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概论论文【食品安全与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

2024-06-11

国际贸易概论论文【食品安全与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共8篇)

国际贸易概论论文【食品安全与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 篇1

食品安全与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

学院:包转与印刷工程学院

专业:木材科学与工程

姓名:施少虎

学号:09064110

摘要:食品安全不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而且影响食品生产企业尤其是食品出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我国是食品出口大国,但由于在食品安全方面还存在一定隐患,食品技术法规和标准与国际上许多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致使我国食品出口频频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给我国食品贸易造成巨大损失,严重影响了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针对上述问题就如何提高食品安全性,市食品安全进一步适应社会的发展,冲破壁垒的束缚。本文对WTO有关食品安全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我国的具体差距,同时提出建议,建立和完善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希望能对我国食品安全和食品出口贸易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安全管理;技术性贸易壁垒;WTO;出口

食品安全问题是当今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它与出口贸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虽然食品安全不是因出口贸易而产生的,但由于进口国对进口食品安全的要求,客观上也促进了食品出口国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和对食品安全标准及要求的更新,提高出口国的食品安全水平。同时进口国为了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对出口国家的食品设置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视屏的安全标准和要求几乎达到了苛刻的程度,可见通常对食品的安全程度要求越高,食品的出口贸易越有保障。

另外,食品的安全问题不仅事关消费者的生命健康,也为系着经济的发展,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及经济具有更为重大的影响,其带来的挑战以及所赋予的使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严峻和重大。如果说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是所有食品企业必须面对的一道看的话,那么个别食品不安全事件所产生的信用危机则让更多无辜的食品企业处境艰难。

根据相关媒体提供的信息,有毒产品的事件频发,除了“度牙膏”事件外,还有闹得沸沸扬扬的美国家庭宠物食品中毒事件和近年来发生的苏丹红、孔雀石绿、劣质奶粉、肉类氯霉素残留超标、二恶因、瘦米精等食品安全问题,尤其是此次“度牙膏”事件在媒体的渲染下,已从个别企业的个别产品质量问题演变成了“中国食品有毒”的全球性恐慌,严重影响了我国食品行业的整体形象,给中国出口企业的食品安全性带来了信用危机,严重制约了国外市场对我国食品的进口需求,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我国食品行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一道硬伤。当然,外贸问题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以商品质量为由实行贸易壁垒之实,在国际间也时有发生。可是,可是如果经过调查证实,确实有一定比例的中国出口食品存在安全问题,那么,我们就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努力探索一个系统性的解决之道。

我国食品行业品牌缺失的不良影响日益凸显,一些国家因我国骂我各地区的个别食品出了问题就全面封杀我国所有的同类产品,给整个行业的发展蒙上了阴影,美欧等国家出台的花样翻新的技术贸易壁垒成了我国食品出口必须面对的挑战

一、我国出口食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农产品食品安全的发展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存在一定问题:例如食品污染时有发生,食品安全卫生标准与国际标准采标率仍有差距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发达国家不断提高对食品安全的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以食品安全为由,利用WTO允许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制定日趋复杂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是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食品贸易面临越来越严重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如今,食品安全事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也事关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如二噁英、疯牛病、禽流感、等事件,致使上亿人面临健康威胁,甚至造成许多人死亡,其影响常常超越世界,波及全球。不仅引起消费者极大的恐慌,甚至引发经济和政治危机。对此,各国支付纷纷研究食品安全计划,采取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等各种措施来保障食品安全。

2000年,欧盟发不了食品安全白皮书,重新构建了一个新的食品安全监管框架,内容覆盖了牲畜饲料监管、消费者健康保护、生产着和供应商保证食品安全的职责等,并拟进一步强化欧盟成员国之间的食品安全网络与预警系统。

日本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第一大市场,2006年,日本正式对进口农产品实施技术标准十分苛刻的《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该制度对所有农业化学品残留制定了限量标准,涉及多个限量标准,全面提高了进口农产品的技术门槛和市场准入标准,直接影响到我国几十亿美元的农产品和食品的出口贸易。

加入WTO后,我国部分农产品食品的地劳动力成本优势,基本上被规模小、技术差、质量低、不符合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劣势所抵消,对我国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产生了不利影响。例如,我国冻兔出口两曾居世界前列,现在只有个别省份还在出口,出口企业已经由过去几十家缩减为几家。鲤鱼、对虾、贝类等水产品出口也在相继走下坡路。

我国农产品食品出口受阻,在不少情况下是信息系统不发达、缺乏对进口国各种技术限制的了解所致。要获取对方要求的标准、技术法规,常因交涉不力而误为成交机会,出口成本增加;为符合一些国家的技术标准,企业是必要修改或改变设计、工艺,还要多次检测,甚至推迟交货,相应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

2.出口管理环节和措施存在差距,出口动植物源性食品存在质量隐患。具体表现在:一是动物防疫体系不完善,国内动植物疫病疫情、有害生物严重。二是农兽药市场管理混乱,使用违禁药物的现象严重。三是我国食品安全技术法规与标准离国际上的要求差距太大。四是生态和生产环境污染严重。国内空气、水源、土壤污染严重,动植物源性食品随时可能发生微生物超标、重金属超标等情况。

3.出口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生产及检测设备落后,未形成规模化管理是制约出口的又一重要因素。多数出口企业之链管理水平不高,生产及检测设备。部分出口企业的自律意识不高,虽然建立了产品质量监控体系,但在利益驱动下,对自生出现的问题隐瞒不报,有些企业在转货环节上做手脚,以次充好、企图蒙混过关。

4.检测检疫系统监测监管水平有待提高。监测监管水平的提高仍然缓慢,是当前形势下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如因监测监管水平不高,输欧盟动物源性产品的兽药残留监控尽

管取得长足的进展,但与欧盟的要求仍然存在相当差距,不利于加快推动欧盟的解禁。

二、1.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制定检验检疫规范,加强食品安全科研标准与信息工作。部门应及时了解产品进口国家的有关要求,应在检测标准上与国际接轨,统一国、内外食品标准和标识。

2.加强从农场到餐桌的全过程食品安全监督管理。(1)大力推行对种养殖源头的食品安全监管。建设规模化的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从种养殖源头抓起、推行从养殖场、农田、茶园等原产地到出口离境的全过程监管。规范农药、兽药的管理和使用,明确对养殖场中饲料、饲料添加剂的使用规定,在生产过程中对农药、兽药污染和残留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建立出口农产品和食品原料的严格可追溯信息,及时查处所发现的不安全农产品和食品原料并及时切断供应源,确保种养殖源头提供安全的农产品和食品原料。(2)继续抢护对加工、包装和储运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强化对进出口食品企业实施卫生注册登记制度,尤其是针对食品安全的新要求及时加盐调整注册等级要求,引入先进的技术,强化对生产加工、包装及储运过程中的食品安全控制,防止污染,确保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3.对出口和在国内销售的食品应执行同样严格的质量检验标准。我国目前对出口食品的监管,是以源头管理为主,以抽检为辅的模式,出口食品的生产、收购、加工、运输等各个环节,都要纳入严格监管体系中。例如,我国一些茶叶出口产地从土壤检测开始,对土样、鲜叶、茶样进行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检验,确保符合进口国家的标准。可是,这种内外有别的质量保障体系,实施的成本很高,难度很大,其中还有一些难以控制和预测的风险。因为绝大多数的出口食品,其生产过程,都会以来一个漫长的生产链,这个生产链很难与国内食品的生产环境完全隔离。生产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因为某一个环节上受到“非出口品质”的因素影响,而由“出口品质”沦为“内销品质”

4.加强对外交涉力度,努力突破日益严重的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严把出口关。2006年通过谈判或参加家国际会议,我国加强了同美、日、加、欧盟、韩等国的交流与沟通、逐步建立会晤协商机制,充分发挥“以进带出,全面挂钩”灵活机制,迫使欧盟、日本等过进一步加大解禁进程。

三、我国的食品和农产品一直拥有资源丰富,价格有竞争力的优势:但由于该个别企业的个别产品的之恋问题,使得国外消费者和进口商对我国农产品和食品信心下降,整个行业的国际市场份额减少、贸易机会丢失、甚至部分产品和企业不得不退出市场,给我国出口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当前我国的食品行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确保食品安全是不食品出口的未来 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仅事关企业和行业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将对我国的国际形象产生深远影响。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从生产、储运,质检、销售等各个方面严格把关,再继续努力保障食品安全的同时积极促进食品贸易的发展将是我们共同的责任,需要各个部门付出长期而艰苦的努力。作为企业来讲,应诚信经营,下大力气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把企业的质量标准跟国际标准对接,从细节上下功夫,决不能有侥幸心理。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改善中国食品在国际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是中国的食品以安全优质闻名于世,最终促进食品生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国际贸易概论论文【食品安全与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 篇2

在商务部公布的《2009中国产业安全状况年度评估报告》中, 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出口对外依存度、产业资本对外依存度等作为影响我国服务贸易因素。

1.1 服务贸易产业国际竞争力

服务贸易产业竞争力, 指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服务贸易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竞争力实质上是一个比较的概念, 因此, 产业竞争力内涵涉及两个基本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比较的内容, 一个是比较的范围。具体来说:产业竞争力比较的内容就是产业竞争优势, 而产业竞争优势最终体现于产品、企业及产业的市场实现能力。因此, 产业竞争力强就意味着某种产品或者某个行业的安全性更高。

由于我国工业在前些年国际竞争力指数为负值, 因此上图中我国贸易服务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一开始为负数, 以后逐年增大, 但从国际竞争力指数来看, 越接近1, 越具有比较竞争优势, 但我国工业国际竞争力指数最多才达到-0.03, 说明我国贸易服务业的总体国际竞争力仍然较低, 但是同时我国服务贸易拥有一定比较优势的部门大部分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中, 旅游服务比较优势较为突出, 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强;建筑服务业在最近几年地位有所提升;通信服务业受到服务贸易开放、国内垄断企业转型的影响。其竞争实力有一定程度的下滑且不太稳固。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比较劣势相对严重, 与世界服务贸易朝着金融、专利和信息等高附加值领域发展的趋势极为不符。所以我国要加快发展, 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1.2 服务贸易产业对外依存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为对外贸易系数 (传统的对外贸易系数) , 是指一国的进出口总额占该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其中, 进口总额占GNP或GDP的比重称为进口依存度, 出口总额占GNP或GDP的比重称为出口依存度。对外贸易依存度反映一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 是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为了准确地表示一国经济增长对外贸依赖程度, 人们又将对外贸易依存度分为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反映一国市场对外的开放程度, 出口依存度则反映一国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一般来说, 对外贸易依存度越高, 表明该国经济发展对外贸的依赖程度越大, 同时也表明对外贸易在该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重要。

从1997年至2007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增长优势并不明显。大部分时间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都要低于我国整体的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从总体上看, 从市场占有率分析中, 与其他国家相比, 中国的服务贸易都处于弱势地位。国内服务贸易总体发展水平落后, 仍面临着国际竞争的强大压力。但这同时也说明, 服务贸易的发展空间还很大, 只要予以重视, 前景将十分广阔。并且服务贸易必须重视国内市场的开拓, 这样才能保持行业的安全。

1.3 产业控制力方面

所谓产业控制力是指在开放条件下, 本国资本对某产业的国际控制力, 通过产业控制力的实现, 从而决定产品的定价权, 控制财富的流量, 实现产业的生存安全;同时, 通过产业控制力的实现, 可以改变产业的进程和发展方向, 实现产业的发展安全。

中国加入WTO后各大产业的外资股权控制率有所提高, 我国的服务贸易的资本对外依存度也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建立健全外资监测预警体系应包括加大对并购资本尤其是财务性并购资本的监控力度, 对重点领域设定更为严格的审查标准和制度, 同时要继续通过融资、信贷、技术引进、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是我国服务贸易做大做强。

2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产业安全的关系

2.1 服务贸易与产业安全的关联性

为准确把握后危机时代中国产业安全状况, 有效开展维护产业安全工作, 商务部组织有关研究机构, 根据中国产业的具体情况和特点, 总结借鉴国内外研究经验和成果, 调整完善已有的产业安全评估指标体系, 目的是为我国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使其免受进口产品不公平竞争和进口激增造成的损害;为产业创造正常的发展条件, 使各产业能够依靠自身的努力, 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中获得发展的空间, 赢得利益, 从而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 服务贸易与产业安全具有密切的联系。

第一, 我国相关部门还没有通过相关法律使服务贸易措施直接与产业安全挂钩。第二, 在《商务部关于做好维护国内产业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是维护我国产业安全的根本途径。产业国际竞争力主要是由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环境竞争力构成。企业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主体。”第三, 产业安全不仅与外贸相关, 而且与外资的控制有关。因此, 将产业安全仅仅与贸易相挂钩至少是不全面的。

2.2 产业安全在我国服务贸易中的作用

2.2.1 促进我国服务贸易管理机制更加健全

第一, 产业安全帮助确立了服务贸易发展工作的管理机制。2006年, 国家商务部成立了服务贸易司, 专门负责联系拟订服务贸易发展的规划、促进服务出口规划和政策以及组织实施, 负责服务贸易促进及服务贸易统计工作, 另外还负责拟订一些技术贸易政策和对技术进出口进行管理。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 是相关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对相关产业的企业在市场准入、税收、财政补贴、投融资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加大支持力度, 建立生产基地, 形成示范效应。

第二, 产业安全帮助建立了服务贸易发展工作的部际联系机制, 完善产学研一体化建设。2007年, 商务部联系会同发展财政部、改革委、文化部等34个部门成立了服务贸易跨部门联系机制。同年, 又建立了由财政部、商务部、财政部、中宣部、文化部等部门和单位构成的文化出口重点企业以及项目相关工作部际联系机制, 进一步加强了出口促进工作。

第三, 产业安全帮助强化了对地方服务贸易发展工作的指导和联系机制。2008年, 商务部联同上海市政府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上海市服务贸易发展的合作协议》, 其中鼓励国家服务贸易政策在上海先试行。近年来, 还会指导和帮助新疆研究制订《新疆自治区服务贸易发展规划》。除此之外, 国家已认定天津、北京、上海等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将给予多方面的政策支持。

2.2.2 完善我国服务贸易促进体系

2007年, 国务院终于批准成立了中国服务贸易协会, 商务部以及各相关部门组成了中国服务贸易协会指导委员会。在2008年、2009年, 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又分别成立了文化贸易专业委员会、通信与信息服务贸易专业委员会等一些专业委员会, 而产业安全有利于促进重点领域服务贸易的发展。

随后的服务贸易信息服务工作扎实推进。2006年, 商务部设立了“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 专门提供国内外服务贸易发展动态、服务贸易专题研究、政策法规、最新统计分析、企业数据库和市场供求等信息。最近几年, 网站对产业安全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强, 网站的交易促成功能、对外交流与合作功能、和企业地方的联络功能不断强化, 正慢慢成为服务贸易领域政府提供相关信息服务、促进国际上的交流、企业开展合作的重要平台。

2.2.3 巩固服务贸易基础工作

第一, 产业安全帮助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和体系。2007年, 商务部、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了《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2010年, 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又联合修订了《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 修订之后使统计的内容更加全面, 并能够覆盖世贸组织的四种基础服务贸易提供模式, 而服务进出口数据采集则改成综合利用企业的调查数据、一些相关部门资料和其他的统计资料, 这样产业安全能为国家制定相应的服务贸易政策、从而进行对外谈判、检测企业运行情况等提供更加有效的数据支持。近来, 商务部等部门正在着手组织落实新版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制度》, 并研究制定《服务贸易统计管理办法》, 探索构建一个以企业调查为基础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

第二, 产业安全使服务贸易发展与促进的理论研究进步许多, 为服务贸易的政策制订提供了重要的依据。2006年以来, 商务部组织完成了大量的服务贸易发展理论以及政策问题的研究, 其中内容涉及到了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协调发展、扩展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思路和对策、提升中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提高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再创新能力、推动中国的文化出口、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发展战略、中国运输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建立服务贸易以及服务外包促进体系等等内容。从2006年以来, 商务部每年都发布《服务贸易发展报告》, 在报告里面全面分析了我国服务贸易总体发展情况, 进一步说明产业安全使服务贸易发展与促进的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远的进步。

3 结语

近年来, 我国在一些服务外包、软件出口、技术出口、文化出口等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 货物商品和服务业水平在全球的竞争力得到显著提高, 国内的产业在公平的经济贸易环境下平稳、全面、协调、健康、有序地发展。我国的服务贸易如果能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中获得发展的空间, 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以上的相关分析说明,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与产业安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产业安全能促进我国服务贸易管理机制更加健全, 完善我国服务贸易促进体系以及巩固服务贸易基础工作。在发展我国服务贸易活动中, 必须注重产业安全在其中的作用, 考虑相关的因素, 更好地发展我国的服务贸易。

参考文献

[1]陈宪, 程大中.服务贸易的发展与中国的“入世”后的对策[J].外贸经济, 国际贸易, 2002, (7) .

[2]肖中明.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特征与原因分析[J].涉外经济, 2002, (10) .

[3]谭小芬.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J].外贸经济、国际贸易, 2003, (6) .

国际贸易概论论文【食品安全与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 篇3

关键词: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策略

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国家间贸易摩擦越来越多,一些国家和地区为了保护其经济利益,故意设置技术壁垒,当前世界贸易壁垒的80%来源于贸易技术壁垒阻碍。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在国际上所遭遇的技术壁垒越来越频繁。2005年我国纺织品出口欧盟和美国产生贸易争端,根源也是贸易保护主义的。近年来,我国有60%的出口企业不同程度地遭到了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了我国出口总额的25%。如何应对技术壁垒,维护我国出口贸易的正常发展,保护我出口企业的正当利益,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一、技术壁垒的涵义及其主要内容

1.技术壁垒的含义

技术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简称TBT),指一国以保证国家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生态环境、防治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为由,采取一些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技术性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狭义的技术壁垒指世界贸易组织(即WTO)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TBT),广义的技术壁垒除了含有TBT内容之外,还包括《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的协议》,知识产权协议、服务贸易协议中的“绿色条款”等内容。当今国际贸易中更多涉及的是广义的经济壁垒问题,其主要由技术标准和法规、多种类型的认证制度、包装与标签要求和绿色壁垒等内容构成。技术壁垒中的措施已经成为其他国家商品自由进入该国市场的障碍,它是非关税壁垒中最隐蔽、最难对付的一种贸易壁垒形式,正成为国际贸易中非关税壁垒的主要内容。

2.技术壁垒的主要内容以及影响:

目前世界各国施行的技术壁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技术标准与法规

技术标准是指经公认机构批准、非强制执行、供通用或重复使用的产品或相关工艺和生产方法的规则、指南或特性的文件。有关专门术语、符号、包装、标志或标签也是标准的组成部分。技术法规指必须强制执行的有关产品特性或其相关工艺和生产方法。许多强制标准也是技术法规的组成部分。

目前许多国家执行不同的技术标准,同一国家又有种类繁多的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这些标准随着不断提高的技术水平而变化,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常常使出口国、出口商难以应付和适应,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更难适应,从而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有些技术标准是针对特定国家产品进口的技术壁垒。

(2)多种类型的认证制度

认证是指由授权机构出具的证明,一般由第三方对某一事务、行为或活动的本质或特征,经当事人提出的文件或实物审核后给予的证明。认证可分为产品认证和体系认证。其中产品的安全性认证被列为强制性内容。目前世界上主要有欧洲、北美和日本三大认证体系。最为流行的国际认证体系有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限制没有经过认证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

(3)包装和标签要求

商品包装的技术性规定涉及包装材料的种类、安全性和再利用性,也涉及包装外形尺寸等方面内容。近十几年来发达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大力发展绿色包装材料,对进口商品的包装和标签作了严格的规定。许多发达国家对商品标签作了更加严格的规定,一般应包括:制造性、产品名称、商标、成分、品质特征、使用方法、包装数量、储藏以及应注意的事项警告标示、广告性图案及文字,以及绿色标记,包装材料再生性标记等。

(4)绿色壁垒

绿色壁垒是指那些为保护环境以及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而采取的限制进口的措施。绿色壁垒的内容十分广泛,其具体形式不断翻新,也成为贸易壁垒的障碍,让人防不胜防。其具体措施已逐渐渗透到从产品的原料准备到生产过程、包装、销售、消费者使用、报废处理等各个环节。绿色壁垒对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出口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技术壁垒的特点

1.广泛性

技术壁垒涉及面广。技术壁垒关系到法律、法令、规定、要求、程序、强制性或自愿性措施等方面,牵涉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产品的生产及其他流通环节。

技术壁垒还具有连锁反应的效应,因而使其负面影响加剧。在国际贸易中,一旦一个国家对某个国家的某种产品采取技术贸易壁垒,很快将扩展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如某项产品在欧盟的某一国家遭到禁止进口后,欧盟其他国家很快将做出反应,禁止该产品的进口,甚至在全球都将遭到禁止进口。

2.灵活性

技术发展和技术进步为灵活运用技术壁垒提供了可能。有些国家为了防止其他国家商品进入,巧妙地通过技术壁垒条款有针对性地对某些进口国或商品制定特殊的“防御措施”,从而实现对本国经济的保护。当意大利菲亚特新款500型汽车在德国热销时,德国立即针对这款汽车制定了相关的技术性条款:禁止车门由前往后开的汽车在德国市场出售。可想而知,菲亚特汽车被巧妙地逐出德国市场。技术壁垒所采用的措施具有不确定性,使得科技水平不高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难以做出判断,在这种科技含量高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3.争议性

由于贸易技术壁垒涉及的范围广,不同国家的技术水平不同,难以达成科学统一的衡量标准,相互之间较难协调,容易引起争议。目前贸易技术壁垒已成为国际贸易争端的重要内容。如法国规定纯毛的服装含毛率只需达到85%以上就可算纯毛制品;比利时规定的含毛率需达到97%,而德国则更是要求高达99%的含毛率方可算纯毛制品[3]。

4.隐蔽性

为了保护国家的安全和人类的健康,WTO中《贸易技术壁垒协议》承认成员国技术壁垒存在的合法性和必要性,只是要求在实行技术壁垒中不得有歧视性行为。但要区别一项技术标准是否过高,其程序是否过严却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很难辨别其是否有歧视性行为。正因为如此,技术壁垒被一些国家巧妙地运用为阻碍进口产品和服务的有效手段。由于其善于伪装,这比公开的高税率下的关税壁垒隐蔽得多,因而更难对付。

三、我国近年来遭遇技术壁垒的现状

目前,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成为我国出口的主要障碍。商务部曾经调查表明:2002年我国有71%的出口企业遭遇不同程度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有39%的出口产品受到影响,造成的损失逾170亿美元,相当于2002年出口总额的5.2%。而2000年相关数字分别为66%、25%和 110亿美元。

20世纪90年代初,欧盟和美国宣布对进口玩具实行安全认证,玩具出口大省江西丧失国际市场。

1996年8月欧盟禁止我国冻鸡和部分水产品进人其市场销售,我国出口每年损失达数亿美元。

1997年,欧盟单方面宣布,中国出口的贝类产品达不到卫生许可标准,不再进口。

1998年9月11日,美国农业部长签署一项新法令,要求所有来自中国的木质包装和木质铺垫材料出具经过特殊处理的相关证书,否则不能出口美国。由此受损的中国出口商品价值近500亿美元。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篇4

易货贸易:是指买卖双方之间按照交易总价值相等原则,以商品交换商品的贸易方式。科技兴贸战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创新为动力的贸易发展战略。它以政府的服务体系为保障,以高新技术产品和传统出口产品的优势为支撑,以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持续发展和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为目标,以期获得全球市场的战略性突破。

垂直贸易:是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国家间开展的贸易活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进行的贸易大多属于这种类型。

对外贸易管理:是指国家经济管理机关凭借行政组织权力,采取发布命令、制定指令性计划及实施措施、规定制度程序等形式,按照自上而下的组织系统对对外贸易经济活动进行直接调控的一种手段。

进出口商品检验:是指在国际贸易中对买卖双方达成交易的进出口产品,由法定商检机构依法对其品质、数量、规格、包装、安全、卫生、装运条件等进行检验的活动。

简答:

1、根据我国海关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我国海关的职能有哪些?

海关是国家进出关境的监督管理机关,其基本职能是:进出关境监管;征收关税和其他税、费,查缉走私;编制海关统计;办理其他海关业务。

2、货物进出口管理的主要手段是什么?各种手段的内容是什么?发展趋势是什么?我国通过进出口许可证、进出口配额等手段对货物进出口实施管理。

进出口许可证管理,是指国家限制进出口目录项下的商品进出口,必须从国家指定的机关领取进出口许可证,没有许可证一律不准进口或出口。包括进口许可证管理和出口许可证管理。

进出口配额管理,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货物的进出口数量或金额直接加以限制的管理措施。包括进口配额管理和出口配额管理。

发展趋势:

3、当进口货物的成交价格无法确定或申报价格经海关审查不能通过的,海关可以以哪些价格为基础确定完税价格?

①进口货物成交价格法:这是《关税条例》规定的第一种估计方法,进口货物的完税价格应该首先以成交价格估价方法审查确定。

②相同及类似货物成交价格法:即以与被估货物同时或大约同时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的相同货物及类似货物的成交价格为基础,审查确定进口货物完税价格的方法。

③倒扣价格法:即以进口货物、相同或类似进口货物在境内第一环节的销售价格为基础,扣除境内发生的有关费用来估定完税价格。

④计算价格法:该方法既不是以成交价格,也不是以在境内的转售价格为基础,而是以发生在生产国或地区的生产成本作为基础的价格。

⑤合理方法:是指海关不能以上述四种方法确定完税价格时,根据公平、统一、客观的估价原则,以客观量化的数据资料为基础审查确定进口货物完税价格的估价方法。

国际贸易概论论文【食品安全与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 篇5

(一)会展项目策划概述

1、识记:

(1)项目的含义和特征(73)

1)含义:项目是一项为了创造某种独特的产品或者服务而进行的有时限性的工作。(或者说,是在既定的资源和要求的约束下,为实现某种目的而相互联系的一次性工作任务。)

2)特征:

① 项目的唯一性

② 项目的时限性

③ 项目的整体性

④ 资源成本的约束性

⑤ 明确的目的性

⑥ 项目的生命周期性

⑦ 项目的冲突性

补:项目管理的四个阶段

启动、规划、执行、结束

(2)会展项目管理的程序(77)

① 启动程序块:确认一个项目或者一个阶段可以启动,并要求着实实行

② 规划程序块:为实现启动过程提出目标而制定计划,保持一份可操作的进度安排 ③ 执行程序块:组织、协调人员和其他资源,执行计划

④ 控制程序块:监控、测量项目的进程,并在必要的时候采取纠正措施,以确保启动阶段时提出的目标得以实施。

⑤ 结束程序块:通过对项目或项目阶段成果的正式认可,以使从启动阶段开始的这一周期有条不紊地结束。

(3)会展项目策划含义(79)

会展项目策划就是为了实现会展项目的具体目标,以客观的市场调查和市场定位为基础,以独特的题材和主题概念设计为核心,综合运用各种策划手段,按一定的成效,对项目进行创造性的规划,并以具有可操作性的策划文本作为结果的活动,提出创造性的思维对策,并制定出具体的实施计划。它包括:选题策划、主题策划、营销策划、运行管理策划、后期策划等。

2、领会:

(1)会展项目策划的特点(79)

1)系统性

2)社会性

3)创造性

4)超前性

5)服务性

6)高风险

(2)会展项目策划内容(81)

市场调研、项目市场细分、题材的选择、项目策划的创意、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立项策划书的撰写。

3、应用

(1)举例分析会展项目策划流程(81)

项目调研——项目识别(项目题材的选择)——项目可行性研究——立项策划书的撰写——项目实施方案的策划——项目策划结果的验证

(二)市场细分和项目识别

1、识记

(1)市场分析和市场细分的含义(82)

1)市场分析,是指对影响市场运行的各种因素,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旨在通过市场分析,为企业增强竞争能力,获取生存和发展技能服务。

2)市场细分,一个市场的顾客是有差异的,他们有不同的需要,寻求不同的利益,企业应该对市场加以区分。

(2)会展题材的调整的意义(85)会展题材要根据产业和产品的生命周期适时进行选择和调整,实时跟踪展会所属行业的最新动态,适时通过新立、分裂、拓展和合并等方式调整展会题材,才能使展会失重保持强大的生命力。会展的调整体现出企业本身的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能力,创新的目的在于让会展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从而令展会项目在此走向成长之路。

2、领会:

(1)展览题材的选定(84)

1)新立题材。指办展机构从来没有涉及的产业作为举办新展览会的展览题材。

2)分列题材。就是说办展机构将已有的展览会的展览题材再做进一步的细分,从原有的大题材中分列更小的题材,并将这些小题材办成独立的展览会的一种选择展览题材的方式。

3)拓展题材。就是将现有展览会所没有包含的,但与现有展览会的展览题材有密切关联的题材,或者是将现有展览会展览题材中暂时还未包含的某一分题材列入现有展览会展览题材的一种方法。

4)合并题材。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彼此相同或有一定关联的展览题材的现有展览会合并为一个展览会,或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展览会中彼此相通或有一定关联的展览题材剔除出去,放在另一个展览会里统一展出。

(2)会议的主题的选择范围

3、应用

(1)说明会展项目市场细分的程序(83)

1)划定细分范围

2)确认细分依据

3)权衡细分变量,变量可分为:地理区域细分、人口统计细分、心理细分、行为细分

4)实施市场调查

5)评估细分市场,可以根据以下四方面评估:细分市场的规模和发展潜力、细分市场的赢利能力、细分市场的结构吸引力、会展举办机构自身的目标和资源

6)选择目标市场

补:行业的生命发展周期包括四个发展阶段

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补:典型的产品生命周期可分为四个阶段

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2)举例说明会展项目题材选择的要素

(三)展会项目立项策划

1、识记

(1)展会立项策划的意义(86)

会展的立项策划,就是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对一个会展项目的基本框架及一系列事项进行初步的规划和设计,并经可行性分析之后,向决策部门和政府管理机构进行该会展项目的申报。

(2)项目策划的内容要点(87)

1)展会名称,包括:基本部分、限定部分和行业标识

2)展会举办的地点,要遵循市场推广可行性、观众可达性、场地适宜性

3)办展机构,一般有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协办单位、支持单位

4)办展时间

5)展品范围

6)办展频率

7)展会规模

8)展会定位

9)展会价格和展会初步预算

10)人员分工、招展招商和宣传推广计划

11)展会进度和相关活动计划

2、领会

(1)展会立项的依据(87)

1)展会项目的可行性和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与其所属产业类型和所在行业有关

2)项目所处行业应该与举办的产业特色相结合。

3)项目的专业程度定位也十分关键。

3、应用

(1)能写出某个会展项目立项策划书的要点与框架

(四)会展主题策划

1、识记

(1)展会主题策划的目的与要求

展会主题是对展会目标的解释,也是反映展会特色的载体。

要求:主题明确,主题可以多个或一个,但不能没有,也不能过多

(2)展会主题的内涵与表现方式(90)

展会的题材,不但要表现出展会所提供展品或题材的特色和新颖性,还要体现出展会主办者的理念。展会的理念也需要更新,要把握公众心理、抓住公众关注热点,要抓住行业的亮点和市场的特点,解释行业的发展方向。

2、领会

(1)会展主题策划时需考虑的因素

1)区域经济和产业分析

2)竞争者分析

3、应用

(1)举例说明如何进行会展项目的主题策划

补:会议和活动主体策划是需考虑的因素

了解社会热点话题,选择目标群体最感兴趣、最关心的问题

敏锐感知社会和学术界的新进展、新思想、新观点

主题简明扼要、不要过多

主题的目标群体要明确

不要和竞争对手的主题雷同

主题要适应环境、形势的变化

主题要深远而有感召力

要善于创造新概念使主题更鲜明、吸引人

(五)会展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1、识记

(1)会展项目识别阶段和可行性分析的关系

会展项目识别阶段还只是一个构想,由于会展项目的牵涉面光,所以需要进行可行性分析,然后才能做出决策。

补:会展项目识别阶段包含三个层次的活动

1)识别项目需求

2)提出项目设想或构思

3)对项目是否上马进行初步筛选

(2)项目可行性分析的前期准备工作(94)

1)项目市场调查,包括分析大环境,运用SWOT分析法进行优劣势分析,做出市场调查报告,得出该项目的市场适应度和市场前景。

2)项目的性质和背景调查

3)项目初步规划设计,进行初步总体设计

4)项目投资估算、财务评定及敏感性分析,特别是项目的投资回报率以及项目的投资分享。

(3)《展会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结构(95)

1)市场环境分析:宏观环境、微观环境、市场环境

2)展会项目生命力分析:项目发展空间、项目竞争力、办展机构优劣势分析

3)展会执行方案分析:项目发展空间、项目竞争力、办展机构优劣势分析

4)招展招商和宣传推广计划评估

5)展会项目财务分析:价格定位、成本预测、收入预测、盈亏平衡分析、现金流量分析

6)风险预测:市场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合作风险

7)存在的问题

8)改进建议

9)努力的方向

(4)展会项目财务分析(96)

展会项目财务分析室从办展机构财务的角度出发,分析测算举办该展会的费用支出和收益。其目的是分析计划举办的展会是否经济可行,并为即将举办的展会制定资金使用规划。

(5)风险预测(97)

从展会立项可行性分析的角度看,风险就是办展机构在举办展会的过程中,由于一些难以预料和无法控制的因素的作用,使办展机构举办展会的计划和举办展会的实际收益与预期发生背离,从而使办展机构举办展会的计划落空,或是即使会展如期举办,但办展机构有蒙受一定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2、领会

(1)会展项目可行性分析的策划要点(94)

在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时必须对于会展项目进行背景和市场调查,同时请有经验的专业人士进行初步的规划设计,并进行系统、详实、有见地的分析评价,作出《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项目可行性分析是整个会展项目开发过程中纲领性和战略性的工作。

(2)项目可行性分析的内容和程序

内容:一是技术上的可操作性;二是市场需求;三是财务经济。

程序:在对项目的策划方案调查研究基础上所作的技术、经济、财务、社会与环境、法律、组织上的可行性论证和方案比较,并最终通过可行性报告发布。

(3)《展会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写作要求(98)

1)市场环境分析。是第一步,是根据展会立项策划提出的展会举办方案,在已掌握的各种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和论证举办展会的各种市场条件是否具备,是否有举办该展会所需要的各种政策基础和社会基础。外部因素。

2)展会项目生命力分析。从计划举办的展会项目的本身出发,分析该展会是否有发展前途。

3)展会执行方案分析。分析该展会立项计划准备试试的各种执行方案是否完备。43、应用

(1)能撰写《展会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

(六)展会项目规划

1、识记

(1)会展项目规划的含义和作用(99)

作用:能使工作有序展开,更准确地指导项目工作

(2)会展项目规划的依据和前提

(3)组建项目团队的基本要求(101)

1)个体成员有共同的工作目标

2)成员需要协同工作,也就是说某个成员工作需要依赖于另一成员的结果

(4)项目规划的成果

2、领会

(1)项目规划的内容和步骤(100)

1)确定展会范围

2)创建展会总体计划

3)创建给你工作分解结构

4)组建项目团队

补:展会总体计划的5个部分

1)说明项目运行环境和客户需求

2)建立项目目标

3)确定展会目的4)识别成功标准

5)假设、奉献和困难列表

(2)项目规划的方法和工具

3、应用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考试复习题 篇6

本复习题适用于本学期的期末考试,所列题目为期末试卷试题的出题范围。本次期末考试题型分为五种:名词解释;单、多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

一、名词解释:

1、对外贸易;

2、国际价值;

5、非歧视原则、“绿箱”措施;

7、进出口商品价格、商品价格体系;

8、对外贸易经济效益;

9、经济调节手段、浮动汇率制度、进出口信贷、关税配额管理;

12、“以质取胜”战略

二、单、多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4、在对外开放政策内容中,决定我国对外开放程度和范围的是()。

A、开展对外承包工程B、发展出口贸易

C、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D、利用外资

5、为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实行全方位开放,1999年我国提出实施()。

A、科技兴贸战略B、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C、西部大开发战略D、走出去战略

6、我国外汇收入最重要的来源是()。

A、服务出口B、货物出口

C、对外承包工程D、对外劳务合作

8、为提高出口商品竞争力,保持对外贸易发展后劲,我国应大力发展的出口产品是(A、创汇农产品B、矿产品

C、高科技产品D、轻纺产品

10、为了提升出口商品结构,加快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我国于1999年提出实施(A、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B、大经贸战略

C、科技兴贸战略D、走出去战略

12、《对外贸易法》规定的首要原则是()。

A、实行全国统一的对外贸易制度原则

B、维护公平、自由的对外贸易秩序原则

C、货物与技术自由进出口的原则

D、对外贸易促进原则

15、被世贸组织视为透明度最高的对外贸易调节工具是()。

A、价格B、关税

C、配额D、汇率

18、根据《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规定,我国出口产品应退税种为()。

A、所得税与消费税B、增值税与消费税

C、关税与增值税D、消费税与关税

20、我国进出口商品对外作价的首要原则是()。

A、结合国别地区政策作价B、按国际市场价格水平作价

C、结合购销意图作价D、根据商品生产成本作价

(二)多项选择题

5、我国对外开放政策最主要的内容有()。

A、发展对外贸易B、开展对外承包工程

。)。1)

C、利用外资D、引进新进技术

E、发展对外经济技术援助

6、现阶段我国出口贸易发展战略是()。

A、以质取胜战略B、市场多元化战略

C、进口替代战略D、西部大开发战略

E、科技兴贸战略.10、影响外贸社会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是()。

A、比较优势B、进出口商品结构

C、外贸企业管理水平D、价格和利率因素

E、市场机制

13、我国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措施是()。

A、出口补贴B、出口退税

C、进出口信贷D、设立外贸发展基金

E、外汇留成14、出口退税产品应具备的条件是()。

A、必须是已征税的产品B、必须是报关离境的产品

C、必须是实行总量控制的产品D、必须是自由出口商品

E、必须是财务上已做出口销售的产品

16、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目标是()。

A、实现出口自负盈亏B、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

C、符合国际贸易规范D、实现集约化经济

E、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填空题:

第二章

(1)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中的无形的“软件”要素包括()、人力资本、()、信息及管理等。

(2)马克思关于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有()、()、()。

(3)邓小平关于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包括()、()。

第三章

(3)只要被视为(),就会采用与该国经济毫不相干的第三国(替代国)的市场价格来计算该国产品的正常价值。

第五章

(2)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包括()、贸易自由化原则、()、市场准入原则、公平贸易原则、()等。

第六章

(5)八五期间,我国出口商品进一步优化,()已取代轻纺产品,成为出口的支柱性产品。

(6)十五期间,我国提出的出口商品战略是:继续贯彻()战略,重视(),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增加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第七章

(5)影响对外贸易价格的因素有商品成本、()、()、()、市场条件等。

第八章

(3)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是通过对外贸易活动实现的价值增值,而价值增值是通过发挥()取得的。

(4)对外贸易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由()、()、()三大指标体系完成。

第九章

(4)中国进出口关税的征收方法包括()和()两种。

(5)中国关税减免由()、()和()三部分组成。

(6)我国海关对进口货物实行以()作为完税为基础的税价格。

第十一章

(4)第十二次中欧峰会于今年11月30日在()召开。

(5)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于()年5月正式启动。

(6)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时,东盟是中国的第()大贸易伙伴,第()大出口市场,第()大进口来源地。

第十二章

(1)对外贸易战略包括()、()和()三种基本类型。

(2)中国对外贸易总体战略包括改革开放前的()、有限开放时期的()、全面开放后的()、()、(),反映了与不同开放程度相适应的不同时期的对外贸易总体上的战略。

四、简答题

1、在怎样的条件下,国际贸易双方可通过国际交换实现互利?

2、我国为什么把按国际市场价格水平作价作为进出口商品对外作价的首要原则?

3、简述进出口商品价格的作价原则的影响因素。

4、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出口退税制度?

五、论述题(请适当拓展)

1、以马克思的国际分工理论为依据,分析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发展对外贸易的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

2、试论我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3、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试分析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对中国有哪些正负面影响。

国际贸易概论论文【食品安全与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 篇7

广东加工贸易发展面临新形势

加工贸易“两头在外”,几乎所有的经济变量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和冲击。从国际上看,全球制造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美国实施“回归制造业”战略,德国制造4.0取得新成效,日本初步占据智能制造新的据高点,印度、东南亚等地区成为代工制造新兴地,互联网+制造深刻影响着当前和未来全球制造业的形态和全球各国制造业的竞争与合作。TPP业已达成,TTIP在紧张谈判的过程中,将对全球经贸格局和贸易投资自由化进程产生重大影响。这些国际贸易规则涵盖国家多、经济体量大,设置了劳动、国企、环境、知识产权、技术应用等新规则和新标准,使出口面临新贸易壁垒。此外,2015年8月11日,人民币汇改实现了提高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的市场化程度和中间价的代表性两个目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宣布,人民币2016年10月1日加入SDR(特别提款权),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和资本账户的逐步开放,汇率与进出口之间的联动关系将会更加紧密和复杂,汇改对加工贸易将造成较大冲击。

从国内看,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在国家战略方面的一系列举措一方面为我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奠定了基调,另一方面也为相关具体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保障,比如“一路一带”战略为加工贸易产品市场开拓提供了巨大的空间。自贸区的设立为相关的经贸政策提供了试验田,特别是广东的前海、南沙、横琴三大自贸区为进一步对接港澳,加深双方的交流,推动加工贸易合作提供了重大机遇。例如南沙关注“走出去”战略有关的内贸市场和产业链的发展与创新,关注跨界竞争如海运、物流以及相关的检验检疫、海关口岸的合作,为珠三角地区的外贸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挑战提供了极大的想象和操作空间。此外,我国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逐渐丧失,人口老龄化现象不断加剧,青年劳动力所占比例逐渐下降,成为影响广东加工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以2010年为重要节点,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从当年的74.5%快速下降到2014年的73.4%。近几年调查数据显示,从事制造业的劳动人口比重逐年趋于下降,这与我国产业发展对工人技能水平要求不断提升造成农民工向建筑业转移有关(参见表1),也显示出我国高级技术工的短缺,主要的劳动力人口依然是低技术水平,无法满足高新技术产业的需求。

数据来源:《农民工调查报告》

正确评估广东加工贸易的发展水平和趋向

在广东外贸结构中,加工贸易出口占据较大的比重,虽然近几年的上升趋势有所减缓,但无论总量还是占比依然较大,是广东对外贸易的重头。从发展趋势上,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以来,加工贸易所受影响大于一般贸易。

(一)加工贸易“两头在外”的特征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部分中高端制造业向工业先发国家回流

广东加工贸易的企业主体主要是外资企业,这些企业来华投资设厂进行生产,我们提供的则是土地和劳动力,因而他们主要是利用我国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而且生产和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近年来,出口产品有向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发展的趋势,占比逐步上升,这些产品虽然属于高技术产品,但在国内部分则只是组装,处于价值链的低端,设计、技术、销售均在国外,因而利用的仍然是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这一特性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此外,这些产品的技术含量同国外产品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大多是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较少,大多数利润被海外公司获取。以苹果公司的产品为例,在广东有很多代工厂,但主要是经营产品的组装和某些零部件的生产,对于高附加值部分如设计、研发则依然是由海外企业完成,特别是美国本土部分完成。

随着技术、管理水平提升,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经验积累,逐步实现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本地化,从加工贸易发展到一般贸易。实现产业的完全转移。而发达国家则专注于更加前沿的新兴产业。我国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而成为世界工厂,进入到全球价值链。但经济危机后部分发达国家召回了部分中高端制造业,而这部分回流的制造业原本大部分都在中国(参见表2)。

(二)加工贸易产业大量向东南亚等国迁移

考虑到我国的对外贸易依然由加工贸易主导,但随着国际发展的跨越式变革,还未实现由加工贸易向一般贸易转变,已经面临着加工贸易产业向东南亚等国迁移的状况。三星、微软、丰田等跨国公司转移到越南、缅甸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东南亚的FDI自2010年起有了大幅增加,至2014年,已经超过1328亿美元。其中增加幅度最大的为马来西亚,由2009年的14.53亿增加到2014年的107.99亿美元(参见表3)。面临这种新的挑战,有必要采取措施,一方面接收国际发达国家的技术、管理要素转移,另一方面更要在这场激烈的变革中,实现自身的超越,提高综合竞争水平,提升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以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塑胶产品、矿产品、鞋类、家具等基础类产品为主,相比之下,这些产品在当地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当地的企业人力成本很低,但由于刚起步,特别是非洲等地,和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情形类似,熟练的技术工人和具备一定技能的工人缺乏,因而在基础产品的生产上目前还不能和我国相关产品竞争,特别是“一路一带”沿线国家。这意味着在一路一带的政策带动下,广东省的对外经济发展还能有一定的支持空间,但随着相关国家的管理水平、劳动力效率和技能的上升,面临的压力也将会随之而来。

数据来源:《世界投资报告2015》

(三)劳动力资源对加工贸易发展产生关键性影响

分析2004-2014年11年时间汇率、外商直接投资、劳动力数量、劳动力工资水平、研发投入、资本存量等变量,发现我国的对外贸易出口主要受资本、外资和汇率的影响。在美元为主导的世界中,对外贸易对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反应敏感,而且我国的对外贸易企业以外资企业为主导,外国资本来华投资设厂,生产出口产品。因而其资本和外资影响显著。相比之下,我国的出口产品一直没有摆脱劳动力密集型的低端限制,研发在其中的作用自然不会显著。

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最大不同在于其原料来源和产品销售均在国外,而在加工环节,我国的投入则是土地和劳动力资源,产出则是土地租金和劳动力报酬,以及本质属于土地租金和劳动力报酬但表现为企业家利润的那部分财富。尽管珠三角地区土地资源似乎日趋紧缺,工业用地成本不断增加,但其实就全国、全省范围看,依然有大量未开发的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但现状却是加工贸易企业在越来越多的向东南亚等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些地区的服务配套、区位优势、运输成本与我国中西部地区、粤东西北地区相比并没有优势,反之,在社会治安、熟练工人、政府服务经验等方面,东南亚等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无法与我国很多后发地区相提并论。因此,劳动力资源才是加工贸易的关键。

进一步推动广东加工贸易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优化区域和产业布局,培育加工贸易新增长点

发挥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基础好、优质劳动力资源丰富、先发地区与后发地区互补优势,尽力将加工贸易留在中国。珠三角地区大力发展高端制造出口、跨境电商、现代物流等,提高加工贸易增值水平;山区和东西两翼主动吸纳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向转入。积极发挥我国出口产品的较强竞争力,开发新兴发展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巨大市场,尤其要利用好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强对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国家相关优势产品的出口(参见表4)。

提高引资质量,促进企业优化升级。重点引进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型材料、高端装备等新型产业的加工贸易,发挥珠三角地区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企业集群的优势,用足用好国家吸引外资的政策。鼓励加工贸易企业提高自身从事委托加工制造的能力(OEM),并向委托设计制造(ODM)和自主品牌加工制造(OBM)发展,通过国内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聚效果,从而提高产业竞争力。加大对民营企业发展加工贸易的鼓励措施,对民企施行和外资企业同样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对科技创新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营企业进入跨国公司的产业链实行土地和税收优惠,并可安排财政专项基金实施研发补贴。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生产技术能力

应将加工贸易视为特殊的服务贸易。贸易的本质是商品在国家间的出售和交换。由于加工贸易的主要投入是劳动力资源,因而可以认为加工贸易是劳动力资源的直接出售。加工贸易在本质上属于服务贸易。加工贸易是服务业在第二产业应用的结果,是服务贸易的特殊表现,是低技术能力的服务业。从长期来看,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依靠提升劳动力水平和效率。

应注重对劳动者技能提升的培养,加大专业技能培训。建立一批专业技能性职业类学校,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和素质,为高端制造、现代物流等产业培育大量的合格劳动力和后备工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出台对于职业类学校的鼓励性政策;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民办职业类学校,建立健全职业培训公共服务体系,多方位推动职业培训发展。淘汰落后生产方式,提高人力资本技术水平。提高硬技术水平,即为传统的技术进步,包括信息技术发展、高科技产业技术进步等。提高软技术水平即提升劳工技能水平,一是提高人力资本生产产品的技术,即熟练度和操作能力,二是提高劳工生产隐性产品的技术,即服务能力。加工贸易是服务贸易在第二产业的特殊表现,但随着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的逐渐丧失,加工贸易已经历史的向性价比更高的地区发展。而我国的社会、环境也不再容许目前粗放的加工贸易发展模式。因而在以加工贸易转型为主要目标的转型升级过程中,珠三角地区应以提高劳工生产隐性产品的技术能力为主要目标,面向现代服务业发展。

(三)增强自贸区创新功能

加快研究和落实自贸区政策,培育在通关、金融、物流等领域的优势。加强一体化通关建设,简化手续提高效率,区内货物可以进行储存、分拨、展示、组装、制造加工等自由流动。拓展特殊监管区的保税加工和保税物流功能,克服特殊监管区产业链和供应链脱节的缺陷,通过对自贸区内企业和货物的联网管理制度实现对运输工具和货物的实时动态信息监控和跟踪管理。鼓励新进入的资金转向流通性增值、售后维修等高端物流服务行业,加强金融租赁和融资租赁相关产业的发展,支撑高端制造特别是城市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和船舶制造等行业的竞争力提升。另外在境内外联动、离在岸人民币业务、高端人才、法制建设、商业服务等方面广东自贸区紧邻港澳,拥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在我国面向世界开放过程中软实力提升具有广阔的空间。可以尝试人民币自由兑换、各类法律、商务咨询公司引进、联合港澳进行贸易壁垒的诉讼等。

(四)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

国际贸易概论论文【食品安全与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 篇8

摘要:食品安全问题正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各国政府也逐渐加强了对食品安全的规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食品安全规制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这些趋势对国际食品贸易带来了双重影响,对发展中国家的食品出口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发展中国家应加强自身的食品安全能力建设和国际合作交流与交涉,努力促进食品出口。

关键词:食品安全规制;发展趋势;影响

中图分类号:F7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8-0171-02

食品是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物质,食品工业是制造业中的常青产业。食品贸易也是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每年的国际食品贸易额超过4 000亿美元,而随着食品贸易的全球化发展和不断发生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各国政府对食品安全的规制也在加强,食品安全规制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一、食品安全规制的发展趋势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食品安全的规制产生了一些新发展,归纳起来,食品安全规制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食品安全规制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公众的健康和消费者的权益

过去,食品安全机构在食品安全规制方面往往有几个相关的目的,如保证食品质量,促进食品工业发展,保护动物的健康等,而近年来,食品安全规制的目的更加明确,就是确保公众的健康和消费者的权益。为此,一些发达国家纷纷成立了专门的食品安全机构。如欧盟在“疯牛病危机”后于2002年成立了新的食品安全局(EFSA),对食品安全进行严格监管,保证欧盟人民的身体健康。

(二)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对食品安全的风险进行评估

在食品生产的整个链条中,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可能会在食品生产的每个环节出现,因此对食品生产的整个过程都要进行监管,对每个环节可能产生的风险都要进行评估,从而最大可能的减少这些风险,保证食品的安全。如美国早在1997年就推行了“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国家行动计划,进行危险性评估。

(三)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HACCP体系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

HACCP是“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英文缩写,即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主要是用来对食品中微生物、化学和物理危害的安全进行控制。近年来,政府及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性的普遍关注和食品传染病的持续发生使得HACCP体系得到广泛的应用。如欧盟对于食品供应的所有层面都强制实行HACCP,而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日本等国也都在推广和采纳HACCP体系,并分别颁发了相应的法规,针对不同种类的食品分别提出了HACCP模式。

(四)食品安全的标准更加严格,涉及的范围也更加广泛

近些年来,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的标准趋于严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严格规定致病病菌的限量指标;(2)标准的范围扩大。如日本于2006年5月29日起执行的“肯定列表制度”,对所有农业化学品(个别豁免物质除外)在所有食品中的残留均制定了严格的限量要求:对于日本认为有科学依据的则制定限量要求,对无科学依据的物质则采用0.01mg/kg的一律标准。

(五)各国政府更注重向消费者提供食品安全的信息,以完善市场行为

这其中包括政府主动提供食品安全的指南、标准、第三方证明和标签,以及确立食品安全的合法责任等。这些行为可以为消费者提供食品安全信息,使消费者能选择更安全的食品,而对于信息的提供者——食品生产厂商来说也能得到利益,因为消费者更易于选择他们的产品,从而完善食品市场行为。

二、食品安全规制的发展趋势对食品贸易的双重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日益提高的食品安全标准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为安全的食品

食品安全标准日益提高,各国食品安全规制趋于严格,使得真正安全的食品才能进入国际食品市场,从而使食品贸易为各国的消费者提供真正安全的食品,消费者的健康和权益得到保护,同时,消费者在食品消费上的安全成本也降低了,使消费者增强了消费愿望和对于食品贸易的信心。

2促进高新技术在食品工业的应用,有利于国际食品贸易的发展

随着国际社会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和国际食品安全规制的迅速发展,各国的食品工业为了突破由于食品安全带来的出口限制,纷纷加强各种高新技术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电子技术、生物技术、超高压处理、超临界提取等技术在食品生产和研发创新中得到广泛应用。这些高新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保证食品的营养和安全,还有利于提高各国食品生产的科技含量,有利于国际食品贸易的发展。

(二)消极影响

1对世界食品贸易产生了消极影响

国际食品贸易发生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出口国的食品只有在符合目标国的法律法规、标准以及食品的卫生、营养等要求的前提下才能进行。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规制的日益严格,世界食品贸易受到巨大阻碍,因食品安全问题引起的食品贸易中断现象越来越多。如2001年以来,由于蔬菜水果存留农药,海鲜、家禽上的氯霉素和其他抗生素残留过多等问题,使许多亚洲国家的食品出口遭到巨大困难。

2容易引起食品贸易的纠纷,引发贸易双方关系的紧张

由于各国的食品生产方式和消费者消费观念的不同,世界各国对食品安全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从而易引起食品贸易纠纷。如美国和欧盟之间长期的“转基因食品”之争,美国认为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而欧盟则怀疑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对转基因食品的进口采取了限制和禁止措施,这引起美国的强烈不满,并在加拿大和阿根廷的支持下于2003年5月向世贸组织提出申诉。

3对发展中国家的食品出口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发达国家凭借自己在经济和技术上的优势,成为食品安全新规制的主要制定者和实施者,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实力的薄弱,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落后等原因使发展中国家的食品安全体系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从而在国际食品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只能被动接受发达国家制定的高标准。如日本新颁布的“肯定列表制度”对所有农业化学品在食品中的残留都做出了规定,其中,15种农药、兽药禁止使用;68种豁免物质;对797种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设计了总计53 862个残留限量标准;对没有设定限量标准的,将执行“一律标准”,即含量不得超过0.01毫克,千克。0.01毫克,千克的限量几乎为现有仪器的最低检出限。面对如此苛刻的要求,发展中国家的检测技术和标准很难达到,发展中国家的食品出口面临巨大的困难。

三、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应对食品安全规制的发展趋势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看出,食品安全规制日益严格和广泛。对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食品出口带来了巨大困难。發展中国家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发展中国家应加强自身的食品安全能力建设

发展中国家由于受自身制度、财力和科技水平的制约,食品安全体系与发达国家有巨大的差距,这使得发展中国家只能成为食品安全标准的被动接受者,食品出口极易受限。要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发展中国家应率先加强自身的食品安全能力建设,具体来说,首先,应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抓紧制定和完善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其次,应加快食品行业的改革,未来食品市场竞争的核心是企业规模的大小和科技水平的高低,因此,发展中国家应加快食品行业的优化升级,使企业通过实现规模经济和增加科技含量来提高在国际食品市场上的竞争力。最后,应建立贸易争端应急机制,妥善处理因食品安全带来的国际贸易纠纷,为食品出口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加强国际交流和交涉,努力促进食品出口

食品贸易中的食品安全问题极易被当成一国政府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借口,尤其是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制定一些过高的发展中国家难以达到的食品安全标准,发展中国家若一味迎合发达国家的标准,则会导致国际食品贸易中的恶性循环,发达国家会肆意提高食品的检验检疫标准,而发展中国家只能疲以应对。因此,针对发达国家的一些不合理之处,发展中国家应勇敢与其交涉,迫使其做出让步。另外,应该充分利用特别发展中国家的某些特殊和差别待遇,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上一篇:围炉夜话经典语录及译文下一篇:三难问题自查自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