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与投资(精选12篇)
国际贸易与投资 篇1
1 “替代关系”阶段
由于早期从事国际直接投资的企业多为市场导向型, 并且其投资行为通常跟随在贸易行为之后发生, 因而人们习惯上认为国际直接投资是对国际贸易的替代, 企业之所以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来代替出口贸易是为了寻求东道国当地更为理想的市场。对于这些市场导向型企业来说, 它们往往是从国内生产和对外出口开始其国际化经营活动, 然后逐渐过渡到对外直接投资, 企业行为的转换是出于占领和扩大市场的需要。这又分为两种具体情形:追求低成本的市场导向型和绕开贸易壁垒的市场导向型。在前一种情况下, 当企业已丧失对某项产品生产上的技术垄断优势, 生产工艺已达到“标准化”程度时, 继续在国内生产该产品并出口到国外市场就不如到国外投资设厂, 就地生产并销售更能获利, 因此企业会提出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来代替先前的出口。尤其是当国外的目标市场上存在众多同类产品竞争者时, 为了降低产品生产成本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这种决策转换更显得重要。这时到国外投资生产比出口产品到国外更有利于降低成本, 维持市场份额, 从而企业行为会从国际贸易转向国际直接投资。
2 “互补关系”阶段
关于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互补关系, 可从日本对东南亚国际直接投资的实践中求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迅速恢复, 国家实力雄厚, 奠定了在资本、技术方面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 但由于其国内劳动力成本较高, 自然资源缺乏, 所以劳动力、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处于比较劣势地位。于是日本在定位于发展本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大量向拥有廉价劳动力及自然资源的东南亚发展中国家输出资本, 到东道国当地兴办相应产业如资源开发、纺织品、食品、标准化零部件生产等, 产品不仅返销日本, 还推向其他国家市场, 大大促进了投资东道国与母国日本之间的贸易增长。
3 跨国公司全球战略控制下的“并重、 互动关系”
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已同跨国公司国际化生产的扩张密不可分, 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从事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活动的主体, 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着“无国界的生产活动”。作为国际社会中经济联系和交往活动的完全行为能力主体, 跨国公司个体利益和国家整体利益并非完全一致, 它实现个体利益的市场规则并不完全服从于国家实现整体利益的博弈规则。因此必须重视跨国公司个体的作用, 采用微观分析方法。将它们从国家背景中独立出来研究。对跨国公司而言, 贸易和投资决策之间关系的重点不在于实现相互替代或相互补充, 而在于如何搭配协调使企业在全球迅速获得最佳资源配置, 进而实现利润最大化。于是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体现为在跨国公司全球战略控制下的“并重、互动”关系。
3.1 跨国公司成为世界贸易的主体和组织者
跨国公司与越来越多的世界进口和出口相关, 例如, 美国在1989年商品贸易近一半是通过美国跨国公司的外国子公司或外国跨国公司的在美子公司。同时, 1/3以上的美国贸易表现为外国子公司与其母公司之间的公司内贸易, 从而使跨国公司成为当今国际贸易的主体重要组织者。
3.2 扩大了国际贸易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总体上看, 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 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互补性大于替代性, 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带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的扩大。外国公司在自然资源丰富国家 (主要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 的直接投资, 打破了这些国家在自然资源的投资、技术、生产与营销等方面的“瓶颈”。在这种情况下, 国际直接投资明显地导致了国际贸易的增加, 即扩大了东道国的出口和母国或其他国家的进口。
3.3 跨国公司的国际直接投资格局直接影响国际贸易格局, 并且决定着一个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
跨国公司一体化的国际生产与营销网络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中世界生产与贸易的组织网络, 因此, 一国参与跨国公司全球生产与营销网络的程度及所处的地位在不同程度上决定着一国在世界生产与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为相关国家的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和扩大相关国家生产与贸易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摘要: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是跨国界配置资源的两种方式, 都能有力地推动一国经济增长, 通过对相关理论和各国实践进行考察, 结合当今跨国公司的活动得出结论, 并从三个方面重点分析了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替代,互补,互动
国际贸易与投资 篇2
经济学0801班
锁旭东06号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脚步日益加快,各国经济的相互融合与渗透越来越强。全球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世界贸易和投资大幅度提高,世界投资已经由过去发达国家之间的投资,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转向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投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投资。这种变化深刻地表明,全球化已经将各国经济紧紧联合在一起。对外直接投资已成为世界各国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我国企业走向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更是我国积极应对国际竞争的重要举措。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三十年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与大量引进的FDI相比,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水平还很低,为适应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各方面需要,我国政府提出了实施“走出去”战略。截至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得到快速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也面临着较好的内外部环境。但同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也存在一定不足之处,本文客观地分析了我国对外投资的发展现状以及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前景,并针对目前对外投资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基本现状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于1979年的改革开放初期,与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历史相比滞后了一个多世纪。经过20多年来的探索和发展,已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截至2003年7月底,中国已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设立非金融类企业7222家,中方投资金额超过100.9亿美元。
尽管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速度很快,但从总体来看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是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规模明显偏小。目前中国境外投资金额仅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0.15%。据统计,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的比例发达国家为1:1.14,发展中国家为1:0.13,而中国仅为1:0.09。因此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
二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规模偏小。目前中国海外企业平均投资不足140万美元,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平均600万美元的投资水平,同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450万美元的水平。由于规模偏小,中国的跨国企业很难获得
规模优势,难以进行有效地研究和开发,无力支持销售和售后服务,从而导致了恶性循环,即有限的经济实力决定了小规模生产→较高的生产成本→低质量→低价格→较低的市场占有率→更小的规模制造。
三是投资项目的技术含量不高。与前些年相比,尽管近几年中国海外投资质量和档次有所提高,出现了一批技术含量较高的生产项目,还有一些高科技企业积极在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建立独资或合资的研究机构和技术中心,但总体来说对外直接投资过分偏重初级产品产业的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仍然偏小。如在非贸易性海外投资项目中,近40%属于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力密集项目(资源开发及初级加工等)。由于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类似产品的竞争,这类项目拓展海外市场的前景不甚乐观。
四是企业对外投资地区结构不尽合理。目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46.8%在港澳地区;其次是北美,占13.7%。从整个海外投资布局来看,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仍明显偏少,从而影响了中国对外投资市场的进一步拓展。五是企业对外投资的效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海外企业中赢利的占55%,其中多为非生产性企业。收支平衡的占28%,亏损企业占17%,其中以生产性企业居多。这与国际上工业类企业在跨国公司中所处的主体地位和巨大规模形成鲜明对比。
二、发展前景
英国经济学家邓宁曾用经验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直接投资流量与人均GNP之间的关系,发现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均GNP低于400美元,此时吸收外资很少,几乎完全没有对外直接投资;第二个阶段是人均GNP位于400—1500美元,引进外资增长,而且开始有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出,但投资净流出为负数;第三个阶段是人均GNP位于2000—4750美元,净投资流出仍然为负数,但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快于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第四个阶段是人均GNP在4750美元以上,其净投资流出已转为正数,成为主要的国际资本输出国。根据这个一般性规律,若按照购买力平价折算,中国内地已经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人均GNP至少应当划入邓宁所划分的第三个阶段;即使按照现行汇率折算,目前也已经可以列入邓宁所划分的第二个阶段。因此,从发展前景来看,中国在经过长期大幅度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鼎盛期之后,将逐步迎来对外直接投资的高潮。
实际上,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条件已基本成熟。首先,20世纪90年代
以来,中国经济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目前,国内家电、纺织、重化工和轻工等行业已普遍出现了生产能力过剩、产品积压、技术设备闲置等问题,这些行业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寻找新的市场。通过对外投资,变商品输出为资本输出,在国外投资建厂,建立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网点,就可以带动国产设备、原材料以及半成品的出口,有效地拓展国际市场。其次,“入世”在给中国企业带来压力的同时,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为“入世”后中国企业面临的义务和挑战主要体现在国内,所获得的权利和机遇则主要体现在国外,即体现在外国向中国的产品、服务和投资更大程度地开放市场和实行国民待遇方面。也就是说,中国企业要想享受“入世”后的权利和机遇,就要尽可能地向海外进军。最后,从企业国际化道路的一般进程来说,首先是发展间接出口,如通过专业的外贸进出口公司进出口商品或服务,而后是直接出口,如企业内部设置专门机构或进出口部门来处理相应的业务,最终再发展到对外直接投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际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2003年贸易总额已名列世界第五位。国际贸易方面获得的巨大成就,为中国企业进一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三、相应对策
第一,要进一步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不仅是中国在更高层次上实行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分工的战略需要,同时也是中国推进产业升级、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战略需要。一国的产业升级虽然可以在本土范围内进行,但回旋余地一般较小。从国外有关经验来看,美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就是在全世界范围进行的,它把一些传统的“夕阳”工业和一些“朝阳”产业中的“夕阳”环节,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转移到了其他国家,如波音飞机的所有零部件分别都放在包括中国在内的70多个国家中生产。与此相反,英国过去为了淘汰纺织工业而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仅局限于英国本土,结果造成大量失业,付出了沉重代价。第二,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来确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和基本类型。从国际比较来看,当前中国在国际分工阶梯中总体上处于中游地位:相对于更低阶梯国家而言,中国某些产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相对于更高阶梯国家而言,学习和赶超是未来一段时间内面临的主要任务。中国在国际分工阶梯中的特定位置决定了两类不同性质的对外直接投资将同时存在。一类是优势型的对外直接投资,迄今为止,中国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制成品在中国出口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虽然中国的工业制造业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但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在纺织、食品、冶炼、化工、医药、电子等产业上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结果显示,中国有近500种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其中许多产品在技术水准和质量档次方面都要高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此外,中国还拥有大量成熟的适用技术,如家用电器、电子、轻型交通设备的制造技术、小规模生产技术以及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技术,这些技术和相应的产品已趋于标准化,并且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阶梯度较小,易于为它们所接受。另一类是学习型对外直接投资,即以汲取国外先进的产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国内产业升级、创造新的比较优势为目的向更高阶梯国家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如为了培养以信息产业为中心的核心能力,海尔集团在美国和德国建立了以研发和技术转让为主要目的的海外企业,并在美国洛杉矶、硅谷,法国里昂,荷兰阿姆斯特丹及加拿大蒙特利尔设立了6个产品设计分部。另一方面,为了使自己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海尔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拉美的国家都设立了海外企业,从而走出了一条学习型和优势型对外直接投资相结合的道路。
第三,调整地区结构,进一步拓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市场的多元化。除中国已进行投资的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及地区以外,从中近期来看,发展中国家(包括经济转轨国家)中的印度、巴基斯坦、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尼日利亚等国家,拥有众多的人口和庞大的消费群体,经济增长较快,并且中国许多产业相对于其国内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是许多国内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理想的目标国。另外,周边国家如东盟与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比较接近,又有“10+1”自由贸易协议的签订,更可成为中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伙伴和对象。综合贸易投资自由化目标和区域经济合作的推行,中国对东盟的投资可以以湄公河次区域为考虑的重点。交通的便利减少了运输成本,经济合作推行的领域为投资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从已签订的合作协议来看,中国愿与次区域各国共同努力,建立次区域贸易和投资信息服务机制,实现信息共享,为贸易商和投资者提供服务,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最终形成。
第四,完善对外投资的相关政策法规,进一步扩大和提升对外直接投资项目的规模与技术含量。在宏观上,要加强调控对外投资的力度,健全对外
经济减速与国际投资扩张 篇3
为了资助国际项目,中国需要维持巨大的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这将给中国带来外汇,尔后又必须循环用于国外投资。目前存在几大具体实施途径,第一是国有私募股权基金——丝路基金,在其100亿美元的启动资金中,三分之二来自中央银行储备;另外则是两大政策银行:中国发展银行以及中国进出口银行,它们对国际金融的贡献远远超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如果你是一位中国的地缘战略学家,好消息是在中国经济增长降速之时,其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依然是一个亮点。中国2015年的贸易顺差将达到有史以来的6000亿美元,2016年也可能出现类似或更大的顺差。即使经济持续减弱,中国仍有大量的现金存入丝路基金的储钱罐。
长期来看,中国需要继续保持经济活力,否则国际投资扩张与国内需求将会出现冲突。11月初,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公布了未来五年(2016-2020年)的发展计划纲要,其中年平均增长目标为6.5%。这是为了实现之前确立的在2010-2020年间人均收入翻番的目标。鉴于目前官方增长数据仅比6.5%高一点, 现有指标显示,中国在2016年甚至未来的增长速度将持续放缓。
中国保持6.5%左右增速的唯一方式便是进行结构性改革,以提升资本的生产力。目前已有三条清晰的经济改革路线:金融自由化;通过“中国制造2025”计划进行产业升级;以及国有部门改革,其重点放在突出财政业绩。
在三条改革路线中,金融自由化的进展最大,且其自由化程度被多数国际观察家低估了。2015年8月,汇率机制已充分自由化;10月,利率已完全放开。为了稳定人民币汇率,央行一直在大幅干涉,但是随着人民币被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一揽子货币,这种干涉行为将减少。到那时,人民币交易将如新加坡元那样,央行主要为控制波动而进行干涉。
中国的资本市场在快速增长:自2010年以来,债券市场规模已经翻番,现已占据了社会融资总额的四分之一,后者是政府综合债务与股权融资最广泛的指标。股票市场仅占债券市场的五分之一,在政府为了阻止股价崩溃而进行干预之后,股票市场在过去两个月里已上涨了20%,且恢复了首次公开募股(IPO)。
尽管如此,金融自由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仍待实践检验,但理论上这至少能提高资本收益,进而促进GDP增长。同理,“中国制造2025”这个产业政策计划可以通过将中国产业活力转移到高附加值产品上去促进增长。当然,迄今我们还没有足够详细的信息来确定这一计划如何实施,以及在何时实施。
在各项经济改革措施中,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在于国企改革。国企极大拉低了经济效率,它们耗费非国企两倍的资金杠杆而仅能产生一半的收益。
过去两年里,国企改革的关键词一直是“混合所有制”,多数人认为这意味着国企逐步引入私人股东,且非战略部门企业完全私营化也可能在几年内实现。而如今的情形却不尽然,另一种途径显示,地方政府会将他们手中的企业股份转移到商业化导向的国企联盟手中。例如,在2015年9月的江西盐业重组中,该省将这家省政府拥有的企业的47%的股权转移给了一系列国企,包括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等多个政府控股的投资公司。
有人认为,这种做法是做无用功,原因在于它只是将国有股份从一部分人手中转移到另一部分人手中,但是也许与愤世嫉俗的人所想的不同,这类改革会产生更多的影响。记住,改革并不要求完美,而是希望形成一个能提高资本收益的体系。在上述例子中,招商局等商业性国企是由利益驱动的,并且运营合理,和江西省政府相比,他们也许更能使企业获得更高收益。
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关联性 篇4
在我国目前的对外贸易中, 反倾销现象严重, 出口商品遭受的反倾销诉讼, 给我国的出口业造成了巨额损失, 就我国对外贸易的许多国家而言, 反倾销发起较为频繁的是美国和欧盟。随着我国近几年对外贸易的发展, 一支发起反倾销的新生力量逐渐形成, 如巴西、印度、南非以及阿根廷等。经相关商务部调查, 发现我国的多种商品遭受反倾销诉讼, 反倾销这一问题, 严重阻碍了我国的出口业发展, 出口产品逐年减少, 市场萎靡不景气, 相应的产品生产企业效益平平, 甚至造成许多企业不堪重负, 被迫停产, 反倾销的危害已经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发展造成一定难以挽回的局面。数年来, 对外贸易遭受反倾销频繁, 当务之急, 我国必须拿出相应的对策, 应对反倾销。
二、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关联性
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背景下, 国际贸易与国际资本流动是两大重要议题。国际贸易发展中, 传统贸易理论较重视对国际贸易发展造成影响的自由贸易, 而对国际贸易造成很大影响的资本自由流动, 却不予以重视。传统贸易理论更趋向于对自由贸易理论体系进行假定形式的构造。国际资本流动中的国际直接投资, 简称为FDI, 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 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有着密切的关联性。
在世界开放经济中, 生产要素于不同的国家中, 自然禀赋自是不同, 因此会引起各个国家生产要素价格的不平衡, 在国际贸易中, 商品价格均等应通过商品国际流动和生产要素两项因素来实现。生产要素及货物流动中的其中一项在国际流动中, 若阻力相对较小时, 就能促成国际间商品价格的均等。所以国际贸易量与生产要素两者之一, 此消彼长的形式用以促成国际价格平衡。而商品的自然禀赋以及要素差价是各国之间发生贸易的直接原因。市场是竞争的市场, 国家或是企业在贸易中, 会使同质生产要素在国际贸易中获取相对或者是绝对收入。较之一些发达国家, 我国属于资本欠缺, 劳动力充裕的国家。在出口贸易的商品中, 劳动密集型产品相对其他贸易产品, 有一定的优势, 出口贸易的相对利益较高, 因此, 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我国的出口贸易中占绝大多数。基于俄林理论, 从贸易两国, 贸易商品以及不同要素的框架进行分析, 因此而得出贸易与投资替代模型, 即著名的蒙代尔模型。蒙代尔模型是指跨国商品贸易能够由直接投资所替代, 而且在现实的国际贸易经济中, 这种两者相互替代关系也得到了相应的证明, 但实际上, 由于在国际经济中诸如要素配置格局, 资本流动, 存在的国际贸易壁垒等影响因素, 蒙代尔模型并不能够趋于理想化, 也就是说直接投资并不能够完全替代商品贸易。
经由世界贸易组织研究发现, 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存在着一种国际化特征性的关系, 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两者总呈相互影响的格局, 如国际贸易会引起并导致最终的国际直接投资, 反过来亦有同样的效果。一些企业在国家直接投资之前, 先是从最基础的生产销售做起, 通过国际商品贸易进一步实现海外公司分支机构的设立, 以此来逐步实现企业产品跨国生产销售, 进而促成业务国际化的进一步实现。以上可以看出, 国际直接投资于国际贸易呈现一种线性结构, 顺序先后分明, 世界贸易组织指出, 制造业的国际贸易可经由国际直接投资所替代。而从自然资源部门的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关系来看, 两者却呈相互促进的关系, 因此就自然资源部门而言, 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亦呈现一定的线性关系。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行业中, 这两者之间始终以线性关系相互作用并影响, 也存在非线性的关系在其他行业中。
三、规避反倾销壁垒的出口贸易与对外直接贸易关联性应用
针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反倾销现象, 应加强联合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以及出口企业, 积极应对国外对华反倾销势力, 利用出口贸易与对外直接贸易的关联系, 我国企业应加大对外直接投资, 对外设厂投资, 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同时, 还能够以应变的姿态积极应对反倾销现象。同时还要加快完善相应的出口贸易机制, 并调整出口商品结构, 多方位优化政策, 以促使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
根据我国的出口贸易现状, 需积极应用对外直接投资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自然资源与服务业应加大力度对外开发, 制造业对外投资也是重点, 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 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十分关键。制造业对外投资, 基于我国对外贸易现状来看, 多数是初级产品生产制造, 而初级产品生产制造所创造的利润值低, 因此要想通过制造业对外投资来带动其他产品贸易, 作用不会很明显。而如果在制造业对外投资中, 对初级产品做深层次加工, 这样便可以起到贸易创造效应。制造业在对外贸易中, 附加值较高, 尤其是一些机械类行业, 机械的零部件配置以及原材料都是与相关的技术相结合, 在制造业对外投资中, 能够将我国的相关技术引入国外, 而机械零部件配置以及原材料的出口同时也加大了该技术的广泛传播, 因此贸易创造效应在这一过程中明显突出。随着国际经济的不断发展, 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关联性也在不断加深, 我国应依据自身对外投资的现状, 在新形势发展趋势下, 积极加强对外直接投资战略, 完善相关的境外投资立法, 并鼓励和支持企业在这一竞争激烈的国际形势下, 开展跨国经营, 并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龚晓莺.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及政策选择[D].复旦大学, 2003.
[2]赵春明, 焦军普.当代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交叉发展趋势[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02:34-40.
[3]祖强, 梁曙霞.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J].唯实, 2004, 06:27-31.
[4]陈铭.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双向作用的微观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04:105-109+127-128.
跨国公司与国际投资练习题 篇5
1.投资的本质在于()。
A.承担风险
B.社会效用
C.资本增殖
D.确定性
2.国际投资中的长期投资是指()以上的投资。
A.三年
B.八年
C.一年
D.五年
3.世界银行给某一发展中国家贷款以该国开发牧业,这是属于:()。
A.公共投资
B.直接投资
C.私人投资
D.间接投资
4.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投资是:()。
A.二个相同的概念
B.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概念 C.相互包含交叉的两个概念 D.无法严格区分的两个概念
5.经济学家们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资本项目中,把资本要素的国际流动区分为:()。
A.短期资本和长期资本 B.经常项目和非经常项目 C.顺差项目和逆差项目 D.贸易项目和劳务项目
6.()是资本要素国际移动的主要方式、是国际投资的两种形式中的主要形式。
A.国际直接投资
B.国际间接投资
C.公共投资
D.私人投资
7.()是国际直接投资大发展的客观前提。
A.科技革命的发生
B.社会化大生产的大发展 C.国际分工的新发展
D.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8.市场不完全理论首先是由美国学者()于1960年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的。
A.金德伯格 B.海默 C.巴克利 D.邓宁
9.市场不完全理论又称为垄断优势理论,它的核心是基于下列这样一个假设:()。
A.厂商具有技术优势 B.企业具有规模优势
C.企业处于不完全的市场条件下 D.企业具有全球区位经营观念
10.1966年,美国哈佛大学的佛龙教授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生产和贸易情况提出了(A.折衷理论
B.追随领导者理论
C.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D.内部化理论
11.产业空心化又称经济空心化,它的直接表现是:()。
A.资本等生产要案流动的非合理化
B.国内投资增长率低于对外投资的增长率
C.国内物质产品供给能力落后于需求
D.国内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调
12.美国对外资奉行自由开放政策的理论代表人物是()。
A.邓宁
B.罗波克)。
C.尼克
D.卡森
13.只承认东道国的征税权,投资输出国放弃征税权的税收优惠政策称为()。
A.税收抵免 B.免税
C.税收饶让 D.延期纳税
14.从各种环境因素所具有的物质和非物质性来看,投资环境可以分为:()。
A.狭义投资环境和广义投资环境
B.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C.投资硬环境和投资软环境
D.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
15.()是国际投资活动的众多因素中最直接、最基本的因素,也是国际投资决策中首先考虑的因素。
A.自然环境
B.经济环境
C.政治环境
D.法律环境
16.投资环境等级评分法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首先提出来的。
A.罗伯特·斯托伯 B.伊西阿·利特法克 C.被得·班廷 D.闵建蜀
17.抽样评估法的最大优点是:()。
A.具有定量分析的特点 B.不需要高深的数理知识 C.资料易取得易于比较
D.使调查人得到第一手信息资料
18.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又称为()。
A.听取专家意见法
B.调研法
C.市场指数法
D.数学校型法
19.首先求得各方案的最小收益值,然后从各最小收益值中选取收益值最大的方案,这种不确定型决策方法被称为()。
A.折衷决策法
B.等概决策法
C.悲观决策法
D.乐观决策法
20.契约进入模式也可称为()。
A.间接出口进入模式 B.持许专营 C.管理合同 D.许可证交易
21.国际直接投资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最初阶段是:()。
A.机会研究
B.初步可行性研究
C.可行性研究
D.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
22.制造业跨国公司发展阶段中的第三阶段是:()。
A.间接或暂时出口
B.积极出口或许可
C.积极出口和从事许可证贸易,在外
国工厂进行股权投资
D.全球跨国营销与生产
23.()是跨国经营企业对外国市场进入程度最低的一种方式。
A.出口进入模式 B.契约进入模式 C.投资进入模式 D.购买进入模式
24.股票须由()以上的董事签名盖章并经有关机构批准后才可发行。
A.二个
B.三个
C.五个
D.七个
25.()代表了公司最主要的所有权和最重要的控制权。
A.普通股
B.优先股
C.认股权证
D.债券
26.美国道·琼斯股票价格平均数共包括()种股票。
A.11种
B.30种
C.48种
D.65种
27.用于判断股票价格动向的指标是()。
A.股票价格收益率
B.委托保证金串
C.信用交易周转天数 D.平均股息率
28.债券的利率实际上就等于()。
A.债券的面值收益率 B.债券的当时收益率 C.债券的预期收益率 D.债券的到期收益率
29.国际直接投资的突比特点是()。
A.投资方式灵活多样 B.投资利润高 C.投资风险大
D.投资者拥有有效控制权
30.国际直接投资折衷理论是由()于70年代后期提出的。
A.巴克利
B.佛农
C.邓宁
D.海默
31.下列国际市场几种进入方式中,()是对国外市场的介入程度最小的—种。
A.出口进入模式 B.契约进入模式 C.投资进入模式 D.许可证交易
32.普通股的股息属于()。
A.固定收益
B.半固定收益
C.变动收益
D.选择收益
33.世界直接投资地区大三角格局是指()。
A. 美国、德国、日本 B. 英国、美国、日本 C. 美国、欧共体、日本 D. 日本、法国、德国
34.福建华福公司在伦敦发行的日元债券属于()。
A. 外国债券
B. 欧洲债券
C. 扬基债券
D. 武士债券
35.在国际投资环境因素的稳定性分析中,人为因素是()。
A. 相对稳定的 B.中期可变的
C.短期可变的 D.根本不变的 36.在国际市场进入方式中,容易培养潜在的竞争对手的是()。
A.出口进入模式 B.契约进入模式 C.投资进入模式
E. 契约进入模式和出口进入模式
37.在现实的股票行市上,股票价格()。
A.与股票的面值一致
B.时而高于股票面值,时而低于股票面值 C.高于股票面值 D.低于股票面值
38.跨国企业内部化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 海默
B. 弗农 C. 科斯
D. 巴克利和卡森
39.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接投资的基本区分标志是()。
A.前者可用实物进行投资,而后者则不行
B.能否有效地控制作为投资对象的海外企业
C.前者是个别经营单位进行的投资,后者是政府进行的D.前者属于长期投资,后者居于短期投资
40.在国外分公司或子公司对总公司或母公司的关系上()。
A.国外分公司的债务对总公司不具备连带责任
B.国外子公司的债务对母公司具备连带责任
C.国外分公司的债务对总公司具备连带责任
D.国外分公司或子公司的债务对总公司或母公司都不承担连带责任 41.一国政府或企业在国境外发行的国际债券包括外国债券和()。
A. 美洲债券 B. 欧洲债券 C. 世界债券 D. 国际债券
42.投资者将影响投资环境的重要因素列举出来、以表格的方式逐级确定分数,然后按表中的各项比较进行评分,并以得分多少来评价一国投资环境优劣的方法称为()。
A.障碍分析法
B.多因素简单评分法 C.冷热国对比法 D.动态分析法
43.由公司董事会决定何时支付股票利息以及支付多少股利的股票属于()。
A. 记名股 B. 不记名股 C. 普通股 D. 优先股
44.跨国公司有不同的名称,而且同一名称的定义也不尽相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所依据的标准不同
B.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C.所定义的公司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
D.生产力的发展阶段不同
45.较为完善成熟的跨国企业的国际化生产体系是处在以下哪种形态()。
A.独自存在 B.简单一体化
C.国际一体化生产 D.区域经济一体化
三、多项选择题 1.()都属于公共投资。
A.某国政府投资为第二国兴建机场
B.某国际著名跨国公司到某一国家兴办合资企业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某国贷款以开发该国的矿业资源 D.香港某共同基金投资中国股票市场 2.短期资本流动包括以下()。A.暂时周转用的相互借贷 B.国际存款
C.六个月内到期的汇票 D.二年期企业债券
3.市场的不完全性表现在()。
A.信息不产生费用
B.政府价格管制
C.没有贸易障碍
D.反托拉斯法
4.防御性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包括以下几种观点:()。
A.获取自然资源
B.追随领导者
C.对市场的依赖
D.发展中求生存
5.从政治制度分析政治环境的是一国的;()。
A.基本力量
B.制度的弹性
C.政权交替方式
D.政府形态等
6.对外国投资者实行的歧视性政策包括()。
A.限制工业制成品进口
B.限制提成费汇
C.对当地的股权比例要求过高
D.要求有当地人参预企业管理
7.国际直接投资环境中的关键项目包括()。
A.币值稳定程度
B.法律健全程度
C.允许外国所有权比例
D.当地资本的供应能力
8.契约式进入模式在扩展跨国经营方面有以下一些缺陷:()。
A.控制程度低
B.无法克服东道国对进口和外国直接投资的限制
C.培养潜在的竞争对手
D.许可证交易本身在使用上的限制
9.出口进入模式作为一种国际市场进入方式,它有以下这些缺陷:(A.受到贸易和非贸易壁垒的阻碍
B.信息反馈不及时
C.不能满足跨国企业的全球战略目标的实现
D.风险过大
10.跨国经营企业创建国外企业从企业性质角度可以划分为:()。A.国外分公司 B.国外子公司
C.国外避税地公司 D.独资公司
11.货币证券是对货币享有请求权的证券,它包括:()。
A. 本票 B. 提单 C. 汇票 D. 支票
12.有价证券的属性包括:()
A.稳定性
B.长期性
C.分权性
D.收益性
13.下列几种因素中,()能带来系统性风险。
A.某企业生产原料供应短缺
B.市场通货膨胀
C.政府提高利率
D.某行业工人罢工)
14.反映企业资产管理效率的指标有:()。
A.总资产周转率
B.销售收益率
C.速动比率
D.平均应收帐款周转率
15.当代国际投资的新动向包括()等特点。
A.国际间接投资在国际投资总额中的比重迅速增加
B.国际投资来源全球化和“大三角’国家的对外投资集聚化 C.国际投资市场以工业发达国家为主
D.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流向制造业、服务业等高技术产业部门
16.在进行收购与创建两种方式选择时、跨国公司选择创建方式是因为()。
A.本公司拥有最新技术或垄断性商标 B.目标公司约所在国工业化程度较高 C.本公司历史悠久而增长率较低
D.目标公司所在国有较严格的反托拉斯法
17.国际投资与国内投资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A.国际投资的跨国性 B.国际投资的政府性 C.国际投资的风险性更大 D.国际投资所体现的民族性
18.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间接投资的区别在于:()。
A.国际直接投资能够有效控制投资对象的外国企业,而国际间接投资则不能
B.国际直接投资的投资者拥有所投资企业的10%的投票股,而国际间接投资的投资者只掌握低于10%的表决股
C.国际直接投资的性质和投资过程比国际间接投资来得复杂
D.国际直接投资的风险要大于国际间接投资 19.现代经济理论认为,生产要素可分为()。
A.资本 B.土地 C.劳动力 D.技术
20.国际经济一体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生产国际化
B.资本国际化
C.国际分工的加强
D.生产关系国际化和经济调节国际化
21.根据折衷理论,企业想对外直接投资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A.企业特有的优势
B.内部化的优势
C.国家特有的优势
D.厂商垄断优势
22.现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商标协定有:()。
A.巴黎条约
B.巴黎工业资产保护条例 C.工业资产保护条约 D.马德里协定
23.通常根据国际投资环境的构成因素将投资环境分为:()。
A.广义的投资环境和狭义的投资环境
B.硬环境和软环境
C.自然、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等五部分
D.自然因素、人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24.海默--金德伯格的理论认为垄断优势来自()。
A.市场不完善
B.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
C.要素禀赋
D.特定的区位因素
25.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投资()。
A.是同一概念
国际贸易与投资 篇6
[关键词]海外投资;出口贸易;关系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国内研究现状。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也迅速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结构与区位分布也近趋合理,研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便有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国内关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江小涓(2002)在对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关系的研究中表明,对外直接投资不仅可显著地促进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更有利于改善优化出口贸易结构,促进中国对外经济的发展。邱黎黎(2005)在利用中国流入与流出的投资与进口、出口和进出口总额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长期来促进了中国的贸易规模的增长,从而揭示了二者的互补关系。王英,刘思峰(2007)基于我国 1990-- 2005 年 16 年对外直接投资额和出口量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二者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贸易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因而更需要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减少对国外投资的依赖。
(二)国外研究现状。20 世纪 60 年代后,随着对对外贸易与外直接投资的均快速发展,世界各国学者开始注重对二者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并认为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是对外输出的两种选择方式,两者可相互替代。20世纪 80 年以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P.Krugman)为代表提出的新贸易理论,也对贸易与投资关系理论产生了深刻影响。21 世纪初,不再像新古典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以产业为对象,新新贸易理论将研究重点放在异质企业的贸易投资。Baldwin(2005)和 Larry Qiu(2006)等学者将关于异质企业贸易模型的理论称为“新新贸易理论”(New一 New Trade Thcory),该理论运用进入的沉没成本与企业的异质性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企业不选择出口,从而由新贸易理论的所有企业都选择出口过渡到企业存在异质性,部分企业出口的研究。
二、海外投资存在的问题
(一)海外投资存在的问题
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较小,行业分散。根据我国海外投资规模的相关统计可以得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较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甚至相比发展中国家都存在一定差距,这种投资规模上的差距反映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实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由于投资规模较小,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通常偏重于中小型项目,难以形成综合性的规模优势,不具备进行大规模研发的实力,甚至在基本的销售和售后环节中都难以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导致企业市场开拓能力微弱,难以应对变化多端的国际投资环境和激烈的当地企业竞争。
2.对外直接投资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出口贸易以发达国家为主。受投资主体的影响,对外直接投资在起步阶段一般倾向于原进出口市场集中的区域,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最初就以东南亚等亚洲国家为主,承包工程则主要是在中东和非洲等国家,虽然自90年代起逐渐呈现出对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趋势,但是总的来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仍然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这一现象的形成是因为相对于向发达国家实行对外直接投资,我国在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上更具资金和技术优势,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和资源在价格上也更具吸引力。然而由于我国对外投资时间不长,投资区域相对分散,对区域的文化和相关政策了解有限,目前还没有形成合理完善的投资模式。
三、我国对海外投资存在的问题的应对
(一)合理引导外资流向,提升工业制品出口档次。生产要素在产业间的流动情况直接影响到产业结构,而出口商品的结构是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的,自然也受到生产要素流向的影响。目前我国外资在产业间的流动极不均衡,导致工业制造业的内部结构发展也很不均衡,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层次较低。基于这种不良发展状况,我国应该高度重视对外资流向的合理引导,提升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促成工业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发展,进而提升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档次。
我国长期以来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上,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也多是这类制造业的产品,这与我国目前的国际分工地位有直接的关系。然而外商直接投资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过于集中,不利于提升我国的工业制造品出口档次,因此,我国应该提供具有吸引力的优惠条件,引导FDI向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流动,促进高新技术产和先进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整体发展,通过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出口工业制成品的科技含量。此外,我国的老工业企业设备陈旧、技术水平低,产品结构严重不合理,因此,应该通过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引导FDI向这些企业的技术改造上流动,促进工业制造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从而提升工业制造品的出口档次。
(二)重视科技的导向作用,推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档次低与传统工业制成品的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粗加工特征有直接的关系,导致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不足,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上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基于这种情况,我国需要加大科学技术投资,在保持原有优势的同时,促进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和出口,改善出口商品结构。
四、结语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出口大国,但是对外直接投资还存在很多不足,与当前快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不相适应,因而本文在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贸易相关理论基础之上,对我国1982—2010年间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贸易数据进行了协整性分析,从而得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贸易间并非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进而对我国海外投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对建立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的和谐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蕾.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出口贸易结构影响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1.
[2]谢孟军. 目的国制度对中国出口和对外投资区位选择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4.
[3]彭晓磊.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关系的实证分析[D].辽宁大学,2014.
国际贸易与投资 篇7
目前, 两者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 也不是简单的互补关系, 而是两者有机的融合和时空组合。本文将对这种正在演变的融合趋势及其背后的理论支撑给予经济学分析。
1 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融合趋势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 国际商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方面限制商品、服务、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政策壁垒大幅消除, 另一方面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 这使得一国某经济主体在全球范围内远距离完成其一体化经营管理成为可能。许多企业重组后已快速发展成为跨国公司, 并按其全球化战略在世界各地创建大量子公司。
巨变的国际商务环境使国际贸易与投资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变化, 进而给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形式与目的, 以及跨国公司的行为策略带来了影响。贸易与投资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的特征日益明显, 两者的相互融合趋势日趋形成, 具体表现如下:
(1) 跨国公司不同国际化途径组合能力增强, 国际化先后次序重要性降低, 可更自由地为海外市场服务。一方面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 包括兼并和收购, 加快其国际化进程, 提高其服务效率, 并降低风险。另一方面, 不同阶段商品、服务的生产和出口可在母国和东道国市场上选择完成。公司各项活动 (研究、开发、营销) 可以在跨国公司总部完成, 也可由母公司授权东道国子公司承担。活动的先后顺序已经不重要了。
(2) 国际直接投资影响国际贸易的模式。国际直接投资对国际贸易模式的影响是其打破了以传统生产要素禀赋为基础的产业间的贸易模式, 而且转变为以竞争优势为基础的产业内贸易和企业内贸易模式。跨国公司大规模向世界各地渗透, 进行跨国生产、经营和销售, 不仅增加了东道国的对外贸易, 而且跨国公司开创的以公司内部分工为特征的国际生产一体化体系, 使跨国公司各分支机构之间的内部贸易量也急剧增加, 成为当今国际贸易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是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相互融合的一个突出表现。这种格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 只会进一步扩大。当然, 在不远的将来, 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可能会发生重大变革, 会变得更小而更有力, 成为一系列小企业的集团或联合体, 以提高对国际市场和社会变革的反应灵敏度。
(3) 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规则、政策的相互协调。世界贸易组织相关规则的制定已越来越多地把贸易、投资行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建立世界贸易组织总协定》的相关规则涵盖了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问题, 旨在进一步促进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 以扩展国际贸易和跨国直接投资。其中《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首次将国际贸易规则、政策适用于国际投资政策领域, 并禁止使用某些限制投资壁垒措施, 尤其是那些违背非歧视待遇原则的本地措施和平衡贸易要求的措施。《服务贸易总协定》将投资和贸易问题结合起来, 统一于一个单一的协定, 将外国公司子公司通过当地“商业存在”供应市场当作服务贸易的一种形式。
总之, 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将与贸易有关的国际直接投资问题和国际贸易同时纳入其枢架之内来签订协议和制订规则的做法, 反映了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这一发展趋向。
2 对两者融合的理论解释
20世纪60年代开始, 随着国际直接投资和要素跨国界流动的发展, 国际贸易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国际经济学家开始重视贸易和投资之间的相互融合的探讨。他们研究认为, 各国的国际贸易活动是在世界市场限制生产要素流动状态下实现世界资源合理、有效配置的非最佳途径;取而代之的是, 在要素实现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时, 贸易与投资两种方式的有效时空结合。早年分析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关系的是Veron (弗龙) 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以产品生命周期内不同时期产品要素密集性特征为主要分析对象, 从而寻找出有关产品出口或产业转移的内在依据。这样使得将贸易理论和投资理论纳入一个分析框架成为可能。
Buckley提出的内部化理论从交易费用的角度对国际化途径的选择进行了研究。该理论认为, 在不完全市场条件下, 企业若将所拥有中间产品 (科技和营销知识等) 在外部市场上实现交易, 就难以保证厂商的最大利益;若企业建立各海外子公司, 形成内部市场, 则可利用企业管理手段协调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 避免市场不完全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质是基于所有权之上的企业管理与控制权的扩张, 而不在于资本的转移。其结果是如果交易费用小于管理费用则选择国际贸易, 反之则选择对外直接投资。
Dunning (邓宁) 则综合了以往各个学派的成就, 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该理论对跨国公司开展国际直接投资、商品出口和契约式技术转让活动进行综合的分析。其分析范式核心内容由三项优势构成, 一是“所有权优势”;二是“内部化优势”;三是“区位优势”。理论强调, 当跨国公司只具有所有权优势, 既没有能力使之内部化, 也没有能力利用国外的区位优势时, 其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最好方式是许可证贸易;当又有内部化优势时, 最好选择则出口贸易;当三个优势都具有时, 可采用对外直接投资方式。
在理论发展过程中, 是日本的小岛清首先尝试把投资理论建立在国际分工的基石之上, 把国际贸易理论纳入国际直接投资分析。他认为国际分工原则与比较成本原则是一致的。一国国际直接投资往往从处于比较劣势的边际产业依次展开, 进而在他国形成新比较优势。因此, 其最终实现量则在于比较优势成本基础上的统一。
进入20世纪90年代, 出现将纵向一体化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和横向一体化国际投资理论纳入国际贸易理论分析框架的趋势。贸易、投资理论融合趋势进一步加速。不管是纵向一体化还是横向一体化, 两者思想的渊源均来自于内部化理论。
前者强调行业、产品存在差异、规模收益递增、原材料、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 在此基础上, 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关系表现为跨国公司各子公司间中间产品的进出口。要素禀赋差异越大, 进出口规模就越大。这样, 就通过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实现了交易费用的节约。
后者强调跨国公司知识产品的内部化利用, 以增强竞争能力。国家间相似性越高, 其市场规模、要素禀赋和技术效率的优势就越大, 从而越能吸引跨国公司的国际直接投资。
最后, 综合分析两者理论融合发展的过程, 到目前为止, 虽然两者融合程度已很高, 但仍不存在将两者一体化的理论。
参考文献
[1]张二震, 方勇.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相互关系的理论研究述评[J].南京大学学报, 2004, (5) .
[2]小岛清.对外贸易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7.
[3]刘益云.跨国公司经营优势变迁[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1.
国际贸易与投资 篇8
FDI与国际贸易关系的相关问题研究
FDI与国际贸易关系的理论研究
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是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的结果,两者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这引起了学者们对两者之间关系的长期探索,从而出现了一系列描述国际贸易和之间关系的理论。因此,目前,对于FDI和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学术界主要有两种基本观点,一种是替代说,另一种是互补说。
替代关系的理论。替代关系理论主要有Robert.A.Mundell提出的替代理论、Buckley&Casson提出的内部化理论以及Dunning提出的国际投资理论等,利用以上三种理论对FDI和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二者之间为替代关系[1]。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Robert.A.Mundell针对FDI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采用标准国际贸易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如果进口国对资本密集型的进口产品征收关税,那么必将提高该产品在本国的销售价格,从而刺激该产品在进口国扩大生产规模,一旦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量的增加,必将提升进口国内部对资本要素的需求,最终导致资本价格上涨。因此,由此产生的高额利润空间,使得驱使资本从出口国流向进口国,从而扩大了进口国对进口产品的生产。虽然该类型的资本流动并没有增加产品的总产量,但以进口国对某一特定产品的生产,最终将有可能替代出口国的部分产量。由此可见,FDI与国际贸易之间为一种完全替代的关系。
英国学者Casson和Buckley在参考有关企业理论的基础上,重点对跨国公司进行专题研究,提出了内部化理论,并从贸易方式选择的角度证明FDI与国际贸易之间是一种替代的关系。所谓内部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其国外的子公司之间可以进行内部交易,虽然这种交易形式完全替代了市场交易行为,但无形中也起到了降低成本的作用。还有英国学者Dunning的国际投资折中理论,从参与国际生产方式的角度说明了FDI与国际贸易之间是一种替代的关系。国际投资折中理论认为,当企业同时具备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等条件,企业才具备对外直接投资的能力。同时,该理论还特别强调了区位优势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如果该企业不具备区位优势只具备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那么企业只能选择以产品出口的方式参与国际生产。
互补关系理论。互补关系理论的代表为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提出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经济学家Makuson和Sevensson提出的合作理论[2]。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的核心是,投资国的对外投资方式应从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边际产业依次进行,如果对外直接投资与本国的技术差距越小,那么本国的技术就越容易被投资国所吸收。由此可见,只有挖掘本国潜在的比较优势,进而加大两国间的比较成本,才能为更大规模的贸易活动创造条件。也就是说,FDI与国际贸易之间存在互补关系,而并不是对国际贸易的简单替代。
经济学家Makuson和Sevensson根据要素比例模型对商品贸易和要素流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指出二者之间是替代关系还是互补关系主要取决于贸易要素和非贸易要素之间是“合作关系”还是“非合作关系”。若贸易要素和非贸易要素是“合作关系”,则商品的贸易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即表现为互补关系。
FDI与国际贸易关系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
投资补偿理论。
投资补偿概念最初是有经济学家Bhagwati提出的。经济学家Bhagwati在利用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两种生产要素的一般均衡这一标准的国际贸易模型对投资国出口和投资的最优选择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通过补偿投资虽然能够提高投资国的长远利益,但由于自由竞争阶段的企业往往仅考虑眼前的利益,最终导致补偿投资难以实现[3]。Bhagwati从寡头竞争的角度对补偿投资做了进一步研究,指出“搭便车”的现象不仅会限制补偿投资发展,而且补偿投资的规模与投资国的企业数量成反比;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FDI与国际贸易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梳理。他认为,补偿投资可以通过保护供给和保护需求等途径缓解东道国的贸易保护程度[4]。保护供给是指作为贸易保护政策制定者的东道国政府,同时也是保护供给者,补偿投资可以使东道国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投资的补偿和充实,从而提高其对外来投资企业和投资国的合作兴趣,进而降低本国的贸易保护壁垒;保护需求是指作为保护需求者的厂商、劳工组织等,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会积极促使本国政府为其提供保护优惠政策,进而维持或降低贸易保护壁垒。
有关实证分析。
经济学家BruceA.Blonigen和RobertC Feenstra对FDI和贸易威胁进行了细分和研究,并将FDI细分为并购投资和非并购投资,将贸易威胁细分为免责条款调查和反倾销调查,根据日本与美国之间的投资和贸易方式的相关数据,对FDI与贸易威胁进行了系列分析[4]。研究结果表明,FDI对免责条款调查具有一定的化解作用,而对反倾销调查的化解作用不明显。然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技术途径”与“政治途径”的区别,反倾销调查主要采取的是“技术途径”,调查的重点是某一类型产品出口价格与国内价格的差异以及是否触犯进口国的利益安全;而免责条款调查更多侧重的是“政治途径”,主要考察是本国的产业结构和各利益集团游说政府的能力,因而该模式受FDI等因素的影响比较明显。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分析法,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外资企业并购比新建投资对东道国国民的心理冲击更加强烈以及短期内新建投资创造的就业机会要比并购方式更多,所以在对免责条款调查的化解作用方面,新建投资要明显大于并购投资。
FDI与国际贸易关系的结论与相关建议
加强FDI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研究
目前,对FDI和国际贸易关系的研究主要偏向于FDI对投资国的出口和接受投资国的进口的影响上,而对投资国的进口和接受、投资国出口的影响研究却相对较少,但国际贸易是由进口和出口两部分组成,现有的研究无疑还是不够全面[5]。为此,应当加大对投资国进口和接受投资国出口的影响的研究力度。同时,国际贸易对FDI的影响也应该加以重视,因为FDI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影响是互相的而不是单向的,这些都应当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重点研究服务业FDI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服务业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趋重要[6]。同时,服务业FDI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已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但是,从目前的研究方式以及公开发布的研究成果来看,关于服务业FDI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研究活动和成果均较少,为此建议加大对该领域的研究力度。
加强对细节方面的实证分析
FDI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积极的、正面的,而这些影响大多是通过详实的数据经过分析得出的。但是大多数数据都是整体数据,很少有人就各细小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验证,例如就某个产品或者某个公司进行数据分析,对于细节方面的大量研究分析,会使FDI与国际贸易之间关系的理论体系更加完整和充实,同时也更加贴近现实。
加强FDI对跨行业国际贸易影响的研究
某一特定行业FDI流入和流出之间的变化,必将改变与其相关联的上下游行业的比较优势,进而改变其生产格局和贸易格局。而且,在FDI总体规模基本不变的情况下,FDI对某一行业的过度关注和流入,势必会影响到对其他行业的关注和流入,进而影响到其他行业的国际贸易活动。为此,建议加强对FDI对跨行业国际贸易影响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蔡锐,刘泉.中国的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是互补的吗———基于小岛清“边际产业理论”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4(8):34-35.
[2]小岛清.对外贸易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3]hagwati B,Jagdish N,Richard A.Quid Pro Quo Foreign Investment and Welfare:A Political-Economy-TheoreticModel[J].JournalofDevelopment Economics,1987(27):127-38.
[4]hagwati B,Jagdish N.Quid Pro Quo Foreign Investme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s,1992,82(2):186-190.
[5]李辉,侯铁珊.韩国对华直接投资与中国对韩进出口关系的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10):26-27.
贸易投资与环境协调问题研究 篇9
1贸易与投资的相互影响
加强中国企业贸易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21 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 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进程中,对经济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分析已经经历过漫长的历程。 贸易经济与生态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进人类进程的发展。 但在特定时期,二者产生反作用,制约对方的平衡与发展。
贸易投资与环境属于一对矛盾体,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1.1 贸易投资对环境的影响
首先在贸易投资的过程中生产的产品对生态环境有积极或是消极的影响。 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产品,其本身若是可持续发展型将会对生态环境产生正面效应。 这种效应作为一种新型的环境友好型产品将替代先前产品流通于国际市场中[1],促进生产国与消费国的生态平衡。 但是当国际贸易是为那些对环境有副作用的产品提供销售平台时, 将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是的有害产品直接流通于市场中。
其次贸易的发展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财政来源。 据相关部门调查显示,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环境污染程度将会逐渐降低。 这主要是因为贸易使得国家不断扩大经济规模,增加经济利益,利益主体便有更多的资金投资于环境保护中。 与此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从而增强居民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度。 除此之外,贸易的发展会产生更多不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技术,产生更多经济效益的生产技术必将取代先前传统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长此以往,将使得生态环境严重失衡,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1.2 环境对于贸易投资的影响
一方面,在21 世纪这个更加注重环境保护的时代,对各个国家的贸易来说不仅是挑战而且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不断出现的绿色认证,绿色消费,绿色壁垒促使企业不断改革经济发展模式,创造更多有益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技术,促进企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环境制约贸易的发展。 这主要表现在环境破坏问题不断出现,不断改变着国际贸易的格局与结构, 破坏环境的国际贸易改变接受方与消费方的生态环境,生态资源型贸易改变生产国的生态环境。
1.3 贸易投资与环境问题产生冲突的原因
贸易投资与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未将环境成本内在化,在环境成本内在化理论中,国际间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法规与政策的约束将不会产生任何环境问题,也无需为环境问题制定任何限制政策, 但是这种理想状态在现实中无法实现。一方面贸易活动的开展扩大了贸易规模,加大了对自然资源的索取以及贸易所产生的废弃污染。 另一方面环境成本外化的情况下,各个领域政策的制定者仅仅考虑到自身利益,贸易投资政策的制定者仅从贸易方面考虑,而环保护政策的制定者从环境保护出发,并未将二者结合起来,制定贸易投资于环境文艺双赢的政策。 这将是未来环境保护与贸易投资可持续发展所要面临的一大难题。
2中国的贸易和环境保护问题现状分析
伴随着改革开放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出口贸易也在不断增加,但是就现状而言,我国贸易出口在发展的过程中给我国的环境造成诸多不良影响。 据国家经济部门调查显示,自2010 年以来我国初级产品的出口率在总出口中的比重仅仅占了百分之六左右[2],剩余的多为工业制成品,这一数据虽然显示了我国不断进行产业升级,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新技术与服务产业转变,但是工业制成品的环境成本依然之流在国内, 对国内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生态环境失衡问题越发突出。 譬如大气污染、草地退化、水资源污染等。 生态环境作为全人类的资产,是为全人类服务的,据统计每年生态环境破环造成的经济损失占据GDP的百分之五, 而生态环境破环造成的经济损失是与GDP的增长率相抵消,这就意味着经济贸易并未带动社会的发展而是在牺牲环境的基础上原地踏步。
3贸易投资与环境协调问题改革的具体措施探讨
面对现如今国内出现的贸易投资与环境方面的问题,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完善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体系,政府为绿色经济的发展开通优惠渠道,加快经济结构改革的步伐。
3.1 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伴随着经济发展对环境的要求逐渐提高,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成为增加国家与企业竞争力、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为此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公众环保意识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贸易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企业在树立环保理念的基础上将逐渐改革生产模式,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与发展。 另一方面公众在提高环保意识的过程中,对于所购产品将会做出慎重选择,这就引导了市场需求,促使企业加强技术革新,提高经营产品的环保性能。 为此在改革经济发展过程中,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引导消费者选择更多对环保有益的产品。
3.2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现如今任何国家离开国际都无法长久立足,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从发达国家先进的经营理念中汲取丰富养料,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发展实际制定特色化的发展道路是一个国家兴亡发达的必经道路之一,这一方式也同样适用于贸易投资与生态环境保护中[2]。 在日常发展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以及专业人士需要密切注重国际的环境动态,并能够积极参加国际间开展的环境保护专题会议,尽最大努力的在多边贸易中反应我国的正当利益。 面对频繁出现的贸易壁垒问题以及贸易与环境方面的冲突,我国要本着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原则与别国开展谈判,和平解决各类冲突,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为我国表达诉求提供平台,为争取更多利益奠定基础。
3.3 促进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开展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市场地位,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 现如今可持续发展战略之所以被各大企业广泛应用,是由于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节约社会资源,另一方面推动本行业的快速发展。 在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创建一支规模巨大、技术水平较高的团队。 同时,教育部门要设立有关经济领域技术开发的专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企业需要不断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贸易体系。 我们都需要明白经济的快速增长简历在生态环境失衡的基础上,民族发展必不会长久,环境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的发展方式与居民的生态理念上,为此应该从根本上遏制环境问题的发生,为贸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就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通过自主创新在改变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软弱无力现状, 并通过技术创新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3.4 完善相关的制度法规
我国自颁布环境保护法以来,法律体系不断完善,但是在快速发展的经济时代,环境保护法逐渐出现漏洞,环境保护法面临新一轮的挑战,完善法律制度已是大势所趋[3]。 现如今国内众多企业经常在法律空隙内不顾环境污染,任意生产未承担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为了更好的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及其对污染的重视程度, 政府可以跳过以来外国先进技术的方式,利用法律法规来限制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加大对高污染企业的惩罚度,迫使企业快速改革,满足时代的需求。 对于国家贸易方面的法律制度,强化外商投资的审批制度,提高投资门槛,使得他们在贸易投资的过程中充分重视环境因素。 与此同时通过正当的法律条文保护企业在对外贸易的正当利益。
3.5 优化产业结构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企业升级换代不仅是国内经济发展的目标,也是我国在国际复杂经济领域站稳脚跟的重要要求。 为了促使产业结构的优化必须得到政府的扶持,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坚持污染者付费,环境友好企业享受政策优惠的原则。 另一方面将环境成本内化从理论模型发展为可供实践的准则。 除此之外充分认识到外来资源的重要性,让外来资源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资金来源,政府对投资处理城市污染,清洁能源的外商开通优惠策略,激发外商投资的积极性。 贸易投资与环境保护冲突的消除需要国家政策的辅助,也需要企业自身提高环保认识,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上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换代。
4小结
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国际贸易已经在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占据不可取代的作用。 但是经济的发展绝不可建立在牺牲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这样的经济增长模式必然导致国家的倒退[4]。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与贸易的冲突, 就需要社会大众加强生态环保意识,通过消费者需求的改变来引领企业为满足公众需求进行产业改革,企业站在长远发展的立场上,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经济结构,与此同时政府需要制定合理的环境保护法,为国际贸易的开展奠定制度保障。 相信的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经济贸易与生态环境的冲突将逐渐消除。
摘要:21世纪,社会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我国不同领域的企业蓬勃发展,各种类型集团大量涌现在市场中。企业和集团努力向国际化迈进,并逐渐成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导力量。在此过程中,贸易投资与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引起众多企业家的重视。为了加大竞争力度,企业管理者加大对自身贸易的投资和管理,对企业内部的商品流通和社会贸易活动及其主体的管理进行改革,希望能够在发展贸易的过程中同时对环境保护做出一定贡献。根据相关报道显示,在过去的几年里,各种各样的贸易投资管理已经流行于许多大小型企业中,它使集团的内外部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是,企业的发展不仅受到其内部条件的影响,同时也受到诸多外界环境的制约,譬如我们常见的环境保护问题仍无法得以解决,周围环境的协调与否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存亡。为了进一步探究环境问题对企业贸易投资管理等方面的影响程度,这篇文章对此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希望能为企业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一定帮助。
关键词:贸易投资,环境协调,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马晨峰,谷祖莎,沈君.我国贸易与环境问题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基于聚类和战略坐标方法的对比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3(17).
[2]张晓南.中国出口贸易与环境问题探讨[J].心事,2014(20).
[3]杨福学.国际能源投资相关条约中的“非排除措施”条款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4.
国际黄金价格变动与投资策略分析 篇10
黄金是一种稀缺贵金属,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延展性和稳定性,因此除了具有商品和金融属性以外,还具有很好的收藏价值。从2001年我国黄金市场开放以来,黄金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实现了市场化。2002年10月,上海黄金交易所的成立,标志着我国黄金市场的形成。由此,黄金市场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际黄金市场的快速发展,黄金成为世界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基础条件和全球货币博弈的关键环节。黄金价格的变动对于世界各国黄金储备、物价水平、价格指数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以国际黄金价格变动的相关问题为研究对象,分析我国主要的黄金投资品种及投资价值,提出适合我国个人投资黄金的策略和建议[1]。
1 影响国际黄金价格变动的因素
通过对黄金历史价格的分析可以看出,黄金价格随着国际货币制度的变动而上下波动。20世纪70年代以前,黄金价格主要由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决定,并且基本保持在每盎司35美元。20世纪70年代,黄金价格开始由市场供求决定,黄金价格不断上升,影响黄金价格变动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1.1 供求因素
黄金作为一种稀缺贵金属,目前世界存量大约有13.74万吨,并且约以每年2%的速度增加。目前,黄金的供给主要来源于以下3个方面:(1)黄金的原生供应,即由金矿新开采出来的黄金,是黄金供应的主要来源,占每年黄金供应量的60%;(2)央行储备供应,各国央行通过调整黄金储备量,影响世界黄金供应,抵御金融危机和突发事件,从而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分散外汇储备风险,提高国家综合经济实力,保障国际货币自由兑换;(3)世界主要黄金生产国的稳定是黄金产量的有力保障,黄金生产国的政治、经济及军事变动,都会影响该国的黄金产量,进而影响世界的黄金供给量。
除了供给之外,需求因素也是影响黄金价格的主要因素之一。黄金供给可以通过金矿年产量及世界经济、政治局势做出大概的估计。但是由于黄金的用途广泛,想要计算其需求量就相对困难了。对于黄金的需求大致上可以分为工业需求、币金牌制作需求、投资需求以及储备需求等,其中首饰消费占全球每年消费的近70%。是黄金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
1.2 宏观经济因素
黄金的消耗和储备会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所以其价格也会随着宏观经济的变动而变动。影响黄金价格的宏观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率、利率水平、汇率变化以及货币政策等。经济的不断增长,会加大人们对黄金的需求;通货膨胀率会在短期内降低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加大人们对黄金的持有,从而影响黄金的价格。但是从长期来看,正常范围内的通货膨胀率不会引起金价的大幅波动;货币政策的调整会影响黄金的利率,从而影响黄金的需求和价格。
1.3 其他因素
除了受到以上主要因素的影响之外,黄金的价格还有可能受到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如:原油价格、股票、大宗商品价格变化对黄金价格的影响、国际政治局势、季节性因素以及其他纸黄金、黄金期货和不同国家黄金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对黄金价格的影响[2]。
2 国际黄金价格的变动及投资价值分析
2.1 国际黄金价格的变动情况
从多年来黄金价格的走势来看,黄金价格的变动受到国际货币制度变迁、供求状况、各国央行黄金储备、通货膨胀率的高低、汇率、石油价格、股市影响以及政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由于黄金的稀缺性,黄金的产量会在今后不断下降,国际政治局势的动荡不安,以及美国信用危机等因素的影响,都使得黄金价格不断上升。从整体来看,国际黄金价格从1999年大幅下跌以来,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长期。已经从2001年的300美元/盎司,上涨到2011年末的1787美元/盎司。同时,国际黄金价格的波动幅度也在不断加大,使得黄金投资具备了较高的收益,也为投资者带来了较高的投资风险[3]。
中国是世界主要的黄金生产大国,2009年中国的黄金年产量大约在310吨左右。2011年1月,全国生产黄金23.277吨,与去年同期相比,黄金产量增加了1.468吨,同比增长6.73%。与此同时,我国也是黄金消费的第一大国,平均每年消费700吨黄金。根据中国黄金协会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黄金需求大约增加13.8%,至450吨,2009年上半年,上海黄金交易所的交易量已经达到1960吨。黄金交易量的不断增加,促使黄金市场的需求不断增加,也对黄金的价格形成了有力的支撑。因此,在短期之内,黄金的价格不会出现大幅回落,并且随着中国黄金市场的蓬勃发展,黄金价格有望进一步攀升[4]。
2.2 国际黄金的投资价值分析
黄金的金融属性使其具有独特的投资价值,其稀缺性和稳定性使其具有保值和避险的功能,在相对平稳的经济环境中,较短时期内不易发现其投资价值。一旦出现经济动荡,黄金就会成为投资的焦点。不同时期,对于不同的交易主体,黄金具有不同的投资价值。但是黄金向来是各种理财产品投资组合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其投资价值不言而喻。
(1)从国家的角度来看,保持适量的黄金储备,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稳定意义重大。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适量的黄金储备有利于防范汇率风险,维持本国货币币值的稳定,从而保证一国的金融安全。特别是发生金融危机的时候,黄金能够承担最终国际支付手段,对于稳定汇率具有现实价值和战略意义。对于中国,适量增加黄金储备,可以更好的发挥黄金的保值避险功能,加快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步伐,是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成为区域强势货币的必要条件。
(2)从金矿企业角度来看,对于金矿企业来说,黄金投资市场的发展对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黄金投资产品及其衍生品能够帮助进入市场的金矿企业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从而回避经营风险、获得更多收益。同时,金矿企业也可以通过投资黄金,开展新业务,帮助企业在应对市场风险和筹资困境,从而实现金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从个人投资者的角度来看,投资黄金的主要目的在于资产的保值和增值。黄金具有稳定的内在价值,持有黄金能够有效的应对通过膨胀。投资黄金的投资收益高于债券,风险小于股票,并且具有稳定的购买力,反应了黄金变现的可靠性及其稳定的投资价值[5]。
3 国内黄金投资的渠道分析
随着国内黄金市场的发展,黄金的投资渠道和投资产品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推广。目前国内黄金市场的投资渠道主要可以分为3类:即实物黄金交易、黄金现货交易、黄金期货交易、银行“纸黄金”交易和黄金证券交易。针对不同的投资群体和投资需要,又产生了多种投资产品及其衍生品,为投资者提供了多种选择。
3.1 实物黄金交易
实物黄金是目前市场上较为常规的一种理财方式,具有买卖风险相对较小、保值、抗跌等特性。实物黄金交易主要包括投资金条或金币、纪念性金条或金币、黄金饰品等。
3.1.1 在多种实物黄金中,金条是投资成本最低的选择
而且在包括整个欧洲在内的许多国家,以投资为目的的黄金购买是免交增值税的。对于长期看好黄金,希望持有黄金8年以上的投资者来说,是不错的选择。但对于短期投资者来说,由于金条不易于保存,交易成本高,难以在短期内获得利润。此外,各家交易所和银行所提供的投资性金条的纯度、报价以及回购条件各有不同,投资者需要仔细甄别,避免错误投资。投资性金币由国家发行,投资性与金条类似,但交易成本更高,因此也不适合短期持有。
3.1.2 纪念性金条或金币一般以固定的、高于黄金原料的价格发行
其发行价格往往高出所用黄金原料价格的7%以上,加上代理商的利润和地区差别,有时甚至会高出原料价格10%~20%。并且,我国纪念性金条没有固定的回购渠道,投资者很难变现,或要以很低的价格变现,普通的投资者很难在短期内通过投资纪念性金条获益。所以,纪念性金条适宜作为长期收藏。并且由于纪念性金条投资之中蕴含着丰富的收藏知识和经验,不宜作为一般黄金投资者的投资选择。
3.1.3 黄金饰品
黄金饰品,包括各种饰品金条在内,主要体现为其观赏和艺术收藏价值。一般附加较高的加工、工艺费,以及企业运营成本等。使得黄金饰品的售价通常会高出黄金原料成本20%以上。而且,黄金首饰的回收一般只能通过首饰金店的回收实现,回收价格远远低于当期上海交易所相同纯度黄金原料的价格。因此,黄金饰品不适合作为黄金投资的选择。
3.2 黄金现货交易
黄金现货交易,又称保证金交易。可以分为当日交割和延期交割,是指在黄金买卖交易过程中,投资者不需要全额交付黄金投资金额,只需按照黄金交易总额支付一定比例的价款,作为黄金实物交收时的履约保证金。保证金交易这种以小搏大的杠杆效应,能够吸引众多投机者加入,同时也会放大价格波动的风险,即使较小的价格波动也会给投资者带来较大的风险。因此,当市场状况恶化时,可能会给投资者带来巨额亏损。
目前我国只有上海黄金交易所有保证金交易产品,但是尚未直接对个人开放。此类产品是目前最流行的产品,投资成本小,市场流动性较高。最低保证金为交易金额的10%,允许双向交易,自由报价,且成交后可以随时平仓,从而提高了交易的灵活性。投资收益相对较高,同时风险也相对较高[6]。
3.3 黄金期货及其衍生品交易
3.3.1 黄金期货
黄金期货,是指在未来某一时点以商定的价格买卖一定数量和纯度黄金的期货合约。投资人买卖黄金期货的盈亏,是由进场到出场两个时间的金价价差来衡量,合约到期时进行实物交割。投资者只需向经纪人交纳合同约定黄金总价的一部分作为初始保证金,就是说,投资者可以以较少的投资,获得更大价值的黄金所有权,从而使投资者获得巨大的收益。但是,当黄金价格向着约定价格相反方向变动时,也会放大投资者的损失。是一种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品种。
3.3.2 黄金期权交易
黄金期权,是指持有者在未来某一时间以约定的价格买入或卖出一定数量黄金的权利。如果价格走势对期权买卖者有利,则会行使其权利而获利,如果价格走势对其不利,则放弃购买的权利,损失只有当时购买期权时的费用。期权的价格取决于当前黄金即期价格、成交价、利率、金价的预期波动以及合约期限。成交价越高,看涨期权费越低,看跌期权费越高。黄金期权投资的优点也不少,如具有较强的杠杆性,以少量资金进行大额的投资;如是标准合约的买卖,投资者则不必为储存和黄金成色担心;具有降低风险的功能等。
3.4 银行“纸黄金”交易
“纸黄金”是一种凭证式黄金,投资者按照银行报价通过账面系统买卖“虚拟”黄金,通过把握国际黄金价格走势低吸高抛,赚取价格波动产生的差价,而不需要实金提取和交割。目前国内已有多家银行开办纸黄金业务,分别是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交通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等。并且针对不同投资者的需求,各家银行为投资者提供多个品种的纸黄金产品。有些产品最低10克就可以进行投资,以目前的黄金价格来计算,3600元左右就可以进行“纸黄金”投资。投资门槛相对较低,是初级黄金投资者的理想选择。但是“纸黄金”为单向获利产品,对于投资者来说,只有在金价上涨的过程中才可以通过高抛低吸的方式来获利。在过去几年内,都曾出现过黄金价格的大幅阶段性拉升,也为不少黄金投资者带来过较大的盈利。但是不少“纸黄金”的投资者也深有体会,在黄金价格下跌或是波动平缓的市场环境下,“纸黄金”就较难进行操作。
3.5 黄金证券及其衍生品交易
3.5.1 黄金股票
黄金股票,又称金矿公司股票,是指黄金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票。买卖黄金股票不仅是投资金矿公司,还等于间接投资黄金,因此这种投资行为比单纯的黄金、股票交易更为复杂。投资者不仅要关注金矿公司的经营状况,还要分析黄金的市场价格走势。
3.5.2 黄金基金
黄金投资共同基金,简称“黄金基金”。黄金基金的投资风险相对较小、收益比较稳定,尤其是在通货膨、货币贬值而黄金市场看好时,特别适合投资者选择。与实物黄金和纸黄金相比,黄金基金的入场门槛更低,交易方便。同时,黄金基金与证券投资基金类似,由专业的投资委员会管理,能较好地解决个人黄金投资者专业知识差、资金量少、市场信息不灵等不利因素,又想通过黄金投资获得稳定收益的矛盾,是普通投资者最好的黄金投资品种。
3.5.3 黄金权证
过去黄金权证大多和黄金矿产股票联系在一起,现在一般是由一些大的投资公司发行,赋予了购买者未来在特定时间以特定价格购买黄金股票的权利,购买者要支付一定的溢价来获得这个权利,对潜在的资产价值有杠杆作用。
4 黄金投资的策略及风险控制
黄金市场建立以来,黄金投资成为一条新的投资渠道。虽然黄金的投资收益率不如股票,但是由于黄金价格相对稳定,可以用来抵御金融风险,成为避险工具。因此,投资黄金的主要目的是着眼于长期投资,立足于保值,追求增值。投资黄金不仅需要考虑黄金的价格,还要根据各类投资品种的特点、投资风险及预期投资收益等因素,结合投资者的资金、承受能力、投资习惯等情况,做出理性的投资选择[7]。
(1)投资者入市进行黄金投资之前应该做好必须的知识储备和心理准备,明确投资的需求和定位,了解当前的投资政策、投资品种、投资环境和投资风险,调整心态,根据个人的需求、理财风格和财务状况选择适合的投资品种。资金雄厚的投资者可以投资实物黄金,利用其保值和避险的功能,做好黄金储备;对于黄金投资比较了解、资金量适中的投资者,可以选择黄金现货,享受高风险带来的高收益;对于资金量较少的投资者,可以选择黄金股票或者权证,入场门槛低,交易金额可控制,收益相对较快。而对于爱好收藏的投资者也可选择投资纪念币或金饰品,在收藏和观赏的同时达到理财的目的。
(2)根据投资者的类型和需求,应该制定不同的投资策略。针对个人和家庭投资者,建议采取组合投资的方式来投资黄金。实物黄金投资周期较长、收益稳定,适合作为基础性投资,建议将全部投资资金的50%用于投资实物黄金,20%~40%的资金用于投资黄金股票、基金等理财产品,其余部分可以适量投资黄金期货、黄金权证杠杆类投资产品。当遇到黄金价格震荡下跌时,可以帮助投资者判断价格变化空间,调节投资品种及投入资金等投资策略。
(3)黄金期货并不适合普通投资者参与。对普通投资者来说,投资黄金,尤其是投资黄金现货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避险和保值。并不在乎获得收益的速度,而要保证收益的稳定性。而黄金期货,实行保证金制度,因其杠杆属性决定了它的高风险性,显然不适合普通投资者进行投资。同时,目前黄金的市场价格经常由许多投资基金控制,而不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因此,缺乏专业知识和投资经验的普通投资者,不适宜贸然进入黄金期货投资市场。
5 小 结
本文通过影响国际黄金价格变动因素的分析,研究国际黄金价格的历史走势,判断未来黄金价格的总体趋势,并对黄金的投资价值进行了分析。通过对目前国内市场上存在的主要投资渠道及其特点进行分析和对比,找到适合国内投资者采取的投资策略,并提出风险控制建议,为投资者选择和投资黄金产品提供参考和依据。
参考文献
[1].张旭.国际黄金价格与我国黄金储备动态管理[D].首都师范大学,2009.5
[2].张鹏.黄金价格影响因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10
[3].李万春.影响黄金价格走势的因素[J].中国有色金属,2008,(17):30
[4].谭雅玲.黄金价格趋势与投资策略[J].银行家,2011,(1):46~47
[5].毕春燕.浅谈黄金的投资价值[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
[6].王申强.黄金市场分析与中国黄金行业可持续发展[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5
[7].宋柳.国际黄金市场分析及我国黄金市场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2007.5
国际贸易与投资 篇11
摘 要:针对当前学术界关于我国出口贸易“贫困化”增长的观点,我们通过对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对外贸易增长,进出口产品结构变化等的实证分析进一步证明,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占全国的比重不断增大;外商直接投资改善了我国出口产品的结构,增强了我国产品出口竞争力。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易;出口结构;改善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39(2008)01-0074-05
Empirical study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Chinas import-export trade development
HOU Ming-shuai1,GAO Xiang-kun 2,WANG Ru-yuan1
(1.Regional 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ichuan Nanchong 637002;
2.Institute of Foreign Commerce,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Hechuan 401520,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viewpoint in academic circle that Chinas export trade increases “in poverty”,after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growth and structure change of import-export products and so on,this paper indicates that the proportion of the import-export trade of foreign enterprises to the whole China is increasingly grows and that FDI improves Chinas structure of exported products and increases Chinas competence of export products.
Key words: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oreign trade;export structure;improvement
一、引言
早在2001年,就有学者[1] 提出,我国出口贸易正在出现“贫困化”增长的势头。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随着加工贸易占出口贸易的比重日益扩大,面对全球生产分工价值链中中国出口产品收益处于利润曲线(俗称“微笑曲线”)的最低端的情况,学术界有关我国出口贸易“贫困化”增长的讨论日益激烈,几乎出现“一边倒”的趋势。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从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外贸发展的角度对此问题做进一步考察。
自1992年以来,无论国际经济环境如何变化,全球FDI总流量发生怎样的波动,我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以下缩写为FDI)一直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和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从1983年的9.2亿美元,迅速增长到1992年的110.1亿美元。2002年,实际利用的FDI达到527.43亿美元,首次跃居全球第一位。同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突破6 000亿美元,中国作为贸易大国的地位已经确立。2004年,我国实际利用的FDI达到606.3亿美元,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0 000亿美元,而2005年进出口总额则达到14 221.2亿美元。这些数据表明,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吸收的FDI及对外贸易额增长迅速,对外经济交流和合作进一步深化。同时,外商投资和对外贸易都对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研究外资额和外贸额这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显得很有必要。
二、我国利用外资的总体趋势
10多年来,我国所吸引的FDI一直保持了增长的态势。在全球外商直接投资额大幅度下降的2001、2002年,中国的FDI流入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1.5%和12.6%。2003年,在全球FDI总流量与上年基本持平的情况下,中国利用外资的水平达到了新高,为535.05亿美元,超过了美国的400亿美元,继2002年后再次位居全球第一。2004年我国利用外资保持了持续增长的趋势,2005年批准外商投资企业44 001家,同比增长0.77%,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略有下降,为603.25亿美元,同比下降0.5%。而2006年1—3月份,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8 909家,同比下降4.2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42.46亿美元,同比增长6.40%。而2000年的第一季度,我国实际使用的FDI只有71.4亿美元,截止到2003年该数据已经上升到130.86亿美元。
三、我国利用FDI的主要特征
(一)来源比较集中
自我国开始吸收外资以来,100多个国家在中国投资,但FDI在世界各国或地区的分布相对比较集中。2003年、2004年度位居对华投资前五位的国家或地区分别为中国香港、维尔京群岛、日本、韩国、美国,中国香港、维尔京群岛、韩国、日本、美国。
2005年,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排序发生了变化,出现了6个超千亿美元的贸易伙伴。欧盟连续两年成为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2 173亿美元,增长22.6%。美国上升为第二位,双边贸易达2 116亿美元,增长24.8%。日本长期以来是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而2004年降为第二位,2005年降为第三位,当年双边贸易额1 844.5亿美元,增长9.9%。其余依次是香港特区,韩国和东盟。特别是我国与韩国的贸易首次超千亿美元,其中,进口增长23.4%,我国对韩贸易逆差超过300亿美元。在与东盟贸易中,进口增长很快,其已成为我国第三大进口来源地。这和我国引进的FDI的国家或地区分布是相一致的。
(二)主要集中在制造业
表1 中国近两年来吸引FDI排名前五位的行业/万美元
注:2004年的数据来源于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的数据来源于《国际贸易》2006年2月总第290期。
FDI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这是因为制造业FDI的流入和东道国对外贸易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张红霞等,2005)。但由表3可知,2005年制造业FDI的流入虽然仍占有绝对优势,但比2004年已经有所减少。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及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FDI流入却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说明FDI流入的产品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
同时,通过比较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进出口的产品构成发现,外资企业资本品的进口平均高于国内的10%~15%。也就是说,外资企业的进口主要是资本品,而不是以原材料为主的中间品,能够形成未来的生产能力。
(三)FDI的地区分布
2003年以前绝大部分的FDI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如表2所示:
表2 FDI的地区分布
资料来源: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并经计算整理所得。
2002年中国的东、中、西部地区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全国累计实际吸收外资总量的比重分别为86.6%、9.5%、3.8%。这种分布于2003年有所改变,中部和西部所占比重比2002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中部为61.4%,而东部则下降为30.5%。由于西部大开发的推动,FDI从东部地区转移到中西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地区分布。中西部地区许多省区如河南、甘肃、青海、宁夏的进出口总额在较低的基数上实现了较快增长,尤其是进口增长比较明显。而外贸大省如广东、上海、北京等地的出口却大幅下降。
四、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对外贸易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产品的出口规模不断增长,年均增幅15.4%。突出表现在一是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总额及其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都在不断增长。二是初级产品出口减少,工业制成品出口增加。三是FDI企业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增加。很明显外国直接投资有利于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衡量外资对我国贸易增长作用最直接的方法即检验外资企业的贸易表现。
(一)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的进出口增长
外资企业1993年出口金额为917.4亿美元,2004年为3 386.1亿美元,随之,外资企业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比例也从1993年的27.5%增加到2004年的57.1%。2005年全国出口总额达到7 620亿美元,其中外企出口额为4 442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58.3%。数据显示,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额在我国总的进出口额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对我国进出口额的贡献已超过了50%。表3显示了1985—2005年外资企业在我国的贸易业绩。如表3所示,按贸易总额计算,外商投资企业贸易总额从1985年的23.6亿美元迅速增长到2005年的8 317亿美元。
表3 1985—2005年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的贸易表现/亿美元
注:2005年的数据来源于中国新闻网 网址:http://www.chinanews.com.cn。其余数据来源于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并经计算整体所得。
表3中数据表明,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额对全国企业进出口额的贡献率在不断上升。实证分析证明了FDI在我国商品对外贸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进出口产品的结构
1.FDI与初级产品进出口占全国进出口比的相关性
1980年,初级产品进出口额160.73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2.15%。其中,初级产品出口91.14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0%;1980年初级产品进口69.59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为35%。1989年之后,初级产品的进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初级产品的出口额占当年出口总额的比重下降至29%,同时进口的初级产品占进口总额的比例也有所降低,为20%。截止到2004年,我国初级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1 578.16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502.41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比例为13.67%,比2003年增加了1个百分点。其中,初级产品出口405.49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7%,和1980年相比出口的初级产品有了大幅度的减少。同年进口的初级产品为1 172.67亿美元,比2003年增加了445.04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也从2003年的18%上升至21%。
选取1989—2004年的数据,通过SPSS软件的相关性分析,得到如下结果:FDI与TPCR(即初级产品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高度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04(见表3)。表明我国吸收的FDI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初级产品的对外贸易。这也说明外商投资企业对初级产品的进出口需求下降,特别是初级产品的出口处于迅速减少的趋势。
2.FDI对工业制成品的净出口贡献率
1980年工业制成品进出口额220.63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7.85%。其中,出口90.05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0%,进口130.58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为65%。2004年工业制成品进出口额已经增加到9 967.39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86.33%,较2003年下降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5 527.77亿美元,同比增长27.02%,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93%,较上年增长1个百分点,进口4 439.62亿美元,同比23.42%,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为79%,较上年下降3个百分点。2005年,我国进口初级产品1 477亿美元,增长26%,占进口总值的19.4%,增势回落了1.5个百分点。其中,铁矿砂进口2.8亿吨,增长32.9%;原油进口1.3亿吨,增长3.3%;原木和锯材进口增长9.3%;大豆进口2 659万吨,增长31.4%。
1990年以来,我国的贸易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初级产品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与其相反,工业制成品的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不论是初级产品还是工业制成品,其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与其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同方向变动,而进口的情况却与此相反。初级产品进口占进口总额的比重缓慢上升,工业制成品进口占进口总额的比重缓慢下降。
用SPSS软件包对1989年以来FDI与TIFPR(即工业制成品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得到如表4所示的结果。可见,FDI和TIFPR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05。得出结论:FDI对我国工业制成品的进出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三)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合理规模
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是直接投资,而证券投资在全球资本跨境流动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发达国家主要以证券投资为利用外资的形式。确切地说,我国是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之一,但不是利用外资最多的国家。
衡量一个国家利用FDI的多少以及合理规模,不仅要看绝对数量,还要看相对规模。因为,仅仅从绝对规模评价,规模偏小的国家永远无法与大国相提并论。虽然我国吸引FDI从绝对金额来说非常可观,但如果用GDP矫正后,我国吸引的FDI相对于其经济规模而言,并非特别突出。外国直接投资占GDP的比例比较客观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对外依存度和开放度。1985年FDI占我国GDP的比重仅为0.64%,1991达到1.08%,之后一直处于增长的趋势,到1994年达到最高为6.22%,1995年以来,该比值不断缩减,到2004年为3.67%,可见我国对外依存度不断增长的结论并不是我国对外贸易的真实反映。图1反映了1985年以来,用FDI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的我国对外依存度的趋势。
图1 历年FDI对我国GDP的贡献
五、结论
通过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的对外进出口增长以及进出口产品结构等的实证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一是FDI对我国进出口贸易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占全国的比重不断增大。二是FDI增强了我国产品出口竞争能力,改善了我国出口产品的结构。
出口贸易结构由初级产品升级为工业制成品,产业结构有所升级,从而提升了我国的贸易结构,而贸易结构的变化又会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产生重要的作用,促进国内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跟随国际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当出口贸易结构又以初级产品为主升级为以工业制成品为主时,必将极大地鼓励工业制成品部门的生产,促进其参与国际竞争,加快对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改造。中西部地区可以利用FDI开展以加工贸易方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制造业为主、而东部地区则要以利用FDI开展一般贸易方式的高新技术产品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生产及贸易活动,这样不仅有利于不同地区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且也避免了地区间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上的恶性竞争。
参考文献:
[1] 饶光明,孙亚平.发展新经济,根除中国出口贸易“贫困化”增长[J].商业研究,2001(11).
[2] 王志乐.2005跨国公司在中国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4] 李国荣.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4).
[5] 高峰,高越.外国直接投资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关系[J].国际贸易问题,2006(4).
[6] 刘可,王维,陈仪.中国外商投资与贸易政策的经济学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6(2).
[7] 张红霞,等.制造业FDI流入与进口贸易关系的实证分析.工业技术经济,2005(12).
[8] 黄强胤.试论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差异[J].科技创业月刊,2006(2).
[9] 张永春.外商直接投资与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6(2).
[10] 黎峰.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竞争力影响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6).
[11] 黄志勇.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4(7).
[12] 张宗益,李见春,等.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5(2).
[13] 朱玉杰,于懂.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对外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4(10).
[14] 张红霞,李平.外商直接投资与东道国出口贸易关系的理论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04(12).
[15] 廖力平,刘春雷.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进出口贸易额互动关系[J].工业技术经济,2005(8).
国际贸易与投资 篇12
一、股权投资程度的分析
1. 股权投资比例达到50%以上时,投资程度被定义为绝对控制。无论是否存在投资企业影响被投资单位的标志,投资企业会形成对被投资单位的绝对控制权。所谓绝对控制权,是指投资企业有权决定被投资单位的经营管理决策。控制的主体是唯一的,不是两方或多方。即对被投资单位的财务和经营政策的提议不必要征得其他方同意,就可以形成决议并付诸实施。
当投资企业的股权投资比例大于被投资单位股份的50%即成为被投资单位的第一大股东,由此也被赋予了最大的投票权。50%以上的投票权最终产生的是50%以上的意见,形成公司最终的决策。
2. 股权投资比例在50%以下时,国际会计准则通常以影响程度来判定投资程度,分为“缺乏重大影响”和“具有重大影响”。标志性影响因素存在的时候,投资程度并不由股权投资比例决定。即在投资比例小于20%时,投资企业可能对被投资单位管理和经营施加了重大影响。而投资比例大于20%时,投资企业也有可能对被投资单位管理和经营不存在任何重大影响。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对重大影响标志的解释为:1投资企业参与董事会,参与被投资单位的管理;2参与被投资单位的管理决策;3存在重要的关联方交易;4投资企业与被投资单位内部管理人员的相互流动;5存在重要的技术信息条约。
3. 股权投资比例在50%以下但缺乏以上明显的影响标志时,投资程度通常由投资比例决定。即在股权投资比例为20% ~ 50%时,可以被认定为对被投资单位产生类似重大影响。
(1)夏普里—舒比克权力指数反映了股权对公司决策的影响力,能够客观地度量某股东或某些股东对股份制公司的控制力。夏普里值所反映的是参与人在一个投票体中的“影响程度”,或投票人与其他投票人结成联盟的可能性,即作为关键加入者的次数的比重。所谓关键加入者,是指某一投票者加入某一联盟中,可使得该联盟成为获胜联盟;或该投票者在已形成的获胜联盟中退出时,该获胜联盟将因此而瓦解,从而不能成为获胜联盟。此时的夏普里值反映的就是投票人的“权力”。它的核心假定是,投票者形成的每一个排列是等可能的。
将夏普里值用于投票分析,所得到的投票决策者的夏普里值就为夏普里—舒比克权力指数,也就是股东的权力。对于以半数为通过临界点的议案,如果一股东拥有超过50%的股份,那么他的夏普里—舒比克权力指数为1,而其他股东的夏普里—舒比克权力指数为0。由此也说明在股权投资程度大于50%的时候,投资企业可以对被投资单位产生绝对的控制。但当一股东持股比例小于50%的时候,那么他的夏普里—舒比克权力指数会下降,而其他股东的夏普里—舒比克权力指数上升。
(2)从被投资单位股权结构角度分析。若投资企业持有被投资单位相对控股权即持股介于20%~50%,则可以被视作大股东,大股东定义即为持有被投资者股权相对较多的投资者。
第一,对被投资单位内部决策的制定产生重大影响,但并非形成绝对控制的程度。若被投资单位的股权相对集中,则持股20% ~ 50%的投资者并不一定是绝对唯一的大股东。对上市公司而言,董事会成员是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根据代理理论,大股东会根据他们自己的意愿选举出代表他们利益的董事,进入董事会,形成被投资单位的最高决策层。因此,不同的董事会成员将代表不同的大股东意愿。当被投资单位出现重大决策议案时,若不同的大股东之间的意见并不一致,那么代表大股东利益的董事会成员的意见也往往出现冲突,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被投资单位内部的决策。当然最终结果是由董事会成员中超过半数以上的意见形成重大议案的决策方案,即最终代表着几个相同意见的绝对比例大股东意愿。
第二,对被投资单位管理层的监督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因被投资单位由少数几个大股东分享控制权,使得任何一个大股东都无法单独控制公司,一定程度上达到互相监督,抑制股东因自身利益牺牲公司资源的现象。另一方面,公司所有权同经营权分离使股东与管理层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代理成本应运而生。股东对经营者的监督成本是代理成本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有效地控制监督成本是减少代理成本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持股比例在20% ~ 50%之间的大股东之间应考虑如何有效率地配合,而非无效地监督,增加监督成本。
第三,公司兼并时产生重大影响。由于公司兼并必须得到每一方公司超过三分之二以上股权的股东的赞成票方获批准,因此,在公司面临最终兼并或被兼并时,持20% ~ 50%股权的股东的赞成与否往往对企业兼并成功与否起到关键性作用。投资程度达到20% ~ 50%的投资企业在董事会的决策上有较大比重的发言权及决策权,一旦这些股东和管理层之间存在根本利益冲突,这些股东将会凭借其相应比重的决策权更换管理层。这些投资企业大多会参与公司一些重要决策的制定和表决。
(3)从被投资单位绩效方面分析。该投资比例下的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经营管理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被投资单位的绩效。在大股东持股比例在20% ~ 50%之间、股权结构相对集中且公司有若干个可以适当相互制衡的大股东的情况下,由于大股东拥有股份数量较多,因此有动力也有能力发现公司经营中的问题并提醒管理层进行改进,而其他股东由于也拥有一定的股权,对被投资单位经营管理和大股东行为也有监督动力和制衡力。强有力的监督和积极的态度会使得被投资单位的运营更加健康,公司绩效也会因管理的加强而更加可观。
股东参与董事会并针对管理层制定较有效的激励措施,如设立绩效奖励或股权分配的措施,这都将有助于公司绩效的提高。甚至在公司出现资源不足的问题时,持股20% ~ 50%的大股东会考虑直接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进行支持。这些都将对被投资单位产生重大的影响。
4. 在股权投资比例大于20%而小于50%且又缺乏以上明显的影响标志时,投资程度可以被认定为类似“缺乏重大影响”。
从投资目的而言,对于持股20%以下的投资者,一部分投资者投资目的仅是获取投资收益而非对被投资单位管理决策施加重大影响和控制。另一部分投资者的投资目的可能存在参与管理意愿,但由于股权比例小于20%,其影响力也会低于20%,最终重大公司管理决策仍然由其他大多数股东意愿决定。
从股权的稳定性角度而言,持股比例小于20%的股东流动性更大,他们更多地关注公司短期利益,而缺乏对公司长期战略发展的思考。
二、不同股权投资程度决定了投资者的核算方法选择
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成本法;另一种为权益法。《国际会计准则第40 号——投资性房地产》对股权投资核算采用成本法,《国际会计准则第28号——在联营企业的投资》采用权益法,即根据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影响程度来决定核算方法的采用。影响程度包括无重大影响、重大影响和控制影响。当缺乏重大影响时,投资企业采用成本法来核算,而存在重大影响时采用权益法来核算。所谓重大影响是投资企业通过获取被投资单位的投票权股票(一般指普通股)达到影响被投资单位管理的目的,准则明确提出,若缺乏重大影响的证据,通常以所购买投票权股票占全部被投资单位在外发行的投票权股票比例来决定。持股比例0% ~ 20%代表无重大影响,20% ~ 50%代表重大影响,而超过50%则意味着绝对控制。当出现控制的关系时,投资企业可选择成本法或权益法(如下图所示)。
成本法与权益法两种核算方法存在很大的差异:
1. 成本法是指按长期股权投资成本计价的方法,即投资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按原始取得成本入账后,始终保持原资金额,不因被投资单位的经营成果发生增减变动而受影响。它是一种以收付实现制为确认基础、以历史成本原则为计量基础的会计处理方法。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成本法主要适用于两种情况: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投资,即对子公司的投资;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投资。目前,大部分国家对成本法所适用的投资程度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保持一致,美国会计准则对于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产生控制这一投资程度没有要求投资企业使用成本法,更多的采用的是权益法。
2. 权益法是指投资以初始投资成本计量后,在投资持有期间根据股权投资比例的变动对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的方法。与成本法不同,权益法在投资实物中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在国际会计准则中,权益法同样适用于两种情况:能够与其他合营方一起对被投资单位实施共同控制的投资,即对合营企业投资;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重大影响的投资,即对联营企业投资。对于权益法所适用的投资程度,各大会计准则的规定基本一致。
三、权益法或成本法的选择对投资者财务报告产生的不同影响
1. 在初始投资时,若采用成本法,投资结果只会影响资产项目之间的变动,即现金减少,股权投资额增加,资产总额不会发生变化;若采用权益法,投资者报告要受被投资单位净资产的评估价值影响。若被投资单位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大于其账面价值时,投资企业对于其溢价值要根据不同资产在当期进行摊销,摊销的结果使投资企业资产负债表中资产额减少,相应当期权益额下降,当期盈余收益减少。
在投资报告期间被投资单位宣布发放现金股利时,若采用成本法,投资企业的资产、权益以及当期盈余收益同步增加;而若采用权益法,投资企业资产项目之间金额发生一增一减的变化,而资产总额、权益以及当期收益保持不变。
在投资报告期结束时,若采用成本法,则不必进行任何会计处理;而若采用权益法,则投资企业当期资产、权益以及当期收益都必须按股权比例计列被投资单位当期收益。
2. 现以2009年某国际餐饮集团BAISH(投资方)投资于国内某著名的餐饮连锁有限公司XFY(被投资单位)为例,说明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对财务报告的影响:
XFY2009年3月25日早晨7∶15发布公告,公司获股东TI及PR通知,二者将拥有的XFY股权悉数出售给BAISH餐饮,共计14 312.987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3.92%。XFY控股股东PW及主要股东BY则表示,它们将所持6 239.870 4万股股份出售给BAISH,占总股本的6.07%。上述两笔股份转让协议的签署时间都在3月24日。BAISH此次为收购XFY 20%的股权出资4.93亿港元。考虑到PR持有的股份计入公司公众流通股股份,转让完成后XFY将不符合公众流通股占25%的规定。主要股东BY做出相应对策,将其所持10.03%的股权进行分派,分派后,公众流通股占比将恢复到至少25%。自此,BAISH将成为XFY第二大股东,PW持股45.88%,仍为控股股东。同时BAISH也承诺,尽管收购了20%的股权但不会参与XFY公司的日常管理事务。在XFY餐饮连锁有限公司2009年年度财务报告中,公布发行的普通股有1 027 678 370股,期末宣布发放的现金股利为12百万元,全年净收益为155.4 百万元。此项投资对BAISH公司财务报告(忽略所得税影响因素)的影响见下表。
根据上表:1在投资初始,当XFY净资产被评估的公允价值大于其账面价值,若BAISH采用权益法,则资产、权益以及当期收益可能减少,这是由于BAISH需要根据其20%的投资比例摊销其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的差异额。而采用成本法则不需要考虑XFY净资产的公允价值。2投资报告期间,XFY分配股利,BAISH采取成本法,记录其应收到的投资股利,资产的“现金”项目和权益的“留存收益”项目以及净利润的“投资收益”项目同时增加12百万元。若采用权益法,BAISHE的资产的“现金”项目和“股权投资”项目一增一减12 百万元,总的资产额未变。3在报告期末,BAISH公司采用成本法核算时,各项目不会受XFY的影响。而采用权益法核算时,股权投资必须按投资比例计列被投资公司收益(155×20%=31),因而会改变资产负债,并形成对公司当期收益的影响。
因此本文建议,对于那些资金充足的、能够承受更高风险的公司,可尝试对被投资单位形成重大影响或控制的投资,在会计核算处理上采用权益法,从财务报告上体现更多收益,并能通过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有效地改变资本结构而增强股东和其他投资者的信心。若投资者投资动机趋于稳健,而且并无强烈意愿参与被投资单位的经营管理,仅希望通过获得短期投资收益作为回报,则可以对被投资单位形成既没有重大影响也不实施控制的投资程度,从而使用成本法核算。
摘要:对于投资企业而言,如何进行正确及有效的股权投资会计核算,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股权投资程度。本文通过对股权投资程度的认定,探讨了“重大影响”、“控制”以及“缺乏重大影响”三种投资程度与不同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关联问题,并结合案例分析选择不同核算方法所导致的财务结果以及对财务报告的最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