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实际

2024-10-26

地区实际(精选7篇)

地区实际 篇1

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 是一个地区或国家经济指标体系中的核心指标之一, 它能综合反映经济活动总量和衡量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生产总值 (GDP) 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都是反映一个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 也是预测和评价区域经济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指标。分析财政收入与GDP之间的关系, 对提升地区或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优化财政收入结构, 具有重要作用;对两指标的未来预测结果, 可以为相关部门或者企业制定发展规划、实施相关措施提供参考。财政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并不一定同步增长。当国家、单位和个人三者分配的比例比较稳定时, 地区生产总值与财政收入的增长可基本趋于同步, 但在不同时期, 由于分配政策、分配方式等变化, 会带来财政收入中非经济因素的变化, 直接影响地方财政收入总量的变化, 进而影响与地区生产总值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

一、统计方法

(一) 相关分析理论

相关关系是一种统计关系, 是事物在各自的发展、变化和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随变动的关系或趋势, 它是指人们通过分析事物之间的相随变动的现象而对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加以描述的一种概念, 其度量指标就叫相关系数。

设两变量X, Y均为随机变量, 对X, Y的一组观察值 (xi, yi) , i=1, 2, …n, 我们可以有相应的样本协方差和样本相关系数:

其中r称为相关系数, 且。当时, 可以准确预测y值, 此时若X不是随机变量, 则Y也不是随机变量了。当r=0时, 回归一点作用也没有, 即用X的线性函数完全不能预测Y的变化。但这时X与Y间还可能存在着非线性的关系。当时, X的线性函数对预测Y的变化有一定作用, 但不能准确预测, 这说明Y还受其他一些因素, 包括随机误差的影响。

根据相关分析理论, 当相关系数时, 统计上认为X和Y属于高度相关, 此时有回归方程:

若在高度相关的前提下, 这时可以进行线性的模拟分析, 寻求两个相关变量的相互影响程度及通过方程式的确立, 可由一个或一个以上变量来推测另一个变量的可能值。

二、实证分析

(一) 数据采集

(二) 陕西省生产总值与地方财政收入增速比较

2007-2011年, 受各年大型企业增减变化、突发事件和财政政策变化的影响, 陕西省全省生产总值与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均成振荡走势, 年均增速分别为21.5%和33.4% (见表二) 。两者弹性系数大于1。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比率称之为地方财政收入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弹性系数。其经济含义是分析判断两者增长是否同步及协调程度。这一时期两者的弹性系数为1.55%, 即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个百分点, 地方财政收入相应增长1.55个百分点。从各年弹性系数来看也呈波动趋势, 2009年弹性系数为2.07%, 比2008年高1.16个百分点, 比2009年高0.81个百分点, 但总体上陕西省财政收入增长的步伐要快于地区生产总值。

(三) 陕西省生产总值与地方财政收入比例比较

通常将财政收入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称为平均收益率, 而将一定时期内新增财政收入相当于新增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称为财政边际收益率。当财政边际收益率大于财政平均收益率时, 则表明财政收入有真正的提高, 反之, 则有所下降。

1.5年平均收益率维持在8%一12%之间。受近年来我省财政体制改革的影响, 财政平均收益率呈现了先降后升的变化。2008年财政平均收益率分别比2007年和2009年低0.3个百分点, 说明这一时期财政收入增量的增长速度要低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量的增长速度, 从其财政边际收益率即可看出。2010年与2011年财政收益率均比往年有提高, 一方而受财政体制改革影响, 另一方而收益率实质性提高, 2011年与同口径2010年财政平均收益率相比, 增2.5个百分点, 财政边际收益率增11.3个百分点。两年间财政收入增量的增长幅度远高于生产总值增量的增长幅度。

2.近两年财政收入得到真正提高。从表中收益率差异可以看出, 宣武区2008年收益率差异为负值, 财政收入没有得到真正提高其余各年财政边际收益率均大于平均收益率, 说明经济规模扩大的同时, 财政收入也得到了真正的提高。

(四) 陕西省生产总值与地方财政收入相关分析研究

为了比较准确地把握陕西省地方财政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相互关系, 我们用相关分析理论, 对陕西省2007-2011年地方财政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陕西省地方财政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的相关度检验 (记得先列表) :

如上表, 将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记为X、Y (i=2007、2008、2009、2010、2011) 。根据生疏的相关分析理论和采集数据计算其相关系数r:

计算得:0.981由此财政收入与生产总值的相关系数为0.981, 属于高度相关。

则有:

b=0.1516

a=-478.30回归方程为y=-478.30+0.1516x

陕西省政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总量的直线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999-2003年以来, 陕西财政收入与GDP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81, 即二者高度相关, 每100亿元GDP可以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0.38亿元。以2011年为例, 地区生产总值12512.80亿元, 未剔除误差应实现财政收入1043.26亿元, 与实际实现1500.18亿元相差456.92亿元。出现这个误差主要由于地区生产总值与地方财政收入的统计口径不同造成的。可见, 统一二者的统计口径, 减少二者的差异是十分必要的。

结论与总结

为了研究两者的直接相关关系, 选取了近五年的详细数据并结合2006年的数据进行两者的增速计算, 使GDP增速与财政总收入的增速具有更强的可比性。从表一中, 我们能直接看出陕西省五年中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均是增加趋势。在陕西省生产总值与地方财政收入增速比较中, 受经济因素、非经济因素的影响, 陕西省全省生产总值与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均成振荡走势, 且总体上陕西省财政收入增长的步伐要快于地区生产总值。在陕西省生产总值与地方财政收入比例比较中, 受近年来我省财政体制改革, 即非经济因素的影响, 财政平均收益率呈现了先降后升的变化。与此同时, 近两年财政收入得到真正提高。陕西省政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总量的直线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每百亿元生产总值预计和实际将实现的财政收入是存在误差的而这个误差主要由于地区生产总值与地方财政收入的统计口径不同造成的。

GDP和财政收入是反映区域综合实力的两个重要指标, 正确认识两者之间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的关系, 对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陕西省2007-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数据分析, 能得到GDP与财政收入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是GDP与财政收入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GDP的增长必然带动财政收入的增长;二是GDP与财政收入的增长不是完全同步、一一对应的关系, 两者之间受非经济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共同影响产生一定的差异。造成差异的主要因素在不同的阶段各不相同。从现阶段看, 非经济因素中二者的指标构成、财税政策是主要因素, 在经济因素中产业结构是主要因素;三是合理的财政收入规模, 尤其是地方可用财力规模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陆建云.对GDP和财政收入关系的认识.2010年8月16日.http://www.stats-sx.gov.cn/html/2010-8/201086191128199710033.html.2013年12月15日.

[2]徐学荣, 肖碧云.福建省财政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关系的误差修正模型及其应用[J].运筹与管理, 2012 (12月, 第21卷第6期)

[3]卢瑛昊.如何看待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差异——来自宣武区的实证调研报告[J].北京统计, 2004 (09)

地区实际 篇2

八面河地区在构造上位于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南部斜坡东段, 主要勘探目的层沙河街组油气资源丰富、勘探程度高;八面河地区综合速度量板, 在该区钻探总体设计、地质层位确定等过程中应用普遍。

近几年, 古潜山成为八面河地区油气勘探的重要发展目标层系;古潜山由于地层横向变化大, 断层发育, 仅依据常规三维地震资料揭示地下地质情况的可靠程度较差。根据该区勘探需要, 在八面河工区内部署VSP测井11井次。通过VSP测井获取的速度参数及时深转换关系, 为该区的深层勘探提供了重要的速度参数。

2 八面河地区综合速度特点

利用八面河地区速度进行时深转换, 在各反射层 (Es3、Es4、Ek、中生界底界及古潜山顶) 产生的平均相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表1, 可以得到以下几点:

(1) 利用八面河地区速度对Es3、Es4、Ek进行时深转换, 产生误差较小, 说明Es3、Es4、Ek地层速度较稳定。 (2) 利用八面河地区速度对古生界地层进行时深转换, 相对误差在中生界达到6.65%, 在古生界达到12.35%;这说明单纯采用综合速度量板对中古生界地层进行时深转换会产生较大误差。

3 地震资料标定结果与VSP层位标定对比

根据过井地震剖面进行井深设计, 确定地层层位是钻探总体设计的首要任务。八面河地区MG3井钻探设计中根据过井地震剖面及以往资料推测奥陶系顶界位于地震剖面约2100 ms处;Tg1 (古潜山顶部) 实钻深度与设计井深存在较大差别。

经过VSP确定Tg1 (奥陶系顶界) 对应的反射位于1733 ms处 (地面地震所标定的Tg1实际上是未钻遇地层) , 误差约为367 ms。

4 常规地震资料标定误差原因分析

4.1 时-深转换关系对比分析

把八面河地区通过实测获得的VSP双程时-深关系曲线与该区综合双程时深曲线进行了对比。

(1) 先期完成的M137等井速度与地区综合速度基本一致。 (2) MG3井与地区综合曲线进行对比可以得到:1600 m以上的新生界地层, 两者时深曲线趋势基本相同;1600 m以下的中古生界地层, 该井VSP速度明显高于地区综合速度。可得出判断:在中古生界地层, MG3井区地层速度远远高于地区综合速度及相邻井区VSP实测速度。

4.2 钻遇地层对比分析

先期完成的M137、M36-1等井所钻遇地层属于新生界地层。MG3井1600~2700 m进入中古生界地层;古生界二叠系及石炭系 (P+C) 含砾砂岩发育, 进入奥陶系后灰岩、白云岩成分增多, 岩性与地质时代的变化造成了该井的中底部速度迅速增大。

4.3 平均速度对比分析

选取距M G 3约9 k m, 在纵向测深与MG3井 (2664 m) 基本相同的GB6-X9井 (2825 m) 与其进行平均速度对比。

进入中生界 (Mz) 、古生界二迭系及石炭系 (P+C) 后, MG3井平均速度梯度值由0.37 (1/s) 增大至0.46 (1/s) , 在古生界奥陶系平均速度梯度值增大至0.57 (1/s) , 岩性和地质时代对平均速度的影响较为明显。

通过与GB6-X9井进行平均速度对比可知:在深度为1500 m以上地层, 两口井的速度差异不大 (10~30 m/s) 。进入中深层, 两口井的速度差异逐渐加大, 垂深1700 m时两者相差82 m/s, 2000 m时两者相差152 m/s, 说明这两口井虽然在平面距离很近, 但中深层地层速度差异较大。

这种情况下, 不考虑速度在横向上的变化, 继续利用常规方法进行井深设计、层位标定, 会产生较大的误差。

5 结语

(1) 随着对地震资料解释精度要求的提高, 对速度的要求也越来越精确, 以往过去那种地区统计速度不能再满足于某些构造复杂地区的解释。 (2) 八面河地区VSP测井获得了准确的速度参数,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某些疑难地质问题, 更加真实地揭示了地下地质情况。

参考文献

[1]朱光明.垂直地震剖面方法[M].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2.

地区实际 篇3

钢板桩在我国软土地区的应用由来已久, 早期曾在上海地区5~7 m的深基坑中普遍使用。但由于当时采用振动打入法, 对土体扰动大, 施工时变形较严重, 引起周围建筑物和地下管线较大沉降和位移, 逐渐被深层搅拌桩所取代。如今采用静力压入法施工, 工艺较之以前有诸多改善, 重新在城市的基坑支护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

钢板桩是一种建筑基础施工中的高效建筑材料。钢板桩可分为冷弯薄壁型和热轧型两类, 冷弯薄壁型钢板桩加工使用局限性较大, 相比之下, 在我国建筑工程中热轧钢板桩使用更加普遍。热轧钢板桩大致可分为两种体系, 即平板桩和波浪形板桩。各种体系又有多种区别, 按截面形状有U型 (槽型) 、Z型和AS型等。在桩与桩连接的槽榫方面, 也有各种不同的形式, 锁口有钩手型和锁骨型等。

1 基坑工程中的应用

在城市基坑工程中, 钢板桩一般在工程中是以静力压入的方式将钢板桩逐根或成对压入土体中, 相邻的钢板桩通过特制的锁口环环相扣, 形成一系列连续的桩墙。作为一种柔性围护结构, 钢板桩墙可以用来挡土和挡水, 主要承担横向荷载, 发生弯曲变形。

在基坑工程中, 钢板桩有三种, 一是单独使用, 作为悬臂桩进行围护作用;二是形成结合土锚, 形成土锚钢板桩围护墙;三是采用钢板桩墙加内支撑的支护体系。钢板桩支护广泛在房屋建筑及市政工程的深基坑施工。

钢板桩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高强度、轻型、挡土、挡水防渗性能好;二是耐久性强, 使用寿命达到20~50年;三是环保效果显著, 在施工中可大大减少取土量和混凝土的使用量, 有效保护土地资源;四是可以重复使用, 一般可重复使用10~20次以上;五是施工简单, 工期缩短, 建设费用较省;六是具有较强的救灾抢险的功能, 尤其是在防洪、塌方、塌陷、流沙的抢险救灾中, 见效特别快;七是安全可靠, 在建筑基础施工材料中体现了其高效安全绿色环保的优势。

近些年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 大批的高层建筑和大型桥梁等公共建筑不断在数量上和技术上达到新的高度, 出现了各类快捷、高效、环保的建筑施工方法, 热轧钢板桩在工程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2 工程实例

2.1 场地环境

马鞍山市红旗中路一小区住宅楼为地下1层, 地上6层, 框架结构。场地周围条件为:西侧为正建的6#、7#楼及地库二、地库三, 东侧为燃气加气站。西侧建筑物目前正在基础施工, 6#楼为26mФ400预应力管桩;地库三为长10mФ400预应力管桩;7#楼为长28mФ700钻孔桩;地库二长10mФ400预应力管桩, 已完成底板施工。基坑东侧紧邻加气站围墙, 两者最近相距1.5 m, 围墙内为加气站构筑物, 距基坑8 m, 场坪标高约8.50 m。开挖设计标高为3.85、3.50、4.00 m。根据目前东部场坪标高6.40~6.70换算, 最大挖深2.90 m。但考虑到相邻场地地坪标高8.50m, 实际基坑约4.50 m。地下含水量高。支护主要为东侧排水箱涵基坑沟槽。

场地基本地层条件为: (1) 表层杂填土, 平均厚度0.7m, c=10k Pa, Ф=10; (2) 淤泥质粉质黏土, fak=70 k Pa, 平均厚度6.1 m, c=12 k Pa, Ф=12; (3) 可塑粉质黏土, fak=180 k Pa, 平均厚度1.2 m, c=38 k Pa, Ф=16; (4) 硬塑粉质黏土, fak=250 k Pa, 厚度大于6 m, c=0 k Pa, Ф=20。

2.2 方案选择

本场地第2~4层均为淤泥或硬塑粉质黏土, 厚度较大, 韧性强, 干强度低, 具有高~中等压缩性, 土中含水量高。若采用CFG桩进行支护, 易造成取土困难、桩孔缩径、桩径粗细不一、桩身强度成“串珠”状、成桩质量差、抗倾覆和抗滑移等稳定性能偏低情况, 无法满足设计要求。高压旋喷桩和人工挖孔桩费用较高, 经济上不合适。而预应力管桩抗弯能力较差易折断。考虑到基坑边线离场地红线较近, 不采用锚杆支护。依照JGJ120-201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 (以下简称《规范》) , 钢板桩、深层土搅拌桩和钻孔灌注桩均符合土压力计算、稳定性验算, 再就其他因素进行取舍。

2.3 方案比较

2.3.1 场地限制

由于基坑外边线离加气站的围墙最近处只有1.5 m, 所以基坑到围墙之间留给支护结构和施工机械的空间很小。通过设计计算, 深层水泥土搅拌桩形成水泥挡土墙厚度过大, 空间无法容纳;钻孔灌注桩的孔径设计直径勉强达到要求, 但是预留空间过小, 导致施工机械很难进行施工作业;钢板桩强度高、体积小、轻便, 正好符合本工程的要求, 留下的空间足够施工机械通过工作。

由此可见, 在深基坑距离场地边线过近, 预留空间不足进行大型机械施工, 无法使用内支撑和锚杆的情况下, 钢板桩支护无疑成为了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

2.3.2 成桩质量

深层搅拌桩成桩时, 因黏土韧性强、土体密实度高, 含水量大等原因, 成桩易出现以下问题: (1) 土体搅拌扰动不均匀不充分, 在桩身上存在泥片或泥块, 镶嵌其中; (2) 土粒与水泥浆拌合不均匀, 在桩的边沿形成3~6 mm厚的水泥外壳, 在桩中心形成直径110~180 mm的水泥柱, 其他部位水泥含量则很低, 影响支护效果。

钻孔灌注桩技术要求高, 施工环节多, 影响成桩质量和整体工程的安全性能和因素较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易形成泥皮, 受成孔工艺、泥浆的循环和沉淀方式、泥浆参数等因素作用, 消弱桩体对天然土的胶结能力, 对围护工程有一定影响。

钢板桩早期多采用锤击或振动打入法, 打桩、拔桩时, 噪音大、振动大、对土体扰动大, 施工时易产生较大的变形。现在城市施工多采用静力压入法, 噪音小、振动小、扰动土体小, 效果和对周围场地的不利影响均得到明显改善。

2.3.3 工期

钻孔灌注桩采用跳打工艺, 跳打间距间隔2桩, 间隔时间不小于36 h。且施工工艺相对复杂, 施工时间较长。深层搅拌桩施工简便, 但与灌注桩比较, 工程量增加, 布桩数增多。且其中相邻桩的施工时间间隔一般不超过24 h, 若停歇时间超过24 h, 应采取补桩或在后期施工桩中增加水泥掺量、补桩及注浆等方式。

深层搅拌桩和灌注桩均需不小于28 d的养护时间后方可开挖。而钢板桩施工可连续作业, 除去材料的运输时间, 且施工后几乎不需要养护, 节省时间。

很明显, 在同一工程中, 若符合使用钢板桩的条件, 同搅拌桩与灌注桩相比, 钢板桩施工能大大的缩短工期。

2.3.4 造价

在本工程中, 要求尽量减少工期, 所以支护结构有效使用时间较短。一般情况下工程量相同, 钻孔灌注桩造价高于深层搅拌桩。钢板桩由于能够回收再利用, 可重复使用多次, 在短期内租赁价格较低。一般8~10元/ (吨·天) , 在不同地区根据使用的长度, 周期不同价格不一样。比较上面两种桩型, 钢板桩最为节省。

2.4 确定方案

经过上述因素的比较, 在本工程中的诸多方案里, 钢板桩支护具有较大优势。所以基坑支护最终采用拉森Ⅳ钢板桩方案。依据《规范》, 通过计算, 设计钢板桩桩长12 m, 确保桩体插入稳定土层。平行支护边界采用2排桩, 排距500 mm, 搭接形式采用小企口。桩顶高出现地表500 mm, 桩与相邻场地围墙基础间采用C20混凝土嵌塞密实。采用静力压入法施工。

事实证明, 在施工过程中, 钢板桩为现场施工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另一方面, 通过基坑监测的数据, 更加证实了钢板桩支护的可靠性和优越性。

3 结论

在现代城市深基坑支护工程中有许多场地周围环境复杂, 施工条件苛刻。若符合钢板桩使用条件, 在软土地区利用静力压入法进行钢板桩施工, 结合实际工期和造价等方面的需求, 可以达到安全、环保、经济、高效的满意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忠汉, 黄书秩, 程丽萍.深基坑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2]赵志缙, 应惠清.简明深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地区实际 篇4

在影响开放经济的各种变量中, 汇率所处的核心地位毋庸置疑。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 实际汇率的变动从外部到内部、从宏观到微观等各个层面、各个方面对开放经济运行起到重要作用, 对一国就业、进出口、外商直接投资、收入分配、产业发展、资源配置、经济增长以及国内宏观经济稳定等诸多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 实际汇率变动通过出口价格、出口份额、进口成本等途径对现下倍受关注的就业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以及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 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变动与我国就业水平之间的关系愈加密切:1994年我国进行了外汇体制改革和汇率并轨, 自2002年下半年起, 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 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增长且人民币汇率不断走高;2002年末, 以日本指责中国输出通货紧缩要求人民币升值为契机, 人民币汇率开始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2005年7月, 中国进行了汇改开始实行新的汇率制度, 在其实施的5年期间, 人民币对其他货币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升值, 汇率的浮动明显也有所增强, 但国际方面并不满足于此, 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仍不绝于耳;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时世贸组织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35%的反倾销与71%的反补贴涉及中国, 随着贸易保护、反倾销、反补贴成为国际舆论的热门话题, 贸易顺差严重的中国被推上了贸易摩擦的风口浪尖;2010年初, 欧美等一些国家纷纷要求人民币加快升值速度;2011年除欧美国家对人民币汇率依然施加较大升值压力外, 印度、巴西等少数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加入到施压阵营中, 除了对人民币缓慢的升值步伐表示忧虑外, 更称人民币汇率的缓慢提升正在损害其出口;美国总统奥巴马甚至公开指责人民币汇率, 这一举动令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几乎可以说是达到了顶峰。

面临如此现状, 人民币汇率是否需要调整这一问题, 不仅要考虑汇率调整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 更要关注汇率调整对我国就业状况的影响: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我国经济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就来自于就业。对于任何一个国家, 就业不仅仅是经济问题, 更重要的是社会问题。从经济角度看, 就业是生产要素的组成部分, 也是创造社会总需求的重要因素, 与就业增加相伴随的是经济增长。从社会的角度看, 就业状况与社会稳定密切联系。显然, 就业无论对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还是社会的稳定, 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已经成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因此, 研究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文献回顾

国外学者的研究证实:汇率变动会对一国就业水平产生重要影响。大多数研究表明:本币实际趋势性升值会造成就业紧缩 (Klein et al., 2000、2003) 。Burgess和Knetter (1998) 通过对G-7集团1972—1988年遭受汇率冲击后的研究发现:汇率波动越剧烈越不利于增加就业, 甚至会加大失业人数。得出同样结论的还有Belke&Gros (2002) 。Klein et al. (2003) 利用1973—1993年美国制造业数据的实证研究说明:美元的升值显著地造成就业岗位减少, 更是进一步得出:本币实际升 (贬) 值对就业的影响程度随行业开放程度的提高而上升。Hatemi-J&Irandoust (2006) 通过对法国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单位根和协整分析发现:实际汇率升值导致法国制造业就业的显著下降。Demir (2010) 基于土耳其691家私营企业1983—2005年的数据对汇率波动是否能对就业增长的作用进行检验, 结果显示汇率波动与制造业就业增长显著负相关。

国内学者对人民币汇率变动与就业间的关系的研究大都支持上述观点。俞乔 (1999) 的研究表明, 人民币贬值15%~30%时能够增加近250—510万个就业岗位;万解秋和徐涛 (2004) 分析了人民币汇率调整对就业的实际影响, 指出汇率大幅波动时才会对出口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产生较大影响, 而汇率的小幅波动对就业的影响并不显著;范言慧和宋旺 (2005) 从制造业角度入手, 同样认为汇率增长会抑制就业增长, 并提出制造业出口份额及投资水平的提高会部分抵消人民币实际升值导致的制造业就业的下降;鄂永健和丁剑平 (2006) 基于内生劳动力供给的跨时期均衡角度对实际汇率与就业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人民币贬值通过增加我国商品出口从而促进就业增加;沙文兵 (2010) 基于东部地区的面板数据表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升值会对就业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朱永行 (2012) 通过建立计量模型证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我国东、中、西和东北部四区域的就业影响存在着显著差异。

综上, 尽管各学者在研究对象、样本区间、研究方法等的选取上有所不同, 但研究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本币贬值会对国内就业产生积极影响, 而本币升值以及汇率的大幅波动不利于国内就业。由于我国是幅员辽阔的人口大国, 各地区地貌、人口密集程度、历史等原因导致的经济规模、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以及就业状况等的不同, 使汇率波动对不同地区就业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具体差异程度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因此, 本文基于前人实践经验及结论, 根据实际数据及相关模型, 从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中国不同省份、不同地区两个层面对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中国不同地区就业差异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三、实证分析———各地区面板分析

1、汇率波动影响就业的原理

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就业理论, 就业量是由有效需求决定的, 失业是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就业增加引起国民收入增加, 从而导致个人收入增加, 且消费量也因此增加, 但消费增加比不上收入的增加, 从而消费与收入之间产生了缺口, 这一缺口造成了消费需求的不足;总需求是由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共同决定的, 因此只要有足够大的投资需求就可以填补收入与消费之间的缺口, 所以用投资需求的增加来扩大总需求、主张利用政府的控制力扩大总需求解决就业是凯恩斯主义有效需求原理的核心内容。汇率波动通过改变外汇的价格影响外商直接投资, 进而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另一方面又通过改变贸易品价格间接影响经济增长、国民收入与消费。那么根据凯恩斯主义就业理论, 汇率波动会对就业产生间接影响。

2、模型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1) 模型。本文要研究的是人民币汇率对国内就业人口的影响, 在考虑其对不同地区的影响是否不同时, 我们可以看到数据既包括横向的不同地区也包括纵向的不同时间, 是一组平衡面板数据 (N个横截面单元的观测次数相同) , 所以我们采用面板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这样做的优点如下:第一, 提供了更有价值的数据, 变量之间增加了多变性和减少了共线性, 并且提高了自由度和有效性;第二, 能够更好地检测和度量单纯使用横截面数据或时间序列数据无法观测到的影响;第三, 能够对更复杂的行为模型进行研究。

形如:Yit=β0+β1X1it+β2X2it+uit

其中, i表示第i个横截面单元, t表示第t年。一般用i来表示横截面标识符, 用t表示时间标识符。

面板数据回归模型中的系数都是可以变化的, 根据其变化与否可以将其分成三类——所有系数都不随时间和个体而变化的模型、变截距模型、变系数模型。但要对此进行选择需要知道模型的变量, 本文将在实证分析中给出说明。

(2) 变量。我们研究的是就业人口和人民币汇率的关系, 但是考虑到就业是个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 它不可能只受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或者更准确的说不可能只主要受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为了使上述说明更具说服力, 先直接用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做为自变量进行建模, 模型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中的数据显示模型的拟合度和显著性是比较好的, 但是时间序列本身的特点就决定了用它建立的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模型的D-W值为0.19, 经验显示当D-W值接近0时, 残差存在自相关。这可能是由变量的缺失引起的, 所以为了增加模型的准确性我们加入几个变量。

从范言慧、沙文兵等人的研究中并结合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 我们另选取了5个变量, 分别为不同地区的人民币汇率波动、市场需求规模、工资水平、劳动生产率和出口份额。以上数据不能直接从年鉴上获得, 需要用一定的方法处理得到, 处理方法如下。

第一, 人民币汇率波动。一般认为人民币汇率波动越剧烈对就业人口的影响越大。前人的方法将汇率的波动定义为一年中各季度相对与该年份平均数的变动的平方, 但是本文认为波动的基期应该选择上一年度的平均数较为妥当。表达式如下:

其中, i表示年份, j表示季节。

第二, 市场劳动力需求规模。在市场经济中, 就业理论上由供求关系决定, 所以即使在现实情况中, 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必是影响就业人口量的重要因素。市场劳动力需求规模可以用该地区的GDP表示, 但是考虑到不同地区的物价水平不同可能造成GDP的不同, 所以用CPI去修正GDP, 用修正后的GDP表示该地区市场需求规模。

第三, 工资水平。工资水平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力供给, 进而影响了就业人口。考虑到物价水平的影响可将其分为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 本文中应选用的是实际工资, 即用CPI去修正可直接获得的名义工资水平。

第四, 劳动生产率。在市场需求水平不变的基础上, 若单位劳动力的生产率越高则需要的就业人数就会相对减少, 所以劳动生产率也是不可忽视的。本文中劳动生产率用修正过的GDP与就业人数的比值表示。

第五, 出口份额。研究显示本币升 (贬) 值对就业的影响随着开放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所以出口份额也会影响就业人口。出口份额用出口在GDP中占的比例表示。

此外考虑到还有某些因素没有考虑到, 为了增加模型的可靠性, 加入就业人口量的滞后一期作为一个自变量。

(3) 数据。第一, 数据来源。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 (Reer) 采用国际清算银行 (BIS) 公布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就业量、GDP、CPI、工资水平、出口份额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局官方网站。其中就业量选择城镇就业量, 对应的工资水平也选择城镇就业人员工资。经过处理后得到我们最终需要的数据。

第二, 数据预处理。为了初步检验数据的合理性, 我们画出就业人口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散点图, 如图1、图2所示。

从图2中我们可以发现, 2006年的数据明显偏离正常值, 我们用插值法计算2006年的上海就业人口的估计值为899.4万人, 其余地区的用同样的方法进行修正。为了消除数据的异方差性, 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 (Reer) 和就业人口数取对数。

3、实证分析

从上面的叙述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方程:

emplit=αi+β1ireerit+β2ireer'it+β3iGDP+β4isalarit+β5ilpit+β6iexprit+β7iempl (-1) it

上式中i, t分别表示不同的地区和时间;empl表示就业人口, reer表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 reer'表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波动, GDP表示市场需求, salar表示工资水平, lp表示劳动生产率, expr表示出口份额, empl (-1) 表示滞后一期的就业人口数据。

前面提到过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可以根据系数变化情况分为三类。可以简单的表示如下:

所以, 在此例中, 当α, β都不变是为定截距定系数模型, 但随α变化, β不随i变化时为变截距模型, 反之为变系数模型。要判断模型适用有两种方法, 其一是通过时序图判断, 其二是通过每个模型的F统计量判断。本文先用时序图作出判断, 在后面再将选出的模型与其他两个比较来验证。

从图3中可以粗略看到, 应该选择混合模型即变截距变系数模型。在建模之前, 还需要对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序列二阶平稳。可以继续建模。软件输出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第一, 四个地区中除东北部地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波动与就业量呈正相关关系外, 其余三个地区均与前人在国家层面所得结论相符, 基本可以认为从宏观层面上看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波动与就业量呈负相关关系;第二, 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与就业量负相关程度由弱到强分别是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

四、总结与政策建议

第一, 把握好汇率制度改革与汇率水平调整的力度、时机与方向。汇率改革与人民币升值固然具有优化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促进国内企业发展的长远效益, 但其对经济的短期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币值的持续快速升值必然削弱国内企业在国际层面的竞争力, 进而对就业产生不利影响;币值的大幅波动不但对就业存在负面影响, 对投资者以及企业所有者的信心与预期也会造成一定影响。因此,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与升值必须充分考虑我国出口企业的实际能力, 以及整体经济走势。

第二, 重视外汇市场建设, 进一步完善外汇市场体系, 提高我国外向型企业规避汇率波动风险的能力, 以此保证来就业。

第三, 加快劳动力市场发展, 减少阻碍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制度性障碍, 通过完善就业培训等手段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

第四, 面对汇率波动对不同地区所产生的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的影响, 分别合理制定与该地区相适应的政策, 降低汇率波动对就业量的不利影响。

第五, 推动经济从过度依赖外部市场向更多地侧重于国内市场转变;实现外贸发展方式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改善进出口商品结构和产业层次等等。

摘要:自1994年至2011年我国汇率经历了两次重大汇制改革,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以及愈演愈烈的升值压力, 人民币汇率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经济焦点。本文选取1994年至2011年的年度数据, 建立面板数据模型, 分析与比较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波动对我国四个地区就业量的影响。结果发现,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波动与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呈负相关关系, 与我国东北部呈正相关关系。并在此结论的基础上尝试分析可能的原因, 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地区实际 篇5

1 地区地质概况

1.1 位置交通及自然地理条件

该区东西长约3.5km,南北宽约1.88km,面积约6.58km2。由以下地理拐点标控制:

实际地面高精度磁测工作拐点坐标如下:

该区地处桐柏山北麓,地势总体南高北低,最高海拔标高228米,最低点海拔标高204米,相对高差最大28米,一般小于100米,属低山丘陵区。

1.2 地区地质特征

该区出露地层东部主要为二郎坪群刘山岩组和张家大庄组并层。张家大庄组为绢云石英片岩、变粒岩、薄层石英夹细碧岩,偶见完整的岩枕构造,其排列方式指示地层层序正常。局部石英岩夹薄层炭质片岩;刘山岩组与下伏张家大庄组(Pt2z)呈整合接触。岩性以火山岩为主,下部较复杂,相变明显,为变质基性火山碎屑岩、细碧岩夹少量石英角斑岩;中部为凝灰岩、硅质岩和少量熔岩夹层,上部为变质基性火山岩、变细碧岩夹少量浅粒岩。第四系黄土、亚粘土、残坡积物主要出现于该区沟谷及坡地内。

该区内地层倾向南东,倾角25-35度,断裂构造较为发育,主要特征分述如下:F:位于矿区北中部。在矿区内出露,走向北西—南东向,倾向42度,倾角65度,出露长度100多米,断裂构造带内主要为石英脉和碎裂岩组成,石英脉严格受断裂控制,呈断续薄脉状、透镜状。金属矿化以黄铁矿化、褐铁矿化为主,呈团块状、细脉状,围岩蚀变以硅化为主,次为绢云母化。该区内岩体、岩脉发育,主要描述如下:东南部为桃园岩体,外围为华力西早期第二次侵入似斑状中粒黑云母花岗岩,内部为晚期第二次侵入的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北部发育有闪长岩脉。主要围岩蚀变常见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硅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绢云母化、高岭土化、碳酸盐化等。这是区内矿床主要的找矿标志。

1.3 地球物理特征

岩(矿)石的磁性差异是磁法勘探的地球物理前题,因此,磁法测量前的实测标本数据是必不可少的。从实测标本数据上可以看出:含磁铁岩矿体为高磁性、高密度体;火成岩类为中磁性、中密度体;变质岩类为相对低磁性、低密度体。由此可见,本区域内的岩石磁性差别明显,是适合使用高精度磁测的。具备了高精度磁测的地球物理条件。

2 方法及技术

主要开展地面高精度磁力ΔT测量。

2.1 物探测网及测深点位敷设

首先要进行磁法的面积性勘探,即磁法扫面工作。磁法测网可以采用常用的100×20m矩形测网,由2条基线、36条测线构成,控制面积6.58km2。测网基线长3500m,方位90°;测线最长为1880m,方位0°。测网的测线编号为100—450线,测点标号为100—188。以测网100线的100点为测网的起算点,该点的坐标:X=3615980,Y=444900。其他测线(点)的坐标依据上述剖面设计计算求得。

加密测量主要在异常区进行,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确定异常区的范围、走向及产状等重要信息。加密测量的方法是在原测线之间加密一条测线。加密后的测线距为50m,点距20m。加密的工作方法同原测网一致。加密工作区位于测线110—150、测点190—200之间;坐标范围是X:3616480-3616980,Y:445000-445800。

2.2 测网及测深点定位施测

采用的坐标系统:平面坐标系为1954年北京坐标系;高程系统为1956年黄海高程系。使用卫星全球定位系统(GPS)时,直接将WGS-84坐标与椭球面大地高程转换成本次工作的坐标与高程系统。测网布设定位方法采用手持式GPS定位。利用基准点(测网的100/100)的理论坐标作为物探测网的起算点,依据测线的方位与线距、点距分别计算出每个测点的理论坐标,输入到GPS内。然后利用GPS导航,实地确定每条测线及测点的具体位置。

2.3 地面磁力(ΔT)测量技术

2.3.1 日变站选择

日变站选择在驻地附近的位置。该点位离驻地较近、且远离车辆通行。该点同时作为本次工作的基点,并与仪器的校验点在同一位置。经检测,该点沿水平位置在3m内的变化≤2n T;在垂向0.5m的高度内,梯度变化≤2n T,磁场比较稳定,符合5n T设计精度的规范要求。

2.3.2 仪器噪声试验

高精度磁测工作共投入4台GSM-19T质子磁力仪磁力仪,分别为1号、2号、3号和4号。开工前对仪器稳定性检测。仪器检测在测区附近进行,4台仪器在同一位置(二台仪器之间间距离约30m)、同一时刻开始;将4台仪器之间的系统差减去后,其检测结果如图1。

仪器噪声用均方根值S进行评价,公式如下:

式中:ΔXi—第i时的观测值Xi与此同时起始观测值X0的差值;—所有仪器同一时间观测差值ΔXi的平均值;n—单台仪器总观测数,i=1,2,……n。

从图中可以看出,4台仪器的工作状态十分稳定,数据跳跃一般在0.2n T;仅有1号机出现了一个约0.7n T的跃点。对仪器噪声观测连续取53个观测数据,利用上述公式对4台仪器的噪声统计结果见下表。

从表中统计的结果看,各台仪器的工作噪声均在0.17n T以下,说明仪器工作状态良好,满足本次5n T均方误差要求,4台仪器都可以使用。在4台仪器中,4号机的均方误差最小,选为在本次工作中进行日变观测。

2.3.3 仪器精度及一致性

仪器一致性试验在矿区进行,共观测了30个物理点;数据变化在150n T以上。观测一致性数据剖面见下图(图2)。

经统计,1号、4号和5号仪器对8号机的一致性均优于0.5n T(见表6),满足规范相应条款要求,可以不进行一致性。

2.3.4 地面磁力测量工作技术措施

1)日变观测

日变观测设专职日变观测员,使用4号磁力仪进行日变观测工作。在工作日,日变观测人员与剖面施测人员同时出工,并首先开始日变观测。结束后,通知日变观测员终止当日的日变观测。日变观测由仪器自动完成,自动记录,读数间隔设定为20s。

对每天的日变数据要进行回放和检查,主要检查仪器工作时间是否完整,仪器工作有无中断、是否存在掉格及磁暴、有无铁磁性物体影响等。对检查无误的数据存档待用。

2)数据观测

地面磁力测量的工作采用担负式,一台仪器一人工作。观测前对观测员进行了去磁处理,不携带手机、钥匙等铁磁性物件或可以产生电磁信号的物体。

工作使用2m探杆,每个测点在观测时保持探杆触地,保证了探头高度的一致性。观测时,探头上的“N”极指北(测线大号点方向),保证了探头指向的一致性。

工作时,将当日开始作业的第一个测点作为当日的校正点;观测结束时,返回到校正点进行当日的最后一次观测。

数据观测一般读数2次,当2次的读数差≤2n T时,存入第二次的观测数据。当读数差>2n T时进行多次观测,并选择常见值存入仪器。对于读数不稳定的测点,检查了影响因素,并进行了点位及异常情况记录。

3)数据改正

数据改正工作主要是将观测的地磁总场数据(T)改正为工作区的相对异常数据(ΔT)。改正公式如下:

式中:T0为矿区基点改正;Tr为日变改正

(1)日变及基点改正

本次工作的基点取日变观测站位置的磁场(T0),则日变站观测的日变数据为TR,且有Tr=T0+Tr。因此,进行日变TR改正时,同时改正了T0及Tr。TR改正直接用剖面观测数据直接减去日变数据完成。

(2)背景场改正

依据T0改正所得到的正常场是区域性的,可能不满足矿区的异常背景。从初步的改正数据图分析,其背景明显偏高。经分析研究,最后确定对上述基本数据进行-200n T的区域背景改正。

加密异常部分没有进行背景场改正。

3 物探异常特征概述

3.1 异常分布概述

测区地面高精度磁测ΔT异常的数据等值线比较简单,异常分布比较规律(见图3)。

在全测区异常图上,ΔT等值线具有明显带状延伸趋势。异常背景较低,有明显负值异常带发育;正值背景宽阔,局部异常不发育,仅在测区西部有局部异常ΔT1显示,异常规模小,强度不大。其它部位异常变化一般在100~300n T之间。

DT1异常大致呈带状,长约500m,宽约40~60m,整体上具北西—南东走向。该异常中心部位强度高,与外侧异常差异较大,似由不同异常叠加形成。异常中心强度最高2435n T,外侧异常峰值600~1000n T。

测区南西角及北东角的串珠状变化由由高速公路等干扰引起。

为了更好地控制DT1异常,便于分析研究异常体征和推断解释,我们对该异常进行了加密观测,观测网度50×20m。整理后的异常见图4。

加密后的异常特征更加清晰,主体特征不变。中心异常依然清晰,大致由1100n T圈定,长约100m。外围异常基本不变。

3.2 异常数据处理

本次对加密的DT1异常进行了化极处理,其目的是研究在垂直磁化条件下的异常特征。化极标准坐标:东经113°25′,北纬32°41′;化极后参数是:地磁倾角90°(垂直磁化);地磁偏角0°。化极后异常经低通滤波的结果见图5。

从图面上看化极后的异常在平面位置上变化很小,异常中心及规模基本不变;异常北侧的负异常(带)略有变化,在150线东侧出现明显负异常中心。

上述异常体征表明地磁体磁性主要集中于地表附近,向下延伸不大;地磁体磁性以感磁为主;地磁体产状直立。

4 主要成果

依据物性资料,ΔT异常主要由磁铁矿引起;异常强度的大小与磁铁矿的品位和规模有关。其它地层、岩性一般不引起异常。综合以上初步分析,推断认为DT1异常可能由铁磁性矿物富集引起,具有磁铁矿成矿的可能性;其它部位的磁性变化主要与岩性变化有关,不具有找(磁铁)矿的意义。依据DT1的异常特征,推断其场源形态为囊状,可近似视为球体。对其埋深用可用4种方法估计。

1)运用切线法估计磁性体埋深约43m,具体计算见下图(图6)。

2)运用切线法估计磁性体的顶板埋深约32m(见图7)。

3)运用特征点法估计磁性体的中心埋深约36m(见图7)。

4)利用复梯度振幅法估计深度约23m(见图6)。

通过在地面的磁力ΔT测量和对DT1异常进行的加密测量从而圈定ΔT异常1个,推断可能由磁铁矿(化)引起,依据异常反演结果推断其场源形态可能为囊状体,可近似视为球体。并对地磁体的埋深、形态等参数进行了估计得出埋深20~30m,半径10~20m;中心埋深30~40m,若取半径15m则体积为v=4*3.14*15*15*15/3=14137m3,取矿石的比重为4,则矿石量=4*14137=56548t,也就是5~6万吨。

5 结论与启示

通过磁法物探工作在冯庄地区的开展,可以总结出一下经验与启示:

5.1 高精度磁法的工作方法很重要

本次物探工作在冯庄区域内完成了地面磁力ΔT测量面积达到了6.58km2。如此大面积的扫面工作必须要与对重点异常进行的加密测量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具体、形象、准确的反应出该区域内的高磁异常体的地质信息。

在实际工作中,要结合多种物探方法或测量方式,选取最有利于寻找或确定异常体信息的方法。各种物探方法也要综合利用,灵活运用,往往比单一方法效果更佳。

5.2 要保证物探工作的正确、规范,确保数据质量的可靠

在工作过程中,工作方法及工作程序要确保正确,不能有遗漏,不能违反规范进行操作。仪器设备需状态稳定,数据观测质量也需符合规范要求。实际工作中,一定要实行完善的野外记录与管理制度,确保第一手数据的质量。在后期数据处理及成图中,只有所有数据资料可靠,才可以利用。

5.3 多注意地质与物探的综合分析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地质与物探工作的相互结合。地质信息是物探工作开展的前提与基础,而良好的物探工作可以进一步明确地质信息,为下一步钻探等工作提供依据。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要注重地质与物探资料的综合分析,这样才可以少走弯路,提高效率。

在铁矿寻找难度不断增加,资源瓶颈制约日益严重的形势下,准确合理利用高精度磁测的各种方法,并结合地质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为类似冯庄铁矿地质条件的区域内寻找矿产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地区实际 篇6

把溶胀弹性材料用于层间隔离装置在文献中有很多记载。采用了两个基本膨胀机理,机理的适用性取决于应用。用水作为膨胀介质的封隔器采用的是渗透作用机理;但是,到目前为止使用的大部分溶胀封隔器用液态烃作为膨胀介质,采用的是热力学吸附机理。这种方法将产生稳定和可预测的隔离机理,因为即使其环境发生变化,封隔器的外壳也不会改变。这类封隔器对用于膨胀的液态烃没有限制。实例研究显示,这种封隔器在含水高达98%的井中工作良好。可以对封隔器进行设计(设计成可以下入油基泥浆中),使得这些封隔器具有内装延迟机理的特点,以便能够达到安全使用所需的时间限制。对于一些良好井来说,仅需要把封隔器下入井中,然后进行膨胀;而对其他井来说,可能需要考虑下入井中和再从井中起出。

在裸眼井或下套管井应用中,溶胀封隔器采用了橡胶在烃中膨胀的持性,以便膨胀和密封环形空间。在大部分情况下,封隔器能够承受足够的压差。对于大部分恶劣工作条件来说,油膨胀封隔器的试验压差稍低于68.9 MPa。

除了密封能力外,溶胀封隔器的另一优点是安装仅需要一次下井作业,由于该封隔器没有活动部件,所以不需要在井下或地面进行启动。

1.1 实例研究1

ADCO的ASAB油田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布扎比开采程度较高的碳酸盐岩油藏。SB 204井钻于1985年,1999年9月对该井进行了修井并且进行了侧钻。2002年11月,生产测井显示含水14%,2005年7月生产测试显示,两个主要层的含水为15%~25%。净采油量连续下降,产水百分比上升。

查明水来自该井跟部附近的裂缝,以及该井的趾部。以前用水泥塞进行堵水,因为水泥塞置入问题,成功率低。决定试用溶胀封隔器隔离水层。

首先把溶胀封隔器作为裸眼井塞子封堵趾部,并且把封隔器与机械投放短节连接。把采出油作为膨胀介质。

在第二次修井作业时,用带有溶胀封隔器的跨式双封隔器隔离上部产水并且在裂缝以下形成了下部密封。用膨胀式封隔器形成顶部即时密封,目的是使分阶段注水泥工具在膨胀式封隔器以上泵入水泥。投产后关井以便让油使封隔器膨胀,然后进行生产测井。结果显示,含水从原来的15%~25%降低到0.3%。如希望的那样,净采油量增加了一倍以上,与含水下降一致。

1.2 实例研究2

Asab油田一口相似井显示,预计水产自直径152.4 mm裸眼井的趾部;测井曲线显示,该井约183 m井段是水湿的。该井没有像最初钻井时那样自喷。把带有死堵的溶胀封隔器下到井底,把衬管坐封套连接到溶胀封隔器顶部。把水力释放衬管坐放工具连接到安装在封隔器顶部的坐封套上,以稠化柴油的形式提供液态烃以防止沉淀。柴油通过循环工具置入规定位置,然后把组件上提入柴油中。通过把球泵送到坐放工具上释放封隔器组件。安全有效地实施了所有作业,井的采油量非常令人满意,含水很低。

1.3 实例研究3

壳牌马来西亚公司面临着这样一种挑战,即油藏由多层、边际、含油薄砂层组成,在这些砂层之间有含气或水砂层。从传统上来讲,用直径177.8 mm水泥胶结衬管完井并且对单个含油砂层进行选择性射孔。因为层间连通,出现了高气油比或过量产水现象。

开发出一种带有多达10个溶胀封隔器的管柱的方法,这些溶胀封隔器把射孔和没射孔的管子隔开。射孔管穿越含油砂层,没射孔的管子穿越含气或水砂层。把溶胀封隔器下到每个含油砂层上部和下部,把含油砂层与含气或水砂层分隔开。把该完井管柱下入井中,并且在直径244.47 mm套管内用传统采油封隔器坐封,然后该井投产。

新完井组件减小了作业的复杂性,不需要对直径177.8 mm衬管注水泥胶结,也不需要进行以后的射孔和完井作业。通过以下做法大大节省了费用,即减少钻机作业时间,取消固井作业、射孔和下刮管器,不使用衬管和完井设备。

1.4 实例研究4

Sarawak Shell Berhad (SSB)公司南Furious油田的许多井,在完井技术和经济方面都遇到了难题。

为了在这些较小的区块有效益地钻井,油气经营者必须降低作业费用。经过与常规完井技术对比后,SSB公司决定采用创新设计以便从裸眼井中采油。选择采用溶胀封隔器来控制含水和含气砂层,且能够产油。

由于所有部件都是螺纹连接,溶胀封隔器设计简单、灵活,为把溶胀封隔器和筛管隔开创造了条件,因为含油砂层与含水和含气砂层是交互的。就实际井结构来说,溶胀封隔器的使用大大地节省了费用。

封隔器由筛管隔开,而把没射孔和预先射孔的衬管挂在裸眼井筒以上套管内衬管悬挂器下面。用采出油将封隔器膨胀。地面测量显示,在不到3个星期内,含水从接近100%下降到0%。除了大大节省建井费用外,溶胀封隔器通过减小表皮效应、固井和射孔损害提高了采油量。

2 溶胀封隔器的其他应用

2.1 欠平衡钻井

因为提高了采油指数(PI),欠平衡钻井(UBD)能够提高许多类型井的作业价值。PI的提高是因为减小了井筒基质损害。因为不需要施加压力达到密封,溶胀封隔器特别适用于UBD完井条件,但如果不了解井流体准确的液面,面临的将是一种挑战。另外,与独立的实体可膨胀管子(SET)相比,井筒直径有很大的灵活性。试图把SET作为机械隔离装置,但是当井筒直径变化时,SET就不太有效了。当把膨胀弹性材料与SET相结合时,获得了很大成功。

2.2 重油

溶胀封隔器的另一个特别有效的应用是用于重油堵水。在重油应用中,减小采出固体的有害影响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油藏分隔降低了环空速度,减少了固体和微粒的采出量。

2.3 智能井

能够监测油藏动态和选择性调整或关闭特定井段是一个明显优势。这项技术在过去10年中得到了很大发展,并且认为是可靠的、有价值的油藏管理方法。

为裸眼完井开发的溶胀封隔器,在智能井中对油藏进行分层监测和流动调整。与其他类型封隔器相比,溶胀封隔器不必与其他封隔器进行不可靠的、费时的连接。

2.4 入流控制和油藏管理

通过扩大油藏接触面和延缓锥进和水/气突破,证明井结构在提高产量方面是有效的。但是,在非均质油藏采液中产生的摩擦效应和渗透率变化会降低这些效益。最近几年使用入流控制装置减小了这些不利影响,但其使用需要对裸眼井进行有效分层。因为使用和操作简单并且具有长期可靠性,所以溶胀封隔器成为了这种应用的优选机械装置。

2.5 套管井修井作业

用溶胀封隔器进行堵水已成为现有井修井作业的一部分。一般把这种封隔器作为跨式双封隔器使用,但也可以把这种封隔器单个使用,起塞子的作用。可以把这种封隔器用于重新完井油管柱或作业管柱。用绕性管、电缆或细钢丝绳就能够下这种封隔器,不需要使用钻机。

3 限制条件和教训

3.1 测试

根据其性质,溶胀封隔器不能立刻形成阻挡,因此,溶胀封隔器无论作为油管上裸眼完井管柱的一部分下井,还是作为投放塞子或跨式双封隔器使用,测试该封隔器都将延迟进行。因为这种延迟以及大部分使用的封隔器都显示出令人满意的矿场效果,所以油气生产者常常放弃对封隔器的测试,因为他们相信,封隔器会像预期的那样工作。

3.2 损坏

一个检验和测试过的潜在破坏机理是在两种情况下对封隔器的切割和磨损破坏——通过窗口(一般对水平侧钻而言)和下入水平井的长水平井段。用在套管中的实际窗口切割测试了第一种情况,该测试是在测试设备的夹持装置中进行的。测试结果显示出切割和磨损,因为膨胀机理的自恢复性质很容易使封隔器按设计要求工作。其中一个例子显示,因为井眼条件,连接有溶胀封隔器的衬管没有到达设计深度,通过窗口起出衬管进行检验,然后成功下入井中。

在Sakhalin岛的矿场应用中,成功地在长水平或大角度裸眼井段使用了溶胀封隔器,下入深度为9 150 m。在这些应用中,对于膨胀技术的常规选择方法是裸眼机械封隔器或膨胀式封隔器。因为不可恢复的损坏,这两种封隔器的失效概率高得多。

3.3 摩擦和弯曲

显然,能够保证封隔器下到设计深度是非常重要的,用于完井或作为跨式双封隔器使用的任何风险分析,都应该包括在把管柱下到总深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潜在损坏机理的检验。溶胀封隔器的模拟和测试显示,与钢封隔器相比,摩擦系数较低。

一些现代井中采用非常短的曲率半径改变方向,除了扭矩和拖曳外,必须考虑弯曲。矿场试验显示,溶胀封隔器能够适应狗腿度(DLS)高达40°/30.48 m的情况。在这类完井情况下获得成功是因为该封隔器的简单和灵活性,能够适应弯曲,像在直管中起下一样容易。

3.4 放置

像矿场实例研究数据库提供的结果那样,因为其简单,只要将其放置在合适的操作环境内,溶胀封隔器就能够按照设计要求工作。最近几年,因为能够得到随钻测井电阻率并且提高了密度测井能力,大大改进了断层和裂缝的检测工作。能够把这些实时测井结果与根据速度模型预测的数据进行比较,这些速度模型示出了断层图像以及井场指标(如流体损失变化)。

丢失或重复地层层段可能也表明出现了大断层或裂缝。可以用密度/中子测井识别近井地带流体变化。应该把封隔器下在水前缘或进水源以外的位置。根据UAE的作业证实了这种情况。后来的测井曲线研究表明,很可能把上部封隔器下在了含水层顶部以下。以下情况也是重要的,即选择下封隔器的地层渗透率应该尽可能地低,以保证水不仅仅通过封隔器周围的基质流动。

3.5 计划

像其他大部分作业情况一样,完井效果取决于在作业设计中投入了多少准备和计划工作量。虽然溶胀封隔器在较大程度上改善了不同几何形状井筒的波及情况,但对于任何给定封隔器来说,额定压差随着井筒直径增大而降低。建议进行井径测井或井筒测量以便确定合适的下封隔器点,用模拟器软件预测膨胀时间,额定压差将保证封隔器满足所需的操作范围。

4 结论

已经证明,在多种类型的应用和所有主要产油气区,可溶胀弹性材料封隔器是有效的堵水工具。能够得到各种各样适合不同环境的封隔器,包括高温高压和低温低压封隔器,以及用油和水作为膨胀介质的封隔器。把封隔器准确放置在合适的环境中对于确保成功是必不可少的。计划应该包括了解进水位置和类型,操作环境包括井筒直径、温度和作为膨胀介质的流体组成。下封隔器的方法包括连接在油管上下入和用钢丝绳或挠性管下入。如何下封隔器需要钻井或修井,作业队应制定详细的作业计划。

膨胀橡胶技术提供了替代注水泥的完全密封的新方法。到目前为止,溶胀封隔器应用显示,封隔器能够提供简单和可靠的密封,通过减少钻机作业时间和改进长期生产管理提高了经济效益。还证明,溶胀封隔器能够在层间隔离中起到非常可靠的密封作用。

摘要:在中东普遍采用水平井,因为水平井能够接触更多的油层,特别是在碳酸盐岩油藏中更是如此。它们是天然裂缝性地层,水从下伏含水层中窜流出,所以侵入水能够进入开采系统。当在井中突破时,水往往会增加并且优先被采出,因此减少了采出油气体积。因为需要举升、分离和处理水,所以增加了操作费用。通过挤水泥、使用化学剂或在裸眼井中采用机械阻挡(例如膨胀式封隔器)的方法防止含水上升和控制含水的费用很高,选择的方法常常无效。本文讨论了使用溶胀封隔器作为长期有效的堵水工具。这些封隔器的周围有膨胀橡胶以便通过膨胀密封环形空间。不管把封隔器作为跨越式双封隔器还是塞子下入井中,当膨胀时都形成了永久密封。可以在最普通的油气井环境(裸眼井和下套管井)中使用这种封隔器。本文讨论了该封隔器的开发和设计,并且介绍了中东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应用实例,说明了溶胀封隔器应用于预测将出现水突破或水已经突破的油藏中的优势。油田实例证明,在增加采油量和延长油田开采期限的同时,封隔器大幅度降低了含水,同时还减少了水处理费用和修井作业次数。

地区实际 篇7

川渝地区作为国内较为成熟的天然气管网运营主要地区, 具有气候温湿, 土壤含水较重等环境特点, 受环境腐蚀、外力损伤及服役疲劳等因素的影响, 部分管道已进入老化期, 为提高管道安全系数, 长输天然气管道的补强修复技术得到应用。

1 长输天然气管道补强修复作业的必要性

长输天然气管道的常规焊接修复方法主要采用补焊、打补丁焊接和更换管段等方式, 这些方式会在管道局部产生焊接应力, 更换管段则需要进行局域范围内管线的停气、放空、置换, 在换管作业点还需要进行大开挖的土建作业, 这些作业流程都会给用户和企业带来一定的影响。

美国运输部 (DOT) 专门在其安全条例中规定:在管线运行压力超过其指定最小屈服强度 (SMYS) 的40%时, 必须对管道缺陷及各类损伤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修复。旧管道修复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 它包括管道的检测、安全评价、风险分析等一系列配套技术。对管道修复使用的“3R”原则 (Repair修理、Renovation修复、Replacement更换) 需要有其他技术做支撑, 如管道的检测技术, 以数字化智能管道清洁检测分析系统为例, 它可以给出管道的破坏程度、位置等具体数据, 从而可据此选择修复技术, 使修复作业的针对性更强、更经济合理。

上世纪90年代国外普遍采用的“内插修复技术”是在管线上每隔一段距离开挖操作坑分段修理, 需要减压停输, 且修复效果不如金属焊接修复。因此, 2005年,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管道检测适用性评价和补强修复技术开发及应用”对在役长输管道的修复提出了新的方案, 应用的主要对象是环氧树脂玻璃纤维和碳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 在国内首次开发出“高强度纤维复合材料+粘浸剂+缺陷填充材料”三组分体系的含缺陷管道外补强修复技术和产品, 建立了系列缺陷尺寸下的补强工艺参数和现场补强施工工艺流程、有限元分析、实物爆破试验和修复管线的现场应用。

近年来, 应用较为广泛的各类补强技术, 运用不同材料对长输管道的缺陷点进行修复作业,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环氧钢壳复合套管修复技术 (图1) 、玻璃钢补强修复技术 (图2) 和碳纤维复合材料修复技术 (图3) 。这些管道修复技术在站场和管线缺陷点的实际应用, 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了管道安全运营系数。川渝地区受地形限制, 玻璃钢补强修复技术和碳纤维复合材料修复技术更适应现场作业要求。

2 纤维修复材料补强作业的主要步骤

补强技术虽然在使用材料上有所区别, 但是操作主要步骤几乎一致。主要材料由填平基本剂、填平基本固化剂、粘浸剂、粘浸固化剂、修复纤维材料 (或是钢壳) 组成。操作环境需要保证在5~40℃、湿度90%以下、风速20Km/h以内。主要操作步骤如下:

1) 剥离绝缘层, 根据智能检测报告找到相应腐蚀部位 (分为内腐蚀和外腐蚀) , 绝缘层剥离边缘应处理成2~3mm宽的坡度 (45°) ;

2) 用柴油清洗管道表面附着物;

3) 用弹性磨片将管道表面打磨呈金属状 (图4) ;

4) 用丙酮清洗管道表面, 确定管道表面无水分和附着物;

5) 将填平剂和填平固化剂按照一定比例, 取适当用量放在拌合板上, 用灰刀充分混合均匀, 混合后的材料须在40分钟内使用, 如果超时, 须进行二次配料;

6) 用混合均匀的材料将坑状腐蚀填平 (如果是密集性缺陷, 建议将管道表面全涂) ,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遇到螺旋焊缝或环焊缝, 必须用材料在焊缝两侧填成缓减坡度并待其初步固化, 以保证修复纤维材料与管道的贴合度;

7) 根据管道缺陷的轴向长度、环向长度, 裁剪适量的修复纤维材料并将其平铺在彩条布上;

8) 将粘浸剂和粘浸固化剂按照一定比例, 取适当用量放在塑料盆内, 用毛刷充分混合均匀, 混合后的材料须在30分钟内使用, 如果超时须进行二次配料;

9) 将材料均匀涂抹在修复纤维材料表面并保证浸透;

10) 将修复纤维材料缠绕在管道表面并保证该纤维材料与管道紧密贴合;

11) 待初步固化后进行绝缘处理并在剥离绝缘层两端安装钢带标识。

上述操作步骤是参考川渝地区春秋两季常温自然环境条件, 填平剂初步固化时间为2小时, 粘浸剂初步固化时间为4小时。修复工作完成后可采用间接加热方法 (如热风机、加热器) , 如果采取直接加热方法会降低附着力。为满足管线运行要求, 固化后方可进行作业坑回填。作业过程中主要确定混合比例和缠绕状态, 根据腐蚀程度确定缠绕层数。

3 管道补强修复作业的控制点

对环氧钢壳复合套管修复技术而言, 环氧填胶的选用是工艺的关键, 理想的填胶应具备下列特征:有足够的刚性和硬度, 使其两侧的钢管与钢壳能共同承受内外作用力, 不会塌陷;固化迅速, 24小时后, 其强度应达到最终强度的90%以上, 以减少对管道运行的影响;胶凝时间在1小时以上, 以满足施工工艺的要求;粘结力强, 在因结露而潮湿的表面上也可顺利施工, 固化后与钢管钢壳共同形成一个整体, 且不使钢管穿孔后泄漏的介质沿钢管外壁扩散;流动性好, 应保证其能顺利通过最小3mm间隙, 以便于充满整个环隙;耐化学介质侵蚀, 钢管因内腐蚀导致穿孔时, 能有效抑制管内介质的泄漏。

美国天然气研究协会 (Gasresearch Institute) 的研究表明:纤维复合材料对压力管道的修复效果取决于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以碳纤维材料为例, 它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 其抗拉强度超过3500M Pa, 其弹性模量 (213×103M Pa) 与钢材的弹性模量 (207×103M Pa) 几乎完全相同, 具有良好的变形协同性, 补强层能够替代管道缺陷处承担的管道内压。碳纤维的变形量大于1.4%, 按照《管道设计规范》, 对于一类地区, 最大操作压力应当是屈服压力 (Ps) 的0.72倍, 屈服压力对应的规定条件是0.5%或0.2%的变形量, 则最大操作压力对应的最大变形量根据规定条件不同为0.36%和0.14%, 这是碳纤维复合材料可承受变形量的1/4到1/10, 也减低了土壤运动造成的轴向滑脱力。同时, 碳纤维复合材料抗蠕变性能优异, 其强度随着服役时间增加基本保持不变;在含水介质中性能稳定。

4 结语

长输天然气管道在工作状态下, 管道被施以内压, 管道发生径向膨胀, 并且管壁中产生环向拉伸应力。在管壁减薄区域, 由内压引起的径向凸起与环向应力、应变比正常壁厚区域要重, 当径向凸起达到一定程度时, 改缺陷处将发生破裂、失效和泄漏。川渝地区受环境影响, 管道在潮湿土壤中极易腐蚀, 因此, 建议在长输天然气管道服役一定时期后, 应加强对管道的全方位监测, 并对其较大缺陷点 (壁厚减薄量为20%~80%范围内) 和重要部位进行预见性补强修复处理。

摘要:补强技术作为钢质管道的修复手段之一, 具有施工过程无需明火、安全、方便;其增强材料的强度超过钢材, 并与金属有良好的界面粘接性、密封性和优异的耐腐蚀性等优点。然而, 在实际应用中, 受川渝地区独特的作业环境 (湿度、温度) 和人为因素影响, 部分修复管段未能达到理想状态。本文结合川渝地区实际补强作业经验, 制定出适应各类补强技术的操作流程和过程控制措施。

关键词:天然气管道,管道缺陷补强,环氧钢壳复合套管,玻璃钢,碳纤维

参考文献

[1]Warren R.True.Composite Wrap Approved for U.S Gas-pipeline Repairs[J].Oil&GasJournal, 1995.

[2]白真权, 王献昉, 孔杰.含缺陷管道补强修复技术发展及应用现状分析[J].石油矿场机械, 2004.

[3]陈秀玲, 陈亚伟.埋地管道修复技术[J].管道技术与设备, 1999.

[4]曹刚, 韩永志.管道补强的弹塑性失效分析[J].强度与环境, 2008.

[5]John Kiefner.Composite Reinforcement SleevesSpeed Pipeline Repairs[J].

[6]乌云其其格.环氧/碳纤维复合材料性能研究[J].高科技纤维与应用, 2004.

【地区实际】推荐阅读:

实际教育07-16

理论实际07-18

实际概率05-14

实际作用06-06

实际案例06-12

思想实际06-21

实际成本07-03

实际项目07-09

实际分析07-11

符合实际07-12

上一篇:阅读教与学下一篇:特点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