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共12篇)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篇1
“双语教学”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作为国际通用性、可比性强的学科和专业,国际贸易学的新发展迫切要求我国高校国际贸易学院(系)对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实行变革,以利于培养大批既熟练掌握对外经贸业务,又精通外语的符合WTO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推行双语教学是培养具有良好语言素质的外贸人才的必由之路,也是应对这一变革的具体措施。
一、《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国际化的背景下,在以培养从事外贸业务工作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国际贸易教育中进行双语教学十分必要。
1. 双语教学满足了时代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中国加入WTO后,将会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与融合,国家对企业的进出口限制进一步放松,企业迫切需要一大批熟知WTO规则、国际贸易业务,又有较强英语写作、翻译及口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开展《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双语教学,可以满足时代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 双语教学促进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的国际化和规范化。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身就是一个涉外型专业,在该专业中会很广泛地应用相关英文专业术语、法律法规和国际惯例,如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UCP500以及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等都是英文形式。双语教学可以使该专业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提高教学内容的准确性、规范化,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按照国际统一的规则进行,提高专业素质和形象。
3. 双语教学符合《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特点的需要。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经济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尤其是国际贸易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它是一门专门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的有关理论和实际业务的课程,具有很强的涉外性和实践性。该课程与英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合同(Contract)条款的磋商与订立、信用证(Letter—of—Credit)的审核、提单(Bill—of—lading)、汇票(Bill—of—exchange)、商业发票(Commercial—Invoice)、装箱单(Packing—list)等出口单据的制作等必须直接用英文来表达。单一的汉语教学虽然能使学生了解进出口贸易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程序,但学生很不习惯用英语思维与操作,在进出口模拟操作实习中,很难自如地用英文草拟建交函电、发盘与还盘信函,不能用英文制作正确、规范的出口单据,尤其看不懂用英文开立的信用证(L/C)基本条款,不熟悉信用证(L/C)的基本表示方法,更谈不上按照信用证(L/C)的审核原则对照有关合同进行审证、改证。因此,掌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英语知识,是学生以后顺利进行外贸业务工作必不可少的知识和技能准备,也正是本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改革的初衷。
4. 双语教学培养学生研究与创新能力的需要。
对外文专业资料的查阅是开拓专业知识面的有效途径,也是从事专业研究与创新的必备条件。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检索外文专业文献的能力很弱,其中一个主要方面的原因在于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相对较低。而外文检索是进行论文写作和专业研究必不可少的工作。只有实施双语教学,才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最新动态,才能形成较好的研究成果。
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双语教学实施的基本条件
开展双语教学是一项持续工作,必须有全面长期的规划。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适应WTO要求,加快培养适应全球化的、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经济人才;在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上,要采用同国际贸易相关专业接轨的教学计划;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也要增加适应于全球化的课程内容,明确选择一些国际上先进的原版教材,使用双语教学。
1. 良好的师资力量是顺利开展《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双语教学的前提条件。
首先,《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不仅专业要精深,英语水平好,还要求用英语表述专业知识,解析专业词汇,充分理解和运用原版教材。一般专业教师,英语具有一定水平,但深受传统教育培养影响,英语表述能力不足;有些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他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都不错,却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英语基础较好的专业教师应充分意识到,自中国加入WTO后,对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并具有国际意识、国际竞争能力的外向型人才需求的迫切性,从而产生责任感和危机感,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提高自身英语水平。在专业教师中,应选择英语水平较高的人员进行更高水平的英语培训。如在假期以脱产学习的方式进行集中强化培训,进一步提高专业教师的英语水平。学校应积极创造机会,使更多的教师到国外进修,参加国际交流和交往,了解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教学现状、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为双语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2. 学生的英语水平是顺利开展《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双语教学的关键因素。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双语教学一般使用的是原版教材,其直接考验就是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这样一来,对学生的要求也相当高,不是适合所有学生,因为学生之间的英语水平差距很大,不能因为英语水平而限制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双语教学不仅对教师是一个挑战,对学生更是一个挑战,它必须保证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一定的接受能力,这在双语教学的实行中显得尤为重要。为保证双语教学的顺利进行,要在大学低年级加强公共英语教学,为双语教学提供良好基础。一方面,学校应创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为学生自主学习外语提供较好的条件,如我校为方便学生听英语,开设了两个调频波段;另一方面,考虑到学生的英语层次不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双语教学时宜采取分班教学,对于英语水平较好的要提高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的比例,对于英语水平较差的要减少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的比例。
3. 合适的教学材料是顺利开展《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双语教学的有力保障。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双语教学的正常开展必须依托外语原版教科书和教学参考用书,没有原版教材,教师和学生都无法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一本合适的原版教材,对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双语教学效果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但是,在原版教材的选择过程中也存在很多困难。首先,国内引进的教材有限,而且价格偏高;其次,原版教材的思维模式、理论体系与现行的中文版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脱节。鉴于此,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使用外文教材,或用外文版教材,或用外语授课,或用辅助教材指导阅读,有条件的专业还可向学生推荐2~3门课程的外语教材配合教学,辅导学生阅读等。
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双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英文教学材料不充分,很难保证英文原味。
由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原版教材难度太大,又缺少现成的双语教材,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只能收集整理一些比较符合学生实际的英文材料,或者把现有中文教材中的一部分翻译成英文来使用。限于水平和文化差异,难免有不符合英文原味之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高等院校要尽早编写《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双语教材,以利于双语教学改革,满足双语教学人员的迫切需要。
2. 专业教师自身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双语教学对教师的个人素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有一定的英语基础,还要能够把传授专业知识的技巧与经验有机地与英语相结合,这样才能达到双语教学的要求。因此,《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双语教师一方面应该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的外语及专业水平,尤其是专业外语水平,多借鉴他人经验,听课取经,取长补短;另一方面,学校也应加强对双语教师的培训,安排讨论和讲座,让教师亲身观摩双语教学课,观看双语课录像等。
3.《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缺乏双语教学环境。
实践中我们感觉到,现阶段要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堂教学中把英语作为教学媒介,难度很大。英语用多了,学生根本不理解,无法进行正常的专业知识传授与学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语言环境。学生不能处在像母语一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自然习得英语,而只局限于英语课及双语课等有限的时空,这就大大减弱了他们理解和应用英语的能力。
四、《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开展双语教学的对策建议
1. 聘请外籍教师以解决《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双语教学的师资短缺问题。
解决《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双语师资短缺问题,可以考虑以下具体办法:(1)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一方面,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外籍教师给学生讲授专业课,组织教师听课观摩,提高教师的感性认识和授课技巧;另一方面,学校要创造更多的机会,选派骨干教师出国进修学习,帮助他们更新观念和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2)定期开办“双语教学”培训班。可开设如下课程:双语教学法、科技文献导读、高级英语听说、英汉互译与实践、英语写作、专业外语等。(3)鼓励“校际流动”,盘活教师资源。大力引进英语水平高、学科知识强的复合型教师,注重青年教师双语教学能力的培训和提高。
2. 鼓励《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双语教学一线教师参与编写英文教材。
有效实施《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双语教学,离不开原版英文教材的支持。引进英文原版教材的优点:一是英文规范;二是内容新颖,能反映本学科新的进展;三是与国际接轨,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参加国外有关考试。但也存在如下不足:(1)现在大多数的原版教材是以美国的经济、文化为背景,对中国的实际问题针对性不强,学生需对美国经济、文化有所了解才能很好地了解案例分析,否则,原版教材的引进不仅带来了学科目标与学生实际语言能力之间的矛盾,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带来了外国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矛盾与冲突。(2)外国人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人不同,反映在英文的表达方式上也有别于中文。有时显得过于琐碎,中文一句话能表达的含义,英文可能使用了整整一页的篇幅;有时又显得过于精简,只给出一个结论,没有中文教材所强调的推导、论证过程等。这无疑会使长期习惯于中文教材的学生感到极不适应。(3)英文原版教材里含有很多较难的专业词汇,特别是一些俚语和地方语言,学生在阅读时往往有“茫然”的感觉,这会大大挫伤学生接受外语教材与双语教学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所以,鼓励《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双语教学一线教师参与编写英文教材十分必要,也迫在眉睫。
3. 科学选择《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双语教学的初始时间。
我们建议,在大学二年级开始开设双语教学课程。因为,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基础比较低,英语应用能力相对较弱,不大适合双语教学;大二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不仅适应了大学生活,而且还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并且已经学习了一定的专业基础课,此时采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双语教学,能够减少学习上的困难,同时有比较多的业余时间进行外语的强化训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比较高。如果在这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到大三、大四就会很好地适应了。
4. 准确选择《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双语教学的初始层次。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准确选择《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双语教学的初始层次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双语教学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简单渗透”层次,教师在上课时可以用英语讲述重要定理和关键词等;第二是“整合”层次,教师讲课时交替使用中英文,让学生学会如何用外语表达中文内容;第三是“双语思维”层次,让学生学会用母语和外语思考解答问题。开始实施双语教学前,综合考虑课程特点、自身教学经验及大多数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英语应用水平。具体做法有,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掌握学生中通过英语四级的比例,以及对双语教学持肯定及否定态度的比例;通过闭卷测验,了解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情况。这样以来,就能够尽可能地回避讲授初始阶段“教学层次低,满足不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与“教学层次高,学生听不懂,丧失信心”的现象。
总之,在高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专业开展和推广双语教学,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有师资、学生和整个教育大环境的配合。尽管目前在此项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是在各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只要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高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专业开展双语教学一定能够付诸实施。
参考文献
[1]谢光华.国际贸易类专业推行双语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
[2]任宇石,李向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展双语教学改革刍议[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3,(6).
[3]唐光辉.论国际贸易专业《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6).
[4]王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北方经贸,2005,(5).
[5]黄传荣.刍议《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的必要性[J].科技教育创新,2006,(17).
[6]孟书.关于国际贸易双语教学的几点看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6,(8).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篇2
1、以石油为例,尝试分析石油价格是如何受市场供需影响的?
影响石油价格的供给因素主要包括世界石油储量,石油供给结构以及石油生产成本。
石油产量必须以石油储量为基础。过去的几十年中,世界石油资源探明的储量一直在持续增加,2005年底世界石油资源探明可采储量约为12007亿桶,20年间增加了4303亿桶,增长了55.8%。虽然产量的增长速度大于已探明储量的增长速度,但2005年底全球石油储量与产量之间的比例为40.6年,可以预见,至少在未来10年不会出现全球范围内的石油供给短缺现象。但是,由于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国际能源机构预测世界石油产量将在2015年以前达到顶峰,全球石油供给逐步进入滑坡阶段。世界石油市场的供给特点也对石油供给具有重大影响。
目前世界石油市场的供给方主要包括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和非OPEC国家。OPEC拥有世界上绝大部份探明石油储量,其产量和价格政策对世界石油供给和价格具有重大影响。而非OPEC国家主要是作为价格接受者存在,根据价格调整产量。但2002年以来,受强劲的世界石油需求和高油价刺激,OPEC产量激增,原油剩余产能从2002年的560万桶/日急剧下降到2006年的140万桶/日左右,产能利用率高于90%,通过增加产量平抑油价的能力减弱。迫使市场参与者通过构建商业库存作为应对风险的缓冲,而库存需求反过来又刺激油价上行。美欧跨国石油公司在世纪之交通过资本运作发起的新一轮兼并联合使得世界石化产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随着石化巨头对全球石油资源、技术和市场的控制力的进一步增强,世界石化产业的发展和竞争以及石油价格的波动带来了深刻影响。
此外,石油生产成本也将对石油供给产生影响。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能源,其生产成本会影响生产者跨时期的产量配置决策,进而影响到市场供给量,间接地引起石油价格波动。世界石油价格的下限一般主要由高成本地区的石油生产决定,而低成本地区的石油决定了价格的波动幅度。
2、根据本章学习的内容,结合中国相关数据,说明如何计算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和地理方向?
我国贸易概况,据中国海关统计,2011年货物进出口36420.59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2.5%。其中出口18986.00亿美元,增长20.3 %;进口17434.59亿美元,增长24.9%。贸易顺差分析:中国进口商品主要是以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其中以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较大。09年进口商品同比增长为负。中国出口商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比重较大,但出口的商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09年出口的商品增长为负。综合对比分析: 中国进口商品以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金额较大;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金额较小;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在进出口结构中所占份额较重。中国商品应不断优化结构,提高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竞争力。
中国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我国对外贸易增长主要依靠传统贸易伙伴国市场,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盟、美国和日本,而进口主要是日本、韩国和美国。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第一大贸易伙伴是欧盟:2004年,欧盟超越其他两国成为我国最大贸易伙伴国。近几年欧盟和我国的贸易额增速均在20%以上,德、荷、英、法、意是我国在欧盟主要的贸易国。我国与欧盟的贸易一直处于顺差地位;第二大贸
易伙伴国是美国:中国一直处于贸易顺差地位;第三大贸易伙伴国——日本:日本是我国最大的贸易产品输出国,是我国第三大贸易产品进口国,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贸易家族的明日之星东盟: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10年1月1日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后,东盟和中国的贸易占到世界贸易的13%,正在成为中国越来越重要的贸易伙伴。成为一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GDP达6万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因此,中国和东盟的贸易关系发展潜力巨大。
3、结合本章所学,尝试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并做简单的评述。
伴随着中国经济地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变化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也在不断地变化。进出口额从1978年的200亿美元增长至2004年的10000亿美元以上。制成品在总出口中所占比重从早期的不到一半上升到2004年的90%以上。至2004年,外资企业在全部出口中所占比重已从1985年的1%上升到超过50%。
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国家战 ,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为了配合外贸企业改革,国家采取了放宽外汇管制,实行出口退税政策。1992年开始,中国贸易政策体系的改革已经不限于贸易权和外贸企业等内容,伴随着1986年中国要求“复关”开始,中国的贸易政策改革已经开始以符合国际规则为导向,涉及到国内管理的各个方面。
1992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所作报告中提出了“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尽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符合国际贸易规范的新型外贸体制。”符合国际贸易规范,也就是要符合关贸总协定的规范, 进出口管理:1992年中国取消进口调节税;1994年取消进出口指令性计划。此后中国进行了多次的关税降低,整体关税已经与国际平均水平大为接近,与世界市场更加接近。此外,中国的进口配额及其他的非关税措施数量也在逐年减少。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篇3
关键词: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9-0158-02
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参与全球贸易的深度与广度大幅度提升。中国的企业面向国际市场,参与全球竞争,对掌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管理人才的需求大幅上升。培养一名合格的工程管理人才,仅关注管理和工程知识,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的开放趋势和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因此,如何培养适应我国当前现代化建设的需求的优秀人才,适应快速变化发展的国内外形势,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和研究的问题。
一、工程管理专业《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目标
2010年以后,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由必修改为选修,课时由原来的一学期48学时缩减为40学时。这样的调整结果在教学上造成学生对课程的重视度下降,同时原本就较为紧张的教学内容还要进一步选择和删减。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又能充分勾勒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课程框架,为学生提高视野打下良好基础,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目标。
二、工程管理专业《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
(一)强化学生对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在其学科体系的重要性的认识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虽然在我校由核心课程调整为选修课程,但近年来,西部地区尤其是学生择业偏好的成都地区,对外贸易不断增长,引进外资如富士康等企业也偏重外贸,用人单位对有着外贸知识和全球观的学生越来越看重。有鉴于此,必須让学生充分认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如何引发学生正确认识本门课程的重要性?如果一味用说教反复多次地重复强调,学生不但不会接受,反而会引发学生的厌烦和抗拒。笔者认为,一方面,可以在教学时,引用企业招聘要求的真实案例和相关数据,介绍学生关心的成都地区的进出口外贸的变化,以活泼翔实的方式引起学生对本门课程的重视。另一方面,国贸中的基本理论如比较优势、生产周期理论等同经济学和其以往课程有重叠点,在教学中可帮助同学构建比较清晰的学科结构。
(二)调整教学大纲,改革课程设计,适应工程管理的专业特点
原有的国际贸易与实务课程48个学时,在教学大纲上,国际贸易理论授课课时为24学时,国际贸易实务授课课时也为24学时,五五分配,并无侧重。笔者认为以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传统的课时分配无法满足,在实际操作上,可以根据新课时的安排,在教学大纲上应体现“建框架,重实务”的思路。具体来说,对于国贸理论,可结合经济学已学的范畴,给学生建立一个比较清晰的理论框架即可,在学时分配上占15个学时即可,重点应围绕操作性强的实务来做介绍,在学时分配上可占25个学时。同时,对于关税、国际贸易术语等国贸中的重点章节可以在教学大纲上有所侧重。
(三)结合社会热点与国贸课程难点,引发学生兴趣,创新案例教学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课程内容中有相当多的比重同国家经济生活、企业发展和居民生活都息息相关,如区域经济一体化、关税、服务贸易、贸易术语、运输与保险等。在授课中,笔者认为可灵活运用案例,结合媒体当前报道热点,比如光伏产业的反侵销,欧盟及东盟等典型案例来讨论分析,引发学生学习热情。具体来说,可提供学生相关材料,要求学生课后查找相关背景,数据,分成小组进行研究,引导学生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规则,国际做法,并可以与我国相关的实际贸易环境和法律法规等做出比较和思考。
此外,对于国际贸易实务中,商品的名称数量和品质,运输和保险,贸易术语等可以用一个企业实际外贸合同来贯穿始终来介绍。让学生以买方和卖方的身份各分两组,贯穿询盘、,发盘等贸易全过程,从真实外贸操作层面来了解国际贸易基本规则和做法,企业如何防范风险,趋利避害。从教学反馈来说,学生觉得这样的案例分析贴合现实,既可以理清课本的教学思路,又拓宽了对课本知识的认识,收获很大。(下转170页)
(上接158页)
(四)重视国际贸易学科的基础知识,为学生建立清晰的学科框架
在笔者的教学工作中,常常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应试性的要求较高,很多内容学生上课当时听讲明白了,考完试就忘了。比如在问及国贸中所涉及分析的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等经济学基本概念,很多时候学生都无法立即准确回答出来。笔者认为,这同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的掌握有关。笔者认为要扭转学生听了就忘的被动局面,需要在教学中增强以下几点:
1. 增加课堂和课后练习,对于重点和难点,应要求学生当堂完成一定的练习题。题目不一定多,但是要能让学生有深刻的印象。具体来说,可以通过适当的当堂抽问,当堂测验,当堂作业等方式来加深学生认识。也可适当补充课后作业,给出参考书目,让学生以报告或答卷的方式完成。
2. 增加学科体系认识。一方面在上课过程中,注意介绍每个章节在国际贸易学科的地位,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认识每个章节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以总结的方式强调出来。此外,还要注意介绍国际贸易学科体系的框架,为有兴趣深入学习的学生埋下伏笔,同时对国际贸易在经济学中的大框架的位置也应陈述清晰。具体来说,可以让学生在接近本课程学习尾声的时候,以图表的方式列出提纲,找出关系,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框架认知。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建立网络学习平台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让很多学生喜欢多媒体教学的生动灵活,同时也喜欢通过网络获取教学资源。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网络学习平台拓宽了学生学习的范围,具体来说,笔者认为应该从这两方面改进:
1.在多媒体资源上,应多运用生动有趣且贴合年轻一代风格的PPT模版,可引入图案,视频,现代语言,贴近学生生活,引发学生兴趣。同时,可以结合案例,介绍真实的国际贸易流程,加大信息量和生动性。
2.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可以通过QQ群,校园网BBS区,建立同学生的互动。互动不仅包括可以在平台上共享教案、PPT、案例,发布作业,提供参考书目及最新资讯等,同时可以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互动还可以获得教学改革学生的直接反馈,从而能对教学方法和内容上作出适当调整。此外,还可以联系已经毕业的而从事相关外贸工作的同学,邀请他们在网络平台上现身说法,提供经验和教训,让学生有着更为鲜活的第一手资讯。
(六)改革教学考核方法,建立合理的评分体系
原有的本课程的考核主要以期末考试的成绩为主,一张期末试卷的成绩就是学生本门课的最终成绩,这很容易误导学生以考试成绩通过作为学习本课程的基本目标。笔者认为本课程的考核应结合平时和期末成绩两方面来考量。对于平时应有所侧重,比如课堂作业、小组作业、考勤、平时表现等多方面应综合考虑。在笔者所在的学校,平时成绩最高占最终成绩的30%,这是不合理的。笔者认为,平时成绩应该大幅度提高所占最终成绩比例,才是真正符合教学要求的合理安排。而在具体的评分体系上,笔者认为可以把平时成绩的比重提高到70%,最后一次期末考试所占比重调整为30%。而其中70%的平时成绩中,小组作业占其中的30%,当堂作业及测验占30%,考勤及平时表现占20%,课后作业及练习占20%。这会使得学生关注日常学习和日常表现,从而可以提高其完成课后作业和小组作業的积极性,不会只以期末考试为单一的功利性的目标。
总之,随着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调整,收集反馈,调整教学思路,从而找出一套适应环境,学生和教师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提高学生兴趣和教学效率,仍然是一项需要不断摸索和总结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刘鎏.有关国际经济贸易的教学改革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2,(3).
[2] 李同芳,程莉.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
[3] 雷权勇,杨小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15).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篇4
关键词: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效果,教学风格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以下简称《国贸》) 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通过学习, 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和国际货物买卖技能, 为从事相应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但是, 目前《国贸》教学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因此, 笔者向在学习这门课程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以实证分析的结果来验证一些假设, 然后根据实证结果, 提出提高教学效果的对策建议。
一、需要验证的假设
假设一:性别对总评成绩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根据笔者在教学中的观察, 目前大学校园里, 上课认真听讲的大部分是女生, 考试成绩较好的大部分是女生。不可否认, 也有认真听讲、学习优异的男生, 但就笔者的观察, 数量相对较少。因此, 《国贸》课程是否也存在这一现象?需要实证分析加以验证。
假设二:专业对总评成绩的影响显著。在笔者所供职的学校, 由于缺乏承担《国贸》课程的教师, 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合班授课, 已经成为教学常态。这为本研究提供了素材。通过实证分析, 来验证不同专业学生合班授课后, 对总评成绩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这可以为学校以后的教学改革提供决策依据。
假设三:学生是否喜欢任课教师的教学风格对总评成绩的影响显著。在教学过程中、课后与学生的沟通以及学生评教所提的意见中, 笔者均能感觉到, 学生对于开放式课堂的向往, 对于照本宣科式教学方式的厌恶, 对于个性突出教师的赞扬, 对于关心学生成长教师无保留的赞誉。这其实跟教师的教学风格有关。因此, 学生是否认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可能成为学生是否选择认真听讲、教师是否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这需要通过实证分析来加以验证。
假设四:学生是否偏好实验对总评成绩的影响显著。需要说明的是, 《国贸》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教师讲授后, 学生动手做实验, 模拟国际货物买卖的流程。根据学生反馈, 在实验过程中, 大部分学生经历了先是一脸茫然不知所措, 然后硬着头皮, 最后经过摸索独立完成了实验, 并体验到乐趣。学生对实验所持态度, 是否影响了学生总评成绩?这需要数据的支撑。
假设五:学生认真听讲对总评成绩影响是否显著。在上课过程中, 始终有部分学生不认真听讲, 但大部分学生是认真听讲的。但总评成绩良莠不齐。笔者在批卷过程中发现上课不认真听讲、甚至经常逃课的个别学生, 其总评成绩居然相当高。这对笔者提出疑问:学生是否认真听讲是否影响他们的总评成绩?
二、实证结果
本次调查数据来自于甘肃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0级农林管理基地班、经济学和市场营销三个专业的调查问卷。具体做法是在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现场, 将问卷向参加考试的学生发放, 并当场填写。发放问卷152份, 收到152份, 经初步检查, 有效问卷152份, 合格率为100%。
统计分析方法:首先进行单因素分析, 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变量之间的关联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回归分析:采用逐步多元回归法, 来研究哪些变量对总评成绩具有的显著性影响。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
1. 描述性统计
被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男生占50.7%, 男女生比例接近1:1, 这个比例有助于在分析性别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时排除一些无法测量或计算的因素。三个专业中, 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人数最多, 经济学专业次之, 基地班最少。对总评成绩整理后, 经过正态性检验, 结果总评成绩呈正态分布。
表2是主要变量的统计结果。首先是学生是否喜欢《国贸》课程。调查数据显示, 喜欢此课程的学生比例是61.8%, 其中27.6%的学生非常喜欢, 33.6%的同学持中性态度。在对部门课程是否有用的调查中, 75%的学生持肯定态度, 即认为此课程对毕业后的就业及在以后的工作非常有帮助, 不到6%的学生认为几乎没有用处。
就教材而言。笔者选用赵登峰、江虹主编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此教材体系简明, 内容取舍适当, 且选取了一些案例、专栏、名人名言等, 使教学内容更加有趣, 并启发学生思考。40.8%的学生对此教材持中性态度, 认为难易适中, 38.8%的学生认为教材偏难, 20.3%的学生认为教材不难。这需要授课教师在授课内容的选取上照顾到一些认为内容偏难的学生。
在对学生是否认真听讲的调查中, 将近20%的学生明确表示没有认真听讲, 教师需要分析数据背后的原因。在对学生是否偏好实验以及学生是否独立完成实验的调查中, 均有85%的学生均持中性以上态度, 这也跟笔者的观察一致。受调查学生对教师教学风格的评价中, 40%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 大部分的学生评价良好。
2. 相关分析
进行相关分析后可知:学生喜欢该课程与是否喜欢任课教师的教学风格之间存在相关性, 即喜欢任课教师教学风格的学生也会喜欢本门课程;学生喜欢该课程与其花在该课程课外的时间呈正相关;学生是否偏好实验与实验是否独立完成存在正相关关系;学生是否认真听讲与学生偏好实验、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对教师教学风格的评价以及课外所花时间呈正相关关系;而学生对教材难易程度的评价与学生是否认真听讲、学生偏好实验、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对教师教学风格的评价以及课外所花时间均不相关。
这些数据说明, 在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中, 学生方面的因素与教师方面的因素存在相关, 而且各自方面内部的因素之间也存在相关性。
3. 回归分析
选择学生的总评成绩为被解释变量, 因为喜欢本门课、有用、教材难易、认真听讲、对实验的态度、是否独立完成实验、对教学风格的态度、对教学态度的看法、授课速度、课外所花时间等预测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本文选择逐步多元回归方法。根据统计准则, 依序选取自变量进入回归模型。选用的统计准则是使用F统计量的概率p, 进入模型小于0.05, 将变量排除模型大于0.1。最终三个变量进入回归模型:性别、专业、学生对教师教学风格的评价。而其他的变量由于不显著而未进入回归模型。非标准化回归方程为:总评成绩=93.504-9.013×性别-3.090×专业+2.190×教学风格, 即学生越喜欢教师的教学风格, 其总评成绩会越高。
4. 平均数差异检验
男女生的总评总成绩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见表3) 。
就男女生的总评成绩的t统计量来说, p值=0.000<0.05, 且总评总成绩在95%的置信区间为 (-12.5940, -6.9153) , 不包括0, 表示总评总成绩在男女生之间有显著差异。三个专业间的总评成绩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采用单因子方差分析可知 (见表3) , 三个专业的期末成绩, F统计量为14.792, p=0.000<0.05, 说明三个专业的总评成绩存在显著差异。
5. 结论
(1) 假设一成立。性别对于学生总评成绩影响显著, 即女生的总评成绩普遍高于男生。调查数据显示, 49.7%的女生上课听讲认真或非常认真, 而只有36.4%的男生上课听讲认真或非常认真。这说明女生认真听讲的比例远大于男生, 总评成绩也较好。
(2) 假设二成立。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别。这可能与学生所在班级的学习氛围有关, 有可能与该专业的就业方向有关。
(3) 假设三成立。学生是否喜欢任课教师的教学风格对总评成绩的影响显著。根据回归分析, 是否喜欢任课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唯一进入模型的变量, 可以看出, 要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一定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4) 假设四不成立。学生是否偏好实验对总评成绩的影响不显著。这也跟实验成绩仅仅占总评成绩的20%有关。
(5) 假设五不成立。在《国贸》理论课部分讲授过程中, 学生认真听讲对总评成绩影响不显著。学生认真听讲与教师的教学风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教师教学风格对学生总评成绩的影响一定程度影响了学生认真听讲这一变量作用的发挥, 也表明学生认真听讲可能是表面现象。
三、提高教学效果的建议
1. 学校教学管理方面
本文认为学生的专业对于教学效果存在显著性影响。对不同专业学生合班授课, 由于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同, 基础不同, 毕业后的就业去向不同, 从而导致授课教师只能做到“一刀切”, 只能照顾部分同学, 而牺牲其他同学的需求, 不能做到因专业施教, 导致合班授课教学效果不佳。所以, 在教学管理方面, 学校尽可能不要安排合班授课。
2. 教师素质方面
本文结论显示, 在诸多影响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中, 教师的教学风格影响显著。所以, 教师要明确认识到自己的言谈举止、组织课堂的方式、课程考核方式以及试卷的出题方式会影响学生对该课程的认识, 从而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所以, 拒绝照本宣科, 使自己的教学风格可辨识, 是摆在授课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3. 教学方法的探索方面
在调查问卷中, 笔者设置了有关教学方法选择的题目, 共设置了5个选择项, 分别是:A讲授;B讲授与讨论相结合;C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加以引导和组织;D以学生自学为主, 教师适当解答疑难问题;E教师发学习相关材料, 学生小组自学,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调查结果发现, 116位学生选择了B, 占76.3%;106位学生选择了C, 占69.7%;42位学生选择了D, 占27.6%;83位学生选择了E, 占54.6%。可以看出, 选择B、C、E的同学, 即希望在课堂上有更多的自由度, 希望被尊重而不是成为被灌输的对象的学生比例高于一半。这要求授课教师选择学生更能自由发挥的教学方法, 而不是使课堂更加封闭。但另一方面, 反映学生课堂上自由度最大的选项D, 选择的学生仅仅占27.6%, 比例偏少, 这说明学生也是理性的。这需要教师把握课堂自由度分寸, 探索、选择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宋彩萍, 王江红.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 (2) .
[2]刘发跃, 王娅.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研究—兼论探索性实验教学方法的应用[J].2012 (3) .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单选题 篇5
”该结论源于 ( )
A. 比较成本说
B. 人力资本说
C. 要素禀赋说
D. 产业内贸易说
8. 由出口国家直接控制某些商品对特定国家出口的贸易限制行为称为 ( )
A. 绝对进口配额制
B. 绝对出口配额制
C. “自动”出口配额制
D. “自动”进口配额制
9. 在有关贸易术语的国际贸易惯例中,内容最多、使用范围最广和影响最大的是 ( )
A. 《 1932 年华沙—牛津公约》
B. 《美国对外贸易定义 1941 年修订本》
C. 《 1958 年纽约公约》
D.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
10. 代表货物所有权凭证的单据是 ( )
A. 邮包收据
B. 航空运单
C. 海运提单
D. 承运货物收据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篇6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方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重要性
(一)专业性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决定了该门课程的专业性。一方面,课程讲授的专业知识,特别是所涉及的专业术语和外贸单据,并非一般的经济常识,与理论类课程有很大的差异,非专业人士很难看懂;另一方面,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必须与国际市场同步更新。比如,课程中讲解所引用的国际惯例与公约、行业规则等,基本上与国际上新规则的出台同步更新。
(二)实用性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以就业为主,而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进入外贸公司是其主要的就业去向,因此,《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作为学生的就业保障,不管是学生求职面试,还是真正走上工作岗位,都是非常实用的一门课程。
(三)基础性
基础性是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与教学计划来说的。根据一般院校的安排,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一般会安排两类课程,一类是理论类基础课程,如国际贸易、货币银行、国际金融、财政学等,一类是实务类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商务英语》、《国际结算》、《货运代理》、《报关报检》、《单证实务》、《进出口操作模拟》、《商务谈判》、《商务礼仪》、《中外文化》等,而《国际贸易实务》是实务类课程的基础课程,也就是说,只有完成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其他实务类课程才能得以开展。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特点
(一)对现行教材的选择与分析
从内容结构来看,现行教材的特点是基本内容一致,结构略有不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主体内容是以“合同”为主线,围绕这一中心,我们把《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内容分为三大块:合同条款、合同磋商与签订以及合同的履行。现行的实务教材在内容以及结构的安排上也会略有不同:
1.从内容来看,一些教材别出心裁,会安排一些“特色内容”,如有的教材会安排一些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世界贸易组织(WTO)介绍、国际市场营销以及管理学等方面的内容。从理论上说,这些内容作为实务课程的有益补充也是可以的,但囿于实务课本身课时有限,通常的情况是这些内容基本上是作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材料,课堂上并不作为讲授内容。
2.从结构来看,现行教材的结构安排基本上按照合同条款、合同磋商与签订、合同履行的顺序展开内容,但也有教材作了另外的安排,情况主要有这样两种:第一,有教材将合同磋商与签订、合同的履行安排在合同条款前面,如易露霞的《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合同磋商与签订、合同的履行这部分内容根本无法开展,因为学生没有前期必备的合同条款知识,所以根本无法理解合同履行的内容。课程内容结构顺序失当,将会使教学内容难以开展,增加了学生在学习时的困惑,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第二,在合同条款的结构安排上,现行的教材在价格条款上也有两种结构安排方式:一是首先安排商品条款,接下来再安排价格条款;二是首先安排价格条款,再安排商品条款。前者以吴百福教授主编的《进出口贸易实务教程》为代表,后者以黎孝先教授主编的《国际贸易实务》为代表。这两种安排各有用意,也各有优点:前者的用意在于遵循合同本身的条款顺序,在讲授时也可循序渐进,因为商品条款的内容较为接近日常生活,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从商品条款过度到价格条款也比较合乎逻辑;而后者的用意则在于将实务课程最为重要的部分——贸易术语放在最前面讲授,容易引起学生的重视。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
1.涉及面广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既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务类课程的基础课,同时也是理论类课程的延伸与拓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与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金融、国际经济法、国际商法、管理学、市场营销、国际商务、社会文化等课程都有着很强的联系。在课程内容讲授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关系:
(1)注意与其它实务类课程的关系。前面我们讲到,其它实务类课程主要分为三类:环节精讲型课程、能力加强型课程、拓展补充型课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不仅应该为这些课程做好充分的前期知识准备工作,而且应该在该课程讲授中建立起学生对整个实务类课程体系的认识。因此,在讲授中应做到详略得当,把握尺度。
(2)注意与其它理论及相关学科课程的关系。学生囿于本身的知识素养与社会经验,对理论类课程的评价往往是大而空,对实务类课程的评价是庞而杂。因此,我们在讲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时,可以根据内容引入相关的理论课程内容,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2.内容多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从开设至今,从内容上已经几经拓展。改革开放初期,在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导向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内容几乎完全以讲授企业如何做“出口”为主。进入21世纪,国家外贸战略有所调整,不再抑制进口,国内对进口商品的消费需求旺盛,很多外贸企业开始大量从事进口业务,因此,《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内容也从单纯讲授“出口”,到“进口”、“出口”业务内容并重。同时,我们的外贸企业也在不断地借鉴国外的业务经验与方法,贸易形式开始多样化,外贸公司的业务不再仅仅局限于“出口”和“进口”,经销、代理、招投标、融资租赁、甚至拍卖、期货等贸易方式也成为一些贸易公司的日常业务,因此,《国际贸易實务》课程的内容也随之拓展,从单纯地讲授“进出口”业务,拓展到需要讲授各种贸易方式的形式、方法、特点与利弊。
3.内容细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强调实务操作原则的同时,也非常强调各环节操作中的细节因素。参加了工作的学生经常会说,课堂上学的内容与实际工作不一样,甚至也有这样的说法,课堂上学的实际工作中都用不到。产生这种说法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外贸工作分工很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只参于了其中的一个环节,甚至是一个环节中的一部分,因此就会有课堂上学的在实际工作中用不到的说法;二是外贸业务操作时更注重从业者的细节处理。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我们往往都会安排实际操作中的细节处理的内容,有时是以案例的形式,有时是以启发式提问的形式,供学生讨论并参考。
三、对各种教学方法的实践与评析
(一)双语教学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双语教学,简单来说就是在课程讲授、作业布置、考试出题及回答中使用一定比例的英语。英语在该课程中的使用,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的中英文的表达,对学生提高业务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但目前双语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对教学目的及内容的误解
《国际贸易实务》作为专业课,不论是用什么语言授课,其教学目标都不应该是语言,而是专业知识与技能,即国际贸易实务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以及培养学生运用这些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析及解决外贸业务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语言仅仅是作为学习的工具。因此在教学中不可本末倒置,更不可只强调教师的英语能力,而忽视教师的专业素质。
2.双语课程教材的选择
(1)关于双语教材的问题,有学者专门进行过总结,如基本内容选择不当、内容存在错误、术语翻译不规范等。因此,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注意自身的英语表达,还要注意教材中的不当之处,及时更正,以免学生“照单全收”。
(2)根据教材所采用语言的差异,现行双语教材一般分为两类:一是纯英文教材,二是英汉对照教材。从多年的教学实践看,笔者比较推荐英汉对照教材,原因如下:
其一,可读性强,适用面广。英译对照教材适合英语程度不同的学生,英语较好的学生可直接阅读英文部分,而英语较弱的学生可上下文对照起来看,非常方便。其二,有利于专业术语的学习。英译对照教材中,不仅有专业术语的翻译,在英文部分还有该术语在合同条款及商务磋商时的运用,加强了学生对专业术语的应用能力。
3.有关英语的使用
(1)对于国际贸易实务的双语教学,笔者并不赞成纯英文形式的授课,理由有三:
第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专业术语的中文表达与英文表达在实践中其实是处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在与外商的沟通中,可以使用英文,而在与货代、保险公司、海关、银行,特别是与工厂的沟通中,必然使用中文,因此,作为学生来说,必须熟练地掌握专业术语规范、地道的中英文表达才能很好地胜任外贸工作。
第二,中英文同时使用有助于学生理解。在实务课程中,对于贸易术语、单据、合同条款的解释来自于如《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INCOTERMS)、《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CISG),这类文件往往用词考究、行文晦涩,英语程度一般的学生难以理解,设想如果这些学生因为英文的原因而放弃一门非常关键的专业课是非常可惜的。因此,建议在讲授时中英文结合,统筹兼顾。
第三,由于教师、学生、教材等各方面的局限,可能影响课程的进度与深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课堂互动。虽然双语教师的英文程度一般很好,但毕竟不可能像母语表达那么随心所欲,很难随时根据课堂情况调节课堂气氛。
(2)英文的使用程度应循序渐进,因内容而异。根据教学计划,《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往往是学生学习实务类专业课程中的第一门,没有前期的预备知识。因此,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可循序渐进地使用英语,即开始时少量地使用英语,让学生记忆必须的专业术语的中英文表达,为之后大量使用英语授课做准备,之后再增加英语的使用量,包括课程讲解以及案例等。英语的使用可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而有所调整,不必讲究课课均衡、章章均衡。
(二)案例教学
根据案例所涵盖的知识面,可以简单地把案例分为两种:
一种是知识点案例,即一个案例只讲解一个知识点,这种案例往往比较小,可能只有三五句话。但这种案例在实务课程中的比重非常大,其特点为:(1)这类案例一般短小精悍,可以根据内容需要灵活使用,在讲解知识点时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2)这类案例往往实践性比较强,非常贴近实际情况,可信度高,学生也容易理解;(3)这类案例能够在短时间内调节课堂气氛,如果教师对课程内容熟练的话,这类案例将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收放自如”。
另一种是综合性案例,这类案例往往涵盖了较多的知识点,能够综合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类案例往往比较复杂,使用起来也遇到一些问题:(1)教师往往掌控能力不够。综合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具备高超的综合案例教学的经验及技能,对整个案例教学过程能够精心组织与引导。(2)案例质量不高。经典案例少、案例内容老、案例更新慢、综合案例小是目前的现状,也是问题所在。(3)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参与度并不高。在教师进行综合案例教学时,最失败的就是教学案例并没有吸引学生足够的兴趣,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讨论时出现冷场,最后以教师提问,学生被动回答收场,案例教学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针对以上案例教学的问题,教师应切实重视案例教学,在案例的选择、准备上下功夫,增强自身课堂调动与掌控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引入案例分析比赛,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习积极性。
(三)情境教学
我们在进行情境教学尝试时发现,在不同的情境下,团队合作的程度有很大的差异,现举例来说明:
1.初级团队合作
为使学生熟悉、掌握商品条款,并主动了解一个行业,熟悉该行业的专业英语,笔者以小组为单位布置学生选定一种产品,用英文做产品展示。总体效果還是比较好的,但也有明显的问题存在,比如混在小组里“搭便车”的学生占到一定比例,而且由于课时的限制,也无法全面了解整个团队的合作情况。因此,可以说,这项情境教学所带来的只是初等绩效的团队合作。
2.中级团队合作
在运输、保险、信用证环节的讲授中,由于涉及到了多方当事人,为了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各方当事人的责任与义务,笔者以小组为单位布置学生做情境演示,每一小组选定一个合适的案例,小组每一名成员必须充当一名当事人,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每一小组在进行展示时,其他小组可与之进行互动。此项活动的安排,每小组成员基本上不再有“搭便车”的,同学之间的合作增加,但合作程度仍然不高,我们定义为中等绩效的团队合作。
3.高级团队合作
在商务谈判讲解完毕后,笔者同样以小组为单位布置任务,两两小组进行商务谈判的模拟,要求是:一是谈判中需符合商务礼仪的要求,二是谈判中的公司、产品、每人的职位分工必须明确,三是谈判的内容以商务合同的条款为主,四是体现商务谈判的原则,五是体现谈判中双方交锋的过程。在此项任务中,每个团队的学生都分配了虚拟公司的职位,如总经理、产品经理、财务经理、市场经理、技术总监、秘书等,安排了各人员在商务谈判中的具体工作,两小组之间也经常开会,商讨模拟谈判时的情境设置与谈判内容,等等。此项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增强了英文谈判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乐趣与力量。对于此次活动,我们定义为高级绩效的团队合作。
可见,情境教学法的优点在于,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强化专业知识,鼓励团队合作,全面提高学生的业务能力。而缺点则在于,无法完全避免“搭便车”的学生,非常消耗课时,实际效果与预期往往有差距。
四、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的建议
1.明确《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实务类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合理安排其他相关课程。特别是对于精讲型实务类课程,可根据各学校具体情况重点安排。注意不要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内容有过多重复,否则一方面是对教学资料的极大浪费,一方面会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
2.合理构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体系与内容,专注于“实务”课程内容本身的教授,并注意建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联系,引导学生建立起对整个知识体系的认识。
3.教师可以适当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注意一不可少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内容往往得通过一些案例情境展开,如果缺少这些载体,课程内容将无法展开,且会非常枯燥;二不可滥用,根据课程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不必在一个知识点上过多停留,过多停留一则浪费课时,二则教学效果欠佳。
4.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师生协作才是有效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 黎孝先,王健.国际贸易实务[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
大学出版社,2011.
[2] 吴百福,徐小微.进出口贸易實务教程[M].上海:格致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3] 易露霞,方玲玲,陈原.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程[M].北
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4] 帅建林.国际贸易实务(英文版)[M].北京:对外经济贸
易大学出版社,2007.
[5] 薛宁地.现行英语版《国际贸易实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2001,(3):66-68.
Teaching and Thinking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HAO Jie
Abstract: International trade practice is the primary course of the students majoring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for its profession, practical applicability and fundamentality. And, the content is hard, to some extent, for students to master for its wide coverage and details. So, teachers are required to teach through different methods. Then, three main teaching methods are introduced and analyzed. At last, some suggestions of teaching are put forward for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篇7
一、《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新形势下, 在以培养从事涉外经济高级人才为目标的国际贸易教学中进行双语教学十分必要。
1. 双语教学可以满足新时期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进一步融合, 国家对企业所开展的进出口业务提供了更为优惠和便利的措施。为此, 企业迫切需要一大批既熟悉国际商务规则又具备较强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作为适合开展双语教学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这一课程而言, 其无疑是应对新形势发展的具体措施。
2. 双语教学可以促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规划化。
由于具有较强涉外性和国际通用性,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内容安排中涉及大量广泛的使用英文来表词达意的专业术语、国际公约和国际惯例, 比如《INCOTERM2010》、《UCP600》和《联合国国际贸易销售合同公约》均使用国际通行语言英文来加以描述。因此, 双语教学可以使该专业更好地与国际最新发展动态衔接, 从而有利于提升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为学生更好地投身涉外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 双语教学可以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特征相契合。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不仅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主干课程, 而且也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所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是一门关于介绍商品与服务在国际市场范围内进行生产分工和消费交换的理论与实际业务相结合的课程。由于具有较强的涉外性, 因此该课程与英文的使用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其中, 理论部分中相关贸易分工原理的英文阐述更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其本质精髓;实务部分中合同内容条款的签订和外贸单证的缮制更是直接用英文来加以书写。单一的汉语教学方法尽管可以使学生了解该课程的相关内容, 但其在对学生英语思维方式的培养尤其是通过英文来掌握实际业务的技能提升方面相对乏力。因此, 对《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进行双语教学不仅能够更好地与该课程特征相契合, 而且也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汉语教学模式的不足。
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双语教学模式的选择
双语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强调在非语言类专业学科中运用外语进行教学, 通过对非语言类专业学科知识内容的学习达到获取专业知识和外语知识的双重目的。国外双语教学的模式基本上有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学科式双语教学模式、结构式浸没双语教学模式和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等几种方法。其中结构式浸没 (Structured immersion) 教学模式主要特征包括提前讲解与学科内容有关的词汇;学科内容所涉及到的语法如果影响了学生对学科内容的理解, 要直接讲授语法;如果有必要, 可使用母语讲解学科内容, 但母语的使用程度应该控制在最低限度;教师可用母语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目前中国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在相关课程的双语教学改革中, 应该在分析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目标定位的基础上, 选择和确定以培养目标为导向, 以学生为中心, 以教师为引导的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模式。《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主要围绕商品与贸易的国际分工与交换、合同条款以及进出口业务流程等内容来展开。鉴于该课程内容涉及部分理解难度较高的理论内容, 加之开设双语教学所在高校部分学生外语水平的限制, 因此, 可操作性较强 (下转314页) (上接279页) 的结构浸没式双语教学模式应该是现阶段中国高校对《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实施双语教学的较为理想的选择。根据结构式浸没教学模式的特征, 我们认为在运用双语对《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应该从词法和句法乃至语篇的角度去剖析英文的文体特征, 以提高双语教学的实施效果。与此同时, 对个别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内容可以适当采用汉语来加以讲解, 通过中英文各自含义的比对, 逐步培养学生掌握采用英语思维方式来分析和解决国际商务理论与实际业务中所存在的问题的能力。总之, 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双语教学过程中, 授课教师应尽量避免“教学层次低, 学生自认为简单, 缺乏兴趣”和“教学层次高, 学生难以理解, 失去信心”等两种极端情形。
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开展双语教学的对策措施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解决师资短缺问题。
首先, 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外籍教师讲授示范课, 组织相关老师听课观摩, 提升任课教师的感性认识和授课技巧。其次, 学校要积极创造机会, 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出国进修深造, 拓展任课教师的知识视野和业务能力。再次, 定期开办校内双语教学培训班, 强化任课教师的英语教学能力, 比如可以开设双语教学法、英汉互译与实践和高级英语听说等课程。最后, 鼓励校际合作, 盘活并共享高校教师资源。
2. 推进教学改革, 加强英文教材建设。
专业教师要大力加强包括教学理论、课程体系、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等方面在内的研究交流与实践, 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效果。推行以互动式教学方法为特征的模拟仿真教学, 实行试题库制度。与此同时, 针对目前双语教材存在晦涩难懂和缺乏针对性等不足, 积极鼓励《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双语教学一线老师参与编写适合中国教学实际的英文教材。
3. 强化双语教学环境, 加强实验室建设。
现阶段《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双语教学中由于缺乏必要的语言环境, 学生们不能以耳濡目染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 极大地减弱了其理解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因此借助实验室的虚拟化、仿真化和模拟化教学可以帮助我们不断强化双语教学环境, 从而克服上述问题。学校通过在实验室开展国际贸易仿真模拟教学如模拟谈判、模拟报关和模拟报检等活动, 可以为学生了解和熟悉相关国际贸易实际业务相关环节, 进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此外, 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与校外企业合作建立国际商务实习基地,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在尽短的时间内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和业务操作水平。为此, 学校应通过制定较为完善的基地实习制度, 从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和创新环境。
4. 准确选择双语教学的初始时间。
我们建议《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双语教学可以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二年级和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大三年级开设。因为, 对于大多数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而言, 此阶段其英语基础尚待提高, 对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不强, 不利于双语教学的开展。与此同时, 对于国贸专业的学生, 经过大学一年级英语的强化学习再加上之前已经开设有相关专业基础课的实际情况, 其大二开设《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双语课程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 尽早夯实自身专业基础。另外, 对于非国贸专业学生而言, 该双语课程可在大三年级开设, 对完善其知识结构, 拓宽日后就业渠道将大有帮助。
参考文献
[1]谢光华.国际贸易类专业推行双语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校报, 2006, (1) .
[2]孟书.关于国际贸易双语教学的几点看法[J].吉林省教学学院学报, 2006, (8) .
[3]王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北方经贸, 2005, (5) .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篇8
一、立体-序化-拓展教学模式的内涵
立体-序化-拓展教学模式, 是以培养学生实操能力和思维能力为导向, 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支撑, 整合多元关联教学资源, 运用现代新型教学工具, 将课堂教学与课内实训有机结合, 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补充融合, 重构序化繁杂的知识点内容, 拓展新型的教学形态, 生成动态、有生命的、逻辑严密的教育过程, 形成纵可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知识融会贯通, 横可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设置专业情境的多元立体化综合教学模式。
二、构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立体-序化-拓展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一) 立体-序化-拓展教学模式使学生不再成为机械性学习受众。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教学多以课堂面授为主, 采取灌输式教育, 教学形式单一, 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上的条条框框, 适用的国际贸易准则、惯例及标准与现实常滞后于外贸实际, 面对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 不能及时地将外贸业务中出现的新问题、新观点、新业务融入课堂, 不能完全反映外贸业务实践。过于理论化的教学过程使《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教学缺乏活力, 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得到充分调动。尽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 能够增加教学的生动性, 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仍只是受众, 无法主动参与教与学的过程, 在接受知识时未能把理论建立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 常陷入机械性学习的误区, 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立体-序化-拓展教学模式通过采用“教学做”一体, 教学内容的细分模块化, 仿真情景教学等多元立体化的教学方式, 为学生创设优质的教学环境, 将实践环节搬入课堂,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实操演练,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真正参与到学习和教学过程中来,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意识, 实现高效率的教学过程和立体式的教学体系。
(二) 具体序化课程知识点, 强化课程的系统逻辑性。《国际贸易实务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涵盖了函电、谈判、合同、价格、运输、保险、报关、结算、制单等多方面内容, 虽然各部分教学内容涉及的活动都有各自具体的分工与操作, 但又环环相扣、层层相连、缺一不可, 涉及到多个方面贸易知识的综合运用。然而现行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教学内容常常被机械地分割开来, 各知识点彼此分离, 系统性不强, 更显得抽象难懂。知识点学习结束, 课程讲解也完成, 缺乏知识的融会与综合, 更无整体的把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出现不易理解与接受的情况。立体-序化-拓展教学模式强调课程知识点间的渗透与兼容, 将各个孤立的知识点联系起来, 如将国际运输、国际保险、国际税收和国际结算等专业课程的相关知识由点成线, 构成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知识脉络, 再将线连成面, 综合所学的国际贸易理论、管理理论、财务理论等知识, 架构完整的国际贸易知识体系, 学生的学习思路将更宽, 更活。
(三) 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的有效对接亟需新型教学模式的支撑。国际贸易实务操作的流程包括买卖双方的磋商、函电来往、签约、办理保险、租船订舱、通关手续、支付货款、提装货物、外汇核销等多个环节, 每个环节有具体的分工与操作, 涉及多个岗位与部门, 贸易实践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也千差万别且不可预见, 由于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无法安排在外贸的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 教学过程与实际操作脱节, 实际业务中遇见的问题很难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外贸职业岗位需求。立体-序化-拓展教学模式可以将各知识点与贸易业务岗位对接, 基于工作过程确定一个工作任务和若干子工作项目, 以项目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 将课程中的各个知识点有机串联, 在完成一个工作任务的同时掌握系统的知识架构。
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立体-序化-拓展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一) 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1.教学过程的多维立体化设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内容涵盖面广, 知识点密集, 既包括国际贸易基本理论知识, 又囊括国际贸易实务的实际操作内容。为使学生更有效地获取知识、掌握技能,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 必须打破理实界限, 重组教学内容。为此, 我们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五个模块, 采用分段式多维模块化教学 (见图1) 。模块一:国际贸易基础理论学习;模块二:贸易实务基本知识学习;模块三:分项目练习训练, 模块四:模拟贸易情境仿真操作;模块五:实地参观学习贸易流程。
2.教学方法、手段的多元化, 充盈课堂教学。以多媒体、电视、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技术为载体, 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充分使用动画和视频技术, 授课过程图文并茂, 提纲挈领, 便于学生直观认知及深度掌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展开教学, 如使用启发式、讨论式及互动式等教学方式, 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 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
3.尝试构建立体交叉的教学体系, 实现学科间的渗透互融。《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商法、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报关实务、国际市场营销等多个学科知识。结合其课程的特点及相关学科的内在联系, 构建以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基础理论为主线, 穿插教授单证、报关、营销等关联知识点, 补充融入商务英语、外贸函电等外语知识, 多种相关学科相互渗透, 相互联系, 互动发展, 协同培养, 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及外语能力的培养, 实现《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中多学科的交叉立体教学。
(二) 教学内容与目标的序列化、系统化。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内容安排上, 结合教学过程的分层次、多模块设计, 形成系统、序化的教学内容。一是制定《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整体要求———总体目标, 使学生“知其然”, 了解学习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和知识运用的主要目标;二是提出各章要求———阶段目标, 每一章的学习要求应与总体目标呼应, 同时各个独立章的教学目标也有差异, 如国际贸易术语的学习是注重合同中贸易条款的订立及买卖双方责任的划分, 而报关则更偏向报关单据的填制;三是各节有要求———单元目标, 各节的目标细化了章的目标, 掌握具体教学内容, 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四是知识点要求———达成目标, 掌握应学知识点及知识点间的有机关联, 通过情境演练熟悉知识点的技能应用, 加强实操能力。各部分教学内容由整体到部分, 由一般到个别, 不断分化;各层级目标立足知识点, 着眼能力点, 自下而上, 环环紧扣, 横向有联系, 竖向有层次, 形成知识体系。
(三) 教学过程的创新与拓展。
1.设置国际贸易仿真情境, 活化课堂知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中的贸易实务部分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强, 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经济环境的变化缺乏感知, 学生很难从书本上的抽象文字感受到真实的外贸实务情境。通过贸易情境设置, 学生不再只是受众, 而是一位独立的交易角色, 从交易者的角度理解理论, 在亲身体验中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 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活化课堂知识, 真正实现自主性、互动性的教学模式。
2.课外练习的拓展与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仅局限在教室里, 课堂上, 学生作为受众接收教师给予的信息, 无法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而且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涉及专业性知识, 更应关注的是国际热点信息及经济形势。在业务实践中, 因为业务员不了解某世界知名品牌而与自己的客户订单失之交臂的现象屡见不鲜。因而要打破学生的学习仅限学校范围的瓶颈, 增加课外拓展练习、思维创新训练等课外练习。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 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消化、吸收、巩固, 应设计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颖的、有深度的与国际热点相关的话题、练习或案例分析, 提供给学生课上或者课下讨论、分析甚至互相辩驳, 将教学过程延伸到课外, 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和迁移, 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3.应用拓展训练改变学生学习观念。拓展训练本质上是一种培训, 但它与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思想、教学方式以及具体实践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 传统教学注重知识、技能, 拓展训练注重观念、态度。在拓展训练中, “教”是旨在通过提供学习情境、信息、游戏等方式, 为学生创造适合学习的外部条件和环境, 并通过具体情境中的活动获得体验, 同时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改变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和观念, 开启学生的所有潜能, 有效促进了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颖, 刘德光.加入立体化教学元素促成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模式的转变[J].经济研究导刊, 2012
[2]杨军玉, 田会杰.关于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探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农林教育报) , 2008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篇9
关键词:民办高校,课堂教学,教学方法,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目前,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但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的教学要求。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需要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一、民办高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堂教学现状
民办高校的学生由于知识基础不扎实,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自我激励和自制力方面相对较差,学习中常常会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果很不理想。民办高校在教学设施设备方面仍不完善,无法提供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相对应的实训室和在企业实习的机会,课堂仍然是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但由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涵盖内容广、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不仅包括国际贸易理论知识和贸易政策,还有贸易业务操作流程,再加上教材内容与实际相脱离,很多知识点离学生实际环境较远,在理解和掌握上存在一定难度,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有效地进行学习,主要表现在缺乏学习热情和兴趣,对讲授的内容漠不关心,课堂教学质量不高。
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主要以讲授为主,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很容易使学生感到乏味。由于课堂上缺乏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任何交流,学生很难跟上教师的节拍,教师也难以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教”与“学”相脱节,往往教师在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教师没有有效地把知识和理念传授给学生,而学生真正的需求被教师所忽视,一堂课结束后学生的收获极为有限,学生没有体会到学习知识的乐趣,更失去了探索知识的动力。
针对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方法及应用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课程内容可以分成三部分:贸易理论部分、贸易政策部分、贸易实务部分。根据三部分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可以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 一) 国际贸易理论教学方法与应用
国际贸易理论部分基本是由理论、模型和概念组成,学生学起来常感到理论知识生涩难懂、模型无法理解、概念枯燥无味。教师在讲授这一部分内容时不但要增强内容的趣味性,还要加强学生对内容的思考。
为了使学生较快融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在讲授新内容之前可以采用提问启发教学法。例如,在讲授自由贸易理论与保护贸易理论时,教师提问: 大家认为国际贸易是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便利,还是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麻烦? 学生有的说带来了便利,有的说带来了麻烦。教师紧接着问: 为什么呢? 学生有的说进行国际贸易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买到国外的商品,有的说国际贸易经常发生贸易战争,使人民币升值。教师: 同学们说的都很正确,国际贸易确实有利有弊,不光是现在,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的经济学家对此有争议,而且都很有道理,大家想不想知道他们是怎么研究国际贸易的呢? 这时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通过采用提问启发教学法活跃了课堂气氛,循序渐进地把学生引导到讲授内容当中。
在讲授的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将文字、图片、视频相结合,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避免大篇文字,尽量多穿插图示,使讲授内容更加直观、形象、丰富多彩,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例如,将各理论的创始人,亚当·斯密、李嘉图、穆勒、赫克歇尔、里昂惕夫等人的照片及生平介绍适当加入教学内容,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讲授具体理论内容时,采用角色扮演法效果比较显著,即设定一定的场景,让学生参与其中去体验知识内容。例如,讲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时,可以选出4名学生,代表英国和美国工人各两名,都进行葡萄酒和毛呢的生产( 提供一些道具) ,由于生产力存在差别,两国工人生产进行交换后发现各自的优势,进而体会和理解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通过角色扮演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其真正融入到课堂,将知识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
( 二) 国际贸易政策教学方法与应用
国际贸易政策部分概念较多,易于混淆,记忆起来比较困难,很多内容与现实联系紧密,如使用传统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国际贸易政策部分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即将学习内容分成若干个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图书资料、报纸、网络等渠道进行探索式学习,从而完成教学目标。例如,讲关税与非关税政策时,要求学生课下查阅和收集我国主要出口商品近些年遭遇到的贸易壁垒。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习了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了解了关税、非关税等基本概念,还了解了各国在国际贸易政策方面的最新情况,解决了教材滞后问题,将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充分发挥了学习的自主性,激发了学习兴趣,从而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 三) 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方法与应用
国际贸易实务部分的教学理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由于教学设施设备不完善,无法提供相对应的实训室和在企业实习的机会,所以此部分内容在课堂讲授过程中主要以案例分析和互动讨论两种教学方法为主。
案例教学法是根据课堂所讲的内容,选取有一定代表性的案例进行讲解,使学生从实际案例中了解相关知识。案例的选取要注重时代性和相关性,即在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背景下,选取与课程知识点相关的案例,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案例不能过于复杂冗长,使学生找不出案例重点,要保证案例内容精练,易于学生阅读和记忆。
在学生阅读和了解案例后,安排学生分小组对案例进行讨论,参照教材的相关知识,大家各抒己见,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之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对小组分析的结果进行总结。教师要及时给予点评并对大家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以后的课堂参与提供了动力。
三、总结
以上是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当然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还可以选择和灵活使用其他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双语教学法、合作性教学法、比较法等。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基本原则就是要把教学规律与学生的学习特点相结合,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效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
参考文献
[1]钟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文献综述[J].商业文化,2011(3).
[2]曹杰.国际贸易教学方法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3(12).
[3]徐辉,吴治成,高路.浅析大学“国际贸易”教学中的“参与型”课型教学模式[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11).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篇10
一、ESP理论及其教学原则
专门用途英语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并不断发展的一套系统的英语教学理论。根据Hutchinson & Waters (1987) 的观点, “专门用途英语是一种语言教学方式, 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取决于学习者学习的目的。”在专门用途英语视角下, 教学以满足学生在目标行为环境下的需求为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和方法根据学习者在目标领域或情境下使用英语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根据国内外教学实践, ESP 具有如下三个基本教学原则:第一, “需求分析”原则。学习者的需求可分为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目标需求指学习者在将来目标场合使用语言的需要, 分三个类别:需要, 学习者将来语言使用的需要;差距、现有语言水平与目标水平之间的差距;愿望, 学习者自己希望学习的内容。学习需求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条件和需要做的事情。此外, 需求也包括用人单位期望学生通过语言培训项目所达到的目的。第二, “真实性”原则。教学与练习的内容应选自真实场合的真实语料并确定所选内容与将来学生使用的目标语场合直接相关, 以满足学生今后工作的需要。第三, “以学生为中心”原则。ESP的教学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 努力引导, 促进师生的双向交流, 选择一切适合的方式把语言的运用和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教学内容具有实用性, 课堂氛围活跃, 以提高学习效果, 强化学生的技能, 从而保证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取胜任工作所需的英语能力。
二、ESP理论在《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中的应用
商务专业人士的行为能力不仅涉及商务知识, 而且还涉及语言和商务知识的互动以及语言与具体目标任务之间的互动。在国际贸易实践中, 贸易术语直接用英语来表达;进出口合同的订立和履行通过英语完成;信用证的审核、修改要能看懂 SWIFTMT700等格式的英文;单据的制作都是用英文来填制, 可见是否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与相关的英语技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能否胜任国际贸易工作。目前诸多外贸企业、工贸企业在招聘的时候, 不仅要求应聘者精通国际贸易相关知识和技能, 而且要求在业务中熟练地运用英语。因此, 《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服从于培养学生掌握国际进出口业务的基础理论与知识, 提高学生使用英语从事进出口贸易知识学习和进行贸易实践的能力, 即加强学生商务实践与商务话语双重技能, 最终使学生通过接受教育被社会化成为商务领域的合格成员。但是由于大多数学生现有的外贸英文程度与目标水平之间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同时教学内容在英文术语和表达方面的复杂性也存在一定的不同。所以教师在双语教学中摄入英文比重一定要根据学生和内容差别对待。另一方面, 鉴于今后学生从事的进出口业务的涉外性与标准性, 《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中提供的英文语料应该是国际商务社区 (或人群) 使用的标准而真实的语言, 而非教师主观臆断汉译英的输出语言。此外, “以学生为中心”原则要求教师在双语教学中采取有效方式引导和鼓励学生, 营造互动活跃的课堂氛围, 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三、《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中的“DAE”原则
(一) 差别处理
差别处理 (Differentiation) 是指《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认知的接受能力调整英语语言的摄入比例和复杂性。情感是影响教学活动重要的心理因素之一, 积极的情感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动力作用, 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
但在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很多老师认为既然是双语教学, 便把英语的比重最大化, 甚至全英文授课, 但效果未必理想, 还有可能适得其反。首先, 国际贸易业务和流程较为专业和复杂, 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初次接触该学科时过多专业英语输入容易使其产生痛苦和抵触的情绪, 导致学生对重要的知识点理解不足, 记忆混乱, 注意力分散, 学习效率降低。而且某些贸易术语来源于普通英语, 全英文授课会使得学生将术语的含义理解成该词语在普通英语中的意思。
双语教学可分为渗透型双语教学、保持型双语教学和过渡型双语教学三种类型。渗透型双语教学体现在教师将英语语言浅显地介入到教学当中;保持型双语教学中教师先用汉语授课并逐渐过渡到两种语言交叉授课, 用汉语讲解一些内容而用英语完成一部分内容;过渡性双语教学中由部分汉语教学逐渐过渡到完全英文授课。《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应该逐渐阶梯式运用这三种双语教学模式。每一节课用英文完成课堂导入部分, 只要教师语音标准、语速适中, 学生对英语语言输入的接受和理解应该没有障碍。这里需要强调一点, 该部分的英文用词和表达应力求口语化, 因为书面英语和学术性表达同样会引起学生负面的情感以至于影响学习效率和效果。而对于重点和难点概念和理论, 教师可以选择采用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 即先用汉语进行释义讲解, 再用英文进行巩固, 教导学生相关概念和理论的英文描述和表达。这样既教会了学生进出口业务的理论与知识, 又提高学生使用英语从事进出口贸易知识学习和实践的能力, 加强学生商务实践与商务话语的双重技能。外贸业务环环相扣, 环节之间存在着诸多重叠概念和理论, 比如贸易术语、货物运输以及信用证支付方式贯穿进出口流程始终, 教师可以对重复的概念和理论施用过渡型双语教学, 引导学生从汉语表达逐渐过渡到潜意识的英文表述。例如在介绍FOB, CFR和CIF术语的交货地点时, 鉴于《INCOTERMS 2000》对于三者交货地点的规定相同:“the seller delivers when the goods pass the ship’s rail at the named port of shipment”, 教师在最先介绍FOB交货情况时, 将上述规定先用汉语介绍给学生“当货物在指定的装运港越过船舷, 卖方即完成交货”, 再把英文的规定介绍给学生。这样先汉语后英语地两次讲述, 一方面学生能够从中领会到deliver为“交货”, ship’s rail为“船舷”;另一方面保持了学生关于重要概念的汉语掌握, 不会因deliver, ship’s rail等词产生负面的情绪, 实现了保持型双语教学的作用和目标。循序渐进地由汉语过渡到英语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学会用英语思考问题、表达中文内容。
(二) 真实语料
真实语料 (Authenticity) 要求教师在《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中传授的英文概念及表达应该是国际商务社区 (群体) 所使用的标准化、规范化的英文语言, 方能培养学生成为熟悉业务的专业人士, 懂得这一世界成员必须具备的知识, 成为商务社区中的合格成员。但是很多教师备课时倾向于借用电子词典的汉译英功能等非专业化工具, 不能给学生提供专业地道的商务英语。而目前绝大多数的《国际贸易实务》英文版教材均是编者以汉语版教材为纲的翻译产品, 不能给读者提供国际进出口贸易惯用的标准化英语, 甚至有些地方与国际惯例和公约不一致。为实现“真实语料”原则, 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浏览参阅外贸业务中主要的公约与惯例的英文原文或者参考国际商会的出版物, 此外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三) 鼓励式引导
鼓励式引导 (Encouragement) 是针对教师引领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方式和途径而言, 教学语言和工具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最终有助于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的实现。鼓励学生用英文提问和回答问题, 学生英文表达过程中教师不要在语言上过于苛求, 随意打断学生的意识流从而挫伤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而应该在学生英文表达之后首先给予肯定, 再纠正存在的问题。
另一方面鼓励式引导反映在教学工具上, 提倡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能够提高教学的生动性, 激发学生的兴趣。此外, 运用图片和影像等多媒体媒介可以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国际贸易实务中的抽象概念, 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概念和理论。
四、结语
《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是根据国际进出口基本知识和理论而设计的相关双语课程, 体现出专门用途英语的特征以及适合于ESP所主张的三条教学原则。ESP中“需求分析”、“真实性”和“以学生为中心”原则要求教师在进行《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时应做到差别处理, 真实语料以及鼓励式引导原则。DAE原则有助于学生认知、情感和心理行为能力三个方面都得到发展, 最终使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通过《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的学习成为商务领域的合格成员。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 T.&Waters.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2]Robinson, P.ESP Today:A Practitioner’s guid[M].NewYork&London: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UK) Ltd, 1991.
[3]秦秀白.ESP的性质、范畴和教学原则[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4) .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篇11
关键词:中职;国际贸易实务问题;教学方法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它为处理各类国际贸易问题提供基本的理论和方法支持。那么,在课程教学中,如何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呢?本文对此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与研究。
一、《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授课方式是教师按教材讲授,学生通过听讲、记笔记、解题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来获取知识,最后通过考试来考核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这是目前中职学校普遍采用的授课方式。如果也按照这种照本宣科的方法来教授国际贸易课,不仅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而且不能学到实践技能。
(二)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在国际贸易课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书本轻技能的倾向。其实,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理应将理论与实务紧密地结合起来。有的中职学校虽然也制定了实践教学计划,但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没有切实可行的制度和措施作保证,从而使实践教学环节无法落实,甚至流于形式、走过场。
二、改进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一)国家对外经贸事业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必将以更快的步伐融入到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将在众多领域,特别是经济和对外贸易的领域与国际接轨。为适应这一新形势,物流、电子商务等专业必须为我国对外经济和贸易事业培养更多既懂得国际贸易规则,又了解国际贸易运作具体程序的应用型人才,为此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二)人才培养的需要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目标就是要培养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熟悉国际贸易法则与程序,并能从事外贸经济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也必须实施改革。
三、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它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项目,教师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开展教学。这种方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
笔者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了项目教学法,以表格形式予以说明(见表1)。
表1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学习情境
项目教学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教师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专业水平。
(二)“互动——实践式”教学法
鉴于本课程理论性较强的特点,同时,也根据中职学生知识基础较差和自学能力较差等情况,笔者运用了“互动——实践式”教学法。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与双语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案例、讨论、学生讲课等方式来具体实施贯彻此方法,从而达到“互动”学习的目的。
例如,在学到“反倾销”的相关内容时,笔者会提前安排学生上网浏览近两年我国遭遇国外反倾销调查的典型案例,在上课时,要求学生对这些典型案例进行分析,通过真实的案例来探讨反倾销程序、裁定、反倾销的措施等问题,使学生能够“学着做”和“做中学”。在此基础上,提出接下来讨论的题目,即我国屡遭反倾销调查的原因及应对措施。教师可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一组派代表发言,在讨论中,学生能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最后,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分析国际贸易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外,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们也可适当安排学生自己制作课件并上台讲课,比如,在学到“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时,因为这些内容在前面的章节中都涉及到,难度较小,所以可以事先给学生布置作业,即制作“国际贸易政策演变过程”的课件,由学生在下次上课时向全班同学讲授,教师只做个别指导。这种“互动——实践式”的教学法,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胆量,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相关的教学内容,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
(三)角色扮演教学法
角色扮演教学法是将角色扮演、对话练习和情景教学融为一体的仿真模拟演习教学法,具有仿真性、参与性、互动性等特点,能够让学生在角色演练中体会到某些角色的地位作用,产生身临其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学到“世界贸易组织”内容时,我们可模仿国际政务进行知识的学习。首先,由教师来设计角色,将本班同学分组,其中一组作为欲加入WTO的国家,并指定几位同学作为该国家的谈判代表,进行申请加入WTO的双边谈判,其余各组同学则分别作为该国家加入WTO谈判小组的不同成员国。通过这种角色模拟,使学生对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好地体会到了中国“入世”的历程。
为保证角色扮演教学法更好地应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事先都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广开思路,学生积极参与,使角色模拟教学法真正达到效果。
(四)现场观摩教学法
现场观摩教学法通常是指教师和学生深入现场,对现场事实进行调查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总结出可供借鉴的经验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符合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过程,能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和教学相长的目的,更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比如,在讲到“通关手续”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带领学生到当地海关参观,在参观过程中,讲解进出口货物通关的一般程序,特别是检验与征税环节,了解关税征收与通关程序对贸易规模的影响,对学生而言,这样比在课堂上单纯的讲授印象要深刻得多。在学习“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调查当地几家进出口公司,看这些公司进出口的产品处于国际上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当场总结出这个阶段的特点。同时,要求学生撰写相应的调研或调查报告。通过这种方法的应用,现场成为课堂,事实成为教材,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相应的教学内容,而且印象非常深刻。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灵活运用上述多种教学方法,做到优选结合,实现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冯莉.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方法创新探析[J].当代经济,2009(10).
[2]申琦.《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式探讨[J].当代经济,2008(9).
[3]韩莉.《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当代经济,2009(4).
[4]刘文燕,佟继英.西方经济学实验教学法应用探索[J].当代经济,2009(5).
内部会计控制理论与实务 篇12
关键词:内部控制制度,必要性,企业
内部会计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 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 不仅仅包含了财务日常的记账、出纳工作, 而且是一套规范, 约束和服务企业日常经营工作。
内部控制不仅包括企业最高管理当局用来授权与指挥进行购货、销售、生产等经营活动的各种发生、方法, 也包括核算、审核、分析各种信息资料及报告的程序与步骤, 还包括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综合计划、控制和评价而制定或设置的各项规章制度。
企业往往片面追求销量和利润最大化, 忽视内部控制管理, 内部会计基础十分脆弱, 管理局限于生产经营型管理格局之中, 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严, 为道德思想败坏的人留下可乘之机。
1. 当前企业中内部控制现状
1.1 认识不足,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许多企业对内部会计控制的理解局限于记账、出纳等会计日常工作, 至多是增加了运营分析和成本核算内容, 系统运行时存在很多认为干扰因素, 操作流程不规范, 没有起到应有的管理职能。
1.2 缺乏科学性和连贯性, 难以发挥应有功效
很多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 但是由于制度缺乏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合理性、强制性、平等性, 导致经常出现受利益驱动, 重经营, 轻管理, 缺乏自我防范、自我约束机制机制。
组织网络不健全, 控制制度让位业务发展。还有些企业对外部环境和经济业务等变化缺乏预见性, 导致其管理滞后, 没有能够及时制定出相应的处理程序和制度。
1.3 监督机制不全
执行不严、监督不力、奖惩不够, 漏洞不少, 其运行结果不理想。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立不理想, 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监督, 职能部门内部各岗位之间缺乏约束, 致使各职能部门自成体系, 各自为政。
1.4 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制度能不能发挥作用, 执行者责任重大。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者是会计从业人员, 虽然国家采取了认证上岗制度, 但是也仅仅认证了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思想意识跟不上经济发展要求, 对企业发展中外部环境和经济业务等的变化缺乏预见性, 死守条条框框, 没有在新形势下制定相应的处理程序和措施,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滞后, 失去应有作用。
2.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2.1 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经营成本、资金效率、资金风险是经营活动必须关注的, 也是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工作之一。内部控制作为公司治理的关键环节和经营管理的重要举措, 在合理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 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文件, 财政部、国资委、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于2006年7月15日联合发起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标准委员会, 这对尽快建立起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标准具有积极意义。
2.2 与国际接轨的迫切需要
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保证国民经济正常运转的客观要求。中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 它不仅影响企业正常持久地发展, 而且有碍于宏观经济的发展。国际资本市场大力强化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是导致企业经营失败并最终铤而走险, 欺骗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重要原因。以萨班斯法案为代表, 许多国家开始通过立法强化企业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日益成为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入门证”和“通行证”。
2.3 有助于杜绝财务造假案的发生
如果没有严格的企业会计控制制度、或者制度得不到真正有效的运行, 资金使用效率、资金风险、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都会受到影响。没有制度, 货币资金和实物资产管理手续不严, 部门私设“小金库”, 资金管理失控, 实物资产流失, 弄虚作假、篡改账证报表, 伪造、编造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 扰乱市场经济秩序。
3.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主要对策
3.1 正确认识会计内控机制, 努力提高内部控制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
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 既是法律赋予企业负责人的职责, 也是企业加强经营管理, 提高和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手段, 既不能像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工作那样等着有关部门来指导, 也不能像计划经济时期那样生搬硬套, 而是要正确理解单位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一般会计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在企业中的关系, 从而自觉而认真地制定和落实与企业相联系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会计内部控制是自律行为, 需要不断完善, 由会计规章制度、业务处理过程控制、会计监督与检查、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的管理等方面组成。会计内部控制要达到防范资金风险、按章操作、合法经营、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等目标, 它不仅是对会计专业领域的控制, 而且还应该渗透到其他内部控制中, 成为内部控制的核心。
3.2 执行严格的控制活动
3.2.1 明确工作流程
企业为每个部门、每一个岗位设计工作流程图, 明确规范每个部门、岗位应该的职责、流程、结果等。同时工作流程图对管理的过程进行了标准化, 明确了每个岗位的职责后, 可以要求自查互查, 从而达到相互牵制的目的。
3.2.2 进行有效的绩效考评
定期举行绩效考评, 如月度考核、季度考核。绩效考评作为对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的事后控制, 总结了一定时期的工作成果, 同时也能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改进的过程。依托绩效考评, 配合一些奖惩措施, 将整个工作目标与个人工作业绩考评紧密地联系起来。
3.2.3 加强凭证与记录控制
实行凭证保管、收款与会计记录人员的岗位分离, 对包括发票、支票、收据、工时记录等所有凭证进行预先连续编号。编妥的凭证应及早送交会计部门, 保证全部收入、结算款项等及时准确入账。
3.2.4 控制资产保护与记录
重要措施可采用实物防护措施, 如将存货存入仓库以防偷盗、对货币、有价证券等资产的安全存放、对凭证和记录进行实物安全保护等, 能够有效降低由于凭证和记录的丢失而重新建立所需支付的成本。
3.3 完善公司的内部相关规章制度
3.3.1 推行职务不兼容制度
不相容职务有:授权批准、业务经办、财产保管、会计记录和审核监督。对五种职务之间严格实行分离: (1) 授权批准职务与业务经办职务相分离; (2) 业务经办与审核监督职务分离; (3) 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分离; (4) 财务保管与会计记录相分离; (5) 业务经办与财产保管相分离。
3.3.2 加强授权审批控制
应明确一般授权与特殊授权的界限与责任, 避免责任不清, 一旦出现问题又难究其责的情况发生;要明确各类经济业务的授权批准程序, 避免越级审批、违规审批情况发生;要建立检查制度, 以保证授权所处理的经济业务的工作质量。
3.3.3 引进全面预算管理
一切经济活动都围绕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开展, 全面预算靠的是企业内部管理体系, 着眼于企业目标、落实业务活动的价值控制。
3.3.4 杜绝高层管理人员交叉任职制度
企业高层人员交叉任职的直接后果是企业董事会与经营层之间权责不清, 制衡力度不足。在企业经营过程中, 对资金调拨、资产处置、对外投资等方面缺乏应有的监控与制衡作用。
3.4 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的主要承担者, 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对于内部会计控制至关重要。会计人员的诚实状况、敬业精神、业务知识以及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素质的优劣, 是内部控制有效与否的决定因素。如果人员的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不高, 粗心大意, 对方法理解错误、判断失误、曲解等都会造成内部控制失效。因此, 提高财会、审计部门专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胜任能力, 特别是以诚信为标志的职业道德水平显得尤其重要。
要及时掌握单位内部会计人员思想行为状况。对可能出现违法违纪内部业务人员、会计人员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和控制。加强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
3.5 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评审
3.5.1 建立有效全面的内部审计机构
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 应独立于其他职能部门, 并直接向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负责, 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不仅包括审核会计账目, 还包括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以及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等。
3.5.2 做好内部控制评审
开展内部控制的评审, 应从检查内部控制制度入手, 督促其按章办事。随着企业内部结构、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 企业应不断确立新的控制点, 废除、修订旧的规章制度,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方能满足实现内部控制的需要。
3.5.3 在内部控制的监督上, 要克服重程序轻监督
要加强对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内部控制监督, 还要加强对企业部门管理和关键岗位管理人员的控制监督, 以健全内部控制。防范经营风险、避免资产流失, 必然要对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 而监督的一个控制点就是内部会计行为, 可以让财务总监督派制在这些方面发挥作用。
3.5.4 强化对内部控制的检查与考核
必须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 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有效遵循, 执行中有什么问题, 可能产生什么后果。对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 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 并与职务升降挂钩。
总结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切实保障制度的正常运行, 是企业的一项基础工作, 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障。制度的建设需要正确的认识和自觉遵守, 需要制度执行者切实树立起法律意识和提高职业素质。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而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有力地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及有效实施。
随着网络技术为代表的IT技术的发展和使用, 使得会计信息系统需要更为严密的管理和控制, 会计信息的产生只有在严格的内部控制下, 才能保证其可靠性和准确性, 也只有在严格的内部控制下, 才能保证会计信息高效地传递和便捷地运用。
参考文献
[1]付君.内部控制学教学内容定位与教学方法设计[J].财会月刊, 2007 (5)
[2]湖南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学习丛书编委会.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3]朱庆顺.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策略探析[J].会计之友, 2007 (2)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推荐阅读:
历年自考《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真题08-01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实验四装船出运10-02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作业五:理论案例分析09-23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复习题及答案09-07
自考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模拟试题及答案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