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直接理论

2024-06-24

国际贸易直接理论(共9篇)

国际贸易直接理论 篇1

摘要:事实上,作为国际化经营的两种基本方式,国际贸易主要以商品的跨国流动性表现出来,而国际直接投资则主要以资本为主体,进行生产要素跨国界活动。即使这两者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却能够通过近视的某种机制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也就是说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可以融合的契机。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近年来发生的限制贸易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际直接投资的自由化发展。下文就针对两者的理论展开分析,两者的早期一些交叉分歧进行研究,并指出两种融合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融合发展,交叉分歧

一、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早期分歧

相对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而言,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其在本质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传统国际贸易主要建立在理想的分析框架背景中,使得市场成为了全部的竞争场所,这就导致很多重要的变量和客观的变量不被重视。也正是因为这样,才导致了国际直接投资受到忽视。就传统的国际贸易来讲,人们普遍认为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是不同阶段的两种表现形式,而随着全球化、自由化的世界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相互融合却逐渐明显,这其中包括两者的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以及共同发展。

事实上,早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并不是直接由国际贸易中产生,这就需要寻找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解释。就如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创始人海默所说,对于某个企业来讲,要想获得生产要素平等权,就应该与市场中的其他企业一样,生产同类的产品以获得生产要素平等权利,而就单个企业来讲,引起不具备一定的市场影响力,所以对于对外投资仍旧有很大的困难。但就这种说法来讲,企业对外投资不仅不能为企业提供一定的优势,更会因垄断优势而被广泛接受。而正是因这种垄断,使得企业可以实现跨国界,增加额外成本并提高竞争力的优势,这也是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出发点。

二、国际贸易理论与直接投资理论在发展中产生的交叉

由上述可知,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的产生是不同的,因而其实质上也有明显的差别,但其所处的经济环境都是在不断改变和发展的,经历了替代关系,互补关系等阶段,也在其理论发展中有一定的交叉。这种交叉包括替代关系阶段、互补关系阶段以及相互融合阶段,在替代关系阶段,因早期还未流行经济全球化的政策时,各国间的经济往来还是主要通过两国之间的货币交换来进行的,而这种交流的投资行为主要还是以市场导向型企业,在国际贸易行为之后产生的。因此,人们普遍上就认为国际直接贸易可以作为国际贸易的替代。而针对这其中的主体,导向型企业来说,为扩大市场的需求,往往略去从国内生产到国外出口,并逐渐过渡到对外直接贸易的战略上去。

而在互补关系阶段,处于贸易自由化经济环境中的国家,不再是以简单的资本流动性是进行国际直接投资行为了,他们逐渐转变成以包含资本、技术以及经营管理在内的综合性的形式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此时,假设投资国和东道国拥有相同水平的经济实力,那么技术就越容易被东道国吸收、普及,这样一来,投资国就能通过国际直接投资行为来挖掘东道国的产业优势,并以此来扩大自己的市场,获得更多的优势。

此外,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相互融合阶段,具体来说就是世界经济自由化和全球化的趋势加强,随之而来的便是商品、服务以及生产要素的明显减少,使得企业的这些方面逐渐变得简单,对于推动一体化经济管理有着帮助作用。

三、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融合发展趋势

由上述可知,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两者在早期的产生上有着分歧,并在之后的发展中也存在交叉,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是人类自觉行动的条件下,国际贸易了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具有融合和发展的可能性和趋势。比如:伴随着一体化生产的逐步推进,一些跨国公司逐渐意识到贸易与直接贸易之间存在着很多实际关系,两者都是企业国际化经营方式的选择方式之一。因而我们可以通过某种原则或者理论,将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联系起来,协调两者的关系和解释,为促进企业扩大市场打下基础。

日本教授小岛清认为,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建立在国际贸易理论上,在国际分工原则与成本比较原则上两者具有一致性,而此时的国际分工既包含了对外国际贸易,又与国际直接投资行为有关,所以如果将两者的综合理论建立起来,势必对企业更有优势。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很多国家对于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融合就有了一定的研究,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使其得到一定的发展,对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纵向、横向一体化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框架分析,为促进国际贸易理论发展提供了依据,虽然至今都没有产生重大影响或是受到理论界对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一体化的认可和接受,但其发展过程是肯定的,也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之间的不仅仅只存在交叉分歧,两者的关系也逐渐变得密切,再加上一些跨国公司在对于这两者的战略选择上考虑的因素也大致相同,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会呈现相互融合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杨建荣.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融合研究路径及其拓展[J].商业研究,2005,15:22-25.

[2]汤金斯.蒙古国对外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关联效应的实证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

[3]朱廷珺.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融合轨迹[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3,02:5-9.

[4]高薇.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演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吉林大学,2011.

[5]房裕,闫惠.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融合的研究及述评[J].发展,2007,06:117-119.

国际贸易直接理论 篇2

国际产业转移和国际直接投资的新趋势

专业:国际商务硕士

姓名:罗琮

学号:201301360030

摘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国际分工格局和生产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国际产业转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本文先分析了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动因和特征,继而又分析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最后结合两者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中国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中,如何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

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国际直接投资、产业升级

一、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

国际产业转移是各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开放经济的结果。在过去的国际产业转移中,产业转移的类型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转移的主体是从相对发达的国家转移到次发达国家再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逐层推进,产业转移的阶段是从加工贸易到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本地化生产,产业转移的技术通常都是进入标准化产业阶段的技术。国际产业转移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只是不同的时期在不同区域之间转移,不同的时期转移的内容不同。未来一段时间内,国际产业转移将呈现如下的发展趋势:

1.国际产业转移将延续结构高度化的趋势

这里的结构高度化指的是产业结构不断提升的意思。今后,向我国东部地区转移的制造业将主要集中在高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高加工度的“三高”行业,而不再像过去以传统制造业为主。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东部地区本身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传统制造业的成本优势逐渐丧失,因此,未来几年,我国将出现传统制造业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从而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有利景象。

2.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投资将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热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同样,伴随着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地位的形成和发展,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物流相关的服务业的外商投资也越来越多。以上海为例,2005年,上海第三产业吸收外资合同金额73.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0.2%,占全市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的比重首次超过50%,达到52.9%。与需要耗费大量土地、能源的制造业相比,现代服务业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因此发展第三产业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上海“四个中心”(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定位就反映了这样的发展趋势,也为上海承接服务业转移做出了总体的规划。

3.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组团式或产业链整体转移的趋势

过去的国际产业转移往往只是发生在处于产业核心地位的跨国公司,以汽车行业为例,上海大众初创时,其零部件大量依靠进口,然后再逐步实现国产化。而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则有所不同,组团式或产业链整体转移的趋向很明显。如以上海—苏州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形成台湾信息产业的投资集聚区,其中苏州已经形成以明基电脑、全友电脑和华宇电脑为核心的IT产业群,建立起鼠标、彩显、液晶显示器、超微半导体等多个大规模生产基地。研发、制造、服务的一体化联动将是未来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会有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基于降低成本、贴近市场等方面的考虑,将其研发、物流等非制造环节也转移到中国来。这一趋势对于我国各类开发区做好区域产业规划和招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认真研究。

4.跨国公司成为国际产业转移主体,投资方式多样化

2005年,跨国公司占据了全世界40%的生产和90%的国际投资,国际技术贸易的60%、国际技术转让的80%、科研开发的90%也是在跨国公司之间进行的。毋庸讳言,这一趋势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在经济全球化的驱动下,跨国公司往往有着强烈的扩张欲望,而且跨国公司产业转移的投资方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直接投资已不再是唯一的投资方式,跨国并购等方式的比重将越来越大。根据这一特点,上海近年来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并取得成效,至 2005年底,上海集聚了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133家、投资性公司136家和研发中心177家。上海的总部经济不仅促进了上海的发展,而且对全国其他地方吸收外商投资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产生了辐射作用。

三、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

国际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以国际直接投资为媒介,以取得企业经营权或经营控制权为手段,以获取多种效益为目的,在国外从事制造业、商业、服务业和金融业等的一种投资行为。近几年来,受世界经济持续繁荣,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程度继续加深等因素的影响,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呈现出了继往开来的新趋势。

(一)国际直接投资将恢复增长

2010年大大改善的宏观经济环境增加了跨国企业的盈利,提高了股票市场的估值水平,将推动跨国公司利用其充裕的现金进行海外投资。同时,跨国公司也需要通过战略性投资加强其在后危机时代的战略地位。预计2011年全球国际直接投资将增加到1.3万-1.5万亿美元,增长约16%—34%,基本恢复到2008年危机前的水平,2012年将向1.6-2万亿美元挺进,有望创出新高。

(二)发展中经济体吸收国际直接投资份额仍将扩大

2010年,发展中经济体直接投资流入上升9.7%,而流入发达经济体的国际直接投资下降6.9%,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率先恢复和最为活跃的地区。国际资本的大量流入缓解了发展中经济体的资本短缺,更多的机会、更低的成本、更高的利润和不断改善的投资环境将吸引更多的国际直接投资。在中国,国际资本的流入促进了外向型经济的迅猛增长,外国直接投资通过“外溢效应”与“学习效应”,使中国经济的技术水平、组织效率不断提升,从而提高了国民经济的综合要素生产率。

(三)新兴市场国家将加速对外直接投资

新兴市场国家将加速对外直接投资凭借小规模技术优势及技术地方化优势,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能扩大海外市场降低生产成本以及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根据邓宁的投资发展阶段理论,随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其净对外投资将逐步增长,最终由资本输入国变成资本输出国。近年来,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已经迈出对外直接投资步伐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贸易顺差的加大外汇储备的激增,新兴市场国家必然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整合产业价值链。就目前而言,金融危机重挫了发达国家经济,西方跨国公司纷纷收缩战线重组调整,而对于受危机打击较小的新兴市场国家跨国公司而言,这正是乘势收购廉价优质资产扩大市场份额的良机。

以中国为例,据商务部统计,2008年,虽然面临金融海啸的冲击,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仍然达到406.5亿美元,同比增长了96.7%。这意味着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的角色,将从“产品生产者”历史性地向“资本输出者”转变。中国在新一轮产业转移及国际投资浪潮中起着重要作用。

(四)中国吸收国际直接投资将继续保持增长

2010年中国的国际直接投资流入量达1057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国际直接投资流出约480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五。到2010年底,中国吸收外资存量5500多亿美元,海外投资存量约2300亿美元。统计显示,中国实际使用外资较快发展主要得益于服务业及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大幅增长。鉴于今后中国服务业将继续加快发展,以及随着中西部地区交通、教育等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这一诱因将得到强化,新一轮向服务业和中西部地区投资的热潮可期。

(五)跨国并购占比将继续提高

跨国并购通常能够对经济形势变化较快地作出反应。2009年全球跨国并购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的比例为67%,2010年达到90%以上,2012年预期将进一步增加。

四、中国如何应对迅猛发展的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产业转移

对于迅猛发展的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产业转移,作为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应该怎样应对,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从其效应上考虑,国际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就其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而言,表现在五个方面:要素转移效应、结构成长效应、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化、提高社会平均资本的有机构成、加速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固有属性,国际产业转移则阻碍了发展中国家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目标:要素转移中的固有级差、产业结构成长过程中的固有产业级差、就业结构变化中的不平等收入分配、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固有级差、产业转移引起的价值盈余增长的非均衡倾向。所以,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国际产业转移是柄双刃剑,既具有提升产业结构、引起就业结构变化等正面效应,也会导致与发达国家在技术、产业等方面保持级差,以及污染和有害产业的扩散等负效应。但从总体上看,如果利用得当,将会大大促进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日本、东南亚地区经济迅速增长的历程,我国珠江东岸的深圳、东莞及广州的迅速崛起,为我们提供了积极利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先进范例。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阶段性影响,而产业发展拐点的出现表明我国产业发展状况在承接高层级的国际产业转移存在一些障碍,即体现为产业发展状况不具有承接高层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条件,并且产业转移的综合效应为负,由此表明我国产业升级的阶段性和次序性。如果使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升级与结构优化具有持续正向的推进作用、规避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发展产生拐点,就要使国际产业转移层级与国内产业发展层级在一个适度的动态级差区间,并在国际产业转移层级与产业发展层级之间形成一个动态的相互推进机制。

参考文献

[1]刘友金,胡黎明.产品内分工、价值链重组与产业转移———兼论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大国战略[J].中国软科学,2011,(3):149 -159.

[2]马子红.中国区际产业转移与地方政府的政策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裴长洪.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十一五”时期利用外资政策目标的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2006,(1):33-39.

[4]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公司,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中国外商投资报告[R].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2011.

[5]王娟.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的趋势、动因与对策[J].世界经济研究,2005,(7):60-65.

[6]张辉 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我国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a,(5):38 -46.

[7]张辉.全球价值链动力机制与产业发展策略[J].中国工业经济,2006,(1):40-48.

[8]张少军,刘志彪. 全球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动力、影响与对中国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启示[J].中国工业经济,2009,(11):5 -15.

[9]张祥.转型与崛起: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服务经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10]赵张耀,汪斌.网络型国际产业转移模式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10):12-19.

国际贸易直接理论 篇3

目前, 两者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 也不是简单的互补关系, 而是两者有机的融合和时空组合。本文将对这种正在演变的融合趋势及其背后的理论支撑给予经济学分析。

1 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融合趋势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 国际商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方面限制商品、服务、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政策壁垒大幅消除, 另一方面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 这使得一国某经济主体在全球范围内远距离完成其一体化经营管理成为可能。许多企业重组后已快速发展成为跨国公司, 并按其全球化战略在世界各地创建大量子公司。

巨变的国际商务环境使国际贸易与投资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变化, 进而给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形式与目的, 以及跨国公司的行为策略带来了影响。贸易与投资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的特征日益明显, 两者的相互融合趋势日趋形成, 具体表现如下:

(1) 跨国公司不同国际化途径组合能力增强, 国际化先后次序重要性降低, 可更自由地为海外市场服务。一方面其通过对外直接投资, 包括兼并和收购, 加快其国际化进程, 提高其服务效率, 并降低风险。另一方面, 不同阶段商品、服务的生产和出口可在母国和东道国市场上选择完成。公司各项活动 (研究、开发、营销) 可以在跨国公司总部完成, 也可由母公司授权东道国子公司承担。活动的先后顺序已经不重要了。

(2) 国际直接投资影响国际贸易的模式。国际直接投资对国际贸易模式的影响是其打破了以传统生产要素禀赋为基础的产业间的贸易模式, 而且转变为以竞争优势为基础的产业内贸易和企业内贸易模式。跨国公司大规模向世界各地渗透, 进行跨国生产、经营和销售, 不仅增加了东道国的对外贸易, 而且跨国公司开创的以公司内部分工为特征的国际生产一体化体系, 使跨国公司各分支机构之间的内部贸易量也急剧增加, 成为当今国际贸易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是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相互融合的一个突出表现。这种格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 只会进一步扩大。当然, 在不远的将来, 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可能会发生重大变革, 会变得更小而更有力, 成为一系列小企业的集团或联合体, 以提高对国际市场和社会变革的反应灵敏度。

(3) 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规则、政策的相互协调。世界贸易组织相关规则的制定已越来越多地把贸易、投资行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建立世界贸易组织总协定》的相关规则涵盖了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问题, 旨在进一步促进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 以扩展国际贸易和跨国直接投资。其中《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首次将国际贸易规则、政策适用于国际投资政策领域, 并禁止使用某些限制投资壁垒措施, 尤其是那些违背非歧视待遇原则的本地措施和平衡贸易要求的措施。《服务贸易总协定》将投资和贸易问题结合起来, 统一于一个单一的协定, 将外国公司子公司通过当地“商业存在”供应市场当作服务贸易的一种形式。

总之, 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将与贸易有关的国际直接投资问题和国际贸易同时纳入其枢架之内来签订协议和制订规则的做法, 反映了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这一发展趋向。

2 对两者融合的理论解释

20世纪60年代开始, 随着国际直接投资和要素跨国界流动的发展, 国际贸易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国际经济学家开始重视贸易和投资之间的相互融合的探讨。他们研究认为, 各国的国际贸易活动是在世界市场限制生产要素流动状态下实现世界资源合理、有效配置的非最佳途径;取而代之的是, 在要素实现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时, 贸易与投资两种方式的有效时空结合。早年分析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关系的是Veron (弗龙) 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以产品生命周期内不同时期产品要素密集性特征为主要分析对象, 从而寻找出有关产品出口或产业转移的内在依据。这样使得将贸易理论和投资理论纳入一个分析框架成为可能。

Buckley提出的内部化理论从交易费用的角度对国际化途径的选择进行了研究。该理论认为, 在不完全市场条件下, 企业若将所拥有中间产品 (科技和营销知识等) 在外部市场上实现交易, 就难以保证厂商的最大利益;若企业建立各海外子公司, 形成内部市场, 则可利用企业管理手段协调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 避免市场不完全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质是基于所有权之上的企业管理与控制权的扩张, 而不在于资本的转移。其结果是如果交易费用小于管理费用则选择国际贸易, 反之则选择对外直接投资。

Dunning (邓宁) 则综合了以往各个学派的成就, 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该理论对跨国公司开展国际直接投资、商品出口和契约式技术转让活动进行综合的分析。其分析范式核心内容由三项优势构成, 一是“所有权优势”;二是“内部化优势”;三是“区位优势”。理论强调, 当跨国公司只具有所有权优势, 既没有能力使之内部化, 也没有能力利用国外的区位优势时, 其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最好方式是许可证贸易;当又有内部化优势时, 最好选择则出口贸易;当三个优势都具有时, 可采用对外直接投资方式。

在理论发展过程中, 是日本的小岛清首先尝试把投资理论建立在国际分工的基石之上, 把国际贸易理论纳入国际直接投资分析。他认为国际分工原则与比较成本原则是一致的。一国国际直接投资往往从处于比较劣势的边际产业依次展开, 进而在他国形成新比较优势。因此, 其最终实现量则在于比较优势成本基础上的统一。

进入20世纪90年代, 出现将纵向一体化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和横向一体化国际投资理论纳入国际贸易理论分析框架的趋势。贸易、投资理论融合趋势进一步加速。不管是纵向一体化还是横向一体化, 两者思想的渊源均来自于内部化理论。

前者强调行业、产品存在差异、规模收益递增、原材料、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 在此基础上, 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关系表现为跨国公司各子公司间中间产品的进出口。要素禀赋差异越大, 进出口规模就越大。这样, 就通过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实现了交易费用的节约。

后者强调跨国公司知识产品的内部化利用, 以增强竞争能力。国家间相似性越高, 其市场规模、要素禀赋和技术效率的优势就越大, 从而越能吸引跨国公司的国际直接投资。

最后, 综合分析两者理论融合发展的过程, 到目前为止, 虽然两者融合程度已很高, 但仍不存在将两者一体化的理论。

参考文献

[1]张二震, 方勇.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相互关系的理论研究述评[J].南京大学学报, 2004, (5) .

[2]小岛清.对外贸易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7.

[3]刘益云.跨国公司经营优势变迁[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1.

国际贸易直接理论 篇4

2010-12-8

摘要: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外国对我国直接投资的规模越来越大,这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方面促进了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的增长,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扩大了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逆差,并带来许多问题,不利于我国金融稳定。本文主要对外国直接投资

(foreigndirectinvestment,以下简称FDI)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tradeinfinanceservices,以下简称TFS)的影响做详细的阐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外国直接投资(FDI),金融服务贸易(TFS)

一、文献综述

继我国加入WTO之后,2006年12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正式发布,中国各种金融服务业均对外资开放,标志着中国的TFS己经进入全球化的新纪元。随着近年来我国TFS的快速发展,流入金融业的FDI量明显增加。

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FDI与TFS之间的关系。Walter(1985,1988)认为,传统贸易理论依然很好的解释和分析TFS。邓宁(1977)提出了著名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用以解释外国金融机构为何及怎样进行海外扩张。Helpman、Krugman(1985)发现,以国际银行为代表的金融部门FDI与TFS的相互关系可以由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分析框架进行解释。Li等(2003)的研究表明,FDI对金融服务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FDI与TFS保持着互补关系。P.Moshirian(2004)的研究表明跨境支付形式的TFS和金融部门FDI已经成为TFS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内研究方面,姚站琪(2006)分析得出TFS与金融服务投资具有一定的同向相关性。葛玉萍(2007)认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服务业逐渐成为吸收FDI的主要行业,FDI影响着一国TFS和金融的稳定,政府有必要加强对FDI的监管。方慧、李建萍(2008)研究得出,我国金融业FDI与金融服务贸易额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的互补关系。但是总体上看,我国有关FDI对TFS影响问题的研究缺乏系统性。本文利用我国相关统计数据试图对TFS与FDI量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联系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并给出自己的结论。

二、中国TFS利用FDI现状分析

(一)中国TFS的现状和发展特征。

根据乌拉圭回合的解释,金融服务主要是指银行和保险业及相关的金融服务活动。服务贸易是通过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跨境交付和自然人流动四种方式提供服务。而所谓TFS,就是以这四种模式进行的金融服务的国际交换活动。

总体上,我国的TFS一直保持不断增长的态势,但它还有以下几点不足:第一,进出口结构不平衡。中国TFS逆差严重,且呈加剧趋势(见表1)。这是因为中国的金融市场在短时间内迅速开放,且投资政策优惠,从而外国金融机大量进入,相比之下,我国本土金融服务行业起步晚,产品和服务相对落后,很难与外国金融资本竞争。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1997-2008年整理所得

第二,TFS内部结构不平衡。在TFS进出口总额中保险服务业的比重占绝对优势(见图1),因此保险服务的进出口情况严重影响着TFS整体的走势。

(二)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利用FDI现状分析。

近年来,流入我国金融服务领域的FDI规模呈上升趋势(见表3),而金融服务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尽管在中国加入WTO后有很大提高,但之后起伏较大,这是因为金融行业容易受到世界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FDI对中国TFS发展的效应分析

(一)首先,FDI的流入对中国金融贸易的发展起着显著的积极作用。

1.经济增长效应。外国直接投资的进入可以提高中国金融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同时还有利于发挥FDI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而深化金融发展程度,优化资本配置,从而推动中国的经济增长,也必然会推动中国TFS总额的增加。如表2,随着金融业FDI的增加,中国TFS的进出口额和总额都出现了不同程度额增长。

产业变动效应。FDI的进入会直接对国内的金融企业产生竞争压力,迫使企业转变经营模式,改善服务质量,从而提高整个金融服务部门的经营效率。同时,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可以带来先进的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当外资金融机构采取合资或战略联盟的方式时,这种知识溢出效应将更加显著。

(二)相对于积极效应,外来资本的流入在一定程度上又阻碍了我国TFS的发展。

金融服务业FDI的进入使得短期内大量外汇资金涌入

1.加大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对出口产生消极影响;2.对我国的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产生消极影响,容易导致股票和房地产市场泡沫的产生;3.可能会加大中国通货膨胀的压力。FDI在加深我国同世界经济的联系同时,也使中国经济更容易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从而加大TFS中的不稳定因素。

四、利用FDI发展我国TFS的对策分析

在中国金融市场不断开放的情况下,金融服务业FDI必定会向中国加快转移。如何合理利用FDI这柄双刃剑,是中国金融业乃至中国整个经济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笔者提出以下一些对策:

(一)进一步开放我国的金融市场,发挥FDI对我国TFS的促进作用。由于FDI对我国TFS有着促进作用,而且随着金融业的开放,我国金融服务的比较优势也会逐步提高。所以,我国应该加快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的步伐,提高金融自由化的水平,改善我国TFS的结构和质量。

(二)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TFS结构向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变。作为TFS的微观主体,金融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十分关键。我国的金融机构要充分抓住TFS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引进新的金融服务种类,增加金融服务的技术附加值,提高我国金融服务的知识技术含量,从而改善TFS结构。

(三)建立完备的金融监管体系,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与货物贸易领域相似,中国的TFS市场在加入WTO之后也面临如何逐步开放和实施有效保护的问题。其中,主要问题就是如何稳定TFS的进口量,使其不至于在短期内增长过快以至于过大而冲击国内金融服务业。为此,我国应提高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能力,鼓励其与中资金融机构的合作参股,提高中资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同时,应逐步取消或降低对外资金融机构实行的不必要的优惠,施行与中资金融机构一致的监管政策。

(四)在吸引FDI的同时加大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我国金融机构要积极开拓TFS的新领域,提高现有国际业务及中间业务的档次,发展我国外向商业存在模式的TFS,增强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金融服务机构也可以通过建立更多的海外分支机构在国际金融服务市场争取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Helpman E,Krugman PR.MarketStructure and ForeignTrade[M].Cambridge,Massachusetts: TheMIT Press,1985: 31-66

国际贸易直接理论 篇5

一、国际直接投资的特征

二战以来, 国际直接投资的迅猛发展, 使其成为国际投资最主要的投资方式, 最突出的是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 其特征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

1.在国际直接投资活动中, 投资者对企业所拥有的股份权与其对企业的管理控制权是符合的, 其持股权与其控制权成正比关系。如果一个企业是由一个投资者单独出资创立的, 则该企业的所有权都由此出资者所持有, 并且此出资者持有该企业的所有管理控制权;如果创立的企业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出资者共同出资创立的, 那么对该企业管理控制权的划分按照出资额的多少来确定。但是由于各个企业的股权结构和组织形式有所不同, 因此取得有效的管理控制权所需要的股份比例也是有所不同的。

2.目前国际上对于国际直接投资所需要拥有的最低股权比例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国际货币资金在其出版的《国际收支手册》中曾指出, 在被投资的企业中拥有25%或更多的股权, 可以作为控制经营管理权的合理标准。许多国家的法律或有关的法规也规定了构成直接投资所需拥有的最低股权比例, 以区别于不同形式的投资, 但是各国的具体解释和标准也是有所不同的。比如, 日本外汇管理法中所指的对外直接投资包括本国投资者对境外企业进行的10%以上所有权投资、对该企业提供的贷款或出资虽不满10%, 但同时通过非股权的形式与该企业保持长期持续的关系。

3.国际直接投资与以证券为媒介的国际间接投资有着根本的不同。直接投资是一种经营性投资, 无论哪一个行业被投资者投资, 取得企业的经营控制权一直都被确定为前提条件;而国际间接投资是以取得一定利润为目的的获得境外有价证券的行为, 一般不存在对企业经营管理权的取得问题。两者的基本区别在于是否拥有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权。

二、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

1.企业为实现自身的全球发展战略, 取得最佳经营效果而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全球发展战略是跨国公司进行全球扩张的一种经营战略, 全球战略动机是国际投资发展到较高层次的体现。

2.为境外石油、矿产品等自然资源和林业水产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对外投资, 以取得自然资源为目的的投资一直在国际直接投资中占有重要地位, 因为要开发自然资源只能在存在着自然资源的地方进行投资。

3.企业为利用境外廉价劳动力、土地等资源, 降低企业的综合生产成本, 维护或提高企业竞争能力进行投资。从企业经营战略的角度来看, 这类投资大多出于企业防御性竞争的需要, 因此, 它不属于进攻性的投资动机。在国际化管理中, 劳动力的移动受到很多方面的制约, 而土地则是不会移动的, 于是投资者要利用外国国家这方面的廉价资源, 就必须采用直接投资的方式, 直接利用低成本的投入, 提高企业的经营效果。这一动机不仅存在于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 也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之中。

三、国际直接投资环境分析

国际直接投资环境是指能影响国际投资活动的各种外部情况和条件的综合体。各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使外国投资者面临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在各种不同类别和程度的风险中, 投资者最关心的是影响投资安全的风险。因此, 境外企业对投资环境的认识和分析首先从一般的政治风险开始, 然后扩展至可能影响投资和经营活动的各种外在条件。投资环境既包括政治方面、法律方面、经济方面的内容, 也包括社会方面、文化方面、自然方面、地理方面的内容, 所有这些都会不同程度的对国际直接投资环境产生影响。

四、国际直接投资对中国对外投资的深远影响

我国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是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一项事业, 其基本目的是为了发展和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 促进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通过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 有利于充分地发挥我国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的优势, 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同时也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其他各个国家的各种资源, 引进其他国家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带动商品出口, 开拓国际市场。

1.直接利用外资, 是指以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方式引进的外资, 其具体形式有: (1)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2)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3) 外商独资企业; (4) 中外合作开发。

2.间接利用外资, 主要是指利用境外贷款和国际证券融资, 其具体形式有: (1) 商业银行贷款; (2) 国际证券融资, 包括企业境外上市和国际债券融资。

3.灵活利用外资, 是在合同的基础上中外双方就一项共同进行生产或服务的事业所做的合理安排, 具体的形式有: (1) 补偿贸易; (2) 对外加工装配, 包括来料加工和来件装配。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作为国际间经济技术合作重要方式的国际直接投资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国际直接投资有利于促进国际的分工合作和全球经济的发展。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企业间的竞争力不断加剧, 深受国际直接投资的影响。本文重点介绍了国际直接投资中的一些基本做法及其对中国所产生的一系列深远影响, 包括国际直接投资的特征、动机、投资环境以及对中国对外投资的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直接投资的特征,直接投资的动机,投资环境,直接投资对中国对外投资的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昆成, 朱建华.国际直接投资理思辨[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3 (11) .

[2]董梁.对西方投资实践的认识及中国投资策略的选择[J].当代财经, 2002 (05) .

[3]齐晓华.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及其在国内的研究[J].经济经纬, 2004 (01) .

国际贸易直接理论 篇6

一、国际投资理论的发展

虽然早在十九世纪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就已经被提出, 但具体详细的国际投资理论产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 美国学者海默是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奠基人, 由他提出的垄断优势理论是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持续发展的标志。 同一时期,卡森、巴克莱和拉格曼的市场内部理论及维农强调的贸易理论被相继提出。

上世纪七十年代,英国学者邓宁提出国际生产折中理论,该理论强调,企业进行国际投资的行为要包含以下几个要素:所有权优势。 换句话说就是,企业所拥有的国外企业无法得到的,唯一的某种资产,促使企业拥有生产技术及组织管理等优势;内部化优势。 市场交易无法避免信息不对称及竞争等因素的存在, 而这些都是造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缺乏竞争的关键因素,因此为了保存企业所有权优势,当该企业通过进行内部转移而获取的利益大于市场交易实际收益的时候就是该企业能够选择对外投资的时候;区位优势。 生产要素、运输成本及地理所在等方面因素是企业在进行投资地点选择时的考虑关键。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世界经济逐步全球化,发展中国家也陆续加入探讨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行列, 且发展中国家具有越来越强劲的发展趋势。 这种趋势将国际生产体系所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大,于是部分工业化国家为了获取更大收益,便想借此势头开展对外投资,且对外投资欲望越演越烈。 同一时期,很多针对发展中国家,且比较著名有效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相继出现, 例如日本学者小泽辉智提出的动态比较优势投资理论。

二、我国对外投资的现状及相关理论认识

我国跨国企业所采用的对外投资方式与许多发达国家相较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区别。 发达国家的企业对外进行直接投资是出于资本过剩, 也就是说发达国家只是利用对外直接投资来进行国家的资本输出,以获取更大的经济收益。 但我国企业一般都是在企业经济稍见起色就开始对外进行直接投资,与资本过剩毫无关联。 并且,由于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国内没有充足的国家建设资金,因此企业进行对外投资,加强外资合作,能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国家经济的发展。 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动因方面还是在对投资所获收益进行价值判断方面, 我国的对外投资都与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当国内的产业结构已经相对稳定且到达了一定的高度, 发达国家才会开始进行对外投资, 这样能够很好地在各个微观经济主体面前展现出自身的国际生产体系所具备的绝对优势。 但是我国的经济还处于发展状态,产业结构并不健全,需要不断完善,加上国家整体上的产业素质偏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但我国的对外投资也具有其独有的特点。 也就是虽然国内的生产结构还存在很大程度的缺陷,且位于中低层,无法与高强度化的发达国家相比,但我国懂得对国际生产体系进行反向利用,使其不断提升我国生产结构的层次。

三、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对我国对外投资的影响

(一)发达国家对我国直接投资的结构形式

经过早起掠夺及工业机械化的飞速发展, 发达国家积累了雄厚的国家资本,伴随着资本边际使用率地不断递减,当国内资本效益处于低靡状态时, 发达国家为了实现资本利益的最大化便将资本流向具有更高使用效率的国际市场,属于发展中国家,且劳动力量雄厚的我国就是发达国家资本流入的主要市场。 二战之后,新技术获得高速发展,工艺流程及现代技术成为国际分工的基础, 发达对我国进行直接投资的结构也逐渐趋于复杂化和多样化。 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水平型投资。 这种投资模式是指,对外投资企业将国内不同规格及不同品种的同类产品的产品经营和生产拓展到我国合资企业或子公司,以实现国际生产分工的形成,主要体现在食品、服装及机械制造等行业;

(2)垂直型投资。 这种投资方式主要是指对外投资企业到我国建立子公司,且该子公司与其国内产品的生产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从而实现子母公司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合作。 垂直型投资还可细分成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子母公司生产的产品不同,但具有一定关联性,例如加工行业与资源开采行业。 对外投资企业将资源的开采和提取工作放置在我国,加工工作放在工业化国家,销售工作则由母公司全权负责。 另一种是子母公司生产相同产品,但各自所承担的生产工序不同,例如汽车及电子行业。

(3)混合型投资。 这种投资方式是指对外投资企业到我国建立与国内经营和生产完全不同的子公司。

(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对我国对外投资的积极影响

首先,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促进了外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庞大的资本,这些资本流入中国的生产领域,对中国资本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程度的促进作用。 同时,国外跨国企业在中国建立的子公司及合资企业的各项生产与经营活动增加了中国的税收, 使得中国资本存量不断增加,刺激国家经济增长。 其次,国外投资企业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其使得科学管理的经验及先进技术在东道国大范围扩散,从而创造了有利的中国技术现代化条件,加快国家经济的发展。 最后,国外投资为我国公民就业创造了更多机会,其对广大劳动者进行的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三)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对我国对外投资的消极影响

首先,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国外企业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会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国家的经济发展,这就威胁到中国的经济主权,甚至危及国家的经济安全。 其次,部分国外企业会利用直接投资将污染严重的产业生产放入中国,从而破坏中国的生态环境。 再次,对外投资企业一般都是选择中国相对发达、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区域进行投资,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中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最后,大量外资的涌入会对中国政治、传统及文化产生影响,严重时会使中国社会环境遭受污染,形成不同程度的社会问题。 所以,中国要采取有效的规则与政策,在积极引进外资促进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抑制其产生的消极影响。

四、结束语

我国对外投资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相当喜人的成绩, 许多企业都已经将产品推向了世界各地,不断地壮大了企业自身规模,强力刺激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 想要使我国的对外投资保持长久发展及不断进步, 我国相关部门及相关人员必须潜心投入对外投资理论的研究, 力求在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各项审批制度的前提下研究出与我国国情及发展实况相匹配的对外投资理论, 促使我国在对外投资这条道路上走得更稳, 更持久, 不断加强我国金融贸易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从而增强综合国力。

摘要: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产生于十九世纪,而我国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对该理论进行研究,研究目的旨在对外商投资及我国对外投资之间的关系进行充分认识,力求二者之间的关系能够与我国产业结构更加相符。本文先就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进行阐述,再对我国对外投资的现状及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最后论述国际直接投资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国际直接投资,发展,我国对外投资,影响

参考文献

[1]程伟力,张亚雄.当前国际直接投资特点及我国政策建议[J].发展研究,2010,(6):22-24

[2]桑百川,靳朝晖.国际投资规则新发展及对中国的影响[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5(3):224-228

[3]王倩,游滔.略探法国对外直接投资法及对我国立法的影响[J].法国研究,2012,(4):69-74

[4]王爽.日本对外投资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影响[J].东岳论丛,2011,32(2):146-150

[5]谢娟娟,梁莹莹,张加恩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模式与决定因素——基于2000-2010年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3,(10):154-163

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关联性 篇7

在我国目前的对外贸易中, 反倾销现象严重, 出口商品遭受的反倾销诉讼, 给我国的出口业造成了巨额损失, 就我国对外贸易的许多国家而言, 反倾销发起较为频繁的是美国和欧盟。随着我国近几年对外贸易的发展, 一支发起反倾销的新生力量逐渐形成, 如巴西、印度、南非以及阿根廷等。经相关商务部调查, 发现我国的多种商品遭受反倾销诉讼, 反倾销这一问题, 严重阻碍了我国的出口业发展, 出口产品逐年减少, 市场萎靡不景气, 相应的产品生产企业效益平平, 甚至造成许多企业不堪重负, 被迫停产, 反倾销的危害已经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发展造成一定难以挽回的局面。数年来, 对外贸易遭受反倾销频繁, 当务之急, 我国必须拿出相应的对策, 应对反倾销。

二、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关联性

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背景下, 国际贸易与国际资本流动是两大重要议题。国际贸易发展中, 传统贸易理论较重视对国际贸易发展造成影响的自由贸易, 而对国际贸易造成很大影响的资本自由流动, 却不予以重视。传统贸易理论更趋向于对自由贸易理论体系进行假定形式的构造。国际资本流动中的国际直接投资, 简称为FDI, 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 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有着密切的关联性。

在世界开放经济中, 生产要素于不同的国家中, 自然禀赋自是不同, 因此会引起各个国家生产要素价格的不平衡, 在国际贸易中, 商品价格均等应通过商品国际流动和生产要素两项因素来实现。生产要素及货物流动中的其中一项在国际流动中, 若阻力相对较小时, 就能促成国际间商品价格的均等。所以国际贸易量与生产要素两者之一, 此消彼长的形式用以促成国际价格平衡。而商品的自然禀赋以及要素差价是各国之间发生贸易的直接原因。市场是竞争的市场, 国家或是企业在贸易中, 会使同质生产要素在国际贸易中获取相对或者是绝对收入。较之一些发达国家, 我国属于资本欠缺, 劳动力充裕的国家。在出口贸易的商品中, 劳动密集型产品相对其他贸易产品, 有一定的优势, 出口贸易的相对利益较高, 因此, 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我国的出口贸易中占绝大多数。基于俄林理论, 从贸易两国, 贸易商品以及不同要素的框架进行分析, 因此而得出贸易与投资替代模型, 即著名的蒙代尔模型。蒙代尔模型是指跨国商品贸易能够由直接投资所替代, 而且在现实的国际贸易经济中, 这种两者相互替代关系也得到了相应的证明, 但实际上, 由于在国际经济中诸如要素配置格局, 资本流动, 存在的国际贸易壁垒等影响因素, 蒙代尔模型并不能够趋于理想化, 也就是说直接投资并不能够完全替代商品贸易。

经由世界贸易组织研究发现, 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存在着一种国际化特征性的关系, 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两者总呈相互影响的格局, 如国际贸易会引起并导致最终的国际直接投资, 反过来亦有同样的效果。一些企业在国家直接投资之前, 先是从最基础的生产销售做起, 通过国际商品贸易进一步实现海外公司分支机构的设立, 以此来逐步实现企业产品跨国生产销售, 进而促成业务国际化的进一步实现。以上可以看出, 国际直接投资于国际贸易呈现一种线性结构, 顺序先后分明, 世界贸易组织指出, 制造业的国际贸易可经由国际直接投资所替代。而从自然资源部门的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关系来看, 两者却呈相互促进的关系, 因此就自然资源部门而言, 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亦呈现一定的线性关系。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行业中, 这两者之间始终以线性关系相互作用并影响, 也存在非线性的关系在其他行业中。

三、规避反倾销壁垒的出口贸易与对外直接贸易关联性应用

针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反倾销现象, 应加强联合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以及出口企业, 积极应对国外对华反倾销势力, 利用出口贸易与对外直接贸易的关联系, 我国企业应加大对外直接投资, 对外设厂投资, 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同时, 还能够以应变的姿态积极应对反倾销现象。同时还要加快完善相应的出口贸易机制, 并调整出口商品结构, 多方位优化政策, 以促使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

根据我国的出口贸易现状, 需积极应用对外直接投资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自然资源与服务业应加大力度对外开发, 制造业对外投资也是重点, 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 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十分关键。制造业对外投资, 基于我国对外贸易现状来看, 多数是初级产品生产制造, 而初级产品生产制造所创造的利润值低, 因此要想通过制造业对外投资来带动其他产品贸易, 作用不会很明显。而如果在制造业对外投资中, 对初级产品做深层次加工, 这样便可以起到贸易创造效应。制造业在对外贸易中, 附加值较高, 尤其是一些机械类行业, 机械的零部件配置以及原材料都是与相关的技术相结合, 在制造业对外投资中, 能够将我国的相关技术引入国外, 而机械零部件配置以及原材料的出口同时也加大了该技术的广泛传播, 因此贸易创造效应在这一过程中明显突出。随着国际经济的不断发展, 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关联性也在不断加深, 我国应依据自身对外投资的现状, 在新形势发展趋势下, 积极加强对外直接投资战略, 完善相关的境外投资立法, 并鼓励和支持企业在这一竞争激烈的国际形势下, 开展跨国经营, 并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龚晓莺.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及政策选择[D].复旦大学, 2003.

[2]赵春明, 焦军普.当代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交叉发展趋势[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02:34-40.

[3]祖强, 梁曙霞.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J].唯实, 2004, 06:27-31.

[4]陈铭.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双向作用的微观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04:105-109+127-128.

国际贸易直接理论 篇8

FDI与国际贸易关系的相关问题研究

FDI与国际贸易关系的理论研究

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是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的结果,两者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这引起了学者们对两者之间关系的长期探索,从而出现了一系列描述国际贸易和之间关系的理论。因此,目前,对于FDI和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学术界主要有两种基本观点,一种是替代说,另一种是互补说。

替代关系的理论。替代关系理论主要有Robert.A.Mundell提出的替代理论、Buckley&Casson提出的内部化理论以及Dunning提出的国际投资理论等,利用以上三种理论对FDI和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二者之间为替代关系[1]。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Robert.A.Mundell针对FDI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采用标准国际贸易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如果进口国对资本密集型的进口产品征收关税,那么必将提高该产品在本国的销售价格,从而刺激该产品在进口国扩大生产规模,一旦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量的增加,必将提升进口国内部对资本要素的需求,最终导致资本价格上涨。因此,由此产生的高额利润空间,使得驱使资本从出口国流向进口国,从而扩大了进口国对进口产品的生产。虽然该类型的资本流动并没有增加产品的总产量,但以进口国对某一特定产品的生产,最终将有可能替代出口国的部分产量。由此可见,FDI与国际贸易之间为一种完全替代的关系。

英国学者Casson和Buckley在参考有关企业理论的基础上,重点对跨国公司进行专题研究,提出了内部化理论,并从贸易方式选择的角度证明FDI与国际贸易之间是一种替代的关系。所谓内部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其国外的子公司之间可以进行内部交易,虽然这种交易形式完全替代了市场交易行为,但无形中也起到了降低成本的作用。还有英国学者Dunning的国际投资折中理论,从参与国际生产方式的角度说明了FDI与国际贸易之间是一种替代的关系。国际投资折中理论认为,当企业同时具备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等条件,企业才具备对外直接投资的能力。同时,该理论还特别强调了区位优势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如果该企业不具备区位优势只具备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那么企业只能选择以产品出口的方式参与国际生产。

互补关系理论。互补关系理论的代表为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提出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经济学家Makuson和Sevensson提出的合作理论[2]。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的核心是,投资国的对外投资方式应从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边际产业依次进行,如果对外直接投资与本国的技术差距越小,那么本国的技术就越容易被投资国所吸收。由此可见,只有挖掘本国潜在的比较优势,进而加大两国间的比较成本,才能为更大规模的贸易活动创造条件。也就是说,FDI与国际贸易之间存在互补关系,而并不是对国际贸易的简单替代。

经济学家Makuson和Sevensson根据要素比例模型对商品贸易和要素流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指出二者之间是替代关系还是互补关系主要取决于贸易要素和非贸易要素之间是“合作关系”还是“非合作关系”。若贸易要素和非贸易要素是“合作关系”,则商品的贸易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即表现为互补关系。

FDI与国际贸易关系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

投资补偿理论。

投资补偿概念最初是有经济学家Bhagwati提出的。经济学家Bhagwati在利用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两种生产要素的一般均衡这一标准的国际贸易模型对投资国出口和投资的最优选择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通过补偿投资虽然能够提高投资国的长远利益,但由于自由竞争阶段的企业往往仅考虑眼前的利益,最终导致补偿投资难以实现[3]。Bhagwati从寡头竞争的角度对补偿投资做了进一步研究,指出“搭便车”的现象不仅会限制补偿投资发展,而且补偿投资的规模与投资国的企业数量成反比;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FDI与国际贸易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梳理。他认为,补偿投资可以通过保护供给和保护需求等途径缓解东道国的贸易保护程度[4]。保护供给是指作为贸易保护政策制定者的东道国政府,同时也是保护供给者,补偿投资可以使东道国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投资的补偿和充实,从而提高其对外来投资企业和投资国的合作兴趣,进而降低本国的贸易保护壁垒;保护需求是指作为保护需求者的厂商、劳工组织等,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会积极促使本国政府为其提供保护优惠政策,进而维持或降低贸易保护壁垒。

有关实证分析。

经济学家BruceA.Blonigen和RobertC Feenstra对FDI和贸易威胁进行了细分和研究,并将FDI细分为并购投资和非并购投资,将贸易威胁细分为免责条款调查和反倾销调查,根据日本与美国之间的投资和贸易方式的相关数据,对FDI与贸易威胁进行了系列分析[4]。研究结果表明,FDI对免责条款调查具有一定的化解作用,而对反倾销调查的化解作用不明显。然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技术途径”与“政治途径”的区别,反倾销调查主要采取的是“技术途径”,调查的重点是某一类型产品出口价格与国内价格的差异以及是否触犯进口国的利益安全;而免责条款调查更多侧重的是“政治途径”,主要考察是本国的产业结构和各利益集团游说政府的能力,因而该模式受FDI等因素的影响比较明显。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分析法,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外资企业并购比新建投资对东道国国民的心理冲击更加强烈以及短期内新建投资创造的就业机会要比并购方式更多,所以在对免责条款调查的化解作用方面,新建投资要明显大于并购投资。

FDI与国际贸易关系的结论与相关建议

加强FDI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研究

目前,对FDI和国际贸易关系的研究主要偏向于FDI对投资国的出口和接受投资国的进口的影响上,而对投资国的进口和接受、投资国出口的影响研究却相对较少,但国际贸易是由进口和出口两部分组成,现有的研究无疑还是不够全面[5]。为此,应当加大对投资国进口和接受投资国出口的影响的研究力度。同时,国际贸易对FDI的影响也应该加以重视,因为FDI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影响是互相的而不是单向的,这些都应当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重点研究服务业FDI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服务业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趋重要[6]。同时,服务业FDI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已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但是,从目前的研究方式以及公开发布的研究成果来看,关于服务业FDI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研究活动和成果均较少,为此建议加大对该领域的研究力度。

加强对细节方面的实证分析

FDI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积极的、正面的,而这些影响大多是通过详实的数据经过分析得出的。但是大多数数据都是整体数据,很少有人就各细小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验证,例如就某个产品或者某个公司进行数据分析,对于细节方面的大量研究分析,会使FDI与国际贸易之间关系的理论体系更加完整和充实,同时也更加贴近现实。

加强FDI对跨行业国际贸易影响的研究

某一特定行业FDI流入和流出之间的变化,必将改变与其相关联的上下游行业的比较优势,进而改变其生产格局和贸易格局。而且,在FDI总体规模基本不变的情况下,FDI对某一行业的过度关注和流入,势必会影响到对其他行业的关注和流入,进而影响到其他行业的国际贸易活动。为此,建议加强对FDI对跨行业国际贸易影响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蔡锐,刘泉.中国的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是互补的吗———基于小岛清“边际产业理论”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4(8):34-35.

[2]小岛清.对外贸易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3]hagwati B,Jagdish N,Richard A.Quid Pro Quo Foreign Investment and Welfare:A Political-Economy-TheoreticModel[J].JournalofDevelopment Economics,1987(27):127-38.

[4]hagwati B,Jagdish N.Quid Pro Quo Foreign Investme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s,1992,82(2):186-190.

[5]李辉,侯铁珊.韩国对华直接投资与中国对韩进出口关系的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10):26-27.

国际贸易直接理论 篇9

1 直接的外国投资与出口:公司成本效益构成分析

对于一个公司来说, 在多个国家销售一种产品时, 有三种策略可以选择:第一, 生产环节放在本国市场, 然后在外国市场进行销售, 这就是出口;第二, 生产环节放在本国市场, 并同时在海外另建新厂来销售, 这是直接的国外投资;第三, 和某外国公司订立特许权的相关合约, 让这个公司有在海外市场实施生产销售的权力, 这就是特许权贸易。在本文中我们主要研究直接的外国投资与出口。

首先我们来假设出一个公司, 它的市场需求曲线所描述的是出口国外市场与国内市场。我们可以将固定成本划分成两种:一种就是公司的固定成本, 其与公司的每一个部门都有关, 主要包括了公司的管理、研发、开发与促销成本;二是国内每个工程的固定成本, 指的是在国内的市场中经营一个工程所需的固定成本, 其内容是与工厂的运营联系在一起的。

在国内进行生产然后出口到国外市场的公司, 在经营一个工厂的过程中, 我们需要承担的虽然只有这个厂的固定成本, 然而在国外的市场中进行销售时的关税以及运输成本都是其必须要承担的。所以, 如果公司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 那么它在其他国家的销售额将会被该国家的边际成本所影响。实际上, 如果公司进行出口贸易, 那么关税与运输的成本越高, 公司在海外市场上投入的边际成本也就越高, 而在该国市场上所获得的利润也就越少。

2 直接的外国投资与出口决策:市场结构的分析

产业经济学在国际化方面的主要表现为, 将市场结构中的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以及交易成本等构成, 当作为决定外国投资与贸易流的动力。

当固定成本变大时, 将会出现公司这个级别的规模经济, 这将导致决策向直接的外国投资倾斜。但同时也会因为存在工厂这一级别的规模经济, 而让决策向出口模式倾斜。对于小国经济而言, 在企业出口中的规模经济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只有将出口利用起来, 公司才会有机会获得经济性非常强的大规模生产。若最优规模的工厂在国内大规模市场中出现, 出口选择将会比直接的外国投资更有优势。

将产品差异与规模经济糅合在一起来分析企业在国际经济中的行为, 是新的产业经济学中的重要问题。若让产品差异化与规模经济相结合, 那就能对产业中的内贸易现象做出较为全面合理的解释了。这主要是因为, 规模经济鼓励在某个国家进行多样化产品的统一生产, 而产品差别化则对单种产品的生产多样化是非常有利的, 各个国家中的各个公司进行专业化生产上的相互贸易。也因此产品差别化与规模经济对国际贸易是鼓励的, 但却并不支持直接的外国投资。

3 交易的成本是贸易和投资的决定因素

所谓交易成本理论, 其在新的产业经济学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 该理论在国际产业经济学中的运用, 一般涉及的将会是对特许权贸易和垂直一体化等各项投资活动的解释。

特许权贸易就是一个拒绝出口的企业利用将特许权交给外国的公司, 让外国公司在其所在的国内市场上开展生产与销售等活动, 并以销售的情况为基础, 按比例来使用收取特许权的费用。从授予特许权的公司方面上来说, 特许权所具有的主要优势就是它可以让公司减少在进入国外市场时所需要支付的息成本。然而特许权贸易所涉及的是公司与公司之间合约关系的贸易成本, 而公司对授予特许权的运用将会受制于目标市场的相关信息。

用交易成本的方法来分析跨国界垂直一体化, 不仅仅可以应用于国家边界的内部分析上, 同时还能应用在跨国界垂直一体化的分析上。与通过市场方式对生产进行组织的方式相一致, 利用垂直一体化的方式来组织生产, 这里的交易成本中主要有讨价还价与有限理性等问题。

4 市场绩效、汇率波动与国内价格分析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人们在分析产业经济绩效的过程中, 常常会将思维只固定在国内的经济范围中, 但是却下意识地忽略了国际上的经济关系。从实际上来看, 投资流与贸易同样会对国内市场绩效造成极大的影响, 它的途径有两个:第一, 利用进出口、投资流与贸易来对国内市场产生的绩效施加影响;第二, 利用汇率波动来影响对国内价格以及国内的市场绩效。

为了在不完全的市场竞争中找到汇率波动对国内价格造成的影响, 我们先假设有一个美国公司和英国公司, 二者针对一些产品在美国市场上进行了与古诺寡头相似的竞争。二者都在常数的平均与边际成本的条件下在各自国内进行产品生产。美企成本用美元表示, 英企成本用英镑表示。汇率指的就是用一美元可购得的英镑数, 它的增加就代表英镑相对于美元的贬值。当用美元等价物进行边际成本的衡量时, 其汇率增加就意味着美元增值。而英国公司用美元价格来表示, 边际成本越低, 其能产出的就会随着利润的不断变大而变大。如图1。

这就代表英国公司增加了均衡产出与美国公司降低了均衡产出。美元的升值会对美国的价格造成什么影响, 这主要取决于二者在联合产出上究竟降低了还是有所增加。在该模型里, 若是英国公司在产出上占据主导地位, 美元的升值就会让美国的均衡价格下降, 所表现出来的另一个现象就是, 美国在均衡价格方面下降的程度要比美元升值的幅度小。如果市场正处在一个不完全的竞争格局中, 那其中的公司在产出方面的变化就意味着汇率波动是以价格机制为标准分配的。

也许对两个公司汇率方面的前后变动来说, 边际成本仍旧没有价格成本大, 然而价格的降低却会让美国人得实惠。而美元的升值也就意味着美企在均衡产出方面正不断地降低着, 并据此推测出在均衡就业量方面出现的下降。

5 国内市场绩效受对外贸易的影响

通过“结构、行为、绩效”的分析模式可以看出, 当外国供应商不断涌入到本国的市场竞争中来时, 本国企业关于市场势力的行使方面的能力就会有所下降。若快速扩张产量可以带来利润, 主导性厂商将价格控制在边际成本以上的能力, 就会被追随性厂商扩张产量的行为给限制住, 那些可以在其他市场上完成生产能力转移的各大外国供应商, 将全部变成这种带有追随性质的厂商。

除上述理论外, 从寡头合谋理论入手, 同样也能得到这种结论。约定合谋的协议同对协议的忠诚都是寡头合谋中重要的问题。而寡头间的差异性将会是导致协议瓦解的重要原因, 并且它还会对寡头间的协调配合造成阻碍。若国外的生产商在市场份额中所占的份额过大时, 那么寡头间的暗中配合或其他形式的合作就很难成功。

很多研究经验都证明了这种预测的正确性。表1的研究结果中显示, 在这三个国家中, 进口和国内市场在生产方面的比率越大, 其价格—边际成本在加成幅度上就会越低;而价格—边际成本的加成幅度会跟随国内市场集中度的提高而不断增加。

6 结语

综上所述, 当前世界各国间在贸易的方式上, 一般都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从各种实践与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 虽然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中, 美国同其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关系能够被完美解释出来, 但是它的存在并不被发达国家主体贸易所承认。同时, 事实也证明, 将资源投入到高效生产技术与产品开发的R.D活动中, 是可以获得更多贸易盈余的。最后一点就是, 国内的市场绩效是会被投资活动与国际贸易活动等所影响的。

参考文献

[1]刘志彪.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基于产业经济学的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 (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 2002 (03) .

[2]耿楠.FDI对中国贸易结构变化的影响: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 2007.

上一篇:语文课堂教学节奏漫谈下一篇: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