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领域(共12篇)
经济法领域 篇1
一、公益诉讼的发展历程
目前最早的公益诉讼出现在古罗马时代的法律中, 当时古罗马法律有公法和私法之分, 其诉讼体制也分为公益诉讼和私益诉讼。其中, 以保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国家和政府的诉讼属于公益诉讼, 以保护私人利益的个体诉讼属于私益诉讼。因为古罗马法律体制下的公益诉讼和私益诉讼保护的利益不同, 它们诉讼的主体也不相同。公益诉讼的主体是无特别法律规定的任何市民, 它主要是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而私益诉讼的主体是特定个人, 它主要是保护个人所有权利。在法治国家当中, 美国是最早使用公益诉讼的国家,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 其公益诉讼体制已经趋于完善。另外美国的创新之处在于建立了集团诉讼制度, 集团诉讼制度是为了救济那些损害数额小且分散, 无法通过个人诉讼的集团。当前西欧各国普遍采用团体诉讼制度解决群体纠纷, 其中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德国。德国的团体诉讼制是通过实体法确定, 以立法形式直接赋予一定领域的某些具有法人资格的团体, 让其享有原告的诉权。
虽然公益诉讼制度起源于西方, 但是它的使用范围非常广, 具有普遍性以及解决问题的实用性。诉讼制度在我国的发展比较缓慢, 原因在于缺乏现实基础和理论基础。学术界曾经对公益诉讼进行粗略的分类, 分为狭义公益诉讼和广义的公益诉讼, 目前广义的公益诉讼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基本处于空缺状态, 而狭义的公益诉讼主要是以检察机关代表国家提起的刑事诉讼。
二、公益的定义和公益诉讼概念
(一) 公益的定义
在我国的五四运动之后, “公益”一词逐渐地被人们熟悉, 解释为公共利益, 公共利益的解释源于《辞源》, 它是指相对于一个人的私利、私欲。因此, 公益是指非特定多数人所应该享有的共同利益, 这个共同的利益大于个人利益或某个集团的局部利益, 它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要。那么如何理解公共利益?首先从字面意思来看, 它是指大多数人的利益, 其次从内涵上来看, 公共利益包括社会总体的共同利益和国家利益两个方面, 国家利益和社会总体利益侧重点不同。国家利益是指统治阶级的利益, 属于政治利益, 国家是社会成员的共同体, 具有公共性。国家的政治利益和公共利益是否一致, 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 如果统治阶级是少数人, 那么政治利益就不等同于共同利益, 它仅仅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统治阶级为了实现长久的统治, 他们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共同的利益。如果统治阶级是大多数人, 这时国家利益与公共利益比较接近, 大体上可以把国家利益说成社会共同利益。但是我们需要清楚的是, 国家利益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
(二) 公益诉讼的概念
首先, 关于公益诉讼的定义是, 因公共利益受损而产生的纠纷, 行为人违反了国家法律的规定, 其行为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存在事实上或潜在的损害结果, 任何公民或组织都有权利提起诉讼。换句话说, 公益诉讼是处理违法行为的活动, 这一过程要按照法定程序, 依法对个人或组织提起的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诉讼进行审理并判决。公益诉讼的目的是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利益, 如果法律没有特殊规定, 任何人都可以行使诉权。需要注意的是, 公益诉讼和我国现行的公诉制度大不相同, 公诉是指我国检察机关代表国家对违反刑法规定的犯罪嫌疑人提起的诉讼, 而公益诉讼的范围更广, 它既可以是由检察机关代表国家提起诉讼, 也可以是由拥有诉权的社会团体或组织提起诉讼, 甚至公民个人也可以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
三、公益诉讼在经济法领域的应用
(一) 经济法的公益性
经济法是可以帮助国家调整经济运行中的产生的经济法律关系的部门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生产逐渐变得社会化, 特别是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 加深了生产社会化程度, 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 整个社会正在从机械的社会个体向有机的社会整体转化, 经济法也在此时产生并快速发展。然而, 经济法不只是研究如何获取利益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保护国家社会经济有序、平稳、健康、持续的发展。经济法与民法有很大的区别, 经济法是可以影响国民经济的法律, 它有比较宽泛的法律目的和法律任务。近年来, 我国分别在市场管理、宏观调控、组织管理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 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法律体系。经济法的主流研究方式是, 以法律为调整对象、以调整手段为核心进行研究。但是经济法本身, 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行为规范、规则行事、规范重心等问题, 这些问题导致经济法本身不能准确地进行自我界定。这就使得经济法与行政法和民法混为一谈, 其重要性不能突出出来, 无法恰当地使用经济法解决经济纠纷, 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的局面。
经济法要在我国法律之中拥有立身之地, 就要对经济法重新审视。每一条法律法规的产生都源自于一种目的, 因此目的是全部法律的创造者。法律的目的就是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问题的根源是对某种特定的利益进行保护。因此法的目的的一个层面是解决问题, 另一个层面是保护利益。个人利益为私, 国家利益为公, 两者由于性质的不同有明显的区分, 而社会利益具有很强的中立性, 很难判断社会利益属于公还是属于私。从宏观的角度来看, 社会成员的利益是社会利益, 它属于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从微观的角度来看, 社会利益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个人利益, 个人是利益的归属。如果按照传统方法对利益进行分类很难得到准确的界定, 所以用这样的地域分类来区分不同的法律部门, 就会使法律混同。另一种利益的分类方法是, 以利益的实际享有者不同进行分类, 这就可以把利益分为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 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在人类整体利益中所占的比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社会发展和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 社会公共利益会占有越来越大的比例。生产社会化的进程加快会促进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 人类利益结构中私人利益不断地减少, 社会公共利益逐渐增多, 个人所获得的利益甚至可以达到社会化。由于经济公益需要保护才产生了经济法, 因而经济法就是为了保护经济公益。
(二) 公益诉讼可以解决经济纠纷
公益诉讼是法律授权的任何组织和个人, 依法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活动。公益诉讼的本质是保障、尊重宪法, 以及法律授权的社会弱势群体维权的权利, 从而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公益诉讼之所以被广泛地使用, 一方面它是为了保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达到社会相对的公平公正;另一方面它可以防止滥用权力, 预防或者阻止违法破坏国家和社会的行为, 保障国内每一个公民的合法权益, 维持社会经济秩序, 保证整个社会平稳健康的快速发展。可以说经济法是经济公益之法, 它是为了满足社会经济的需要, 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本的部门法, 社会经济有秩序地良好运转是公益客体在经济上的表现。因此经济法既是维护和保障社会经济秩序的调整法, 又是社会经济秩序的保护法, 只有社会经济秩序稳定, 整个社会才会稳定, 社会才更加和谐, 从根本上保障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同时经济法的目的应该是有效地保护社会公共利益不受侵害, 始终关注整个社会公益。因此, 经济法和公益诉讼有共同的价值目标, 有助于公益诉讼解决经济纠纷。
四、消费者公益诉讼面临的问题
(一) 公益诉讼主体受到限制
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了诉权, 但是限制了起诉主体。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法定机关可以为消费者提供公益诉讼程序, 又对法定的组织划定在半民半官性质上的省级以上的消费者协会, 这样其他的民间组织就不能参与进来。法律赋予消费者协会公益诉讼权与其协会性质有关, 消费者协会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设立, 并且由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在民政部门核准登记后, 才能获得社团法人资格。这样的程序就使得消费者协会成为半民半官的性质, 相对于其他民间组织, 国家更重视和信任消费者协会, 这样一来其他民间组织就得不到发展和成长, 当消费者协会发展到能够独当一面的时候, 它所拥有的法定诉讼权是可以水到渠成的。但是, 我国目前法律仅仅授予消费者协会公益诉讼权, 其他的组织或团体没有这种权利, 这就限制了我国公益诉讼的开展。任何个人、社会团体或组织, 甚至国家机关都应该参与到对抗非法侵害行为, 合理的利用公益诉讼权, 维护整个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动中来。从严格意义上来讲,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人民应该享有一切权利。这需要我国要不断建立健全公益法律制度, 加大消费者公益诉讼主体范围。
(二) 消费者公益诉讼内容受限
在法学理论上, 诉权具有双重含义, 分别是程序上的诉权和实体上的诉权。实体上的诉权, 指当事人请求法院经过审理作出判决, 实现其实体权益。程序上的诉权, 指当事人从程序上向法院请求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一种权利, 主要包括应诉权和起诉权。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确定了消费者协会程序上的诉权, 但是没有规定实体上的诉权。目前, 我国法律限制消费者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 忽视公益诉讼的诉权内容, 这样就会使得少数法律主体肆无忌惮, 加大实际操作的难度, 从而产生“一行独断”的不良现象。所以要解决消费者公益诉讼的各种问题, 需要构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消费者公益诉讼制度, 在这个制度中要具体规定诉权主体、受案范围和管辖以及适用程序等方面。
五、构建消费者公益诉讼制度
(一) 构建消费者公益诉讼的管辖制度
诉讼管辖是指不同级别的法院, 或者同级别不同的法院有不同的案件受理权限和分工。目前我国刑事或民事诉讼案件受理范围按照案件的性质、影响范围、标的额大小几个因素确定划分, 所以消费者诉讼案件的管辖也可以仿照民事诉讼案件受理范围进行划分。比如以消费者公益诉讼案的受众多寡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侵害的人数众多且不能确定, 覆盖范围广, 影响恶劣的侵权案件。第二种是受侵害的人数比较少, 但是潜在的危害比较大的案件。对于第一种类型的案件, 由于牵涉的人数比较多, 应该由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或其他的公益组织及消费者协会提起诉讼, 被告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受理案件。第二种类型案件可以由消费者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受理, 这样也可以激励消费者参与诉讼。
(二) 确定消费者公益诉讼受案范围
前几年, 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出现, 大多都是采用行政诉讼、民事诉讼, 甚至刑事诉讼来解决问题, 但是仍然达不到预期效果。如果用消费者公益诉讼方式, 再加上合理的运用法律解决问题, 必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公益诉讼的受理条件, 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经济法的范围之中, 因此消费者公益诉讼是一种特殊程序, 与传统的消费者民事诉讼有很大区别。
摘要:目前我国的公益诉讼还只存在于现行的刑事诉讼法律框架中, 其他法律法规也处于空白状态。我国相关部门正在努力把消费者公益诉讼应用在民事和行政案件中, 希望以此解决更多复杂的经济问题, 文章针对消费者公益诉讼在经济法领域的适用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提出构建消费者公益诉讼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消费者,公益诉讼,经济法领域,问题分析
经济法领域 篇2
论当前我国经济领域的公正问题
分析了当前我国经济领域公正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指出实现经济公正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在经济活动中起点、过程和结果都要做到公正;并具体提出了一系列实现经济领域公正应采取的措施.
作 者:杜万阳 柯雄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四川,南充,637002刊 名:山东工商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INSTITUTE OF BUSINESS AND TECHNOLOGY年,卷(期):18(2)分类号:B82-053关键词:经济公正 公正原则 实现公正
经济领域若干改革值得期待 篇3
国有企业经过上个世纪末的整顿和改革,已呈现出运行相对良好的局面,利润总体上讲并不差,但问题出在整体效率并没有真正提高。国有企业的机会成本很大程度上是民营企业的禁入,因此,国有企业的利润水平高低,不能完全证明国企经营的好坏。值得期待的是,这一轮改革的重点将是落实混合所有制,将国有经济与国有企业分开,国家将不直接插手国有企业经营。
金融体系已经脱离了商业银行资不抵债、技术性破产的困境,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但问题在于,商业银行仍然在金融体系中占大头,而且规模过于庞大,导致其利润过高、大型银行挤占了相应金融机构的发展空间,也带来了金融机构对于中小型企业扶持、资助不力的不良局面。值得期待的是,随着国家打开民营经济进入金融体系的大门,大量民间投资的金融机构将像雨后春笋一样涌现。
民营经济体拥有大量的资金,却找不到合适的实体经济投资方向。这一轮改革将从本质上大规模放松行政审批的限制,让民营经济自己投资、自己负责。民营经济进入大型制造业、公共服务投资领域,进入之前属于垄断的石油勘探等部门的限制将会大规模放松。
从宏观方面来,在未来两三年中国经济增速会低于未来十年宏观经济的自然增长规律,如果说未来十年自然规律是7.7%或者7.6%的話,未来三年会低于这个水平,与今年相比,也会有一定的放缓,“7%多一点,7%是底线,而不是像以往的改革那样,一说改革马上经济就过热。进一步说,以往的改革基本都是扩张型的,这个格局在下一轮的改革过程中可能会被打破。
我认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一系列问题,都是在增长超高速阶段形成的一些淤积问题,这些淤积的问题需要一个调整过程,而经济体制改革又是跟这个调整过程同步的,比如说地方政府形成的一部分呆账,在下一轮改革中,一定会和地方政府财源调整结合在一起,对地方政府进行约束。这轮改革是超越经济的,对地方政府的行为要有很多约束,对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地方的决策机制、土地的征地拍卖都会有牵动,这一系列变化都会使地方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牵制。
现在,蓝领阶层的工资增速已经超过GDP增速,企业尤其是制造业成本压力已经提高,这个趋势还会发展,原因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基本上转移殆尽。随着制造业和服务业劳动用工成本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主要是工资收入会快于GDP增速。下一个结论就是,从2007年开始社会消费的比重上升,同时出口企业运营会越来越困难,进口企业的日子会好过。
国际形势将会更加复杂,要高度关注来自国际的挑战。欧洲区整体经济在逐步恢复,这个恢复的过程也会带来欧元升值的压力,贸易保护主义倾向还会抬头,中国有可能成为牺牲品。新兴市场国家将出现困难,印度、印度尼西亚、巴西等国家,经济将经历长期、痛苦的调整期。这些经济体过去的发展主要依靠大宗产品价格上涨,但是现在不一样,大宗物资价格已不可能恢复到过去的水平。
此外,以前受美国量化宽松的影响,大量的资金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涌向新兴市场国家,随着量化宽松逐步退出,这个趋势不可延续,未来这些国家对中国的产品需求将会下降。
再有,随着经济增速放缓,金融领域也将发生重大变化,从前是以银行为中心,老百姓有了钱存银行,外部融资也找银行,因此银行自然变成了货币的创造者,人们都知道一个基本道理,存款产生贷款,贷款又产生存款,这个游戏链是不断延伸的。现在情况不一样了,银行不搞贷款,搞理财产品了,理财是银行体系外的存款,把前一部分从存款中转成理财产品的话,银行存款马上少一截。银行产生货币的机制在放缓,整个社会货币存量增长速度,今年出现了一定的下滑,明年还会下滑,这不是坏事,我们呼吁多年的金融结构改革已经拉开序幕。
加强经济领域信息化建设 篇4
一、经济领域内进行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们国家的信息化起步较晚, 是在工业化没有完成, 以及服务业发展极其滞后的情况下起步的, 这和发达国家在步入工业社会与信息时代有着巨大的差距。我们国家目前的传统产业量大、面广, 一些传统产业依然处于一种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 而在经济领域通信信息化建设, 可以不断让信息设备及信息服务逐渐融入到传统产业之中去, 让它们的技术含量、知识信息含量不断提高, 从而可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我们国家在经济领域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问题集中体现为:当前我们国家的经济体制尤其是管理体制不能很好的符合在经济领域进行信息化建设和发展, 在经济领域中信息资源开发力度不够, 投入的资金不足, 并且一直存在着重硬轻软的现象, 信息意识比较差, 而且信息人才极度短缺, 信息法规不健全等不可忽视的问题, 都需要在经济领域内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引起足够的重视, 否则会因为信息化发展缓慢而影响经济的提速和发展。
二、加强经济领域信息化建设需采取的措施
1. 重视培养信息人才
加强经济领域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 必须要重视培养信息人才, 成立一支训练有素综合素质过硬的专业团队, 才能促进信息化建设。假如全社会没有提升信息意识与信息能力, 那么进行经济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将十分困难。所以我们需要加大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投入, 增强信息人才的培养力度, 使经济领域信息化建设具有人才基础, 能够逐步提升劳动者的信息能力。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注重人才的流动, 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层次配置, 能够吸引优秀的信息人才, 不断促进经济领域信息化建设。
2. 逐步完善信息产业政策, 深化信息产业体制改革
新时期经济领域中一定要逐步完善信息产业政策, 不断优化经济结构, 能够深化信息产业体制改革, 能够转换机制, 促进经济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能够不断发展信息技术, 提升信息服务水平, 进而带动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努力培育信息市场, 能够让信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在市场竞争中不断进步。此外也要通过一系列的财政、信贷、税收等经济手段来帮助和促进信息产业的成长和发展, 下大力气让信息产业在法规的保障下高速高效的发展。
3. 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
信息资源是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 如果想促进经济的发展, 就必须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 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效率, 进而让经济建设能够取得实效。我们国家当前的信息资源在开发利用方面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明显滞后, 许多信息的加工, 以及处理依然处于手工层次, 不仅整体的水平比较低, 而且数字化的程度也不是很高, 很多的障碍使得信息服务产业在一定时期内很难成规模经营。因此, 我们需要把经济领域中的信息化建设的重心放在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 加大对此的投入力度, 彻底改变过去那种硬件过关而软件落后的局面。所以我们需要强化信息资源开发的数字化, 网络化和智能化, 能够不断加快信息资源的分类指导与管理改革速度,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职能, 可以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由之前的各自为政转化为联合采购、合理布局、资源共享, 能够加大开发软件的力度, 使软件的进步能够跟上硬件发展的速度。另外也需要关注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和管理, 重点是需要增强和加大对数据库的建设。
4. 适当加快当前信息产业的发展
加强经济领域信息化建设就要重视当前的信息产业发展, 尤其是信息服务业及软件产业, 用信息化来带动自主信息业的快速进步。信息产业必须要把握当前的发展时机, 能够提高信息设备制造、软件和系统集成的发展速度, 能够不断促进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在这里面, 要注意对集成电路的开发、设计与生产的能力的提升, 要能够将软件系统集成业逐步变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信息服务业在信息产业中占据的比例逐步提升, 能够逐渐在新时期内开拓信息市场, 能够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让研究成果变为经济增长促进剂, 实现规模化生产, 提升信息产品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必须提高信息服务业的市场化进程和速度, 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 能够让信息服务业不断壮大和发展, 需要从资源、市场和服务等重要方面来入手, 逐步完成重要的信息库建设, 不断开发和发展各种信息资源。能够不断提升信息采集、计算、处理、存储、传输能力。能够在重要的信息市场上不断完善和促进信息的流通, 能够推动信息服务的市场化及社会化, 让社会可以获得更好的信息服务, 能及时掌握需要的信息, 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加强经济领域信息化建设, 就必须要关注当前经济的发展状况, 及时了解经济领域中信息化建设程度, 能够深入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 不断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 优化产业结构, 使信息产业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促进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与合理流动, 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 重视培养信息人才, 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 逐步完成经济领域中的信息化建设。
摘要:伴随市场经济竞争的加剧, 在经济领域实施信息化建设成为当前的迫切需求。信息化建设成为全球趋势, 如何应用信息化来促进经济发展, 成为许多人关注的话题。经济领域环境复杂, 影响因素较多, 在经济领域推行信息化建设有不小压力。本文分析当前经济领域形势, 提出了加强经济领域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国外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经验[J].党建研究, 2010, (02) .
[2]李萍.信息化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及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0, (03) .
[3]孙中伟, 金凤君, 王杨.信息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组织作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8, (04) .
数理统计在社会经济领域的应用 篇5
第五,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现阶段,数理统计的方法已在企业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企业的加工、生产、销售等各环节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具体说来,数理统计可以通过研究企业管理中的相关数据,在产品开发、市场分析、质量管理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数据支持,帮助企业及时了解产品的动向以及市场的发展趋势,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结语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很多领域都需要通过分析相关的变量因素,掌握经济发展的规律,从而为经济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因此,数据统计在社会经济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能够有力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和数理统计学知识的不断完善,数理统计的知识与方法也在不断地充实与完善,借助现代化的数据处理工具,数理统计必将在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璇.数理统计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09)
统计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 篇6
关键词:统计;经济;应用
第一章 统计在经济应用中的发展
为便于对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以及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进行全面正确的评价、描述、对比和预测,自从20世纪60年代社会指标运动以来,国际组织和各国纷纷研究和运用社会指标,建立适合各国国情、满足不同目的的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社会发展指标体系是依据一定的发展目标而建立起来的,反映和说明社会发展综合状态的、具有内存联系的一组社会经济指标。它与描述社会某一现象、行为的间介质社会的指标不同,它通常是依据某种理论假设,将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零散的社会指标编制在一起,描述、反映社会某一方面状况。在70年代以后,国际组织和各国开发出系统测量社会条件和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指标主要涉及健康、住房、就业、教育等领域,主要侧重于基本需要、分配与平等、生活水平、贫困等社会问题,如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指标》及美国海外开发委员会的物质生活质量的指数等。80年代联合国环境开发署提出了社会可持续发展观,社会指標体系逐渐扩大到环境领域,如真实进步指数与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等。90年代以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开发了人类发展综合指数,经合组织、联合国、世界银行建立起了21世纪社会发展核心指标体系,用来揭示社会经济发展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 统计方法在经济领域的应用
2.1统计指数的应用
指数编制有着悠久的历史,目前,统计指数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基础。指数构造方法发展层次分为:简单指数、加权指数、积分加权指数和改造型加权指数。现代经济学的观点认为,不同的经济变量之间存在一种函数关系或是统计相关关系,并且指数是用来简化与概括大量微观经济信息的,由此,关于指数的计算都应该在这种经济关系框架下进行。Diewert对函数方法作了系统的研究,揭示了一些著名指数的经济理论性质,为研究不用指数的理论性质,提出了一些相关关系的观点,通常意义上的指数只不过是根据某一样本数据计算出的统计量,只是总体指数的一个估计。在此意义上,指数应该是一个随机的变量,可能具有相应的标准误差,这是指数的随机方法的实质所在。指数的随机方法主要是回归分析的方法,和普通的回归分析不同:指数的随机方法所使用的参数估计是加权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用比较简单的双因素的方差、线性模型或单因素分析的模型。
2.2回归分析方法的应用
回归分析方法早期的有著名统计学家A.Wald建立起来的统计决策理论、许宝禄的方差分量模型等。多重共线性是影响参数估计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围绕它不断有新的估计方法的涌现。先后出现有Stein估计、主成分估计、岭估计以及偏最小二乘估计方法等。其中,偏最小二乘法是不满意于有偏估计所提出的参数估计新思路,在1983年Word S及Albano C等提出的。在近二十年来,偏最小二乘回归在理论、方法和应用等方面都得到广泛的发展。偏最小二乘回归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如何建立多变量和多因变量的线性模型上。值得注意的是偏最小二乘在满意度模型中作为估计顾客满意度指标的一种较有效方法,随着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和欧洲顾客满意度指数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会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最小二乘的研究也会越来越深入。半参数模型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在经济学等方面已经有广泛的应用。它融合了无参数方法和参数回归方法,克服了参数回归形式呆板难以拟合复杂曲线的缺点与非参数外延预测较差的弱点,从而使对于半参数模型参数的估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目前半参数回归模型是常见的估计方法并得到一些满意的结果。吴云与孙海燕研究了半参数估计的自然函数法;孙孝前和尤进红提出了迭代加权偏样条最小二乘估计方法,并给出了估计量的大样本性质;Fan与Gijbels提出的利用局部多项式方法来拟合非参数部分的未知函数。
2.3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的应用
时间序列指同一种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相继观察值排列而成的一组数字序列,时间序列预测方法是通过时间序列的历史数据揭示现象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方法,将这种规律延伸到未来时,从而对该现象的未来做出预测,传统的时间序列分析在经济中的应用,主要包括确定性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包括滑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时间序列的分解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在经济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必然会引起人们的重视。1970年,Box和Jenkins提出了以随机理论为基础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使时间序列分析理论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且预测的精确度大大提高,其基本模型有:滑动平均(MA)模型、自回归(AR)模型以及自回归滑动平均(ARIMA)模型。在经济分析当中,需要对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判断,对经济变量间的因果关系的检验不可避免。Granger因果分析法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发展起来的。Engle和Granger通过改进经济增长、价格和利率等时间序列分析而提出了预测和风险评估的新框架获得了2003的诺贝尔奖。
第三章 统计在国民经济中的综合应用
70年代以后,国际组织和各国开发出系统测量社会条件和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指标主要涉及住房、就业、健康、教育等领域,主要侧重于生活水平、基本需要、分配与平等、贫困等社会问题,如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指标》和美国海外开发委员会的物质生活质量指数等。80年代联合国环境开发署提出了可持续得发展观,社会指标体系逐渐扩大到环境的领域,如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和真实进步指数等。90年代以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开发出了人类发展综合指数,联合国、经合组织、世界银行建立起了21世纪社会发展的核心指标体系,以此来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发展之间的某些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的持续高速增长,支撑和维系这种长期高速的最重要的动力就是产业结构的升级。今后,我国国民经济长期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大难点问题的解决,如消费市场的进一步拉动、就业岗位的增加和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等,都要依赖于产业结构向协调化和高度化演进。大量的实践表明,产业升级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实现持续增长的关键环节和必要条件,而有效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就必须达到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协调化的统一。通过经济普查,我们可以有效地掌握经济数据,作出产业结构分析,以及未来发展变化的预测。(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 高铁梅编著,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63.
[2] 范晓志、宋宪萍,概率论在经济生活中的多维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5(4):139-140.
经济法领域 篇7
近年来, 面对日趋严重的环境与能源问题, 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逐渐地发展起来, 这种“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所谓的低碳经济。当前低碳经济正在改变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模式。2007年, 英国出台的《气候变化战略框架》中提出, 我们正面临着低碳革命时期,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条有效的发展之路;欧盟把低碳经济作为未来发展方向;美国大力推进以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 着力发展低碳技术, 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日本承诺到2050年减排60%-80%, 并建立核证减排量交易市场;韩国于2010年4颁布了《低碳绿色增长基本法》施行令, 正式推行这一法案;中国承诺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减少40%-45%的碳减排目标。以上这些国家所采取的措施让我们意识到低碳经济的时代已经到来。
中国和韩国是东亚地区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 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一直比较频繁。2015年6月1日, 中韩两国正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韩民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这是中国目前为止涉及贸易额最大、贸易面最广的自贸协定。韩国作为发达国家的一员, 经济实力强大, 拥有多项高新技术专利。中国和韩国在不可避免的贸易竞争情形下, 更应该运用两国相邻的地理优势, 抓住双边贸易协定已经签署的契机, 加强中韩两国经济上的往来。在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方面, 积极争取韩国对中国的技术转让与合作。本文立足于低碳经济背景, 通过对两国贸易往来中商品进出口结构和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中42个部门碳系数大小的分析, 为中韩两国合理选择经济合作与竞争领域提供参考。
2 文献综述
大量的学者对中韩两国经济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为我国的经贸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张玉和 (2006) 从中韩双方进出口的商品结构、出口市场及对方市场三个方面来分析两国的贸易竞争, 同时提出在高新技术开发方面、石油领域加强合作。徐长文 (2011) 认为中韩经贸合作潜力巨大, 两国应推进双边贸易协定 (FTA) 的签署, 同时进一步深化两国的货币合作。崔岩 (2012) 利用贸易竞争力指数、产业内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等对中韩工业制成品的贸易竞争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两国应采取加强技术自主研发、完善双边贸易合作机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等措施。姜跃春 (2013) 从中日韩三国经济的共同发展角度提出, 中日韩可在能源开发与利用、核能以及投资和金融领域进行合作, 三国共同创造亚太地区良好的经济与金融环境。金缀桥 (2015) 根据2003-2013年中韩双边贸易数据, 运用贸易结合度、贸易互补性指数和引力模型对中韩两国之间的贸易现状和贸易潜力进行实证分析, 得出了中韩双边贸易潜力有很大的扩展空间。汤婧 (2015) 认为中韩两国可以不断拓展服务贸易的合作, 进行服务外包;并从长期来看, 中韩贸易出口商品与市场结构相似度不断提高, 贸易竞争将日趋激烈。目前, 单独研究中韩两国经济合作与竞争和研究低碳经济的文章不断增多, 但是将中韩两国的合作与竞争放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研究则比较少。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丰富低碳经济背景下区域经济竞争与合作的内容。
3 中韩两国出口商品类别的比较
据韩国海关统计, 2014年韩国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为2354.0亿美元, 较上年增长2.8%。其中韩国对中国出口1453.3亿美元, 占韩国出口总额的25.4%;自中国进口900.7亿美元, 增长8.5%。目前中国为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最大进口来源地。我们从两国出口商品构成的角度来考察中韩两国经济合作与竞争的领域。以下分别整理了近三年来韩国出口到中国以及中国出口至韩国的主要商品构成的前五名 (如表1和表2所示) 。
数据来源: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国别数据整理而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http://countryreport.mofcom.gov.cn/index-Type.asp?p_coun=%BA%AB%B9%FA。
通过表1中2012-2014年韩国出口至中国排名前5位的商品结构 (章) 可以看出, 近三年来, 韩国出口到中国的商品集中在商品HS编码为85、84、90、29、39等类的商品。这几类商品大多为技术密集型产品, 且具有低排放和低能耗量的特点。
数据来源: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国别数据整理而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http://countryreport.mofcom.gov.cn/index-Type.asp?p_coun=%BA%AB%B9%FA。
通过表2中2012-2014年中国出口至韩国排名前5位的商品结构可以看出, 近三年来, 中国出口到韩国的商品集中在商品HS编码为85、84、72、73、90等类的商品。其中85、90类产品是低能耗、低排放类的商品, 但商品HS编码为72、73类的商品则是高能耗、碳排放量较高的商品。
由表1和表2对比可知, 中国出口到韩国的商品中, 能耗较高、碳排放量较大的钢铁和钢铁制成品的出口量是比较大的;而韩国出口至中国的商品大多是技术密集型产品, 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和碳排放量相对于中国是比较低的。通过以上的对比, 我们觉得中韩两国可以在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以钢铁、钢铁制成品等碳排放量较高的商品类别加强合作, 共同在清洁技术、能源技术上加强研发;同时, 我国应在光学、医疗设备及电器设备等领域加强技术革新和人才的培养, 提升我国在未来低碳贸易中出口竞争力。低碳经济背景下, 不少发达国家已经将征收碳关税纳入议事日程。可见, 降低出口商品的碳排放量, 将是未来出口贸易兴衰的关键。
4 中国部门碳系数
碳排放系数是每单位经济产出所排出的二氧化碳数量, 后者通常以吨计, 经济产出以国内货币计量的国内生产总值代表。碳排放量大的部门我们称之为碳密集型部门, 这些部门的碳排放量比较大, 应采取更多的措施减少其碳排放量;碳排放量少的部门为较清洁部门, 在低碳背景下我国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应加快技术的革新, 加强人才的培养, 使清洁能源部门的发展更具竞争优势。本节中的碳系数主要指与贸易产品相关的碳系数。
本章节是在张友国、郑世林等人 (征税标准与碳关税对中国经济和碳排放的潜在影响, 2014) 通过对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计算得42个部门的直接和隐含碳系数的基础上, 对部门直接碳系数和隐含碳系数进行分析, 寻找我国与韩国贸易相互竞争与合作的部门。图1显示了不同部门碳系数的大小。我们可以直接看出部门23 (电力和热力的生产和供应) 、24 (燃料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4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3 (化学工业以及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同时具有较高的直接碳系数和隐含碳系数, 可视为碳密集型部门。劳动密集型部门 (如农林牧渔业) 、技术密集型部门 (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及大部分服务业的两种碳系数都很低, 可视为较清洁的部门。
注:中国每隔5年编制一张基于调查数据的投入产出表, 期间再编制一张延长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0年投入产出表, 但该表是在2007年投入产出表基础上估计出来的延长表, 其可靠程度低于2007年的。张友国等人选用了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作为研究的数据基础。
根据图1可知, 对于能耗比较大、碳排放量较多的碳密集型部门, 如电力和热力的生产和供应、燃料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工业以及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 我国应加快国际合作的步伐, 与韩国高端技术人员共同开发低碳和清洁能源技术, 降低两国技术的研发成本。对于碳系数比较低的部门, 如农林牧渔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部门, 我国政府也应加大对在这些部门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 积极支持开发先进低碳技术, 推进应用先进成熟技术, 提高这些部门在未来低碳贸易中的竞争力。
5 中韩两国其他方面的合作
中韩两国除了在具体出口商品和部门之间加强合作与展开竞争之外, 碳关税制度方面也能成为两国加强协商合作的领域。碳关税是指主权国家或地区对高能耗产品进口征收的二氧化碳排放特别关税, 本质上属于碳税的边境税调节。它主要针对进口产品中的碳排放密集型产品, 如钢铁、化肥、水泥等产品而进行的关税税收。欧盟已经试图将航空业纳入其碳排放交易体系 (EU ETS) , 在2009年通过《2009年29号指令》进一步将欧盟内部的商品纳入EU ETS, 要求这些进口商为其进口产品购买碳排放指标, 实际上就是对进口品征收碳关税。此外, 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 决定自2020年开始对一些国家的进口品征收碳关税。
中国作为大量出口钢铁、水泥、铝等碳密集型产品的发展中国家, 进口产品购买关税一旦实施, 将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 必须加以高度重视。在欧盟和美国征收碳关税的大趋势下, 中韩两国可以在碳关税政策研究方面加强交流合作, 采取一致态度对待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变相实施的这种不公平的碳关税政策, 制定共赢的双边贸易条约。碳关税的制度设想还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和法律上的不完善。这一制度设想要想应用于现实的贸易政策, 还需要各方的博弈。中国和韩国应在建立减排机制的同时维护两国出口产品利益。美国即使按照法案所言, 也要到2020年才开始实施碳关税, 我们可以有足够时间来做准备, 和韩国保持一致的立场, 协商制定双边贸易协定有关碳关税方面的条约。
低碳经济主要体现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上。在提高节能减排水平方面, 韩国作为发达国家的一员, 在完善法律框架、确立清晰目标、施行优惠政策、利用市场机制、发展循环经济、依靠科技创新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 对中国通过环境保护治理实现节能减排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韩国在大气污染防治、废弃物处理、水处理、污染土壤修复方面拥有环保产业技术优势, 韩国政府支持韩环保产业开拓中国环保市场, 构建了中韩环保产业交流合作的一系列机制和平台, 并发布“中国市场开拓战略”。我国企业可与韩国优秀环保企业合作, 提升技术水平;建设中韩环保产业园区, 在提升我国引资质量的同时, 解决企业在环保技术上的问题。中国能与韩国在环保产业和节能减排方面合作, 存在巨大的空间。
韩国与美国的政治关系, 以及韩国现在所处的经济地位, 都很难使中韩两国在碳关税制度的问题上达成共识。为了各方的利益, 某些经济制度上的摩擦和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6 结论
通过对2012-2014年两国出口主要商品构成以及部门碳系数的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中韩两国可以在核反应堆、锅炉、电力和热力的生产和供应、燃气生产与供应业、金属冶炼及加工业等碳排放量较高的商品类别加强能源技术、清洁技术的合作与开发;在农林牧渔、通讯设备、计算机、光学、医疗设备及电器设备等领域加强技术革新, 提升未来我国在低碳贸易中商品的出口竞争力。
以部门碳排放系数为标准来选择中韩两国贸易合作与竞争的相关领域, 在现有的文献中是未曾提及的。这种方法通过比较碳系数的高低, 科学的选择合作与竞争部门, 更具有针对性。但是竞争与合作是相对的, 不同的时期也是可以发生变化。比如技术密集型行业为碳系数相对比较低的部门, 按本文的结论应该在双边贸易中进行竞争。实际的情况是, 韩国是亚洲IT行业的强国, 如果在IT行业中国与韩国进行合作, 无论是技术的溢出效果还是从减轻我国研发负担角度来看, 两国的合作都会使我国收益颇多。
浅析我国经济领域的假冒伪劣现象 篇8
一、假冒伪劣现象的危害
假冒伪劣商品的存在败坏了我国的商品信誉和国家声誉, 并且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活动往往会滋生大量的腐败现象, 严重地损害了政府的形象。
1. 增大社会交易成本。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 会使消费者产生逆向选择的问题, 比如把所有的人都当作骗子, 把所有的产品都视作假冒伪劣。因为对消费缺乏安全感, 六成多的经营者认为在商务活动中“需要提防”;三分之二以上的经营者在购买原材料和生产设备时都要“经过调查再买”或“直接去生产厂家购买”, 而选择“直接去市场购买”的比重则降低。这种逆向选择增大了社会的交易成本。
2. 降低了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
市场经济的实质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并通过价格、竞争等杠杆, 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假冒伪劣商品的存在, 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 扭曲了价格竞争等杠杆, 损害了“优质产品企业”的权益。而由打假带来的行政成本以及“优质产品企业”发生的同打击假冒产品有关的广告费, 更是一种资源的“纯浪费”。
3. 造成了我国居民社会经济福利的巨大损失。
在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 由于整体的生产技术水平低, 较高水平的设备和技术较难得到, 制假售假者为获取高额利润, 往往以劣质商品假冒正牌商品, 假冒伪劣商品的“以次充好”行为剥夺了消费者相当大的一部分消费者剩余, 同时因假冒伪劣商品的“劣质”问题还造成了伤害、致死致残等恶性事件的频频发生 (如安徽阜阳“毒奶粉”事件) , 使广大消费者蒙受了人身的、经济的和精神的多方面伤害, 大大地降低了他们的社会经济福利水平。
二、假冒伪劣现象充斥市场的原因
我国当前正处于转轨时期, 法制不健全、不完善, 消费者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道德观念的滑坡等是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深刻制度原因, 下面仅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滋生假冒伪劣商品的原因。
1. 企业追逐短期利益, 信用度缺失。
因为企业对未来难以预期, 会导致短期逐利行为, 因而导致经济学上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最终导致货币的整体贬值。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张维迎教授曾指出:政府没有任何监管, 企业可能不讲信誉;政府监管增加, 企业信誉就会增加。但当监管超过一定的临界点时, 就会出现只有监管而不讲信誉的现象。
2. 产品交易市场信息不对称是“假冒伪劣”赖以生存的根本原因。
由于交易者所拥有和能够支配的资源的有限性, 特别是时间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其知识的有限性, 从而决定其对交易对象或内容认知能力的有限性。对交易者来说, 其从事的经济活动或其他活动在时间上具有竞争性、排斥性, 因而卖方相对于买方对商品的相关信息占优势, 导致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在交易市场中, 作为交易对象或内容信息占优的卖方, 在赚取最大化利益的驱使下, 其会对信息处于劣势的买方隐藏甚至提供虚假信息, 导致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
3. 对假冒伪劣商品有需求市场。
由于价格的原因, 假冒伪劣产品特别是在农村占据了一定的市场。如盗版光盘市场, 买卖双方都明白, 买者实为一种追逐短期利益的知假买假的行为。所以, 买方需求亦使一些假冒伪劣产品有了存在的市场。
三、治理假冒伪劣现象的对策
1. 建立信息披露制度, 确保信息的双向流动和多向流动。
对于厂商来说, 建立信息自我披露制度, 如卖药品, 就必须披露和消费者相关的所有信息, 同时使消费者能方便地获得这些信息, 以维护自己的权益。对于政府, 则要为市场上各类人提供各类信息, 包括技术标准、法律法规、卫生标准等。
2. 完善市场体系, 缩小“假冒伪劣”的存活空间。
通过信息市场建设, 能够发挥专业化分工的优势, 提高信息质量和传递速度, 降低交易费用, 缩小“假冒伪劣”的存活空间。通过建立发达的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 也能改善信息分布结构, 促进市场交易量的扩大和商品经济从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过渡的进程, 强化价格信号在引导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作用, 提高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自然也会缩小假冒伪劣的生存空间。
3. 进行制度创新, 鼓励各经济主体积极参与打假。
由于向消费者协会投诉成本高昂, 以及因种种原因导致消协工作效率不高等, 消费者经常放弃投诉和举报。大部分正品厂商则因打假收益的外部性, 缺乏打假主动性, 只有少数市场占有率高的大公司出于自身利益而主动参与打假。因此,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打假治劣行动一直以政府推动、执法部门参与为主, 而其他经济主体参与意识不强。
4. 采取有效措施, 治理地方官员打假不力。
定期对各地打假治劣行动进行检查, 实行一票否决制, 即打假治劣工作不达标, 职务不得晋升, 并限制整顿。一旦假冒伪劣商品的泛滥超过“预警”指标 (可以用消费者的投诉数量等表示) , 就对官员“亮红灯”, 促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 重视打假工作, 并保证打假行动逐级得到贯彻。
5. 在法律法规中增大假冒伪劣产品的成本和风险。
可以借鉴国际上一些做法, 设立“终身追究制”, 用经济术语来说, 就是要让那些违法违规的成本远远大于收益, 使违规者得不偿失, 不敢以身犯险, 同时, 充分发挥法律的震慑作用, 并强化舆论的监督作用, 让违规者不敢越雷池半步, 才能有效地遏制假冒伪劣。通过政府来进行必要而合理的制度建设, 确立高层次的道德约束标准和公正严格的法律体系, 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这样才能使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有机地协调起来, 才能使整个社会以最低制度成本运行, 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谢识予.经济博弈论 (第二版)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277
[2]郑伯顺.信息不对称——假冒伪劣商品的经济分析[J].安徽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1)
[3]夏大慰, 史东辉.政府规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工程建设领域经济风险防范与规避 篇9
经济风险主要通过工程造价的增加及索赔额的多少来表现, 具有客观存在性和不确定性[1]。本文根据多年从事工程建设领域项目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 阐述工程建设领域常见的经济风险防范与规避措施。
1、工程建设领域不同阶段的经济风险分析
工程建设领域是一个很大的范畴, 整体来说其面临的风险可分为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影响经济风险的因素也很多, 如招标合同文件、成产要素市场价格、金融市场、资金材料设备供应、国家政策调整等。根据工程建设的不同阶段, 运用工程经济分析法, 对可能遇到的经济风险进行了分析。
1.1 工程设计阶段
工程设计是工程造价的关键因素, 其优劣直接影响建设费用的多少及工期的长短。根据经验来看, 设计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占70%以上[2]。此阶段常见的风险主要体现为: (1) 工程设计方案不合理, 如出现设计错误、疏漏, 考虑不完善、不充分、不成熟, 估计不准等, 因设计系数过大而引起造价过大。 (2) 材料、技术选用不当, 包括工艺流程、建设方案、器材设备、特殊技术等选用不当, 造成实际操作困难, 造价增多。 (3) 图纸设计马虎、粗糙, 后期的图纸变化过大, 引起造价升高。 (4) 管理设计不善, 如进度计划、编制计划设计不完善, 造成工作重复。
1.2 招投标阶段
招投标是工程建设领域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是企业实力、能力、技术、信誉等综合实力的竞争。该阶段常见的风险主要体现在: (1) 企业竞标压价风险, 即竞标企业互相压价, 造成后期施工风险。 (2) 由于计量规范不一致, 致使在报价上理解的偏差, 引起风险。 (3) 对投标单位审查不严, 使不符合条件的单位参与投标, 或出现企业竞标工程的清单与招标工程清单不一致。 (4) 由于实行无标底的投标, 被投标单位联手抬高价格, 使造价虚高。
1.3 项目管理阶段
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工作始终贯穿整个工程。在管理和控制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也会引起工程的经济风险, 如项目经理不称职、没有做好管理工作或者项目控制不充分等, 都会出现很多问题。另外, 现在越来越多的项目需要企业有一定的融资能力, 融资风险就成了企业的经济风险之一。随着国家不断加大调控力度, 工程所处的外部环境, 如法律法规、自然地理、经济等因素, 也存在经济风险。除此之外, 工程管理过程中, 签订的相关合同及履行情况也存在很大的风险。
1.4 项目施工阶段
一般来说, 从工程的现场施工到竣工这段时间为施工阶段。这一阶段经常会由于各种原因使施工进度、施工质量、施工安全等出现问题, 造成巨大的经济风险, 如施工前没有做好准备, 没有做好施工质量控制等。实际工作中还会出现一些常见的问题造成各种损失, 如监理工程师工作效率低, 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甚至发出错误的指令;施工中设计变更、现场签证不严肃, 不利于工程决算;工作人员没有按照规定施工, 引起工期延长与费用增加等。
2、工程建设项目经济风险的防范规避措施
风险管理 (Risk Management) , 是人们对潜在的意外损失进行识别和评估, 并在此基础上采取主动而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或利用, 以规避或减轻这种意外损失, 甚至从中获取额外利益的全过程。为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完成, 必须对这些隐含的经济风险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加以控制。一般来说, 工程建设领域的风险防范主要有回避风险、分散风险、转移风险三大类。
2.1 回避风险
回避风险是指切断风险存在的根源, 不让风险发生。回避风险的手段主要有:拒绝承担风险、主动放弃承担风险等。通过对工程建设领域的经济风险分析可以看出, 很大一部分风险是由管理制度不完善、沟通不畅、人员疏忽等主要原因造成的。因此, 加强企业自身制度建设, 也能有效的回避风险。常见的措施有:
(1) 加强部门沟通, 提高员工对工程经济管理的认识
在招投标、工程管理、工程施工等阶段中, 很多风险都是由于参与人员对方案的理解偏差造成的, 当然也有方案设计脱离实际, 不便施工, 致使后期变更方案造成的。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部门沟通不顺畅, 因此在设计工程方案, 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时, 要尽量使各方相关人员都参与进来, 不能“闭门造车”。例如在制定施工方案时, 邀请造价师参与其中, 以准确把握工程造价等问题[3]。另外, 还要提升参与人员的主观意识, 积极节约成本, 重视工程的安全、质量、进度和成本管理。这样才能减少工程建设中的人为失误, 实现企业效益与个人效益的统一, 保证工程顺利安全的完成。
(2) 建立工程管理体系, 完善内部监督体系
工程建设领域的项目建设是一个周期长、投资多、技术要求高、系统复杂的生产消费过程, 为确保各项工作的高效完成, 必须制定一套完整的工程管理体系, 把相关人员有效的组织起来。如招投标阶段, 做好相应的标的管理制度, 严格审查投标公司的资历, 建立制定项目投标 (报价) 风险管理工作程序, 编制初步投标风险备忘录等, 就能够有效降低相应的经济风险。同样, 为了减少管理过程中的漏洞和不规范行为, 确保各项工作能够按照设计和规定的流程执行, 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体系。适当的引入竞争机制, 开展内部竞标, 也能有效地提高工程建设质量。
2.2 分散风险
分散风险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之一。从宏观层面来讲主要采用企业组织结构的多元化, 市场多元化, 项目多元化和投资方式多元化等措施来分散风险。微观上来说, 可以采用设备和材料从多渠道采购, 项目物资分散存储等措施来分散风险。如果涉及跨国项目、多币种等, 要考虑融资、投资和对外收支币种的多样性, 规避汇率风险。在实际工作中, 一般按采用多元化的原则来分散风险。
2.3 转移风险
从根本上来说, 转移风险是分散风险的一种。但与其不同的是, 转移风险是把工程建设中的一些风险, 分散到本企业以外的他人手中, 从而实现保护自己, 回避规避风险的目的。在实际工作中, 比较典型的转移风险的主要手段和措施有:
(1) 组建项目联营体。对于一些工程比较大, 难以独自承担的项目, 往往采用多家企业组建项目联营体, 共同实施的方式。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 各企业各司其职, 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从而有效降低工程的风险。
(2) 合同转移与工程分包。在项目实施前, 签订各方协议, 把项目的风险进行分解, 规定各方应承担的任务, 如业主的责任, 业主的违约处理以及承包商的责任等。同时, 对不可避免的风险以及不可抗力的风险造成的损失, 合同中要明确各方承担风险的范围。另外在工程建设中, 由于种种原因自己不能有效执行的环节, 可以分包给相应的企业, 并明确责任, 以此转移风险。
(3) 工程保险。工程保险是项目转移策略中的最常用方法之一。对于一些不可抗拒因素, 如自然灾害、设备丢失、第三方破坏等, 可以依据相关法律与保险公司签订合同, 从而将损失的一部分转移到保险公司身上, 达到转移风险的目的。我国在《建筑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中对建筑工程的一切险种、第三方责任险、人身伤亡险和施工机械设备险等设置了相应的条款,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办理相应的保险。
(4) 非保险类财务保险。这里主要指担保。在实际工作中, 为了保证债券的收取, 提高企业信用, 可以通过银行、保险公司或其他有信誉的商务机构出具银行信用证、保函或者担保书来做担保。通过这些方法, 可以将赖账的风险转移给保证人[4]。
除了上述的风险规避措施以外, 在实际工作中还会遇到个各种各样想象不到、不可避免的问题, 需要我们经常总结应对风险的经验教训和措施, 并应用到以后的工程中, 同时也要做好相应的财务防范安排。另外, 近年来我国物价不断上涨, 且据预测未来五年内CPI指数将稳定在5%左右, 因此在工程造价、招投标、签订合同时, 应考虑物价增长带来的经济风险。根据实践经验来看,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内部监督制度, 能够有效地降低经济风险。
3 总结
总的来说, 风险的管理与规避属于一种高层次的综合性管理工作, 是在分析和处理由不确定性引起的各种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一整套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应该灵活应对。另外也应该意识到, 风险是普遍存在、不可避免的, 经济风险在任何工程中都存在。因此, 在实践工作中, 对经济风险应保持不害怕、不回避、不放松的态度。在加强识别风险的基础上, 不断加强风险管理, 努力规避、转移和减轻经济风险。同时还要求从现在的粗放型管理方式向精细化管理转型, 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 保证工程建设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左丽萍.建设工程的经济风险及防范[J].企业经济.2005, (12)
[2]黎源.建设工程经济风险及防范措施研究[J].管理观察.2009, (18)
[3]李志敏.建设工程经济风险防范研究[J].财经界.2009, (3)
中俄经济领域合作现状及发展前景 篇10
关键词:中俄经济,合作,现状,发展前景
中俄两国是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 两国经济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入, 且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两国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 更加减少了两国贸易合作的壁垒, 虽然中俄贸易合作过程中存在问题, 但是中俄贸易领域的合作依然存在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中俄经济各领域合作的现状
中俄两国作为世界两大重要的经济体, 其各方面的合作不断深入, 合作领域不断扩大, 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颁布, 中俄经济合作呈现稳步发展的态势。贸易额的增长直观上反映了中俄两国互为对方的重要贸易合作伙伴。
2001年中俄贸易额为106.1亿美元, 2002年贸易额达118亿美元, 2003年中俄贸易额为157.16亿美元, 2004年达到212亿美元, 2005年为291亿美元, 2006年又创下333.9亿美元, 2007年达到481.65亿美元, 2008年中俄贸易额高达568亿美元, 2009年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中俄两国贸易额仅为388亿美元, 但俄罗斯仍然为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2010年中俄贸易额迅速回升, 同比增长43.1%, 贸易总额为554.5亿美元, 2011年创历史新高, 达792.5亿美元。[1]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中俄两国贸易额在逐年增长 (2009年除外) 。根据海关数据显示, 中俄两国商品贸易结构也在逐年发生变化。中国的经济以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 中国对俄罗斯贸易也以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 2002年中俄贸易额为118亿美元, 从中国对俄出口的商品结构看, 服装、衣帽以及纺织品出口量就高达56%, 占相当大的比重, 而俄罗斯对中国出口的商品以原料、木材等一些资源为主, 如, 2002年俄罗斯出口中国的金属、矿产、木材占60.2%, 其中以石油为主要进口产品。2011年中俄贸易额高达792.5亿美元, 对比2011年中俄贸易商品结构, 可以发现, 中国出口俄罗斯的主要产品依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如, 纺织品、电子产品制造及农产品, 而俄罗斯出口中国的主要产品依然为原油、木材、金属矿产资源等, 占出口额的72.3%。
二、中俄经济各领域合作中的问题
虽然中俄两国贸易额不断增加, 经济各领域合作不断加深, 但是中俄经济各领域合作仍然存在着问题, 其中, 最明显的问题体现为中俄两国贸易商品结构的不合理性。
中俄两国都是重要的经济大国, 科技水平在世界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中俄两国贸易中商品结构并没有很好地发挥两国在科技领域的优势。中国对俄罗斯出口的商品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俄罗斯对中国出口也以原料能源的比重最大, 产品附加值低, 中俄两国在科技附加值高的产品合作领域的前景比较大, 需要双方不断增加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
其次, 中俄目前的贸易结构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尤其是俄罗斯对中国的出口, 主要以原料为主, 但是原材料的价格很大程度上受国际市场的形势影响, 如果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大幅度提高, 将影响中国进口的数量, 不利于中国发展经济, 对俄罗斯的出口也不利, 反之亦然。而且, 两国经济贸易合作的主要目的是有利于本国的经济发展, 以本国利益为主要目的, 一旦贸易结构带来的不稳定性增加, 将影响双边在其他领域的关系, 容易造成双边利益冲突。
三、中俄经济各领域合作的发展前景
从中俄两国经济领域合作的现状来看, 中俄经济合作逐步从传统互补性向全面战略性合作转变。中俄两国经济领域合作在逐年增加, 合作呈现多方面多层次的特点, 随着两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两国的合作也更加深入, 合作领域不断拓宽。
2012年习近平将俄罗斯作为他任国家主席以后访问的首个国家, 可以看出, 中国对与俄罗斯合作的重视, 并将俄罗斯作为最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之一。在习近平访俄期间, 双方领导人就加强相互支持, 扩大各领域合作, 密切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协调配合深入交换了意见。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俄期间双方签署了三十多项协议, 如, 两国元首签署了多项协议, 涉及能源、生态环保、人文、地方合作、金融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
受西方国家军事技术上的垄断, 如对高端技术的“禁售”原则, 中国对俄罗斯的军事技术的依赖程度将不断增加。俄罗斯是军事大国, 中国除自主研发一系列军事武器外, 将大量进口俄罗斯的军事设备, 如, 习近平主席访俄期间, 中俄合作建造4艘先进的“拉达级”AIP (不依赖空气推进装置) 潜艇出售给中国;同时, 中国向俄罗斯采购24架苏-35战机。但与以往引进俄罗斯军事设备的目的不同, 中国从俄罗斯采购重大军事战斗设备主要目的是学习俄罗斯先进技术, 以便增加自主研发潜力。
中国已成为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 但是两国的贸易仍然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012年, 中俄两国领导人预计, 到2015年两国外贸额将达1000亿美元, 在2020年之前提升到2000亿美元。
三、结论
中俄两国贸易合作商品结构依旧是传统的模式, 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随着两国经济、科技水平的不断增长, 中俄两国贸易合作之一的科技合作比重逐年增加, 逐步向技术型为主的产品开发和创新经济型转变, 更多的科技产业合作增加、生产高科技产品的公司不断加入, 双方共同举办了多项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活动, 如经济贸易洽谈会中不再以传统的商品交流为主, 而是增加了科技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两国科技公司的合作更加自由, 为两国企业间科技交流构建了桥梁。
参考文献
[1]刘清才, 张海霞.中俄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现状及广阔发展前景.[J].东北亚论坛, 2012 (3) .
[2]郭连成.新世纪新思考:对中俄经贸合作问题的再审视.[J].东欧中亚市场研究, 2011 (6) .
[3]俄罗斯联邦统计署:http://www.gks.ru/bgd/regl/b12_06/isswww.exe/stg/d01/14-07.htm.
[4]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http://comtrade.un.org/db/mr/rfcommoditieslist.aspx?%20px=s1&cc=
中俄深化石油经济领域合作的意义 篇11
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经贸合作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双边贸易额增长超过11倍。2012年,中俄双边贸易额达881.5亿美元,同比增长11.2‰2013年,中俄双边贸易额达到892.1美元。从2D09年至2013年,贸易成交额增长超过2.2倍。
从2013年11月开始,乌克兰危机引发了俄罗斯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激烈冲突。次年3月,以美国、日本等为首的发达国家宣布对俄罗斯进行经济制裁。4月、7月和9月,美国、欧盟、瑞士等国家和地区开始纷纷出台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政策。在这种国际大背景下,国际石油的价格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一落千丈,俄罗斯的法定货币——卢布贬值40%以上。在对俄罗斯实行经济制裁的西方国家中,尤以美国的制裁最为全面和严厉。美国的制裁不仅涉及经济领域,而且还延伸到了能源、军事等其他领域,主要采取冻结俄罗斯在美国的资产和账户、限制信贷和融资、禁止向俄罗斯出口技术产品等手段,对俄罗斯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式的制裁。欧盟主要采取禁运俄罗斯武器和配件、禁止向俄罗斯出口商品和技术(包括石油开采的创新性技术)等方式对俄罗斯进行制裁。在这种国际背景下,俄罗斯的外经、天然气、外贸、股票等十多家企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美国还严禁本国公民向俄罗斯受制裁的银行提供贷款或融资、购买或出卖这些银行发行超过30天的债权。而欧盟则拒绝俄罗斯的企业和银行进入欧盟资本市场。
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联合制裁下,俄罗斯被迫“向东看”。
俄罗斯是世界上的能源大国,广袤的东部地区蕴含着丰富的能源,这就成为了俄罗斯与亚太地区进行合作的切入点。由于中国与俄罗斯领土接壤,所以中国就成了俄罗斯进行能源外交、突破外交窘境的最佳选择。2014年5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访问中国期间,促成了中俄之间《中俄东线天然气合作项目备忘录》《中俄东线供气购销合同》等合同的签署。这些合同所产生的总价值高达4千亿美元,以30年为期限,每年向中国输出大约38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同年11月,中俄两国再次展开合作,俄罗斯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签署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关于经中俄西线自俄罗斯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框架协议》,此协议的总价值超过3千亿美元。此举不仅大大缓解了俄罗斯的经济困境,而且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急需能源。
随着中国及亚州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中俄合作潜力也在增加。俄罗斯将利用其地缘优势,积极开拓亚太地区能源市场,发挥本国的能源优势,与中国在能源领域展开互利共赢的合作,使得中国和俄罗斯成为重要的合作伙伴。同时,中国也将抓住这一重要契机,与俄罗斯积极深化能源领域的合作,切实保障我国能源安全。
经济法领域 篇12
1 数学模型的含义
数学模型是应用相关数学思想, 对实际问题的一种高度概括和表述。它通常为了某个研究目的, 对现实世界的某个特定的对象提出必要的条件和假设, 运用数学关系式、图形、图表等数学术语以及合适的数学方法和手段所得到的数学结构。这种数学结构的形式多种多样, 它可以是一个数学图表, 可以是某个算法语言, 或者是几种结构的混合。把现实世界的具体问题简化和抽象为数学模型就是数学建模, 主要包括提出问题、简化问题、模型构建、模型验证、模型改进、模型应用等几个方面。
在经济管理学中, 当把数学模型与经济管理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时, 就形成了经济管理数学模型。经济管理数学模型就是把实际现象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的实践经验归结成一套反映数量关系的数学公式和一系列具体算法, 用来描述研究对象的运动规律。经济管理数学模型是对客观现象的抽象概括, 并用模型方式反映各类现象数量的依存关系, 是经济管理分析中十分重要的方法之一。当然要想成功应用经济管理数学模型对相关现象进行定量分析, 需要非常扎实的数学功底, 比如数学中的规划理论、决策理论、统计学、微分方程等知识都是不可缺少的。
2 经济管理学中数学建模的步骤
经济管理学中数学模型的建立没有固定的模式, 通常与我们所研究经济管理问题的性质、建模的目的、建模的精度要求等有关, 但是这并不代表建模过程无规律可循, 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2.1 提出问题
要想建立反映经济管理现象的数学模型, 必须对实际经济管理问题有所了解, 明确问题的背景, 理清对象的特征, 并进行科学的调查分析, 获取相关数据。此外还要确切地了解建立模型的目的, 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比较明晰的问题, 才能进行建模。
2.2 简化问题
现实问题通常是复杂多变的, 所以在模型建立过程中要根据建模的目的、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手段、研究的方法等对现实问题进行必要的简化。也就是必须抓住主要因素, 忽略次要因素, 提出合理的假设和前提。当然这里的简化必须适度, 不能由于追求简化而使模型难以真实反映客观经济现实。一个模型究竟简化抽象到什么水平取决于建模的目的、分析的方法、资料的全面程度、分析人员的综合能力等多个方面。常用的简化模型的方法有:删除或合并变量、改变假设约束关系、改变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改变模型结构等。
2.3 模型构建
根据研究的问题, 分析各种对象之间的联系, 如因果关系、层次关系, 运用数学语言构建各个变量之间的数学结构, 也就是得到相应的数学模型。当然, 刚开始建立模型时, 一般不宜太复杂, 这样不利于分析各个对象之间的关系, 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 由易到难逐步推进, 不断完善模型。
2.4 模型验证
有了模型之后要反复推敲, 要分析模型能否真正反映现实问题, 能否说明变量之间的真正关系。还要考虑模型是否有解, 有什么样的解, 求解过程是否简便, 以及有无矛盾之处等。此外模型的解也可以代入到现实问题中加以验证, 看能否解决现实问题, 这一点也是至关重要的。
2.6 模型改进
模型必须不断验证, 不断检验, 不断完善。在建模过程中, 要重视出现的问题, 针对问题加以分析, 检查建模时的假设和前提是否正确, 考虑变量之间关系能否进行重新调整, 针对问题进行调整, 然后再重复检验, 重复修改, 直到符合要求为止, 所以这个过程往往是循环反复, 不断推进的。
2.7 模型应用
只有通过多次检验, 符合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才可以应用。利用模型研究各种现象之间的关系, 推测现象的发展趋势, 预测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对于好的结果, 要加以利用继续扩大应用;不利结果要未雨绸缪, 提前做好准备, 加以控制和干预, 争取最大程度减小损失。
当然, 在模型建立的过程中, 这些步骤不是一成不变的, 有时可以反复进行, 比如检验后发现模型和实际问题相差甚远, 就要重新分析问题, 重新加以简化, 重新完善原始假定等。所以建模过程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不能生搬硬套, 需要灵活应用。
3 应用举例
为了体现数学模型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下面通过一个简单例子加以说明。
3.1 问题提出
假设有甲乙两家企业, 其边际成本分别为C1、C2, 需求的反函数为P (Q) =a-bQ, Q为两家企业的总产量, Q=q1+q2。其中a, b为两个正常数, P为产品的价格, q1、q2分别为两家企业的产量。若乙企业先宣布其产量q2, 问两家企业如何安排生产, 才能使各自的利润达到最大值。
3.2 分析解决问题
本题是一个如何安排生产的问题, 最终甲乙两家企业要使各自的利润达到最大化, 不妨设甲乙两家企业的利润函数分别为π1 (q1, q2) , π2 (q1, q2) , 则
一方面, 由于乙企业先宣布其产量q2, 那么甲企业应该根据乙的选择加以抉择, 也就是选择合适的q1, 使其利润函数π1 (q1, q2) 达到最大值, 故需要即
从上式可求出q1, 并记为q1*, 则q1*
另一方面, 乙企业在率先宣布其产量为q2时, 就能预测到甲企业会选择产量q1*, 故乙企业会在使其利润函数π2 (q1*, q2) 达到最大值时, 安排生产。鉴于两个企业产量决策有先后, 这就产生了博弈, 此时的模型就是一个动态的博弈模型。当乙企业的利润函数π2 (q1*, q2) 达到最大值时, 需要即
从上式可求出q2, 并记为q2*, 则q2*=
再把q2*代入q1*, 得
此时, q1*、q2*满足斯坦克伯格 (Stackelberg) 均衡, 即能使两个企业的利润均达到最大值, 企业的管理者即可据此加以决策生产。
当然, 模型还需要作进一步检验和改进, 不赘述。
4 结语
随着科技的进步, 模型的建立与求解往往可以借助计算机完成, 这就为数学模型在经济管理领域中的应用打开了方便之门。在成本分析、市场分析、管理决策等领域中运用数学模型, 更能显示模型的魅力所在。相信随着应用的不断深入, 数学模型在经济管理领域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摘要: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经济管理领域需要引入数学模型来帮助管理决策者进行定量分析, 以便找到更为合适的管理手段和决策方法。本文介绍了数学模型的含义, 以及在经济管理领域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和注意事项, 并通过例题加以说明。
关键词:经济,管理,数学模型
参考文献
[1]李娟.数字模型在经济和管理领域的应用案例[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2010 (19) .
[2]范国兵.浅谈经济数学模型的构建[J].经济师, 2008 (10) .
【经济法领域】推荐阅读:
建筑经济领域12-31
社会经济领域08-24
2018国考上海公务员申论备考素材-深化改革经济领域07-04
临沂经济开发区纪工委关于对工程领域招投标活动加强监管的暂行规定09-07
生态经济视阈下经济法10-18
经济法与经济学11-11
高职经济类专业经济法07-29
经济政策性的经济法08-10
经济法下的市场经济06-27
经济法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