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理念(共8篇)
实际理念 篇1
摘要:发挥校区资源优势, 创新学校管理理念, 结合实际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 改变教学理念。
关键词:教学模式,构建,良性循环,管理
村小作为全民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是全面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支点。虽然村小的规模很小, 但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如何提高村小的办学质量, 是农村教育改革中的重中之重。作为一名村小校长, 要积极发挥好本校办学过程中的比较优势, 为学校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办学理念。下面, 我结合所在村小的现状, 谈一谈我校发展过程中的有利因素。
一、小班化教学
小班化教学是本校发展的主要特色, 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健康发展, 老百姓的钱袋子迅速地鼓了起来。许多农村家庭为追求高效率、高质量的教学质量, 纷纷将孩子送入市内学校就读, 这直接导致了本校生源锐减, 但也无意中形成了本校小班教学的特色模式。小班教学与大班授课相比, 具有许多难以媲美的优势。小班教学可以提高教学品质, 促进教育机会均等, 并且可以照顾弱势群体, 达到公平性。
在小班化教学中, 由于人员少, 我们运用分组教学就会起到在大班没有的效果。每个班分成若干小组, 每个小组围坐在一起。课堂上, 教师提出问题, 小组集体讨论。小组内以合作为主, 竞争为副, 小组之间以竞争为主, 合作为副。教学活动中, 教师引导以小组集体形式出现, 有时, 尽管是学生个体活动, 但教师应认为他代表小组, 评价与激励的语言也针对小组, 小组中个别人员的活动也自然会受到小组其他人员的关注。这样, 小组成员之间, 小组之间, 无形之中就有了很强的亲和力, 从而班级成员间的学习关系也得到了调整。
学校领导和教师如果能够较好地开发这些优势, 便能构建优良的学校发展特色, 使学校的发展走向良性循环的道路。
二、“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
为何本校易于形成“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呢?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原因:1.因本地地处偏远,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落后。因此, 本地很少出现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班的现象。本人认为, 学生参加课外补课虽然暂时有利于学业水平的提升, 但从长远来看, 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并易于使学生产生畏学、厌学的现象。正因为如此, 本校的莘莘学子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 更容易形成以学为乐的积极、健康的态度。2.无论家长还是孩子, 学习功利心比较弱, 没有形成互相攀比的不良学习风气。因此, 学生们没被赋予更多的学习负担, 使他们可以更加轻松、更加快乐的学习。3.本校因地处山村, 孩子们自小就与大山、田野、小动物为舞。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只要贯穿这些孩子们熟悉的自然景象, 就会激发出他们无限的兴趣。最后,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学习知识和技能时, 懂得它的人, 不如爱好它的人, 爱好它的人, 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强调的是这种以学为乐、“寓教于乐”的观点。而本校教师如能对孩子进行有效、正确的引导, 学生们就易于养成这种以学为乐的优秀学习品质。
三、相对充足的生源
虽然有大批本地区的适龄儿童去市内就读, 但优越的地理位置, 保证了本校的生源。本校地处两村之间, 附近还有一个较大的自然村。因此, 本校完全可以以这三个村庄为依托, 保证较为稳定和相对充足的生源。有利于保持学校长期、稳定的发展趋势。
四、优质的教师队伍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教学质量最有效的保障。本校教师以具有十年以上丰富教学经验的中年教师为主, 他们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 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路子。可以切合实际、恰到好处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在平时的教师管理中, 抓好政治工作, 加强教师业务素质的学习, 转变教学观念, 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时事知识和党的方针政策, 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加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句话, 就是要外塑形象, 内练内功。作为一个负责人, 当发现教师之间有不团结的现象时, 应立即做思想工作, 做好调解, 缓解矛盾, 教师间要相互帮助、共同探讨教育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水平。而且, 近年来, 我校来了两名毕业大学生, 这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增添了教学活力。目前, 学校形成了以中年教师引领新任教师快速成长, 新任教师激发中年教师教学活力的良性循环模式。
五、领导的重视与支持
我校的发展离不开上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长期以来, 上级领导一直给予我校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为我校配置了先进、完善的硬件设施, 这些都保障了我校进行优质的教育教学工作。
以上几点便是我校办学过程中的有利因素。身为一校之长, 我要尽己所能地充分发挥这些优势, 使之成为学校发展过程中, 行知有效的推动力量。并以此为依托, 积极构建我校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
实际理念 篇2
把新发展理念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治理之道)
宋 亮
《 人民日报 》(2016年08月03日
07 版)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等重大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的重要遵循。我们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特征,深刻领会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努力把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特征。科学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重要前提。习近平同志指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等特点。我们要紧密结合实际,准确把握这些基本特征。一是正确看待速度变化。我国经济经过30多年高速增长,步入增速换挡期,增长速度下降到中高速。这是正常的,符合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二是正确看待结构优化。在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的情况下,检验经济工作的成效要从主要看增速有多快转变为主要看质量效益有多好,要从拼规模、拼消耗的粗放增长方式向可持续发展的集约增长方式转变。三是正确看待动力转换。动力转换不是推倒重来,也不是非此即彼,而是旧中育新、以新改旧,实现新老动力混合发力、有序衔接、平稳转换。
深刻认识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的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 1 律的包容性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和把握规律中认识发展的新内涵、新要求,不搞整齐划
一、大干快上,而要因地制宜、因事制宜,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工作。新发展理念以问题为牵引,直指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要切实增强问题意识、强化问题导向,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在破解发展难题中实现新发展。同时,新发展理念贯穿着鲜明的民生导向,反映着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凡是为民造福的事情就要千方百计做好,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事情就坚决不做。
自觉运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实践。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必须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认真研究、准确把握本地实际,着力强化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在创新引领上施策,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强科技同经济对接,强化创新扶持措施,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在整体协调上统筹,把农区“十个全覆盖”工程作为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总抓手,努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文化多元、开放合作的现代化城市和新农村。在绿色生态上攻坚,抓住自治区统筹推进乌海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治的有利时机,持续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把环境污染的压力转化为发展环保产业的机遇。在合作开放上深化,落实自治区促进乌海及周边地区协同发展战略,主动融入呼包鄂经济圈,实施一批跨区域产业延伸升级合作示范项目,推动区域产业错位、共赢发展。在共建共享上推进,鼓励和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突出抓好脱贫攻坚工程,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实现责有人担、事有人管,确保一户不少、一个不落地如期脱贫。
实际理念 篇3
关键词:小学;教育理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8-0168-117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8.093
一、新时期小学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
随着新的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育观念及教育思想受到不断冲击,新时期小学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也有了新的定义。教育理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现象的理性认识,由教育思想、教育哲学观相结合而形成的观念。新时期小学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即一种相对稳定的教育理想的观念体系。教育观念是一个时代对于教育问题的思考,经过沉淀的先进文化思想底蕴。因此,明确新时期小学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才能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工作。
二、新时期小学教育理念的基本特征
新时期小学教育理念的基本特征包括稳定性、发展性、层次性以及实践性等。根据教育理念的产生过程,我们可以发现,教育理念经过长期的积淀而最后稳定下来,因而具有稳定性。教育理念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不断的更替演变,也是由浅到深,具有鲜明的层次性,最终应用到实际教学中。而新时期小学教育理念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必然要求,小学教学的培养目标应当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教师不能将知识单一地呈现出知识化和定型化,应当充分根据新时期小学教育理念的基本特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效地实践教育观念,让学生从旁观和被动地参与中,转变为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并进行互动。
三、小学教育理念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教育理念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没有将学生看作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方面是由于长期传统的教学观念所导致的,教师对于新教育理念认识不足,而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进而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在备课中,过分注重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不能充分理解所学知识的含义。而且当前小学教学中的教育观念中还没有认识到举例频率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作用,当知识无法被学生理解时,教师应当将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并通过举例让学生能够将多门课程的知识加以结合,形成自身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小学教学中教育理念的应用策略
小学教学中教育理念的应用策略主要包括提升学习积极性、举例教学、注重备课等。
(一)提升学习积极性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教学中的教育理念应当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顺应时代的发展,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重视学生的感受,重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是学生认真投入到学习中的前提,快乐、愉悦的学习氛围更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知识以及身心健康成长,呆板压抑的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变通自身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进而将基础知识融入到教学环节中。
(二)举例教学
在新课程下,小学教学中教育理念的应用策略还可以采用举例教学的模式,使学生充分融入到课堂学习环境中。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教育理念的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提升举例频率,进而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个时期的认知能力不强,经历过少,因此,对于一些知识不能充分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实际例子与理论知识充分结合起来,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
(三)注重备课
实际理念 篇4
关键词:“非指示性”语文教育理念,问题,探究
“非指示性”语文教育理念是浙江省江山中学郑逸农老师及其课题组于2000年提出的,这一理念的提出在总体上符合现代教育理论的原则,也适应我国新课程改革“以学生为本”的精神。因此,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广为一线教师所尝试。笔者欲立足中学语文教学实际,对该理念值得商榷与探讨的方面做出思考。
一.“非指示性”理念对于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郑逸农老师在其书《“非指示性”语文教育初探》中,详细介绍了教师在课前准备中的具体工作,包括考虑并准备学习点、预设问题、课外读物等11个方面。[1]毫无疑问,他所追求的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教学。然而,笔者以为,这种模式或许只能是一种停留在看似科学、合理的理论层面的美好设想,尚不足以广而推之,这是由教师职业的特点、语文学科的属性和语文教学实际决定的。从某种意义来说,语文教学很难做到自始至终的精美!当然,并不是以此来否认“非指示性”教学理念的存在地位。在笔者看来,这种理念对于教师的新要求或者说对于教师发展的助推作用主要表现在引起教师的教学敏感和对于教学的不断思考,也就是要唤醒教师的“自觉意识”,[2]这才应该是理念本身得以推崇的生命所在。
二.“非指示性”理念对于学生提出的新要求
我们讲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所以,在正课教授之外给学生安排适当的课外阅读作为辅助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这些辅助性的材料首先应该在量上突出合理性,不能为了让学生多学,而给学生超负荷的任务,在这一点上,教师应该有足够的掌控能力。郑逸农老师在准备《米罗斯的维纳斯》一文的教学时,打算向学生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目中有三篇文章,两部专著。[3]笔者不禁想问,一节语文课,给学生预留如此大的阅读量,学生有可能完成吗?如果要完成,那究竟需要多长时间?这样看来,“非指示性”理念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而在课外是否又无意中过多的占用了学生的自由空间呢?这种显性表现为愉快轻松的学习是不是也有隐性的沉重负担呢?如何处理课内与课外学习的关系,就又值得去探讨。
三.“非指示性”理念对于学生个体差异的顾及
教育的目的价值取向之一即关注人的个性化与社会化问题,也就是说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不仅应该关照学生适应社会、做未来社会主人的能力,也应该积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性的发展。[4]教育不可能以平行的视角对所有学生都等量齐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应该是进行教学的前提,这也是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理念的内在要求。郑逸农老师的“非指示性”理念对于思维活跃,积极好动的学生的训练是卓有成效的,对于他们来说这样的课堂是“大有作为”的,然而学生中也不乏天生寡言沉默、不善于展现自我的,对这些学生而言,这种开放、张扬的课堂就是一种挑战和压力。如此一来,这种看似民主、平等、和谐氛围下的教学实际上在不知不觉中给这些同学形成不必要的压力。那么,在“非指示性”教学的实践中,怎样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也主动地、愉快地参与课堂,是关乎教育公平的重要问题,亟待解决。
实际理念 篇5
中央政法委部署的在全国政法系统开展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加强政法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重大举措,通过法治教育要树立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大理念。作为公安机关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取得成效,要抓好三个结合。[文章-http:///文
秘114网帮您找文章]
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和公安执法有机结合。公安机关是武装性的行政和司法力量,它的主要职责是预防、制止和侦查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制止完善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它是代表国家依法履行职责,执行国家的法律。公安机关整个执法活动与广大人民群众密切相关,执法工作的好坏牵设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我们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贯彻到整个公安工作的始终,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我们公安工作。一是树立依法治国理念,严格依法办事,作为公安干警,要自觉养成尊重法律,维护法律的权威,严格依法办事的思想意识,维护宪法尊严,同时认真履行法定权力,切实做到依法办事;二是树立执法为民思想,严格文明执法,公安工作要把维护人民利益作为政法工作的根本宗旨,要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治安问题,要处处为人民群众着想,时刻为人民群众排优解难,在执法过程中要态度和蔼,语言文明,树立人民警察良好形象;三是树立公平正义,确保执法公正,要贯彻执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执法中要做到平等对待,要出于公心,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把证据关,坚持秉公执法;四是树立服务大局,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公安干警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大局开展工作,为全局建设小康社会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为有效公正的法治环境;五是树立党的领导,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公安干警要不断增强党性观念,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穿到实际工作中,始终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真正做到永远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忠于法律。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和人民警察的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规范》规定人民警察要对党忠诚、服务人民、秉公执法、清正廉明等八个方面的内容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本质上是一致的。对党忠诚就是要坚定观念,听党指挥,忠于祖国,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的决议落实到各项执法活动中,坚决贯彻落实党关于政治工作的重大政策和工作布置,服务人民就是要热爱人民,争当公仆,爱憎分明,除害安良,在执法过程中做到以人为本,执法为公,一心为民,干警要扎实勤奋工作,实实在在为人民谋利益,秉公执法就是要不徇私情、不畏权势、严禁逼供、不枉不纵,要树立和维护法律的权威,严格依法办事,坚持体公正和程序公正的有机结合,团结协作就要顾全大局,全力协作,相互尊重,相互支持,要切实履行公安机关的三大历史史命为经济建设提供保障,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与人民警察的能力建设相结合。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最终落脚还是促进工作,要搞好工作,在树立法治理念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通过具备必要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法律素质和文化素质,作为人民警察怎样才能提高素质。首先,要充分认识提高素质,增强能力的重要性,如果没有良好的素质,就很难胜任工作;要不断增强干警的政治素质才能保证讲政治,服务大局;要不断增强干警的业务素质才能担负日益复杂和繁重的管理;要不断增强干警的法律意识,才能做到公正文明执法,维护公平正义。其次,要采取各种措施,抓好能力建设,提高干警的综合素质。一是作为公安干警要系统学习和熟练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使自己成为一个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合格的人民警察。二是积极开展岗位练兵活动,通过苦练内功,强化教育训练,才能全面提高干警的各项综合素质,才能提高驾驭复杂社会局面的能力。三是要建设考核机制,每年的民警进行一次综合素质考核,从政治思想,业务技能等方面检验干警的水平,凡是考核未达标的,将先行集中学习培训,促使其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我,从而胜任本职工作。
实际理念 篇6
关键词:生物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导入;过程;探究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各个层次的种类、结构、功能、行为、发育和起源进化以及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的一门科学。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我们众多的生物教学工作者将高中生物课程的重点放在生物学理论上,强调中学生物课程在学科体系上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教学中也局限于对生物学事实和概念的记忆,学生几乎不能将他们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因而学生虽然掌握了许多理论知识,但面对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仍然束手无策。知识与智慧、知识与能力之间并没有出现应有的关联,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回归生活”等理念,这就要求我们从事生物教学的工作者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但我们在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时候必须进行合适的联系,不能生搬硬套。现在笔者就以《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课为例,简单讲述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进行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一、导入要理论联系实际
本节课开始我会给学生看这样两幅图片:
通过展示以上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生活中的这两种现象出现在什么情况下,说明了植物的什么特性?从而导入新课,讲述植物向性运动、向光性运动和向地性运动的概念及特点。
二、教学过程要理论联系实际
1.生长素发现过程的理论联系实际
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是达尔文关于金丝雀虉草胚芽鞘向光性实验的研究,但是如果学生连胚芽鞘是什么东西都不知道的话,这个过程的教学就只局限于理论的尴尬分析。由于我们小县城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大多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我就让学生回忆玉米刚出土的样子,学生会异口同声地说是锥形,接下来再让学生回忆大豆刚长出来的样子,还是不是跟玉米一样的锥形?结果学生会异口同声地说不是,是两片新叶扣合在一起钻出土的。以此来说明胚芽鞘是单子叶植物出土时具有的一种结构。并联系刀鞘中“鞘”字的意思,说明胚芽鞘其实也是一种保护性的结构,它本身也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在此基础上来分析相关的实验应该更容易理解。
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与植物种类关系内容的理论联系实际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让学生回忆春夏季节我们常给什么庄稼地里喷洒除草剂。大家会说是玉米地里。其实我们所喷洒的除草剂就是一种生长素的类似物,学名2,4-D,它可以喷洒在玉米地里,说明对玉米这种单子叶植物是无害的,但它可以杀死玉米地里的杂草等双子叶植物。从而说明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
3.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讲述的理论联系实际
在讲述顶端优势应用的时候课本中举了一个棉花摘心的例子,但是我们这里没有棉花,应用这个例子有点不切实际,在这种的条件下,我们可以应用我们身边的例子来解释,比如说西红柿在开花以后,我们一般情况都要进行打顶操作,目的就是为了去除顶端优势,抑制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还有小瓜等农作物也要进行类似的操作。
三、学生探究活动中的理论联系实际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而探究性学习本身也是将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实践相结合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本节的探究问题之一是“请学生分析植物根向地性、茎背地性的原因,并分析把植物横放在太空中的空间站以后它应该怎么生长?”
在探究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可以为学生准备一株根向地性生长、茎背地性生长的植物,供大家观察分析,有必要的时候可以自己提前一周培养一株玉米等的幼苗以供应用。
可见,生物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应该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也应该是形式多样的。只要我们能很好地应用这一原则,我们生物教学的课堂一定会生动活泼,也必然会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从而轻松地理解我们所讲述的内容。
(作者单位 陕西省神木县神木中学)
实际理念 篇7
1 简述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及其建筑特征
绿色建筑是指在为建筑使用者提供舒适、健康居住环境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减少资源浪费与污染,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其设计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节约能源。绿色建筑应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能够对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能源实现最大程度的利用,从而减少对采暖与空调的使用。(2)节约资源。设计师在对建筑物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建筑资源的合理使用与配置。(3)回归自然。绿色建筑强调的是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因此,在对绿色建筑进行建造的过程中,应尽可能采用天然材料,包括木材、树皮、竹材、石灰、油漆等。这些建筑材料在使用之前,都应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其进行检测,以保证其对人体无害。此外,绿色建筑还应根据周围的地理环境特点,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界提供的天然可再生能源。建筑物设计者基于绿色建筑理念对建筑物进行设计,导致绿色建筑特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节约资源与能源,从而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力度。(2)为建筑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保证其身心健康。(3)努力实现人、建筑物、周围环境三者之间的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
2 绿色建筑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2.1 建筑设计应与周围环境相融合
建筑物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与自然界中的其他事物存在一种相互影响制约的关系。因此,设计者在对建筑物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首先对建筑物周围的环境进行调查,对其进行
全面的了解掌握。在此基础上,根据建筑物所在地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对建筑物进行设计,使建筑物能够融入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中,达到人、建筑、环境三者之间的和谐。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建筑施工人员在对建筑物进行建造的过程中,应最大程度的降低建筑施工队周围环境的影响,包括:降低废气、废水的排放、施工垃圾及时处理……
2.2 创建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
绿色建筑应该为我国居民提供和谐、舒适、优美、健康的居住环境,使建筑物使用者处于一种舒服的生活状态,使其身心愉悦。因此,建筑设计人员在对建筑物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我国居民的物质、文化等方面的需求,对建筑物的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进行改善,提升我国居民的居住舒适度。同时,绿色建筑物设计人员还应注重对环境污染的控制,学会利用现有的天然资源,对我国居民在居住过程中遇到的诸如采光、采暖、降温、通风等问题进行及时地解决,确保其居住环境处于良好状态。
2.3 节约能源
绿色建筑作为人类居住的场所,其建造、使用与维护都应以人、建筑物、环境三者的和谐共处为前提。因此,在对其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对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能源进行充分的考虑,确保无论在任何季节,这些自然能源都能有效地发挥其作用。除此之外,绿色建筑物在建造过程中的建筑材料也最好在满足地域特色的基础上,选择能够得到有效回收的可持续利用材料,为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3 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3.1 节地设计
通常情况下,建筑工程需要使用的土地面积较多、占地范围较广。在此背景下,节地设计成为绿色建筑设计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受到了绿色建筑设计人员的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绿色建筑设计人员在对整个建筑进行建造的过程中,会用到一系列的建筑设施设备、帐篷、建筑材料等,这些物质材料都会需要一定的土地进行放置。如果放置不当,就会给绿色建筑的施工活动造成一系列严重的影响,给其施工进程造成严重的阻碍。因此,绿色建筑设计人员在对其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这些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解决。同时,建筑施工人员在对绿色建筑进行施工的过程中,会临时搭建一些建议的房屋。建筑设计人员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对这些房屋的建筑面积进行规划,使其不影响施工进程以及周围环境。
3.2 节能设计
建筑施工人员在对绿色建筑物进行建造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到大量的能源。因此,绿色建筑设计人员在对其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对绿色建筑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将一些新型的节能设置设备规划进去,着重体现能源的节约与控制。在选用绿色建筑物建筑材料的过程中,建筑工程相关人员应在满足相关条文规定的基础上,首先选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将绿色理念贯穿于整个建筑设计工作中。
3.3 节水设计
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团队在对建筑工程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均需运用到地下水资源。在对这些地下水资源进行使用的过程中,绝大一部分水资源并没有被完全运用于绿色建筑的建造过程中,而是被排入下水道中。这一现象的发生导致其水资源处于严重浪费状态,与绿色建筑的理念相悖。因此,绿色建筑设计人员在对其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设计一些节水管道与节水设施,最大限度的降低水资源的消耗与浪费,提高其利用效率。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绿色建筑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一系列优点,受到了我国居民的欢迎与喜爱,成为未来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绿色建筑设计者在对其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遵循建筑设计与周围环境相一致、节约能源、创建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三大原则,对绿色建筑进行节地、节能、节水等方面的设计,为我国居民提供更加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
摘要:近年来,我国资源问题与环境问题越发严重,给我国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在这一形势下,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工作,并出台了一系列条文规定,致使绿色建筑的理念深入人心,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与喜爱。通过对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及其建筑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了解其所具有的特征及其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对绿色建筑设计人员在对其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分析,对绿色建筑理念、建筑特征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进行进一步说明。
关键词:绿色建筑理念,建筑特征,建筑设计,应用
参考文献
[1]吴彦.绿色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探究[J].江西建材,2014(18):20.
[2]杨敏.绿色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陕西建筑,2015(10):7-9.
[3]刘年臣.浅谈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整合与应用[J].江西建材,2015,(16):7+6.
[4]王丽敬.浅谈绿色节能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河南科技,2013(15):170.
实际理念 篇8
《标志设计》一课是人美版四年级下册的一节“设计应用”领域的课, 教材中要求学生初步了解设计标志的元素和初步了解设计标志的方法。运用颠倒理念看这节课, 教师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学生已经具备了什么能力, 也就是生本教育中的“学生会的老师不教”。学生会什么呢?课前, 笔者采用了调查问卷的形式询问学生关于标志的问题。
主要问题:你知道什么是标志吗?标志的特点是什么呢?学生给出了以下答案:“有图案, 有文字”、“很美观”、“很容易发现”。联系教材中的知识点:“标志一般由图形、文字、色彩、编排四个元素组成。”与学生问卷相联系, 学生口中的“图案即图形”、“美观”和“很容易发现”与色彩文字进行编排相联系, 不难发现, 学生已经在意识中初步具备了对标志的认知能力, 教师需要做的是在课堂中花一点时间给学生归纳, 将口语化变成“专业化的美术语言”。
一、给学生“犯错”的机会
学生在意识中, 已经初步知道了标志的特点, 那么教师就放手给学生一部分时间, 快速地围绕一个简单的主题设计一个简易的标志。笔者先请全班学生围绕“保护动物”的主题设计一个标志。不同的学生有了不同的表现。有的学生画得很简易, 有的学生画得很复杂以至于在规定的时间内都没有完成。我拿了几张匿名作品请学生对比评价, 在简单标志和复杂标志面前, 学生发现了“标志中图形的选择并不是越复杂越好, 而是要简单具有代表性”。老师需要做的是, 从学生犯的错误中归纳出关键的美术知识点。在这个实际尝试的环节中, 我归纳出来标志的另一个特点———图形简洁。
二、给学生“提升”的空间
1.标志图形如何选择和归纳。教师可以给学生欣赏著名的标志作品如世博会、奥运会标志, 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选择规律。例如:奥运会的“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以印章作为主体表现形式, 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 经过艺术手法夸张变形, 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人的造型同时形似现代“京”字的神韵, 蕴含浓重的中国韵味。
2.色彩设计与标志的关系。为什么北京奥运会的标志选择是红色?红色历来被认为是中国的代表性颜色, 还是中国国旗的颜色, 代表着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因此, 标志的主体颜色为红色, 具有代表国家、代表喜庆、代表传统文化的特点。
3.美术法则在标志中的运用。对称、均衡、夸张、变形是学生已认知的美术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标志启发学生寻找里面的法则。回头看学生设计的标志, 有的学生已经初步尝试了夸张、对称的手法, 这个环节也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能力进行教学,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提升和知识拓展。
三、给学生“展示”的平台
颠倒理念中尤其强调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 给学生平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合作学习的99 个小贴士》中第73个小贴士中强调了“尊重学习成果”:“能否促使学生在伙伴或小组学习时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如何处理课堂教学成果。只有当学习任务具有一定的意义和持久性时, 才能起到激励作用。如果学习成果如大家所知, 最后的归宿是‘废纸篓’, 那么接下来的学习必然会产生动力问题。”为了保证学生展示的全面性, 教师帮助学生在小贴士中找到第75 个小贴士“帮助选择汇报形式”中的“参观博物馆”的方式进行成果汇报。把所有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 在所述的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 学生能够选择并做出个人决定, 因此可以调动积极性。
设计一个小小的标志, 传统课堂上老师牵着学生设计, 而在颠倒课堂中, 教师的教学内容由学生牵着走,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学定教”, 但颠倒课堂给学生的空间更大。“先画后学, 再提升”是这节设计课的主要教学方法;给学生展示自己的平台, 创办“学生博物馆”充分展示学生设计的作品, 是这节课最大的尝试, 与颠倒理念中“尊重学生学习成果”的思想契合。同时, 这节课中还引发了笔者的两个思考。
思考一:如何让课堂与众不同?
传统的美术课中老师总是不停地拽着学生走, 在教案中更多用到的是“让学生学会什么?”那么怎么才能让自己的课堂与众不同?一节课的知识点就那么多, 老师必须围绕目标走, 那“点亮课堂”任务就要交给学生了。教师可以尝试在写教学计划时, 尽可能地使用以“学生需要学会……”为开头的句子, 这将确保你的课堂以学生为中心。
思考二:如何应对学生奇怪的想法?
就拿本课中开头的问卷来说, 如有学生提到了很奇怪的想法, 老师首先应从尊重学生的角度来给予学生回应, 这是第一步。如果答案足够精彩, 老师要鼓励;如果答案不够完美, 老师要肯定;如果有学生捣乱, 老师要教育。其次, 老师还要注意让学生把话说完, 并选择合适的回答语言。这里有几种情境———
情境 (1) :答案与学科没关系的问题。老师可以这么回答:哇!你的知识真丰富, 可是我们在上美术课, 你能说些与美术学科有关的答案吗?
情境 (2) :答案天马行空, 与题目无关系。老师可以这么回答:你的想象非常丰富, 但是你能按照题目的要求回答我的问题吗?
情境 (3) :课堂起哄与片面回答。这类问题偶尔会出现, 老师可以这么回应:美术课上我们是来欣赏美、创造美的, 你觉得你的答案能出现在美术课上吗?
颠倒教学理念对老师的教学能力是一个综合的考验。首先考业务能力, 看老师能不能准确确定教学目标, 并找准重难点。其次考“教”学能力, 并不是真的看“教”而是看在这节课中老师能不能把学生“教”成主体。最后考应变能力, 如何应对学生奇奇怪怪的想法和一系列的提问, 帮助学生提升。总而言之, 颠倒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摘要:颠倒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本文围绕美术学科中《标志设计》一课, 通过教学内容与颠倒理念相融合展开论证——如何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