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实际

2024-10-22

农村实际(精选12篇)

农村实际 篇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文字, 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由此可见,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学生怕写, 教师难教”的现象长期困扰着农村作文教学, 要提高农村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师应摒弃让学生读大量的范文、背作文选等极端做法, 应授之以渔:立足于农村, 联系农村实际, 抓住学生特点, 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心理,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爱好。

一、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农活也是生活, 小事也是趣事, 别看学生平时在一起叽叽喳喳, 但一到写作文就觉得没什么可写, 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惧怕写作文。针对这个现象, 教师首先应当帮助学生消除这个思想障碍:作文并不是要堆砌华丽的词藻, 也不是要搜求或编造重大的离奇事件, 作文不过是用笔来说话, 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写出自己熟悉的事情和真实的感受。学生一旦树立了这个观念, 作文时就不会觉得没东西可写了。

有个学生在放学回家的路上, 看到有个小妹妹边追边喊:“哥哥, 等等我……”可她哥哥不但不理睬, 反而把车骑得更快了。后来, 妹妹摔倒了, 不停地哭, 哥哥才不得不调转车头来到妹妹身边, 出乎意料的是哥哥不但没有安慰妹妹, 还狠狠地踢了妹妹一脚:“我让你追!”妹妹吓得不敢哭了。这位学生觉得这是件丑事, 因而难以下笔, 后来在老师的启发下, 他认识到了生活里既有真、善、美, 也有假、恶、丑。虽然弘扬真、善、美很重要, 但鞭挞假、恶、丑也是我们的生活需要。这样, 他就以《路上见闻》为题如实地写出了这件事, 并且在文中表示, 以后要是再遇见类似的事情, 自己一定会挺身而出、见义勇为。

二、立足农村, 丰富积累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就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盛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要训练学生写好作文, 教师就必须有意识地帮助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 来解决“没有材料可写”的困难。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积累是写作的基础, 写作、生活、积累三者紧密相联。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立足生活, 丰富积累。

农村的风景优美, 乡土气息浓厚。农村的学生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 能收集到许多写作素材, 农村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种优势, 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使他们“见景生情”。教会学生从大自然中汲取写作素材, 提醒他们留意身边的事, 学会评价, 学会鉴赏美丑、善恶、人生百态。春天, 观察花草树木的生长变化情况;夏天, 观察突来的雷雨, 充满情趣的夏夜和丰富多彩的暑假生活;秋天, 观察硕果累累的果园和丰收的田野, 体验农民伯伯丰收的喜悦, 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冬天, 观察白雪皑皑的世界……

三、引导观察, 激活思维

学生要写好作文, 就要留心观察, 热情地体验生活, 积累生活素材。这样, 才能丰富写作素材, 使作文内容充实、形象、具体。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是认识水平的体现;观察是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 是作文的前提和基础。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观察, 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 也就解决了“言之无物”的问题。教师不应采取封闭式的作文教学, 应把学生带到田间河畔观看蓝天碧水、朝霞夕阳, 感受泥土气息, 体会稻田插秧、田间除草劳动的乐趣;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公益劳动……教育学生在实践中认真观察, 认真积累写作素材。例如, 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一种小动物时, 可以借助于许多农村家庭都养有小白兔的客观条件, 以《可爱的小白兔》为题, 写前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观察, 要求学生先从小白兔的整体外形进行观察, 接着走近小白兔, 摸摸小白兔的头、耳朵、眼睛、嘴巴、尾巴, 再要求学生把自己感知到的情况说一说, 最后顺着自己的真实感受将作文写出、写好。

四、激发兴趣, 乐于表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也是写作最重要的内驱力。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调动学生乐于表达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前提条件。一旦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激发起来, 他们就会乐于写作, 而只要学生愿意写, 就会有所收获, 并从收获中感受到写作成功的喜悦, 便又会产生新的乐于表达的欲望。为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习作要有趣味性, 要能“吊”起学生的“胃口”, 使学生一看内容就想跃跃欲试。

在指导写《记一次有趣的活动》时, 教师先让学生做“击鼓传花”的游戏。由于游戏闹出了许多笑话, 学生玩得很开心。游戏一结束, 学生便争先恐后地急着要谈感受, 情绪空前高涨, 讨论得神采飞扬、激情四溢。一个学生这样写:咚咚咚……当锣鼓声如疾风骤雨时, 我的心绷得紧紧的;当锣鼓声缓下来时, 大家松了一口气;当锣鼓声戛然而止时, 大家哈哈大笑, 迫不急待地叫喊着让拿到红花的同学上台表演节目。最有趣的要数……“哈、哈、哈”大家笑得前俯后仰, 紧接着掌声雷动。显然, 学生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精彩的游戏场面, 小读一下, 心情就会随其起伏, 如临其境。只要教师努力创设一定的氛围, 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就能诱发出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

总之, 作文是对观察力、分析力、想象力、创造力等能力的综合训练, 作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农村教师只有立足于农村实际出发, 根据农村学生的特点, 来优化教学方法, 帮助他们养成留心观察、注意积累、勤于练笔、乐于交流的良好习惯, 指导他们把生活实践、乡土题材与阅读及写作知识紧密联系起来, 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写作技能技巧, 学会轻松作文。

农村实际 篇2

摘要: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强力支撑,搞活农村金融已经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迫切需要。先对当前保康县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阐述,然后针对农村金融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进行分析,最后,联系实际就如何规范和改革农村金融体系提出了一些建议。关键词:农村金融地方经济发展金融创新

09年,保康县金融机构切实贯彻落实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不断加大信贷投入力度,信贷增幅位居全市第一。

至去年11月底,县域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2亿元,比年初增长40%,比全市平均贷款增幅高3个百分点,比县市平均贷款高15个百分点。从贷款结构来看,短期贷款增幅突出,主要用于支持“三农”和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余额达到6.5亿元,占贷款总额的54%;中长期贷款增幅明显,主要用于支持城镇、乡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贷款余额达到5.2亿元,占贷款总额的43%;支持城乡居民消费贷款3000万元,增长108%,其中支持农村消费贷款余额1600万元,住房消费贷款余额1400万元。各项存款达到27亿元,比年初增加4亿元,增长17%,其中居民储蓄存款较快,余额达到17亿元,占全部存款的63%。金融机构实现盈利3018万元,同比增盈501万元。

但由于保康县大部分地区长期累积的贫困,区域经济一直处于低谷,加上地方金融体系发展不够完备,存在借机恶意逃废金融债务的情况。面对严峻形势,相关部门必须审时度势,积极探索服务创新,从塑造新型的银政关系人手,采取严格科学的措施,促进银政双赢。

一、农村金融对新农村经济建设的作用农村金融促进乡镇和私营企业的发展

通过农村金融信贷的支持,中小型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利用获取到的资金发展起了自己的业务。随着规模和业务扩大,以及为了满足适应市场化和国家化的需要,都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同时,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小城镇建设,从而带动了企业产业的发展,这些都归功于农村金融的支持。

在成熟的金融条件的带动下,保康经济开发区2008年7月7日被省政府批准筹建,规划面积约1.1万亩,由城区精细磷化工业园、马桥周湾磷化工业园、马桥横溪矿化工业园、襄樊保康余家湖工业园、城关台商农产品加工工业园组成。在“一区五园”计划用5年时间,投资99.92亿元,建设磷化工产业项目及配套设施,形成年销售收入132.53亿、上缴税金6.62亿的规模。目前,先后成功引进宜昌兴发集团、襄樊巨力公司、台湾威杰公司、香港长展实业公司等一批企业入园发展,已累计完成投资1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农村金融带动了农村信息化和产业化的发展

在“三农”的开展过程中, 引进农业所需要技术、购臵优良品种和进行农用设施的改造以及聘用技术人员等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随着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进一步完善,将给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性,进而促进农村经济产业化的步伐。

城关镇科技工业园地处城关镇土门村,是以台湾威杰公司为主

体,面向台资企业建立的农产品加工园区。规划重点300亩,计划3到5年完成投资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年创税收2000万元。目前,台湾威杰公司已在该园区投资1亿元,建成了太空食品加工和LED光电子加工,实现销售收入5000万元,上交税金200多万元。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农民需要农村金融来服务自己的生活生产

农民发展农业、养殖业以及扩大生产都需要在前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些资金的来源就依靠农村金融来解决。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对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在仅仅满足于以往的贷款和还款业务,更加倾向于更丰富和方便的服务,比如:结算业务,投资业务等等。农民生产生活、收入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都与农村金融有直接的关系。

自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县和全国各地一样出现了农民工返乡回流潮。据初步统计,该县返乡人员达 16000多人,占全县务工人数的30%。县劳动就业部门在县内外收集和开发就业岗位1200余个,为返乡农民工提供新近劳务信息和培训信息,现已安臵756名返乡人员从事超市、建筑、种养植、水产等岗位。共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56000人,帮助农村困难家庭转移就业1028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班,免费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在推广农业技术、调整产业结构、为活跃农村市场、带领农民增收致富、加强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农村金融发展和改革的建议大力发展新农村经济,实现农村金融需求与供给的均衡发展

金融和经济发展是离不开,是一个整体,经济决定金融,没有经济体,金融就很难发挥其作用,因此, 只有不断地通过在供给中创造出更多的需求、在需求中提供更多的供给,才能真正的解决农村金融服务滞后的现象。建立和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根据农户和企业发展多层次性和多样化的要求,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多层次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允许农发行逐步开展信贷以外的咨询、项目融资等金融业务,以增强其盈利水平,催进其可持续发展;开发适合新农村建设所需金融品种和服务;建立和完善贷款的风险管控机制,遵循信贷资产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通过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农村金融机构协同运作,能够有效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要,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健康、快速发展。地方必须构建诚信体系为金融服务创新保驾护航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农村金融环境建设,切实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好的服务;强化农村信用制度建设,建立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罚机制,为农村信贷风险控制提供依据,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建立更加灵活的担保机制,为贷款发展农村经济扫除障碍。

金融服务创新的主体是商业银行,但创新服务的对象却是地方政府、法人客户、自然人,只有金融机构和地方经济双方良好的互动,才能使金融服务创新获取更大效果。当前影响金融服务创新实施效果的主要是地方信用缺位和缺失,对此,地方政府应在构建诚信体系方

面加大力度,从而为金融服务创新提供宽松的环境用足用活税收政策大力扶持地方经济发展

我们可以清醒地认识到一项成功的服务创新,就能给广大客户带来巨大的收益和实惠,特别是一些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的服务创新,则会使一个地区的经济发生根本性的好转。因此,要使地方经济有所作为,加强金融服务创新增强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是一个关键的不可或缺的环节。近几年,保康县信用联社推出直接服务于农民的“金融快餐”业务,帮助资金困难的农户发展致富项目,共向农村发放支农贷款6094万元,支持全县发展烟叶、药材、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19万多亩。3.6万笔“金融快餐”贷款,当年实现社会效益3.5亿元,让全县2万多个农家圆了致富梦。

总之,只有不断的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和发展适合新农村特点的金融体系,才能更好的为新农村经济的发展服务,满足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资料及数据来源:湖北新闻网

湖北日报

立足农村实际 优化科学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生;科学教学;农村;创新精神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目的的科学启蒙课程,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情感,真正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农村科学教学相对城市学校有诸多不利因素,如教学仪器设备少,观察和实验材料不足或没有,缺乏让学生动手实验和观察的机会。可农村小学也有自身的优势——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有为科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还有为开展科学教学提供了观察、考察、栽培等实践活动的场所。立足农村实际,优化科学教学,是摆在农村所有科学教师的首要任务。

一、挖掘农村资源,充实科学教学

农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小学科学教材中有很多的内容都是农村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他们天天与鸟兽虫鱼为伍,日日与山川草木相伴,生活知识的内涵一点也不比城里的孩子少。对农村小学所具有自然资源予以挖掘运用,有意识地加强他们与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联系,发挥孩子们丰富的感性认识来服务教学,自觉充实教学内容,将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生命世界》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动植物;栽培植物和饲养小动物;通过观察动植物的外形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些教学内容对农村学生来说再熟悉不过了,是生活中的一部分,随时都可以进行探究。可引导孩子们到小山坡上、田野里观察动植物;在自家的菜园里种植蔬菜;在家长指导下饲养小动物……让孩子们比较不同生长环境的动植物的形态,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孩子们在一系列探究活动中找到了乐趣,学到了知识,真正尝到了玩中学的滋味。

有时候教材编排的教学内容与当地的气候条件不能同步,这就需要我们科学教师作出合理的调整,使当地的资源环境能更好地推动科学教学的开展,如: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是“电”单元,第二单元是“新的生命”单元,而我们这里第二学期开学时正好是二、三月,正值春天,新的生命萌芽了,各种花朵竞相开放;小草吐出绿芽;动物开始繁殖,这些景象与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正好吻合,所以这一、二单元的教学顺序可对调来上,会更有利于我们提高教学效率。

二、自制实验器械,提高科学实效

任何科学研究都离不开试验。我们的科学课也离不开试验教学。科学课的教学质量好坏,还取决于是否做实验或实验能否成功,需要做的实验不做或实验不成功,不能观察到实验现象,也得不出实验结论,一味的空洞说教,学生难以得到感性认识,更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每一种自然现象都必须通过成功的实验来实现。要进行试验就要有试验器具。虽然现在农村小学的教学条件教学设施有了很大的改观,但由于试验室的试验用品不是百分之百的齐全,教师的试验有时比较创新,教师需要的试验用品没有。这时,教师就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制作自己教学所需要的试验器具和用品。

1.善于使用各种废旧的、生活化的材料。如可用脸盆替代水槽,尽可能进行演示,让学生在直观形象中进行学习与感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强烈的求知欲。同时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变废为宝,使之成为可利用的科学实验资源。如废弃的饮料盒罐,可以做土电话、可以做听诊器、可以做小昆虫观察盒等很多实验。还有小药瓶、饮料吸管、导线、铁钉、小磁铁、小木片、泡沫塑料板、螺丝、螺母、食品包装盒、袋、绳等,都可以作为科学实验的资源。

2. 选择能达到相同的教学目的而且当地易得的材料做替代和补充。如:用农村常见的飞蛾蛹替代蝴蝶蛹学习观察“蝴蝶羽化的过程”;用常见的铜钥匙,铝钥匙,铁钥匙代替铜片,铝片,铁片做“导体和绝缘体实验”;用红薯藤替代天竺葵学习“扦插”,用菜青虫替代蚕学习“养蚕”等等。以便教师和学生课前准备,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亲自参加观察、实验活动,直接感知各种科学事物。

三、利用自然环境,开展实践活动

新课标要求尽可能创造条件,联系实际,让学生直接参与实践活动,从而了解和学习科学知识。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科学课中有些生物学科类的实验,可以与农村孩子在家帮父母干农活结合起来。如“植物的一生”单元中农村孩子可以在自家门前屋后种一些凤仙花来观察,也可以到家里的菜地里去观察青菜的一生、黄瓜的一生、四季豆的一季、冬瓜的一生等。“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的学习,农村孩子可以借助农家养蚕的机会亲历科学探究,家里如果不养蚕可以去观察蝴蝶的生命周期。

还可利用学校周边空闲土地,建设科学试验基地。带领学生动手把空地开辟成“科学试验基地”,里面种上大葱,青椒、西红柿、豆角,香菜等一些时令蔬菜,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解决学生因缺乏实验材料无法亲自观察、实验的矛盾。并利用科学实验基地进行嫁接、扦插、土壤的认识和分析、植物的成长等教学,从而能更好地在实践中学知识,学技能。学生在亲自参 与栽培植物的实验活动中,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增强了科学种田、科学饲养的意识,学习了一些实用技术,直接或间接地为参加当地经济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科学教师,我们有责任给孩子们上好每一节科学课,让孩子们感受到科学的魅力,科学无处不在。“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我们必须立足农村实际,优化科学教学,努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让孩子们从小学科学、用科学,长大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袁运开,蔡铁权.《科学课程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依托农村实际丰富写作素材 篇4

一、走进自然, 丰富体验

大自然蕴涵着神奇, 深藏着奥妙, 彰显着美丽。因此, 我们广大农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突破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好农村特有的教学资源, 适时引领学生离开电视, 走出家门, 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 去尽情欣赏广阔原野的勃勃生机, 去聆听青蛙的鸣叫, 去游览壮丽的山河, 去感受鸟语花香, 去观察多样的花卉……教师可以在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的时候, 引导他们学会用自己的慧眼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间观察同一个物体, 也可以在相同的角度、相同的时间内观察同一类物体。在具体训练时我采用如下方法:

(1) 选择好观察点。为了有效地观察物体, 观察时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追求面面俱到, 我们应该本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原则选择好观察物体的观察点, 然后从这一点出发对事物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如观察桃树,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桃花或者桃树的叶子等, 观察时可以从桃花或树叶的正面、侧面或上面依次去观察, 以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心体验。

(2) 按照顺序观察。观察物体时, 如果观察者漫无目的、随心所欲地进行浏览必然很难实现有效观察。为此, 在选择好一个观察点之后, 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进行观察, 做到由远及近、由外而内、由上至下, 做到井然有序。如观察油菜花, 可以按照距离的顺序来观察, 远看怎么样, 近看又如何;也可以按照时间的变化顺序来观察, 要求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再如:让学生自己亲手种一株大蒜, 看看大蒜的生长变化情况。

(3) 观察与思考相结合。如果只观察、不思考, 那么我们掌握的仅仅是物体的表面印象, 很难探索到物体的本质特征及其独特性, 也不能使自己对物体的印象更为深刻。因此, 为了更有效地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 我们就要注意引领学生养成边观察边思考的良好观察习惯, 让他们有意识地与物体“亲密接触”“置身其中”, 从视觉、触觉、听觉等多个角度、多种方式来体验农村生活的美妙。

二、耐心倾听, 增长阅历

农村天地广阔, 景美人更美。为了帮助学生扩大知识视野, 我们除了引领他们走进大自然之外, 也要鼓励他们多向爷爷奶奶学习, 多听听大人们叙说古往今来邻里相处的一些故事。比如:在以前还没有运用现代化的农田耕作设备的时候, 我们更能体验到农民的憨厚、淳朴与善良:农忙季节到了, 大家互相帮忙, 从不计较报酬, 也不计较谁帮谁做得多, 谁帮谁做得少之类的;哪户人家遭遇不幸了, 大家伙儿又会主动伸出援助之手, 给遭遇不幸的人儿那冰冷的心里一丝温暖;哪家喜事儿临门, 众乡亲互相传说, 共同分享这份喜悦……我们也要鼓励学生多听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介绍一些风土人情, 感受千百年以来农村文化演绎历程, 感悟富有地方特色的风土人情, 比如:家乡人怎么过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等;也可以听爷爷奶奶讲讲农村的社会变化情况, 从而感受到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

三、参与劳动, 充盈情趣

多少年以来, 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不断创造着世界, 建设着自己的美好家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长辈们的讲述中激发对农村劳动人民的敬仰之情, 同时也唤醒他们“劳动最光荣”的意识, 在家里帮助长辈们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当下农村, 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其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更希望孩子能够跳出“农门”, 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于是他们更多地要求孩子“一心只读圣贤书, 两耳不闻窗外事”, 只要孩子成绩好, 一切都可以代劳。实际上, 一味地读书, 其效率自然低下, 而且孩子本身就有爱玩好动的天性, 家长们的这一举措大部分情况下只能事与愿违。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一方面要让学生说服家长, 让自己参与到劳动之中, 另一方面, 要教导学生注意倾听家长的指点, 比如洗碗、扫地之类的活儿其技术含量不高, 学生都可以自主完成, 但是像稻谷脱粒、移栽树苗等活儿就需要得到家长的指点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

农村中小学校长的一些实际困难 篇5

农村中小学校长的一些

实际困难

教育组织行为学

农村中小学校长的一些实际困难

农村中小学校长的一些实际困难

【摘 要】农村中小学是我国中小学教育中比重最大的一部分,农村学校校长担负起了农村教育的发展。但是在实际情况中,校长们又遇到的种种的困难,职权责利的不对等,对教师的聘任权,学校经费短缺,等等,这些都成为农村教育发展的障碍。

【关键词】农村校长 校长的职权责利 农村教师聘任 学校经费

农村教育的发展与提高,体现、决定和制约着区域教育的发展与提高。农村教育的发展与提高,与农村学校的校长、教师息息相关。但是,目前我国农村教育中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校长的职、权、责、利的问题

现在中国的农村校长大部分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角色中,主要表现为校长的职、权、责、利不对等上面。具体为:

1、校长的职、权不对等。

校长的职、权不对等主要是指校长有职无权,或是职大权小。我国农村学校体制改革后,乡镇学校统一由当地的中心学校管理,各个学校的校长需要听从中心学校总校长的统一安排,只是纯粹的执行者。从财务到人事都由中心校来管理,甚至是一张桌子也要由中心校来分配,各个学校的校长手中几乎没有教育资源,也就失去了管理的砝码,造成校长有职无权的状况。还有各个学校没有自己的教师聘任权,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后,学校财务不足,教师、资金都由当地教育局统一分配,学校也不能对考核和业务能力不强的教师进行有效的惩罚和解聘,使得校长对教师的管理也显得无力。

2、校长的权、责不对等。

农村中小学校长还普遍存在着权、责不对等的问题,主要是校长责大权小。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学校中的大小事责任人最终都只是校长一人,教师有事要找校长,学生有事也要找校长。学生安全的责任让校长们十分担心,只要在学校里,不论学生发生什么样的事,校长免不了要挨打挨骂甚至被告上法庭。

3、校长的责、利不对等。

校长有这么大的责任,应当有相应的利益分配才符合市场规律。但是农村学校的校长和是教师一样的待遇,只有工资和职称,没有半点附加的物质利益了。校长负责学校的大小事 2 教育组织行为学

农村中小学校长的一些实际困难

宜,还要遵循上级意思来进行一些可能并不切合实际的改革,这一切,带给校长的只是责任,而在利益分配上,校长永远是弱势群体。[1]

对于农村校长职、权、责、利问题的解决,我认为主要应当增加校长的权力,使职、权、责、利相对等。应当给予校长教师聘任权、人事任免权,让校长能够更好的管理教师;给校长经费使用权,使校长能够更好的建设学校,激励教师,等等。但是,同时要建立相应的监督机构,要求校长办公透明化,对校长权力的行使进行监督,避免校长以权谋私。

二、农村教师聘任制度的方面

(一)农村教师聘任制度的问题

在实际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的教师认同教师聘任制,他们认为“教师聘任制是教育制度的一次大解放,在教育方面引入了竟争机制,有利于教师资源的整合和有序流动”,“能够激发教师的工作潜能,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师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理念,打破教师的终身任用制和人才单位、部门所有制的弊端”。实施教师聘任制“能使学校教师的学利结构更加合理”,“为更多的优秀教师脱颖血出提供了机会和制度保证”。但同时在农村中小学教师聘任制也存在着几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1、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仍然是国家干部编制,享有国家干部的身份和待遇,教师的资格审定和教师的分配、调动仍然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决定,到校长手上实施的聘任制己经是“大打折扣’,校长实际上没有对教师的聘任权。这对于校长有效的管理教师有很大的消极影响。

2、教育行政部门的教师聘任政策过于刚性,落聘指标“一刀切”。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为农村中小学教师聘任提供政策指导,对聘任的程序、内容等做出原则性要求,这本无可厚非,但一此县(市、区)教育局为体现其改革决心,出台硬性指标,如规定每校落聘人员不少于在职教师的5%等。这显然有欠公允,因为各校的实际情况不同,教师的水平不同。

3、教育行政部门只重视聘任结果,而忽略了对聘任力一案实施过程的监督,缺少对学校的跟踪指导和服务。

4、聘任标准唯学生成绩倾向严重。教师考核结果是受聘、任教、晋升工资、实施奖惩的依据,对教师考核的内容应包括:“思想政治、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即德、能、勤、绩四方面。德、能、勤、绩四方面的考核结果应作为教师聘任的主要参考依据。但在实际操作中惟学生成绩的倾向十分严重。

5、聘任期限短,不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聘任制实施的期限为一年,实行“一年一聘制”。年年搞聘任制,使得各班的班主任和课任教师不稳定,一届学生读完下来,往往班主任换了二、三个,课任教师换得就更多了,这使得学生大量的时间用 3 教育组织行为学

农村中小学校长的一些实际困难

在忙于适应各教师的授课特点上。过短的聘任期限,使教师普遍没有安全感,不利于农村教师队伍稳定。

(二)农村教师聘任制度问题的解决

为更好地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促进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利学发展,必须进一步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聘任制加以完善。解决这些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实施教育人事代理制,建立区域教育人才服务中心。人才流动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教师通过市场流动有利于打破教师的“部门所有制”和“学校、地放所有制”的局限。教育行政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建立本地教育人才合理流动的人才服务制度,实行教育人才代理制,构建教育人才服务中心。教育人才服务中心的职责主要有:

1)统一管理待分配的新教师和学校落聘教师的人事关系。

2)为学校和教师(含取得教师资格的社会人员)双向选择提供信息交流平台,发布学校和教师选择的意向和相关数据。

3)仲裁教育人才流动中出现的纠纷。

教育人才代理制的建立能减少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干顶,提高学校用人的自主权;教育人才服务中心的设立使学校和教师之间的双向选择变得可能,从而突破了现行聘任制只局限于单个学校内进行的不足,使教师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流动起来,教师和学校的选择空间也随之变得广阔起来。落聘人员由教育人才服务中心统一管理,学校管理者可以更好地集中精力做好学校的管理工作,提高学校质量,改善教师待遇,吸引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落聘教师进入教育人才服务中心后可促使其不断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争取“再就业”。

2、制定科学的聘任方案。

聘任方案是聘任制的实施指导意见,规定了聘任的程序、原则、要求等。科学聘任的原则除公平、公正、公开外,还应体现发展性,即聘任制的实施要有利于学校的发展、有利于教师的发展和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1)要明确教师作为聘任力一案制定者的主体地位。聘任方案不应是学校管理者小范围讨论的结果。聘任工作实施前应召开学校教职工大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调动教师参与改革的积极性。聘任力-案的设计要有教师代表参加,聘任学案出台后应广泛征求教师意见。

2)教师聘任评价指标应淡化学生成绩,强调对教师素质的综合要求。惟学生考试成绩的做法,严重影响教师身心,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举措。教师评价指标应包涵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尽可能做到科学全面。学生考试成绩只能作为聘任方案中的一个因子,聘任细则的制定更多的应着眼于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3)聘用期限不宜太短。“一年一聘”的做法使教师“今年不知明年的事”,既不利于教师安排工作,也加剧了以学生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的教师聘任方式有的教师认为:“‘一年一 4 教育组织行为学

农村中小学校长的一些实际困难

聘’的做法难以让教师和学生相互适应,频繁地更换教师,使教师难以跟踪学生的道德养成、健康人格发展,尤其是‘后进生’,往往是适应不了不同的教师而始终‘落后”’。加之德、能、勤等指标难以量化,短平快的就只有学生的成绩了。因此中小学教师脾任期限应充价考虑教师工作和学生成长连续性、发展性的特点,小学、初中教师聘任期均应3年为宜。

4)区别对待不同原因的落聘教师。对因身体或年龄等原因落聘的教师,应尽可能在校内安排一些教学辅助性工作或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让其提前退养;对因态度、能力、水平等原因落聘的教师应督促其制定学习提高计划,安排其参加校本培训和提高进修,若在一定的时间内达不到学校的聘任考核要求,则可将其人事关系转入教育人才中心。

3、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

城区落聘教师下到边远农村任教是产生“差别教育’,的原因之一,这一做法与法、与情都应叫停。但农村边远学校和薄弱学校普遍存在合格教师紧缺和素质不高的问题,在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尤其在全面实施教师聘任制中,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对农村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稳定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中小学任教;要有计划地开展“城镇支援农村,近效支援边远,强校支援弱校’,的工作,定期将城市和强校的骨干教师与中青年教师交流到农村和薄弱学校任教,从整体上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切实解决农村和贫困地区合格教师紧缺与素质不高的问题,促进区域内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2]

三、农村学校经费短缺的问题

令农村校长最头疼的问题之一的就是办学经费短缺的问题,特别是在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免费后,学校财务更是入不敷出,债台高筑。

目前我国一个农村小学生的财政补贴是205元,初中生的财政补贴是295元,教师工资由教育局发放,与学校无关。但是这样,办学经费依然是短缺的,因为学校获得经费的多少与学生人数直接有关系,如果一个学校只有几百学生,那么学校的经费就只有几万元,这些钱恐怕还不够学校的最基本支出。例如头台子中心校的财政补贴仅为13万元,而学校每年冬天的炭火费用就要6万元左右。

经费的短缺直接造成了校长不能对学校进行有效的管理。首先,校长不能用物质手段激励教师,使很多教师对于教学的热情并不高,那些课程改革更是无从实施;校长也不能通过物质手段来惩罚违纪的教师。其次,校长没有办法来购买新的教具,造成学校教学环境的落后。例如头台子中心校的电脑是95年是配的,现在已经严重老化,却根本没有钱更新。

对于学校经费短缺的问题的解决,我认为还是要从财政入手。义务教育免费对于广大农村学生来说是好事,所以不应该在恢复以前的状态。从财政入手主要要依据农村学校的现实 5 教育组织行为学

农村中小学校长的一些实际困难

情况,在对学生补贴之外对学校进行补贴。每个学校的人数、基础设施不同,应当区别对待,例如对学生较多,教育经费相对充裕的学校可以少一些补贴,对于学生少,教育经费紧张的学校就应当多一些补贴。对于对学校的补贴多少,应当用科学的方法来评定,而不是主观臆测。

综上所述,目前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情况还是不容乐观的,众多的校长凭着自己对教育的热爱坚持在岗位上,克服种种困难,努力发展农村的教育。但是仅凭他们的努力是不够的,国家应当从政策和经费上对农村的教育进行支持,使农村的教育能越办越好,农村学校的校长们能够更加热爱他们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初宇,农村中小学校长:一个令人尴尬的角色,中国教师,2006年2月

[2]蔡慧琴 张劲松,农村中小学教师聘仟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江西教育科研,2004年第7期

[3]张洪生,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校长队伍现状调查,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第21期 [4]朱敬华 唐东红,从校长辞职看农村教育困境,教育观察,2007年2月 [5]刘喜民,农村校长能给教师什么,校长参考,2005年6月25日

深化农村改革要抓实际问题 篇6

以六大问题为导向

——以解决农村资源权属不清的问题为导向,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一是统筹推进“八权一股”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将农业特色产业所有权、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物权纳入确权颁证范围。巴中是全省率先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的3个市州之一,巴州区是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主要承担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等四项改革任务,目前正有序推进。二是全面推开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通过明晰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合理界定集体组织成员资格、组建集体资产管理公司,初步实现了农村集体资产产权股份化、收益股红化、监督法制化、运行市场化,力争今年完成全市50%乡镇的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工作。三是大力实施土地增减挂钩试点。争取国土资源部出台了《关于支持四川省巴中市扶贫攻坚的意见》,在巴中市实施增减挂钩项目跨市、县设置项目区等6项试点;与成都市天府新区、高新区达成占补平衡和增减挂钩指标异地使用协议,增值收益返还农村用于建设发展。同时,积极探索宅基地有偿退出试点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有效增加农民和集体财产性收入。

——以解决农村资源变资本难的问题为导向,完善流转交易体系。一是建好流转交易平台。建立完善市、县(区)、乡(镇)三级流转交易网络,实现了与成都农交所联网运行,建成农村改革发展信息数字化管理系统,出台林地、承包地产权交易指导价格目录。二是健全流转交易机构。加快全市农村产权评估中心、流转土地储备中心、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三个中心”建设,组建或引进中介评估、融资担保机构15个,严格流转监管、防范流转风险,规范土地流转市场运行。三是创新流转交易模式。引导实施承包地适度规模流转、林地整村联村流转,探索建立参股合作、作价保底、利益返还、流转佣工等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提高农民土地租金收益、股本分红收益和就地务工收益。目前,全市累计规模流转耕地59.3万亩、林地68.2万亩、水利工程产权13510处。

——以解决“地由谁来种”的问题为导向,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进培育。巴中市大力实施“回引工程”,培育各种类型的新型经营主体。一是做好创业载体建设。立足巴中资源禀赋和生态休闲消费的市场需求,巴中市确定了“巴山新居+特色农业+生态旅游”的大农业发展模式,大力实施核桃、茶叶、巴药产业“三百工程”(分别发展100万亩、实现产值100亿元);同时,规划建设回引创业孵化园,加快食品药品产业园、小微企业创业园、农业产业基地及商贸物流中心等载体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核桃基地90万亩、茶叶基地60万亩、巴药基地70万亩。二是重点发展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家庭经营符合农业生产特点,尤其适宜在巴中这样的山区推行。巴中市制定专项优惠政策,把愿意经营农业的农户培育成家庭农场(林场、牧场)、种养大户。今年以来,全市6000多名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发展,创办家庭农场578家、专业大户2200余家。三是推行“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农场”等产业化运作模式。支持广大农户通过农民合作社等形式发展合作经营,重点引进省内外知名龙头企业,鼓励家庭承包与企业结合,提高农业专业化、集约化水平。巴中市以回引创业为桥梁,领办创办专合组织1300个,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9家。

——以解决农业配套服务不够的问题为导向,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创新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和流通体系。建立完善农产品集散基地、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和专业市场体系,积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加大供销社改革力度,创建“巴食巴适”特色农产品公用品牌,促进农产品营销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二是创新人才培育体系。在职业技术院校设置畜牧兽医、良种繁育、农机维修、电子商务等专业,同时整合各类资源实施农民技能培训工程,大力培育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业经纪人和职业农民。三是加快转变农业管理服务职能。打破以“条条管理为主”的体制,建强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直接服务农业农村的站所,切实解决政府职能部门管理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以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为导向,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一是优化财政支持产业发展方式。盘活市本级近10亿元财政存量资金,建立农业担保、精准扶贫专项发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中小企业贷款应急转贷“五大基金”。二是着力改革财政涉农资金使用办法。探索通过农业投资公司等平台有效整合、集中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着力解决零、乱、散等问题,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综合效益、放大效益和杠杆作用。三是大力发展金融组织。新引进培育村镇银行3家、小贷公司9家、担保公司5家,368个贫困村建立扶贫资金互助社,开发“巴山新居贷”“特色产业贷”“扶贫小额贷”等金融产品。截至9月末,涉农贷款新增62.85亿元,增长31.84%;小微企业贷款新增36.48亿元,增长51.68%。去年12月,国务院扶贫办将巴中市确定为全国唯一的“产业创新金融扶贫试点市”。今年,农总行在巴中市开展产业扶贫金融试点并召开现场会。

——以解决基层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为导向,持续深化扩权强镇、巴山新居和乡村治理改革。一是深入推进扩权强镇改革。在全市16个重点镇梯次开展扩权强镇试点,为试点镇量身定制具体实施方案,进行差异化授权,有序向试点镇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执法权、财权、人事管理权,最大限度减少审批环节。二是完善“巴山新居”建设机制。以农村新居、乡村道路、产业培育、公共服务、素质提升和生态环境为主要内容,聚新业、建新村、树新风,实现了农企、农市、农餐紧密对接,农民既提升了市场观念、创业意识和经营理念,又逐步实现了就地城镇化。目前,全市共建成中心村60个、聚居点1022个、新居12.82万户、农村廉租房1554套。三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引导农村建立完善村规民约,推行“三不三议三自主”的基层民主协商机制(即不办群众不愿意、不满意、不受益的事,所办事项由村民提议、村委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实现群众自主决策、自主管理、自主监督)。借鉴城镇管理方法,探索实施农村社区物业管理和网格化管理,提高“1+N”村级公共服务水平,让农民与市民一样享受方便优质的公共服务。

深化农村改革三途径

——深化农村改革要立足脱贫奔康的战略全局。当前,巴中整体贫困、深度贫困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脱贫奔康任务异常艰巨。深化农村改革必须以广大农民增收致富、贫困群众脱贫奔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要激活农村各类资源要素,促进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收益权,又要坚持协同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障三大核心制度改革,统筹好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市场体制、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管理体制,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满足城乡统筹、“四化”同步的要求,为“全面小康”提供重要保障。

——深化农村改革要尊重基层群众的创新探索。农民是土地最直接的耕种者和收益者,农民的意愿是农村改革最有效的推力。推动改革方案落地生根,必须鼓励和允许基层进行差异化探索,尊重农民的有益尝试——对农地权利的尝试、对土地增值收益的尝试、对农民分享集体资产股份化收益的尝试。在推进巴山新居建设过程中,对建不起房、改(危房改造)不起房的农村特困群众来说,如何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就是一大难题。为此,南江县黑潭乡南鹰村积极探索,率先提出建农村廉租房,让农村贫困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目前,这一举措已形成制度并在全省推广。工作怎么样,群众有本账,农村改革要尽可能多听一听基层一线,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声音,及时总结经验,把基层改革创新中发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蕴含的规律及时形成理性认识,推动面上的制度创新。

——深化农村改革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村看村,户看户,村民看着党支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调整,发动群众,推动改革,关键要靠基层组织。实践证明,如果基层组织、村两委班子战斗力强,说话村民愿意听,安排部署村民跟着动,就能很快实现农村改革的攻坚突破。反之,寸步难行。因此,一方面要向所有贫困区选派第一书记,选配大学生村官,村两委吸纳致富能人,把基层党员干部培养成为农村改革领路人;一方面要坚持全域覆盖,在条件成熟的新农村综合体、农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产业链的产供销环节和大宗农产品主产区建立功能型党总支或党组织,扩大组织权限,放大组织功能,发挥好农村党支部示范带动作用。

农村实际 篇7

笔者对一些农村初中的部分学生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 就学生的美术爱好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总结出的数据是惊人的:从孩子会用笔到幼儿园期间, 喜欢画画的孩子占调查人数的98%;小学一年级后下降到95%;到小学六年级后, 这个比例下降到60%;到了初中出现严重的分化, 对美术有兴趣的学生比例只能达到40%。

在努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美育是不能忽略的, 那么该如何来培养农村学生的美术兴趣呢?笔者认为, 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 改变内因, 转变教学观念, 从课堂抓起, 从身边抓起, 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一、了解学生心理,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认识

对于不考试的科目, 如何让学生重视它呢?这还得从我们教师自身做起。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一是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来看。一个人要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就应提升个人的修养, 这其中就包括个人在艺术方面的修养, 所以只是语文、数学、英语考得好, 仍然不能算作优秀, 不能叫全面发展。二是美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联系。我们可向学生举例说明:每个人都有爱美之心, 每天都会穿着打扮, 但有的人因为缺乏美术素养, 所以不顾自己的体型、肤色等情况, 盲目去赶时尚, 去效仿别人, 而最终可能丑化了自己。三是美术与我们将来的生活有关。我们可以举出这样的例子:装修房屋应该是很多人都会遇到的事。如果我们学好美术课, 具备一些关于设计、装饰方面的基础知识, 这对于一个人将来的生活是有用处的。四是如果对美术有特别的兴趣和一定天赋的学生, 将来还可进入美术学校学习, 成为专业的美术工作者。如果我们能从以上几个方面对学生加强教育, 那么学生对美术学科重要性的认识就会提高。

二、因地制宜, 培养兴趣

1. 用好教材

很多教师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仍然是在教教材, 不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由于一套教材不可能照顾到各校的实际, 学生就感到美术与自己的生活联系太少而没有兴趣。而事实上, 美术教学中很多内容都可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比如在七年级的《徒手画校园》中, 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线图画出来, 便于教师家访;还可以把学校的校园布局画出来, 便于家长到学校校访或开家长会等。这样一来, 学生就能真正感受到美术就在生活之中, 也容易得到其他老师和家长的肯定, 便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2. 充分用好学校当地的美术资源

因为农村学校条件的限制 (比如没有博物馆、少年宫等) , 很多课程不便开展, 但如果我们充分挖掘当地的美术教育资源, 有些问题便可解决了。比如雕塑课, 让学生用橡皮泥来做雕塑练习, 有一定困难, 但我们可以让学生用泥土来代替橡皮泥;又如手工作制作课, 农村很多地方都有如草编、藤编、竹编以及诸如此类的小制作。我们只要努力挖掘当地的美术资源, 就能让学生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 就能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3. 尊重学生实际, 分层对待学生

由于美术学科特有的性质, 学生在美术方面的天赋不同, 对美术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差别会很大, 因此, 我们对学生要区别对待。我们在评价学生的时候, 要努力避免用专业的眼光去要求他们, 对于有些学生, 只要他们态度端正了, 努力了, 我们就应该肯定他们。

另外, 他们的基础有时会相差很大, 我们也应区别对待, 比如:有些学生来自中心小学, 他们可能有一定的基础;而有的学生来自教学点, 他们在小学阶段也许连一节图画课都没上过。

比如:我们在七年级的《线造型练习》中, 开始应该从简单的造型画起, 甚至要从简笔画开始, 不能用高标准要求学生, 那样会使很多学生因为困难而退缩;要循序渐进, 逐步加深。通过这种类型的练习, 可极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4. 创造条件, 让学生的才能得到展示

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一个人的成绩得不到他人的认可和肯定时, 他会对自己从事的活动失去信心, 美术教学也是如此。我们美术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 让学生的美术才能得到展示, 让他们的成绩得到别人的认可。比如在学校内部, 一些领导和教师会认为学习美术的学生就是成绩差, 只会“混涂乱抹”。为了改变这种错误看法, 我们可把学校里的一些与美术有关的事情“揽”下来让学生完成, 比如学校的一些板报、专刊、标语制作, 或者一些活动的场景布置等。我们指导学生完成这些任务后, 就会改变领导和其他教师的看法, 同时也让学生得到了锻炼。

另外, 就是尽量组织学生参加一些上级组织的美术活动, 比如每年一次的科技创新大赛 (其中的科幻画比赛) 以及全国中小学生 (幼儿) 绘画书法作品比赛等。让学生参加这类活动, 他们的才能得到了展示, 也可以为学校争得荣誉, 最终能提高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

农村实际 篇8

—、在办学上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特色化

一方面, 重视校容校貌, 以环境育人, 以积极行动改善办学条件, 为广大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虽然国家有教育发展的政策, 但机遇是要靠思想和眼光来把握的, 能高瞻远瞩的管理者既靠政策, 更靠自己创造条件去把握机遇。辟如:陇山职业中学, 原先是—所条件极差的典型的山乡中学, 师生人数不过数百, 学校环境差, 教室、住房均是一些“文革”时期修的、低矮的泥坯房, 土坯外露, 破烂不堪, 多少年来仅是维持着而己。但近些年来, 自实行校长负责制后, 校长便清醒地认识到, 像他们这样一个偏僻落后的农村学校, 靠上面极其有限的财政补贴来改变和发展学校是等不及的, “远水解不了近渴”。要改变就得靠自己, 得充分发挥校长负责制给予的自主办学权。为了改变学校落后的面貌, 为了学校的发展, 全体教职工以校长为主, 积极开展对外联系, 找人找门路, 争取外援。目的朝向一处, “先把学校办得像样起来”。在校长和教师的努力下, 终于得到了香港慈善机构的大力援助。为了使宝贵的援助资金得到最有效的使用, 校长又动员教职工及附近的乡邻劳力, 义务投工。从平整场地到建材的运输, 凡是乡邻劳力力所能及的, 都无偿支援。

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 宽敞明亮的教学楼、配备齐全的综合楼 (图书室、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 相继拔地而起。为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 学校又把教学楼后面的一片荒地, 加以改造利用, 北面建成两排学生宿舍区, 虽为砖混平房, 但整洁卫生。宿舍前建成一片园林, 结合农职学校的特点, 植以多种本地区稀有的苗木, 使其夏有花香, 冬有景置。名曰“百草园”。在校园前还有一大块地势较低的学校用地, 又平整为操场。这样, 根据地形, 巧妙地将运动区、教学区、生活区自然分为三部分, 互不干扰, 自成体系又互为整体。这样的教学环境, 在农村实为少有。既改变了学校面貌又提前完成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硬件建设。

另一方面, 抓社会形象 (或精神形象) , 依法办学, 规范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改变观念, 以服务育人。像以前农村学校随便停课、教师严重体罚学生和随意剥夺 (或侵害) 学生受教育权的现象几乎没有了。校园内安全隐患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当然这方面还有国家政策因素) 。师资条件较好的小学还增设了学前班。

第二方面是突出特色, 走自我发展之路。农村学校要发展, 必须了解自我。农村学校各方面条件是差, 尽管落后, 但总能发现一些自身的优点的, 抓住了这个优点把它做大做好, 就是抓住了优势。有了这个优势就会形成自我的办学特色, 就能够持续发展。

学校鼓励绝大多数的中下水平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选择成才的最佳专业途径。2000—2006年, 农、音、美、体专业生高考上线人数占总录取人数的61.3%, 录取率远远高于文、理考生。再如秦安县北部的魏店中学, 根据自身的师资结构和农村的自然条件, 以及农村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 狠抓美术、体育特长生的培养。近十多年来, 体育、美术高考上线率一直处于该县的领先地位, 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赢得了上级部门的认可和群众的赞扬。这是由特色而产生的成效。

二、在教学质量上以质量强校, 以科研兴校

教学质量上, 全面贯彻义务教育法。在小学, 在确保“双科” (语文、数学) 合格的基础上逐步开设其它课程, “双科”合格率 (在县内) 不断提高。初级中学, 力争开全所有课程, 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六科” (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 合格率由原来的百分之几上升到40%左右, 质量相对提高。学生的就学情况:即使是最落后、条件最差的农村的中小学, 近些年来, 经过地方对学校的重修, 上级部门加强师资建设;实行校长负责制, 加强管理, 改变办学思想, 提高认识。小学生辍学率几乎头减为零, 初级中学基本巩固在5%左右。

高中的成效最为直观, 仍以前面的学校为例:在保持特色的前提下, 加强初中的基础上, 振兴高中, 成效显著。陇山职业中学从2003年开始, 高考也从创建校史上录取总数最多, 本科数最多、上线率最多到2005年重点大学录取的突破;从全县最差到名列全县11所完、职中第三名, 连创辉煌。“陇山农中的教学质量名列全县前茅”的赞誉在“三陇”和学校周边地区家喻户晓。

事实说明, 一个学校如果没有教学研究, 就是没有思想的教学, 就不会有进步。但凡取得成效的学校, 无不与其扎实的教研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魏店中学为引导教师参与教研活动, 特创办学校教研刊物《魏中教研》, 作为教师的习作园地, 鼓励教师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思想写出来, 大家交流探讨, 并从中选出较优秀的有一定价值的, 向高一级的正规刊物推荐发表, 这样一来, 教师们从试着写到急于要写, 良好的教研之风从此而起。据粗略统计, 到2007年为止, 先后有20多位教师的40多篇论文在省级、国家级正式刊物上相继发表。

再如陇山职业农中, 全体教职工在素质教育中大胆改革, 在新课程改革中努力探索, 教学与教研相互促进, 硕果累累。从2000年到2006年, 该校先后有30余名教师的近90篇教育教学论文分别在国家、省、地、县各类刊物上发表并获奖;在定西地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育教学科研成果评定中, 获二等奖一个, 优秀奖三个。

三、几点思考

农村实际 篇9

一、农村中学地理教学联系生活实际的必要性

新课程下的地理课堂教学应该注重体现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与“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当然,地理本身就是一门紧密联系生活的学科,因此,地理课堂教学就更应该密切联系生活,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对生活和周围环境进行观察、思考、调查研究,进而找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与方法。这样的地理课堂教学才更具有实效性。

本人在农村中学任教地理二十年了,深知受太多的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农村中学生对学习的重视度普遍比城市的学生差,农村学校学生的家长对子女的学习关心度也较低。现在很多农村学生及家长认为读书没什么用,受此影响,很多学生是抱着混日子的态度来学校的(用他们的话说:混三年换一张初中毕业证)。而地理又是非中考科目,可想而知它在学生心目中是何等的地位。学生不重视学习,不重视地理,作为地理教师,我们该怎么办呢?怎样才能让学生对我们的课重视呢?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呢?我苦恼过,迷惘过,彷徨过,也思考过,深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学生主动参与。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如果学生不愿学,不想学,那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就是一句空话。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觉得在地理课堂上教学内容如果能联系实际生活,对提高教学实效是有帮助的。

二、农村中学地理教学联系生活实际的尝试

现在的农村中学的学生不重视地理,再加上初中生本来理解能力就有限,特别是农村的学生,对很多知识没有接触或缺乏亲身体验,理解起来很困难,但他们普遍对实际生活中出现的地理现象比较感兴趣。所以,如果我们地理老师在讲课时能根据教材内容恰当联系生活实际加以举例说明,有利于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加深对抽象知识点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讲到“中国政区”时,由于我国省级行政区有34个,比较多,学生很难记忆,基本没有我国政区分布的空间概念。当时我就举了个例子:我们这里一年中最热闹的“会客节”(有很多亲朋好友来访)是什么时候?本来精神不振的学生马上兴奋起来,抢着说:“正月十一。”“正月十五。”“正月十六。”“正月十七。”……(正月中旬是本地的会客节日,同一天约有两三个村过节,非常隆重。)我问:“如果中央电视台《民风民俗》节目组的记者要来我们这里采访会客节的情况,打电话问你们,要你们告诉他们,如果他们坐火车来,要经过哪些省区,怎样才能找到我们这里,你们该怎么跟他们说呢?”学生们七嘴八舌:“叫他们到广西。”“叫他们到南宁。”……“叫他们到南阳。”有一个见识较广的学生听到南阳,大笑,我问他笑的原因,他回答:“那记者有可能到河南的南阳去喽。”这时,学生们有的突然醒悟,有的还一脸茫然(没听说过河南,更没听说过河南的南阳)。我展示政区图和交通图,趁机引导学生对我国行政区的划分及分布等内容进行学习。可以说,这节课学生是通过自己年年过的传统节日愉快地延伸到学习政区内容的,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

又如,讲到“我国的水资源”这个内容时,我举了一个学校的例子:学校有两口在不同位置的水井,以前学校就是全部靠这两口水井提供水的。现在已经有一口水井的水不能用了,因此,水不够供应了,只能跟镇里的电灌站买水,每个学期得支付一笔不菲的水费。(课前,我布置学生先去观察这口水井的位置及其周围的环境。)我问学生:为什么有一口水井的水不能用了?学生兴奋起来,喊到:“因为旁边有‘黑龙江’流过,又黑又臭的河水已经渗透到井里了。”(学生把那条又黑又臭的小河戏称为“黑龙江”了。)我微笑着继续问:“你们怎么把这条小河称为‘黑龙江’啊?它为什么变成‘黑龙江’了?”有的学生大声说:“因为河水已经变黑了,它已经被街上居民排放出来的生活污水和一些小加工厂的废水污染了。”又有的学生说“真可恶,让我们不够水用。”我又问:“你们的爸爸妈妈以前在这儿读初中时,这条河的河水清不清?”(这个问题,我也提前布置学生回去向自己的父母调查。)学生说:“他们说,以前在这儿读初中时河水很清,能看到里面的鱼虾和水草。那时他们宿舍还没有水龙头,都是到那条河里洗衣服,并提水回来漱口、洗脸。”我说:“同学们,你们看,以前那么漂亮的一条河现在竟然变成了‘黑龙江’,让人痛心啊。我们镇电灌站的水是从另一条河抽回来的,如果那一条河流以后也被污染了,那我们还有水用吗?对于目前我们水资源的这种状况,以后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当然是围绕着如何治理水污染、保护水资源、珍惜水资源等内容。我根本不用多讲,水资源的污染及其带来的后果以及解决的措施已经被学生真正理解,这节课也很容易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同时,“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滴水”的观念也顺理成章地被学生接受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了加强。

像上面的两个例子,由于是存在于学生实际生活当中,所以,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他们抢着举手、踊跃发言,表现出了强烈的参与意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课堂的教学实效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

三、农村中学地理教学联系生活实际的思考

通过对在课堂讲课时根据教材内容恰当联系生活实际的尝试,我深深体会到:教学中渗透学生生活当中的地理现象,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身边,这样会使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恰是这浓郁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就会乐于观察研究身边人、景、事。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进行调查和研究,使地理课堂得以外延。学生把课堂所学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分析解决地理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样的学习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这样的教学过程使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

教学中教师教给学生知识固然重要,而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比直接传授学生知识和结论更重要。

学生的生活当中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它贴近实际,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课堂教学中,教师有针对性地选取生活中的例子,会使地理课更具有生活性、实用性、趣味性和信服力,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就能为更多的学生所喜爱,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一定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充分挖掘在学生生活实际中出现的地理资源。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一定会让地理课“鲜活”起来,让地理课堂充满趣味,更具魅力!

摘要: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应该注重体现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与“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而农村中学生对学习的重视度普遍比城市的学生差,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对地理科更是不重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如果学生不愿学,不想学,那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就是一句空话。在地理课堂上,教学内容如果能联系生活实际,对提高教学实效是有帮助的。

农村实际 篇10

1. 撤并情况

据调查, 经过几年的校网调整撤并, 乐清市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从1998年前的517所缩减至207所, 撤并学校共310所, 其中初中占1.61%, 小学占98.39%。撤并学校主要为农村小学。村小从1998年前的449所减少至144所, 减幅高达67.93%。从面积上看, 撤并校舍总占地面积为427885.81平方米, 建筑面积为151867平方米。从面积可以看出, 闲置校舍平均占地面积1380.28平方米 (2.07亩) , 平均建筑面积490平方米, 普遍规模较小, 且容积率低。

2. 校舍房屋状况

在被撤并的310所学校中, 有8所房屋状况较差:1所遭遇台风毁坏, 7所被鉴定为危房, 其中2所已被拆除。剩余302所校舍房屋状况较为良好, 可以继续利用。闲置校舍可利用度高, 达97.42%。

3. 校舍地理位置

乐清闲置校舍310所, 其中19所地理位置比较偏僻, 交通不便, 利用范围受限。剩余291所处于村镇便利位置, 道路通畅, 可利用范围广。

4. 产权情况

闲置校舍310所, 只有5所学校有土地证或房产证, 分别是原白象镇三小、城北乡中心校、清江镇亨乾口小学、雁荡四小、湖雾中心校, 产权登记率相当低, 其中原因比较复杂, 属历史遗留问题。在未办理产权手续的305所闲置校舍中, 有16所是由当地村祠堂改建而成的。

二、农村闲置校舍利用现状分析

通过下图, 我们可以发现, 乐清市闲置校舍310所, 有近30%的农村校舍处于空置废弃状态, 未予以利用。而剩余的219处 (近70%) 得到了初步利用, 其中用于村级办公场所 (祠堂) 的占比为35%, 用于村公益事业的占1%, 继续用于教育事业的占4%, 被当地镇政府 (村组织) 出让/转让的占1%, 属于危房被拆除的占1%, 被占用的占12%, 用于其他的占14%。在被出让/转让的闲置校舍中, 被村组织直接出售的有2所。

从这些数据也可以看出, 闲置校舍作为国有资产, 有被非法占用的, 也有被违规出售的, 比例虽然不大, 但不可忽视, 这为进一步加强闲置校舍管理, 规范处置闲置校舍提出了要求。

三、乐清市闲置校舍处置利用面临的问题

1. 权属不清, 争议大

现在闲置的学校基本上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建造的, 当时村村建学校, 村集体将土地无偿划给学校办学, 或直接将原来村里的祠堂改建成学校, 并没有办理任何手续, 甚至部分农村在后期的建校过程中也有投资投劳的。正因此, 各方对闲置校舍的产权归属各执一词, 争执不下, 也缺少证据对权属关系进行有效明晰地判定。有的校舍所在地的村双委认为, 本村无偿提供了建学校的土地, 还投入了部分资金和劳力, 校舍就该归本村村集体所有, 而对于宗族祠堂改建的校舍, 村民认为不办学就更要理所当然地归还;乡镇 (街道) 认为乡镇在建校过程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闲置校舍应该属于镇产, 归其监管;而教育部门认为闲置校舍作为教育资源, 是国有资产, 应执行国有资产管理有关规定。乐清市教育局曾组织下属学校办理国有产权证件, 但因产权争议, 无法补办征地手续和备齐相关材料, 产权登记材料不全, 致使该项工作无法推进, 不了了之。现在近98%的农村闲置校舍还是处于无产权状态。而在被利用、处置的219处农村校舍中, 大部分未经任何报批手续, 由村集体按照当地需要直接利用、处置, 校舍的实际管控权在村委手上。

2. 管理困难, 存在流失风险。

农村闲置校舍虽然大多处于交通便利之地, 但分布广, 分散在各自然村, 教育部门对其管理鞭长莫及, 根本没有足够的人手去维护, 大多是一把锁关门, 形同废弃。在这种情形下, 所在村村委利用地理优势, 很自然地把管理权责拿了过来:乐清310所闲置校舍中, 被村委用来办公或村公益事业有115所, 占比近37%, 还属于合理利用的范畴;更甚者, 少数村村委通过出租、出售闲置校舍为当地村集体增收时间一长, 这些校舍就处于无人监管状态, 资产也就慢慢地流失了。另外, 闲置校舍年久失修, 也存在相当大的安全隐患, 随时可能发生火灾或房屋倒塌事故。

3. 缺乏相关政策依据

农村闲置校舍产权关系复杂, 有多方利益相关者, 该如何定性农村闲置校舍, 是国有资产还是集体财产, 产权纠纷如何处理, 利用或处置闲置校舍又该遵循怎样的程序, 国家层面都没有给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指导。虽然国家层面对学校布局调整后的校产的处置主体和撤并后的用途都作了明确规定:2001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规定, 要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 调整后的校舍等资产要保证用于发展教育事业;2006年,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实事求是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通知》规定, 对于确需调整的学校, 调整后的教育资源应主要用于举办学前教育、成人教育等机构;确实闲置的校园校舍, 应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处置, 处置所得应用于当地发展义务教育。但这些规定都是原则性的, 对闲置的校园校舍利用和处置的原则、程序、标准并未予以规定, 对有争议的问题的处理没有给予总结和细化, 不具操作性。

四、对闲置校舍处置利用的建议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实事求是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通知》规定, 闲置校舍的处置利用主体应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 任何其他部门、村集体无权处置;闲置校舍应优先用于教育用途, 确需处置的, 处置所得应用于当地教育发展。在国家层面尚未出台有关细则的情况下, 我们应紧紧把握这个大原则, 围绕以县为主, 分类指导, 依法处置, 保护权益, 根据乐清闲置校舍的利用现状、困难, 因地制宜, 制定出符合乐清实际的政策, 寻求最合理的处置、利用方式, 维护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权益, 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1. 规范制度建设, 明确主体

从上文可以看出, 乐清市闲置校舍可利用度高, 利用范围广, 但实际管理混乱, 多头管理又管理不力, 处置、利用无序且利用度不高, 大多由所在村村委不经任何程序直接处置、利用, 而市教育局想管而心有余力不足。针对这种乱象, 建议由市政府出面, 召集市教育局、各乡镇 (街道) 以及其他相关部门, 围绕教育部《关于实事求是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通知》, 研究出台制度层面的配套细则, 明确市教育局、各乡镇 (街道) 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角色、地位和职责:市教育局居主体地位, 负责制定处置、利用闲置校舍的具体实施办法, 牵头开展处置、利用闲置校舍的各项工作, 包括乐清闲置校舍的盘查、造册, 利用和处置方案的制定及实施、处置收入的分配等等;各乡镇 (街道) 在人力、物力上予以配合支持, 负责向管辖的各自然村宣传相关政策, 做好村委及当地群众的疏导、引领工作, 保障市教育局处置、利用闲置校舍工作的顺利进行;其他部门依部门权责履行相应职责。

2. 明晰产权, 化解争议

由市教育局对乐清各闲置校舍的产权情况进行摸查、统计, 以处置利用为目标, 分国有产权明晰的、集体产权明晰的、产权有争议的进行分别处理。国有产权明晰的, 由市教育局办理国有产权证件;集体产权明晰的 (限制无教育规划用途的, 如原祠堂改建的校舍) , 由所在村村委负责办理集体产权证件;产权有争议的, 由市教育局按照区域分块, 组织闲置校舍产权会议, 管辖的乡镇 (街道) 和所在村村委代表必须参加, 按照协商、合作的原则, 在保障国有资产不流失和国有产权比例不低于75%的前提下, 明晰双方产权比例。在产权确认过程中, 要认真严肃, 同时兼顾当地村委的意见和村民情绪, 并形成初步书面文件, 报市政府审批, 市政府批复结果作为日后处置和收入分配的官方依据。市政府批复后, 具体的产权处理方案可以有以下三种:政府收购、交与当地村集体或者按产权比例共同所有。

(1) 政府收购。对于政府需要收购的学校, 可以采取资金补偿、土地 (房屋) 置换等方式收购集体部分产权, 收购完成后, 闲置校舍产权将全部归国家所有, 划归到国有产权明晰的这一类。

(2) 交与当地村集体。对于地处偏远、占地面积小 (占地面积2亩以下、土地总价30万元以下) 确实没有利用价值的被鉴定为危房的破旧闲置校舍, 因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需要及早处置。建议由市教育局报呈市政府, 作一次性处理, 交给所在村组织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无法用于教育用途的也可作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农村社会公益事业使用, 村集体组织应做出书面保证永远不改变公益用途。产权交接后, 闲置校舍的管理权将移交村集体, 但所有权保持不变。 (这类做法需严格控制) 。

(3) 按产权比例共同所有。这种方案适用于因各种困难, 暂时无法政府收购或将管理权移交村集体的这部分闲置校舍。维持产权现状, 以市政府批复的产权确认书作为国有、集体双方所持有的产权比例的证明依据。日后教育部门处置、利用闲置校舍时, 若产生收入, 按双方占有的产权比例分配。

3. 分类处置, 教育优先

(1) 发展农村公办学前教育。人生百年, 立于幼学。但乐清学前教育资源匮乏, 满足不了当地日益增长的入学需求。乐清现有公立幼儿园9所, 且集中于乡镇 (街道) 中心区域, 数量少且分布集中, 远远满足不了分散在乐清1223.3公里土地上的农村儿童的受教需要。虽然乐清去年新建了3所公立幼儿园, 但数量上还是远远不够, 连一镇 (街道) 一公立幼儿园的配置都达不到。各村的私立幼儿园虽然暂时解决了供求问题, 但教学条件简陋、老师水平参差不齐, 大部分学校只负责吃喝管带, 根本谈不上任何的学前教育, 好一点的私立幼儿园虽然教育资源方面跟得上, 但学费昂贵, 普通村民根本无力负担。学前教育问题已日益成为乐清教育事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被撤并的闲置学校分散在各自然村, 本身就是教育场所, 在地理条件、场地要求和教育设施上较符合学前教育的需要, 有很大优势用于改办学前教育。可以说, 利用农村闲置校舍是现今乐清发展学前教育比较合理、快速、经济的途径创办公立幼儿园, 对农村闲置校舍不分所有权性质进行筛选, 将地理位置较中心、活动场地较大的、教学硬件设施较好的列入备选库, 并对列入备选库的学校根据乐清学前教育发展规划逐批进行改造。

(2) 将闲置校舍出租, 用于学前教育。现今乐清教育财力有限, 公办学前教育不可能一步到位。在公办学前教育供应不足的前提下, 只能依托私立学前教育。以低租甚至无租的优惠条件将农村闲置校舍出租创建私立幼儿园, 通过租赁契约方式设定学费标准和其他教育标准, 硬性约束承租方, 并定期对私立幼儿园的老师进行培训、辅导, 加强日常教学监管、指导, 引导农村私立幼儿园提供规范的学前教育, 达到约定的教育成效。

(3) 储备用于教育事业。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 势必引来第二波生育潮, 随之而来的是对教育的膨胀式需求。教育部门要合理分析预测二胎政策对学校数量的需求, 按需求量进行科学储备。在储备期间, 可以出租, 但要控制出租期限, 国有产权部分出租收入应用于发展当地教育事业。

(4) 用于农村公益事业。部分闲置校产不适合用于教育用途的, 可以将其用于医疗、养老等农村公益事业。从乐清闲置校舍的利用现状来看, 有115所被村委用来办公或村集体公益事业, 占比近37%。除了当地发展学前教育需要外, 这115所闲置校舍不宜改变现状。应鼓励更多的村集体组织合理利用无教育规划的闲置校舍, 开办社区医疗机构、养老机构或村文化休闲场所等村级公益事业, 以进一步提高广大村民的社会福利水平。

(5) 用于出租、出售。此类学校多处于黄金地段, 交通便捷, 面积大 (占地2亩以上, 土地总价30万以上) , 有很大商业开发价值。由教育部门作为出租或出售的主体单位, 办理审批程序和其他相关事宜。对于处置收入, 要按所有权归属的不同, 分情况处理:产权100%国有的, 教育部门按照非税收入管理的有关规定将收入上缴国库;属于国有、集体共有的, 由教育部门按市政府批复的产权确认书分配处置收入, 国有部分执行非税收入管理有关规定, 集体部分交与所属乡镇 (街道) , 由其转入当地村集体, 并监督款项的使用。

参考文献

[1].时可, 张娜.对农村中小学闲置校园校舍利用的若干思考.教育研究, 2011 (07) .

[2] .巫志刚.农村被撤并学校产权争议的类型、原因及其法律解决.教育发展研究, 2012 (04) .

[3] .魏晓春, 钱晓萍.农村义务教育闲置不动产产权界定的法学思考以陕西省数据调查和法规政策为起点.唐都学刊, 2011 (11) .

[4] .陈中秋.浅议农村闲置学校的处置.观察, 2010.

农村实际 篇11

一、健全制度,科学制定校本培训规划

学校领导要让全体教师认清形势,明确每名教师自身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增强全体教师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号召大家要不断学习,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树立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思想,制定好各种制度约束教师行为,如《教师管理制度》《校本培训制度》《教科研制度》《备课制度》《听课评课制度》《教师学习制度》《教师业务学习制度》《教师考核细则》等,为校本研修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结合实际,扎实开展主题研修活动

1.制定教研主题

学校应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积极落实主题研修活动,

认真分析学校和教师现状,讨论并确定好学校教研主题。在学校教研主题要求下,各教研组根据本组实际,确定本组的教研主题,组内成员再按照本组教研主题确定个人教研主题。主题的确定学校各个把关,按照小主题、小研究、可实施、可操作的原则将教研主题落到实处。

2.落实研修主题

教研主题确定后,学校每名领导包保一个教研组,层层制定主题教研计划,进一步落实主题教研活动内容。如自主研修次数等。学校将各教研组活动内容统一整合,安排好“主题教研活动”表并下发到各教研组具体落实实施。

学校要狠抓主题教研工作常态管理。如每学期每个教研组要搞一次主题教研研讨课,每名教师每学期上一节主题教研汇报

课,要有说课(说教研主题,说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评课,评课要求除优点外必须提出至少一项建议、一项不足。

学校还可以从现有一线教师中确定示范课、创优课、提高课三类标准。让示范课教师树立标杆,每学期上一节示范课,带动全体教师共同进步;让创优课教师每学期上一节创优课,力争达到示范课标准;让提高课教师每学期上一节提高课,使之在短期内达到创优课标准。

学校考核小组对每名教师的主题教研课进行量化考核,并计入教师年度考核中。同时,加强主题教研过程管理,每学期平时检查,学期末对主题教研手册进行量化考核,以此增强主题教研手册的使用率。

三、主题研修与校本研修及网络研修有效整合

主题研修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体教师业务水平、提高应用技术能力的必要手段。因此,学校必须利用好网络研修这一有利契机,加强对网上学习的管理,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抓实此项工作。然而,一些教师忙于教学等事物,把网上学习当成负担或包袱,出现学习不主动、挂机学习、应付了事等现象,使网络学习工作很难正常开展。所以,学校必须采取必要手段和决策落实此项工作。

1.学校要求所有教师都必须参加网上学习,参培率100%。让广大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避免年龄大的教师可学可不学的现象,也避免了攀比等现象,为教师考评扫除障碍。

2.将学校计算机按学习小组划分成若干个小组,保证闲暇时间学员能够进行网上学习。

3.加强网络学习的过程管理。根据每一学习阶段的内容和要求严格管理。

4.线上线下结合,学校确定线下考核办法,如“提升工程”,学员测评按照使用多媒体上课情况、制作课件情况、利用课件上课等标准,由考核小组逐项考核打分,评定学员线下学习分数。

5.学校可按教师按年龄分成三类,分层实训。

35岁以下为第一类,要求线上课程全部学习理解,并达到优秀标准,线下上课具有先进理念,恰当利用网络技术支持课堂教学,熟练运用电子白板,达到全县先进水平。年末要按照“双倍双上一反思”的要求,上一节“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示范课,要达到优秀标准。36~50岁为第二类,要求线上学好课程,完成各種作业,要达到考核良好以上。线下努力做到学以致用,会使用信息技术上课,会利用电子白板上课,并有一定效果。年末搞一节“校本研修与网络研修整合”汇报课,汇报课上要使用信息技术,课堂要达到良好水平。51岁以上为第三类,线上学习能完成任务,能结合重点学习,达到合格标准。线下能利用自身优势,利用网络研修的先进理念,适当利用必要的图片等资料支持课堂教学,会制作课件及利用课件上课,每学年要有一节成功课,并达到合格

水平。

四、挖掘潜能,多渠道培训

学校要结合继续教育学习内容安排,恰当合理地组织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主题研修和培训。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训,也可以围绕主题教研,扎实开展二次培训和骨干教师讲座等多种方式的培训。

总之,教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我们必须跟上时代节拍,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在教育这块沃土上贡献无限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郁晓华,马立,祝智庭.信息时代的教师继续教育:走有中国特色的“混合式”研修之路[J].中国电化教育,2011(12).

农村实际 篇12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教育教学质量,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新课程的教育改革?改编教材以降低难度, 减轻课业负担, 改革考试内容与方法, 提倡素质教育, 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知识技能专长的人才。作为一线教师, 要积极参与课程改革,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索、勤于动手,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文就在新课改中出现的问题作一些探讨和反思, 以期望今后的教学活动能够不断改进。

一、小学语文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人从一无所有一无所知到满腹经纶, 从牙牙学语到口若悬河, 可以说无时无刻都不能脱离语文。所以语文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从一开始说话就在学习语文的口头表达了, 到我们上幼儿园接受简单的语言训练, 再进入到小学低年级的一句话, 一段话的训练, 再到高年级的一次次口语交际训练, 语文这一交际工具的特点可以说时时都在体现。学好了语言表达,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才能很好的与人交往, 才能把生活中的事情处理得更好。美妙的语言是一首动听的歌, 它会让人百听不厌。激昂的语言是一种兴奋剂, 它能让人兴奋激动。像鲁迅先生写的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 在战争年代, 它激起了多少热血青年的斗志。恶毒的语言让人伤心难过……这一切都来至语文。任何文化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语文, 数学的计算, 应用题的理解, 如果我们的学生汉字都不认识, 试问他怎么去做数学, 怎么能理解应用题, 更不要说搞科学研究了。

二、新课改体现了时代的进步

语文新课标中说: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 语言集累, 语文知识, 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 人文素养等。小学语文肩负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任务, 这各方面的任务都需要完成。小学语文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语文这一学科的内涵。

语文是一个百宝箱, 它集字、词、句、篇于一身。人类的才能和创造都来源于知识, 如果我们叫个文盲去搞科学研究, 他能研究出什么?而知识的学习最基础的学科就是语文了, 由此可以看出语文这一学科是何等重要。那么什么样的语文教材更适合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呢?我们不会认的拼音从语文里面学, 我们不会写的字从语文里面学, 我们不会理解的词从语文学习里去寻求意思.有了字词的掌握理解, 我们学会了理解, 于是我们便会学习其他的科目了, 在语文这一基础学科的引导下, 我们学会了算术的计算, 应用题的理解, 学会了做自然的实验……因为有了语文这一门学科, 人类才有了许多著名的作家, 有了许多著名的科学家。

三、认识新课改, 找到缺憾点, 为专业的成长铺路

小学语文肩负的基础任务就确定了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就我们现在使用的小学教科书来看, 低段主要是以识字教学为主进行编排, 从识字量看, 我认为比较适合我们这些山区地方的孩子学习, 但教材中只有生字的字形及音节的编写, 学生学习生字, 不光是掌握字的音、形, 还要理解字的意思, 对于某些难以理解的生字字意, 教材中我认为可以编写进去, 再就是生字的组词, 如果每个生字都能编写出一两个词语, 这样就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生字和词语。教师在教学时, 如果只教生字是不行的, 还得教学生组词, 只是口头组词, 我认为意义不大, 学生只说不会写, 教师在教生字时最好给学生组上一两个词, 如果教材能够给生字组上几个词语, 那教师在教学时就省时、省力、省心了。

小学语文新教改中还提到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现在的教材对在这方面的训练有所体现, 比如古诗文的理解, 在文中现在编进了词语注解, 每个单元有个导读指南, 这些内容都有助于学生学习, 但我认为仅有这些是不够的, 特别是高段的教材, 在指导学生分析文章这方面课后问题的设计上, 还应该编进一些指导学生分段及归纳中心思想的问题, 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自学。在就是现在教材的积累应用显然编写得较好了 (高段) 有读背练习, 分析文章, 口语交际训练, 作文训练, 这些内容的编排的确突出了语文学习中的重难点。注重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及分析、理解作文能力的培养, 但是教材忽略了基础知识的训练, 如修改病句、扩句、缩句、修辞手法等这些知识在小学课程教学中不教给学生行吗?这些基础知识教材中根本就没有编写进去进行练习, 而在考试中又会出现, 修改病句、扩句、缩句、修辞手法等内容, 教材都忽略了这些东西, 老师何从下手呢?再就是如果小学阶段这些基础知识不训练学习进入今后的初中学习是否会感到负担过重呢?

【农村实际】推荐阅读:

实际教育07-16

理论实际07-18

实际概率05-14

实际作用06-06

实际案例06-12

思想实际06-21

实际成本07-03

实际项目07-09

实际分析07-11

符合实际07-12

上一篇:自主零部件下一篇:完善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