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经济法(精选12篇)
泛经济法 篇1
1 引言
FDI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理论界十分感兴趣且颇有争议的话题。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和斯特劳特1969 年创立了两缺口模型,认为如果发展中国家能成功利用外资,则可以克服经济发展中的储蓄约束、 外汇约束、 吸收能力约束, 增加国民总储蓄和总投资, 进而促进经济增长。DeGregorio通过对12个拉美国家1950~1985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发现,FDI与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相关;Borensztein等通过对69个发展中国家1970~1989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指出FDI的技术外溢导致了东道国经济的增长。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FDI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区位选择、跨国公司战略行为及“走出去”等焦点领域。部分学者检验了进入中国的FDI 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其中李新安的研究考虑了FDI的集聚效应,认为经济发达地区FDI集聚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为强烈,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西部地区市场化引资所面临的路径依赖。诸多研究为正确认识外资现象、科学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视角和依据。但由于以往研究多立足全国或东、中、西这样大的区域视角来看待这种差异,较少关注在全国占据十分重要地位的泛珠三角地区在利用FDI方面的状况,特别是缺少对这个重要区域在吸收利用FDI能力上省级差异的微观考察[1,2,3]。
本文重点讨论两个问题,一是FDI对泛珠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到底有大多?在与其他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譬如劳动力、固定资产投资、技术进步等因素比较中,FDI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处于一个什么地位?二是泛珠各省在吸收利用外资的规模及其能力存在差异,影响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又到底是什么?围绕这两个问题,本文的结构安排是:第1节描述泛珠区域实际利用FDI的总体概况;第2节是理论模型与数据说明;第3节是实证检验与分析;最后是结论与政策含义。
2 泛珠三角利用FDI的基本情况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9407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10.7%,近7年保持高速增长。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国内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及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等诸多因素,鼓励和吸引着国际投资者,中国外商直接投资(FDI)的流入量不断上升。截止2006年底,按存量计算,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达到6800.47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的历史阶段及来源地结构的考察,不难发现泛珠区域在吸引与利用外资方面在全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表1数据显示,1991年泛珠区域(不含港澳)实际利用FDI占到全国的近60%,最近几年除2004年只占34.05%外, 其余年份均超过40%, 2006年实际利用FDI达到301.6084亿美元,占到了全国的43.42%。表2的数据表明,1992年来自港澳的FDI占全国的比重高达70.04%,随着中国开放范围的不断扩大,加之港澳作为单独的关税区,经济总量不大,对大陆的投资有一个限度,港澳FDI在全国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但是,港澳FDI依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2005年来自港澳的FDI达到185.492亿美元,占到全国的30.76%。在对周边省份的投资上也表现了明显的“毗邻区域”的区域集聚的特点。2006年广东实际利用FDI 达到145.11亿美元,占全国实际利用FDI总额的20.89%。与吸收利用FDI相对的是,在经济总量上泛珠区域同样有着不俗的表现。从1991到2005年,泛珠区域GDP占全国GDP份额保持整体上升态势,2005年接近全国的40%[4](见表3)。
注: 数据来源于1992~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 2006年数据来自全国及各省的2006年统计公报。表中泛珠区域相应的统计数据不 包括香港与澳门两地区。
注: 数据来源于1992~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及各省统计年鉴。表中泛珠区域相应的统计数据不包括香港与澳门两地区。
注: 数据来源于1992~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表中泛珠区域相应的统计数据不包括香港与澳门两地区。
3 模型、方法与数据说明
20世纪40年代末期,哈罗德在其提出的动态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指出当一国内部的储蓄不足以支持理想的经济增长时,可以通过引进外部的资本来提高本国的经济增长率。1960年,罗托斯在阐述其经济“起飞”理论时指出,引进外资能为实现经济起飞创造必要条件。1996年,钱纳利和斯特劳特进一步提出了影响广泛的“两缺口”理论。认为引进外资是填补这两大缺口的有效手段。在一个经济体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贸易逐步开放。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通过三个途径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一是如果外商直接投资能够有助于接收区域发挥比较优势,该外资可能促进制造业产品出口。二是它可以产生技术溢出效益,提高生产率。三是外商直接投资对市场条件更为细致的观察及外资企业较好的内部管理可能使外商直接投资在投资方向上起到示范作用[1]。
①测度FDI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模型方法
本文采用索洛-斯旺经济增长模型,通过把模型中投资变量的分解,进而将FDI作为一个独立的投入要素引入到扩展的增长模型当中。
略去时间下标,扩展的增长方程表示如下:
其中:y为人均产出,A为技术进步因子,k为资本变量,d为每单位有效工人物质资本的国内投资部分,f为每单位有效工人物化为资本的外商投资部分,h为每单位有效工人的人力资本,ω为辅助变量,辅助变量可以是利率差额等(本文由于主要研究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故后面的实证没有考虑)。
将式(1)两边取对数,然后对时间求导,将会得到如下方程:
式中, gy、gA、gd、gf、gh、gω分别表示各个变量的增长率; α、β、γ、φ分别代表国内投资、国外投资、劳动力和辅助变量的产出弹性。
接下来,在一定的样本区间里,我们首先以gy为解释变量,gd、gf、gh为解释变量,采用计量方法得到gd、gf、gh的回归系数(亦即这三个投入因素的产出弹性),然后计算各个变量的平均值(在下面公式里仍用原指标表示),以此来计算在这个样本区间里各投入要素对经济的贡献率。各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
②区域内部影响FDI分布的因素分析
利用2005年、2006年泛珠9省的平行数据,设计了如下指标。
市场规模与潜力:市场规模越大,经济水平发展越高,对FDI的吸引力就越大,本文选取上一年的人均GDP作为描述指标。
区位条件:沿海等区位条件好的地区吸引的FDI肯定比内陆地区省份要多些,本文选取各省省会与香港的航空时距作为描述指标,即航空时距越短区位条件相对较好。
已有FDI的示范作用:外商直接投资对市场条件更为细致的观察及外资企业较好的内部管理可能使外商直接投资在投资方向上起到示范作用,本文选取上一年FDI作为描述指标。
开放水平:选取泛珠区域上一年的外贸依存度作为描述指标。
市场化程度:用工业增加值中的非国有及国有控股部分所占的份额表示。
基础设施状况:用上一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表示。
检验方程如下:
FDI=a0+a1×上一年的外贸依存度+a2×上一年的固定资产投资+a3×上一年的人均GDP+a4×各省省会与香港的航空时距+a5×上一年的FDI+a6×工业增加值中非国有及国有控股部分比值+ε
本文所用到的原始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5~2006)以及各省年统计年鉴(2005~2006),2006年数据来自国家以及各省的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在计算FDI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时,人均GDP是每个省以1978年为基年,除以每年的GDP平减指数得到各年的真实GDP,再除以年末从业人员总数,得到从业人员平均产出,而不是统计年鉴中按常住人口口径计算的人均GDP;在剔除投资的价格因素时,应该采用以1978年为基年的投资价格指数,但限于已有数据,9个省这项数据很难获齐。本文也将采用各省的以1978年为基年的GDP平减指数剔去投资的价格因素,因为“在几种价格指数中,GDP平减指数最能全面反映物价趋势”[2]。根据统计年鉴的指标解释,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一般分为国内预算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以及其他资金等,固定资产投资的国内部分等于固定资产投资减掉实际利用外资,而FDI等于固定资产利用外资部分乘以FDI占实际利用外资的比率。限于数据获取的难度,本文固定资产投资的国内部分等于固定资产投资减掉实际利用外资部分,FDI就采用每个省实际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额。FDI首先按当年的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换算后,然后用GDP平减指数剔去价格因素。最后把9省每年的数据加总得到泛珠三角区域的每年各个指标的具体数据。
4 实证检验与分析
①外商直接投资对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
利用1995~2005各省的时间序列数据,计算1996~2005泛珠区域10年间各投入要素的增长率,再用OLS估计结果如下:
回归1 被解释变量: 人均产出增长率(1996~2005)
上表中系数即为各增长率的产出弹性,利用1996~2005各增长率的平均值计算各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见表4。
⊅从表4的计算结果看,1996~2005十年间,泛珠三角区域FDI的产出弹性大约为5.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634%。全社会固定资产的国内部分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63.722%,产出弹性为51.9%左右,在几个因素中贡献最大。这说明最近十年内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国内投资的增长。劳动力的增长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小,为2.432%左右。这主要在于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先进技术的运用,经济的增长更多地取决于劳动者人力资本质量的提高。技术进步对该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为28.321%。
②泛珠三角区域内部影响FDI分布的因素分析
利用SPSS软件采用向后回归的方法,最后得到以下实证结果。
回归2 FDI(2005~2006年泛珠各省级平行数据)
检验结果显示,解释变量有两个:上一年的外贸依存度和上一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外贸依存度是地区进出口总值与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在实证研究中,贸易水平常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开放水平。根据邓宁的理论,一个地区越开放,投资者面临的进入壁垒和信息成本越小,本文的检验结果证明了这一结论,一个地区的FDI规模与当地的对外开放水平正相关,回归系数为397.91。根据统计年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指标解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社会固定资产再生产的手段,通过建造和购买固定资产的活动,国民经济不断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建立新兴部门,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生产力的地区分布,增强经济实力,为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创造物质条件”,一个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大小反映了该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状况、经济实力的大小和发展水平,而一个地区基础设施的条件又反映了企业运作、信息获取、原材料和成品运输的便利程度,因此,对于一个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大小可以成为国际投资者选择交易成本较低的地区进行投资的一个考量指标,即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越大的地区更能吸引投资。本文的实证检验结果也证实了这一推论,回归系数为0.086,为正相关关系。检验结果表明,上一年的外贸依存度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很好地解释FDI分布差异的原因。但是我们知道,一个地区外贸依存度的高低即开放水平的高低,最终取决于该地区市场化程度、成本优势、人力资源状况等因素。因此,作为地区而言,要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必须得削弱地方保护主义壁垒、发挥成本比较优势,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与教育的投资[5,6]。
5 结论
本文采用索洛-斯旺经济增长模型,通过把模型中投资变量的分解,进而将FDI作为一个独立的投入要素引入到扩展的增长模型当中。利用泛珠三角区域1995~2005年的数据,估算出了近10年泛珠三角区域FDI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约为5.634%,产出弹性为5.9%左右。同时,采用泛珠9省2005~2006年的平行数据研究了影响该区域FDI省际分布差异的因素,结果表明上一年的外贸依存度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很好的解释了这一差异的原因。因此,一个地区要增强外资的吸引能力,在不断提高开放水平的同时,还必须加大对当地基础设施、教育的投资,改善投资的软硬环境。
摘要:研究泛珠三角区域FDI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及影响FDI省际差异的因素。利用泛珠三角区域19952005年的数据,采用索罗-斯旺经济增长模型,把FDI作为一个独立变量纳入扩展模型中。研究结果表明,近十年来FDI的增长对泛珠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634%,产出弹性为5.9%。利用2005-2006年泛珠9省平行数据对影响FDI分布因素的实证检验,发现一个区域上一年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与外贸依存度很好地解释FDI分布的省际差异。
关键词:FDI,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文玫.外商直接投资及地理和市场状况对区域发展的贡献[J].经济学报,第1卷(第2辑).
[2]司春林,王安宁.宏观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3]罗长远.FDI、国内资本与经济增长[J].WordEconomic Papers,2006,(4).
[4]杨永华.1991-2005:FDI来源地结构变化的实证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0).
[5]张红伟,陈伟国.FDI在中国的区位决策因素分析与实证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6]Aitken B J,Hanson G,Harrison A E.Foreigninvestment,export behavior and spillover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7,43:103~132.
泛经济法 篇2
一、我省交通建设和交通运输发展概况
1、我省交通基础设施现状“九五”期间,我省共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331.9亿元,比“八五”期间增长3.5倍,其中公路建设完成投资284亿元,是“七五”、“八五”期总和的4.46倍,航道港口、站场建设完成32.5亿元,是历史上完成投资最多的时期。跨入21世纪后,我省交通建设的投入继续稳步增长,2001、2002、2003年分别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11亿元、118.8亿元、139.1亿元,其中公路建设分别完成投资105.6亿元、107.9亿元、124.5亿元。至2003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8523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到1218公里,在全国排名第9位。在公路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坚持水陆并举的原则,充分挖掘我省丰富的水资源潜力,摸索出了一条“航运为主、航电结合,以电促航、滚动开发”的加快水运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路子。“九五”期间我省共完成水运建设投资24.5亿元,“十五”期头三年完成水运建设投资10.03亿元,水运基础设施面貌明显改善,2003年年底,全省通航里程为11968公里,其中四级以上航道为906公里,千吨级以上航道418公里。
2、我省通达“泛珠三角经济圈”省份的干线公路现状(1)南北方向:京珠国道主干线纵贯湖南东部,北连湖北可直达首都北京,南连广东可通江达海,是湖南“内引外联”的重要通道,已于2002年全线贯通。太原至澳门国家重点公路纵贯湖南中部,是京珠高速公路湘境的加密线,与京珠高速公路共同构成我省连接“泛珠三角经济圈”的重要经济干线,将在“十一五”期重点建设。另外还有G106、G107、G207、G209和S216、S326、S218、S219、S323、S325等国、省道通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周边省份。(2)东西方向:上瑞国道主干线横穿湖南中部全境,东连江西,西接贵州,其中湘潭至邵阳段218.29公里高速公路已于2002年建成通车;衡昆国道主干线起于湖南衡阳,西连广西桂林,其中湖南境内衡阳至枣木铺段,全长186.06公里高速公路已于2003年底建成通车。另外还有G319、G320、G322和S232、S308、S309、S310、S315、S318、S320、S321、S322、S324等国、省道通达江西、贵州、重庆等周边省市。
3、我省与“泛珠三角经济圈”省份省际运输现状我省与“泛珠三角经济圈”省份的省际运输非常活跃。目前,全省共开行省际客运线路1572条,班次2596个,班车4443辆,其中与“泛珠三角经济圈”省份的客运线路1243条,1581个班次,班车3336辆,分别占省际总量的79%、61%和75%。在与“泛珠三角经济圈”省份的省际运输中,尤以湘粤运输最为繁荣,共开行湘粤省际班线811条,班车2232辆。全省道路旅客运输量9.17亿人次中,广东方向客运量达1580万人次。湘粤班线占全省省际班线总数的51.6%,湘粤班车占全省省际班车的50.2%。我省共有营运货车13.6万辆,44.5万个吨位,其中从事广东方向营运的货车达1.36万辆,占总数的10%;全省营业性道路货运量3.11亿吨,货运周转量273.6亿吨公里,其中广东方向货运量3700万吨,占全省营业性货运总量的12%。湘粤两省经济交流一直非常活跃。以107国道和京珠高速为依托,两省道路运输呈繁荣发展态势。据统计,湖南省在广东经商、打工人员达310万人,广东在湖南经商的人员也在逐年增加。湘粤两省货运以货运信息配载为基础,初步形成了省际间较完善的零担货运网络,湖南在广东深圳共设有货运信息配载机构51家。从80年代开始,两省道路运输接触日益频繁,湖南各地市及80%以上县区道路运输发展到了广东。
二、我省交通发展战略目标今后十到二十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省交通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的大好时期,今后一段时期我省交通发展总体目标是:牢固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为理念,建立能力充分、组织协调、运行高效、服务优质、安全环保的公路水路运输系统,为用户提供安全、便捷、经济、可靠的运输服务。到2010年,全省公路水路运输紧张状况得到全面缓解,对国民经济的制约状况得到全面改善;到2020年,基本适应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国家安全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与泛北部湾经济开发 篇3
面对亚太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处于中国南端的这一湾湛蓝,北岸,是已经连续20多年经济快速发展、有13亿人口大市场的中国内地;西侧及南面,是一海相邻的东盟成员国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文莱。可谓一湾连七国,状如唇齿相依。拥有5.5亿人口、7000多亿美元GDP的东盟,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并拥有超过2万亿美元GDP总量的中国借湾相拥,凭海起舞,共建有益双方和世界的自由贸易区。北部湾区域合作对中国和东盟都具有现实意义。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亟需一条更便捷的海上通道,中国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开辟有广阔市场潜力的沿海新区;东盟也需要建立新的合作机制和平台,以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
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并把中国-东盟博览会会址永遠落户南宁。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将会创造一个拥有18亿消费者、超过2.7万亿美元GDP、1.2万亿美元贸易总量的经济区。按人口算,这将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从经济规模看,这将是仅次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全球第三大自由贸易区。这必然使东盟各国,以及日本、韩国和世界各国工商贸易集团向南宁集聚,同时我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央各大企业也纷纷前来参加博览会,签订商贸协定、合作协定,必然带来物流业的大发展。
而对于原来交通不便、开放程度低,吸引外资少,经济发展落后的中国大西南地区来说,经济圈的建设将带来崛起的历史机遇。这些地区可以通过环北部湾经济圈这个重要的出海口,大力发展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关系,扩大开放程度,提高引进和利用外资的水平,并加快本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广度与深度。
泛北部湾经济圈大规模的开发虽尚未开始,但是其投资价值已开始彰显。目前众多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台湾、香港等地的商人已经开始付诸行动,纷纷在云南、广西和越南北部投资建厂,抢占投资发展的制高点和先机。
有了泛北部湾经济区这个出海口,大西南地区不仅可以从海路上更加便捷地与经济高速增长的大珠三角地区相连接,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海上大通道与东南亚国家中较发达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相连接,从而着力发展通道经济和港口经济,缩短西南地区进出口物资的运输距离、降低运输成本,开拓东南亚市场。
开发泛北部湾经济区不仅是大西南振兴和繁荣的需要,也是中国西部大开发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应当把环北部湾的开发纳入到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总体战略中来,通过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为中国大西南地区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市场,提供更充裕的资金,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企业,获取更丰富的发展资源。
二、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关键
对东盟国家与我国大西南地区的经贸往来和投资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当把泛北部湾经济区开发,纳入到中国与东盟建立自贸区的总体战略和规划中来。
环北部湾是把中国的西南地区与许多能源和战略资源的来源地,如东南亚地区、南亚地区和澳大利亚连在一起的海上大通道,同时由于本身又是能源和资源的富集地,因此无论是建立新的能源和战略资源进口渠道,还是与这些国家联合开采开发北部湾地区,以及中国西南地区的能源和矿产资源,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都会提供重要的基础和便利条件。另一方面,中国的大西南地区相对东部地区来说,地域广阔,人烟稀少,宜于依托和利用本国及国外资源,大力发展石化、钢铁、电力等重工业和资源型工业,建立中国的重化工业和能源工业基地,同时也宜于建立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基地。
由于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将为东盟国家特别是其中比较发达的新、马、泰等国与中国的经贸往来提供更加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和日臻完善的配套服务,加之大西南地区仍然是一片尚待开发的处女地,有比目前东部沿海地区更大的发展商机和更低的开发成本,因此必将大大提高这些国家对中国大西南地区进行投资、贸易、开发的兴趣。
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和国家计委公布的《西部开发重点专项规划》都明确提出了南(南宁)、贵(贵阳)、昆(昆明)经济区是西部开发的三个重点区域之一。泛北部湾经济圈正是这一重点区域的龙头,具有沿边、沿海、沿江的优越区位。它背靠资源丰富的大西南,东连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北接经济实力雄厚的湖南湖北,南向东盟各国,是东南亚的几何中心,既享受沿边、沿海的优惠政策,又享受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还有民族自治的各项优惠政策,这些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为加速发展物流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认为,尽管北部湾城市群拥有丰富的港口资源、海洋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源和农林资源,但它最大的优势不是资源优势,而是区位优势。北部湾就地理海域概念包括中国的广西沿海、广东雷州半岛、海南西南和越南的东北部海域。广西沿海城市钦州、防城港、北海等就是处于北部湾这一港口顶端的中心位置,拥有独特的优势、独特的条件。首先,这一地区地处多个区域的交汇点,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东临粤港澳,是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中心位置,是中国大陆东、中、西三大地带交汇点;其次,这一地区是中国——东盟经济圈与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结合部;第三是这一地区是我国西部地区惟一既沿海又沿边的地带,与越南有1020公里的陆地边境线。
刘奇葆书记在“环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上提出了中国-东盟“M”型区域经济合作战略。所谓“M”型战略,从布局上看,由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大湄公河次区域两个板块和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一个中轴组成,形成形似英文字母“M”的“一轴两翼”大格局。
从内容上看,有海上经济合作、陆上经济合作、湄公河流域合作,它们英文表述的第一个字母也都是“M”。“M”型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的精髓是开放、合作、发展,而“4+2”城市群间的合作必然会成为推动“M”型战略的重要措施(“4+2”经济板块是在原北部湾(广西)经济区所属的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4座城市基础上扩展而来,玉林和崇左是其新伙伴)。“4+2”城市既沿海又沿边,资源丰富,其城市群的建立将为推进“M”型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提供强劲推力。
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多个区域合作的交会点,6个城市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其人口、面积和经济总量均占到广西的40%左右。
据了解,目前这6个城市已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将合力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合力共建区域物流基地、合力共建区域商贸基地、合力共建区域性加工制造基地等。
三、泛北部湾经济开发需要大量人才,高等职业教育重任在肩
据广西人事部门有关人士介绍,广西工业设计、制造、研发、软件开发等中高级人才严重短缺,预计需求量为3000人,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缺口高达几万人,高素质、职业化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约需2000多人。
据了解,目前泛北部湾经济圈的钦州港、防城港的各大码头、企业已经纷纷向广西各地高职院校毕业生纷纷抛出橄榄枝,为广西高职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目前,石化、冶金、能源、粮油加工、林浆纸五大产业的形成,给广西人民带来的已不仅仅是希望,还是现实中大量的就业岗位。而随着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加快开放开发,一系列大型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企业的落户发展,还将需要更多的技术型产业工人。
“实用、管用、好用、耐用”,广西钦州中商生物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兴龙用八个字概括了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独特的竞争优势。他说,高职院校毕业生专业对口,基础知识扎实,上手快,素质高,吃苦耐劳,企业最欢迎这些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从市场的需求和高职院校的就业率来看,都说明社会发展需要有一技之长,操作型、技能型的人才,而广阔的发展前景也预示着广西高等职业教育的美好明天。
在北部湾地区各市县举办的国际民歌节、荔枝节、花茶节、珍珠节、香料节、糖业洽谈会等各种特色文化节、商贸会,也会有力地促进商贸交易,推动物流业发展。
在发展物流业的同时,应特别重视各项配套设施建设,为参加会展、博览会的各国、各省贸易团提供便捷的服务,以利他们在邕设立常驻机构,促进物流业的发展。北部湾地区有很多快速发展物流业的有利因素,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促进北部湾地区物流业的发展,是促使该区域经济崛起的重要一步棋。
据日前网上公布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东南沿海地区在农产品加工、生物工程、特色优良品种繁育与饲养、鱼类加工,现代物流、有色金属、机械与汽车产业以及旅游、信息技术、水利水电、交通、城建、房地产管理、医疗、金融保险、建筑施工管理等行业和部分专业的人才面临严重短缺。高等职业教育要更好地为广西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要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为广西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服务;要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广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要围绕“高等职业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的实施,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高等职业教育和培训;要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广西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
泛经济法 篇4
经济圈理论的雏形最早出现在19世纪70年代的“区位论”, 以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为基础构建的“杜能圈”和1909年韦伯创立的工业区位理论为代表, 是早期区域发展理论的体现。与当前区域理论的不同在于:农业区位理论和工业区位理论是以单个农场或工厂为立足点, 对小区域发展进行合理的布局。随着经济和区位理论的发展, 相继出现了克里斯特勒的中心地理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和戈特曼的大都市圈理论等较大区域的发展理论[1]。进入20世纪后区位理论得到迅速发展, 出现了现代区位理论, 又称区域经济学, 将区位理论进一步扩大, 形成都市圈经济发展理论。随着交通、经济、科技等条件的完善, 当今区位论已经涉及到城市之间以及省际之间的合作, 如已经形成的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大都圈。都市圈的提出吸引了大量学者的关注, 黄莹、周黎俊[2]对中国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辐射能力进行了研究, 通过构建经济首位度、城市经济指数等模型定量分析, 对三大都市圈进行对比得出三个核心城市, 上海作为核心城市的辐射影响能力最强的结论;靳贞来、朱的娥[3]在分析安徽省省会经济圈发展面临的三大难题基础上, 提出“三步走”实施战略, 强调以合—巢—六一体化为突破口, 做好“五个对接”, 并对具体政策进行了深入思考;万树、卢文峰[1]则根据经济圈的理论内涵及其内在机制, 结合合肥、六安、巢湖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构建了省会经济圈, 提出突破行政区划限制, 整合三市各种要素市场, 消除各种阻碍其要素合理流动的非市场干预, 为省会经济圈的合理运行奠定基础。王晓辉、关伟等[5]通过对安徽省会经济圈实际情况的调查, 结合目前生态补偿研究内容, 提出了针对省会经济圈的水资源、森林资源和生态功能保护区等领域的具体生态补偿设计内容。省会经济圈是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它是以一个或更多中心城市为核心, 依托现代发达的交通、信息、辐射等联系, 带动周边城市和区域, 形成具有更大竞争力, 体现一体化思路, 并对周边区域具有一定管理职能的城市功能地域, 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首先, 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处于领导地位, 可指引区域正常、健康的发展;其次, 随着现代城市功能的完善, 中心城市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空间组织形式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基本单元, 并随着其影响和辐射范围不断扩大, 使区域具有更强的竞争力。长三角、珠三角等成功经济圈的案例证明, 经济圈不但已成为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向, 并且是加快引导区域一体化进程的重要途径。省会城市经济圈的经济发展以核心城市为中心、以圈层状结构向外发展, 其周围地域根据其影响的强弱及功能组织的不同而往往被划分为若干圈层:核心城市区、都市圈、大都市圈、省会圈。
在合作模式方面, 李万莲在分析皖北地区的旅游合作实践的基础上, 从空间结构、资源整合及合作主体关系等方面提出了皖北地区旅游合作的主要模式[6]。方世敏、唐艳[7]认为, 区域旅游合作形式、理想模式、空间结构形态以及产业链与产业体系的构建等几方面, 是发展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要理论基础。刘一君、许世淳等提出, 转变替代性竞争的唯一途径就是在较大区域范围内进行更多的选择, 通过资源优势互补进行必要的SCM, 以加强区域旅游开发合作, 实现互补增强效应。区域旅游“竞争—合作”的发展由“增长极模式”到“点轴模式”, 最终应形成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的旅游“网络模式”, 实现战略双赢或多赢, 对区域旅游综合开发具有指导意义[8]。张慧霞、刘斯文认为, 旅游合作的第一主体是地方政府, 第二主体是企业。在各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才能形成区域旅游合作的外部制度框架和内部运行机制, 中部区域旅游合作模式应选择33N合作模式[9]。杨荣斌、郑建瑜从地理学空间视野提出了区域旅游合作的5种结构模式:点—轴发展模式、单核辐射模式、双核联动模式、核心边缘模式和网络型模式, 并从模式的内在结构和外部形态两方面进一步分析了模式动态演化的5种趋势[10]。马勇、卢桂芳在分析海峡旅游合作区构建背景的基础上, 认为合作必须从时间、空间、关系三个维度综合考虑构建合作模式。在合作模式方面, 国内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定性研究方面, 研究模式的侧重点不同, 类型也不同。
2 泛巢湖国家级旅游区关系与安徽省会经济圈的关系
安徽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以合肥为中心, 以六安、巢湖为两翼的“省会经济圈”战略构想。省会经济圈的建设有利于发挥省会合肥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作用及六安、巢湖的比较优势;有利于圈内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在更大的范围内优化配置, 提高整体竞争力;有利于联动沿江和沿淮城市群发展, 带动安徽奋力崛起。安徽省会经济圈范围包括合肥、六安、巢湖市, 国土面积3.44万km2, 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总人口的24.7%;2006年人口1603万人, 占全省总人口的24.3%;地区生产总值1775亿元, 约占全省的28.9%。构建省会经济圈是一个开放、动态的过程。随着省会经济圈对内对外交通网络的进一步完善和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其覆盖和影响的范围将可能扩大至北到淮南市、蚌埠市, 东到滁州市、马鞍山市, 南到安庆市、芜湖市、铜陵市的更大区域, 逐步形成省会经济圈。
安徽省“十一五”旅游规划提出, 安徽省旅游发展分为大皖南国际旅游区、泛巢湖国家级旅游区和新皖北区域旅游区, 泛巢湖国家级旅游区是以合肥为中心, 以巢湖、大别山为依托, 以两个高速路程为半径的国家级旅游区, 包括合肥市、安庆市、巢湖市、滁州市、六安市五个城市, 总面积63461km2, 人口2630.9万人, 分别占全省的45.46%和40.38%。2006年三市GDP总量已达到1774.63亿元, 占全省的27%以上。
从表1中统计的泛巢湖经济基础来看, 各城市历年国内生产总值占安徽省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较大, 区内GDP总量相对较高, 增强了为旅游业的发展的支持能力。但从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的历年增长率来看, 2005年之前泛巢湖中只有合肥市增长率较高, 其他各市相对较低, 说明泛巢湖各市经济发展差异较大, 经济发展不平衡, 制约了泛巢湖经济圈的整体发展进程。2006年和2007年以来, 泛巢湖其他城市GDP增长率有明显提升, 为经济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注:资料来源于泛巢湖旅游发展行动计划。
泛巢湖国家旅游区拥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5个, 约占全省的23%。旅游资源丰富, 旅游景点众多。多年来, 旅游接待人次占全省的30%左右, 旅游直接收入占全省的40%左右, 已成为安徽省旅游业的主体力量之一。2007年旅游收入及接待人数方面看, 两者在安徽省排名都相对靠前, 旅游发展潜力较大。泛巢湖主要旅游景区发展概况见表2。
资料来源:泛巢湖旅游发展行动计划。
安徽省近年来已逐渐成为旅游大省, 2006年实现旅游收入411.5亿元, 占全省GDP的6.7%;2007年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7.84%。其中, 合肥市2006年旅游收入68.42亿元, 占全市GDP的6.37%。据专家预测, 旅游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例还会继续上升, 按照目前国内对旅游业占GDP的比重达到8%就可确定为支柱产业的传统指标要求来看, 旅游业很快将成为安徽省的支柱产业, 作为省会经济圈中旅游业较发达的泛巢湖旅游将成为安徽省会经济圈内的重要产业, 泛巢湖国家级旅游区是省会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旅游空间形态为省会旅游圈, 可称之为泛巢湖旅游圈。
3 泛巢湖旅游圈建立的意义
主要表现在:①落实省会经济圈发展战略。为了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安徽省要建立省会经济圈, 集中优势产业, 带动整个省会经济圈发展。泛巢湖旅游作为省会经济圈重要组成部分, 也应该积极抓住本地旅游业较发达的优势, 努力增强自身经济实力, 不断提高泛巢湖旅游在省会经济圈中的地位, 以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建立泛巢湖旅游圈, 相互引进人才、技术, 获得更多招商引资的机会, 扩大旅游业影响力, 实现泛巢湖旅游业的腾飞和省会经济圈的快速发展。②改善泛巢湖旅游环境。建立泛巢湖旅游圈, 实现资源共享, 可使整个旅游圈旅游环境得到充分改善。首先旅游圈的建立可使每个城市面对更大的游客市场, 增加旅游收入;其次, 每个城市的人力、财力都是有限的, 难免在旅游发展中遇到各种障碍。通过建立旅游圈实现资源共享, 可共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吃、购、住以及交通等旅游环境, 加快旅游业的发展。③塑造区域大旅游。区域旅游发展至今, 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旅游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以往的小区域旅游已无法适应当前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进行区域旅游合作, 并成为当前旅游发展的主流方向。六安市、巢湖、合肥三市距离较近, 在地域、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具有良好的区域合作条件, 因此建立泛巢湖旅游圈成为加快三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4 省会旅游圈构建
构建以合肥为核心, 以六安、巢湖为两翼, 扩展至滁州、安庆所构成的泛巢湖旅游圈, 将来可进一步辐射到阜阳、芜湖、马鞍山、铜陵、蚌埠等城市, 形成泛巢湖旅游圈。可见省会旅游圈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圈层系统。合肥、巢湖、六安在泛巢湖区域内距离较近, 且三市之间都互相毗邻, 成“品”字行结构, 最有利于开展旅游合作。三市应联合发展旅游业, 发挥区域历史文化遗产丰富、重点文物景点众多的文化资源优势, 着力发展旅游业, 延伸产业链, 完善配套, 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区域新的支柱产业。把合肥市的休闲度假、会展、园林、科教、文化、乡村、工业旅游与六安、巢湖的红色旅游、绿色旅游结合起来, 吸收安庆、芜湖、淮南、滁州的主要旅游景点, 连点成线、连线成网, 把泛巢湖旅游圈打造成华东旅游休闲度假中心和全国有影响的旅游目的地。重点提升合肥旅游中心城市地位, 加快建设合肥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旅游信息中心。三市之间景区不但可连成一线, 构成较长范围的旅游路线, 相互交叉, 形成点对点的旅游路线, 而且可相互作为客源中转站, 成为其他两市扩大旅游市场覆盖范围的借助点和接力点。图1为泛巢湖旅游圈系统。
5 泛巢湖旅游合作优势与合作措施
5.1 优势
合作优势主要表现在:①经济基础较好。2005年六安GDP为313亿元, 合肥为878亿元, 巢湖为301亿元, 三市经济总量接近1500亿, 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保障。根据第四次年度商务城市调查排行榜, 合肥成功入围十大“经商成本最低的城市”, 排名第七位, 成为极具潜力的商业投资城市。2006年, 合肥市GDP超过了100亿美元, 达到了辐射1h经济圈的国际通行标准。合肥、六安、巢湖三市GDP合计200亿美元以上, 也超过了构建城市群 (圈) 经济总量的理论门槛[4]。②区位优势显著。合肥与六安、巢湖空间距离近, 三市地相接, 水相连, 交通便捷, 两市城区及其县域地区分别在合肥市的“一小时经济圈”和“两小时经济圈”范围内。随着宁西铁路、合武快速铁路和合铜黄、合六叶、合淮阜高速公路的建成, 以及新桥机场的迁建, 更加速了两市与合肥之间的联系。③相互联系紧密。合肥、六安、巢湖三市历史上联系密切, 地域相连, 人缘相亲, 文化相近, 产业互补, 经济相通。特别是近年来, 合肥的向心力不断增强, 与六安、巢湖之间经济合作日益紧密, 人流、物流、信息流加快流动, 产业逐步融合, 投资逐年增加, 基础设施加快对接, 文化交流更加密切。④旅游资源互补。合肥、巢湖、六安三市地处江淮之间, 合肥和巢湖比较完整地保留了皖中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文化遗产, 拥有较为丰富的历史人文遗存和优质山水文化和湖光资源;而六安自然旅游资源密集丰实, 雄浑神奇的大别山风光和历史人文及红色革命景观融合依存, 相互烘托。三市旅游资源各具特色, 有山水、人文史迹等差异, 如果科学地进行优化组合, 不仅可强化三市旅游资源和竞争优势, 同时也为泛巢湖旅游区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资源基础。
5.2 合作措施
合作措施主要有:①制定跨区域旅游规划。旅游合作顺利实施需要有良好的旅游环境, 旅游规划作为城市旅游发展的准则, 决定旅游发展的方向。因此, 三市市旅游规划的制定应该相互参考, 实现统一规划, 规划要尽可能符合省会城市圈及泛巢湖旅游发展的要求。一方面可对各市进行准确的功能定位, 另一方面可协调与旅游圈内其他城市发展的关系, 营造良好的旅游合作环境。②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合肥是一座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代和谐交融的城市, 以现代人文吸引物类单体最多, 其次是历史遗产类和水文景观类较多, 其他类型相对较少;六安市有丰富的红色、人文和山水资源;巢湖以水文景观、温泉、洞穴旅游等发展较快, 三市旅游资源存在一定的互补差异 (表3) , 有利于三市之间的旅游合作。为避免圈内重复建设问题, 应对圈内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如六安红色资源、文化遗产与合肥人文资源的整合;六安五大水库与巢湖水景观及温泉的整合;六安天堂寨、白马尖等山体景观与巢湖褒禅山、银屏山, 合肥紫蓬山等之间的同质整合。又如通过旅游线路对三市知名景点的整合与临近旅游景点的整合等方式。此外, 各市区域内部的资源也同样需要整合。通过资源整合, 不仅避免了圈内旅游景点之间的竞争, 也为泛巢湖旅游扩大省会圈内外的影响打开方便之门。③优化旅游圈系统。泛巢湖旅游圈总面积3.557万km2, 2006年人口1591万人, 占全省的23.9%。2006年三市GDP总量已达到1774.63亿元, 占全省的27%, 是安徽省经济较发达地区, 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巨大的本地客源市场。由于资源条件和地域差别, 应建立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支点, 以专题旅游热线为纽带, 组织鲜明的旅游经济区合作模式, 对泛巢湖旅游区系统进行优化。其中, 合肥作为一级旅游中心, 六安、巢湖作为二级旅游中心, 金安、裕安、金寨、霍山、和县、含山等县有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 可作为三级旅游中心。④加强旅游交通建设。目前, 泛巢湖区域交通环境得到巨大改善, 但由于地形条件、人力、物力等因素, 三市的公路交通里数及覆盖范围仍然不能完全满足泛巢湖旅游发展的需求 (表4) 。首先, 统筹区域交通建设, 打破行政障碍, 消除边界交通瓶颈, 统筹规划, 加快建设区域快速交通系统。对急需建设而又缺乏投资主体的公路采取建立统一的融资平台或实行省和区域共建等方式进行建设, 减少或外移区域内各市交界处公路、桥梁收费站, 推进无障碍交通, 实行区域道路、桥梁收费的一体化;采用公司制改革合裕内河航道管理, 统一管理权限。其次, 实现区域交通网络。交通作为区域连接纽带, 对六安融入省会圈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六安、合肥、巢湖要实现三市间“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目标和三市区城际快速综合交通体系, 加强对公路、铁路等交通网的建设, 依托合肥主城区 “一小时通勤圈”, 建立主城区 “半小时通勤圈”, 实现区域交通网络同城化。同时, 为保证圈内便利的交通, 应减少或外移城市交界处公路、桥梁收费站, 推进无障碍交通, 实行道路、桥梁收费的一体化, 实现异地购票本地上车、本地购票异地上车等措施;第三, 实现交通信息系统联网, 统一泛巢湖旅游圈的交通运输单证、票证和收费卡等系统, 促进旅游圈内交通运输信息系统标准化、一体化。此外, 及时发布各种交通信息, 共同设立客运联系热线电话, 相互提供列车到开时刻、汽车开行班次等信息, 互播客运班次。
注:资料来源于泛巢湖旅游发展行动计划。
6 结语
合肥、六安、巢湖三市地域临近, 在经济、交通、资源、信息等方面都有较为密切的联系, 而且彼此之间又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优势, 是省会经济圈的核心力量, 同时也是泛巢湖旅游圈的核心成员。
随着合巢六三市的消费能力上升, 整个区域居民出游已经相当普遍, 为泛巢湖旅游圈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源市场。加之, 周边省市, 尤其是临近的长三角各省、市经济都较发达, 人们的旅游消费欲望和实力十分强劲。特别是近年来旅游者的旅游价值取向已由单纯游览大山名川而转向个性化、多元化, 而泛巢湖旅游圈具有的山水自然、文化等特色正适合当前旅游者的需求, 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摘要:省会经济圈是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作为安徽省重点打造的三大旅游板块之一的泛巢湖旅游国家级旅游区的形成, 依托于安徽省会经济圈, 认为构建省会旅游圈是泛巢湖旅游板块形成与合作的重要空间模式。分析了安徽省会旅游圈的空间结构和合作措施, 为泛巢湖旅游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省会经济圈,泛巢湖,省会旅游圈,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万树, 卢文峰.关于构建省会经济圈的几点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 2008, 1 (25) ∶32-36.
[2]黄莹, 周黎俊.中国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辐射能力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 2008, (1) ∶155-158.
[3]靳贞来, 朱的娥.关于构建省会经济圈的几点思考[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07, (2) ∶19-21.
[4]安徽省统计局.2007安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局出版社, 2007∶8.
[5]王晓辉, 关伟, 等.安徽省会经济圈建设中的生态补偿问题探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7 (3) ∶42-45.
[6]李万莲.皖北区域旅游合作模式探讨[J].资源与产业, 2009, 11 (5) ∶101-104.
[7]方世敏, 唐艳.基于区域旅游合作的红三角旅游区建设问题探析[J].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30 (5) ∶77-80.
[8]刘一君, 许世淳, 等.SCM视角下的旅游空间“竞争—合作”模式实证研究——以大桂林旅游区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6, 9 (7) ∶10-13.
[9]张慧霞, 刘斯文.中部地区区域旅游合作[J].经济地理, 2006, 26 (4) ∶714-720.
[10]杨荣斌, 郑建瑜, 等.区域旅游合作结构模式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5, 21 (5) ∶95-98.
泛经济法 篇5
闭幕式上的致辞
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蓝天立
(2012年7月13日)
在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协办单位,中外有关政府部门、有关机构以及与会嘉宾的共同努力下,第七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已经完成了所有的议程。
结合目前中国-东盟合作的新形势,本届论坛继续秉承“共建中国-东盟新增长极”的宗旨,以“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与共同繁荣”为主题,同时召开泛北智库、泛北城市发展、泛北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国—马来西亚产业合作等四个专题峰会。
来自中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等国家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国际组织代表、中外著名企业代表以及中外新闻媒体记者400多人出席论坛,围绕大会主题和四个峰会的12个专题,共有102位嘉宾在论坛上致辞、发表演讲。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全国政协副主席白立忱出席论坛并致辞。通过一天半的研讨、交流,与会代表总结了泛北合作6年来取得的成绩,对如何进一步深化泛北合作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观点,对推进泛北区域城市发展合作、电子信息产业合作、产业园区合
1作等达成了一系列共识,并签署了一批合作协议。中国商务部代表发布了泛北联合专家组会议最新成果。论坛成果丰硕,取得了圆满成功。
一、泛北合作成效显著,机制建设取得新突破。与会代表认为,自2006年首届环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提出泛北合作构想以来,泛北合作共识不断扩大,务实合作成效显著。泛北区域国家相互开通海上航线,建立友好港口,加强海上合作;共同推动“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建设,推进跨境合作,中国—东盟互联互通的进程不断加快。共同推动旅游、金融、文化等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泛北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层次不断提升、成果不断丰富,成为中国与东盟全面合作框架下的次区域合作的一大亮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11月,第十四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通过了《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可行性研究报告》,泛北合作正式纳入中国—东盟全面合作框架,上升为由各国政府层面共同推动的新兴的次区域合作项目,泛北合作机制化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在泛北合作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今年7月11日,泛北联合专家组召开第五次会议,刚才中国商务部代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联合专家组专家李岸先生代表专家组发布了泛北联合专家组会议最新成果,其主要内容是审议了《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路线图(草案)》、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系列专项合作规划,深入研讨了泛北部湾路线图制定和联合专家组后续行动计划。建议将7个专项规划进一步修改后提交今年召开的中国—东盟经贸部长会议、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审议。通过泛北论坛形成了泛北智库峰会的机制。结合新的国际形势,论坛举办了第三届泛
北部湾智库峰会,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的著名专家和学者出席,与会领导、专家围绕“全球经济再平衡:泛北部湾区域合作与发展”这一主题。从区域合作多元化与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多边贸易体制与深化泛北区域合作、人民币国际化与泛北地区金融合作等方面,就如何发挥泛北部湾合作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开展研讨,提出一系列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对加快泛北合作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城市合作成为泛北合作的重要载体。本届论坛举办了泛北城市发展峰会,围绕“推动泛北城市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繁荣”的主题。针对“加强泛北部湾城市合作,推动南—新经济走廊建设;总部基地建设与城市国际化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泛北城市合作发展”三个议题,共有国内外25名嘉宾致辞及发表演讲。
与会嘉宾就城市之间的交通、产业、经贸、文化、教育、科技等合作进行广泛交流,对城市合作机制建设、城市合作模式以及合作的重点、难点进行探讨,提出了许多有前瞻性的建议。通过研讨,与会代表达成五点共识:一是加强沟通协商,建立合作发展机制;二是加强互联互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三是加强产业合作,促进区域优势互补;四是加强联动发展,实现贸易与投资互动;五是加强交流培养,促进人员往来和人才建设。峰会上,南宁市与鼎丰集团(香港)投资有限公司等公司签署合作项目6个,总投资24.76亿元,项目涵盖了制造业、基础设施、服务业等领域。
三、中马产业园区合作成为泛北合作的典范。2011年4月28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出席中国—马来西亚经贸合作论坛时提议中马双方合作共建中马钦州产业园,得到了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先生的积极支持。今年4月1日,中马钦州产业园顺利开园,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共同出席开园仪式,这是继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中国新加坡天津生态城之后中国第三个与外国政府合作共建的园区,成为泛北合作标志性工程。今年6月,经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先生提议,中马两国就合作共建马中关丹产业园达成一致,中国商务部委托广西牵头与马方政府合作,共同建设马中关丹产业园。这标志着泛北产业合作又向前迈出一步。为进一步落实中马两国总理的倡议,打造泛北合作先行示范效应,今年的泛北论坛专门举办了中国-马来西亚产业合作峰会,来自中国、马来西亚、印尼、英国、韩国、香港、台湾、亚洲开发银行等国家或地区、国际组织的官员、专家学者、企业家、媒体记者等共200余人出席。参会代表围绕国际经济合作区建设经验及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建设、中国—马来西亚产业合作模式、发展重点和方向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中国—马来西亚产业合作峰会声明》,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四、电子信息产业拓展泛北合作新领域。电子信息产业具有产业规模大、技术进步快、产业关联度强等特征,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泛北区域各国重要战略性产业。近几年,受益于中国西部大开发和北部湾等政策优惠,北部湾以北海为代表,主动承接东部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积极促进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发展。
本次论坛结合泛北区域电子信息产业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举办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峰会。来自国内外的嘉宾、著名电子企业代表就如何利用世界产业转移趋势、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等重要机遇加强泛北电子信息产业布局、分工与协作等方面发表看法和建议。峰会向电子信息产业界发出了共建北部湾硅谷的倡议书,并就共同建立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及研发机构之间的互动机制,共同建立泛北部湾(北海)电子信息企业联盟,共同建立泛北部湾(北海)电子信息产学研基地,共同探索建立泛北部湾电子信息人才的培养、交流机制等方面达成了共识。会上,北海市与相关企业签署了电子信息产业项目协议9项,投资总额7.8亿元,这是泛北电子信息产业合作取得实际进展的重要体现。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本次论坛得到了主办单位、协办单位、中央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得到了柬埔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等国政府部门和有关机构的密切配合,得到了东盟国家驻我国使领馆和我国驻东盟国家使领馆的大力帮助。
在此,我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论坛组委会,向各位嘉宾和新闻媒体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让我们以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为平台,紧密合作,加强沟通,进一步推动深化泛北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女生们、先生们、朋友们,让我们第八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再相会。
泛经济法 篇6
关键词:泛北部湾;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当前随着泛北部湾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其对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如何根据泛北部湾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培养出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立足于广西,以泛北部湾的国际视野审视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特征,在这种国际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把握形势,探索泛北部湾区域经济视野下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期为该区域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提供参考借鉴。
一、制定科学的国际化合作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计划是教育部门培养学生的总体方案,它包括培养目标、学制、课程安排、考核方式、课外活动、校外实践及毕业设计等多方面的内容。泛北部湾区域高校要培养出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制定科学、合理的国际化合作人才培养计划是实现该目标的有效途径。其中,在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中又以培养目标的制定和课程的安排最为关键。就培养目标的制定而言,该区域高校应明确自身特色与办学优势条件,科学选择合作伙伴及合作方式,并根据相关政策、市场需求和学生自身条件与意愿,将旅游管理按照专业方向细分,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就课程安排方面而言,一方面,泛北部湾区域高校可依据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与国际关系和区域合作领域相关的公共基础课,以国际关系学、跨文化交际、东盟客源国研究等有关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选修课程,通过优化课程结构的手段,适当调整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安排,突出创新性、时效性和国际性。另一方面,在旅游业的国际化竞争中,语言是基础,该区域各级政府部门也应鼓励当地高校适当增加双语教学比重,充分发挥高校教育的优势,提高旅游服务和交流能力。
二、增加资金投入,拓展国际化合作的层次及范围
充足的资金是开展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合作的基础。为加快泛北部湾的旅游合作,培养出大规模的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当地政府应该主动增加投资力度,引导高校多渠道筹款,从政策高度上降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合作人才培养的门槛。而泛北部湾区域高校则应激活自身的产业性,走产学结合的道路,从而降低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的准入门槛,资助参与国际化合作的学生,吸引更多学生就读;此外,该区域高校还应增加建设资金的投入,改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环境,完善国际化合作基础设施,多渠道实现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
国际化的师资队伍能够促进学术的交流、互补、碰撞与融合,通过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的方式推陈出新,产生学术研究上的新增长点,进而形成教学与学术上的良性循环和优势互补。泛北部湾区域旅游高等学校要走国际化合作培养之路,构建一支国际化的师资队伍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该区域旅游高等学校要采取“请进来”策略,在充分考虑其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以最优方式引进国外旅游学科专家及高水平人才,从而加强该区域教师队伍结构的国际化。另一方面,泛北部湾区域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国际化也应采取“走出去”战略,与东盟各国高校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交流和互访活动。首先,当地旅游高校要加强对本校教师国际化专业知识、操作技能以及价值观的培养,以提高教师队伍国际化水平;其次,该区域高校应给本校教师提供更多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与国外高校进行科研合作的机会,提升教师科研学术水平;第三,泛北部湾区域旅游高校要加强与国外一流大学的合作,尽可能多的为本校教师提供外出考察访问及公费留学名额,派遣本校教师出国学习、深造,使其积极主动的融入到国际化合作的大环境中,增强其国际化教学能力。
四、构建国际化合作人才培养评价与反馈机制
早在2007年,云南省就已构建了云南省高校国际化办学评估体系,这为泛北部湾区域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国际化培养提供了经验。且随着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合作的深入发展,旅游高等院校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课程体系、培养模式都朝着全球标准化和统一化的方向前进,尤其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的出台,对泛北部湾区域内构建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国际化合作的统一质量评价体系和评价反馈机制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反馈机制,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它将实习单位评价结果直接反馈到学校,或以学生的就业信息为向导,由用人单位定时将实习学生的绩效考评以量化的数值反馈给学校,以检测合作办学质量。而国际化合作人才反馈机制的建立也有利于旅游管理专业适时调整人才的培养结构,不断改革、完善旅游管理专业国际化合作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以适应现代市场变化、发展的需求。构建泛北部湾区域内旅游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可以由政府出面委托相关单位,以国外的人才评价体系与管理经验为借鉴,由学校与社会共同参与评价,明确量化评价标准,建立国际旅游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制度或者国际化办学的学历认证制度,实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国际对接。
五、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增强国际竞争力
泛经济法 篇7
一、泛北部湾经济区概述
北部湾, 位于我国南海的西北部, 是一个半封闭的海湾, 约12. 8 万平方公里。东临我国雷州半岛和海南岛, 北临广西, 西临越南, 与琼州海峡和南中国海相连。北部湾三面为陆地环抱, 蕴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渔业资源也十分丰富。是我国大西南的重要通道, 湛江港、防城港、北海港等, 都依靠北部湾这一地理优势, 发挥着国际物流的作用。
而所谓泛北部湾经济区, 是于2006 年7 月在广西南宁主办的首届“环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中所提出的。论坛提出了构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 并依据地缘经济概念, 超越了单纯的地理概念, 将环北部湾经济合作延伸到隔海相邻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等海上东盟国家, 使得这一区域更为宽泛。
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是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关系在次区域的进一步深化与细化, 对该区域内各个国家及地区的经济发展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身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之中, 泛北部湾经济区已开始成为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合作新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 经过泛北经济区各国共同努力, 经济合作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 成为东盟合作的新亮点。同时, 区域内法律制度的一体化与法律协调机制的构建的需求也日益显现, 尤其是在知识产权合作方面尤为明显。
二、建立泛北部湾经济区知识产权法律协调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这一概念的提出, 中国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越南、泰国、菲律宾和文莱的经济合作更加密切。2014 年双方贸易额达4804 亿美元, 较上年增长8. 3% , 2014 年中国从东盟进口2083 亿美元, 增长4. 4% ; 向东盟出口2721 亿美元, 增长11. 5% , 出口增速远远大于进口增速。在中国与东盟十国的贸易额中, 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居前三位。中越双边贸易额的排名由2013 年的第五位提升到2014 年的第二位, 2014 年中越贸易增速达27. 7% , 其中中国向越南出口637 亿美元, 进口199 亿美元。
经济合作和国际贸易的增加, 必定意味着知识产权方面需要不断的合作和协调。然而, 就目前现状而言, 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之间的知识产权纠纷也日益增多。一些中国公司和企业因在当地涉及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而被当地执法机构严厉惩处, 还有些中国公司企业是被其竞争对手侵权, 因两国之间缺乏行之有效的知识产权协调机制而无法得到救济。如作为摩托车使用大国的越南, 在九十年代, 中国的摩托车出口量达到最大化, 越南的大街小巷充斥着来自中国的各种摩托车。然而近十年, 中国摩托车基本退出越南市场, 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越南本国开始大量生产山寨摩托车, 质量性能虽比中国制造的差, 但价格更为低廉。更有甚者, 冒用中国各大知名摩托车商标, 如重庆嘉陵, 使得消费者越来越不相信这些中国品牌, 转而投向日本品牌, 最终导致中国品牌退出, 而日本品牌占有绝大多数的市场占有率。另外, 还有江苏江淮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的商标在印尼被恶意抢注等多起知识产权的纠纷。我国在不断加强与泛北部湾各国经济合作, 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同时, 知识产权纠纷案也日益增多。这就要求我国和泛北各国需要尽快协调本国国内知识产权法律体系, 使得整个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内的知识产权法律一体化,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整个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目前, 世界范围内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一体化是不可否认的趋势所在。世界各国、各区域经济密切联系、共同发展, 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合作亦然。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一体化主要通过各国签订双边或多边国际条约等方式来实现。如早在1997 年, 东盟各成员国在曼谷签订《东盟关于知识产权保护合作的框架协议》, 该协议明确加强各成员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合作, 探索和建立适合东盟各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机制。1997 年, 东盟知识产权协会年会召开, 会上各成员国也基本达成了“严谨且强调执行力”的向欧盟体系学习的共识。2010 年, 共同通过《2011 - 2015 年东盟知识产权行动计划》, 为实现东盟范围内的知识产权法的一体化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行动指南。
同时, 泛北经济合作区各国也参与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知识产权国际条约, 《巴黎公约》、《伯尔尼公约》以及作为WTO的成员国必须要遵守的《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协定》 ( 简称TRIPs) , 作为这些国际条约的共同缔约国, 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内的知识产权法律一体化提供了可能性。
三、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知识产权法律协调的途径
构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知识产权法律协调机制, 主要途径是: 从各国知识产权现状和保护水平出发, 顺应全球知识产权统一化的潮流, 以国际条约作为合作基础, 同时考虑区域内各国知识产权发展的特色和优势, 建立知识产权争端解决机制, 全面推进知识产权保护的区域一体化进程。
( 一) 以国际条约作为合作基础
作为世界上目前最大的贸易性国际组织, WTO在国际贸易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泛北部湾各国均已加入WTO, 经济较不发达的越南也于2006 年加入, 因此各国都需要遵守WTO各项协定, 自然包括TRIPs, 即《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是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对各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影响最大的国际条约。与过去的知识产权国际条约相比, TRIPs对绝大多数类型的知识产权都进行了规定和保护。在法律制定方面, 包括实体性规定和程序性规定。也是首个对知识产权执法及其程序作出规范的国际条约, 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民事责任、刑事责任以及保护知识产权的相关措施等都作出明确规定, 同时还引入了WTO争端解决机制来解决各成员国之间产生的知识产权纠纷。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知识产权立法的基本准则, 也是处理各成员国间涉及知识产权问题的主要法律依据。同时, 《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专利合作条约》、《世界版权公约》等国际条约也为绝大多数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国家所承认和参与。
另外, 作为东盟成员国, 还需遵守东盟国家之间所签署的《东盟关于知识产权保护合作的框架协议》以及《东盟知识产权合作行动计划》, 这些条约都规定了区域内知识产权合作的目标、基本原则、合作范围及争端解决机制, 成为泛北部湾各国知识产权法律一体化的坚实基础。
( 二) 适应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知识产权的区域情况和特色
泛北部湾各国在经济发展上来说, 绝大多数仍属于发展中国家, 具有自己本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特色。而在国际条约中, 鲜少出现对泛北部湾各国特有的传统医药知识、民间民族文学艺术表达, 如传说、手工艺品、设计、音乐、民俗活动、节庆等文化形式的保护。因此, 以泛北部湾各国自身文化作为基础, 制定和协调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特有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如在中国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中医医学, 在西方国家, 因为和西方医学理论相差甚远, 西方各国也没有对中医的基本概念和认识, 中医中涉及到的“经脉”、“邪风”等概念也无法准确翻译成英文, 因此很难得到西方各国医学界认可, 更遑论能对中医进行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但中医理论在东南亚国家因为历史、文化和距离上的原因, 却能得到普遍接受和认可, 甚至在泰国、越南等国发展出了具有本国特色的结合中医理论的医学治疗方式。因此, 对于中医医学理论的知识产权保护, 是泛北部湾各国在制定和统一知识产法律时应当考虑的, 也有具有非常高的可能性的。另外, 东南亚国家珍稀动植物品种和民间秘方也非常丰富, 由于认识到了生物和遗传资源在开发药物和相关工农业产品开发中的巨大价值, 东盟于2000 年制定了《关于获取生物及遗传资源的东盟框架协定草案》, 泛北各国制定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时亦可以以此为参照, 共同保护本国的生物多样化和遗传资源。
( 三) 构建知识产权争端解决机制
在《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定》中提出要建立相关争端解决机制, 但没有作出具体且可执行的规定。而《东盟知识产权合作框架协定》仅仅制定了协商条款, 当出现争端时只能通过协商的方式来解决纠纷, 也未建立专门负责处理法律问题和通过法律手段解决争端的机构。因此, 在泛北各方出现知识产权争端时应如何处理, 可以适当参考中国—东盟自贸区的争端解决机制, 但同时仍需要建立特有的争端解决机制。首先, 泛北各国可以先参考利用东盟各国协商解决的方式, 鼓励争端双方积极协商, 寻找各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以便于经济、高效地解决争端。泛北区域其他国家也可以以斡旋、调停等方式参与其中。但当协商程序无法进行时, 还应尽快建立一个司法化的知识产权争端解决机制, 甚至致力于构建一个全面、终局的解决争端机制。作为目前统一化进程最快最完善的欧盟, 所制定的争端解决机制十分值得我们学习。
另外, 泛北八国均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 因此一旦出现知识产权争端, 争端双方若为东盟成员国或中国和另一国, 均面临两个选择。两国可以选择WTO争端解决程序或东盟内争端解决机制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争端解决程序。因此, 泛北区域内非常有必要建立一个知识产权工作专门小组, 由这个小组通过提交报告的方式研究和讨论相关知识产权法律问题, 专门负责知识产权争端的解决。
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是一个较新的地域概念和经济概念, 整个区域的经济合作和发展, 尤其是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合作与法律制度的协调尚需长期的实践和经验累积, 构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知识产权的法律协调机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吴薇主编.国际商法[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2.5.
[2]贾引狮.中国—东盟知识产权法律协调机制变迁的路径依赖与创新[J].青年法苑, 2011.5.
[3]申华林.东盟知识产权法律的一体化问题与前景[J].桂海论丛, 2005.2.
[5]曹剑飞.从欧洲一体化看泛北部湾经济合作途径[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0.3.
[6]何红军.全球背景下泛北部湾地区的经济合作[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1.
[7]中国—东盟知识产权中心[EB/OL].http://caipc.caexpo.com.
泛经济法 篇8
一、基于中国战略指向的泛北区域经济增长极的理论探讨
(一) 指向中国战略的泛北区域经济增长极的提出
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最先由广西提出, 依托于广西优越的地理位置, 北部湾经济区应该发挥其领导作用。2008年1月,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通过了国务院的审批, 这标志着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2010年7月, 中央西部大开发会议又提出要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经济增长极。因此, 北部湾经济区应借此契机, 并依托中部崛起、西部开发等国内战略和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国际战略, 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 不断提升经济区的综合实力, 努力打造成为经济发展与增长的新一极, 从而推进泛北湾经济合作的深入发展。
(二) 形成泛北区域经济增长极的理论条件
增长极理论认为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在港口、大城市、交通要道沿线或资源聚焦地, 这些地区通常具有先天的资源要素享赋条件和优越的发展基础。假若政府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规划, 该地区将可能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极, 增长极通过集聚和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国内外很多增长极的形成都是基于该理论, 其成功经验表明, 增长极的形成主要依赖于以下几个条件:
1. 经济基础好。
要有良好的产业与技术基础, 并集聚相对规模的资本和人才, 这样才能充分利用自身要素与资源,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形成一定规模的优势或特色产业。
2. 优越的区位条件。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 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物流产业的支撑, 良好的水、陆、空综合交通条件可以降低物流成本, 同时为国际贸易往来提供便利的条件。
3. 拥有一批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企业家群体。
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 这个过程需要高素质的企业家来完成。
4. 发展潜力大。
可开发利用的国土资源富集, 可拓展的国际国内市场空间巨大同时在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占重要地位。
5. 辐射带动性强。
通过率先发展能够产生较高的经济外部性, 稳定地向周边地区输出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
6. 人口资源承载能力强。
有一定的资源、市场优势, 土地开发、环境承载和人口集聚的能力比较强。
(三) 泛北区域经济增长极选择的国际比较
当前, 泛北合作已形成了中国—东盟“7+3”的格局, 即东盟的文、印尼、马、菲、新、越、泰和中国的桂粤琼, 其中,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中国广西区域经济战略发展的重点。此外,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处于泛北部湾的核心位置, 是沟通中国与东盟的重要桥梁, 与泛北部湾经济区内东盟7国相比, 有显著的区位优势。从表1看,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4+2) 属于中低等收入地区, 人均GDP高于印尼、菲律宾和越南, 低于新加坡、文莱、马来西亚以及泰国, 处在中间位置。当仅考虑经济实力时, 新加坡、文莱、马来西亚以及泰国可能成为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竞争的增长极, 但考虑到土地面积和人口密度, 新加坡和文莱存在劣势, 他们的人口资源承载能力不够强;而马来西亚和泰国则是强劲的竞争对手。马来西亚和泰国都属于中高等收入国家, 具有中等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 可以成为高收入国家的外缘市场;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 是经济层次中最具有可塑性的区域。
数据来源: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广西统计年鉴》以及世界银行网站。
综上所述, 我们从中国战略的角度出发, 并结合增长极形成所应具备的条件,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凭借自身独特的战略、区位、资源优势应当仁不让地成为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培育对象。
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4+2) 的SWOT分析
(一) 优势分析
1. 地理区位优越, 交通便捷。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位于我国沿海西南端, 包括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4市以及玉林、崇左的交通和物流, 形成了“4+2”格局, 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唯一沿海的区域, 与东盟各国既有海上通道又有陆地相接的区域, 是泛北部湾经济区、泛珠三角经济区、中国-东盟贸易区等多个区域合作的汇合点, 这种地理优势有利于北部湾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 区位优势明显。另外, 北海、钦州、防城港3个港口都具有便利的铁路、高速路, 形成了一个潜力巨大的交通、物流网络, 有利于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港口、物流等方面的合作。
2. 资源丰富, 产业特色突出。
广西沿海地区地处热带边缘, 气候温和, 雨量充足, 适宜各种农作物与生物资源的生长, 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北部湾旅游资源丰富, 如北海银滩、钦州三娘湾、防城港京岛等风景优美, 备受旅游者的喜爱, 旅游业是北部湾经济区的主导产业;港湾生物资源、能源丰富, 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 可以依托港口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和海洋产业。
(二) 劣势分析
1. 总体经济实力不强, 工业水平不高。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比较晚, 经济水平不高, 2010年北部湾经济区4市地区生产总值仅3042.76亿元, 而广东地区达46013.06亿元, 两者差距较大。此外, 除中心城市南宁的经济实力尚可外, 其他3个城市的经济实力还比较弱, 与东部沿海的一些城市相比, 差距更大。从产业结构看, 2010年北部湾经济区工业产值占GDP比重低于第三产业, 仅达31.38%。
2. 产业结构不合理, 存在资源浪费现象。
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的发展离不开支柱产业的支撑, 支柱产业是地区合作分工的基础, 合理安排支柱产业的发展才能提高全地区的综合实力。但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4市的支柱产业主要集中在农副食品加工业、造纸、制药等层次水平较低的产业, 临海工业还处在起步阶段, 技术创新水平不足。此外, 北部湾经济区各市资源能力不平衡, 一些大型产业与工程项目出现重复建设现象, 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并引发了一些外部性问题, 降低了整体竞争力。
3. 人才资源缺乏。
随着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推进, 北部湾经济区经济总量增加, 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有研究表明, 到2015年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需求总量可达到168万人左右, 而当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缺口已达36万人, 人才资源匮乏现象严重制约了该经济区的发展。
(三) 机会分析
1. 国内的发展机遇。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提出, 标志着北部湾经济区战略地位的提升, 从而增强了该地区的知名度和关注度, 给北部湾经济区乃至整个广西的发展带来了战略新机遇。此外, 由于北部湾经济区是多个区域合作的汇合点, 从本国看, 它是承接珠三角与东盟之间产业转移的最佳区域, 可以利用这种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加强与广东、香港等地的合作, 引进并吸收高科技产业。
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
2010年1月1日,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 给广西带来了突破性的历史发展机遇。长期以来, 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相对滞后, 发展潜力未被挖掘, 区域价值不被认可, 边缘化趋势十分明显, 该贸易区的建立与发展把北部湾经济区推向了对接东盟的最前沿 (1) 。北部湾经济区可以借此机会实现与东盟的多元化合作, 进一步推进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合作与发展。
3. 多重优惠政策的扶持。
由于广西既属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 也属于西部大开发的省市区, 因此, 北部湾经济区可以凭借两种身份享有多种优惠政策, 比如: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为该经济区提供了一定的经济管理自治权;国家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为产业的发展、人才的培养等创造了有利机会;另外, 由于广西地处边境, 还享有边境贸易优惠政策。
(四) 威胁分析
1. 周边国家或地区的竞争。
虽然北部湾经济区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 但其整体经济实力不强、工业发展水平低, 在建设泛北部湾经济增长极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存在一些竞争者, 比如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马来西亚。
2. 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工业发展受到威胁。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的不断深入, 吸引了众多重化工业企业投资者, 加重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同时该经济区又没有处理好工业与环境的关系, 使得北部湾原有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反而限制了工业的发展。
三、建设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对策
基于以上北部湾经济区的SWOT分析,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北部湾 (广西) 经济区建成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增长极。
(一) 调整产业结构, 加快工业化进程
北部湾经济区增长极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工业的发展, 强大的工业是支撑其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北部湾经济区的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偏低, 这些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削弱了经济实力的提升, 影响了其城市化的进程。因此, 北部湾经济区需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 加大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部门中的比例, 提升工业发展的速度, 实现以工业带动其它产业发展的局面, 进而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 处理好产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当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需要提升工业基础, 发展大工业是其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过程, 而从经济发达地区在工业化过程中造成对环境巨大的污染来看,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看已经不可取。因此, 北部湾经济区要对项目建设、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的处理, 既要在发展地区经济时, 又要保护人民美好的生活环境, 构建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 为北部湾留下碧水蓝天。
(三) 发展临海重化工业, 打造支柱产业
北部湾应利用国家经济产业布局调整和北部湾经济开发区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历史契机, 凭借其优良的港口, 充分发挥其海运优势, 将临海重化工业做大做强。与此同时, 国家对发展北部湾经济区的特殊政策支持, 有利于其整合国内外资源, 发展能源、林浆纸、石化等现代重化工业, 从而提高北部湾经济区的整体经济实力, 打造支撑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支柱产业, 带动其它产业发展, 提升其区域竞争力。
(四) 完善基础设施, 提供良好外部环境
北部湾经济区自身的力量难以为其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提供足够的支持, 从而外部资源成为其发展的不可或缺部分。吸引外部资源的进入需要良好的交通基础和能源基础, 若没有这些良好的基础设施, 外部资源难以发挥对工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的巨大作用。当前北部湾经济区要构建连接其它区域的海运、陆路、航空等高效便捷的现代交通运输网络, 打造外部资源进出北部湾的便捷通道, 加速北部湾经济区的要素利用, 巩固北部湾成为增长极的基础。同时, 能源基础可以有效推动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成为增长极。为此, 北部湾经济区应该完善其能源供应基础, 建设覆盖整个地区的能源供应系统, 多方位获取能源, 保证能源供应的正常, 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五)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北部湾经济区增长极的建设过程中, 人才是关键。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 北部湾经济区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例如, 建立和完善人才的引进机制, 大力吸引高层次人才, 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批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夯实人才基础;制定特殊政策, 为重点产业的人才培养、保护提供政策支持, 为人才成长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采取柔性流动人才政策, 引导产业内部专门人才的合理流动, 逐步建立“公正、公平、公开”和“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灵活的人才管理、使用和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古小松.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的难点与突破[J].当代亚太, 2009 (3) .
[2]黄锡富.增长极理论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思考[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1) .
[3]蒋延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 (4+2) 协调发展问题探析[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10 (5) .
[4]李川龙, 孙倩.重庆建设西部经济“增长极”思考——基于重庆自身实力的SWOT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10 (16) .
[5]陆善勇, 郭旭.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东南亚纵横, 2009 (1) .
[6]官锡强.从增长极理论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临海工业的选择[J].学术论坛, 2010 (12) .
[7]宋先钧, 文荣森, 邱亚明, 胡绍平.川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之反思[J].西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4) .
泛经济法 篇9
2008年1月16日, 国家正式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同年7月30日, 第三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2008年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在广西北海市开幕。本届合作论坛新增加了国家发展改革委、海关总署、海南省人民政府3家单位, 共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海关总署、国家旅游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民日报社、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海南省人民政府等12家单位完成主办。因此, 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开发区已成为国家“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中越 (广西) 体育文化交流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为契机, 以国家大力发展北部湾经济区、北部湾物流保税区为机遇, 借着泛北部湾经济快速发展的东风, 认真贯彻和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加强体育文化的国际交流, 提高中国体育文化的辐射力, 不断提升体育文化竞争力。
2 有利条件
2.1 地理位置
北部湾位于中国南海西北部, 是指中国的广西沿海、广东雷州半岛、海南西部, 以及越南东北部所围成的海域, 总面积近13万平方公里。2006年7月, 广西壮族自治区提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构想, 主要包括中国、越南, 以及隔海相邻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和文莱等7个国家。广西沿海城市处于北部湾港口顶端的中心位置, 地处多个区域的交汇点, 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东临粤港澳, 是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中心位置, 是中国大陆东、中、西三大地带交汇点, 同时, 又是中国—东盟经济圈与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的结合部。广西是我国西部地区既沿海又沿边的地区, 与越南有1020公里的陆地边境线, 有8个边境县市, 居住着壮、傣、布依、苗、瑶、彝、哈尼、仫佬、京、回等少数民族它们有丰富的体育资源和灿烂的文化, 共同组成了许多具有民族风情、地方特色、乡土气息的民族体育文化。
2.2 泛北部湾经济开发现状与展望
2002年11月4日, 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2009年8月15日,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签署, 标志主要谈判结束。2010年1月1日,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 并把中国-东盟博览会会址永远落户南宁。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中国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 也是东盟作为整体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贸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涵盖18亿人口, GDP接近6万亿美元, 贸易额达4.5万亿美元, 是世界上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国家颁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和国家计委公布的《西部开发重点专项规划》都明确提出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是西部开发的三个重点区域之一。泛北部湾经济区正是这一重点区域的龙头, 具有沿边、沿海、沿江的优越区位。
3 中越 (广西) 体育文化交流内容与现状
3.1 体育赛事与活动交流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在中越 (广西) 体育文化交流中已充分展现出其所具有的广泛性、民族性、创新性、时尚性和开放性。广西政府体育主管部门与越南相关部门举办的中越 (广西) 体育赛事活动有:中越 (广西) 双边龙舟赛、武术散打 (自由搏击) 赛、篮球赛、气排球赛等。地市级行政部门举办的体育活动有:南宁国际龙舟邀请赛、广西防城港亚洲国际龙舟节龙舟赛 (防城港市于2004年举办首届港城中越 (民间) 龙舟邀请赛, 此后, 该项“海上龙舟赛”赛事规格7年间经历两度升级, 从港城中越 (民间) 龙舟邀请赛升格成为广西防城港亚洲国际龙舟节龙舟赛) 、中国东兴-越南芒街元宵节足球友谊赛、中越边境 (东兴-芒街) 沿边自行车赛、中国崇左-东盟女子足球邀请赛等。边境乡镇、村、屯举办的体育活动有:家庭趣味运动会、传统体育项目活动, 例如, 那坡县平孟镇举行的越南边民篮球赛、“三月三”壮族跳黑枪舞和葵扇舞活动等等。南宁市人民政府每年11月在南宁市举行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主会场和分场充分发挥和展现中越 (广西) 民族体育表演类项目, 例如, 具有“广西民间艺术之乡”之称的马山县举办分会场时, 将被誉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壮族三声部民歌和独具特色的扁担舞展演出来。
3.2 体育产业交流
广西体育产业发展模式是“以体育健身旅游、竞赛表演、培训、咨询、体育用品为主”的市场。目前, 广西开展体育旅游产业的方式是将具有少数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民间体育活动贯穿于体育旅游活动中。例如, 以南宁为中心的体育旅游线路有:南宁—桂林—阳朔 (瑶族、苗族、侗族) 、南宁—百色—乐业 (壮族、仡佬族) 、南宁—钦州—北海 (京族) 、南宁—河池 (毛南族、仫佬族) 以及中越 (广西) 之间的桂林—南宁—下龙湾—海防—河内等等民族民俗风情观赏和民间体育体验休闲旅游。中越体育用品产业交流凭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提供的国际交流平台相互给予投资者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和投资公平公正待遇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 充分利用自由、便利、透明及公平的投资环境, 将彼此的体育产业品牌打入对方的消费群体和销售市场。其中, 中国广西南宁市新动力体育用品有限责任公司与越南动力体育公司合作, 以销售体育器材、设备、体育用品和加工体育用品为主, 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优势。中国投资生产的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秒表、体育与生理模型等体育用品和设备在越南的海防省、北江省、北宁省、西贡省等地方已成功打开销售市场。另外, 中国广西南宁市新动力体育用品有限责任公司和越南动力体育公司均有投资广西平果县、鹿寨县、马山县、玉林市和柳钢等体育场馆工程项目和体育设备建设。
3.3 高校体育文化与学术交流
2010年7月, 广西体育局与广西民族大学共建中国—东盟体育交流合作中心和广西民族体育研究发展中心。此举意为体育强国背景下加强政府与高校在体育文化交流、体育科研、体育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 立足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盟, 提高民族体育、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学校体育等领域的综合力。特别是, 充分发挥具有“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大学优势学科资源的作用, 加强体育文化创新力和融合力, 提高区域内传统体育文化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进一步提升体育文化竞争力。2011年11月, 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自治区体育局、广西民族大学在南宁市共同承办了, 由国家体育总局、自治区人民政府、亚洲及大洋洲地区大众体育协会主办的2011亚洲及大洋洲地区大众体育合作发展论坛暨中国—东盟大众体育合作发展论坛。
广西民族大学与越南岘港大学、海防大学、河内大学等高校多次举办足球、滕球、羽毛球等体育项目活动及相关学科学术报告交流活动。另外, 广西大学与越南河内大学、广西师范大学与越南越南第一体育大学等学校在体育教学、科研和人才培训方面也有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4 中越 (广西) 体育文化交流困境与建议
4.1 越南对中国南沙群岛及附近海域主权的争议问题
上世纪60年代以来, 中国南沙群岛岛礁及附近海域被周边国家侵占, 除中国大陆控制的7个礁和台湾控制的太平岛外, 其他44个岛礁分别被其它国家侵占 (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三国军事占领部分岛礁, 印度尼西亚霸占部分海域) , 越南甚至提出对南沙群岛拥有全部主权。目前, 越南、菲律宾拉拢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干涉中国主权, 更是严重破坏着中越 (广西) 体育文化交流的国际政治稳定环境。
4.2 中国威胁论的影响
中越 (广西) 在历史、民族和文化上有着深厚的渊源, 但由于历史因素, 越南一直对中国心存芥蒂, 并且宣称中国的经济崛起将会在经济、军事上对本国造成威胁, 更担心中国在东盟区域称霸, 甚至影响本地区的政治和经济格局。
4.3 东盟成员国内部问题的影响
东盟内部成员国之间存在着历史积怨、领土主权争端、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经贸协调和结构机制主导权的纷争。另外, 东盟经济贸易也受到美国、日本的严重干预。
4.4 中越 (广西) 体育文化交流存在不均衡、开发结构单一, 规划设计和保障机制不健全
目前, 中越 (广西) 边境丰富和特色的民族体育资源开发局面窄, 主要由政府主导, 缺少社会和企业的投入, 不利于民族体育文化形成强劲的竞争力。
4.5 中越 (广西) 体育文化交流前景
应遵循对南中国海“搁置争议, 共同开发”的原则维护稳定的政治环境, 抓住中国——东盟贸易区交流平台, 充分利用区域内的竞技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和学校体育资源, 推动双方的体育旅游、体育人才培训、体育产业和体育学术等全面交流, 进一步增加彼此间的信任和了解。中国 (广西) 可凭借历史、地理位置和民族民俗等优势构建特色休闲体育、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改善和维护民族文化生态, 并通过与越南体育文化交流的桥梁, 促进与东盟成员国的体育文化交流, 提高区域传统体育文化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武胜奇.体育赛事文化对城市文化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及提升路径选择[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4 (6) :480~483.
[2]肖锋, 沈建华.析举办重大体育赛事对城市体育事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5, 19 (1) :38~39.
[3]杨放, 陈红梅.民族体育产业化政策支撑与社会环境分析—广西与东盟各国民族体育产业互动发展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6 (4) :20~35.
[4]何卫东.中国广西和越南在区域体育产业中投资与合作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2 (2) :21~23.
[5]余建华.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与新型国家关系的探索[J].社会科学, 2003 (4) :34~39.
[6]王智慧.体育强国战略背景下体育文化实力的维度解析与提升路径研究[J].体育与科学, 2011, 32 (4) :28~34.
[7]田祖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互动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0, 29 (2) :116~119.
[8]刘俐.高等职业教育与泛北部湾经济开发[J].商场现代化, 2007, 507:174~175.
[9]百度百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EB]. (2011-08-12) [2011-11-27].http://baike.baidu.com/view/1545423.html.
阴阳泛函 篇10
关键词:阴阳泛函,欧拉公式,Riemann ζ函数,非平凡零点
引言
一、阴阳泛函
二、阴阳泛函F(s)的实际应用
三、结束语
何日龙舟泛清波 篇11
踏着鼓点节拍,立在船头的人,全身如波浪般上下浮动,双手摆动,好似水中逐浪的龙头,一副酣畅淋漓的样子;船中击鼓的人,甩开膀子,兴奋地敲打着大鼓;船尾两三人,不时向空中和两岸抛去炮竹,为龙舟助兴;坐在船中的几十号人,则喜悦地划着龙舟,一片欢声笑语。
两岸围观的乡亲和游客,或吆喝或鼓掌或举起手中相机,迎接一只只盛装而来的龙舟。欢呼声、呐喊声、锣鼓声交织一起,热闹非凡。
端午前夕,笔者有幸在广州海珠湖公园见到这一岭南水乡龙舟会的盛景。据悉,此一盛景原来是当地海珠区华州街道龙潭村举办的龙舟探亲活动。以龙舟探亲为媒,各村船队不仅一路巡游,还要欢聚一堂,开怀畅饮,共庆佳节。
情浓粽飘香,龙舟舞端阳,好一幅政通人和、和谐盛世美景!
此时此刻,笔者由衷感到,作为传统节庆活动的划龙舟,给人们带来怎样的喜悦!如果能够每月或每周甚至每天一聚,就像篮球、足球一样,划龙舟也能成为水乡群众性体育运动或日常娱乐活动,又将是多么惬意的事情!
水乡因水而名,龙舟因水而兴。无论是年度聚会还是日常活动,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水。可惜,眼前这载舟之水,着实有些令人遗憾!整条河涌,远望去都是一片黑色(或许是常年的黑色底泥所致),难见清波涟漪。龙舟所过之处,划桨卷起的底泥,掀起阵阵恶臭,让美景大打折扣。
也许二十年前或者十年前,眼前的这条河涌还是清波荡漾。近年来,在珠三角岭南水乡地带,不少地方随着城市的拓展、工业的发展,许多河涌由原来的灌溉水道变成如今的排污渠,河水自然由清变黑。
当然,我们不可能再回到从前那个时代,两岸居民或许也不愿重返昔日农耕为主的生产生活状态;但是,物质富足后的人们,定会对当年那些清波荡漾的河涌充满无限留峦,对未来家园发展充满无限憧憬!
好在近年来各地开展的珠江整治、河涌治理工作,让河涌污染得到有效遏制,让河涌治理看到了希望。各地越来越多开展的龙舟活动,便是污染治理成效的例证。时隔多年,龙舟竞渡重返治理后的广州荔枝湾、佛山汾江河、深圳龙岗河,则是其中佼佼者。脚下这片占地1422.6亩(其中水面面积795亩)的海珠湖公园,又让广大市民多了一个休闲游玩的好去处,享受到城市发展的成果。
冰冻三尺,非一日只寒;解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功。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任务。如何在更好地发展经济的同时更有效地保护环境,应成为各地发展的方向、努力的目标。
何日龙舟泛清波?但愿这一天早点到来!
怎样防止砖墙泛碱 篇12
1 砖墙泛碱是一种化学反应
砖墙泛碱是怎么一回事呢?简单地说, 是砖墙体中所含有的碱性氧化物和水反应生成碱的一种具有腐蚀性的化学反应。因为, 可溶性的碱, 它对应的碱性氧化物如Na O、K2O、Ca O、Ba O、Mg O等。都以不同含量存在于砖体中。砖砌体一旦被水浸湿而达到饱和状态时, 砖中的碱性氧化物便和水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就是这种化学反应, 致使墙体腐蚀破坏。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这些新生出来的物质叫碱, 如Na OH, KOH, Ca (OH) 2等, 这些白色物质析出墙面, 使墙面泛白掉皮, 即所谓的墙体泛碱。
2 墙体不同时期不同部位泛碱的原因
墙体不同时期不同部位泛碱的原因和规律各不相同, 施工期间发生泛碱是不可避免的, 而使用期间的泛碱是可以避免的。
2.1 施工期间砖墙泛碱
我们知道, 砌砖工艺要求, 在气温较高时, 必须浇砖;各种现浇构件也要用水养护;室内外装修也要用水冲刷湿润墙面。所以, 施工过程中砖体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水的浸湿, 一旦用水过量, 就会产生严重的泛碱。
实际上, 施工期间的砖墙泛碱是普遍存在的。不论是外墙、内墙、清水墙、混水墙、都可能产生泛碱。但是不是就无法预防和处理了呢?不是的。因为, 泛碱有轻重之分, 对于不甚明显的轻微泛碱, 只要墙体保持干燥后, 是不足为患的。需要预防和处理的, 只是严重的泛碱。
2.2 使用期间砖墙泛碱
2.2.1 外墙泛碱:
许多房屋在使用以后, 会逐渐发现墙体泛碱。其中外墙泛碱是最为普遍的。产生部位是檐口及檐下墙、女儿墙, 大墙勒脚, 洗间、厨房和厕所间的外墙, 雨篷和阳台根部墙面。根据考察, 外墙泛碱的特点是, 清水墙比混水墙严重得多。同时, 凡采用高级装修的外墙面, 一般不易发生泛碱。从泛碱的原因分析, 大多数泛碱都属施工或设计不慎带来的隐患造成的。比如:檐口尿墙, 屋面漏水, 墙脚溅水, 厨房、洗漱间和厕所跑水, 雨篷、阳台倒流水等, 大多是施工未做好造成的, 有的是设计考虑不周、防水处理不周造成的。由于这些原因, 砖墙长期受水浸湿, 所以墙面泛碱越来越严重。
2.2.2 内墙泛碱:
内墙在使用后发生泛碱, 要比外墙轻得多。除了施工中未处理好的以外, 只要室内干燥通风, 新的泛碱一般很少发生。常见的部位是厨房、洗漱间和厕所以及相邻的墙面, 楼梯间和楼过道下的墙面, 外墙内侧窗下。内墙泛碱的原因是厨房、洗漱间及厕所地面无防水处理, 或防水处理不好;使用不注意, 水管大量漏水;无通风设施, 冷凝水严重;屋面漏水浸及墙面;外墙飘雨溅湿及内墙面;烟中的二氧化碳等, 都能致使墙面泛碱。
3 施工中对墙体泛碱的防治
3.1 对砖墙泛碱的预防
施工期间的泛碱多由用水过量造成。实践告诉我们, 当掌握了泛碱的规律以后, 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是可以预防和减轻砖墙泛碱的。具体的方法是:
3.1.1 控制砖的浇水量:浇砖应根据气温和水分蒸发情况来确定用水量, 一般砖湿度以6 0%~90%为宜, 夏季最高时可到90%。浇好的砖, 砍开检查, 必须有一指砖心是干的才行, 春秋时或气温较低时, 一般稍浇一点水即可。掌握浇水量的方法是:砖应码成大垛, 以1~2万砖为一垛, 每一万砖浇水为1吨左右;或随用随浇, 将装好砖的手推车放在水龙头下浇, 当砖吸水的嘶嘶声不明显时即停止。
3.1.2 楼层、圈过梁楼梯等现浇构件养护中, 绝对禁止泡水养护, 最好使用湿草袋覆盖, 洒水养护, 以水不流淌为宜。
3.1.3 一定要做好墙基防潮层, 做好屋面防水, 做好雨篷及阳台的防水, 特别是找坡, 切忌雨水倒灌浸湿墙面。这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这一关把不住, 以后必定泛碱, 处理就困难了。
3.1.4 对于楼地面, 应先打地坪后抹墙面及踢脚, 这样即使地面有一点水, 也不致顺墙洇下去。
3.1.5 防止给水、卫生、水暖施工过程中大量跑水、漏水现象的发生。经验证明, 装修好的房屋墙面泛碱, 多是因为大量跑水浸泡墙面造成的。如果忽视这一条, 一旦发生泛碱, 再来处理, 不但费时费工费料, 处理也很困难。
3.2 墙体泛碱的处理
我们知道, 施工中全靠预防泛碱是有困难的, 重要是不失时机地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进行处理, 制止并消除泛碱的痕迹, 保持墙体美观, 这才是主要的, 也是可以做到的。
3.2.1 清水墙面泛碱处理。
清水墙面, 无论是外墙或内墙, 如果发生泛碱, 均需待墙体干透后才能进行处理。具体处理方法是:先将干透后的墙面用扫帚把碱灰扫干净, 用清水冲洗, 并注意用水不能过量, 以墙表面湿润为度, 然后用砂浆勾缝。这样, 墙体既清洁又美观, 毫无泛碱的痕迹。
3.2.2 混水墙面泛碱处理。
混水墙由于要抹灰装修, 往往忽略了对泛碱的处理, 所以抹灰后较易出现泛碱, 给下一道工序造成困难, 因此, 要认真处理。具体处理方法是:待墙干透后, 清扫碱灰, 并用水冲洗, 然后进行抹灰装修, 并保持室内通风。其次是对女儿墙、檐口、檐下墙、勒脚等部位, 均要求用洗砂拌制的较高标号水泥砂浆抹面, 以提高墙面的抗潮抗碱力。对内墙面, 应将扫下的碱灰清出室外, 然后用水冲洗, 以地面不积水为度。墙面抹灰如再出现泛碱, 必须待墙面干透后, 扫尽灰毛, 用少许清水喷润, 然后先刷素水泥浆一道, 再用较高一级水泥砂浆补抹损坏的部分, 待墙面干透后, 才能喷白。
3.2.3 特殊情况下泛碱的处理
如处在低温、冬季或施工时间紧近迫时, 就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处理。当工期紧迫或正值低温时, 对局部泛碱可使用干燥剂吸收墙面的水分, 节约的办法是将热炉灰装入麻袋内, 挂帖于墙面湿处, 待墙面稍干后, 再用喷灯烘干墙面, 然后将墙面清扫干净, 先刷素水泥浆, 再用较高标号水泥砂浆抹面。对于大面积墙面泛碱, 则必须用铁炉子烘烤墙面, 待干透后仔细清除墙面的灰碱, 然后稍许喷润墙面, 用不含泥的灰浆抹墙面。待墙面干透后才能停炉。凡冬季做室内装修, 墙面必须干透, 而且要有加温干燥措施。不然, 不宜进行装修。
3.2.4 墙面泛碱防治口诀如下:
预防泛碱很重要, 省工省料质量高。
施工用水莫超量, 构件养生水不跑。
墙面干透除灰碱, 处理方法掌握好。
墙面不干莫喷浆, 防水工程要确保。
4 使用中对砖墙泛碱的处理
对于使用中墙体出现泛碱, 必须分析产生的原因, 对症处理。外墙, 一般由屋面或地面防水处理不好、漏水、檐口尿墙、勒脚溅水等原因引起。处理时首先应消除隐患, 断绝水对于墙体的侵害, 然后待夏季墙体干透后, 对于混水墙用铁铲将泛碱层清除掉, 留下坚实层, 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先刷素水泥浆, 再用M5以上水泥砂浆补抹平整, 待干后喷白即可。对于清水墙, 在处理好屋面、楼地面以及雨篷、阳台等的防水后, 用同样办法, 先清除墙面的腐蚀层, 然后冲洗, 并增加檐口、檐下墙、大墙勒脚等部位的装修, 用M10水泥砂浆抹面, 以提高墙面的防碱性能。对于因冷凝水、蒸汽、二氧化碳引起的内墙泛碱, 必须首先提高墙体的保温性能, 使室内温度冬季在15℃以上, 并对厨房等有蒸汽的房间增加通风设施, 如设排气罩, 屋面设通风帽等, 只有在提高室温、改善通风的情况下才能处理泛碱。
摘要:砖墙泛碱既破坏了建筑物的美观, 又影响使用。针对如何防止砖墙泛碱进行了论述。
【泛经济法】推荐阅读:
生态经济视阈下经济法10-18
经济法与经济学11-11
高职经济类专业经济法07-29
经济政策性的经济法08-10
经济法下的市场经济06-27
经济法07-10
经济投资工程经济07-10
实体经济虚拟经济09-11
经济法保护06-02
经济法教材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