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库存管理方法研究

2024-06-04

联合库存管理方法研究(共12篇)

联合库存管理方法研究 篇1

摘要:目前,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我国建筑业库存成本较高, 资金周转速度较慢, 为了提高资金周转率、降低库存成本, 本文在研究建筑业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上, 提出建筑业通过采用联合库存管理的思想, 集中采购、集中加工配送以降低存储、运输成本, 实现双方战略合作的共赢, 从而提高我国建筑业的整体竞争力。

关键词:联合库存,供应链管理,建筑业

随着我国投资的持续高涨, 建筑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产值利税都有大幅增加。通过对近些年来建筑业产值与增加值幅度的比较, 不难发现建筑业增加值占总产值的比例在下降, 在建筑业中居主体地位的建筑施工企业的产值利润率也是徘徊不前, 有些企业甚至下降, 究其原因主要是落后的库存管理制约企业发展、各方协调成本高、施工材料浪费等等。库存管理是建筑业供应链管理的战略重点, 但在库存管理中普遍存在, 降低项目库存会导致缺货风险, 从而降低客户服务水平;提高库存, 能够确保客户需求, 但会增加库存成本。随着供应链管理在建筑业的应用以及供应链节点之间的合作与联盟, 给建筑业实施联合库存奠定了必要的基础。联合库存管理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建筑业成本高、效率低、浪费严重等问题, 同时能够降低经营风险, 促进多方合作, 联合库存管理日益成为建筑业关注的焦点。

1 联合库存管理的涵义

联合库存管理强调供应链中各个节点同时参与, 共同制定库存计划, 每个库存管理者不仅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协调性考虑, 而且考虑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任何相邻节点之间需求的确定都是供需双方协调的结果, 节点企业之间实现了信息共享, 风险共担, 这就保证了整个建筑业供应链网络的库存与需求预期保持一致, 提高了供应链的同步化程度, 克服了传统库存管理的局限性和规避了传统库存控制中的“牛鞭效应”。

联合库存管理能为建筑企业带来其他库存模式所没有的优势, 可以实现施工项目部的及时化生产。联合库存管理是一种基于协调中心的、风险分担的管理模式, 它体现了战略供应商联盟的新型企业合作关系, 在这种管理方式下, 任何相邻节点需求的确定都是供需双方协调的结果, 库存控制成了连接供需的纽带和协调中心。传统的建筑业库存模式是各个节点企业根据自己的需求单独建立库存, 而联合库存管理要求各节点企业所需材料都直接存入核心企业原材料库的统一化、集成化库存模式, 其重点是节点企业根据联合库存管理信息平台提供的信息预测施工材料需求, 保持合理的库存, 既满足施工进度需求, 又避免了各节点企业各自为政的库存模式, 从而能有效的提高库存的利用率。

2 建筑业实施联合库存管理的意义

2.1 建筑业降低成本的要求

对于建筑企业来说, 保证施工生产连续、降低产品消耗是降低生产成本的前提和关键。而为了保证原材料的稳定, 建筑企业往往加大库存的投入, 这必然占有大量流动资金, 降低企业效益。联合库存管理实现了供应商和施工企业库存管理的一体化, 实现了联合采购, 实现了建筑业供应链节点之间的联合库存, 减少了库存量, 从而降低采购成本;加快了库存周转速度, 减少了由于变更等引起的材料浪费。因此, 在建筑企业实施联合库存管理就成为建筑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2.2 保证物资供应可靠性的需要

通过联合库存管理, 可以提高建筑企业物资供应的可靠性。同时, 建筑企业产品的资金含量高, 企业在人力、管理方面的投入较大, 这也迫使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外包, 建筑企业选择联合库存管理正是一种适应供应链管理和符合建筑企业自身特点的业务外包模式。联合库存以信任与合作为基础, 以项目节点企业共赢为原则, 不仅在纵向上实现了供应商与承包商之间协调, 而且实现了建设施工企业之间库存的横向集成, 形成了无缝化的、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长期的联合管理库存模式, 充分体现了战略供应链的整体竞争优势。

2.3 消除分散库存带来的资源积压和浪费

目前建筑业的库存主要是围绕项目施工进行的, 建筑材料主要是原材料库存, 有少量半成品, 没有成品———建筑物库存。原材料库存主要是在各施工现场, 库存分散, 一般如钢筋等主要材料各现场都有大量库存, 重复库存占用大量资金, 公司集中库存主要是工程施工中起辅助作用的周转材料、加工机具等。项目部仓库一般设在施工现场, 原材料仓库堆场要根据工程的需要进行转移, 一般工地原材料堆场要进行2~3次搬运转移, 从而造成人力、时间资源的浪费。各工程的原材料是由客户需求拉动, 若没有重大设计变更一般变化较小, 需求预测较为准确, 在过程控制中为保证工程的连续性, 一般有大量的原材料库存。目前施工项目部的分散储存, 占用了大量的资金与实物资源, 造成资源的浪费, 建筑业通过集中主要原材料采购, 并实施集中加工配送的新型生产供应模式, 为联合库存实施提供了条件, 从而减少库存储备, 增加资金周转。

3 在建筑业供应链管理中有效实施联合库存管理的策略

3.1 在建筑业建立供应链信任协调机制

首先, 信任机制的建立与信任关系的延续、发展应以共同愿景 (Common Will) 描述为基础, 选准某个“切入点”并沿着一条共同的“价值主线”不断展开诉求, 建立共同目标, 以节点企业间双赢为原则, 建立共同的合作目标。其次, 建立联合库存管理的协调机制, 节点企业合作关系是实施联合库存管理成败的关键, 建立企业良好的合作关系, 需要双方的互相信任, 信任度越高, 信息越透明, 信息共享程度越高, 联合库存管理实施越有效。

3.2 建立联合库存管理的利益分配和激励奖惩机制

激励可以使供应链节点之间诚意合作, 树立整体的价值观。但在实施联合库存管理的过程中, 由于各节点是独立的经济主体, 因此可能存在为实现起自身利益最大化, 而采取欺诈行为, 即存在道德风险问题, 因此也需要基于惩罚的约束机制, 来有效防止节点企业隐藏信息的道德风险。

3.3 现代化信息平台的建立

建筑业供应链的内部结构复杂, 各节点企业相互依赖, 联合库存管理的效率取决于节点企业的协同行为, 而信息及其有效传递是联合库存管理运行的基础。联合库存管理实现了建筑业供应链相关节点企业的信息共享, 不仅包括供应商与承包商需求之间的信息共享, 而且包括设计方、业主、监理方以及各施工企业之间的需求信息。因此应该将条码技术、扫描技术、POS、GPS和电子数据交换 (EDI) 集成起来, 充分利用Internet优势, 实现信息快速、准确的共享。

4 总结

建筑业实施联合库存管理不但理论上可行, 而且在实践操作上同样可行, 这为建筑业实现项目部及时化生产, 实施物流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契机。联合库存管理虽然能够避免传统库存管理的局限性, 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 要实现联合库存管理不仅需要各种技术和软硬件的支持, 而且需要供应链相关节点间的信息共享与协调合作, 因此需要加快建筑业信息化平台的建立和从整体上改善建筑业供应链管理, 才能高效地实施联合库存管理,

参考文献

[1]何静静.信息及信息技术对传统物流的提升和改造[J].现代经济探讨, 2000.09.

[2]隋明刚, 魏嶷.综述:供应链库存成本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物流技术, 2000.05.

[3]朱粤宁.融合实现共赢, 与制造商互动的分销商库存控制策略[J].中国商贸, 2001.22.

[4]孙士雅, 罗兵, 于会强.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控制绩效评估指标及方法[J].重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10.

[5]潘玮, 董平军.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制造业库存管理系统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01.

联合库存管理方法研究 篇2

第一章 财务报销,资金申请审批原则

1、填写的所有财务情况应规范、有效,如发现弄虚作假等行为,将视情节严重性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分。

2、在报销过程中,如发现徇私舞弊的,当事人有义务向主席团检举相关责任人。

3、各部门拥有对社团流动资金剩余量的知情权,相关事务须与办公室财务中心联系。

第二章 社团财务报批

第一条 社团财务报批流程

1.督导员(除特殊情况下,由主席助理担任)核实活动确已按照活动审批内容如期举行并填写督导员意见。督导员意见中应包括活动现场的物资情况。

2.各部门财务人员填写《费用报销单》中经费详细用途。

3.主席团依据督导员反馈的情况决定是否批准该项财务报销。同意报销后于《费用报销单》经费报批栏中签字。

4.办公室财务分管主任审核具体报销数额,确定具体报销金额后于《经费报销单》经费报批栏中签字。

5.各部门财务人员凭费用单据到青志联财务中心出纳人员处报销。第二条 财务报批细则

(一)具体细则

1.日常办公用品由办公室统一购买,经指定副主席审核并签字后报销,办公用品如有损坏由直接责任人负责赔偿。2.如果报销的资金小于或等于50元的可不经过财务报销流程的第三个过程,即不需要主席团签字

3.主席团定期查看青年志愿者联合会内部经费状况,办公室分管财务主任需将其间的经费状况如实向主席团汇报。

(二)活动阶段和报销日期

7.所有需报销经费必须在活动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报销(节假日可顺延),过期不予报销。起始日期以收据日期为准,截止日期为各部门财务人员在办公室财务分管主任处报销日期。

8.比赛类活动若分为初赛、复赛、决赛等不同阶段,每阶段完成后填写《经费报销单》经费报批栏,在10个工作日内予以报销,过期不予报销。

9.无法清楚区分各阶段的系列活动,在所有系列活动全部完成后10个工作日内予以报销,过期不予报销。

10.活动结束后各部门财务人员请及时联系办公室财务分管主任审核收据,若因部门财务人员自身原因导致错过报销期限的,一律不予补报。

(三)收据的保存及使用

11.报销前所有收据由部门财务人员自行保管,办公室财务分管主任审核报销数额时出示收据,请将收据用胶水或订书机附于审批表上并确认装订牢固,以免丢失,报销结束后将收据交于办公室财务中心出纳人员,报销过程中如有收据丢失,相应的项目不予报销。

12.请于收据上注明物资具体数量(如横幅长度、单价,打印复印份数、单价,购买礼品数量及用途等),以便核实。未注明具体数量及用途的收据一律不予报销。

13.活动经费报销中非正常开销或用途不明的项目一律不予报批,如餐饮费。

(四)社团固定资产

14.各部门若需购买固定资产,需填写《青志联活动审批表》并附购买物品的详细列表及经费明细(购买物品的详细列表及经费明细由青志联办公室财务中心保管,以便备案)。经主席团审核同意后,方可购买固定资产,固定物资仅报销全额的80%,条幅、标志等长期使用物资只报销一次,如有损坏、遗失由自己承担。未经申请购买的物品,一律不予报销。

(五)活动合作

15.同时有多个组织参与组织同一活动,活动产生的所有经费由几个组织协商分配方案,并在活动开始前将最终确定的经费分配方案告知办公室财务分管主任,经审核后,按照财务报批流程报销;若未将最终经费分配方案告知办公室财务分管主任,则该活动经费由各组织共同承担,经费支出平均分配。

(六)活动其他费用

16.活动如需收取报名费,需在活动举行前上报主席团批准,并在报名结束后活动举办前将报名费及具体报名资料的复印件交与办公室财务分管主任,在核实后计入该部门会费统一保管。活动经费按照财务报批流程报销;若未按如上要求操作,活动经费一律不予报销。

17.活动中需要报销的嘉宾、评委的礼品费用或出场费及现场观众的礼品费用:非赞助商提供的部分不得超过需要报销金额的25%,若超过该比例则按照该比例进行报销。

第三章 活动资金申请

大型活动如需经费预支,提前一周将策划书交由主席团,经分管主席批准签字后(签字在青志联活动经费申请表分管主席签名处)再向办公室财务分管主任提交青志联活动经费申请表(此申请必须为A4打印版,一式一份,以便存档),预支资金不得超过活动总支出的20%,批准后领取预支经费。

第四章

社团收入 第一条

活动赞助

1.若活动需赞助,在活动举行前三天需向青志联主席团上交一份详细的赞助策划书,待主席团审核通过。得到赞助后3个工作日内将有效赞助协议复印件交与办公室财务中心,以便确认赞助具体内容。

A、赞助现金,则在活动结束、经费报销之前将赞助费交与办公室财务中心,计入会费统一保管;

B、赞助物资,则该项物资不需在《青志联活动审批表》的具体支出栏中列出; 2.各部门部长或主席团成员与商家协商赞助成功后,需向办公室分管财务主任说明情况,与商家签约并收取现金时原则上需有办公室分管财务主任在场(若因特殊原因无法在场,需有财务中心副主任在场),现金收入只能由办公室主任或副主任经手,并最终交于办公室分管财务主任处。

第二条 其他收入

3.办公室租借物资所获收入,须按月份列出详细清单,并将现金交于办公室。

办公室财务分管主任:施佳卫 联系方式:***

附录1:物资价格清单表(由办公室定期更新)

1、复印(A4): 小批量0.1元/张(100张以内)大批量0.07元/张(大于100张)

2、打印:0.1元/张 彩打:1.0-1.5元/张 打印荣誉证书:0.2元/张

3、锦旗:30-35元/面

4、文件夹:1.5-2.5元/个

5、笔记本:2-6元/本

6、签字笔:1.5元/支 圆珠笔:0.5-1.0元/支

7、透明胶:1.5元/卷 双面胶:窄型,1.0元/卷 宽型,1.5-2.0元/卷

8、题名簿: 20-25元/本

9、打印工作证: 2.0元/9张 0.9-1.0元/个(包括卡套)

10、通讯录:1.0-1.3元/本

11、音箱租用: 40-80元(按音箱大中小规格定)

12、话筒:20元/2个

13、电费: 押金50元 使用电费按度数计算

14、横幅: 5.0元/米(不能揭字)8.0元/米(能揭字)4元/字(按字数计算)

15、场地费: 艺术厅1000元 大学生活动中心免费

16、邀请函: 1.0—2.0元/张 自行设计制函1.5元/张

17、信封: 1.2-1.4元/个(包括邮票)

18、租用服装费: 10-30元/套

19、相机电池: 统一使用南孚电池 2元/节 20、光盘刻录: 3—5元/张

21、工作餐: 2.5-3.2元/份

22、颜料: 1.0-1.2元/瓶

23、喷绘海报:10-20元/张(型号:0.9*0.7----1.2*0.8)

24、海报纸:1.5—2.0元/张

25、饮用水:0.8-1.0元/瓶

25、文件袋:0.8-1.0元/个

27、收据:0.8-1.0元/本

28、聘书:1.8-2.2元/本

29、绳子:1.5-2.0元/卷 30、毛巾:1.0-1.5元/条

联合库存管理方法研究 篇3

关键词:联合库存;供应链;牛鞭效应;系统动力学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和时代的发展,B2C的发展,C2C等形式的电商模式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物流这一行业也同互联网电商的技术和平台被协同在一起发展壮大起来。随着服务对象的骤然激增和时代的发展,“物流”也被重新改造成“物流网络”而被企业重视,企业的良好不仅要自身经营的好,其上游的产品,宣传,售后服务厂商,下游的用户,商场的管理的发展也是企业生存下去的必要条件,相互扶持,共同生存发展才能走的更远,于是产生了——供应链,以用户为服务中心,向用户提供好产品的同时,提供快速有效的服务,使商品能够在快速流动,提高企业的市场反应速度和运作效率,降低运作成本,这就需要建立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模式,进而从根本上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通过对供应链的不断优化,使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库存”在供应链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供应链的效率成本的高低与库存紧密相关,本文将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来研究联合库存的管理,它作为一种新型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从根本上实现了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在供应链中共享有效信息,并且协调自身能力和所得信息进行协商的基础上做出出合理的生产或是销售计划

本文的研究价值:

第一,构建联合库存管理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证明牛鞭效应的存在,丰富供应链的研究。

第二,将供应链分类并通过Vensim 软件说明联合库存的管理模式的优点,

二、联合库存管理对于供应链的影响

供应链的库存就像是独立的单位,每个环节都有自己控制库存的策略,联合库存管理强调库存管理者间的协调,整条供应链协调同步运作,主要强调“合作互利”的关系,强化整体性作用。

在联合库存管理中,配送中心由供应商和批发商共同建立,并且一起对产成品库存进行控制和管理,按照产成品靠近批发商的原则,配送中心选址应该距离批发商较近,这样有利于批发及时响应零售商的需求,及时从配送中心补货给下游零售商;

所以要建立模型的系统边界也据此设置:供应商模块、配送中心模块、零售商模块。

1、供应商模块:产成品入库率、产成品在途库存、生产率

2、配送中心模块:配送中心需求预测、配送中心缺货积压、配送中心期望库存、配送中心库存调整、配送中心库存、批发商为零售商做的需求预测、批发商发货率

3、零售商模块:市场订单和零售商缺货积压、市场需求、零售商库存、零售商库存调整、零售商库存调整周期、零售商收货率、零售商期望库存、零售商缺货积压、零售商订单执行率、市场销售率

三、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一)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步骤

系统动力学以系统动力学的系统观和方法论为建模指导思想,系统动力學可以将真实世界系统的结构与决策用动态的实验模型表示出来,并进行仿真运行,系统动力学建模的过程如下:

1、先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分析,明确联合库存建模目标;2、划定界限;3、分析联合库存管理各因素的因果关系;4、建立供应链联合库存管理系统流图;5、确定模型中的各变量的性质、确定变量的初值、量纲单位等;6、方程的确定;7、仿真结果及分析。

(二)供应链联合库存管理模型构架

因果关系图。经过第2节所设定的边界,明确运行条件和模式后,研究系统内部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各变量的关系,确定反馈回路,画出因果关系图(见图1)。

各反馈回路因果图分析:(1)零售商反馈回路——零售商的活动受市场需求的影响,根据市场需求进行销售预测并以此制定期望库存,当销售预测增加的时候期望库存增加,零售商需求增加,当市场需求大于零售商库存水平的时候,零售商就会产生缺货积压,零售商库存得到补充后,会补货给市场。同时零售商根据市场需求,对市场未来的需求做出预测,来控制零售商的订货量。

零售商需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历史数据等信息,对市场未来的需求进行预测,零售商根据预测信息来调整库存,发出订单给上游批发商,批发商接受订单后向零售商补货,以补充零售商库存。(2)配送中心反馈回路——配送中心库存是由批发商和供应商联合管理的产成品库存,这样在整个供应链中减少了一个库存节点,更有利于提高整个供应链的反应速度,当批发商接收到零售商订单以后从配送中心发货给零售商,此时批发商就不需要对库存做出调整也不需要给供应商发出订单,当配送中心发货给零售商以后库存减少,此时批发商和供应商根据配送中心的库存水平和零售商的需求信息等联合制订库存计划和库存调整量,最后供应商根据配送中心库存调整信息来调节生产率。当产品生产完成后供应商直接将产品发到配送中心,以保障批发商可以及时供货给零售商以保证满足其订货需求。

(三)系统流图的构建。通过因果关系图可以表达出供应链联合库存管理系统中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反映变量之间的反馈关系结构,但是不能将系统中各变量的不同性质加以区分,所以建立供应链管理库存管理系统动力学流图来研究各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构造时加入了一些辅助变量,构建的模型如图3-2。

四、仿真结果及分析

根据仿真结果输出,变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以零售商的角度进行结果分析,在JMI 模式下SD模型仿真结果如图2JMI系统动力学缺货积压曲线。

从图2可以看出,在JMI的模式下,由于供应商和批发商共同管理产品成品库存即模型中的配送中心库,共同承担配送中心的风险,零售商订单和配送中心缺货积压渐渐趋于平缓,可见这种联合管理的方式可以降低缺货积压的风险,让零售商承担风险相对较低,而且通过库存变化的时间可以看出JMI的响应速度比较敏捷,零售商库存首先反映市场需求的变化,仿真的前50天,积压库存开始发生变化,零售商的需求便得到了响应。

根据参数灵敏度测试原理,本文选取运输延迟变量,运输延迟1变量,因为零售商库存由通过仿真研究变量对模型的灵敏度。运输延迟在Current分别取12,13,14值时,单位:天。灵敏度测试的仿真结果如图3。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JMI模式下产成品到配送中心的运输延迟和配送中心和零售商之间的运输延迟1,对于模型中各个节点的库存的灵敏度较高。

五、结论

通过这个动态模型所得的仿真数据,以下几条结论:第一,供应链中存在着需求变异放大效应;第二,联合库存管理系统的反应快,灵敏度高;第三,JMI强调的是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从而达到共赢的目的。

联合库存管理方法研究 篇4

一、传统管理模式下企业库存控制缺陷分析

(一) 供应链管理欠缺整体观念目前, 各个供应链节点的绩效

构成了供应链整体绩效, 但是每个节点处的部门又都是相互独立的单元。他们拥有独立的目标以及使命, 他们的有些目标又与整体目标是不相干的, 甚至还有可能是冲突的。

(二) 交货状态数据不准确

交货状态数据不准确主要体现在顾客下订单方面, 由于顾客一般想要知道商家什么时候能够交货, 但是由于很多企业过分强调一次性交货的重要性, 而忽视了及时且准确的把修改过的数据来提供给顾客查询, 因此造成了用户的不满。

(三) 信息传递系统效率较低

在供应链系统中, 库存状态、需求预测以及生产计划等都是在进行供应链节点企业管理的重要数据, 这些数据主要分布在不同的供应链组织中, 因此, 只有实时的传递才能做到有效且快速地响应用户需求的标准。

(四) 忽视不确定性对库存的影响

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 比如货物需求的变化、原料的质量以及生产过程的时间、订货提前期、运输状况以及运输时间等。

(五) 库存控制策略逐渐简化

库存控制在各种性质企业中的应用都是为了保证供应链的良好运行, 还可以使它能够应付各种不确定性需求。这个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了解并且跟踪不确定的因素;二是利用跟踪而得到的信息来制定库存管理控制策略。由于存在的不确定性始终处在不断变化的状态, 因此这个过程是动态的。

二、联合库存 (JMI) 给企业库存管理带来的比较优势

供应链的库存管理不是每一个企业各自去追求最低的库存从而降低成本, 主要是用系统优化的思想来降低供应链的整体库存水平, 通过这种办法来提高供应链的综合竞争力。传统供应链的运行主要涉及两个步骤:首先是从供应商到制造商, 然后再由制造商到分销商。这个过程中, 每个企业都有单独的库存。即供应商、制造商及分销商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库存, 用来储存处于不同阶段的产品。这种现象引起了严重的库存浪费, 并且增加了供应链整体的库存成本, 同时减弱了供应链的综合竞争力。

库存管理 (Jointly Managed Inventory, JMI) 思想的出现为库存成本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该思想主要是用于解决供应链系统中所出现的因为各个节点的企业中, 因为没有进行良好资源配置以及资源的整合而导致需求放大的现象, 所以JMI对于提高供应链的同步化程度拥有显著的效果。它主要有四个优点:一是实现了供应链运作的同步化, 同时, JMI还为同步化的正常运作提供了保证;二是可以保证供应链的稳定运行, 减少库存风险, 并且解决了供应链中的需求扭曲现象;三是每个供应商重复建设仓库的成本很高, 进行联合管理可以降低这一成本, 同时, 这一点有利于库存管理的集约化;四是联合库存强调信息的沟通交流, 在信息传递中可以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改善管理水平。最后, 供应链中的问题会通过JMI体现出来, 如果合理解决必将提高供应链的管理水平。

三、企业供应链管理思维与联合库存管理融合研究

(一) 引入供应链库存管理机制的原因

理论上, 科斯给出了供应链库存管理的解释:相同合作效果下, 交易的两方或者多方倾向于选择交易成本较低的契约, 这就是合约的制度安排。诺斯认为当交易成本为正的时候, 制度是非常重要的。现实中, 库存管理的模式不同, 参与主体也不同, 而且供应链常常是多层级库存, 而绝不是简单的单层库存。多级管理就不能单纯地以库存所有者和库存控制等同。在复杂的管理中, 重点是供应链的全面、协调、系统。库存管理制度就在这个系统中担当着不可缺少的计划者、协调者角色, 即库存管理的复杂性特点产生了对规范性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机制的需求。

(二) 库存管理运行机制的构成要素

库存管理的运行机制在具体运作上具有针对性、目的性的特点, 库存管理是供应链中的指导者。一般而言, 各方之间的合作是库存管理的出发点和基础, 用来协调双方供求的机制就是保证。供应链库存管理的运行机制重点应该放在这三个方面: (1) 实现供需双方的共同平衡发展。共同的合作目标是合作的前行条件。常见的共同目标有追求利润增加、减少不确定性和风险, 提高服务水平和客户满意等;实施具体方法实现资源优化管理, 常见的管理方法有需求方之间库存矛盾协调, 库存量的数量控制、安全库存等;构建信息全面沟通渠道或者系统, 从而保证需求信息能够及时、准确、有效地在供应链中传递;实现最大化激励可以通过具有公平性和竞争性的利润机制手段来进行刺激参与者的积极性, 进而促进供需机制的协调发展。最后, 实现风险分担, 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以保证企业间的责任分担, 风险共享。 (2) 实现供应链的规范运行。这主要是制度、政策方面的要求。在供应链整个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各个参与者都应该用制度、政策来进行规范。比如交易时规范的合同, 管理中信息的共享机制、财务上规范的结算体系等。 (3) 实现合理有效地绩效管理。在供应链库存管理中要有绩效评价、管理制度相配套。在评价指标上应多元化, 借鉴平衡计分卡方法实现内部流程、外部客户满意度以及财务指标的结合。

(三) 联合库存管理的思想基础

合作是联合库存管理中最为基础也是最为核心的思想, 主要表现在各个供应商之间的战略合作。合作的目的是实现双赢。该思想主要强调供应链中的各个节点的管理者要同时参与并且共同协商来制定库存计划等。另外, 每个处于供应链节点的管理者都要考虑到各个节点管理者之间相互的协调性, 只有这样才能使各个节点的库存管理者保持一致的需求预期。协调是实现双方需求统一的最好方法, 决不能将各个参与者独立化, 我们需要的是整个纽带上各方的协调发展。JMI思想中的协调管理主要由上游和下游两方主导, 它们实现了供需双方的对接。在事实上, 参与各方首先从各自需求出发, 积极协调后达成一致, 进而一起制定双方满意的库存计划。这样的过程保证了信息流通、风险减低, 促进了库存管理的稳定。

四、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企业联合库存管理策略

(一) 实施促进供需平衡的管理机制

供需平衡是联合库存管理的基础, 实现联合库存中的供需平衡离不开充分的协调。他们既要坚定自己的目标, 了解自己的职责, 又要参与到合作中, 充分沟通, 积极构建协调机制。供需协调机制构建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 联合库存管理机制的构建, 达成共同目标。这是实现双方共同目标的重要力量, 只有双方在共同目标上达成了一致, 乐意为了互利共赢参与到合作来才能实现共同目标。针对每个参与者各自的需求和供给能力进行分析, 可以发现他们之间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进而找到双方契合点, 共同目标。 (2) 协调控制机制的构建, 实现利益共享。利益永远是各方共同追求的目标, 因此必须要把供需各方的利益放在制高点, 这就需要协调协调控制机制发挥作用。其中, 库存优化是有效途径。常见的库存优化措施有库存量大小的控制, 安全库存的控制等。 (3) 信息沟通渠道及机制的构建, 实现信息共享。信息是最为重要的资源。在库存管理中, 对信息的要求也很高, 要求信息流畅、及时、正确, 要减少冗杂的信息, 要提高信息的预测能力, 实现信息传递的透明化。因此, 信息沟通渠道的建立是实现供应链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4) 协调中心的构建, 实现有效激励。利益分配及其激励效果的实现需要一个协调中心。协调中心要试图建立公平公正的利润分享机制, 加强对供应链中刚刚参与企业的监督管理, 减少不必要的破坏行为, 提高整体运行的有效性。

(二) 发挥两种资源计划系统的协同效应

在联合库存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资源计划系统, 其中产品的协调管理阶段适用于物资资源配送计划 (DRP) 运用, 而原材料的协调管理适用制造资源计划系统 (MRPII) 。两种系统如何有序、有效运用到整个联合库存管理中是关键。最为成熟的结果就是将两种手段科学合理的结合, 同时运用到库存管理中。这样带来的协同效应会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势必提高库存管理效率。

(三) 实现快速响应系统的构建

快速响应系统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 是一种使用的供应链管理手段, 它可是实现整个供应链中的库存环节和库存时间的减少。这个系统的发展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重点是实现商品的条码化管理;第二阶段实现了内部业务的自动化处理功能;第三阶段是采用更有效的企业间的合作。据美国著名协会的调查结果显示, 快速响应系统的作用极其重要, 它对供应链管理具有很大好处:一方面保证了货源, 快速响应系统内很少出现缺货情况, 甚至出现了24小时不间断的协作;另一方面提高了存货的周转率, 促进了存货的流动;此外, 快速响应系统还有一个有点, 就是满足了客户的需求。这些研究结果充分证明了快速响应系统构建的必要性。

(四) 发挥第三方物流系统的作用

第三方物流系统是指在供应链管理中, 面向联合库存问题时使用的一种技术方法。第三方物流也就是物流活动张的第三方提供者。第三方物流的职责在于为客户提供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活动, 从库存到下单、运输。毫无疑问, 第三方物流系统的出现在于其强大的功能。首先, 第三方物流的存在减少了企业的工作压力, 第三方物流专注于企业的物流活动, 企业专注于自身的核心任务, 即业务扩展;其次, 第三方物流是枢纽, 架起了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的客户之间的联系;再次, 第三方物流系统存在成本优势;最后, 企业可以获得更丰富的市场信息, 保证物流服务的质量。总之, 从供应链参与的供需双方来看, 第三方物流的出现带来了极大便利, 提高了物流传送的灵敏性和活跃性;从客户角度来看, 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可以带来高质量的物流服务水平和搞笑的物流速度, 进而提高客户满意度。

(五) 共建供需双方战略愿景

共同的战略愿景是最高层次的管理思想, 也是实现联合库存管理模式的思想精髓。在操作中表现在供应双方共同目标的建立, 这需要双方站在自身利益的基础上, 充分理解对方的利益, 找到双方的共同契合点, 并在不断协商中构建更高层次的共同愿景。

(六) 注重利润分配, 实施激励机制

合理、科学的分配利润可以直接刺激企业的积极性, 而其他配套的激励措施会加强库存管理的协调发展。建立竞争性的利益分享机制是基础, 建立有效性的激励机制是重要保证, 两者一起发挥作用才能促进联合库存的前进, 减少不必要的机会主义现象, 提高联合库存中的协调。

(七) 开拓信息沟通渠道

为了实现供应链的稳健运行, 避免信息不畅, 需要持续开拓有效地信息沟通渠道, 提供可靠、透明、及时的信息来源。现代供应链管理应该是信息化、电子化的管理系统, 物流企业要跟上时代发展要求, 建立适合企业实际特点的物流信息化系统, 通过信息化管理来减低成本, 提高质量, 提高效率。

五、结论

随着互联网等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现代物流企业更多表现在了供应链上的竞技。因此, 如何设置和维持一个合理的库存水平成为一个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尝试建立从供应链角度出发的联合库存体系。联合库存是一个集合多方面因素的系统, 既需要精神方面的支持, 即以合作互赢作为基本指导思想, 又需要配套的机制、措施相运行。其中, 有效的供需协调机制是基础, 资源计划系统的协调实施以及快速响应系统是重要手段。另外, 信息机制是现代化管理的要求, 信息化管理是未来库存管理的必经之路。通过构建联合库存管理体系, 实现库存管理中资源配置最优化、利润分配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马士华等著:《供应链管理》,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联合库存管理案例 篇5

在联合库存控制管理下,供应商企业取消自己的产成品库存,而将库存直接设置到核心企业的原材料仓库中,分销商不建立自己的库存,并由核心企业从成品库存直接送到用户手中。

联合库存管理(Jointly Managed Inventory,简称JMI)是近年来在国外出现的一种新的有代表性的库存管理思想。JMI是解决供应链系统中个节点企业的相互独立库存运作模式导致的需求放大现象,是提高供应链的同步化程度的一种有效方法。它强调双方同时参与,供需双方在共享库存信息的基础上,以生产为中心,共同制定统一的采购计划,使供应链过程中的每一个库存管理者(供应商、制造商)都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考虑,保持供应链相临的2个节点之间的库存管理者对需求的预期保持一致,从而消除了需求变异放大现象。任何相临节点需求的确定都是供需双方协调的结果,库存管理不再是各自为政的独立运作过程,而是供需连接的纽带和协调中心。从这点看,JMI实际上是供应链节点纵横两方面的协作。

JMI把供应链系统管理进一步集成为上游和下游两个协调管理中心,库存连接的供需双方以供应链整体的观念出发,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实现供应链的同步化运作,从而部分消除了由于供应链环节之间的不确定性和需求信息扭曲现象导致的供应链的库存波动。JMI在供应链中实施合理的风险、成本与效益平衡机制,建立合理的库存管理风险的预防和分担机制、合理的库存成本和运输成本分担机制和与风险成本相对应的利益分配机制,在进行有效激励的同时,避免供需双方的短视行为及供应链局部最优现象的出现。通过协调管理中心,供需双方共享需求信息,因而起到了提高供应链的运作稳定性作用。

联合库存管理与传统模型的比较

(1)传统库存控制

传统的库存控制管理图见图1。

《!--[if!vml]--》

从图中分析,每个分销商向公司订货,每个分销商都建立自己的库存,公司为满足分销商的需求,也要建立自己的库存。供应商为保证供应,也建立自己的库存,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公司)和分销商各自管理自己的库存,在库存管理上各自为政、互不沟通,分销商多存储商品增加销售成本,影响分销商的获利,不利于产品销售。

(2)供应链管理下的联合库存

供应链管理下的联合库存控制管理图见图2。

从图中分析,与传统库存控制管理相比少两个库存,一个是供应商库存,一个是分销商库存,这样就解决了供应链系统中由于各个节点企业的相互独立库存运作模式导致的需求放大现象,是提高供应链的同步化程度的一种有效方法。

襄汉公司介绍

襄汉公司成立于1993年,是一家大型设备制造企业,主要生产举重机械设备和混泥土设备,如汽车举重机、混泥土运输车等,总资产超过25.8亿,员工人数超过4000人,是武汉市重点扶植企业,实力雄厚。公司产品品种多,结构复杂,所需要的零部件和所用的材料种类多,库存物料品种多,库存管理难度大。

3.1襄汉公司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

襄汉公司的库存管理还处在供应链库存管理的初级阶段,持有库存主要是为了缓冲生产和销售方面的不确定性、实现大规模生产、防范物料预期的价格上涨或供给减少以及缓解需求季节性的波动或实现均衡生产等。目前,襄汉公司的库存管理主要存在下面几个问题:

3.1.1库存管理多级化

襄汉公司没有成立统一的物流中心,没有建立大型立体化仓库,没法对物料的采购、运输、仓储、配送进行统一管理。销售、制造、计划、采购、运输和仓储等的控制系统和业务过程各自独立,相互之间缺乏业务合作,从而导致多级库存。物流部门控制原材料、外协件和外购配件的库存,制造和生产部门控制原材料到成品的转化过程的半成品库存和自制件库存,销售公司和售后服务中心分别控制成品库存和备件库存。物料由物流部门的仓库或制造部门的仓库流向售后服务中心的仓库,再流到各地服务中心办事处的仓库,形成多级库存管理,增加了库存占用资金和物流环节,延长了物流的周期。

3.1.2库存质量控制成本高

襄汉公司作为一家大型机械设备制造公司,是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生产所需要原材料和零部件绝大多数来自对外采购和对外协作,所需物料种类和规格型号多,企业供应商数量多,分布范围广,质量标准不一,因此就增加了襄汉公司产品质量控制的工作量,增加了检测人员及检测设备,从而导致库存质量控制成本高。与此同时,襄汉公司的部分供应商是单一的加工企业,自身没有产品研发能力和质量保障能力,产品的质量较差,为了保证产品质量,襄汉公司同样需要增加质量检测人员、检测设施和检测时间,从而也导致了公司库存质量控制成本居高不下。

3.1.3库存持有成本高

襄汉公司的各个事业部或分公司都有自己的仓储系统,单独进行库存管理。仓库、货场、设施和设备没有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增加了库存的空间成本。由于仓库没有统一管理,公司不同的仓库持有同一种物料库存,同时物料信息不共享,难以调节不同部门库存物料的余缺,导致库存占用资金增多,从而就增加了库存的资金成本;由于缺少集中的仓储中心仓库,不能集中仓储和配送,为了保证对生产过程的连续供应,部分工厂或车间都建立了材料和半成本库,就会增加公司库存数量、延长库存周转时间,从而也会导致库存占用资金增多,增加库存的资金成本;由于仓库多,管理人员也就多,整体工作效率低,人员工资和办公费用多,提高了库存的管理成本。此外,由于部分外购产品质量差,需要相应增加保险储备,从而增加了库存占用资金和增加了库存持有成本。

3.2襄汉公司库存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企业供应、生产、销售等经营运作过程中,存在一定库存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库存管理的两个目标(降低库存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具有悖反关系。分析襄汉公司库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找出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平衡库存管理两个目标的重要途径,是襄汉公司库存管理优化的必要环节。

3.2.1面向企业外部的供应链库存问题分析

首先,面向供应商方面,严重的制约了公司库存管理。襄汉公司库存控制的决策与供应商联系不紧密,没有充分共享供需双方库存信息、采购信息、供货信息以及库存中各种物资的历史分布情况等。供应商只是通过派外人员获得粗略的月需求预测、临时加急订货和月消耗与库存盘点的信息,双方没有就联合补货策略进行研究,也没有必要的信息共享。结果导致牛鞭效应显著,大大增加了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水平。

其次是面向公司的分销商,需求的不稳定,从而促使公司的库存不稳定。由于分销商的用户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时常变化无常,这就使分销商不得不加大库存量,从而造成了供应链的“牛鞭效益”,造成了公司供应不及时。其实,这些产品并没有真正销售到用户手中,可能积压在分销商手中,从而使分销商不敢进新产品销售,造成公司和渠道的损失。

3.2.2面向企业内部的供应链库存问题分析

企业内部的供应链库存问题主要是指生产系统中的不确定因素。生产计划是生产系统用于驱动和控制生产的主要工具。在生产部门,物流经过上游工作地加工后再送到下游工作地加工,直到该零件部件的生产计划完成,下游工序的加工任务由上游工序决定。

造成生产系统的在制品库存的主要原因是它对需求的处理方式。在以计划驱动的生产系统中,对需求的处理方式是根据当前生产系统的状态和将要发生的变化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模拟,然后用计划来表达模拟的结果,并用计划来驱动生产。如果产生计划的模拟过程能够与实际生产过程足够接近,那么生产系统能够及时地为各个工作地按计划提供生产所需的物料,下游工地几乎没有等待的时间。但生产过程的复杂多变使得模拟十分困难,如车间的加工排序、提前期、物料到位状况等方面的不确定性都会造成计划与实际情况的偏差。而下游工作地为了缓冲这种偏差对其生产的冲击,不得不设置一定数量的安全库存,这就是企业的在制品库存。

一般来说,企业间的不确定因素在数量尺度和时间尺度上都远大于生产系统的不确定因素,从而对于供应链库存管理的影响也更大。

襄汉公司联合库存管理实施策略

建立联合库存管理模式的设想,就是要打破传统的各自为政的库存管理方法,建立全新的库存管理模式。商务部作为联系分销商、经销商的桥梁,成立联合库存协调管理中心,负责与供应商、下级供应部门交换物流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负责收集汇总物资采购的各种信息。公司总部设立一个总库作为产品和原材料储备中心,并按照地理位置在全国范围内分片设立 5 个地区中心仓库,分别为东北区分库、华北区分库、华东区分库、西南区分库、华南区分库,其库存全部为总库库存,由总部商务部统一调配。

总库和分库要建立基于标准的托付订单处理模式,首先要总库和分库一起确定供应商的订单业务处理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和库存控制参数,然后建立一种订单处理的标准模式,把订货、交货和票据处理各个业务功能交给总部处理。其次,需要建立网络,使分销商能够定期跟踪和查询到计算机的库存状态,从而快速地响应市场的需求变化,对企业的生产(供应)状态做出相应的调整。为此,需要建立一种能够使总库和分销商的库存信息系统透明连接、可以实现查询目的的方法。再次,为实现与供应商的联合库存,总部应提供 ID 代码、条形码、条形码应用标识符、EDI 或 Internet 等支持技术。

另外,为了使联合库存管理顺利实施,同时使企业更加集中于自己的核心业务,公司决策层选择了物流外包方式。在全国范围内筛选了三家资质优良、实力雄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公司所有的物流业务。

襄汉公司所选用的联合库存控制管理模式见图3所示。

4.1原材料联合库存

为公司供应原材料的供应商将生产的成品直接存入公司(核心企业)的原材料库中,变各个供应商的分散库存为公司集中库存。集中库存要求供应商的运作方式是:按公司的订单组织生产,产品完成时,立即实行小批量多频次的配送方式直接送到公司的仓库补充库存。公司库存控制的管理重点是:既保证生产需要,又要使库存成本最小,还要为分销商发好货。具体的操作程序是:第一,分析公司原材料供应商的资质状况,从中筛选出符合公司技术条件要求的供应商,并确定为合作伙伴,合作伙伴分一级伙伴和二级伙伴,二级伙伴为补充。第二,与确定的合作伙伴签订联合库存控制管理协议。协议内容包括:责任、义务、利益。公司生产需求计划(数量、时间)传递给供应商,供应商组织生产,生产后按量、按时配货发给公司。公司生产使用或按供应商指示发给其他用户。第三,加强公司联合库存控制管理既保证帐、卡、物相符,又要保证不损坏变质。第四,搞好管理人员技术培训,提高业务素质。第五,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专人负责。

4.2产销联合库存

公司总库承担产品储备中心的职能,相当于整个全国分库的供应商。在分库所辖区域内,设立地区中心仓库,承担各分销商产品供应工作。中心仓库的库存产品由公司总库配送或分销商代储。中心仓库的管理人员由总部指派,负责产品的接收、配送和管理。各中心仓库在联合库存协调管理中心即商务总库的领导下,统一规范作业程序,实时反馈产品需求信息,使联合库存协调中心能够根据进、出库动态信息,了解产品供应情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合理调配,提高发货速度,以最低的消耗,实现最大收益,及时准确保证分销商及市场的需求。

建立产销联合库存关键是:第一,按照分销商的购货要求,及时、准确、安全地把产品配送到用户手上;第二,做好售后服务、技术资料提供、施工技术指导、施工人员培训;第三,处理好分销商相关信息反馈。

结束语

联合库存管理方法研究 篇6

上海航运业发展迅猛,水上无线电通信应用亦相应增加,导致产生诸多不安全因素,主要表现在干扰长江江岸电台频率、干扰内河水上指挥制度频率、干扰遇险及呼叫第16水上频道、使用非制式船舶电台、使用大功率电台、船舶电台过期、未办理船舶电台执照等。这些违法违规现象的存在,严重威胁了上海市内河、长江长海段的水上交通运输和生产安全。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如何管理水上无线电业务、维护水上电磁环境安全、保障水上无线电通信秩序和船舶安全航行,成为上海无线电管理部门面临的一项新挑战。

水上无线电业务包括水上移动业务和水上无线电导航业务。水上移动业务是指海岸电台和船舶电台之间,或船舶电台之间,或相关的船上通信电台之间的一种移动业务,主要包括甚高频(VHF)无线电话系统、全球海上遇险和安全系统(GMDSS)、遇险和安全系统(NON-GMDS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等;水上无线电导航业务包括航海雷达、无线电测向仪、自动雷达标绘仪(ARPA)、奥米加接收系统等。各种水上无线电系统的无干扰运行,保证了水上航运安全。

上海市无线电管理局(以下简称“市无管局”)负责全市无线电业务的管理和监督检查。由于船舶具有移动性,且有的船长期在上海以外运营,因此对其核发的船舶电台执照实施监督检查存在很大困难,形成管理上的盲点;同时,由于市无管局没有水上执法用船,登船困难,因此对航行在上海市内河、长江上海段的船舶电台的监督检查也力所不能及。

多年来,市无管局除了每年固定的几次专项联合执法外,对水上无线电通信难以全面过问。水上通信不同于日常公众通信,其安全性特点客观上要求应经常进行无线电监督检查。目前,上海市地方海事局负责上海市内河航运管理,长江上海通信管理局负责长江上海段的航运管理,虽然他们有执法船只,有经常上船的便利,但由于无法律法规的授权,且缺少无线电监测、检测方面的相关技术设施,因此对船舶电台的管理也力不从心。

为加强水上无线电通信管理,维护水上无线电通信秩序,保障水上无线电通信畅通,更好地为水上交通运输安全和生产服务,经过各方的深入探讨,基于优势互补,横向联合,充分利用各方资源,由专项治理向长效管理过渡,建立合理的船舶电台管理长效机制,共同保障上海水域的水上无线电安全的思想,2009年9月,市无管局、上海市地方海事局和长江上海通信管理局联合发布了《上海市内河、长江上海段无线通信管理规定》,对航行于上海市内河、长江上海段的船舶的无线电电台的监督检查的主体、无线电电台执照代管、船舶上的无线电通信设备技术要求、违法违规使用船舶电台的行为的处罚等进行了明确,为水上无线电安全提供了保障。

《上海市内河、长江上海段无线电通信管理规定》共有十五条内容,是航行于上海市内河、长江上海段的机动船舶必须遵守的规定,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部分:

第一条和第二条内容是本规定的依据和使用范围;

第三条是各参与工作的管理部门主要职责;

第四条至第十一条是对水上航行船只的具体管理规定和要求;

第十二条至第十四条是对违反本规定得出内容;

第十五条是规定执行时间。

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上海市内河、长江上海段水上无线电安全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不仅有效保障了上海市内河和长江上海段的航运安全,也保证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1年第14届国际泳联世界锦标赛等重大活动期间水上无线电安全。同时,通过上海市地方海事局、长江上海通信管理局的各个服务窗口,举办各种形式的水上无线电安全教育,发放各类船舶无线电宣传手册,让船主能够深刻了解船舶电台在水上航运安全的重要性,合法合规地使用船舶电台。

联合库存管理方法研究 篇7

关键词:新能源,能量管理

0 引言

由于风能和光能具有随机性、间歇性的特点,独立的发电系统难以提供稳定、连续的功率输出,采取风、光互补发电并加入储能装置,形成风光储联合发电系统,既可以充分利用风能和光能在时间及地理上的天然互补性,也可以利用储能系统的充放电改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的功率输出特性,减缓风、光发电的波动性和间歇性,并实现功率的供需平衡,降低其对电力系统的不利影响,增加电力系统对可再生能源的吸收接纳程度。

本文以风光互补发电结合储能电池来提高新能源供电可靠性,提出联合发电系统运行控制的不同模式及各自模式下的能量控制策略。

1 风光互补发电组成及原理

风力发电与太阳能电池发电组成的联合供电系统风光,它是由风机、太阳能光伏阵列、蓄电池组、充放电控制器、逆变器、监控系统等组成。风力机及光伏电池发出的电通过控制器储存在蓄电池组中,当负载用直流电时,通过控制器将直流电直接输送给负载;当负载用交流电时,则需要经逆变器将直流电转变为交流电再输送给负载。由于风机单元、光伏发电阵列具有不可调度性,通常是基于最大功率跟踪运行[1]。

2 风光储联合发电系统控制目标及策略

风光储联合发电系统连接大电网稳定运行需要实现三种控制目标:功率平滑输出、跟踪计划出力、跟踪实时负荷出力[2]。本文研究发电系统的功率平滑输出,减小其波动性,使其可调度性大大加强。

(1)当联合发电系统功率输出较大时,对储能电池进行充电;输出较小时,储能电池进行放电。

(2)根据电池容量和预测功率合理选择电池充放电区间,尽可能地维持总功率输出稳定,减少电池的充放电次数,以延长其使用寿命。

(3)在联合发电系统功率输出波动性较小时,蓄电池容量充裕,可将部分容量参与系统削峰填谷。

3 联合发电系统能量管理策略

低通滤波器的数学模型为:

假设t为功率平滑周期,对(1)式离散化,令tk=kt(k=1,2,3,…,n),在某一时刻有:

由Xk、Yk,得到储能系统吸收功率为:

通过软件编程实现功率平滑,得到满足要求的功率曲线。

为满足蓄电池对风、光功率平滑响应速率的要求,对其采用分阶段分组充放电方式,这种模式也可以提高蓄电池的使用效率并有效延长其使用寿命。其充放电过程为:(1)首先对所有蓄电池进行充电,并实时监测各组蓄电池的电压,当某一组电池电压达到最高值时,停止对其充电。(2)然后对其他电池继续充电,同时实时监测各组电池电压值,直到每组电池均充电完成。放电过程类似充电过程,首先令各组电池放电,并监测各组电压值,当某组电压降到最低值时,停止对其放电。然后令其他电池继续放电,并实时监测电压值,直到各组电池放电完毕。

4 仿真实例

根据文中功率平滑原理,采用VC6.0平台编程实现对风、光功率曲线的平滑处理,实现联合发电系统功率平滑输出的控制目标。

设置风电输出功率在(10-100)MW区间,光伏输出功率在(10-50)MW区间,采用储能电池容量为20MW,将输入的风、光功率通过储能电池充放电来实现波动功率的平滑,平滑周期t=15min,滤波时间常数τ取30min。采用分阶段分组充放电策略后,将两平滑点之间充放电过程细化,使平滑更趋平缓。

在该算例中,当τ取30min时,风电输出功率10min最大变化率减小了52%,1min最大变化率减小了32%;光伏输出功率10min最大变化率减小了37%,1min最大变化率减小了29%。

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文中提出的根据一阶低通滤波器原理,由储能电池进行功率波动性平滑是切实可行的。

5 结论

风光储联合发电系统构成的结构,可以弥补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存在的缺点,为保证能源的最大利用率,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系统采用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策略,输出有功功率存在较大波动。本文提出采用蓄电池储能技术来平滑间歇性电源的功率波动,调节输出有功功率,能够实现风能与光伏平滑、稳定、持续的并网运行,既可以有效降低系统供电成本,也能提高风光互补发电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彭文峰.风光电互补节能系统中的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

联合库存管理方法研究 篇8

关键词:联合作战,航材保障,供应链

联合作战是在联合战役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下, 由两个以上军种的战役军团共同实施, 或由两个以上军种的战术兵团共同实施的作战样式。随着我国空军由“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的战略转变, 空军在未来高技术联合作战中, 将是首当其冲、全程使用的决定性“拳头”力量, 担负着夺取制空权, 组织实施空中进攻、防空、空中封锁、空降作战, 协同其他军种战役兵团实施作战的任务, 而作为现代空军作战“支撑点”之一的航材保障工作将直接影响空军顺利完成所担负的作战任务, 关系到联合作战的进程和结局。为此,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着眼履行我军历史使命, 认真研究联合作战航材保障面临的形势、环境、任务和特点, 着力提高联合作战航材保障供应链管理能力, 切实为空军战斗力的生成与提高提供坚实的保证。

1 提高联合作战航材保障供应链指挥控制能力

联合作战已成为战争的发展趋势, 天、空、地三位一体的战争特点日益突出。在空军联合作战任务中, 多机种协同作战已成为现代空战主要作战手段, 大规模空袭作战通常由担负不同任务的机种充分发挥整体作战的威力。因此, 要不断提升航材保障适应联合作战保障对象多元, 保障方式、方法多样, 组织协调复杂等特点的指挥控制能力。

1.1 构建高效保障指挥体系

首先要建立精干的联合作战航材保障指挥供应体系, 紧紧围绕联合作战航材保障的特点和需要, 坚持纵向指挥与横向协调相结合、结构合理与精干高效相一致的原则, 精简层次, 减少环节, 构建科学合理、精干高效的指挥体系, 实现各级航材指挥机构、保障单元信息的实时共享和无缝链接及指挥控制的实时互动。同时要消除现行条块分割保障的弊端, 对战区内航材保障力量、指挥机构进行优化组合, 实行区域化保障, 对器材实施灵活调整, 特别是战时要把进驻部队的航材保障力量纳入战区内整体保障体系之中, 以便对航材保障实施统一指挥、统一供应, 确保航材保障力量集中使用, 发挥航材系统整体保障效能。

1.2 提升信息化指挥能力

在保持现有航材保障网络安全稳定、顺畅运行的基础上, 继续加大信息网络建设, 逐步完善保障网络与北斗卫星系统的逐步融合, 形成适应联合作战航材保障需求的指挥网络, 推动保障手段信息化的建设发展。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特别是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 及时掌握保障需求和资源信息, 增强保障环节的跟踪控制能力, 并在此基础上, 建立快速、高效的航材保障指挥系统, 健全航材保障业务流程及保障预案, 优化人员结构, 提高决策水平, 实现对航材保障全过程可视、战场环境全域可控, 使航材保障指挥系统具备较强的指挥、组织和控制能力。进一步加强软件系统及保障数据的集成, 建立以地理信息系统、北斗卫星系统等为主要内容, 具备库存物资查询、在运物资器材跟踪功能的航材保障网络, 以便快速准确地获取、检索和传输航材供求信息, 达到对航材保障资源数量、种类、状态、位置的全方位可视化, 提高自动化指挥调控能力, 实现航材保障精确指挥。

1.3 强化辅助决策能力

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面前, 辅助决策是提升航材保障水平的重要途径, 通过及时、有效的定量和定性分析, 能够减少人为干预因素, 为上级指挥员提供决策方案, 对下属分队实施有效控制。在平时对战区内航材保障力量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基础上, 健全航材采购、运输和储存等信息数据库, 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航材保障决策机制, 综合运用数据支持与模型支持技术, 提高辅助决策的能力和效率。战时可根据部队的任务和性质自动生成航材保障方案, 形成最佳决策, 为航材保障指挥者下定决心提供科学合理的辅助决策依据。平时可对航材保障动态进行实时跟踪, 着眼于计划管理, 为战备储备航材主管人员制定战备储备航材新建任务, 还能为调整计划、订购补充计划等提供数据服务。

2 提高联合作战航材供应链应急保障能力

联合作战中, 现代战机的强大机动力将得到充分的体现, 使远距离攻击和空中作战的突然性增强, 空中力量高频率、大范围机动, 作战部队远程、快速集结甚至远程奔袭作战, 尤其是精确制导远程打击使保障地点和范围变化莫测, 这必然要求联合作战航材保障工作具备快速紧急收发、应急机动支援保障能力。

2.1 完善科学化管理机制

在联合作战航材筹措计划的拟制上, 利用系统分析和数学模型等方法摸清部队保障能力底数, 掌握部队保障能力, 并以此为基础科学运用严格的标准和方法, 优化航材储备的总体库存结构。按照航材供应保障程序, 优化工作流程, 减少不必要的业务环节, 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 调整机构设置, 实现人员、设备与技术的合理搭配。同时, 精确运用各种保障手段, 精细筹划运用保障力量, 综合集成扫描、射频通信、条形码、自动识别等技术, 积极推行航材包装标准化、储运集装化、保障野战化工作, 改善航材收发手段, 使航材在整个供应保障过程中识别和监控更加准确、快捷, 以保障速度代替保障数量, 提高航材机动保障能力。

2.2 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

对现有库房进行升级改造, 加快适合机械化作业的自动化立体库建设, 并针对航材质量、体积、包装特点, 加强航材仓库叉车、码垛机、管道输送机、自动拣选机等加快机动性、操作方便的装卸搬运设备的配套使用, 提高航材业务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 有效减少航材收发作业时间, 努力改善人力物力浪费状况, 提升航材仓库保障效率。同时, 注重先进物流技术与航材保障工作的结合运用, 实现先进信息技术与业务流程的衔接, 逐步完善集筹、供、管、运于一体的航材仓库功能, 强化航材仓库应急机动、快速保障等能力, 使其满足保障多样化任务的要求。

2.3 增强快速化投送能力

投送能力是提高航材机动保障能力的基础, 是快速恢复空军战斗力的有效途径。首先, 要确保物流环节畅通, 高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注重先进保障手段与航材保障过程的有效结合, 充分利用定位、传感、通讯和自动识别等技术, 加强航材保障全程控制能力建设, 对航材输送情况进行及时跟踪、全程控制, 防止战时航材供应链的断裂。其次, 把航材纳入到整个装备保障运输体系之中, 在确保公路、铁路输送能力的基础上, 要结合战时保障实际, 发展空中、海上投送力量, 并发挥地理信息系统的作用, 合理选择运输方式与路径, 缩短航材途中输送时间。最后, 落实规范航材标准包装要求, 使之与集装方舱和运输工具相匹配, 最大程度地缩短运送准备时间, 增强航材机动能力和保障供应速度。

3 提高联合作战航材供应链一体化保障能力

随着一体化联合作战的不断深入, 战时航材保障强度增大、需求量增多, 单靠航材部门自身力量将很难完成保障任务。因此, 在联合作战航材保障过程中, 要坚持一切服从和服务于联合作战需要, 立足现有条件, 充分发挥三军一体、军民一体联合保障威力, 综合运用各种保障手段, 广泛聚集人力、物力和财力, 从各方面持续稳定的实施全纵深、全方位、全过程、全时域航材保障, 确保航材保障任务的顺利实施。

3.1 加快战区一体化保障建设

在联合作战航材保障过程中, 要打破传统的按编制序列和隶属关系实施航材保障的模式, 积极推进军队内部一体化保障, 对航材保障力量进行优化组合, 建立跨军种、跨部门、跨地域的三军联合作战航材一体化保障体制, 明确航材筹措办法和保障途径, 使分散的保障资源集成为强有力的整体, 确保针对战时航材需求迅速实施就近供应及航材保障力量精确集中使用。同时, 加速航材保障各部门之间保障信息的沟通, 建立统一的应急支援保障制度, 制定科学的保障预案, 明确支援保障的内容、方法和程序, 并结合联合作战一体化航材保障需求, 有针对性的开展航材保障一体化训练, 使一体化保障从理论逐渐转变为实际保障能力, 探索出一条符合战时要求的、快速高效的航材保障途径。

3.2 构建军地一体化保障模式

要健全完善军地一体化保障, 确保在联合作战航材保障过程中, 能迅速形成军民一体的整体保障能力。在人才培养机制上, 注重预备役人员航材保障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训, 建立地方专业技术人员数据库, 并根据其流动情况及时更新, 战时统一调动使用, 组成航材应急保障力量, 同时要逐步健全完善动员机制, 充分利用地方企业、生产加工厂、专业技术人才等资源, 征用军地通用的物资器材及保障人员;在运输机制上, 必须在国家相关法律的基础上, 建立航空、公路、水路、铁路立体运输网, 充分发挥地方强大的运力资源, 以租用、征用等方式增强航材投送能力, 形成军地一体化运输格局, 提高一体化联合作战的航材运输能力, 弥补部队自身航材运力不足的问题;在航材修理机制上, 要在平时充分调查、了解各军区空军中心修理厂、地方军工企业的维修人员、维修设备和航材维修力量情况的基础上, 适当组织参与部队演练活动, 战时对其进行合理组织、运用, 建立起军地一体、高效的航材修理机制, 迅速修复损伤、故障器材, 增加器材的供应量, 以提高军地一体化航材保障效率, 促进一体化联合作战情况下航材保障能力的提高。

4 提高联合作战航材供应链抗打击能力

在现代高技术条件下, 由于战争行动对航材保障的依赖性越来越大, 参战双方无不把破坏对方的航材仓库等保障设施, 瘫痪器材的补给供应作为作战指导原则和克敌制胜的重要手段, 航材仓库则是重点目标之一。特别是未来联合攻防作战过程中, 敌必将对我战役纵深内的空军后勤保障系统以及与我空军保障有关的战略设施进行重点打击, 航材保障也不可避免的将在抗敌频繁袭击破坏条件下进行。特别是战场的高度透明与精确打击更加大了后方防卫和航材装备、备件的储运和供应的难度, 稍有不慎便遭攻击损失严重, 会严重影响空军战斗力的发挥。为此, 战时航材保障部门必须要倾全力做好对有限的宝贵的航材资源的防卫保护工作, 增强避敌打击能力, 为做好战时航材保障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1 确保器材数量质量安全

一是加强航材保管设施管理能力, 充分利用地形地势, 统筹规划, 多隐蔽, 少暴露, 尽可能恢复和使用位于地下、半地下或建在山洞的航材仓库, 增强抗打、抗震动、抗辐射能力, 使航材保障设施防得住空袭, 经得住打击。二是增强伪装能力, 依赖于航材仓库的自然隐蔽条件, 把不同地区的防护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和谋划, 提高综合伪装能力, 组建专业航材伪装分队, 担负战时对航材仓库的伪装工作, 根据地形设置假目标, 降低库存航材被发现摧毁的概率, 并采取各种干扰手段实施综合干扰, 使敌侦测仪器和武器制导系统失灵, 变被动防护为主动防卫。三是提升机动防护能力, 战时及时实施合理的分散配置, 及时组织航材战时疏散隐蔽, 多机动, 少固定, 提高航材的保存能力, 确保航材保障工作的持续性。四是提高器材维护保养能力, 在航材封存工作中积极引入新技术、新材料, 并加强外部包装防护设施的研究应用, 切实保持航材的性能状态, 增强航材野外生存能力。五是加强航材抢修能力, 成立一支技术过硬、装备精良的快速抢修分队, 能够进行及时有效的修复, 并快速开设野战仓库, 持续航材保障工作。

4.2 注重航材保障信息安全

联合库存管理方法研究 篇9

关键词:库存配送系统,联合优化,遗传算法,C-W算法

一、库存与配送系统联合优化研究分类

1. 联合优化思路。

在库存与配送联合优化研究提出之前, 大多学者都是单独对企业库存与配送进行研究的, 比如考虑输入输出对动态库存进行研究, 单独进行配送线路规划, 动态库存管理研究中输入输出是已知的, 没有考虑输入输出受企业采购过程中供应商配送的影响, 而单独的运输线路规划问题则没有考虑库存内部动态管理, 因此, 对库存与配送系统联合优化研究很有必要, 目前该类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一类研究基于供应链整体成本, 构建模型求得整体的订货量与配送策略。此类研究综合考虑了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三大成本“库存、采购与运输”, 基于各方需求统一确定, 互相了解需求, 并且不允许缺货情况的发生, 运输服务统一由第三方提供, 构建的目标优化模型以生产商的生产成本、零售商的采购、库存成本, 以及运输服务提供方的运输成本, 以此求得最优解。但是该类研究没有考虑供应链参与各方的合作情况, 各方对于利益的分配、成本的分摊机制没有考虑, 容易造成分配不均而产生摩擦。

另外一类研究则是是由供应商主导库存配送, 考虑一个供应商对多个零售商的库存-配送进行管理, 构建模型对各独立零售商的库存进行管理, 基于各地库存对时间、数量的需求, 以自身成本最小为目标, 进行路线规划, 及时给零售商补货。供应商管理库存与前一类研究不同, 两类研究均从总体成本最优角度出发, 但是前一类研究没有厘清供应链中各企业角色, 及相应的职责, 此类研究确定了供应商管理库存, 则明确了研究的类型, 对于成本分配问题有了较好的解决。通过建立合理的数学算法可以对基于库存考虑的线路规划问题求得最优解, 通过供应链各节点的协同配合促进运作效率, 各方均获得最大收益, 为实际供应链运作提供参考。

2. 算法研究分类。

库存-配送系统可以视为库存-路径问题的升级版, 但是本质考虑的重点仍然是供应链各方库存保有量、采购量、采购周期, 与运输路径选择之间的合理调节。对于库存-路径问题的算法研究较多, 我们可以借鉴其相关算法应用于库存-配送系统研究。

(1) 启发式算法。运用启发式算法对库存-路径问题进行求解的研究比较普遍, 如蚁群算法、邻域搜索算法、禁忌搜索算法、模拟退火算法、遗传算法及人工神经网络等智能算法都或多或少有应用于库存-路径研究领域, 其中遗传算法有较好的收敛性, 能较快地达到全局最优解, 并且有优胜劣汰的算法规则, 最多地被运用或改进后运用于库存-路径求解。

(2) C-W节约算法。C-W算法是解决旅行商提出的, 基于节约的理念, 适用于物流单元间流量较为稳定, 变化不大的问题, 是一种较为简洁实用的算法。由供应商主导库存, 为多个零售商供货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库存过度配置, 配送次数多配送量过大的情形, 可以达到配送次数最少, 配送量最经济 (供应商、零售商采用最佳采购量) 的效果, 此时配送路线上配送较为稳定, 配送变化不会太大, 不会因为市场需求变动过大而引起配送问题, 因为供应商对零售商的库存需求情况十分了解。因此C-W算法比较适合研究库存-路径问题, 多数学者采用遗传算法或其他优化算法是都会结合C-W算法特点进行研究。

(3) 其他算法。除运筹学领域优化算法、智能算法与C-W算法这几类典型的库存-路径求解算法之外, 一些学者还采用概率论领域的马尔科夫决策过程研究随机需求下的库存-路径算法, 也有学者采用分散决策算法 (DDA decentralized decision algorithm) 以求解分散决策情形下的库存与运输问题) 。

二、库存与配送系统联合优化模型构建

库存与配送系统联合优化是促进供应链一体化的有效手段, 本文基于供应商统一管理库存构建一个供应商对多个零售商配送的简单两级供应链模型。

1. 模型假设。

(1) 各零售商需求确定, 且均与供应商形成直接连接网络; (2) 零售商不允许缺货, 不考虑提前期; (3) 运输费用与距离成正比; (4) 一个运输车辆一天只做一次配送, 在不超过运输车辆的满载负荷前提下可以为多个零售商配送; (5) 多个零售商的不同货物可以拼车运货, 这一点由供应商统一管理库存, 统一配送可以比较好地解决。

2. 符号表示。

本文考虑的是由供应商管理库存, 由单供应商与多个零售商构成的一对多的简单二级供应链, 用数字序号下标表示供应商与零售商, i∈ (0, 1, 2, ..., N) , 0表示供应商, 1至N表示零售商。货物由供应商负责配送, 共有M辆运输车, 每辆车的载重相等为Q, 供应商的补货周期为T, eij表示供应商及各零售商之间的距离, di表示零售商的需求率, A0, Ai表示供应商与零售商的补货成本, h0与hi表示供应商与零售商的库存成本, C表示车辆的运输成本, 在供应商的补货周期内, ni表示零售商的订货次数, ti表示零售商的订货周期, 则T=niti, 令Xijkt表示车辆k在时间t从点i开往j进行配送, 是则值为1, 否则为0, 令Qjkr表示车辆k在时间r为点j配送的货物量。

3. 数学模型。

本文将采用遗传算法, 较好地控制库存, 并利用C-W算法来寻找车辆调度, 路径选择方案, 通过这些手段要达到一个统一的目的, 那就是我们所要设定的目标函数, 本文以成本最小为目标, 更细化为单位时间的供应商库存、运输成本, 零售商的库存成本, 同时还需要获得供应商与零售的采购周期, 配送路径方案作为输出, 以 (T, ti, ni, Xijkt) 为决策变量构建如下目标函数:

上式表示零售商不能缺货, 是缺货限制条件, 如果供应商配送与供应链中任何一个零售的需求之差小于零, 则会造成缺货, 缺货会带来缺货成本对供应商与零售商双方都有不利因素, 因此制定此约束条件做缺货限制。

本条件是一个基础条件, 运输车辆不能超负荷作业, 任何两点之间单趟运输量都不能超过运输车辆的运输上限。

此项条件为避免回路, 一个车辆对零售商进行配送后必须前往下一个零售商, 即必须要有下一个不同的出口, 或者配送完毕直接返回供应商点, 而不能原路返回上一个零售商处。

此项约束条件规定一天内配送车辆数不能超过总车辆数。

以上为库存-配送系统数学模型, 是库存管理与运输路径规划模型的结合, 对此类问题的求解必须采用启发式算法, 逐步求得最优解。

三、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求解算法设计

从前述章节对库存-配送系统问题的求解算法介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遗传算法具有较好的全局搜索能力, 其优胜劣汰法则适用于库存控制, 而C-W算法适用于路径求解, 将两种方法结合, 对遗传算法进行改造可以获得一个更优的求解算法。本文以单位时间总成本最小为目标, 以零售商的采购周期的倍数对问题进行分区, 提高求解速率, 缩短运行时间。算法分为主算法、遗传函数、适应度函数与C-W算法三部分, 循环嵌套, 具体如下:

1.主算法。

(1) 令T'为供应商补货的最长期限, 将T'平均分割成S个部分 (S为T'的约数) , 那么整个补货周期可以分别表示为[1, T'/S], [T'/S+1, 2T'/S], ……, [ (S-1) T'/S+1, T']。

(2) 设定S+1个处理单元, 对于处理单元i, 对T∈[ (I-1) T'/S+1, i T'/S]进行遍历搜索, 调用遗传算法函数Gen (T) 对目标函数进行求解, 获得单位时间成本最小时供应商与零售商的采购周期, 运输路径。

(3) 输出最小成本值及供应商、零售商的采购周期, 配送路径。

2. 遗传算法Gen (T) 函数。

(1) 首先需要选取初始化种群, 取T的S个约数, 随机选取其中约数作为染色体基因, 由此生成长度n的染色体, 多次操作获得初始种群规模为U, 代数上限为G。

(2) 求解种群中各染色体的适应度值, 适应度值通过适应度函数f (·) 求解。

(3) 根据个体的适应度值进行排序, 选择其中前h个个体。

(4) 将被选择的个体以某一特定概率进行随机交叉操作, 以获得新个体。

(5) 再以一定概率对选中个体进行基因变异操作。

(6) 重复以上操作, 到达最大代数为止, 输出结果。

3. 遗传算法适应度函数。

(1) 令ghj表示第h代中的第j个个体, 初始化mit=0, (i=1, ..., N, t=0, ..., T) 。

(2) 令配送量设为d, 则d=l Q+qi, mit=l+1, l∈{0, 1, ..., M}。

(3) 当mit>1时, 先给零售商派送mit-1个车辆进行配送, 满足需求中的车载Q的整数部分, 赋值X0ikl与Xi0kl均为1, 令qt, h=qi, 代数h增加1;若mit=1, qt, h=d。

(4) 使用C-W算法cw (qth[]) 计算Xijkt与Qikt, 将两值代入目标函数ts, f (·) =1/ts。

4. C-W算法cw (q[])

(1) 令q[]表示需求点集, 即零售商集合, 分别将需求点集中点与供应商 (以0表示) 连接, 令Sij=e0, q[i]+e0, q[j]-eq[i], q[j]。

(2) 将Sij进行降序排序, 若Sij=0, 则结束算法, 将所有无回路路径连接至供应商点, 对运输整数倍车辆负荷之外的车辆Xijkt进行赋值, 输出路径。否则满足q[i]与q[j]都在同一路径或两分别在两条路径的头和尾则进入下一步。

(3) 若在q[i]与q[j]之后的路径货运总量q小于车载Q则连接两点。

(4) 初始化Sij=0, 重复操作, 直到输出所有路径。

四、算例

1. 实例运行。

令零售商个数为15, 需求率分别为 (17, 5, 7, 5, 5, 7, 3, 4, 3, 2, 5, 2, 8, 14, 4) , 单次补货成本分别为 (100000, 50, …, 50) , 第一项为供应商采购成本, 后面为零售商成本, 车载负荷为40, 车辆单位行驶距离成本为90, 供应商补货最大周期为80, 需要遍历6组 (有6个处理单元进行处理计算) 。遗传算法初始种群规模50, 最大代数5000, 交叉与变异概率分别为0.8与0.2, 距离矩阵在此不做列示, 可以得到如下结果:

2. 结果分析。

对运行结果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一方面, 供应商与零售商的单位库存成本的上升必然导致总成本的上升, 这是合乎常理的;另一方面, 随着单位库存成本的上升, 系统为了获得低成本降低了采购周期, 包括供应商与零售商采购周期均缩短, 增加采购次数, 以保持较低库存水平, 虽然运输成本和订货费用会有所增加, 但会大大减少库存成本, 可以将由库存成本增加带来的影响降低。因此, 运用改进遗传算法计算获得的最优采购周期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算法具有具备有效性。

五、结语

库存-配送系统问题的研究是物流领域的一个重点研究问题, 对于物流成本的控制有重要作用。在此类问题求解中, 一般采用启发式算法, 存在一定的求解时间复杂度问题, 当问题的求解复杂度增加时, 启发式算法的求解时间复杂度将呈指数增长, 因此借鉴部分学者对C-W算法的研究, 本文融合C-W算法对遗传算法进行改进, 使用改进的算法对库存-配送问题进行求解, 求解精度较好, 对实际应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李仲兴, 朱向顺, 李锦飞.供应链中配送系统联合优化的数学模型及求解的混合算法[J].物流技术, 2005, (9) :92-94.

联合库存管理方法研究 篇10

关键词: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构建,运作管理

0引言

进入21世纪,国家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重大科学技术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世界科技蓬勃发展,科学技术仍然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科技实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之一。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全面推进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规划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加强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工作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将加快推进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后文简称“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的布局以及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作为一项主要的任务。

重庆自直辖以来,科技事业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与国内一些发达地区和城市相比较,重庆仍存在不少弊端,科技进步与创新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还有待加强。重庆制定的《重庆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在重点领域和优势学科规划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强研究开发平台的建设。自2009年第一批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开始授牌以来,共有10个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在重庆落户。为了更加充分地发挥其技术、设备和人才优势,更好地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加强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本文对重庆市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的构建和运行管理进行研究,以期其能够充分地发挥作用。

1相关研究

关于创新平台的构建与运作管理,国外起步较早。Meyer Marc H和Mugge Paul C(2001)提出创新平台能够促进效益增长,大多数公司缺乏精确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产品平台,管理者必须重新考虑金融的业务模式,如何研发并执行最佳的结构组织的过程,以促进平台开发及基于平台的产品开发。并同时提出IBM公司和其他公司通过研究平台提供了一个管理和技术范式[1]。Philip Cooke(2008)提出更广泛意义上的创新平台,在技术层面的清洁技术和清洁技术投资组合,泛指一般绿色创新[2]。

由于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刚刚起步不久,目前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对创新平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创新平台、产业创新平台、企业创新平台这3个方面,并没有涉及到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的研究,因此本文仅借鉴其相关的有益管理经验。

2重庆市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的管理运行问题分析

2.1政府指导方法有待改善

首先是政府的导向作用,一般政府能够采取的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规划。例如美国的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等一系列科技战略规划,突出地反映了政府对科技创新的引导作用。其次是保障作用,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的形式来确保创新平台的建设和运行。例如日本政府一般不直接参与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而是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再次是沟通作用。联合创新平台关系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各方的利益,政府要采取措施,在学术界和产业界之间建立共同利益区,使其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3]。

2.2企业主体地位不突出

科技研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市场需求服务。就重庆目前的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发展情况来看,有四个依托高等院校,一个依托转制科研机构,两个依托科研院所,三个依托企业。依托企业所建联合创新平台的比重有待提高,企业的主体地位并不突出。再观察其管理机构,发现大部分都没有设立成果转化、成果应用和成果推广中心这一部门。如果只有前期研发,缺乏后期的成果转化,那么联合创新平台的作用便不能充分的发挥。

2.3投融资体系还不健全

由于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自2009年才开始申请批准建设,目前还没有形成健全的投融资体系,目前重庆的10个创新平台中,自筹资金一般超过总投资的50%,这对联合创新平台来说是很大的负担,容易分散平台科技创新的精力,并且不容易激发其进行科技研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创新平台的运营资金,光靠政府投入或仅靠平台自身筹集都不是维持平台持续发展的长久之计。

2.4人才结构待优化

通过观察重庆10个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的技术队伍,仅拥有2名工程院院士。如果联合创新平台的技术带头人是该领域内的领军人物,那么无疑创新平台会有更加清晰的发展方向、战略规划和更高水平的研发,同时也会吸引众多的高水平人才共同研究,使得创新平台的发展充满后劲。同时由于目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的认知偏差,导致本来就处于弱势状态的管理和技术支撑人才队伍失稳、流散。

2.5知识产权意识和保护待加强

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专利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现状堪忧,科技优势、创新优势、人才优势并没有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同时由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不健全,剽窃、盗用知识产权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使得很多科技创新人员由于知识产权的顾虑而不敢提出专利申请,更不愿进行技术共享和交流[4]。

2.6绩效评估体系待完善

重庆市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目前缺少对创新平台等级认定的统一标准与规范制度,且尚未建立通用可行的绩效评估体系,对于创新平台的考核标准主要是依靠聘请第三方每3年对平台进行一次审核和评估。这容易导致平台主管部门不能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平台的运行效果,各地区之间难以形成比较和竞争机制。

3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3.1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全面性、可比性、定性定量相结合、可操作性四个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设计出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3.2评价方法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模糊评价法(FCE)建立评价模型。首先要采取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再通过模糊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详细方法步骤略)。

3.3应用研究

X为重庆市某一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针对该平台的实际情况,应用上述AHP—FCE综合评价模型,对该平台进行综合评判。

首先,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如表2所示。

因此,可得权重集W=(0.267,0.334,0.200,0.066,0.133)。

对该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的评价过程中,采用五级评语集V={很差,差,一般,好,很好}=(V1,V2,…,V5),采用模糊区域V={0~2,2~4,4~6,6~8,8~10}表示。根据专家打分,得到模糊评判矩阵。

R=[00.20.40.30.100.10.50.20.20.10.20.60.10000.40.50.100.10.40.30.2]

B=WR=(0.2670.3340.2000.0660.133)[00.20.40.30.100.10.50.20.20.10.20.60.10000.40.50.100.10.40.30.2]

根据模糊判断矩阵的算法,得出以下结果:

B=(0.1,0.2,0.334,0.267,0.2)

对结果进行归一化处理,可得:

B=(0.091,0.182,0.303,0.242,0.182)

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该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的管理和运行绩效评价为V3等级。表明该平台的运行绩效一般,还有很大提升潜力和空间。该应用研究表明,该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可以得到应用和推广[5]。

4提高重庆市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构建和运行水平的对策建议

4.1完善政府指导方式,突出企业主体地位

完善政府指导方式。政府在进行政策制定时需对创新平台的建设起导向作用;在法律法规的制定、资金支持等方面对创新平台管理和运行起保障作用;充当沟通者的角色,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平衡信息、促进沟通,提高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的运行效率;创造良好的环境、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为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氛围[6]。

突出企业主体地位,为新兴产业服务。目前,重庆正在积极推动“1+3+3”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的形成。所谓“1”,即正在推动的云端计划,包括以笔记本电脑、打印机生产等为支撑的电子信息产业和“云计算”产业集群;第一个“3”是指在装备制造业、汽摩产业、重化工三大重庆优势产业中发展相关新兴产业;第二个“3”指的是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7]。因此,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应以突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为出发点,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4.2优化投融资体系结构,推进投融资方式多元化

建立多元化。根据目前重庆的情况来看,总投资的50%以上都是创新平台自筹资金,这样加重了平台的负担。地方政府应为联合创新平台的建设提供一定的资金扶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的建设和运行。同时,也应以多种方式积极吸引企业资金、社会资金的投入,保证科研资金来源的多主体、多渠道化,各路资金共同助推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的科技创新。调整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的资金结构,建立起以政府的财政投入为导向,法人单位的资金投入为主体,吸引社会投入为补充的结构合理的技术创新投入体系。

方式多元化。政策性融资是高校联合创新平台进行融资的首要途径,此外,还可以利用TOT模式使用企业生产出来的科研设备,帮助企业完成项目,保证科研设备的来源渠道,实现创新平台和企业的对接,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同时要加强金融机构的融资,政府可以通过为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提供商业贷款的信用担保,建立担保风险补偿机制,深化创新平台与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

4.3重视人才培养和吸收,完善激励和保障机制

培养人才。借鉴日本高等教育培养科研人才在实践中的成功经验,通过高校与创新平台签订人才培养合同等方式进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8]。结合重庆市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的实际情况,创建为当地科技创新服务的研究生院,将符合条件的人才输送到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将其作为继续教育基地,以实现人才的再教育和发挥其创新才能。同时也可依托重庆重点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技术成熟后可以服务于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的科研,而科研成果又会促进企业的技术提升和成果转化,实现良性循环。

吸收人才。进一步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完善人才引进体制,加大资金投入,保证人才引进的渠道畅通。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的良好运行离不开管理,因此应该把吸引管理人才放在首位。其次是专业技术人才的吸引,通过吸引产业、行业领域内的技术带头人物、领军人物,借助这样的关键人才带动吸收其他高层次人才。从海外名校、科研机构和世界先进企业引进人才、专家学者或团队来为重庆市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工作。

人才激励与保障机制。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以科技创新为重点,因此要制定以管理、技术、技能等要素为重点按个人贡献大小参与利益分配的激励机制,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考核体系。加强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同时注重间接激励的应用,实行优胜劣汰、平等竞争,构建良好的有利于创新的工作环境,充分调动科技人才进行创新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4深化平台间合作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与互补

创建信息系统平台,整合各行业优质资源,资源互补,共同发展。依托于重庆交通大学组建、联合北京市首都公路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中桀伟业道路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重庆市智翔铺道技术工程有限公司等3个公司共同建设的“交通土建工程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就是很好的范例。经过建设和运行,该实验室将组建一支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新型道路材料专业工程技术队伍,建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新型道路材料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基地,成为我国道路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建成新型道路材料及相关工程技术和产品研发、集成、转化的国家级工程实验室[9]。通过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推进组织创新,实现研发、生产、应用与推广使用的有效衔接。

同时,重庆辖区内的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缺乏相应的互动机制,良好的管理经验、先进的科研技术、优秀的创新性人才难以实现交流与共享。应以开放、交流和合作的理念,建立互动机制,打造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整个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例如,2006年启动的整合了国内外和重庆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和不同单位科技资源的上千万条信息,包括大型科学仪器数据库、科技图书文献数据库、专利信息数据库、技术标准数据库、自然科技资源数据库、科技成果数据库、政策法规数据库、科技项目数据库、科技专家数据库为核心内容的“一网九库”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就是一个有益的创举[10]。

4.5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在重视技术创新的同时,一定要充分重视运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护技术创新成果,以赢得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从目前来看,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设整体发展态势尚好,但相比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目标,还存在立法比较滞后、执法和司法尚不完善等问题,知识产权保护还任重道远[11]。首先要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加大力度培养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执法队伍,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法律制裁力度。其次,要提高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相关管理和技术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也意味着鼓励创新,懂得运用知识产权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4.6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平台科学发展

通过查阅资料,发现目前国内仅有陕西省、甘肃省、厦门市、新余市四个地方建立了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的评价指标体系,重庆对国家和地方联合创新平台的建设和管理运行尚未建立相应的考评制度,因此,无法对辖区内的国家和地方联合创新平台进行科学合理的考评。所以,建议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按照国家和地方联合创新平台的建设、运行、管理、成果水平、产业化程度等方面的具体指标,结合重庆市科技创新的特点和相关市场发展的需求,并借鉴已有省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起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重庆市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运行的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Meyer Marc H,Mugge Paul C.Make platform innovation drive en-terprise growth[J].Research-Technology Management,2001,44(1):25-39.

[2]Cooke Philip.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clean technology&ja-cobian cluster-platform policies[J].Regional Science Policy&Practice,2008,1(1):23-45.

[3]王玺.政府在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中的角色研究——基于上海市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调查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4]人民网.保护知识产权促进科技创新——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答记者问[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53/5821152.html,2007-06-05.

[5]刘烈威.区域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与评价研究[D].大庆:东北石油大学,2010.

[6]陈兵.高科技园区创新平台构建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7]中国新闻网.重庆将集中精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EB/OL].http://news.jschina.com.cn/system/2012/04/13/013138274.shtml,2012-04-13.

[8]蒋瑛.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国际比较研究[J].学术论坛,2009,32(12):191-195.

[9]重庆交通大学.我校又一国家级科研平台——交通土建工程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获国家发改委授牌[EB/OL].http://news.cqjtu.edu.cn/show.aspx?id=13298,2011-11-21.

[10]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一网九库”科技资源共享平台[EB/OL].http://www.cq.xinhuanet.com/2007/2007-06/16/content_10316217.htm,2007-06-16.

联合库存管理方法研究 篇11

关键词:风险评价 科学管理 油气集输

风险——指某一特定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风险=隐患+人的行为、环境因素风险评价——指评估风险程度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首先要树立牢固的风险意识,从思想上引起每个职工的高度重视和警惕。其次,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和增强每个人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也就是说,要切实提高每个职工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只有自身能力得到加强,才能有效避免各种潜在风险可能带来的危害。无数事实证明,许多生产上的重大事故,不是由于事故本身多么难以预防和无可避免而是由于当事人思想麻痹大意,放松安全警惕,或者业务技能水平低下。对紧急、突发事故不能及时正确处理而酿成的。前者反应了风险防范意识的薄弱,后者反应了业务技能能力的低下。由于联合站内压力容器密布,油气管道纵横,存在易燃易爆,因此,就联合站内的一些主要设备的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管理进行分析。

1 水套加热炉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管理

水套加热炉是通过燃烧加热水介质给原油加热的设备。加热炉的风险存在于安全阀失灵、液位计假液位或损坏、温度计损坏无水干烧和炉膛有余气等方面。水套炉发生事故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它可以直接引发着火爆炸、人员伤亡,损毁设备,或造成停产事故。

1.1 安全阀失灵 安全阀失灵会造成压力超高时安全阀不能启动卸压,这种状况极其危险,很容易使加热炉变成一个重磅炸弹。遇此情况,应立即关闭或控制炉火,并立即打开炉顶卸压阀们卸压。

1.2 液位计假液位或无水干烧 当液位计假液位或损坏,加热炉内无水或水少,未得到及时补充,这时如果继续加热,就会造成无水干烧,无水干烧很可能烧穿原油汇管引发火灾爆炸。如果起火,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处理。

①关闭炉火;②打开油路旁通,关死加热炉原油进出口阀们;③开紧急放空阀放掉管内剩余原油;④用蒸汽和干粉灭火机灭火。

1.3 加热炉二次燃烧或炉膛有余气 燃气内含轻烃成份(冬季),燃油炉堂内喷入燃油燃烧不充分、配风比例不当都会造成二次燃烧;停炉后阀门未关严,意外火灭,点炉前未吹风或吹风时间不到等原因会造成爆炸事故。如发生二次燃烧或起火爆炸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控制处理。

1.3.1 二次燃烧处理控制 ①停止供燃料,关闭燃料阀门;②停止吹风;③减小加热炉负荷;④用蒸汽或灭火器把炉膛内火灭掉,清除里面燃烧物;⑤处理完毕检查无误,按点炉规程重新点炉。

1.3.2 炉膛内余气处理控制 ①首先检查控制阀门是否能关闭好使;②强制通风的要强制吹风15分钟,自然通风的加热炉自然通风30分钟;③用可燃气体探测器检测确认炉膛无余气;④按操作过程点炉。

1.4 温度计未校或损坏处理控制 ①及时按期校验温度计;②对损坏断裂的温度计及时更换。

加热炉以上几项主要是由于当事人工作疏忽引发的责任事故,未定期准确校验安全设备;值班人员未及时巡查。

2 储罐冒罐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管理

储罐冒罐跑油,破坏和污染环境,同时会造成原油资源的巨大浪费。

2.1 可引发储罐罐冒罐的原因 ①液位显示仪器损坏或者失灵;②外输泵排量小,提不上去,或停电停运;③来液量持续过大,外输泵打不及。

2.2 遇到此种情况,应立即采取措施 ①立即汇报调度,保证储罐最大容量下运行;②储罐达到最高安全罐位时,关闭储罐进口阀门;③外输立即切换越站流程。

3 分离器跑油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管理

3.1 分离器跑油原因 ①分离器中的来液量大走不及,上部的原油涌入顶部气体管线,主要是由于油水充满整个分离器内空间造成的。②自动调节阀调节不过来或调节阀失灵,造成分离器内油水充满分离器内空间,油水从顶部气管线流出。③值班室内仪表失灵损坏,未及时巡检机械浮球液位计,造成分离器内油水充满分离器内空间,油水从顶部气管线流出。

造成此种事故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值班人员不能及时发现并处理,会造成跑油事故。仪器仪表失灵损坏,可造成分离器内液位抬升。

3.2 造成危害和处理控制

3.2.1 危害 跑油事故可直接使天燃气管线凝堵,(特别是冬季)我厂高凝油不管冬季夏季都可导致凝堵气管线,影响燃气质量和原油生产。同时造成容器内压力升高。若压力升高到安全阀启动压力,则会导致安伞阀动作,致使原油喷出,造成设备与环境污染,甚至引起火灾。

3.2.2 处理控制 如发现跑油事故及时汇报处理,首先查找原因:①液量大及时分配液量;②调节阀失灵,开旁通手动调节;③仪表失灵,勤检查看机械浮球液位计。

仪表和自动调节阀有问题及时找计量维修人员进行维修处理,处理正常以前全部人工控制,确保安全生产。

4 卸油台装卸油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管理

目前个别联合站卸油台和装卸(轻质油)轻烃主要依靠油罐车拉运。卸油台卸油和轻烃装车时,轻烃是自上而下由鹤管喷入罐车,卸油车原油是由上而下油流与罐壁剧烈摩擦产生静电。这些静电荷如果得不到释放(如接地线断或电阻过大),当静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放电打火,引起原油或轻烃爆炸或燃烧,严重的会发生油罐车爆炸。尤其是夏季,气温高,分子活性增加,更易发生此类事故。因此,要求装卸车时,首先检查罐车是否接地,鹤管是否是防静电管,必有可考接地线,确保静电荷导入大地,以确保装卸油的安全,要勤检查,勤测验,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5 锅炉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管理

锅炉主要是根据沈采高凝油需要加热伴热以及供冬季生产和采暖的设备。锅炉实际就是高温下工作的压力容器。而且有时其工作压力不恒定,变化范围较大,因此大大增加了安全运行的风险。锅炉工属于特殊工种,锅炉的安全运行,应严格按照有关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员工公必须持证上岗,对设备要加强巡同检点和维护保养,对安全附件如安全阀、液位计、压力表,要定期校验和更换。

6 高压注水设备的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管理

注水是油田开采的必要措施,只有注好水才能保证提高原油采收率,注水的主要设备是离心泵和柱塞泵,两种设备都是产生高药水的设备,他所产生的危害和控制主要是:高压水伤人,造成人身伤害和设备物料损害。

6.1 产生的主要原因 ①注水盘根损害;②高压注水管线刺漏;③高压阀损害。

6.2 主要控制管理方法 ①及时检查更换盘根;②对各类高压设备、阀门、流量计定期检查、维修;③发现有刺漏先兆,应首先避开刺水方向,再进行维修操作。

一旦发生事故,立即汇报上级;马上紧急停泵,如有人员受伤及时送往医院,对事故设备组织人员进行维修处理。

以上就是主要针对联合站主要设备归纳总结重点存在的一些设备的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管理情况。当然。实际中存在的隐患与风险,远远不止这些。这就要求我们在生产和工作中,与时俱进,实时更新学习新的理论和生产操作技能,保持高度责任心,做好属地分工,依靠科学结合实际,并且深入学习各种生产实践技能,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与素质,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孙金瑜.《集输工》.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06.

[2]李震泰.《油气集输工艺技术》.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03.

联合库存管理方法研究 篇12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2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江苏省常熟市辛庄镇域范围内列入“慢病”管理对象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

1.2研究方法

统计纳入管理对象人数、社区诊疗率及慢病规范化管理率。并对这三组数据在2012-2014年间的数值进行比较。

2.结果

图1

图2

3.讨论

江苏省常熟市辛庄中心卫生院设立“慢病联合诊疗中心”并挂牌, 在全科医生中明确高血压、糖尿病慢性病防治责任医生, 主要负责辖区内需要在“慢病联合诊疗中心”内会诊的病人的病情资料收集和预约登记工作, 同时协助专家参与全过程会诊, 使其提高业务水平和日后进行连续管理病人;定期聘请市级医院专家进行门诊。通过健康体检及普通门诊, 发现高血压、糖尿病二类病人, 并纳入“慢病”管理对象, 通过定期进行健康知识宣教的机会, 告知“慢病联合诊疗中心”能提供方便、快捷、价廉、有效的医疗服务。一般情况下由乡镇卫生院慢性病防治责任医生对新发现的高血压、糖尿病人进行诊疗及管理, 疑难情况下由慢性病防治责任医生预约, 定期在“慢病联合诊疗中心”会诊, 使病人在家门口能享受了市级医院专家的技术服务。

*:与2013年相比,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2012年相比,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2014年一年的临床实践, 从上述结果中可以看出, 慢病联合诊疗中心的设立, 明显提高了慢性病人社区就诊率和慢性病规范化管理率的效果。区域内慢病就诊率的提高, 使高血压、糖尿病的失访率明显降低, 规范化率明显提高。

慢病联合诊疗中心的设立有效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水平。一方面, 有利于慢病责任医生能加强对区域内慢性病患者病情的连续监管;另一方面, 通过下派市级医院专家到联合诊疗中心为病人专业治疗, 边治疗边带教社区慢性病责任医生, 能有效提高社区慢病责任医生的诊治能力, 达到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水平。

慢病联合诊疗中心的设立对探索实行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机制具有现实意义。具体来说, 对纳入慢病管理的病人, 先由社区的慢性病防治责任医生, 对辖区内的慢性病患者开展日常病情监管;其中, 筛选出病情不稳定或是高危的病人, 请市级医院的专家到慢性病联合诊疗中心, 面对面为这些病人进行治疗;再由市级医院专家根据病人的病情, 判断病人是否需要转到区级医院就诊。扎实推进市属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优质医疗资源共享。

综上所述, 慢病联合诊疗中心的设立为慢性病患者就医带来便利、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烦的状况。通过建立慢性病联合诊疗中心, 既可以充分发挥市级医院专科的医疗特色和优势, 又能够切实为基层百姓特别是慢性病患者就医带来便利, 对于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烦,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覃玉, 胡晓抒, 顾华等.2003年江苏省部分地区慢性病防治工作模式访谈结果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5.5.

上一篇:医院归档文件材料下一篇:拓展课程教学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