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行为

2024-08-17

实际行为(精选4篇)

实际行为 篇1

近10年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使得网络购物已成为时下的流行风尚,大量消费者移步网购。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3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数据,2013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到1. 85万亿元,增长42. 0% ,网络购物交易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7. 8% ,比去年提高1. 6个百分点。随着传统企业大规模进入电商行业,加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促使移动网络购物日益便捷,中国网络购物市场整体还将保持相对较快增长,预计到2016—2017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将达到4万亿元。[1]

在大数据时代,从大量数据中分析网购消费者的行为, 从而为网络商家制订促销方案提供理论支撑是当前学术研究的新方向。

通常在网购环境中,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可以分为点击、 加购物车、收藏、购买四种行为,其中购买行为就是付款购物成功的行为,此行为是利润来源行为,也是所有商家最为关注的行为,但点击、加购物车、收藏三种行为不能直接产生利润,属于潜在购买行为。那么潜在购买行为对实际购买行为是否有促进作用? 本文将利用大数据分析三种潜在购买行为与实际购买行为的关系,揭示出其内部规律。

1文献回顾

当前关于网购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大多数停留在购买影响因素和单一购买行为上,对潜在购买行为与实际购买行为的关系几乎没有研究。

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有学者从消费者和网站技术两个方面研究,交易过程的安全性、准确性和网站的设计与售后服务是关键影响因素 ;[2]从成本角度研究可以发现网购的意愿与感知的交易成本成反比。[3]

对于点击行为目前已有大量的研究并且持续时间最长。 利用网购点击流数据可以分析网购决策制定过程与网购行为之间的关系;[4]而对网络消费者的浏览和点击路径进行建模可以预测消费者的购买转换行为,对网络商家挽留老客户和吸引新客户的营销策略制定具有指导意义。[5]

对于购物车方面的研究也有不少。有研究结果显示: 把购物车行为数据与点击数据结合起来分析出的决策结果会比只使用预定和点击数据分析得出的结果更好;[6]除此之外, 关于购物车放弃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也有相关研究。[7]

2研究假设

网购中购买行为是所有行为中最有价值的行为,只有消费者完成购买商家才能获取利润,但购买行为不是独立的, 购买的产生是在点击查看后或者是从收藏夹中和购物车中而来,可能受到这些潜在行为的影响。

2.1点击量

在网购中,消费者浏览商品的时候往往会点击许多商品。每一个被点击的商品都有可能成为用户中意的商品最终被购买,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用户点击量较大,我们一般会认为是因为用户想购买的商品比较多,因此我们猜测用户点击量增多,购买量也会比较多,但部分消费者可能点击量很大但却不会购买。同理对一个品牌来说,点击量大是否也代表销量好? 据此形成如下两个关于点击的假设:

假设1 ( a) : 用户的点击量与购买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假设1 ( b) : 品牌的点击量与销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2.2收藏量

收藏是电子商务网站为每个用户提供的长期保存某个商品于自己账户文件夹中的功能。一般来说,用户收藏某个商品或品牌都带有比较强的再次购买的意愿,那么对一个用户来说收藏量与购买量有正向关联吗? 一个品牌的收藏量高是否也意味着销量高? 据此形成如下两个关于收藏的假设:

假设2 ( a) : 用户的收藏量与购买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假设2 ( b) : 品牌的收藏量与销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2.3加购物车量

用户把商品添加到购物车中是基于购买的目的,但是还有可能用户添加购物车只是为了缩小选择范围而临时存放, 因此还存在购物车放弃行为,那么用户添加购物车对购买商品是否有正向影响? 据此形成如下两个关于加购物车的假设:

假设3 ( a) : 用户的加购物车量与购买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假设3 ( b) : 品牌的加购物车量与销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3实验研究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来自国内某大型电子商务购物平台, 收集的数据包含了该平台部分用户在某一年4月15日至8月15日4个月共182880次的购买记录,每条购买记录包括用户ID、品牌ID、购买行为类别等详细信息,涉及用户884位,品牌9531种。

使用以上数据检验本研究中提出的关于用户和品牌的三种潜在购买行为与实际购买行为关系的6个假设是否有效, 我们利用SPSS计算Pearson相关系数并配合双侧显著性检验[8],计算结果显示用户的点击量与购买量正相关 ( 相关 = 0. 592,0 < 0. 01) ,品牌的点击量与购买量强烈正相关 ( 相关 = 0. 787,0 < 0. 01) ; 用户的收藏量与购买量正相关 ( 相关 = 0. 142,0 < 0. 01) ,品牌的收藏量与购买量正相关 ( 相关 = 0. 514,0 < 0. 01) ; 用户的加购物车量与购买量正相关 ( 相关 = 0. 09,0. 008 < 0. 01) ,品牌的加购物车量与购买量正相关 ( 相关 = 0. 256,0 < 0. 01) 。因此假设1 ( a) 、1 ( b) 、2 ( a) 、2 ( b) 、3 ( a) 、3 ( b) 全部成立。具体信息如下表所示:

注: 拒绝假设的显著性水平为 0. 01。

4研究结论

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在数据中寻找购物行为规律、发现用户的购物习惯,网络购物发展迅猛,网购消费者的行为也是千姿百态。本文探索了网购中三种潜在购买行为与实际购买行为的关系,并且从用户和品牌两种角度分析两种类型行为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从用户还是品牌的角度来看,点击、收藏、加购物车这三种潜在购买行为对购买都有不同程度的正向影响; 并且对品牌的正向影响明显大于用户,说明品牌的购买行为更能从潜在购买行为中寻得踪迹; 点击行为与购买行为的关系比收藏、加购物车行为与购买的关系更为密切,主要原因在于只有少量用户有收藏和加购物车的行为。

总之,潜在购买行为与实际购买行为有一定程度的关系,网络商家在制定促销策略的时候不能只关注用户的购买行为,同时也要关注潜在购买行为,专门制定针对潜在购买行为的促销计划促使其转化为真正的购买,以达到增加销量的目的。

摘要:为了研究网购中潜在购买行为是否与实际购买行为显著相关,文章通过某大型电子商务网站提供的网络购物行为大数据,使用相关分析从用户和品牌两个角度分析了两类行为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三种潜在购买行为(点击、收藏、加购物车)与实际购买行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品牌的正相关关系大于用户的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大数据,潜在购买行为,实际购买行为

实际行为 篇2

2007-5-17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证券市场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行为,切实保护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根据《公司法》、《证券法》、《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以下简称《上市规则》)等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业务规则,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适用于规范深圳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本所)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行为和信息披露相关工作。

第三条 本指引所称控股股东是指直接持有公司股本总额50%以上的股东;或者持有股份的比例虽然不足50%,但依其持有的股份所享有的表决权已足以对股东大会的决议产生重大影响的股东。

第四条 本指引所称实际控制人是指虽不直接持有公司股份,或者其直接持有的股份达不到控股股东要求的比例,但通过投资关系、协议或者其他安排,能够实际支配公司行为的自然人或法人。

第二章 一般原则

第五条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对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承担忠实勤勉义务,当自身利益与上市公司、中小股东利益产生冲突时,应当将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利益置于自身利益之上。

第六条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不得利用关联交易、利润分配、资产重组、对外投资等任何方式损害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

第七条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应当严格履行其做出的公开声明和各项承诺,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

第八条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不得通过任何方式违规占用上市公司资金。

第九条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应当善意使用其控制权,不得利用其控制权从事有损于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合法权益的行为。

第十条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应当保证上市公司资产完整、人员独立、财务独立、机构独立和业务独立,不得通过任何方式影响上市公司的独立性。

第十一条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与上市公司之间进行交易,应当严格遵守公平性原则,不得通过任何方式影响上市公司的独立决策。

第十二条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不得利用上市公司未公开重大信息牟取利益。第十三条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应当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并保证披露的信息真实、准确、完整,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

第十四条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应当积极配合上市公司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并如实回答本所的相关问询。

第十五条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泄漏有关上市公司的未公开重大信息,不得进行内幕交易、操纵市场或者其他欺诈活动。

第三章 恪守承诺和善意行使控制权

第十六条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应当按照本所关联人档案信息库的要求如实填报并及时更新相关信息,保证所提供的信息真实、准确、完整。

第十七条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其做出的承诺能够有效施行,对于存在较大履约风险的承诺事项,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应当提供本所认可的履约担保。

担保人或履约担保物发生变化导致无法或可能无法履行担保义务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应当及时告知上市公司,并予以披露,同时提供新的履约担保。

第十八条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在相关承诺尚未履行完毕前转让所持公司股份的,不得影响相关承诺的履行。

第十九条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应当保证上市公司人员独立,不得通过以下方式影响上市公司人员独立:

(一)通过行使投票权以外的方式影响上市公司人事任免;

(二)通过行使投票权以外的方式限制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其他在上市公司任职的人员履行职责;

(三)任命上市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或董事会秘书在本公司或其控制的企业担任除董事、监事以外的职务;

(四)向上市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或董事会秘书等高级管理人员支付薪金或其他报酬;

(五)无偿要求上市公司人员为其提供服务;

(六)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及本所认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条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应当保证上市公司财务独立,不得通过以下方式影响上市公司财务独立:

(一)将上市公司资金纳入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控制的财务公司管理;

(二)通过借款、违规担保等方式占用上市公司资金;

(三)不得要求上市公司为其支付或垫支工资、福利、保险、广告等费用或其他支出;

(四)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及本所认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一条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应当保证上市公司业务独立,不得通过以下方式影响上市公司业务独立:

(一)与上市公司进行同业竞争;

(二)要求上市公司与其进行显失公平的关联交易;

(三)无偿或以明显不公平的条件要求上市公司为其提供资金、商品、服务或其他资产;

(四)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及本所认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二条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应当保证上市公司机构独立和资产完整,不得通过以下方式影响上市公司机构独立和资产完整:

(一)不得与上市公司共用主要机器设备、厂房、商标、专利、非专利技术等;

(二)不得与上市公司共用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系统;

(三)不得与上市公司共用机构和人员;

(四)不得通过行使投票权以外的方式对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和其他机构行使职权进行限制或施加其他不正当影响;

(五)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及本所认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三条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应当充分保护中小股东的投票权、提案权、董事提名权等权利,不得以任何理由限制、阻挠其权利的行使。

第二十四条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应当确保与上市公司进行交易的公平性,不得通过欺诈、虚假陈述或者其他不正当行为等任何方式损害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五条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不得利用其对上市公司的控制地位,牟取属于上市公司的商业机会。

第二十六条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提出议案时应当充分考虑和把握议案对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利益的影响。

第二十七条 本所鼓励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在表决以下议案时将其表决权限制在表决权总数的30%以内,并在上市公司章程中予以规定:

(一)上市公司增发新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或向原股东配售股份(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承诺按持股比例全额现金认购的除外);

(二)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购买的资产总价较所购买资产经审计的账面净值溢价达到或超过百分之二十的;

(三)上市公司在一年内购买、出售重大资产或担保金额超过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的资产总额百分之三十的;

(四)对上市公司有重大影响的附属企业到境外上市;

(五)利润分配方案;

(六)对中小投资者权益有重大影响的相关事项。

第四章 买卖公司股份行为规范

第二十八条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不得利用他人帐户或向他人提供资金的方式来买卖上市公司股份。

第二十九条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应当严格遵守股份转让的法律规定和做出的各项承诺,尽量保持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稳定。

第三十条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买卖上市公司股份时,应当严格遵守公平信息披露原则,不得利用未公开重大信息牟取利益。

第三十一条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买卖上市公司股份,应当严格按照《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履行审批程序和信息披露义务,不得以任何方式规避审批程序和信息披露义务。

第三十二条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在下列情形下不得买卖上市公司股份:

(一)上市公司定期报告公告前15日内;

(二)上市公司业绩快报公告前10日内;

(三)对公司股票及其衍生品种交易价格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的重大事件,在该重大事件筹划期间直至依法对外公告完成或终止后两个交易日内;

(四)本所认定的其他情形。第三十三条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出售股份导致或有可能导致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应当兼顾上市公司整体利益和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

第三十四条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转让上市公司控制权时,应当就受让人以下情况进行合理调查:

(一)受让人受让股份意图;

(二)受让人的资产以及资产结构;

(三)受让人的经营业务及其性质;

(四)受让人是否拟对公司进行重组,重组是否符合上市公司的整体利益,是否会侵害其他中小股东的利益;

(五)对上市公司或中小股东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其他情形。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应当在刊登《权益变动报告书》或《收购报告书》前向本所报送合理调查情况的书面报告,并与《权益变动报告书》或《收购报告书》同时披露。

第三十五条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转让公司控制权时,应当注意协调新老股东更换,防止公司出现动荡,并确保上市公司董事会以及公司管理层稳定过渡。

第三十六条 在下列情形下,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通过证券交易系统出售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应当在出售前两个交易日刊登提示性公告:

(一)预计未来六个月内出售股份可能达到或超过上市公司股份总数5%以上;

(二)最近一年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受到本所公开谴责或两次以上通报批评处分;

(三)上市公司股票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四)本所认定的其他情形。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未刊登提示性公告的,任意连续六个月内通过证券交易系统出售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不得达到或超过上市公司股份总数的5%。

第三十七条 提示性公告包括以下内容:

(一)拟出售的数量;

(二)拟出售的时间;

(三)拟出售价格区间(如有);

(四)出售的原因;

(五)本所要求的其他事项。

第三十八条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通过证券交易系统买卖上市公司股份,每增加或减少比例达到公司股份总数的1%时,应当在该事实发生之日起两个交易日内就该事项作出公告。公告内容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一)股份变动的数量、平均价格;

(二)股份变动前后持股变动情况;

(三)本所要求的其他事项。

第三十九条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出售股份出现以下情形之一时,应当及时通知上市公司、报告本所,并对出售的原因、进一步出售或增持股份计划等事项作出说明并通过上市公司予以公告,在公告上述情况之前,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应当停止出售股份。

(一)出售后导致持有、控制公司股份低于50%时;

(二)出售后导致持有、控制公司股份低于30%时;

(三)出售后导致其与第二大股东持有、控制的比例差额少于5%时。

第四十条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通过信托或其他管理方式买卖公司股份的,适用本章规定。

第四十一条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因出现严重财务困难等特殊情况,需在本指引第三十二条、三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限制情形下出售其所持有的股份的,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向本所书面申请,并经本所同意;

(二)上市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

(三)独立董事应当发表独立意见;

(四)按照第三十七条要求刊登提示性公告;

(五)本所要求的其他条件。

第五章 信息披露管理

第四十二条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应当建立信息披露管理制度,明确规定涉及上市公司重大信息的范围、内部保密、报告和披露等事项。

第四十三条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通知上市公司、报告本所并予以披露:

(一)对上市公司进行或拟进行重大资产或债务重组的;

(二)持股或控制公司的情况已发生或拟发生较大变化的;

(三)持有、控制上市公司5%以上股份被质押、冻结、司法拍卖、托管、设置信托或被依法限制表决权;

(四)自身经营状况恶化的,进入破产、清算等状态;

(五)对上市公司股票及其衍生品种交易价格有重大影响的其他情形。

上述情形出现重大变化或进展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应当及时通知上市公司、报告本所并予以披露。

第四十四条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对涉及上市公司的未公开重大信息应当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一旦出现泄漏应当立即通知上市公司、报告本所并督促上市公司立即公告。紧急情况下,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可直接向本所申请公司股票停牌。

第四十五条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应当保证信息披露的公平性,对应当披露的重大信息,应当第一时间通知上市公司并通过上市公司对外披露,依法披露前,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他知情人员不得对外泄漏相关信息。

第四十六条 公共传媒上出现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有关的、对公司股票及其衍生品种交易价格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的报道或传闻,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应当及时就有关报道或传闻所涉及事项准确告知上市公司,并积极配合上市公司的调查和相关信息披露工作。

第四十七条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应当特别注意筹划阶段重大事项的保密工作,出现以下情形之一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应当立即通知上市公司,并依法披露相关筹划情况和既定事实:

(一)该事件难以保密;

(二)该事件已经泄漏或者市场出现有关该事项的传闻;

(三)公司股票及其衍生品种交易已发生异常波动。

第四十八条 本所、上市公司向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进行调查、问询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应当积极配合并及时、如实回复,保证相关信息和资料的真实、准确和完整。

第四十九条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应当派专人负责信息披露工作,及时向本所报备专人的有关信息,并及时更新。第六章 监督措施和对违反本指引的处理

第五十条 本所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行为和信息披露相关工作实行日常监管,具体措施包括:

(一)进行诚信教育和培训;

(二)发出监管函件;

(三)口头或书面调查;

(四)约见谈话;

(五)报中国证监会查处;

(六)其他监管措施。

第五十一条 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以及相关当事人违反本指引规定,本所视情节轻重给予如下处分:

(一)责令改正;

(二)通报批评;

(三)公开谴责。

第五十二条 本所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违反本指引所采取的监管措施记入中小企业板诚信档案,并视情况向社会公开。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三条 本指引未定义的用语的含义,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本所《股票上市规则》等相关业务规则确定。

第五十四条 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除应当遵守本指引外,还应当同时遵守《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限售股份上市流通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

第五十五条 以下主体的行为视同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行为,适用本指引相关规定:

(一)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直接或间接控制的法人、非法人组织;

(二)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为自然人的,其配偶、未成年子女;

(三)本所认定的其他主体。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其他关联人与上市公司相关的行为,参照本指引相关规定。第五十六条 本指引由本所负责解释。

行为金融学在证券市场的实际应用 篇3

一、行为金融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

(一) 概念

行为金融学是建立在行为学、金融学、社会学、经济学、决策学以及心理学等主要学科理论基础上的一门金融思想研究学科。行为金融学是学者对于金融市场中一些不合理现象的一种科学解释, 是通过研究投资者心理因素对投资行为造成的影响, 以及金融市场的反应情况。运用行为金融学能够更好地解释现代金融证券市场中一些反常的现象, 研究现象背后的本质。

(二) 研究对象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指金融市场的主体在金融市场行为中隐藏的心理特征, 并以此分析投资者的心理对于其投资行为形成的影响。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投资者的非理性心理因素以及投资者心理对于投资行为的影响。

1、投资者的非理性心理因素

金融证券市场的投资者在实际的金融操作过程中是不可能保持绝对理性的, 再优秀的投资者也会产生一些非理性的心理因素。这类非理性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了过度自信、锚定、群体影响、迷信心理、风险规避以及谨慎与后悔思想等等。过度自信是指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过于相信自己的知识或者经验, 忽视自己分析问题的片面性而将局部合理性看成整体趋势;锚定是说投资者受到过去的经验影响一味进行不变的投资, 忽视了市场变化与发展;群体影响是指投资者受到从众心理影响较为关注别人的投资策略, 容易受到舆论或者媒体的影响;迷信心理是指一些金融知识不足的投资者受到迷信心理影响做出的投资行为, 不具有科学的理论指导产生的投资行为;风险规避则是指市场中大部分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是基于一种减少损失的风险规避心理而产生的;谨慎或者后悔思想则会使得一些投资者做出改变当前投资行为的决定, 例如过早卖出价值增加的股票等。这些非理性心理因素在证券市场的投资者中是非常常见的, 也是造成投资者行为变化的根本原因。

2、投资者心理对于行为的影响

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产生非理性心理使不可避免的, 但是这种心理对投资行为造成的影响事实上是可以控制的。在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中, 金融知识更加专业、经验更加丰富的投资者或者投资集团更能够控制这些非理性心理带来的不利影响。而小团体投资者, 尤其是个人投资者更容易受到非理性心理因素的影响, 对于一些外界的信息会做出更加快速的行为转变, 容易“一时冲动”改变投资行为。在非理性心理因素的影响下, 投资者做出的投资行为不一定是合理的, 选择的方案也不一定是最合适的, 因此才会造成证券市场中小型投资者集体中出现的一些不合理的投资行为和市场现象。

二、行为金融学在证券市场中的实际运用

行为金融学对于证券市场中的许多现象都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 从心理因素方面分析了投资者的行为以及造成的影响。事实上, 行为金融学不仅是对于现象的一种分析, 投资者可以应用行为金融学在证券市场中分析市场行为和走向, 从而使自己做出更加合理的投资行为。

(一) 中小投资者对行为金融学的应用

证券市场中的中小投资者主要是指个人或者人数较少的集体或者小企业集团, 尤其是个人投资者, 这一类投资者拥有的资金成本较为有限, 在金融知识以及投资经验方面都较为不足, 受到心理因素和外界条件影响大。因此, 根据行为金融学理论, 中小投资者应该在证券市场中做到以下两点:第一, 增加自身的金融知识, 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要掌握专业知识来解决金融投资问题, 当知识理论建立起来之后, 中小投资者才更有可能降低自身的非理性心理因素对自己投资行为造成的不利影响;第二, 是要学会控制冲动行为, 学会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审视和反思, 既要关注证券市场的公开信息, 更要学会对这些信息进行科学的判断, 学会听取多方意见进行综合思考, 不要盲从也不要过于自信, 对于经验不足的中小投资者, 改变投资行为要谨慎, 要多思考、多学习, 避免心理偏向。

(二) 企业和机构投资者对于行为金融学的应用

相比于中下投资者, 大型企业和机构投资者拥有更多的投资资金, 拥有更加专业的金融人才和更加丰富的金融信息来源, 在证券市场中可以更加快速地把握市场走向, 及时抓住获利时机, 并且企业和机构拥有较为完善的监督部门, 可以对证券市场变化以及企业决策做出更及时的风险规避。对于企业和机构投资者来说, 行为金融学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决策者也会受到非理性心理因素的影响,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企业或机构的投资行为, 因此也需要加强对企业决策者的专业素质的要求以及对心理状态管理素质的要求;第二, 企业或机构在不违反国家政策规定的前提下, 企业和机构凭借其更加丰富的信息来源和资金资源, 可以利用行为金融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个人投资者进行导向, 利用个人心理偏向进行反向投资, 形成个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高估或者低估, 企业和机构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更大的效益。

(三) 国家金融部门对于行为金融学的应用

国家金融部门掌握着证券市场的执行政策管理, 需要对证券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解释, 以便于稳定市场发展状况。行为金融学理论可以帮助国家金融部门进行分析和解释。一方面可以解释目前我国在宏观经济逐渐好转的情况下, 股市却依然存在的低位运行、投资者情绪过度悲观的现象, 这主要就是因为投资者受到群体心理的影响, 不能及时调整状态, 对于风险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恐惧和谨慎心理, 对市场反应过度, 因此造成我国证券市场仍然较为低迷的状态;另一方面, 行为金融学可以帮助国家金融部门制定合理的金融市场调控手段, 国家金融部门应该理解行为金融学知识以及现在证券市场反应的根本原因, 利用行为金融学知识分析投资者目前心理状态, 制定更加合理的金融市场调控手段, 稳定证券市场发展。

三、结束语

行为金融学理论目前虽然只是处于发展阶段, 还没有被较多的企业和个人掌握, 但是已经有更多的学者投入到该理论的研究中, 我国对于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也正在发展, 今后, 在证券市场等领域, 行为金融学将会得到更加深入地发展的应用, 为金融市场操作手段和发展变化趋势提供更加可靠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毛雪云.行为金融学在征券市场的实际应用[J].金融经济 (理论版) , 2010, (11) :81-82.

[2]曾琪.行为金融学理论探讨及其实际应用[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2 (5) :87-88.

实际行为 篇4

当前, 中国国内农产品市场分割度较强, 意味着中国农业存在较强的交易风险和福利损失。市场分割向市场统一的进程能够改善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不对称贸易开放造成的资源扭曲, 减少福利损失。贸易开放将加剧这一进程。而农户或主动或被动的正被融入这一进程。

农户是理性经济人。其生产选择行为从农户的家庭收入最大化出发。在贸易开放和国内市场分割条件下, 农户进行的是风险条件下的收入最大化选择。那么, 现阶段, 农户是怎样进行贸易开放与国内市场分割风险共存条件下的生产行为选择的呢?农户是否意识到了贸易开放和国内市场分割对其生产行为产生了影响?如果有影响, 影响又是怎样的呢?

查阅相关资料, 可发现, 国内同类的研究更多集中于农户种植业生产选择的影响研究, 对于当前贸易开放与国内市场分割情况下的农户农业生产选择行为及其导致的职业分层、收入分层以及相应的农村社会转型鲜少涉及。

本研究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 走访浙江、山西两省近300户农户, 对贸易开放、国内市场分割双重风险共存条件下的农户生产选择行为进行调查研究。调查项目主要是农户的基本信息, 农户从事农业或非农业生产信息, 包括种 (养) 项目、作物产出、价格、销售地、销售方式、有否雇工、雇工工资, 会否扩大经营及其影响因素, 选择农作的主要因素, 了解农产品信息的方式、发布信息的方式, 农业收入占比, 对于贸易开放、国内市场分割的认知和这种认知之下的农户生产行为选择等。

2 调查分析

2.1 农户对于贸易开放和国内市场分割的认知

对于贸易开放, 无论处于中国内陆种植业更多的山西, 还是处于中国东部相对更为发达和贸易开放程度更高但是种植业较少的浙江, 无论农户的种植业收入占到家庭户收入的一成或九成, 农户对于贸易开放以及贸易开放对农户生产的影响的认知都比较弱。占到300户调查问卷九成的农户认为, 世界市场太大, 我们的产品只是供应国内, 更多都只是销售到本市或者本县的集镇, 即便有产品销售到外省, 也不参与国际贸易中的进出口, 因此, 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变动对于自身农产品的价格变动没有什么影响, 即便有影响, 影响也很小, 远没有病虫害的影响大。

对于国内市场分割, 发达程度和贸易开放程度不同的浙江和山西两省的农户同样给出了惊人的几乎一致的说法, 国内市场的分割程度对于农户的生产行为没有什么影响。虽然每日的农产品价格都有波动, 区际价格的差异也很大, 但农户鲜少将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和区际价格差异与国内市场的分割或统一的状况相联系, 认为可能是天气、运输, 抑或是节气等原因。有八成之多的农户提到了总的市场供求会影响农产品价格波动, 但是对于哪些国内市场会提供类似的农产品, 影响到自身产品的供求实际, 又通过怎样的方式、路径影响到自身产品价格, 农户仅能模糊的说道一二, 没有认识到区际价格差异和农产品价格波动可能与国内市场分割有关系。

2.2 贸易开放、国内市场分割下的农户农业生产选择行为

当前贸易开放和国内市场分割条件下, 农户进行的是风险条件下的收入最大化选择。为此, 农户将家庭生产资源在农业生产与非农业生产间进行科学配置。

在农户身体条件和资金条件允许的前提下, 当地的工商业发达, 则农户更多选择工商业从业, 农业生产则选择“省劳力, 好管理, 少病虫害”的农业生产项目, 或者仅仅是“不让地荒着, 种点自己吃的, 安全放心”;而如果当地的工商业不发达, 则倾向于选择“经济效益好, 价格高, 产量高, 需要精耕细作”的农业产业经济作物, 如蔬菜、水果、短期可成型的经济林木。反之, 如果农户身体条件不好或者年龄偏大, 则农户对自身身体条件的认知则较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户的生产选择;一些身体条件并不好的农户选择需要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项目, 往往是突发身体状况后, 才会选择种植相对省劳力的农业生产项目, 如山西经济作物种植区的农户选择种植玉米, 多是这种原因。

分年龄层看, 则表现出:30岁以下的农户基本选择从事工商业生产, 基本不从事农业生产;30~40岁的农户从事工商业, 雇佣60~70岁的农户从事农业生产;50岁左右的农户是农业生产的主体, 种植粮食作物较少, 经济作物较多, 风险相对较大, 农业生产上“一年赔一年赚一年平”在50岁左右的农户家庭上表现较为普遍。相应的, 新生代农户、年轻农户的收入普遍高于中年农户, 而老年农户收入相对较低但普遍相对稳定。与之对应的农户的职业身份相应为:工人或农业企业主、兼业农户 (工商业为主) 、农民、农民或有土地的雇工。

在现阶段的土地流转制度下, 虽然国家大力促进土地的规模化经营, 但在调查实际中, 想要规模化经营的农户并不多, 大概占到调研总数的不到一成。其原因并不是“资金、技术、制度、劳力”等问题, 而是“在流转土地的过程中, 想要规模化经营, 则需要将更好产量更多亩数的田地换给对方作为‘流转’的代价”, 也就是说, 农民想要集中连片经营, 资金、技术等这些因素的影响是其次的, 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当你想要一亩地时, 你需要将自己1.2亩的地换给对方”, 而这样的结果是, 原本种植12亩优良土地的农户想通过土地流转, 将12亩优良土地地连片经营的代价是, 12亩地成了10亩地, 更甚者是, 12亩优良土地会成为10亩相对劣质的土地。这是在调研中发现但却没被学界注意到的事项。而这样的实际操作事项却是影响土地连片经营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调研还发现, 现在30~40岁的农户对农业生产的知识相对缺乏。例如, 农业生产是看时节的, 而时节和农业生产之间的联系, 这部分群体鲜少有人掌握。那么, 10年过后, 当50岁的农户步入60岁, 原30~40岁的农户步入40~50岁, 有可能农村居民对于土地的概念会弱化, 此时, “当你想要1亩地时, 你需要将自己1.2亩的地换给对方”可能会弱化, 土地的集中连片经营可能会大规模发生, 而此时, 农户的职业分层、收入分层会体现的更加明显, 更多的农户可能会像农业企业家、农业雇工或者工商业从业者转化, 职业身份的农民可能会越来越少。

2.3 贸易开放、国内市场分割对农户农业生产选择行为的影响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贸易开放、国内市场分割确实影响到了农户的生产行为。对于贸易开放程度相对较低, 国内市场分割程度相对较高的山西, 更多的农户在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之间进行种植选择, 越靠近公路线、与市、集联系紧密的乡村, 种植的经济作物的比例越大, 想要扩大经营的农户越多, 而想要扩大经营的农户中, 表示农村雇工的工资会越来越高, 扩大经营会选择机器种植而非雇工。然而, 意识到市场分工会加剧, 市场风险在加剧, 更多人会选择在种植过程中专门提供种子、苗木或者化肥, 或者人工, 或者专门负责水利, 专门提供机械等的农户正在不断涌现。从近期的发展看, 农户的农业生产正在向分工更加细密的方向发展, 而相应的, 农户的农民身份正在发生改变, 农业生产的整个环节中, 每个环节都可以细分。

对于贸易开放程度相对较高, 国内市场分割程度相对较低的浙江, 农业收入占家庭户总收入五成以上的户数占到不到一成, 农户因浙江工商业相对发达, 基本上都选择经营工商业或纯粹打工。对于农业, 浙江农户的态度是:不能荒着, 种点水稻、小麦、玉米、油菜、青菜、茭白等等自己吃, 吃着安全、放心。当然, 浙江农田少, 这也在客观上决定了农户纯粹靠精耕细作来养活家人有着相当的难度, 这点与浙江工商业发达因此更多人选择工商业就业相辅相成。决定浙江农户更多对于农业生产的态度是农产品价格的变动更多影响的是农户消费, 而非农户生产。这点与山西的调研结果迥异。

但无论是浙江还是山西, 两省农户普遍意识到农业的生产风险在加大, 虽然不清楚“贸易开放”、“国内市场分割”, 也基本上都不关注“世界市场价格”, 但却呈现出:与市场越近的地方, 产品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方, 农户农作的分工越细密, 农户对于农业生产风险的认知越强烈, 农户对于自身所了解的本地市场外的农产品市场的行情越关注, 农户对于农业生产选择之外的非农业生产选择的可能性的关注度也越强。但是, 对于全球贸易中“期货”等的现代风险调控手段, 99%的农户都表示“不知晓”或者“没听说过”, 其余的表示“听说过”的农户有部分表示“那是投机, 咱农民老实种地, 不要投机”。

与山西内陆省份相比, 浙江还有“海”以及与之相伴的海洋捕捞业、海水养殖业。对此, 笔者所在的舟山具有地利优势, 对舟山的调研显示, 同内陆省域不同, 舟山渔民尤其是远洋捕捞渔民对于农产品价格的变动与全球市场的关系说得很透彻———“全球供给影响全球价格, 中国是一部分, 当然不例外”。对于国内外市场分割, 舟山渔民也给了切身说法, “舟山连岛工程建成前, 走出舟山都不容易, 产品上岛更不容易, 生鲜蔬菜水果价格翻番, 与外面市场存在着很大差距”。而舟山人主要经营的海鲜, 提到近年的市场问题, 更多谈到的是“电子商务”, 舟山人通过电子商务购买的东西多, 也更多人在萌生通过电子商务销售舟山特产———海鲜, 只是技术、物流等等, 更多人还在探索。

3 一些建议

(1) 积极引导农户增强农产品国际、国内市场经济信息的认知。调查显示, 对于贸易开放带来的日益融合的全球经济, 农户的认知远远不够, 并不是如农户所说“产品更多销往国内, 国际市场价格就不会影响到国内”。事实上, 即便在农户认为的种植风险较小的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上, 种植风险也是很大的。这些产品如果不是有国家保护价收购等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 价格的波动应该是剧烈的, 同国外更多大农场的经营方式相比, 中国国内小农的经营方式缺乏成本优势, 很可能生产成本就高于国外类似产品的到岸价。

对此, 建议在农户主要观看的电视等经济栏目中增加一些国外农经 (如国外农场的经营) 等的介绍, 有助于激发农户了解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认知, 以加强农户对于国际、国内市场的了解, 促进农户更好的理解市场的概念, 理解贸易开放、国内市场分割可能会带给农户的影响, 培育职业农民, 现代农民。同时,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适时开展农村培训, 以喜闻乐见的形式, 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开展职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 提升农户对“全球化”、“大市场”与“小农业”的矛盾的认知。

(2) 适时披露贸易开放和国内市场分割对农产品的产销利弊。对于国内市场分割, “最后十公里”的市场价格远远高于甚至十几倍、几十倍于农户农产品的出售价格。农户普遍知晓:农产品受气候、时令等自然因素的影响非常大, 集中上市的属性会压低农产品的产地价格, 但是, “细分市场”、“加工后再售”、“冷冻保鲜延期再售”等的农户比例并不多, 而且, 这些农户基本也只分布于浙江的杭州、温州等地。

农业是各国的保护性产业, 其天生的“弱质”属性决定了各国对其加以“保护”, 但“温室里的花朵”抗风雨的能力始终比较弱, 保护的同时, 给农户以“危机”意识或许是必要的。

对此, 政府或相关市场组织、合作社进行有关知识普及尤显必要。要转变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职能, 将发展现代农业、推广现代农业技术、组建现化农业组织作为乡镇基层政府和村级组织最主要的工作职能之一。积极选择农业生产能人、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担任职业化村干部。积极鼓励各级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的农业技术干部到乡镇政府或村委会挂职, 促进农业科技与信息成果转化、推广和应用。

(3) 全方面打造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激发农户积极性, 解决农户土地流转中“12亩优良耕地流转成片变成10亩劣质耕地”的问题。在决定农户生产选择行为的诸多因素中, 农户扩大经营所需要的土地流转, 虽然在政策层面已经基本没有障碍, “资金、技术、制度、劳力”等因素的影响在农户层面也基本无障碍, 但是, 在实际操作层面, “12亩优良耕地流转成片变成了10亩劣质耕地”的细节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户土地流转的积极性, 制约着土地的集约经营、规模经营。建议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一是完善农村土地流转信息平台建设, 建立土地流转信息数据库, 健全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 实现乡与乡之间、乡与县间、县与市之间土地流转信息互通;二是加强土地评估、政策咨询等服务工作, 让广大农户放心参与土地流转, 使土地流转进入有序、透明、快捷的轨道。三是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纠纷调处机制, 形成包括协商、调解、仲裁等多渠道调处土地流转纠纷工作机制, 打消流转双方顾虑;四是培育农村土地流转市场, 组建农村集体产权交易中心, 减少土地流转成本, 为农业土地流转提供便利。

(4) 加强农业政策引导和市场调控, 增强农户收入持续增长后劲。稳定的收入流是保障贸易开放和国内市场分割条件下, 农户分层不会导致新的农村贫困稳定产生, 农村社会能够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基于调研实际, 建议:一是加强对农林畜渔产品的市场调控, 对优质农畜、海产品实行保护价格;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 让农户真正从农产品价格上涨中获利;二是建立对出口畜、海产品奖励制度, 并对优良畜、渔品种或农牧业科技推广实行免费服务。三是鼓励并帮助农产品网络电子商务, 对浙江舟山等地的海鲜销售提供便捷, 如物流、支付、技术服务以及法律保障;三是继续支持农村的非农业发展, 通过税务减免, 农业或非农业的政策性补贴、政策性保险, 促进农村生产要素的自由流转和农村人员由农业向非农业的就业途径的拓宽, 促进农村农业外产业的发展, 切实畅通农村资源流通通路, 促进农村人员就业和持续稳定的收入流的形成, 同时严密注意农民的职业分化和农村社会的转型过程中, 收入分层可能带来的新的农村贫困, 保障农村社会的稳定转型。

参考文献

[1]杨美丽.贸易开放、国内市场分割与农户农业生产行为选择研究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5, 26 (05) :104-105.

[2]杨美丽.从农产品价格关系看中国国内商品市场效率[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3.

[3]武拉平.中国农产品市场行为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实际行为】推荐阅读:

实际教育07-16

理论实际07-18

实际现状01-13

实际方案01-14

生产实际01-16

实际运作01-20

实际概率05-14

实际作用06-06

实际案例06-12

思想实际06-21

上一篇:地铁公共空间艺术研究下一篇:黄土区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