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联防控制研究

2024-10-05

大气污染联防控制研究(共6篇)

大气污染联防控制研究 篇1

我国关于大气污染方面的治理始于20世纪70年代, 主要是从点源污染治理开始。我国根据实际经验和实际情况与1991年颁布了专门的大气污染控制方面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1]。到2002年, 我国发布了《关于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及排污权交易政策实施示范工作安排的通知》和《两控区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十五”规划》, 标志着我国对空气污染治理从点源污染治理转向面源污染治理。2012年国务院批复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2], 该规划划定了13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 对社会大气污染现状、经济发展水平、地区间合作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同时也标志着我国对大气污染治理走向了联防联控的模式, 打破了以往的行政区域管理的模式。

虽然我国在大气污染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 颁布了很多法律法规, 各个地方也发布了一些关于大气污染治理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 我国在大气污染控制方面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国于2014年发布的中国环境状况公告中显示, 目前的大气污染形式很严峻, 在已经开展空气质量新标准检测的城市中只有16个城市符合我国二级标准, 其余145个城市空气质量超标。目前我国最主要的能源仍以煤炭为主, 我国大气污染的类型仍然是以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为主的大气污染, 随着机动车数量呈指数性增加, 我国大气污染的类型逐渐由煤烟型单一污染向混合污染型发展。针对目前我国大气污染的特点, 我国于2010年制定了《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 试图打破以往的行政区域的界限, 让区域内的各级政法从区域整体出发, 统筹安排, 对大气污染进行区域联防联, 以解决我国复合型大气污染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关于大气污染联防控制主要采用排污权、行政、税收干预等手段建立联防机制, 本文通过对博弈论模型、税收调控模型和联控排污权模型对调控机制的建立分别进行阐述。

这种跨行政区、部门的合作治理防治大气污染需要协调和重新分配各个部门的利益, 而博弈论的理论正好符合这种需求, 它不同于其他分配方式, 它是基于各个相关部门间的经济效益及生产过程的一种分配方法, 目前该方法已经应用于污染治理的研究和实践中[3]。该方法的优点在于其充分考虑各方的利益, 对各方可以做到公平、公证, 从而可以解决各方的矛盾, 最终达到高效的解决环境问题。

排污权期货就是:在一定区域内的污染排放控制区, 管理部门将大气环境允许的污染物排放量以分配的形式拍卖给排污者, 并办理排污许可证, 排污许可证可以在排污者之间进行拍卖流通, 最终达到污染排放控制区内在污染物没有超标的前提下, 其经济利益最大化[4,5]。排污权期货实质就是认为的将排污变成一种有限的商品, 将其纳入市场经济的运行当中。最早排污权期货的方法被美国环保总署用于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的管理中, 随后德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也采用了这种方式惊醒环境管理。目前, 排污权期货的方法也是被认为是最有效的环境经济政策之一, 也普遍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和实施。

税收是目前政府最主要的宏观调控手段, 具有强制执行的特点。排污税目前也是多数国家用来防治大气污染的有效经济手段[6]。我国也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尝试。197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就明文规定了我国排污税手指肚, 事实也证明该方法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由于近些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原有的税收制度不能跟上新的经济形势和环境形式。我国又于2003年通过了《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 其将排污浓度从原有的单一企业转变成总浓度排放, 从过去单一因子衡量到多因子考虑, 标志着我国的排污税收制度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国于2012年通过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十二五”规划》, 其针对我国目前大气污染的特点, 首次提出了建立区域联防机制和税收制度在政策的方法和政策。

大气污染联防控制的核心和目的就是整合资源、突破区域行政界线, 实现利益最大化, 对大气污染进行控制管理的方式。本文对一些常用的方法进行了一些阐述, 希望能够对我国大气污染的防治有所促进。

参考文献

[1]刘丽梅, 成钢, 孙鹏程, 高跃跃, 王立华.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制订方法探讨[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4:31-34.

[2]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J].中国环保产业, 2013:4-18.

[3]赵来军, 李旭, 朱道立, 李怀祖.流域跨界污染纠纷排污权交易调控模型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 2005:398-403.

[4]胡民.排污权定价的影子价格模型分析[J].价格月刊, 2007:19-22.

[5]关丽娟, 乔晗, 赵鸣, 龙琼华.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及其定价研究——基于影子价格模型的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2:83-84.

[6]吴丹, 张世秋.中国大气污染控制策略与改进方向评析[J].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1143-1150.

河北省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治理研究 篇2

我国区域大气污染联动机制演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大气污染属地管理模式到“两控区” (酸雨控制区、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 的“分区域管理”, 再到区域环境保护督察中心设立;第二阶段:从区域环境保护督察中心设立到局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实践。北京奥运会期间环境保护部与北京及周边六省区市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 完成奥运空气质量保障工作, 开启了我国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的新模式;第三阶段:从局部区域、临时性的实践活动上升到国家层面的重点区域联防联控长期规划, 并开始付诸实施。2010年国务院转发的《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是我国第一次提出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制度。也就是说, 解决我国区域大气污染问题, 应当走点源防治和区域联防联控相结合的立法路径 (常纪文, 2010) 。2012年国务院批复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是我国第一次以全国五年规划形式实施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制度。但是区域联防联控仅局限于规划的编制, 缺乏持之以恒的行动力 (柴发合等, 2013) 。201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确立了我国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新模式。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分别于2013年10月、2014年1月开始启动区域大气染防治协作机制, 但具体的联动内容、联动措施、联动执法等方面的长效机制都还很不完善, 联动工作进展缓慢。

二、河北省大气污染原因分析

(一) 城市内源过量排放污染是河北省雾霾爆发的决定性因素。

河北省的内源污染主要来自煤烟型污染源、石油型污染源和扬尘型污染源。

1、

煤烟型污染, 主要由工业、电厂、垃圾焚烧、小锅炉、餐饮业、居民生活等炉窑燃煤释放出的烟 (粉) 尘、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 以及由这些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硫酸盐、硝酸盐等二次污染物。首先, 以煤炭为主要燃料的能源结构导致煤烟型污染严重;其次, 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硫、烟 (粉) 尘是煤烟型污染的首要来源;再次, 工业污染主要集中在火电、钢铁、水泥、有色、化工、石化六大行业。最后, 餐饮业及市民生活排放对PM2.5亦有重要贡献。2012年河北省常住人口7, 280万人, 目前市民生活燃料主要是煤气、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 煤气和液化石油气的用户和用量家庭仍然占有较大比重。

2、石油型污染源, 主要是机动车尾气排放, 尤其是高污染的“黄标车”排放。

一是巨大汽车保有量导致大量尾气排放。2012年河北省机动万吨, 占全省颗粒物排放总量的5.05%, 排放氮氧化物56.18万吨, 占全省所有行业氮氧化物排放量的31.13%。同时, 由于城市道路拥堵严重, 低速、怠速等产生更多有害气体和细颗粒物, 使污染严重;二是长期存在的“黄标车”是各类机动车污染排放的最大“制造者”, 全面淘汰“黄标车”, 可降低PM2.5浓度9%~10%。河北省的“黄标车”总数105万辆左右, 却占了80%左右的机动车污染排放。与国IV标准车辆相比, “黄标车”排放高出5~10倍;三是燃油品质较低是造成机动车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巨大的机动车燃油消耗制造的尾气污染非常可观。

3、扬尘型污染, 主要来自城市施工建设。

2012年, 全省各种房屋施工建设、道路建筑工程, 缺乏有效扬尘管理的巨大施工量从土方作业、堆场、渣土运输等多方面制造大量扬尘, 雾霾的污染源中约10.35%来源于工地扬尘。

(二) 外源输入污染是河北省雾霾爆发的重要因素。

河北省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 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有利于气态污染物朝颗粒状污染物的转化和累积, 且秋冬季节多西北季风, 容易受周边城市传输的影响。PM2.5污染物由于粒径小, 易漂浮在空中随风传输。经分析2013年10月~12月河北省与周边城市PM2.5爆发规律发现:河北省与华北区域内其他城市大气污染变化过程呈现明显的同步性, 重污染天气一般在一天内先后出现, 河北省PM2.5浓度与距离较近的北京、天津、济南、太原等城市有较高的一致性。外源输入污染加剧了河北省雾霾污染程度。

(三) 内外源共同作用生成二次污染。

在内外源共同作用下,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挥发性有机物等多种污染物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反应, 生成硫酸盐、硝酸盐、二次有机气溶胶等颗粒态物质, 成为PM2.5污染的重要因素。因此, 防控PM2.5污染, 不但要减少一次颗粒物的排放, 还要降低二次颗粒物前驱体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的排放。

(四) 不利天气是河北省雾霾爆发的诱发因素。

由于污染物产生量远远大于城市大气环境容量, 一旦遇到逆温、静稳、高湿等不利气象条件, 污染物不易扩散而累积, 马上导致雾霾污染爆发。不利天气只是城市雾霾爆发的诱发因素, 而不是决定因素, 要想彻底消除雾霾, 必须从大量减少内外污染源的污染物产生量。

三、河北省大气污染治理对策建议

综合借鉴国内外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成功经验, 构建河北省大气污染区域环境转移补偿体系, 推进大气污染治理联防联控机制, 并对管理体制、机制、组织、技术、标准、监测体系、法律法规等方面进行全面创新以适应新的管理模式。

(一) 联防联控机制与目前属地管理相结合。

根据区域内不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状况, 划分重点控制区与一般控制区, 实施差异性管理, 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 明确区域内大气污染减排的责任与主体。环保厅负责制定区域空气质量标准, 区域内市级政府负责制定本辖区达标方法与时间表, 县级政府负责具体实行并针对本地特殊情况对此进行补充的大气污染防治三级管理体制。

(二) 总量控制与质量改善相统一。

建立以空气质量改善为核心的控制、评估、考核体系。根据总量控制与质量改善之间的响应关系, 构建基于质量改善的区域总量控制关系体系, 实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等多污染物的协同控制和均衡控制, 有效解决当前突出的大气污染问题。从重点行业和重点污染物抓起, 以点带面, 集中整治, 着力解决突出大气环境问题。

(三) 组建权威的跨市区域环境管理机构。

根据大气污染的区域性属河北环境保护厅, 实行区域联动, 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监管, 增强对区域内各地市的约束力, 确保区域内大气环境资源协同管理。并赋予其执法、监督、处罚的权利, 通过推行空气质量管理计划、排污许可、检查、监测、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等方式, 实现治污目标。

(四) 采用行政或税收手段推动市际联防联控机制的协同管理。

考虑目前我国大气环境管理体制和政策实施难易程度, 采用行政或税收手段推动市际联防联控机制, 既能充分利用经济手段发挥区域各地市污染物去除成本差异优势, 又具有强制执行、公平感强等优势, 考虑到征税立法程序时间比较长, 可先以征转移费作为过渡, 等排污转移税立法获批后, 再用排污转移税取代转移费。在此基础上, 应尽快地建立一个跨市的区域级税收征管系统, 制定具体的排污转移税征收政策、征收标准和对象、征收资金的征收和补贴办法。

(五) 建立统一协调的区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

建立河北省区域内地市级政府的联席会议制度下, 定期召开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席会议, 统筹协调区域内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相关部门与区域内各地市级政府参加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领导小组;成立由主管省级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区域内各地市轮值召开年度联席工作会议, 通报上年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进展, 交流和总结工作经验, 研究制定下一阶段工作目标、工作重点与主要任务。

(六) 提升大气污染相关数据统计能力, 扩展统计范围, 加强统计水平, 实现信息共享。

建设河北省区域大气污染相关数据库, 确保数据的时效性、真实性、全面性和一致性, 为科学政府决策的提供保障。首先, 要确保统计数据的全面性, 强化全方位、多角度统计, 只有真实的数据经过计算才会真实的反映实际情况, 真实的数据是决策科学的保障;再次, 要确保统计数据的一致性, 区域各地市统计各种数据、各项指标值时口径、标准应一致;最后, 要确保统计数据的时效性, 适时公布、及时更新并及时通过各种新闻媒体编发报道统计信息, 实施宏观调控、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提供更及时的数据支撑。

(七) 建立河北省大气污染预警应急机制。

加强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下大气污染预警体系建设, 加强区域内大气环境质量预报, 实现风险信息研判和预警。建立区域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 构建区域内地市联动一体的应急响应体系, 将保障任务层层分解。当出现极端不利气象条件时, 所在区域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实行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源限产、建筑工地停止土方作业、机动车限行等紧急控制措施。

(八) 完善区域内大气污染治理法律体系。

发达国家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成功经验表明, 大气污染的治理, 必须是配套体系的多管齐下, 除了技术上的保障, 还要有立法的配合。而我国现行法律远远滞后于目前大气污染治理的需要,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不健全, 排放限值过于宽松等, 积极探讨、完善具有河北省特色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律体系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常纪文.域外借鉴与本土创新的统一:《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之解读 (上) [J].环境保护, 2010.10.

[2]常纪文.域外借鉴与本土创新的统一:《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之解读 (下) [J].环境保护, 2010.11.

大气污染联防控制研究 篇3

目前, 我国大气污染的区域性特征日益明显, 灰霾等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态安全构成威胁, 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

大连市为了有效控制灰霾污染, 自2012年8月15日起, 对市区10个国控点位开展了PM2.5自动监测, 9月-12月PM2.5浓度日均值范围为5-145微克/立方米, 平均浓度为40微克/立方米, 超过二级标准 (年平均) 0.1倍, 日均值超标率为12.4%。灰霾天频繁出现, 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3]

1 大连市灰霾影响因素分析

1.1 煤烟型污染

随着城市经济和建设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的不断增加对城市环境造成巨大了压力。一般认为煤炭和石油对灰霾的贡献最大, 尤其是燃煤电厂。大连市2010年煤炭占能源消费量的50%左右, 燃煤电厂约占煤炭消费量的70%左右。

1.2 扬尘污染

目前, 大连市扬尘污染控制尚未全面展开, 施工场地扬尘污染的控制不足和受到冬季采暖的影响, 扬尘污染已成为雾霾天气产生的重要原因。

1.3 机动车尾气污染

目前, 机动车保有量增长迅速, 市内交通主干道和重点区域、重点路段机动车尾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车用燃油消耗和尾气污染物排放量大幅攀升。高污染车辆超标严重, 公交车、货车“冒黑烟”问题突出。

1.4 挥发性有机物污染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是形成PM2.5的重要前体物之一, 也是形成灰霾污染的因素之一。2011年, 大连市环保局对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源进行了摸底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挥发性有机物污染主要来源于油品储运、造船、有机化工、金属制造、电气机械制造等行业。目前, 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物检测手段落后, 污染防治与治理技术设备水平还比较低。

2 区域联防联控措施

区域经济的一体化、环境问题的整体性以及大气环流造成区域间污染传输影响, 给灰霾污染控制带来了巨大挑战,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亟待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是应对灰霾天气等区域性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1]通过采取联防联控措施, 加大防治力度, 统筹环境资源, 严格落实责任, 形成治污合力, 推动区域空气质量不断改善, 确保区域环境安全, 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2.1 重点单元控制

按照分区管理的原则, 省级环保部门从全局出发, 依据区域内污染传输关系、环境承载力、大气环境质量状况等划定重点单元进行控制。大连市根据划分结果, 对本区域内的重点控制单元实施严格的污染控制要求, 明确重点控制单元内禁止 (限制) 发展的高污染高排放产业, 从大气环境保护角度引导区域产业合理布局和能源消费。[2]

2.2 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

根据大连市受灰霾影响范围、采暖期SO2超标范围及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制定大连市燃煤区域管制空间规划。燃煤进行分级管理, 包括禁止燃煤区和控制燃煤区。为便于管理, 燃煤区域管制空间规划图以行政边界为单位进行划分。

禁燃区内不得新建、改建、扩建使用高污染燃料设施, 禁燃区内现有高污染燃料设施必须拆除。

2.3 扬尘污染控制

结合大连市城市建设工作特点, 制定建筑施工、道路扬尘等污染控制方案。对产生扬尘的建设单位征收扬尘排污费。施工单位在开工前要制定扬尘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工程建设单位要加强对施工项目的监管, 选派专人负责扬尘治理工作。加强市容环境治理, 对市区裸露地面进行覆盖、绿化、硬化等防尘措施, 减少二次扬尘污染。

2.4 机动车污染防治措施

全面开展绿标路建设, 限行“黄标车”及无环保检验合格标志车辆。加快“黄标车”淘汰工作, 鼓励高排放公交车和出租车提前报废, 加快低速载货车的淘汰进程。完善区域间机动车的信息共享机制, 实现对异地注册超标车辆的联惩联治。同时, 开展公交、长途货车等营运车辆的污染专项整治。

2.5 油品升级工程

推动车用油品标准的升级, 对影响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的油品特殊指标包括蒸汽压、烯烃含量, 制定区域特别限值;升级普通柴油 (非道路、内河航运用油) 标准, 使之达到国4标准要求。

2.6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控制工程

开展重点油气储运企业、造船企业、有机化工企业、金属制造企业、电气机器制造企业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控制试点工程。淘汰年销售汽油量小于5000吨的小型加油站。开展重点加油站的油气回收改造工程和新建油库、加油站、油罐车油气回收装置安装工程。在加油站、油库、加油站等重点监控企业安装油气回收在线监控设备, 并与市环保局监控中心联网。

2.7 加强区域间的协作机制

建立健全区域空气质量的联合监测和联合预报机制, 建立区域间大气污染事故的应急联动机制, 一旦出现区域灰霾天气, 实施区域灰霾的预警制度, 对区域出现的重污染天气, 应当协调一致, 制定应急方案, 采取统一的应急措施缓解大气污染。跨区域对监测站点进行布局, 加强监测数据共享, 实施先进的城市空气质量管理机制。加强区域大气环境联合执法检查, 提出区域大气环境联合执法检查的任务要求, 明确联合执法队伍组成、运作方式和执法程序等。

3 建议

灰霾属于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 不仅要关注多种污染物的协同治理, 更要依靠区域内政府间对区域整体利益所达成的共识, [4]运用组织和制度资源打破行政区域的界限, 以大气环境功能区域为单元, 让省、市、县、区、镇、村之间从区域整体的需求出发, 共同规划和实施大气污染控制方案, 统筹安排, 互相监督, 互相协调, 最终达到控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宁淼, 孙亚梅等.国内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管理模式分析[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2 (5) :11-12.

[2]朱哲.城市规划工作中的雾霾防治探索与思考:以大连市为例[J].江西建材, 2014 (4) :55-56.

[3]李晓颖, 姬丽芬, 李宁.大气中PM2.5来源、危害及防治对策[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3:4378-4380.

大气污染联防控制研究 篇4

关键词: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措施,三点建议

一、完善大气污染防治的激励机制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下, 大气环境污染已经突破了局部性污染阶段, 呈现出来的是污染蔓延快速、污染因素复杂、污染区域性等特点。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已经难以适应, 针对新的复杂的大气污染特征, 改进我国相关立法, 创新大气环境污染防治立法所确立的防治制度便成为一个形势所需的重要步骤。

经济激励主要有正激励与负激励两种, 前者是给守法者以经济收益预期, 在不降低环境目标的前提下, 给予企业更大的守法弹性, 其优点在于可以在满足一定环境要求的前提下, 节省企业的守法成本。后者给企业设置不守法的经济损失预期, 从而降低环境违法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我国的经济激励机制应该向该方向发展, 可以在重点发达工业城市试点相应的税收政策, 再在更广的范围内逐步普及。由于生产者的成本与其污染水平成比例, 特别是在市场因素的介入下能确保企业之间成本的降低, 从而促使生产者转变生产模式, 采取先进技术综合性地防治大气污染, 有利于环境空气质量的提高。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有效实施不仅依赖于政府及相关部门, 同时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监督和管理、完善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以及相应的保障机制, 在此基础上, 实施并建立一种长效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措施才能切实控制区域大气污染、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实现该措施的真正目的及法律价值, 是为公众的生产、生活创造一个清新、舒适的大气环境。

二、提高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公众参与度

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质量, 大气环境的改善不是一两个部门或三五个文件可以解决的, 公众的参与在整个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般认为, 社区参与 (公众介入) 是一个项目的计划和实施的主要基石之一。e能够得到公众的响应不仅体现了公众主人翁的地位, 更重要的是能真正保障计划的实施达到预期的目的甚至超越预期。

公众参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要真正科学有效地实施并发挥作用则需要一定的条件。注重善于利用新型媒体等传播渠道, 加大环境政策法规、环境状况报告、实施计划等的宣传、公开, 不断提高公众的知悉程度和环保意识, 为公众参与环保事业创造有利的条件。最后, 建立公众意见征求制度, 鼓励公众参与环境管理。可以成立民间环境资源保护社会团体, 由此开展环境资源保护宣传、学术交流、环境资源保护科技成果推广活动, 将会避免公民个人能力和学识的局限性, 有效提高全民族的环境资源意识, 并为政府在决策方面提供参考意见。例如, 美国的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 (NRDC) 是美国最有影响力、最具成效的环保组织之一, 是在1970年由美国的几位环境律师建立的, 并通过环境公益诉讼成功推动了美国的环境立法, 改善了政府的环境政策。目前对美国政府的气候变化与能源政策也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NRDC在改善中国环境立法和实施方面也做出了进步性的举措, 包括帮助污染受害者提起环境诉讼, 为广大法官、律师和记者提供环境法培训, 与环保部门展开合作并为我国几部重要的环境立法和修订提供专家意见, 以及推动环保行动的公众参与并为国内的NGO (非政府组织) 提供能力建设培训, 帮助他们更有效地获取环境信息、参与环境决策等。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措施的有效实施不能脱离广大公众的参与, 为了更好地控制区域大气污染、改善区域大气质量、造福于公民,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必须要强化公众参与的作用, 提高公众参与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的程度。

三、实现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长期性

针对目前区域大气污染呈现出的复杂性和严重程度, 我国实施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并在几个重大的活动中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以重大活动的举办为契机应对区域大气污染并实施区域联防联控在活动期间能够较好地改善区域大气环境, 为活动的完美结束锦上添花。但是在此种情况下, 待活动期满结束后许多临时成立的工作组以及布置的计划方案便会归于初始, 以活动的成功举办作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实施完结的理由, 这往往会导致污染反弹, 很难保证真正改善空气质量, 也有悖于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真正意义。应急式的实施是带有风险的, 也不能将环境风险降到最小。若要将环境风险降到最低, 真正达到控制大气污染、改善大气质量的目的, 就要保障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措施实施的长期性。不仅要让该措施在重大活动时发挥效用, 应对区域大气污染, 更要使其长期致力于区域大气污染的控制和区域空气质量的改善。当面对重大活动而不需要突击采取措施进行环境整改便可以顺利举办活动的时候,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措施的长期实施也就不再是纸上谈兵, 同时实现了其真正意义。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措施实施的长期性是一个较大时间范围内致力的结果, 不限于某项重大活动期间。

长期性不仅表现为时间上更为持久, 同时在具体措施的实施范围上也应该更为广泛。我国《关于推进大气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坚持先行先试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原则, 希望在改革区取得突破, 然后总结有关的经验, 供其他地区参考。意见指出了在重点区域编制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规划, 明确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污染防治措施及重点治理项目。和欧盟相比, 我国的区域规划制度仅包括重点区域而非全局性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规划。

总结

大气污染联防控制研究 篇5

关键词: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增量收益,制度设计

2013年9年12日, 政府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对京津冀大气污染中PM2.5年均浓度下降幅度做出了硬性规定。京津冀作为一个整体区域, 必须进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而企业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主体, 也是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难点。企业是理性的, 企业是否低碳取决于低碳发展的成本与收益的对比, 而这与京津冀政府营造的低碳制度环境有关。本文将通过构建企业低碳的增量收益模型, 探讨企业自主低碳的激励条件, 对京津冀相关部门设计遵循市场规律合理的低碳制度提供参考。

一、京津冀企业低碳发展的经济利益分析

企业从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的过程中, 成本与收益肯定会随之变化。成本方面, 企业低碳发展肯定需要支付相应的转换成本, 包括设备更换成本、人员培训成本和管理成本等。但转换成功后, 企业低碳发展可以通过成本优势、先动优势和差异化优势, 形成企业低碳竞争力。

(一) 成本优势

企业低碳发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为企业带来成本优势:第一, 提高原材料的利用效率, 降低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和能源的投入成本, 降低额度与能源、原材料的价格成正比;第二, 减少企业碳排放量, 降低企业的环境遵守成本和风险成本, 如罚款和诉讼费用等, 在碳交易市场中, 还可以通过碳市场出售剩余的碳排放指标;第三, 当前京津冀产业政策已明显向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等领域倾斜, 企业低碳发展可以为企业带来享受政府低碳奖励和补贴或税收减免的机会。

(二) 先动优势

基于资源基础理论, 企业低碳技术与投资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源, 不但可以降低企业的能源成本、面临的未来环境负债以及诉讼风险, 而且其低碳行为有可能会进一步激发地区低碳管制, 从而改变行业的成本结构和技术标准, 这样先行积极的低碳企业相对于被迫遵守管制的竞争对手而言, 无疑会获得先发竞争优势。这种先动优势体现在:第一, 影响政府低碳规制政策的制定, 建立与企业现有能力相匹配的规制标准。该低碳企业就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 提高了竞争对手的遵循成本, 可阻碍潜在竞争者进入市场;第二, 企业超越现行的低碳规制标准的低碳行为, 为企业应对更为严格的低碳规制要求打下了基础, 可以避免以后调整生产给企业带来的无谓损失, 大大降低企业未来对低碳管制的适应成本;第三, 企业率先适应低碳潮流, 采取低碳发展模式, 容易形成低碳声誉和低碳形象, 一旦低碳消费时代到来, 企业可以迅速占领低碳市场份额。

(三) 差异化优势

随着低碳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环保性能成为市场准入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这种竞争力来源于三部分:一是获得某些市场的准入资格, 当前, 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尝试推行产品碳标签 (如法国和日本) , 为参与“碳标签”计划的国际企业提供原材料或加工业务的企业, 必须将生产过程的碳足迹数据提供给对方企业;二是具有低碳意识的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低碳产品, 愿意为低碳产品支付额外溢价;三是政府出台的“绿色采购”政策, 为环境友好型企业扩大销售额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京津冀企业低碳增量收益模型的构建

本文试图通过模型构建, 探索可能影响企业低碳选择的因素。

(一) 基本假设与变量设定

1.企业是理性主体, 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2.我国政府当前选择发展低碳经济, 企业生产导致的环境消耗或改善, 即环境问题的负正外部性会相应的得到政府惩罚和奖励;3.企业有低碳发展与不低碳发展两种选择, 如果企业低碳发展, 初期会由于加大技术、设备和管理等方面的专属投入而增加企业资源消耗, 同时, 也将因设备更新或技术进步而带来产品能耗的降低和碳排放量的减少;如果企业不低碳发展, 那么会由于政府推行低碳经济而受到一定的惩罚;4.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 企业低碳发展模式初期的市场认同度较低, 而随着企业低碳声誉的传递和人们社会环境责任意识的增强, 企业产品的销售额会变大, 而传统非低碳企业的产品市场将缩小;5.企业低碳发展的收益并不体现在当期, 而在后期才能完全显现。因此, 本文假定企业收益存在两个阶段, 企业是否发展低碳取决于收益净现值的大小, 并假定贴现率为i。

企业低碳的价值增量模型相关变量的设定如下:U1表示企业未采取低碳发展模式情形下的第一阶段的产品收益;Fi (i=1, 2) 表示企业未采取低碳发展模式下由于碳与污染的排放而受到的政府罚款;C表示企业为低碳发展在期初进行的专属投资, 包括更换机器设备和人员培训支出等;σC表示政府为鼓励企业低碳发展而给予企业的资本补贴, σ为资本补贴系数, 0<σ<1;r表示企业期初低碳投资额除了来自政府的资本补贴外, 向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Ti (i=1, 2) 表示企业低碳发展下因减少碳与污染排放而受到的政府的奖励或碳排放市场的交易收入;μc表示企业由于低碳发展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 而节约的生产成本, 0<μ<1;m U1表示企业低碳发展收益在第二期得到明显体现, 市场对低碳产品的需求增加而带来的产品收益, m>1;k U1表示企业不发展低碳时第二阶段的产品收益, k<1。

(二) 低碳增量收益模型

根据以上假定和变量设定, 我们可以分别得到企业低碳发展与非低碳发展下的收益函数:

1.企业低碳情形下:

2.企业非低碳情形下:

企业低碳的增量收益记作△V, 式1减去式2得:

对△V>0变换可得式4:

式4的左边为企业低碳发展模式获得的两期收益的净现值, 右边为企业低碳发展所付出成本的净现值。

(三) 京津冀企业是否低碳的影响因素

从式4可以看出, 影响企业低碳选择的因素有:政府对企业低碳奖励和惩罚力度大小、政府对企业低碳发展专属成本的补贴大小、企业低碳发展带来的成本降低幅度、金融机构对企业低碳信贷利率的优惠程度、消费者的低碳消费偏好程度。具体而言, 政府对企业低碳的奖励T和惩罚F越大, 资本补贴σC越大, 贷款利率r越低, 消费者的低碳环保意识比较强烈, k与m的差距越大, 企业自主低碳的积极性越高。

三、京津冀激励企业自主低碳的制度安排

(一) 建立环首都经济圈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京津冀地区要联防联控治理大气污染, 就要完善生产要素的组成体系, 将碳视为一种有价值的生产要素, 并通过碳交易市场使碳要素得到均衡合理的定价。这样才能促进企业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 注重能源的节约以及减少碳排放对环境的污染。2014年12月18日, 京冀两地宣布率先启动跨区域碳排放交易试点。截至2015年6月15日, 河北承德市的6家水泥企业已全部纳入北京碳排放交易系统。2014年12月底, 承德丰宁千松坝林场也正式挂牌交易。这种碳排放交易机制能够将企业碳排放社会成本转化为企业实际的生产成本, 通过外部成本内部化激励企业自主发展低碳经济。

(二) 推进京津冀低碳技术协同发展

低碳技术研发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和保障, 要鼓励企业发展低碳, 必须不断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当前, 京津冀三地已初步形成技术协同发展局面, 以风电和太阳能产业为例, 借助北京的低碳技术研发, 在河北各城市布局制造, 低碳产品在整个京津冀区域推广和应用, 将能共同打造中国新能源研发和应用的低碳发展示范区。但京津冀地区还要进一步加大低碳技术研发投入, 通过财政支出、税收杠杆等手段, 改善低碳技术企业的融资渠道;开设与低碳技术相关的学科人员培训, 并对研发人员给予相应补贴;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研发低碳技术等途径, 提高京津冀地区的低碳技术水平。

(三) 构建京津冀绿色金融体系

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前期需要投入比较高的专属成本, 单靠自有资金和国家拨款解决资金需求可能远远不够, 需要发展绿色金融体系来弥补企业的资金缺口。比如银行或金融机构要把环境因素纳入贷款投资和风险评估程序中, 对从事生态保护与建设, 开发、利用新能源, 从事循环经济生产、绿色制造的企业提供贷款扶持, 并实施优惠性的低利率;相关部门要简化环保项目、生态工程等发行债券的审批手续, 缩短审批时间, 或者政府通过发行绿色债券进行财政补贴;批准基金管理公司设立专门投资于能够促进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基金。

(四) 培育京津冀低碳相容相生的非正式制度

可持续发展意识是非正式制度的重要内容, 京津冀要实现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要努力培育与低碳发展要求相适应的非正式制度, 包括资源观、伦理观、自然观、发展观和人生观等思想体系。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 加强对绿色知识的宣传教育, 普及气候变化知识, 倡导低碳消费理念;发挥政府在低碳消费方面的表率作用, 完善政府绿色产品采购机制;积极推行碳认证和碳足迹标签制度, 为消费者区分低碳产品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庄贵阳.气候变化挑战与中国经济低碳发展[J].国际经济评论, 2007 (05) .

[2]马中东, 宁朝山.环境规制与企业低碳竞争力分析[J].统计与决策, 2010 (18) .

[3]崔健.日本产业低碳竞争力辨识[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09) .

大气污染联防控制研究 篇6

关键词: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同立法,市场机制,公众参与

当前,我国的区域大气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到可持续发展,能否有效治理区域大气污染关系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到2015 年,应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形成区域大气环境管理的法规、标准和政策体系。目前,珠三角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立法方面已经初具规模,对珠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珠三角现有的区域联防联控的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总结

(一)综合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1.《广东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该规划强调要突出联防联控的重要作用,明确了联防联控、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目标,提出珠三角地区要通过联防联控机制强化区域复合污染治理,并确定了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工程,为“十二五”期间广东省的大气污染治理拟定了一份比较详细的规划。

2.《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该决定与大气污染防治有关的主要是明确广东省应“完善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体系,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和‘两高一资’行业实行更严格的排放标准,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实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制度,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试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综合运用环保、价格、信贷、土地等多种手段,建立健全落后产能退出机制。”

3.《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大气污染防治办法》。该办法明确,省人民政府制定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规划,有计划地控制或削减各地方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改善本行政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负责,制定规划,采取措施,使本行政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达到规定的标准。

4.《广东省珠江三角洲清洁空气行动计划》。该计划首次确立了珠三角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的总体目标,确定了八大任务:(1)严格环境准入,有效控制新增大气污染物排放:严格实施分区控制和总量控制。(2)大力改善能源结构,从源头削减大气污染物产生量:发展清洁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3)强化常规重点源污染减排,全力推进大气污染治理:继续推进并深化火电厂脱硫和脱硝工程。(4)以机动车污染控制为突破口,积极防治光化学烟雾污染:提高新车准入标准,力争提前实施“国Ⅳ”排放标准。(5)加强典型行业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控制,认真应对复合型大气污染:加强对石化、化工及相关产品制造企业的全过程控制。(6)加强饮食服务业污染治理。(7)加强城市扬尘污染的全过程控制。(8)控制其他大气污染源,努力削减各类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加强非道路移动源(船舶、建筑、园林及农用机械)的废气污染控制。

5.《珠江三角洲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11 年度实施方案》。该方案再次强调了广东省珠江三角洲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确定的八大工作任务。

6.《珠江三角洲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13—2015 年度实施方案》。该方案在《珠三角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第一阶段的基础上,以多污染物协同控制为手段,以控制PM2.5 和臭氧等二次污染物形成为重点,以珠三角区域合作解决共同环境问题为范例,提升环珠三角地区(粤东、粤西、粤北)空气污染防治水平,促进全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专项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广东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已经占排放总量的32%,对城市空气污染影响很大。因此,珠三角大气污染防治的专项法规和规章主要针对的是机动车污染防治,主要有:

1.修订的《广东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该条例确定了机动车污染监管体制,规制了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使得黄标车限行有法可依,加强油气治理,年可节约5 亿元,严格排气污染检测。

2.《广东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该方案通过强化在用车污染控制,提高新车准入门槛、实施高排放车辆逐步淘汰、全面供应清洁高品质车用成品油、完善法规体系和加强监管能力建设等措施,逐步建立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体系,切实改善空气质量,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3.《广东省机动车环保分类标志管理办法》。该办法确定了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体制;机动车环保分类标志核发程序等。

4.《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一体化规划(2009—2020 年)》。该规划提出,要全面推进联防联控,加快解决区域大气复合污染。应全面实施珠三角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从注重重点行业减排向全面防控转变,从单因子治理向多污染因子综合控制转变,多手段联合推进,稳步提升脱硫成效,全面推进降氮脱硝,协同控制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大幅减少颗粒物,构建世界先进的典型城市群大气复合污染综合体系,逐步解决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问题。

(三)各项地方性环境标准

主要有:《广东省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该标准是广东省首次发布的广东省地方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比国标要严格得多;《机动车排气检测三项工况法标准》以及遥测法标准,这“三项工况法标准”主要指在用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稳态工况法)》(DB44/592-2009)、《在用压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气烟度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加载减速工况法)》(DB44/593-2009)和《在用汽车排气污染物限值及检测方法(遥测法)》(DB44/T594-2009)等三项在用机动车排气检测地方标准。此外,还有《工业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广东省汽、柴油四项标准》(粤Ⅲ油、粤Ⅳ油)、《水泥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及印刷、表面涂装、家具、皮革制造四个行业的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等14 项标准,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珠三角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政策标准体系。

二、珠三角区域联防联控立法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立法供给不足

珠三角的区域联防联控立法在全国应该是比较丰富的,但仍然缺乏对区域内各城市相互之间权利义务的约束,主要是“协同控制”的环境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尚不健全,立法供给还不能满足大气污染治理的实际需要。

(二)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难以形成“协调一致”的行政执法

珠江三角洲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缺乏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介入。除了行政部门,还应该增加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作为联系会议的成员单位,在三大国家权力中,立法权和司法权是两个不可或缺的权力,而大气污染治理远非仅仅依靠行政部门就能够解决的,还需要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保障和支持。

(三)尚未建立有效运行的区域联防联控市场激励机制

欧盟和美国的经验证明,在大气污染防治领域,仅仅依靠命令—控制手段是无法实现达标的,必须依靠市场机制,激发污染主体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促使污染者主动减排。但广东省目前尚未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排污权交易市场。除此之外的环境经济政策,珠三角还很缺乏,比如环境金融机制等。

(四)公众参与流于形式,缺乏有效参与

主要是公众缺乏参与主体、参与能力和参与机会。当前,珠三角虽然经济发达,但是在社会组织发展上并不相称,专门从事环保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就更加稀缺。由于缺乏制度支持、资金来源,公益性的民间社会组织很难生存和发展,使得参与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的主体缺位。

三、完善珠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立法的若干建议

(一)健全珠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协同性”立法

前已述及,珠三角虽然构建了一批区域大气污染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但却缺乏针对区域内各城市协同行政执法标准、执法条件、处罚额度、处罚种类等方面的规定,导致区域联防联控的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难以真正落到实处。当前,首先是清理各城市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凡是与区域联防联控有冲突的都应该按照区域联防联控的目的进行修改。其次,修改完善现有的区域联防联控的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凡是涉及到需要各城市行政统一执行的规定必须同时规定对法规冲突的解决办法,规定要具有操作性,尽可能地详细一些。最后,可由各城市立法机构根据区域联防联控法规协作立法。

(二)发展珠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所亟须的一体化市场机制

在区域联防联控运行机制中,命令—控制手段和市场机制手段缺一不可。珠三角区域联防联控中,当前亟需构建和完善市场激励机制。主要包括:纳入氮氧化物的区域排污权交易市场;纳入CO2 的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构建区域一体化的排污权初始分配机制(采用拍卖还是政府无偿分配)、排污权信息发布平台、统一交易规则、排污权储备机制、引进大气污染防治第三方治理机制等。

(三)促进公众参与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公众通过环境决策、环境信访、环境诉讼等法律途径参与环境管理监督,是政府行为的一种补充。我国环境法中对公众参与的规定多为原则性、概括性的规定,必须通过专门立法规定公众参与环境事务的主体、参与范围、实施程序、参与组织、参与形式等具体问题,并根据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实际情况、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具体执行情况、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等不断修改完善。还应在公众参与环境事务的法律、法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中,专门规定不履行公众参与义务的责任机制,详细规制不履行和不当履行公众参与义务的程序追究机制,使得公众参与成为一项可操作、可监督执行的法定义务。在我国当前的体制下,可以把公众参与环境事务的程度确定为官员政绩考核的一项指标,以公众对当地环境的满意度作为考量因素。另外,还必须制定和完善公众参与的激励和促进机制。

参考文献

[1]韩德培.环境保护法教程:第6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2]王金南,宁淼,孙亚梅.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理论与方法分析[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2,(7).

上一篇: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下一篇:实际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