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课程教学经济学(精选7篇)
拓展课程教学经济学 篇1
一、各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
整个教材的基本逻辑顺序是:从消费、交换出发,依次分析生产、分配,最后介绍我国进行这些经济活动的基本背景———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一单元在全书中起着引领和导入的作用。一方面,消费是最贴近我们生活的经济现象。从消费切入,有助于我们的教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另一方面,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对生产、分配等具有反作用。从了解消费进入《经济生活》的学习,符合经济学的学科逻辑。
第二单元的核心内容是“生产”,包括生产的作用、生产的制度保证、企业经营、劳动就业、金融投资等。就全书逻辑体系而言,本单元承接第一单元“消费”的主题,从为了满足人们的消费需要,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入手,阐述与社会主义生产相关联的各项内容。其中,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又成为下面两个单元的制度基础。因此,本单元承上启下,地位重要。从知识体系而言,本单元提纲挈领,因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决定性环节,它决定着交换、分配和消费,决定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经济理论研究最主要的内容。
第三单元主要介绍我国的分配制度,重在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财富创造和财富分配构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两个基本方面。财富分配包括个人收入分配和国家收入分配两个方面。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基本经济制度共同决定的。国家收入分配是以国家为主体的集中性分配,财政收入和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收入分配的两个方面,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市场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收主要包括政府征税和百姓纳税两个方面。
第四单元的核心内容是“市场经济”,起着总揽全局、提升境界的作用。对于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科学发展观,了解经济全球化趋势,对高中生的成长十分重要,有助于他们立足于国内现实、放眼世界,理解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意义。学习本单元是高中生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获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本领的关键。生产、交换、分配、消费都是在一定的经济体制背景下进行的。在我国当前,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人们进行经济生活的基本背景。因此,学习本单元有助于高中生深入理解经济生活,深入理解我国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二、重要知识点的拓展与延伸
1. 关于人民币升值
第一,如何判断汇率升降?简单说,哪国货币升值,哪国的汇率就升高。但时,汇率升降并不仅仅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币值变动,单单从一个国家的币值变动是判断不出汇率变动状况的。
第二,影响汇率波动的因素。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同商品的价格一样受供求关系影响。影响汇率波动的因素主要有国际收支状况、通货膨胀、利率水平、汇率政策、重大的国际政治事件及信息等因素。
第三,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1) 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 (2) 有利于对外投资,不利于引进外资; (3) 有利于偿还外债。
2. 关于分配公平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关于这一问题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造成收入差距的原因。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会导致收入分配失衡;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不同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同,会拉大收入差距;不同领域的市场化进展程度不同,会拉大收入差距;人们收入多元化,会产生收入差距;城乡之间和行业之间机会、效益的不同,也会导致收入差距。
第二,解决分配不公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决定的。解决社会分配不公,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经营积极性,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健康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三,如何解决分配不公? (1) 在根本上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 要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以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作为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3)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4) 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5)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6) 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7) 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3. 关于经济发展方式
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同以往所讲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相对照,虽然只改变了一个词,但内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方式注重经济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的内涵,体现了科学发展理念,而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则容易引发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健康发展。
第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对于保持经济平衡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促进经济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策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结合起来;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发展成果共享;立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发展;推动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4. 关于贸易磨擦
据商务部统计,目前,世界上每7起反倾销案件中就有1起涉及中国,这使得中国连续10年成为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为此我国每年有400亿至500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影响。对此问题的认识,要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造成我国产品遭受反倾销的原因。一是一些企业进行商品出口时不顾成本竞相压价;二是一些国家以反倾销为借口,推行贸易保护主义。
第二,如何应对反倾销? (1) 我国政府应对反倾销的措施。在应对反倾销过程中,政府应做到统筹规划、组织协调、信息指导,建立健全反倾销预警机制,利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相关法律来维护我国的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 (2) 我国企业应对反倾销的措施。面对反倾销,中国企业应该积极应战,充分利用国际贸易规则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企业要注意从技术、质量、品牌和国际化经营等方面提高国际竞争力,以求在贸易战中处于主动地位,有效地规避反倾销。 (3) 我国的行业协会应对反倾销的措施。行业协会应加强我国企业的行业自律,规范企业的竞争行为,防止在国际市场上出现恶性无序的价格竞争,以免倾销加重损害整个行业,损害整个“中国制造”。
第三,造成中国被提起反倾销诉讼的多为劳动密集型及低附加值产品的原因。 (1) 因为我国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产品成本价格相对较低,所以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及低附加值产品方面存在着比较优势,而作为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美、日、欧洲各国在这方面则存在相对劣势。 (2) 我国这类产品出口过于集中,加上国内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低价销货印象。
第四,对反倾销现象的评价。 (1) 部分国家对我国实施反倾销措施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的非歧视性原则和自由贸易原则,使我国受到不公正待遇,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典型表现。 (2) 我国应对反倾销诉讼主要体现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平等互利原则,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拓展课程教学经济学 篇2
本册共有30篇课文(其中讲读15篇,自读15篇),分为四大板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课外古诗词背诵等。
二、学生情况分析
所教班级七年级一班共95人,由于他们刚进入初中,还不太适应新课标教材,因此这学期的任务艰巨,希望通过我们师生共同努力,在期末考试中他们的语文水平有所提高。
三、学期目标
1、思想目标:
在联系生活的基础上,能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减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并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其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文化的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社会主义道德,使之具有较健康的发展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2、知识目标:
懂得记叙文的基本知识,能运用基本知识来阅读,分析简短的记叙文。加强朗读背诵的能力,增强语感,积累语言。
3、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养成习惯积累一定的词汇,能把内心的情感、思想,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学会对生活的观察和分析、表达。
四、保障措施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我校的实际,本学期拟采用以下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做好开头的扭转工作,扭转以往不良的学习习惯。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8、对学生进行双基教学,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9、根据当前社会形势,推行语文素质教育。
10、实行“双体互促”课堂教学,培养合作精神,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11、实行互批共批,以改促写的作文教学,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12、优化作业管理,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13、实行培优辅差,面向全体学生。
语文拓展课程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整体把握课程内容,从语文课程作为基础学科的特征出发,紧紧抓住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选修模块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扎实、稳步地推进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实施。为学业水平测试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完成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外国小说欣赏》穿插讲评精选训练的中国小说。
文言文阅读在于强化字词句和文言知识点的积累,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的必由之路;小说阅读教学主要把握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的分析和重点字词句含义的分析及小说结尾作用的分析。
三、情况分析
1、教材分析:
高二阶段是高中阶段比较关键的一年,从教材上来看,既有必修教材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升,也有选修教材的迁移、扩展与探究;写作上则要求学生努力写出有思想、有内容、有情感、有见地的文章。写作按任务驱动作文要求,既解决“写什么”,又指导“怎么写”,提高利于学生写作能力。
2、学生分析:
学生在现阶段,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不太牢,课外迁移不够深,进入高二下学期,阅读和写作能力都还有待加强。虽说经过一个半学年的学习,但学生的语文学习还比较被动,语文基础知识参差不齐,整体阅读能力还可以,但学习习惯还不是很主动,个别同学上进心不太强,任务还是比较艰巨的。
四、具体措施
1、提高备课质量,学习新大纲,钻研新教材,落实新教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落实《阳光早读》和《文学与人生》的圈画阅读,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能力,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空间。
3、充分利用好教学时间:利用好早读课的语文朗读,提出朗读要求;课前开设三分钟名句默写或课下重点实词听写等活动。
4、强化语文知识的积累,为下阶段准高三预复习打下坚实基础。印发好文章,要求学生大量阅读有益内容,坚持写周记随笔,坚持美文鉴赏,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视野。
除此还包括:初、高中课文背诵篇目识记,课外诗词名句的积累;文学常识、文化、文史常识的积累;语音、成语的积累与运用。班级、小组经常进行古诗文背默、精美文章、练字书法比赛。
五、写作教学:
作文训练以小作文和大作文两种形式为主,写作内容以新材料任务驱动类作文为主主要训练议论文,训练学生审题、立意、拟题、拟分论点和精选素材有力论证的写作能力。大作文一月两次统一命题,统一批改。
以学生的写作实践为主,适当加以必要的写作指导,其中多以审题立意、构思为主。
信息技术课程拓展教学实施策略 篇3
举例:运用word知识与对flash认识,快速了解、掌握新的软件——SWFText。
学生的状态——学情是否能达到我们预期设计的目标。
课堂观察:学生现有知识基础,能够简要准确介绍word与flash动画制作的相关知识。在学生动手操作录像里,我们可以观察到学生在新的软件对原有知识状态并不陌生。相反,学生很有信心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上快速了解和掌握新的软件内容。
学生情绪与需求:学生对教师提出来的新软件兴趣点浓厚,学习热情高涨,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容易实施我们的教学内容。
学生能力分析:word对学生来说非常容易掌握,而flash学生很感兴趣,但操作起来需要一个长时间的学习过程,一但遇到难度大的动画制作,学生可能会出现畏难情绪。同时,缺乏一些动画作品的设计力、想象力。因为动画的设计与制作是需要一个长时间积累的,需要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和反复设计过程,才能找到设计灵感。
扩展教学内容分析:教师选取的文字特效动画制作软件“SWFText”,是具有多种文字动画效果、操作简单、界面操作式的软件。选取这种软件作为教学扩展内容,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握其使用方法。同时,软件制作出来的效果还可以反作用于我们的flash学习,让学生看到、了解多种软件比较专业的、比较美观的动画效果,开阔了学生学习制作flash动画的思维,又一次进行了知识的反迁移。
在选取这种类型的教学拓展内容进行两次知识迁移的过程中,既保持了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兴趣,又通过新的软件激发学生思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实际能力,体会到信息技术的实用性,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一种有效的途径。这是信息技术课堂应该发展的一个新内容,这类课程的设计对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像这样的内容选取面很多,小学的绘画软件、中学的photoshop,如可牛、美图秀秀。
这种从课堂知识到应用实用软件的正迁移,与实用软件效果到课堂知识的反作用(知识体系的又一次迁移),对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再应用是具有显著效果的,这种扩展内容的选取与设计,体现信息技术教学新的教学目标与意义,是信息技术教学又一个层次上的开展实验。
二、课程资源的设计原则
1. 以课程内容为参考与出发点,思考纵向拉伸信息技术课堂内容的长度。不局限在课本上,走进我们的生活实际,根据需求,选取扩展教学内容。引领学生学习,引发学生思考,我们所学习的知识可以应用到哪些领域。将信息技术知识迁移应用,也是信息能力的一种迁移与实践。
2. 横向拉伸学生知识体系的广度。在扩展教学内容选材上,不仅可以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软件进行联系。同时可以思索:信息技术落实知识时与社会、自然、科学、学科内容相整合,拉伸学生知识广度。虽然这听起来与学科整合有些相近或相似,但实施的过程中更侧重于信息技术知识点到相关内容的自然过渡与知识整合过程。这种过程也会自然地渗透学生的情感教育,或学科或其他相关知识的教育。例如,排版或动画、或绘图某项知识学习与主题“我的中国心”联系在一起。首先会引发学生对版面的设计思考,也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任务——如何将图片与文字很好的整合,排版、设计,突出主题。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涉及到有关中国历史、中国情感的文字素材,在选择、编写、整理这些文字材料时,学生另一个方向的知识体系也会有所渗透。信息技术课程所需要的素材,可以很好地与其他内容相整合,这种能力的形成,也是信息素养的一种积累。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指出:要熟悉信息获取、管理、加工、发布与交流。
实践证明,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程扩展内容的设计与实施,具有必要性,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
拓展课程教学经济学 篇4
一、音乐 (器乐) 拓展课程的顶层架构
音乐 (器乐) 拓展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的最终受益者是学校的每一位学子。课程的设计是以能力 (自主发展) 、交往 (身心成长) 和精神 (文化视野) 三个方面的上位培养目标加以建构。
( 一) 能力:自主发展———兴趣、技能、创新
第一维度是通过学习音乐拓展课程提升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学生能力的有效提升是课程开展的意义所在。主要是通过乐器的学习, 掌握乐器演奏技能。根据自主教材学习相关乐器的演奏技能, 结合音乐教材中的演唱与欣赏作品进行伴奏, 以及学生自主创编音乐并进行演奏活动。
( 二) 精神:文化视野 ———文化中的音乐、音乐中的文化
第二维度是精神层面的提升, 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 提高文化修养。具体可通过以下形式来实现:音乐作品的欣赏;欣赏戏曲中乐器的伴奏;欣赏鼓舞的作品;美术作品欣赏, 如:壁画中的造型;文学作品的欣赏, 如古代作战擂鼓的场面描写;走进音乐厅, 开启美妙的听觉盛宴;走进博物馆, 探访古代的乐器;等等。
( 三) 交往:身心成长———情感体验、 生活情趣、沟通合作
第三维度是通过对音乐的学习, 亲身参与音乐体验, 产生情感共鸣, 对生活和学习有着积极乐观、向上向善的态度。具体可以通过在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展现音乐风采, 参与多种表演活动来实现。
二、音乐 (器乐) 拓展课程目标的构建
音乐教育拓展课程内容要分年级实施, 音乐知识点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程度由易到难, 技法由单一到复杂, 形式由伴奏到主奏、齐奏到合奏, 从演奏乐器到研发乐器。内容安排要与现行教材学习内容相结合, 循序渐进, 层层递进, 丰富学习的内容。
( 一)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制定是以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为依据设置器乐教学核心目标。在核心目标下依据三维目标以及拓展课程的特点设置综合性目标。从一年级至六年级层层递进、循序渐进。
1.总目标:学生通过器乐演奏活动, 领略器乐文化的魅力, 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发展个性特长, 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开拓音乐文化视野, 形成基本音乐素养。同时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进一步完善学习方法,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各年级分目标:以《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为依据, 分别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方面制定出具体的年级分目标 (如下表) 。
( 二) 课程内容的挖掘与整理
拓展课程内容的选择面要广, 从音乐基本知识到相关乐理知识, 从认识构造到了解某一乐器的文化, 从识读乐谱到演奏作品, 从演奏方法到演奏技巧等, 方方面面要体现出音乐文化的民族性、世界性和多元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
器乐教学音乐拓展课程的内容由一、二年级的小型打击乐器课程, 三、四年级的中国鼓课程, 五、六年级的口风琴课程和乐器创意四大内容组成。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全体学生, 由学校大队部、德育室负责组织, 保证每学期进行一项主题活动。
三、音乐 (器乐) 拓展课程的实施策略
器乐教学拓展课程的四大内容分课堂内和课堂外进行实施, 课堂内主要由专任教师以班级为单位, 利用每周音乐课两个课时进行学科拓展, 每月进行一次专题拓展, 在所有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进行精英拓展。器乐教学拓展课程课堂内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堂展示进行实施。课堂外通过节日表演、班队竞赛、艺术活动请进校园、实践活动走出校园等方式进行实施。
( 一) 班级授课形式
1.走班走教式:拓展课程中的走班课不是对学生的分层教学, 而是针对专业教师的专项课程, 让对某一乐器有专攻, 对某课精心准备的课程执教教师走进每个自然班级, 让全校学生都能享受精选课程。
2.固定授课式:以自然班级为单位按照各年级的拓展内容及进度进行授课。
3.分层教学式:针对学生的各项音乐知识、能力结构和学习需求的不同类型, 可以在自然班级中实施, 也可将非自然班级中层次相当的学生组合在一起, 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 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使其在乐器演奏水平和能力上都以更快的速度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4.排练展演式:以年段为单位组织已经掌握基础演奏、乐理知识及乐感较强的学生排练大型器乐合奏曲目。
【 案例】 演奏技能之教材作品伴奏分层教学
教学内容: 器乐教学拓展课程与音乐基础课程相结合, 高段口风琴课程之为音乐教材歌唱内容《 叮铃铃》 伴奏。
教学目标:
1.复习口风琴右手指法和正确的手型。
2.学习《 叮铃铃》 , 继续培养正确的弹奏手型。
3.分层目标:
( 1) 演奏小能手:在琴键上认识#sol的位置。 能用3 和6 为歌曲伴奏
( 2) 小小演奏家:练习正确抬手换气的方法以及穿指法及跨指法。 能演奏歌曲旋律。
教学过程:
1.复习C调音阶, 注意吹奏的节奏和手型。
2.出示课题《 叮铃铃》 , 聆听歌曲。教师范弹歌曲, 让学生注意看谱听旋律。
3. 教师吹旋律, 学生唱歌谱。
4. 教师边弹边讲指法, 学生边唱边模拟指法, 学生不吹。
小小演奏家:按照乐句来学, 一、二、三句都是顺指法, 第四句移指, 五、六、七句要穿指, 还要注意升降音, 第七句还要缩指和跨指。 # 升半音在右边, b降半音在左边。
演奏小能手:在琴键上找到3 和6 两个音, 并用3- 6-和3 6 3 6 的节奏练习为歌曲伴奏, 形成歌曲的二声部伴奏。
5. 学生自主练习, 教师个别指导。
6. 全班齐奏, 注意乐句抬手动作, 教师巡视指导。
7. 巩固性练习, 小组互查, 由组员之间互相寻找不足点, 并改正。
8.学生集体演奏。
本节课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小小演奏家讲解新授的演奏技能, 让学生熟悉穿指法和跨指法。演奏小能手在学习3 和6 指法的同时学会了读谱和识谱, 在学习演奏的同时学会了歌谱的演唱。分层式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口风琴的过程中, 根据学习能力的不同, 因材施教, 能掌握自身学习能力范围内的知识和技能, 并能形成良好的器乐二声部教学的氛围。
( 二) 主题活动形式
主题活动形式是依托学校或社会的节日、庆典等活动展开, 如庆祝六一儿童节、毕业典礼、校园艺术节等由学生参与表演实践, 积累音乐体验, 促进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交往。
【 案例】 校园活动之“春天的童话”艺术节
艺术节活动以器乐为主题展开, 设有单项类器乐比赛和集体类的器乐齐奏、合奏比赛。 单项类设有课堂乐器的比赛与课外乐器的比赛, 课堂乐器比赛先由班级为单位进行海选, 胜出的学生代表班级参加年级的十佳心岛金钟奖的比赛。 集体类的器乐齐奏、合奏比赛是班级与班级之间的较量, 最后按照年段评比出十佳奖项。
一年一次的艺术节是学校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希望每一位学生都有上台表现的机会, 在这样的活动中体会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与同伴分享获得成功的快乐。
( 三) 社会实践形式
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依托假日活动小队形式展开, 参加活动的学生需要完成器乐教学拓展课程鉴赏活动记录册 (如下表) , 活动形式学生可以自由组合, 有小队活动形式、家庭活动形式等等。活动地点可以根据自身的爱好, 选择与音乐相关的内容, 如走进音乐厅去观看歌剧、舞剧、各类乐器的音乐会等。开启视觉和听觉的盛宴, 走进博物馆了解古代的历史音乐文化, 开阔视野, 丰富生活阅历。
【 案例】 音乐拓展实践活动
有的学生走进音乐厅聆听交响乐, 欣赏音乐剧、舞剧, 有的学生走进琴行了解各种乐器, 有的学生走入音乐博物馆等等。 不管是哪一种形式, 学生最终都需要完成器乐教学拓展课程鉴赏活动记录册。
学生感言:
学生1:走进琴行了解中外不同的乐器, 以及中外乐器的分类, 让我感受到音乐已经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 音乐作为精神粮食为我们的感官世界注入活力。
学生2:欣赏了《 音乐之声》 这部音乐剧, 感到实在是太美了, 剧中优美而又熟悉的音乐旋律令我陶醉, 久久不能忘怀……我对音乐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希望以后还有机会欣赏音乐剧。
学习音乐知识不能局限于音乐课堂。要让学生走出音乐课堂, 在广阔的音乐世界中尽情翱翔。虽然他们的感知与感受还很薄弱, 但他们会用自己的眼光欣赏音乐, 用心体会音乐。
四、器乐教学拓展课程的评价
要实施好器乐教学拓展课程, 必须在评价机制上进行相应的改革。除了评价原则、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外, 还必须制定出科学统一的评价标准。以低段小型打击乐器为例, 在评价过程中得到音符数量越多表示等级越高, 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合适的曲目参与评价。如小型打击乐器的评价标准:一颗音符:认识小型打击乐器, 会演奏小型打击乐器;两颗音符:能用正确的演奏方法演奏小型打击乐器;三颗音符:能合着音乐的节拍、节奏演奏小型打击乐器。
总之, 以器乐教学为内容的音乐教学拓展课程的开展, 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目标设置强调综合性;二是内容设计注重开阔性;三是教学方式力求多样性;四是评价方法体现灵活性。
参考文献
[1]孙李红.中国鼓———民族打击乐启蒙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1.
[2]王以东.校外音乐考级全国通用教材 (中国鼓) [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
[3]蔡萍.小学器乐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4]王朝刚.器乐表演技能教学新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6.
[5]李重光.音乐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12.
拓展型课程社团教学计划[范文] 篇5
第一周第二周第三周第四周第五周第六周第七周第八周第九周第十周
第十一周第十二周第十三周第十四周第十五周第十六周
第十七周第十八周 初步了解英语舞台剧,激发兴趣 学习舞台剧发展史 分析英语舞台剧的表演要素
初识英文版《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 观看剧本动画,了解剧本内容,分解场景 场景模拟,确定演出人员 学习场景一词汇对话 排演场景一 学习场景二词汇对话 排演场景二 学习场景三词汇对话 排演场景三 学习场景四词汇对话 排演场景四
整体剧本串联
(一)—— 道具制作及重难点对话复习整体剧本串联
(二)—— 综合复习及整体排练
拓展课程教学经济学 篇6
关键词:高校体育拓展训练教学研究
人才是社会发展的持续动力,学校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设置完善的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增设学校课程体系中普遍缺少的以素质教育为重点的实践课程,将拓展训练课程引入高校体育教学必將使高校课程设置更加合理。
1.高校体育开展拓展训练课程教学的可行性
1.1 大学生追求个人全面发展是开展拓展训练的重要前提
当代大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对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对未来充满希望和幻想,对那些娱乐性强、挑战性较强的体育活动尤为偏爱,但是传统体育教学组织方法单一、枯燥,以及课程内容设置以教师为主体,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爱好,难以激发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
1.2 拓展训练自身的特点是其在高校开展的基础
拓展训练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式,是一种体验式学习,它具有综合活动性、挑战极限、培养团体意识与个性、高峰体验和自我教育的显著特点。拓展训练是为实现特定目的而可以预先设计的活动,它内容充实,形式灵活多样,拓展训练所需的场地、器材和设施要求不高,训练项目可以根据学校的条件来设计,很多项目基本上不用器材,而且为达到一个目标可有多种设计可供选择。
1.3 拓展训练迎合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需要,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各方面素养的教育。其基本要求有三点:一是全面发展;二是面向全体学生;三是发展个性。基本特征是:强调因势诱导地开发人的智能,优化完善人的个性。拓展训练不仅可以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还可以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2.高校拓展训练教学内容、程序与学习方法
2.1 高校体育拓展训练课程的内容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大致可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种,同时进行一些相关的课外体育活动和比赛。这些教学内容都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开展的,所有的教学大纲和课堂时间安排与分配全部由教师主控,而且对于每一届不同的学生所运用的教学大纲却基本相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发展和瞬息万变的社会需求。高校拓展训练课程作为体育课程的补充而言,其开展内容应以实践课为主,理论课为辅,同时以户外运动为基础进行一些相关的课外活动和比赛。在项目的选择上应主要以室内项目和设施简单的场地项目为主,同时穿插适当的野外项目为辅,项目不拘一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的学习专业﹑个性发展的具体情况具体设置。
2.2 拓展训练课程项目分类
随着近几年拓展训练在国内的飞速发展,许多拓展项目也应运而生,名称各不相同,分类更加细致,根据团队情况可分为3类:①个人挑战类:本着心理挑战最大,体能冒险最小的原则设计,每项活动对受训者的心理承受力都是一次极大的考验。真正的敌人是“自己”这一人生真谛,将使受训者刻骨铭心。②分组挑战类:竞争积分制项目有助于增加学员的参与性,改善受训者的合作意识,促进小组内成员间的相互信任,理解,交流,配合,建立相互合作的友好人际关系。③集体挑战类:以复杂性,艰巨性为特征。良好的团队气氛,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和支持是集体活动成功的关键。集体项目对于受训集体的团队精神有很强的针对性。
2.3 高校体育教学拓展训练项目的筛选原则
2.3.1 筛选要有针对性
①针对大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筛选。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进行一些有利于发展和完善个人性格的项目,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提高信任能力的“信任背摔”﹑提高沟通能力的“变形虫寻宝”等。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适当安排进行一些高空挑战项目。②针对大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筛选。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进行专门的项目筛选。如:管理方面专业的学生开展“孤岛求生”﹑“盲人方阵”等项目着重提高学生的管理﹑分工﹑组织﹑协调等能力。③针对高校的特点进行筛选。各个高校对于学生的培养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如:地质类院校应多选择户外项目开展以发展学生的野外生存能力;公安类院校应多选择挑战类项目以发展学生的勇敢﹑果断等能力。④针对现有场地、器材设施,始终贯穿“安全第一”原则。针对各个高校的场地、设施、师资力量选择适合自己进行的项目。如:湖南大学坐落于岳麓山旁,对于“花样定向”则是其最好的训练项目选择,但是一定要对场地提前进行安全隐患的排查。
2.3.2 筛选应具备全面性
①拓展训练项目应适合每一个参训学生,使其都能达到积极参与﹑勇于拼搏﹑团结奋进﹑乐观果敢的目的,发扬“不抛弃不放弃”的团队精神,同时进步﹑全面发展。②拓展训练课程的项目应该是对每个参训学生的个人和团队能力的综合训练,不能顾此失彼。③拓展训
练课程的项目应该着重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但也不能忽视了体育课程——身体锻炼的基本目的。
2.3.3 筛选要有适应性
①拓展训练课程的项目应适合高校自身的设施﹑器材和师资情况,同时兼顾学生的自身特点。②拓展训练课程的项目应适应社会时事的发展,使每次课程都能保持与时俱进的特点和标新立异的风格。③拓展训练课程的项目应适合当今大学生的价值观。如:现在的拓展训练课程应根据80后的特点进行设置和创新。
3.结语
总之,体育学理论在高校体育开展拓展训练课程教学的理论构建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拓展训练进入高校是对体育课程改革的延续;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尝试;是对体育课程的开发;也是对体育教学内容的补充。通过理论分析、探究和逻辑推理得出:拓展训练课程开发是可行的;拓展训练引入高校必将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它不仅进一步拓展了体育课程的空间,增强了体育课程的实用性、趣味性,拓展了体育课程的功能,而且对大学生增强体质、培养健康的心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也将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1]王文利.拓展训练引入高校公共体育选项课的理论分析和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拓展课程教学经济学 篇7
一、从未来和现实两个方面来强调学习本课程的意义
关于学习本课程的意义,教材主要从两个层次来表述:首先,认识教育对象,形成科学儿童观;其次,探索婴幼儿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充实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体系,促进心理科学的发展。这些主要是从未来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的,在校学生两三年后将成为幼儿教师。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该课程对在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有积极作用。如:学生怎样才学得迅速、容易和牢固,而且能够以其所学来解决实际问题;有的学生由于自卑,不能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因而做事往往瞻前顾后;有的学生则过于自信,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结果盲目冒进。而心理学中的有关理论和知识,有助于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二、适当增加本课程的内容结构
本教材由四大模块组成:幼儿心理发展总论;各年龄阶段幼儿心理发展主要特征;幼儿心理过程的发展;幼儿个性的发展。可谓层次清楚、逻辑严密。
但是,学习者所处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被忽视了,应该在概述后、婴幼儿心理前介绍青年初期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青年初期是指从15-16岁到18-19岁这一时期,大致相当于幼师教育阶段。有针对性地介绍一些心理特点,比如,这时刚刚达到成熟时期,智力水平还是不高的,看问题还往往不全面,个性倾向还不稳定。可以帮助在校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便于加强自我教育,发展特有的朝气和活力,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发挥学习的积极性。
三、逐步理清本课程的教学思路
1. 牢固掌握心理学知识体系和广阔的应用范围
本教材结构基本依据普通心理学的体系来安排,同时有着重于儿童(婴儿、幼儿)心理学。应让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各分支研究着心理现象的各个侧面,从不同的角度揭露心理现象的各种规律,它们互相联系形成了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如教材中涉及发展心理学可分为婴幼儿心理学、(小学)儿童心理学、少年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此外,还需补充几个分支学科,如:普通心理学是心理科学的基础理论学科;教育心理学是以不同的社会实践领域中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来划分的,还包括司法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军事心理学、艺术心理学等;社会心理学是从心理现象和其他现象的相互关系来划分的,还包括神经心理学、心理物理学、语言心理学等。
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前后紧密联系,逻辑严密。对心理实质的界定为: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而许多具体心理现象的解释基本上也是按照这样的说法,如认识过程中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感觉是人脑对客观现实(单一的内外刺激,作用在人的感觉器官上)的主观能动的反映(引起的心理反应);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人对作用在感觉器官上的内外刺激的客观事物)的主观能动的反映(整体反映);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间接的、概括的)的反映。
这样纵横贯通,就可以避免学生出现“只见树木(儿童心理学或某种心理概念的解释),不见森林(心理学体系或概念体系)”的现象。
2. 以幼师学生的心理为参照面去理解幼儿的心理
幼师学生的心理和幼儿心理均属发展心理学范畴。由于在校学生缺乏接触儿童、熟悉儿童的机会,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感性认识不足。对于每一种具体心理现象,可以先让青年初期学生体验自己的内心活动和外在表现,然后,在自身心理的基础上,借助于想象和推理,能够加深对幼儿心理特点的理解。以记忆的发展来说,学生掌握了青年初期记忆的特点:在记忆的目的性方面,他们能够很好地按照一定的学习目的来支配自己的记忆活动;在记忆的方法方面,他们很少运用机械识记的方法来识记教材,而是更多地运用意义识记的方法来识记。在此基础上,就易于理解幼儿记忆的特点:一般说来,无意识记的效果好于有意识记;总的说来,运用机械识记多,但记忆的效果还是意义识记好。
3. 以幼儿心理和幼师学生心理为支撑点来把握个体的发展趋势
人的心理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一个人从出生到老年,每个阶段都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其发展是连续的、有规律可循的。在掌握了幼师学生自身和幼儿的心理特点后,还可以它们为支撑点,进一步了解每一心理现象在人一生中的发展变化趋势。例如:掌握幼儿和幼师学生认识过程的特点后,就可以进一步了解认识过程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儿童最初只有感觉,以后才有知觉,随着言语的发生发展,开始出现了主要受外部事物和本身行动制约的直觉行动思维,这是3岁以前儿童认识所能达到的水平;从幼儿期起,主要受表象调节的具体形象思维占有重要地位,到幼儿期末,开始明显地表现出最初的抽象逻辑思维;而真正地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是从儿童進入小学从事正规学习以后开始的;进入少年期的时候,抽象逻辑思维才逐步占有优势地位,但是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有很大的具体性;到了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才真正发展起来,从经验型的逻辑思维转化到理论型的逻辑思维,以至产生了最初的辩证思维。
总之,要加强在校幼师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教育,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未来幼儿教师实施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教育的能力,这是幼儿师范学校心理学教学中必须要正视的问题,应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振宇主编. 幼儿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叶弈乾主编. 心理学.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94.
[3]黄希庭主编. 普通心理学. 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