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教学(精选12篇)
经济法教学 篇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经济建设需要的是开拓型人才, 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传统的“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显然已经不能适应这一学科的教学需要。而案例教学法是解决课堂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之一, 是现代法学教育的必然要求。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 选择典型案例, 通过剖析典型案例, 使学生在掌握经济法理论的基础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在各个领域中运用经济法学知识处理各种现实问题的综合能力。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 没有现成的、统一固定的模式,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而且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在实际教学中合理地加以运用。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精心选择案例
案例教学法成功运用的关键在于案例的选择。在教学中必须有目的地、合理地使用案例, 并不是案例越多越好, 关键在于精。
首先, 收集案例是前提。主要有以下几个渠道:一是可以从“今日说法”“社会与法”“经济与法”等电视媒体上的法律节目和法律新闻、报刊上收集;二是可以从互联网上搜集, 如中国法律信息网、中国民商法律网;三是可以从社会调查和教师的司法实践活动中收集。这些典型案例最能反映法律内容和形式, 同时案例的真实性更有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
其次, 选择案例是关键。选取案例的时候, 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是典型性原则。典型性也就是代表性, 要求教学案例要从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中, 选择一些有典型性的、围绕所要传授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理论的法律案例, 通过案例讨论使学生加深理解法学理论的原理或基本概念;第二是针对性原则。是指要求选取的案例应当服从于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能够强化教学内容、目的, 同时便于学生集中精力加以学习并适时和适当地深入, 通过案例教学的有序开展, 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三是启发性和疑难性原则。是指要求选取的案例能启发学生的思考, 同时要有一定的难度, 能引导学生对基本理论进行深入的理解,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是专业性原则, 所选案例要体现法学类课程的特色及相应的专业深度, 能反映和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第五是严密性原则。是要求案例能够用已确定的法学理论或法律规范去分析和论证, 也是案例科学性的体现。
二、组织好案例教学中的讨论
案例教学法中的讨论与分析旨在说明案例、分析讨论案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法理依据。例如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这一章节的学习中, 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 因此受到侵害的学生很少考虑要去维权, 也不知道如何维权。通过采用案例教学法, 就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鉴别水平, 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 同时树立维权意识, 掌握一些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权利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 教师应从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着手, 把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途径作为本课的重点, 增强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意识和能力作为教学难点。可以给出案例题:某商店开展促销活动, 部分商品打折销售, 并在醒目处贴出“打折商品, 一经售出, 概不退换”的告示。试运用我国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该告示加以评析。此案例题是某商店开展促销活动, 找出关键句子是打折商品, 是法律允许的, 需要回答问题是运用我国有关法律规定, 对该告示加以评析。在呈现案例后, 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先分小组进行组内讨论, 然后让每一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走上讲台发言, 阐述本组经讨论形成的观点、理由。并由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评说, 允许有不同观点的同学进行辩驳, 展开双方或多方的探讨, 在不同观点的撞击、不同角度的论证中, 达到对知识的理解与升华。
三、教师做好案例讨论后的总结
案例教学法是师生互动学习的过程, 其教学效果一方面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及作用的发挥, 一方面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及对教学全过程的归纳、点评和总结。讨论达到一定程度后, 教师应针对案例及时进行分析讲解, 梳理思维过程, 归纳概括出规律性的知识。教师在作总结时, 不一定讲出标准答案, 因为有些案例并没有标准答案, 关键是看讨论的思路是否对头, 分析的方法是否恰当, 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否正确。在总结时, 要肯定一些好的分析思路及一些独到的见解, 指出讨论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 同时对学生的表现也要作出评价, 以激励下次更好地参与讨论分析。比如, 上面案例中, 所列告示内容“打折商品, 一经售出, 概不退换”, 所涉及到理论有两个:一是产品质量法律制度中的产品质量的瑕疵担保责任, 这部分内容我国合同法第40条有明确规定;二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中的经营者的法律责任, 这部分内容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4条有明确规定。我国合同法第40条规定内容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4条规定内容, 由学生回顾所学知识点得出, 教师要进行肯定;同时, 教师要进一步说明, 本告示中“一经售出, 概不退货”, 实际上是免除了自己的产品质量瑕疵担保责任, 因而是无效的, 告示所列内容也无效。对于所销售商品, 销售者应负责修理、更换、退货及至赔偿损失。
在经济法教学过程中, 运用案例教学法, 优化了教学环节, 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能力。因此, 教师应高度重视案例教学在经济法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使案例教学成为经济法教学的主要方式, 并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 提高经济法课的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潇亭, 王秋红.经济法案例教学的实践[J].技术与教育, 2010 (1) .
[2]邓擎刚.浅议经济法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J].商场现代化, 2009 (2) .
经济法教学 篇2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项目驱动式”教学在高职经济法教学中的运用的优秀论文,对正在写有关于项目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
摘 要:高等职业院校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主,强调学生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对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一直是其探索和发展的方向。在高等职业院校中,经济法作为一门必修课程主要开设给经济类和法律的学生学习,但由于其本身的性质特殊,内容多且结构分散,学习起来难度大。结合高等职业院校和经济法教学的特点,本文提出了“项目式驱动”教学模式在经济法教学中运用,它以其独特的优势,能够将理论和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降低了经济法教学的难度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高职经济法教学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
关键词:项目驱动式教学;经济法教学; 教学项目
高等职业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普通高等教育其也具有独特的特点。高等职业院校主要培养的是技术应用性人才,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强调职业性、实用性和适应性。在课程设计方面也是依照市场对岗位的需求设置专业,针对性较强,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毕业就能成为合格的就业人员,具备某个岗位所需的一般知识和技能,在较短的时间就能适应其岗位工作。而就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入学的时候成绩就不高,基础也普遍偏低,缺乏足够的上进心和求知欲,大多数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不高涨,他们更多关注的是课程的实用性和将来就业所需要考取的各种技能证书。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学的难度。但是如果只注重实践,而没有专业理论知识作为基础铺垫,要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有所提升,其上升的空间也必定会受到限制。因此,如何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较好的结合起来并又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模式探索的`方向。
经济法在高等职业院校中一般是为经济类和法律类的学生所开设的。作为法学核心课程中较为特殊的一门课程,首先,它既包括了市场规制法部分,如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也包括了宏观调控法部分,如反垄断法、财政税收法等,有时候市场主体法,如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等也被概括地囊括到经济法的中来。这样一算,经济法涉及到的法律将多达20部左右,并且各个法律之间的联系并不是那么密切,因此,形成了经济法学虽体系庞大,但结构却很松散的特点。其次,经济法是一门兼具公法性质和私法性质的学科,当中既涉及到了国家对市场调控的公法内容,也涉及到了市场主体之间竞争、交易关系的私法内容,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涉及到民法、商法、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因此对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的要求较高。再次,我国的早期的经济立法是十分滞后的,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立法也逐步完善起来,现行的许多经济立法,如反垄断法是2008年才出台施行的。社会经济生活瞬息万变,经济立法也需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不断发展和完善才能应付得了层出不穷的新理由。因此,经济法的教学要求必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和热点保持前沿性的关注。从以上论述我们不难看出,经济法的这三方面特殊性无疑为经济法的教学增加了许多难度。学生对于经济法的学习普遍认为,经济法内容过多,知识点分散,学习起来难度大。因此,结合经济法和高等职业院校的特点,探索适合高职经济法教学的模式显得尤其具有价值和作用。
“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首先产生于20世纪80至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转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以学生作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以具体的“项目”作为载体,把相关的知识点通过设计融入到项目的各个环节中,以项目的不断拓展和逐层推进来驱动课程的开展,通过师生共同完成项目来实现课程教学目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得到极大的激发,教师提出项目任务引导学生带着具体的项目任务去深思、分析和探索,并通过其他的同学一起沟通和合作,找到解决理由的方案。这种教学模式很好的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逐步地去掌握理论知识,同时分析和解决具体理由的能力得到提高,达到了潜移默化、学以致用的效果。这种参与性的教学模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完成项目后获得的成就感也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等职业院校,“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无疑是一种比较适合的教学模式。经济法这门课程虽然不像其他技术类的课程那样具备很强的操作性,但是同样也适用于这种教学模式。
具体说来,“项目驱动式”教学在高职经济法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
第一,确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项目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对教师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最需要打造一批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的教师来开展“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首先,教师通过对经济法课程的总体性的把握,确定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经济的相关法规从事企业经营、财务管理、市场运营的能力。进而,根据教学目标拟定出教学大纲,明确课程的重难点。最后,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的内容设计教学项目。课程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学项目的设计,教学项目的设计不再是简单的按照教材的章节去罗列,而是以教学项目为主线来重新组织教材,将相关的知识点贯穿进教学项目之中,可以将整体的教学项目分解成若干个具体的项目任务,精选每个教学案例项目,难度要适中,设计好教学的情境,最好是与日常生产生活比较贴近的案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
第二,教学项目的实施。这一过程可以具体分为项目的初始阶段和开展阶段。
在项目的初始阶段中,主要是对项目进行计划和安排。首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分组的时候要注意男女的搭配以及学生能力水平的搭配,可以从每个组推选出一名项目小组长,由项目小组长按照教师指示的项目任务去组织成员对项目进行分析,查找相关的资料,制定出项目实施的计划,安排各个成员的任务。教师可以先进行示范,引导学生进入到教学项目的情境中。
《经济法》教学新突破 篇3
关键词:经济法视频教学案例实用性
一、按法律逻辑及认知规律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赵威主编的《经济法》是按经济活动中的主体-行为-争议的顺序来安排教学内容的,先讲经济活动中规范经济主体的法律,再讲规范经济行为的法律,最后讲规范经济活动的程序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此顺序不符合法律的逻辑,不符合人们掌握知识的规律,知识前后衔接性较差,同学们学习起来也较吃力。笔者在授课时调整了授课顺序,使之即符合法律逻辑,又使前后知识衔接贯通,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赵威主编的《经济法》教材既包含了民法的内容,如《合同法》、《担保法》等,又包含了商法的内容,如《公司法》、《保险法》、《票据法》、《证券法》、《破产法》等,还包含了经济法的内容,如《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税法》、《房地产管理法》等。我国采取民商合一的立法原则,而调整经济的法律也是从民商法中分立出来的,都属于大民法的范畴,因此在授课中先讲民事方面的法律,再讲商法方面的法律,最后讲经济法方面的法律,同学们学起来易于接受。如讲《合同法》时,先概述民法中的物权、债权的区别(合同属债权),再把民法的一些原理,如善意取得、无权处分、无权代理、表见代理等一并穿插引入。同学们学习了《合同法》中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合同的解除等知识点,然后再学习《担保法》中的担保合同、《公司法》中的股权转让协议、《保险法》中的保险合同、《合伙企业法》中的合伙协议等,就比较易于掌握,知识前后衔接,符合认知规律。
二、根据形势变化及实际需要,增添授课内容
我国于2007年制定了《物权法》,《物权法》中的担保物权部分对抵押、质押、留置有了一些新的规定,尤其是不动产抵押合同的生效与不动产抵押权的设立采取分立的原则,抵押物转让的限制也有了新的规定,且《物权法》规定,若与旧法有冲突依《物权法》的规定为准,因此在讲授《担保法》时注重内容的更新,让同学们掌握新的东西。另外,教材中只有合同法的总则部分的内容,同学们学习后对一些实际问题不一定会处理,因此在授课中,补充了常见的合同及纠纷的处理,如买卖合同、赠与合同、租赁合同、保管合同等,介绍了承揽合同与雇佣合同的区别,即承揽合同中定作方只要求承揽人交付工作成果,定作方对承揽人的劳动过程不负责,而雇佣合同中雇佣方对受雇方劳动过程负责,受雇方对劳动结果不负责,因此,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亡事故,定作方和雇佣方承担的责任不同。在保险法中补充了机动车辆保险、人身保险的特点及常见纠纷的处理,拓宽了同学们的知识面,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结合法律实践,讲授《票据法》的内容及案例分析
《票据法》内容很抽象,技术性很强,法律关系复杂,法律纠纷不好处理,即使法科学生也认为《票据法》是一门较难学的学科,何况经管类学生。笔者从事过法律实践,处理过票据纠纷,因此应知难而进、知难而上。教学中鼓励同学们若学好了《票据法》,会分析处理票据纠纷,以后不管学习哪门法学学科都会轻而易举、轻车熟路,激起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概括总结悟出真知,达到了教学相长。票据的特性是流通性、安全性,即“票据贵在流通,流通贵在安全”,票据的无因性,基础关系与票据关系相分离,正是为了保证票据更好的流通;票据的要式性、文义性,正是为了保证票据更加的安全。票据权利可分两次行使,即票据权利人先行使付款请求权,若被拒付,可向其任何前手行使追索权,且前手间相互承担连带责任,因此票据越流通(流通次数越多,前手越多)越安全(但此说法只是对票据权利人来说,而出票人和前手为免于被追索承担责任可能会限制票据流通,如在票据上注明:不得转让)。即使票据上有伪造的签章,也不影响票据权利人向票据上真实签章人追索,并可向伪造人索赔,因此使用票据既方便又安全,持票人的权利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四、采用视频案例教学,增加授课的趣味性、实用性
在法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以往只是在授课中穿插的讲案例、说案例,同学们有兴趣但不直观、不形象。笔者下载了中央电视台的《经济与法》、《今日说法》、《以案说法》等栏目的视频案例给同学们播放,真正作到了以案说法。授课时先提出问题让同学思考,再播放视频,然后与同学们一起分析所涉及到的法律知识点。如讲授《合同法》时,给同学们播放了《一诺万金》,陶王邢良坤在电视台作节目时夸下海口,向世人挑战,谁若模仿制造出他的陶器“五环吊球”,他就将自己的一套三层楼房及里面价值连城的陶器送给他,结果有一观众张震经过反复琢磨实践做了出来,且做的比他要求的还好。张震要求刑良坤兑现承诺,双方发生争议,起诉到法院后,法院判决双方的口头合同成立并有效,通过此视频案例分析《合同法》中的要约、承诺,悬赏合同,并给同学们补充了诉讼技巧,如确认之诉、给付之诉等。讲《公司法》时,播放了视频《股东内战》来分析股东按照股份对公司行使控制权、表决权。根据《合同法》中合同无效的情形、合同解除的法定条件来分析股东之间股权转让协议的效力,股权转让协议是否能解除,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分配等问题。讲《合伙企业法》时,播放了《谁中的500万》,三位老太太闲来无事,每人每天出2元钱买彩票,后来中了大奖500万,持彩票的一方只给了其他两人每人70万元,两人拿到钱后又起诉了持彩票的一方,要求平分420万(扣除所得税80万),通过此案例来分析,如何认定合伙关系,合伙的盈余如何分配等问题,并给同学们补充了在诉讼中如何取证,法院如何认定证据的效力等问题(持彩票一方给其他两人每人的70万是证明合伙关系的有力证据,再结合人证、物证、法院认定了合伙关系)。讲《保险法》时,播放了《投保人的突然死亡》来分析,若投保人故意隐瞒病情,未尽如实告知义务,发生保险事故后保险公司可拒赔。播放了《无责的赔付》来分析,在机动车辆保险中,按责赔付中的“责”指的是交通事故责任还是民事赔偿责任(大多数情况下,两者是一致的,若不一致,法院应做有利于被保险人的解释,法院最终认定为民事赔偿责任)。播放了《为谁保险》来分析人身保险中的受益人问题,若投保人变更或指定受益人,必须经被保险人同意,否则变更或指定是无效的,此保险金的请求权仍由原受益人或被保险人或被保险人的法定继承人享有。
经济法教学 篇4
关键词:案例教学,能力培养,经济法
在许多高职院校非法律专业中 (特别是经管专业) , 都开设了经济法作为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涉及的内容繁多, 囊括企业组织管理、市场运行管理、宏观调控和社会保障等十几部相关法律。高职院校法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 面对数目如此庞大、专业性强、晦涩难懂的法律条文、司法解释和相关资料时, 接受程度和热情都很低。近年来, 国家不断明确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技能人才, 如何让高职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研究和探索的方向。因此应针对这些问题, 提出改进方案, 让案例教学在经济法的教学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存在的问题
1. 针对高职学生的经济法教材质量不高。
第一, 理论重于实操。传统法学教材的通病就是理论性太强, 通篇的法律条文和司法解释, 让没有太多法学基础的高职学生学起来力不从心。枯燥晦涩的法理让学生丧失了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和热情。第二, 教材更新慢。例如14年我国新修订的三部法律包括《公司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商标法》在15年下半年出版的教材中都没有体现, 更不要提15年修订实施的《广告法》了。
2. 教学方法老旧, 与现实社会脱节。
在传统的经济法教学中, 教师多以“填鸭式”“满堂灌”的方式进行讲授, 整个过程中教师一直扮演主角, 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状态。这种方式使得学生对于基本的理论有一定理解, 但在实际中如何运用这些理论去解决现实社会的问题, 却成为难题。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尽可能地增加实践工作经验, 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来研究适合本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
3. 课程内容庞杂与课时有限之间的矛盾。
作为法学专业的核心课, 在学习经济法之前还有一系列的法学基础课程为铺垫, 但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 没有这些基础知识, 学生接受起来会非常吃力。再加上经济法的学时非常有限, 一般都在50个学时左右, 使教师在内容选择和时间安排上非常困难。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 应该有针对地选择适合高职学生的内容。例如, 将《公司法》《合同法》《商标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合同法》等实践性强, 与学生联系密切的知识作为重点讲解。
二、案例教学在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中的应用
1. 案例教学概述。
案例教学法最早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 由哈佛商学院所倡导, 选取真实的商业管理案例用于教学。这种方法用以指导、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的主导思想是培养学生如何去“学以致用”, 目的是怎样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探讨和研究这种教学模式, 并在高校的相关专业开始普遍实施。
2. 精选案例。
案例教学法想要在课堂上获得成功运用, 教师对案例的挑选尤为重要。案例选得好, 教学就成功了一半。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听课兴趣的同时通过案例分析, 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选择案例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案例应既要有典型性又要生活化。为避免法律知识的晦涩难懂, 应尽量选取生活中的有代表性的真实案例。这样的案例可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互动效果, 真正体现出“学以致用”“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 以“王老吉VS加多宝”为例, 讲解商标法的相关知识;以“三星和OPPO手机预装软件, 国内首起消费者维权公益诉讼”为例, 讲解新消法的相关知识等。第二, 注意案例的时效性。由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使得与之配套的法律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完善。我国正处在法制建设的飞跃发展时期, 相关的法律制度修改非常频繁, 这就要求我们所选择的案例要与时俱进, 体现出现行法律制度的变化。例如, 在新广告法颁布之际, 选择“小S代言佳洁士炫白牙膏”为例, 来分析广告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于明星代言方面的改变。
3. 案例教学法的具体表现形式。
第一, 课堂讨论。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分两种方式组织学生就案例进行课堂讨论。一种是比较简单的, 知识点单一的案例。教师可以就相关的知识点先作简单讲解, 然后给出案例和问题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最后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并且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种是比较复杂, 综合性的案例。教师可以在课前把相关案例资料布置下去, 让学生分组准备。根据笔者的经验, 每组4~6人比较利于学生分工合作。各小组经过充分的课下讨论, 组长代表在课堂上阐述分析的经过和结论, 教师在听取所有小组的观点后引导大家讨论然后共同解决问题。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解决本课程学时有限的困难, 也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热情。为保证课堂讨论的效果, 笔者建议开展案例教学时要控制班级人数, 最好能实行小班授课。第二, 媒体展示。随着现代化多媒体设备在教学中的普及,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全方位展示的特点, 选择有影响具代表性的案例, 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观看。例如, 央视财经频道的《经济与法》《每周质量报告》《法治在线》《今日说法》等, 这些节目的制作条理性非常清晰, 一般还有专家现场点评, 这对学生的学习和提高很有帮助。第三, 课堂演讲。如果说课堂讨论和多媒体展示增加了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参与度, 那课堂演讲这种模式就完全颠覆了老师为主、学生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笔者选取了比较接近实际生活的内容, 让学生分组在课下搜集资料并且制作成PPT, 然后每组派代表在课堂上进行15分钟左右的演讲。比如在讲《商标法》时, 让学生查找当下比较有争议或者比较有影响的商标官司进行分析;在讲《公司法》时, 让学生关注目前互联网公司合并的现象;在讲《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 让学生就自身会遇到侵权事件现身说法。通过几年的实践发现虽然这种方法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 但却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授课模式。第四, 其他补充模式。除了上述几种在课堂上完成的方法外, 如果有时间有条件还可以选择课外参观、观摩的形式。如可以观摩人民法院的庭审, 参观仲裁机构, 或联系律师事务所等法律实务部门开展社会司法实训, 让学生感受到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运用。通过教师在实践中的引导和总结, 使得学生能真正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现我们对于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的要求, 让学生能在将来更好的服务社会。
三、案例教学在实际应用中产生的作用
1. 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转换。
案例教学使得老师从传统注重“教”的课堂主角, 慢慢转化为注重“引导”的课堂参与者, 更多地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作用。加强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性,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 除了对本课程专业知识的熟练掌握外, 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搜集整理资料, 挑选出适合学生的典型案例。在与学生的互动教学中除了不断积累相关学科的知识, 还要很好地控制课堂的节奏, 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经济法教学工作总结 篇5
经济法调整的经济活动范围包括货物贸易及其相关的货物运输、保险服务贸易;金融业务及间接投资活动,涉及货币、有价证券的流通、交易;技术贸易和知识产权保护;由这些活动引起的收费问题,和争议解决问题。
在以上活动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法律,从而形成了经济法律规范和制度:
1、 有关货物贸易法律制度;
2、 有关投资的法律制度;
3、有关知识产权和技术转让的法律制度;
4、有关货币金融的法律制度;
5、有关税收的法律制度;
6、有关争议解决法律制度;这法律规范和制度是经济法的基本内容和范围,他们构成经济法学研究的对象。
以上是按照经济法所调整的经济活动的不同领域对这一法律制度的范围进行界定和分类;从法律规范自身的特点看,还可以把经济法分为2类:微观的交易法,调整横向的经济关系,就是平等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当事人之间地位平等,实行意思自治;宏观经济管理法,是政府对国际经济领域活动进行管理与宏观调控过程中形成的法律,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关系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也就是纵向的关系。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体现国家对国际经济经济活动的干预。这类法律例如,货物贸易领域中的世界贸易法律制度,各国国内贸易管理法,它们是公法,是强制法。 微观的交易法--调整横向的经济关系--平等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实行意思自治--私法或曰任意法宏观经济管理法--纵向的关系--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不平等--政府进行管理与宏观调控、干预--公法,是强制法。
经济法是具有边缘性和综合性的法律部门,在内容上它是综合性的。说它有边缘性是指它仅涉及有关法律部门中的一部分内容,不是全部内容。经济法在法律关系的主体、法律调整对象、法律渊源等方面。
高职“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探析 篇6
关键词:经济法;案例教学;实践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4-109-1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形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目前,案例教学在西方教育中已经是一种发展得相当成熟和充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相当专业的操作理论、操作规范和操作模式,并在世界范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成功教育模式。
而国内教育界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则是1990年代以后之事。由于案例教学独特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它与MBA教育的结合,使其有了长足的发展,引起教育界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接收。但总体来说,目前国内的案例教学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欠缺,比如案例库源供应不足,质量欠缺等。
二、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成效分析
(一)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动力,实现学习的自主性
1.要实现学习的自主性,就必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学习是件痛苦的事,这是大部分职校生对学习的最大体会,产生这种感受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案例教学法采用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比较宽松的过程,学生收集资料的自由度很大,在时间和空间上要求不高,更何况所设计的案例与生活相关性大,完成的难度小,不受学生原有成绩的影响,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多,自信心也能得到加强,从而逐渐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达到想学、要学的境界,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2.要实现学习的自主性,就必须为学生搭建再发展的平台
学无止境,这是案例教学的任务所在,旧的案例完成,新的案例不断产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做学生的学习指导者外,还要在精神上给予支持,既要引导,又要鼓励。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要培养学生克难求进的精神,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再发展搭建平台。
(二)开展实际考察,联系周边事物,实现学习的实践性
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理论到实践,实践再到理论的循环交替上升的过程。如何让职校生把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在实践中验证和提高,这是困扰职业学校教学的一大难题。案例教学提倡的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学习。
1.要实现学习的实践性,就必须使案例生活化
经济法教学要与实践相结合,这是职业中学课程改革始终坚持的一个方向。教师的教学不能犯“本本主义”错误,需时刻关心本课程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教学的切入点,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知识,因此设计的案例内容一定要与生活紧密相联。
2.要实现学习的实践性,就必须挖掘学生身边资源
学生学习不仅仅限于课堂,要让学生从课内走到课外,充分挖掘身边平时不注意的人和事,让这些在学习中发挥作用。进行案例考察和调查是案例教学关键环节之一,这些都必须遵循就近、就便原则。简而言之,就是抓住身边的资源。比如,寻访身边的专家;走访附近的企业、商店等。
(三)培养合作意识,学会沟通交流,实现学习的合作性
1.要实现学习的合作性,就必须让学生学会讨论
讨论是提高的前提。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五个关键环节之一(讨论、实地考察、表达、调查和展示)。讨论穿插于案例活动每一阶段(开始、展开、结束),无论是案例活动的设计,小组成员的分工,实地考察的准备,还是案例成果的分享。讨论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激情,讨论可以辨别正误,讨论可以促进提高。
2.要实现学习的合作性,就必须让学生学会表达
表达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之一。在传统教学中,学生锻炼表达能力的机会少,经常出现有些成绩好的同学无法说清所学内容,不能表达,也不会表达。案例教学提倡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权,提倡让每一位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表达,在表达中学会更好地合作。
3.要实现学习的合作性,就必须让学生学会竞争
人才的竞争就是学习的竞争。竞争能够激发人的斗志,使人不断进步。案例教学法鼓励学生之间、小组之间有竞争,并强调在合作基础上有竞争。竞争是合作的手段,有了竞争,合作才会变的愉快,富有意义。
三、经济法课程案例教学特色创新分析
(一)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听没听、听懂多少,要到最后的测试才知道。通过案例课堂,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实战情景,将课堂变成法庭、变成社会,让学生亲身感受经济法学知识的实际运用,从而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兴趣,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学生技能得到提升
通过案例教学,学生拿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去查阅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他还要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步可视为能力上的升华。
(三)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得到提升
经济法教学 篇7
(一) 案例教学可以提高经济法的教学质量
传统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内容基本都是课本理论知识, 课堂氛围较为枯燥, 再加上现在经济法部分教师的教学素质不高, 在教学中利用现代多媒体的教学辅助设备在向学生传授经济法知识时, 针对课本内容重点简单的进行讲解, 引起学生视觉、听觉的疲劳, 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经济法的兴趣, 教学效率低下。而案例教学法注重理论联系实践, 通过具体的经济案例分析, 而不在单单局限于让学生强记法条内容, 充分让学生自主思考, 参与案例分析过程, 教师以提示为主, 激励学生从中学到经济法的相关知识点, 大大带动了学生学习经济法的热情, 提高了经济法教学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 案例教学可以贯彻先进的教学理念
案例教学的特点就是将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具体实际的经济事件, 促进学生对有关案例经济法知识点的了解和识记, 从而为学生营造一种可感知具体的理论学习环境氛围, 更重要的是有利于贯彻教师和学生对主动思考、以学为主教学理念的认识和深刻理解, 进而推动经济法教学模式的改革, 提高经济法教学质量。
(三) 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学生学习经济法, 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一般以死记硬背为主, 并不注重理论的内涵和价值, 在分析具体经济案例时, 不能透彻的进行理解和分析, 不能很好的将经济法理论知识灵活运用, 绝大多数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 导致学生在经济法行业创新能力不足, 实践应用能力和意识薄弱, 这也阻碍了经济法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教学水平受限。案例教学注重学生自主思考和互动, 对现实经济案例进行拆解分析时, 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 打破传统的学习观念, 不注重分析的答案的唯一性, 各抒己见, 能够自圆其说就可以进行对案例解释。因此, 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增强学习综合能力, 最终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经济学人才。
二、实施案例教学的创新与应用
(一) 合理利用案例教学, 结合传统教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学生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 传统教学在经济法教学过程中, 存在着许多问题, 难以适应现代经济法的教学方法和理念, 但传统教学也有自己的优势, 它是面向全体学生最为有效的教学手段, 并不是所有的知识内容都适合使用案例教学, 对于经济法的基础理论知识, 还需要死记硬背, 进而扎实自己的基础理论知识。我们并不能因此就对传统经济法教学方法全盘否定, 同样的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依据不同知识理论的学习和理解特点, 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起来, 以最大程度的提高整体经济法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因此, 这就需要经济法教师在实际教学中, 根据学生和不同知识体系的具体情况, 灵活利用案例教学, 充分结合多种教学方法, 实现学校和教师对于经济法教学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
(二) 合理筛选教学案例, 分类总结案例
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 针对经济法不同类别的知识点, 需要充分考虑案例的典型性、时效性和针对性, 虽然要加强对案例数量的增加, 更要重视案例的特点分析, 对相关知识点, 通过一个针对性最好的案例, 举一反三, 让学生发现其内在的规律, 触类旁通, 进而大大提高学生的识题解题能力。在编写案例过程中, 要注意知识体系的严谨性和规范性, 易于同学在实际学习中理解和掌握。案例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 要以启发学生自主思考为主要手段, 还要充分分析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接受能力, 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抓住重点, 进而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互动与交流。老师还要定期提示或示范总结所分析过的案例教学内容, 加强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 引导学生探索案例学习的特点和规律, 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当然, 定期总结还可以不断完善案例教学的不足。
(三) 加强案例教学讨论, 制定激励机制
由于案例教学刚进入经济法教学课堂,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起初必然会有一定的抵触心理, 不能很好的配合教师, 顺利达到案例教学的实际教学效果。这时, 教师实时注意课堂氛围, 以及学生的表现状态, 积极正确引导, 加强案例教学过程中的互动讨论, 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分析讨论, 充分肯定参与其中的学生, 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加强讨论环节的学习考核比重, 促进学生课前积极预习、课中积极讨论、课后及时总结的良好的学习方法。制定配套的积极讨论和思考交流的激励制度, 通过一些物质奖励有效带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充分发挥出案例教学的优势。还可以将课堂表现作为成绩考核和学习能力的考核指标之一, 协助教师顺利实施案例教学, 学生顺利配合教师教学, 完善经济法教学方法, 推动经济法教学改革。
三、结论
总而言之,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 在实际开展经济法教学改革意义重大, 不但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 还可以改变现有的学习理念, 培养创新型经济学人才。不过在经济法教学的创新与应用方面还有待逐渐完善, 针对问题, 及时调整, 以促进案例教学的作用和教学效果。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 案例教学对经济法教学的作用越来越大, 成为培养经济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浅谈了在经济法教学过程中实施案例教学对现代教育的必要性, 以及案例教学在经济法教学中的创新与作用。
关键词:经济法,案例教学,创新,应用
参考文献
[1]闵清.案例教学在经济法教学中的创新与应用[J].成功, 2009 (9) .
经济法教学 篇8
一、《经济法基础》课程案例教学的背景及定义
职业学校为造就高素质劳动者,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解决课堂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之一,是现代法学教育的必然要求。它最早在20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管理课程的教学中采用,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并运用于经济、管理等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教学。
目前,我国学者对案例教学的定义形成了共识:案例教学是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模拟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判定的案例,并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在《经济法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经济法案例本身就是一种司法实践,是法律在经济生活中的运用。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法律知识,并且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很有帮助。同时,通过案例教学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与应变能力也能得到锻炼。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
沟通与合作是应用型人才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传统教学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这种能力的机会并不多。而案例教学中学生的积极参与正是一个人际沟通、交往与合作的过程。通过案例教学,学生能学会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建立一种融洽、平等的伙伴关系,创造一个相互合作、研讨的“学习圈”,增强说服别人与聆听他人的能力。这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
(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一味地讲授,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而往往很少自觉地、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思维被限制在教材上。案例教学法是“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融入到学生群体中去,强调师生、学生之间的讨论对话,变被动学习为互动学习,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业务水平,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从而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课前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广泛采集案例材料,并进行筛选和整理,使之成为具有实用性和可读性的课堂教学案例。通过对相关案例的收集和整理,教师也能提高业务水平,更新知识结构,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三、案例教学在《经济法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课前的案例准备不充分。
1. 案例不够具体典型。
不少教师给学生举例子,习惯于用甲乙丙丁或某某某代表案例中的当事人,若某企业因亏损严重,无力自救,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等等。这些案例让学生感觉好像是教师为说明他要讲的问题而特意编出来的,而且如果案例中当事人过多,会使学生思路混乱,分不清彼此,有碍于对整个案情的理解。
2.“师生互动”效果没有达到。
不少教师在课前没有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认真搜集与知识点相关的案例资料,即使布置了,也只是形式主义,学生并没有真正用心去做。有时教师到了课堂,才布置学生针对今天的知识点临场想象案例,这样教学,教师和学生很难较好地完成本节课的任务,无法发挥出案例教学的真正效果。
(二)学生的配合不够。
1. 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深度不够。
单纯涉及某一个知识点的案例,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在选择案例时,每个案例都会涉及很多方面的理论知识,由于学生对法律的学习深度有限,往往很难进行融会贯通,因此案例分析不知从何阐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会减弱。
2. 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矛盾。
案例涉及多方面的理论,由于要讲解理论,传授更多的知识,而且不是所有的内容都会有很强的趣味性,因此有时候知识性强而趣味性弱,学生不喜欢听。如果过于强调趣味性,则会导致知识性不足,达不到教学的要求。
3. 学生的自控力和合作精神差。
课堂上进行案例讨论的时候,中职生由于自控力差,往往不能主动地去思考案例,讨论往往成了极少数学生的事情,没有体现出相互间的合作精神,白白浪费了课堂上的宝贵时间。
四、提高案例教学在《经济法基础》教学中良好效果的设想
(一)在案例选择上做到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得。
1. 选择名人的案例。
如果选择一般的案例,学生的兴趣可能不大,思维不活跃,不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如果选择名人的案例,则会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地进行思考并踊跃参与。在讲到企业并购的内容时,笔者在介绍某个不知名企业的并购案例时,或者用“某公司”称呼时,学生兴味索然,但是当把它改为联想集团并购IBM的PC业务时,学生顿时来了精神,纷纷发表见解,师生互动热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选择本地的案例,或者予以本地化的改造。
人往往对与本地相关的事情更感兴趣,案例教学中选择本地的案例,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本地没有合适的案例,也可以将外地的案例假称为本地的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环境或者经历的案例。
学生对于与其生活环境者经历相似的案例更感兴趣,选择这类案例,会引发他们更多的思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讲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章节时,笔者介绍了我县职高的一位教师遇到的真实案例:暑假请客吃饭,家属帮客人开啤酒时啤酒瓶爆炸,致使其右眼失明,追究超市责任,最终获赔3.3万元。这激起了学生很大的反响,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4. 选择新近发生的案例。
新近发生的、新鲜的案例比陈旧的案例更贴近现实生活,特别是在相关法律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后,新鲜的案例更有教育意义。如介绍到劳动法,对于工伤的认定,法律进行了不断的修改完善,工伤的范围有所扩大,以前的案例肯定不适合当今的实际情况。笔者在讲解中就举了一个最近发生在我县一家外商独资企业中的工伤案例,使学生了解了本地的外商独资企业,并对工伤认定有了更好的掌握。
(二)根据案例内容,把握应用时机。
1. 在讲授知识前运用案例,能使学生对将要学的问题产生悬念,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2. 在讲授知识中运用案例,也就是通过有针对性的、典型的案例的讲解,达到在讲授新的知识点时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的作用。
3. 在讲授知识后运用案例,主要针对教师知识点相对分散,涉及面广的情况。通过分析做到层次分明、融会贯通。
(三)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选择和分析案例。
中职学生争胜心强,当掌握一些某方面的知识时,就跃跃欲试,想展示自我。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让学生自己选择和分析案例,并让他们走向讲台,把自己选择的案例和分析的结果公布于众,让全班学生参与讨论。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其牢固掌握相关知识,还能体现学生间的合作精神。
(四)教学中,案例教学与讲授教学应相辅相成。
讲授教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它侧重于抽象理论的传授和学术水平的提高。教学主要目的是传授知识本身,而不是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建设需要的是开拓型人才,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原有的传统教学方法是难以实现的。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建立在有足够的学习动力基础上的。案例教学法能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和实际操作的积极性。但在讲授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时,课堂教授是更适宜的教学方法。因此,案例教学不排斥讲授教学,案例教学与讲授教学互为补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和实践性的新型教学方法, 在不少学科的教学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经济法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财经类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程, 该课程中一些较抽象的经济概念, 以及涉及市场经济活动的法律法规等内容, 对学生来说比较难以理解, 而在此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 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握抽象的法学原理, 并能促进学生灵活运用, 举一反三, 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经济法基础》,案例教学法,运用
参考文献
[1]张慧.会计案例教学初探[J].会计之友, 2006, (5) .
[2]陆君信.浅谈会计专业如何实施案例式教学[J].会计之友, 2006, (21) .
[3]闫燕.浅谈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6.2.
经济法教学 篇9
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 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 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的方法。案例教学法最早在20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管理课程的教学中采用,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并运用于经济、管理等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教学。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研究的深入, 案例教学法已在多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案例把经济法课程中抽象的原理具体化, 把其置于一定的实际情景之中, 使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表现;案例教学法能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实践情景, 把真实、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有益处。
二、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教学中的作用
1、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
式, 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案例讨论中, 知识、思想、经验在师生之间双向流动, 并在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案例教学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而是教师指导学生调动已有知识, 进行交流总结、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合作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案例这一中介, 使学生置身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 因而学生的参与意识强, 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案例教学法, 把学生作为教学中心, 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活动是互动式的,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集体研讨案例, 使学生身临其境, 置身于“当事人”地位, 积极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从而可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案例教学法, 有利于提高教师
队伍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首先, 案例教学能推动教师深入实际, 调查研究, 提高实践能力。因为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准备教学情境、构筑学习氛围、组织和引导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 一个成功的案例, 是教师通过各种手段采集案例材料, 对案例材料进行加工、整理, 使之成为适合教学需要的具有真实性、实用性、可读性的教学案例;通过这些行为,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其次, 教师要上好每一节课, 必须精心准备, 熟练掌握案例所涉及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学科的知识, 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应用自如, 才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 对学生发表的见解进行及时正确地点评、归纳、总结。因此, 案例教学法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 而且还能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3、案例教学法是理论与实践的有
机结合, 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与他人沟通的社交能力。首先, 案例教学是教师本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宗旨, 将各种具体问题编写成案例带进教室, 通过情景描述设置问题, 再通过师生、学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交流, 平等对话和研讨, 对案例中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 这一过程不仅深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 而且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其次, 案例教学通过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再次, 通过案例教学, 学生学会了如何互相点评, 如何以建设性的方式向别人提出自己的建议, 还学会了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 提高了与他人沟通的社交能力。
4、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性
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案例本身不是纯理论性的内容, 也不是简单的事例, 而是包含一定内容的问题。案例中的典型事例, 都是为了说明具体问题而设立的。针对这些问题, 让学生自己去挖掘、去体验, 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 开动脑筋, 寻求真谛, 找出问题的本质所在, 从而提出建设性意见和解决的方法。
案例不是独立的教学形式, 只是讲授教学的辅助手段, 案例教学法不能替代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 因为传统教学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传统教学连贯性强, 这对于某些教学内容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在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的讲解中, 传统教学仍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们应积极探索如何更好的把案例运用到理论教学, 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让学生掌握不断开发自身潜能和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
摘要: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 所以在《经济法》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 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有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优点。将案例教学法运用于经济法教学中,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经济法,案例教学法,作用
参考文献
[1]闫燕:《浅谈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6年第2期。
[2]吴思嫣:《财经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案例教学法探讨》, 《商场现代化》, 2005年第10期。
经济法教学 篇10
一、根据授课内容选择典型案例
教师要选择具有典型性、系统性、价值性、新颖性、生动性的案例, 这是案例教学法的重要前提。所谓典型性是指案例能诠释法律规范的内涵且具有代表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搜集案例、掌握大量案例并经过分析筛选的基础上, 围绕教材的核心内容及学生实际, 选择能充分体现教材内容并且与学生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相一致的案例。典型案例能使学生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 并能领会法律原理、规范运用的条件和环境。所谓系统性, 是指案例的编排能够在总体上系统阐述法律的规则体系。所谓价值性, 是指案例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教学, 它要求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案例分析,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新颖性, 是指案例要新, 具体情节符合客观实际生活, 有时代感, 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易于学生阅读、理解。所谓生动性, 是指案例应生动形象便于学生接受,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变被动为主动。如果课堂上进行纯理论讲述, 或者虽引入案例, 但案例枯燥难懂, 就会使学生学之无味, 课堂气氛难免低沉;如果根据授课内容不失时机地举出一两个生动形象的例子, 效果则明显不同。如讲商标法时, 可以一些驰名商标侵权案为例, 向学生作精彩的分析。再如, 在合同法中, 讲到合同的订立时, 可举学生购买水果、书籍等学生切身经历过的事情为例, 来说明什么是要约, 什么是承诺, 且要约和承诺是合同订立程序中必不可少的阶段。根据授课需要, 教师可把这些例子描述得绘声绘色。生动的案例能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感到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 从而轻松地上好每一节课。此外, 案例要贴近生活。真实性强、贴近生活的案例, 能够拉近案例与学生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心理距离, 吸引学生的注意, 教学效果会更好。如果教师能把发生在学生中的经济法案例运用于课堂之中, 会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兴奋点, 使他们有一种现实感、求知欲, 从而自觉地想弄懂与案例相关的法理依据, 明白最后的处理结果。另外, 所选案例要包含诸多经济法律理论及其经济法律规范的因素, 使学生能够通过层层分析, 弄懂弄通经济法学理论和经济法律规范, 然后以这种理论去分析, 解剖相关案例及现实法律问题。
二、案例运用于教学
1.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实施案例教学法
传统教学中采取口述案例的方式, 往往是费时费力且欠缺生动, 教师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教学, 将生动、典型的案例再现出来, 使死案情变成了活案例, 学生在视听媒体的刺激下融入案情, 配之教师详尽的讲解、分析、讨论, 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探究热情, 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呈现案例有两种办法: (1) 播放视频案例。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形式让学生更加清晰直观的了解案例。比如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播放一些媒体播放的“今日说法”、“法治在线”、“经济与法”等案例片段。首先, 让学生看视频了解案情;然后, 组织他们展开讨论;最后, 再让他们观看法庭的判决结果, 教师再对案例进行评价。 (2) 自制多媒体课件。教师应选择真实性、专业性和典型性的案例, 提高学生参与分析讨论的积极性。比如, 我在讲反不正当竞争法时, 从网上搜集了一些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案例, 把一个经营者如何诋毁另一个经营者的过程用文字配以图片的多媒体课件方式展现出来,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什么是不正当竞争行为。对不正当竞争行为, 学生本来就有所耳闻, 现在把这些资料更加清晰的呈现出来学生就很感兴趣, 很有激情去讨论。
2.案例教学法中的讨论与分析
案例教学中的讨论与分析旨在说明案例、分析案例存在的问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方面,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锻炼自己各方面能力的条件和环境, 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氛围,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讨论, 成为案例讨论的主角, 课堂的主宰者。另一方面, 要使学生紧紧围绕案例讨论的主题, 分别从各自角度剖析案例, 阐述自己的观点、见解, 相互辩论, 形成热烈探讨问题的气氛。在讨论中, 教师应注意引导的方法和技巧, 不要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 以避免约束学生的思维空间。如学生分析判断有错误, 可采取针对性提问的方式, 不是正面纠正, 而是引导学生认识到问题出在哪里, 自我修正。作为学生, 除积极参与讨论发言外, 还应该聆听别人的分析与见解, 比较自己的观点和思路, 使自己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更完善。
3.案例讨论后的总结
案例教学法是师生互动学习的过程, 其教学效果一方面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及作用的发挥, 一方面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及对教学全过程的归纳、点评和总结。总结、评价案例教学可以发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使学生得到进一步的锻炼。但是, 总结、评价案例教学一般多由教师完成, 由教师指出讨论的优缺点, 进行补充与提高性的讲授等。教师要对小组讨论和集体交流达成共识的某种结论进行概括, 如把一些有答案的案例真实情况的处理或结论告诉学生。这种总结应重在讲清事实和理由, 帮助学生以案说理, 以案释法, 使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应通过总结和评价, 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思考从案例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中学到了什么, 得到了哪些有价值的启示, 掌握了哪些经济法理论和经济法律规范, 学到了哪些案例分析方法, 是否提高了运用法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通过这一环节, 学生将完成相关法学理论知识和法律规范与案例结合的学习。
4.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是案例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 让学生通过对案例分析与讨论的总结, 巩固所学知识, 加深学生对经济法理论的理解, 使所学的知识更加融会贯通, 起到锻炼和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作用。
关于经济法教学课程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经济法是经济和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在许多高职院校的经管类、财经类专业都开设。由于经济法课程与社会实际联系的密切,各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经济法的教学工作,本文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经济法这门课程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的一点意见和建议。
一、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教材版本较多,教材内容繁多,没有针对性
目前出版的经济法教材版本非常多,但是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教材的内容就是经济法法律法规的罗列,没有相应的案例佐证,理论太强,使得教材枯燥无味;有的教材针对性不强,不能满足专业学习和职业资格考证的要求,目前很多经济法类教材的内容与会计类、经济类资格考试所掌握的法律知识存在差距。
(二)课程综合性强,内容多,但课时少
经济法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内容比较多,而在很多高职院校一般都只开设一个学期,每周4课时,因此教师在制定授课计划时有很大的压力,在上课内容的取舍上有难度。
(四)教学方法单一
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光靠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不适用经济法教学的要求。目前大部分教师都是以理论讲授为主,学生记笔记的教学方式,课堂不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使得学生一学期学完下来只能死记些东西,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缺乏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同时,由于大多数的考核方式都是以闭卷考试为主,注重对记忆内容的考核,忽略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一)合理选取教材
高职院校经管类的经济法教材,应与法律专业的经济法教材不同。对于经管类的学生来说,真正掌握一些有关经济生活中的法律知识以及灵活运用尤为重要,因此,在选取教材时,要注重教材的实用性,不能太理论化。
(二)合理选取和安排教学内容。
经济法课程涉及的法律条文非常多,在有限的教学课时中不可能做到逐一介绍清楚,因此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重点的选择内容加以讲授。经济法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课程,在理论知识教学上,要打破各家学派对体系、内容上的划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教会学生了解法律规定、能查阅相关法律规定、能正确解读法律规定,最后能运用法律规定;在实践教学上,要丰富教学案例,选取的案例应该是最新的,符合经济发展前沿的案例。通过前面理论的学习,来分析案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领悟和理解,使学生不仅能够知法、守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用法。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注重因材施教,针对学生和专业的特点来选取教学内容,以我院的经济法课程为例,根据我院系部专业的培养目标,参考教材,教学团队成员对经济法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选择和重构,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模块:(1)经济法律基础知识,重点讲授经济法的概念、产生的原因、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经济法律关系、经济争议解决方法等;(2)市场主体法,重点讲授个人独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法、公司法等;(3)市场运行法,重点讲授合同法、劳动法、破产法等;(4)市场调控法,重点讲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通过以上内容的学生,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创办的条件、程序,具备依法订立合同以及解决纠纷的能力。
三、改革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在经济法的教学过程中,严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要根据不同模块的知识特点灵活选取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经济法很多都是基本理论、基本规则和法律条文,枯燥无味。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购买教学光盘、制作教学课件、将“今日说法”、“经济与法”等相关法制节目,经整理编辑,制作成教学资料。此外,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大课堂上传授的知识量和信息量,开拓学生的视野。
(二)充分运用案例教学法
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仅靠讲解法律条文将使得经济法课堂枯燥无味,教师可以以案例为教学平台,通过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紧密关联的生动案例进行讨论,并通过教师对案例的综合分析、总结,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做法有两种,一是教师在课堂上首先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案例,让学生自行思考,然后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讲解,最后重新回到前面提出的案例,进入师生互动环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相互之间讨论形成观点,教师总结并给出意见。另一种做法是首先教师讲授知识点,然后提出相關案例,由学生讨论分析,形成观点给出结论。
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加强业务能力
经济法教学内容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除了经济法本身的相关知识外,还要掌握比如会计知识、金融知识、税务知识等。这就要求经济法教师应自觉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胜任经济法课程。
总之,经济法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课程,教师应针对专业特点、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选取教材;根据专业培养目标选取和设计教学内容;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这样才能把经济法这门课程上好。
参考文献:
[1]徐珍君基于工作过程高职院校经济法教学方法探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9,(12)
[2]朱长根,曾素文基于课程评价的《经济法》教学内容重构[J] 职教论坛,2011,(11).
职高经济法教学的探究 篇12
一、课程的教学内容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区分不同的授课对象因材施教, 即使使用的教材相同, 也应把握好不同的侧重点。而在教学实际中, 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点, 相同的教案轮流适用于不同专业的学生, 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这样教师就没有做到将学生最需要的知识传授给他们, 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 有选择、有重点地加以介绍。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应重点介绍各类市场主体、宏观调控方面的法律;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应重点介绍合同法等市场运行方面的法律、法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 不断地改革教学方法, 对每一章节的内容都要进行精心地设计与安排, 以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程的安排
经济法的教学内容离不开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 而目前职高所开设的《法律基础》这一公共基础课, 一般在一年级下学期开设, 而经济法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却一般在三年级开设, 时间间隔一年以上, 这无形中破坏了这两门课程的继承性,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前后照应不上。《法律基础》的开设对日后学生学习和理解经济法课程有很大的帮助, 但这两门课程应该有一个很好的衔接。经济法课程应开在《法律基础》课后, 但间隔时间不宜太长。要同统计原理、会计原理等课程同步开设, 以经济类专业的必修专业课为后续。此外对不同专业和不同的教学对象应开设不同学时数的经济法课程。
三、教材的选取要考虑到“先进性”和“适用性”
能否使用优秀教材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先进性”和“适用性”是教材选用的基本原则。“先进性”是指教材内容要具有时代特色, 能反映本学科国内外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新知识、新成果, 正确阐述本学科的科学理论知识, 反映其相互联系及发展规律, 既要有突出的学术特色, 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适用性”指选用的教材要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的要求, 取材合适, 深度适宜, 份量恰当, 符合认知规律, 富有启发性, 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前市场上经济法的版本众多, 有为法学专业适用的经济法, 有适用财经类专业的经济法等, 各种版本良莠不齐。因此, 在选取教材时要考虑到专业学生的特点, 谨慎选择。
四、采用案例教学等灵活的教学方法
由于职高会计、营销等专业的学生没有接受过法学的系统教育, 对于高度概括、原则和抽象的法律规范往往不易理解和掌握, 如果单靠教师一味的说教来讲解, 学生会感觉十分枯燥, 无法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但结合适量的案例会使教学内容丰富且生动。案例教学是将案例讨论运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通过剖析典型案例, 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加深对所学法律条文的理解掌握,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经济法教学的一大特色。案例多是为了适应教学目标的需要, 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 从周围的实际生活或者书刊报道中选取, 在讲授完理论部分后, 结合所讲内容, 可以采用留思考题或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案例分析, 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讲评, 由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案例教学将教学方式由单向转变为双向, 活跃了课堂气氛, 充分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 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五、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以多媒体教室为载体, 变黑板教学为电子课件教学, 可以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化教育设施有机结合, 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 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易于接受。经济法教材中几乎每一章都有几个案例需要分析, 案例文字较多, 在黑板上书写浪费大量时间, 而采用电子课件教学可节省黑板上写板书的时间, 有利于开展案例教学。
【经济法教学】推荐阅读:
经济法法学教学06-26
中职教学经济法09-28
《经济法》教学新突破06-29
优化中职经济法教学08-08
高职法学教学经济法08-08
经济法教学改革09-26
经济法的教学方法07-06
经济法课程教学方法08-08
《经济法概论》教学大纲07-14
经济政治教学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