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控制(精选12篇)
实际控制 篇1
一、引言和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的内部活动,外界很难判断其执行的有效性,若企业因为低质量的内部控制导致破产,会直接影响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打乱资本市场的资本配置效率。于是在安然的财务丑闻出现以后,萨班斯法案出台,要求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作出评价,我国随后也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要求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并披露自评报告,1希望投资者借此来判断企业的风险,调整投资策略,以调整资本市场上的融资效率,即改变股权资本成本的大小。本文试图探讨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与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国内学者一般采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来衡量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上交所自2011年开始要求境外上市公司披露审计报告,在2012年要求境内外所有的公司同时披露自评和审计报告,而深交所对于内部控制自评报告是强制披露的,对于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并没有强制要求;权益资本成本是指投资者投入于该公司的权益资本所要求的预期回报率。
对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研究,国外主要是以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作为切入点,Ogneva等指出内部控制存在缺陷会提高管理层实施机会主义的风险,对于内控缺陷的披露投资者会要求溢价,因此当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时公司会面临较高的权益资本成本。[1]Ashbough-Skaife等研究内部控制缺陷、公司风险和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认为在控制其他公司风险后,披露缺陷的公司资本成本较高。[2]Beneish等研究表明,在SOX302条款下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缺陷会降低财务报告的可信度,使得权益资本成本提高,但是在404条款下披露内控缺陷没有显著影响权益资本成本。[3]
国内学者吴益兵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股权资本成本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未经独立审计的情况下,投资者认为内控所披露的信息可信度低,不能降低权益资本成本,在经过独审后认为信息披露能够增强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内控信息披露能够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4]施继坤发现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信息能够发挥信号的功能,降低权益资本成本,且审计师的声誉越高其权益资本成本越低。[5]张然等研究发现,当公司披露内控自评报告时资本成本会降低,经审计师鉴证后更能降低权益资本成本。[6]袁放建等认为披露内控鉴证报告能够给投资者传递积极信号,进而降低权益资本成本。[7]郭雪萌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公司在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后会提高权益资本成本,同时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也会对权益资本成本产生影响。[8]但是孙文娟在研究内部控制报告的披露对资本成本的关系时发现,无论出具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还是由独立第三方出具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均未对资本成本产生影响。[9]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研究结果并不完全相同,存在的争议是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衡量指标选取不同或者是权益资本成本的核算模型不同导致的。本文采用PEG的模型计算权益资本成本,以2011—2012年上市公司数据探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与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同时从实际控制人的角度去检验权益资本成本的高低是否会受其影响。
二、研究假设和设计
(一)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对权益资本成本假设
信息不对称是企业与投资者之间最大的障碍,会增加企业的融资成本,企业为了降低融资成本,就会披露相关的信息使投资者获得企业的增量信息进而能对企业的风险价值有全面的预测,调整权益资本成本。在自愿披露阶段,基于信号传递理论,内部控制质量越高的企业越愿意披露自评报告;在强制披露阶段,虽然所有企业都会披露内部控制自评报告,但在缺乏第三方监督的情况下,投资者对于所披露出的内部控制信息的可信性可能存在疑虑,因此内部控制审计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中起着重要作用,内部控制质量高的企业可以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作为内部控制有效的信号传递给投资者,能够给投资者带来信心,降低投资者的预期报酬率。于是提出假设1和假设2。
假设1:在强制披露阶段,企业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不会影响权益资本成本。
假设2:在强制披露阶段,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企业权益资本成本较低。
(二)实际控制人性质与权益资本成本假设
企业融资成本的高低会因实际控制人的不同而有差异。国有企业由于得到国家的相关支持在融资方面能够降低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投资者认为国有控股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相对于非国有控股企业更加完善。公司的性质直接影响着投资者对投资回报的评估。于是提出假设3。
假设3:披露内控审计报告的国有控股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可能比披露内控审计报告的非国有控股企业的低。
(三)资本成本的度量
资本成本是指企业为筹集资金付出的成本,也就是投资者投资索取的报酬,是投资者的期望报酬率。估算权益资本成本的模型有很多,李超在检验股权融资成本的可靠性中发现,采用PEG模型计算出的资本成本更具可靠性,也更适合中国资本市场。[10]因此本文采用PEG模型,假定企业的资本成本,其中,P0为当期的股价,eps1与eps2分别为一年、两年后的预期每股收益。
(四)模型构建和变量说明
本文基于曾颖和陆正飞、[11]张然[6]关于股权融资成本的文献研究成果,构建如下模型:
变量说明详见表1。
三、数据来源及实证结果
本文以2011-2012年沪深两市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Wind数据库。在样本筛选过程中对数据进行了如下处理:(1)金融保险业和ST类上市公司的观测值未被引用;(2)在计算Rpeg公式时要求eps2-eps1>0,因此剔除eps2-eps1<0或等于0的公司;(3)剔除数据不全的公司;(4)对有缺失变量观测值的进行剔除,最终获得1508家公司的数据。本文运用Stata12.0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见表2)。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对1508个研究样本按是否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分组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3。由表3可看出,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企业有822家,占总数的54.5%,两组样本的各个变量在均值、中位数、标准差、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都存在差异,其中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企业权益资本成本的均值为0.115,低于未披露企业的均值0.125,标准差0.087也低于未披露的企业的标准差0.102,这与我们预期的结果是吻合的。
再按实际控制人性质将1508家企业分成国有控股企业和非国有控股企业,结果见表4。从ICA的均值数据中可以发现,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企业数在国有企业中所占的比例高于非国有控股的企业数。由于数据较少的原因,国有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与非国有企业相差不大,此外资产负债率、公司规模、公司的成长、盈利能力以及账面市值比在国有和非国有控股企业两个样本组中均有差异。
(二)相关性分析
从表5可以发现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比较小,说明变量之间不存在自相关性,可以看出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企业其权益资本成本相对较低。控制变量均与权益资本成本显著相关,因此有必要对这些变量进行控制。
注:***、**、* 分别表示 1%、5%、10%的显著性水平,下表同。
(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为了检验权益资本成本是否受所披露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影响,以2011—2012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6。
从表6中可以看出,ICA的回归系数为-0.0102,与权益资本成本负相关,并且结果比较显著;ICI的系数为0.0017,结果不显著,因此假设1和假设2都得到了验证,即在强制披露阶段,企业披露了内部控制自评报告也不会影响其权益资本成本的大小,但是企业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后,其权益资本成本会有显著的降低。F值为49.31,Adj.R2的值为0.1833,说明可能还存在一些控制变量没有被引入,Adj.R2拟合效果不太好。从控制变量来看,资产负债率与股权资本成本呈正相关,说明资产负债率越高的企业财务风险越大,因此投资者会要求高的投资回报,这与我们的预期是一致的;公司的规模与股权资本成本呈正相关,说明大型公司面临的风险比一般的小公司面临的风险要大,投资者也会相应要求高的投资回报,即权益资本成本会比较高,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公司的成长性与权益资本成本负相关,虽然不是很显著,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投资者开始关注公司的成长性;公司的绩效与权益资本成本呈显著负相关,说明盈利能力高的企业信息透明度高,权益资本成本低;账面市值比权益资本成本呈正向相关,说明现阶段投资风险较大,投资者会要求高投资回报率。
为了验证假设3,我们按实际控制人性质将样本分成两组,并进行回归,结果如表7。在两组企业中,ICA的系数均为负数,说明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均会因为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而降低,并且国有控股企业的ICA系数绝对值大于非国有控股企业,即在国有企业中这种负向关系更为显著,这说明一方面投资者认为国有控股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信息的透明度高,所要求的资本回报比较低,进而权益资本成本也较低,另一方面投资者信赖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声誉,认为企业的经营风险比较小,相比于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更加可靠,所披露出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更能够为内部控制的质量提供保证,进而投资者要求的回报就会少,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也比较低。假设3也得到了验证。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以2011—2012年的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研究样本,探究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实际控制人性质与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第一,在强制披露阶段,披露内部控制自评报告已经不能起到信号传递的作用,但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可以,投资者认为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能够为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提供保证,因此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会降低。第二,当企业的性质为国有控股企业时,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企业其权益资本成本比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低,说明具有政治关联的企业能够获得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声誉对投资者来说是一种积极的信号,投资者会比较放心对企业的投资,相应地会降低预期的投资收益率,证明了实际控制人性质这一因素会影响权益资本成本的大小。
(二)政策建议
既然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能够发挥信号传递的作用,那么可提出以下建议:第一,企业需要完善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监管部门应该规范企业的信息披露,以保证投资者能够面对披露出的信息作出及时的反应。第二,会计师事务所应提高审计质量,增强内部控制审计的能力,以确保所披露出来的信息的可信度高。
实际控制 篇2
作者:曹国岭(caoguoling)
公司的控制权是指能够对股东大会的决议产生重大影响或者能够实际支配公司行为的能力,其渊源是对公司的直接或者间接的股权投资关系。
根据《公司法》第二百一十六条第二款、第三款的规定,控股股东,是指其出资额占有限责任公司资本总额百分之五十以上或者其持有的股份占股份有限公司股本总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股东;出资额或者持有股份的比例虽然不足百分之五十,但依其出资额或者持有的股份所享有的表决权已足以对股东会、股东大会的决议产生重大影响的股东。实际控制人,是指虽不是公司的股东,但通过投资关系、协议或者其他安排,能够实际支配公司行为的人。在认定实际控制人时,既要考虑股权投资关系,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对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的实质影响、对高管人员的任免等起的作用等因素进行判断。对于实际控制人的认定,要一直追溯到自然人或国有资产管理单位。
报告期内实际控制人未发生变更是企业申请首发上市的必要条件。从立法意图看,《首发管理办法》第十二条规定要求发行人最近3年内(创业板为2年)实际控制人没有发生变更,试图以公司控制权的稳定为标准,判断公司是否具有持续发展、持续盈利的能力,以便投资者在对公司的持续发展和盈利能力较为明确预期的情况下做出投资决策。对于IPO而言,实际控制人是不能变更的。
而新三板审核机构对拟挂牌企业存在实际控制人变更的情况是有条件的接受,前提是实际控制人的变更不影响公司业务稳定和持续经营能力。从审核通过的案例来看,新三板挂牌实际控制人是可以变更的。
一、案例情况
均信担保(430558):公司无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万隆电气(430502):认定夫妻为共同实际控制人。
飞田通信(430427):认定父母、子女、子女之配偶为共同实际控制人。万洲电气(430436):认定五位公司创始人为共同实际控制人。盈光科技(430594):实际控制人变更。
凯德自控(430592):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之一将其持有的公司全部股份质押。
二、典型案例分析
(一)均信担保(430558)
1、基本情况
公司任何单一股东所持有或控制的股份比例均未超过公司股本总额的20%,均无法通过行使股东表决权单独控制股东大会或对股东大会决议产生决定性影响;发行人任何单一股东均不能决定董事会半数以上董事成员的选任以控制董事会或对董事会决议产生决定性影响。因此,发行人律师认为,公司股本结构分散,不存在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
2、解决措施
针对均信担保股本结构分散,不存在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的情况,均信担保采取如下措施保证公司经营决策的稳定性、治理的规范性以及避免公司内部人控制对股东利益带来的不利影响。
公司自设立以来的主营业务未发生变化;近两年公司的核心董事会成员、核心高级管理人员未发生重大变化。
公司制定了健全的《公司章程》、《股东大会议事规则》、《董事会议事规则》、《监事会议事规则》、《总经理工作细则》,强化了对董事会和经理层的约束和监督。在此基础上,公司还制定了《信息披露管理制度》、《关联交易管理制度》、《对外投资管理制度》、《对外担保管理制度》等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均能够保证公司依法规范运营,从而确保了公司治理的有效性,能够更好地维护公司及中小股份利益。
3、案例评析
律师认为,认定无实际控制人的原因一般是股权较为分散,任何一个股东都控制不了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决策,股东并不能保证一致行动。关于认定无实际控制人的解决思路包括解释认定无实际控制人的原因,并对于无实际控制人给公司带来的股权、公司治理和生产经营的稳定性、持续性提供解决措施。
(二)万隆电气(430502)
1、基本情况
公司持股5%以上的股东共计三人,分别为刘林、徐红霞、刘家妤,持股比例为70%、10%、20%,刘林、徐红霞为夫妻关系,刘家妤为其女儿。
2、认定情况
刘林、徐红霞共同为万隆电气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
3、案例评析
笔者认为,血缘、夫妻关系是最直接证明一致行动人的依据,认定夫妻为一致行动人也是最常见的处理方式。就夫妻属于一致行动人是否需要签署一致行动协议,我们认为是不需要的。本案例有趣的地方是没有认定女儿同为一致行动人,值得关注。
(三)飞田通信(430427)
1、基本情况
公司认定于秀珍、吴宝林、吴建俊和陆桂华四人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2、认定依据
于秀珍直接持有飞田股份1395.301万股,占总股本的46.51%,另外通过上海飞诚持有飞田股份43.5104万股,合计持有1438.811万股,占总股本的47.9603%,为飞田股份的控股股东。吴宝林直接持有飞田股份150万股,占总股本的5%。于秀珍与吴宝林为夫妻关系,二人持有飞田股份的股权比例超过51%,因此应认定为飞田股份的实际控制人。
吴建俊和陆桂华虽然不直接持有公司的股权,吴建俊系于秀珍、吴宝林之子,长期担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法定代表人,吴建俊之妻陆桂华担任公司董事长秘书。吴建俊和陆桂华实际参与公司经营,能够决定和实质影响公司的经营方针、决策和经营管理层的任免。因此,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应当认定为飞田股份的实际控制人。于秀珍、吴宝林、吴建俊和陆桂华签订了《一致行动人协议》,约定对于公司经营过程中须经股东大会、董事会等机构决策的事项,须经各方事先协商并形成一致意见,并由各方在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上根据各方达成的一致意见投票表决。就公司股东大会任何议案进行表决时,各方应确保各方持有的全部有效表决权保持一致行动。
于秀珍、吴宝林、吴建俊和陆桂华出具承诺:于秀珍、吴宝林与吴建俊、陆桂华无任何股权代持关系。
3、案例评析
我们认为,该项目在认定实际控制人方面十分谨慎,尤其是吴建俊和陆桂华虽然不直接持有公司的股权,吴建俊系于秀珍、吴宝林之子,长期担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法定代表人,吴建俊之妻陆桂华担任公司董事长秘书,其两人也被认定为实际控制人。我猜测认定他们为实际控制人的逻辑大概是:(1)四个人都认定为实际控制人风险最小;(2)吴建俊和陆桂华没持股那么就签多一份《一致行动协议》吧!
(四)万洲电气(430436)
1、基本情况
公司的股东为赵世运、李明辉、李峰、赵邦国、包群英5位自然人和江苏华工、武汉华工2家法人。公司认定赵世运、李明辉、李峰、赵邦国、包群英为实际控制人。
2、认定依据
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为赵世运、李明辉、包群英、赵邦国、李峰。上述五人合计持有公司5,000 万股股份,约占公司股份总数的88.06%。同时,五人为公司的创始人,担任公司董事、总经理或副总经理,对公司股东大会及董事会决策有重大影响。上述五人签署了《一致行动人协议》,自公司成立以来五人一直根据协商一致的结果进行表决或投票,并且同意在今后按照相关约定采取一致行动,在充分沟通及协商的基础上行使各自在公司的表决权和经营管理权。
3、案例评析
我们认为,如果拟认定非血缘关系的多人为实际控制人,则一般需要共同签署《一致行动人协议》,此外也需要核查历史上董事会、股东会(股东大会)表决情况。由于新三板并未强制要求实际控制人不可变更,这一块要求不算很严。如果是IPO项目,若认定多人为实际控制人尤其需要注意第一大股东是否发生变化,若发生变化则很可能被认定为实际控制人发生了变更。
(五)盈光科技(430594)
1、基本情况
报告期初,即从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2月10日,公司实际控制人为谭健民;报告期内,从2011年2月10日至今,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徐雄。
2、解决措施
(1)通过与公司管理层沟通,报告期内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由谭健民变更为徐雄,在此变更前后,公司的业务经营范围、主营业务和经营模式并未发生重大改变。(2)根据公司的说明,报告期内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由谭健民变更为徐雄,在此变更前后,公司的管理层和组织机构发生了调整,变更前公司设有董事会,由徐雄担任董事长,谭健民和徐小芳任董事,公司监事由潘孔华担任;变更后公司不设董事会,设执行董事,由徐雄任执行董事和经理、陈珍担任监事。虽然发生上述调整,但由于徐雄在公司的管理地位没有发生改变,因此公司的管理方针和管理模式并未发生重大改变。
据此,报告期内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变更对公司经营、管理等方面没有重大影响,不影响公司持续经营能力。
3、案例评析
律师认为,在新三板的挂牌条件中没有对于实际控制人不能变更的限制,因此在审核过程中,对于该问题还是有条件的接受,前提是变更不影响公司业务稳定和持续经营能力。《非上市公众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公开转让说明书》第十条规定,申请人应简述最近2年内实际控制人变化情况。对于该问题,还是秉承如实披露的原则,对于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或变更,中介机构应判断对公司持续经营的影响。
(六)凯德自控(430592)
1、基本情况 公司控股股东凯德实业以其持有的公司全部股份向湖南中融企业信用担保投资有限公司提供质押,陈艳芬以其持有的本公司全部股份向湖南中融企业信用担保投资有限公司提供质押,以上质押未进行登记。
2、反馈问题
(1)根据公司偿债能力,分析前述股权质押是否对公司实际控制权构成变动风险,如有请做重大事项提示;(2)前述股份质押未经登记是否存在潜在纠纷。
3、案例评析
(1)只要公司具有持续稳定的营业收入、能持续盈利,公司偿债能力强,股权质押也不成问题;(2)新三板果然是“注册制”。
南孚下一站,是实际控制权 篇3
南孚在其股份改造中,引入外国投资人,稀释中方股权,中方后续又通过转让股权进一步丧失了控股权。在竞争对手进入南孚之前,南孚已经成为了摩根士丹利、鼎晖投资、新加坡政府投资等若干财务投资人分别持股的公司,其股东中竟无产业投资人或实际经营人。股东中没有人对企业生产经营负责,只有追逐股权收益的财务投资人,必然的结果就是让资金雄厚的竞争对手趁虚而入,公司也不战而屈。
无实际控制人,或实际经营人对公司股东会无实际控制权的情况,并不鲜见。这类公司,在实际经营人缺乏足够激励的情况下,造成股东会、董事会决策效率低下、管理风险明显,还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公司控制权争夺战,更有可能出现《门口的野蛮人》中描述的被竞争对手恶意并购的困境。
股权分散后会导致实际经营人缺乏足够的激励。对于很多高科技企业来说,经营管理团队和技术团队,是公司最“核心”的资产。如果这些实际经营人不持有公司股权,或者只持有很少的公司股权,则会导致其管理权不稳定,缺乏足够的动力去发展公司。南孚的创始人陈来茂离职也是基于此。这些人一旦流失出公司,将会严重削弱公司的经营。另一个熟知的例子就是,当年乔布斯被苹果公司驱逐出局。股权分散还有可能导致公司被恶意收购。新浪也是股权非常分散的公司之一,只需要收购很少比例的股份,就可以掌握新浪的实际控制权。在9年前,盛大就曾因此而动心,对新浪发动了恶意收购,持股甚至一度高达19%,成为新浪第一大股东。最后新浪不得不采取毒丸计划遏制住盛大的进攻。
当然,股权分散的公司中,并非都会出现这些困境,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这种风险。南孚、沉浮中的宝洁,以及IBM、可口可乐等公司,股权结构都非常分散,但公司治理结构规范,公司经营仍然稳健。尽管如此,这些公司的实际经营人仍在设法改变这种情况,试图在股权分散的情况下,让实际经营人有实际的控制权。
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就是其中一种情况。推出合伙人制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马云等管理团队在公司股权中并不占优势。因为这个原因,管理层不肯将未来的核心资产支付宝放在阿里。阿里巴巴花费巨资从雅虎回购股权,直到上市时,其管理层仍对自己的弱势股权地位不放心,费尽心力推出合伙人制,以期在股权层面不掌握实际控制权的情况下,通过公司治理结构掌握实际控制权。如果马云及管理层不掌握这种控制权,阿里很可能成为无控制人的公司,就可能会成为另一个南孚。
万科也是股权极度分散的典型代表。万科由于其规范的管理,以及股东对王石个人的充分信任,这种股权分散尚未对其管理层造成严重的影响。但是,由于万科极其容易遭受到恶意收购,管理层无法保证不会突然出现,无法与之良好合作的新大股东,到那时管理层像乔布斯那样被退场也并非不可能。所以,万科也在尝试用合伙人制度来化解这种尴尬的处境。
无论是万科、阿里巴巴,还是南孚,都说明股权分散对公司的发展是有相当的风险。这背后的原因在于,公司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优秀经营人的人力,资本作为一种来源多样、可替代的资源,其作用正在逐渐弱化。优秀的实际经营人,其利益主要是稳定的管理权及公司收益的分享权,如果这两点无法得到保障,公司控制权和股份在短期逐利者手中腾挪,必然会损害公司的发展。
[编辑 王宇航]
实际控制 篇4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创新力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研发活动作为实现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环节,具有收益滞后、风险高和投入大等特殊性质,使企业高管人员在进行研发投资决策时面临更多的代理问题。首先,进行研发投入会影响企业短期业绩,占用企业较多资源,对企业高管的经济利益不利;其次,研发投入风险较高,若不能达成预期目标,则会损害高管的职业声誉;再次,鉴于目前我国企业高管薪酬普遍以企业当期业绩为依据制定的机制,高管倾向于追求当期业绩的提高,并没有动力进行收益具有滞后性的研发投资;最后,研发投资往往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而高管人员并不一定拥有企业运行所需的所有技术知识,这增加了其进行公司治理的隐性成本。
高管激励对研发投入的影响近年来一直是风险战略管理和公司治理研究中的重要话题。代理理论认为,无论是薪酬激励还是股权激励,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高管的报酬水平,降低代理成本。我国目前关于高管激励与研发投入的研究多集中于高管激励对研发投入的直接影响效果方面,且不同学者的研究并未达成一致结论。另外,在我国现阶段企业发展水平下,民营企业逐渐成为经济的主体,对于其实际控制人特征对研发投入是否造成影响,是否会影响高管激励对研发投入的作用机理,均缺乏相应的研究。基于此,本文以2010 ~ 2013年披露研发投入信息的2 662家民营企业为样本,结合实际控制人特征实证检验高管激励对公司研发投入的影响。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高管激励对研发投入的影响
高管人员参与企业资源的分配决策,是研发投资决策的制定者,高管特征必然会对研发投入产生影响,比如高管任期、职业经历、专业背景、年龄、风险偏好等。高管的风险偏好尤其会对研发投入有一定的影响,比如风险厌恶型企业高管往往基于自利动机,缩减企业的风险投资(如研发投资),以降低所承担的风险。但高管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会受其所得回报的影响,提升高管激励水平可以促进高管人员进行高风险的投资。
国外学者对高管激励与研发投入之间的关系研究起步较早。有些学者发现高管激励与研发投入之间的关系受高管激励类型的影响,如股权激励中的股票激励和期权激励对研发投入的作用存在差距。当然,相比非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对研发投资有着更强的需求。Go mez-Mejia L. R.(2000)等发现,高管短期和长期激励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力均有一定的影响,但对非高新技术企业则没有影响。
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结果也有所区别:夏芸、唐清泉(2011)认为高管股权激励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而高管薪酬水平对研发投入的影响则与企业性质有关;王燕妮(2011)研究发现,高管股权激励和薪酬激励均与研发投入成正相关关系。以上不同学者对于高管股权激励和薪酬激励与研发投入之间关系的研究结论存在较大差别。一般来说,依据代理理论及我国目前企业高管的状况,高管激励能提高企业高管人员的报酬水平,降低股东与高管之间的代理成本,促使高管将更多的企业资源投入到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方面。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1a:高管薪酬激励能显著提高民营企业研发投入水平。
H1b:高管股权激励能显著提高民营企业研发投入水平。
(二)实际控制人控制力水平对研发投入的影响
除高管激励这一因素外,众多学者从公司治理、股权结构等角度入手研究其对研发投入的影响。蔡逸轩、雷韵文(2006)研究发现,相对于非国有控股的公司,国有控股公司在研发创新方面更缺乏动力。文芳(2008)则认为,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研发投入强度之间呈现出“正向——负向——正向”的关系,而股权制衡对公司研发投入强度的影响因控股股东性质和股权集中度的不同而不同。王宇峰(2012)等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与研发投入正相关,但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持股对研发投入的影响不同。
现有研究中,很少有学者从实际控制人特征这一角度对研发投入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我国民营企业实际控制人多通过交叉持股、多重持股、金字塔式控制等方式控制上市公司,因而通常持有较多的股份,而且往往直接参与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加之公司治理结构不甚完善,缺少足够的制衡力量,因此实际控制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教育背景、政治关联、是否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对企业控制权比例及控制企业的方式等都会对企业的运营和发展产生影响。实际控制人可能是控股股东,也可能是控股股东的股东,根据上述学者关于控股股东对研发投入影响的研究,可以推导出实际控制人对企业研发投入具有一定的正向作用。但是基于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可能性,随着实际控制人对企业控制力度的增加,是否也会出现类似于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对企业发展造成损害,抑制高管对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和积极性,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旨在探索实际控制人对企业的控制力对于研发投入的影响,从实际控制人控制企业的方式和控制权比例这两个方面衡量其对企业的控制力,并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2:实际控制人对民营企业的控制力会影响企业研发投入强度。
H2a:实际控制人对民营企业的控制力与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正相关。
H2b:实际控制人对民营企业的控制力与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负相关。
(三)实际控制人参与公司治理对高管薪酬激励与研发投入关系的影响
代理问题影响的是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两个方面,因此也有一些学者研究股本结构、公司治理等因素对高管激励与研发投入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Pol Herrmann(2010)认为,内部人持股降低了高管薪酬总额对研发投入的正向作用。Lin C. H.(2015)等发现,在家族企业中,高管激励对研发投入的影响比在非家族企业中更明显,而且家族企业中研发投资效益更好。也有学者研究不同企业性质如国有控股与非国有控股、高新技术企业与非高新技术企业等对高管激励与研发投入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夏芸(2014)研究则发现,高管可以通过权力影响股权激励与研发投资之间的相关性,权力越大,股权激励对研发投资的激励作用越小。在我国民营企业普遍存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由于交叉持股、多重持股、金字塔式控制等现象的存在,公司治理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管理层追求自身利益而损害公司利益等问题。实际控制人对公司的日常运行了解很少,他们通常不清楚高管人员的经营活动,更不知道具体哪些行为会增加自身利益。但如果企业所有者参与到公司治理中,担任董事或高级管理人员,相应的高管激励效果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呢?当企业高管人员同时作为企业实际控制人时,说明其直接或间接拥有或控制的企业股权比例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相应的股权激励作用就随之降低;而高管人员同时作为企业实际控制人使得高层管理团队的短期利益与企业长期效益相一致,从而高管人员在进行研发投资决策时对薪酬激励会更加敏感。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就实际控制人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是否会影响高管薪酬激励和高管股权激励与研发投入的关系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3a:实际控制人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能显著提高高管薪酬激励对研发投入的正向作用。
H3b:实际控制人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能显著降低高管股权激励对研发投入的正向作用。
三、研究设计
(一)变量设计
1.被解释变量。本文为同时反映企业当年研发投入的资本化和费用化数据,选取的研发投入数据主要来自于资产负债表中的开发支出和管理费用中有关研发支出的项目。为使规模不同的企业可以形成对比,用“RD=研发投入/营业收入”来衡量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
2. 解释变量。针对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重点关注以下解释变量:
高管薪酬激励(Salary)。考虑到民营企业股权结构的复杂性,本文的高管薪酬包含董事前三名薪酬总额和高管前三名薪酬总额,高管薪酬激励水平用高管薪酬占当年营业收入的比值来衡量。
高管股权激励(Share)。因高管所持股份为公司的未流通股,而目前我国流通股股东对公司决策的影响较小,所以本文以公司高管持股数量占当年未流通股总股数的比值来衡量高管股权激励水平。
实际控制人对企业的控制力(Control)。民营企业实际控制人对企业的控制力水平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考虑其中两个主要因素:一是实际控制人所拥有的控制权比例;二是控制上市公司的方式,主要有直接控制、金字塔式、复式投票权、交叉持股式、多重持股、其他等,这几类控制方式对上市公司的控制力逐渐下降。
3. 控制变量。企业研发投入也会受到其他众多因素的影响,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经验,本文选取反映资本结构的资产负债率(Lev)、反映企业规模的总资产自然对数(Size)、反映企业盈利水平的净资产收益率(Prof)及反映企业现金流能力的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与总负债的比值(Cash)等作为控制变量。
上述各变量的定义如表1所示:
(二)模型构建
根据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建立以下模型:
(三)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我国上市公司自2007 年开始执行现行会计准则,但至今对研发投入的信息披露依然不规范、不统一,造成以往研究中研发投入数据获得口径的不一致。为了统一研究口径,并避免国有性质造成的影响,本文以2010~ 2013 年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其中研发投入数据选取开发支出与管理费用中与研发投入相关的支出项之和,并剔除了ST、*ST以及数据残缺的公司,最终获得2 662 个样本,其中2010 年有453 家公司、2011 年有633 家公司、2012 年有764 家公司、2013 年有812 家公司。本文数据均通过国泰安CSMAR数据库获得,数据的预处理用EXCEL完成,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模型的回归分析用软件SPSS20.0完成。
四、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根据表2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强度平均为4.48%,而且不同企业投入水平差距很大,但发达国家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一般达到10% ,有些企业甚至达到20%。鉴于我国企业目前较低的自主创新能力,我国民营企业在研发投入强度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另外,由统计结果可知,我国民营企业高管薪酬平均为营业收入的0.42%,高管持股比例水平参差不齐。
(二)相关性分析
由表3 可知,研发投入强度(RD)与高管薪酬激励(Salary)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378,与高管股权激励(Share)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087,并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初步说明高管薪酬激励和高管股权激励均与研发投入正相关,即提高高管激励可以降低代理成本,促进高管进行研发投资,初步验证了H1a和H1b。实际控制人的控制力与研发投入负相关,但并不十分显著,具体是否存在负相关关系,需要做进一步的回归分析。
注:***、**、*分别表示在1%、5%、10%水平(双侧)上显著,下同。
(三)实证分析及结果
1. 模型(1)是披露研发投入信息的2 662 个样本中控制变量对研发投入强度影响的回归分析。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资产负债率与研发投入强度成负相关关系,原因在于企业资产负债率的提高意味着财务风险的增加,会抑制企业进行高风险的研发投资;企业规模与盈利能力对研发投入具有负向影响,原因在于企业进行研发投资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竞争力,扩大产品市场,获取更多的利润,随着企业规模的增长和盈利水平的提高,对研发投入的需求和动力便随之降低;企业现金流能力与研发强度正相关,说明企业现金流的稳定是促进研发投入的重要基础。
模型(2)是对高管薪酬激励与研发投入之间关系的回归分析。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出高管薪酬激励与研发投入强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5.097,并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验证了H1a,说明提高高管薪酬可降低代理成本,促进高管进行研发投资,这与国内外大多数的相关研究结论一致。
模型(3)是验证高管股权激励对研发投入的影响的回归分析。回归结果显示,研发投入与高管股权激励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验证了H1b。说明在我国民营企业中进行高管股权激励确实能将高管人员个人利益与企业的长期业绩联系起来,产生利益趋同效应,激励高管关注企业的长期发展,使其倾向于加大企业的研发投入。
模型(4)描述的是民营企业实际控制人对企业的控制力与企业研发投入之间关系的回归结果。结果显示实际控制人控制力与研发投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负相关,验证了H2及H2b,否定了H2a。一方面,民营企业的高管对企业有较长远的发展预期,本身就有着明显的研发倾向,而随着实际控制人控制力的提升,高管在治理企业的过程中自主权降低,在企业内的主人翁感觉也随之减弱,则反过来追求短期收益,降低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这与苏文兵、李心合等(2010)的研究结果一致,即高管在公司治理中的自主权总体上对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另一方面,尽管实际控制人对企业控制力的增加提高了其监督高级管理人员的动机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股东和高管之间的代理成本,但由于实际控制人与企业其他外部股东的利益并非完全一致,实际控制人也有能力和动机侵占外部股东的利益,即产生第二类代理问题及“隧道效应”,而基于我国目前证券市场的情况,外部股东对第二类代理问题所产生的代理成本影响很小。
2. 表5 描述了民营企业中实际控制人是否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对高管薪酬激励和高管股权激励与研发投入关系的调节作用。
对比模型(2)下实际控制人是否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这两组分析结果可知:在实际控制人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的情况下,高管薪酬激励与研发投入的相关系数为5.251,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在实际控制人不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的情况下高管薪酬激励与研发投入之间的相关系数为3.899,显著性水平不变,可见实际控制人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能显著提高高管薪酬激励对研发投入的正向作用,H3a得到验证。结果表明在民营企业中,实际控制人参与公司治理使得高层管理团队的短期利益与企业长期效益相结合,高管人员对薪酬激励更加敏感,进而会加大研发投资。
通过对比模型(3)下实际控制人是否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这两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实际控制人不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时,高管股权激励对研发投入影响的力度和显著性均高于实际控制人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时的情况,H3b得到验证。可能的原因在于实际控制人本身就直接或间接拥有企业较高比例的股权,其自身利益与企业利益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其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时,附加的股权激励相对于其原来拥有的股权所占比重较小,因此对实际控制人的激励作用很小。
五、结论与不足
本文以2010 ~ 2013年在公司年报中披露了研发投入信息的民营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结合实际控制人特征,研究高管激励与企业研发投入之间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在民营企业中,高管激励能显著增加企业研发投入,适当提高高管的短期薪酬水平能降低代理成本,促进高管进行研发投资。进行高管股权激励可以将高管人员自身利益与企业长远利益相结合,形成利益趋同效应,促进研发投资。2实际控制人对上市公司控制力的增加会抑制高管人员的经营自主性,也可能发生“掏空”行为,这两种情况均对研发投资产生负面影响。3实际控制人担任董事长或总经理会影响高管激励与研发投入的关系,说明不同高管激励机制的运用需考虑公司治理中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工情况。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重大违法 篇5
关于重大违法行为的审核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违法比照创业板规则要求。现在还没有具体规定,但如果正在刑罚执行期,肯定不行。
罚款以上的违法行为均属重大违法行为,除非做出罚款处理的机关出文说明不属于重大违法行为。与生产经营无关的另有标准。(2)毕晓颖,创业板发行审核关注的问题
控制人重大违法问题
发行人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重大违法行为的核查范围参照主板《首发办法》第25条:
(一)最近36个月内未经法定机关核准,擅自公开或者变相公开发行过证券;或者有关违法行为虽然发生在36个月前,但目前仍处于持续状态;
(二)最近36个月内违反工商、税收、土地、环保、海关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受到行政处罚,且情节严重;
(三)最近36个月内曾向中国证监会提出发行申请,但报送的发行申请文件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或者不符合发行条件以欺骗手段干扰中国证监会及其发行审核委员会审核工作;或者伪造、变造发行人或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签字、盖章;
(四)本次报送的发行申请文件有虚假记载、误导性记载或者重大遗漏;
(五)涉嫌犯罪被司法机关立案侦查,尚未有明确结论意见;
(六)严重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其他情形。
对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之间存在的中间层次,参照上述核查范围。 保荐机构、律师应当履行尽职调查义务,并在出具的文件中,明确发表结论性意见 2、2010年第二期保荐代表人培训笔记
(1)IPO审核法律要点与问题:发行监管部审核一处杨文辉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受刑法处罚,认定重大违法,构成障碍
原则上,凡被处以罚款以上行政处罚的都视为重大违法行为,但行政处罚实施机关依法认定不属于重大违法行为,且能够依法作出合理说明的除外
最近三年重大违法行为的起算点:(1)有规定的,从其规定;(2)没有规定的,从违法发生之日起计算;(3)违法有连续或持续状态的,从行为终止之日起计算。如非法发行股票,要在清理完成后三年,以改正日为时点计算。
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的重大违法行为问题:三年重大违法不能上市,有的个人股东在刑罚期内,也不能上市。
3、2010年第六期保代培训笔记
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的重大违法违规行为主板没有明确规定,但是审核过程中掌握的比较严格,如民营企业实际控制人会有这种情形发生。
对于犯罪,一定要慎重:报告期内犯罪的,肯定不符合;在执行期的,没有明确规定,但是应该还是受点影响。但是犯法,不影响其民事权利。
刑罚执行完多久可以申报?具体把握时参照公司法关于董监高任职资格的规定;
家族企业内某人以前有过犯罪,现在没有股权了行不行?也要慎重,因为股权安排可以有很多规避的措施,一般不会被认可,且家族企业会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4、2011年第一期保代培训记录:
重大违法行为:
(1)重大没有量化标准,兜底条款:严重损害了投资者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2)要关注处罚的次数、频率,比如刚刚处罚完,再次又因同类问题受处罚的,问题就比较严重;
(3)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重大违法行为:主板对此是没有明文禁止的,但是也是审核关注内容,核心是关注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诚信状况以及该诚信问题是否对发行人构成影响。
他们的重大违法范畴等同上市公司的标准,有单位犯罪和个人犯罪两种情况;对此类重大违法行为不简单参照36个月的标准,而是关注其是否存在该类行为,以及该类行为引发的诚信问题及其对发行主体的影响,尤其是个人犯罪行为,如果该人是发行主体的实际控制人或者控股股东的,则会重点关注该发行主体的违法违规情况,及对发行人的影响。对于什么是重大违法违规,同样没有具体量化标准,可参考《公司法》对董监高任职资格的要求,另外也可以参考:犯罪的性质和内容、看与发行人业务是否存在关系、看是职务行为还是个人行为,也看犯罪主观意识上是故意、过失还是疏忽,还看刑法期限等。5、2011年第二期保荐代表人培训笔记(有关审核部分)
(1)杨文辉,IPO审核的主要法律问题: 重大违法行为:
主板也关注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的重大违法行为,参照创业板执行。犯罪行为发生在报告期内,不符合申报条件;犯罪行为在报告期之外,处罚在报告期内,证监会正在研究。可以参照《公司法》对董监高任职资格的要求,从个人(企业)的诚信、犯罪的性质、与发行人的紧密度、主观意识、刑期长短等。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诚信很重要,保荐人要做好尽职调查、从严把握。(2)毕晓颖,创业板非财务审核: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重大违法行为:按发行人重大违法行为掌握(按IPO管理办法)。6、2011年第三期保荐代表人培训记录——业务培训部分
(1)主板IPO审核的主要法律问题(发行部审核一处处长杨文辉) 重大违法行为
关注罚款以上的行政处罚,结合处罚机关的认定、具体情况以及对发行人的影响等综合判断。
关注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的重大违法行为,主板虽无强制要求,但亦须重点关注。
关于刑罚不仅关注36个月内的(要更严格),从严掌握但没有具体标准。关键要从诚信经营的角度考虑,还要考虑犯罪行为的性质、内容、与发行人的紧密度(例如属于职务行为还是个人行为等)、主观意识、刑期长短等。一般来说,让没有污点的企业先上市,有污点的要等,改过自新的可能给机会。
(2)第八部分,创业板非财务审核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重大违法行为:按发行人重大违法行为掌握(按IPO管理办法)7、2011年第四期保代培训记录
IPO法律问题(杨文辉)
关于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的重大违法行为:参照创业板执行。实际控制人要讲诚信,历史上曾受过刑事处罚的,要重点小心,至少报告期内不要受处罚。报告期外的,要结合犯罪情形综合判断。《公司法》关于董监高任职资格的要求对此有参考价值。
8、《2012年第二期保荐代表人培训记录之四IPO审核的相关问题》(处长 段涛)
重大违法行为
最近3年内无重大违法行为,对实际控制人及管理层的从业经历也要重要审核,涉及到实际控制人及控股股东的违法犯罪行为,充分披露,怎么起算将与创业板、法律部进一步讨论商定。” 9、2012年第三期保荐代表人培训
近三年控股股东应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
发行人、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包括报告期转让、注销的企业)、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违法违规情况:近三年是否存在重大违法违规行为均应披露。
第一百四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担任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一)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二)因贪污、贿赂、侵占财产、挪用财产或者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被判处刑罚,执行期满未逾五年,或者因犯罪被剥夺政治权利,执行期满未逾五年;
(三)担任破产清算的公司、企业的董事或者厂长、经理,对该公司、企业的破产负有个人责任的,自该公司、企业破产清算完结之日起未逾三年;
(四)担任因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的公司、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并负有个人责任的,自该公司、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之日起未逾三年;
(五)个人所负数额较大的债务到期未清偿。
公司违反前款规定选举、委派董事、监事或者聘任高级管理人员的,该选举、委派或者聘任无效。
实际控制 篇6
24日,金螳螂证券投资部人士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一再强调,多年前,朱兴良就一直没有担任董事以外的职务,公司的经营情况、内部流程都很规范、正常。半年报也会如期披露,公司是出于谨慎角度去核查。
值得关注的是,7月初,由马云、虞锋等人创立的云峰基金高调买入金螳螂,成为当时市场瞩目的焦点。但是,到7月22日停牌前,金螳螂的股价从月初的30元左右,下跌到24.44元,跌幅近20%。
7月24日,云峰基金公司一位人士告诉《投资者报》记者,目前公司运营正常,因最后的结论没有出来,云峰基金看好金螳螂的发展因素没有变。
实际控制人被调查
7月22日,在大盘指数出现短期反弹的时候,出人意料的是,业绩一直良好的金螳螂出现了罕见的跌停行情。
23日,金螳螂停牌,并就实际控制人朱兴良被调查的传闻发表声明称,公司正在积极对该传闻进行核查。目前公司经营情况一切正常,该传闻不会对公司经营产生实质影响。早在公司2006年上市之前,朱兴良先生就不再参与日常的经营管理,公司一直由一支成熟的职业经理人管理团队进行经营管理,实现了规范化和系统化的经营运作。公司日常经营在倪林董事长和杨震总经理领导的团队带领下,保持一贯稳健的经营风格,多年来实现了持续的业绩增长。
截至去年底,苏州金螳螂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金螳螂集团)是金螳螂第一大股东,持股27.98%。苏州金螳螂控股有限公司是金螳螂集团的控股股东,持股71.04%,朱兴良即为金螳螂控股的董事长,通过金螳螂集团间接持有金螳螂19.88%的股权。而金螳螂第二大股东GOLDEN FEATHER CORPORATION(下称金羽公司)的全资控股人亦为朱兴良,金羽公司持股金螳螂25.77%。
从2003年开始,朱兴良就不再干涉公司的具体事务。不过,作为实际控制人,对于公司来说依然有重要影响力。
公开资料表明,这几年来,金螳螂设计施工了一大批有影响的工程,包括2008年奥运会主会场(鸟巢)、国家大剧院、国家博物馆、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苏厅、首都博物馆、通用中国总部大楼、世界佛教大会主会场——无锡灵山胜境梵宫、苏州博物馆和北京希尔顿酒店等几十家五星级酒店,这些建筑几乎囊括大型公共建筑的各个领域。
外界认为公司能拿到这些项目,和朱兴良的政府关系有关。这也是曝出朱兴良被协助调查后,股价即跌停的原因之一。
高管持续减持股份
过去的两年中,公司的净利润以5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但股东则开始持续减持。
5月30日,金螳螂公告称,二股东金羽公司于2013年1月29日、2013年5月29日减持了公司股份。本次减持完成后,金羽公司累计减持比例达到1.36%。
7月1日,又有公告称,金螳螂集团于2013年6月28日减持了公司股份158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为1.35%。金螳螂集团和金羽公司同为公司实际控制人朱兴良先生控制。本次减持后,金螳螂集团和金羽公司持有公司股份数合计由5.88亿股减少到5.72亿股,占总股本比例由50.1%减少到48.75%,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仍为朱兴良先生。
在去年一次股东大会中,朱兴良在回答《投资者报》记者关于股东减持质疑时表示,公司不断盈利,股价不断增长,受股权激励的高管可以减持自己的股票,实现财富价值,这是公司发展的良性循环。
7月24日,金螳螂有关人士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关于大股东和股东减持是股东的行为,公司无权干涉,也与公司基本面没有关系。
2012年金螳螂净利增长51.67%,今年一季度净利同比增长42.71%,但股价一直横盘震荡。今年4月29日,金螳螂董事、副总经理庄良宝和副总经理戴轶钧同时提出辞职。
云峰基金高调持股
令人关注的是,在股东不断减持的情况下,7月初,云峰基金高调表示入股金螳螂。
云锋基金是以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和聚众传媒创始人虞锋的名字命名而成。除此两人外,巨人网络董事长史玉柱、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等10多位成功企业家都是基金的发起人。
7月24日,云峰基金一位人士在接受《投资者报》采访时表示,朱兴良在2006年金螳螂上市之前就不参与日常管理了。云峰基金入股金螳螂时,考虑到金螳螂都是职业经理人在运作,其人才有竞争优势,而且也看好整个行业的发展和前景。
作为金螳螂的实际控制人,朱兴良早早就为公司高管设置了较好的激励机制。金螳螂公司也成为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家装公司之一。
上述云峰基金人士表示,上市以来,金螳螂的业绩很少有波动,一直处于高增长中,目前金螳螂的经营运作还是照常。由于公司核查结果还没出来,因此不便发表评论。
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实际效能的思考 篇7
一、内部控制具有正反效能
内部控制在本世纪引起人们的重视。。自2001年美国安然公司和世界通信等公司粉饰财务报表的事件被曝光并相继倒闭以来, 美国上市公司的公信力岌岌可危, 资本市场风雨飘摇。美国参众两院在2002年迅速出台并通过了《公众公司会计改革与投资者保护法案》, 即《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中的4044条款规定:在美上市企业要建立内部控制体系, 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以及监督5个部分。内部控制活动记录不仅要细化到产品生产、销售付款时间之类的细节, 而且对重大缺陷都要予以披露。内部控制涵盖企业运营的各个领域, 一旦投入实施, 必将引起整个企业控管流程的改变。
从2006年7月15日起, 年销售收入在5亿美元以上的在美国上市的外国公司, , 都必须开始执行《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问题的关键在于, 企业即是花费了巨大投入但最终未必能够拿到“合格证”。调查资料表明, 在《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正式实施两年多的时间里, 尽管美国本土上市公司大多竭尽全力甚至不惜工本地遵循该法案的各项要求, 但仍有500多家上市公司被认定为不达标, 占美国上市企业比例的14%。对于这些未能通过《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考验的公司, 其所受到的处罚, 轻则股份下跌, 重则会受到监管机构的处分, 甚至以“提供虚假信息”和“隐瞒重大事故”而被提起集体诉讼, 直至上市公司被摘牌等。
《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仅仅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无所适从和疲惫不堪, 还会导致美国证券市场的痉挛和阵痛。对许多企业而言, 《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要求建立严密内部控制的高昂成本已经超出了其所能承受的范围, 因此, 选择退出资本市场无疑成为最明智的选择。据不完全统计, 2007年相继退出美国股市的外国公司包括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集团、德国阿尔塔纳化学公司、德国西格里碳素集团以及中国首家赴美上市的华晨汽车公司。
二、内部控制的局限性
内部控制作为公司一项内部基础性治理活动, 是公司治理的关键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石。在公司治理中, 内部控制通过风险监控和控制确认确保公司的内部利益相关者有效履行其受托经济责任, 并为组织的其他治理主体提供信息支持。当内部控制有效时, 能显著提高公司治理成功的可能性。但当公司治理不规范时, 公司也不可能有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
在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不断壮大过程中, 内部控制系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当企业经营处在创业和发展的初期, 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建设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当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发展到较大时, 应该建立并不断健全其内部控制系统, 以确保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当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发展到很大时, 必须建立健全其内部控制系统, 以促进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因此, 可以说先进的内部控制造就先进的企业;先进的企业必须有先进的内部控制做保障;内部控制成为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前提。
内部控制是一种先进的控制机制, 但决非十全十美, 也存在许多内在的不足。设置内部控制系统受成本与效益原则的制约。一般来说, 内部控制成本不能超过风险或错误可能造成的损失和浪费, 否则, 内部控制措施就不符合经济性。内部控制可能因经营环境、业务性质的改变而削弱或失效。企业针对经常变化的环境势必要经常调整经营策略, 这就会导致原有的控制程序对新增的业务内容失去控制作用, 在变化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差错或不合规行为。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处在不同管理水平上的企业在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施上存在差异, 对统一化、标准化生产适用的或者在较为健全的控制环境适用的内部控制, 可能会在另一些环境下、另一些领域和企业受到冲突。内部控制可能因为有关人员相互勾结、互相串通而失效。任何内部控制都不能防止那些负责监管控制的管理人员滥用职权, 存在着管理人员避开、或批示其下属避开某些预定程序的可能性。在某些情况下, 企业管理当局担任控制职能的人员可能权力过大, 以至于凌驾于控制之上。因此, 没有一种内部控制是完美无缺的。但在人类迄今发明和推行的所有企业管理制度中, 内部控制只是弊端最少的一种, 相对而言, 它是人类迄今最好的企业管理制度。
三、内部控制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 认识和理解上存在偏差
目前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理解上存在偏差, 许多管理人员认为, 内部控制就是关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各项工作制度和业务规章汇总, 有了这些规章制度, 企业就有了内部控制。把内部控制等同于规章制度, 而没有理解内部控制的内在含义, 即忽视了内部控制是一种机制, 是一种业务运作过程环环相扣、监管制约的动态控制。其实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需要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各级工作人员共同努力, 应将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上升到一种文化建设上来, 任何人不得凌驾于制度之上。
(二)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相对于生产经营业务快速发展的实际需要, 有关法律法规相对滞后的问题较为突出。当前, 我国经济体制仍处在深化改革过程中, 法律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独资企业法》、《外资企业法》等有些具体规定已经不适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对于一些新的生产经营业务类型、操作方法和风险控制手段, 目前还缺乏及时有效的法律法规予以规范。
(三) 部门之间分工不明确
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不尽科学, 部门之间分工不明确, 权力制衡在业务运作中“失灵“。企业中存在结构缺乏严格的授权管理和集体决策程序, 在对分支机构及部门的管理上授权不清、责任不明, 甚至出现滥授权、滥用权的现象。有些分支机构权利过大, 甚至兼顾数职, 部门内部岗位之间责任不清, 内部权责脱节, 内部检查流于形式, 减少和预防差错的能力削弱。由于对授权、授信没有进行统一管理, 权力得不到有效制约, 加之一些监督部门不能有效履行监督职能, 同时部门设置上交叉重叠, 缺乏严格的文件传递程序、明确的岗位操作规范和有效的内部控制办法, 致使遇事互相推诿、无人负责, 造成工作上的低效率。
(四) 内部控制信息沟通渠道不畅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计算机日益作为业务处理的手段而被广泛应用研究。然而我国不少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的一些内部控制环节采用的还是人脑控制, 而非电脑控制;各部门之间信息沟通还主要靠传统的开会、发文件, 信息沟通渠道不畅。即便有电脑记录信息的企业也不能达到用技术手段来获取需要信息的功能, 面对每天出现的大量信息, 即使责任心再强的操作员也有可能会因为业务繁忙或所需要提取的信息太过庞杂而在执行中出现纰漏, 这就必然导致内部控制失效。因此, 必须利用IT控制, 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识别、评估、监控、管理这些不断变化的风险。
(五) “软控制”技术手段落后
人的因素是内部控制中的最重要因素。人是组织生产经营的执行者, 也是风险的控制者与制造者。所以, 企业内部控制不仅是对物和事、流程的控制, 从根本上说, 应是针对人的行为控制。由于内部控制是全体员工共同执行的, 贯穿整个企业流程, 所以员工的行为直接决定了内部控制的成效。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中对人的控制手段薄弱, “软控制”技术手段落后, 存在的许多问题。比如说企业的发展战略与员工的人生价值追求相脱节, 缺乏有效的激励与引导机制等, 以致于造成员工对企业的发展漠不关心, 各种自私自利与败德行为时有发生。
(六) 外部监管体系不完善
广义的企业风险控制机制应由内部控制系统与外部的监管体系共同构成。外部监管体系在企业面临巨大系统风险时, 应起首道“防御墙”作用。但我国市场经济和其监管体系正在建设中, 尚未成熟。加强监管体系的建设, 疏导系统风险, 有效监管企业行为, 为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增加外部压力, 政府与监管部门的作用必不可少。尽管《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从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 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但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等部门没有参加, 致使该规范的适用仅为上市公司, 我国大部分企业都不需要执行该规范。
摘要:内部控制具有正反效能, 在企业实践中存在其一定的局限性,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需要从认识和理解上、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部门之间分工、完善外部监管体系等方面着手。
实际控制 篇8
1 网络拥塞
拥塞现象是网络中存在过多的数据分组时引起网络的性能下降。拥塞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网络资源需求超过其所能提供的最大上限。由于网络结构的特殊性导致拥塞现象的不可避免。在一般资源共享网络的情况下, 多个数据分组同时要求服务, 并且想要通过同一个服务端口发送数据, 但必须按照先后的顺序进行处理, 这就出现了拥塞现象, 当拥塞严重的时候, 网络的性能就会急剧下降, 甚至造成拥塞崩溃, 图1说明了拥塞发生的情况。
2 拥塞发生的原因
拥塞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网络处理能力和资源容量小于用户带给网络的负载。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类型:丢弃概率增大、数据包时延增加和上层应用系统性能明显下降等。网络产生拥塞主要是由以下4个方面引起的:
(1) 带宽容量相对不足;
(2) 队列容量相对不足;
(3) 路由器的处理能力弱;
(4) 网络流量分布不均衡。
3 基于TCP拥塞控制的分析
TCP连接分为3部分:建立连接、数据传送和拆除连接, 其中建立连接和拆除连接主要是运用其3次握手方式。而在数据传送中, TCP利用端到端的拥塞控制算法, 通过TCP提供的确认信号判断网络状态, 通过滑动窗口协议决定发送窗口的大小, 从而控制注入网络中业务量的目的。
TCP的拥塞控制主要是依赖于拥塞窗口 (cwnd) 以及对用于流量控制的对端通告的接收窗口 (rwnd) 。TCP拥塞控制算法是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 选择拥塞窗口的最佳值, 从而保证网络吞吐量的最大化, 并且不造成拥塞。
因为需要考虑拥塞控制和流量控制两个方面的内容, 所以TCP的真正的发送窗口=min (rwnd, cwnd) 。然而由于网络环境对rwnd没有影响, 因此考虑拥塞时只考虑cwnd即可。在TCP中cwnd的单位是字节, cwnd增加1即字节数增加1个MSS大小。
TCP拥塞控制的概念是利用每个源了解当前网络中可用容量, 进而知道能够安全完成传送的分组数。TCP拥塞控制机制包括慢启动、拥塞避免、快速重传和快速恢复等。图2主要是拥塞控制窗口在以上4个阶段随时间的变化情况。通过在终端适当的调整网络的拥塞情况, 从而最大程度提高网络传输性能, 降低拥塞发生的概率。
4 实际拥塞控制分析
通过wireshark抓包工具抓包, 访问https://wiki.wireshark.org/Capture Setup, 不断刷新网页, 恰好观测到有三拍数据中存在三个ack, 源地址192.168.1.106为本机IP地址, 目的地址220.181.111.21为网站IP地址, 如图3所示。
访问网页时, TCP在刚建立连接时使用了慢启动, 当新建连接时, cwnd初始化为1个最大报文段 (MSS) 大小, 发送端开始按照拥塞窗口大小发送数据, 每当有一个报文段被确认, cwnd就增加1个MSS大小;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开始拥塞避免策略, 也就是cwnd的值不再指数级往上升, 开始加法增加, 慢慢的增加调整到网络的最佳值。在出现图3中连续收到三个ack时, 进行快速重传, 然后重新进入拥塞避免阶段。
5 总结
随着Internet的广泛应用, 网络的可靠性、稳定性越来越依赖于TCP拥塞控制, 对拥塞控制的研究是非常具有价值的。由于拥塞控制的复杂性, 存在着亟待解决的许多问题, 特别是缺乏在拥塞仿真模拟方面的研究。使得TCP拥塞控制缺少实例支撑。
参考文献
[1]Richard J, Anantharam V.A case study for TCP vegas anddeficit Round-Robin gateways.http://www.path.berkeley.edu/~hyongla, 1998.
[2]Bergendorff P et al.Conges tion toll s pricing of traffic networks.In:Pardalos PMeds, Network Optimization, Springer, 1997.51-71.
[3]Mackie-Mason J K, Varian H R.Pricing contestable network resources.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 cations, 1995, 13 (7) :1141-1149.
[4]Floyd S, Jacobs on V.Random early detection gateways for congestion avoidance.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POSTEL, J.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RFC 793.1981.
实际控制 篇9
载波相位差分技术, 即RTK (Real Time Kinematic) 技术, 是实时处理两个测站载波相位观测量的差分方法。高精度GPS实时差分定位RTK技术是目前最为广泛使用的测量技术之一。无论是静态测量、快速静态测量还是动态测量, 若采用常规的GPS测量方法, 都需要事后进行解算才能获得厘米级的精度。而GPS RTK定位技术则可以实时地提供流动站在指定坐标系中达到厘米级精度的三维定位结果。一方面GPS RTK技术实时动态测量更高效、更灵活;但另一方面GPS RTK实时动态定位系统结构和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工艺也相对复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GPS RTK作业精度及可靠性会直接受与基准站参考基准进行实时相对定位相关的误差所影响。因此, 有必要对基准站误差影响特性进行研究以更好地发挥GPS RTK技术优势。
2 GPS RTK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可靠性分析
2.1 GPS RTK技术的工作原理
GPS RTK技术是在参考站接收机在本身进行GPS测量的同时, 通过无线电台等数据链设备, 实时的将其测量信息和键入信息发送给流动站, 流动站则通过接收电台接收来自参考站的信息, 并通过测量手簿的内置软件, 在系统内形成差分观测值, 组成差分方程, 实时的解算出待测点在WGS 84地心坐标系下的三维大地坐标和相应的精度指标[1]。
2.2 可靠性分析
在实际工程测量中, 都是以国家参心坐标或地方独立坐标为平面测量基准信息, 以似大地水准面为基准的正常高系统作为高程测量基准信息。因此, 为满足工程测量的需求要对GPS测量成果进行坐标转换、投影变换以及高程拟合等一系列的操作。而基准转换以及转换方法的不同必然会在GPS测量误差源的基础上引入一些新的误差。由于RTK测量解算出的整周模糊度的可靠性不可能达到100%, 这就意味着RTK测量精度评价和定位不能简单的依据手簿软件给出的平面和高程精度指标, 所以必须对RTK测量的成果进行质量控制[1]。
3 GPS RTK测量的误差源分析及其基本要求
3.1 GPS RTK测量的误差源
在具体定位测量过程中, 不仅基本控制点的点位精度, 模糊度解算误差、接收机状态、卫星的分布状况、测站周围环境、坐标系统转换误差、GPS天线的对中误差、电台信号的强弱等因素均会影响GPS RTK的定位结果。GPS RTK定位测量的主要误差来源见表1。
3.2 测量的基本要求
3.2.1 观测卫星的数目越多、分布状况均匀, GPS RTK的定位精度和可靠性越高, 通常在接收卫星数5颗、PDOP小于或等于5, 定位精度可达到厘米级。
3.2.2 由于GPS RTK数据链传输属于直接波传输, 信号强弱直接影响到成像效果, 当距离较远, 信号衰减到30%以下, 一般较难得到Fixed解。因而建议RTK的工作半径小于等于10km, 可满足点位 (H, V小于等于±5cm) 要求。当信号受影响较大时, 应进一步缩短作业半径[2]。
3.2.3 升高电台天线或多历元观测是当观测过程中如信号较弱或卫星数目较少时提高定位精度的有效措施。
3.2.4 检测可采用不同起算点测定或同一点上两次观测方法进行, 测量成果要注意检核, 在测量前、后对已知点进行检测[2]。
4 实例分析
增城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地籍测量队于2010年在增城市某测区30km2的范围内采用GPS RTK技术进行图根控制测量, 为保证测量成果精度, 采取了多种手段检验其测量成果。
4.1 作业过程
作业仪器为徕卡GPS1230接收机, 把基准站架设在已知点上, 流动站实时接收基准站发送的差分改正信息, 根据经典三维法求得的转换参数, 可实时显示点位的1980西安坐标值。为消除RTK作业中的误差, 作业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4.1.1 由于待测点的坐标需要转换成1980西安坐标系下的坐标, 这个过程待测点坐标的精度存在着坐标转换的损失。经验表明, 这种损失一般在1cm左右, 但与控制点的精度和分布有关。本次作业时选取了18个分布均匀、能覆盖整个测区且精度高的已知点, 这样可有效消除转换参数引起的精度损失[3]。
4.1.2 基准站与流动站间距离过大会使得经过差分处理后的流动站数据仍然含有较大的观测误差, 基准站与流动站之间的距离、轨道误差和大气延迟误差对GPS RTK测量精度影响较大。因此, 本次测量流动站和基准站的距离均小于10km。
4.1.3 GPS RTK测量结果精度还受到基准站、流动站上的环境及天气状况的影响。因此, 应选择天气状况好的时候进行测量作业。而基准站和流动站都选择周围比较开阔, 无干扰源的地形, 基本消除了测站环境及天气状况的影响。
4.1.4 操作人员使用方法及实际经验的不同, 同样会影响到RTK测量成果的精度。作业时流动站采用三脚基座进行对中整平, 可减小人为的误差影响。
4.1.5 由于基准站的误差会系统性的带入到流动站的结果中, 并对流动站的坐标造成影响。且基准站周围环境对GPS观测质量的影响也会影响到流动站坐标的解算。因此, 本次测量过程中在合理地求取了RTK测量转换参数的情况下, 部分测点采用双基准站双采样, 即同一流动站, 基准站分别架设2个不同的测站上, 进行2次测量的方法, 有效地消除基准站误差的影响, 削弱对流层延迟的随机性误差对于RTK高程的影响, 提高RTK平面测量和高程测量的精度[3]。
4.2 GPS RTK成果的检验
本次测量采取了数种检验比对来验证GPS RTK成果的可靠性和精度。
4.2.1 单基准站2次采样检核取平均值。
对每个待测点均进行了单基准站2次采样取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所有待测点2次测量值较差平面小于1cm, 高程较差小于2cm。
4.2.2 GPS RTK点间边长检查。
采用徕卡全站仪对RTK测量图根点间的边长进行检查, 共抽样测边152条, 并用三角高程检核相邻点的高差, 结果显示GPS RTK点间的相对精度是可靠的, 其结果如表2[3]。
4.2.3 RTK测量与常规导线测量成果比较。
为验证RTK测量的精度, 对测区内的部分城市一、二级导线点进行了联测。共联测一级导线点13个, 二级导线点214个, 结果显示GPS RTK的精度基本可满足图根控制的要求, 其结果如表3[3]。
5 GPS RTK的质量控制
5.1 如果RTK测量的值为假值, 高程的变化较大, 一般为0.5m以上。因此, 在RTK测量的过程中, 应随时注意高程的变化。此外, 在进行全站仪碎步测量时, 应对RTK施测的图根控制进行100%的检核, 最大限度地避免测量错误的产生。RTK测量解算出的整周模糊度的可靠性不可能达到100%, 因此, 需避免粗差的引入[1]。
5.2 卫星星座的几何图形的分布和变化是GPS测量的观测条件。一般来说, 卫星分布越均匀、卫星数量越多、观测时间越长, 观测条件越好。
5.3 通过重复观测可有效提高RTK测量的可靠性, 在兼顾测点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前提下, 测量时用户应实时监测待测点的数据观测质量和基线解算结果的收敛情况, 根据待定点的精度指标, 适当延长观测时间, 从而减少冗余观测, 提高工作效率。
5.4 RTK测量明显的误差源包括天线高, 甚至很容易导致粗差的引入, 流动站应采用定长的观测杆。在作业前, 应正确设置天线类型和天线高量取方法, 并进行外业记录, 记录中禁止流动站天线高的连环涂改, 内业根据外业记录进行检查校对[1]。
6 结论
GPS RTK技术应用于图根控制测量中是可靠的, 在RTK观测实验和误差分析的基础上, 对RTK测量的平面和高程精度进行了定位, 指出一般条件下, RTK测量所能达到的精度指标完全能够满足大比例尺图根控制的要求。针对RTK测量的特点, 对其进行可靠性分析, 提出相应的质量控制方案, 指出RTK测量在此质量控制方案的指导下, 可达到较高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张振军, 杨德安, 杨建, 等.GPS RTK测量精度定位与质量控制方法[J].地理空间信息, 2011, 9 (5) :44-46.[1]张振军, 杨德安, 杨建, 等.GPS RTK测量精度定位与质量控制方法[J].地理空间信息, 2011, 9 (5) :44-46.
[2]王校秋, 杨清万, 田锦锻.GPS RTK关键技术应用的分析与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08, 31 (3) :76-78.[2]王校秋, 杨清万, 田锦锻.GPS RTK关键技术应用的分析与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08, 31 (3) :76-78.
实际控制 篇10
1 项目简介
某住宅建设工程项目建筑面积87354m2,其中地上面积791 86m2,地下面积8168m2(地下汽车库),包括D13-D22共计10栋多层(5F),G3-G8共计6幢小高层(17+1F)住宅、沿街商业及小区配套。其中多层建筑工程类别为三类,其余高层、地下汽车库为民用建筑二类工程,工程地质为淤泥质土,流动性强,基坑围护设计方案为灌注桩+搅拌桩围护。
2 某建设工程实际造价动态预测及控制
2.1 实际造价动态预测模型及应用
在造价动态控制模型构建上,对建筑企业来说有多种选择,但是从应用操作的角度来讲,BP神经网络是一种比较简单,但是却具有不错效果的模型,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建设工程的实际情况,确定神经网络结构层数,以及每一个结构层神经元的具体数量。但是,为了应用的便利,在实践当中一般在神经网络当中只设置一个输入层,并让输入层与输出层保持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其中,输入层的神经元数量,主要是以建设工程工程实际造价决定,由此能够掌握该工程实际造价动态变化情况。
根据上述原理,以某住宅建设工程为例,可以将该工程分为四个独立的神经元元素,也就是土壤级、管理级、气候级和造价级,这四个独立的神经元素都属于输入层,而在输出层当中,总体费用是唯一的神经元素,也就是动态预测的结果。在应用的过程中,造价管理人员需要借助于Matlab网络工具,将上述数据输入到Matlab网络工具工具当中,在工具当中建立实际造价动态预测目标契合的神经网络,运用其中的函数关系,建立一个独立的建筑工程造价预测BP神经网络。除此之外,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以传统的手工方式代替计算机,这样虽然比较麻烦,但是可以简化处理。也就是将其分为前期勘测设计、施工过程中的管理、气候变化对施工影响、工程成本计划控制及实施,每部分作为一个造价控制单元。在勘测设计的过程中主要通过施工方案设计,确定目标成本及造价控制目标,在此基础上将造价控制目标分解到每个单元上,再根据每个单元的具体施工建设内容,再次进行细分,最终将造价控制责任分到每一个施工管理人员身上,每周汇总施工建设成本发生情况,这样能够动态的掌握施工造价,既而可以根据具体施工造价发生情况采取相应的调整和控制措施。
2.2 造价动态控制措施
在该工程当中,造价动态控制措施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上:
2.2.1 通过合同管理来增强动态控制效果
在动态控制当中,该工程师将合同管理作为主要内容,最大程度的降低索赔次数及数额,从而增加建设效果,减少资源浪费。一方面,对施工之前的设计方案进行实时监控,对设计方案进行比对,从功能、经济、技术、施工难度、人员机械需求数量等多个角度分析不同的施工方案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对施工以后的造价变化进行科学的预测,重点预测可能发生变更及索赔的环节。另一方面,在合同签订的过程中,有关造价的内容必须以实际数额确定下来,在合同履行的过程中还要与承包方一起分析合同执行动态,共同解决合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分析的结果对下一阶段的造价管理工作进行调整和完善。
2.2.2 强化建筑材料动态管理
材料费在建设工程造价当中约占到60%以上,材料使用量及价格对造价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工程造价管理当中,必须将材料费用的控制作为重中之重。在该住宅建设项目当中,造价管理人员有意识的加强了材料价格动态管理,以控制施工建设过程中材料使用数量及价格。首先建立建筑材料价格动态预测机制,及时收集各种建筑材料市场价格及其变化情况,把握各种材料市场价格变化趋势,根据其趋势并,在保障建设工程进度需要的基础上确定采购数量,当然还需要从质量、价格和服务等方面,对供应商及生产商进行综合比较,确保建筑材料价格在预期的范围之内;其次加强材料入场控制,在入场之前必须对材料质量、数量进行严格的检查,确保数量和质量符合建设工程建设标准及要求才能进场,避免因材料不合格、材料的数量不足导致的造价攀升的现象发生;最后建立主要材料消耗控制制度,设定预损耗率,每月定期检查分部工程材料消耗量,找出偏差因素进行分析,制定纠偏措施,确保实际消耗量和计划一致。
2.2.3 加强预算管理
在该工程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预算管理方案,在施工之前制定了详细的工程造价预算方案,在施工建设的过程中严格执行这一方案。每月定期对预算制定情况进行检查,利用偏差分析方法,对预算执行偏差进行分析,确定偏差出现的环节与原因,根据产生的原因制定详细的预算偏差纠正及控制措施,确保实际造价与预算保持一致。
3 结语
通过工程造价预测及控制,该工程造价始终保持在正常偏差范围内,工程造价有所降低,其中仅基坑围护设计方案变更就节约约100万元,取得了良好的预测及控制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建茹.基于BP神经网络的建设工程造价预测方法[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
实际控制 篇11
大宗交易市场上,1月10日-16日,5个交易日里沪深两市共计发生大宗交易156笔,较上周大幅减少80笔,其中沪市仅有33笔,深市123笔,总成交量5.1亿股,成交金额45.24亿元。
从单笔成交金额来看,金额最多的为民生银行(600016)。1月13日民生银行发生一笔大宗交易,成交8219.17万股,成交金额6亿元,平价成交。买卖双方营业部均为机构专用席位。成交金额排在第二和第三位的分别为人民网(603000)和*ST国恒(000594),分别成交3.25亿元和3.1亿元。
这些交易中,折价率最高的18.07%,较上周折价率最高的香雪制药17.14%的折价率下滑了0.93个百分点。该笔交易发生在1月13日成交的美盛文化(002699)上。当日美盛文化成交150万股,成交金额4768.5万元,卖方营业部为东方证券盐城建军东路营业部;买方营业部为中信证券上海长寿路营业部。此外,折价率超过10%的股票超过30只,包括雷曼光电、南大光电、劲胜股份、西泵股份、三诺生物、华中数控、金宇集团、彩虹精化、综艺股份、新宁物流和山东墨龙等。
这些交易中,以下交易值得关注:
江苏泰兴力元入主*ST国恒:本周仅有*ST国恒一只ST股发生大宗交易。1月15日,*ST国恒成交1.8亿股,成交金额3.1亿元,成交折价率为4.44%,买卖双方营业部均为中信证券深圳深南中路中信大厦营业部。
在大宗交易发生的次日,*ST国恒进行了公告,公司1月16日收到相关部门和泰兴市力元投资有限公司提供的关于公司控股权已发生变更的材料,由于原第一大股东深圳国恒实业有限公司所持公司股份被强制卖出,公司第一大股东变更为泰兴力元,实际控制人变更为泰兴力元的股东任元林。这揭示着*ST国恒控股权发生了变更。
相关资料显示,泰兴力元位于江苏泰兴市,经营范围为利用自有资金从事对外投资,还有金属材料、机械设备的销售以及船舶配套设备的安装等,而泰兴力元的实际控制人任元林,正是国内第一家上市的民营造船企业,江苏扬子江船厂有限公司的董事长。
二级市场上,*ST国恒1月17日强势涨停,从封单来看有望在下周继续涨停。该股值得投资者重点关注。
实际控制 篇12
1 工程概况
某政府安置房工程, 工程由12幢高层建筑组成, 其中1群楼为18层, 无地下室, 其余11幢为22层, 一层地下室, 且地下室连通, 平时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库, 战时可作为人防工程。采用钢筋砼灌注桩基, 上部主体结构为框剪结构, 总建筑面积为98390平方米, 合同造价为20170.805万元。
2 招投标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
建筑工程招投标阶段造价控制是整个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管理的关键阶段。建筑工程招投标阶段主要包括对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建筑材料等的招标。招标阶段中对工程造价的控制主要做好项目招标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和合同的签订工作。
2.1 招标方式的选择
为实现工程造价的控制及管理, 可根据我国招投标法及当地建设局有关规定, 将该项目分成几个单位 (分项) 工程进行招标, 根据各单位 (分项) 工程的特点, 分析各招标方式, 比较其优缺点及其对单位 (分项) 工程的适应性, 选择合理招标方法, 如桩基础工程和建筑总承包工程应选用公开招标方式。
2.2 招标文件的编制
招标文件是选择施工单位、确立工程合同造价的纲领性文件, 建设工程招标文件既是投标单位编制投标文件的依据, 也是招标单位与未来中标单位签订工程承包合同的基础, 招标文件中提出的各项要求, 对整个招标工作乃至承发包双方都有约束力, 同时也是招标阶段投资控制的原则性文件。
综合分析, 该工程可采用工程量清单招标, 工程量清单由招标单位委托有资质的工程造价咨询单位根据完整的施工图纸及有关资料, 以当地现行预算定额为依据, 以统一计量单位、统一项目划分、统一工程量计算规则的原则进行计算, 保证工程量清单的全面、准确, 力求减少技术误差。
2.3 合同的签订
合同条件是招标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严密的合同是控制造价的有力保证。合同形式、工程变更、索赔程序、工程结算以及纠纷的解决等内容均应在合同中明确。首先, 合同形式应是不可调的, 尽量不留或少留活口, 这在当前市场波动大的情况下尤为重要。其次, 合同还应尽量减少变更和索赔条件, 同时为反索赔制造条件。此外, 纠纷的解决程序应尽可能简化, 避免繁琐的程序造成工期拖延, 从而提高造价。最后, 工程结算方式还应尽可能减少融资费用。
3 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
控制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 是实现工程造价有效控制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重点要做到:建设项目的科学管理, 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加强材料与设备的采购供应, 最大限度地减少差价, 加强质量管理, 确保工程质量目标的实际, 保证工程按期完工, 减少工期延期损失。
该工程由12个单位工程组成, 首先可将总投资分解到各单位工程, 然后对各单位工程投资进一步分解到分部分项工程, 针对每一单位工程将投资计划再进行分解, 便于工程的投资控制。按照施工进度计划计算投资控制目标计划, 将总的项目投资分解到每个计划控制周期之中作为投资分析阶段控制的目标, 并做好变更设计。
对于本工程, 涉及到桩基工程, 变更的可能性比较大, 此外, 上部结构根据业主的要求也有可能要进行调整, 工程变更增加的工程量可不随月报支付, 当工程增加量超过工程总造价的10%以上的, 可与业主签订补充协议后随主合同上报工程款。因此, 在施工过程中控制工程造价以每个单项完成总额不超商务标为准。
设计变更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会审图纸, 控制变更。在设计阶段发生变更, 只需修改图纸, 损失有限;如果在采购阶段发生变更, 不仅要修改图纸, 设备材料还需重新采购;如果在施工阶段发生变更, 除发生上述费用外, 已施工的工程还需拆除, 势必造成重大损失。因此, 在设计付诸实施之前, 要组织包括建设、设计、监理、施工管理等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图纸会审, 尽可能把必须的实际变更提前到设计阶段。 (2) 先算后变, 主动控制。对确定的设计变更, 要及时进行工程造价增减分析, 算经济帐。对可能引起工程造价重大变化的设计变更, 还要进行相应的变更预算, 做到心中有数, 掌握控制工程造价的主动权。 (3) 加强管理, 堵漏除假。设计变更的提出和变更的结果都要经过认真审核, 并由有关责任人书面确认, 杜绝工程造价上的不合理和弄虚作假。
4 竣工结算阶段的造价控制
竣工验收和竣工决算是项目建设全过程的最后一道程序和投资控制的最后阶段, 也是工程投资效果的检验阶段。竣工决算阶段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应重点核对合同条款, 检查隐蔽验收记录, 落实设计变更签证, 核实现场签证, 按图纸核实工程量, 按合同约定核实单价, 审查材料价差, 审计独立费用, 复核审查过程、防止各种计算误差。
其中, 工程量清单漏项或设计变更引起新的工程量清单项目, 清单或合同中已有适用于变更工程的价格, 按已有价格调整。清单或合同中只有类似于变更工程的价格, 可以参照类似价格调整。清单或合同中没有适用或类似于变更工程的价格, 承包商可按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要求, 按招标文件的要求提出调整价格。
5 竣工验收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
竣工结算必须与招投标文件、施工合同竣工图等结合起来, 审核工程内容是否按照合同要求全部完成, 定额套用是否正确, 各项取费标准及内容是否符合现行规定。工程竣工结算价应当控制在合同范围内, 为提高工程结算的透明度, 使结算工作走上法制轨道, 应当考虑建立建设工程预结算审计制度。经竣工结算的工程价款即为工程实际造价。
6 结束语
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贯穿于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 从决策到投产使用中的每一过程都要进行严格的控制, 与基本建设的每一个阶段都紧密相连。这样就对建设单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建设单位一定要加强对自己工程部门的管理, 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管理手段, 实现全过程工程造价控制, 才能有效地控制造价, 提高投资效益。
摘要: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目的是把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以内。全过程造价管理工作就是从项目可行性研究开始, 经方案优选、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组织施工、竣工验收直至项目试运行投产, 乃至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以至后期评价, 都要进行工程造价控制和管理。投资者或业主的积极参与是全过程造价管理成功的关键。本文结合实际案例来说明造价控制的方法, 并就在建筑工程全过程造价控制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建筑工程,全过程,造价控制,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1]许明峰, 王洁磊.关于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的内容与方法[J].价值工程.2011 (02) .[1]许明峰, 王洁磊.关于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的内容与方法[J].价值工程.2011 (02) .
[2]陈爽.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 (04) .[2]陈爽.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