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院校国际贸易实务(精选9篇)
三本院校国际贸易实务 篇1
《国际贸易实务》是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核心课程,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为实现高职教育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一、传统《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上存在的不足
1.《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偏重理论, 忽视实践环节。目前,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已渐显特色, 专业课程设置与安排逐步趋于规范。但具体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还未完全跳出普通高校教学模式, 突出表现为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甚至有些高职学校的实践教学还停留在一支粉笔加一本书的阶段, 在实际教学中, 学生没有机会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流程, 没有机会了解进出口业务各环节的业务操作具体事项, 对《国际贸易实务》课仅仅停留于理论上的学习, 很难全面系统地掌握国际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 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如在讲授海运提单时, 教师会介绍海运提单的定义、性质、内容及种类, 但很少介绍在某一具体情况下不清楚提单是否可以采用, 在什么情况下无单放货对不同的当事人产生什么不同的后果;在讲授审核信用证时, 会介绍银行和企业审核信用证的要点, 但很少给出一份真实贸易活动的信用证让学生审, 没能给学生提供一个仿真的模拟环境, 进行进出日业务的模拟操作, 结果只能是纸上谈兵, 无法做到学以致用。
2.《国家贸易实务》教学方法单一, 缺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方法, 没有很好地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其创新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的教学方法单一, 案例教学、互动教学利用不足。学生只能凭想象力, 懂得力去控制, 导致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控制的不机动、不牢固, 对课程的学习兴趣降低。任课教师按课本传授知识, 学生记笔记, 然后通过解题的方式获得学习情况的反馈, 答疑解惑, 最后通过试卷考核知识的掌握程度, 这是目前高职院校中的主要教学方式。虽然高职院校已采用了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但由于任课教师们制作课件的能力有限, 即使能够使用多媒体上课, 那也只是用WORD文档或PPT文档代替了人工书写。
3.《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单一, 未能充分体现考试作为教学过程反馈手段的作用。通常情况下, 《国际贸易实务》采用的是闭卷笔试形式, 由于受出题题型、考试时间、试卷幅面等客观条件的限制, 大多考核一些死记硬背条条款款的概念、术语、简单理论、问答、计算, 题型呆板。客观题太多, 案例分析题比重小, 虽然也参考平时分数, 但由于对平时成绩的把握缺乏科学性、系统性, 考试试卷是否达到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目标没有论证, 随意性较大。这种评价模式导致的结果是:在任课教师和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期末轻平时、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创新的倾向。学生平时不努力, 到期末考试时“临时抱佛脚”的情况比较普遍, 陷入“上课记笔记, 考试背笔记, 考完全忘记”的怪圈。同时, 单一闭卷考试在测试内容上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无法体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 因而也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职业能力, 更无法真实展示学生的创新意识。
针对上述问题, 笔者认为有必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应以素质教育的观念为指导, 深化对《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的教学改革, 使该课程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服务, 在突出经济类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 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具体改革思路
(一) 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 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和条件。在授课中注重教与学的互动, 改变教师的中心角色为引导性, 通过实施探究式提问, 探究性讨论等手段, 带动学生的思路。教师在讲授完基本知识之后, 可通过例题、课堂练习等形式, 留给学生自己摸索、探讨、总结的时间, 鼓励学生走上讲台, 发表自己的观点, 通过启发式教学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设计一个承上启下的课前问题, 以促使学生对上一次课的回顾和思考。
这样再讲起新课来, 学生就能够跟着教师的思路同步思考, 不会感到生疏和突然。比如在讲授“数量溢短装条款”时, 先复习前一节课讲过的在国际贸易中, 商品数量是合同中的一个要件, 卖方必须严格按照合同规定数量交货, 然后反问学生, 在实际履约时卖方如果比合同规定多装或少装1%, 是否应该承担违约的责任呢?此时先让学生踊跃发表意见, 在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后, 教师引出“溢短装条款”, 如果承担违约责任的话, 卖方将随时面临索赔, 这对卖方非常不利。为了避免出现因少量溢装或短装与合同数量不符而导致的数量纠纷, 一般在合同中规定数量机动条款, 从而引出新课的内容。这样学生们会对国际贸易有一个重新的认识。
2. 认清案例教学在理论教学中的作用。
《国际贸易实务》首先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论、概念、过程和方法, 因此, 案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能应用过度。如在讲授“贸易术语”章节, 有这样一个案例:A公司以FOB条件出口一批茶具, 买方要求A公司代为租船, 费用由买方负担。由于A公司在约定日期内无法租到合适的船, 且买方不同意更换条件, 以致延误了装运期, 买方以此为由提出撤销合同。问买方的要求是否合理?对于这样一个案例分析, 如果学生连基本的概念都不清楚, 如什么是FOB, 在FOB条件下, 买卖双方责任的划分点是哪里?就很难对该案例作出一个正确的判断。
(二) 改革《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考核模式
考试是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和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考核有其特殊性, 因此考核应该偏重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实际掌握, 不可流于固定模式。建立有效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学习态度, 培养综合能力的考核体系, 应树立将知识考核与技能考核相结合, 试卷考试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书本考查与课外考查相结合的原则。
为实现本课程的培养目标,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考核应注重平时学习过程和实际技能的考核, 注意过程化, 平时考核的次数要适当增多,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比重可适当降低, 具体的考核内容及比例分配 (如下表所示) , 只有这样的细化考核才能达到教学实践的效果。
除可采取上述考核方式之外, 更可积极实行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办法。在教学中, 可以把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如单证员证、报关员证、跟单员证等相关证书的取得纳入考核。这一方法既强化了学生的从业技能, 又能引导教学过程, 规范实践和操作, 而且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就业, 真正实现了课程的考核目标。
(三)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建立多个实习基地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具有高度实践性的课程, 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国际经贸人才, 应该有一批“双师型”教师———既精通理论又擅长实践的教师, 因此, 专业教师要在不断提高专业学术水平的基础上, 还要创造机会经常和外贸公司、外运公司、商检部门等与国际贸易有关的单位进行信息交流, 不断传输给学生最新的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信息, 及时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同时, 学校还要加强年轻教师的内部培养, 通过校企合作等机会鼓励年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 提升其教学能力水平, 特别是注重其实践从业经验的积累。学校还可聘请校外一线外贸业务精英来学校兼任实训课指导教师, 让更多的业内人士进入校园, 进入学生学习的空间, 成为其榜样, 成为其导师。
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 为教学和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平台, 为学生和外贸企业架起了一座共同发展的桥梁。比如, 当《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讲到海洋运输时, 可带领学生参观港口, 让学生看到海轮、集装箱、堆场、海关监管地等实物、实地;讲到运费和保价, 可带领学生或鼓励学生直接到船运公司和保险公司去询价;有关报关和检疫的问题, 也可带领或鼓励学生直接到海关和检验检疫局去咨询;还可以在讲授完实务全部课程之后, 安排学生在基地实习一段时间, 通过实际操作来更好地深化知识学习。
总之, 为适应当今经济形势对外贸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 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的教学改革, 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教改之路任重而道远, 必须与时俱进, 大胆探索。笔者相信教学改革只要本着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 确立学以致用, 突出能力的培养思想, 在持续进行的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过程中, 将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推上一个新台阶, 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摘要:《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何突出高职特色, 进行教学改革, 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突出问题。结合教学经验, 针对传统教学中的不足, 提出转变教学模式, 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同时不断完善教学和考核方法等改革思路。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启发式教学
参考文献
[1]孙国忠.高职“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4) .
[2]童西琳.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4) .
[3]赵晓宁.案例教学及其在商学导论课程中的应用[J].辽宁高职学报, 2005, (1) .
[4]王琳, 胡艺, 汪五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改实践分析及教学整体方案的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1) .
三本院校国际贸易实务 篇2
冯 芳(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杭州310018)
文摘编号:1005-913X( )12-0017-CA
摘要:我国国际货运代理业虽起步较晚,历史较短,但是由于国家重视,政策鼓励,操作规范,发展十分迅速。《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从理论结合实际的角度出发,对该课程教材的选择、案例教学法和互动教学法的应用、模拟实训等教改方法进行了梳理,以期使该项课程的教学能紧跟时代步伐,提高毕业生专业素质。
三本院校国际贸易实务 篇3
一、高职国际贸易教学的职业定位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及管理的应用型人才;同时,高职教育也肩负着不断更新、提升一线劳动者素质的任务。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属于能力为本的教育,它是为学生进入现实和未来市场就业或创业准备的教育,其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学生成为知识型劳动者,要体现实用性、技能性、职业性。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大专层次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生产技能培训和管理的教育。它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才能培养具有实践技能、创业能力、创新精神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它的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业务知识,熟悉有关国际贸易的政策、法规和有关惯例,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国际贸易专业的重要培养目标。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学习该课程,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技能,熟悉国际贸易应遵守的法规和惯例。它以履行合同为主线,讲授了买卖双方在磋商、运输、保险、商检、报关、索赔、仲裁等环节的注意事项、操作方法和权利义务的划分,是学生将来从事外贸业务的重要知识铺垫。
二、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存在问题
目前,在国内广大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影响高职教学的效果,也不利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哑巴”型专业外贸人才 多年来实行的应试教育,把学生学习的目的局限在了如何应付和通过各种考试。许多学生往往能通过国际贸易专业课的考试,但却不会用英文表达出各种专业术语、单证、合同条款等,也不能看懂国际贸易专业的英语文献,成了不能说英语、写英文的“哑巴”专业外贸人才。
2、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知识点多而且缺乏连续性,为了使学生能掌握国际贸易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技能,熟相关法规和惯例,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自觉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影响教学效果。
3、教学信息资源利用不充分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知识点多信息量大,传统的教学手段(粉笔+黑板+课本)过于陈旧和落后,往往不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向学生充分地传授各知识点,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展开讲解,即使教师已在课前作了精心的准备,仍常常无法充分利用教学信息资源。
4、教学与实践脱节 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而偏废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分析判断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造成了不少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
三、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1、双语教学势在必行 英语作为最重要的沟通工具,在国际贸易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涉外性很强的课程,因而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也较高。
“双语”教学是指在学校里使用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即通过学科教学和外语环境,经过一个阶段的教学和熏陶,使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接近于母语的表达水平。其目的一方面是提高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使学生在提高外语能力的同时,掌握各学科的专业知识。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所安排的英语课程(如英语听说、国际商务口语、外贸英语、外贸函电等)的学时应比其他专业多,为进行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奠定基础。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利用业已形成的语言优势,将所涉及到的各种专业术语、单证、合同条款等用英文表达出来,以帮助学生在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英语的阅读和表达水平,成为能说英语、写英文的专业外贸人才。
2、案例教学值得引入 采用案例为切入点实施教学,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材的理论知识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能改变枯燥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能使理论与实际有效地结合起来。提出案例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思维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且由于案例的针对性强,通过分析案例,学生的应用能力也能得到培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根据该课程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案例进行案例教学,则会取得不错的效果。在学生学过相关的知识点后,教师可以选择综合性的案例进行案例教学,这种案例能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教会其实际操作的技能,体现出理论联系实际的意义。
3、多媒体教学手段要加大使用 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形象直观,通俗易懂,活跃课堂气氛,凝练教学内容;二是能使教学内容存储更方便,更准确,而且存储量更大,便于学生学习与复习;三是多媒体教学使教学过程实现了图文并茂、动静相兼、声情融汇、视听并用的逼真表现效果,因而可提高教学效率。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及其所需单证的缮制。将多媒体应用在该课程中,教师可以把所讲的内容及相关单据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学生可以通过模拟制单,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实现教学信息资源最优化地组织和利用。
4、实践教学要广泛开展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践技能培养方法应力求多元化。除正常的教学、实训活动外,还应从整体上为学生策划整个实践教学环节,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教学可以倡导“走出去、请进来”等各种方式。
走出去,就是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本行业的发展方向,给他们创造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请进来,就是请在行业中有一定代表性的校外实习基地负责人,经常与专业教师就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问题展开研讨,提出指导性建议;也可以各种方式聘请外贸公司、海关、银行、商检局等专家来学校开设专题讲座,将国际贸易领域的最新变化和信息及时迅速讲授给学生。另外,还可以请校友回校作报告或演讲,讲述他们在外贸企业成长经历。通过这些方式,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了解了社会,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三本院校国际贸易实务 篇4
新的背景, 要求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以无私服务为宗旨、以目标市场为导向, 改革和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与时俱进, 不断适应国内外不断变化的环境, 及时将新知识、新方式和新手段引进课堂, 以提高学生的适应力和创新力。这些既是对从事职业教育的工作者提出的新的使命, 也是必须由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应承担的重任。
国际贸易实务是当前高职高专最热门的专业之一, 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核心课、必修课和基础课。本文在分析高职教育和国家外贸的背景下, 结合苏州地方特点和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以下简称苏经院) “十二五”规划纲要, 建立一套科学的、可行的、合理的、易操作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和地方特色的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体系, 旨在为实现学生的能力本位, 让学生在工作的第一天就能为企业创造价值, 实现教学与岗位的零距离。
1 课程设置
1.1 课程定位
宋朝曾巩在《请令长贰自举属官札子》道:“陛下隆至道, 开大明, 配天地, 立人极, 循名定位, 以董正治官, 千载以来, 盛德之事也。” 定位即确定事物的名位。课程定位, 是指某一门课程在某一个专业体系的位置。下表为苏经院贸经系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素质结构表。
从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主要支撑课程, 是一门核心课程。
此外, 本专业要求毕业生在毕业时必须取得双证书或多证书, 包括报检员、报关员、外贸经理人、跟单员、业务员、外销员等, 而学生要考取这些技能证书, 必须学习《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 因此, 该课程是一门基础课和必修课。
综上所述,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定位为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核心课、必修课和基础课。
1.2 课程衔接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一般在一年级下学期开设, 其先修课程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经济学基础和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等职业素质课和职业基础课;其后修课程为外贸跟单理论与实务、国际贸易结算实务、海关实务、关税实务与HS编码、进出口检验与检疫、报关实务实训、报关员综合实训等职业能力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
1.3 课程设计
1.3.1 专业背景分析
课程设计必须基于一定的背景, 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对本专业进行学情分析。高职的优势 (S) :①高职定位正确及其教育实行双证书制度;②培养模式:实行“公共课—专业课”两段式模式。高职的劣势 (W) :①社会尤其是学生家长对高职教育认识上的偏差;②学校和学生关注焦点集中在技能培养上, 缺乏耐心提高素质教育。高职的机会 (O) :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和《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2010—2015年) 》明确提出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②国家外贸环境:目前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量居世界第二, 仅次于美国, 2011年进出贸易总额为3.6万亿元, 占世界的比重为19.7%;③苏州市外贸环境:苏州市连续3年 (2009—2011年) 进出口贸易总额位列全国大中城市的前5位, 截至2011年8月在苏州注册的外贸性质的企业总数为9974家, 以每一个单位需求5人计算, 全市外贸类人才缺口将达50000人;④学生自身定位明确, 实操能力强。高职的威胁 (T) :①市场经济条件下, “名牌效应”产生“马太效应”;②替代院校——同质竞争越来越强。SWOT分析的结论为:优势大于劣势, 机会大于威胁。
1.3.2 课程设计方案
基于上述背景, 提出一个中心和四项基本原则为本课程总体设计方案, 即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 以一个平台、两教合一、加强两实和校企合作为四项基本原则。所谓一个平台是以SIMTRADE为教学实训平台;两教合一是以实训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有机统一;加强两实是指强化实践和实训教学;校企合作是指打破时空障碍, 实现“校中厂”和“厂中校”的合作模式。
在总方案的基础上, 本文提出“12345团队互动体验式”课堂教学设计分思路, 即:一个原则、两个主体、三大法宝、四个步骤和五个环节。所谓一个原则是指让学生在课程上遵循“3动”原则:多动脑、多动手、多动嘴 (意为多发言) ;两个主体是指学生和老师为双主体,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 而是点燃一把火;三大法宝是指校企合作、激励机制和团队协作;四个步骤是指观 (导入项目) 、仿 (企业示范) 、练 (实践操作) 和评 (评价效果) 四步曲;五个环节是指课前10分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激情时刻和复习抢答。
2 教学内容
2.1 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目标是协同其他本专业的课程, 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其等式为:实践能力+专业能力+职业素养+校企合作=高端技能型人才。
2.2 内容选取
本课程的内容选取分为六大模块:国际贸易惯例、贸易合同条款、贸易合同磋商、贸易合同履行、国际贸易方式和外贸实务实训。
2.3 内容组织
本课程的总课时为76, 其中理论教学课时为36, 约占48%;实践教学课时为40, 约占52%。教学的重点为贸易术语、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商定、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国际货款的收付、进出口商的业务履行流程和外贸实务实训;教学的重点为合同条款的签订、进出口预算表、进出口经济效益分析, L/C的理解、应用和相关案例的理解。
2.4 表现形式
2.4.1 教材及其特色
本课程选用的教材名称为《国际贸易实务》, 是一本校企合作开发的校本教材, 2011年1月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2012年被评为院级精品教材, 仇荣国主编。该教材的特点在于:推进校企合作, 破解时空障碍;基于实训平台, 设置教材内容;引进任务驱动, 导入大量案例;版面设计活泼, 强调图表结合。
2.4.2 教学参考资料
一本教材由于篇幅和侧重点的不同, 不可能包罗万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教材等作为教学参考资料;同时向学生推荐报关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海关总署、商务部、统计局、江苏省商务厅以及苏州市商务局等官方网站。
2.4.3 省级精品课程
本课程为江苏省精品课程, 其网站为www.szjm. edu.cn。学生可以下载课件、试卷、习题和案例等, 同时还可以在线交流 (内网) 。
3 方法手段
3.1 教学模式
本课程选用的教学模式有: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和两教合一。
3.2 教学方法
基于外贸工作业务流程为主线和课岗对接思想引领下本课程的教学方法选择:角色扮演、分组讨论、启发引导和案例分析。
3.3 教学手段
基于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有SIMTRADE平台和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的特点, 选用的教学手段:虚拟社会、虚拟企业和虚拟项目。
3.4 教学设计
以某一章2课时, 80分钟为例, 时间分配如下:课前10分钟 (用10分钟时间让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角色扮演) 、案例导引 (5分钟) 、讲授深化 (45分钟) 、团队讨论 (5分钟) 、激情时刻 (用10分钟时间让小组代表发言, 成果共享) 和复习抢答 (5分钟) 。
3.5 考核方法
本课程的考核方法分为三部分, 如下图所示:
3.5.1 理论考核
学期结束后, 以闭卷的形式进行, 总分100分, 占整个考核比例的28%。
3.5.2 过程考核
主要考核在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的操作能力, 以及出勤、作业、抢答、团队协助和角色扮演, 每一个项目都进行量化, 平时注重记录, 避免人的因素, 此部分占整个考核比例的30%。
3.5.3 实践考核
主要借助SIMTRADE外贸实训平台, 让学生模拟整个进出业务流程。其计算方法为:实践成绩 (总分100分) = (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 /3+教师加分。为彰显公平和公正, 通常教师加分为, 主要由系统考核, 此部分占整个考核比例的42%。
4 教学团队
本课程有课程负责人1名, 主讲教师2名, 教辅2名, 企业导师2名, 其中高级职称4名, 中级职称4名, 双师比例100%。
5 实践条件
本课程校内有生产型实训基地 (苏经院讯腾报关公司) 和国际贸易实训中心;校外有苏州市报关有限公司和苏州恒丰进出口有限公司等15个外贸企业, 其中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4个。
6 教学评价
本课程建立了一套可操作的360度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共六个评价分项目:社会评价 (包括政府评价、行业评价、企业评价、学生就业和技能比赛) 、专家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督导评价和教务评价。
7 特色与创新
7.1 特色
本课程的特色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①校企合作:学生到企业进行工学交替, 企业导师到学校进行指导;②赛学互动:经常指导学生参加国际贸易技能大赛, 让学生在平时的所学应用到实战中来, 形成赛学互动;如参加2012年海峡两岸国际贸易模拟展大赛, 苏经院代表队获得一等奖, 并成功销售部分展品, 其中一件展品卖出1200美金;③模块实训:将进出口业务流程的当事人分为8个模块, 即:海关、保险公司、检验机构、船公司、外管局、国税局、银行和进出口商, 让学生分组分别轮流担任不同的当事人, 这样学生的流程实训从人对电脑演变为人与人之间的对抗。
7.2 创新
在课程创新方面, 本课程组经过精心设计, 反复论证, 最终形成了基于“3引3驱”的课程教学模式。“3引”是指引入企业导师、引入企业项目和引入企业文化;“3驱”是指任务驱动、目标驱动和问题驱动。在课程教学内容上, 引入企业真实实战项目, 改变传统的模拟实训模式;在课程师资上, 引入企业能工巧匠作为企业导师, 由校内专任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实施教学;在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培养方面, 引入企业文化, 学生不仅仅学到国际贸易实务专项技巧, 更重要的是通过企业项目、企业导师的传授, 真正感受到不同企业不同的经营文化理念、敬业精神。整个课程教学方式上, 对每个企业项目先对企业国际贸易应用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诊断, 再对问题的解决提出目标, 最后将目标分解成各个不同的任务, 最终解决问题。
8 结 论
本文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教学团队、实践条件、教学评价、特色与创新等七个角度系统地介绍了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体系, 而本课程是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一个分支, 只有每个分支都是健康的、有序的, 才能最终实现岗位与专业的零距离和零间隙。
参考文献
[1]张明洲.海峡两岸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比较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 2012 (20) .
三本院校国际贸易实务 篇5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地方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9-0156-02
伴随着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和外贸经营权的下放,我国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融入到全球化带来的国际商务竞争之中,这使得熟悉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掌握国际贸易法规、熟练运用外语、精通电子商务的国际贸易人才将成为社会急需的热门人才。而作为国际贸易专业专业的主干课程的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就变得尤为重要。那么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否也同样适应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呢?对于地方本科院校国际贸易类专业的教学应该适应当前的社会需要,合理设置课程,改变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培养实用型的国际贸易人才。
因此,根据课程本身性质,结合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学院办学理念和专业调整的需要,总结近年来衡水学院经济学与管理学系在本门课程教学和实践的经验,笔者认为在该课程建设和改革中应力图贯彻以下的原则。
一、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注重与实际相衔接
(一)注重国际贸易惯例的讲授
为了适应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国际商会等国际组织相继制定了有关国际贸易方面的各种规则,如《2010通则》、《UCP600》、《托收统一规则》等。这些规则已成为当前国际贸易中公认的一般国际贸易惯例,被人们普遍接受和使用,并成为国际贸易界从业人员遵守的行为准则。而这些公约的内容可以说涵盖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绝大部分章节的内容。但是书本中对这些内容的叙述很少,所以应该在实际教学中增加这部分内容的讲解。
(二)把握国际贸易的前沿性和创新性,将教学内容从书本延伸到科研与实践
国际贸易风云瞬息万变,国际贸易领域中的实践者每时每刻都在创新,《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要充分体现它的效果,显然不可能漠视这些变化和创新。在教学实践中,要努力建立一个教学、科研与实践互动的良性循环系统。
(三)与法律相融合,提高学生风险意识,增强就业能力
针对国际贸易的特点和要求,从法律的角度分析研究国际贸易适用的有关法律与惯例,总结国内外实践经验和吸收国际上一些行之有效的贸易习惯做法,在遵循国内法规的同时了解国际法规甚至要掌握一些国家的贸易法规,学会在进出口业务中既能正确贯彻我国对外贸易的方针政策和经营意图,确保最佳经济效益,又能按国际规范办事,使我们的贸易做法能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做到与国际接轨。
二、教学方法提倡创新性,多样性
(一)案例教學是国贸实务教学的灵魂
案例教学是克服传统的教科书式教学方式的最好方法。这门课程内容多、关联性强、细节多,还涉及相关的英文、法律、金融、人文等等相关的科目,所以教学难度比较大。一方面,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点的深刻理解。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时,需要精心做好准备工作,案例的选择不在于数量多,而贵在内容精,尽量突出所选案例的现实性、典型性,并体现课程中所学内容的特征。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将知识学活,为将来的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互动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主动性
在授课中注重教与学的互动,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角色为引导性角色,通过实施探究式提问和讨论等手段,带动学生的思路。另外通过参加校内外国贸技能竞赛的方式使学生增加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三)加大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应用,推行网络教学课件建设
创建本课程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积极探索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课件的开放式教学新模式,实现网上授课、网上答疑,网上指导,网上批改作业,努力实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
三、加快和完善《国际贸易实务》实验室建设和模拟仿真教学
在虚拟的贸易环境中,通过让学生扮演进出口业务流程的不同当事人,并进行逼真的模拟性操作,从而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国际贸易的业务技能,为将来从事外经贸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一)课堂模拟
课堂模拟是在学校内的课堂进行。比如讲到信用证那部分;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开证行、议付行、进口商、出口商等角色。比如通过在课堂中模拟信用证支付场景,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较为深刻的印象。
(二)网络模拟
引入计算机全仿真模拟实训,实训的内容为真实的外贸业务,学生分角色进行全程交易模拟,体验实际工作,提升实际操作能力。目前,衡水学院经管系实验室已经粗具规模,学生均可以在实验室进行国际贸易模拟仿真实训。
参考文献:
[1] 黄永新,何中正,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建设与改革探索[J].凯里学院学报,2009,27(1):107-110.
[2] 张艳.关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4).
[3] 何璇.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项目化教学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2,(5).
[4] 戈雪梅.对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J].教育探索,2012,(1).
[5] 张慧霞.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考——网络贸易模拟实验室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1).
[6] 王胜华.基于外贸业务流程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改革实践[J].职教论坛,2010,(17).
三本院校国际贸易实务 篇6
一、开展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一) 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和理念的需要
近年来, 随着国内外市场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运而生。这类本科院校都将学校办学定位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方向上, 即培养出既具有良好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又具有外语特长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为此, 应用型院校针对专业特色开展部分课程双语教学。《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具有很强涉外性, 要求不仅具备外经贸知识和技能, 而且要熟练掌握国际通用语言。而传统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专业课与外语课相脱节的现象, 使学生只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但不具备运用外语参与国际商务活动的能力。这与应用型院校提出的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办学定位和理念是相冲突的, 因此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采用双语教学, 是解决此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 符合课程性质和特色的需要
《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 主要以进出口业务具体操作流程为中心, 系统介绍外贸业务各个环节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是一门具有较强外向性、实务性和操作性的综合应用学科。在实际教学中, 该课程涉及大量以外语形式出现的业务文件, 如外语表述的专业术语、函电、合同、信用证、各类单据等,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专业外语知识。而目前各高校所开设的基础英语课程无法提供专业英语方面的指导, 造成学生无法以外语模式来思考和操作, 在模拟业务中很难自如地读懂用外文开立的各种单据, 更谈不上按照有关原则对它们进行审核, 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有效实现。
(三) 符合学生自身需求的需要
双语教学模式为中国国贸专业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以及同国际先进教学模式接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外语“读”、“写”能力强, 而“听”、“说”能力弱的状况,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英语使用环境, 而非单纯的外语学习。国贸专业的学生也非常期望通过双语教学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 使自己能轻松运用外语从事相关商务工作, 成为能直接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复合型外贸人才。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国贸实务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 专业特色定位不明, 课程目标把握不当
目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时所设的专业定位大致相同, 都是以培养国际化创新型外贸人才为主, 却没有考虑自身院校所在地方性的特点, 造成专业特色定位不明, 千篇一律的现象。而国贸实务课程进行双语教学的目标也把握不清, 即是以语言学习为主, 还是以专业知识学习为主。双语的“度”应为多少也是教学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如目标不能与学校水平实力结合, 容易造成目标过大, 不切实际的培养。
(二) 传统教学无法满足双语课程教学需要
《国际贸易实务》是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其教学内容又涉及大量外语专业词语、外文单据等, 开设双语教学时如仍实施传统的“粉笔+黑板+嘴巴”的教学手段是无法满足学生对于课堂的要求。而且, 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以外文形式学习国贸专业知识也是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这会形成老师用外文讲授贸易实务知识, 但学生因听不懂而形成反感、厌学的可能。这种课堂教学的模式很难让学生真正掌握和运用国际贸易的各种标准、规则以及具体的贸易流程。
(三) 双语师资力量较弱, 学生个体差异较大
双语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教师的双语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从事《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大多数教师虽专业知识教学水平很高, 但基本上没有从事过专门、系统的双语教学实践培训。专业课教师外语水平不高、外语教师不懂专业课的现象普遍存在。即使有的专业课教师外语基础不错, 但在双语教学方式和经验方面明显不足。
而学生外语水平的好坏也影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的效果。虽然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外语基础相对较好, 但也仅限在“读”、“写”方面。然而不可否认的是, 由于学生间的自身情况差异, 使得双语教学推广起来并不简单。如有些学生对相关外文定义、概念的理解有难度;在外文案例分析中, 大部分学生只能大致读懂案例, 让其用外文做深入的剖析很难。而面对外语较差的学生, 双语的专业课往往让他们听不懂。
(四) 缺乏符合学生实际的英文教材
近年来《国际贸易实务》的英文教材增加了不少, 主要以纯英文版本为主。这些教材一定程度上补充了课程教学所需, 为学生提供了较好阅读资料。但这些教材也存在一定缺陷, 如有些《国际贸易实务》英文教材内容较难, 英语水平一般的学生阅读有一定困难;而有些英文教材适用对象定位不明。针对不同层次的高校而编制的英文教材相当少, 尤其针对应用型二本院校的适合材料不多。此外, 相关英文版的案例、练习等这方面的辅导资料也相当缺乏。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的水平。
三、提高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水平的建议
(一) 针对院校类别定位专业特色, 明确课程目标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结合自身地方性特点和院校的办学定位, 对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特色定位。对于在经济方面教研水平高的大学, 如“211”或“985”之类的学校, 应在以建成世界级大学的办学定位基础上, 对国贸专业双语教学定位为培养世界知名企业、跨国公司所需人才, 即为全球视野性的双语教学。而针对一般本科院校, 尤其为地方性二类应用型本科院校, 则应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 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定位应为提供地方企事业单位、外贸公司所需具有综合素质的商务人才, 即区域性视野双语教学[1]。
在此基础上, 明确专业具体课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目标。笔者根据自身经验认为, 《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中应更关注的是专业知识的学习, 外语只是语言工具, 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而采用的辅助手段, 也是为了让学生能更贴近真实的国际贸易业务操作流程而采取的方法。课程双语教学的目标应为培养实用性、能随时进行具体操作业务的外贸人才。
(二) 改革双语教学方法, 注意教学模式
在《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中, 应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 而应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多样化的教学, 如通过外贸外文案例短片进行讨论、或在实训室进行业务实际操作, 以此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外文专业词汇的熟悉。此外, 应根据学生外语水平来采用适当的教学模式。不同水平的院校在采用双语教学模式时应根据学生外语实际水平和接受程度适时调整, 而不能简单地规定一个统一外文占比的“度”。如《国际贸易实务》在进行双语教学时, 可采用逐步加大外语的比例的方法进行, 以“简单渗透型—过渡型—浸入型”教学模式使双语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 加强双语师资建设, 提高综合素质
教师是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 应加强双语师资建设。一方面, 学校可挑选现有优秀专业教师进行针对性双语教学培训, 如选派出国进修学习, 以帮助他们提高外语应用能力, 同时吸纳国外最新知识, 以提高其综合素质。在此基础上, 再由这些教师对年轻教师进行传、帮、带。此外, 可根据学校势力适当吸收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人员, 对其进行专业知识培训, 以扩充双语师资力量。另一方面, 学校应切实重视双语教学的开展, 保证培训经费、建立培训选拔制度、建立追踪考核机制等, 鼓励教师进行双语教学的探索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对双语教师应在工作量计算和课时报酬上适当倾斜, 以激发双语教师的积极性。
(四) 根据院校实际水平选择合适教材
应用型本科院校从事《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的教师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及学生的英语水平差异, 选择一本适合学生的外文版或双语版教材。同时, 国贸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通过网络收集、教材等途径整理一些比较符合学生实际的外文材料, 循序渐进地渗入到相关的专业知识点中, 使学生既掌握了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流程, 又能通晓相关知识的外语表达方式, 解决外文原版教材和中文教材之间的矛盾。此外, 学校应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借鉴国外原版教材, 编写符合本校学生外语水平和语言习惯的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材及相关辅导资料, 以立足于教学内容本土化, 加强《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材的建设。
摘要:在理解双语教学内涵的基础上, 对《国际贸易实务》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就应用型本科院校国贸实务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了总结, 最终有针对性的提出提高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水平的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
参考文献
[1]胡超.中国地方高校双语教学中的相关问题及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1) :279-280.
[2]辛立秋.地方院校《国际结算》课程双语教学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2) :228-229.
[3]陈海霞, 黄兰.基于“精专业、通外语、重实践”培养目标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探析[J].物流科技, 2011, (9) :134-135.
[4]高敬.后现代课程观视角下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实践[J].新课程研究, 2010, (8) :26-27.
三本院校国际贸易实务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职业资格证书
近年来, 我国高职教育在迅速发展的同时, 存在着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一些学校与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相近似等问题。高职教育旨在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因此应突出职业性、行业性、技能性的特征, 明确高职教育是以学生就业为目标, 要培养的是一批能胜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因而,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并且系统掌握对外贸易专业知识与技能, 适应新的企业环境需要, 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对外贸易应用型人才, 学生毕业后, 能够熟练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独立开展涉外经贸业务, 实现“学校与企业零距离, 学生与岗位零距离”的双对接。因此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中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职业资格证书的概念
1.职业资格。
职业资格是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 反映了劳动者为适应职业劳动需要而运用特定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能力。与学历文凭不同, 学历文凭主要反映学生学习的经历, 是文化理论知识水平的证明。职业资格与职业劳动的具体要求密切结合, 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了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操作规范, 以及劳动者从事该职业所达到的实际工作能力水平。
2.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它是指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 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 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 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 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重要举措, 也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战略措施, 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实现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和举措。
二、借鉴英国经验, 加快推进我国职业教育证书制
(一) 密切与企业的联系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关系密切, 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终归是要到企业中去接受检验的, 因此,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进行实施, 将会使人才最大程度地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英国企业界把职业培训当作自己的一项使命来看, 不仅从宏观层面参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能力标准的制定, 在微观层面也从各方面介入人才的培养过程, 比如将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工作训练相结合等。我国高职院校在与企业的合作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 不能够与企业共享各自的资源, 共同培养人才。我国高职院校应该在人才的职业能力标准方面充分吸收企业界的意见, 在专业和课程的设置时充分考虑产业的实际需求状况;在人才培养的具体环节中, 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强化实习环节的有效性, 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和实际充分地融合;聘请企业优秀人才到学校指导实践, 同时定期派学校的教师到企业进行实际工作环境的适应;学校吸收企业界的资金和先进设备, 同时提供智力支持, 为企业界开展各种技术研发等。
(二) 以职业资格证书为导向开展教学
我国虽然已经开始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但是高职院校的教学却与其相脱节, 而英国的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的教学完全按照职业资格证书标准体系的具体要求展开教学, 使教学与职业岗位具体要求密切结合, 学员学习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获得证书。我国高职院校应该依据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制定教学计划, 将职业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日常教学和考核的方方面面, 使学生在毕业时既可以得到高职院校的学历证书, 又能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即“双证制”, 使学生真正获得实实在在的岗位胜任能力, 增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 强化实践教学
英国的职业资格教育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 其教学的很大比重都是在实训基地进行实践训练, 包括“三明治”的人才培养模式, 也是对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职业综合技能的培养。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环节中, 往往理论知识的讲授所占时间较多, 而真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课程的比重却很少, 实习环节也流于形式, 缺乏严格的质量控制和评价机制。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借鉴英国的做法, 将教学环节的重点放在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上, 吸引资金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同时与企业建立合作办学关系, 为学生提供在企业和工厂真实环境进行实习的机会, 并与企业人士联合对学生实习环节进行指导、监督和评估, 保证实习环节的质量, 形成“2+1”模式, 即学生入学后的前两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 第三年到企业进行实习, 使学生毕业时能够具有岗位胜任能力。
三、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要性
在我国, 尽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时间还不长, 但无论从现实还是长远看,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对高职教育的发展都有着长远的意义。同时, 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也显得十分重要。
(一)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主要就业岗位
根据历年市场调研的结果,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定向为:面向各类外经贸企业、三资企业以及其他具备进出口经营权的生产、经营企业, 从事对外销售及进出口货物的运输、保险、报检、跟单、单证和报关等业务工作或经营管理工作。主要的具体职业岗位为: (1) 在对外经贸企业或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从事对外签订购销合同等对外贸易业务活动。 (2) 在专业报关公司与代理报关公司从事报检、报关工作。 (3) 在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从事跟单、制单、报检和自理报关业务。 (4) 在对外经贸企业从事专职制单的单证员工作。 (5) 在外运公司或货运公司中从事货物运输与管理、货运代理或船务代理等货代业务。这些岗位在一定程度上都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 并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二) 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
面对全球变幻莫测的数字化经济时代, 世界各国都力图通过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等人力资源的开发及配置机制, 以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严格地讲, 劳动者的基本素质既要看文化程度高低, 又要看职业适应能力。所以, 全面反映劳动者的素质状况, 应该采取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并重的制度。与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种类主要有:外销员、跟单员、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货运代理等资格证书。在国际贸易中, 上述从业岗位在工作性质上都属于与外贸业务有关的从业岗位, 工作内容会涉及建立业务关系、磋商谈判、货物运输与保险、商检与报关、制单结汇等整个进出口贸易业务环节。根据各个业务环节的特点和从业岗位的具体要求, 由不同的主考机构设置相应的职业资格考试, 对考试合格者颁发不同的职业资格证书。具有该类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将被加入到国际贸易人才库中, 优先被外贸企业选聘。
(三) 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完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职业资格标准制定的依据是根据在校学生的特点, 在完成必要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后, 经过适当的专门训练, 要求掌握一个或多个岗位操作技能, 并且具有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职业资格标准将对完善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随着国际贸易形势的不断变化, 相应的对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而将促使专业课程进一步调整, 将国际贸易中前沿的新知识、新变化和职业技能的有关培训等及时纳入教学计划, 使之更符合国际贸易发展的实际需要, 更符合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 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 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促进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双师型”教师发展的需要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行, 在一定程度上对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发展。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 更需要拥有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 要能用理论与实践经验指导学生的操作技能, 帮助学生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只有教师的实践经验丰富了, 业务素质提高了, 才能培养出业务素质过硬的学生。因此,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教师必须做到:第一, 要提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利用岗前培训和必要的职业技术理论的学习, 充分认识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充分认识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 深化对“双师型”教师的理解, 主动地、自觉地完善自己。第二, 强化专业技能培训。教师一定要做到要求学生实习、实训、操作的内容自己要先掌握, 甚至要熟练掌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师必须要做到真正的“走出去”。一方面教师要多深入外贸企业挂职、顶岗、跟班, 了解最新的国际贸易动态和单证制作, 掌握自己所教内容的操作技能。另一方面, 通过“项目开发”等活动, 促使理论教师到实践中锻炼, 进行开发服务, 积累实训教学需要的技能和实践经验, 使教师从单一教学型向产学研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
参考文献
[1]张盛仁.英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湖北招生考试, 2004 (3) :7-11.
[2]李作章.英国职业教育中的资格证书制度解析[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 2007.
[3]何亚飞.在大学生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 2004 (2) .
三本院校国际贸易实务 篇8
—、东西部高职教育差距的现状
东西部的高职教育差距, 我们可以通过几个方面的对比来说明:首先, 东西部高职教育在高职院校整体数量、在校生人数等数据上均存在明显差距。根据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所公布的高职院校名单来看, 截止2013年底, 除去普通专科院校, 我国共有1 270所高职院校, 其中东部 (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1个省市) 有527所, 所占比例为41.5%;中部地区 (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 有428所, 所占比例为33.7%, 而西部地区 (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12省区市) 仅有高职院校315所, 所占比例为24.8% (见图1) 。
在在校生人数上, 由于没有找到最新的全国统一的数据, 笔者以东部地区院校最多的江苏省, 与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四川省进行对比。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康的介绍, 截止2010年, 四川高职高专院校在校生约44.2万人, 占高校普通类本、专科在校生人数的42%, 而江苏省教育厅公布的数据, 在2007年, 江苏省高职教育在校生就接近70万人, 占高等教育人数规模的一半左右。
除此以外, 东西部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差距也较为明显。以目前109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及重点扶持院校的地区 (东中西部划分与前面相同) 分布来看, 东部地区就占到了50所, 所占比例为45.9%;中部地区有28所, 所占比例为25.7%;而西部地区有31所, 所占比例为28.4%, 其中四川、重庆和陕西三省市就有12所, 这也是西部高职教育较为发达的地方 (见图2) 。
第二, 在高职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上, 东西部的差距也较为显著。以四川商务职业学院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 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进行对比加以说明。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是我国首家以“职业”冠名的学校, 并且是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的多年探索中, 该校秉承“产教一体、寓学于工”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该校的国际商务专业群为国家示范性院校特色专业群建设项目,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和物流管理为江苏省品牌特色专业。国际商务专业群建设中, 该校以“一个公共技术平台, 多个专业方向”为载体, 将“手脑并用, 学做合一”的理念始终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 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另外, 该校在课程设置与实训项目开发中, 摒弃了传统的单元式的、模块式的教学理念, 对课程做了整体设计, 将典型工作任务反映在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教学过程中。在实训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把企业实际发生的项目开发形成实训项目, 并不断更新和完善, 同时企业的专业人员担任实训教师, 不同的项目应对不同的企业。这一系列创新性的做法, 有力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使得该专业的就业率与专业对口率都保持较高水平。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也是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 其国际商务系, 现有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国际商务和会展管理与策划4个专业, 其中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是教育部、财政部示范性重点建设专业, 商务英语专业是浙江省特色专业。系部的各项工作, 都紧紧围绕着为专业教师、为专业建设服务这一宗旨进行。
国际商务系现有专任教师48名, 外籍教师4名, 教授、副教授15名;行业兼职教师37名, 主要来自外贸企业、国际货代企业、海关等涉外部门的外贸业务专家。国际商务系依托“双元双优”的教学团队, 采用基于职业导向的“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为中小涉外企业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型思维、职业化标准”的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国际商务系与浙江中成进出口有限公司、浙江新大集团等60多家外贸相关企业签订了产学合作协议, 共同开展国际商务人才培养, 并开展了“启扬订单班”。在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下,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学生常年来就业率都保持较高水平, 而且工作与专业的对口率保持在70%左右。
反观四川商务职业学院,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已初步构建了以国际贸易实际操作能力为核心, 学做互动推进, “岗、课、证”深度融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导向、以仿真实训为手段”的教学模式, 应该说, 从理念上来讲, 该学院并不落后于上述两所院校, 但在目前的管理体制下, 更多的还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工作机制尚未健全, 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企业需求有所脱节。在校企合作上, 目前该专业达成校企合作意向的企业数量偏少, 学生缺乏进行工学交替的机会, 校外专家来校授课的更是少, 这些也是西部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第三, 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宏观社会发展环境上, 东西部也存在差距。众所周知, 东部地区是我国外贸最为发达的地区, 这得力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与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优惠政策的扶持。
在商务部公布的《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 (2012年秋季) 》中, 统计了2000年以来中国东、中、西部外贸发展情况 (见表) 。
注:以上东中西部划分与前相同
从以上数据, 我们可以看到东西部在外贸上所存在的巨大差距, 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 与当地的外贸形势密切相关。由于东部地区外贸的发达, 从事进出口贸易以及货运代理的企业数量比西部多, 东部地区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有较多机会到外贸企业实习, 并从事外贸相关工作。而且根据笔者到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培训期间所了解的情况, 该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中, 有部分学生的父母就在从事外贸工作, 这些学生毕业后就可以进入家族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工作。这些优势, 都是西部地区所不具备的, 客观上使得西部地区的学生能从事外贸工作的机会较东部要少很多。
二、东西部高职教育合作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正是由于东西部高职教育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区域间的合作办学也得到越来越多院校和专家学者的共识。自从2001年教育部启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以来, 东西部地区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寻找机会开展彼此间的合作。如浙江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从2005年开始与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教育对口支援, 实施“2+1”合作办学:学生在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习2年, 第3年转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习, 同时协助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推荐毕业生在浙江省就业。北京市农业职业学院自2008年起, 对口支援内蒙古锡林郭勒职业技术学院, 通过其举办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接收其人员挂职锻炼、指导其开展教育教学水平评估工作、派遣骨干教师开展短期支教等形式, 显著提升了锡林郭勒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水平;随后在2009年又与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九师职业学校签订了对口支援协议。随着合作的深入, 其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步暴露。
一是东西部合作办学的时间分配, 缺乏科学的依据。目前许多合作院校采用的是“2+1”的模式, 即在西部学习二年, 然后在东部学习加实践一年。这种方式, 学生在东部学习时间较短, 东西部所学知识存在不一致甚至较大脱节, 学生在学习中很可能产生不适应的问题。
二是东西部学校对于合作办学的运行管理机制, 也常常产生意见分歧和矛盾, 影响合作的开展。比如东部地区院校对于来自西部的学生, 在成绩考核上是应该与本校学生一视同仁, 还是考虑实际差距另行制定标准;在学籍管理上, 是将学籍转入东部院校, 还是保留在原学校;毕业之后的就业, 是西部院校负责, 还是由东部院校负责推荐。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西部学生来到东部学习, 在毕业后如果要留在东部就业, 很有可能会挤压东部院校学生的就业空间。
三是东西部合作办学的模式还显得较为单一, 对提升西部高职教育质量的效果还略显不足。从目前区域合作的实践来看, 根据江苏淮安职业技术学院的课题研究结论, 我国东西部职业教育的合作模式主要可分为“教学合作型”办学、“经济援助型”办学, 以及“生源补偿型”办学三种, 这基本上概括了中西部高职合作办学的类型。但是这些方式, 更多的是属于“输血型”合作, 而非“造血型”。要提升西部高职教育品质, 必须在合作上有更进一步的举措。
三、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开展区域合作的现实条件与对策
四川商务职业学院, 作为四川乃至西部唯一一所集内外贸为一体的商科高校, 直属于四川省商务厅管理, 应该说学校发展的行业背景得天独厚, 尤其是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在2012年获批称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专业, 从省商务厅到学院领导, 对本专业的发展都十分重视。在中央财政支持下, 目前该专业的外贸综合实训理实一体化教室已经建成, 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也在逐步推进, 比如该学院与成都艾民儿鞋业公司的合作。但是和东部地区相比, 我们在各方面都存在差距, 加强与东部院校的合作, 也是加强学院外贸专业建设, 培养西部一流外贸人才的必由选择。
(一)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开展区域合作的现实条件
首先, 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 作为学院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 在四川积累了一定的口碑, 许多东部院校对学院这一专业都有所了解。除此以外, 成都作为首批“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 同时获准设立了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 对外贸易发展的前景十分广阔。
第二, 该专业与东部院校的相关专业也一直保持着一定的沟通与合作。比如2012年, 该专业就专门组织专任教师赴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以及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就专业的建设问题进行考察取经, 与相关专业的领导教师建立了良好的工作以及私人关系, 为院校间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人脉基础。
第三, 东部院校在外贸上有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 学生就业门路相应更为宽广, 与其合作, 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很有帮助, 而且对于外贸发达的江苏和浙江两省来说, 西部学生的就业, 对当地学生的影响不会太大, 反而可以弥补当地外贸人才的不足。
(二)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开展区域合作的的对策
开展院校间的区域合作, 涉及政府、学校、行业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从目前的实践来看, 要想取得良好的合作效果, 需要在措施、政策等各个方面加以完善。
首先, 院校间的合作, 政府的支持至关重要。第一, 作为学院的直属管理机构——四川省商务厅, 可以通过与江苏省商务厅、浙江省商务厅之间的沟通, 首先在政府层面间达成合作的意向, 然后在政府的牵线搭桥之下, 推动院校间的专业建设合作。第二, 政府在促进区域间院校合作的过程中, 应重视区域经济发展与教育规划的结合, 依据自身经济发展与产业机构调整升级的需要, 科学选择合作的专业, 以及人才培养的模式, 并制定一整套完善的合作效益评价监督机制。就四川省情来看, 国际贸易销售、进出口业务员、外贸财会员、经贸员、跟单员等外贸相关岗位的人才都较为紧缺, 在开展区域合作的过程中, 政府应依托东部地区优势, 在这些紧缺岗位人才的培养上适度倾斜, 给予资金与政策支持。
其次, 院校间的合作, 更多要依靠校校间的合作与交流。而校际间合作, 最根本的原则是要“互利共赢”。要做到这一点, 东西部院校间在学生的学习培训费用的分配上, 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比例, 双方共担责任, 同时共享收益, 而不是东部院校一味地支援。在此基础上, 作为东部院校, 一方面可以利用自身所具有的先进实训基地、实训设备, 大力开展对西部院校学生的实践培育, 也可以凭借其掌握的外贸企业资源, 推动学生的顶岗实习, 着力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 西部院校可通过派遣教师到东部进行交流、培训等形式, 掌握更先进的教育教学方式和理念, 促进学生牢固掌握基本外贸知识。另外, 东西部院校在学生培养目标与能力考核上, 需要制定统一的标准。就目前来看, 该专业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与东部还存在差距, 对学生的要求较东部更为宽松, 而要培养合格的外贸人才, 我们的标准必须向东部院校看齐, 在此基础上通过院校协商制定更加科学, 且符合学院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
第三, 东西部的校际合作, 需要更多企业的参与。以往的合作办学, 更多的是考虑学校间的问题而把企业排除在外, 但是职业教育的性质本身就决定了企业应该是教育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校际合作中, 可以让更多的浙江与四川的优秀外贸企业加入进来, 由东西部院校搭建沟通平台, 定期邀请东部外贸企业的管理者前来学院进行讲座, 甚至授课, 拓展学生的眼界。四川的外贸企业也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前往东部进行考察, 学习当地外贸企业的经验, 同时了解西部学生学习与实践情况。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05]35号) [EB/OL].[2005-11-09].http//www.gov.cn/zwgk/2005-11/09/content_94296.htm.
[2]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国高职院校库[EB/OL].http://www.cvae.com.cn/www/gz/index.html.
[3]余媛媛.四川省高职高专学生就业率达到88.17%[EB/OL].[2010-04-15].http://teach.scol.com.cn/html/2010/04/010001005_770503.shtml.
[4]江苏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社会教育处.江苏职业教育情况介绍[EB/OL].[2008-07-02].http://www.jsve.edu.cn/articles/2008/07/02/55047.htm.
[5]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名单 (109所) [EB/OL].http://gaokao.eol.cn/zsxx_5423/20110718/t20110718_651909.shtml.
[6]中国商务部.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 (2012年秋季) [EB/OL].[2012-10-26].http://www.gov.cn/gzdt/2012-10/26/content_2252027.htm.
[7]谢肖力.东西部高职院校“2+1”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8) .
[8]马俊哲, 李凌.跨区域合作办学的理念创新与实践探索——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为个案的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12 (1) .
[9]唐小冬.探索跨区域合作办学模式培养适应企业发展的“职业人”[J].内蒙古教育 (职教版) , 2012 (12) .
三本院校国际贸易实务 篇9
一、目前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外贸跟单能力培养现状
对于外贸企业来讲, 跟单员是联结企业与客户的纽带。外贸跟单能力的培养主要集中在国际贸易实务等商贸类专业。浙江省是外贸大省, 随着外贸的迅速发展, 亟需大量专业的外贸从业人员。基于地方特色,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经济贸易系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开设了诸如《外贸跟单业务》等实践课程, 将外贸跟单业务能力的培养作为专业核心技能, 在以往的教与学过程中, 取得了一定教学效果, 但在相关课程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仍需要得以完善。
二、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外贸跟单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 对社会需求重视不足
多数高职院校商贸专业缺乏对外贸诸多企业的实时关注, 在课程设置的各环节以及素质能力的培养上偏重于单证缮制等, 未及时就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导致毕业生的岗位能力与外贸企业实际需求不匹配。
(二) 课程教学思路亟需改革
在外贸跟单业务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中, 应首先遵循以跟单员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 体现课程的综合技能性, 在教学思路的定位上, 必须打破传统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 创建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 以真实工作任务为驱动, 以具体产品为载体的教学内容体系, 让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和熟悉跟单工作的全过程。
(三) 课程体系构建有待进一步完善
外贸跟单业务能力培养相关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培养跟单员综合技能为目标, 在奠定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驱动的总体教学思路的基础上, 使相关支撑课程设计成为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关键及核心。
(四) 师资力量相对匮乏
高职类院校中, 真正具备跟单实践经验的教师颇少, 一线跟单经验甚少的师资, 加上教师同外贸企业间缺乏长期有效的沟通, 致使学生外贸跟单能力的培养方面效果不明显。
三、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外贸跟单能力培养浅见
(一) 完善专业设置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应进行具体行业调研基础上, 依据浙江省地方经济对外贸跟单人才需求情况, 结合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的办学特色, 在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设置外贸跟单方向, 强调外贸跟单能力的系统培养。
(二) 实时调整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相关专业与企业专家共同分析跟单岗位的典型任务, 重构专业课程体系。前导课程仍以进出口实务、外贸单证、外贸跟单英语为主, 核心课可设置外贸跟单实务、外贸跟单商品学、外贸跟单实训, 外贸函电等课程为后续课程, 循序渐进提升外贸跟单方向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1]
(三) 实时优化教学内容
基于外贸企业的工作过程整合、序化外贸跟单方向的教学内容, 构建以外贸跟单职业岗位实际工作所需内容的教学体系, 使教学内容贴近真实外贸跟单岗位。高职教师应进行轮岗挂职锻炼, 在充分了解行业企业动态的基础上, 丰富实践操作经验, 重构课程内容, 以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设计。
(四) 拓展实训空间
高职院校更应注重外贸跟单实操能力培养, 除实训实训环境的仿真化和模拟化外, 要积极拓展实训空间, 尽可能让学生到外贸公司、生产企业、原材料供应商、外包企业、包装公司、银行、外汇管理局、国家税务局等机构身临其境的感受和实践。
(五) 塑造双师型教师
高职教师应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注重把握职业教育发展的最新动向, 实时到企业进行岗位锻炼学习, 从而能够精通外贸专业技能, 成为教学过程的有效组织引导者, 真正成为外贸方面的双师型教师。此外可引入资深外贸从业人员全程参与课程的设计和实施。
四、结语
外贸跟单员的培养, 应面向国际、面向行业,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人才培养模式上, 以能力为本位, 根据行业、企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要求, 进行课程设置, 整合教学内容, 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与针对性, 为外贸行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 体现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
摘要:外贸跟单能力是近几年外贸行业新兴人才外贸跟单员所需的核心能力。在分析目前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外贸跟单能力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建设等方面对今后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提出建议, 从而更好地为企业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外贸跟单人员。
关键词:高职教育,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外贸跟单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