为了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这对学风建设和科研水平有着较强的负面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环境整体浮躁,科研人员往往容易急功近利、铤而走险。二是评价机制不够健全,通常只看数量不看质量,也间接促使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因此,针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治措施和预防机制迫在眉睫。从入校开始就要加强研究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识和教育,包括学术不端的类型、学术不端的危害以及学校对学术不端的惩罚措施,从根源预防研究生学术不端的倾向。其次,对于已经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予以严厉惩罚,根据其类型和情节不同,可对其进行约谈、通报、记过甚至开除学籍的处理,同时对其导师也追究相应责任,加大学术不端的成本,使抱有侥幸心理的研究生及导师放弃学术不端的想法和行为。因此,严肃纲纪、整顿学风对科研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提高毕业门槛

提高毕业门槛,除任课老师加强对研究生学习过程的培养教育外,强调毕业所需科研成果的质量以及严抓毕业论文质量是重要环节。具体而言,增加研究生的科研压力,要对其毕业的条件设置门槛。一是适当提高毕业所需科研成果的标准。目前,研究生之间合作完成的论文为第二作者仍算达标的标准过低,有搭便车嫌疑,应强调研究生独立完成论文写作的能力。二是定期抽查制。目前的中期考核是读研1 年半左右,通过定期抽查制督促研究生参与课题、发表论文、出版书籍、各类学术会议、调研活动等,全方位不间断考核研究生学术积极性,从而对学术倦怠比较严重的同学敲响警钟,鞭策督促研究生投入学术活动。若研究生无视学校的要求,将延缓毕业或者不颁发学位证书。三是统一毕业论文提交初稿时间。许多研究生完成初稿的时间都比较晚,没有更多时间修改,若要求第5 学期末必须交出初稿,可以督促其抓紧时间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四是进一步发挥盲审的震慑力。论文检测和盲审是令研究生比较忐忑的环节,但从反馈回来的评价意见看,省外一部分教授的评价过于随意,不能给出正确客观评价意见,所以学校在选择合作学校时应考虑985 院校更好。此外,在毕业论文答辩时,目前外审专家参与答辩委员会是由专业组长确定,若采取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会更公平客观。

(四)提高补助水平

由于在学术期刊发表文章需要交版面费,这对家庭困难的研究生确实是较大负担,为了节省资金,他们往往把文章压缩为三四千字,但已经不是文章原貌了。所以,建议增加“科研补贴”,以减少研究生经济负担,保障科研成果的质量。近年来随着物价的飞涨,研究生的生活成本也持续加大,为了避免研究生做学术的后顾之忧,补助水平也应水涨船高,保障研究生的基本生活。提高生活补贴从政府、学校、导师和社会几个方面出发。在政府层面上,应当颁布相关的扶助政策补贴研究生;在学校层面上,应当投入更多(下转99 页)(上接92 页)的经费,如奖学金、项目经费等为研究生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在导师层面上,可让研究生参与其科研工作当中并给予一定生活补贴;在社会层面上可积极与高校建立起良好的产学研渠道,为研究生提供一定的调研、实习和就业机会。因此,希望在以上几方面的综合作用下,可帮助研究生解决因取消公费就读、物价上涨等因素带来的生活上的压力,使其将精力专注于学术上,提高其自身的素质修养和科研水平,从而也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姚乃英,等.注重需求导向解决研究生就业问题[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3).

[2]肖干,等.文科专业硕士研究生素质培养、就业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9,(3).

[3]梁传杰,等.论研究生培养机制的系统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8,(3).

[4]尹发跃.就业市场视角: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与矛盾[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9,(2).

[5]郑祥江,等.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8,(4).

[6]杨小平.从就业视角探析对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J].文教资料,2011,(5).

[7]徐梅.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下的研究生奖助制度研究——以A大学和B大学为个案[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8]刘映婷.硕士研究生对导师指导的体验研究——以H省研究型大学为例[D].长沙:湖南大学,2014.

经济法硕士 篇2

1)西方经济学专业;

2)世界经济专业;

3)数量经济学专业;

4)金融学专业;

5)国际贸易专业;

6)国民经济学专业。

西方经济学专业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经济学。

世界经济专业研究方向:国际经济学,发展中国家经济,国际投资数量经济学专业研究方向:计量经济学、数理经济学、金融计量分析、经济系统决策分析。

金融学专业:研究方向: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金融工程、证券投资、公司财务。

国际贸易学专业: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国际商务。

国民经济学专业研究方向: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财政与税收、企业经济。

学位课:英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微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中级)、国际经济学、数理经济学、经济对策论、货币金融学、发展经济学专题、国际金融专题、企业经济专题、国际贸易专题、国际投资与跨国公司专题等。

经济法硕士 篇3

人生格言:事业没有一帆风顺的,坚持不懈,总能找到为我开启的那扇窗!

近日,在舞钢市赵案庄新村张化阁的葡萄园里,“硕士农民”张化阁正忙着指挥工人在葡萄园里修路。“今年,我的葡萄园在50亩的基础上又扩建了30多亩,与庙街乡和八台镇之间的县道杨八路连上了。顾客下了高速,走大约4公里,就能直接到葡萄园。”张化阁对未来很有信心。

2006年7月,张化阁毕业于河南科技大学园艺专业,当年又考上了湖南大学果树学专业研究生,专门研究葡萄。2009年一毕业,张化阁就被上海马陆葡萄研究所以月薪4000元聘为技术员,在该研究所的中国第一家葡萄主题观光园负责技术和生产工作。2011年,张化阁又被长沙市一家公司挖走,以月薪5000元的待遇请他建设并管理葡萄观光园。2012年4月,因为父亲患病手术之后需要人照顾,张化阁决定返回家乡种葡萄,成了舞钢市30多万人中唯一的“硕士农民”。

走入张化阁的葡萄园,在记者看来,铁丝、水泥柱搭成的一排排葡萄架与其他葡萄园并无不同,只是这里的葡萄树种得稀了一些。张化阁介绍道:“我的葡萄株距是两米,行距是2.8米到3米,亩均种植110棵,远低于普通葡萄园的220棵。这样做,只是‘葡萄计划生育的一部分。”

“单位面积的土地,它的营养含量是有限的,数量多了,自然影响品质。”张化阁一边走一边介绍,“要提高葡萄品质,葡萄的‘计划生育很重要。”从张化阁的这句话开始,“品质”两个字频繁地出现他的话语中。“葡萄硕士种的葡萄和一般人种的葡萄有啥不一样,关键就在葡萄品质的高下。”张化阁说。

“减少单位面积上的种植量,只是葡萄‘计划生育的一部分,还要下狠心疏果、疏花、疏枝。葡萄一般亩产五六千斤,我把亩产控制在2000斤左右。”说这话时,张化阁态度很坚决。

像疏果、疏枝这些技术含量较高的细活,都是张化阁和妻子亲自干的。张化阁说:“要想种出高品质的葡萄,光靠葡萄的‘计划生育可不行。还要科学施肥、科学剪枝,甚至搭葡萄架都要讲科学。”说起种植高品质的葡萄经,张化阁滔滔不绝,“营养生长抑制”“顶端优势”等专业名词一个接着一个。

去年,张化阁的葡萄第一次上市,就因为品质高而赢得了顾客的青睐。“张化阁的葡萄,连葡萄普遍的酸味都没有。”顾客们普遍评价。别人的葡萄每公斤几块钱,张化阁的葡萄一公斤最低30元,最高60元,仍然供不应求。

经济法硕士 篇4

然而,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我国作为一个新生事物, 在招生、培养等各个环节都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在就业方面虽然还没有展开系统的研究, 但不少学者都对专业硕士的就业前景表示担忧。孔国庆 (2012) 认为专业硕士侧重于应用, 强调实践能力, 但当前我们的专业学位教育还没有与专业资格认证结合起来, 从而导致专业硕士往往缺乏从业流行的职业准入证, 从而使专业硕士的“专业”优势很难凸显出来。同时, 很多用人单位对专业硕士也持非常审慎的观望态度。【1】马永红等 (2011) 认为专业硕士缺乏工作经验, 要实现学业成果与职业资格体系的衔接将面临更多的困难和障碍;社会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认知还需要大力宣传, 认知偏差和误解已严重影响生源质量, 也影响毕业生就业, 目前就业趋势难以预测, 就业前景不明朗。【2】高明国 (2011) 指出, 很多考生和家长, 甚至有些在读的专业硕士都对自己的未来比较模糊, 认为专业硕士毕业后就业与学术硕士相比肯定会处于劣势, 用人单位尚未认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3】

研究人员对专业硕士的就业前景不明朗的预测, 更加凸显深入分析专业硕士就业状况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专业硕士毕业生也是在近年数量大规模增加, 作为一个新生的群体, 其在就业过程中遭遇了机遇和挑战, 如何进行人才培养, 如何进行就业指导, 如何顺利择业, 都成为亟需研究的课题。此次针对专业硕士就业的调研, 旨在发现专业硕士的特点, 探究专业硕士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提升专业硕士的就业竞争力。

一、调研情况简介

(一) 问卷调查

本次调研共面向三个群体发放问卷, 一是在读的专业硕士, 面向在读专业硕士发放问卷400份, 回收有效问卷368份, 问卷有效率为92.00%;二是已经毕业的专业硕士, 面向已经毕业的专业硕士发放问卷20分, 回收有效问卷20份, 问卷有效率为100%;三是接收过我校毕业生的用人单位, 发放问卷80份, 回收72份, 回收率为90%, 回收问卷全部有效。

(二) 访谈调查

本次调研深度访谈专业硕士20人, 涵盖我校90%的专业硕士专业, 主要访谈内容是专业硕士的培养情况和求职状况, 以及对学校培养方案的建议。

(三) 比较研究

我校针对2012届科学硕士和专业硕士的生源组成、就业去向等进行了对比分析, 以探寻专业硕士在生源、培养及就业方面与科学硕士的差异和特点。 (因专业硕士毕业生在2012年才大规模增加, 因此以2012年为样本进行统计。)

二、调研结论与讨论

(一) 专业硕士的特点

1. 专业硕士与科学硕士在生源构成上存在差距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学生和家长对专业硕士仍持谨慎观望的态度, 因对专业硕士培养方向以及就业方向的不明确, 导致学生在报考时仍青睐科学硕士。部分学生坦言专硕是作为自己的备选, 这使得科学硕士与专业硕士在人才吸引力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差距。以我校2012届学生为例, 科学硕士毕业生共865人, 来自985、211工程大学的511人, 占59.08%;专业硕士毕业生431人, 来自985、211工程大学的186人, 占43.16%。从数据对比上可以看出, 科学硕士生源学校层次明显高于专硕。

2. 专业硕士培养环境和培养质量参差不齐

学术型学位教育因起步早, 发展时间较长, 在师资、培养方式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标准, 而专业学位教育尚处在摸索阶段, 不同学校、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在培养的质量上差异较大。通过访谈发现, 专业硕士对自己所学专业褒贬不一, 不同专业的就业质量也参差不齐。这种情况除了专业本身的市场需求度外, 学院对专业硕士培养的重视程度和个性化程度与专硕培养质量及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密切相关。比如翻译硕士分商务口译和国际会议口译两个方向。其中国际会议口译的办学已有13年的历史, 2013届翻译硕士 (国际会议口译方向) 毕业生李元星说对“整个的师资还有课程设置都比较满意”。而商务口译是从2010年开始招生, “大部分毕业以后都不做翻译类的工作”。

3. 专业硕士就业状况较科学硕士尚存在差距

因专业硕士毕业生出现的时间较晚, 此次调研仅针对专业硕士毕业生数量较多的2012年进行数据分析。从就业率和签约率来看, 我校2012届毕业生科学硕士就业率为99.88%, 专业硕士就业率为99.06%, 两者基本相同。但是从反映学生就业质量的签约率来看, 两者之间存在明显差距, 科学硕士签约率达到80.45%, 专业硕士签约率仅为56.71%, 专硕签约率比科学硕士低二十四个百分点。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从就业的行业和领域来看, 2012届毕业生在机关单位、大型国企、金融系统和外资企业等高端单位就业的科学硕士与专业硕士比例分别为89.42%和75.10%。其中, 与专业硕士相比, 科学硕士在金融系统和外资企业中就业占有明显优势, 与我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专业契合度更高。数据表明, 科学硕士就业质量要好于专业硕士。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4. 社会对专业硕士认识较片面

从调研的情况看, 目前学生及用人单位都对专业硕士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和认识模糊。部分学生把专业硕士作为科学硕士调剂的备用选择, 如根据对目前在读的专业硕士的调查来看, 30.52%的专业硕士学生就读的专业并非第一志愿。通过访谈也发现, 现在学生中的普遍看法是, 成绩好报科学硕士, 科学硕士无望才报专业硕士, 这也使得专业硕士毕业生对就业的信心不足, 65.85%的专业硕士认为与科学硕士比较, 自己在就业中没有优势。相对于学生的选择, 用人单位则表现出认识的模糊, 如对用人单位的调查看, 36.11%的用人单位对专业硕士没有了解, 即使有所了解, 也集中于我校法律硕士和MBA等招生时间较长的专业, 但对近几年新的专业硕士专业认识程度不高。

5. 专业硕士与科学硕士培养方式趋同

实践性是专业硕士区别于科学硕士的重要特征, 但由于目前的专业硕士的实践教育还处在探究与市场对接的阶段, 专业硕士的培养尚处于摸索前进的阶段, 虽然部分专业已尝试通过推出校外导师的方式增加学生与实际工作内容的接触机会, 但学生们仍感觉与预期有差别。在参与调查的专业硕士学生中, 25%的学生表示从来没有参与过实习和社会实践, 这对以实践性为专长的专业硕士来说是很大的缺陷;在回答“您认为目前专硕与科硕的课程设置及培养方案是否有区别”的问题时, 只有33.70%的专业硕士学生认为差别比较大, 59.78%的学生认为没有差别或差别很小;36.96%的专业硕士学生感觉所学与原本期望差别较大。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二) 专业硕士的就业现状

1. 就业期望值高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虽然目前就业形势严峻, 但毕业生就业期望值高仍是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地域上要求是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行业上要求是热门行业和领域, 在薪金待遇上也设定了较高的要求。具体到专业硕士毕业生, 通过调查数据显示, 学生最青睐的就业单位类型前三位的单位类型分别是:国企占40.82%, 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占28.77%, 选择外企的学生占19.45%。而对比往年我校专业硕士毕业生的实际去向, 仅有21.58%的专业硕士毕业生是到国企就职, 17.43%的毕业生到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就职, 外资企业占8.81%, 与学生的期望值相比, 存在较大差距。因此, 不能合理定位就业目标成为目前专业硕士就业的重要障碍。

2. 就业信心不足

虽然专业硕士毕业生对就业的结果存在较高期待, 但在就业过程中却明显表现出了信心不足的状态, 对自己的求职能力、工作能力都持谨慎判断态度。68.12%的专业硕士学生认为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一般”, 在对就业的预期方面, 针对“您对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是否有信心”的问题, 53.13%的专业硕士学生选择“一般, 没有信心”, 这诚然与现在大的就业环境相关, 但超过一半的学生对就业没有信心, 也确实说明专业硕士学生对前景的担忧。当问及与科学硕士的就业比较时, 仅有34.13%的学生认为在求职时专业硕士比科学硕士更有优势, 而多数学生则认为专业硕士群体没有在求职方面劣势明显。

调查结果说明, 专业硕士毕业生对就业普遍存在忧虑和对前景不明晰的现状, 提高学生对人才市场的认识程度和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将是专业硕士就业辅导的重要内容。

3. 需求不平衡

专业硕士的就业状况也并非全部低迷, 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情况来看, 市场对专业硕士的需求因专业的差别而产生较大差异。会计学、金融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传统的优势学科, 历年来市场需求较大, 专业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 就业质量较高。从访谈的毕业生反馈看, 具有很高的满意度, 如2011级国际商学院会计专硕杜超说:“我们接触的案例更多, 参与的实习更多, 因为会计本身就是偏实务一些, 所以我们在求职上还是比科硕更有优势。”

而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和公共管理硕士等传统专业硕士专业, 因开设的院校也非常多, 学生求职时遇到的难度较大, 2013届工商管理硕士马仁龙说“社会招聘不怎么看重MBA, 专硕这个学历对找工作没什么用, 社招主要看工作经验, 校招可能会参考一些, 但是可能因为个人的年龄、经验等方面的原因, 自己找工作时网申的结果不是很好。”

三、专业硕士就业工作的思考

基于以上的调研和分析, 可以通过SWOT分析总结专业硕士的就业能力与现状, 进一步了解专业硕士就业的优势与劣势,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Strength (优势) 。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应用性人才, 选择读专业硕士的学生也往往目标明确, 毕业后就要走向职场而不会再继续深造。因此, 专业硕士在读书期间更为注重工作能力的培养, 通过积极的实习积累更多工作经验, 也更关注职场的变化和要求, 这些都对专业硕士就业能力的提高有较大的帮助。因此, 专业硕士的就业优势在于实践能力强, 与社会有更多的融合, 部分专业的学生有实际工作经验, 对职场的适应力和理解力更好。

Weakness (劣势) 。专业硕士的就业劣势为就业期望值偏高, 人才素质与企业的需求存在偏差。专业硕士的就业期望值偏高, 主要体现在对就业单位类型的期望方面, 希望进国企、机关事业单位的学生比例偏多, 而与实际有较大差别, 更多的学生还是进入了民企、私企等其他类型的单位就业。就业期望如果不能及时调整, 在求职前期很有可能会错过一些不错的工作机会。与此同时, 虽然目前专业硕士本身大多都比较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 但由于专业学位教育还在摸索阶段, 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 人才培养方式与科学硕士差异不大, 专业硕士的整体素质与企业的需求仍存有偏差。

Opportunity (机遇) 。专业硕士的就业机会主要体现在整体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用人需求, 且专业硕士培养环节的不断改革和调整使得其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优势进一步明显。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为了丰富专业硕士教育的内容, 培养能真正适应时代需要的、高水平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推行了“校外导师制度”。聘请著名专家学者、知名企业家、政府官员等社会精英加盟我校专业硕士校外导师队伍, 分享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讨论企业管理热点问题、交流先进的管理经验。

Threat (威胁) 。专业硕士的就业威胁主要来源于社会认可度目前尚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全日制专业硕士是近几年才大力推动的教育政策, 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对专业硕士的认识非常有限, 对科学硕士和专业硕士的区别并不了解。但用人单位容易受以前人才选拔的影响, 在同等条件下更倾向于录用科学硕士, 而目前专业硕士的专业性、实践性的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所以在求职竞争中会有较大的挑战。

为解决专业硕士的就业问题, 提高专业硕士的就业竞争力, 高校需要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与优化。

(一) 明确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和机制

由于目前专业硕士的实践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 仍在探索与市场对接的模式, 所以高校的专业硕士教育和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也都是在摸索中前进。因此对于提升专业硕士的就业能力来说, 重要的是要加快探索专业硕士培养的规律,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明确区分科学硕士和专业硕士的不同培养方向, 通过校外导师、增加实习环节等途径, 增强专业硕士的行业知识和与社会的黏性, 凸显专业硕士的优势, 提高市场的认可度, 这是解决专业硕士就业问题的根本, 也是可持续性方案。

(二) 加大专业硕士社会宣传

社会以及用人市场对于专业硕士的认知尚处于模糊状态, 有的甚至存在误解和偏差, 包括考生和家长也对专业硕士的培养和就业存在不确定感, 这已严重影响了专业硕士的生源质量和就业质量, 也直接对以后的招生产生负面影响, 如无改观则会产生恶性循环。因此对专业硕士的正面、全面、客观的宣传是目前解决专业硕士招生和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媒体推介、市场推广、推出典型、树立标杆, 都是有效的宣传手段, 使学生和用人单位都能正确认识专业硕士、合理使用专业硕士。

(三) 建立专业硕士就业辅导体系

目前专业硕士的就业面临两个困境, 一是理论上的市场需求大于现实中的市场认可和接纳, 用人单位并未出现期待中的热情。二是就业价值取向与市场需求目标出现错位, 专业硕士在就业地域、薪金、发展路径等普遍持较高的就业期望值, 而市场提供的平台使他们的就业诉求难于实现。鉴于专业硕士的就业特殊性, 学校要开展专项工作, 建立一套个性化的专业硕士的就业服务体系, 成立专门的专业硕士职业发展机构, 将专业硕士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变成常规工作, 提高专业硕士的就业能力。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四) 推进专业硕士的创业教育和实践

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硕士培养和就业的重要内容, 培养专业硕士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也是专业硕士培养和就业的趋势之一, 并且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 将成为一个重要部分。要推进专业硕士的创新创业教育, 需要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做好工作:1、学校要树立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硕士培养的重要内容的理念, 在师资、场地、政策等方面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支持。2、开设创新创业课程, 启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理念, 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3、提高创业型校外导师的比例, 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创业和创业成功人士, 参与到创业企业的发展中。4、搭建专业硕士创新创业平台, 鼓励学生开展创业大赛及创业的学术交流活动, 创造有利于创业的氛围。5、支持学生参与创业实践, 在资金、场地等方面给予扶持, 提高学生创业成功率, 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

参考文献

[1]孔国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相对剥脱感”调适论析[J].现代大学教育, 2012 (01) :105-109.

[2]马永红, 赵世奎, 李晔.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跟踪研究思考[J].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1 (01) :74-77.

[3]高明国,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加强与职业领域的有效衔接[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9) :105-106.

[4]吕欣.清华MBA在校园招聘中的偏好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 2006.

产业经济硕士论文提纲 篇5

这里是一篇产业经济硕士论文提纲,论文提纲就是整篇毕业论文的总体思路、逻辑图表和结构框架,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详细内容吧~

硕士论文提纲范例一

摘要 6-7

目录 9-11

第1章 绪论 11-21

1.1 选题背景与研讨意义 11-12

1.1.1 选题背景 11-12

1.1.2 研讨意义 12

1.2 国际外研讨综述 12-19

1.2.1 公司管理构造实际 12-14

1.2.2 委托代理实际 14-17

1.2.3 股权构造与公司管理关系实际 17-19

1.3 研讨思绪 19-20

1.4 研讨办法 20

1.5 创新点 20-21

第2章 NASDAQ 上市公司股权构造与公司管理 21-26

2.1 NASDAQ 上市公司股权构造 21-23

2.1.1 股权构造特点 21-22

2.1.2 股权构造构成的缘由 22-23

2.2 NASDAQ 上市公司管理特点 23-25

2.2.1 无效的独立董事制度 23-24

2.2.2 完善的股权鼓励制度 24

2.2.3 健全的经理人市场 24

2.2.4 活泼的公司控制权市场 24-25

小结 25-26

第3章 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构造特点剖析 26-43

3.1 上市公司实践控制人特点 26-34

3.1.1 自然人所占比重高 26-27

3.1.2 实践控制人世的制衡关系少 27-30

3.1.3 持股方式单一 30-32

3.1.4 实践控制权集中 32-33

3.1.5 强化控制权的方式单一 33-34

3.2 上市公司的股权散布特点 34-42

3.2.1 股权散布情况 34-36

3.2.2 次要股东类型 36-42

小结 42-43

第4章 创业板上市公司管理成绩与股权构造 43-56

4.1 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管理成绩的表现 43-45

4.1.1 上市以前饱受质疑 43-44

4.1.2 不按方案运用募集资金 44

4.1.3 发行人股东频繁套现 44-45

4.1.4 上市后公司业绩变脸 45

4.2 上市公司外部管理特点 45-50

4.2.1 运营权与一切权别离水平低 45-47

4.2.2 董监高成员家族特征分明 47-49

4.2.3 独立董事制度不完善 49-50

4.3 上市公司管理与股权构造缺陷剖析 50-55

4.3.1 股权过度集中 50-53

4.3.2 家族化的人事布置 53-54

4.3.3 管理构造与股权构造不婚配 54

4.3.4 缺乏无效的内部管理 54-55

小结 55-56

第5章 完善公司股权构造与公司管理的建议 56-65

5.1 完善公司股权构造与管理构造的着力点 56-57

5.1.1 注重制度创新 56

5.1.2 坚持维护中小投资者权益不受损害 56

5.1.3 对上市公司违规守法行爲零容忍 56-57

5.2 完善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构造的建议 57-59

5.2.1 一股独大成绩 57-58

5.2.2 完善股权构造的建议 58-59

5.3 完善创业板上市公司管理构造的建议 59-63

5.3.1 上市公司控制权波动机制 60-61

5.3.2 上市公司外部管理 61-62

5.3.3 中小投资者维护机制 62-63

小结 63-65

结论 65-66

参考文献 66-69

致谢 69

硕士论文提纲范例二

摘要 5-7

目录 10-13

第1章 绪论 13-20

1.1 前言 13-15

1.1.1 研讨背景 13-15

1.1.2 研讨目的与意义 15

1.2 研讨内容 15-20

1.2.1 本文研讨剖析思绪与框架 15-16

1.2.2 论文采用的研讨办法 16-18

1.2.3 本文的组织构造 18-20

第2章 我国 B2C 购物网站的概略及在线评价的引见 20-29

2.1 我国 B2C 购物网站的概略 20-25

2.1.1 电子商务以及 B2C 的定义 20-23

2.1.2 我国 B2C 购物网站的运营现状与市场格式 23-25

2.1.3 本文 B2C 购物网站的研讨对象 25

2.2 B2C 购物网站用户在线商品评价的情况 25-29

2.2.1 在线商品评价的定义 25-26

2.2.2 商品评价的分类与构造 26-27

2.2.3 研讨 B2C 购物网站商品评价的范围及意义 27-29

第3章 B2C 购物网站商品评价的效应研讨的实际根底与文献综述 29-41

3.1 商品评价效应的根本定义 29-30

3.2 网络购物信息抓取技术的开展及文献综述 30-31

3.2.1 中文网络信息抓取技术的开展历程 30-31

3.2.2 中文网络信息抓取技术的相关文献综述 31

3.3 在线口碑效应实际与从众效应实际 31-34

3.3.1 在线口碑实际 31-33

3.3.2 从众效应实际与综述 33-34

3.4 网络购物在线评价信息的效应研讨实际及文献综述 34-41

3.4.1 购物网站用户商品评价研讨的特征选取 36-37

3.4.2 购物网站用户在线商品评价研讨的技术和办法 37

3.4.3 本论文所用的研讨办法与技术 37-38

3.4.4 购物网站用户在线商品评价效应研讨的文献综述 38-41

第4章 B2C 购物网站数据信息的采集与要素量化 41-57

4.1 网络信息抓取技术和工具的开展 41-44

4.1.1 常用的网络信息抓取工具 41-44

4.1.2 网络信息抓取工具的选取(MetaSeeker) 44

4.2 B2C 购物网站在线商品评价信息和征询信息的抓取 44-51

4.2.1 B2C 购物网站在线商品评价信息的构造 44-47

4.2.2 B2C 购物网站征询信息的构造 47

4.2.3 B2C 购物网站在线商品评价信息和征询信息的抓取进程 47-51

4.3 B2C 购物网站在线商品评价信息和征询信息的要素量化 51-55

4.3.1 京东商城在线商品评价信息的要素量化 51-54

4.3.2 京东商城征询信息的要素量化 54-55

4.4 本章小结 55-57

第5章 B2C 购物网站在线信息的初步剖析 57-82

5.1 网络购物用户的区域散布、会员等级以及消费品牌的研讨 57-67

5.1.1 网络购物用户会员等级以及消费才能省份散布剖析 57-61

5.1.2 不同等级网络购物会员用户对手机品牌的购置状况 61-67

5.2 网络购物用户的`征询、购置行爲以及对商品停止评论等行爲规律研讨 67-79

5.2.1 网络购物用户征询、购置、评价工夫特征 68-72

5.2.2 网络购物用户征询与购置行爲关系剖析 72-73

5.2.3 网络购物用户购置行爲与在线宣布评价行爲的关系剖析 73-75

5.2.4 在线评价信息购置与评价工夫差的多元线性回归剖析 75-79

5.3 本章小结 79-82

第6章 B2C 网络购物用户商品评价效应的相关实证研讨 82-113

6.1 网络购物用户在线评价和征询信息的关注焦点研讨 82-96

6.1.1 因子剖析实际引见 82-84

6.1.2 在线评价信息的因子剖析 84-89

6.1.3 征询信息的因子剖析 89-96

6.2 在线评价信息对销售量的影响 96-109

6.2.1 根本变量的定义与描绘以及相关的根本假定 97-99

6.2.2 在线评价信息对销售量的影响 99-106

6.2.3 本节小结 106-109

6.3 本章小结 109-113

第7章 B2C 网络购物用户商品评价的效应研讨的总结及前景预测 113-118

7.1 本文的研讨结论 113-115

7.2 依据研讨后果给网络商家提出合理的建议 115-116

7.3 本文的创新之处 116

7.4 本文的缺乏之处以及进一步研讨的方向 116-118

参考文献 118-127

附录A 127-130

经济法硕士 篇6

然而,在本刊此次《物流人工作幸福指数调查》显示,物流人平均幸福指数为2.85,这个数字对于那些即将步入物流圈子的准物流人或者刚刚走进物流企业的新人来说是不是前景暗淡了?为此,记者采访到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兰洪杰,请她谈一谈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及物流业的前景和发展趋势。

从基层做起循序渐进

兰洪杰教授认为,物流这个行业肯定有很大发展前途,但并不是学了物流管理之类专业的人就有很大发展前途。因为专业只是理论知识,重心还应该放在实践中。她说:“从这几年的就业情况来看,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有些物流企业受到波及,前两年就业情况不是太好,从去年开始情况出现好转,我看,今年就业应该会达到小高潮。我一直都在告诉我的学生,在从事物流工作时,要做好从基层做起的准备,即使是研究生毕业,学的是物流管理专业,也需要从基层员工开始,一步一步走向管理层。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才能有所突破。同时,期望值不要太高,从学校步入社会差异很大,循序渐进慢慢适应企业环境才能有所作为。”

兰洪杰教授向记者介绍了一些学生就业后的生存现状。从总体上看,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虽然学历高,但是由于缺少工作经验,需要在基层历练一段时间,然后慢慢走向管理岗位,在这个期间,他们首先应该定位准确,摆正自己的心态。她介绍说:“比如,我的一个学生,研究生毕业后在北京京东商城从事物流管理工作,月薪八九千元,而且工作压力特别大,这个收入在北京的生活水平也就算一般吧,如果想在北京买房还要再等上几年,他的工作幸福指数嘛,我看也就是3(有幸福感)。在我看来,男生在物流业的优势更大些,从这几年的就业情况看,男生的就业机会比女生多,但男生的生活压力要比女生大。同时,一般高学历者期望值都比较高,特别是研究生他们都希望学历与薪酬成正比,反而造成幸福指数不高。”

兰洪杰教授说,物流业的发展极具潜力,未来人才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虽然学校培养的多是物流管理人才,但企业每年对管理型人才的招聘很有限,一般企业的管理人员都是从基层操作人员里提拔的。因此,物流操作员在每年的企业招聘中格外受宠。目前比较先进的企业正逐步向零库存迈进,这不光对物流管理人员提出了很高的专业要求,也要求一线的物流操作员需要有更强的工作能力。相对于物流管理人员,目前物流操作员需求量更大。因此,受过专业物流操作培训的毕业生凭借上手快、胜任物流各个环节操作,而被相关的用人单位抢先录用。

社会急需物流专业人才

就目前就业形势来看,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在物流企业、港口、海关、货运公司、商贸企业等就业,就业前景很好。今后一段时期,除储存、运输、配送、货运代理等领域的物流人才紧缺外,相关的系统化管理人才、懂得进出口贸易业务的专业操作人才、电子商务物流人才、掌握商品配送和资金周转以及成本核算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的国际性物流高级人才将会更加吃香。

面对现在学生择业认名企、抢“铁饭碗”的现象,兰洪杰教授则认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一定非要去知名的大公司,也可以去一般企业,比如物流商贸、咨询公司等企业工作。一般企业里的物流岗位有仓库收发货、仓库保管员、采购、运输管理等等,物流企业里岗位主要是操作、销售、客服等,都是物流行业的基础工作。物流企业类型也有很多,有做运输的、有做报关的、有做货代的、有做仓库的、有做物流咨询策划等等,这些企业需要大量人才,能够为今后从事物流工作的学生提供很好的就业平台。

谈到物流行业的未来趋势,兰洪杰教授介绍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物流需求显著增加,推动了物流产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现在,很多地方正在积极筹划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把物流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上海市政府在这些年着重发展三类物流,经过几年发展,已成为全球现代物流供应链中的重要枢纽和节点;深圳市政府将现代物流产业作为三个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北京、大连、沈阳等城市都在加快制定物流发展规划并加紧实施;天津从2003年到2010年,每年拿出100亿元的资金用于物流基本建设,把物流产业作为天津经济发展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强势推进。

在这种趋势下,物流人才的含金量也更为重要。兰洪杰教授向记者介绍说:“随着物流业的大发展,今后物流人才的素质也将大幅提高,虽然物流的基层工作,比如搬运、运输等工种没有学历要求,但我相信,物流行业的整体素质会不断提高,工资待遇也会有所增加,幸福指数会不断提升。”

目前,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 2类紧缺人才之一,缺口达60余万。据了解,目前最为抢手的物流人才,是那些掌握现代经济贸易、运输与物流理论和技能,且具有扎实英语能力的国际贸易运输及物流经营型人才,他们的年薪最高可达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元。

兰洪杰教授还提出,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和市场竞争程度日益增加,对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新的内涵。现代物流将是指将信息、运输、仓储、库存、装卸搬运以及包装等物流活动综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集成式管理,即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引入高科技手段,运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联网,并对物流信息进行科学管理,从而使物流速度加快,准确率提高,库存减少,成本降低,提高质量,为顾客提供最好的服务。

经济法硕士 篇7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明确指出, 教师应该是一种专门性质的职业, 而且需要经过一系列的专业培训和长久的学习以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胜任的工作。随后, 我国在1986年由统计局和标准局发布, 正式将教师列入“专业技术人员”类别中。当然教师作为专职人员的地位得以最终确立有赖于1993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颁布。自此, 相应的教师选拔制度和教师招聘制度得以逐步建立和完善, 为规范教育事业和提高教育水平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为了积极响应高校为基础教育发展服务的战略方针, 为进一步提升基础教育师资水平和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我国在1996年正式决定设置教育硕士学位并于1997年招收第一批教育硕士, 这一举措也确实为基础教育培养了相当多的高层次人才, 收效显著。但随着教育产业化的不断推进, 教育硕士的热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这使人们不得不担心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问题。教育硕士的培养如何按照其初衷进行下去, 并发挥教育硕士应有的价值, 这不禁让人们深思。

一、教育硕士的“应然”

教育硕士应该是新教育理念的传播者和践行者。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不断涌进, 反传统之风日益盛行, 人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也被推到了极致。教育领域尤为突出, 教育的对象就是活生生的人。由于长期以来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影响, 使人被蒙蔽, 催生了很多高分低能的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师资队伍参差不齐, 教育观念落后, 普遍认为教师是知识的垄断者, 学生只是知识被动的接收者, 导致师生关系恶化, 不利于教育过程的和谐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国家教育专业学位委员会就教育硕士的定位明确指出, 教育硕士是必须要掌握现代教育理念的具有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教育硕士通过在高校的研究型学习和自身经验的总结, 可以说已经切实体验到了新的教育理念的巨大育人作用。中小学生正处于快速发展期, 更需要有一种正确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对他们加以引导, 以为他们茁壮成长握准方向。教育硕士有责任, 也有义务, 更有能力做好教育理念传播和践行的工作, 为中小学生的发展保驾护航。

教育硕士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推广者。素质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提出, 付诸实践已有30多年的时间, 可在应试教育这个拦路虎面前似乎实施效果不甚理想。分数至上的观念依然占据着无数教师和家长的头脑。虽然应试教育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批判, 但也不能完全肯定地说, 应试就是教育不力的滥觞。素质教育也需要应试, 只是评价的标准和方式更加人性和多样性。素质教育说白了就是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一点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表明的很清楚, 这也给只追求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的应试教育当头一击。学生虽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但在很大程度上还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教育。因此说, 要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势必需要一支素质全面, 综合实力较强的教师队伍做保障。可纵观现代教师队伍中的教师年龄结构, 中青年教师占据着教育阵地的主战场。而这一批教育者接受基本是价值-规范文化背景下的知识-技术教育, 他们虽在职后参加了大量的培训, 但这种先天不足, 后天畸形的状态使得他们无法挑起素质教育的大梁。教育硕士作为新生代高素质教师人才队伍, 他们所接受到的教育是多样和丰富的, 也更有活力和激情将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推广开来, 让这片土壤开出五彩缤纷的花。

教育硕士应该是中小学校教科研引领者。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 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师生观都发生了很大转变。特别强调教师不仅仅成为知识的传播者, 更应该成为知识的创造者, 这便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研究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做研究, 在教研交流中反思成长, 所以教科研工作成为中小学校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 它旨在提高教师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在这种双能提升前提下, 改善学校的教育质量, 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社会声誉。可在实际调研中发现, 中小学教科研工作并不是很乐观。大多数学校都是敷衍了事, 教师能力并未得到切实的提高, 反而在无形中给教师们增添了压力和烦恼, 使他们苦不堪言。这种状况使有因可原的, 一是由于学校人员和学科不全, 无法开展正常的教科研工作;二是在整个教师队伍中缺乏主心骨和榜样。也就是说, 大部分教师并不具备进行教科研的能力, 大部分都是滥竽充数, 因此对教科研工作产生懈怠心理。教育硕士则不同, 教师硕士是经过专门科研训练的, 具有一定科研水平和高教学水准的新型教育者, 而且越来越多的教育硕士到中小学工作, 这无疑对于基础教育来说是福音。教师硕士的补充, 可以很好的改善中小学教科研工作贫瘠的惨状, 为带动基础教育整体教育质量和教育改革作出巨大贡献。

二、教育硕士的“实然”

教育硕士在实际工作中却成为了墨守成规的教学新手。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环境理论告诉人们, 与人们最接近的环境对其的影响最大。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将其培养成为能掌握现代教育理念, 具备较高教学技能和较高素质的教师。可以说, 随着研究生课程改革的推动, 各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原本怀着一腔热血到基层学校发光发热, 原本想将自己毕生所学付诸实践, 哪怕是开天辟地的尝试也要闯一闯。可在生存压力面前不得不低下他们高贵的头颅。基层学校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 偏远薄弱学校更加严重, 他们秉承的依旧是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育硕士碍于人情和伦理, 只能收敛起“异化”的行装。除此之外, 许多应届大学毕业生报考教育硕士, 而他们并没有参与过教育实践, 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下到基层学校被同事戏称为“具有高学历的教书匠”。这无疑对于教育硕士的地位和作用是个不小的打击, 人们甚至开始怀疑教育硕士的含金量和真实水准。可以说, 教育硕士有效身教育之心, 但缺乏大刀阔斧的魄力和勇气, 无法开拓属于自己的天地。

教育硕士不得已成为应试教育的追随者。在基层学校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 那就是在学期期末教师们凝重的表情, 因为他们担心学生考不好;在新学期开始前, 教师忧心忡忡地等待着县教育局的考试成绩排名和分析, 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评比结果不尽人意, 可以说教师为了提高学生成绩或者说为了巩固自身地位使出浑身解数。有采取课外辅导的, 有的教师干脆直接放弃成绩垫底的学生, 而重点培养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 从而拉平整个班级的平均分, 这样的做法明显是有悖于教育伦理的, 但在巨大的生存压力面前, 教师们又能如何呢?普通教师尚且如此, 教育硕士作为拥有高学历和高教学技能的人才更加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关注, 教育硕士可谓是“压力山大”, 也是为学生成绩的提高而绞尽脑汁, 也便无暇顾及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出现这类问题的根源不在教师身上, 而在于现有评价制度上。在片面追求分数的大环境里, 教育硕士为保住饭碗不得已成为应试教育的追随者, 即便是有悖于自己的初衷也不足为意。

教育硕士成为转岗期待者, 游离于教学之外。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目前城乡差距依然较大。乡村仍然存在大量的薄弱学校, 办学环境不甚理想。人往高处走, 这里的教师谁没有个走出去的梦想呢。要想在教育领域内向上爬升, 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便是努力提升学历, 所以有许多农村教育硕士为了完成的自己的梦想而游离于教学之外, 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的稳固提升。由于政策的限制, 农村教育硕士不得不在原农村学校任教, 促使他们产生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不良状态, 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基层薄弱学校的发展根基。另外, 许多应届教育硕士缺乏教学经验, 仅凭一纸学历很难在城市学校谋得职业, 一大部分教育硕士只能选择到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供职。出于工资待遇、人际关系和发展前途等方面的考虑, 加上与他们高昂的教育付出相比, 这微薄的收入无法满足他们的心理期望, 使他们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 无心从事教学工作, 而选择再一次投身于各种社会招聘考试和晋升考试中, 逐渐游离于教学之外, 这种危险的情况应该引起领导者的足够重视, 采取措施留住人才。

三、教育硕士价值实现的路径

1. 前提:

高校应该深化研究生培养改革, 扎实提高教育硕士培养质量。21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我国也已经步入改革的深水区, 正急需一批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 必须要通过教育的改革来推动社会的进步。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有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 因此在教育硕士的培养问题上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范问题。教育硕士是应用型人才, 应该重点培养教育硕士的实践能力以适应基础教育的需要。但从各高校的教育硕士培养方案来看, 存在与学术型研究生同质化的趋向, 并且研究生所开课程也不能很好的与基础教育教学相契合, 依然学院风很浓。除此之外, 在教育硕士导师的遴选上也一般由学术型导师兼任。学术型导师本身实践性水平的局限, 便直接导致教育硕士培养质量难以保证。高校应该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 切实落实2016年教育部提出的工作要点, 有效进行研究生课程改革, 加大人才培养的经费投入, 努力开发具有实践导向, 以满足基础教育需要为指引的研究生课程体系, 精心培育和引进一批精良的教育硕士导师队伍。为体现高校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战略要求, 高校还应密切加强与基础学校的联系, 建立合作基地, 积极探索理论加实践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让教育硕士真正成为既具有科研素养, 又具有扎实教学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2. 舞台:

基础教育学校要大胆尝试, 重推新人, 让教育硕士挑大梁。费孝通先生曾形象的指出中国的社会就像是一颗石子投入水中泛起的涟漪, 人情在乡土社会中尤为看重, 甚至中国出现了先看资历, 后看实力的不良现象, 这是对人才极不负责的一种选拔和任用态度, 尤其在当下改革的攻坚阶段尤其有害。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精神表示, 让人才敢创新, 能创新, 可以干成事, 并且要求相关部门建立创新风险保障机制, 以鼓励那些有才能的新人。教育领域可谓是人才辈出, 只是大多人才被无情的埋没, 这对中国教育来说可谓是一件非常令人遗憾的事。以前基础教育发展缓慢, 改革也步履维艰,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有魄力和赏识力的领导以及优秀的师资。但目前随着大量教育硕士到基层学校工作, 事实上给基层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按理说, 基础教育的改革应该风生水起, 教育质量也有较大程度的提升, 可现实情况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美好。教育硕士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离职倾向明显。曾有学者做过相关实证调查发现, 这些高素质人才的离职并不是因为工作环境多么恶劣, 而是他们对基层学校的领导和管理满意程度低, 而他们又无能为力改变这一窘境。处于发展前景考虑便毅然决然的选择离开。这对于基础教育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对偏远薄弱学校来说更是致命的打击。因此, 基层学校的领导者要积极转变观念, 改变领导和管理方式, 认真耐心倾听教育硕士的心声, 给予他们展现的机会, 让他们承担一部分管理工作, 重点是教科研的任务。同时也要包容他们所犯的错误, 并且对他们要悉心指导, 从而使他们的心稳固下来, 以为基础教育的发展踏踏实实的做贡献, 使基础教育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3. 内功:

教育硕士应该提高自我认同感和增强自我效能感, 努力创造佳绩。教育硕士是为满足基础教育需要而设置的, 这一点是任何一位教育硕士在成其为它之前就应该明晰的。只有这样, 教育硕士才可以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 抓住自己所需要学习和锻炼的关键点, 而不是心高气傲, 将教育硕士作为一个跳板, 为自己跻身优越工作岗位铺垫。高校在培养教育硕士过程中也应该有意识强调这一想法, 让教育硕士真真正正能符合培养他们的初衷, 使他们能扎扎实实的投身于基础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教育硕士也更应该树立振兴基础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认识到自身的价值, 提高对自我角色的认同, 并努力提升自己各方面能力和综合水平。要时常告诫自己, 积极承担起基层学校发展和改革的重任, 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为基层学校发展服务、谋福利。在实际工作中既要高调, 也要低调。高调的是积极参与学校发展的各项决策制定, 利用所学理论知识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 积极开展各种有益于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尝试。低调的是做人要谦虚, 要学会诚恳的接受领导的批评教育和同事们的意见和建议, 要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加强团队协作能力, 带领教师共同致力于学校的长效发展。努力钻研, 创造佳绩, 让同事们钦佩, 让领导赏识, 实现自我价值。教育硕士价值的实现当然还离不开社会的鼓励、支持和信任。教育硕士必须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和教学能力, 才能在基础教育这片沃土上结出坚强而又灿烂的果实。教育硕士的力量是有限的, 但基层学校教师学历程度提升是未来必然发展趋势, 可以说是在新形势下基层学校发展的契机, 学校应该保持清醒认识, 充分合理利用这一宝贵资源, 为促进基础教育整体师资队伍提升和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推进城乡一体化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梁传杰, 吴晶晶.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回顾与前瞻[J].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4 (3) :23-27.

[2]钟振国, 陈海瑛.全日制教育硕士职业定位的失范与构建[J].教育评论, 2015 (4) :93-95.

[3]周险峰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进展、问题及对策--基于二十四所培养高校的调查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5 (2) :36-40.

[4]余必健, 谭诤.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农村学校发展困境与出路[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5 (6) :111-114.

[5]宁虹, 赖力敏.“零距离”教师教育--全日制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的探索[J].教育研究, 2015 (1) :81-89.

经济法硕士 篇8

关键词:专业硕士,科技论文写作,培养模式,实践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的需要, 我国于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硕士, 目的在于培养应用型企业研发人才。近年来, 我国专业硕士发展迅速, 2014年的招生人数更是接近硕士研究生招生总数的50%。但由于起步晚, 当前我国专业硕士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理论与实践脱离等问题, 因此有必要对其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分析。

科技论文写作是对创新实践活动的思考和总结, 对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高校专业硕士的科技论文水平总体偏低, 缺少创新点, 如不受到重视, 将与我国高校培养创新型企业研发人才的目标相违背。本文分析了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的科技论文写作状况, 总结了其中的问题和困难, 并结合材料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经验, 在专业硕士理论课程、实践教学和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专业硕士科技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和普通学术型硕士相比, 专业硕士的基础知识和科研能力显得较为薄弱, 科技论文数量和质量都不是很理想, 相当数量的科技论文只注重于现象、方法和概念的表述和总结, 没有对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而且, 不少论文由于与实践相脱离, 缺少实验数据和结果, 针对性不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模式不利于专业硕士科技论文写作。

专业硕士要求毕业后能够承担生产、研发、技术服务等的一线工作, 与传统的纯学术上的研究生教育相比, 高校在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上更着重于联合企业生产研发的实践环节的培养。因此, 在专业硕士的培养上就要求增多实践实习类教学。以材料工程专业硕士为例, 他们有一部分时间是在工厂或企业中度过, 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必然会减少专业硕士的科技论文写作时间和能力。

2. 高校对专业硕士科技论文写作课程重视不够。

目前高校虽开设了科技论文写作课程, 但课程主要讲解科技论文的写作要求及内容, 学生只能学到科技论文的写作格式, 缺乏基础载体, 对于给定的研究对象, 用什么方法加以研究, 还是无从知晓。而且, 高校在专业硕士实践教学和科技论文写作教学方面结合得还不够, 学生不能很好地将实践成果如实验数据等归纳整理到科技论文中去。

3. 学生写作能力差, 主动性不强。

目前研究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写作水平较低, 面对科技论文感到压力很大, 往往带着强烈的排斥情绪去完成写作, 更提不上主动地开展科学问题研究。不少研究生对科技论文、研究报告甚至毕业设计都采取应付的态度, 缺乏创新思维和能力。学生还存在实践过程中不知如何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不能很好地阅读和理解英文文献等问题。

4. 缺乏提高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实践活动。

进行科技论文的创作, 需要大量的写作经验和素材。科技论文写作活动的开展, 如开放高水平科研平台资源, 开展交叉学科学术交流, 定期开展课题组科研报告, 邀请有经验的老师和同学做学术交流等活动, 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能够锻炼学生快速有效地获取并分析科研资源和综合运用科研知识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但目前高校在这方面的培养主要停留在理论课程方面, 缺乏提高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实践活动。

二、专业硕士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要求其知识构成既要专业又要全面。加强专业硕士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充实学生的专业知识, 也有助于学生科技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语言组织和总结归纳能力的提高。笔者从专业硕士的特点入手, 针对这个新生的研究生群体探索和归纳了如下几点提高专业硕士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举措:

1. 提高高校对专业硕士科技论文写作的重视。

首先, 我国现有的针对专业硕士的科技论文写作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善, 高校各级领导和老师应从制度上重视专业硕士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 采取灵活实用的教学方法, 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 强化管理和监督机制来保证论文写作质量。其次, 我国目前研究生教育实行导师制, 导师在提高研究生论文写作水平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为此, 各高校需要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 打造优秀的研究生导师队伍, 增强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使命感, 聘请具有丰富写作经验的老师授课。最后, 高校应重视专业硕士科技论文写作教学, 编写具有针对性的教材, 建设国际化的课程体系, 设置合理的课程结构, 注重写作课程的专业性和实用性。

2. 优化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

传统的科技论文写作教学主要在理论层面, 对于专业硕士而言, 可以通过结合写作理论课和写作实践课来达到优化写作教学的目的。在专业硕士的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中, 除了向学生讲解科技论文的写作格式、内容、要求和创作思路外, 还应做到: (1) 向学生介绍和演示常用的论文检索方法。例如对材料工程硕士而言, 要使学生学会利用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库、ISI Web of Science、EI Village、Springer、Elsevier和Google学术搜索等检索资源查询文献。 (2) 向学生介绍不同研究方向的中英文专业词汇和关键词, 以利于学生检索和阅读文献。 (3) 教会学生使用Excel、Origin等数据处理软件, 现场演示, 增加学生学习的好奇感和积极性, 让学生学会软件的实际操作。 (4) 举例说明写作过程, 在学生心中确立参照, 激发其写作的动力。 (5) 实时以作业强化学生对课程的理解, 进行论文写作能力的实践, 以撰写综述类论文的方式对学生的课程掌握程度进行考查。

3. 建设科研平台、举办科研活动。

科研平台和科研活动是提高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有力手段。为此, 各高校应注重科研平台的建设, 如开设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 成立专项创新基金用于学生科技立项及科学研究, 让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参与科学实验, 以及通过校企结合和科研孵化搭建研究生科技创新平台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技论文写作条件。学生在各种科研平台的有力推动下可以将其科研成果进行归纳和总结, 并结合项目内容撰写科技论文。同时, 高校应注重创造有利于学生科技发展的学术研讨氛围, 利用科研活动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 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 强化研究生课外训练, 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学术专题讲座, 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科研竞赛等, 使学生掌握自己研究领域的最新科研动态, 充实专业知识。此外, 高校应完善研究生创新激励机制, 可设立科研基金对研究生科技论文等科研成果给予奖励, 转化研究生科技创新成果, 提高学生对科技创新的重视。

4. 联合实践教学与科技论文写作教学。

科研实验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的开展能够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而科技论文写作教学旨在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实践活动, 把课内教学、课外科学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较快地承担起企业生产研发和技术服务等的实际一线工作, 这就要求其培养模式中实践教学的比例要高于传统的研究生教学。针对专业硕士的这一特点, 应强化学生实验实践教学环节, 系统地构建联合专业硕士实践教学和科技论文写作教学来提高专业硕士科技创新能力的内容和实现方法。首先, 需要学校重充分利用现有实践教学资源, 结合国内外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成功经验, 及时解决实践教学中暴露的问题, 利用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来推动研究生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其次, 需要强化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理解, 增强研究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 使学生能用科技论文的创作思维去进行科研实践活动, 也能将实践中的收获运用到科技论文的创作中去, 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我校目前和重庆理工大学联合培养有十六名材料工程硕士, 学校在专业硕士的培养上给予了高度重视, 在培养模式上实行校内和企业双导师制, 已与华益机械铸造有限责任公司、招商局铝业 (重庆) 有限公司、中船重工重庆红江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永红机械公司、成量集团有限公司、都江堰光明玻璃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签订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合作协议。课程体系上, 学校为突出专业硕士特色, 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群, 开设有材料成型、粉末冶金、微纳米材料与器件和薄膜材料四个研究方向。学校还实施专项基金, 设立“材料工程研究生创新基金”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科研。既利用现有实验室条件, 组织学生开展科学实验,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也提高了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基于以上优势并通过研究生的写作课程教学和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我校专业硕士近两年在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了科技论文十余篇, 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需要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在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中, 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对专业硕士的创新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现阶段针对专业硕士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模式还不够完善, 需要在这方面不断地探索与创新, 改变传统观念, 推进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 建立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衣学磊, 蒋承.中美两国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比较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14, (5) :33-37.

[2]李廷希, 等.材料工程专业硕士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J].科教导刊, 2013, (4) :24-25.

经济法硕士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目的抽样方法,即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具有某种特征、能够提供最大信息量或最有价值信息的个体或小样本人群作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上获得对研究人群的代表性[2]。研究对象的入选标准:护理学硕士毕业后在临床一线工作。遵循知情同意的原则,最终选取6所院校的6名科学型护理硕士作为访谈对象,男1人,女5人;毕业于国外院校1人,国内院校5人;副教授1人,主管护师2人,护师3人;工作于不同的4所三级甲等教学医院。

1.2 方法

采用质性研究中的半结构访谈法。①访谈前准备:在大量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与本课题组专家及成员进行交流,制定出本次访谈提纲,初步确定10名护理硕士研究生进行一对一访谈。②访谈计划:通过与10名护理硕士研究生联系,最终6人(L1~L6)确定接受本次受访,课题组拟定访谈计划。课题组在正式访谈前进行预实验,确保访谈提纲的适用性及访谈能顺利进行。③访谈过程:受访时间地点均由受访者制定,受访场所安静,受访时间均在30 min以上,除1名受访者是远程网络访谈外,其余5人均采用面对面访谈。访谈中均采用录音、笔录和及时回忆等方法对访谈内容进行记录,同时对受访者的观点及时澄清、确认,保证资料的准确性。鼓励访谈对象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④资料分析:访谈结束后,由课题组两人及时整理访谈记录,将录音转换成文字,仔细阅读并进行编码,提炼信息,确保访谈资料的准确性。⑤伦理问题:访谈前受访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为受访者编号保护个人隐私、访谈资料存档,以备后期查阅。

2 结果

2.1 护理硕士研究方向与工作科室不符 本次访谈的6名科学型护理硕士无一人工作科室与硕士期间研究方向一致。总结有3种看法。一是认为这是教育资源的浪费。L5:“我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这3年一直都在为我所研究的方向不断努力,现在工作后我被医院分配到与我研究方向不同的科室,护理工作很辛苦,又要应付新的工作环境,我觉得没有精力再兼顾以前的研究了,这是不是教育资源的浪费?”二是认为硕士研究生期间只是学习经历,学习科研方法更重要。”L1:“工作科室是医院征求我的意见后安排我在手术室的,因为我当时考虑到男性在普通病房工作不方便,觉得自己更适合手术室的工作,虽然硕士期间做肝胆外科方面的研究,但我觉得硕士更重要的是科研方法的学习,读研的过程是主要的、研究方向相对还是次要的。”三是认为教育应顺应现实不断变化。L4:“我是一名科学型硕士,本想在学校当一名教师,迫于就业压力,不得不选择去医疗单位,硕士期间与临床接触较少,刚进医院工作科室觉得不适应,与我的研究方向几乎没有联系。我想国家是不是应该减少科学型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增加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毕竟学校招聘教师是有限的;在不断发展的今天,医院对护理硕士的需求量还是比较大的,如果我当年选择攻读的是专业型护理硕士,现在工作起来会更加得心应手。”

2.2 社会对护理硕士认识有限 本研究6名受访者中3名曾经有工作经验,另外3名之前并无工作经历,3名无工作经历的硕士明显觉得科室同事对护理硕士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L1:“科室大部分同事以一种习惯性的晕轮效应认为护理硕士在临床能独当一面,但事与愿违,偏偏我们在学校学的知识在临床并不适用,与临床有明显的脱节,我认为国家培养专业型硕士进入临床工作更为实用,但目前国家培养的还是以科学型硕士为主。L4:“我刚到科室工作时压力很大,我是科室第一个护理硕士,同事们都持观望态度看着我,因为我是硕士,他们觉得我应该什么都行。”L5:“我是本科毕业后上的硕士研究生,对临床的了解也只限于本科实习那一年,我是科学型硕士,硕士期间下临床很少,临床3年的变化是很大的,刚上班时科室的仪器不会用,干起活来手脚也不如其他同事麻利,当时同事确实对护理硕士能力产生质疑。不过现在工作1年了,工作还算可以。”

2.3 医院给护理硕士的施展舞台不足,分层使用护士有待提高 6名受访者普遍认为医院给护理硕士的施展舞台不足。L1:“刚工作时医院领导认为我是硕士就要做科研,现在快工作2年了,觉得身心疲惫没有精力再做科研,工作跟普通中专干一样的活,护士工作很辛苦,我去哪里找时间精力去做科研呢?”L2:“国家培养的护理硕士在临床与本科生、大专生没有差别,没有给自己提供好的平台让所学的知识得以应用,如我在医院上班要有一定的班次,跟别人干的都是一样的,我完成自己基本工作再完成科研工作,觉得精力有限。”L3:“在国内都是论资排辈,国外读了硕士的护理人员就不会从事一些普通临床工作,个人能力体现、晋级、评优等都跟学历挂钩。”医院分层使用护士,提升护士工作积极性。L6:“像我国台湾、美国那样,他们彻底是一个护理专家,我们没有给护士提供这样的舞台,没有分层,没做这种东西,所以导致大家积极性不高,体制又不支持。”L4:“作为一名护理硕士,我更想跟随医生查房,看看医生是怎样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的,这对我们观察病情是有好处的,可是每天基础护理就占了大部分时间,跟随医生查房、学习知识只是一种奢望。”L2:“在临床工作没有写论文的要求,慢慢地我就不写了,就忘记了,医院可以不要求写论文,自己有做科研的欲望,但是工作又很累,精力是有限的,我觉得分层次使用护士很重要,否则,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国家花费那么大精力培养我们,我们的价值得不到体现,我个人想去创造,可是没有时间、没有精力。”

3.1 社会、医院应对护理硕士有正确的认识,给其空间、促其发展 科学型硕士是侧重理论和学术研究的一种学位,主要培养高校教学和科学研究人才。专业型硕士则是侧重实践和应用方面的一种学位,旨在针对一定的职业背景,培养适应社会特定职业和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由于教育体制和培养方向的问题,应届科学型护理硕士临床经验不足、动手能力相对较差,她们进入临床后适应临床相对较慢,医院同事应多关心指导她们,以利于她们减轻心理压力,更好、更快地融入到科室的工作中去。临床一线的护理硕士要明白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不论是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科研都不能脱离临床实践;给自己一个清晰的定位,要明白护理科研的灵感来源于长期的临床实践和不断的经验总结;护理科研成果又服务于临床,指导临床实践操作[3]。

越来越多的护理硕士进入临床一线,医院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掘其潜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很多医院招收护理硕士的同时并没做好本医院护士的职业规划,大部分医院对护理硕士几乎没有什么科研要求,造成了人才浪费。设想医院与护理硕士之间如果可以协商制订计划,明确权利义务,实施奖罚机制,这样既加强了医院对护理人才管理又促进了护理人才的发展。

3.2 专业型护理硕士和科学型护理硕士并行不悖、共同发展 护理硕士研究方向与工作科室不符主要原因是由研究护理新理论、新知识的科学型护理硕士填补了临床护理硕士的不足,虽然这部分硕士也会在临床表现得很优秀,但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由专业型硕士来填补临床护理硕士的不足。美国护理学硕士专业研究方向突出职业化、实用化、专业化特点、以培养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主,而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较少[4]。我国护理研究生教育应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改变以培养护理管理者、护理教师为主,转向以培养专业型护理硕士为主,培养立足临床护理实践并融通护理理论的临床护理专家,使我国护理逐步走向专科化发展的道路。我国现行的护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向也应跟国际接轨,学习国外先进的护理理念,跟上时代的步伐,《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提出“科学确定护理教育的规模,尝试订单式培养模式,推进学校教学与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有效衔接”。“订单式”培养专业型护理硕士未尝不是一个值得我们探索的培养方式。

3.3 医院分层使用护士,提升护士工作、科研积极性 现今越来越多的高层次护理人才走上了临床一线,为临床护理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护理人员分层使用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护理质量、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推进了护理科研开展、增进了医护沟通、促进了护理教育的发展。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来说明如何分层使用护理人员且配备相应的考试机制来选拔和评价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李亚洁等[5]认为“由于中外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的不同,中外护理间存在较为明显的理念差异,我国护士可能觉得做青霉素皮试时,随手在病人手腕上写下皮试时间没有什么错,是为了查验时的方便,而外国人觉得是对自己的不尊重。”这些都需要高层次护理人员去临床循证、学习国外先进作法,指导临床。国家每年花费大量经费培养护理人才,却未得到合理使用,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医院要生存、要发展,要在激烈竞争的医疗市场中永远处于不败之地,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合理使用[6]。没有国家政策支持,医院在使用护理硕士时也倍感迷茫。这值得去探讨、去思考。

参考文献

[1]刘东玲,张振香,杨培常,等.护理硕士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8):48-50.

[2]Coyne IT.Sampling in qualitative research;Purposeful and theoret-ical sampling;merging or clear boundaries?[J].J Adv Nurs,1997,26(3):623-630.

[3]杨永,杨连招,莫新少.科研型应届护理硕士就业定位探讨[J].全科护理,2011,9(6C):1677-1678.

[4]张艳,姜安丽.中美护理学硕士专业研究方向设置比较及启示[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2):185-187.

[5]李亚洁,廖晓艳,蔡文智.广东省护理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思索[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9):690-691.

国内硕士预科热成因分析 篇10

一、国内硕士预科的含义

国内硕士预科, 即在国内学习环境下通过集中学习达到国外大学录取标准, 再出国深造的硕士留学前培训课程, 具有费用低、选择多、风险小等诸多优势。主要分为三大类, 其一是国内高校开设的硕士预科, 一般由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部门开设。以北京为例, 中央财经大学于2008年开设硕士预科, 经过5年多的持续完善和项目调整, 其硕士预科合作国家已从最初的英国逐步增加到澳、美、加、法、新等多个国家, 并配备有专门的教学和留学师资, 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北京地区最大的硕士预科培训单位;其二是国内留学中介机构与高校合作开设硕士预科, 如国内的威久留学等中介机构与国内大学合作开办硕士预科。国内大学主要承担教学和管理工作, 留学中介承担学生的留学申请服务。其三是国内语言培训学校与高校合作开设硕士留学预科。 如环球雅思学校与国内大学开设硕士预科。环球雅思学校与国内大学共同承担教学和管理工作, 环球雅思学校下属留学中介机构提供留学申请服务。

二、国内硕士预科的需求和供给

国内硕士预科之所以能在近年来获得快速持续的发展, 主要源于其巨大的市场需求和供给。

1.硕士预科的需求

每到7月毕业季, 大学生就将开始新一轮人生抉择。无论是本科生还是大专生, 在毕业之时主要有就业、国内读研、出国、创业等几种选择。

根据教育部的官方数据统计, 2013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699万, 2014年更是高达727万。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 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大专生、本科生由于具有学历较低、缺乏实践经验等缺点在就业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 面对就业困境, 广大大学生及其家庭纷纷寻求新的出路, 对于语言和专业基础比较薄弱的大学生而言, 硕士预科成了很多学生和家庭的理想选择。

就业难, 国内考研也不容易。2013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报名人数约为180万, 而录取人数仅50万左右, 整体招录比例约为3.3:1。2014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报名人数虽然略有下降, 但依然达到176万, 已经连续9年达到百万以上。而从2014年开始, 国内高校将向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 国内读研成本随之增加。随着硕士研究生人数的逐年增加, 读研只是暂时延缓了就业压力, 应届硕士研究生同样面临就业困难的问题。综上, 国内考研竞争激烈, 成本增加且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促使部分学生选择入读硕士预科, 出国深造。

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 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就业政策。高校和社会相关部门确实为大学生更好地创业提供了多种支持和帮助, 但是对于刚投身社会、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而言, 创业谈何容易, 真正能够创业成功的人毕竟是少数。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 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读研和创业等方面存在多种困难, 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倾向于出国留学, 形成硕士预科巨大的市场需求。

2.硕士留学预科的供给

硕士预科的供给可以从硕士预科的提供方和硕士预科的接受方两方面进行分析。

硕士预科提供方主要可以归纳为国内大学和教育培训公司。如果是公司, 其行为则更多的是为了盈利。国内大学开设的硕士预科同样要实现盈利, 更多是增加办学经费。因为对于国内大学而言, 财政拨款是其主要资金来源之一。在我国多年来教育财政拨款占GDP4%的目标一直没有实现的情况下, 国内多数高校办学经费不足, 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项目为大学的可持续发展筹资。除此以外, 按照大学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职能划分, 国内大学开设硕士预科还承担了服务社会的职能。以中央财经大学为例, 2014年报考硕士研究生的学生人数约12000人, 而实际录取人数仅1700人左右, 即能够真正进入中财学习的学生只是其中的少数。中央财经大学开设硕士预科的一个重要初衷就是希望让更多学生享受到中央财经 大学优质的商科专业资源, 并帮助学生进入到国外名校进一步深造。

从硕士预科的接受方来看, 入读国外大学是学生的最终目标。国外不少高校存在生源不足尤其是优质生源不足的问题, 中国学生综合素质较高且多数家庭具备承担高昂留学费用的能力, 因此是国外高校非常理想的生源。此外, 2008年金融危机产生的负面效应持续累积, 国外大学的企业捐助资金相对减少, 美、加、英、澳等主要留学国家纷纷通过扩大海外招生人数的方式弥补资金不足的问题, 针对中国学生的签证政策相对宽松。

总之, 无论是硕士预科的提供方还是硕士预科的接受方, 都对硕士预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愿望, 从而保证硕士预科的充分供给。

三、学生和家长应如何选择

上一篇:便秘的中医药治疗体会下一篇: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