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实务教案(精选8篇)
国际贸易理论实务教案 篇1
2014 学年第 1 学期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案
课改类别:第六批校级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项目 授课班级: 工商管理14级 总课时: 32 授课教师:计东亚
第一章 导论
本章课时:2课时 [本章要点] 1.国际贸易的相关概念是学习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前提条件。注意区分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国际贸易额与对外贸易额、净出口与贸易顺差的差别以及贸易条件的意义;
2.国际贸易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分类有助于进一步深入地了解国际贸易的含义。本章从七个角度对国际贸易进行分类和理解,注意区分总贸易与专门贸易的区别;
3.贸易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即剩余产品的出现。国际贸易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国际贸易的发展也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世界市场的扩大而不断发展。
本章是全书的导论。国际贸易是各国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成为WTO的成员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和研究国际贸易。在我们学习国际贸易的理论、政策及实务之前,应对国际贸易的产生及发展阶段有所了解,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一、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国际贸易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才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要有国家的存在,二是产生了对国际分工的需要,而国际分工只有在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基础上才可能形成。这些条件不是人类社会一产生就有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而逐渐形成的。
原始社会的贸易
在漫长的年代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继续发展,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部门,形成了人类社会第二次大分工。由于手工业的出现,便产生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商品生产。当产品是专门为满足别人的需要而生产时,商品交换就逐渐成为一种经常性的活动。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扩大,出现了货币,于是,商品交换就变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这样就进一步促使私有制和阶级的形成。由于商品交换的日益频繁和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又产生了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人阶层。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使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进一步扩大。商品生产和流通更加频繁和广泛,从而阶级和国家相继最后形成。于是,到原则社会末期,商品流通开始超越国界,这就产生了对外贸易。
奴隶社会的国际贸易
在奴隶社会,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其特点是自给自足,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消费,而不是为了交换。奴隶社会虽然出现了手工业和商品生产,但在一国整个社会生产中显得微不足道,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很少。同时,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生产技术落后,交通工具简陋,道路条件恶劣,严重阻碍了人与物的交流,对外贸易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其规模和内容都受到很大的限制。
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
封建社会时期的国际贸易比奴隶社会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封建社会早期,封建地租采取劳役和实物的形式,进入流通领域的商品并不多。到了中期,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封建地租转变为货币地租的形式,商品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封建社会晚期,随着城市手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因素已孕育生产,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都有较快的发展。
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
15世纪末期至16世纪初,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瓦斯哥达·加成从欧洲经由好望角到达亚洲,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这些地理大发现对西欧经济发展和全球国际贸易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大批欧洲冒险家前往非洲和美洲进行惊夺性贸易,运回大量金银财富,甚至还开始买卖黑人的罪恶勾当,同时还将这些地区沦为本国的殖民地,妄图长久地保持其霸权。这样,既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又大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西班牙、荷兰、英国之间长期战火不断,目的就是为了争夺海上霸权,讲到底,就是要争夺殖民地和国际贸易的控制权。可见,国际贸易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同争夺海运和国际贸易的霸权相呼应,这些欧洲国家的外贸活动常常具有一定的垄断性质,甚至还建立了垄断性外贸公司(如英国的东印度公司)
17世纪中期英国资产阶段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正式确立。随后英国夺得海上霸权,意味着它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这就为它向外掠夺扩张铺平了道路。18世纪中期的产业革命又为国际贸易的空前发展提供着十分坚实而又广阔的物质基础。一方面,蒸汽机的发明使用开创了机器大工业时代,生产力迅速提高,物质产品大为丰富,从而真正的国际分工开始形成。另一方面,交通运输和通讯联络的技术和工具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距离似乎骤然变短,这就使得世界市场真正得以建立。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国际贸易有了惊人的巨大发展,并且从原先局部的、地区性的交易活动转变为全球性的国际贸易。这个时期的国际贸易,不仅贸易数量和种类有长足增长,而且贸易方式和机构职能也有创新发展。显然,国际贸易的巨大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
19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此时的国际贸易不可避免地带有“垄断”的特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被为数不多的垄断组织所控制,由它们决定着一国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和商品构成。垄断组织输出巨额资本,用来扩大商品输出的范围和规模。
二战后的国际贸易
建立起国际联盟组织,共同瓜分势力范围。如果说自由竞争时期的国际贸易活动还在推动资本主义主义方式发展的话,此时资本主义国际贸易则完全是为了攫取高额垄断利润,为了更有效地争夺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正因为这样,从全球范围来看,总的说国际贸易的范围和规模在不断扩大,国际贸易越来越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时期,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三次经济危机,战争的破坏和空前的经济危机使世界工业生产极为缓慢,在1912—1938年的25年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只增长了83%同时,这一时期贸易保护主义显著加强,奖出限入措施交互推进,螺旋上升,给国际贸易的发展设置了层层的人为障碍。因此,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贸易的扩大过程几乎处于停滞状态。1913—1938年,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年增长率为0.7%,世界贸易值反而减少了32%,而且这一时期,国际贸易的增长更为明显地落后于世界工业生产的增长,许多国家对对外贸易的依赖性减小了。
在这一时期,国际贸易的地理格局发生了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打断了各国间特别是欧洲国家与海外国家间的经济贸易联系,使欧洲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下降,而美国的比重却有了较大的增长。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经济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亦有所上升。但在这一时期,欧洲国家仍然处于国际贸易的控制地位,因为两次大战间的经济危机和超保护主义政策措施在限制欧洲各国间贸易的同时,鼓励和扩大了欧洲对其他国家的贸易。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时期,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特点表现为初级产品和制成品上。在1913—1937年的初级产品贸易中,食品和农业原料所占的比重都下降了,而燃料和其他矿产品所占比重均有增加。制成品贸易结构的突出变化是重工业品贸易所占比重显著增加和纺织品贸易比重下降。金属和化学品的国际贸易比重也有所增加,但其他轻工产品贸易比重则下降了。制成品贸易日益从消费品贸易转向资本货物贸易,半制成品贸易也稍有增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又一次发生了巨大变化,国际贸易再次出现了飞速增长,其速度和规模都远远超过了19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的贸易增长。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全世界的商品出口总值从约610亿美元增加到61328亿美元,增长了将近100倍。即使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实际商品出口值也增长了15倍多,远远超过了工业革命后乃至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国际贸易增长速度。而且,世界贸易实际价值的增长速度(年平均增长6%左右)超过了同期世界实际GDP增长的速度(年平均增长3.8%左右)。这意味着国际贸易在各国的GDP中的比重在不断上升,国际贸易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二战后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两个不同于以前的特征: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二战后,伴随着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发生,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急剧发展,加上资本国际化和国际分工的扩大和深化,国际服务贸易得到迅速发展。发达国家服务业占其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2/3,其中美国已达3/4,发展中国家服务业所占比重也达1/2。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其总就业人数比重达2/3,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比重达1/3。随着服务业的发展,其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从而效率不断提高,为国际服务贸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不断软化的过程中,国际贸易的交易手段也发生着变化。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计算机等高科技手段在国际贸易上的应用,出现了电子商务这种新型的贸易手段,无纸贸易和网上贸易市场的发展方兴未艾。已经引起了全球范围的结构性商业革命,有人声称,没有EDI,就没有定单。据统计,EDI使商务文件传递速度提高81%,文件成本降低44%,文件处理成本降低38%,由于错讯造成的商贸损失减少40%,市场竞争能力则提高34%。利用国际互联网络的网上交易量也呈逐年上扬的势头,据国际电信联盟统计称,1996年因特网交易总额为20亿—30亿美元,1998年增长至500亿美元。
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为企业生存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为推动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各级外经贸部门要充分发挥掌握国际市场信息的优势,加紧研究,为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发挥积极的市场导向作用。运用现代先进的电子网络技术,建立高新技术产品的信息数据库和电子交易系统,形成连接国际市场和国内高技术企业产品出口的专用信息网、交易网,使广大中、小高技术企业能够及时获得国内外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和高技术产品的供求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完成自己的技术创新,跻身国际市场。随着历史的演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无论是其总量、规模,还是结构、形式都将逐步改变。
二、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这里讲的商品交换是广义的,即包括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的贸易活动。既然国际贸易泛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商品交换,那么,它就既包括本国与他国之间的贸易,也包括别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因此,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国际贸易也就是世界贸易(World Trade),一般讲的国际贸易,就是指世界贸易。
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如果从某个国家或地区的角度来看,是指该国(或地区)同别国(或地区)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因为这是立足于一个国家的立场来看待这种商品贸易活动,所以称为对外贸易,或者也可称为“国外贸易”或“外部贸易”(External Trade)。有一些海洋岛国或者对外贸易活动主要依靠海运的国家(如英国、日本等),又很自然地将对外贸易称作“海外贸易”(Oversea Trade)。贸易额,又叫贸易值(Value of Trade),是用货币表示的反映贸易规模的指标。各国一般都用本国货币加以表示,但为了便于国际比较,许多国家按汇率折算成国际上通用的美元来计量。贸易额通常分为对外贸易额和国际贸易额两种。
对外贸易额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出口贸易额和进口贸易额的总和。从世界范围来看,一国的出口即意味着其他国家的进口。
国际贸易额则专指世界各国出口贸易额的总和,它亦称世界贸易额。因此,计算一国对外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比重时,通常只能用本国的出口贸易额与世界贸易额相比较而得出。不注意这点,则可能因重复计算而夸大了一国的国际贸易地位。同时,考虑到有关的运费和保险费等不应算作出口贸易额,世界上一般都用离岸价格(FOB)来计算出口额。只有少数国家的出口贸易额是按到岸价格(CIF)计算的。
用国际贸易额来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规模和水平,既简洁明了,又便于国际比较,因而它最为通用。可是,如果有关货币的价值发生变动,这个指标就可能会有虚假的反映。例如,由于本国货币或者美元的汇率发生变动,同样数量的出口商品就表现为不同的出口贸易额,有时这个差额还相当巨大。
国际贸易量(Quantity of Trade)
是用进出口商品的计量单位(如数量、重量等)表示的反映贸易规模的指标。按照实物计量单位进行计算,可以剔除价格变动等因素带来的虚假成分,更准确地反映实际贸易情况。贸易值增加了,贸易量不一定增加,还可能减少。但对一个国家千千万万种进出口商品来说,无法用同类计量单位来表示一国对外贸易的总和,只有同种货币的金额才能相加,因此,技术上以剔除价格变动的贸易值来替代贸易量,即许多国家和联合国通常用贸易量指数来表示进出口贸易的实际规模,这样,贸易量的计量单位仍是货币单位。
贸易量的计算要用比较的方法。首先,以基期的价格为基数计算出比较期的价格指数。然后,用比较期的价格指数除比较期的贸易值,从而计算出以基期的不变价格为基础的比较期贸易值,以此作为比较期的贸易量。最后,把比较期的贸易量与基期的贸易值比较,就可以较真实地反映比较期贸易规模的变化。
净出口与净进口 一个国家在同类产品上既有出口又有进口。在一定时期里(如一年)将某种商品的出口数量与进口数量相比较,如果出口量大于进口量,叫做净出口(Net Export);如果出口量小于进口量,叫做净进口(Net Import)。在某一类商品上是净出口还是净进口,反映了一国对该商品的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如果一国对某类商品的生产能力大于消费能力,则该国在该类商品的外贸中会出现净出口;反之则出现净进口。另外,净出口或净进口也可能是由于一国的某类商品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造成的。竞争力强,会出现净出口;竞争力弱,则会出现净进口。
贸易差额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如一年)里,出口额与进口额的相差数,叫作贸易差额(Balance of Trade)。如果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叫做“贸易顺差”或“贸易盈余”,亦称“出超”(Favorable Balance of Trade)。如果出口额小于进口额,则叫“贸易逆差”或“贸易赤字”,亦称“入超”(Unfavorabe Balance of Trade)。贸易差额是衡量一国对外贸易状况的重要标志。一般说来,贸易顺差表明一国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有利地位,贸易逆差则处于不利地位。争取贸易顺差的手段首先是扩大出口,但是,贸易长期顺差不一定是好事。这是因为,要长期赚取贸易顺差就必须把国内大量的商品和劳务让外国人享受和使用,手中只留有充当国际清偿手段的外汇,这样一来本国自己可用的经济资源反而相对减少,从而实际上降低了广大国民的经济福利。同时,长期顺差往往易于引发同他国的经济摩擦。给本国今后的外贸发展增加了障碍和困难。当今的日本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同样逆差也并非绝对是坏事,贸易逆差若是发生于为加速经济发展而适度举借外债,引进先进技术及生产资料,也不是坏事。况且逆差也是减少长期顺差的手段。因此,从长期趋势来看,一国的进出口贸易应保持基本平衡。
国际收支(Balance of Payment)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所有对外经济交易的收入与支出总额的对比。如果收入大于支出,称为国际收支顺差(或黑字);如果支出大于收入,则称为国际收支逆差(或赤字);如果收入等于支出,则称为国际收支平衡。但是,一般很少见国际收支绝对平衡的。国际收支是由经常帐户、资本帐户、官方结算帐户等组成的。对外贸易收支是经常帐户中的主要内容,因此,贸易差额对国际收支具有重要影响。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是指出口一单位商品可以换回多少单位的外国商品。换回的外国商品越多,称为贸易条件好转;换回的外国商品越少,称为贸易条件恶化。在以货币为媒介、以价格表示交换价值的条件下,贸易条件一般以一定时期内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比率。所以贸易条件又叫“进出口交换比价”,或简称“交换比价”。
对外贸易依存度(Ratio of Dependence on Foreign Trade)是指一国对外贸易额在该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重。也有人用国民生产总值(GNP)来计算外贸依存度,但现在较多地使用GDP来计算外贸依存度。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Composi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一国在一定时期里(如一年)各类商品在进出口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叫做该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商品的种类繁多,一种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根据商品的加工程度,把商品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两大类。前者是指未经加工或简单加工的农、林、牧、渔和矿藏的产品,如食品、工业原料、燃料等。后者是指经过机器完全加工的产品,如机器设备、化学制品和其他工业品等。还有一种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根据商品生产中所需要的某种较多的生产要素,把商品分为劳动密集型商品、资本密集型商品等。联合国正式采用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把贸易商品分为10大类,其中前五类即为初级产品,后五类是工业制成品。一国出口商品构成取决于它的国民经济状况、自然资源丰欠以及对外经济政策等因素。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Direction of Trade)从一国对外贸易的角度而言,地理方向是指一国对外贸易额的地区分布和国别分布状况,即该国的出口商品流向和进口商品来自哪些国家或地区。该指标反映了一国同世界各国或各地区的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以中国为例,2000年,中国的主要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排名前四位的是日本(17.53%)、美国(15.70%)、欧盟(14.56%)、中国香港(11.37%)。这表明,我国同日本、欧盟、香港、美国的对外贸易额所占比重很大,而同拉美国家的贸易交往相对就很少。从国际贸易方面来看,地理方向是指世界贸易额的国别分布或洲别分布情况,反映了各国或各洲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例如,2000年,中国的对外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为7.67%,排名第7位。该年,国际贸易排名前三位的是美国(32.98%)、德国(17%)、日本(13.88%)。这表明,这些发达国家参加国际商品流通水平较高,在世界贸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国际贸易的主要分类
国际贸易范围广泛,性质复杂,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主要的分类有七种:
1、按商品流向划分: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过境贸易、转口贸易、复出口、复进口
出口贸易(Export Trade)出口贸易是指一国把自己生产的商品输往国外市场销售,又称输出贸易。如果商品不是因外销而输往国外,则不计入出口贸易的统计之中,如运往境外使馆、驻外机构的物品,或者携带个人使用物品到境外等。进口贸易(Import Trade)进口贸易是指一国从国外市场购进用以生产或消费的商品,又称输入贸易。如果商品不是因购入而输入国内,则不计入进口贸易。同样,若不是因购买而输入国内的商品,则不称进口贸易,也不列入统计,如外国使、领馆运进自用的货物,以及旅客携带个人使用物品进入国内等。
过境贸易(Transit Trade)某种商品从甲国经由乙国输往丙国销售,对乙国来说,这项买卖就是过境贸易。在过境贸易中,又可分为直接过境贸易和间接过境贸易。直接过境贸易是指A国的商品进入本国境内后不存放海关仓库而直接运往B国;间接过境贸易是指A国的商品进入C国境内后存放仓库,然后再运往B国。在过境贸易中,由于本国未通过买卖取得货物的所有权,因此,过境商品一般不列入本国的进出口统计中。
转口贸易(Entreport Trade)是指本国从A国进口商品后,再出口至B国的贸易,本国的贸易就称为转口贸易。转口贸易中的货物运输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转口运输,即货物从A国运入本国后,再运往B国;另一种方式是直接运输,即货物从A国直接运往B国,而不经过本国。
复出口(Re-export)从国外输入的商品,没有在本国消费,又未经加工就再出口,称作复出口或复输出。如进口货物的退货、转口贸易等。
复进口(Re-import)输往国外的商品未经加工又输入本国,则叫做复进口或再输入。产生复进口的原因,或者是商品质量不合格,或者是商品销售不对路,或者是国内本身就供不应求。从经济效益考虑,一国应该尽量避免出现复进口的情况。
2、按商品形态划分: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
有形贸易(Tangible Goods Trade)是指买卖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有物质形态的商品(如粮食、机器等)的交换活动。
无形贸易(Intangible Goods Trade)是指买卖一切不具备物质形态的商品的交换活动,例如运输、保险、金融、文化娱乐、国际旅游、技术转让、咨询等方面的提供和接受。无形贸易可以分为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
3、按境界标准划分:总贸易和专门贸易 这是由于国境和关境不一致所产生的统计标准。
总贸易(General Trade)是以国境为标准统计的进出口贸易。凡因购买输入国境的商品一律计入进口,凡因外销输出国境的商品一律计入出口。总贸易可以分为总进口和总出口。总进口是指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内)跨国境进口的总额。总出口是指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内)跨国境出口的总额。将这两者的总额相加,即总进口和总出口之和,称作总贸易(General Trade)额。世界上某些国家,如英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采用总贸易方式来统计。
专门贸易(Special Trade)是以关境为标准统计的进出口贸易。凡因购买输入关境的商品一律计入进口,凡因外销输出关境的商品一律计入出口。专门贸易可以分为专门进口和专门出口。专门进口是指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内)跨关境进口的总额,专门出口是指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内)跨关境出口的总额。专门贸易(Special Trade)额就是专门进口额与出口额的总和。这样,外国商品直接存入保税仓库(区)的一类贸易活动不再列入进口贸易项目之中。显然,专门贸易与总贸易在数额上不可能相等,但两者都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时(如一年)对外贸易的总额。世界上某些国家,如美国、法国、意大利、德国、瑞士等,采用专门贸易方式来统计。
4、按贸易关系分: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
直接贸易(Direct Trade)是指商品直接从生产国(出口国)销往消费国(进口国),不通过第三国转手而进行的贸易,这两国之间的贸易称为直接贸易。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是指商品从生产国销往消费国中通过第三国转手的贸易。对生产国和消费国来说,开展的是间接贸易;而对于第三国来说,则进行的是转口贸易。
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的区别是以货物所有权转移是否经过第三国(中间国)为标准,而与运输方式无关。直接贸易可以是生产国的商品通过第三国转运至消费国,间接贸易可以是生产国的商品直接运往消费国。
5、按贸易国数目划分:双边贸易、三角贸易和多边贸易
双边贸易(Bilateral Trade)是指两国政府之间商定的贸易规则和调节机制下的贸易。两国政府往往通过签订贸易条约或协定来规定贸易规则和调节机制,要求两国在开展贸易时必须遵守贸易条约或协定中的规定。双边贸易所遵守的规则和调节机制不适用于任何一个签约国与第三方非签约国之间开展的贸易。例如,在《中美贸易条约》下开展的中美贸易就是一种双边贸易。
多边贸易(Multilateral Trade)是指在多个国家政府之间商定的贸易规则和调节机制下的贸易。同样,多个国家政府之间也需要通过签订贸易条约或协定来规定贸易规则和调节机制,而且这些贸易规则和调节机制也不适用于任何一个签约国与其他非签约国之间的贸易。例如,世界贸易组织中的国家所开展的贸易就属于多边贸易。
6、按清偿工具划分:自由结汇贸易和易货贸易
自由结汇贸易(Free-Liquidation Trade)指的是以国际货币作为清偿手段的国际贸易,又称现汇贸易。能够充当这种国际支付手段的,主要是美元、英镑、马克、法郎和日元这些可以自由兑换的货币。反之,以经过计价的商品作为清偿手段的国际贸易,则称易货贸易(Barter Trade),或叫换货贸易。它的特点是,进口与出口直接相联系,以货换货,进出基本平衡,可以不用现汇支付。这就解决了那些外汇匮乏国家开展对外贸易的困难。加上现在各国之间经济依赖性加强,有支付能力的国家有时也不得不接受这种贸易方式,因此,易货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十分兴盛,大致已接近世界贸易额的1/3。
必须注意,倘若两国间签订了贸易支付协定,规定双方贸易经由清算帐户收付款,则一般不允许进行现汇贸易。因此,从清偿工具的角度看,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际贸易。讨论与思考练习
1.什么叫国际贸易?它与对外贸易有何区别? 2.简述国际贸易有关的基本概念或常用术语。3.国际贸易主要有哪些分类?试举例说明。4.国际贸易是如何产生的?
5.国际贸易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
第二章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本章要点] 1.亚当·斯密所强调的在一国拥有“绝对成本优势”或“绝对利益”时进行国际贸易活动的观点是非常特殊的情况,现实中这种情况非常少见。但“绝对成本说”为后来从事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2.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在生产过程中只投入一种生产要素―劳动,但各国的生产技术是相同的,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只取决于生产所花费的劳动时间。比较成本说的核心内容是一国应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更大的优势或更小的劣势的商品。其所指的比较成本就是指更大的优势和更小的劣势。与“绝对成本说”相比,其更能解释现实中普遍存在的国际贸易现象。
3.约翰·穆勒在他的相互需求理论中论及了这一问题:①国际交换比率的上下限是由两国国内交换比率所决定的;②实际的国际交换比率取决于两个贸易国家各自对对方商品的相互需求程度;③贸易利益在两国之间分配的多寡,则决定于具体的交换比率,这个具体的交换比率又决定于两国各自对对方商品需求的相对强度。
一、国际分工
(一)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
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是指超越了国家界限的专业化分工,是社会分工的延伸和发展。社会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经济的基础。当各国国民经济内部分工冲破了国界并广泛发展时,又出现了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联系的基础。国际分工和社会分工当然有相同的方面,即它们都是劳动分工,都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原因和结果。但是它们又有不同之处:第一,形成的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分工出现于原始社会时期,并存在于其他社会经济形态。国际分工则形成于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时代。第二,商品交换方式不同。前者的商品交换表现为国内贸易,后者的商品交换受到种种限制,一般来说还不能自由地进行。第三,受制约的价值规律不同。国内社会分工的商品交换受国内价值规律所制约,而国际分工的商品交换受制于国际价值规律,两种价值规律的内涵和作用不尽相同。
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提高的必然产物。在原始社会末期,特别是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虽然社会分工继续不断地有所发展,但总的来讲,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自然经济占着统治地位。此时的国内贸易尚不够发达,只有一些地方性的交易场所,国际贸易更是小规模的和低水平的。因此,各国的社会分工要演进到国际分工的条件并不成熟,邻近国家之间出现少量的国际分工,完全是一种偶然的局部性的现象。
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以后,国际贸易活动开始迅速扩大,手工业生产向工场手工业生产过渡,促进了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形成,当时欧洲殖民主义者在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建立的种植园,就是早期资本主义的国际专业化生产,它产生了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国际分工。
从18世纪中期英国产业革命的兴起到19世纪中期其他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革命的大致完成,则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国际分工真正形成的时期。在这一百年里,这些国家机器大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导致它们的生产力水平巨大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极大进步。随之而来的交通运输和通讯事业的迅速进步,又为大大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工具。这样,经济活动必然超越国界和民族的局限,终于把各国的商品生产活动纳入国际分工的轨道,从而出现了真正的国际分工格局,正如马克思所说,由于机器和蒸汽机的应用,分工的规模已使大工业脱离了本国基地,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又有新的迅速增长。新的工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带来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资本进一步积聚和集中,导致生产规模的急剧扩大和生产组织的重大变化,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垄断阶段。垄断资本主义为了攫取高额利润,不仅扩大对外贸易活动,而且开始对外输出资本,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和交换日益国际化。其结果是,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发达工业国与初级产品生产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愈益加深,终于形成了资本主义的国际分工体系和世界经济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刻影响,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促使传统的国际分工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动。一系列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崛起,使得原来以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经济联系为主的国际分工形式几乎不复存在。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对国际经济联系的内容和实质也发生重要影响。这些都使战后的国际分工具有新的特征。例如,发达国家之间的工业分工迅速发展,同一工业部门内部的国际分工日趋加强,一些发展中国家进入工业制成品的分工行列,国际经济活动的范围和形式日益多样化,等等。特别是跨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更使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有了极大发展。这些都赋予战后国际分工新的内容和形式。
特别是进入90年代之后,世界经贸格局呈现出众多新的特点和趋势,例如,整个世界的经济热战已替代往昔的政治冷战,合作与协调已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流,世界贸易活动随着乌拉圭一揽子协议的达成而迅猛发展,区域性的经济一体化形式蓬勃发展,等等,这一切将推动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而预示着全世界的国际分工必将进一步宽化和深化。
可见,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是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对世界经济活动产生着重大影响。
(二)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作用
当今世界的国际分工基本上有三种类型,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发达国家之间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这些分工类型的特点各不相同,世界各国参加国际分工的情况也有很大差异,但它们参与的方式基本上有如下三种:
1、垂直型
这种类型的国际分工表现在国际贸易上是指进口原料和出口工业制成品,或者是出口原料和进口制成品。例如,日本身为富裕的经济大国,资源却极其贫乏。其进口额中原料占80%以上,而工业制成品却占出口的90%。这是十分典型的“垂直型”。中东石油输出国则主要出口原油,交换回所需的大部分制成品。它们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同样属于“垂直型”。
2、水平型
这主要是指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或相似的国家之间的生产专业化和协作。例如,欧洲联盟内部15个国家之间的分工合作,就是属于这种类型。
3、混合型
这是指将垂直型和水平型相混合的国际分工方式。其中以德国最为典型。它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工是“垂直型”,从中得到了自己所需的大部分原料和其他初级产品;它与发达国家开展的国际分工则是“水平型”,特别是在欧盟内部平行进行的生产联合和专业化分工,都给其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好处。
分析国际分工的类型和各国的参与方式,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国际贸易。那么,应如何看待国际分工对于国际贸易的作用呢?
国际分工是社会分工的延伸和深化,当然同样能够带来分工所固有的经济利益。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推动生产日益国际化,促使专业化程度不断加强,这就能大量节约社会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加使用价值和产品数量。同时,国际分工促使国际商品活动和交换关系空前发展。各国面对优胜劣汰的激烈贸易竞争,自然要取长补短,你追我赶,为自己的经济发展而不断地提高生产效率。这些都十分有益于物质财富的迅速增长。因此,节约社会劳动是国际分工带来的最基本经济效益,也是大多数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推动力。
正基于这点,国际分工的发展必然大大促进国际贸易的增长。国际分工既是各国之间展开大规模商品交换活动的基本条件,又要借助商品形式来实现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它的扩大和深化自然与国际贸易的增长紧密联系。国际生产专业化的加强,把许多国家越来越多的厂商联系到相关的或同一的生产过程,一件完整产品的零部件常常来自许多地方,这样国际商品流通势必呈现扩大趋势。显然,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战后世界贸易额持续地迅速增长,已经充分说明了这点。
二、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亚当·斯密1[1](Adam Smith,1723—1790)是西方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也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是倡导自由贸易的带头人。亚当·斯密花了将近10年的时间,于1776年写出了一部奠定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简称《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在这部著作中,斯密第一次把经济科学所有主要领域的知识归结成一个统一和完整的体系,而贯穿这一体系的基本思想就是自由的市场经济思想。
1776年正是英国资本主义的成长时期,英国手工制造业正在开始向大工业过渡,英国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残余的封建制度和流行一时的重商主义的限制政策的束缚。处在青年时期的英国资产阶段,为了清除它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正迫切要求一个自由的经济学说体系为它鸣锣开道。《国富论》就是在这个历史时期,负有这样的阶级历史任务而问世的,此书出版以后,不但对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直接产生了重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没有任何其他一部资产阶级的经济著作曾产生那么广泛的影响,有些资产阶级学者把它奉为至宝。可是,历史很快就把它的局限性和缺点错误显示出来。在这部书出版后将近一百年左右的19世纪七八十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已开始逐渐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从此,亚当·斯密强调的自由而又自然的体制已经失灵了,再往后不到半个世纪时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登上了历史舞台,被斯密所强调的资本主义的永恒性就遭到彻底否定。
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通过对国家和家庭进行对比来描述国际贸易的必要性。他认为,既然每个家庭都认为只生产一部分它自己需要的产品而用那些它能出售的产品来购买其他产品是合算的,同样的道理应该适用于每个国家。
斯密首先从劳动分工开始论述国际贸易问题,他认为,国民财富的增长有两条途径,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增加劳动数量,其中前者的作用尤其大,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主要取决于分工。以制针为例,每个工人单独劳动时,一日绝对制不成20枚,说不定连1枚也造不出来。但经过较精细的分工后,一人一日竟可制成4800枚针,劳动效率提高了百余倍。这表明,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正是来自分工的作用。同样,一国内部的劳动分工原则也应适用于各国之间。据此,他得出结论,国际贸易应该遵循国际分工的原则,使各国都能从中获得更大的好处。一国内部的劳动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那么,国际分工如何进行呢?他强调,国际分工的基础是在各自占有优势的自然禀赋中后天获得的有利条件。前者是指导致自然赋予的有关气候、土壤、矿产、地理环境等方面的优势。一个国家在生产某些特定商品时,或许有非常巨大的自然优势,使得其他国家无法与之竞争。后者是指通过自身努力而掌握的特殊技艺,或称之为技术。各国应当按照各自的优势进行分工,然后交换各自的商品,从而使得各国的资源、劳力、资本都得到最有效的利用。相反,不注意发挥优势进行生产,只能导致国民财富的减少。譬如,苏格兰可以用暖房栽培葡萄,然后酿出上等美酒,但成本要比国外高30倍。如果苏格兰禁止一切外国酒进口而自己来生产,那就十分荒唐可笑。亚当·斯密所讲的优势实际上是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意在说明为了更多地增加国民财富,一国应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那些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进口那些本国具有绝对劣势,即外国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所以通常称之为“绝对优势理论”(Absolute Advantage)。一国的自然优势和后天获得的优势又总是体现为生产某产品的成本优势,即该国生产特定商品的实际成本绝对地低于其他国家所花费的成本,因此这个理论又称“绝对成本说”(Absolute Cost)。
根据绝对优势贸易理论,各国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不生产但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亚当·斯密还论述了自由贸易所带来的好处,概括说来,大致有三个方面:第一,互通有无,交换多余的使用价值。就是说,把本国多余的商品输出国外,换回本国无法生产或生产不足的商品,满足了双方需要;第二,增加社会价值,获取更大利益。由于各国的社会劳动生产率参差不齐,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自然不尽相同,这样,通过对外贸易得到的某些商品的数量会超过本国所可能生产的,从而节省了本国的劳动力或增加了使用价值;第三,互惠互利,共同富裕。一国从对外贸易中得到的主要利益在于输出了本国消费不了的剩余货物,因此,即使两国贸易平衡,由于都为对方的剩余货物提供了市场,双方还是都有利益。所以对外贸易具有共同利益,而不是一方得到,一方受损。不难看出,亚当·斯密关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利益的分析基本上是正确的。他对国际贸易的产生原因首先作了理论探讨,同样应予肯定。同时,他指出,国际贸易可以是一个“双赢”的局面而不是一个“零和游戏”。可以说,斯密把国际贸易理论纳入了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开创了对国际贸易的经济分析。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局限性很大,因为在现实社会中,有些国家比较先进发达,有可能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而另一些国家可能不具有任何生产技术上的绝对优势,但是贸易仍然在两种国家之间发生,而斯密的理论无法解释这种绝对先进和绝对落后国家之间的贸易,从而暴露出他的理论具有明显的缺陷和不足。
三、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在亚当·斯密之后的另一位著名的古典经济学家是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其贸易学说是他整个经济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卫·李嘉图所创立的著名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Comparative Advantage Doctrine)奠定了国际贸易理论演进的重大基础,以后一个多世纪的有关研究很大程度上都是对其理论的补充、发展和修正。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一书论证了以“比较优势贸易理论”为中心的国际贸易理论。作为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李嘉图考察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同亚当·斯密一样,也是从论述个人的分工和专业化开始,而且也明确指出,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活动应该根据各国的自然优势和后天获得的优势来进行。所不同的是,斯密讲的优势是指绝对的优势即生产成本绝对低于别国,而李嘉图心目中的优势则是一种相对的优势,也就是比较优势。李嘉图反对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基础建立在各国绝对优势的差别上,认为这种理论无法解释所有产品都不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同样要参与国际交换的现实。
那么,什么是比较优势呢?某种商品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可以用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生产成本或者机会成本三种方法来确定。
(1)用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来衡量。相对劳动生产率是不同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或两种不同产品的人均产量之比。用公式表示则可写成: 产品A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于产品B)=产品A的劳动生产率(人均产量:QA/L)产品B的劳动生产率(人均产量:QB/L)如果一个国家某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同样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反之,则只有比较劣势。
(2)用相对成本来衡量。所谓“相对成本”,指的是一个产品的单位要素投入与另一产品单位要素投入的比率。用公式表示: 产品A的相对成本(相对于产品B)=单位产品A的要素投放量(aLA)单位产品B的要素投放量(aLB)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相对成本低于别国生产同样产品的相对成本,该国就具有生产该产品的比较优势。
(3)一种产品是否具有生产上的比较优势还可用该产品的机会成本来衡量。产品A的机会成本=减少的B产量(?QB)增加的A产量(?QA)李嘉图指出,从个人之间的分工来看,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生产某种产品的比较优势。例如,在制鞋和帽两方面甲都比乙强,不过制帽只强1/5,而制鞋要强1/3,甲的更大优势在制鞋,乙的更小劣势是制帽。所以,甲专门制鞋而乙只制帽,然后双方通过交换都能得到更多的鞋和帽。这就是说,尽管乙在两方面都具有绝对劣势,但那种绝对劣势较小的商品生产(制帽)实际上就是他能得到“比较利益”的相对优势。因此,贸易活动中的相对优势既是指更大的绝对优势,或较小的绝对劣势。这种优势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的相对差异带来的,反映了它在生产成本上的相对差异,所以又称为“比较成本说”(Comparative Cost Doctrine)。李嘉图进一步强调,这种优势标准其实更加适用于国际贸易。这是因为,劳动、资本、资源等生产要素不可能轻易地在国与国之间随意流动,经济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既不会也不可能把它们的居民全部移送到富国,它们唯有正视本国实情,通过国际分工与贸易来增加本国财富。所以发挥相对优势是至关重要的。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不仅论述了国际贸易能够互惠互利,而且阐明这种国际贸易利益具有适用于所有国家的普遍意义。更重要的是,他指明了取得国际贸易利益的关键所在,那就是在自由贸易条件下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这是其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思想,它准确地概括出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极具启迪意义。
必须指出,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是个简化了的理论模式,有着许多重要的假定作为前提条件。大致说来,主要有如下八条:
1、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它们只生产两种产品。此即所谓的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模型或2×2模型; 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差异;给定生产要素的供给量,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市场;无运输成本;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
以上八个假设条件对正确理解“比较优势说”十分重要。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不仅在历史上起着重要的进步作用,而且对西方贸易理论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进行国际贸易要扬长避短、将劣势转为优势的思想,也显然具有很重大的现实意义。不过,单纯强调取得比较利益主要是一种静态的微观的分析,而出于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的考虑,有些外贸活动(如进口生活必需品、对外援助等)并不能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因此,不加分析地对待比较成本说,也是不恰当的。
四、比较优势贸易理论的发展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指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学说,它们的核心思想是自由贸易和比较利益。两位古典经济学派大师提出和阐发的自由贸易学说,始终得到极大多数西方学者的赞成和拥护。“比较优势贸易理论”不断地得到补充、发展和修正,从中演化出许多新的理论学说。本章下面所涉及的一般是20世纪30年代以前提出的理论内容。相互需求说
约翰·穆勒通常被看作是“最后一个古典主义者”,他也自称为斯密、李嘉图的追随者。由于李嘉图没有阐明国际商品交换比率究竟如何确定以及贸易利益将怎样分配的问题,也未考虑需求因素对国际贸易的重要影响。于是约翰·穆勒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中作了进一步的阐发,提出了他的“相互需求学说”(Reciprocal Demand Doctrine)。
同李嘉图一样,约翰·穆勒也认为:国际交换的产生基于两国比较成本的差别;国际贸易的利益表现在可以进口廉价的商品,节约本国的劳动力,并且促进全世界的生产效率的提高;价值规律在国际交换中的作用又明显不同于国内。他进一步认为,国际商品的价值取决于为了得到该商品所须支付给外国的本国商品的数量,换言之,外国商品的价值由国际贸易条件所决定。为此,他明确提出了“国际价值”概念,并第一个作了详尽的考察。约翰·穆勒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关于国际价值论的分析。但是,穆勒的所谓国际价值是指国际交换中商品的交换价值或交换比率,实际上就是贸易条件。其理论涉及的是物质产品的增加和分配问题,即讨论国际贸易利益问题,并不研究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有否增加的问题。穆勒讨论了国际商品交换比率的上下限问题。实际贸易条件就是均衡贸易条件,它是由两国的相互需求决定的。
穆勒又进一步指明了相互需求对国际贸易利益的影响。国际贸易利益的大小取决于贸易交换比率的范围的大小。两国国内交换比率的差异越大,可能获得的贸易利益也越大。这种贸易利益在两国之间分配的多寡,则决定于具体的交换比率。上述内容就是穆勒的相互需求学说,用他自己的提法,叫做“国际需求方程式”或“价值法则”。
穆勒明确论证了国际贸易条件变动的范围和贸易利益分配各为多少,对完善和发展比较利益论不失为一个重要贡献。力图从需求方面深化有关的认识和分析,本身也是不可取的。但是,商品价格虽然受到供求关系的重要影响,毕竟不能脱离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因而穆勒所解释的比较利益和国际价值背离了劳动价值论的方向,并产生重大的错误影响。讨论与思考练习
1.什么叫国际分工?它对国际贸易有什么作用? 2.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之间是什么关系?
3.哪些因素影响着国际分工的发展?试举例说明。4.简述亚当·斯密的国际贸易理论?
5.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有什么重大意义?试联系实际加以说明。
第三章 要素禀赋理论
[本章要点]
1、如果像李嘉图模型所假设的那样,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那么产生比较优势的唯一原因就是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然而在现实世界中,各国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只能部分地解释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还反映了各国之间资源的差异。在H-O定理中,生产要素不只一种。在每一个地区,应该进口那些昂贵生产要素占较大比重的商品而生产那些便宜生产要素占较大比重的商品,可见,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即决定了各国的相对优势和贸易格局,又是进行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
2、在理想的模型中,国际贸易会导致两国要素价格相等。实际上,由于资源差异、贸易壁垒和技术差异的原因,完全的要素价格相等化是不存在的。
3、二战后,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检验H-O定理,但不少经验性工作非但不能证明该学说的有关观点,反而得出完全相对立的结论,其中最著名的里昂惕夫之谜。尽管实证研究的结果有反对H-O定理的,但也有支持的,大多数研究者并不相信只是资源差异就能解释世界贸易模式或世界要素价格。相反,似乎有必要充分看到国际上实际存在的技术差异。然而,H-O定理仍然相当有效,尤其是用来分析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时。围绕里昂惕夫之谜所进行的研究和解释又导致了战后初期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产品生命周期说,产业内贸易说都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进行的原因。
一、要素禀赋说
H—O定理,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在其诞生一个世纪以后,遭遇到严重的理论挑战。著名的瑞典经济学家贝蒂尔·戈特哈得·俄林(Bertil·Gotthard·Ohlin,1899—1979)接受他的老师伊·菲·赫克歇尔(Eli F.Heckscher 1879-1952)的基本论点和大致思路,撰写出一部重要的现代国际贸易理论著作《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1933年)。在这部被称颂为作出开创性研究的著作中,俄林系统阐发了生产要素禀赋学说(Theory of Eadowment),用以说明国际贸易的起因和影响,这就形成后人称作的赫克歇尔—俄林学说(简称H—O学说或模型)。由于该学说成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又一块基石,俄林还于197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俄林首先创立了区域贸易学说。他认为,地区是进行贸易的最初的基本单位,地区间贸易的发展才演化成国际贸易。这里地区的划分不是人为的,其划分标准是生产要素的天然禀赋。所谓生产要素禀赋,指的是生产要素的供给状况。例如有的地区劳动力充裕,有的地区资本量雄厚,有的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同样是自然资源丰富或自然条件良好,矿藏、水源、气温、湿度、日照、降雨等方面又会有众多差别。总之,不同地区的生产要素的供给状况或者说生产要素比例有着明显的差别,地区间贸易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展开的。就全世界而言,一个大地区可以包括若干个国家,一个小地区又可以只是一个国家的一部分。因此,国际贸易实际上是区域贸易的组织部分。但是,国际贸易毕竟不同于区域贸易的其他形式,因为各国之间的贸易障碍最多,它们的货币制度、国家利益和国内经济发展特点各自不同,这些都使国际贸易具有其特殊性。因此,国际贸易是最为重要的贸易方式。
依据上述分析,俄林较严密地阐发了要素禀赋说。他明确指出,商品价格在国家之间的绝对差异是产生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当同种商品在不同国家里用同种货币表示的价格不同时,商品从价低的国家输往价高的国家,只要价格差额大于运输成本等费用,这种贸易对双方都有利益,即能够得到的商品都比自己生产的更多。不过他强调,虽则国际贸易的产生起因于商品价格在国家之间的绝对差异,但它真正能发生的话,还须具备重要的前提条件,即贸易双方商品的国内价格比例必须不同。这是因为,没有这种商品的相对价格差异,就无比较优势可言,国际贸易自然无从发生。他又进一步指出,商品相对价格不同是由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不同所决定的。很清楚,商品价格的国际差异来自各国生产成本的差异。生产同种商品,有的花费较多的成本,有的则用较少的成本,前者的价格就会高于后者。
那么,如何衡量生产成本的大小呢?俄林认为,这是商品生产所支付的要素费用即要素报酬所决定的。支付工资、利息、地租的货币额越多,意味着所花费的生产成本就越高。简言之,商品价格的不同取决于生产要素价格的不同,所以,反映商品比较优势的相对价格的差异自然来自生产要素的国内价格比例的不同。这可用表3.1加以说明。这里必须注意,俄林通常采用两个国家使用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生产出两种商品进行贸易的分析模式,即2×2×2模型。同时为了更明了地说明问题,他还假设两国生产的物质条件或技术系数都一样,即生产要素的密集性相同。此外,俄林仍继承李嘉图的大多数假定。
自从要素禀赋理论提出以来,经济学家们就开始对其进行拓展。在所有拓展中,最有意义同时也是影响较大的,是一系列基于要素禀赋理论的“定理”的提出与阐发。除了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定理化”之外,经济学家们还提出并归纳了一些重要的定理。与基本理论本身联系密切的定理主要有三个:两个是关于商品价格变动与要素价格变动之间关系的定理,一个是关于要素禀赋变化及其影响的定理,分别称为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与雷布琴斯基定理。这些定理是在要素禀赋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国际贸易的影响和后果,是H—O学说的又一重要内容,有些人称为广义的要素禀赋说。
1、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
按照H-O定理推断,国际贸易首先会促使两国同一种商品价格趋于一致:封闭经济下本国较为便宜的商品受到外国较高价格刺激而大量出口,价格随之上升;本国原来较为昂贵的商品受到较为便宜的进口货冲击而价格下降。如果不考虑运输成本与贸易壁垒因素,国际贸易带来的最终情形便可想而知:两国同一种商品的价格均等化。由于商品价格是由要素相对价格决定的,因此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商品相对价格的上述变化对要素相对价格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现以商品X(假定它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相对价格上升为例,考察一下商品相对价格变动变动是如何影响要素价格的。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要素在每一部门的报酬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即等于其边际产出与商品价格的乘积。在均衡条件下,生产要素在所有部门的报酬应当是相同的。此时,如果商品X的相对价格上升,那么X部门的资本和劳动报酬与Y(假定它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部门就不再保持一致,X部门的资本和劳动可以获得比Y部门更多的报酬,于是资本和劳动就会从报酬低的Y部门流向报酬高的X部门。由于X部门是资本密集型的,所以,X部门生产扩张需要相对较多的资本与较少的劳动相匹配。但由于Y部门是劳动密集型的,Y部门只能释放出相对较少的资本和更多的劳动。于是在生产要素重新配置过程中,对资本新增加的需求(X部门生产所增加所需的资本)超过了资本新出现的供给(Y部门所释放的资本),而劳动新出现的供给则超过了对劳动新增加的需求,从而在要素市场上,资本价格将会上涨,而劳动价格将会下跌。
随着生产要素价格的重新调整,每个部门中的厂商在生产中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也将发生变化。由于资本变得相对越来愈昂贵,劳动变得相对越来越便宜,所以每个部门的厂商都会调整其要素使用比例,尽管多使用变得便宜了的劳动,来替代一部分变得昂贵了的资本。最后,每个部门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都要低于X相对价格变化之前的要素使用比例。
由以上分析可知,X相对价格上升导致它所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资本名义价格上升,以及另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名义价格的下降。但要素名义价格的变化说明不了要素实际价格的变化,只有将要素名义价格的变化与商品价格的变化加以对比之后,才能确定要素实际价格的变化。在均衡状态下,劳动和资本的价格分别为:
w=PX×MPLX=PY×MPLY(3.1)r= PX×MPKX=PY×MPKY(3.2)上面两个表达式表示在均衡条件下,资本和劳动价格是如何决定的。其中w,r分别代表劳动、资本的价格(或报酬);MPLX,MPLY分别表示劳动在X、Y两个部门中的边际产出,MPKX,MPKY分别表示资本在X、Y两个部门中的边际产出。由(3.1)和(3.2)两式,可以得到: w/PX=MPLX, w/PY=MPLY(3.3)r/ PX=MPKX, r/ PY=MPKY(3.4)上述各等式的左边均表示要素的实际价格和报酬,即各生产要素的名义价格或报酬若分别用于购买X、Y商品时,所能够买到的X、Y的数量。上述表达式表明,要素的实际报酬等于其边际生产力。由于在规模收益不变的条件下,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只取决于两个要素的使用比例,与两个要素投入的绝对量没有关系,因此,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对要素实际收入的影响只取决于两种商品所使用的要素比例的变化。当X的相对价格上升时,X、Y两个部门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均下降。由(3.3)、(3.4)两式可知,r/ PX, r/ PY均上升;而w/PX, w/PY均下降,即X相对价格上升后,资本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上升,劳动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下降。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结论: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上升,并使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下降。这个思想最初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斯托尔帕(W.F.Stolper)和萨缪尔森两人共同阐发并论证的,因此被归纳为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The Stolper-Samuelson Theoren)。
由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可以引申出另一个重要结论:国际贸易会提高一国丰裕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原因在于贸易后一国出口商品相对价格上升。根据H-O定理,一国出口商品实际上是在间接地出口其丰裕要素。按照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出口商品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国丰裕要素实际报酬上升,稀缺要素实际报酬下降。这一结果的重要涵义在于:国际贸易虽然可以改善一国整体的福利水平,但这种福利水平的分配在不同要素拥有者之间是有差别的,贸易会对一国要素收入分配格局产生实质性影响。
2、国际贸易与要素价格均等化
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的进一步发展,便是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这一定理的基本涵义是:随着自由贸易的发生,两国间产品的价格将趋于均等,并将使得两国间要素的价格也趋于均等。
二、里昂惕夫悖论
二次大战以后,随着经济计量方法等经验检验手段的发展,西方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用经验资料来验证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和赫克歇尔—俄林学说。一些著名国际贸易理论家所作的几项有重要影响的验证工作,似乎证实了李嘉图理论的有效和正确。但是,关于赫克歇—俄林学说的验证则出现复杂情况,不少经验性工作非但未能证明该学说的有关命题,反而得出完全相对立的结论,其中最著名的是里昂惕夫的研究。
50年代初,瓦西里·里昂惕夫(M·Leon tief,1906—)运用他首倡的投入产出分析法,试图验证赫—俄学说。他根据1947年美国200种产业部门的出口产品和进口产品的资料,编制了美国的投入产出表。他假设美国减少出口品生产和进口品的数值都为100万美元,然后考察它们各自的资本与劳动的比率有何影响:当出口减少时,将有多少数量的资本和劳动会多余,而当进口替代商品生产增加时,资本和劳动的需求量会如何增加。按照赫—俄学说,一国出口的是密集使用本国丰裕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进口的是密集使用本国稀少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商品。一般认为美国是个资本丰裕的国家,它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因此,里昂惕夫期望他的验证将表明,出口产业部门将有相对多的资本量被释放出来,而进口替代产业部门会相对需求较多的劳动量。可是,他所发现的恰好是完全相反的结果。需求偏好论
有人认为,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确实决定了一国的比较利益,促使其出口那些密集使用丰裕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商品,不过需求偏好状况可能会抵消这种作用。如果一国的需求状况特别偏好那些密集使用了本国丰裕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这就可能使得这类物质数量上十分丰富的商品相对需求而言却是稀少的,因而它此时就会改变原先的贸易结构,进口而不是出口该类商品。因此,美国尽管是一个资本丰富的国家,如果它对资本密集产品相对说来有很高国内需求,则完全可能进口这类商品。可见,单是根据进出口商品的生产要素数量资料,并不能对要素禀赋说作出任何推论。应该说,这种说法在理论上能够解释“里昂惕夫之谜”,但它未能找到多少经验证据予以支持,因而没有被人们所接受。
(一)劳动高效率论
里昂惕夫自己有种解释,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大约达到别国的3倍),如果美国的劳动供给按照劳动效率的高低加以调整,即现有的劳动量乘以3倍,那么,美国实际是一个劳动相对丰富、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所以里昂惕夫之谜的出现就不足为怪了。至于美国劳动效率高,是因为工人所受的文化教育和职业培训较好、企业管理水平高以及具有较强的进取精神。他还用美国出口产业部门的工资高于进口替代产业部门的工资作为事实证据。但是,这种基于劳动熟练程度有差别的解释,违背了赫一俄学说中劳动同一性的假定,又夸大了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别人证明至多是1.2-1.25倍),反而真正接受的人也不多。
(二)要素密集逆转论
有人认为,由于生产要素的价格在每一个国家是不相同的,那么,在一组要素价格下,商品A相对商品B而言就是资本密集型的,而在另一组要素价格下,商品A却变成了劳动密集型的,这就是说,判断一种商品究竟属于哪一种要素密集型产品并没有绝对的标准。例如,农产品在美国被看成是资本密集型的商品,而在广大经济落后国家则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这就是要素密集的倒转。这样,美国进口的商品本来明明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在美国国内可能属于资本密集型的,从而在美国人心目中造成一种错觉,似乎进口品以资本密集型为主。这种解释明确否定赫一俄学说关于一种商品总是以某种要素密集型方法所生产的假定,实际上指明了它的重大缺陷,具有一定的说服力。然而,该解释面对着大量与其相矛盾的事实,仍然未能令人信服地证实要素密集逆转具有普遍性,因此有些人认为它还是没有能用要素禀赋不同来解开此谜。综上所述,里昂惕夫对赫一俄学说的验证,不仅开创了用投入-产出法一类经验手段检验理论假说的先河,大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实证研究,而且第一个指明该理论学说与事实相悖逆,从而促进了战后各种各样贸易理论和见解的涌现。可见,里昂惕夫之谜的发现已成为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石。对该谜的种种解释,也没有从根本上否定赫一俄学说,而只是试图改变该学说的某些理论前提以适用实际情况。这表明,比较利益说仍是这些理论解释的内核。
(三)新要素贸易论
如果说有关里昂惕夫之谜的种种解释主要还是为了维护赫一俄学说的适用性,那么另外一些学者针对战后国际贸易的新情况、新特点,又提出不少比较新颖的理论,则直接修正和发展了赫一俄学说。其中一部分人仍然沿袭使用生产要素禀赋差异来论述国际贸易的传统做法,但同时赋予生产要素以新的内涵,扩大了它的应用范围。由此而产生的新理论统称为“新要素贸易说”,它主要有以下几种。
人力技能论。
这种理论认为,赫一俄学说关于劳动同一性的假定不符合实际,因为一国的人力资源是由教育水平、劳动熟练程度、职业、生活方式各不相同的人们所组成,同本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关系密切,所以各国的人力结构并不一样,不可能提供同质的劳动。劳动的技术熟练程度有不同的等级,熟练劳动和专门技术不应该同非熟练劳动相提并论,它们是一种“人力技能”,以它们为主创造的是技能密集型产品。按照这样的区分,美国、瑞典、联邦德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拥有相对丰富的人力技能,即熟练劳动在劳动总量中的比例占50%以上,而印度一类较贫穷的国家的非熟练劳动占多数。进一步的经验研究也表明,前一类国家趋向于出口技能密集型产品,而后一类国家则出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例如,美国出口产品所使用的熟练劳动的比例显然要比进口替代产品的高,进口产品则是非熟练劳动的比例较大,可见人力技能也可单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
同物质资本一样,创造人力技能也需要通过储蓄和投资来形成,所以人力技能实际上可以看成是人力投资。具体地说,劳动者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向劳动者的健康、教育、职业训练等方面的投资,劳动力投资上的差异造成了人力技能以及技术禀赋的差异。换言之,一国向劳动力花费的投资越多,所造就的人力技能就越多越高。而熟练劳动者可以不断取得较高的收入,国家也能因人力技能而获得更多的财富。
显然,把创造人力技能当成一种人力资本,指明教育、文化、卫生、公共福利等方面的投资是形成一国人力技能禀赋进而获得国际贸易比较利益的极其重要源泉,有助于合理地解释里昂惕夫之谜。但严格地说,这种理论只是对生产要素禀赋说的进一步扩展,还没有独特的理论创新。研究与发展论。
这个理论强调的是“研究与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对于国际贸易比较利益具有重要作用。“研究与发展”要素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用于研究和开发各种各样新项目、新技术、新产品的投资,它通常用一种新形成的产品中有关研究开发的指标加以衡量。从战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它们的高度重视研究与开发的投资,使得该要素成为迅速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决定力量。例如,有人根据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总额的比例和科研、技术人员在全部在职人员中的比例等指标,分析了美国19个产业的有关资料以及同出口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其中五个高技术水平的产业在这方面十分突出,其研究开发费用占19个产业的89.4%,科学家和工程师占85.3%。值得强调的是,它们只占19个产业销售量的39.1%,但其出口量却占72%。这显示出美国是个研究与发展占优势的国家,而研究与发展密度高的产品必然就是知识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因而它能据此取得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技术差距论
1959年,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A.Ponser)首先运用技术创新理论修正赫克歇尔-俄林模式,提出了技术差距论。
这种理论认为技术也是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因为它改变土地、劳动和资本在生产中的相互比例关系,提高这三者的生产率。因此,同人力技能、研究与发展等要素一样,技术进展也决定着一国生产要素禀赋状况及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利益。可见该理论同样是对赫一俄学说的补充和扩展。不过该理论是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发展的。技术进展是过去以研究与发展工作进行投资的结果,所以强调技术进展对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的决定作用,实际上也是强调“研究与发展”要素的作用。技术进展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发展出新的更富效率的方法来生产现有的产品;另一种则是发明出崭新的产品或改进现有的产品。在第一种方式下,技术进展提高了要素的生产率,同时又导致各国之间出现技术差距;在第二种方式下,获得新技术的国家能够出口新产品,并在一段时间里垄断出口优势。简言之,技术进展使得一国能享有特殊的贸易利益。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一种新技术从创新国转移到其他国家存在一个时差即“仿效差距”。一种新产品进口后,本国消费者认识到它是国内商品的完全替代品从而对其产生需要,会有一段时间间隔,这称为“需求差距”。从新产品进口后到本国生产者意识到它的竞争性威胁,进而摹仿生产加以抵制,也会有一段时间间隔,这又称“反应差距”。正是这两种差距之间的时间差异,决定着国际贸易的可能性和国际贸易利益的大小。这就是说,技术创新国将新产品出口到需求差距比仿效差距更短的国家,就能获得贸易利益,仿效差距中的需求差距越短(即反应差距越长),创新国的贸易利益就越多。可见,技术差距是技术创新国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相对优势乃至出口垄断优势的症结所在。
一般说来,需求差距总比反应差距要短,所以创新国能够得到贸易利益。反应差距的长短取决于规模经济、关税、运费、国外市场规模收入弹性和收入水平等因素。如果创新国从新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取得了规模经济(即因生产规模适度而带来的生产节约),并且关税和运费较低,进口国的收入水平和收入弹性较低而市场又较狭小,那么就有利于继续保持创新国的出口优势。反之,进口国的反应差距就会缩短,创新国的贸易利益相应减少。
(四)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在许多西方学者看来,用技术差距来解释技术要素对于国际贸易的重要性,还没有清楚地说明仿效差距的具体演变过程,也未指明技术进展所创造的新产品会对国际贸易产生哪些影响。为了解答这些问题,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弗农(Vernon Raymand)在其《国际投资和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国际贸易》一文中,建立了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产品技术的变化及其对贸易格局的影响,并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cycle)直接解释美国制成品出口的周期性变化,以及贸易模式的动态变化。以后许多经济学家如威尔斯(L.T.Wells)、赫希哲(Hirsch)等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并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这一理论。
按照这个理论,一个新产品的生命周期要经历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阶段、标准化阶段。在第一阶段,产品仍属新颖,技术上是新发明。美国垄断着某种新产品。由于生产一种新的高级产品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和开发,而美国拥有雄厚的科学技术力量,重视研究与发展的投资,人力资本也十分丰富,所以它在新产品开发上占有优势。而国外对这一项新技术知之不多,而且国外生产者起而仿效生产新产品会有个时滞过程。因此,美国此时垄断着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满足国内外消费者的需求。
在第二阶段,技术已经成熟,生产过程已经比较标准化,成熟的生产技术也随着产品的出口而转移,外国生产者开始仿制新产品。美国新产品在国外打开销路后,吸引了发达国家的大量消费者。随着新产品日趋成熟,生产过程逐渐稳定和完善,生产成本会有所下降。但是,美国进口货要支付运费和交纳关税,又花费大量的科研发展费用,加之劳动力成本特别高,这使得美国进口货的价格比本国生产同类产品要高。于是在本国仿制新产品后,美国产品因为处于价格竞争劣势,只能逐步退出这些发达国家市场,它的出口市场开始缩小。
在第三阶段,技术已不再是什么新颖的和秘密的了,生产过程已经标准化了。此时劳动力成本则成为决定产品是否有比较优势的主要因素。此时,原来的发明国(美国)既更新换代了技术上的比较优势,又缺乏生产要素配置上的比较优势,不得不开始进口,而发展中国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呈现出不可比拟的比较优势。于是该产品的生命周期在美国结束。
但是这种产品的周期在其他发达国家仍继续着。当它们大量出口该种产品时,有一些后起的国家也会开始仿制它们的产品,进而同它们展开各种市场的竞争,即按照产品生命周期不断地演进,直到它们的市场也被后起国家的同类产品所占据为止。总之,新产品的传播和其进出口的消长犹如海涛奔腾,一浪又一浪地向前推进。
必须看到,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一种动态的理论,产品在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情况下会有各自的特点。从产品的要素密集程度来看,会随产品在其生命周期中演进而有规则地变化。在第一阶段即新产品时期,产品的设计和生产都须改进和完善。需要科学家、工程师和高技术熟练工人的大量劳动。此时的产品属于技能或技术密集型。在产品即将或已经进入增长的时期(主要是第二阶段),产品创新国已经采用大规模生产的方式来制造该产品,即已转入正常的生产阶段,相应地,要素投入已转而主要使用半熟练劳动,产品的生产也改变为资本密集型。等到产品成熟时期即第三阶段,其特点表现为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长期生产,劳动技能相对变得更不重要,产品的资本密集程度自然较前更高。
从产品的需求状况来看,整个生命周期也发生有规则的变化。在新产品时期,生产者数目很少,产品缺乏相近的替代品,又主要满足高消费水平的需要,所以产品的价格昂贵,其需求面狭窄。到了产品增长时期,市场不断扩大,参与竞争的生产者大量增加,生产成本也趋于下降,此时只有降低价格才能放大产品销路。这样,比较便宜的价格又刺激了该产品的需求。进入产品成熟时期后,该产品已经标准化,各国的技术差距拉平,大规模生产已普遍化,于是生产者之间展开激烈的价格竞争。
从不同类型国家的相对优势来看,它们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也有不同特点。第一种类型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最发达国家。它们工业先进,技术力量雄厚,资本和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国内市场广阔。
因此,它们研制新产品有明显优势,生产增长产品也获益甚多。第二类是较小的发达国家,它们同样有丰富的人力资本和科技力量,国土虽小而发达。但是它们国内市场狭小,过份依赖出口,致使其生产优势到了产品增长时期就减少,进入成熟阶段更是完全丧失。因此,它们主要适合于研究开发新产品。第三类是经济后起的国家。它们拥有相对丰富的熟练劳动,资本比起技能和科研力量还相对丰裕些,因此生产成熟产品占有优势。况且成熟产品的国际市场比较健全,出口也比较健全,出口也比较容易。可见,不同国家应该只生产那些在生命周期中处于本国具有相对优势阶段的产品。
总之,产品生命周期学说从产品的生命运动过程以及同赫一俄学说相结合,说明了比较利益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从一种类型国家转移到另一种类型国家,因而不存在那种一国能永远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显然,它比传统的贸易理论前进了一大步,而且可以用来解释工业品的国际贸易格局,它对我们确定进出口贸易的方向和重点,同样颇具启发意义。
(五)产业内贸易理论
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的发展产生了新的特点,即绝大多数国际贸易量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之间进行,而且大部分贸易具有在同一产业内进行的性质,甚至还出现相同产品的互相买卖。此外,战后国际贸易虽有巨大发展,但对资源重新配置和收入分析的变化不见得有很大影响。这些都是传统贸易理论无法给予解释的。不少人先后对此作了探讨分析。70年代中期,格鲁贝尔、劳艾德、克鲁格曼7[4]等人进一步系统地阐述了产业内国际贸易理论,并指出产业内贸易发生的主要依据是产品的异质性、规模经济、需求偏好,引起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界的广泛兴趣。
所谓产业内贸易,是指一国同时存在着进口和出口同类产品的贸易活动,或者说贸易两国彼此买卖着同一产业所生产的产品。同类产品是那些消费上能够互相替代而生产上又投入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的产品,它还有同质和异质的区分。同质产品是指性质完全一致因而能够完全相互替代的产品,如同样的水果、砖等。国际贸易中出现同质产品的买卖,往往来自如下原因:第一,许多原材料(如黄沙、水泥等)单位价值低而运输成本相对很高,消费者应该尽可能靠近原料供应地来获得它们。所以一国可能同时进口和出口大宗原材料。第二,一些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香港)大量开展转口贸易和再出口贸易,其许多进出口商品的形式自然基本不变。第三,由于一些产品(如水果、蔬菜)具有季节性特点,一个国家会有时进口而有时出口这类商品。第四,某些商品的价格被人为地扭曲(如国家干预导致某些国家一些商品的国内价格明显低于世界市场价格),为了利润极大化,私人企业便同时进出口一些同样的商品。第五,出于经济合作或特殊技术条件的需要,有些国家也进行某些同质产品的交易。这些同质产品贸易只要加入运输成本等一类因素的分析,都仍然能用赫一俄学说加以说明。因此,异质产品贸易分析是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按照产业内贸易理论,异质产品是那些不能完全互相替代的产品。在人们日益追求生活质量的时代里,在科技进步的作用下,出口产品要真正能跻身于世界市场,已不再是依赖其生产要素禀赋的优势,而在于凭借它的某些特色来满足消费者的欲望,因此同一类商品也会有异质性。例如同样是轿车,它们的牌号、款式、性能以及销售服务都可能有所不同,它们都是具有异质性的同类产品。应该看到,正是这种异质性构成了产业内贸易的基础。如果一国消费者对外国产品的某种特色产生了需求,它就可能出口和进口同类产品。比方说,美国轿车豪华舒适,日本轿车轻便省油,两国都有一部分人需求对方轿车的特色,于是两国就同时进口和出口轿车。可见,生产要素禀赋相同或相似的国家之间同样可以进行贸易活动。这样,产业内贸易理论就解释了赫一俄学说所无法说明的战后国际贸易的重要特点。
然而,既然产业内贸易并不来自要素禀赋的差异,那么这种贸易利益又来自何处呢?该学说认为,规模经济是获取产业内贸易利益的来源。一个国家享有规模经济的优势,它的成本就是随着产量增加而减少,从而得到了生产的优势。这样它的产品在贸易活动中的竞争能力必然大大提高,占据贸易优势,取得贸易利益。规模经济的优势可以分为两种:就静态意义而言,它是指由于延长生产期、减少机器设备的闲置期,缩短原材料和制成品的库存期、提高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等导致单位产品成本大为下降。从动态的角度看,它是指随着生产者的生产经验不断积累而带来越来越多的经济优势,很显然,只要两个国家在两种具有异质性的同类产品生产上各有规模优势,它们就可能发生产业内贸易并且各自获得利益。
规模经济是引起产业内贸易的另一个原因。规模经济通常可以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因此它与国际贸易模式的决定也可以分为两种情形。内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要理解规模经济必须先搞清楚一个概念,这就是规模报酬。规模报酬(returns to scale)是指所有投入要素同比例增加时,即生产规模扩大时,总产量的变化情况。根据产量的变化程度,规模报酬可以分为三种情形:(1)规模报酬不变(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指所有投入的增加导致了产出水平同比例的增加。(2)规模报酬递减(de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指所有投入的增加导致了产出水平较小比例的增加。(3)规模报酬递增(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指所有投入的增加导致了产出水平更大比例的增加。上述第三种情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规模经济(scale of economies)。如若存在规模经济,则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总产量增加的速度超过要素投入的增加速度,意味着平均成本下降,生产效率提高。根据产品平均成本下降的原因,规模经济可分为内部的和外部的。内部规模经济(in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指的是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单个厂商的规模而非行业规模;外部规模经济(ex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则指的是单位产品成本取决于行业规模而非单个厂商的规模。内部的和外部的规模经济对市场结构具有不同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内部规模经济的实现与一个产业或行业内的厂商数量呈反比,即厂商数量越少,专业化程度就越高,规模收益也就越高。内部规模经济依赖于厂商自身规模的扩大和产出的增加。在这种情形下,大厂商比小厂商更具有成本优势,能够迫使小厂商退出市场,从而获得市场实力,也形成了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我们知道,新古典经济学常用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往往是以要素边际收益递减为前提条件的,也是以边际成本递增为前提条件的,这种生产可能性曲线或转换曲线是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但若考虑到规模经济因素,则要素的边际收益应当是递增的,而边际收益递增也意味着机会成本递减,机会成本递减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应当是一条凸向原点的曲线。规模经济下的国际贸易模式及利益,可以借助一个简单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图式予以表述。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一个只存在外部规模经济的行业,一般由许多生产规模相对较小的厂商构成,且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即大厂商比小厂商并没有更多的成本优势。
外部规模经济或外部经济是,由于各种原因某个产业集中在一个或几个特定的区域内集中生产,这种地理上的产业集聚降低了该产业的成本。导致外部规模经济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厂商集中能够促进专业化的供应商形成;二是厂商的地理集中有利于劳动力市场共享;三是厂商的地理集中有助于产生知识外溢。这一切都使整个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所有厂商的成本下降,该产业有一条向下倾斜的供给曲线。产业规模越大,生产成本越低。
这种外部经济的存在决定了贸易模式。具体地说,由外部经济所带来的成本优势,能使该国成为商品出口国。或许出口产业的建立是偶然性的,但一国一旦建立起大于别国的生产规模,该国就会获得更多的成本优势。这样,即使其他国家更具有比较优势,如果该国已先行将产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那么其他国家就不可能成为该产品的出口国。在外部规模经济存在的情形下,贸易模式并不能根据比较优势而加以确定,强烈的外部经济会巩固现有的贸易模式,可能导致一国被“锁定”在某种以无比较优势的专业化分工模式中,甚至可能导致该国因国际贸易而遭受损失。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瑞士的钟表业。
分析外部规模经济,可以在如下假定条件下,借助一个简单的图式进行,假定有A、B两国,两国在某种产品生产上对于单个厂商来说均存在外部规模经济,并且由于厂商内部不存在规模经济,两国的产业都是由许多完全竞争的小厂商构成,竞争的结果使得产品价格等于厂商的平均成本。由于历史原因,A国首先建立了自己的这种产业,那么世界市场的均衡点在 E1,其中产量为Q1,价格为P1。现在,来讨论B国介入生产的可能性。如果B国能够占领世界市场,均衡点变为E2,但B国未曾生产过该产品,即Q等于零,那么有意于从事该产品生产的B国厂商就得按生产成本C0生产,而这是市场所不能接受的。
最主要的外部规模经济一般来自于知识的积累。当某个厂商通过经验积累而提高其产品质量或生产技术时,其他厂商可通过对该技术的模仿从中获益。随着该产业整体知识的不断累积,这种知识外溢有助于产业内各厂商的生产成本下降。
如若考虑产业知识随时间推移而积累导致的劳动生产率提高而非单纯成本下降,则外部规模经济就是动态的。一般情况下,知识累积最初由个别厂商突破,而后通过各种形式的“外溢”与模仿传播至整个产业,导致整个产业整体知识积累的增加,由此使产业平均成本不断下降。这个过程与单个企业的边干边学(learning by doing)极其相似,实际上是单个企业边干边学模式的放大,因此也可以借助学习曲线图式予以描述。
此外,还有人试图从需求角度来解释工业发达国家之间产生贸易的原因,提出了“偏好相似学说”。后来它又被引入产业内贸易理论,成为该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偏好相似学说认为,一种工业品是否可能出口要由它的国内需求来决定。这是因为,生产者对国外市场不可能象对国内市场那样熟悉了解。他们总是面对国内需求来捞取利润,决不会想到满足一个国内不存在的需求。只有长期为国内需求进行生产以后,他们才开始考虑出口产品。同时,一项新产品的发明和生产,也是国内需求推动的结果。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总是首先在国内市场进行,然后才逐渐适应出口需要。而且,只有存在国内需求的商品才会成为具有相对优势的商品。没有国内需求,生产者难以想象出适合国外需求的产品,或者要花费高昂的代价才能得到国外信息,这自然很难产出优势产品。可见,国内的需求结构决定和制约着一国的出口贸易结构。
该理论进一步指出,需求结构的相似程度决定着两国之间的贸易数量。具体地说,两国的需求结构越相似,两国之间贸易量越大。一个国家在将国内贸易延伸扩展为国际贸易以后,它的产品多数会出口到那些需求结构相似的国家。这是因为,两国经济越相似,它们的社会政策制度、经济政策、文化背景的差异相对小些,所形成的“市场隔离”也较小,从而贸易机会就越多,贸易潜力也越大,彼此的贸易利益也可能越多。经济发达国家之间工业制成品贸易的比重不断增大的事实,恰好印证了这点。
那么,怎样来衡量需求结构的相似程度呢?该理论认为,人均国民收入是影响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两国的人均收入越一致,它们的需求结构越相似,彼此从事贸易的可能性越大。相反,人均收入水平的明显差异倒成了贸易的潜在障碍。例如,一国拥有优势产品,但别的国家因收入较低而对它缺乏需求,彼此贸易自然无从发生。这表明,具有相同或相近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更易于开展彼此得利的贸易活动。
在成本递增的情况下,即使两国的要素禀赋相同,具有相同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但只要两国的需求偏好不同,就仍然存在着通过贸易共同获利的可能性。现在我们来考察由于需求差别而产生的贸易。
在以前的分析中,我们都假定需求是给定的,而没有探讨过各国的需求有什么差别,以及这种差别是怎样决定的。而事实上,各国对各种商品的需求是很不同的,即在同样的价格下,各国消费者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的数量会很不同。造成各国对同一商品需求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决定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1)实际需求。所谓实际需求指的是地理气候等环境的差别造成的需求不同。(2)喜爱偏好。对商品的不同喜爱偏好主要是由不同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造成的。各国消费者喜爱偏好的差异会造成对同一商品需求不同。不过与实际需求不同,偏好随着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互相影响而改变的可能性比较大。随着喜爱偏好的转移,对商品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3)收入水平。实际上,各国对同一商品的需求不同,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收入水平不同。对耐用消费品、医疗保健、旅游度假、高档住宅等商品的需求,发达国家都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而对粮食尤其是基本谷物的需求,发展中国家则相对比较高。这种需求上的差别是由收入水平不同造成的。讨论与思考练习
1.为什么说赫克歇尔—俄林学说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又一个里程牌? 2.试用机会成本分析法解释一国在机会成本递增情况下是如何获得国际贸易利益的。
3.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西方学者是如何解释它的? 4.具体举例说明新要素贸易说同赫—俄学说的关系。
5.根据产品差距理论,模仿时滞与需求时滞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关系会对贸易产生什么影响?
6.产品生命周期说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意义? 7.简述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8.西方新贸易理论有何重大特点?请举例说明。9.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几个阶段?
10.电视机生产是劳动密集型的,每台电视机的生产需要20单位劳动与4单位土地,它的单价为60美元;大米生产是土地密集型的,每500克大米的生产需要1单位劳动与4单位土地,其单价是4美元。
(1)如果本国有120单位劳动和200单位土地,外国有40单位劳动和50单位土地,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这两个国家将有什么样的贸易模式?(2)在何种情况下,现实世界中的贸易模式会不同于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预测?
(3)根据上面所说的价格,画出电视机与大米的价格与其生产成本相等曲线。
第四章 国际贸易政策概述
[本章要点] 1.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是该国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各国对外贸易总政策、进出口商品政策和国别政策。2.自世界意义上的国际贸易产生以来,国际贸易政策的主导基本上是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相互贸易关系为准则,同时也体现了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的相互交替。从世界范围看,国际贸易政策的演变大概经历了重商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贸易政策、超保护贸易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贸易自由化、新贸易保护主义等阶段。
3.虽然自由贸易具有效率上的优势,能够带来额外的收益,但是在现实中只有极少数国家和地区实行自由贸易,多数国家总是希望通过干预贸易来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
4.反对自由贸易而赞成保护贸易的观点主要有:保护幼稚工业论、保护就业论、保护公平竞争论、保护夕阳产业论、改善国际收支论、改善贸易条件论、社会公平论、战略性贸易政策论。
5.贸易政策的决定受不同集团组织起来在政治上为共同利益而行动的不同能力的影响。单边的贸易自由化往往很难实施,而通过国际谈判缔结贸易协定来削减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就比较容易推行,这也正是多边国际经济贸易组织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的原因。
一、国际贸易政策的类型与演变 国际贸易政策的内容与类型
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是该国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政策,是一国总的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是为该国经济基础和对外政策服务的。各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因各自的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及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而有所不同,并且随其经济实力的变化而不断变换,但就其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而言,大体上是一致的:第一,保护本国的市场;第二,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市场;第三,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第四,积累资金;第五,为本国的对外政策服务。国际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有:
1、各国对外贸易总政策。它是各国从整个国民经济出发,根据本国国民经济的整体状况及发展战略,结合本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所处的地位而制定的、在较长时期内实行的政策。它是各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政策,是整个对外贸易政策的立足点。
2、进出口商品政策。它是各国在本国对外贸易总政策的基础上,根据经济结构和国内外市场的供求状况而制定的政策。其基本原则是对不同的进出口商品实行不同的待遇。主要体现在关税的税率、计税价格和课税手续等方面的差异。例如对某类进口商品,有时采用较高税率和数量限制手段来阻挡其进 口,有时则对其实施较宽松的做法,允许较多的进口。
3、国别政策。它是各国根据对外贸易总政策,依据对外政治经济关系的需要而制定的国别和地区政策。它在不违反国际规范的前提下,对不同国家采取不同的外贸策略和措施。对不同国家规定差别关税率和差别优惠待遇是各国国别政策的 基本做法。
1、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
最早的国际贸易政策应属重商主义,它产生于15世纪,时值资本主义经济的原始积累时期。重商主义认为,贵金属或货币就是财富,人们获取财富的来源是金银矿的采掘和商品的交换,其中商品的交换更具持续性。从一个国家的角度看,要想使这种商品交换能够增加一国的财富总量,就必须开展对外贸易,因为一国范围内的商品交换只能使贵金属或财富实现在不同居民手中的转移,而不能增加该国的财富总量,只有对外贸易才能够增加该国贵金属的总量(假定本国不生产贵金属)。因此,重商主义贸易政策的理论是,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一方得益必定使另一方受损,要增加一国的财富总量就必须在国际贸易中多出口、少进口,实现贸易收支的顺差,形成外国对本国的贵金属支付。为此,国家需要采取的政策措施是奖励出口、限制进口,使贵金属或财富在本国积累起来,从而增加本国的财富总量。
在具体贸易政策重心上,不同时代的重商主义者的主张是不同的,由此而使重商主义的发展呈现出了早期与晚期两个阶段。
早期重商主义流行于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其贸易政策主张的鲜明特征是,强调限制进口甚于鼓励出口,禁止金银输出。这一时期的重商主义者坚持认为,一国的所有进口都会减少它所积累的货币或“财富”,而所有的出口则会增加它所积累的货币或“财富”,因此增加国民财富的贸易政策应该是尽可能少地输入且尽可能多地输出,最好的政策是光输出不输入。由于早期重商主义者特别强调金属货币余额,因此又被称为重金主义或货币差额论。在16世纪中叶之前的大约150年时间内,欧洲主要君主国的贸易政策都带有重金主义的特征。其中最典型的做法,莫过于严禁输出贵金属。比如,英国在爱德华四世统治期间,即1461—1483年间,就将输出金银定为大罪,与叛国罪相提并论。而欧洲大陆的西班牙、葡萄牙、法兰西等国,亦有类似法规或政策。对于这一时期欧洲主要国家的政策,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曾经这样来形象地予以描述:“各国彼此对立着,就像守财奴一样,双手抱住他心爱的钱袋,用嫉妒和猜忌的目光打量着自己的邻居。”
晚期重商主义盛行于16世纪下半叶之后。其鲜明特征是,强调鼓励出口甚于限制进口,为着扩大出口的目的,赞成适当输出金银。认为既然对外贸易是增加国民财富的主要源泉,一国政府就应该大力鼓励对外贸易,而增加国家财富的外贸政策不仅应该鼓励出口,而且应该鼓励那些可以增强本国未来出口能力的进口;只要出于扩大贸易的目的,适当的金银输出是有利的;只要在贸易中始终保持顺差,即出口大于进口,就会增加一国货币存量,因而增加一国的财富。这些思想在英国最著名的重商主义者托马斯·孟(Thomas Mun,1571—1641)的论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孟在1641年出版的一本小册子中写道:“对外贸易是增加我们的财富和现金的通常手段,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时时谨守这一原则:在价值上,每年卖给外国人的货物,必须比我们消费他们的为多。”对于出于扩大贸易的金银输出,孟打了个形象的比喻:这就像农民把玉米撒在土地上,初看起来有点疯,但到收获季节,则可以看到他们的远见与智慧。由于晚期重商主义强调贸易差额甚于货币差额,因此晚期重商主义又被称为贸易差额论。
贸易差额论是重商主义国际贸易思想中的核心内容,比货币差额论得到更为广泛的运用。在这重商主义流行的几个世纪中,西欧各君主国采取的贸易政策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1)严格的关税保护政策。对进口货除原材料外,征收高额的进口关税,限制外国制成品尤其是奢侈品的进口。(2)积极的出口鼓励补贴政策。对出口制成品实施财政补贴,现金奖励在国外市场上出售本国产品的商人,禁止本国熟练工人外流和工具设备的出口,为工场手工业者发放贷款等。(3)独占性的海外殖民政策与国家特许贸易体制。各国纷纷开辟海外独占殖民地,发展贸易,政府设立特许贸易公司,独占与某个地区的贸易。(4)国家武力垄断的海上运输。各国竞相颁布《航海法》,实行国家对外贸运输的特许与垄断经营。
二、国际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 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
大多数贸易理论支持自由贸易政策,但现实中从未有过纯而又纯的自由贸易政策。自由贸易虽会给世界带来经济利益,但也会引起经济利益在不同国家以及不同利益集团间的重新分配。一国政府出于某种目的,可以并且必须采取某种手段来干预这种经济利益的分配过程,这正是保护贸易理论的出发点。在一国的不同发展阶段,其保护贸易政策的依据是不同的。
1、主要流行于欠发达国家的保护贸易理论(1)保护幼稚工业论
在欠发达国家中,贸易保护最重要最流行的依据是保护幼稚工业(infant industry)论。保护幼稚工业论的主要观点是:后起国家的新兴工业起步时如同幼儿一样没有自立能力,在自由贸易环境下,必然会被国外有竞争力的同类工业所摧毁而永无长大的可能,因此在欠发达国家中,政府必须通过征收关税限制国外同类产品的进口,以保护本国的幼稚工业。
这种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Hamilton,1757—1804)于1791年在其《关于制造业的报告》中提出来的。后由美籍德国经济学家弗·李斯特(F.List,1789—1846)予以阐发。李斯特在其名著《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841)中详细阐述了后起国家推行贸易保护政策的历史与理论。
李斯特认为,自由贸易理论的基础是世界经济主义,即只考虑全人类与个人的利益,而没有考虑作为两者中间体的国家的存在。国家之间进行贸易,不能单纯按照商人的看法从价值理论来衡量,还必须时时考虑与国家现在和将来的生存、发展以及权力等有重要关系的因素,即一国的生产力。按照他的理解,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他指出,从经济方面看,国家必须经过以下各发展阶段:原始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时期,农工商时期。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各国应采取不同的贸易政策:在农工时期以前的三个阶段,应采取自由贸易政策,以便于国内农产品的出口和外国工业品的进口,逐步培育本国工业基础;进入农工时期后,由于本国产业处于幼稚阶段而缺乏竞争力,应采取保护贸易政策以利于本国工业的生存和发展;而到了农工商时期,随着本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应消除保护政策来充分享受自由贸易的利益。李斯特主张的保护贸易政策的目的是促进本国生产力的发展,保护的对象是受到国外强有力竞争的有发展潜力的幼稚工业,保护的期限最长不超过30年,具体措施是以禁止进口和征收高额进口税为手段。
该理论在逻辑和实践上都证明是正确和有效的,但在具体操作中存在着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保护对象的选择。正确地选择保护对象是保护幼稚工业政策成败的关键,为此,许多经济学家提出了各种选择保护对象的标准和方法。如成本差距标准将保护对象定位于具有成本下降趋势,且国内与国际的差距越来越小的产业;要素动态禀赋标准则提出若一国对某种产业的保护,使该国的要素禀赋发生有利于该产业发展或获得比较利益的变化,则该产业是有前途的。二是保护手段的选择。保护幼稚工业的传统手段主要是征收进口关税,但很多经济学家认为,既然保护的目的是增加国内生产,而不是减少国内消费,最佳的策略应是采取生产补贴而不是关税的手段来鼓励国内生产。由于采用关税手段政府可以得到关税收入,而采取生产补贴政府既失去关税收入,又要增加财政开支,因而欠发达国家更多地倾向于采用征收关税限制进口的手段来保护本国工业。
另外,通过限制进口的手段来保护幼稚工业还可能付出一种常常不被人注意的社会代价,即推迟接受和普及先进技术和知识所造成的损失,尤其是在大多数欠发达国家处于幼稚阶段的新兴工业或高科技工业领域。最明显的例子是对电子计算机(电脑)工业的保护。为了保护国内幼稚的电子计算机工业,一些国家对国外的电子计算机实行进口管制。结果是,在发达国家电脑已普及到家庭的电子时代,这些国家的电子计算机仍因价格昂贵而使大多数人望而却步。与彩电、冰箱等不同,电脑不是一般的消费品,电脑的普及价值是整个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先进技术的外溢与普及,限制电脑进口,保护的只是一个行业,拖延的是整个社会的进步,其损失是远远超过所得的。(2)战略性贸易政策的观点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以市场的不完全性为基础的。根据不同的情况,学者们提出三种政策可供选择。抽取垄断租金。当本国尚不具有潜在的进入者时,政府对外国垄断厂商商品的进口,可选择征收最佳关税的政策。面对进口国政府的政策措施,外国出口商需要确定自己的对策——是将这种关税转嫁给消费者,还是自己承担全部关税。如果转嫁给消费者,进口国市场上该商品的价格就会上升,从而进口国生产成本比较高的厂商就可能进入市场,形成同外国厂商的竞争局面;如果外国出口商承担全部关税,它必须牺牲掉因垄断市场所获得的一部分额外利润或垄断利润。倘若选择后者,进口国政府的关税收入并非是外国进口产品的加价,而是来自外国厂商为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被迫让出的一部分垄断利润。对进口国政府而言,这种租金征收的原则不是满足于单纯的征收关税,而是征收尽可能多的关税或最佳关税。这种关税达到最佳是指,外国企业处在被迫承担关税的边缘。如果征税水平或关税率过高,外国出口商将放弃阻止进口国企业进入市场的战略。
政府征收关税高到外国出口商放弃阻止本国厂商进入市场的战略。外国厂商在进口国市场上居于垄断地位的情况下,如果进口国政府希望通过贸易政策,使本国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发展起来,进入市场,那么政府将采取征收关税的措施。在此情况下,外国厂商可能有两种选择:一是继续承担征收的关税,以便阻止进口国企业进入该市场;二是放弃承担关税,默许进口国厂商进入市场,自己只是作为市场价格的领先者,决定市场价格的水平。而后者正是进口国政府所希望看到的,即希望市场价格高到这样的程度,以致进口国的厂商也能卖出自己生产的商品,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从而达到鼓励本国厂商进一步增加商品生产的目的。对外国出口厂商而言,其被迫接受进口国厂商进入的条件是:采取承担关税战略所获得的垄断利润,少于采取允许进口国企业进入市场战略所获得的利润。相应地,对于进口国政府而言,迫使外国出口厂商选择第二种战略的最佳关税水平是:使外国厂商选择承担关税战略后所得的利润水平,低于选择允许进口国企业进入的利润水平。对进口国自己的企业而言,当它进入市场后,能够在跟随垄断厂商定价的基础上弥补自己的生产成本,并获得可观的垄断利润。由此它受到激励,增加商品的生产,使市场的供应量不断增加,进而使市场价格下降。直到外国垄断者认为,该市场不再具有获取垄断利润的价值时,进口国自己的企业将外国企业挤出该国市场。这一结果正是进口国政府实施贸易政策的目标。政府对本国的出口采取某种干预政策。当外国厂商退出本国市场后,本国的生产不断增加,直到能够满足本国自己的需求而有余。实际上,在规模经济能够发挥作用的部门或产业,当企业的生产规模足够大时,它的生产成本也会随之降低,从而该国商品不仅在本国市场上代替了外国商品,而且在第三国市场上也会有与外国厂商展开竞争的实力。在本国厂商与外国厂商势均力敌的情况下,政府的某种支持或资助将有利于本国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也就是说,在势均力敌的企业搏弈中,额外的支持将改变整个搏弈的天平。因此,政府对本国企业的某种支持或补贴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如果在外国市场上,本国企业处于绝对的竞争优势地位,而外国企业处在竞争劣势地位,以致不需要政府的干预或支持,本国企业也能占据竞争的有利地位时,政府宁愿鼓吹自由贸易。但是这里的自由贸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由放任,而是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政府所作出的战略性贸易政策选择。如果本国出口企业规模过小,以致在国外市场有限的情况下,形成了本国企业在国外市场上相互竞争的局面,那么,在此情况下,政府为使本国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或利益,即使本国企业有强有力的价格竞争能力,也要对过度的出口实施干预,从而使本国的出口规模适度。政府的干预工具是对出口征收关税,以便阻止一些生产成本比较高的企业难以在国外市场上获得利润。讨论与思考练习
1.试论国际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
2.自由贸易政策信奉者的主要论据是什么?
3.既然自由贸易有贸易保护所不具有的诸多好处,为什么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实行完全的自由贸易?你估计到什么时候“自由贸易时代”会到来?
4、研究显示,发达国家中消费者为每一个被保护的就业机会付出的代价都不小,为什么政府仍要保护这些行业?
第五章 关税措施
[本章要点]
1、关税是一国政府针对进出本国关境的商品向其经营者即进出口商所征收的一种税收,它是一国调节进出口贸易和实施本国贸易政策的重要手段。关税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增加本国财政收入;二是保护本国的产业和国内市场。关税的种类很多,其征收方法可分为从量税、从价税和混合税三种,一般依据海关税则加以征收。
2、一般情况下,进口关税有利于本国的生产者而不利于本国的消费者。
3、在小国情形下,征收关税会降低征税国的整体福利水平,却不能对贸易伙伴国产生影响。小国的福利净损失也就是世界整体福利的净损失。
4、在大国情形下,征收关税对征税国的净福利效应是不确定的。如果关税引起的贸易条件效应比较显著,则有可能改善本国福利;反之,则降低本国的福利水平。大国征收关税会使贸易伙伴国贸易条件恶化,导致其社会福利损失。大国征收关税同样会导致世界整体福利净损失。
5、关税水平可以大体衡量或比较一个国家进口税的保护程度。对小国而言,零关税是最优关税;而大国的最优关税应是征收关税所引起的额外损失(边际损失)与额外得益(边际收益)相等之时的关税水平。
6、关税的有效保护率与名义保护率都反映一国对某一商品的保护程度,但二者往往不一致。如果一国的政策目标是保护最终产品部门,则在关税结构安排上,应对中间产品和原材料少征或免征进口关税。关税的含义和作用 关税的含义
关税(customs duties;tariff)是指进出口货物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设置的海关向本国进出口商课征的一种税收。由于征收关税提高了进出口商品的成本和价格,客观上限制了进出口商品的数量,故关税又被称为关税壁垒(tariff barriers)。早在欧洲古希腊、雅典时代,关税就已出现。但统一国境关税是在封建社会解体和出现了资本主义国家后产生的。这种国境关税制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世界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借以实施的主要措施之一。
关税是国家税收的一种。与其他税种相比,关税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关税的征收对象是进出境的货物和物品;第二,关税具有涉外性,是对外贸易政策的重要手段。由于关税在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征收,进出口商可以把关税税额作为成本的一部分追加到进出口商品上,最终将关税负担转嫁给消费者,因此,关税是一种间接税。同其他赋税一样,关税的征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可预见性等特点。也就是说,关税是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强制征收的,是国家无偿取得的国库收入,其数额是按照国家事先规定的税则计征缴纳的,一般不得随意变动和减免。
关税的征收是通过海关来执行的。海关是设立在关境上的国家行政管理机构,其职责是依照国家法令,对进出口货物、货币、金银、行李、邮件、运输工具等进行监督管理、征收关税、查禁走私、临时保管通关货物和编制进出口统计等。
海关执行海关法令规章、行使管辖权、征收关税的领域称为关境(customs territory;customs frontier),亦称税境或关税领域。货物只有在进出关境时才被视为进出口货物而征收关税。一般情况下,一国关境与国境重合,但也有不一致的情况。自由港、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经济特区虽在国境之内,但却在关境之外,因此,设有经济特区的国家关境小于国境。另一种情况,当几个国家结成关税同盟(如欧盟),对内取消一切贸易限制,对外建立统一的关税制度,则这些国家的关境大于国境。关税的作用
征收关税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增加本国财政收入;二是保护本国的产业和国内市场。其中以前者为目的而征收的关税称为财政关税(revenue tariff),以后者为目的而征收的关税称为保护关税(protective tariff)。
二、关税的种类
关税种类繁多,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进口税
进口税(import duties)是指进口商品进入一国关境时或者从自由港、出口加工区、保税仓库进入国内市场时,由该国海关根据海关税则对本国进口商所征收的一种关税。进口税又称正常关税normaltariff)或进口正税。
进口税是保护关税的主要手段。通常所说的关税壁垒,实际上就是对进口商品征收高额关税,以此提高其成本,进而削弱其竞争力,起到限制进口的作用。关税壁垒是一国推行保护贸易政策所实施的一项重要措施。
各国进口税税率的制定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从有效保护和经济发展出发,应对不同商品制定不同的税率。一般地说,进口税税率随着进口商品加工程度的提高而提高,即工业制成品税率最高,半制成品次之,原料等初级产品税率最低甚至免税,这称为关税升级(tariff escalation)。进口国也可以根据对商品的需求程度对不同商品实行差别税率,对于国内紧缺而又急需的生活必需品和机器设备予以低关税或免税,而对国内能大量生产的商品或奢侈品则征收高关税。另外,进口国也可以结合政治经济关系的需要,对来自不同国家的同一种商品实行不同的税率。
一般说来,进口税税率可分为普通税率、最惠国税率和普惠制税率三种。
1、普通税率。如果进口国未与该进口商品的来源国签订任何关税互惠贸易条约,则对该进口商品按普通税率征税。普通税率通常为一国税则中的最高税率,一般比优惠税率高1~5倍,少数商品甚至高达10倍、20倍。目前仅有个别国家对极少数(一般是非建交)国家的出口商品实行这种税率,大多数只是将其作为其他优惠税率减税的基础。因此,普通税率并不是被普遍实施的税率。
2、最惠国税率。最惠国税率是一种优惠税率,往往和双边或多边最惠国待遇相关。所谓最惠国待遇(most-favoured-nation treat ment--MFNT),是指缔约国各方实行互惠,凡缔约国一方现在和将来给予任何第三方的一切特权、优惠和豁免,也同样给予对方。最惠国待遇的内容很广,但主要是关税待遇。最惠国税率是互惠的且比普通税率低,有时甚至差别很大。例如,美国对进口玩具征税的普通税率为70%,而最惠国税率仅为6.8%。由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加入了签订有多边最惠国待遇条约的关贸总协定(现由世界贸易组织继承其协定),或者通过个别谈判签订了双边最惠国待遇条约(如中美之间),因而这种关税税率实际上已成为正常的关税率。
不过,最惠国税率并非是最低税率。在最惠国待遇中往往规定有例外条款,如在缔结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或有特殊关系的国家之间规定更优惠的关税待遇时,最惠国待遇并不适用。
3、特惠税。特惠税(preferential duties)又称优惠税,是对来自特定国家或地区的进口商品给予特别优惠的低关税或免税待遇。使用特惠税的目的是为了增进与受惠国之间的友好贸易往来。特惠税有的是互惠的,有的是非互惠的,税率一般低于最惠国税率和协定税率。特惠税最早开始于宗主国与其殖民地及附属国之间的贸易。目前仍在起作用的且最有影响的是2000年6月23日欧盟15国与非洲、加勒比海及太平洋地区77国(简称非加太集团)签订的科托努协定》(前身为《洛美协定》)的特惠税,它是欧共体向参加协定的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单方面提供的特惠关税。根据协定,在协定的8年过渡期中,非加太国家97%的产品可免税进入欧盟市场。
4、普遍制税率。普惠制是普遍优惠制(generalized system of preferences—GSP)的简称,是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包括某些初级产品)普遍的、非歧视的、非互惠的一种关税优惠制度,税率一般比最惠国税率低约三分之一。普遍性、非歧视性和非互惠性是普惠制的三项基本原则。普遍性是指发达国家对所有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给予普遍的关税优惠待遇;非歧视性是指应使所有发展中国家都无歧视、无例外地享受普惠制待遇;非互惠性即非对等性,是指发达国家应单方面给予发展中国家作出特殊的关税减让而不要求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给予对等待遇。普惠制的目的是通过给惠国对受惠国的受惠商品给予减、免关税优惠待遇,使发展中的受惠国增加出口收益,促进其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加速国民经济的增长。
普遍优惠制是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上长期斗争的成果。从1968年联合国第二届贸发会议通过普惠制决议至今,普惠制已在世界上实施了30余年。目前,全世界已有190多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享受普惠制待遇,给惠国则达到29个,分别是:欧洲联盟十五国(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丹麦、奥地利、芬兰、瑞典)、瑞士、挪威、波兰、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美国、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其中28个给惠国给予了中国普惠制待遇。
给惠国为实施普惠制而制定的具体执行方法体现在普惠制方案之中。各发达国家(即给惠国)分别制定了各自的普惠制实施方案,而欧盟作为一个国家集团给出共同的普惠制方案。因此,目前全世界共有16个普惠制方案。从具体内容看,各方案不尽一致,但大多包括了给惠产品范围、受惠国家和地区、关税削减幅度、保护措施、原产地规则、给惠方案有效期等六个方面。(1)给惠产品范围。一般而言,农产品的给惠商品较少,工业制成品或半制成品只有列入普惠制方案的给惠商品清单,才能享受普惠制待遇。一些敏感性商品,如纺织品、服装、鞋类以及某些皮制品、石油制品等常被排除在给惠商品之外或受到一定限额的限制。例如,欧盟1994年12月31日颁布的对工业产品的新普惠制法规(该法规于1995年1月1日开始执行),将工业品按敏感程度分为五类,并分别给予不同的优惠税率。具体地说,对第一类最敏感产品,即所有的纺织品,征正常关税的85%;对第二类敏感产品,征正常关税的70%;对第三类半敏感产品,征正常关税的35%;对第四类不敏感产品,关税全免;而对第五类部分初级工业产品,将不给优惠税率,照征正常关税。又如美国的普惠制方案规定,纺织品协议项下的纺织品和服装、手表、敏感性电子产品、敏感性钢铁产品、敏感性玻璃制品或半制成品及鞋类不能享受普惠制待遇。
(2)受惠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国家能否成为普惠制方案的受惠国是由给惠国单方面确定的。因此,各普惠制方案大都有违普惠制的三项基本原则。各给惠国从各自的政治、经济利益出发,制定了不同的标准要求,限制受惠国家和地区的范围。例如,美国就曾以我国不是关贸总协定成员为由拒绝把普惠制待遇给予我国的出口产品。
(3)给惠商品的关税削减幅度。给惠商品的减税幅度取决于最惠国税率与普惠制税率之间的差额,即普惠制减税幅度=最惠国税率一普惠制税率,并且减税幅度与给惠商品的敏感度密切相关。一般说来,农产品减税幅度小,工业品减税幅度大,甚至免税。例如,日本对给惠的农产品实行优惠关税,而对给惠的工业品除其中的“选择性产品”给予最惠国税率的50%优惠外,其余全都免税。
(4)保护措施。各给惠国为了保护本国生产和国内市场,从自身利益出发,均在各自的普惠制方案中制定了程度不同的保护措施。保护措施主要表现在例外条款、预定限额及毕业条款三个方面。所谓例外条款(escape clause),是指当给惠国认为从受惠国优惠进口的某项产品的数量增加到对其本国同类产品或有竞争关系的商品的生产者造成或将造成严重损害时,给惠国保留对该产品完全取消或部分取消关税优惠待遇的权利。很明显,例外条款表明,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普惠待遇的前提条件是其国内市场不会因给惠而受到干扰。如加拿大曾对橡胶鞋及彩电的进口引用例外条款,对来自受惠国的这两种商品停止使用普惠
国际贸易理论实务教案 篇2
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融合发展,交叉分歧
一、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早期分歧
相对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而言,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其在本质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传统国际贸易主要建立在理想的分析框架背景中,使得市场成为了全部的竞争场所,这就导致很多重要的变量和客观的变量不被重视。也正是因为这样,才导致了国际直接投资受到忽视。就传统的国际贸易来讲,人们普遍认为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是不同阶段的两种表现形式,而随着全球化、自由化的世界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相互融合却逐渐明显,这其中包括两者的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以及共同发展。
事实上,早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并不是直接由国际贸易中产生,这就需要寻找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解释。就如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创始人海默所说,对于某个企业来讲,要想获得生产要素平等权,就应该与市场中的其他企业一样,生产同类的产品以获得生产要素平等权利,而就单个企业来讲,引起不具备一定的市场影响力,所以对于对外投资仍旧有很大的困难。但就这种说法来讲,企业对外投资不仅不能为企业提供一定的优势,更会因垄断优势而被广泛接受。而正是因这种垄断,使得企业可以实现跨国界,增加额外成本并提高竞争力的优势,这也是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出发点。
二、国际贸易理论与直接投资理论在发展中产生的交叉
由上述可知,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的产生是不同的,因而其实质上也有明显的差别,但其所处的经济环境都是在不断改变和发展的,经历了替代关系,互补关系等阶段,也在其理论发展中有一定的交叉。这种交叉包括替代关系阶段、互补关系阶段以及相互融合阶段,在替代关系阶段,因早期还未流行经济全球化的政策时,各国间的经济往来还是主要通过两国之间的货币交换来进行的,而这种交流的投资行为主要还是以市场导向型企业,在国际贸易行为之后产生的。因此,人们普遍上就认为国际直接贸易可以作为国际贸易的替代。而针对这其中的主体,导向型企业来说,为扩大市场的需求,往往略去从国内生产到国外出口,并逐渐过渡到对外直接贸易的战略上去。
而在互补关系阶段,处于贸易自由化经济环境中的国家,不再是以简单的资本流动性是进行国际直接投资行为了,他们逐渐转变成以包含资本、技术以及经营管理在内的综合性的形式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此时,假设投资国和东道国拥有相同水平的经济实力,那么技术就越容易被东道国吸收、普及,这样一来,投资国就能通过国际直接投资行为来挖掘东道国的产业优势,并以此来扩大自己的市场,获得更多的优势。
此外,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相互融合阶段,具体来说就是世界经济自由化和全球化的趋势加强,随之而来的便是商品、服务以及生产要素的明显减少,使得企业的这些方面逐渐变得简单,对于推动一体化经济管理有着帮助作用。
三、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融合发展趋势
由上述可知,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两者在早期的产生上有着分歧,并在之后的发展中也存在交叉,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是人类自觉行动的条件下,国际贸易了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具有融合和发展的可能性和趋势。比如:伴随着一体化生产的逐步推进,一些跨国公司逐渐意识到贸易与直接贸易之间存在着很多实际关系,两者都是企业国际化经营方式的选择方式之一。因而我们可以通过某种原则或者理论,将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联系起来,协调两者的关系和解释,为促进企业扩大市场打下基础。
日本教授小岛清认为,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建立在国际贸易理论上,在国际分工原则与成本比较原则上两者具有一致性,而此时的国际分工既包含了对外国际贸易,又与国际直接投资行为有关,所以如果将两者的综合理论建立起来,势必对企业更有优势。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很多国家对于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融合就有了一定的研究,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使其得到一定的发展,对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纵向、横向一体化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框架分析,为促进国际贸易理论发展提供了依据,虽然至今都没有产生重大影响或是受到理论界对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一体化的认可和接受,但其发展过程是肯定的,也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之间的不仅仅只存在交叉分歧,两者的关系也逐渐变得密切,再加上一些跨国公司在对于这两者的战略选择上考虑的因素也大致相同,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会呈现相互融合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杨建荣.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融合研究路径及其拓展[J].商业研究,2005,15:22-25.
[2]汤金斯.蒙古国对外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关联效应的实证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
[3]朱廷珺.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融合轨迹[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3,02:5-9.
[4]高薇.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吉林大学,2011.
国际贸易理论实务教案 篇3
[内容提要]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因在分析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的区位方面所作 出的贡献,被授予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1979年克鲁格曼在《国际经济学杂志》发表了一 篇经典论文——《规模报酬递增、垄断竞争和国际贸易》, 他用十分简单、通俗、易懂的 数学 模型论证了资源相似的两国也可以进行国际贸易,且贸易可以发生在同一行业。“这是现代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史上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对近30年来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具有深 远影响”。在这篇文章中,克鲁格曼提出了垄断竞争贸易理论,这一理论最核心的创新就是 把 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引入了国际贸易研究。克鲁格曼不仅在他的新贸易理论中引进了 规模经济这一因素,而且还将“消费者喜好消费的多样性”这一假设作为基础。虽然克鲁格 曼的新贸易理论也有一定的弱点,没有考虑企业的异质性,但其新贸易理论的优势在于能够 与传统贸易理论自然地融合在一起。通常认为新经济地理学出现的标志是1991年克鲁格曼的 开创性文章——《报酬递增和经济地理》,其中提出的“中心-外围模型”从区域非均衡层 面为劳动力 和企业在城市的集聚提供了一种解释。通过这一模型使我们了解了城市产生的原因和自我维 持机制,而模型的逆转又向大家揭示了城市集聚的空间演化还有其他可能性。克鲁格曼的金 融学研究背景,使其对历史上两次金融危机作出了成功预言,也让这次奖项的颁布格外令人 回味。克鲁格曼还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众经济学家,对美国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和社会不平 等的具体表现进行了深入剖析。
[关键词] 诺贝尔经济学奖 新贸易理论 新经济地理学 金融 危机 贫富差距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9)6-0119-06
北京时间10月13日晚19点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以表彰他在分 析贸易 模式和经济活动的区位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克鲁格曼1953年出生于一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 ,在纽约的郊区长大。1974年获耶鲁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77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哲学 博士学位。1982年至1983年在白宫任经济顾问。曾先后在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任教,20 00年起任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与国际事务教授至今。1991年38岁的克鲁格曼获得了颁发给40 岁以下经济学家的克拉克奖。他是主流经济学派的衣钵传人和捍卫者,是萨缪尔森和索罗的 爱将。但同时,克鲁格曼又是一位急先锋,敢于向任何传统理论开战。在过去十余年间,他 出版了二十余部著作,发表文章几百篇。无论是国际贸易领域还是国际金融领域都留下了他 经典的足迹,几乎所有经济学专业的学生都读过他的《国际经济学》,这已成为国际 贸易方面教科书的不二选择。他在《纽约时报》的专栏,紧跟时事且文笔清晰流畅,为广大 读者喜闻乐见。在公众的眼中,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众经济学家,也被称为继凯恩斯之后 文笔最好的经济学家。他有10多部著作被翻译成中文,如《国际贸易再思考》、《萧条经 济学的回归》、《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汇率的不稳定性》、《预期消退的年代》 、《美国怎么了?》、《流行国际主义》、《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空间经济学》 等。
国际贸易理论研究领域的第一人
克鲁格曼2008年之所以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原因之一,就是表彰他在分析贸易模式方面所做 的贡献。那么,何谓贸易模式?最通俗的解释就是谁与谁进行贸易往来,贸易什么东西。国 际贸易模式的形成,有的是由于气候、矿产资源等自然条件的结果,有的归因于不同国家间 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有的是因为资本、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相对充裕程度和使用中的 相对密集程度不同,还有一些是由随机因素决定的。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如果每个 国家都专门生产并出口本国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从而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那么它们之间的 贸易就能为每个国家带来利益。在李嘉图的贸易模式中,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是不同国家各产 业部门之间唯一的不同之处,也是决定国际贸易的唯一因素。而在赫克歇尔-俄林模式中, 要素禀赋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这一理论认为,国际贸易源于不同国家之间商品的价格存 在差异,而价格差异的原因在于不同国家生产成本有高有低,生产成本的高低是因为各国生 产要素价格有差别,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别又与各国生产要素丰裕程度密切相关。一般来说, 生产要素丰裕,其商品价格必然就相对低一些,反之,则高一些。因此,生产要素丰裕程度 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所以贸易主要应该在存在一定要素禀赋差异的国家之间 发生,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这一理论似乎能解释大部分的国际贸易。然而, 新的挑战又出现了,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出现了相对于李嘉图和赫克歇尔-俄林模式模式 的越来越大的偏离,即绝大部分国际贸易是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横向贸易,而不 是发生在有着较大要素禀赋差异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同时,国际贸易不仅在不同 行业中发生,而且在同一行业和同类产品中也存在着大量国际贸易,这在发达国家之间更是 如此。这一类贸易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多或少既出口又进口相同的产品。比如,瑞典现在既出 口汽车又进口汽车。而根据赫克歇尔-俄林模式,中国只能出口纺织品这类劳动密集型产品 ,根本不能出口汽车等资本密集型产品,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这就是说,已有的理论已无 法完全解释新的现实。
1979年克鲁格曼在《国际经济学杂志》发表了一篇经典论文——《规模报酬递增、垄断竞争 和国际贸易》, 他用十分简单、通俗、易懂的数学模型论证了资源相似的两国也可以进行 国际 贸易,且贸易可以发生在同一行业。“这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史上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 的论文,对近30年来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1]。在这篇文章中,克 鲁格曼提 出了垄断竞争贸易理论,这一理论最核心的创新就是把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引入了国 际贸易研究。克鲁格曼指出,“新的模型让我们完全明白:不断下降的成本是贸易和从贸易 中获利的独立源泉。同时也使我们对国际分工和贸易模式由报酬递增和要素禀赋共同决定的 贸易世界有了一个更清楚的认识”[2]。他认为“在具有规模经济的行业中,一国 能生产的 产品种类和其生产规模都受到该国市场规模的限制。但通过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就能形成一 个一体化的世界市场,该世界市场当然比任何单个国家的国内市场都要大。各国也因此从限 制中解脱出来,在一个比贸易前要窄的范围内从事某些产品的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同时, 通过从别国购买自己不生产的产品来扩大消费者可获取的商品种类。因此,即使国与国之间 没有技术上的差别,贸易仍为互利性的生产提供了机会”[3]。克鲁格曼不仅在他 的新贸易 理论中引进了规模经济这一因素,而且还将“消费者喜好消费的多样性”这一假设作为基础 。例如,一些美国人想要欧洲生产的宝马摩托车,而一些欧洲人则喜欢美国生产的哈雷戴维 森摩托车。这样,宝马和哈雷戴维森都能够利用规模经济的优势构建自己的摩托车品牌并降 低成本,使欧美消费者均能以较低的价格享受诸多选择。可见,新贸易理论既能够解释产业 内的国际分工,又吻合了现实中的贸易模式。因为,作为消费者,我们不断地受到越来越多 的品牌诱惑。当人们满足了食品和住房等基本需求以后,似乎会更倾向于选择消费的多样化 和消费的变化,而选择消费的多样化,会希望产品种类越多越好,但从生产者来看,规模经 济会因生产成本的降低使产品种类越少越好。如何解决规模经济和消费多样化的两难冲突, 这就是通过贸易使两难冲突的折衷余地增加。虽然,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也有一定的弱点, 没有考虑企业的异质性,而企业之间在生产率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并非所有企业 都会进行对外贸易,因此很难解释为什么有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了,有的企业则在市 场竞争中规模扩大了。但是,新贸易理论的优势在于能够与传统贸易理论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因为,每个产业中有很多差异化的产品,两国之间可以基于规模经济进行差异化产品的产 业内贸易。产业的比较优势可以不表现为某个产业的只出口不进口,而是表现为出口大于进 口的净出口,使H-O模式与克鲁格曼模式浑然一体。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有助于我们 认识 到,传统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很可能会被规模经济的比较优势所取代。因此,中国今 后越来越有可能成为很多具有规模经济产品的出口大国,而纺织品等传统比较优势的产品出 口很可能会减少。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还告诉我们,存在规模经济的产业,内需大的国家 往往可以在出口贸易中具有优势,成为该产业的净出口国。这些观点对我们当前如何应对全 球金融危机,如何扩大内需,如何使庞大的国内市场成为国际贸易的优势具有一定的启示作 用。
新经济地理学的开创者
在克鲁格曼关于“生产规模的增大能够减少单位产品的成本”和“消费者更喜欢多样化的产 品”假设下,他解释了即使有同样生产要素结构的国家之间也可以产生贸易,后来他发现这 两个假设也能够应用于经济地理这一经济学分支的研究上。这一发现,使兴趣广泛的他又将 经济学的边界拓展到地理学的领域,促成了国际贸易学和经济地理学这两个经济学分支的融 合。众所周知,新经济地理学是关于人口和经济活动分布的新兴经济学分支,是在传统经济 地理学中加入了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垄断竞争因素,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经济学新领 域。克鲁格曼指出,当两国或者两个地区在各个方面都相同,而仅仅人口规模不同的情况下 ,人口多的国家和地区更能实现规模生产所需最佳规模,因此产品价格能够更低,也能付出 更高的薪水。这就会造成劳动力进一步向人口多的国家和地区聚集。这一观点似乎较好地解 释了城市化之所以发生的原因,也是其新经济地理学“中心-外围模型”思想的雏形。1980 年克 鲁格曼又撰文提出了“本国市场效应”概念,认为只要存在规模经济和运输成本,生产要素 就会向大的市场集中。在“消费者更喜欢多样化的产品”的条件下,“本国市场效应”使得 拥有更多劳动力的地区会有更高的真实工资水平,并能生产更多的产品品种,从而吸引劳动 力向已经拥有更多劳动力的地区流动,这种流动可能导致城市的形成甚或可能导致中心-外 围体系的形成。11年后,克鲁格曼又发展了这一理论。“通常认为新经济地理学出现的标志 是1991年克鲁格曼的开创性文章——《报酬递增和经济地理》,其中提出的中心-外围模型 从区域 非均衡层面为劳动力和企业在城市的集聚提供了一种解释。”[4]这一模型的核心 是,企业 愿意把生产区位选在最大的市场,从而节约销售运输成本。而市场的规模,依赖于居民的数 量和其收入水平。这种机制会产生制造业集中在其中一个区域的中心-外围模型。它可以通 过市场进入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形成城市集聚;又会通过市场拥挤效应,使集聚在中心城市 的企业竞争加剧,利润减少,迫使企业重新选择区位,搬迁到外围区域,形成中心-外围模 型的逆转。通过中心-外围模型使我们了解了城市产生的原因和自我维持机制,而模型的逆 转又向大家揭示了城市集聚的空间演化还有其他可能性。这一机制支持着在世界各地随处可 见的爆炸式的城市化过程,期间,快速增长的巨型城市为人口越来越被减少的外围所环绕。 可见,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视角下的城市集聚理论为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和东部地区三大城市 群的建设具有较大的启示意义。
两次金融危机的预言者
虽然克鲁格曼主要是由于“分析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区位方面的贡献”而获得了2008年诺贝 尔经济学奖,其实他在国际金融领域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特别是他提出了著名的汇率目标 区理论,开创了汇率领域研究的新方向。金融学的研究背景,使保罗•克鲁格曼对历史上两 次金融危机作出了成功预言,也让这次奖项的颁布格外令人回味。当90年代上半期西方发达 国家纷纷出现经济衰退,原苏联和东欧国家面临经济负增长的困境时,东亚经济却一枝独秀 ,依然保持着高速增长,世人不得不对东亚刮目相看,各国强烈感受到了亚洲在世界经济中 的地位和作用,国际舆论惊呼:东亚创造了经济奇迹,世界经济重心将由欧美向东亚转移。 而他却于1994年在美国著名的《外交》杂志上撰文,针对世界银行给予亚洲经济增长以“东 亚奇迹”的评价,激烈批评亚洲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是高度依赖政府主导的资本和劳动力 要素投资拉动,而不是由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获得的高速经济增长,这种仅靠大投入而不进 行技术创新和提高效率的做法,容易形成泡沫经济,因此不具备可持续性,是“建立在浮沙 之上,迟早幻灭”。克鲁格曼的这番言论曾激怒了李光耀、马哈蒂尔等领导人,也引起了经 济学界和政治学界的广泛争论。1996年克鲁格曼在他的《流行国际主义》一书中干脆直接预 言亚洲金融危机即将爆发。当时国内也有不少学者撰文,对克鲁格曼的文章作了回应。笔者 也曾在《当代亚太》1996年第6期上撰文《试论东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兼析东亚奇迹 是否虚幻》,批驳了克鲁格曼的观点,然而,随着1997年亚洲爆发金融危机,克鲁格曼的“ 预 言”成真,事实证明他是对的。1999年,他的新作《萧条经济学的回归》问世,该书对墨西 哥金融危机以来的世界经济运行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在这本书的序言中,他曾指出:“ 短期中的现实世界正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所有问题都涉及到需求不足。日本发现,传统 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无法起到足够的作用。这种问题可以发生在日本,我们敢肯定欧洲经济, 乃至正在膨胀的美国经济就不会陷入类似的陷阱吗?”[5]今天回过头来重温这句 话,难道不发人深省吗!
2003年,克鲁格曼曾在其出版的专栏文章合集《大破解》中抨击过布什政府的经济和外交政 策。他认为,从长期看,布什政府减税、增加公共开支产生的巨额财政赤字和发动伊拉克战 争将使美国经济发展不可持续,最后引起严重经济危机。2006年2月13日他在《纽约时报》 上撰文,对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作了预见性分析。他指出,从进口与出口规模的简单比较就 可以发现,美国人花费的比他们挣的要多57%。这种“超消费”是通过向日本、中国和中东 石油国家借债的方式来完成的,是不可持续的。或早或晚,美国的贸易赤字将不得不下降, 住房繁荣将会终结,美国的消费者和美国政府将不得不回归到经济的基本面。他还指出,由 于太多的经济参与者有着不切实际的预期,美国未来将面临一种“崩盘式”的调整。 2008 年8月15日,克鲁格曼又在当天的《纽约时报》的专栏文章中指出,由于美国楼市近年来价 格会暴涨,在很多地区房价开始下降,投机需求出现逆转,导致目前市场上充斥着未出售的 房产。而且,由于近三年来楼市是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发动机,楼市的逆转意味着美国将不 可避免地出现严重衰退。他认为,正是布什推行了过于宽松和缺乏监管的政策,才催生了此 后的金融泡沫,最终引爆今天的危机。其实,在2006年2月13日的《纽约时报》上他就撰文 ,对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作了预见性分析。在克鲁格曼看来,这场金融危机和上世纪90年代 的亚洲金融危机是同样严重的危机,这次金融危机在某些方面可与大萧条时期相提并论。最 近,他还抨击美国政府7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就像“用金钱换垃圾”。他认为,除 非联邦政 府为它所购买的资产支付远高于市值的价格,让金融机构及其股东和高级管理人员捡个大便 宜,而由纳税人承担代价,否则,金融体系仍然会因资本短缺而陷入瘫痪。如果政府准备向 金融机构提供资本,它应该得到出资方有权得到的东西,即所有权。这样,如救市计划奏效 ,收益不会全归最初把事情搞杂的那些人。
《国际货运代理实务》教案 篇4
1、理解国际货运代理的定义
2、了解国际货运代理的分类 【重难点】
重点:国际货运代理的定义 难点:国际货运代理的分类 【教学内容】
第1节 国际货运代理概述
一、国际货运代理的定义
(一)1996年10月国际货运代理协会联合会(FIATA)
《国际货运代理服务示范条例》的定义——国际货运代理是指与客货签订国际货运代理合同的人。国际货运代理服务是指所有与货物相关的服务,如货物的运输、拼箱、储存等等;以及与上述有关货物服务相关的辅助性及咨询服务。
(二)2004.10 FIATA总部
国际货运代理及物流服务——是指所有和货物运输相关的服务,及货物拼箱、储存、处理、包装或配送等相关服务及与上述服务相关的辅助性及咨询服务,包括但不限于海关和财政事务、货物的官方申报、安排货物保险、支付款项及单证等服务。
(三)1995我国外经贸部
国际货运代理业——是指接受进出口货物收货人、发货人委托、以委托人名义或以自己的名义,为委托人办理国际货物运输及相关业务并收取服务报酬的行业。
(四)1998我国外经贸部
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可以作为进出口货物收货人、发货人的代理,也可作为独立经营人,从事国际货运代理业务。
二、国际货运代理的分类
(一)按委托人的性质
1、货主的代理
是指接受进出口货物收发货人的委托,为了托运人的利益办理国际货物运输及相关业务,并收取相应报酬的国际货运代理。
2、承运人的代理
是指从事国际运输业务的承运人的委托,为承运人的利益办理国际货物运输及相关业务,并收取相应报酬的国际货运代理。
(二)按委托人委托的代理人的数量
1、独家代理
是指委托人授予一个代理人在特定的区域或特定的运输方式或服务的类型下,独家代理其从事国际货物运输业务和相关业务的国际货运代理。
2、普通代理
又称多家代理,是指委托人在特定的区域或者特定的运输方式或服务类型下,同时委托多个代理人其从事国际货物运输业务和相关业务的国际货运代理。
(三)按委托人授予代理人权限范围
1、全权代理
是指委托人委托代理人办理某项国际货物运输业务和相关业务,并授予其根据委托人自己的意志灵活处理相关事宜的国际货运代理。
2、一般代理
是指委托人委托代理人办理某项国际货物运输业务和相关业务,要求其根据委托
人的意志处理相关事宜的国际货运代理。
(四)按委托人委托办理的事项
1、综合代理
是指委托人委托代理人办理某一票或某一批货物的全部国际运输事宜,提供相关的配套服务的国际货运代理。
2、专项代理
是指委托人委托代理人办理某一票或某一批货物的某一项或某几项国际运输事宜,提供规定项目的相关服务的国际货运代理。
(五)按代理人的层次
1、总代理
2、分代理
(六)按运输方式
1、水运代理
2、空运代理
3、陆运代理
4、联运代理
(七)按代理业务的内容
1、国际货物运输综合代理
2、国际船舶代理
3、国际民用航空运输销售代理
4、报关代理
5、报检代理
6、报验代理
【教学小结】
通过本节内容,要求学生理解几种不同的国际货运代理的定义;了解国际货运代理的几种不同的分类标准和分类结果。
2/1国际货运代理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目标】
1、国际货运代理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
2、我国国际货运代理的发展 【复习要点】
1、国际货运代理的定义
2、国际货运代理的分类 【重难点】
重点:国际货运代理发展的历史 难点:我国国际货运代理发展的趋势 【教学内容】
第2节 国际货运代理的产生和发展
一、国际货运代理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
(一)国际货运代理发展的历史
国际货运代理是商品交换和社会分工不断发展的产物,是国际贸易和国际运输不断发展的结果。
1、公元10世纪,国际货运代理开始在欧洲出现 2、16世纪,货运代理逐渐变成中介性质的独立行业 3、18世纪,货运代理已经初步具有了充当独立经营人的能力 4、19世纪,货运代理飞跃发展 5、20世纪20年代,货运代理的国际合作有了更大的发展 6、20世纪30年代以后,国际货运代理的经济地位日益提高 7、20世纪70到80年代,出现了国际多式联运的新形式,国际货运代理充当了
总承运人。8、20世纪90年代,国际货运代理开始从传统的业务向现代物流经营者转变
(二)国际货运代理发展的现状
1、当前世界的国际货运代理业务为经济发达国家的公司所控制。
2、前苏联、东欧国家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原有的国际货运代理是国有企业,他们代表对外贸易公司从事货运业务,货运业务相对比较发达,但由于大多采用垄断经营策略,因而缺乏市场竞争力。
3、发展中国家的货运代理发展相对滞后,因其发展程度及政府制度不一而不尽相同。
(三)国际货运代理发展的趋势
1、传统货运代理业务不断提升
2、现代物流业务的兴起
3、由代理人向当事人转变
4、多式联运业务的开展
5、无船承运人业务的拓展
6、仓储质押业务的开展
二、我国国际货运代理的发展
(一)我国国际货运代理的发展历史
1、鸦片战争前,我国虽然已有了具有货运代理性质的报关行,但由于封建社会长期的闭关自守,国际货运代理行业发展较为缓慢。2、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全面实行对外贸易管制制度,适应外贸垄断体质的国际货运代理业务也实行由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独家垄断经营,所有的进出口货物都要通过该公司统一组织办理运托运。
3、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国际海上运输多家经营的发展,1988年,我国政府开始允许国际货运代理业务逐步放开,实行多家经营。4、2000年,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先后取消了国际货代企业的名称变更审批手续
和国内投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在已核准经营地域设立分公司的审批手续。5、2004年1月,我国允许自然人和其他经济组织投资设立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并在设立国际货运代理企业方面赋予了香港、澳门地区投资者与大陆投资者基本相同的待遇。
(二)我国国际货运代理的发展现状
1、我国国际货运代理行业起步较晚,历史较短,但是由于国家高度重视,政策鼓励,规范发展,发展十分迅速,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运输事业的重要力量,对于我国对外贸易和国际运输事业的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存在的问题:
1)管理制度不适应开放竞争的货代市场的发展 2)行业主体为中小企业,竞争力不强,发展物流困难
(三)我国国际货运代理的发展趋势
1、经营主体上,民营化和股份制成为趋势
2、经营环境上,市场竞争加剧,行业分化严重,秩序规范
3、经营策略上,专业化、物流化两条基本道路
4、经营内容上,货代企业的内涵与外延扩大
5、经营方式上,企业并购管理费用等资本运作方式加速
6、经营管理上,行业协会作用进一步加强
【教学小结】
通过本节内容,要求学生了解国际货运代理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以及我国国际货运代理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
3/1法律地位和法律责任
【教学目标】
1、国际货运代理的法律地位
2、国际货运代理的权利和义务
3、国际货运代理的责任及风险 【复习要点】
1、国际货运代理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
2、我国国际货运代理的发展 【重难点】
重点:国际货运代理的责任、责任限制及除外责任 难点:国际货运代理的责任风险及责任保险 【教学内容】
第3节 国际货运代理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法律责任及风险
一、国际货运代理的法律地位
(一)普通法系国家国际货运代理的法律地位
(二)普通法系国家国际货运代理的法律地位
(三)代理人法律地位与当事人法律地位的区别和认识
1、收入取得方式
2、提单签发方式
3、经营运作方式
4、习惯做法与司法认定
二、国际货运代理的权利与义务
(一)国际货运代理的权利
1、国际货运代理作为代理人的权利
2、国际货运代理作为当事人的权利
(二)国际货运代理的义务
1、国际货运代理作为代理人的义务
2、国际货运代理作为当事人的义务
三、国际货运代理的责任、责任限制及除外责任
(一)国际货运代理的责任
1、国际货运代理作为代理人的责任
2、国际货运代理作为当事人的责任 我国的划分:
1)纯粹代理人身份的责任 2)当事人身份的责任 3)无船承运人身份的责任 4)多式联运经营人身份的责任 5)混合身份的责任 6)合同责任
(二)国际货运代理的责任限制
(三)国际货运代理的除外责任
四、国际货运代理的责任风险及责任保险
(一)国际货运代理的责任风险
1、国际货运代理作为代理人的风险
2、国际货运代理作为当事人的风险
(二)国际货运代理的责任保险
1、责任保险的内容
1)错误与遗漏 2)仓储中的疏忽 3)货损货差责任不清 4)迟延或未授权发货
2、国际货运代理的责任保险方式 1)有限责任保险 2)完全责任法律保险 3)最高责任保险 4)集体保险制度
3、国际货运代理的责任保险渠道
1)所有西方国家和某些东方国家的商业保险人 2)辛迪加体制 3)互保协会 4)保险经纪人
4、责任保险的除外责任
【教学小结】
通过本节内容,要求学生了解国际货运代理的法律地位;熟悉国际货运代理的权利和义务;了解国际货运代理的责任风险及责任保险。
4/1国际货运代理的管理
【教学目标】
1、国际货运代理的管理体制、管理依据和管理机构
2、国际货运代理行业组织 【复习要点】
1、国际货运代理的法律地位
2、国际货运代理的权利和义务
3、国际货运代理的责任及风险 【重难点】
重点:国际货运代理的管理机构 难点:国际货运代理的管理体制 【教学内容】
第4节 国际货运代理的管理
一、国际货运代理的管理体制
1、前苏联模式
其特点是国际货运代理行业和国内货运代理行业分别由对外贸易部门和交通运输部门管理,国际货运代理行业采取独家垄断经营或多家骨干企业为主的经营方式。
2、美国模式
其特点是由不同的政府部门按照陆海空三种不同的运输方式分别对货运代理行业进行管理,允许所有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经营。
3、韩国模式
其特点是航运和货运代理分别由不同的政府部门管理,允许多家经营,开展竞争。
4、日本模式
其特点是所有运输方式下的货运代理皆由交通运输部门管理。
5、德国模式
其特点是政府不负责货运代理行业具体管理,主要由行业协会进行行业管理。
二、国际货运代理的管理依据
(一)国际货运代理涉及的国际公约与惯例
1、海上
《海牙规则》、《海牙—维斯比规则》、《汉堡规则》、2、陆路
《国际铁路货物联运协定》、《国际铁路货物运送公约》、《国际公路货物运输合同公约》
3、航空
《华沙公约》、《蒙特利尔公约》
4、多式联运 《多式联运公约》
(二)FIATA标准交易条件范本
(三)我国关于国际货运代理的法律法规及管理规定
1、法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批准的法律性文件中规定了一些与国际货运代理有关的内容,如《民法通则》
2、法规
国务院颁布、批准的一些与国际货运代理有关的行政法规,如《中华人们共和国国际货运代理业管理规定》
3、规章
国务院各有关主管部门也颁布了众多的与国际货运代理有关的规章,如《中华人们共和国国际货运代理业管理规定实施细则》
三、我国国际货运代理管理机构
1、政府国际货运代理行业管理机构
1)拟定、完善和执行国际货运代理行业的政策、法规、规章 2)审查、批准外商投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 3)主管全国国际货运代理业备案工作 4)管理全国国际货运代理行业
2、国际货运代理行业中介组织 1)了解会员开展业务的情况和问题 2)制定行业自律准则 3)组织相关学术研究 4)开办服务性实体
四、国际货运代理行业组织
(一)国际货运代理协会联合会
(二)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
【教学小结】
通过本节内容,要求学生了解国际货运代理的管理体制、管理依据和管理机构;了解国际货运代理行业组织,包括国际和国内的协会。
1-2/2国际货运代理企业 【教学目标】
1、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定义和分类
2、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运作 【复习要点】
1、国际货运代理的管理体制、管理依据和管理机构
2、国际货运代理行业组织 【重难点】
重点: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分类 难点: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设立 【教学内容】
第1节 国际货运代理企业概述
一、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定义
是指接受进出口货物发货人、收货人或承运人的委托,以委托人的名义或者以自己的名义,为委托人办理国际货物运输及相关业务并收取服务报酬的法人企业。
二、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分类
(一)以投资主体、所有制形式为标准
1、全民所有制国际货运代理企业
2、集体所有制国际货运代理企业
3、股份制国际货运代理企业
4、私人所有制国际货运代理企业
5、外商投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
(二)以企业的成立背景和经营特点为标准
1、以对外贸易运输企业为背景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
2、以实际承运人企业为背景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
3、以外贸、工贸公司为背景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
4、以仓储、包装企业为背景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
5、以港口、航道、机场企业为背景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
6、以境外国际运输、运输代理企业为背景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
7、其他背景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
第2节 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运作
一、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设立
(一)国内投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设立
1、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申请人资格
2、国际货运代理企业设立条件
3、设立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应当提交的资料
4、设立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登记注册程序
5、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分支机构的设立
(二)外资投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设立
1、外商投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申请人资格
2、外商投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设立条件
3、外商投资设立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应当提交的资料
4、外商投资设立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登记注册程序
5、外商投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分支机构的设立
(三)港、澳、台地区投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设立
二、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变更和终止
(一)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变更
1、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变更的条件
2、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变更应提交的文件
3、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变更的程序
4、外商投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变更
(二)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终止
1、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终止的情形
2、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终止应提交的文件
3、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终止的程序
4、外商投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终止
三、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备案
(一)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备案类型
1、国际货运代理企业本身的备案
2、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业务经营备案
(二)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备案单位
1、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设立、变更备案机关
2、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业务经营备案机构
(三)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备案管辖
1、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设立、变更备案管辖
2、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业务经营备案管辖
(四)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备案范围
1、需要备案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范围
2、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备案项目范围
(五)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备案文件
1、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设立、变更备案
2、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业务经营备案
(六)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备案程序
1、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设立、变更备案
2、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业务经营备案
(七)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备案的变更和失效 【教学小结】
通过本节内容,要求学生理解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定义,了解其分类标准和分类结果;了解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运作过程。
3/2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经营
【教学目标】
1、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经营特点
2、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业务范围和业务内容
3、国际货运代理从业人员的行为规范 【复习要点】
1、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定义和分类
2、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运作 【重难点】
重点: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业务内容 难点:国际货运代理从业人员的行为规范 【教学内容】
第3节 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经营
一、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经营特点
(一)专业性强
(二)单证繁杂
(三)经营风险大
(四)涉及面广
(五)对从业人员要求高
(六)信息作用重大
二、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业务范围
1、揽货、订舱、托运、仓储、包装
2、货物的监装、监卸、集装箱拆箱、分拨、中转及相关的短途运输服务
3、报关、报检、报验、保险
4、缮制签发有关单证、交付运费、结算及交付杂费
5、国际展品、私人物品、过境货物运输代理
6、国际多式联运、集运
7、国际快递
8、咨询及其他国际货运代理业务
三、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业务内容
1、作为出口货物发货人的代理人
2、作为进口货物收货人的代理人
3、作为独立经营人
四、国际货运代理从业人员的行为规范
(一)基本要求
1、要有相应的专业知识,2、要有相关的代理、代理法知识和代理行为的概念,要有经营思想,懂得代理人在货运活动中的作用、地位,以及相关权利、义务与责任等方面的知识。
3、要有勇于开拓的精神、善于公关、随机应变的思维方式和处事能力,细心的风险防范意识和悉心的服务理念。
4、要有单证作业能力和使用单证缮制工具的能力
5、要有互联网和数据电子交换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
6、要有良好的修养、心理素质和业务上的协作配合
7、要具备相应层次的领导素质、才智、经验,具备计划、组织、监管、协调、控制等能力,能正确领会和执行公司的经营方针和管理目标,善于凝聚人心和调动员工积极性。
(二)岗位技能要求
1、揽货程序与要求 1)寻找潜在客户 2)接触前准备 3)约见客户 4)推销洽谈 5)缔约合约 6)售后服务
2、制单要求 1)正确 2)完整 3)及时 4)清晰
【教学小结】
通过本节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经营特点;了解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业务范围和业务内容;熟悉国际货运代理从业人员的行为规范。
1/3国际班轮货运代理概述
【教学目标】
1、国际班轮运输的概念、特点、关系人
2、国际班轮运输航线、船期表和运价本
3、国际海运组织 【复习要点】
1、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经营特点
2、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业务范围和业务内容
3、国际货运代理从业人员的行为规范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国际班轮运输的概念、特点
难点:国际班轮运输航线、船期表和运价本 【教学内容】
第1节 国际班轮货运代理概述
一、国际班轮运输的概念和特点
(一)国际班轮运输的概念
1、定义
班轮运输,也称定期船运输,是指班轮公司将船舶按事先制定的船期表,在特定航线的各挂靠港口之间,为非特定的众多货主提供规则的,反复的货物运输服务,并按运价本的规定计收运费的一种营运方式。
2、类型
1)按船舶到离港时间是否可以有一定的伸缩性划分,可分为核心班轮和弹性班轮
2)按班轮航线的布局形式不同,可分为多港口挂靠航线、干线配支线、多角航线、单向环球航线等
(二)国际班轮运输的特点
1、四固定
2、由承运人或其代理人签发的提单来确定有关承运人、托运人或收货人的权利和义务,并据以处理运输过程中的有关问题
3、承运人通常在装货港指定的码头仓库接受货物,并在卸货港的码头或仓库向收货人交付货物。
4、承运人一般负责包括装货、卸货和理舱在内的作业,有时还负责仓库至船边或船边至仓库的搬运作业,并且所有的装卸费和理舱费等均计入班轮费率表所规定的费目中,不另行计费。
5、承运人和货主之间不规定装卸时间,也不计算滞期费和速遣费,仅约定托运人或收货人需按照船舶的装卸速度交货或提取货物,否则应赔偿船方因降低装卸速度或中断装卸作业所造成的损失
二、国际班轮运输的关系人
1、托运人
2、收货人
3、班轮承运人
4、船舶代理人
5、海上货运代理人
6、无船承运人
三、国际班轮运输航线、船期表和运价本
(一)班轮运输航线
1、太平洋航线
2、大西洋航线
3、印度洋航线
(二)船期表
1、国家和地方财政支持的项目基金
2、从企业内部筹措经费
3、科技合同收入
4、向银行申请贷款
5、企业之间联合起来进行技术开发投资
(三)运价本
1、等级运价本
2、列名运价本
四、国际海运组织
1、国际海事组织
2、非政府间国际航运组织 1)国际航运公会
2)波罗的海国际海事协会 3)国际海事委员会
3、国际海运企业间组织 1)班轮公会 2)联营体
【教学小结】
通过本节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国际班轮运输的概念,理解国际班轮运输的特点、掌握国际班轮运输的关系人;了解国际班轮运输航线、船期表和运价本;熟悉不同的国际海运组织形式。
2-3/3国际杂货班轮货运代理业务
【教学目标】
1、杂货班轮货运代理业务流程和业务单证
2、国际集装箱运输代理业务流程和业务单证 【复习要点】
1、国际班轮运输的概念、特点、关系人
2、国际班轮运输航线、船期表和运价本
3、国际海运组织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杂货班轮货运代理业务流程 难点:集装箱班轮货运代理业务单证 【教学内容】
第2节 国际杂货班轮货运代理业务
一、杂货班轮货运代理业务流程
(一)出口杂货班轮货运代理业务程序
1、揽货接单
2、订舱托运
3、备货集港
4、报检报关
5、货物装船
6、支付运费
(二)进口杂货班轮货运代理业务程序
1、揽货接单
2、订舱托运
3、备货集港
4、报检报关
5、卸船交货
6、费用结算
二、杂货班轮货运代理业务单证
(一)杂货班轮运输出口业务单证
1、托运单
2、装货联单
3、危险品单证 1)危险货物托运单
2)危险货物说明书或危险货物技术说明书 3)危险货物包装容器性能和使用证书
4)包装危险货物安全适运申报单、船舶载运危险货物申报单和港口作业申请单 5)危险品标志、标记和标牌
(二)杂货班轮运输进口业务单证
1、提货单
2、过驳清单
3、货物溢短单
4、货物残损单
第3节 国际集装箱运输代理业务
一、国际集装箱运输代理业务流程
(一)出口集装箱班轮货运代理业务流程
1、揽货接单
2、订舱配载
3、提取空箱
4、报检报关
5、货物装箱
6、交接签收
7、集装箱装船
8、换取提单
(二)进口集装箱班轮货运代理业务流程
1、揽货接单
2、换提货单
3、报检报关
4、卸货接箱
5、提货交付
6、费用结算
二、国际集装箱运输代理业务单证
(一)集装箱班轮运输出口业务单证
1、集装箱设备交接单
2、装箱单
3、场站收据
4、特殊货物单证
(二)集装箱班轮运输进口业务单证
1、设备交接单
2、交货记录
【教学小结】
通过本节内容,要求学生掌握杂货班轮货运代理业务流程和相关的业务单证;掌握国际集装箱运输代理业务流程和相关的业务单证。4/3海运提单
【教学目标】
1、提单的定义、作用、种类和内容
2、提单的使用过程 【复习要点】
1、杂货班轮货运代理业务流程和业务单证
2、国际集装箱运输代理业务流程和业务单证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提单的定义和内容 难点:提单的使用过程 【教学内容】
第4节 海运提单
一、提单的定义和作用
(一)概念
《海商法》第71条规定:提单是指用以证明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和货物已经由承运人接受或者装船,以及承运人保证据以交付货物的单证。
(二)功能
1、是证明承运人已接管货物和货物已装船的货物收据
2、是承运人保证凭以交付货物和可以转让的无权凭证
3、是海上货物运输合同成立的证明
二、提单的种类
(一)按货物是否已装船
1、已装船提单
2、收货待运提单
(二)按对货物的外表状况是否有不良批注
1、清洁提单
2、不清洁提单
(三)按提单中收货人栏的填写方式
1、记名提单
2、指示提单
3、不记名提单
(四)按不同的运输方式
1、直达提单
2、转船提单
3、多式联运提单
(五)按船舶营运方式
1、班轮提单
2、无船经营人提单
(六)按提单内容的繁简
1、全式提单
2、简式提单
(七)按签发提单的时间
1、倒签提单
2、预借提单
3、顺签提单
三、提单的内容
(一)提单正面记载内容
1、必要记载事项
2、一般记载事项
(二)提单背面记载内容
1、首要条款和提单的适用法
2、定义条款
3、承运人责任条款
4、承运人责任期间条款
5、承运人责任限制条款
6、承运人免责条款
7、特定货物的条款
四、提单的使用
(一)提单的缮制
(二)提单的批注
(三)提单的签发
(四)提单的更正
(五)提单的缴还
【教学小结】
通过本节内容,要求学生掌握提单的定义,理解提单的作用,了解提单的种类和内容;重点掌握提单的使用过程。
5-6/3班轮运价及运费
【教学目标】
1、运价与运费的概念及计算方式
2、无船承运人的概念及主要业务 【复习要点】
1、提单的定义、作用、种类和内容
2、提单的使用过程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价与运费的结构及计费标准 难点:运费的计算 【教学内容】
第5节 班轮运价及运费
一、运价与运费的概述
(一)运价与运费的概念
1、运价:是指单位货物运输所提供的运输劳务的价格。或者说是指承运人完成某一计量单位货物运输所收取的运输费用。
2、运费:是指承运人根据运输契约完成货物运输后从托运人那里取得的报酬。
(二)班轮运价
1、影响班轮运价的因素
2、班轮运价的特点
3、班轮运价的种类
4、班轮运价的支付
二、运价与运费的结构及计费标准
(一)班轮运费的结构
1、基本运费
2、附加运费
(二)班轮运费的计费标准
1、以“W”表示
2、以“M”表示
3、以“W/M”表示
4、以“Ad.Val.”表示
5、以“Ad.Val.or W/M ”表示
6、以“W/M plus Ad.Val.”表示
三、杂货班轮运费计算
1、根据托运单查明所运商品的装货港和目的港所属的航线
2、根据商品名称,了解特性、包装式样,是否属于超重或超长货件或冷藏货物
3、根据商品的名称,从商品分级表中查出所属的等级,并确定其计算标准
4、查找所属航线等级费率表,找出该等级商品的基本费率
5、查出各项应收附加费的计费办法及费率
6、列式进行具体计算
四、集装箱班轮运费计算
1、拼箱货的海运运费计算
2、整箱货的海运运费计算
3、特定货物运费的计算
4、滞期费
第6节 无船承运业务
一、无船承运人的概念
是指以承运人身份接受托运人的货载,签发自己的提单或者其他运输单证,向托运人收取运费,通过国际船舱运输经营者完成国际海上货物运输,承担承运人责任的企业法人。
二、无船承运人的主要业务
1)以承运人的身份与托运人订立国际货物运输合同 2)以承运人的身份接收货物、交付货物 3)签发提单或者其他运输单证 4)收取运费及其他服务报酬
5)向国际船舶运输经营者为所承运的货物订舱和办理托运 6)支付港到港运费或者其他运输费用 7)集装箱拆箱、拼箱业务 8)其他相关的业务
1、无船承运人提单业务
2、无船承运人集中托运业务
【教学小结】
通过本节内容,要求学生掌握运价与运费的概念,重点掌握运价与运费的计算方式;并要求了解无船承运人的概念及主要业务。
1-2/4国际租船货运代理业务概述
【教学目标】
1、租船运输的概念和特点及当事人
2、租船市场和租船经营方式
3、租船合同基本条款及范本 【复习要点】
1、运价与运费的概念及计算方式
2、无船承运人的概念及主要业务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租船运输的概念和特点及当事人 难点:租船经营方式 【教学内容】
第1节 国际租船货运代理业务概述
一、租船运输的概念和特点
(一)概念
租船运输又称不定期船运输,是一种既没有事先制定的船期表,也没有固定的航线和挂靠港,而是追随货源,按照货主对运输的要求安排船舶就航的航线,组织货物运输的船舶营运方式。
(二)特点
二、租船当事人和经纪人
(一)租船当事人
1、船舶出租人
2、船舶承租人
(二)租船经纪人
三、租船市场
(一)概念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租船市场是指需求船舶的承租人和提供船舶运力的出租人协商洽谈租船业务并订立租船合同的主要场所;广义的租船市场是指需求船舶的承租人和提供船舶运力的出租人之间的交易关系,交易的对象是作为租赁对象的船舶的运力。
(二)世界主要租船市场
1、英国伦敦租船市场
2、美国纽约租船市场
3、北欧租船市场
4、亚洲租船市场
四、租船货运经营方式
(一)航次租船
(二)定期租船
(三)光船租船
(四)包运租船
(五)航次期租
五、租船合同基本条款及范本
(一)租船合同及租船合同范本的概念
租船合同又称租船租约,是指合同双方,即租船人和船东,根据自愿的原则,双方意思表示一致所达成的协议。租船合同范本中罗列了事先拟就的主要条款。
(二)租船合同基本条款
1、基本条款
2、保证条款
3、中间性条款
(三)世界主要租船合同范本
第2节 国际租船货运代理业务流程
一、国际租船程序
(一)询价
(二)要约
(三)还价
(四)承诺
(五)签订订租确认书
(六)编制、审核、签订正式租船合同
二、国际租船合同履行程序
(一)下达航行指标
(二)委托代理
(三)船舶抵达装货港
(四)船舶抵达卸货港
(五)收尾工作
【教学小结】
通过本节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租船运输的概念和特点;了解租船运输的当事人和经纪人;了解租船市场和常见的几种租船经营方式;了解租船合同基本条款及范本;熟悉国际租船货运代理业务流程。
3/4航次租船货运合同
【教学目标】
1、合同当事人
2、船舶概况、装卸港口和装卸费用
3、货物与运费、装卸条款 【复习要点】
1、租船运输的概念和特点及当事人
2、租船市场和租船经营方式
3、租船合同基本条款及范本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装卸港口和装卸费用 难点:装卸条款 【教学内容】
第3节 航次租船货运合同
一、合同当事人 即是出租人和承租人
二、船舶概况
(一)船名
(二)船籍
(三)船级
(四)船舶吨位
(五)船舶容积
(六)船舶位置与合理速遣及绕航
(七)受载期与解约日
三、装卸港口和装卸费用
(一)装卸港口
1、安全港或安全泊位条款
2、附近港条款
(二)装卸费用
1、班轮条款
2、舱内收货条款
3、舱内收货条款
4、舱内收货条款
5、舱内收货条款
【教学小结】
通过本节内容,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以下几个重要的概念:产品质量、工作质量、质量职能和质量管理;了解质量管理体系的内容、建立和运行。
4/4定期租船货运合同
【教学目标】
1、合同当事人
2、船舶概况、租期、交船与还船
3、租金支付与撤船 【复习要点】
1、合同当事人
2、船舶概况、装卸港口和装卸费用
3、货物与运费、装卸条款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租期、交船与还船 难点:租金支付与撤船 【教学内容】
第4节 定期租船货运合同
一、合同当事人
和程租一样,合同开头部分要说明作为当事人的船方和租船人的名称和地址。
二、船舶概况
(一)船舶的载重量
载重量是表明船舶载货能力的指标。通常定期租船合同中所规定的船舶载重量是根据造船或买船时船级社或船舶检验机构测定和丈量的总载重吨,扣除船舶的燃料、备品、食品、淡水等的重量和减量常数估算的。
(二)航速与燃料消耗 1.满载
2.良好天气 3.能够达到 4.大约
三、租期、交船与还船
(一)租期 1.××月 2.大约××月
3.××月,或多或少××天 4.不超过××月,不低于××月
5.××月到××月的必要时间以便完成航次
(二)交船 1.交船地点 2.交船时间 3.交船条件
(三)还船 1.还船地点 2.还船时间 3.还船条件
四、租金支付与撤船
(一)租金 1.现金 2.不做扣减 3.预付
(二)撤船 1.撤船的条件 2.撤船的法律后果 3.撤船权的放弃 1)接受晚支付的租金
2)接受了及时支付的不足额的租金 3)出租人确认继续履行合同 4)未及时行驶撤船权
五、停租
1.船员或物料不足
2.船体、机器及设备的故障或损坏
3.船舶的定期修理及入坞检查、清理、油漆船底 4.海损事故引起的延误
5.船舶缺少有效证书引起的延误 6.船员罢工
7.非承租人原因导致的船舶被扣押 8.清洗锅炉超过48小时 9.合同中规定的其他原因
【教学小结】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题库 篇5
答: B A 对外贸易额
B 对外贸易量
C 贸易条件
D 贸易差额
[2] 专门贸易体系是指以()作为标准统计进出口。
答: A A 关境
B 国境
C 货物进出口
D 服务进出口
[3] 货币差额论的代表人物是()。
答: C A 托马斯•孟
B 亚当•斯密
C 威廉•斯塔福
D 李斯特
[4] 赫克歇尔和俄林的理论是()。
答: D A 重商主义
B 绝对成本说
C 比较成本说
D 要素禀赋说
[5] 世界市场上通过供求公开竞争而形成的价格是()。
答: D A 封闭市场价格
B 调拨价格
C 内部价格
D 自由市场价格
[6] 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的非歧视、非互惠关税为()关税。
答: D A 正常
B 优惠
C 约束
D 普惠制
[7] 下列不属于直接非关税壁垒的是()。
答: A A 进口押金制
B 进口配额制
C 进口许可证
D “自动”出口限制
[9] 接参加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划分,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同大的国家与地区间所组成的一体化是(。)答: B A 垂直经济一体化
B 水平经济一体化
C 部门经济一体化
D 全盘经济一体化
[10] 中国于()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 D A 1945年
B 1995年
C 2001年
D 2001年
[11] 《2000年通则》中买方责任最大的贸易术语是()。
答: A A EXW
B CIF C DES D DDP
[12] 凡凭样品买卖,如合同中无其他规定,则卖方所交的货物()。
答: A A 可以与样品大致相同
B 许可合理的公差
C 必须与样品一致
D 可以与样品不同
[13] 我出口机器一批,合同规定应符合ISO9001,这种规定品质的方法是()。
答: C A 凭规格买卖
B 凭等级买卖
C 凭标准买卖
D 凭说明书买卖
[14] 某外商欲购我“飞龙”牌电扇,但要求改用“赏月”商标,并不得注明产地和厂商名称。外商这一要求属于()。
答: B A 无牌中性包装
B 定牌中性包装
C 运输包装
D 销售包装
[15] 按FOB价出口卖方所承担的风险与按CIF价出口相比()。答: C A 小
B 大
C 一样
D 无法比较
[16] 信用证支付方式属于()。
答: D A 卖方信用
B 买方信用
C 商业信用
D 银行信用
[17] 所谓指示抬头,空白背书提单是指()。
答: D
A 提单的收货人一栏什么也不填,也不背书
B 提单的收货人一栏内填上“空白”二字,在提单的背面也写上“空白”二字
C 提单的收货人一栏填上“TO ORDER”,在提单背面什么也不写
D 提单的收货人一栏填上“TO ORDER”,在提单背面由托运人签字
[18] 下列险别中不属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承保的海洋运输货物基本险的是()。
答: B A平安险
B 勾损险
C 水渍险
D 一切险
[19] “XX 公司:你方10日传真收悉。请降价20%,可否即复(签字)”,这份传真是一个(答: C A 询盘
B 发盘
C 还盘
D 接受
[20] 下列因素中,()不是不可抗力因素。
答: C A 政府禁令
B 海啸
C 市价跌落
D 战争因素
单项选择测试二
[1] 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那轮谈判被称为()。
答: B A 东京回合 B 乌拉圭回合 C 肯尼迪回合D 尼克松回合
[2] 净贸易条件大于1,表明该国的贸易条件()。
答: C A 恶化
B 不利
C 改善
D 增加
[3] 补偿贸易是买方以()形式从卖方购进机器设备等。
答: D A 赊销
B 代销
C 返销
。)D 信贷
[4] 超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是()。
答: C A 李斯特的保护贸易理论
B 李嘉图的自由贸易理论
C 凯恩斯主义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D 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理论
[5] 缔约国一方现在和将来所给予缔约国对方的特权、优惠及豁免待遇,应无条件的给予一方给予任何缔约国另一方,这是()。
答: A A 最惠国待遇条款
B 国民待遇条款
C 通商航海条款
D 协议性条款
[6] 因为销售旺季已过,或因公司改营其他业务,在国内市场上不能售出“剩余货物“,而向国外市场倾销,称之为()。
答: A A 偶然性倾销
B 间歇性倾销
C 掠夺性倾销
D 长期性倾销
[7] 美国、日本等国规定进口酒精饮料的消费税必须大于本国产品,这种措施属于()。答: C A 关税壁垒
B 鼓励出口的措施
C 非关税壁垒
D 出口管制措施
[8] 下列关于总贸易体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答: A
A 总贸易体系是以一国的国境作为统计界限
B 总贸易体系是国际服务贸易的统计方法
C 总贸易体系是以一国的关境作为统计界限
D 我国采用的是总贸易体系
[9] 李斯特贸易保护主义的保护期限为()。
答: C A 10年
B 20年
C 30年
D 50年
[10] 进口附加税是一种()。
答: A A 临时性措施
B 普遍采用的措施
C 经常性的措施
D 非关税措施
[11] 对进口许可证中的特种进口许可证表述正确的是()。
答: C A 对进口产品不限制
B 进口产品基本没有限制
C 指定了进口国别或地区
D 又称为公开进口许可证
[12] 将汇票划分为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的依据是()。
答: A A 出票人
B 付款人
C 受款人
D 承兑人
[13] 我出口大豆一批,合同规定大豆的水分为最高14%、含油量为最低18%、杂质为最高1%,这种规定品质的方法是()。
答: A A 凭规格买卖
B 凭等级买卖
C 凭标准买卖
D 凭说明书买卖
[14] 在下列贸易术语中,卖方负责将货物装到船上的是()。
答: D A EXW
B FAS C FCA D FOB
[15] 通常采用不公开审理解决争议的方式为()。
答: B A 协商
B 仲裁
C 诉讼
D 调解
[16] 海洋运输一般分为班轮运输和()。
答: D A 定期运输
B 专线运输
C 内河运输
D 租船运输
[17] 收款人能迅速收到货款,但费用较高的结算方式为()。
答: C A 信汇
B 票汇
C 电汇
D 托收
[18] 《1932年华沙—牛津规则》解释了多少种贸易术语()。
答: D A 11 B 12 C 13 D 3
[19] 荷兰式拍卖又叫()。
答: B A 增价拍卖
B 减价拍卖
C 招标式拍卖
D 密封递价拍卖
[20] “XX公司:你方10日传真收悉。请改用信用证付款,可否即复”,这份传真是一个()。
答: C A 询盘
B 发盘 C 还盘 D 接受
单项选择测试三
[1] 《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共包括多少种贸易术语()。答: C A 6 B 3 C 13 D 11
[2] 国际贸易包括货物贸易和()。
答: A A 服务贸易
B 网络贸易
C 信用卡贸易
D 跨国贸易
[3] 卖方信贷是()。
答: D
A 进口方银行向本国进口厂商提供的贷款
B 进口方银行向外国出口厂商提供的贷款
C 出口方银行向外国进口厂商提供的贷款
D 出口方银行向本国出口厂商提供的贷款
[4] 英文缩写WTO是指()。
答: D
A 与贸易有关的包括与货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B 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
C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D 世界贸易组织
[5] 出票人对受款人承诺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的票据为()。答: C A 汇票
B 支票
C 本票
D 银行票据
[6] 共同海损的损失应该由()。
答: C A 保险人承担
B 被保险人承担
C 受益各方按受益大小的比例分摊
D 受损者自行承担
[7] 我国纺织品经过日本商人之手转卖到美国,这种交易行为对日本商人而言是()。
答: D A 过境贸易
B 直接贸易
C 总贸易
D 转口贸易
[8] 出口国在进口国的要求和压力下,自动限制出口到该国的商品数量,这是()。答: D A 全球配额
B 关税配额
C 国别配额
D “自动”出口配额
[9] 欧洲联盟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达到()。
答: B A 关税同盟
B 完全经济一体化
C 共同市场
D 经济同盟
[10] 接参加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划分,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国家与地区间所组成的一体化是(答: A
A 垂直经济一体化
B 水平经济一体化
C 部门经济一体化
D 全盘经济一体化
[11] 关贸总协定成立于()。
答: B A 1945年
B 1948年
C 1995年
D 2000年
[12] 按FOB条件达成的合同,凡需程租船运输的大宗货物,应在合同中具体订明()。答: A A 装船费用由谁负担
B 卸货费用由谁负担
C 保险费用由谁负担
D 运费由谁负担
[13] 卖方按照买方提供的样品,复制一个类似的产品交买方确认,确认后的样品被称为()。答: C
。)A 买方样品
B 卖方样品
C 对等样品
D 参考样品
[14] 某外商欲购我“熊猫”牌手电筒,但要求改用“三维及”商标,并不得注明产地和厂商名称。外商这一要求属于()。
答: B A 无牌中性包装
B 定牌中性包装
C 运输包装
D 销售包装
[15] 下列险别中属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承保的海洋运输货物基本险的是()。答: B A 提货不着险
B平安险
C 交货不到险
D 受潮受热险
[16] 我国基本险的责任起讫采用国际保险业所惯用的()。
答: A A “仓至仓”条款
B 港至港条款
C 门对门条款
D OCP条款
[17] 在有中间商参与交易的情况,一般最适宜采用()。
答: A A 对背信用证
B 循环信用证
C 备用信用证
D 对开信用证
[18] 通过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条款体现的关贸总协定的原则为()。答: B A 关税保护原则
B 非歧视原则
C 关税减让原则
D 公平竞争原则
[19] 下列关于可撤销信用证的说明中,正确的是()。
答: B
A 凡属可撤销信用证,无须注明“可撤销”字样
B 可撤销信用证的开证行可在任何情况下撤销该证
C 开证行需要经过受益人同意即可撤销该证
D 只要该信用证没有被使用,开证行可单方面撤销
[20] 欧盟的政治、经济一体化中枢为()。
答: B A 欧盟理事会
B 欧洲委员会
C 欧洲法院
D 特别理事会
单项选择测试四
[1] 下列因素中,()属于不可抗力因素。答: D A 货币波动
B 汇率涨落
C 市价跌落
D 战争因素
[2] 总贸易体系是指以()作为标准统计进出口。答: B A 关境
B 国境
C 货物进出口
D 服务进出口
[3] 如果单因素贸易条件大于1,表明该国贸易条件()。答: D A 恶化
B 不利
C 增加
D 改善
[4]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答: D A 托马斯•孟
B 亚当•斯密
C 休谟
D 李斯特
[5] 要素禀赋学说认为产生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答: B A 劳动生产率的国际差异
B 价格的绝对差
C 自然资源的国际差异
D 资本生产率的国际差异
[6] 跨国公司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产品价格属于()。答: A A 调拨价格
B 垄断价格
C 转移价格
D 世界自由市场价格
[7] 一般来说,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会导致()。答: A
A 进口国国内价格上涨,进口数量下降
B 进口国国内价格上涨,进口数量增加
C 进口国国内价格下跌,进口数量增加
D 进口国国内价格下跌,进口数量下降
[8] 政府对某些出口商品给予财政政策上的优惠,属于()。
答: B A 直接补贴
B 间接补贴
C 可使用的补贴
D 可申诉的补贴
[9] 接参加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划分,水平经济一体化是由()的国家与地区间所组成的一体化组织。
答: B A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B 经济发展水平几乎相同
C 经济发展水平迥异
D 经济发展水平完全相同
[10]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
答: C A 1945年
B 1985年
C 1995年
D 2000年
[11] 《2000年通则》中卖方责任最大的贸易术语是()。
答: D A EXW
B CIF
C DES
D DDP [12] 如合同中无其他规定,则卖方所交的货物可以与样品大致相同的品质表示方法属于()。
答: A A 凭样品成交
B 凭标准成交
C 凭规格成交
D 凭产地成交
[13] 我出口花生一批,合同规定大豆的水分为最高10%、含油量为最低20%、杂质为最高0.5%,这种规定品质的方法是()。
答: A A 凭规格买卖
B 凭等级买卖
C 凭标准买卖
D 凭说明书买卖
[14] 集装箱属于()。
答: C A 无牌中性包装
B 定牌中性包装
C 运输包装
D 销售包装
[15] 按FCA价出口卖方所承担的风险与按CPT价出口相比()。
答: C A 要小
B 要大
C 一样
D 无法比较
[16] 外汇倾销要求,外汇的贬值程度与国内物价上涨的程度()。答: D A 一致
B 相同
C 要小
D 要大
[17] 不记名提单是指()。
答: A A 提单的收货人一栏什么也不填
B 提单的收货人一栏内填上“收货人”的姓名和地址
C 提单的收货人一栏填上“TO ORDER”
D 提单的收货人一栏填上“TO ORDER OF”
[18] 下列险别中属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承保的海洋运输货物一般附加险的是()。答: D A 进口关税险
B 黄曲霉素险
C 交货不到险
D 受潮受热险
[19] “XX公司:你方20日传真收悉。请用纸箱包装”,这份传真属于()。答: D A 询盘
B 发盘
C 接受
D 还盘
[20] 以进口商品价格为标准计征的关税,属于()。
答: B A 从量税
B 从价税
C 选择税
D 混合税
单项选择测试五
[1] 贸易差额用来表明一国对外贸易收支状况。当进口额超过出口额时,属于()。答: C A 顺差
B 出超
C 逆差
D 量超
[2] 贸易差额用来表明一国对外贸易收支状况。当出口额超过进口额时,属于()。答: A A 顺差
B 入超
C 逆差
D 量超
[3] 贸易差额论的代表人物是()。
答: A A 托马斯•孟
B 亚当•斯密
C 李斯特
D 威廉•斯塔福
[4] 亚当•斯密的理论是()。
答: B A 重商主义
B 绝对成本说
C 比较成本说
D 要素禀赋说
[5] 世界市场上通过供求关系形成的价格是()。
答: D A 封闭市场价格
B 调拨价格
C 内部价格
D 自由市场价格
[6] 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答: C A 资本
B 自然条件
C 生产力
D 上层建筑
[7] 缔约国一方保证缔约国另一方的公民、企业与本国公民、企业享有同等待遇的原则是(答: B A 最惠国待遇条款
B 国民待遇条款
C 通商航海条款
D 协议性条款
[8] 欧盟属于()组织。
答: B A 垂直经济一体化
B 水平经济一体化
C 部门经济一体化
D 全盘经济一体化
[9] 于2010中国正式加入()。
答: C A 关贸总协定
B 亚太经合组织
C 世界贸易组织
D 金砖四国
[10] 《2000年通则》中卖方保证货到目的港的贸易术语是()。)。答: D A EXW
B CIF
C FCA
D DDP
[11] 出票人你和付款人都是银行即期汇票是()。
答: C A 商业汇票
B 银行本票
C 支票
D 即期本票
[12] 在信用证项下,出口方为()。
答: A A 受益人
B 保兑人
C 通知人
D 申请人
[13] 要求美观大方利于销售的包装属于()。
答: D A 无牌中性包装
B 定牌中性包装
C 运输包装
D 销售包装
[14] 按FCA价出口,卖方所承担的风险与按CIP价出口相比(答: D A 要小
B 要大
C 无法比较
D 一样
[15] 属于银行信用的支付方式为()。
答: A A 信用证
B 汇付
C 托收
D 保理
[16] 淘汰式拍卖属于()。
答: D A 减价拍卖
B 荷兰式拍卖
C 招标式拍卖
D 增价式拍卖
[17] 伦敦保险协会的A险,相当于我国的()。答: D A平安险
B 勾损险
C 水渍险)。D 一切险
[18] 向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特定的人提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为()。答: B A 询盘
B 发盘
C 还盘
D 接受
[19] 下列因素中,()是不可抗力因素。
答: D A 原材料价格上涨
B 用工成本提高
C 市价跌落
D 战争因素
[20] 乌拉圭回合谈判的最终结果,成立了()。答: D A 关贸总协
B 亚太经合组织
C 亚太经合组织
D 世界贸易组织
单项选择测试六
[1] 国际长途电话服务,属于服务贸易的()。
答: A A 跨境提供
B 境外消费
C 商业存在D 自然人流动
[2] 国际旅游属于()。
答: B A 跨境提供
B 境外消费
C 商业存在D 自然人流动
[3] 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标志()。
答: B A 世界市场价格的一致性
B 世界市场价格的统一性
C 世界市场价格的差异性
D 世界市场价格的异质性
[4] “两优取最优,两劣取次劣” 的观点属于的流派为(答: B A 绝对优势说
B 比较优势说
C 要素禀赋说
D 产业内贸易论
[5] 进口存款制,又叫()。)。答: C A 海关估价制
B 禁止进口
C 进口押金制
D 进口管制
[6] 美国对外经贸谈判权集中于()。
答: A A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
B 美国对外贸易署
C 美国对外贸易处
D 美国对外贸易部
[7] 国际商品协定的核心是()。
答: C A 序言
B 宗旨
C 经济条款
D 行政条款
[8] 除商品自由流动外,资本、服务、人员均可以自由流动,是指
答: D A 优惠贸易安排
B 自由贸易区
C 关税同盟
D 共同市场
[9] 特惠关税区,又叫()。
答: A A 优惠贸易安排
B 自由贸易区
C 关税同盟
D 共同市场
[10] 汇付方式“T/T”的简称是()
答: B A 信汇
B 电汇
C 票汇
D 邮汇
[11] 开证行仅凭受益人开具的汇票或简单收据而无需附带单据付款的信用证称为()答: C A 付款信用证
B 承兑信用证
C 光票信用证
D 保兑信用证
[12] 寄售作为一种贸易方式,是按双方签订的协议进行运作的,其协议双方之间的关系是(答: B
A 买卖关系
B 委托与受托关系)C 经销关系
D 包销关系
[13] 来料加工是()。答: D A 原料来自国内,成品销往国内
B 原料来自国内,成品销往国外
C 原料来自国外,成品销往国
D 原料来自国外,成品销往国外
[14] 信用证条件下,银行或买方一般愿意接受的单据是()
答: C A 备运提单
B 记名提单
C 已装船提单
D 不清洁提单
[15] 在信用证项下的制单结汇中,如发现单证不符,且不能及时更正时,进出口企业可以选择的处理方法是(答: D A 收妥结汇
B 押汇
C 定期结汇
D 电提
[17] 商品按照包装质地的不同,可以分为()答: A
A 软性包装、半硬性包装和硬性包装
B 全部包装和局部包装
C 运输包装和销售包装
D 纸制、金属、木制、塑料和玻璃制品包装等
[18] 在班轮运费的基本运费计收标准中,若按货物的毛重计收,则在运价表内()
答: A A 用字母“W”表示
B 用字母“M”表示
C 用字母“AV”表示
D 用字母“W/M”表示
[19] 全损可以分为实际全损与(答: A A 推定全损
B 共同海损
C 理论全损
D 表面全损
【题型:单选】【分数:2分】
[20] 汇票的使用中,受票人又称()答: B A 出票人
B 付款人
C 受款人
D 签票人)[21] 纵观各国法律,下列哪项不是违约的基本救济方法()答: C A 实际履行
B 损害赔偿
C 暂停合同
D 解除合同
[22] 对卖方而言,以下最好的支付方式是()答: C A 信用证
B 承兑交单
C 远期付款交单
D 即期付款交单
[23]
CFR 术语的变形是为了解决()
答: B A 装货费用负担问题
B 卸货费用负担问题
C 交货地点问题
D 风险划分问题
[24]
海运提单和航空运单()答: D A 均为物权凭证
B 均为可转让物权凭证
C 前者不可转让,后者可转让
D 前者是代表货物所有权的凭证,后者则不是物权凭证 [25]
在国际海洋运输货物保险条款中影响最为显著的是()答: B A CIC B ICC C 《美国保险条款》
D .《日本保险条款》
多项选择测试一
[1] 按照《2010通则》的解释,FOB、CFR与CIF的相同之处表现在()。
答: ABCDE A 交货地点相同
B 风险划分界限相同
C 适合的运输方式相同
D 都是由卖方自负风险和费用,取得出口许可证或其他官方批准文件,并且办理货物出口所需的一切海关手续
E 都是由买方自负风险和费用,取得进口许可证或其他官方批准文件,并且办理货物进口所需的一切海关手续
[2] 按倾销的具体目的和时间的不同,商品倾销的种类有()。答: ABCE
A 偶然性倾销
B 间歇性倾销
C 长期性倾销
D 补贴性倾销
E 掠夺性倾销
[3] 非关税壁垒与关税壁垒相比()。
答: ABD A 更能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B 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C 更具有公平性和非歧视性
D 更具有隐蔽性和歧视性
E 更具有公开性和歧视性
[4] 国际服务贸易大多具有()特征。
答: ABC A 无形性
B 不可贮存性
C 涉及法律的复杂性
D 作价比较简单
E 便于统计
[5] 英国伦敦保险协会所制定的《协会货物保险条款》规定,可单独投保的险种包括()答: ABC A ICC(A)B ICC(B)
C ICC(C)D 战争险和罢工险
E 恶意损害险
多项选择测试二
[1] 范纳,李普西对关税同盟理论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答: BC A 贸易扩大效应
B 贸易创造效应
C 贸易转移效应
D 关税同盟理论
E 大市场理论
[2] 从法律上讲,要达成一项有效的合同,必不可少的环节是()。答: BE A 询盘
B 发盘
C 还盘
D 再还盘
E 接受
[3] 按照ISO组织的要求,一项运输标志应该包括()。答: ABCD
A 收货人代号
B 参考号
C 目的地
D 件数代号
E 始发地
[4] 检验时间与地点的规定方法有()。答: ABCDE A 出口国工厂检验
B 装船前检验
C 装船时检验
D 目的港卸货后检验
E 出口国装运港检验,进口国目的港复验
[5] 具有强制法律效力的裁决文件有()
答: CD A 协商结果
B 协议书
C 仲裁裁决书
D 诉讼判决书
E 仲裁协议
多项选择测验三
[1] 从法律上讲,要达成一项有效的合同,下列哪些环节不是必要环节是()。
答: AD A 发盘
B 还盘
C 再还盘
D 接受
E 询盘
[2] 按照《2000通则》的解释,FCA、CIP与CPT的相同之处表现在()。
答: ABCDE A 交货地点相同
B 风险划分界限相同
C 适合的运输方式相同
D 都是由卖方自负风险和费用,取得出口许可证或其他官方批准文件,并且办理货物出口所需的一切海关手续
E 都是由买方自负风险和费用,取得进口许可证或其他官方批准文件,并且办理货物进口所需的一切海关手续
[3] 保险中的部分损失包括()。答: CD A 施救费用
B 救助费用
C 共同海损
D 单独海损
E 推定海损
[4] 外汇管制包括()。
答: ABC A 数量性外汇管制
B 成本性外汇管制
C 混合性外汇管制
D 歧视性外汇管制
E 交叉性外汇管制
[5] 在《2010通则》中解释的11个贸易术语中,仅适用于海运是()答: BE A EXW B FOB
C DDP D DDU
E CIF
多项选择测验四
[1] 二战后的贸易自由化有()特征。
答: ABCDE A 美国是自由化的推动者
B 战后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自由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C 区域性贸易集团都以自由化为宗旨
D 带有浓重的政府干预色彩
E 自由化发展不平衡
[2] 记名提单()。
答: ACE
A 是“收货人”栏内填明特定收货人名称的提单
B 可以转让
C 不能转让
D 在国际贸易中最为常用
E 在国际贸易中很少使用
[3] 商品国际市场价格按其形成的原因、变化特征可以分为()。答: ABCDE A 世界自由市场价格
B 世界垄断市场价格
C 调拨价格
D 协定价格
E 区域性集团内价格
[4] 国际贸易合同的形式有()。
答: ABD A 口头形式
B 其他形式
C 预付款形式
D 书面形式
E 货到付款形式
[5] 根据《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规定,“about”不表示允许交货数量的增减幅度是()
答: ABDE A 3% B 5%
C 10% D 15% E 2%
多项选择测试五
[1] 在进出口报价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答: ABCDE A 商品的质量和档次
B 运输距离
C 交货条件
D 成交的数量
E 季节性变化
[2] 国际多式联运的特征有()。答: ABCDE A 一份多式联运合同
B 使用一份多式联运单据
C 至少两种不同运输方式
D 一个联运经营人全程负责
E 全程单一运费费率
[4] 世界封闭市场价格商品包括()。答: BCDE A 自由市场价格
B 垄断市场价格
C 调拨价格
D 协定价格
E 区域性集团内价格
[5] 国际货物贸易中出现的索赔,通常有()
答: ABCDE A 结算索赔
B 运输索赔
C 保险索赔
D 质量索赔
E 数量索赔
简答题一
[1] 什么是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
答: 贸易创造效应是由生产利得和消费利得构成。关税同盟成立后,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使生产更加专门化,这样,关税同盟内某个成员国的一些国内产品将被其他成员国生产成本更低,价格更低的产品所取代。其结果,资源使用效率提高,扩大了生产利益;同时,由于该国该项产品消费开支减少,提高了社会福利水平。由于关税同盟成立以前,某国自己不生产某产品,而是从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国家进口;关税同盟成立后,某国某产品进口转向同盟内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其结果会增加进口成本,扩大消费开支,从而使某国社会福利水平下降,这就是贸易的转移效应。
[2] 简述产品生命周期说的主要内容
答: 产品生命周期说由美国经济学家弗农提出,并由威尔士等人加以发展。它是用来解释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贸易流向变化的理论。(1)弗农把新产品的生命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产品创新时期,成熟产品时期,产品标准化时期。
[3] 非关税壁垒限的特点。
答: 非关税壁垒与关税壁垒都有限制进口的作用,但与关税壁垒比较,它有以下的特点:(1)非关税壁垒比关税壁垒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关税壁垒的调整或更改需适应较为繁琐的法律程序和手续,在需要紧急限制进口时难以适应;而在制定和实施非关税壁垒措施时,通常手续迅速、程序简便,可随时针对某种商品采取措施,较快地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2)非关税壁垒更能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关税壁垒能提高关税,削弱产品竞争能力,间接限制产品进口,但对于出口国出口补贴、商品倾销难以起到限制作用;非关税措施如进口配额等事先控制进口的数量和金额,直接把超额的商品拒之门外,限制进口效果明显。(3)非关税壁垒比关税壁垒更具有隐蔽性和歧视性。出口商容易了解关税税率,但一些非关税壁垒措施往往不公开,使出口商难以对付和适应。特别是一些国家针对某个国家采取相应的限制性的非关税壁垒措施,更加强了非关税壁垒的差别性和歧视性。
[4] 要素禀赋论的主要内容。
答:(1)每个区域或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应该生产和输出丰富的生产诸要素商品,输入稀少生产要素商品。(2)区域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别。(3)商品贸易趋于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的差异,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
[5] 简述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
答:(1)斯密认为,有利的生产条件来源于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自然禀赋和后天的条件因国家而不同,这就为国际分工提供了基础。因为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可以使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绝对低于别国而在该产品的生产和交换。(2)每一个国家生产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用这种产品去换取外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双方从中都能获利。
简答题二
[1] 简述提单的性质和作用。
答:(1)提单是承运人或其代理人出具的货物收据;(2)提单是代表货物所有权的凭证。(3)提单是承运人和托运人双方订立的运输契约的证明
[2] 简述一项有效的发盘成立的条件。
答: 发盘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1)向一个及一个以上的特定人发出。发盘必须有特定的受盘人,否则发盘无效。(2)表明订立合同的意思。即发盘应该表明发盘人在得到接受时,将按发盘条件承担履行合同的责任。(3)发盘的内容必须十分确定。即发盘的内容至少应该明确货物,规定数量和价格,或者规定确定数量和价格的方法。
[3] 简述里昂惕夫之谜。
答: 根据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战后美国出口的应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采用投入产出法对战后美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后,却发现,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与赫--俄模型刚好相反。由于赫--俄模型已经被西方经济学界广泛接受,因此里昂惕夫的结论被称为"里昂惕夫迷"或"里昂惕夫反论”。
[4] 简述倾销的三种类型及其目的和特征。
答: 1)偶然性倾销,其目的是销售剩余物资,其特征是倾销时间短暂,对进口国生产商造成的损害较少,进口国通常不采取反倾销措施2)间隙性或掠夺性倾销,其目的是以低价打败竞争对手,垄断国外市场,其特征是销售价格先低后高,其倾销价格甚至可低于成本价格,待低价打败竞争对手,垄断市场后,再高价谋取暴利3)长期性倾销,其目的是以低价开拓市场,一规模经济谋取利润,其特征是长期以低价销售,但其价格不会低于成本。
[5] 简述即期付和远期款交单的支付程序。
答: 即期和远期D/P的操作流程基本如下:(1)买方和卖方在合同中约定采用D/P方式结算,这是基础;(2)卖方交付货物后准备全部单据(包括货运单证如提单,和商业单证如汇票、发票等);(3)卖方向其往来外汇银行提出办理D/P托收的要求,填写托收指示书并交付全部单据;(4)卖方的外汇往来银行审核接受后收下托收指示书和全部单据,并开具收条给卖方;(5)卖方往来银行将全套单据分两批寄送买方往来银行(该银行可以由卖方银行指定也可以是卖方在托收指示书中明确,后者居多);(6)买方银行收到全部单据后将单据向买方进行提示;(7)买方向买方银行支付款项(即期D/P情况),或者买方审核单据后予以承兑并在到期时付款(远期D/P的情况);(8)买方银行在收到买方款项后将全部单据交给买方;(9)买方银行将收到的款项转交给卖方银行,并由卖方银行转交给卖方。
简答题三
[1] 简要回答信用证的特点。
答: 信用证的特点主要包括:(1)跟单信用证是一种银行信用,开证行负第一性的付款责任;(2)跟单信用证是一项独立于贸易合同的文件,它不依附于贸易合同而存在;(3)跟单信用证业务是纯粹的单据业务,银行处理的是单据而非货物。
[2] 简述对进口商品征收反倾销税的条件。
答: 对进口商品征收反倾销税的条件有:(1)进口产品存在倾销;(2)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3)二者之间有因果关系。
[3] 简述托收的含义与种类。
答: 指出口人于货物装运后,开具以进口人为付款人的汇票,随附有关单据,委托出口地银行通过它的国外联行或代理行向进口人收取货款的方式。根据是否随附货运单据,托收方式可以分成光票托收和跟单托收两大类。
[4] 简述重商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 重商主义把货币和财富混为一谈,认为一国拥有的黄金和白银越多,就越富有。重商主义认为,除了开掘金银矿藏外,只有贸易顺差才能增加一国的货币和财富。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为货币差额论,晚期为贸易差额论。货币差额论认为,最好是只有货币的输入,禁止货币的输出。贸易差额论认为,禁止货币输出不利于贸易的扩大,“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多货币”,只有贸易的扩大,才能带来更多的货币。
[5] 简述汇付的含义及种类。
答:
1、汇付又称汇款,是指付款人主动通过银行或其他途经将款项汇交收款人的行为。通常涉及到汇款人、收款人、汇出行、汇入行四个关系人。
2、汇付的信汇方式是汇款人发出信汇委托书,解付约定金额给收款人的方式。费用低廉,时间较长。
3、汇付的电汇方式是汇款人拍发加押电报,解付约定金额给收款人的方式。费用较高,时间很短。
4、汇付的票汇是汇款人申请开立银行即期汇票,支付约定金额给收款人的方式。无须通知,有限转让。
简答题四
[1] 简述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
答:(1)贸易自由化;非歧视原则;(2)关税保护与取消数量限制原则;(3)可预见性、稳定发展贸易原则;(4)促进公平竞争原则;(5)对发展中国家特殊优惠原则;(6)区域性贸易安排;透明度原则;(7)允许例外和实施保障措施。
[2] 简述仲裁协议的形式和作用。
答: 仲裁协议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双方当事人在争议发生之前订立的,表示同意把将来可能发生的争议提交仲裁解决的协议,这种协议一般都以含在合同内,作为合同的一项条款,即我们所说的仲裁条款,另一种是由双方当事人在争议发生之后订立的,表示同意把双方已经发生的争议交付仲裁的协议,这种形式称为仲裁的协议。这两种仲裁协议的形式虽然不同,其法律作用与效力是形同的。仲裁协议的作用:约束双方当事人只能以仲裁方式解决争议,不得向法院起诉;排除法院对有关案件的管辖权;使仲裁机构和仲裁员取得对有关案件的管辖权
[3] 简述普惠制的三个原则。
答: 普惠制的三项原则是:(1)普遍的,即所有发达国家对所有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给予普遍的优惠待遇。(2)非歧视的,即应使所有发展中国家都无歧视、无例外地享受普惠制待遇。(3)非互惠的,即非对等的,发达国家应单方面给予发展中国家特别的关税减让,而不要求发展中国家给予同等优惠。
[4] 简述共同海损的构成条件。
答:(1)危险必须是共同的,采取的措施是合理的,这是共同海损的前提条件。(2)共同海损的危险必须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臆测的,或者不可避免发生的。(3)共同海损的牺牲必须是自动的和有意采取的行为,其费用必须是额外的。(4)共同海损必须是属于非常情况下的损失。
[5] 简述幼稚产业保护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答:(1)对古典自由贸易理论提出批评(2)保护的对象和时间保护对象:A农业不需要保护。B一国工业虽然幼稚,但没有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时,也不需要保护。C只有在刚刚开发始发展且遭遇外国强有力的竞争对后的工业才需要保护。保护时间:以30年为最高期限(3)保护手段:通过禁止输入与征收高额关税的办法来保护幼稚工业,以免税或征收少量进口关税的方式鼓励复杂机器进口。(4)强调各国应根据各自国家的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选择对外贸易政策。保护幼稚产业理论认为国家生产力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而建立高度发达工业又是提高生产力的关键。(5)保护幼稚工业理论强调保护的过渡性和有选择性保护幼稚工业理论对美国、德国当时经济政策的形成和产生有重大的影响。同时,也应注意到保护幼稚工业理论也存在许多缺陷。对生产力的理解比较含糊。以经济部门作为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基础歪曲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真实过程。保护对象的选择缺乏客观具体的标准。
计算题
[1] 我国某进出口公司出口一批货物,该批货物的税后货值为100万人民币,增值税率为17%,出口退税率为5%。求该批货物的退税。(保留两位小数)
答: 退税额=(税后货值/1+增值税率)X出口退税率 退税额=(1000000/1.17)X5%=42735.04(元)
[2] 我国某出口商品的CIF价为1000美元/公吨,该商品的保险加成率为10%,保险费率为1%,试计算该商品的CFR价。
答: CFR=CIF-I=CIF×(1一投保加成×保险费率)=1000×(1-110%×1%)
=989(美元/公吨)
[3] 某批出口货物,发票总金额为CIF18000美元,信用证规定按发票金额110%投保一切险和战争险,两种险的费率合计为0.6%,其保险费应为多少。
答:
18000×110%×0.6%=118.80(美元)
[4] 我国向美国出口一批货物,每件毛重0.4公吨,体积1×1×0.5米,共有10件,计费标准为W/M,该批货物的基本运费率为500元人民币,燃油附加费率为10%,试计算该批货物的总运费。答: 解:该批货物的总运费:500(1+10%)×0.5 ×10=2750元
[5] 我国某公司与泰国一家公司洽商一批商品,我方原报价为每公吨1000美元CFR曼谷,后外商来电要求改报CFRC6%曼谷。为保持我方的净收入不变,试计算对外改报的CFRC6%曼谷价应是多少?(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答: 解:CFRC6%曼谷=净价/(1-佣金率)=1000/(1-6%)=1063.83美元
[6] 我某外贸公司向美国某客户推销某商品,原报价每公吨1180美元CFR纽约,美国商人要求改报FOB上海,并给予5%的佣金。查该商品自上海港至美国纽约港的运费每公吨为225美元。我方如要保持外汇收入不变,改报FOBC5%,应为何价?(要求写出计算公式及计算过程,计算结果保留到整数位。)答: 解:FOB净价=CFR价-运费 FOB含佣价= FOB净价(/1-佣金率)FOB净价=1180-225=955美元 FOB含佣价=955/(1-5%)=1005美元
[7] 我国某出口货物的CIF价为265美元/件,含折扣6%,试计算该商品的实际单位净收入。答: 解:实际单位净收入=原价-单位折扣额 =265-265×6% =249(美元/件)
[8] 我国某公司以CIF热那亚向意大利出口商品一批发票总值为60,000美元,投保一切险和战争险,合计保险费率为0.88%,按发票金额110%投保,试计算应付保险费多少?
答: 解:保险费=CIF价×投保加成×保险费率保险费=60000×110%×0.88%=580.8(美元)
[9] 我国某公司出口某种商品,对外报价为每件200$FOB上海,外商要求改报CFR伦敦,在保证我方外汇净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我方改报价应为多少美元?(设运费每箱25$)答: 解:CFR=FOB+运费 CFR=200+25=225(美元)
[10] 我国某公司对外商报某商品价格为每公吨USD10000美元,CIF New York,按报价的110%投保一切险,保费率为0.8%。试计算应付保险费多少? 答: 每吨应付保险费=10000x110%x0.8%=88美元。
[11] 某出口商品对外报价为FOB上海每打50美元,含3%折扣,如出口该商品1000打,其折扣额和实收外汇各为多少? 答: 折扣额=含折扣价×折扣率
=1000×50×3%=1500(美元)实收外汇=净价=含折扣价×(1-折扣率)
=1000×50×(1-3%)=48500(美元)
[12] 设CFR价为840美元,加成10%投保,保险费率为1.2%。求:CIFC5价。(保留两位小数)
答: CIF价=CFR价+保险费 =CFR价+ CIF价×(1+投保加成率)×保险费率
CIF价=CFR价/[1-(1+投保加成率)×保险费率)]
=840 /[1-(1+10%)×1.2%)]=851.24 CIFC5%价=CIF价÷(1-佣金率)
=851.24÷(1-5%)=896.04(美元)
[13] 我国大连运往某港口一批货物,计收运费标准W/M,共200箱,每箱毛重25公斤,每箱体积长49厘米,宽32厘米,高19厘米,基本运费率每运费吨60美元,特殊燃油附加费5%,港口拥挤费为10%,试计算200箱应付多少运费?
答: W = 0.025MT M =0.49 x0.32 x0.19 = 0.03 M>W 因此尺码吨是运费吨 每箱运费 = 运费吨X 基本费率(1+附加费率)= 0.03 X USD60(1+15%)= USD2.07 总运费 = 200箱 X USD2.07 = USD414
[14] 已知CFRC3%为1200美元,保持卖方的净收入不变,试改报CFRC5%价。
答: 解: CFR净价=CFRC3%价×(1-佣金率)
=1200×(1-3%)=1164(美元)CFRC5%价= CFR净价÷(1-佣金率)
=1164 ÷(1-5%)=1225.26(美元)
[15] 内蒙古某出口公司向韩国出口10公吨羊毛,标准回潮率为11%,经抽样证明10公斤纯羊毛用科学方法抽干水后净重8公斤干羊毛,求用公量计算的交货重量为多少?
答: 解: 实际回潮率=水分/干量=(10-8)/8*100%=25% 公量=实际重量×(1+ 标准回潮率)/(1 + 实际回潮率)=10(1+11%)/(1+25%)=8.88(公吨)
[16] 某公司出口商品1000箱,每箱人民币收购价100元,国内费用为收购价的15%,出口后每箱可退税7元人民币,外销价每箱19美元CFR曼谷,每箱货应付海运费1.2美元,计算该商品的换汇成本。(保留两位小数)
答: 解: 每箱货物出口总成本=100×(1+15%)-7=108元人民币
每箱货物出口销售外汇净收入 =19-1.2=17.8美元
换汇成本 =108/17.80=6.07元人民币/美元
[17] 中国A公司对外出售货物一批,合同规定:数量100公吨,单价每公吨1000英镑CIF伦敦,卖方按发票金额加一成投保水渍险和短量险,保险费率分别为0.3%和0.2%。问:保险公司应收多少保险费?
答: 解: 保险金额=CIF价×(1+投保加成率)
=1000×100×(1+10%)=110000(英镑)保险费=保险金额×保险费率
=110000×(0.3%+0.2%)
=550(英镑)
[18] 大连某贸易公司向日本出口一批水果,发票总金额为USD15000,加一成投保了一切险和战争险,费率分别为0.7%和0.3%。请计算投保金额和保险费。答: 解: 投保金额=CIF价×(1+投保加成率)
=USD15000 ×(1+10%)
=USD16500 保险费=保险金额/保险费率
=USD16500 ×(0.7%+0.3%)=USD165
[19] 某国2003年服务贸易总额为1000亿美元,货物贸易总额为2000亿美元,其中服务出口总额为600亿美元,进口总额为400亿美元,货物出口总额为800亿美元,进口总额为1200亿美元,该国GDP为3600亿美元。试计算该国贸易差额和对外贸易依存度。
答:
贸易差额=(600-400)+(800-1200)=-200(亿美元),逆差。
对外贸易依存度=1000+20003600=83.3%
[20] 我向美出口男式开司米羊绒衫500打,每件重1磅,单价为20美元,对此羊绒衫美国每磅从量税征收37.5美分加征从价税15.5%,则这批羊绒衫美进口商要支付多少关税?
答:
从量税: 500×12×1×0.375=2250(美元)从价税: 500×12×20×15.5%=18 600(美元)总税额: 2 250+18 600=20850(美元)
案例分析题
[1]
国内某单位向英国出口一批大豆,合同规定水份最高为14%,杂质不超过2.5%,在成交前我方曾向买方寄过样品,订约后我方又电告买方成交货物与样品相似,当货物运到英国后,买方提出货物与样品不符,并出示相应的检验证书证书货物的质量比样品低7%,并以此要求我方赔偿15000英镑的损失。请问:在此情况下我方是否可以该项交易并非凭样品买卖而不予理赔?
答: 分析:合同规定水份最高为14%,杂质不超过2.5%,从合同内容看,在这笔进出口交易中,双方以商品的规格作为表示商品品质的方法,并以此作为交验商品的依据,属于凭规格的买卖,只要我方所交货物符合合同规定的规格,我方就算已经履行了合同。但是成交前我方向对方寄送样品时并未声明是参考样品,签约后又电告对方成交货物与样品相似,这样对方就有理由认为该笔交易既凭规格又凭样品。而在国际贸易中,凡属于凭样买卖,卖方所交货物必须与样品完全一致,否则买方有权拒收货物或提出索赔。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方很难以该笔交易并非凭样买卖为由不予理赔。
[2] 青岛某纺织厂向加拿大出口一批绣花被罩,国外要求花绣在被罩的横面。但合同签订后,该厂在加工时,认为花纹应绣在被罩的竖面才较明显,便擅自决定改变了绣花部位。货物出口到国外后,买方以布局与合同不符为由,要求全部退货。请问我方应如何处理较为妥当?
答: 分析:在进出口业务中,如果卖方所交货物的品质与合同规定不符,买方有权拒收货物或提出索赔要求。因此,在上述案例中我方不能拒绝对方的退货要求。但从我方的利益看,由于货物已经生产出来并已出运国外,如果接受对方的退货要求,并将货物运回国内,将使我出口企业蒙受巨大经济损失。为了减少我方的损失,我方应该争取在我方提供一定经济补偿的条件下使买方接收货物,或者将出口合同改为由买方代理。在买方拒绝上述二项建议的情况下,也要积极寻找其它的买主或代卖商。
[3]
菲律宾某公司与上海某自行车厂洽谈业务,打算从我国进口“永久”自行车1000辆。但要求我方改用“剑”牌商标,并在包装上不得注明“Made in China”字样。请问:我方是否可以接受?在处理此项业务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 分析:这是一笔外商要求采用中性包装的交易,我方一般可以接受。但是在处理该项业务时应注意下列问题。首先要注意对方所用商标在国内外是否已有第三者注册,如果有,则不能接受。如果我方一时还无法判明,则应在合同中写明“若发生工业产权争议,则应由买方负责”。此外,还需要考虑我品牌在对方市场的销售情况,如果我方产品已在对方市场树立了良好的信誉,很畅销,则不易接受中性包装条款,否则会影响我方产品地位,造成市场混乱。
[4] 国内某厂向国外出口一批灯具。合同上规定为每筐30只,共有100筐。我方工作人员为方便起见,改为每筐50只,共装60筐,总只数不变。请问:这种处理方式是否会构成违约?
答: 分析:在进出口交易中,买卖双方必须严格接照合同规定的条款履行合同,如果一方的行为与合同规定不完全相符,就构成违约行为。在上述交易中,我方虽未改变货物的总数,但却改变了每箱内的实际数量和包装件数,与合同规定不符,因此这种处理方式已构成违约。
[5]
A向B发盘,发盘中说:“供应50台拖拉机,100匹马力,每台CIF香港3500美元,订立合同后两个月装船,不可撤销即期信用证付款,请电复。”B收到发盘后,立即电复说:“我接受你的发盘,在订立合同后立即装船。”但A未作任何答复。问双方的合同是否成立?为什么?
答: A与B之间的合同并未成立。因为
(1)合同成立必须是一方发盘另一方作出有效接受。
(2)而B的接受并非有效接受,因A在原发盘中规定的装运日期是:“订立合同后两个月装船”。而B在接受中把它变为“订立合同后立即装船”。对装船日期的变更视为实质性变更。实质性变更是对发盘的拒绝构成还盘。
(3)即使A不作任何答复,合同也是不成立的。
论述题
[1] 二战后贸易自由化的特点是什么。
答
美国|推动|恢复|物质基础|贸易自由化|贸易集团|程度|政府干预
[2] 结合当前实际,论述世界贸易组织基本原则中“贸易自由化”原则的运用
答
贸易自由化|降低|关税|贸易壁垒|意义|渐进|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世界贸易组织|不是|自由贸易机构|公平|竞争环境
[3]试述地区经济一体化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原因。答 历史|金本位|废除|危机|生产力|发展|经济权益|国际收支|利益 [4]近年来我国出口商品招致众多国际反倾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 对外贸易|进口|压力|集中|劳动力价格|秩序混乱|反倾销|待遇 [5] 试述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过程。
答 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原始积累|重商主义|自由竞争|二战前|70年代|80年代 [6] 试析关税的经济效应。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学习心得 篇6
这个学期是大三的第一学期,我们接触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这门课程,经过近一学期的课程的学习,同时在老师平时的悉心教导下,我对国际贸易这门学问有了赞新的认知与了解,并对这门学科产生了深刻的感想。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学习,让我认识到了贸易工作的复杂性,变化性,灵活性,困难性,也体会到了作为一名优秀的外贸工作者应加盖具备的基本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
在以后的实践过程中,可能有许多环节的操作,是我们以前没有接触过的,虽然一笔进出口业务也没完成,但每天都有新收获,可以说是受益匪浅,这也令我感到非常的满意。我也逐步意识到国际贸易的重要性和其独有的特点:国际贸易既是一项经济活动,也是涉外活动的一个方面;它属于跨国交易,情况错综复杂;受国际局势变化的影响,具有不稳定性;面临的风险远比国内贸易大,线长面广,中间环节多;商战不止,竞争异常激烈。所以,作为从事国际经贸的人员,不仅必须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而且还应具备开拓创新的能力、驾驭市场的能力和善于应战与随机应变的能力。
一、课程主要内容
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和/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国际贸易是商品和劳务的国际转移。国际贸易也叫世界贸易,它分为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实务。
1.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
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
2.国际贸易实务
国际贸易实务主要包括国际贸易术语、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货物运输保险以及合同条款和付款方式等。
贸易术语是构成国际贸易单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又称为价格术语或价格条件;同时还是用以划分买卖双方在交接货物过程中各自应承担的责任、风险和费用。而交货地点往往成为划分责任、风险、费用的界点。商品交换离不开运输,对外贸易运输是外贸业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外贸易运输方式种类很多,其中,海洋运输占有重要的地位。货运保险与货物运输一样,是国际贸易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保险涉及的范围很广,内容也较复杂且技术性强。货运保险的种类取决于运输方式,而海运又是国际货物运输的主要方式,海运货物保险在国际贸易中便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价格、装运、结汇是国际贸易中的三大问题,在国际贸易中,大多以汇票作为支付工具、以信用证(L/C)作为支付方式进行货款的结算。货款的收付不单纯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还受到各种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制约。
在学习中,要以国际贸易基本原理和国家对外方针政策为指导,把课程中所学到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政策加以具体运用。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政策与业务有效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自己的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课程的过程
1.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以前学过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实务》都是书本上的知识,和实际情况脱节较大,实际操作起来和想象中的出入很大,很不习惯。因此要充分利用好类似的机会,多做一些实际的操作,充分理解和掌握已经学到的理论知识。有机会的话还应多去海关、进出口公司等参加实习,或者参观询问,了解情况,提高业务水平。2.加强商务英语的学习
国际贸易中的绝大多数信息的发布、交流、磋商、谈判、单证、文件等都是以英语为主,而且都是非常专业和正式的英语。所以今后还得在英语的学习上下功夫,把基本的英语技能掌握好,提高双语沟通的能力,进而在专业的商务英语、外贸函电、商务谈判等课程中能更好的去深入学习,全面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尽量不使语言成为交流的障碍,避免因为对语言的造诣不深,而在出口贸易的过程中蒙受损失。3.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和了解
国际贸易实务作为综合性很强的一门专业课,和其他相关学科联系很紧密,需要我们去多多了解掌握。比如价格学、商品学、物流学、保险学和法学等。我们平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补充,充分掌握和贸易相关的知识,使我们在做起贸易工作来能对各种流程应付自如,提高效率。
三、结束语
自我国加入WTO之后,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加强,知识经济也成为了主流。如何在贸易大潮中取得先机,如何利用贸易更好的发展经济、改善国民生活质量,这些都是一个国家要思考要探索的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GDP一直保持举世罕见的高速增长。但是,我们深知,经济总量上的增长并不代表经济质量的真正发展,以此我国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针。在我国,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按照比例排,分别是“出口、投资、消费”。出口是主要增长点。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体在对外贸易上,就是要转变出口结构,从以低价产品为主向高新技术产品为主转变。因此,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想没有人可以完全对国际贸易丝毫不懂。
国际贸易理论实务教案 篇7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面向非国际贸易的经济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 涵盖了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措施、贸易实务等内容, 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理论分析能力、创新性思维和国际贸易实务的实践操作能力, 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较强的操作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 国际间的经济交流日趋紧密, 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模式迅速展开, 市场对经济管理类高层次人才的能力要求也不断提升, 掌握一定外贸知识成为经管类本科生的必备能力。为了适应市场需求,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工商管理、会计、市场营销、金融学等专业均开设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 现有的教学中一般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知识讲解, 应用研讨式、案例分析等新型教学方法进行师生互动, 但仍然存在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果欠佳的问题。而现阶段该课程的授课对象绝大部分是95后, 相比往些年的学生, 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有着非常鲜明的个性特点, 自我认同感很强, 不在乎别人看法, 只对自己负责。对于学习, 兴趣是唯一的驱动要素, 想学就听一下, 不想学就上课做其他事情或者干脆逃课, 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教学人员要做的最主要的工作。此外, 基于课时限制的原因, 往往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 创新教学方法、应用新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尤为重要,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点。
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授课课时限制严格不足以满足教学要求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主要面向经管类专业开设, 且一般都是专业必修课, 也有部分专业开设成专业选修课。以我校为例, 面向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专业是专业必修课, 课时量设置为40学时;金融学、经济学开设的是专业选修课, 课时为32学时。而国际贸易与理论课程的内容较多, 即使是40学时的课时量, 也难以满足授课的需求。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便需对课程内容进行删减, 并且课堂内也不能大量使用比较耗时的讨论、案例教学等教学手段, 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对学生创新性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效果。
2. 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影响教学效果
该课程的实务部分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 教师是否有实践经验对教学质量有决定性的作用。但现在的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 都只有从学校到学校的经历, 没有过国际贸易操作的实战经验, 因而在讲授国际贸易实务的内容时显得很空洞, 案例教学也只能选用来自于教材或者参考书籍的现成案例, 而这些案例中有些比较陈旧, 有的明显脱离了显示背景, 质量普遍不高, 因此也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知识点的解释力度也不够, 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 实践性培养环节缺失影响了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
基于本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 实践操作是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有效方式。而在专业培养方案安排中, 由于学分或其他因素的限制, 往往不能设置相对应的实践课时, 导致学生对课程的学生都限于书本而没有落到实际应用中去, 教学就像纸上谈兵。以本校开设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为例, 除了工商管理专业针对该课程设置了10学时的上机实践操作外, 其他专业均没有设置实践课程。因此, 学生的学习热情难以提升, 从书本到书本的学习方式也不能满足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相关知识的学习要求。
以上这些问题, 均会影响到学生创新思维、知识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更新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是提高本课程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以实现教学目标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的建议
1.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方式开展教学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慕课正在突破时空与规模的限制, 实现着优质教育资源全球共享, 慕课的兴起正在逐步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 成为高校课程教学的改革方向。在此背景下,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应结合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借鉴慕课平台和教学技术, 以精品化的微课程为教学单元, 设计完善的融合慕课的教师课内教学、学生课外学习两个层面的混合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后时间, 增加学生课后学习的工作量, 而在课堂上则更多采用案例分析、研讨式、互动式等教学互动较强的多样化教学方法。这样不仅变相扩大教学课时, 解决了教学课时不足的问题, 也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2. 注重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国际贸易实务内容讲解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教学方式, 安排有针对性的案例分析, 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且能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案例教学的方式, 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方面的内容:
第一, 案例尽量是实际发生过的真实案例。真实的案例是最容易吸引学生的, 也能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然而, 很多教材上的案例为了举例而创造的案例, 有明显的脱离实际的情况。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逐步积累教学案例, 通过多渠道收集真实案例, 如保险实务的案例, 可以去保险公司找相应的人员进行咨询、沟通, 以获得支持。
第二, 案例必须能紧密联系主题, 最好能做到贯穿多个教学内容。一个案例穿插在整个教学内容中, 学生会觉得课程更系统更有条理, 也减少了学生熟悉案例的时间。此外, 贯穿全教学内容的案例也能全面的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系统掌握情况, 也能通过学生回答情况掌握学生的分析、知识应用、表达等能力, 能使教师在今后有针对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三, 充分引导学生参与。当学生对案例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并在课堂上公开陈述自己观点时, 如果获得老师的肯定, 学生会获得一定的成就感, 自信心会得到极大增强, 以后课堂发言会更加积极踊跃。在案例分析中, 教师也应仔细观察学生的动态, 督促和引导学生参与, 尤其对于不常发言的同学, 可以点名回答, 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 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3. 鼓励教师外出参与实践, 增强教学的实践经验
基于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 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 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在面对一些贸易实务的问题时自己也觉得无可奈何, 因此, 该课程的任课教师应想办法丰富自己的的实践经历, 增加对外贸的亲身感受, 了解贸易的实际操作中常遇见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这样才能使课堂更生动有趣。具体而言,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提高专业教师素质:第一, 教师可以利用各方面资源, 建立与外贸企业的长期联系, 利用寒暑假时间到企业见习, 或者在其某个具体岗位上进行短期实践, 甚至争取支持长期挂职锻炼;第二, 可以邀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外贸从业人员任兼职教师, 定期来学校给教师或学生做专题讲座, 也可以邀请他们参与课堂教学, 安排部分内容给兼职教师教学。第三, 与货代公司、保险公司等专业性业务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定期派教师去这些机构咨询、走访, 以增强对这些业务的亲身体验并收集案例材料。
4. 开展课堂模拟实习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实务部分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为解决部分专业没有开设实验课程的问题, 教学中可以开展模拟实习法, 可以将现实中的问题带到课堂, 把枯燥单调的理论知识, 变成解决真实问题的情景模拟, 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解决现实问题, 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提高。教师应设计一套完整的涵盖全部教学知识点的系列模拟实习流程, 让学生分别扮演进口商、出口商的角色, 开展价格核算、商务谈判、合同签订、报关等实际操作流程, 让学生了解外贸业务的实际操作流程, 同时通过实际运用加强对国际贸易术语、价格构成、价格核算等知识内容的理解, 全面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相关知识。
参考文献
[1]成蓉.浅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情景模拟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14) :115-116.
[2]樊慧玲.《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模式探析---基于非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设计[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3]张晓明, 刘文广, 吉庆彬, 等.国际贸易实务课综合性教学解决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13 (4) .
国际贸易理论实务教案 篇8
关键词:云教育教学互动
随着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交流平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如BBS、微博等。近年来,各种网络教育平台也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如世界大学城等。如今,我们正迈向网络教学平台的新时代——云教育。云教育是在云技术平台的开发及其在教育培训领域的应用,简称“云教育”。云教育打破了传统的教育信息化边界,让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教育工作者,这些不同身份的人群,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根据权限去完成不同的工作。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因此,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入新的教育模式,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这里我们将从云教育模式出发,对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教学进行新的研究。
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的弊端
(一)教学内容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分为理论与实务两部分,内容涵盖面广,涉及知识点多。而且随着国际贸易实践的发展,内容也在不断更新中。但教学当中,仍有部分教师在用老版本进行教学,不能将最新的内容融合到教学中来。很多教材即便是新出版的,也没有做到即时更新教材内容。
(二)教学方法
目前《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使用率最高的媒体设备就是PPT课件。虽然这种授课方式已经极为普遍,但仍有很多的局限性,如课件不够生动,课件承载的内容太多,教师不注意与学生互动,只顾自己讲。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许多问题,如学生对知识掌握不够,由于时间有限,不能充分查阅资料,导致分析不到位,讨论效果差,同时,教师也没有很好地控制办法,小组中部分同学忙碌,部分同学不参与讨论,课堂发言往往是学习积极主动的同学。
(三)考核形式方面
传统的教学模式几乎都是采用试卷考试加平时考核的模式来评判学生对《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掌握情况。这种考核方式存在很多问题,如对技能、能力的考核力度不够,考试形式单一,笔试的卷面分数在学期总评成绩的比例较高,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任课教师既是命题人,又是阅卷人,为了提高学生的卷面成绩,教师往往在考前划重点,缩小复习范围,这又造成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降。
二、云教育模式的特点
(一)提供了一个平等的平台
“云教育”本质上并非一个单一的网站,而是一个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通过这个统一的、多样化的平台,让教育部门、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及其他与教育相关的人士(如教育软件开发者),都能进入该平台,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这个平台上融入教学、管理、学习、娱乐、交流等各类应用工具,让“教育真正的实现信息化”。
(二)提供了一个完全开放的平台
“云教育”还开发了教育应用引擎,提供API接口让其成为一个开放平台,让全世界的开发人员都能开发基于“云教育”的应用程序,供用户选择试用。这时候“云教育”犹如一个应用程序商店。从班级到学校到区域,云教育提供了全国范围的交流、共享平台,开放的观点,让学生增长见闻,实现全面发展。
(三)提供了一个虚拟学习的平台
“云教育”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在线的虚拟桌面,用户登录后即可进入这一虚拟桌面。桌面上拥有多个应用软件,包括名师课堂、课程表、成绩单、图书馆、社团、好友等,还有一些实用工具,如存储空间、博客、计算器、万年历、图片编辑、益智游戏等。这些应用是“云教育”的核心所在,用户只需点击图标即可进入相应板块进行学习,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学习需求的多样性。
三、云教育模式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中的应用
(一)学校方面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实务方面需要用到大量的模拟软件,如果要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能让学生在学校就能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好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运用模拟软件。但是这些软件的采购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学校在进行资源调配时就会考虑“买不买,买哪个”的问题,如果学生不能利用这些软件学习,肯定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学校可以在云教育平台上开设信息化中心,所有的硬件、软件的购买和维护都可以省去,所有的安全问题,更新升级等都由云教育平台提供,学校无需支付费用,就可以使用到比以前多很多的信息化服务。
(二)教师方面
云教育为每位教师提供一个在线办公的空间,账户开设后即可随时随地登陆使用,云教育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大量的教学工具和软件,利用这个平台,教师能即时掌握最新的国际动态,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同时,教师还能设置考试题目,远程教导学生学习,开设自己班级的网站,发布作业,添加成绩,撰写博客等,教师可以在此上传教学文件,与其他教师一起在线分享,且随时可以调用网上的资源和查看其他教师的资源,相互交流经验、取长补短。
(三)学生方面
学生通过云教育平台自由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设置自己特有的个性网络学习空间,你可以通过“云”搜索到海量的学习资料,各种名师授课视频在线观看,在自己的空间发布学习笔记、撰写自己的博客。通过平台,学生可以主动浏览教师上传到平台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教学内容,与教师互动,可以对课堂上没有弄懂的内容做进一步的了解,云教育平台也是课堂的延伸,学生不再受到传统课堂教学制约,随时与教师在线沟通,疑难解答,可以与同学间甚至全世界好友在线互动,在线交流。同时,在云教育平台上学生可以免费在线阅读到海量的课外读物,扩充知识面,帮助更好的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参考文献:
[1]李桂英,马力,玉文,李贵明基于云教育平台的自主移动学习模型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11)
[2]王榕高職《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2,(19)
【国际贸易理论实务教案】推荐阅读: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10-29
国际贸易单证实务10-15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05-22
国际贸易直接理论06-24
国际贸易实务习题05-24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06-08
国际贸易实务心得07-25
国际贸易实务答案09-05
国际贸易实务模拟操作07-07
独立学院实务国际贸易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