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与学

2024-10-26

阅读教与学(精选12篇)

阅读教与学 篇1

1 读与悟

“阅读教学应重视朗读、默读。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以利于积累, 体验和培养语感及能力。”这是新课标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为此, 实施以读为本的阅读方式,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多形式的阅读实践, 让学生真正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把节读准确通顺, 直到琅琅上口、入境悟情。具体步骤是:a.整体阅读。让学生通读全文, 读出文章写了什么, 读出作者的表达意图。b.局部精读。让学生精读课文, 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品赏文章的佳词妙句、精彩语段, 积累语言, 升华情感, 训练能力。c.课外荐读。教师除了要求学生读好教材课文外, 还要推荐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当的精美文本供学生阅读, 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以此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语言课堂可以看作是一个储满情感的海洋。阅读之后, 努力领悟, 教师的职责是潜移默化, 引导学生去领悟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领悟作者谋篇布局的独具匠心、欣赏作者的华美文采。

2 情与理

古人云:“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又有“诗言志, 文以载道”, 都说明了每篇文章中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必须认真把握好以情为线的阅读方式, 不仅要求自己投入阅读, 感染学生, 更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感情体验, 实现教学中的情感共鸣, 从而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受到作者良好的情感熏陶, 并获得思想启迪和审美乐趣。由于现行的语文新教材所体现的人文性较浓:在内容编排上, 注重与学生的认识同步, 在主题的选择上, 注重爱的教育, 重视对生命的感悟与思索, 这些主题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我在阅读教学中, 注重将课文学习与思想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在阅读实践中, 重视情感教育的渗透, 调动学生的认知情感,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从而提高阅读质量。

3 组织讨论、激活课堂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长期以来, 缺乏对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心理需要的关注, 忽视学生阅读中的独特体验, 要么老师讲学生听, 要么教师问学生答。这种方法禁锢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因此, 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应该把问题意识放在首位, 要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去积极地发现问题, 不唯书、不唯上, 大胆提出问题, 勇敢地探究问题, 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建立对话式阅读教学模式, 如:针对问题———生本对话;分组讨论——生生对话;筛选观点———师生对话;感悟质疑———自我对话。在对话式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提问内容应有的放失、难易适度, 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论”激活课堂, 以“论”打开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阅读中质疑, 在阅读中探究, 从而学有所得、学有乐趣。

4 加强阅读教学指导

首先要注重渗透性。阅读教学指导过程是一个文道统一的过程, 是一个真善美融合的过程。是一个智商和情商互补的过程, 是一个知情意行交汇的过程。这样, 阅读就不是单纯的语言学习课, 也不是政治课或美育课, 而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课。从渗透性这个特点出发, 就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其次要加强指点性。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处于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情感体验状态中, 每个人所获取的感悟的多少、分量、层次等, 是各不相同的。教师的指点, 就是要在关键处三言两语地给学生点拨诱导。这种指点, 是描精点要, 而不是包办代替, 是给学生指出文章的精美所在, 而不是把自己的分析硬塞给学生。这种指点, 重在拨引, 可在必要时作一些精当的示范, 以起到开窍启思的作用。指点常用的方法是指导学生阅读, 使学生从语感中获得美的感受, 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

再次, 要突出意会性。语言文字可描绘的人物、景象等, 需要学生阅读后通过联想、想像进而形成种种意象, 并在个体差异基础上形成不同的感悟。这种在阅读过程中间接产生的感悟, 带有明显的意会性。学生在读懂语言文字的前提下, 首先要明确语言文字的“意思”, 继而品出语言文字的“意味”, 然后综合种种描述, 或形成妙不可言的“意境”, 或构成底蕴丰富的“意象”, 从中发美感, 获得愉悦的享受。可见, 阅读的美感是从“意”而来。这种“意”, 是作者之“意”、文章之“意”与读者之“意”相结合的产物。从阅读中得到畅快, 正是“只能意会, 不可言传”。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导游, 学生是旅客, 教材是画廊。阅读教学活动, 正是这三者之间所开展的一场富有生命体验的对话、沟通与合作。

5 以文带文, 做好迁移教学

综观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 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 并不是几个孤立的知识板块, 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在语文文本上, 许多课文都是作文教学的经典美文, 所以, 如果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融会在一起, 每一堂课都可以成为唤起学生浓厚兴趣, 神形兼备的作文课。在教学中, 我常对学生说:“语文课本就是一本优秀的作文书, 我们应巧妙地学会'偷梁换柱', 把别人好的东西拿来为我所用, 才是真正的读书。”例如作文的结构教学, 教师讲起来往往非常空洞, 学生听起来也茫然不知所措。所以, 在阅读《春》时, 我让学生体会并借鉴了“盼望着, 盼望着, 东风来了, 春天的脚步近了”这种开门见山、简洁入题的开头法。讲到《走一步, 再走一步》这篇记叙文的最后一个议论段时, 我让学生分别进行了有无此段的比较, 从而让学生明白了议论段在记叙文中的豹尾作用。此外, 有的课文中出现的富有哲理的议论段落, 我便让学生熟读、精读, 并指导他们将其贴切地用在作文中, 同时让学生仿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式, 模仿佳句的遣词造句及其修辞方法。通过这样的阅读教学, 使学生不仅完成了知识的积累, 并且具备知识的迁移能力, 做到学以致用, 让作文在借鉴中逐渐成熟起来。

总之, 阅读教学需要我们认清目标, 强化诵读, 渗透情感,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做到学以致用。只有这样, 才是真正的阅读。

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 应该是学生获得人生体验的重要活动形式, 课堂教学必须体现人文关怀, 必须还学生以自由, 还学生以情感, 还学生以灵性和活力。因此, 课堂应该成为学生生命活跃的殿堂, 像浩瀚深邃的大海, 任鱼儿纵情戏游, 像高原辽阔的天空, 任鸟儿自由翱翔。

责任编辑:程鹏

阅读教与学 篇2

应该关注音乐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音乐”,而恰恰在我们的一些课中,这个“音乐”含量还过低,有些时候,我们上的课是否有点类似文学课,语言文字解说的多,提及音乐语言,挖掘艺术情感的少了一些,这尤其体现在欣赏课。这样一种倾向应该避免,否则音乐课的“本质”就变了。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所以我觉得有几点我们音乐教师还必须注意的:a老师不应讲太多,要让学生用心聆听。b不要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讲得过细,并强加给学生,应多留给学生去思考、去想象的空间。c避免语言多,音乐少的倾向。

阅读教与学 篇3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笔者认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应该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阅读水平,另一种是可能的阅读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阅读最近发展区。阅读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的阅读最近发展区,并超越其最近发展区。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不能了解学生整体和个体阅读水平,再加之学生本身对材料的选择、问题的解决方法、能力的提高途径等也缺乏把握,没有反馈的渠道,所以造成了教师难以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一现象,而“互慧型”阅读恰好解决了这一问题。

2.教学目标的设置不当

很多教师在制订阅读课型的教学目标时不实事求是,一些教学目标制订过低,注重阅读的工具性,忽视了人文性,注重表层阅读目标,不注重深层阅读目标,甚至根本没有制订情感目标;有些阅读课型的教学目标制订过高,目标太过笼统、模糊、高而空,属于课程目标,难以在短期达成。无法设定和达成合理的阅读教学目标。

3.阅读材料量少质低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初中英语五级的阅读量要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平均每周阅读量要达到3800词、13篇文章左右。而目前初三的学生学习时间紧、作业多,平均每周阅读量不超过2000词。阅读材料质量低,很多教师往往是使用现成的、陈旧的阅读材料来作为练习内容,缺乏新鲜的阅读材料,也很少研究思考开发阅读资源。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练习、思考、指导、总结、提高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是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学习策略,学生在模式化的课堂上鲜有时间品味优美词句、精巧构思、人文知识以及文本透露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学生成了阅读理解的机器。

二、“互慧型”阅读的含义

“互慧理念”(Reciprocity Theory)是笔者所在学校在多年实践“自能教育”和“个性化教学”并积累了相当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互”即“相互”,主要指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慧”即“智慧”,指集体之间、个体之间相互作用后所迸发出的智慧。“互慧理念”受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和现代英语教育思想的影响,重视教育主体间相互作用、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过程,认为教育活动的本质是教师与学生的特殊交往实践过程。其形式主要包括“师师互慧、生生互慧、师生互慧”等,三种主要形式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师师互慧”指阅读前备课组成员一起制订阅读目标,讨论学生现有水平,选择有效的阅读材料,研究可能碰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确定评价机制以及准备检测项目,敲定需要拓展的人文信息,互相学习、借鉴,提升教研能力。“生生互慧”指在阅读前,学生集体讨论兴趣所指,把意向反馈给教师,从教师确定的阅读文本里选择适合的材料;在阅读中,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释疑解惑,提升解题能力;在阅读后,学生深入思考阅读的技巧和心理感受,挖掘作品的文化内涵,提升自身文化意识。“师生互慧” 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阅读前师生商讨确定材料;阅读中学生帮助教师得知学生的问题所在,教师思考解决途径,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比较满意的答复;阅读后互相交流,进行思维的碰撞,教师帮助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透彻理解。

三、“互慧型”阅读的积极意义

1.“互慧型”阅读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直接影响语言的学习。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互慧型”阅读是教师和学生情感交流的有效渠道,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学生互相了解,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教师了解了学生的需求和喜好,学生乐于和教师交流,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不同学生取得相应成功体验,促进了学生积极情感态度的发展,从而达到有利于语言学习的心理状态。

2.“互慧型”阅读有利于改进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

教师可以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习策略,改进自身的教学策略。“互慧型”阅读中,教师通过“师师互慧”、“师生互慧”研究和调整教学策略及方法,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必要的指导和咨询,在教学中积极渗透和示范学习策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生生互慧”中,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策略是否合适,观察他人成功的学习策略,尝试不同的学习策略,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从而改进学习方式,形成自主的终身学习能力。

3.“互慧型”阅读有利于学生形成“文化意识”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阅读教学如果只是让学生单纯记住文本里的单词,掌握其中的语法知识,了解部分复杂的句子结构,哪怕再加上培养阅读技能,那还是不够的,还必须让学生对所读文本所负载的文化有所了解。在“师师互慧”中,教师们一起讨论阅读材料涉及的具有文化特异性的内容,对比本国和他国文化的异同,确定代表主流文化的阅读内容,给学生提供机会探究式、讨论式学习,学生能在自身已有基础上循序渐进地了解相关文化内容,从而提高跨文化意识。

四、“互慧型”阅读实施的几个原则

1. 选择材料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互慧型”阅读的材料选择是民主、开放的,教师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在学生意见之上,教师和学生应该平等对话、共同磋商,真正赋予学生自主选择权,实事求是地选出符合双方主观要求和客观教学需求的内容,使得教与学双方都具有积极实施阅读的内驱力,这也是“互慧型”阅读实施的先决条件。

2. 设置目标要坚持全面发展原则。摒弃目的指向考试的功利性阅读,“互慧型”阅读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既要保证有听、读、赏等可理解性输入,又要保证有说、演、写等形式的输出;既培养自主阅读的习惯,又培养良好的交流能力;既发展科学的阅读策略,又促进人文意识的形成,真正做到享受阅读。

3. 实施教学要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原则。“互慧型”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高效教学,从阅读材料的选择到教学实施,从学习策略的培养到课堂环节的安排都应该在教师的掌控之中, “互慧型”阅读真正体现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有权利选择与自身水平相适应的、符合自身学习兴趣的阅读材料,从而激发起他们阅读的原动力,学生讨论、释疑、展示、发问等环节都必须体现学生主体原则。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互慧型”阅读中的“师师互慧”能给教师互相交流提供机会,“生生互慧”能为学生搭建语言发展的平台,“师生互慧”能促进教与学的有效融合,“互慧型”阅读能弥补当前阅读教学的种种不足,让教师切实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引领学生享受异国文化的魅力,最终达到高效课堂的形成。

注:本文为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专项课题“初中英语教学‘同课异构的互慧实践研究”相关研究论文。

初中英语阅读的教与学探究 篇4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高低是反应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掌握情况。英语阅读是学生对所读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这是需要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它主要涉及的是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的预测、检查以及自我提问的能力。第二,英语阅读在促进学生的英语写作技能的提高、开阔学生的视野,以及增强学生的语感等方面都有帮助。第三,阅读也是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内容。

二、初中英语阅读教与学的有效途径

1.教师对学生英语阅读的教学引导。英语阅读教学指的就是英语教师对学生的英语阅读学习的指导。教师应发挥其主导作用,但是不能一味地指强调自己对阅读的理解,应给予学生一定地思考空间,而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也应具有充分的独立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自主性时,应注重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很强的时候,才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好地发挥,这就使得英语阅读的教学效果变好。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应对新课的导入环节给予足够的重视。可以说,新课的导入环节是对学生的阅读热情以及兴趣进行激发的关键所在。教师切忌对所讲的内容进行整体叙述,这样就使得学生对文中的内容被动地接受,没有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来获得,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不利于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其次,阅读教学设计应由浅入深。英语教师可以先进行简单的阅读开始,慢慢深入,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选择填空题的设置,就拿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Unit3 Is this your pencil?为例,教师可以以这个单元里的一些内容,设置一些选择填空题,比如,教师可以设置Tings in the classroom这样的选择题,并列出几个答案,让学生进行选择, 哪些东西是教室里的?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能提升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得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得到显著地提升。最后,教师应选择一些课外阅读,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扩大学生的眼界,使学生对英语学习有一个更为深刻、全面的理解。

2.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所谓的阅读能力指的就是学生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以及阅读之后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重点是在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从而学生能够更好的汲取知识和信息,对文章能够进行理解和分析,并对作者的情感做出正确的判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的途径,来提升学生英语的阅读理解的能力。首先,培养学生总结段落大意能力。众所周知,英语阅读教学并不提倡学生逐字逐句的阅读,而是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句子和段落上。培养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层次解读的能力。在开展教学的最初阶段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在阅读之初就寻找文章主旨的习惯,这能提高学生迅速捕捉文章大意能力,为下一步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培养学生对文章深层次内涵的理解能力。也就是对作者的意图和情感能够进行有效把握的能力。最后,就是对学生猜词以及读图能力的培养。这主要是对学生能够根据上下文来正确理解变化的词义,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三、英语阅读技巧的运用

1.浏览跳读式。这种阅读技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要对文章中的大小标题进行浏览,对文章的大体内容进行简单地了解,从而对文章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2.合作阅读时。最近几年,团体教学方式盛行开来,这种模式主要是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来提高自身阅读技巧和能力,使他们的词汇得到扩充,具体流程为:首先,是读前准备阶段,教师应对阅读材料的背景信息进行介绍。其次,对文章的细节阅读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训练学生捕捉文章关键所在的能力,并要通过对关键词的寻找以及对词义的正确猜测来取得帮助。最后, 就是对文章大意理解的阶段,教师应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通过学生合作完成任务的方式来理解文章。此外,教师还应组织学生对所学的文章进行巩固,帮助学生对文章能够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3.意群扫描式。这种阅读技巧并不是通过单个字或词来开展英语文章的阅读,而是以意群为单位而开展文章的阅读,也就是对全文的通读,来对每一段的重点和层次进行明确,它和浏览跳读式在帮助学生进行文章的阅读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四、结束语

教与学活动设计 篇5

第一,创设最佳学习情境

一、诗歌教学为什么要创设学习情境

(一)什么是诗歌的学习情境

教学情境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设置的具体场景或者氛围。教学情境的设置有一定的目的性,要适合于学生的学习需要,尽可能做到“境”的直观形象,还要突出一个“情”字。“诗歌学习情境”应是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所创设的有利于诗歌学习的“有情之境”,是一种人为优化的适于学习需要的典型环境,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着整合、熏陶、启智、激励的作用。

(二)适宜的情境有利于诗歌的学习

诗歌是主情的艺术,诗歌语言又是含蓄、凝练而跳跃的,使得诗歌文本意义的解读与情感的体悟都是难以把握的,一般来讲,诗歌的欣赏要从意象入手,品味意境,体悟情感,诗歌教学必然要创设适合学生解读文本的有情之境,诗歌学习过程中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改造与优化原来的诗歌解读图式。诗歌的学习情境既包括具体的教学情境,也包括诗歌文本中所蕴含的意境。诗歌课堂教学应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文本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互动关系,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学习活动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激活学生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美感,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二、学习情境创设的类型有哪些 诗歌学习情境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 直观引导型学习情境;知识领受型学习情境;问题探究型学习情境。

三、怎样进行诗歌学习情境的创设

(一)借助语言来描绘学习情境

设情境的语言,从内容方面看,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理趣美;从形式方面看,要做到修饰美、风格美、态势美。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富有感情地描述诗歌形象,同样能够诱发美感,引导学生进入诗境。用语言来创设诗歌的学习情境,不仅仅是在课堂的导入阶段,它应贯穿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课堂各环节的过渡语、疑难问题的点拨语、背景材料的交待语、学习结束的总结语等都要富有热情、富有激情、富有诗情。学生在有“情”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受到美好情感的感染与熏陶。

(二)联系生活来展现学习情境

诗歌的源泉是生活,是诗人情感的外化,诗人创作是缘情而缀文,学习诗歌是披文以入情,生活情景与诗歌中的情境本来就是相通的。所谓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就是把诗歌中表现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增进对诗歌的理解,寻找一个能触动学生心灵的基础。

(三)借助媒体手段来再现学习情境

这里的媒体包括电脑、收录机、绘图工具、网络、电视机、摄像机等。在课堂上常用的主要有播放音乐、展示图片、电脑多媒体课件等。

四、创设诗歌学习情境要注意的问题

(一)避免程序化

(二)立足于学生的需要

(三)量度上适可而止 第二,优化设计教学活动

诗歌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直接载体,现代诗歌的教学环节再多,归纳起来不外乎“读”和“品”。所以,教师要注重对“读”和“品”这两个环节的教学活动优化设计,使现代诗歌教学达到一种理想境界。

一、咬文嚼字,品味用语之美

这里说的咬文嚼字,是指在鉴赏现代诗歌时,对其遣词造句进行推敲、琢磨,细心体会精妙之处。诗歌语言是精炼的,内涵是丰富的,不仔细揣摩其语言,也就谈不上“鉴赏”了。推敲语句是鉴赏的基本方法。的。

二、反复美读,把握感情基调

诗歌语言精练、含蓄,有丰富的意境、强烈的思想感情。叶圣陶曾经说 : “文学这种东西,尤其是诗歌,不但要分析研究,还要综合的感受。所谓感受就是读者的心与人的心起了共鸣,仿佛诗人说的正是读者自己的话,诗人宣泄的正是读者自己的情感似的。”美读是开启鉴赏现代诗歌大门的金钥匙。

三、读好快慢停连的节奏

现代诗歌不像古典诗歌那样在格律方面有严格的规范,但也强调诗歌的节奏韵律,力求使作品具有一定的音韵之美。教学中要根据这些特点,引导学生读出作品的节奏和韵律,感受其音乐美,体验作者的诗情,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停顿是诗歌抑扬顿挫读起来有韵味和美感的基础。诗歌朗读还要把握诗的节奏。节奏是诗的生命,诗味恰从节奏中来。

四、加强轻读重读的指导训练

处理好重音,可准确地表达大小、强弱、轻重、褒贬等不同的概念。朗读时处理好读音的轻重,有利于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为了达到重音效果,可以采取重音重读、重音轻读、拖长音节等方法。重音重读是有意识地把某些词语读重一些,使音量增高,这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方法;重音轻读是一种比较技巧的读法,重音不一定要增加音量,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有些句中的词语却不能重读,而要适当减弱音势,减小音量,读得轻柔,这便是重音轻读。

五、学会通过语调和语气品味和表达感情

六、运用联想和想象,弥补诗歌空白

现代诗歌用语简洁却意蕴深厚,与其他的文学性文体不同,它蕴含着文字之外的深意,文字的符号下附载着意象,暗含着哲理,流动着音韵,跃动着情趣。学习或阅读现代诗歌时,我们往往产生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因为现代诗歌在解读上存在着许多“空白”,其空白艺术主要有两大类型 : 一是情感内容上的空白。作者在抒写独特感受的时候,在情感上有很大的跳跃性;二是语言手法上的空白,诗歌往往运用双关、暗示、婉曲、隐语等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现代诗歌语言模糊性很大,这些都能使诗歌形成“意在言外”的效果,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独特的审美体验,通过联想和想象用个性的体验和理解来填补诗歌的空白,显得尤为重要。

七、尝试拓展,丰富诗歌教学的内涵

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教师将诗歌的主旨内容统一整理,合理归类,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扩充和迁移。余映潮 老师非常重视这一联想归类教学方法,称为“联读”,“联读”的主要目的在于扩展,在于扩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它更多的时候用于精短诗文的教学设计,用“增容”的方式使这些课文在烘托、映衬中愈加显得精美。

课堂生成性问题的解决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的互动和合作。而在这互动的过程中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因此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也是新课程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的重要方面。同时,我们的课堂教学又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这意味着课堂教学必须具有一定的预设性,于是预设与生成就构成了新课程教学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共同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

第一,《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我最初的教学设计,重点在于学生的朗读与探究,学生通过朗读与交流,感受诗歌的说理,表达自己的体会。通过教师的指导,他们从初步感知到深入感悟,每个过程都离不开自我体验与思考,并且在交流中强化了对诗歌的理解以及情感体验。

但是,我们明白,课堂教学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因教材、学情、时间、环境、情绪的不同而生成出的新问题、新情况,这些问题和情况不会完全依附于教师的教学设计,甚至会与教师的设计背道而驰,这就需要教师在不改变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根据课堂生成随时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问题设置。

可以说,在不改变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共同商定学习目标、朗读表演、交替朗读、学生练习实际谈谈感悟、仿写都是处理课堂生成的结果,而且,这样的处理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第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诗歌教学中,处理课堂生成性问题,一方面要结合学生实际,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教学环节和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教学智慧,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理解也是处理生成性问题的必要条件。

在执教《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根据我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以及自己多年来积累的教学经验,我干脆连教学目标都没预设,采用非指标性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引导他们将诗歌文本当作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去触摸、去揣摩、去玩味。诗歌在启动了自我感知的生命体前迸发着无穷的魅力与内涵,课堂在真正的自主探究中逐渐生成。效果也不错。

诗歌是“发乎情”的,她需要学生“启其情而发其趣”,在宽松的表达交流中去探索、去品味。只有给学生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才能触动他们的创新思维,在“品”与“言”中得到情感个性的张扬,促使学生与诗歌文本进行了深层对话,不但有效地挖掘了诗歌的思想感情、意象意义、诗人写作时的语言表达、整体构思,还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去体味诗歌本身,敞开了自己的诗性情怀。而且教学内容真正产生于动态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学生也知道自己在学什么,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相辅相成

1.粗线条预设,为课堂生成预留空间。粗线条预设可以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多种“渠道”,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拓展广阔的空间。

2.有目的预设,使课堂生成精彩不盲目。有目的地预设,着眼于局部环节的精雕细啄,生成不是盲目、被动的 , 不是信马由缰,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是“深思熟虑”。有目的预设可以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沉着稳定、游刃有余、邂逅生成、演绎精彩,提升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思维与情感活动质量。3.灵活调节预设,创造动态生成,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4.敢于抛开预设,尊重课堂生成。当教学活动不能按照预设展开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乃至放弃教学预设,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尊重课堂生成。

教学评价分析

对于现代诗歌教学,最好的评价方式就是开展丰富多姿的诗歌实践活动,在增强学习趣味的同时,深化学生的迁移拓展能力,丰富学生对于现代诗歌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现代诗歌教学可以采取以下几种主要评价方式:

一、导学案

导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以学生为本,以 “ 三维目标 ” 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配合教师科学的评价,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自主发展的路线图。也是辅助教学评价的一种方式。

导学案应围绕知识点,从背景、基础知识、诗词主题、拓展延伸几个方面设计,既可以将学生自主引入学习正轨,又将学生可以自主探究理解完成的知识点在课下解决,这样,学生可以在课下先自我评价,课堂上教师也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共同研究解决重点与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二、知识检测,基础巩固

对于现代诗歌教学,检测题宜基础不宜偏难。它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明白学习的侧重点,维护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兴趣和热情。检测要紧紧围绕基础知识,检测字音字形、节奏修辞、语气语调、内容理解等,加强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评价,又让学生懂得如何去欣赏一首诗歌,无形中深化了检测题的评价功能。

三、诵诗、表演等活动

中学生富有朝气和创造性,不甘落后,乐于表现,那么,教师就要充分调动学生这方面的积极因素,从另一个角度实现诗歌教学的评价作用。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深化和迁移现代诗歌的学习,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才干的舞台,在朗诵、表演的过程中增加学习的趣味性,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四、创写诗歌,表达诗心

中学生本身就处于诗的年华,他们有着飞扬的创作激情,渴望用诗——这种最适宜于表达情感的文体去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因此,进行新诗写作,是新诗教学的不可或缺的环节。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应指导学生由易到难进行,可先进行仿写、改写,然后再进一步自我创作。

(一)仿写,放飞心灵

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让学生进行仿写练习,既能使学生充分感悟新诗语言的奥妙,又能提高其遣词造句的能力,进而与诗情相碰撞,充分理解教材。仿写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仿照例句进行延续性仿写,也可仿照例诗进行整段仿写。仿写时要注意借助联想、想象、排比、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独特的情感。仿写训练,既能使学生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又能充分感悟现代诗语言的奥妙,还能充分体验作者的艺术构思,进而充分理解教材中作者的诗情。

(二)创写,实现自我

中学生的年龄处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颠峰,有位哲人曾经说过:“每个青少年本质上都是一位诗人。”诗歌创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现代诗语言新颖、凝练,学生学习了现代诗,对现代诗有了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就会萌发写现代诗的冲动。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趁着学生读诗的激情未消,鼓励并指导学生尝试现代诗歌创作。

通过反复的朗诵吟咏,学生逐步把握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又通过诗歌语言、意象的深入分析,学生对诗歌潜藏的深层内涵有了理性的思考,再加上有了一定的文章鉴赏知识和技巧,可以让学生试着自创写作,清晰的表达他们内心的思考和沉淀。

《沁园春 雪》课例评析

授课教师:杨子文 评析教师:李卫东

一、切合新课标,生成新课堂

新课标的理念集中在四个方面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模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本节课的实施紧紧围绕新课程理念进行,在课程进行中始终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设置了朗读,动笔,交流表达的环节,三维一体,符合语文教学中多元化读写说的能力训练要求,对话作者的步骤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伟人情感和抱负的理解,更加提升了学生的责任和使命感。五步教学法的运用让学生从课前准备开始,课堂中小组讨论,从而完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品析语言的方法的训练便是很好的体现,本节课的学习不仅在课堂中,课下的作业要求便有动笔能力的训练要求。让学生不仅学在课堂,更是用在课下。

二、细化目标要求,高效完成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围绕着三维目标展开,字音字词、文学常识的积累在五步教学的第一、二环节中展开,时间要求高效。本课的重难点为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的品析上面,在课程的进行中,重头戏便放在了这上面,用时 25 分钟,细致的将内容解读,语言品析,情感理解,方法归纳这几项展开。

三、活动多样,服务教学

本节课设置的活动有朗读,包括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自读,单句自读等形式,通过不同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完成字音练习,情景导入,情绪渲染,品读语言的训练过程。本节课还设置了小组讨论的活动,主要体现在品析语言时方法的归纳与总结。本节课的难点在于此,所以小组讨论将有效的降低了学生攻克难点的难度。

四、师生互动,活跃课堂

本节课师生的互动主要体现在字音字词的学习,这部分以学生为主,教师订正补充为辅;互动还体现在朗诵的时候学生齐读与教师范读上面,让学生感受到情绪的表达;互动体现在自主学习环节中品析语言的部分,教师在初次在品析语言时候予以示范,之后便是学生为主的讨论和答案的呈现,教师予以补充。

五、评价工具多样性

本节课的评价工具主要体现在 1、教师的评价语言,本节课中教师评价语言多以激励性为主的语言; 2、学生自评,在互动性品析语言环节中,穿插着学生自评的环节,该环节主要针对语言品析方法运用是否到位; 3、同学互评,主要体现在第一、二中字词和文学常识的答案生成时学生的互评。

六、把课堂还给学生

诗歌的教学最容易出现满堂将知识点,或者教师一味的秀朗读而忽略的学生的感受,本节课的设置便是将朗诵还原本质,不作秀,真正通过朗诵让学生感受文章。教师的一味讲变成教师做示范,学生来模仿,教师抛出点,学生来训练,这样的设置便实现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所收获。我在语言品析的环节,一开始学生对于品析语言不能有很好的理解,方法上也模糊不清。这时候我便找一个程度较好的学生作为突破口,一边回答一边点拨,这样的示范性便起了效果,在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把这种方法进行扩散,训练几次,同学们就能将下阕的内容进行自己分析了。

《沁园春 雪》课例评析

授课教师:郑红蕊 评析教师:李卫东

纵观教学过程,它彰显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自始至终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学习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听说读写能力,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对于诗歌的教学,课程标准在各个学段的阅读目标中都有明确的要求,特别关注诵读。诵读是诗歌教学的基本策略。诗歌教学唯有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诗歌的意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诗歌教学重要的不是老师的讲解如何精辟,教学技巧如何精湛,而是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一遍一遍的诵读,在诵读中想象品位。这节课的执教者就十分重视引导学生的反复诵读:音读: 1.读准字音,节奏分明。2.把握韵脚,一字一顿。意读: 1.遣词造句 , 品析鉴赏.2.把握重音 , 读好领字。情读:感受情感,激情朗读。美读: 1.听读 2.分角色朗读。每一个板块的诵读,都有明确的目标,形成了小微课,就这样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理解诗人情怀。在诵读中想象品位,自然把学生带入诗歌所描绘的优美意境。如,在意读板块,遣词造句,学生从“顿”感受到了天气的严寒,变化之快;“舞”,写出了群山覆盖下的群山绵延起伏的景象,赋有动态美。学生的这些综合到一起就像执教者说的,形成“句典”。这可以说是学生思想的精华。

师生互动的生成性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情境中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共同思考与共同发展中产生的超出教师教案设计的新问题、新情况,即表现在言语、行为、情绪方式表达中出现的“节外生枝”的情况。在这节课中,在造句这方面,一位同学说了,运用“欲扬先抑”的说法,教师给予了肯定,进行了解说,并顺势抛出了“欲抑先扬”,一位学生展示了自己对这个词语的理解。这应该是师生互动生成性的体现。还有整节课中,学生鼓掌,这也是生成性的体现。他们的掌声是对展示者最好的肯定。联语写作中,一位学生自己写作:上片北国雪景,豪放壮美,气势恢弘,彰显中华本色;下片历史辉煌,雄才大略,后者居上,再展雄心风华。多精彩!这样精彩的写作一两分钟时间就能完成,是超乎教师的想象的。

初三的学生虽然对诗词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诗词的感情可以理解 , 但是 , 诵读能力、品位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的能力和写作能力却很欠缺。这是执教者对于本班学情的一个分析。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在围绕读、赏、写而展开。学生自由朗读、学生个人展示、学生听读、学生分角色朗读等,读的形式多样。赏,赏遣词,赏造句,赏情感。写,圈点批注,写联语,写句子。处处在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教与学活动的恰切性也做的比较好。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以讲读为主,满堂灌,而现在退居到引导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实践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执教者基本上没有“?”号,而是不提问,给学生以“抓手”,让学生读起来,想起来,写起来,动起来,成为真正的言语实践者。在读中找到了字词,找到了韵脚;在读中找到了“遣词造句”的赏析;在读中体会了词人的形象。而且,在课堂中,执教者特别重视学生的动笔能力,让学生在文本中圈点批注,把自己的感悟体味记录下来,还融入了“对联”,仿写,对文本内容进行了精炼的总结,板书让学生执笔,只要学生能完成的都大胆放手给学生,但这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一定圈子中,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执教者在意读板块,用这样的句式“......” 用得好 , 它写出了......;例:“欲”字写得好,它写出了词人的勃勃雄心。执教者规定了句式,作了示范,虽身在其外,一切却又都在掌控之中。

教与学的互动 篇6

关键词:交际教学法;大学英语教学;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07)12-0023-02

交际教学法主张从使用语言为出发点,要求教学过程交际化,强调在语言运用中学习语言,达到交际目的。从其教学原则上看,它以功能为纲,强调从内容入手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交际教学法自产生以来一直被各国外语教学界大力倡导和运用,虽然它有很多不足和需要完善之处但是实践证明,交际法是适应现实需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外语教学法思想。大学英语课程是学生在高中基础英语阶段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对学生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学生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在互动、合作、讨论的氛围里发展和提高语言交际能力是任何一位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从介绍交际教学法产生的理论背景入手,结合教学实践论述交际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实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交际教学法产生的理论背景

交际教学法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语言学家Hymes的“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理论和Chomsky的“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语言运用”学说是其理论基础。20世纪6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Chomsky对结构主义语言原理提出质疑,他指出语言的独特性与多变性不是语言的结构性原理可以概括的(Richard & Rodgers,2002:153)。随后语言学家Hymes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他指出交际能力涉及了潜在的语言知识和能力。交际能力是运用我们学过的语言知识点来正确而有效地在各种场合中和不同的人进行交际。他认为一个人的语言掌握得好坏,不仅仅取决于他会造很多的符合语法的句子,也取决于他是否能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20世纪70年代,语言学和心理学的研究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语言学研究方面,转换生成语言学已逐步开始取代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主导地位,功能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也有了长足的进展。在心理学研究方面,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极大地动摇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统治地位。国外应用语言学界和外语教育界开始对外语能力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和认定,并开始大力倡导交际教学法运用,由此诞生了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LT)。交际教学法是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强调在语言运用中学习语言,培养交际能力的一 种教学方法体系。交际法使语言教学观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在外语教学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二、语言交际能力与交际教学法

交际能力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提出来的,而后Canale & Swain(1980)又将其补充概括为4个方面:1.语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包括对词汇,构词规则,语音,句法等方面知识的掌握,是指正确理解和和表达话语(utterance)、遣词造句的能力。2.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指交流时对所处不同的社会语言环境的理解和表达话语的能力。包括对角色关系(rolerelationship),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status of participants)和交际目的(purposes of interaction)的理解能力。交流应该在语义和所处语言环境两方面都是适当的。3.语篇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指将语法和意义结合在一起,用口头或书面形式连贯地表达不同种类语篇的能力。语篇的完整统一通过语言形式的衔接(cohesion)和语义的连贯(coherence)来实现。4.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为了加强交际效果或弥补由于缺乏交际能力等因素引起的交际中断所使用的策略,包括言语(verbal)和非语言(nonverbal)两方面。策略能力也是在交际过程中的应变能力(Richard & Rodgers,2002:160)。

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es)是培养学习者上述能力的一种在课堂实施的教学方法,但它并不是一种单一的,固定的教学模式,它的核心内容是“用语言去学”(using language to learn)和“学会用语言”(learning to use language)。交际法的运用要遵循以下原则:(1)沟通原则——实际的沟通情境会增强学习效果;(2)任务原则——籍由语言沟通来完成任务的学习型;(3)意义原则——教学内容对学习者能产生意义能增强学习效果(Richard & Rodgers,2002:161)。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在多数情况下处于某种“交流”,“交往”,“交际”的场景中,通过听、说、读、写等具体的行为去获得外语知识和交际能力。

三、交际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的可行性与实践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大学英语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学活动不但要有利于语言能力的训练,也要有利于交际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要强调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对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性的培养。大学英语课程是学生在高中基础英语阶段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对学生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提出可更高的要求。每一位大学英语教师都会思考如何使学生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在互动、合作、讨论的氛围里进一步发展和提高语言交际能力。交际法教学从学生使用语言这个实际出发,要求教学过程交际化,强调在语言运用中学习语言,达到交际目的。从语言教学的角度讲,就是强调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交际教学法不失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方法之一。对于学生来说,在大学英语课堂上采用交际法是可行的和必要的。这是因为,首先高中基础英语阶段已为学生的英语知识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学生一般已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能力。其次,学生有参与课堂讨论、使用目的语、拓展知识面以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和愿望。

交际法的根本特点就是它所采取的一套方法能促使学习者用正在学习的语言来进行语言活动,这些活动有目的性,有交际意义。教学因此要为用语言进行有效实践创造条件,要把学习手段与最终的目的即为交际的目的而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紧密结合起来。根据交际教学法的基本原则和大学英语课程中灵活多样的题材,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常采取下方法来达到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目的。

(一)设置任务

任务的设置要以激发学习兴趣和成就动机为出发点,使学生在感知、认知知识的过程中自我发展(Maslow 1971) ;活动可围绕教材但不限于教材;要以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实际交际活动为参照,不仅要有利于学生英语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发展和运用能力的提高,还应有利于促进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协同创造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和锻炼;任务设置既要有利于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交流与学习,还要有利于师生之的互动(杨翠萍,刘鸣放,2005)。

具体方法:1.设计题目,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在课前收集相关资料;2. 课堂上各小组将分别针对不同的题目相互交流进行信息互补,达到完成任务的目的。3.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课文结构、段落大意,教师要求学生根据他们以前所学知识来归纳课文的重点、难点。学生通过使用语言以及相互间的协作来完成任务。4.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总结。

学生通过完成任务, 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个性与潜能,达到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目的。

(二)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的目的主要是信息共享及丰富知识,从而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同时也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从而使课堂更加活跃高效,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具体方法:1.自我陈述——由学生陈述所学章节的主要内容。2.问题展示——小组内学生分别找出所遇到的难理解和有争议之处。3.小组讨论,反馈信息。4.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

小组讨论这种方式适用于各种题材的课文的组织教学,可以针对课文的不同方面展开讨论,如课文背景知识介绍,词汇、句法、修辞等语言点的分析等等。由于小组的成员比较了解相互间的语言问题和需求,所提高出的问题往往有代表性,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讲解。这种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别运用任务设置和小组讨论,也可以将两者结合在一起。这里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3册第4单元 Section A为例,具体说明在英语教学中笔者是如何运用交际教学法来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

第一步:根据课文内容,我们首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设计了如下5个题目,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在课前收集相关资料:1.The statue of Liberty 2.Barbie 3.American Gothic 4.The Buffalo Nickel 5.Uncle Sam。课堂上各小组分别针对不同的题目相互交流进行信息互补。

第二步:学生运用“自上而下”( top-down)和“自下而上”( bottom-up )的阅读模式和“略读和扫读”(skimming and scanning)的阅读技巧,从语篇层次上理解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第三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课文结构、段落大意,教师要求学生根据他们以前所学知识来归纳课文的重点、难点以及重要的语言点。

第四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普遍性问题进行和重要的知识点进行讲解。

第五步:教师要求各小组分别在课前准备和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5个题目进行自由谈论,交换看法。训练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

四、启示

交际教学法在我国得到广泛运用已有10几年的时间了,实践证明它是培养和提高学习者语言交际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但在运用它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学习者力求表达意义时往往忽略了对语言结构特点的掌握。另外,交际教学法对教师本身的语言交际能力的要求使得我们很多非本族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时感到力不从心。针对以上问题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教学中教师和要重视对语言结构的传授。在设置任务时把语言结构与语境和功能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语言结构的多样性和语言功能表达的多种可能性。

参考文献

[1]Richards, J and Rodgers, T (2002)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吉哲民,李冬梅.浅谈中国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J].外语界,2001,(3).

浅谈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的教与学 篇7

一、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之思考

首先,改进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是学生系统学习知识的第一场所,教师要起到引导、教授的作用,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接受知识。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现在课堂教学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教学的模式化,二是标准答案的局限性。这些都阻碍了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一方面,课前教师要认真备课,查阅各种资料,可考虑使用多种多媒体教学方式,使学生感觉新颖而有兴趣。另一方面,针对标准答案的局限性与学生的被动状态,可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课堂分组讨论、自主讲课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其次,引导学生学会精读。学生在拿到一篇文章时,往往不知道从哪下手,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章的美,领悟深层次的意蕴,准确地说就是咀嚼欣赏。具体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为把握作品形象、领悟作品意蕴所进行的“披文入情“”动情观照”的精神活动。现代文阅读中的咀嚼,是把文本内容融会贯通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时应循循善诱,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式,调动感官静心咀嚼文本。 要“嚼”出文眼:文章中表达主旨或中心思想的句子就是文眼;要“嚼”出文脉:在阅读过程中要理清行文思路,解剖文章结构,总结表达方式和描写手法及作用,使文脉清晰,达到宏观上把握,微观上理解的效果;要“嚼”出内蕴,含义丰富的文章,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去体会。这才能读一篇当十篇,从根本上掌握阅读的技巧,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学生日常备考策略之思考

1.培养对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学生如果不喜欢阅读,没有兴趣,那就会把现代文阅读当成一项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就会成为思想上的负担,逐渐会产生抵触的情绪,甚至放弃。同时,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外延,除了课堂上的学习之外,一定要以丰富的课外阅读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一方面培养学生对阅读的浓厚兴趣, 另一方面让学生扩大知识面,在阅读中进行感悟和体会,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最终使学生对现代文的感知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2.日常做好语文基础知识的储备。要想提升阅读能力, 平时就必须做好语文基础知识的储备。语文基础知识内容庞杂,所以积累的过程是枯燥而繁琐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基础知识包括基本的字词知识,还包括必要的文体知识。根据中考题型的考查规律,在现代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包括文体知识的讲解,如常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根据文体的不同,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如说明文阅读注重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文的语言等,记叙文阅读注重记叙的顺序、行文思路、人物形象、常见表达方式及作用、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等,议论文阅读注重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及作用等。

3.坚持写读书笔记与心得体会。在培养起学生对阅读的浓厚兴趣,并拿起了书籍之后,还要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写读书笔记,学会写批注。这样就不但学会阅读,更从中获取了知识与感悟。在日常的课堂学习中,教师会指导学生对一篇现代文进行阅读分析,知道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好在哪,有什么独特之处。同时,还会学习领悟文章中段落的结构、文章的写法思路、句子的语言美等,这就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就要把这些阅读的方法与技巧运用到文章中去,看到文辞兼美的文章可以写下自己的感悟与心得,这样就把阅读与写作很好地结合起来,不仅培养了阅读能力,还能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生可以做两个本子,一个名句名段摘抄,作为日常背诵,为作文做准备,另一个就是读书笔记,相信只要坚持下来,肯定会有质的飞越。

阅读教与学 篇8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 笔者认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应该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阅读水平, 另一种是可能的阅读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阅读最近发展区。阅读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的阅读最近发展区, 并超越其最近发展区。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不能了解学生整体和个体阅读水平, 再加之学生本身对材料的选择、问题的解决方法、能力的提高途径等也缺乏把握, 没有反馈的渠道, 所以造成了教师难以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一现象, 而“互慧型”阅读恰好解决了这一问题。

2.教学目标的设置不当

很多教师在制订阅读课型的教学目标时不实事 求是, 一些教学目标制订过低, 注重阅读的工具性, 忽视了人文性, 注重表层阅读目标, 不注重深层阅读目标, 甚至根本没有制订情感目标;有些阅读课型的教学目标制订过高, 目标太过笼统、模糊、高而空, 属于课程目标, 难以在短期达成。无法设定和达成合理的阅读教学目标。

3.阅读材料量少质低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初中英语五级的阅读量要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 平均每周阅读量要达到3800词、13篇文章左右。而目 前初三的 学生学习 时间紧、作业多, 平均每周阅读量不超过2000词。阅读材料质量低, 很多教师往往是使用现成的、陈旧的阅读材料来作为练习内容, 缺乏新鲜的阅读材料, 也很少研究思考开发阅读资源。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练习、思考、指导、总结、提高的过程, 在实际教学中大 多数教师只是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学习策略, 学生在模式化的课堂上鲜有时间品味优美词句、精巧构思、人文知识以及文本透露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 学生成了阅读理解的机器。

二、“互慧型”阅读的含义

“互慧理念” (ReciprocityTheory) 是笔者所 在学校在多年实践“自能教育”和“个性化教学”并积累了相当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 “互”即“相互”, 主要指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慧”即“智慧”, 指集体之间、个体 之间相互 作用后所 迸发出的 智慧。“互慧理念”受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和现代英语教育思想的影响, 重视教育主体间相互作用、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过程, 认为教育活动的本质是教师与学生的特殊交往实践过程。其形式主要包括“师师互慧、生生互慧、师生互慧”等, 三种主要形式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师师互慧”指阅读前备课组成员一起制订阅读目标, 讨论学生现有水平, 选择有效的阅读材料, 研究可能碰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确定评价机制以及准备检测项目, 敲定需要拓展的人文信息, 互相学习、借鉴, 提升教研能力。“生生互慧”指在阅读前, 学生集体讨论兴趣所指, 把意向反馈给教师, 从教师确定的阅读文本里选择适合的材料;在阅读中,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释疑解惑, 提升解题能力;在阅读后, 学生深入思考阅读的技巧和心理感受, 挖掘作品 的文化内 涵, 提升自身 文化意识。“师生互慧”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阅读前师生商讨确定材料;阅读中学生帮助教师得知学生的问题所在, 教师思考解决途径, 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比较满意的答复;阅读后互相交流, 进行思维的碰撞, 教师帮助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透彻理解。

三、“互慧型”阅读的积极意义

1.“互慧型”阅读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直接影响语言的学习。积极 向上的情 感态度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互 慧型”阅读是 教师和学生情感交流的有效渠道,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学生互相了解,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教师了解了学生的需求和喜好, 学生乐于和教师交流, 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 不同学生取得相应成功体验, 促进了学生积极情感态度的发展, 从而达到有利于语言学习的心理状态。

2.“互慧型”阅读有利于改进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

教师可以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习策略, 改进自身的教学策略。“互慧型”阅读中, 教师通过“师师互慧”、“师生互慧”研究和调整教学策略及方法, 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必要的指导和咨 询, 在教学中 积极渗透 和示范学 习策略, 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生生互慧”中,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策略是否合适, 观察他人成功的学习策略, 尝试不同的学习策略, 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从而改进学习方式, 形成自主的终身学习能力。

3.“互慧型”阅读有利于学生形成“文化意识”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 意识。阅读教学如果只是让学生单纯记住文本里的单词, 掌握其中的语法知识, 了解部分复杂的句子结构, 哪怕再加上培养阅读技能, 那还是不够的, 还必须让学生对所读文本所负载的文化有所了解。在“师师互慧”中, 教师们一起讨论阅读材料涉及的具有文化特异性的内容, 对比本国和他国文化的异同, 确定代表主流文化的阅读内容, 给学生提供机会探究式、讨论式学习, 学生能在自身已有基础上循序渐进地了解相关文化内容, 从而提高跨文化意识。

四、“互慧型”阅读实施的几个原则

1.选择材料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互慧型”阅读的材料选择是民主、开放的, 教师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在学生意见之上, 教师和学生应该平等对话、共同磋商, 真正赋予学生自主选择权, 实事求是地选出符合双方主观要求和客观教学需求的内容, 使得教与学双方都具有积极实施阅读的内驱力, 这也是“互慧型”阅读实施的先决条件。

2.设置目标要坚持全面发展原则。摒弃目的指向考试的功利性阅读, “互慧型”阅读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充分调动 学生各种 感官, 既要保证 有听、读、赏等可理解性输入, 又要保证有说、演、写等形式 的输出;既培养自主阅读的习惯, 又培养良好的交流能力;既发展科学的阅读策略, 又促进人文意识的形成, 真正做到享受阅读。

3.实施教学要坚持 教师主导 和学生主 体的原则。“互慧型”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高效教学, 从阅读材料的选择到教学实施, 从学习策略的培养到课堂环节的安排都应该在教师的掌控之中, “互慧型”阅读真正体现一切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有权利选择与自身水平相适应的、符合自身学习兴趣的阅读材料, 从而激发起他们阅读的原动力, 学生讨论、释疑、展示、发问等环 节都必须体现学生主体原则。

阅读教与学 篇9

1.背景分析,提高理解力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基本任务是丰富知识、发展智力、塑造品格、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在阅读能力训练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走进文章,走进作者的心境,真正地与文章融为一体, 达到感同身受、自我阅读的效果。在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时,为了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学生需要联系创作背景: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当时国家的形势正内忧外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毛泽东面对严峻的形式,一句“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则展现了伟大的抱负和战胜一切的信心,气势磅礴。学生只有进入特定的时代以及诗词所营造的意境, 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诗人的情绪和思想情感。

2.激发联想,培养创新力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往往将自身独一无二的生活体验和思想观念融入到文本中,从而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阅读的开放性和自由性特点为学生进行阅读“再创造”活动提供了可能性,以联想和想象为催化剂的阅读不仅能够愉悦学生的身心,洗涤心灵的尘埃,而且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创造性阅读,即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到文本的解读中,并借助想象的翅膀,从中得到新鲜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

依旧以《荷塘月色》一课为例,文章第四段分别从荷叶、 荷花、荷香、荷波和荷韵五个方面,展示了月下荷塘的美景。 作者极尽修辞之能事,将荷叶比喻成舞女的裙,将荷花比作姿态娇媚、神情羞涩的女子,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甚至运用通感的手法将嗅觉和视觉感受巧妙地融为一体,使读者全方位地感受月下荷塘的优雅和宁静。作者极富想象力的描写不仅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联想、使人浮想联翩,而且还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创新能力。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可以向学生播放课文的录音,伴以抒情、安静的轻音乐。学生可以闭上眼睛,随着文字的流动自由地展开想象,并在脑袋中形成具体的画面。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谈一谈自身的感受,或者通过画画的方式将自己想象的画面记录下来。

3.深入挖掘,培养审美力

如在学习《荷塘月色》一课时,教师首先可以要求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分别从“心情变化”和“游踪变化”两条线索出发来探寻文章的脉络,以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 探究作者情感路线。我们可以发现全文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为排遣不宁静,作者沿着“家———小路——荷塘———家”这一条线路进行散步。经过这一梳理,行文自然是一目了然。接着,教师可以挑选重点语句进行鉴赏,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如文章第五段,作者细致刻画月光,以表现月色的迷人,特别是一系列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 等)更是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月光映照下荷塘美丽的景色。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如“画”字有 “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 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通过对字词的赏析,不仅可以体味作者写景的高明手法,而且还可以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最后,教师要重新回到整篇文章中去,实现认识的升华。 学生重新回到文本中,不免会提出这样的疑问:一夜畅游,作者是否真的找到了心灵的宁静?

阅读教与学 篇10

一、走进绘本, 看图读文

绘本是通过优美的语言和图画表现出来的, 这些语言和图画只有成为朗读者自己的感受读给孩子听, 才能被接受。当教师把图画书所表现的最好的语言用自己的声音、用自己的感受来讲述时, 这种快乐、喜悦和美感才会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绘本的体验才会永远地留在聆听者的一生当中。因此, 绘本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用动作、神态辅助语言来“演”故事, 用生动、夸张的手法来呈现故事, 用预告精彩片段来吸引学生课外阅读, 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如: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讲述的是有一只像孩子的小兔子和一只像妈妈的大兔子, 小兔子像所有的孩子一样爱比较, 它们俩在比赛谁的爱更多一些, 大兔子用智慧赢得了比赛和小兔子稍微少一点的爱, 可小兔子用它的天真和想象赢得了大兔子多出一倍的爱。为此, 组织孩子们进行《猜猜我有多爱你》阅读时, 当我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深情地来为大家朗读时, 竟有孩子泪珠闪烁。孩子们在我的深情演绎中, 受到了感染。

二、激发兴趣, 观图识文

好的绘本在讲述故事的同时, 会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会提升学生的观察力, 丰富他们的想象力, 升华他们的精神境界。在绘本阅读过程中, 要重视学生读图能力与想象能力的培养。可以选择最富想象、最动人的图画引导学生细细地观赏图画中的形象、色彩、细节等, 感受画面所流露的情感、所表达的意蕴, 遐想文字以外、图画以外的世界, 引导学生能力的提升。如:《逃家小兔》中是用重复的句型来连接画面, 构成旋复式的结构。用简单同一的句式“如果你变成, 我就变成。”的句式将故事串讲下来, 整个故事充满了想象。导读这样的绘本时, 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这旋复式的结构, 引导孩子们参与到推演故事情节的过程中来, 引导孩子猜想情节, 让故事在孩子充分想象中完成衔接。让孩子参与其中, “如果你是兔妈妈, 你会怎么变, 让小兔回家呢?”在孩子饶有兴趣的猜测中, 来推进故事的情节, 体会妈妈对孩子那浓浓的爱, 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 从而使孩子爱上阅读。

三、引导阅读, 感悟图文

绘本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是图文合奏的。说得抽象一点, 它是透过图画与文字这两种媒介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交织、互动来讲述故事的一门艺术。一本好的图画书, 能让一个不识字的孩子仅看画面也能“读”出各大意。一般来说, 图画书都有一个精心设计的版式, 封面、扉页、环衬、正文以及封底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文字与图画相互依存, 依靠翻页推进情节……所以, 在绘本阅读教学中, 千万不要急着翻页, 而是要让孩子仔仔细细地去看那些图画, 引导孩子在看图中读懂故事、发现细节、感悟内涵。在绘本里, 图画不再是文字的附庸, 而是图书的生命。在绘本阅读中, 千万不要急着翻页, 而是要让学生静下心来, 仔仔细细地看那些图片, 不放过每一个细节, 指导学生在看图中读懂故事、发现细节、感悟内涵。如在在阅读绘本《大脚丫跳芭蕾》时, 当贝琳达因自己的大脚而被评委们认定不适合跳舞的时候, 贝琳达的心情是如何的呢?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细节, 从图中感受到贝琳达此时的心情, 贝琳达独自躺在浴缸里, 画面以灰色为主, 灰色好像乌云, 映衬她灰心难过, 莲蓬头滴下的水滴仿佛是贝琳达伤心的眼泪, 通过图片色彩的熏染, 进一步凸显了人物的心里变化, 这也正是绘本的魅力所在, 教会学生不仅关注故事本身, 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阅读绘本要注重抓住图片来感悟人物的心里变化。

四、联系生活, 体验图文

图文并茂的绘本吸引着孩子, 也是绘本的价值和魅力所在。它没有一句教条, 却能满足孩子的成长需要;没有一丝说理, 却能启发孩子的深入思考;没有一点儿喧闹, 却能激起孩子的会心大笑。在绘本阅读中“让孩子像个孩子”。通过阅读绘本, 孩子们不断进行着情感的体验, 凭借着阅读, 情感得到了提高和升华。在孩子们的世界里, 轻松愉快的阅读能埋下影响终生的良好情感。如:在《妈妈心妈妈树》、《猜猜我有多爱你》、《逃家小兔》等的阅读中, 孩子们能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 不仅丰富了孩子的情感, 而且也激发孩子的爱心。在《我有友情要出租》的阅读中, 让孩子明白友情就在身边;在《大脚丫跳芭蕾》的阅读中, 让孩子明白有梦想就一定要坚持, 千万不能一遇到挫折就放弃, 只要坚持不放弃, 机会一来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孩子们在与绘本进行心灵对话中, 在闪烁着人性光辉、充满大自然和谐和童真童趣的字里行间徜徉时, 必定会开阔眼界, 丰富内心, 升华境界, 健全人格。

五、学用结合, 续写图文

谈《电工基础》教与学 篇11

关键词:电工基础 教法 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1(b)-0133-01

1 电工基础的特点、要求及学生现状、问题的分析

《电工基础》是电类或非电专业的技术基础课,它的任务是阐述电工技术中电磁现象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分析方法。它是一门理论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学科,广泛地应用于近代电力工程、通讯、控制及其它系统中,是从事工程类专业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知识综合性强,要求学生有一定数学、物理知识底蕴。从教学主体来看,职院(校)学生绝大多数均为数学、物理知识贫乏,抽象思维、综合分析能力欠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思路跟不上,学生预习看不懂,这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面对这一状况,及时探讨出掌握好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是摆在《电工基础》课教师面前的紧迫的课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尝试,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概述如下,以与同行商榷。

2 注重学科横行迁移,提高教师善引善导能力

2.1 注重学科横行迁移,增强教学过程的整合性

任何學科知识都有其内在的逻辑性,现代科学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使得不同学科知识相互交叉、相互影响,这便是横行迁移。学习《电工基础》要求用到三角函数及高等数学的复数知识、微积分以及物理中的电学知识。学生能把上述有关的知识掌握好了,则《电工基础》的定性、定量分析就比较容易理解。因此,在开设《电工基础》课之前,与有关的数学、物理教师就《电工基础》对数学、物理知识的要求共同协商是非常必要的。另一方面,在讲授过程中,还应把《电工基础》在后续专业课中必用知识加以重点强调,真正做到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这样,打破了“各家自扫门前雪”的封闭式的单科独进教学传统,使学生能系统地把握知识的重点,增加知识的连惯性,使教学过程成为知识的整合过程。

2.2 深研教材、教法,提高教师的善引善导能力

理想的教学活动由两方面来衡量:一是知识的传授,二是情感的交流。教师只有吃透教材,使自己的智能水平超越于教科书内所蕴含的智力水平,把凝聚在教材以及其它承载物之上的智慧、情感、技能、方法转变为自身的技能方法,努力提高在教学过程中的善引善导能力,深入浅出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2.1 精心备课,精编教案

备课是一个深研教材、广博参考书、精心设计、认真编写、反复修补和及时总结的过程,而编写教案是备课的劳动结晶及文字记载。

2.2.2 了解学生,因才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考虑如何教,同时也要研究学生怎么学。在《电工基础》教学中,宜将学生分三种类型引导,对智商较高的学生,鼓励他们自学,并提供相当难度的思考题,鼓励多看参考书,开阔视野,探索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智商一般的同学要求他们消化每一堂课的内容,多做基本练习题;对智商稍差的同学,鼓励他们多问多练,使他们懂得“苯鸟先飞、勤能补拙”的道理,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建立自信心。

3 研究学生的知识结构,采用变式教学

3.1 比较记忆法

《电工基础》规律性强,有些概念、性质可通过比较来记忆。例如,在讲授交流电路中的理想元件时,首先分述电阻、电感、电容元件上的伏安关系→有效值及相位→功率关系→元件的特性,然后,引导学生列表总结比较。如表1。

这种总结比较,使学生对三种元件的性能一目了然,便于记忆,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3.2 预习与精讲相结合

《电工基础》内容多、课时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采用精讲的办法来解决。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否则达不到效果。在预习之前,应给学生设计自学提纲和思考题。例如,如何提高功率因数一章,可提纲为:

(1)为什么要提高功率因数(理由)?

(2)怎样提高功率因数(几种方法,重点用哪种,为什么?)

这样通过预习对新授课内容概貌有所了解。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课堂讨论,八仙过海,各述己见,有的放矢地引人新问题,使教与学相互融洽,以便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之效果。如上述提纲中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从理论上说方法有许多,但在工艺上有的很难实现,精讲常用的并联电容法,学生就明白了实践生产中为什么都采用这一种。这种预习→讨论→精讲→总结的方式,使学生学得活,掌握得牢。

3.3 以优携差,整体提高

在《电工基础》教学中,笔者建立了一种由《电工基础》学科爱好者组成的主网络与其他学生组成的副网络的网络系统,该网络的任务是:解决课堂上未弄清的疑难问题,进行每章小结。解决途径为:当网络中的网员有问题时,如作业不会做,反映给主网络网员,主网员共同协商解题方案,并推荐一人或几人共同完成讲解,包括解题的方法、思路、多解性,板书其步聚、要点。学生之间可质疑讨论,每章小结采用答记者问的形式,主网络成员站于讲台上,回答副网络成员的提问,主网络成员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进行重点讲解。这种在教师指导下以优携差、整体提高的“扶着走”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灵活性、参入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能发现电工爱好者苗子,将这些学生送到电工课外小组培养,很快成为教师实践教学的帮手。

4 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动手能力

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教学是培养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技能技巧尝试生产实际操作,启迪创造性思维,培养多种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可缺少的一环。

4.1 通过实验,加强基本操作技能训练

在《电工基础》的教学中,首先要充分利用课堂演示实验进行操作示范,给学生正确的操作引导,其次是有计划、有目的安排学生的基本操作训练,在实验中教师和电工爱好者苗子共同对学生操作进行辅导和纠正,这样使基本操作和训练贯穿在整个实验教学的始终,达到了巩固和熟练的目的。另外,针对专业精选实验项目,优化实验内容。

4.2 通过课程设计、实习,训练系统操作技能

《物理》的教与学 篇12

1 结合生活实际

学习应该是一个快乐的认知过程, 学习不能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 学习应该结合生活, 教学中, 我深深体会到, 很多学生听不懂, 文化基础普遍薄弱, 作业做不来, 学习兴趣不高, 整天混日子。但只要你结合实际, 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已知的素材为出发点, 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提问, 以引起联想, 自然地导入新课, 那学生就很容易掌握.如多盏日光灯应如何联结, 串联还是并联呢?实际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日光灯用电器等一般电压都是220伏, 而并联电路电压处处相等, 才能让每个用电器保持220伏, 同时, 不同的用电器, 采用串联, 能不能正常工作呢, 所以应该采用并联。其中一盏灯坏掉了, 别的灯还会亮, 为什么呢?如果电器都采用串联呢?别灯还会亮吗?同时, 做两个实验, 一个是电灯的串联一个是电灯的并联, 看一个灯坏了, 各自的现象, 从而得出为什么要采用并联。

2 要善于运用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比喻

物理是研究很多电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在讲解抽象的规律时, 教师要注意运用语言技巧, 形象的比喻,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方便学生的理解。比如, 讲到电动势, 电压之间的关系时对学生来讲是非常抽象不容易理解, 但我们可以把电压比为水压, 在水压作用下, 水才会由高处往低处流, 而电流呢, 只有在电压作用下, 电流才会从高电位流向低电位。而电动势比为抽水机, 高处的水在水压的作用下流下来了, 要如何不充高处的水呢, 所以要用到抽水机, 抽水机把水从低处往高出抽, 同样的而电动势把正电荷由低出往高出送, 形成一种闭合回路。再着, 在上课时, 要结合生动的例子, 如讲到短路, 什么是短路呢, 比如火线碰零线, 会出现火花, 说明了什么?电流大, 会造成火灾。

3 应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根据技校电工类学生所从事职业的实际需要, 确定学生应具备基本的电学知识和动手能力。对教材内部分深度, 难度较大的部分应结合实践来教学, 尽量化繁为简, 在保证学生具有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 加强实践性教学。通过实践可以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内容, 自感互感现象, 不如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日光灯的安装, 上理论课时讲了一大堆理论知识, 学生还是一窍不通, 还不如让学生亲自动手安装一下, 体会一下。还有通电导体在磁场中的受力, 结合实验进行现场示教, 然后再结合课本中的内容进行接受、分析, 免得纸上谈兵,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弄清所学内容意义, 抓住要点和关键。同时引进了实践性内容, 本身也使得学生有机会动手, 提高动手能力, 加深印象, 适应以后作为一位技工的需要。保证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使教材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成功的实验往往能使学生加强自信, 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4 演示实验与理论结合

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是一种有效手段, 它将枯燥无味变为生动有趣, 把抽象的东西变为具体化, 能更好的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演示直观鲜明形象, 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感知各种现象的联系。观察事物的变化过程, 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双控开关做一个双控开关控制电灯实验, 每个开关都可开可关, 一下子提起了学生的兴趣, 然后再结合理论一一解释.演示的导入, 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形象, 促成学生学习积极性, 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 演示前, 要做好充分准备, 要根据教学大纲, 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明确其效益。要使学生明白演示的对象, 演示的目的, 演示的结果。通过演示, 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5 由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人们认识事物总是遵循由未知到已知, 由低级到高级, 学生学习也是这样。因此在教学中, 可以把旧知识作为新知识的起点。由复习旧知识入手, 在旧的知识上加点变化, 导入新知识。

在复习旧的知识时, 会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形成记忆, 让所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进而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熟练所学科所要掌握的基本的技能与技巧,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解题规律, 进一步总结解题方法, 提高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的做法是这样, 教师先简要交代本节要复习的主要内容与要求, 再由老师系统回顾基础知识, 弥补学生的知识缺漏, 使学生形成记忆与结构, 然后, 选取一些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再给学生课后独立练习。最后, 教师有针对性的有目的性的辅导, 完成后, 教师与学生共同小结与讲评, 并归纳、总结解题方法与规律, 最后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进一步进行巩固。这里需要注意的是, 在复习旧的知识时, 要有系统, 基础, 重点。对学生有针对性, 主体性, 精选所学内容进行指导, 以及顽固, 而不是胡乱取用。

由旧知识导入新知识时, 要注意创设问题的情境, 力求使新课教学在复习旧知识点后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使新课导入自然、合理, 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 从而让学生初步明确了将要学些什么?如何学?怎么学?运用以旧扩新、温故而知新, 成为了新知识的支点。

6 要做到真正理解

平时, 学习本课程, 应深入理解物理概念, 掌握基本知识的内容, 弄清公式的使用条件和公式间量之间的关系, 单位的换算。如功率的计算P=UI、P=I2R、P=U2/R三个公式之间的联系, 各自分别适用的范围, 各自的区别与联系, 还有如无功功率, 电容, 电感不消耗电能, 为什么还要引进无功功率、无功功率的意义、无功功率与有功功率的异同, 并运用这些基本知识来分析电器的工作原理。这些就要求学生下苦工, 认真去掌握。

7 结合多媒体教学

纯粹的黑板加讲授教学是枯燥无味的, 随着社会科学发展, 电脑的普遍应用, 课堂教学中结合多媒体进行己成为一种趋势, 并且体现出了其独特的优越性。多媒体技术在课堂内的运用已普遍。成为提高技校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也为学生的创新知识和探索知识, 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电脑集中文字、声音, 图片影像等集于一体, 动与静的结合、图片与文字并茂, 营造出逼真的生活情境, 使活泼的教学气氛生动活泼的, 使学生耳目一新, 具强大的吸引力, 激起了同学们的学习知识的兴趣, 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 实用高效。借助多媒体可以使学生不受时间和空间, 历史和现实的限制, 有些现象很难感知的, 而利用多媒体可以突破微观和宏观的限制, 是现象由远变近, 由大变小, 由无变有, 由快变慢, 使教学生动有趣, 形象生动, 直观有, 便于学生理解。

8 课堂的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时, 要求老师有较高的教学知识, 知识不渊博, 对所教知识掌握不透, 又不善于诱导的老师, 在上课是不容易控制教学活动, 提问也不容易进行, 所以, 教师事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所提的问题, 学生的回答, 提问的时间, 如何给学生启发引导, 学生能否顺利的回答, 都要精心考虑, 做好十足的设计。 (2) 所提问题要难易适中。太难, 学生回答不来, 既浪费时间, 又得不到教学效果。对简单的问题, 又起不到提问的作用, 提问中肯明确鲜明, 要学生经过思考才能正确回答的。 (3) 要掌握提问的技巧。事先先向全班同学提出问题, 等全体思考后再点名提问, 不要常常问那些学习好的同学。也不刁难那些不会的同学, 态度要自然, 不要过于严肃, 让学生害怕的忘了回答, 对与比较差的同学, 要注意方式方法。 (4) 学生回答提问时, 老师要注意听, 不要无所谓, 要认真, 对于错误答案, 不要挖苦或讽刺嘲笑, 要中肯的评价, 采取适当的补救, 让学生有信心。对回答好的学生, 要肯定, 要表扬。同时, 提问时老师要态度耐心和蔼。

9 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那种“填鸭式”的灌输教育, 学生被动地接受, 没有体现其主体地位, 课堂气氛沉闷, 不利于提高教育质量。采取启发式教学,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放松, 既有利于传授知识内容, 又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

运用灵活的课堂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如讲授法、谈话法、讲读法和讨论法等。切忌教师自己唱“独角戏”。要加强学生的活动, 突出其主体地位。授课语言力求生动, 富有感染力。要求语言准确、生动、规范, 富有感染力, 从而增强教学实效, 还可受到语言魅力的美感教育。同时加强第二课堂教学, 坚持知行统一, 注重能力培养。

上一篇:中专英语课口试下一篇:地区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