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与国际贸易(共12篇)
知识经济与国际贸易 篇1
一、知识产权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一) 知识产权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技术转让, 版权许可, 含知识产权的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自上世纪90年代起, 仅一年中美国计算机软件这一种版权保护对象, 贸易额已达76亿美元。当然从国际贸易额的绝对数字上看, 无形的知识产权转让, 还远比不上有形货物买卖, 但知识产权贸易量的上升速度却在迅猛增加。
(二) 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
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有利于一国产权人利益最大化的实现;也为他国使用人提供合法合理的行为依据, 进而保证和促进了国际间贸易往来的自由发展。
知识产权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与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对其进行过度的保护却会带来种种贸易争端。因此, 国际趋势采用将知识产权与国际贸易相结合的手段, 从而使得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成为贸易国进行贸易往来的前提要件。
(三)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对象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压力
自二战以来, 发达国家一直凭借其经济强权、技术先进等优势在知识产权的国际化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并为其自身利益不断追求知识产权保护的高标准化。这使得其他国家 (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 非产权人处于十分不利的境地, 面临着诸如专利申请被设障碍、已进入生产或流通领域的产品被诉侵权等一系列贸易屏障, 进而使得知识产权保护成为国际贸易非关税壁垒的重要方式之一。而此种非关税贸易壁垒, 严重阻碍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发展及其公平价值目标的实现。
二、TRIPS协议的由来和特点
(一) 背景与由来
在TRIPS协议之前, 已经有一些公约对知识产权进行国际保护, 例如《巴黎公约》 (工业产权) 、《伯尔尼公约》 (版权) 《保护表演者、录音制品制作者与广播组织公约》 (邻接权) 等。
但多数知识产品出口商对已有的公约并不满意。他们认为, 诸如已有公约对假冒商品的惩处力度还远远不够。另外, 他们还要求确定一个更加可行而有效的争端解决机制来处理与知识产权有关的矛盾与纠纷。
1947年的关贸总协定涉及了知识产权问题。从理论上讲, 关贸总协定的国民待遇 (第3条) 等条款, 均可以适用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但关贸总协定中直接提及知识产权保护的内容和条款非常有限, 只有原产地标记 (第9条) , 要求缔约方制止滥用原产地标记的行为等条款对知识产权的相关保护予以提及。可以说, 关贸总协定中对知识产权保护这一方面并没有明确的规则和原则。
其中所涉及的假冒商品贸易这一知识产权问题, 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然而就这个问题未能达成协议。以美国、瑞士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主张, 应当将知识产权列入多边谈判的议题。而以印度、巴西和南斯拉夫等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则认为, 保护知识产权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任务;应当把对假冒商品贸易的制止与广泛的知识产权保护区别开来。
直到1986年乌拉圭回合谈判正式开始前, 各国仍没有就是否将知识产权纳入谈判议题达成合意。从政治和经济技术角度上看, 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是乌拉圭回合谈判中最困难的议题之一。但随后的1986年9月, 发起乌拉圭回合谈判的部长宣称, 关贸总协定缔约方应谈判达成一项多边协议, 确定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总体原则和详尽规则, 以促进知识产权的持续稳定发展, 并且使其不至于成为自由、公平贸易的障碍。
(二) T R IPS协议的特点
作为新的历史时期的一项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TRIPS协议》具有如下特点:
首先, 它采纳了国际贸易中通行的“最惠国待遇”原则。因为, “最惠国待遇”原则是亦是关贸总协定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的基石, 所以TRIPS协议的“最惠国待遇”原则应放在整个WTO法律体系内加以解读和理解。
其次, 它特别规定了保护知识产权的可行性措施。这包括成员方有义务依据其国内法提供必要的程序措施和补救手段, 以保证协议中所规定的知识产权得以有效保护和运行。
再次, 它规定了较高的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如, 在与合同许可有关的反竞争法领域, 《TRIPS协议》规定WTO成员国应采取必要措施, 避免滥用合同许可中的知识权利及由此对竞争产生的消极负面作用。
最后, 它规定了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实施《TRIPS协议》的不同时间表, 即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包括经济转型国家) 和最不发达国家, 分别从1996年1月1日、2000年1月1日、2006年1月1日起实施。但是, 所有成员国从1996年1月1日起都必须履行《TRIPS协议》所规定的国民待遇与最惠国待遇原则这两项义务。
三、《TRIPS》协议下国际贸易与知识产权的价值
平衡
(一) 国际贸易自由化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地域性的价值平衡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 人们不断提高对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的全面深入认识。全球视野下协调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趋势还会继续。然而, 这一趋势中存在着一个重大的路障, 那就是知识产权本身可能成为自由贸易的阻碍。
知识产权保护具有地域性, 这不仅源自各国主权的地域限制, 而且在于某些知识产权的取得必须经过国家注册 (如商标专用权) , 或经过国家授权 (如专利权) 或等条件。国际贸易中的技术等智力因素迅猛增长, 客观上要求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但是, 知识产权保护的地域限制因各国主权的存在而不可能消失。
1980年, 在双边贸易的框架下, 美国首先提出了在商品贸易的进程中要保护和尊重知识产权。这项提议在《TRIPS协议》中又被进一步推广, 首先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进行谈判协商, 更多地体现了发展中国家的呼声。但之后, 又转移到了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的谈判桌上, 此时更多的是体现发达国家的权利主张, 且新的立法实则损害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与此同时, 这种反竞争的、垄断的保护标准也是与竞争的、开放的贸易自由化趋势相违背的, 并且造成了全球间利益平衡机制的打破与失衡。
有人认为如果允许全面实施知识产权保护, 贸易就会被垄断所抑制。也有人认为没有知识产权保护, 人类的创造力就会因为得不到利益而停滞, 继而损害了全球经济的发展。无论怎样, 国际社会所要做的就是要有效协调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 使之为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 国际贸易公益性与知识产权私有性的价值平衡
国际贸易需要发展, 从而为更多公众带来福利;私人占有的知识产权需要得到国内和国际保护, 从而激励产权人更多的创新。此二者的价值目标都需要受到尊重, 都需要受到公平对待。为了实现二者的价值平衡, 国际社会为此做出了许多努力。世界贸易组织 (WTO) 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TRIPS协议) 中规定: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实施应有助于促进技术革新及技术转让与传播, 有助于技术知识的创造者和使用者的相互利益, 并有助于社会和经济福利、权利与义务的平衡。这些条文确立的基本前提都是在于平衡社会公益与知识产权人利益之间的价值分配。
正如人们通常所认为的, 似乎在公共利益与知识产权的私人利益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直面冲突。《TRIPS协议》强制性地将私有权利与公共利益加以区别规定, 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私利与公益之间的价值冲突。然而, 知识产权人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在国际贸易交往中频频出现知识产权纠纷, 这些冲突导致国际贸易的公益性与知识产权私人占有的价值失衡。这些失衡, 必须加以平衡。
(三) 国际贸易和知识产权在发达与发展中国家间的价值平衡
全球绝大部分技术创新和发明都源自发达国家, 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等新兴工业国的转让技术、贸易投资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发展中国家要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 同样也需要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以引进先进产品和技术, 扩大对外安全出口并增进国际间贸易往来。
对于知识产权, 国内政治的影响是很大的, 如对知识产权的相关立法即可造成间接的贸易壁垒。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对外国智力产品的保护情况, 最终的考虑仍是有利于本国的利益。但在本国利益实现的过程中却有可能损害知识产权人的权益, 从而激化外国产权人的权利主张。由此, 均衡本国利益与外国智力创造者权利的问题被提出来了。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近些年来已经有了很大改善。在很大程度上, 这得益于《TRIPS协议》的达成。因为《TRIPS协议》是一个代表对发达国家知识产权高水平、高标准保护的国际公约, 发展中国家为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都满足《TRIPS协议》的要求, 纷纷对本国的知识产权立法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然而, 《TRIPS协议》本身即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知识产权问题上相互妥协的产物。如协议对发展中国家给予了一些“优惠待遇”, 允许给与发展中国家一些政策弹性。但我们知道, 这种优惠待遇的范围是非常有限的, 这仅仅是知识产权保护在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达成平衡的一个手段。
随着国际间贸易的日新月异, 知识产权制度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全球视野下知识产权的价值平衡始终是一个动态的平衡, 且这种平衡是建立在实质不平等上的平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贸易中的产权纠纷还会继续。要解决这种价值失衡, 还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协调和努力。
四、结语
不难看出, 《TRIPS协议》是现阶段国际社会为解决世界贸易中各权利义务主体间价值失衡的暂时妥协。具体到国际贸易与知识产权之间的价值失衡的解决, 不仅是私人或某几国的事情, 它更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协调和努力。国际社会应以价值平衡的立场出发, 共同促进和推动均衡贸易的长远发展。这个过程会是漫长而又艰难的, 但又是整个国际社会值得努力和期待的。
摘要:在世界知识经济浪潮蓬勃发展的今天, 含知识产权等智力因素的无形商品在贸易往来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自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圆满结束以来,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以下简称TR IR S协议) 标志着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而当今时代的国际贸易中, 知识产权的特殊保护以及因此产生的知识产权纠纷却严重阻碍了贸易的自由化发展及其价值目标的实现。各国所追求的最终价值平衡, 还需国际社会的共同持续努力。
关键词:TRIPS协议,国际贸易,知识产权,价值平衡
参考文献
[1]朱江岭, 张炳烛.知识产权保护与战略运用[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
[2]刘剑文.TR IPS视野下的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刘文华.W TO与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冲突于规避[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4]冯汉桥.论国际贸易与知识产权的关联性[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118) .
[5]刘德标.试论知识产权与国际经济贸易的关系[J].经贸论坛, 2011, (94) .
[6]姜雪来.国际贸易与知识产权的价值平衡[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11, (4)
[7]叶留娟, 赵有广.国际知识产权贸易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 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8, (116)
知识经济与国际贸易 篇2
经过九周的国际贸易理论课的学习,同时在于老师平时的悉心教导下,我对国际贸易这门学问有了崭新的认知与了解,并对这门学科产生了更加深刻的感想。
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和/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国际贸易是商品和劳务的国际转移。
掌握国际贸易的理论和国内外常用的贸易政策,认识和理解国家有关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同时启发加入WTO后我国贸易体制和贸易政策的改革,让我们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即通过课程学习,使我们既有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基本理论知识,以便能为其他经济类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又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需求的新型人才。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
通过学习国际贸易理论,我了解了国际贸易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到逐步完善,国际贸易理论是学习国际贸易实务和其他国际经济学的基础,拓展了我的视野,增加了我的知识面,让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要想在自己的专业岗位上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从各方面培养自己的能力与素养。
目前,人类正在经历一场重大的技术变革,这就是电子商务的变革。由信息技术引发的电子商务尽管还处于发展阶段,但它一经进入国际贸易领域,就对传统的贸易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传统的国际贸易活动,每一笔交易涉及的主体一般包括买方、卖方、银行、运输、税务、海关、商检等部门,环节众多,业务运作过程十分复杂,效率低,周期长,越来越不适应当
今国际贸易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电子商务则可以通过互联网将交易涉及的各方连成一体,把其中部分或全部的业务处理过程转移到网上,从而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成本,提高了效率。因此,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以电子数据交换为手段,以有形产品的间接贸易和无形产品的直接贸易为基本业务内容的电子商务,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所接受。
电子商务随着信息通信科技的发展而日渐普及化,网际网络的发展改变了世界既有实体商务体系之面貌。由于电子商务具有跨国界之特性,配合全球自由贸易体之逐渐成形,在可预期的未来网际网络势将对全球贸易体系产生革命性之影响,透过网际网络来进行跨国境之信息交换、采购、付费、通关,乃至于电子化商品之流通等。
电子商务虽然已趋普及,然而随着信息科技的传播,不同国家、地区、企业乃至于个人间普遍存在着数字落差的问题,而数字落差现象之存在也成为电子商务之推展以及跨国贸易进行的最大障碍。我个人感觉如果哪个国家能够抓住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机遇,那么这个国家有可能会实现对外贸易的突飞猛进。电子商务亦将成为未来国际贸易之主流。
知识经济与国际贸易 篇3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世界各国贸易活动不断增加,这对于国际贸易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出发,提出相应的人才培养措施,为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的稳步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求;培养
前言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不断增加,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专业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具备实践能力,电子商务能力、外语能力以及优良的职业道德。要充分掌握社会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具体需求,并据此展开实践教学,加强对人才的培养,促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与社会成功接轨,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经济的稳步发展。
一、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要具备实践能力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一门应用型学科的专业,实践能力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国大部分人才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轨的情况。这是由于大多数高校只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在步入社会时往往会无所适从。因此,仅仅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课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要将掌握到的专业知识对当前的经济问题进行解析,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应用,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的专业能力。在工作中,自身的专业素养及专业技能的提升都与工作实践息息相关。再者,理论知识都是经过反复实践总结出来的。由此可见,实践能力不仅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基础要求,也是现代化人才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要具备电子商务能力
得益于互联网信息化高速发展,电子商务的运用日益加大。电子商务可以提供巨大的社会信息量,还能实现远程贸易,转变了国际贸易传统的谈判形式,极大程度精简了国际贸易的操作流程,降低了贸易成本,是国际贸易的必然发展趋势。电子商务型人才是国际贸易的新需求,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当加强人才电子商务能力的培养。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要具备外语能力
外语能力在国际经济与贸易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熟练运用外语不但能增强与客户间的沟通交流,还能扩大客户资源量,为企业争取到更多的商业机会。所以,我们应当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外语能力。
(四)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重要要求
职业道德不仅是行业的基本准则,同时还能够约束人们的某些行为。如若员工缺乏职业道德,将会威胁到企业正常运营及发展。例如:有些员工将企业机密高价出售给企业竞争对手,或者员工离职并带走企业的客户,这都将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职业道德在企业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要注重培养良好的职业的道德。
二、 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途径
(一)加强实践教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教学是提高人才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①要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目标的确定能引导学生对实践能力产生正确的认识,从而正确认识实践能力的重要性。②在课堂中增加实践案例教学内容:教师在课本基础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实践教学,让学生对内容进行解析并模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③建立学生实践考核体系: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考核,有利于学生自主完成实践,并养成实践的良好习惯。④创设实训基地:学校应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创建符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需要的实训基地,模拟日后的工作内容与环境,让学生从中得到仿真训练,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与实践能力。⑤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使得学生能够有实践的机会:学校可以加大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让学生得到了锻炼的机会,保证了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⑥引进企业精英兼任学校教师:企业精英往往具有丰富的时间经验,他们可以通过分享自身的实践经验,与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沟通交流,并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提高学生电子商务能力
电子商务都是通过计算机来完成的,然而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计算机课程远少于专业理论课程,并且计算机课程往往都是跟着老师特定的步骤来进行,不利于提升学生电子商务能力。学校应当对计算机课程进行调整,增加更多的计算机课程,并转变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式,将教材内容与上机课程结合在一起并向学生讲解操作步骤,让学生在上机课程中可以自由发挥,并运用理论知识通过计算机来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与此同时要对计算机的软件进行更新,及时安装相关的模拟软件,如“国际贸易进出口业务模拟”、“国际贸易业务谈判”等模拟软件,让学生能通过计算机进行模拟贸易,以提高学生的电子商务能力。
(三)提升学生外语表达能力
受我国教育教学侧重点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学生的外语笔试能力强于口语能力。而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中,要求学生能与外国人流畅的沟通,所以应重视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外语口语能力的培养。首先,将学生口语考核纳入成绩考核的一部分,从而督促学生自觉进行口语训练。其次,学校应适当增加双语教学课程,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采用双语教学的方式,加大与学生的课堂互动,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外语词汇的理解,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此外,对学生的外语商务谈判进行强化训练。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外语知识培训不仅仅局限于文章的理解及口语能力的锻炼,更重要的是外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在国际贸易中,商务谈判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外贸函件商务英语及谈判等知识,通过参与教师设置的各种教学活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商务谈判与外贸函件的写作当中,以此提高学生外语商务谈判的能力。
(四)提升学生职业道德水平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职业道德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利益,所以应重视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职业道德的培养。首先教师在教学时引入与职业道德相关的教学内容,适当加入违反职业道德的案例,让学生引起足够的重视。其次学校可以定期开设职业道德相关的课程,聘请国际经济与贸易行业的优秀人才或者与职业道德相关的法律人员,到校开展职业道德培训与讲座,加深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提升学生职业道德水平。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是一个经济贸易大国,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有较高的需求。高校在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过程中,要充分了解社会的对国际经济与贸易型人才的具体需求,并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提高人才综合能力素质,为国家不断输送应用型人才,为促进我国国际贸易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作者单位:沈阳大学经济学院)
教改立项课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评价方法研究(编号:20141003)
参考文献:
[1]黄林.市场需求导向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
[2]张裕晨.基于就业导向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浙江树人大学现代服务业学院为例[J]. 出国与就业(就业版). 2011(11)
[3]韩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 商. 2013(09)
[4]李金玲.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路[J]. 高等财经教育研究.内蒙古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Z1)
[5]李洪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多层次培养模式探讨[J]. 中国集体经济. 2011(07)
新经济地理与国际贸易 篇4
1、新贸易理论
传统的贸易理论是在完全竞争和要素不可流动的条件下由李嘉图模型发展而得,认为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是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根本原因,具有不同资源禀赋的国家会生产并交换不同的产品。传统贸易理论只能解释具有不同资源禀赋的国家之间的商品贸易,而对于产业内贸易则失去了理论意义。新贸易理论则是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基础上,为了解释产业内贸易而发展起来的,它在传统贸易理论的基础上有了新的突破:各国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是为了利用其收益递增的优势;而分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历史条件的影响,具有“路径依赖”性;由于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各国可以制定策略性的贸易政策,创造比较优势,改变专业化模式。
2、区位理论
1826年冯·杜伦(Von Thunen)在其名著《孤立国》中提出了著名的圈层布局论,奠定了区位理论的基础。100年之后,在继承和发展冯·杜伦理论的基础上,克里斯泰勒(Christaller,1933)的《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以及勒施(Losch1940)的《区域经济学》提出了“中心区位理论”。但是对新经济地理影响最大的还是哈里斯(Harris,1954)和普雷德(Pred,1966)在区位理论方面的贡献。哈里斯(1954)认为制造商会选择接近市场的地方建立工厂。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他利用“市场潜力指数”测量美国各县接近市场的程度,该指数实际上是与各县附近市场购买力的加权平均,其权重取决于该地区与市场的距离并与距离成反比。结果表明:美国工业集中地区都具有较高的市场潜力,而且生产的聚集能够自我加强。厂商选择离市场较近的地区进行生产;但同时接近市场的地区也是其他厂商会选择的地区。普雷德(1966)则关注于地区经济增长的动态变化,他采用了“基础乘数”分析法。他认为收入中用于当地支出的份额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取决于当地市场的规模,那么随着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市场会大到足以支撑一个高效的规模企业,从而使得本地提供更大范围的商品和服务变得有利可图,如此反复,便会启动区域经济增长的积累过程。
3、规模经济和外部性
新经济地理和传统的经济地理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规模经济的引入。因此,要理解新经济地理,就要从规模经济和外部性开始,其中影响最甚的当然要数马歇尔模型。该模型将规模经济看作是外部的,是由于劳动的专业化分工而引起的。马歇尔认为厂商之所以集中有三种不同的原因:首先,厂商的集中形成了劳动市场的集中和共享;其次,产业的集中能够降低投入品的获得成本;最后,集中还会带来技术的外溢。马歇尔的外部性理论被克鲁格曼用来解释产业地方化的动机,而这种解释也渐渐被后人所接受。因此我们在新经济地理的许多文章中都能发现,其实所谓的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正是这种外部性理论的延伸。
二、新经济地理的基本理论
克鲁格曼(1991)第一次试图用经济学的模型来解释哈里斯和普雷德所提出的观点。他利用DS方法,建立了一个最简单的两个地区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只存在两个行业:农业和制造业,农业是规模报酬不变的,制造业规模报酬递增;农产品没有贸易成本,而制造品的贸易存在运输成本。为了简化模型,他将生产要素分为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和专门从事制造业生产的工人,并且限制农民不能在两个地区之间自由流动,工人则是可以自由流动的要素。
在均衡的形成过程中,要受到“向心力”和“离心力”的影响。“向心力”是指使得制造业集中于一个地区的作用力,其作用与外部经济相似。向心力主要来自于规模经济、运输成本和要素的流动性三个方面的互相作用。简单的说,规模经济和运输成本的存在使得厂商总是想聚集在靠近市场和供应商的地方进行生产;但同时靠近市场和供应商的地方也是别的厂商选择的地方。这样的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就造就了经济中的“聚焦”现象。而“离心力”则是那些阻止厂商聚集在一块儿的力量,例如农业生产受地理限制。
当运输成本较高的时候,很少有区域间贸易,工人的收入主要取决于当地的竞争,随着工人人数的增加,收入减少。此时的均衡就是制造业人口均匀分布于两个地区。当运输成本很低的时候,一个典型的厂商会在两个地区都销售其产品;但是如果它位于人口较多的地区,就会更加接近市场,因此也能提供更高的工资;反过来,工人由于接近市场,其工资能够转化成高的购买力。因此,在低运输成本的情况下,实际工资会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增加。在此时,生产集中于两个地区的任何一个都是均衡的,因为工人不会有离开的动机。除此以外,人口在两个地区均匀分布也是一种均衡,因此,运输成本较低时存在三个可能的均衡。当运输成本中等程度的时候,离心力和向心力旗鼓相当。如果两个地区的差异较大,向心力占优势;而当两个地区条件相似的时候,离心力占优势。因此,在运输成本中的时候,存在五种可能的均衡状态。是否所有的均衡都能稳定存在?答案是否定的。当经济中具有很高的运输成本时,均衡只有一个——制造业在两个地区之间平均分布;若运输成本逐渐降低,经济会达到一种临界状态,这时对称分布的均衡不再稳定。只要某个地区的制造业少许增长就会导致几乎全部制造业集中于该地区,最后该区成为了制造业的“中心”。经济的这种自发调节过程,可能只依赖于一件十分偶然的历史事件,但历史并不是全部起作用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人们的预期也会影响经济的走向。克鲁格曼对历史与预期给均衡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他指出历史与预期究竟哪个起决定性作用,取决于三个参数:贴现率、外部经济的影响力大小和调整速度,如果贴现率很大、外部经济作用小或者调整速度很慢,历史会起决定作用,克鲁格曼的这些理论给经济学家们留下了引路石,后来的研究虽然引入了新的元素,但是其基本的结构和建模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他的影响。
三、新经济地理和国际贸易
目前,新经济地理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方面以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为主要目标,研究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是以克鲁格曼和维纳布尔斯为代表的国际经济学家,致力于将新经济地理模型引入到国际贸易的研究中,分析国家之间差异的形成原因,聚集对经济的影响等等。
1、基本模型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逐渐加快,际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但是,真正用地理模型来说明国际贸易还是克鲁格曼和维纳布尔斯(1995)的模型。这个建立在克鲁格曼(1980)和伊希尔(1982)基础之上的经济地理模型,既不同于传统的国际贸易模型,也不同于克鲁格曼的模型(1991)。为了体现国家和区域间的区别,该模型取消了劳动力具有流动性的假设,而加入了中间品贸易。这样一来,导致产业活动集中分布的不再是厂商和工人之间的联系,也不是厂商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而变成了厂商和厂商之间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又进一步被解释为成本关联和需求关联。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个地区拥有较大的制造业部门,该地区便能为中间品提供较大的市场,这就使得这个地区能够吸引来更多的制造业厂商,这是所谓的需求关联(其含义类似于后向关联)。另一方面,如果这个地区能够生产较别地更多的中间产品,那么该地区的最终产品生产成本就要比别处低,这是成本关联(其含义类似于前向关联),这两种联系使得厂商越来越多的聚集于该地。当运输成本降低到一定程度,世界经济就会自发的形成以制造业为中心,非工业化地区为外围的产业分布。
他们还进一步解释:如果制造业部门足够大,还会造成国家之间的工资差异。前向关联和后相关联会使得工业化地区的劳动力需求增大,而其他地区的工业逐渐衰落则会降低该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这样一来,成为制造业中心的地区实际工资会上升,而非工业的外围地区实际工资下价,全球的经济一体化导致了不平衡的发展。但是如果运输成本继续下降,厂商会逐渐失去由于接近市场和供应商所带来的前向关联和后相关联的优势。同时,外围的非工业化地区,由于具有较低的工资率从而具备了较低的生产成本。当运输成本降低到足够低时,外围地区低成本的优势将足以抵消远离市场和供应商带来的不便。此时,制造商将搬出中心地带,到外围地区进行生产,从而使得中心和外围地区的工资率差距逐渐缩小。所以随着贸易自由化程度的逐渐增大,各国的工资差异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再变小的过程。
克鲁格曼和维纳布尔斯(1995)采用了更极端的模型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没有国界的世界——地区不再是可分的断续的数值,而是完全连续的。他们认为,一个“平坦的世界”——所有产品和要素均匀分布的世界即使存在,也是不稳定的。劳动力的分布若发生些微变化,整个世界就会自发的形成一个个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距离的中心-外围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中,参数的变化将会导致“断续均衡”,即一旦区域专业化结构建立起来,即使经济体中的条件发生改变,在一定时间还是会继续存在下去的。但是当条件的改变达到一定的临界值,专业化结构就会变得不稳定,从而出现另一种经济地理结构。
2、聚焦与经济增长
克鲁格曼和维纳布尔斯(1995)迈开了经济地理迈向国际贸易的第一步,他们建立起了产业聚集和国际贸易之间的桥梁,这篇文章被后来的学者们认为是经济地理在国际贸易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帕格和维纳布尔斯(Puga&Venables,1996)在多产业的均衡方面又进一步深化,提出了聚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他们从工业化的角度出发,分析产业聚集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他们将制造业的发展作为聚集的一个动力,而不再仅仅局限于运输成本的降低。我们已经知道,不完全竞争、运输成本和投入——产出关联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刺激厂商在接近市场和供应商的地方生产。而这种聚集使得某些国家的工业化程度提高,同时也具有了较高的工资。如果工业化国家的制造业继续膨胀,会使得该国的工资过高,刺激厂商从该国转移到非工业化的外围进行生产。如果产业继续膨胀,外围国家也会逐渐变为工业化国家,进而厂商会继续向更加落后的国家转移。这种过程不断重复,工业化就犹如一股浪潮,从中心国家逐渐波及外围国家。在不同的行业中,产业间关联较弱的行业,处于上游位置的行业或是劳动密集度较弱的行业,在工业化的蔓延中会先行调整,然后再波及到其他行业。
鲍德温和福斯里德(Baldwin&Forskild,1997)借助内生增长理论的分析方法,也提出了一种新的地理和贸易模型。这个模型中的循环因果涉及到的不是要素的流动而是要素的积累,拥有较大市场的国家往往会进行较多的投资,而这些投资又进一步扩大了该国的市场。
3、贸易政策与经济福利
新贸易理论认为,单边贸易壁垒的提高,有助于降低该国国内产品的价格。鲍德温(1999)利用存在聚集力的模型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并指出聚集力的存在强化了贸易保护的降价效应。然而这种效应是从一系列简化的假设结果。虽然单边贸易保护政策,从提高本国工业生产份额这个意义上说,可以促进本国工业化的发展,但这也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发生的,这需要一定的条件,其实贸易自由化也可以促进工业化的发展。帕格和维纳布尔斯(1997)首次对贸易自由化促进工业化发展的可能性进行了研究,指出单边自由贸易政策与进口补贴虽然在吸引外资的效果上较为接近,但是前者能够产生更高的经济福利。鲍德温和福斯里德(2002)详细分析了自由贸易协定所带来的经济影响,他们指出全球经济自由化有利于大国而不利于小国。在多边自由化过程中,最小的国家首先失去其所有工业,随着自由化的推进,其他国家依市场规模小于平均市场规模的程度,依次变为“边缘”国家。当贸易完全自由化时,所有工业将集中于市场规模最大的国家。如果这些国家之间取消贸易壁垒,就会形成很大的市场,从而引起投资创造和投资转移效应。而自由贸易协定的成立会使成员国的居民实际收入增加,非成员国的经济利益受损。而贸易集团的形成,也会产生一种自我强化的作用,从而导致一种“多米诺”效应,导致贸易自由化向全世界逐步扩散。
地理和贸易本来是密不可分的,新经济地理打开了一扇大门,为贸易理论的研究引进了区位的分析方法。而经济学家们在这方面的工作“更多的是提出问题,而不是解答问题”。但更重要的是,经济学家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地理的重要性,并且应用到了模型中去。
摘要:20世纪末,经济地理引起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的关注。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们打破了传统的国际经济学中的国家界限。从区位的角度讨论规模收益递增、外部性、比较优势等时产业的区位分布产生的影响。本文总结了新经济地理近年来取得的主要成绩,并着重分析了新经济地理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的发展和应用情况。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关联作用,聚集力
参考文献
[1]藤田昌久、保罗·克鲁格曼、安东尼·J·维纳布尔斯著.梁琦主译: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保罗·克鲁格曼著.张兆杰译:贸易与地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安虎森:空间经学原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4]Martin,R.&Sunley,P.1996.Paul Krugman's Geographical Economics and Its Implicatiom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Theory:A Critical Assessment.Economic Geography Vol,72,No.3.
[5]Krugman,P.1998.Space:The Final Frontier The Journal of Econ- omic Perspectives,Vol.12,No.2.Spring,1998.
[6]Puga,D.and A.Venables,1996“The spread of industry:spatial agglomeration in economic development,”CEPR.Working Paper #1354,1996.
国际经济与贸易简历 篇5
婚姻状况:未婚身 高:厘米
体 重:
公斤
求职意向描述_应聘岗位:会计
|
商务/贸易/国际业务
|
报关
|
市场/行销策划
|
文员/电脑打字员/操作员
岗位描述: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报关/文员工作经验:3年期望月薪:
教育背景
毕业学校
重庆大学最高学历:本科专 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电脑水平:良好外语语种:英语外语水平:一般
教育历程:
1990年毕业于重庆南开小学
1995年毕业于重庆实验二中
取得国家自考会计专业专科文凭,并于同年取得会计电算化上岗证
毕业于重庆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全日制本科班,并于同年取得国际商务实习证书,成绩优秀
工作简历
196月进入教育局下属重庆华育纸业有限公司,担任会计,工作半年
年底进入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寿险部成为正式员工,工作三年,并于取得保险代理人资格证
个人能力及自我评价
本人经过全国自考会计专科学习和重庆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全日制本科班的深造,以及之前的实际工作经验,掌握了所学的国际及国内贸易学,进出口贸易学,财务会计,企业管理,经济分析,计算机,市场营销,谈判实务和商务英语等主修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并且各科成绩优秀,
国际经济与贸易简历
,
取得了全国会计自考专科文凭,重庆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文凭,会计电算化上岗证,国际贸易实习证书和保险代理人资格证。
在实际工作方面,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和各类办公及财务软件,熟知营销实际工作及谈判技巧,熟悉各类公务文书及商务信函写作。
性格外向开朗,自信自强,待人热心,诚实守信,在大学生活及学习期间,积极参加学校各类文体活动,有一定的交际、组织能力,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新发展探析 篇6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 发展 探析
1、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新发展
世界经济目前全球范围内都在快速融合,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和全球经济的发展呈现一种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自由化、贸易交易网络交易话的新局面。下面分析现在新发展的态势:
1.1、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
现代的国际经济发展趋势正在向着全球化的趋势发展,整个国际贸易市场在经济上是相互依存、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并且现如今各个国之间的金融活动和经济组织是一体化,联系紧密,进而使市场成为一个全球化的市场。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地建立了合理的,时宜的,适合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目标和计划。完善了经济管理体制。规范了全球经济的经济行为,保证管理体制的完善,与此同时这样明确了全球经济的的未来发展趋势。使国际贸易在新的经济发展中,使开放的全球经济大市场得以建立,更利于各种有效资源和新型技术及财力资金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最优的配置和最大的利益。
1.2、自由贸易的新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新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自由贸易的新发展,使各国的经济与国际市场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并且自由贸易可以形成互相有利的国际分工,使生产要素得到最优化的配合,促进市场的发育;自由贸易可以扩大国民真实收入,在自由贸易环境下,每个国家都根据自己的条件发展最擅长的生产部门,劳动和资本就会得到合理的分配和运用;自由贸易可以加强竞争,提高经济效益。世界经济贸易组织的成立,正好符合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的要求,为自由的国际贸易经济提供了完善制度保证,也促进了国际经济质的发展。
1.3、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发展
全球经济和自由贸易的不停发展,也促进了各种不同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组织的发展,世界各国通过组建景茂集团加强经贸合作与发展,对国际贸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两个以上的国家或经济实体为了促进共同的贸易与经济发展,结成经济贸易集团,从事地区的经济一体化。按经济贸易集团内部自由化程度 可以分成: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和经济共同体等。对内,可以加强合作,有利于经济贸易集团内部要素的合理配置;对外可以增强谈判能力,提高经济贸易地位。
1.4、现代贸易交易网络化的新发展
网络技术越来越发达,知识经济结构也在不停的改变,所以现代贸易方式也向着网络化方向发展,形成了新的网络贸易,即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借助电子信息平台进行贸易交易和商务活动,一切的信息都在网络上体现,从贸易的洽谈、价格的定位到最后的签约,甚至付款等整个交易过程都可以在网络上进行,使现实的交易在网络上得以实现。这也是全球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一个质的飞跃。
2、我国要依据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现状,不断适应当前的发展趋势,寻求经济贸易发展新突破
2.1、开拓创新,提高科技技术的最优化利用
2.1.1、建立和完善国内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是自己的标准尽可能与轨迹标准相结合,降低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对我国出口的产品的限制。因为,一方面是国内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的完善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增强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2.1.2、强化科技体制的改革,建立科技发展要求和符合现代市场需要的新机制,保证市场发展体系的完善,给市场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已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与科技发展不协调一致的问题。
2.1.3、加强我国企业的创新精神,加大力度培养高技术人才,使科研成果得以实践,让新的科研成果走进企业,让企业尽可能的利用新技术。这样可以提高我国企业的创新技术,进而生产更优质的产品,加快我国企业的科技产业的技术发展。
2.2、适时推行网络贸易,开拓国际市场
知识经济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网络贸易日益成为拓展海外的贸易的重要方式。这主要是因为网络贸易具有传统贸易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首先网络贸易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其词,生产厂商也从中受益,通过网络企业可以开辟新市场,增加了贸易机会,获得规模经济效益,此外,生产厂商通过网络贸易可以简化交易程序,降低贸易单证处理成本,节约了生产费用。因此,本论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来促进网络之间的贸易经济:第一,要大力宣传网络贸易知识,让大家对它耳能熟详,进一步培养计算机高科技人才,树立网络贸易意识;第二,要加强网络贸易方面的各种立法,完善网络交易制度,保证网络交易的安全性;第三,国家应制定一些优惠措施,鼓励国内有条件的企业开展网络贸易,开拓国际市场,争取跟上国际经济发展的潮流。
2.3、参与国际贸易关系协调,维护我国外贸利益
当代世纪是知识经济发展特别快,科技技术也以飞快的速度发展,企业因此从中承担的无形风险越来越大,各国之间的国际贸易竞争激烈,随之会产生越来越多的贸易纠纷和矛盾。所以,我国要积极发展国际贸易经济,响应国际经济贸易中的有关规定,融入到国际经贸易中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态势,把知识领域的问题协调一致,使我国的国际形象更加良好使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有个质的飞越。国际贸易经济中,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应保持一致的观点和立场,拥有获得一样的利益想法,相联合起来使自身的贸易优势更加顽固,所以我国在这一观点上,更应该协调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的一致性,更应该关注以及重视知识经济领域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维护好我国的外贸利益,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因此,我国要紧抓机遇,紧紧跟随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新发展,在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新形势下,用开拓创新的方式带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薛荣久.国际贸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年.
[2]刘洋.中外企业家,当代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及我国的战略对策探析.2010年.
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与培养 篇7
一、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
1. 具有实践能力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
随着21世纪我国对外贸易的繁荣发展, 使得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所具有的专业知识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实践当中。所以, 目前我国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首要要求就是实践能力的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本身就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 是在学生掌握基本经济知识的基础上, 对社会经济问题加以分析和解决。如果各大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 那么只能培养出一个个只会学习的学生。这些学生进入社会后, 面对不断变换的社会经济趋势, 只能产生深深的无力感, 不能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工作岗位上作出更大的贡献。其实对大多数应用型的专业来说, 只掌握书本知识是没用的, 只有将理论用于实践, 才能发挥出个人的专业能力。实践出真知, 只有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紧紧联合, 才能体现学习专业知识的意义。同样, 想要在工作后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也都离不开工作上实践。再者, 所有的理论知识也都是前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由此可以发现理论和实践的紧密联系。总之, 实践能力是现代人才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 具有实践能力是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
2. 具有综合能力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
现在的用人单位, 不仅仅需要具有专业能力的人才, 更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离不开计算机的使用。计算机不仅可以提供大量的社会经济资源信息, 还可以实现远距离的贸易交易。现代电子商务发展迅速, 这就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可以及时的掌握各种电子商务软件的使用方法。同时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新的商务软件也在不断开发中, 使得用计算机进行日常工作成为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不可或缺的能力。另一方面,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 这就使得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人员需要经常与外国人打交道, 掌握一门甚至几门外语的能力成为了基本的需求。外语能力的掌握不仅能够使员工在工作上与客户更好的沟通和谈判, 还能帮助企业获取更多的商机, 拥有更大范围的客户资源。所以, 掌握外语能力, 成为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基本需求。总之, 具有综合能力, 是现代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新需求。
3. 具有一定情商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
从现代企业招聘的考核项目上来看, 具有一定的情商成为了应聘者的新优势。情商是近近几年来提出的与智商相对应的新概念, 指的是人在情感、意志以及受挫等种种方面的品质。一些研究证实, 人的成功主要取决于情商, 所以对情商的考察也越来越多被用于企业招聘和管理中。一个具有一定情商的人通常能够很好的与人交流沟通, 能够获得别人更大的支持和理解, 而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工作中, 与人沟通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国际贸易工作中, 常常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 想要获得对方的认可, 就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而具有一定情商的人在与人交往和团队合作中, 往往占有一定的领导地位。团体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工作中也不例外。能够和团队中的人打好交道, 做到一呼百应, 在完成工作时就有更多的助力。况且情商与智商不同, 智商是先天的, 往往难以改变, 而情商却是后天培养起来的, 想要获得一定的情商在人才培养方面是可行的。所以, 具有一定情商, 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要。
4. 具有职业道德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
随着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 人们处理事情的思维也越来越灵活。然而与此同时, 人们的道德底线也一降再降, 在工作中缺乏了基本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 是人们根据职业特点制定的道德准则, 即员工工作中行为的基本约束, 也是这个职业对社会承担的基本责任和义务。一个不讲职业道德的人员的任用, 会给企业埋下巨大的隐患。过去很多企业没有这方面的认识, 对员工的职业道德没有过多的约束, 致使企业的运营受到了威胁。比如一些员工将企业机密以高价出卖给他人, 还有一些员工自立门户带走企业客源, 这些情况对企业经济收益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在企业中的地位尤其重要, 他们的行为往往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收益, 甚至企业的安危。所以, 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职业道德的考核极其重要。具有职业道德, 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重要需求。
二、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培养
1. 具有实践能力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培养
具有实践能力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培养需要从学校的实践教学上来考虑。一是强调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强调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可以引起教师和学生对实践能力的重视。同时教师也会增加课堂上讲解的实践案列的数量, 帮助学生提高对实践能力的认识。二是要增加课堂上模拟实践的内容。只要是涉及上机实践的课程内容, 教师都需要进行实践教学, 让学生模拟课程内容, 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三是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教师需要在课堂增加现有经济实践实例的讨论小组, 吸引学生积极的参加到讨论中, 促进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的产生。四是设立实践考核项目, 督促学生自觉进行实践。学校应该建立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体系, 注重实践能力平时的考核, 使得学生养成定期进行实践的习惯。五是建设学生实践的场地。学校应该建设学校内部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基地, 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 给学生创造一个模拟以后工作环境和内容的基地。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在基地中的训练, 真正掌握将理论用于工作的能力, 同时还能使学生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 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六是学校与企业达成合作, 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学校可以与一些企业达成合作的协议, 让学生免费在企业内实习。这样既给企业带来了利益, 也能够使学生得到锻炼实践能力的机会。如果学生表现良好, 还可能进一步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七是招聘一些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学校实践教学的实现还需要教师来进行, 而具有实践经验的老师可以更好的将自己的实践经验教授给学生, 教师的实践经历也可以成为与学生沟通的话题。所以, 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可以完善实践教学, 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总之, 具有实践能力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培养, 需要从实践教学的方方面面来考虑。
2. 具有综合能力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培养
想要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 学校不仅需要开设相关的课程, 还要有灵活的教学方法。虽然目前各大高校开设了计算机和外语的课程, 但是学生似乎只能掌握相关的知识, 在计算机和英语的使用能力上仍然有所欠缺。所以, 还需要创建更灵活的教学方式, 才能够完成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 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
就目前各高校的计算机教学而言, 是将理论和实践完全分开的, 并且理论课的数量远远多于实践课。学生在课堂上面对深奥的计算机理论, 常常感到不知所云。而在上机课上只能根据教师的步骤一步步进行, 下课后就将刚学的内容全部忘记。计算机能力的掌握实际上更侧重于计算机的使用, 所以, 想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能力, 还要通过增加学生的上机课程, 让学生多参加实践。并且学校应该改变现有的计算机教学体制, 尽量将理论课与上机课融合为一体。教师在课堂上同时进行理论知识和上机步骤的讲解, 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使用计算机进行经济数据分析和处理的能力。总之, 学校对学生计算机课程的教授, 要以提高学生计算机能力为目的。
(2) 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
目前中国学生普遍存在着英语笔试能力强, 而口语能力弱的现象。这是由于各个学校的教学侧重点以保证学生考试成绩为主。而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来说, 英语的口语能力相较于笔试能力更为重要。所以, 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学生, 应该以英语口语教学为主。一方面学校可以加大对学生口语考核的力度, 督促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另一方面, 教师在进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知识讲授时, 可以采用双语教学的模式, 帮助学生尽快的掌握专业英语词汇。所以, 想要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 还要通过改变现有教学模式来进行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 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人才需求。
3. 具有一定情商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培养
想要培养具有一定情商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 还要通过建立社团、组织活动和心理辅导等多方面来进行。一方面, 学校应该设立多种类的社团, 鼓励学生参与其中, 让学生彼此间有更多的沟通, 增强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另一方面, 学校的班级间要组织一些体育竞赛、知识竞赛、合唱比赛等团体活动, 使得学生参与到团体合作项目当中去, 促进学生团体合作能力的提升。再者, 学校要设立更多的心理辅导和咨询的地点, 展开一些心理活动。心理辅导和咨询可以帮助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敞开心扉, 与他人进行沟通。开展心理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解答一些生活中与人沟通过程中的困惑。总之, 保证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 才能保证学生积极的融入社会, 与人沟通合作, 进而培养学生的情商。因此, 学生情商的培养, 还需要从生活上来进行。
4. 具有职业道德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培养
目前多数学校的政治课是同时面向各个专业的学生而开设的, 没有涉及学生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而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职业道德对于企业乃至行业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所以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也应该被重视起来。一方面专业老师可以在授课时加入讲述职业道德的课程内容, 让学生关注到职业道德的问题。另一方面, 学校应该聘请相关法律顾问或是国际经济与贸易行业的资深人员, 专门开设几个课时, 进行职业道德内容的培训。与此同时, 课程内容上应该加入一些违反职业道德的个人案例, 引起学生对国际经济与贸易职业道德的重视。总之, 无论是为了满足国际经济与贸易对具有职业道德的人才需求, 还是为了国际经济与贸易行业的稳定发展, 学校都应该重视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三、结论
总而言之, 了解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人才需求, 才能更好的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进行培训, 使他们成为应用型的人才。这样不仅能为这些人才的未来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可以为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行业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因此, 研究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与培养, 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要: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人才培养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我国市场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也有了新的变化。针对这种变化, 各大高校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制定了相应的培养计划, 以便于满足社会对该种人才的需求。本文针对此种情况, 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做出了探讨, 同时给出了相应的培养对策, 希望能给关注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人们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社会需求,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祁丹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求探析[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1, 06 (28) :92-94.
[2]黄林.市场需求导向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 2012, 08 (33) :9-11.
知识经济与国际贸易 篇8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特点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隶属于应用经济学门类。作为涉外经济专业, 国际贸易所培养的人才将来是要从事国际经济活动, 因此, 这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四年的本科教育, 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化经营技能的专业人才, 培养学生从事国际贸易及国际化经营管理活动、相关理论和政策研究所需的基本技能, 即培养应用型高素质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具体说,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主要有:
(一) 对学生外语能力要求很高。国际经济与贸易有着深厚的国际化背景, 要求学生掌握从事国际贸易活动的专门技能, 英语是国际交流的通用语言, 因此对学生英语应用水平要求很高, 一些学校为了体现其对英语的重视, 甚至规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必须通过英语六级考试。在读期间, 还会开设如外贸函电、经贸英语等相关专业英语课程, 以强化学生的对英语的掌握能力。
(二) 要培养学生坚实的经济理论素养。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活动, 必须首先熟知世界经济运行规律, 熟悉世界贸易组织及不同国家经贸法则和业务流程, 掌握国际管理规则等内容。而这些内容都包含在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中, 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 实现通识教育, 让学生逐步掌握一般性的经济原理和经济运行规律, 培养其对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为以后贸易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 要培养学生较强的思辨能力。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不仅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广博的知识, 还要具有良好的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 具备出色的沟通、应变、协调和创新能力, 较强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不仅要培养对国际事件的敏感性, 还要求学生逐步形成经济学家一样的思维和习惯。一名合格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 应该具备“脑子转得快”、“思想有深度”的专业素质, 所以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分析研究能力、开拓创造能力和决策能力。
(四)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国家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中指出:“国际贸易学是研究国家 (地区) 间商品与劳务交换的理论与方法的学科, 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具有很强实践性特点的学科”。这里所说的国际贸易学实际上就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经济与贸易活动包括国际单证业务操作、报关、招投标、对销贸易、加工贸易等, 都是需要有大量的实践经验的, 单纯依靠理论无法支撑繁复庞杂的贸易活动。为了让学生缩短就业时的职业适应期, 在学习期间为他们提供各类型的实践机会, 充分锻炼其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二、国际经贸专业经济学教学案例设计
经济学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承担着在大学低年级培养学生经济思维和综合素质的任务。因此, 为适应这一学科的学生理论基础深厚、经济素养好、外语出色、实践能力强等培养要求, 经济学教学在内容体系相对稳定的前提下, 必须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进行创新, 以新颖的手段和灵活多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经济思维的启蒙, 为其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曾有人说“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 较好的教师是讲解, 优秀的教师是示范, 伟大的教师是启发。”启示法教学最适用的手段就是案例教学法, 这一方法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更为适用。
(一)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以经济生活中真实的情境与事件为题材, 将理论以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它最早于20世纪初产生于美国哈佛大学, 是哈佛商学院采集商业管理的真实事件经收集整理设计形成的教学方法。1980年, 美国的卡内基小组提出《准备就绪的国家:21世纪的教师》报告中, 把其作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开始推广。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 案例教学法优势十分明显。首先, 案例教学能够提高学习经济学的兴趣, 案例均来自经济现实, 有些甚至就是身边出现的事, 所以案例可以缩短课堂与现实的距离, 具有真实感和可信度, 会诱发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其次, 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案例教学变单主体为双主体,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主性, 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 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并在这一分析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
(二) 经济学中案例教学的设计思路
1.凝练教学主题, 明确重点和难点。
西方经济学内容丰富。微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市场结构、一般均衡、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和政府作用理论等;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总产出的决定、经济周期、长期经济增长、失业、通货膨胀、国际经济、宏观经济政策等。如果所有章节都面面俱到地设计案例加以分析, 首先学时不够, 同时也无法突出教学的重点内容。因此, 在设计案例时, 首先教师应确定各个章节的主题思想, 需重点讲解的内容, 明确重点和难点部分。为重点与难点设例, 这样既能以生动的形象教学加深学生对重点与难点的理解, 也可以为学生理清思路, 明确各章节应掌握的重点。
2.案例的选取要具有时代性和代表性。
第一, 案例的时代性。经济学的理论虽然已产生几百年, 但每一时期的经济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时代的局限性。不能把19世纪的案例套用到经济理论上用以说明现在的经济问题, 这样会削弱案例与当前经济生活的联系, 也会使课程内容与现实脱节。所以案例的选取一定要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如在分析市场失灵时, 应以1997年至今, 特别是2008—200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为主要题材, 这样在分析市场失灵时才会有的放矢, 强化学生的直观感受, 激发他们解决现实经济危机的热情。第二, 案例的典型性。现实经济生活纷繁复杂, 经济事件层出不穷。但若用于经济学教学, 却不是所有的经济事件都合适。能够作为经济学教学案例的必须具有鲜明性和典型性。如涉及供求理论中的支持价格和最高限价, 可以设计我国政府的农产品收购政策以及政府当前对药品价格的强制管理政策等, 既较好地诠释了供求理论, 又与学生身边的经济现实直接相关,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案例内容的设计要有深度。
案例的设计是最能体现出教师的经济学素养和学术水平的。因为案例不是搜集经济事件的简单罗列和堆积, 必须能反映并充分佐证相关教学内容。不宜过难, 难了学生会因知识储备不够无从下手, 只能消极等待老师讲解, 从而使案例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但也不宜过于简单, 结果一猜便知, 不仅降低了教学要求, 也会降低学生对案例的参与度, 丧失参与的兴趣, 使教学缺乏应有的深度与广度。所以在设计案例时, 应采取连环设局的方式, 对案例材料进行组织编排, 尽量融合几节课的重点, 或加强一节课的主要线索, 或围绕一个主题对案例进行剪裁加工, 将单个的案例串联起来, 组合数个案例, 使案例发挥最大的价值。如在分析供求时, 可以设计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供求案例, 在供求理论中分析完全竞争假设下其市场供求, 引导学生了解供求规律;这一案例可以引申到消费者行为理论中, 分析消费在购房时的效用状况, 还可延伸到生产者理论, 以此例分析房地产开发企业利润最大化行为。这样, 一个案例可以贯穿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 可以把不同的知识点联系到一起, 保证了整个经济学体系的连贯性, 强化了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4.案例形式的设计可以多样化。
目前, 信息的传播途径十分广泛, Powerpoint、CIA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已应用于各类教学中, 案例的设计已不仅仅是从报纸杂志上摘抄下来的报道或文章。现在我们可以采用更为生动形象的案例, 如可以从各电视台下载相关的经济类影像资料;可以设计卡通式经济故事, 有人物、故事情节, 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设计, 以提高学生参与热情;可以某一经济事件组织学生排演小话剧, 也可以组织专题辩论会等。多样的案例形式, 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案例教学法在经济学教学中的实施
在经济学教学案例确定以后, 接下来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实施了。如果说案例的设计是为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构建了一个平台, 那么案例教学的实施就是在学生和这一平台之间搭了一架梯子。学生能否最终通过案例教学熟悉和掌握相关经济学原理, 案例的使用才是关键。
(一) 课堂教学中, 以“案例—原理”和“原理—案例”形式实施案例教学
在案例教学实施中, 理论上存在“研究案例—导出原理”和“讲授原理—运用案例”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实际上, 这两种模式并不矛盾, 它们适用于不同的教学情境, 运用得当, 取得的教学效果是相同的。以案例导出原理这一手段适用于对基本理论的导入。介绍某一基本理论之前, 为了将学生引入相关议题, 并激发其兴趣, 可以先以案例形式出现, 并鼓励学生讨论, 畅谈看法, 然后再将学生的思维引到理论上来。在理论部分讲解完成以后, 再以原理导入案例, 为原理提供现实佐证。比较之前的讨论, 因为学生已经对相关理论有了了解, 可以选择较深层次的案例组织讨论, 从深度上强化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在课程中间也可以穿插一些小的案例, 增强理论的说服力。但这时要切记, 这些小案例应简约而不简单, 案例描述的事件小, 但对理论的说明应是准确、深入的, 连续的, 能够为后面的理论起个伏笔或导入作用。过于简单的例子尽量不要在课堂的中后段时间出现。
(二) 课后组织学生对小案例讨论和综合案例讨论
讨论是案例教学实施的主体, 是案例教学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中介环节。现在各高校都在向研究型大学和素质教育培育基地转型, 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压缩学时, 在经济学教学中本来教学时数就少, 如果把较多的课堂时间安排成讨论, 就会出现偏离主体、舍本逐末的现象。因此, 更多的讨论应安排在课外。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 以6人左右为一组, 在每一章后布置讨论内容, 让学生自己组织讨论, 提出讨论意见和结果, 课堂抽查。同时, 可以专门安排时间组织学生就某一争议较大的经济议题进行辩论式的大讨论。据笔者从长期经济学教学的观察, 学生对经济学这门课实际上是比较喜欢的, 他们对经济现实的关注度也很高, 只不过畏难于这一理论体系的抽象和晦涩, 最终失去了兴趣。通过这样的讨论和辩论, 既可以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 又可以在讨论的过程中提升他们思维的高度, “理不辩不明”, 在激烈的辩论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就被激发出来了。
(三) 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设计实施更多国际案例
200多年以来, 美、英等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有着丰富而卓有成效的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水平, 也有着成熟的经济学案例。考虑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 可以在这一专业的经济学教学中多设计和使用国外的案例, 且以英语的形式出现, 并尽量鼓励学生们以英语参与讨论, 撰写讨论纪要。以此, 较早接触国际经济现实活动, 为以后从事对外贸易奠定基础。
(四)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单一主体, 但现在却强调“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这一双主体的新型教学思维。教师在案例教学法中实际上起着“点睛”的作用。如在课堂上把握课堂节奏, 掌握讨论的进程和方向, 及时调整引导学生的思路。在每一次讨论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总结。总结中要注意对学生讨论的内容进行清晰全面的概括, 对其中的创新性思维或观点加以肯定, 对讨论中忽视或遗漏的问题拾遗补缺。案例教学法强调的是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 而不是追求一个“标准答案”。以耐心和包容的态度, 鼓励学生们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或主张。同时, 课后, 要对案例教学的效果、问题、原因、措施进行及时总结归纳, 并反馈回案例设计和实施环节, 以利于案例教学的进一步改进。
(五) 案例教学的实施可以采用多种手段
利用多媒体以及校园网、博客、邮箱等网络资源传递案例及分析结果, 在线交流, 保持学生与教师之间联系的畅通, 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也可以学生社团为平台定期组织一些与经济相关的活动, 如考察市场、社会调查、事件追踪、邀请名家讲座等。社团可以由经济学专业老师指导, 这样就以经济学的案例教学为平台, 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全面发展的空间, 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摘要:近年来,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其国际化的专业特点吸引了许多优秀人才, 由于其更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因此, 科学设计和使用案例教学, 锻炼学生的经济学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及经济学中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从指导思想、案例选取、案例内容及形式等方面提出了案例设计的思路, 规划了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 认为课堂教学应以“案例—原理”和“原理—案例”形式实施案例教学, 课后以小案例讨论和综合案例讨论为核心, 针对国贸专业特点设计国际化案例,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地位, 采取多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案例教学
参考文献
[1]饶龙先.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初探[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1) :70-71.
[2]郑云.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的创新[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2008, 11 (3) :49-52.
[3]翟仁祥, 仇燕苹.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6) :54-57.
[4]唐龙.基于应用本科人才培养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2) :195-196.
[5]魏鹏娟, 张癎, 马迅.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实验研究.山西体育科技, 2007, 27 (8) :49-52.
[6]行怀勇.论农林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提高的有效途径[J].商场现代化, 2008 (3) :378-379.
知识经济与国际贸易 篇9
一、模型构建
基本假设:一国开放国际贸易, 实行汇率管制, 资本不可自由流动, 经济中有私人部门和中央银行, 生产函数为柯布道拉斯形式Y=F (K, L) =KαLβ, 规模报酬不变c Y=F (cK, c L) , 即α+β=1, Y为一国总产出, 以GNP来核算。K和L分比为该国具有产权的资本和劳动存量。不存在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
令c=1/L,
Y/L=F (K/L, 1) ,
令y=Y/L, y为人均产出, k为人均资本
y=f (k) =kα
设国民储蓄为S, 在开放经济下, 根据恒等式S=I+NX, 即国民储蓄等于投资加上净出口。在此, 将国民储蓄分为包括企业和家庭部门的私人储蓄和中央银行持有的相当于净出口总额的外汇储备, 分别为S1和S2。二者在总储蓄中所占比例分别为s1和s2, s1+s2=s, s为总体储蓄率。私人投资的储蓄流向为投资I部分, 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来自于在外汇市场通过投放基础货币来收回由于国际贸易顺差而收入的外汇。这部分储蓄的投资流向即为中央银行运用外汇储备进行的各项投资。由于二者具有不同的投资主体、投资目标、投资方式, 因此有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有不同的效率。在此, 假设私人部门的储蓄完全转化为有效投资, 以此为参照, 设外汇储备向有效投资的转化率为a。
国民储蓄S=S1+S2= (s1+s2) Y
有效投资I=S1+a S2= (s1+as2) Y
资本增量△K=I-δK= (s1+as2) Y-δK
人均资本增量△k= (s1+as2) f (k) -δk
当经济处于稳态状态时, △k=0
(s1+as2) f (k) =δk
人均资本为k1=[ (s1+as2) /δ]1/1-α
人均产出为y1=[ (s1+as2) /δ]α/1-α
以上为在前述假设下经济体达到稳态时的人均产出。
为分析正常状态下, 即央行不进行外汇管制是的产出状况, 现进行比较静态分析。
假设此时国民储蓄完全转化为有效投资, 总储蓄仍为S。
国民储蓄S=s Y
有效投资I=s Y
资本增量△K=I-δK=s Y-δK
人均资本增量△k=sf (k) -δk
当经济处于稳态状态时, △k=0
sf (k) =δk
人均资本为k2= (s/δ) 1/1-α
人均产出为y2= (s/δ) α/1-α
二、模型结论
以上比较静态分析的结果:
y1/y2=[ (s1+as2) /δ]α/1-α/ (s/δ) α/1-α= (s1+as2) /s=1+ (a-1) s2/s
当a=1时, 即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投资部门具有同样的效率时, 国际贸易顺差对经济增长具有完全的促进作用。
当a<1时, s2越大, 即中央银行所持有的外汇储备在国民储蓄中所占份额越大, 对潜在经济增长的损失越大。
由上述模型, 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一:当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投资收益较高, 完全等价于私人部门时, 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在国民储蓄中所占份额不影响长期经济增长, 国际贸易顺差对经济增长有完全的促进作用。
命题二:当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投资收益率低于私人部门投资收益率时, 国际贸易顺差越大, 对应的外汇储备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大, 对潜在长期经济增长的损失越大。
三、数据分析
(一) 我国外汇储备状况
由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和增加额可已看出, 我国外汇储备在入世后经历了快速增长, 增长幅度在近几年达到最大, 外汇储备额也随之不断增加, 已经超过了三万亿大关。这部分外汇储备的积累, 大部分来自于自于国际贸易顺差, 而这时我国通过向国外出口产品而交换得来, 这部分储备能否有效利用, 包括现有的存量和未来的流量, 极大地影响我国国际贸易顺差对我国长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的大小。
(二)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状况
通过以上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数据, 可以看出, 相比于我国巨大国际贸易顺差、高额外汇储备,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相对要少得多, 在2000~2004年间几乎维持在零的水平, 近几年虽然已有了较大增长, 但绝对数目仍然较少。促进我国企业广泛开展对外直接投资, 也是我国合理利用外汇储备一种重要方式。
四、政策建议
(一) 针对我国外汇储备的存量的政策
1. 适当开放合格国内投资者进行对外投资。
对综合实力强、能适应国际市场的大中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 给予一定的外汇使用权用于直接对外投资, 并可用于扩大对本国技术进步有促进作用的资本品的进口。
2. 推进银企合作。
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投资, 可以通过银企合作的方式, 由中央银行发挥外汇资金优势, 企业发挥各类要素投入、管理经验等各项优势, 以直接投资的方式投资于国外实体资本提高投资效率, 促进长期经济增长。
(二) 长期国际贸易政策
1.逐步转变国际贸易政策导向。由出口促进到进出口并重。减少各类不适当的出口补贴、出口促进政策对价格机制的扭曲, 使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从事国际贸易。增加进口, 尤其是扩大资本品的进口, 不会影响我国的国民储蓄, 并且能够降低国际贸易顺差, 并对应减少了外汇储备的增加量。
2.改革现行外汇政策。现行外汇政策对外降低了投资收益率, 对内形成了流动性泛滥, 造成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对推高包括房地产在内的各类资产的价格也有重要影响。因此, 应当逐步放开外汇管制, 实现藏汇于民、藏汇于企, 使私人部门来持有外汇并进行相关投资。
3. 有序推进资本账户开放。积极放开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不必要管制和限制。目前中国资本仍然有较高程度管制, 与满足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需求还有较大距离。当前中国正处于资本账户开放机遇期。开放资本账户有利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 也有利于购并国外企业, 获取技术、市场和资源便利, 提高中国企业可持续竞争能力。
4. 适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通过国际贸易中的人民币结算, 减少以外汇结算所带来的各类损失, 并达到减少外汇储备增长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澜飚, 张婧佳.中国外汇储备投资组合选择——基于外汇储备循环路径的内生性分析[J].经济研究, 2012 (4) :137-148.
[2]王孝松, 谢申祥.中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决策和形成机制——基于产品层面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 2010 (10) :101-114.
知识经济与国际贸易 篇10
一、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 专业英语课程开设学期安排不尽合理。一般地, 学校开设基础英语课程集中在前两个学期或前三个学期, 紧接着在第四学期开设专业英语, 此时, 专业课也同时开设, 即专业英语与专业课 (其中包括专业双语课) 同时进行。两者同时开设似乎能够互为参考, 相辅相成。其实, 效果并不是很好。因为对于学生来说, 在前三学期从未接触过专业英语, 而专业英语和基础英语相比, 差异很大, 必然要经历一个适应的过程, 专业英语的学习刚刚起步, 又同时增加了难度较高的专业课的学习任务, 甚至是专业双语课程, 也就是说, 专业英语还处在初学阶段, 还来不及消化吸收, 就已经面临应用了。2) 专业英语教学内容与专业课在一定程度上脱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课程门数繁多, 涵盖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操作的方方面面, 难度不同, 知识跨度大, 内容差异大。而单凭国际贸易专业英语一本教材不可能全面涉及专业课的众多概念和知识点。专业英语教学内容与专业课在一定程度上是脱节的, 并不能满足专业双语课程对于词汇和语法的要求。学生如果不能在课外自主加大专业词汇量的储备, 仅靠专业英语课堂所学是无法适应专业双语课程的。3) “全能型”教师匮乏。国际贸易专业英语作为国贸专业所属课程, 授课教师一般为专业课教师, 这类教师的优势是专业知识丰富, 但英语水平特别是口语水平大多不及英语教师, 特别是广大的非重点高等院校的国贸专业, 这一现象更为普遍, 其导致的结果是日常教学偏重理论化, 以教授书本知识为主, 较少给学生提供类似英语课堂的演练机会,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高。但如果改为由外语系教师开设专业双语课程, 由于外语教师国贸专业基础较为薄弱, 容易本末倒置, 把专业课变成了英语课。
二、专业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 专业双语课程的开设过早。《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学本科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一般在第二学期开设,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不例外。而该门课有很多经典的国外原版教材, 为了使国贸专业的学生能够早一些领略经济学巨匠的风采, 很多学校将这门课开设为双语课程。经过几年的实践发现, 效果并不理想, 很多学生由于阅读上的语言障碍, 对这门基础课的重要概念和理论一知半解, 不仅影响了这门课的学习, 也未能为后续课程打下好的理论基础。所以, 专业双语课程不应在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开设, 即不应在第二、三学期开设。
2) 专业教师英语水平欠缺。与专业英语授课存在的问题类似, 专业双语教师也存在英语水平特别是口语水平不及英语教师的问题。能够将艰涩难懂的专业知识给学生讲解透彻已是不易, 更何况要用非母语与学生交流, 对于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 在非重点高等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专业双语课程时, 尽量降低授课内容的难度, 采用英语与汉语结合讲解的方式, 可能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但这一措施的弊端在于向学生传授的专业知识量和深度将会大打折扣。
3) 专业双语教材选用不当。为了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在专业双语的学习过程中体尝到原汁原味的专业课内容, 我国许多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的重点高等院校在开设双语课程实践过程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创新, 选用英文原版教材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国内其他开设该专业的院校也紧跟潮流, 纷纷效仿。殊不知, 由于不同层次的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存在很大差异, 使用英文原版教材给不少英语水平较弱的学生造成了阅读障碍, 导致专业概念和理论本身以及其英文表述都没能掌握。
三、专业英语与专业双语有效衔接的教学模式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 专业英语和专业双语教学虽有差异, 但有很强的共通之处, 两者如果能够实现有效衔接, 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是专业英语还是专业双语, 一方面都要求教师既有深厚的专业功底, 又具有扎实的语言技能;另一方面都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但就目前普遍的情况看来, 很多高校并不具备这些条件。因此, 探讨专业英语与专业双语有效衔接模式需要立足现有师资条件和学生素质, 循序渐进, 可尝试采用以下模式:
1) 课程开设的顺序安排。一定要先开设专业基础课, 将基础打扎实;再开设专业英语课, 使学生掌握专业核心英语词汇, 在授课过程中要强调扩展阅读的重要性;之后再开设专业课 (其中包括专业双语课) 。
2) 专业教师与英语教师配合。由专业课教师对专业英语教材内容进行筛选和补充, 也就是说, 专业英语仅讲授关于已学过的专业基础课知识点内容, 未学过的由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 未体现已学知识的由专业课教师向专业英语教师提出来, 由专业英语教师修订和补充编写。
3) 语言课程与专业课程教材相配套, 谨慎选择。专业双语教学的教材要采取递进式, 在开设的双语专业课中, 选取一至两门与专业基础课衔接较紧的专业课, 不要采用国外原版教材, 而采用自编教材, 如果没有自编教材或自编有困难, 就采用国内学者编写的英文版教材中译本, 但教学内容的筛选必须请专业英语教师参与, 对其中与专业英语教学脱节, 对学生英语水平要求跨度太大的内容进行改写使其符合中国学生阅读习惯, 或对难点部分进行注解以便于学生理解。对于高年级学生可尝试采用英文原版教材以适应提高能力的要求。
此外, 要加强对专业双语教师的培训, 为其提供语言培训或者半年到一年的国外访学机会, 必要时可将此类经历作为上岗资格加以考核, 提高专业教师的外语水平。
专业英语教学与专业的双语教学虽属不同范畴的两个概念, 但它们都是培养优秀外贸人才的重要保障。未来, 应当加大“全能型”教师的培养并向广大非重点高等院校输送, 在此之前, 各院校应提高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重视程度, 根据实际情况, 优化课程设置, 提高效率, 综合调度现有师资, 使人才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冬纯.论专业英语教学与专业"双语"教学——走出双语教学的误区[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5.
知识经济与国际贸易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专业素质;国际经济与贸易;职业规划
09届进入大学,填报志愿时国际经济与贸易还是最热门的专业之一。但是,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到金融危机进一步蔓延的影响,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指标剧烈下降,国际形势的不明朗,使得中国的对外贸易受到一定的影响。而作为进入该专业的学生,没有办法改变国际形势,却可以提升自己的素质。因此,利用暑假时间对国贸专业3届学生做了一些调查与研究,希望以此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大学生可以明确自己的目标,在大学4年中“武装”自己,为今后的就职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相关假设及样本量的确定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应具备的素质
在此次的问卷中,我们对台州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有关国贸人才素质与能力的问题调查,其情况如图2-1:
国际经济与贸易应有的素质图2-1
无论是哪一届的国贸学生在基本的认识上是大致相同的,都是将人脉及社交能力、英语水平、专业知识放在了前三位。其次是心理素质、专业有关资格证以及兼职经验。
1.专业有关资格证书
不管是08、09、10属绝大部分的人认为国贸专业的证书最重要的是两个方面:
①语言(英语等)。对于国贸专业,英语与专业知识的要求可以相提并论,这些都是可以在日常的学习中强化的,因此在此不作赘述。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同学把过英语四级、六级作为自己在大学里的目标,但是仅仅“求过”这样的心理是不正确的。四六级以笔试为主,但是语言的应用并不局限于此,至少在口语方面很多同学都欠缺一定的锻炼。这也间接反映了大学如何合理利用课余时间的重要性。
②其他证书。不同的职业需要一定的就业能力,而这些能力的体现之一就是证书。对于金融方面,银行、证劵所等需要一定的资格证书;从事外贸单位的工作者可以考取报关、报检、单证等证书;英语方面则可以从事翻译、外教等职位,也需要相应的证书。
2.考证针对性分析
考证一直是大学的主要旋律之一,而如何考,考些什么样的证书也一直困扰着现在的大学生。继“考证热”之后出现了盲目考证的现象。这不仅浪费学生的时间、精力,同时证书的含金量也大打折扣。为此我们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各年段学生对考证的针对性进行了统计调查和分析,如下图:
10届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学生认识较为模糊。在图中学生的选择占中心的面积相对较大,说明这一届的学生在选择考证的时候比较犹豫,属于不清楚到底考了有什么用或者是人云亦云觉得有考试就去考。当然在这里要说明这与10届的能力与素质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只能说的是由于刚进大学的时间相对较短,很多的事物都是在逐渐认知的一个状态,因此在这阶段需要学校方面加以引导。
09届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在英语方面和金融方面的侧重明显,这与对09届学生专业分流(商务模块和投资模块)有着密切的联系。模块的分流使09届的学生有了思考,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有更好的针对性。因此在图中09届学生就傾向于这两个方面。此外也是与学校、学院的培养方向所契合。一是社会上的就业形势的改变,金融人才在现今的社会上是热门人才。二是系统培养的金融型的国贸复合人才能让学生有更好的前途。因此,作为09届的学生,需要在了解学校的培养计划的前提下,努力往社会需要的人才类型看齐,在完成基础证书的考证后往更深层次发展。
08届针对性较前面两届针对性就更强了,目标更为清晰。反映了08届国贸生对于英语这一方向的看重,但是也出现对于金融相关证书的反而没有09届来的重视的现象。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在08届人才培养计划中,没有商务与投资的分流,取而代之的是在商务模块中进行的更为细化的分流,因此08届的国贸生对于商务上的选择更为明确,对于国贸类的证书与英语类的证书的重要性选择不相伯仲。
从三幅镭射图中可以看出英语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重要性。同时,随着年段的升高,学生对于考证的针对性明显增加,对于目标的明确性和清晰性更好,这与年龄阅历的增长有关,与要进入社会的紧迫感有关,当然与学校的教学方向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也说明了三个年级段的学生缺少在这方面的信息的交流,希望通过此次调查可以得到重视。
3.其他素质
①人脉及社交能力。所谓“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对即将出社会的大学生,人脉和社交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而这个能力是可以在后天培养的。从寝室的室友开始到班级同学、老师,老乡会、新老生交流会、班级之间的联谊……从各种活动、团体中结识到不同的朋友,这便是最基础的人脉和社交。至于从普通朋友到志同道合的良师诤友,则需要真诚的付出和更进一步的交往才能实现。
②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所占的比重丝毫不逊于兼职经验,甚至到08届时远超专业有关资格证占的比重,这也鲜明的体现了如今日趋激烈的竞争压力,需要学生在专业学好的基础上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08即将面临毕业班的学生,更要做好调整走出象牙塔,面对现实社会的心理准备。心理素质是可以在大学的许多社团活动、比赛中得以锻炼的,因此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必须多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
③兼职经验。工作经验,无论是高年级的还是低年级的,都觉得现在的社会看重工作经验。当然,这里所说的工作经验并不包括类似于家教这样不能很好的与所学的专业知识所融合的兼职。
以上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自生应具备素质是有大致的轮廓,并非一无所知。伴随着对本专业知识的不断加深学习,学生对国贸专业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三、专业与职业发展
1.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的规划情况
表1-3
从三届对是否清楚考虑过自己的职业发展来看,无论是刚刚开始学习国贸课程的新生,还是即将毕业的毕业生,对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只有模糊的想法和愿望或者感到茫然的比例占了绝大部分,这一方面反映了很多国贸专业的学生对该专业不够了解,不能将自己所学知识用到实际操作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脱节;另外一方面也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自己不了解,不能充分挖掘自己,发挥自己所长。以至于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只有模糊的想法及对自己没有信心。
而随着专业知识学习的不断深化、专业实习的开展,该专业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长远计划的比例稳步上升,有3到5年职业规划的比例也有所提高。这是在提醒我们要主动了解所学专业,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早日确定目标,为以后做准备。
2.职业与专业的对口性问题
职业与专业对应度图2-5
从调查数据中,台州学院在校大一大二学生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是否需要与所学专业相对应时所持有的大多数态度是无所谓,所占比例高达51%和42%,其次才认为需要。在读大三学生普遍认为是需要的,其次才是无所谓。
从这些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于自己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跟自己的专业并没有太大的联系,这也反应了当代社会对大学生的专业要求没有太大的界限,主要看中个人能力。这种现象对于我们来说既要求我们要掌握自己本专业的知识,同时也需要学习其他专业知识,实则是一种高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涛生.高等职业院校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4(31).
[2]郭波,施小蕾.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素质培养[N].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1):105-107.
[3]苏定东,夏永娟,潘沈年.论国贸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培养[N].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8(6):50.
[4]黄丽君.浅谈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21).
知识经济与国际贸易 篇12
我国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 开始实施改革开放的战略以来, 经济一直呈跨越式发展, 我国对外贸易的步伐在不断加大、规模在不断扩大, 同时, 贸易战略也在不断地调整。笔者认为, 在当前的大背景之下, 我国经济要想在国际经济贸易当中取得优势地位, 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战略:
一、调整出口贸易结构
目前, 我国出口仍然是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之一, 长期的贸易顺差背后却并不容我们乐观, 通过分析我们的出口贸易结构不难发现, 我国的出口商品往往是属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生产出的商品, 劳动附加值低下, 我国长期的贸易出口额是通过数量取胜, 这与发达国家的出口产品的贸易结构有着天壤之别。这种出口贸易结构若不能及时得到扭转, 我国的经济就会陷入发展瓶颈, 甚至到最后会出现贸易逆差。因此, 及时调整出口贸易结构, 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 向发达国家看齐, 将知识价值转嫁到产品的价值当中去, 这也将会是我国今后出口的方向之一。
二、扩大并优化进口结构
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我国经济落伍与时代发展潮流, 而为了赶超其他国家的发展速度, 我国经济就必须以开放的姿态欢迎国外产品的进口, 这是时代的必然选择。实际上, 一个产品从设计、加工、生产再到最终销售, 产品上的附加值是通过一道道工序加工生产并附加上去的, 我国若能够以开放的姿态欢迎这些产品, 并保持学习的态度, 从这些产品身上学习到国外先进的技术, 这无疑不是一件好的事情。除此之外, 国外产品进入我国内地, 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我国国内的同类产品产生一定的打击,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 这也会刺激我国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不断改进技术, 降低生产成本, 进一步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因此, 进口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我国本土经济, 但是, 我们也应当学会多角度看问题, 进口商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带来压力, 刺激他们优化产品, 进而让来百姓用上高性价比的好商品, 享受到高性价比的优质服务, 并最终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三、实施对外贸易战略化升级
通过分析我国的对外贸易出口结构不难发现, 我国对外贸易的出口额的增长仍然主要是依赖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 这无疑限制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使得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陷入瓶颈。而为了有效扭转上述颓势, 笔者认为, 政府以及其他社会组织, 应当加大对我国高新技术的扶持力度, 通过增设科研基金, 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实际上, 我们不应当盲目悲观, 我国也有个别的土生土长的高科技企业, 例如我国的中兴公司以及华为有限责任公司, 这两家企业的产品都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它们的科技性含量很高, 它们的产品以较低的价格和较高的性价比深受国外人民的喜爱。若我国可以形成一个以点带面的联动机制, 让这些成功的高科技企业去扶持一些中小型高科技企业, 那么我国经济的发展是否能够突破这一瓶颈呢?笔者认为, 答案是肯定的, 关键就是要依靠我们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政府作为市场经济调控“看不见的手”, 若能通过财政扶持或者财政补贴的方式, 支持这些行业的发展, 那么可以预见, 我国经济必然有着一个光明的未来。
四、结束语
出口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之一, 加入国际经济贸易既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必然结果, 也是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我国出口额虽然一直位列世界前三, 但是, 我们应当看到我国出口结构处于劣势的这样一个实际情况, 在对我国出口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的前提之下, 如何发展我国国际经济贸易, 如何选择对外贸易战略, 这都是我们必须要去思考的问题。笔者在总结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实践经验并结合他人的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提出了调整出口结构、优化进口结构以及实施我国企业的战略化升级等措施, 以期促进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飞.论中国对外贸易战略与比较优势陷阱[J].国际贸易, 2010.
[2]于蕾.关于我国贸易战略调整的探讨[J], 国际商务, 2012.
【知识经济与国际贸易】推荐阅读:
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10-05
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09-05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11-18
知识经济与经济增长07-25
《国际经济与贸易 》毕业论文05-1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详情介绍07-28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考证信息09-25
关于国际经济与贸易实习报告06-26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09-09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专业实习大纲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