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

2024-10-05

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精选12篇)

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 篇1

近年来,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就业表现出就业方向分布较广但专业对口率不高的现象,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 有学生自身职业规划不明确的因素, 也有社会环境的因素, 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仍是关键因素。从20世纪90年代起, 全国各地许多高等院校纷纷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使得该专业的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 但是, 对于不少非重点院校特别是工科院校来说, 该专业的师资配套却没有跟上, 特别是外语水平高的专业教师更是稀缺。此外, 专业英语与专业双语课程设置存在诸多问题, 两者没有实现有效衔接也是普遍现象。上述问题导致该类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外贸英语水平不高, 在专业对口求职时处于劣势。

一、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 专业英语课程开设学期安排不尽合理。一般地, 学校开设基础英语课程集中在前两个学期或前三个学期, 紧接着在第四学期开设专业英语, 此时, 专业课也同时开设, 即专业英语与专业课 (其中包括专业双语课) 同时进行。两者同时开设似乎能够互为参考, 相辅相成。其实, 效果并不是很好。因为对于学生来说, 在前三学期从未接触过专业英语, 而专业英语和基础英语相比, 差异很大, 必然要经历一个适应的过程, 专业英语的学习刚刚起步, 又同时增加了难度较高的专业课的学习任务, 甚至是专业双语课程, 也就是说, 专业英语还处在初学阶段, 还来不及消化吸收, 就已经面临应用了。2) 专业英语教学内容与专业课在一定程度上脱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课程门数繁多, 涵盖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操作的方方面面, 难度不同, 知识跨度大, 内容差异大。而单凭国际贸易专业英语一本教材不可能全面涉及专业课的众多概念和知识点。专业英语教学内容与专业课在一定程度上是脱节的, 并不能满足专业双语课程对于词汇和语法的要求。学生如果不能在课外自主加大专业词汇量的储备, 仅靠专业英语课堂所学是无法适应专业双语课程的。3) “全能型”教师匮乏。国际贸易专业英语作为国贸专业所属课程, 授课教师一般为专业课教师, 这类教师的优势是专业知识丰富, 但英语水平特别是口语水平大多不及英语教师, 特别是广大的非重点高等院校的国贸专业, 这一现象更为普遍, 其导致的结果是日常教学偏重理论化, 以教授书本知识为主, 较少给学生提供类似英语课堂的演练机会,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高。但如果改为由外语系教师开设专业双语课程, 由于外语教师国贸专业基础较为薄弱, 容易本末倒置, 把专业课变成了英语课。

二、专业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 专业双语课程的开设过早。《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学本科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一般在第二学期开设,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不例外。而该门课有很多经典的国外原版教材, 为了使国贸专业的学生能够早一些领略经济学巨匠的风采, 很多学校将这门课开设为双语课程。经过几年的实践发现, 效果并不理想, 很多学生由于阅读上的语言障碍, 对这门基础课的重要概念和理论一知半解, 不仅影响了这门课的学习, 也未能为后续课程打下好的理论基础。所以, 专业双语课程不应在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开设, 即不应在第二、三学期开设。

2) 专业教师英语水平欠缺。与专业英语授课存在的问题类似, 专业双语教师也存在英语水平特别是口语水平不及英语教师的问题。能够将艰涩难懂的专业知识给学生讲解透彻已是不易, 更何况要用非母语与学生交流, 对于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 在非重点高等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专业双语课程时, 尽量降低授课内容的难度, 采用英语与汉语结合讲解的方式, 可能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但这一措施的弊端在于向学生传授的专业知识量和深度将会大打折扣。

3) 专业双语教材选用不当。为了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在专业双语的学习过程中体尝到原汁原味的专业课内容, 我国许多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的重点高等院校在开设双语课程实践过程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创新, 选用英文原版教材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国内其他开设该专业的院校也紧跟潮流, 纷纷效仿。殊不知, 由于不同层次的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存在很大差异, 使用英文原版教材给不少英语水平较弱的学生造成了阅读障碍, 导致专业概念和理论本身以及其英文表述都没能掌握。

三、专业英语与专业双语有效衔接的教学模式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 专业英语和专业双语教学虽有差异, 但有很强的共通之处, 两者如果能够实现有效衔接, 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是专业英语还是专业双语, 一方面都要求教师既有深厚的专业功底, 又具有扎实的语言技能;另一方面都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但就目前普遍的情况看来, 很多高校并不具备这些条件。因此, 探讨专业英语与专业双语有效衔接模式需要立足现有师资条件和学生素质, 循序渐进, 可尝试采用以下模式:

1) 课程开设的顺序安排。一定要先开设专业基础课, 将基础打扎实;再开设专业英语课, 使学生掌握专业核心英语词汇, 在授课过程中要强调扩展阅读的重要性;之后再开设专业课 (其中包括专业双语课) 。

2) 专业教师与英语教师配合。由专业课教师对专业英语教材内容进行筛选和补充, 也就是说, 专业英语仅讲授关于已学过的专业基础课知识点内容, 未学过的由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 未体现已学知识的由专业课教师向专业英语教师提出来, 由专业英语教师修订和补充编写。

3) 语言课程与专业课程教材相配套, 谨慎选择。专业双语教学的教材要采取递进式, 在开设的双语专业课中, 选取一至两门与专业基础课衔接较紧的专业课, 不要采用国外原版教材, 而采用自编教材, 如果没有自编教材或自编有困难, 就采用国内学者编写的英文版教材中译本, 但教学内容的筛选必须请专业英语教师参与, 对其中与专业英语教学脱节, 对学生英语水平要求跨度太大的内容进行改写使其符合中国学生阅读习惯, 或对难点部分进行注解以便于学生理解。对于高年级学生可尝试采用英文原版教材以适应提高能力的要求。

此外, 要加强对专业双语教师的培训, 为其提供语言培训或者半年到一年的国外访学机会, 必要时可将此类经历作为上岗资格加以考核, 提高专业教师的外语水平。

专业英语教学与专业的双语教学虽属不同范畴的两个概念, 但它们都是培养优秀外贸人才的重要保障。未来, 应当加大“全能型”教师的培养并向广大非重点高等院校输送, 在此之前, 各院校应提高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重视程度, 根据实际情况, 优化课程设置, 提高效率, 综合调度现有师资, 使人才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冬纯.论专业英语教学与专业"双语"教学——走出双语教学的误区[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5.

[2]彭妮娅.大学生对口就业有提升空间[N].中国教育报, 2014.

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 篇2

摘要:

随着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提高,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国际经济贸易人才,这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本文提出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如何开展双语教学实践。

关键词:双语教学,国际经济,贸易专业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须开展双语教学实践。

所谓双语教学,是指用两种不同的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一般是指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其内涵因国家、地区不同而存在差异。包括我国在内的不少亚洲国家和地区一般是指用英语进行学科教学的一种体系。双语教学有两个教学目标,一是获取学科知识,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双语教学并不是单纯的英语语言教学,而是指使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归根到底还是一种学科教学,而不是语言教学,更不是翻译教学。因此,双语教学不是为了单纯的学习英语,更重要的是运用英语这个语言工具来学习学科知识、专业课程的核心知识和前沿理论。简而言之,双语教学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属经济类学科,是国际经济理论和国际贸易实务的结合,体现了理论和实践能力培养兼顾的指导思想。因此,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掌握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具有一定的理论分析和预测能力,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专门知识,能够从事外贸实际工作的复合型中高级专门人才。根据当前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状况以及本科教学逐渐普及化的趋势,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在本科阶段应培养具有一定研究能力,强调应用型和实用型的人才。因此其培养模式呈现的主要特点为:将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基础――英语的学习放在了尤为突出的位置,要求通过四年以英语为主体的专业系统学习,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并且在毕业时要求通过大学英语六级和至少一项国际商务英语考试。从毕业生择业意向和工作表现来看,具备良好英语水平和技能的学生就业率明显较高。就业后这类学生能够较快地独立开展工作并取得较好的工作业绩。因此,外贸企业、外资企业和生产企业的外贸岗位更欢迎这类人才,使得这类人才在人才市场上供不应求。而双语教学能最大程度满足上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学英语、用英语。同时,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各经济领域,尤其是国际贸易与金融领域将逐步与世界接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和相关从业人员将逐渐融入到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中,大量的跨国公司将进入中国或在中国开展经营业务,这使得能够熟练运用外语的国际贸易专业人员更加受到青睐,由此彰显出双语教学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培养的重要作用。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如何开展双语教学实践。

教育部颁发了 4号文件,其中提出推行双语教学的要求,大大推动了全国展开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讨。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的实际情况看,笔者认为若要达到通过双语教学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的目的,双语教学必须要形成体系。笔者的双语教学模式是包括教师、学生和配套条件这三个要素在内的三角形模式。 首先,要加强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在三角形双语教学模式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师资建设是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双语教学的教师除了应该具备其他优秀教师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例如扎实的专业理论素养、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及和谐的科学和人文精神)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即能够流利的进行两种语言的表达和全面的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及相关知识。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几个方法来提升教师的外语综合运用能力,首先,可以采用“送出去”的办法,这样使得教师能够在全英的语言环境中得到强化,这种办法能够在短期内起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并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这种方法时间短而且由于费用较大只有少数教师能有少数的机会。第二,可以采用“引进来”的办法,聘请外籍教师讲授专业课程,国内双语教师作为其助教,这样就可以逐步提高双语教师的教学水平。第三,可以采用同行研讨的方式。各学校双语教师互相到对方院校进修或定期研讨。总之,就是要连续不断的循序渐进的建设双语教师师资队伍。

其次,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双语教学的本质是使得学生能够用英语进行思维,获取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由于双语教学提升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所以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这在三角形双语教学模式中起着核心的作用。

最后,是要完善各项配套条件。双语教学要形成体系,除了以上两点外,还不能少了最后一点,即各项配套条件的完善与建设。就目前各个高校的教学实践而言,笔者认为这些配套条件包括: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模式的选择和有效的双语教学激励和评价机制。国际贸易专业具体哪些课程可以开展双语教学,要看课程的内容和性质,例如,理论性教学课程《国际经济学》和实践性教学课程《国际贸易实务》比较适合开展双语教学。关于教材的选择,笔者建议,还是应该选用国外教材,只是在使用时对于教师的要求较高。只要教师注意与中国实际结合,解释好国外的相关背景,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没有问题的。针对双语教学的课程内容笔者认为双语教学应该选择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课堂教学可以把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以及专题讨论等多种办法结合起来。运用多媒体教学一方面可以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提高每一节课的教学密度,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运用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对于课程中的重点与难点进行强化和分析,有助于学生消化理解每一节课的内容。实践教学采用实验室模拟业务教学和社会实践分散实习方式,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贸易的能力。在实验室的模拟环境中学习用外语填写单据进行谈判的能力,再到校外的实习基地进行实地外语演练,最终达到提高外语运用能力,夯实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的作用。一个有效的双语教学激励和评价机制包括对教师的激励评价机制和对学生的激励评价机制。对于教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包括必要的资金支持、精神方面的激励和连续不断的培养进修机会。而对于学生而言,涉及国外相关学习资料的广泛提供、双语课程学分的适当增加和考核方式的多样化等。双语教学涉及专业知识和英语语言技能两方面的内容,考核时应该以学生的专业知识考核程度为主,英语语言技能考核为辅,同时还要考虑到有利于调动学生平时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应该改变原有的以期末试卷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实践教学能力进行综合考察。

参考文献:

[1]苏广才。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8)。

[2]曾伟,郑金汉。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研究与思考[J]。双语学习,2007,(7)。

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 篇3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设计

一、双语教学系统所涉及的要素

教学系统设计的基础是传播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它是通过比较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出在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以及需求,并依据问题得到相应的最有效的解决方案。该体系涉及可包括四个基本的要素:学生、教师、教材及教学模式。

学生在教学系统中居于主体的地位。学生是否配合老师教学与采用双语教学的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设想在双语课堂上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与配合,那么讲授的内容将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若想使得双语课程教学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要提高学生的英语读写能力以及听说能力。

在双语教学中起着关键作用的是教师。双语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要全面了解学科体系基本框架、理论发展动态及趋势等。与此同时这些教师还应具备较强的英语语言技能。

在该体系中最基本的要素就是教材,组织教学时必须要以教材为中心。没有教材或不依赖教材的课堂,教学就会失去内涵,失去方向,质量也就没有了依据,没有了根基。

目前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双语教学模式主要可分为三种:浸没式、过渡式和维持式。那么应该采用哪种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工作呢?这就要看参与雙语教学的学生类别、语言程度及教学目标而定。

除此之外,为保障双语教学的顺利实施,在双语教学体系设计中还应考虑到学校和院系间管理制度,完善双语教学的激励机制以及双语课程的评价考核制度等等。

二、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本科双语教学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还不是很完善,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一)师资水平较低

国际贸易专业是一个重英语重实践的专业,目前双语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高专业技能与高外语能力。目前就全国而言,很多大学的双语教师都具有很高的学历,具有较高的读写能力,但听说能力则普遍较弱。

(二)学生接受能力较差

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属于比较热门的专业,该专业学生英语读写能力较好。但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却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在于学生听说能力差以及专业词汇量的缺乏,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与教师进行互动。

(三) 使用的教材的不统一

按照教育部的指示,在大学的双语教学中应当使用外语原版的教材,但由于目前双语教学尚处在起步阶段,使用原版教材讲课的可能性很小。一是因为教师获取外语原版教材的信息途径较为狭窄;二是因为外语原版教材价格比较高,学生无力承担,由于两种因素造成了当前使用教材状况参差不齐,导致了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

(四)考核制度不健全

考核制度在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但目前的考核制度还不是很完善,处于较浅的层次,因此在双语教学中,考核制度有待健全,有待进一步深化。

三、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系统设计

(一)课堂教学策略设计

目前国际贸易本科双语教学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的教师采用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只有少数采用以个体探究型的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策略,不要仅仅限于信息量的加大,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充实教学内容,可借助国内外经贸专题网站来进行拓展。

(二)讲授内容设计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重英语重实践,其知识结构层次比较鲜明。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应注重其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逐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在前三个学期应该学习一些基础课程。在第四学期,宜开设“外贸函电”、“市场营销”等专业英语课程来完成对双语教学的过渡。在第五、六学期可以开展双语教学课程——“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谈判”“国际结算”、“贸易单证实务”、。在第七、八学期应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为学生能够尽早适应社会做好准备。相信依据这样的课程设计,八个学期下来学生在专业知识及专业英语的水平上将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三)双语教师的培养

在双语教师的培养方面我们应采取多种方式来提高其双语教学能力。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比较注重英语与实践,因此学校招聘双语教师时,可以考虑国外的有志学者或曾经有过出国留学经历的人员来开展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也可采取培养在校双语教师的方式,比如:国内进修访学或国外进修, 来促进教师的英语能力与教学水平的提升。

(四)评价管理机制

双语教学的评价管理设计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要对双语教师的鼓励措施进一步完善,多多鼓励教师进行实践与研究,并给予物质奖励,使其付出与回报成正比。二是建立对学生双语学习的评价体制,可在评价内容中加入学生在课堂中的发言及参与讨论的次数与质量等,另外应鼓励学生撰写英文报告论与论文,期末考试可采用口头考试与书面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以达到对学生综合考核的目的。三是要想从根本上稳定双语教学模式,就要对双语教学实施有效的监督,成立相应的监督部门,制定相应评估办法,内容可包括对相应教材的选用、教学大纲的设计、课堂教学随机检查、试卷设计等内容,做到凡事有理可依、有章可循。

实施双语教学,是有效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现如今我国国际贸易本科专业的双语教学体系还不完善,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这都是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因此通过双语教学系统设计,在课程教学策略、讲授内容设计、双语教师培养、评价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改善,以系统的方式进行规划,提高国际贸易本科专业教学的质量,最终使得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姜宏德.关于双语课程体系建构的几个问题[J].教育与发展研究,2003(1).

[2]蔡中华.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8(2).

[3]李同艳.浅论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三大瓶颈及其解决对策[J].北京大学学报,2007(5).

[4]何志勇,等,渐进式双语教学法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中的应用,高教研究,2006(7).

[5]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 篇4

实践课程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专业的重要途径, 专业实践课程对促进大学生能力全面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也会影响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从而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格。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需要在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上, 有目的的进行实践教学的倾斜。实践课程是理论教学的组成部分和延伸, 本文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浅析, 为构建本科应用型经贸人才提出一些建议。

2 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

课程体系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各种课程类型及具体科目的组织、搭配所形成的合理关系与恰当比例, 是由各类课程构成的、有机的、完整的统一体。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包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骨干课程。基础课程传统上以理论教学为主。各大经贸院校越来越重视实践课程在课程设置中的地位, 实践中, 各大专业院校在本科国贸专业的实践体系上, 除理论教学外, 一般设置相应的实践课程。

2.1 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

按照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 国贸学生的人才培养规格, 在实践能力上, 必须能够独立完成国际交易与操作。从理论教学设置上, 各大院校一般会设置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物运输、外贸单证实务、国际结算、国际货运代理、对外经贸函电, 国际市场营销等专业骨干课程。从专业技能培养上, 国贸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理论教学外, 也应该受到实践能力的锻炼。

从人才培养规格和实务的要求, 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课程体系上, 应该满足国际贸易实务中的交易技能要求, 结合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教学的几年实践中, 本人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教学中, 必须要包含国际贸易单证制作实践课程、国际结算实践课程, 国际货运代理实践课程, 外经贸英语函电实践课程, 国际市场营销实践课程, 进出口仿真实践课程。这些实践课程, 基本满足学生对于交易的认识与技能要求, 这是国际贸易的基本技能。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构建了进出口仿真实验室和国际货运实验室, 也满足了进出口仿真这门特色专业课程。

课时设置上, 按照教育部门的要求,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实践课程必须要达到三分之一。上述核心专业课程, 每门课时量一般在16课时至32课时之间。这个课时量, 基本满足上述实践教学的需要。国际贸易课程内容繁杂, 特别是单证制作课程, 知识广而精, 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 课内实践时间不宜少于16课时, 专门实践课程不宜少于24课时。从各大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来看, 这个课时量已经成为各大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课程体系课时安排的标准课时量, 既满足了需求, 也体现了科学和合理性。

2.2 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课程大纲

实践课程大纲是实践课程体系的总纲领, 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据, 是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实践性教学材料。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课程体系的开展必须紧密按照课程大纲进行。各大高校的国贸实践课程大纲必须要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大纲也是教师在教学课程中的对于教学目标与方法的重要指导文件。国贸实践课程大纲, 一般要包括课程基本要求, 实验课程目的与要求, 主要仪器设备, 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 考核与报告, 实验项目设置与内容, 教材及实验指导书名称, 课时与学分等。目前, 各大高校国贸专业在实践课程体系中, 一般在电脑机房, 通过操作模拟软件或者操作软件完成。这个趋势对于实践课程大纲又突显各大高校在大纲设置上, 必须要体现本校的硬软件特点, 特别是实践实训软件的内容与流程。从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来看, 各门课程实践内容差别甚大, 一般由专业教师, 按照人才培养规格, 按照实践技能模块和实践教材, 编制课程大纲, 满足应用型技能的培养人才。

3 国际结算的实践课程内容

国贸的实践课程内容是实践课程体系最重要的内容, 直接关系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水平, 它也体现了一个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从现实来看, 各大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实践课程内容总体上差异并不大, 但也存在鲜明差别。重点大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现国际经贸领域的分析与写作。而高职高专的国贸专业, 则偏向于实务与结算单证的操作上。应用型本科, 在理论特长与实务操作上, 恰恰需要做到平衡, 既满足现代经贸知识的要求, 也满足应用型培养的需要。从这几年专业教师的教学经历与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国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反馈来看, 本人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实践课程体系, 必须包含5大板块的内容。

3.1 国际贸易实务实践课程

国际贸易实务实践课程, 是国贸专业《国际贸易实务》理论课程中的课内实践部分。这个理论课程是全国国贸专业学生的骨干课程, 往往针对大学一年级学生。这个课程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进行实践教学, 内容包含国际贸易术语、国际贸易合同的草拟、国际货物运输、国际结算方式、国际货物运输保险等范畴, 目的是给予学生专业认知。

3.2 国际结算实践课程

国际结算课程体系, 是本科实践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主要内容模块包括国际结算体系, 国际结算方式和国际结算工具。课程模块中的重点内容包括信用证审核与翻译, 票据制作, 汇款与托收, 国际结算案例分析。其中信用证和票据是国际结算理论与实践课程的重要内容, 也是难点。实践环节的教学要求是, 学生根据国际贸易合同或者信用证制作票据, 以制作汇票为主。通过案例分析能够明确票据行为主体的出票、背书、转让、提示、付款和追索等一系列的票据行为。信用证实践内容主要包括信用证当事人、交易流程、开证申请、信用证审核和信用证条款翻译等, 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信用证专门术语的翻译, 审核和修改。

3.3 国际货运代理实践课程

国际货运代理实践课程是《国际货运代理实务》理论教学的延伸。在实践课程内容上, 主要包括国际货物运输案例分析, 集装箱运输流程, 租船流程, 海运提单、空运单和货运单证的制作等。

3.4 外贸单证制作实践课程

外贸单证课程是国贸专业的重要课程, 包含理论与实践部分。外贸单证实践也是国际贸易象征性交易的要求, 外贸单证制作实践课程, 对于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涉及到信用证, 商业发票、空运单, 提单、装箱单、原产地证等一系列外贸单证, 是国贸应用技能的重要体现。这一环节中, 信用证和海运提单的制作是重点和难点。

3.5 外经贸英语函电实践课程

外经贸英语函电实践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业务课程之一, 是一门将英语与外贸业务相结合的课程。实践课程内容包括外贸实务中各种英文业务函件, 电传和传真以及其它方式的写作格式, 贸易术语和各种不同的表达方法, 商贸谈判的询盘、还盘与达成交易, 使学生在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 能够掌握对外贸易业务中常用的基本术语及表达技能, 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外贸业务工作能力。

4 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课程的问题

4.1 实践教学手段单一

从各大院校的国贸实践实践教学设施来看, 目前, 国贸的实践教学依然以实验室机房模拟为主, 通过实训软件对于国际贸易流程、外贸单证制作、货运与银行结算等环节来模拟国贸实务知识。这种模拟实践教学目前已经成为主流, 但与真实的贸易背景下的实践差别甚大。学生能够掌握在计算机软件设置下的一系列教学实践, 但缺乏贸易演练的情景感受, 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还有差距。

4.2 双语教学的比重有待提高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一门复合型的学科。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 内容包括国际贸易惯例、法律、交易流程、货运、单证、银行结算等。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上, 上述课程都适合开展双语教学, 在实践环节, 可以创造性的安排双语实践, 从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技能。

5 完善国际结算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议

5.1 密切结合理论教学, 完善实践教学的顶层设计

当前国贸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必须要紧密结合理论教学, 各院系可以根据自身要求和行业要求, 科学制定教学大纲, 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实践内容偏重于国际货运、国际结算、单证和函电的掌握, 辅与市场营销和实务知识, 构建全面, 又有侧重的实践教学内容。

5.2 创新人才培养, 做中学

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大力建设大型企业集团、工厂和贸易公司等专业实践教学基地, 创新国际贸易实践教学方式, 可以把实践教学的大量内容和生产实践需要结合起来, 完成国际结算流程、单证制作和货运操作等一系列实践需要。

5.3 加大实践教学力量培养, 创新教师培训方式

国际贸易类的专业学科要求教师真正具备实践操作能力。因此, 要改善国际结算实践教学的效果, 必须提高相关教师的教学能力, 特别是要培养有贸易经验和熟练掌握外语能力的青年教师。通过顶岗实践和外语培训, 把双语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在一起, 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格。

6 结语

国贸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关系到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成效。当前, 各大院校相当重视国贸专业的理论课程体系构建。国贸实践课程体系的探讨还有待各大院校根据地区和校情等因素进行建立, 从这个意义上讲, 国贸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 将为国贸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撑。

摘要:随着经贸发展, 国际贸易行业对于国贸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一般配套实践教学, 通过针对国际贸易教学实践, 结合目前应用型人才教育的目标, 浅析国贸实践课程体系的课时安排、指导大纲和内容, 并对教学中存在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优化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践,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杨娟.浅谈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 2008, (5) .

[2]李行.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子商务, 2013, (24) :129-129.

[3]王芳.基于POCIB项目的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6, 29 (1) :152-153.

[4]周自阳.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实践改革探索[J].湘潮月刊, 2012, (5) .

[5]申秀清.国际贸易单证实务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08, (1) :26-28.

[6]郭金刚, 师国敏.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探索, 2010, (5) :62-63.

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 篇5

摘要:本研究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思考,在回顾了实践教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目前国内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传统实践教学存在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我们认为,要加强实践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革传统实践教学思路;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实践教学 人才培养模式 全英文教学

1、研究背景

国际贸易从业人员除了要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外,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国际贸易是一门操作技能较强的应用型学科。因此,实践教学在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现行的教学安排中,过多的理论课内容,实践操作训练不够,造成学生国际贸易基本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情况。实践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应用和巩固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地方院校,不能仅仅培养只懂理论,不懂应用的学生,必须培养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应用型人才。积极探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并应用于实践,对于推动实践教学发展,培养合格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高校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教学能否贯彻落实,关系到专业和课程设置的任务能否完成,关系到人才培养的目标能否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各个教学质量的好坏。尽管近年来,各个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校内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开展顺利,校内国际贸易实务实训平台建设等诸多方面均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但是,不可否认,在本专业本科教学工作实践中,受传统教学思路和方法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没有很好地突出知识的实用性。本专业毕业的学生所具备的理论与实践技能和社会的实际要求有一定差距。因此,本文拟对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进行思考,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对本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做出积极贡献。

2、国内实践教学研究现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是在对专业培养模式反思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沿着以下两个思路展开:第一个思路比较研究,即对国内外培养模式和方法进行比较;第二个思路是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实际要求进行研究(王亚新,)。刘汉城等通过与美国相应专业培养模式进行比较,认为我国存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形式单一且方法落后、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积极性不高、实习基地不稳定等问题,并从人才培养观念、培养方法、评价方法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孙良文等()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进行分析,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普遍存在实验教学目标单一、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不能有机结合、实验方法呆板等问题。胡俊文等(206)认为目前实践教学活动存在着培养形式单一、缺乏个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潜力的发挥等问题。邹忠全(2007)认为目前的实践教学和所要达到的目标相距甚远,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关于本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研究是学者们关注的另外一个方面。大多数的研究认为,加强实践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最基本目标,实践教学与素质教育两者有一定的关联性,实践教学的真正内涵就是培养以动手能力、科研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代表的综合素质(孙伟民,)。另一方面的研究则是强调实践教学应该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学者们从满足社会实际需求出发,以提升学生能力素质为手段,提出实践教学应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通过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模式和管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务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熟悉掌握国际贸易实际活动过程,适应现代国际贸易活动多方面要求(王亚新,2010)。

如何进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是学者们关注的另外一个焦点。有学者认为应该从体系层面对实践教学进行优化,在教学设置上,重视教学结构建设,通过对教学目的、结构、内容和方法及其相互关系的重新规定,实现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的研究则认为应该重视教学内容建设,应该通过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进而提高教学效果,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忻红()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目前国内很多高校仍存在理论教学模式为主,针对实践教学的评价尚不健全,认为贸易经济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应该坚持理论和实践并重,同时要重视考核评价体系、组织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健全。

综述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国内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线教师对本专业实践教学非常重视,并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面临的问题、学生的水平、课程的设置等不同,研究角度和结论各有不同。

3、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很多高校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有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在政府机关、科研机构、涉外经济部门、外资公司从事涉外经济、国际贸易、国际商务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李艳丽,2010)。要求学生能够系统掌握国际经济、国际贸易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通晓通行的国际贸易惯例、法规和工作流程,具有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分析并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并能够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良好的国际交际能力。因此,国际贸易实践教学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对国际贸易实际操作的过程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巩固、深化已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能够很快掌握国际贸易中的具体业务的运作方式,真正吸收和利用课堂上的知识,并为以后步入工作岗位打下好的基础。

尽管各个高校意识到时间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教学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思想上“重理论、轻实践”。很多学校没有真正的`重视实践教学,在思想上没有给予实践教学足够的重视,没有把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而仅仅把实践教学作为应付评估的一个手段。这种思想上的轻视,造成了各个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落后;第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目前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没有对实践教学给出合理的评价,很多老师把实践教学简单的认为是把时间交给学生,没有充分的进行组织实践教学,而现有体系又不能对此进行评价,因此很多实践教学可能成为了学生的自习时间;第三,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缺乏。这点是各个高校面临的迫切问题,很多高校老师没有实践经验,理论知识的丰富并不能弥补实践的欠缺,很多老师讲的国际贸易实务的内容都与现实脱节非常严重,但是人就在传授。很多实务操作也与现实不符。但很多老师由于没有实践经验,知识没有及时更新,对学生造成的了一定影响;第四,实践教学形式陈旧。实践教学的形式可以有很多,例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软件,一些软件给出了具体的业务操作,学生就可以模拟每个角色,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模拟现实国贸流程;第五,实践教学校内校外基地建设不足。很多学校没有与校外建立广泛的联系,因此实践教学基地就不足这点也是众多高校存在的一个问题。

4、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结合国际经贸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该以课堂案例教学、课内实践为基础,建立以假期学生社会实践与调查,国际贸易综合技能的校内模拟实训,校外实习基地毕业实习作为辅助教学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李茜,2007)。笔者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改革传统实践教学思路研究:针对传统实践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逐项分析,研究改革思路与对策,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内容。第二,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结合本校实践,思考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包括:认知(实践)学习;课程模拟;社会调查;综合模拟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认知实践主要目的在于增加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通过感性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国际经贸专业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课程模拟可以通过实训平台来进行;社会调查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针对贸易企业的调研;毕业实习是学生从理论到时间的一次升华;毕业论文是最终的检验。第三,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如何进一步加强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校内外实践锻炼的机会;建设国际贸易模拟实习基地;建设更多的国际贸易实训平台。第四,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师资不足问题直接决定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各个学校可以通过两个方面进行加强:加大对现有师资队伍的培训,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从校外引进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同时还有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和考核方法,努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注释:

①曾欣.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高教论坛,2010(6).

参考文献:

[1]刘汉成.中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性教学比较分析[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5(4).

[2]孙良文,魏喆妍.财经类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模式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7(4).

[3]胡俊文,叶元.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4]李炳莲,黎东升.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创新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

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 篇6

一、关于我国对外经贸人才的需求

(一)对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高度需求

随着国际贸易的范围和类型的不断成长扩大,现代企业需要的往往是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应用或复合型的人才通常需要具备以下的素质:首先,熟悉国际贸易事务的政策和规则。政策和规则是国际贸易工作的基本标准,因此熟悉国际贸易的政策与规则,以避免起贸易争端和摩擦的有效手段,也是一个专业外贸职业人所必备的素质。其次是要能够熟练的掌握和操作国际贸易的业务。除此之外,在进行实际业务之前还必须对贸易对象国家具有相当的了解,才能够保证贸易双方的顺利。最后是要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具有相当的洞察力。要想在国际贸易中利于不败之地就要具有相当的洞察力和敏锐的市场眼光。

(二)高水准的外语能力

掌握一门外语是作为外贸职业技术人员的必备能力,由于英语是对外经贸领域最通用的语言,因此熟练的掌握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对外贸易人员的基础。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拥有良好的英语能力是其成为贸易精英的关键所在。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企业对精通日语、韩语、俄语、意大利语等小语种的人才也加大了需求。

(三)良好的专业技能与经验

为了尽快打开市场,拓展业务发展,众多的外经贸企业,特别是新成立的企业,招聘人才的首要标准就是专业技能与工作经验,他们愿意招收工作多年并拥有自己的客户群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只具有理论知识,掌握了专业的资格证是不够的,应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参与社会实践,熟悉外贸业务的操作流程就显得异常重要了。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根据以上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需求,我们设计了一个感性认识,课程训练和综合实践三个周期顺序相互连接,贯穿大学四年的实践教学体系。

感性认识主要是通过第一学年的寒暑假来进行实践学习,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了解经贸行里,在业内的位置与需求,为将来毕业提供实训方向和发展实践的素质要求提供明确的方向。感性认识,是“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走出去”是指让学生进入实际的外经贸公司、港口、海关进行学习,开展调查,“请进来”是指专业人士被邀请参加来高等院校的做报告、演示,以增进学生对实践的认知。

课程训练是指通过实践为专业课程安排较强的实用性链接,是学生们能够掌握业务技能,如商检、信用证这类的专业业务技能。

综合实践主要是通过学校进出口业务园区的仿真训练和毕业实习进行的。前者基于互联网的真实交易环境,让学生模拟不同的当事人角色,以不同的交易为主线,以特定的出口商品为过程的真实贸易背景的业务技能训练。后者是让学生能够充分的结合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后者主要是与企业进行合作,给学生提供学习实践基地,是学生们能够独立的处理问题。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的实施措施

首先是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构建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应着力从两方面人手,一是建立健全的管理机构,配备齐全的人员,保障整个系统有效的运转;二是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以保证整个机构能够正常的运转,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其次是加强对实践的评价机制,对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评价是对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效果的必要措施。评价分为两个方面进行,一个是对教师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是保证实践教学体系有效落实的必要手段;另一个是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能够检测到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真实掌握水平。

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 篇7

1. 外贸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主要的就业方向为到外企从事对外贸易及国际市场营销, 或到国家机关, 各大外企, 或各大工商贸易公司任职。但各大招聘部门对专业人员的要求较高, 很多毕业大学生由于自己所学的局限及缺乏经验使得跟多企业不愿招收毕业生。对应聘者的基本要求有:从业人员应该有端正的工作态度, 有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 谦逊和顺, 与其他员工能友好相处;对即将要加入的工作有很好的前提了解, 熟悉各项工作流程, 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外贸从业人员经常与外国人接触, 因此, 需要有良好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还需要频繁的接触各类不同人物, 要求应聘者具有很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每一项任务的完成都不是一个人的劳动成果, 需要协调团队中的每一位工作人员, 共同完成, 这就要求应聘者要有很好的领导组织能力, 能够很好的处理团队里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 能够随机应变化解矛盾。

2.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2.1 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现在教学的很多课本仍然是多年以前的版本, 虽然内容经典, 却也缺少了现在发展新元素。我国经济飞速发展, 紧跟时代的脚步前进, 短短几年就有一番天翻地覆的变化, 而这些变化更应随时加入国贸专业的课堂上, 让学生学习的知识与时代的发展同步起来。传统的理论知识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对现代人才的需求。改革教学内容, 不断注入时代发展的新元素, 才能与时俱进的培养人才。

2.2 教学实践与外贸实战脱节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习中, 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 社会实践为辅。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 学生将过多的时间放在了课堂上, 听老师的专业讲解, 却没有相应的实践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各科与各专业之间有较强的独立性, 而在实际的应用中, 却没有明显的分界, 反而有诸多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更注重提高学生的成绩, 对一些重要的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 而对于其他知识点只是一笔带过。学生在此过程中也更为注重期末的考试测评, 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了应对期末考试上, 对老师所说的非重点更是毫不关心。目前多数学校运用的考试制度依旧是期末一次卷面考试成绩决定学生这一学期的努力程度, 这样的考试, 会造成学生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 临近考试时进行临时突击, 也能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这就造成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知识面不够广, 使得在工作中心有余而力不足。

3.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改革建议

3.1 改革教学方案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 在学习专业知识理论的同时进行相应的实践操作, 实行教师教学与社会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不但能够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还能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知识储备的不足及时进行补充。在实践中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会有自己的想法, 尊重学生的想法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想。一个有思想有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更能受到企业的青睐。

3.2 优化教学内容

跟随时代的快速发展, 教学内容也要根据发展现状, 不断改进不断丰富, 随时将最新的发展动态加入到课堂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教学内容与时代发展的步伐一致。增强大学生对当代发展现状的了解, 使其在毕业后能够更快的融入到工作环境中。

3.3 选择合适的测试方法

检测学生的学习状况, 避免出现为考试而学习的现象。加强实践中对综合知识运用的考核, 计入期末考试成绩中, 加大平时考试在期末成绩中所占的比例, 期末考试也不再是单纯的考课本理论知识, 而是更加注重实践中对各项知识的灵活运用。将考试内容扩展, 督促学生主动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所涉及的知识都能有一定的涉猎, 增加学生知识的储备量。

3.4 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大学生大多已成年, 已经形成自己的人生观, 价值观, 有自己的个性和见解。因此, 老师在教学中若得不到学生的认可与信服, 便很难让学生跟随老师好好上这门课程。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 让老师在充分备课的同时, 也参与到单位企业的实习中。这样老师在讲课时也会将自己在实习时的体验与感悟与学生分享, 让学生能够接触到课本上不会有的知识。学校可以在寒暑假期间鼓励老师到学校合作企业进行实际的实践学习, 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 让教师在课堂的讲解更具有信服力。也可以请企业中资深的专业人士结合自己的多年经验为学生讲解, 让学生可以在他人的工作经验中得到启发, 将知识与实践灵活的结合与应用。

为适应国际化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要求,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 结合实际发展需求, 制定一套全新的教学方案, 改进教学内容, 不断融入新的发展元素, 将以往的教学重点由课堂转移到实践中, 考核的重点不再单纯的只关注期末的考试成绩, 而是将平时的实践情况与学习情况加入到最终的成绩评定中。

参考文献

[1]董丹丹, 白述亮, 郭贞贞等.民办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闽南理工学院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3, (12) :185-186, 189.

[2]徐玲玲.如何提升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质量[J].科技创新导报, 2013, (10) :187, 189.

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 篇8

由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自身学科特点, 在国际各种商事关系交往活动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国际商事方面的相关法律。为了在对外经济与贸易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 学生需要系统掌握以国际货物买卖为中心的国际商事组织法、国际商事合同法、国际贸易运输法等内容, 熟悉国际通行的法律和惯例规则。所以, 我们说国际商法作为国际商事关系的基础法学部分, 应该列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课程教学之中。

二、国际商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培养目标不明确。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 是让学生在普遍了解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情况的基础上, 全面掌握国际贸易的理论和实务以及熟悉现行的国际贸易惯例与规则, 成为具有从事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的基本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习的重点应该是对《国际商法》的相关法律有一个系统、全面的掌握, 并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但是, 在国际商法的教学中,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法学专业经常发生任课教师和所用教材以及授课内容都相同的情况。

2. 专业基础不同。

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 并未接受完整的法学专业课程教育, 没有相应的法学基础知识作铺垫。开展国际商法课程教学时应当由浅入深、由点及面, 以介绍为主, 以分析为辅, 不适宜深入探讨热点问题和有争议的学术问题。针对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 应考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与法律专业国际商法课程的交叉与重复, 使得具备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结算为基础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获得新的知识, 更有利于指导实践, 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对外经济贸易中出现问题的能力为着力点。

3. 课程结构不合理。

在整个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计划中, 虽然国际商法学作为专业基础课, 但课程安排出现脱节现象。一是国际商法开设之前, 没有开设相应的专业法学课程。比如说经济法学、国际贸易法学等课程;二是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非专业课这个角度来看, 国际商法课程一般课时较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没有基础知识支撑的学生, 很难在有限的学时数完成教学任务, 实现教学目标。

4. 教材体系不完善。

由于国际商法学在我国目前还不是一个独立的部门法, 它处在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之中。因此, 法学专业教学选取教材时, 一般都与国际经济法和国际公法紧密联系, 相互渗透。而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所用的教材时, 它的编排与设计大多参考法学专业教材。目前版本教材从体系结构上经常混淆国际商法与经济法的内容, 教材内容为了增加更多相关的法学理论知识点, 涉及到的纯理论性法学知识过多, 要么就是侧重于国际贸易实务, 教材体系显得凌乱, 难以适应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际需要。

三、国际商法课程教学需要完善的几点建议

1. 在教学目标应围绕国际贸易实务展开。

应该是把所学的国际商法知识运用作为辅助进行对外经济活动的手段。国际商法学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基础课, 应熟悉国际商法的相关法律规定和各种惯例与规则以及各国关于国际商事活动的国内法之间的差异。

2. 在教学内容方面, 将国际商法体系的复杂性与专业特点相结合。

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国际商法有自己特有的体系结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国际商法课程, 只需对传统意义上的国际商法的核心内容即公司法、合同法、货物买卖法三大块掌握即可。以介绍国内法为主, 了解国际法和国别法为辅。在国际商法理论的梳理上, 力求简明扼要, 不做过多的阐述。国际商法以货物买卖为中心, 突出商事组织法和商事行为法的内容, 尽可能体现国内外有关国际商法的立法、司法等最新研究成果, 比如信用证的新规则。

3. 在教学方法方面, 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

我们知道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缺乏相应的法律基础知识, 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 应着重指引学生研究实际问题, 加强国际商法教学的实用性, 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基于国际商法课程的较强实践性, 应采用与培养国际贸易实务人才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从而形成完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方法体系。在教学中, 要联系实际业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

4. 修订国际商法课程教材。

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而言, 教学一般要求重点突出、难度适宜, 注重基本知识的讲解。因此, 国际商法的课程教材一方面应从国际商法体系出发, 在形式和内容上, 由商事组织主体法、商事组织行为法、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构成国际商法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 考虑学生不具备法学基础知识, 章节的知识点应侧重基础知识尽可能以简单明了, 做到深入浅出, 还可以适当运用配套练习册, 实现课堂学习和自我学习有机结合。

四、结语

基于对国际商法课程教学现状的分析,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商法的教学, 应该从课程体系安排、内容设置及教学方法上都应特别对待。包括有关教材的重新修订或编写, 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重, 选择适合学生的恰当案例和典型判例等编成课堂教学案例, 都应该做到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吻合。

参考文献

[1]宗艳霞.区分专业开展国际商法教学改革初探[J].航海教育研究, 2007, (02)

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 篇9

在现有的文献中,职业院校关于国贸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主要围绕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进行讨论,针对性更强,并且在成果数量上也比普通高校多。例如李敏( 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 “高职院校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进探索”,赖玮、王琪(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提高高职学生报关员资格考试通过率的现实意义”,许彦斌( 天津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 “运用‘模拟公司’提高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效果”,陈楠( 江西师范大学)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编制应遵循职业能力取向”。

普通高校相关研究内容比较宽泛。例如,胡心宇、熊晓亮( 武汉长江工商学院) “国贸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傅海霞( 山东轻工业学院商学院) “高校国贸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程中海、罗芳( 石河子大学) “欠发达地区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以石河子大学为例”。

二、国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呈增长趋势,就业压力日益增大,为了逐步适应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模式也在不断改变。对于企业来说,他们希望尽量缩短所招聘的毕业生适应工作岗位的过程,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要求较高,这使得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也随之发生转变。通过比较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以及一些省属高校国贸专业的培养目标,发现大部分高校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都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国贸专业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普遍比较重视贸易理论的教学,缺乏对国际贸易实践教学的投入,甚至不少人认为培养实践技能更多应该是职业院校或者企业做的事情。国贸专业的实践类课程一般以国际贸易实务为主,与理论类课程相比学时明显偏少。随着社会对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国贸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国贸实务课程的考核也需要与时俱进,改变过去单纯笔试的考核,采取多元化考核方式。

三、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中指导教师的重要作用

国贸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获得,主要通过上机模拟、参加竞赛、获得职业证书、企业实习等途径。职业资格证书主要包括报检员、外销员、跟单员、单证员、货代员、信用证专家考试等。竞赛主要有“全国大学生外贸跟单( 纺织) 职业能力大赛”和“POCIB大学生全国外贸从业能力大赛”。

学生到企业实习由于受到实习人数、公司保守商业机密等限制,往往收不到预期实践效果。另外,不少高校因受“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思想影响,没能很好地突出知识的实用性,所以对安排学生上机模拟的重视程度不高。

当学生初次接触实践内容时,运用所学理论难以较好完成实践环节,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指导。教师自身要完全把握贸易流程,熟知每个单据的填写要求,对贸易术语和结算方式的运用了然于心,才能胜任学生实践的指导工作。所以,实践教学既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是对教师实践技能的一种锻炼。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教学相长,迅速提高自己的知识运用能力,向“双师型”教师转变。

青年教师是国贸专业教师的主要力量,其自身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贸专业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成败。但是,从事国贸专业实践教学的青年教师,大部分缺乏到外贸企业、银行、报关企业、货代企业实践锻炼的经历。因此,与其一味地抱怨企业逃避培训新员工的责任,不如从自身挖掘潜力,探索出一条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双赢之路。

四、改革国贸专业实务课程考核方式

目前国贸专业实务课程的考核主要通过单一考试的方式进行,比较偏重理论内容的考核,而缺乏对实践技能的考核,因此应改革国贸专业实务课程的考核方式,采取多元化考核方式。具体来说,就是采取以取得职业资格证或取得与本学科有关的竞赛奖项来对接实务课程。

进行本门课程考核时,一方面,可将单证员、货代员、跟单员、报检员等职业资格标准所要求的知识、技能、素质分解到国贸实务课程的考核中,使考核内容更多地参考职业标准,达到“以证促教”“以证促学”的目的。另一方面,带动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外贸跟单( 纺织)职业能力大赛”和“POCIB大学生全国外贸从业能力大赛”,并将历年来的竞赛内容融入到课程的考核中,使课程考核更加贴近企业及岗位技能要求,实现以技能大赛促进课程教学,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学生可以将在修课程期间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来代替本课程的考试,即“以证代考”,也可以将参加各级各类基于真实业务的外贸职业能力竞赛获取的奖项来代替考试,即“以赛代考”,形成多种形式的灵活考核运行机制。

摘要:随着社会对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国贸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国贸人才的需求。从国贸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指导教师的重要作用、实践教学改革、课程考核改革四个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提出将证书和竞赛与考试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改革新思路。

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 篇10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实习,实践能力

根据全日制高等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简称国贸专业) 四年制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要求, 国贸专业人才的培养应以实践能力为主, 具有较高英语水平和沟通能力, 熟练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及技能, 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法律与惯例, 能为外贸、外资、外经、外事等各类企事业单位服务的多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随着中国外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外贸进出口经营权的不断放开, 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的快速发展, 培养更多思想好、外语强、理论懂、业务通、后劲足的高素质国贸专业人才, 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外贸市场的低迷, 以及各高校国贸专业人才的供给的增加, 目前人才市场出现“买方市场”, 其结果之一就是用人单位对国贸专业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出更高甚至更苛刻的要求。例如, 多数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要求应聘者不仅具有较好的经济理论基础和完备的专业知识结构, 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工作适应能力。即不仅要求毕业生是复合型人才, 且必须是专业型和实用型人才。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实习存在的问题

(一) 对教学实习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 很多高校强调理论的学习, 忽视教学实习, 甚至有的高校认为教学实习并非教育培养的重点, 只是口头上强调实习, 无论从课程设置师资力量还是经费的投入, 都缺乏实质性的内容, 缺乏配套的实习基地。例如, 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商务函电、国际贸易单证制作等课程均需要大量的实习课时与实习基地, 但大多数高校均强调理论的学习, 缺乏相应的实习与实践基地, 导致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只停留在表面, 一知半解, 未能深层次掌握。

(二) 教学实习的课时比重不足,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教学实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确保教学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国贸专业是一个突出实践性、操作性的专业,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教学实习尚未实行,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的机会有限, 公共课与理论课占据了大量的课时。此外, 开设的课程顺序不符合科学规律,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衔接性较差, 各学期的课程安排不衔接, 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安排相互脱节。

(三) 教学实习的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在教学实习中起着实习内容设计和实习过程指导的重要作用, 从目前各高校的师资队伍来看, 一线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到学校, 普遍存在理论素质较高, 缺乏实践经验, 缺少外贸企业的实战演练, 客观上造成教师在授课时侧重理论教学, 因此, 教师实践能力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教学实习的实施与效果。

(四) 缺乏校内外实训基地

目前, 很多院校的国贸专业根本缺乏配套的实验室, 即便有, 软件设备也比较陈旧。而校外又普遍缺乏实践教学基地, 由于校外企业涉及商业机密以及学生低效率的工作导致外贸企业接纳学生实习的热情不高, 即便接纳, 也无法涉及企业的核心内容。

二、教学实习方案制定指导原则

国贸专业教学实习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使学生灵活地将所学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与创新素质。在国贸专业教学实习方案的构建过程中, 要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是能力导向原则, 教学实习方案的实践应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第二是系统性原则, 教学实习内容要相互联系, 应具有连贯性、完整性, 切忌零零散散, 使实习内容形成有机的统一整体, 满足社会对国贸专业人才的需求。第三是实效原则, 实习内容需符合专业教学的实际, 方便可行, 便于展开实训内容应对学生今后的工作有较大的价值, 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有切实的帮助;第四是仿真性原则, 教学实习内容要有现实针对性, 能切实反映现实外贸企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 切实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按照专业能力要求构建实习方案体系

国贸专业教学实习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的经贸活动中, 使学生在实习操作过程中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在构建国贸实习方案体系时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 以专业能力结构为依据, 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与就业能力为目标。在“市场导向、能力本位、产学结合”原则的指导下, 按照“德—基—能”的结构要求, 制定国贸专业教学实习方案体系 (见表) 。

“德”, 德育是教育的核心。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专业化程度的增强, 社会对专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国贸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就是让其懂得在外贸业务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 就业后能遵守国际商务中的行业规章制度与道德规范, 恪守职业职责。

“基”, 对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实务知识的训练。基本理论知识不仅包括公共基础理论课, 如计算机应用、外语听说、高等数学等课程, 还包括专业基础课, 如经济学、管理学、贸易学、金融学、统计学等理论的掌握与应运。基本实务知识的实习主要包括贸易实务、国际商务谈判、报检、托运、国际结算、国际商法、商务函电等。

“能”, 一方面指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综合能力与国际市场驾驭能力。实践能力即在外贸业务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各种操作技能的应用能力, 如计算机操作、语言表达、人际沟通等基本技能。综合能力是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 即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整合并应用在实际中能独立分析解决国际贸易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国际市场驾驭能力是对前两种能力的整合运用, 是通过全程素质教育中的各种知识技能的积累、综合、升华而形成的。同时要培养学生“考证”能力, 通过教学实习的实训, 提升学生考证能力, 如CET-6级证、国家计算机水平证书、国际商务职业资格证, 报关员, 报检员、单证员等。

四、建立实习方案实施保障体系

(一) 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修订课程设置体系

要培养高素质的外贸人才, 首先, 要构建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 以计算机网络为手段, 以国际贸易学科为中心, 以商务听说为桥梁, 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为支撑的知识体系。其次, 整合电子商务类课程与国际贸易课程, 调整课程安排顺序, 充实和完善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 突出集中实习环节, 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

(二) 政策支持, 经费保障

满足教学基础设施的完善, 加强实验室建设, 加大对实践基地的投资,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多媒体, 实现模拟系统与实际业务对接。政府应给予相关配套政策, 如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奖励和税费减免等方面的优惠, 使企业在分担责任的同时, 获得应有的经济利益。

(三)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

与外贸企业建立常态的合作机制, 不断创新“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发挥自身优势, 提供场地、生产等, 吸引企业进入校园, 企业提供产品运作平台, 设立职工培训基地, 通过校企合作, 获取真实的外贸数据, 开办真实的外贸公司, 包括办公环境、岗位设置、业务考核、业绩激励等与实际外贸公司制度完全一致。通过校企合作, 整合校企双方资源, 形成校企优势互补的资源共享机制。

(四) 搭建实践教学型的师资队伍

高素质、高质量的教师指导是提高学生实习质量的重要保证。各院校根据自身条件, 培养教师的实践工作经验, 为教师提供便利条件, 鼓励教师深入企业, 充实实践经验。另一方面, 拓宽人才引进渠道, 聘请长期从事国际贸易业务的专业人员以及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优秀企业家兼任教学实习指导人员, 辅导、协助教师开展教学实习, 弥补国贸教学实习中“双师型”教师的不足。

参考文献

[1]吴建功.试论国际贸易实训内容体系的建构[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2011 (1) .

[2]杨涵音, 隋俊.民办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13 (2) .

[3]夏励嘉.毕业实习难的原因及破解对策[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0 (1) .

[4]刘学华, 石常军, 范晓军.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方式比较及剧本式实习模式的建立[J].中国西部科技, 2009 (8) .

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 篇11

关键字:应用性本科高校;实践教学体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2-0227-03

引言

应用型本科院与学术型本科院校在教学方法上有本质的差异,学术型高校往往以讲授为主,辅之以实验,而应用型高校强调的是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具有涉外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要求培养具有较强的国际商务沟通、外贸实务操作等专业能力,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这就迫切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一、安徽科技学院国贸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为了适应社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创新创业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安徽科技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借鉴国内外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改革,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正在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形式、内容等都有了更新和发展。

根据《安徽科技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2年),目前安徽科技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入学教育及专业导论、军训(含军事理论教育)、社会实践、认知实习、外贸基本技能实训、公关与礼仪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以及一些理论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等。在实践形式上主要包括三种:一是独立设置的专业实践课程,如外贸基本技能实训、公关与礼仪实训;二是依托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课内实践教学环节,此类实践教学既包含课内实验课时、也包含课内案例教学、实地考察等教学形式;三是主要依托于本专业知识的公共实践环节,包含军训与军事理论教育、社会调查及报告、学年论文、就业指导与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虽然安徽科技学院国贸专业实验教学在不断的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较多的问题,距离培养应用型的创新创业人才还有一定的差距,为此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改革。

二、安徽科技学院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目标定位

实践教学体系是指从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由所有实践教学环节组成的一个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而又密切联系的教学体系。我们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定位为:

1.总体目标。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国际商务沟通、外贸实务操作等专业能力,能在国际贸易部门、涉外企业等从事报关、报检,国际结算,国际商务谈判等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2.基本素质目标。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具备经济现象的认知与分析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统计分析能力、会计核算技能等。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至少达到“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四级水平。

3.职业能力目标。掌握国际结算、报关、外贸单证、外贸函电、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其贸易政策和中国的经济政策和法规;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方法,具有熟练操作相关国际贸易应用软件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团结协作等社会适应和发展能力。

三、安徽科技学院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笔者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优势和特色,在基本技能、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三个层次上,构建“平台+模块”国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见下图)。

根据学生实践技能循序渐进的培养规律,我们构建了三个彼此联系、相互促进和提高的实践教学平台:国贸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国贸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每个平台对学生外贸专业能力培养的侧重点不同,并逐步扩大学生知识领域、知识层次,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社会竞争能力得到逐步提升。

1 国贸基础实验教学平台。该平台包括经济学科基础演示验证实验、国贸专业性综合设计实验,以及科研创新实验,以培养学生基本实践能力。根据国贸专业实验教学特点和内在联系,我们把国贸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划分为经济学科基础教学实验模块、国贸专业综合实验模块、科研创新实验模块,逐步增强学生国贸专业基本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1)经济学科基础教学实验模块包括经济学科基础课程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如在《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会计学》《市场营销》等课程中增加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内容,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经济科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实验设计思想;(2)国贸专业综合实验模块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等专业基础课程、《国际结算》、《报关实务》、《外贸函电与谈判》等核心课程、以及《农产品储运与加工》、《商务礼仪》、《公共关系》等专业方向课程的综合性实验教学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对国贸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以及实验项目设计和操作能力;(3)科研创新实验模块包括大学生科研创新课题研究,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 国贸综合实践教学平台。该平台包括各种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采用校企、校地等合作形式,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由于实践能力培养是一个渐进过程,把国贸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划分为认知性实践训练模块、国贸专业技能实践训练模块、综合性实践训练模块,从模拟到真实、逐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1)认知性实践训练模块包括认知实习、课程设计、课程综合实习、课程实习等模拟实践环节,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2)国贸专业技能实践训练模块包括外贸基本技能实训、公关与礼仪实训、国际贸易实务模拟等各种仿真实训环节,通过模拟外贸实践活动,缩短学校与外贸企业之间的差距,培养学生外贸基本职业技能。其中,在校内实训环节中,《国际贸易实务模拟》是本专业所开设的大型综合型、设计性实训课程,为学生提供模拟外贸进出口业务的演练机会。学生在模拟实训课程中,通过进出口模拟软件、外贸单证等,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仿真演练,内容包括交易前准备、交易磋商、合同的签订、信用证审核与修改、出口托运、租船定舱、投保、出口货物报验、报关、出口制单结汇等一系列外贸业务流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理论知识与实践得以结合;(3)综合性实践训练模块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真实实践环节,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和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自主能力和创造意识。

3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该平台包括校内创新创业模拟实践、外贸行业竞赛活动,科技创业实践等活动,鼓励大学生勇于创新、勤于实践,全面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我们把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划分为创新创业模拟实践模块、行业竞赛活动模块、创新创业实践模块,逐步强化并提升学生社会竞争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1)创新创业模拟实践模块包括校内创业模拟课堂、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之星实践等活动,激发和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动手能力。(2)外贸行业竞赛活动包括参加各种校外比赛,像英语口语竞赛、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数学建模比赛、创业设计大赛、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社会竞争能力。(3)创新创业实践模块包括学生论文、创新实践、创业实践、专利发明等,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又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四、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措施

1.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关键在于师资队伍建设,因此要不断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一方面要培养校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教师报考报关员、单证员等相关业务的国家从业资格证书,有计划地派遣国贸专业教师到外贸企业挂职学习、锻炼。另一方面要聘请企业的业务骨干担任的专职实践教师,邀请企业老总定期来学校进行业务专题讲座等。

2.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践基地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保障。一方面要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完善校内现有的实验室软硬件设施,采购一批专业的实践教学软件,让学生在虚拟网络的贸易环境中扮演进口商、出口商、报关员等具体角色,实际操作进出口过程中的询盘、发盘、还盘等各个业务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要争取外贸企业和地方商务部门、海关等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积极开拓实习、实训基地,以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

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 篇12

一、实践教学研究的背景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身特有的实践性和涉外性特征, 决定了所培养的人才要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开拓创新能力, 以及较好的外语交流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实践教学的实施与开展。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韩朝贸易方向) 实践能力体系构建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将人才实践能力体系设置为三大模块:双外语应用能力模块、专业实践能力模块、综合能力模块。“双外语”能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具有较强的专业英语背景, 运用英语进行国际商务活动交流、谈判等, 二是具备基本的朝鲜语听说能力, 用朝鲜语完成一般的商务接待工作;实践能力是指适应外贸实际工作需要的各种应用能力, 主要是具有较强的从事国际贸易实际业务的能力, 包括贸易实务的操作能力、各种单证的使用能力、市场营销及开拓能力等;综合能力是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独立观察国际市场形势、随机应变的能力, 独立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际沟通与组织管理能力, 是高层次的实践能力, 它无法通过某门或几门具体课程的教学而获得, 只能通过各种知识技能的积累、综合、升华而逐步形成, 需要在贸易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概括而提高。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韩朝贸易方向)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按照人才实践能力体系的要求, 构建了较为完善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如下页图所示) :

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了以下特点:

(一) 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完整, 强调国际贸易应用能力培养

1.实践教学环节完整, 强调连续性和层次性。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 利用课内实践教学、课程教学实习、社会实践、校内综合模拟实训、毕业实习各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注重各实践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有机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建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在校内我们建立了具有鲜明特色、针对性强的高效仿真国际贸易模拟实训中心。采取“学员操作为基础, 教师指导为辅助, 网络通讯为途径”的全方位开放实习模式, 培养了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我们还与丹东太华电热材料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安排学生不定期到实际工作环境进行短期见习, 感受实际业务的操作流程,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习专业的热情。

3.提高学生的职业资格能力。国际经贸人才的主要从业资格证书是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跟单员等。结合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 制定出获得相应专业资格证书的时间表, 并对学生进行培训指导, 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同时, 获得必要的就业条件, 提高就业能力。学生普遍反映, 在获取这些证书的同时, 自己的专业能力也有所提高, 为将来的就业提供了条件。

(二) 语言实践教学体系创新适用, 能有效提高“双外语”应用能力

1.采取多种渠道和形式, 提高朝鲜语口语交流能力。 (1) 针对人才培养特色要求, 合理设计实践课程及内容。除了开设基础朝鲜语外, 设置了大量的实训课程, 如听力、会话、口语交际等多种实训课程, 并设置了朝鲜语实践学期, 在实践学期中采取与外教面对面、演讲、竞赛等多种形式, 强化学生的听说能力。 (2) 利用校内校外第二课堂, 提高学生朝鲜语口语交流能力。一是在校内外建立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实训实习基地。校内的朝鲜——韩国文化苑集语言学习和体验韩朝文化功能为一体, 利用各种先进的视听设备, 为学生语言训练提供了良好环境;在校外建立了三个朝鲜语实习基地, 以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实践教学需要, 让学生实地感受朝鲜的风俗文化, 锻炼交流能力。二是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建立了朝鲜语 (韩国语) 俱乐部。定期开展韩语角、影视时间、韩文写作大赛、韩语系列技能大赛 (演讲、打字、情景会话) 、“疯狂韩语课堂”等各种语言实践活动, 扩展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2.创新教学方法, 创造语言环境, 培养学生熟练的英语运用能力。首先, 创新英语教学方法, 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形式如角色扮演、采访、辩论、短剧表演等, 提高学生口语交流能力;其次, 利用课外活动, 创造语言训练环境。定期举办英语角, 锻炼学生的英语沟通和应用能力;同时不定期举办英语讲座、演讲大赛等, 采取多种渠道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提高学习英语的热情。

四、打造“双师“型和中外融合的实践教学师资团队

1. 鼓励专业教师在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前提下, 利用业余时间兼职外贸企业, 使专业教师打破纸上谈兵的尴尬局面, 锻炼业务能力, 提高授课的说服力, 现我系有两名教师长期在外贸公司从事业务及管理, 有四名教师有双师资格证书;同时不定期从社会聘请富有实践经验的资深人员到校兼职授课或与老师座谈, 形成一支熟悉社会需求、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2. 充分利用韩朝学院资源优势, 打造中、朝、韩融合的语言实践师资团队。一是做好青年教师培养工作, 创造机会让教师到国内外进修深造, 现有五位教师都已从韩国攻读完硕士学位;二是利用现有的韩国、朝鲜外教, 开设大量的口语交际课程, 强化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了解不同区域的语言使用技巧;三是利用我校留学生资源, 开展课外交流活动, 创造语言学习环境。

五、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1. 人才应用能力日渐明显。

通过近几年对本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施, 人才培养特色日渐明显, 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明显提升。二是英语和朝鲜语的交流沟通能力有所增强。在英语方面表现为函电往来和商务谈判的能力不断提升, 很多外贸公司负责人对本专业的毕业生的英文函电水平给予了高度评价, 还有一些学生已成为公司谈判的主力。而朝鲜语的听力和会话水平也有所提高。

2. 毕业生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认可。

自2003年设立本专业以来, 已有两届136名毕业生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为了了解这些毕业生在单位的工作情况, 对部分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从反馈调查的结果看, 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职业道德、专业技能等予以充分肯定, 尤其是在对朝贸易企业、韩资企业工作的毕业生, 能够把贸易专业技能和英语、朝鲜语相结合, 发挥了专业优势, 为本企业的市场开拓尤其是对韩对朝业务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3. 推动我校教学改革的深化。

上一篇:中班美术教学下一篇:大气污染联防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