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

2024-09-08

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精选6篇)

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 篇1

一、国外典型国家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主要模式和基本特征

(一) 国外典型国家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主要模式

1. 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CBE模式

CBE的全称为“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中文的意思为“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CBE是目前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较为先进的模式之一, 最早出现于二战后的美国, 现在在美国、加拿大为主的北美国家中广泛运用于高职教育的职业能力培养中。CBE模式中的能力主要包括“态度”、“知识”、“经验”和“反馈”四个方面。此外, CBE模式注重因材施教, 在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人素质和能力的基础上, 把握学生周围的各种环境, 不断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技能, 科学管理和开放发展相结合, 服务与协调并重, 为社会培养出更加出色、更加有能力的专业人才。

2. 以英国和澳大利亚为代表的CBET模式

CBET的全称为“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中文的意思为“能力本位的教育和培训”。CBET也是目前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较为先进的模式之一, 也是目前世界各国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改革的只要方向。CBET的主要特征为:对职业能力的结果进系统分析, 确立权威性国家能力标准。基于这些标准, 进行详细地比较研究, 最后判断学生的职业能力等级水平。英国和澳大利亚通过确定职业能力判定标准, 制定在全国通用的职业资格证书, 用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来评价学生的能力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建立一个职业教育体系学生们可在该体系中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 最终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

3. 以德国为代表的GDS模式

GDS的全称为“German Dual System”, 中文的意思为“双元制”。该模式又学校和企业共同负责对学生的培养任务, 但是强调“以学校教学为辅、企业培训为主”的培养原则, 这就要求在企业培训必须是针对性很强的培训, 学校也要根据学生以后的具体工作情况进行教学。因此, 学生只要毕业就能在相应的企业担任职务, 上岗工作, 这样便保证了德国企业人才岗位的需求, 为德国经济的振兴作出了重大贡献, 被称为德国的“秘密武器”。

4. 以日本为代表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世界最早出现的不是“产学研合作”模式, 而是“产学合作”模式, 最早在美国产生。但是“产学合作”模式于1960年12月正式在日本提出, 此后得到迅速发展。日本非常重视企业和学校的合作, 主要表现为产业界与高中合作、产业界与大学合作两种形式。之后, 日本又提出“产学研合作”模式。该模式主要表现为:企业办学, 更加注重科学研究的合作。尤其是大企业, 根据自身的人才需求, 进行专业培养培训, 并且也可以为其他企业输送大量人才。

(二) 国外典型国家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特征

1. 以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为宗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各国的经济相应恢复, 尤其是美国、德国、日本、英国等典型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在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下, 企业不断研究和发展现代企业管理激励机制, 大批的制造业迅速向高新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变, 这就必能需要大量的专业职业人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各国高职教育职业能力的培养相继发展, 相应的职业院校也纷纷成立, 致力于培养高职高素质的专业人员。

2. 以“产学研合作”为机制

从以上国外典型国家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模式中发现, 他们都注重“产学研合作”。即学校和企业共同负责培养高职高能力的职业人才, 并且在科学研究方面合作越来越频繁, 逐步建立起了“双向参与、双向互动”的运作机制。例如, 在德国, 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在企业直接能用上的专业技能;日本鼓励企业直接办学, 不断培养市场所需的高专技术人才, 并且重视科学研究的合作, 是“产学研合作”作有代表性的国家。

3. 以实践教学为重点

国外典型发达国家高职教育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上, 高职教育的课程设计上注重职业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实践教学占全部教学时间中的较大比重。比如德国, 在企业培训的时间占全部教育时间的2/3, 并且所以的课程都设置了学生的试验训练和现场实习环境, 理论和实践交替循环进行;英国很多高职院校也设置了“三明治”课程。

4. 以政府高职教育职业立法为保障

国外典型发达国家为了更好地培养高职教育人才的职业能力, 各国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来保障人才的培养。如美国先后制定和颁布了《职业训练合作法》、《美国经济竞争力强化教育、训练法》、《珀金斯职业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德国先后制定和颁布了《职业教育法》、《职业促进法》、《实践训练师资格条例》、《青年劳动法》等一系列法规。美国、德国等国制定和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为高职教育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靠保障。

二、我国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主要模式和基本特征

(一) 我国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主要模式

1.“订单式”职业能力培养模式

该种模式在我国目前应用非常广阔, 其主要特征是企业根据自身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与高校签订人才培养需求协议,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安排计划的课程, 共同组织教学, 培养学生在企业操作实践能力, 这样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上岗。

2.“2+1”职业能力培养模式

该种模式的主要特色为:学生入学到毕业共需3年的时间, 前2年主要为在校学习, 当然在学校期间的这2年也得进行必要的生产实习, 后1年除了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之外, 去相应的企业顶岗实习, 这样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3.“学实交替”职业能力培养模式

该种模式是指学生在3年的时间中, 学习和实习相互交替。“学”指的是学生在学校认真学好相关的理论知识, “实”是指在学习的同时抽出时间去实地企业生产实习, 其本质是一种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专业人才的模式。

4.“项目化教学”职业能力培养模式

该种模式主要是指企业依托于学校, 把相应的培训场所设在学校, 利用学校的教室、教师和环境等资源, 培养企业所需专业人才的一种校企合作的模式。一方面学校负责学生的理论知识的传授, 包括基础伦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核心知识的传授, 当然学生的日常工作管理也归学校, 另一方面企业负责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的强化培训, 以及对培训合格的学生推荐就业的任务。

5.“训研业一体化”职业能力培养模式

该种模式下的“训”是指实训, “研”是指科研, “业”是指就业。企业和学校不仅在实训、科研两方面达成合作, 实现双赢, 而且企业还承若帮学生就业。该种模式的主要特色为:一是合作面广, 包括各种各样类型的企业;二是合作层次深, 合作形式多样, 包括室企合作、院企合作、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三是合作内涵丰富, 包括人员交流, 联合培养, 技术开发, 课程开发, 合作办学, 基地共建等。

(二) 我国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特征

1. 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层次逐步提升

我国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层次由低到高分别为中技、中专、大专和本科, 上世纪70年代, 我国就已经基本上形成了由中技、中专、大专和少部分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组成的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目前, 很多承担大专及本科职业院校都在积极探索更高层次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包括本科和研究生层次, 培养高层次的应用性专业人才。

2. 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办学思想逐步明了

20世纪, 我国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办学思想为学科本位;在21世纪, 这种学科本位的办学思想远远达不到现实的需求, 随着传统产业劳动者的不断被淘汰, 新工艺和新技术逐渐占据了市场, 这就需要新兴的专业技术人才, 因此, 我国的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思想也发生了转变, 由学科本位思想转变为职业能力和就业导向本位。

3. 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办学方式逐步科学

20世纪70年代, 我国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办学方式非常封闭单一, 办学的资金全部需要靠政府的财政拨款。但是到了90年代,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先后产生了一大批以企业集团和私人投资办学的职业院校, 从这一时期开始, 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办学方式逐步由“封闭单一”转变为“开放多元”的方式。高等专科院校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院校不管是在办学体制上, 还是在办学机制、人才培养等方面都不断完善, 并且频繁开展国际合作, 为培养优秀的高职人才打下基础。

三、国外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对我国的启示

1.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职业应当具有导向性

我国高职教育的职业应当具有导向性, 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应当能适应职业的变化, 因为现在的企业对某一类人才的需求以及对其职业能力 (或技能) 的要求会因时、因地和技术等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只有适用企业人才的需求, 才能使高职毕业生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而顺利就业。

2.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教育主体应当多元化

高职教育仅仅靠学校进行能力培养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引进社会资源参与人才培养, 进行多元化培养, 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就业的有效衔接。除此外, 还应坚持学校和行业、专业团体及企事业用人单位共同商定的原则, 确立贴近社会需要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3.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应当多样化

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各高职院校应当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培养多样化人才, 比如“技能型人才”、“技术型人才”、“职业技术型人才”、“应用技术型人才”等。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各专业应根据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实际需要和专业特点确定培养目标。

4.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职业能力应当整合

合理设计和开发课程。对岗位和职业进行详细系统地分析, 逐步确定知识、素质和能力的结构, 合理安排实践教学, 把高职学生培养成具有生存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应变能力、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ontent_1667143.htm.

[2]王斌.国内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比较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11, (11) .

[3]梁建军.中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8) .

[4]夏天.中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21) .

[5]陶潜毅, 孙中义.中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 2006, (28) .

[6]邹晓春, 李佑成.中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之比较[J].职业教育研究, 2005, (2) .

中外联合军事演习政治工作思考 篇2

关键词:中外联合军事演习;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D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035-01

中外联合军事演习,是跨越国界的军事交流,倍受世界各国瞩目,具有很强的军事意义。同时,又是深化友谊的友好合作,政治意义远大于军事意义。围绕如何加强演习政治工作,充分发挥服务保证作用已成为我们面前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

一、着眼演习立足实战,在转变思想观念上动脑子。

一是强化服务打赢观念,解决好认识不深的问题。要认真组织学习上级指示要求和先进经验做法,积极开展“找差距、查不足”活动,在对比中增强开展演习政治工作的自觉性;要组织反复学习军区围绕主题主线加强和改进军事训练中政治工作座谈会精神,引导官兵深刻认识演习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澄清“差不多、无所谓、顾不上”等模糊认识;要成立演习政治工作领导小组,专题研究部署演习政治工作,统一思想认识,明确任务、区分责任、提出要求。二是强化主动作为观念,解决好动力不足的问题。要着力克服等靠依赖、难有作为等错误思想,确立先谋早抓、抢占先机、主动担当的责任意识,深入研究和解决演习政治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强化抓落实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组织政工干部带头钻研演习方案和政治工作理论,在弥补差距中提高抓落实的实际本领;要积极探索运用信息手段开展政治工作的方法路子,围绕演习搞好课题研究、集智攻关,在破解难题中增强抓落实的主动性和实效性。三是强化创新发展观念,解决好方法不多的问题。要加强演习政治工作研究,通过座谈会、问卷征集官兵意见,不断改进政治工作,组织政治工作演练,建立完善演习政治工作方案预案;要紧贴演习任务探求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采取深入实地、群众评议、试点探索等方法,叫停“跑题的”,校正“走偏的”,用演习成绩来检验政治工作实效;要秉承政治工作好的传统,不搞“一招鲜”,不唯上、只唯实,多做推动演习进程的工作,确保演习圆满成功。

二、紧贴中心跟进服务,在激发演习动力上下功夫。

一是打牢献身使命的思想根基。要着眼演习实际,广泛开展“我为演习献一计”活动,进一步强化官兵融入演习的主人翁意识;要以深入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抓手,采取专题辅导、体会交流、主题实践等形式,持续强化官兵忠于使命、不辱使命、献身使命的历史责任感;要结合演习适时召开誓师动员大会,统一官兵思想,鼓舞官兵士气,使官兵深刻认识完成演习任务是履职尽责的具体实践,不断增强带兵打仗、当兵打仗的紧迫感。二是营造爱军精武的浓厚氛围。要针对境外复杂严峻的反恐维稳形势,深入开展形势战备教育,引导官兵居安思危、真打实备、精武强能;要充分尊重外军民族风情和宗教信仰,利用战地广播、集合开饭等时机,每天把战斗歌曲唱起来、战斗口号呼起来,利用训练间隙、饭前饭后等点滴时间开展随机教育,让官兵时时受感染、处处受激励;要结合演习需要,自觉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抓好训练,苦练过硬本领,强化当先锋、打头阵意识。三是激发创先争优的不竭动力。要通过主题演讲、研讨交流、示范观摩等活动,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演习中创先进、争优秀、扛红旗;要在演习中成立党员突击队、团员先锋队,开展立功创模和“演习龙虎榜”、“层层树典型、行行有样板、人人争先进”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学习先进、崇尚荣誉、争当尖兵;要定期组织创争评比,引导基层党组织在演习中创先、党员在演习中争优,不断提高聚焦演习任务、履行岗位职责的内在动力。

三、突出重点搞好结合,在增进两国友谊上找答案。

一是沟通交流增进情谊。要精心设计具有国家和单位特色的文化交流节目,在与外军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要鼓励官兵利用演习、文体活动间隙,主动与外军沟通交流,学说外国语言,学唱外国歌曲,学跳外国舞蹈,广交外国朋友;要利用训练展开、返回等时机,混编乘车,增进交流协作,增强两军默契程度,促进演习圆满完成。二是文化活动融洽关系。要积极推广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体育活动,树我泱泱大国形象,传递中华浓郁的文化底蕴和团结拼搏的体育精神;要采取双方混合编组的方式,组织篮球、排球、足球、拔河等友谊赛,在娱乐竞赛中体现协作,在才艺表演中增进了解;要结合两国特色,排演具有民族风情的联谊晚会,双方携手演出,塑造友谊使者的良好形象。三是互访留念传递友谊。要邀请外军官兵到我军宿舍做客,举行座谈,互赠纪念品,邀请双方首长和演习官兵开展签名留念活动,延续两国友谊;要组织官兵到外军和地方参观见学,学习外军优良传统和过硬作风,感受异域风土人情;要结合演习设置评比表彰项目,为演习突出个人互颁具有国家特色和荣誉象征的文化礼品,促进两国文化相互交融、源远流长。

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 篇3

关键词:中外企业,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对比分析

一、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 对于中外企业的发展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通过争得高技能的创新人才来挤占市场空间, 因此, 对于中外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二、概述中外企业的创新人才培养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意义

对于一个中外的企业而言, 具有高能力的创新性的人才在其的经营战略的制定以及对决策进行分析与决定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责任。主要的影响就是在中外企业能否进行正确合理的决策的制定, 并且对于企业的发展方向以及经营管理的水平都是起到关键作用的。所以对于中外企业而言, 在进行高能力的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将重点放在人才管理机制方面。

对于中外企业的创新人才培养上来说, 就是建立一个对于中外企业中核心高技能创新人才的管理机制, 从而对于高技能创新人才的工作进行管理, 并且为高技能创新人才在制定中外企业的决策时提供一定的参考, 从而加强高技能创新人才在中外企业所拥有的核心的力量。但是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 在很多的中外企业中逐渐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 并且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 对于提高中外企业的高能力创新人才的水平上是具有促进作用的。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就是很多的中外企业对于人才的管理机制方面呢还是存在着一定的误区的, 无法针对创新性的人才进行激励制度的建立, 进而导致了中外企业在进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是处于停滞的状态的。

三、中外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比分析

对于所有的中外企业而言, 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是保证企业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 而人才培养模式对这些企业的生产能力是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的。在企业中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合理的使用, 使得在经营与管理的过程中将企业中员工的能力以及智慧都进行了充分的发挥, 进而使得劳动力水平是有着持续的进步的, 在激烈的竞争中就能够保证其实力是非常强劲的。对于中外企业而言, 随着对人才培养机制的不断发展与创新, 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进而随着这些要求的提高使得人才的能力也是逐渐提高的。

(1) 在职业素质方面的要求

对于一个中外企业而言, 只有企业中的工作人员进行共同的努力才能够保证企业有着较高的发展水平, 并且获得较多的经济效益, 而所谓的员工的努力, 不仅仅是需要员工付出辛苦的劳动, 在工作的过程中踏实进取, 同时也需要高技能的创新工作人员为企业的发展指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方向, 所以高技能的创新性的工作员工的职业素质对于企业的发展也是非常的重要的。而想要保证高技能的创新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得到保证, 就必须要保证企业中的员工能够为了企业的发展而进行团结。

对于一个中外企业而言, 高技能的创新人才必须要具备的职业素质就是领导方面的才能。在中外企业经营与管理的过程中, 组成这个企业的所有员工都是具有不同的才能的, 而高技能的创新性人才需要将这些员工的特点都了解清楚, 并且将所有人的这些才能进行充分的应用, 才能够保证企业的发展与进步。

(2) 在身体素质方面的要求

对于一个中外企业的高技能创新性人才而言, 在工作的过程中拥有一个优秀的身体素质也是非常关键的, 这有这样才能够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所有状况进行有力的应对。主要就是因为一个中外企业的高技能创新人才的身体素质不仅仅是对其个人的身体素质的反映, 同时也是对一个企业的活力水平进行充分的体现的。在很多的中外企业经营的过程中。一个中外企业的高技能创新人才需要在企业的第一线进行工作, 所以其工作压力也是非常大的, 若是其身体素质跟不上, 那么对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以及市场上的发展情况无法进行及时的解决与合理的判断, 进而阻碍企业的发展。并且对于企业在较为复杂的发展环境中进行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的制定需要高技能的创新性的人才的身体素质是良好的。

四、加强中外企业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主要方法

我国很多的中外企业在进行高技能的创新性的人才培养的进程在最近几年中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但是必须要认识到, 很多企业所培养的高技能创新性人才还是不够完善的, 例如职业素质较为低下、对市场中的发展形式进行合理的判断、针对企业制定的发展战略是无法适应市场的发展的等等。所以, 需要对于中外企业的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中高技能创新人才的管理进行研究。

(1) 定期对于高技能创新人才进行培训

对于中外企业而言, 在进行高技能的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与管理的过程中, 需要对这些创新性的人才进行更多的职业相关的培训, 进而使得企业中的高技能创新人才对于企业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企业组织的相关培训, 使得高技能的创新人才能够对世界范围内较为先进的管理理念产生更多的认识, 并且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进行充分的利用, 提高对于市场发展态势的把握。另外对于企业的高技能创新性人才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很可能会产生新的思想, 并且将这种思想在实际的企业管理过程中进行改进与应用, 从而通过这种新的思想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显著的提高。从另一方面进行考虑就是企业在对这些人才进行培训的过程中是一个多人参与的过程中, 可以实现很多的人才进行深入的讨论, 对于提高这些高技能的创新人员的能力也是有着重要的作用的。

(2) 提升对于高技能创新人才的培训效率

对高技能的创新人才进行培养不仅仅是将重点放在对这些人才的培养中, 而应该将更多的重点放在对其管理能力以及决策水平的提高上, 在培训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方法进行。

(3) 建立科学的对于高技能创新人才进行授权的机制

对于所有的中外企业而言, 在进行高技能的创新性的人才的培养的过程中, 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对这些高技能的创新性的人才进行授权, 只有保证企业对这些高技能的创新人才进行相应的权利的授予, 才能够保证这些高技能的创新人才的能力得到显著地提高。

(4) 加强对于员工的精神激励。

随着时代的发展,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对员工进行激励不仅仅是以前传统的管理过程中的简单的激励。现代的激励政策需要企业中的领导对这些员工的感受进行更多的考虑, 对员工的需求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并且要与员工进行经常性的交流, 激励机制的制定需要与每个员工的精神状况进行充分的结合, 这样才能够提高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积极性。

(5) 设置科学的合理的薪酬制度。

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 薪酬管理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内容, 这也是保证奖励机制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企业在进行薪酬制度的设立的过程中需要与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进行充分的结合, 进而使得企业得到稳定的发展。

五、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论述, 对于中外企业在进行高技能创新人才的培养的重要性进行研究, 并且对于企事业单位中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深入的探讨, 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能够进一步促进中外企业进步。

参考文献

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 篇4

一、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

中外合作办学是在经济全球背景下, 中国教育与国际接轨的一种有益尝试与探索,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扩大, 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迅速, 办学模式趋于多样化, 办学规模逐步扩大, 日益成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模式。

(一) 中外合作办学的涵义

2003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办学条例》, 在第二条中对中外合作办学进行了界定“中外合作办学为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的活动。”从此, 中外合作办学逐渐升格为中国教育事业的一项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办学条例》, 2004年教育部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 进一步细化了管理和措施。这两项制度的颁布充分体现了国家的重视与支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中第三条还规定了:“国家鼓励中国教育机构与学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普遍认可的外国教育机构合作办学, 国家鼓励在中国西部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开展中外合作办学。”

(二) 合作办学的新发展

近年来, 中外合作办学打破了停滞不前的格局, 取得了长足发展。截止目前教育部通过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有930个, 由省级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并报备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1049个, 全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计1979个。上海纽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温州肯恩大学成立并招生。此前, 我国也拥有了3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 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赢得了社会好评。

二、中外合作办学的类型

中外合作办学的类型普遍根据办学的形式来分, 一般分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指外国和中国的有关教育机构联合开办的教育机构, 主要开展合作办学各项业务, 有些具有法人资格, 有些不具有法人资格;“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则指中国与外国的教育机构开展合作办学, 以招收中国公民为主要学习对象的教学活动, 主要在学科、专业、课程等方面展开合作, 但并不设立专门的教育机构。

三、中外合作办学的意义

(一) 培养国际人才

随着经济全球化, 中国加入W T O等国际形势, 国际合作教育成为了一种世界潮流, 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逐渐变为人才的竞争, 培养既掌握专业知识, 又具有国际视野, 创新意识强、沟通能力强、跨界文化融合能力强、处理信息能力强的国际通用型人才, 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中外合作办学, 既可以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又可以学习国外先进教学理念、模式和内容, 既可以引入国际教育课程, 积极推进双语教学, 又可以通过中外教育的融合, 推进教学实践上的互相交流与融合, 培养国际通用型人才, 增强国际竞争力。

(二) 培养国际化高水平师资队伍

大学办学的关键在于师资。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 外方会派出外籍教师到中方进行授课, 中方教师在与外方教师相处的过程中, 既可以学习到其教学方法, 取长补短, 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质量;又可以通过项目研究, 不断提高自身研究水平与能力;此外, 中方教师还可借助合作办学, 获得出国学习与进修的机会, 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国际意识和学术水平, 促进师资队伍的向国际化高水平发展。

(三) 有利于推进和发展我国教育事业

中外合作办学, 在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教学管理经验, 培养出高水平的国际人才之余, 还能引发我国对现有的人才培养的政策和制度进行反思和比较, 推进陈旧观念的改变,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教育市场的完善, 有利于推进和发展我国教育事业。

(四) 有利于缓解我国教育经费短缺等矛盾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非常重视中外合作办学, 制定了许多吸引外资的政策, 拓宽教育投资渠道,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教育经费短缺, 政府财政教育经费有限, 国内教育总供给不足所带来的矛盾。尽管如此, 由于我国办学基础薄弱, 中外合作办学仍是缓解教育经费短缺的很好途径, 应大力提倡。

四、中外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建设

(一) 中外合作办学的制度体系

目前, 我国建立的中外合作办学制度包括以下四层:

第一层: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有关法律层级;第二层: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秩序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做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复核工作的通知》等国家颁布的行政命令和规范文件;第三层:包括《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引进世界知名大学来粤合作举办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意见的通知 (2013年) 》等地方政府颁布的行政命令及规范文件;第四层级是由合作院校发布的制度规定。这四层制度体系权威性从高到低, 构成了地区中外合作办学的制度环境。

(二) 中外合作办学机制建设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 我国国内目前中外合作办学的治理结构, 多数会采用理事会、董事会或联合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但由于中外合作办学在教育主权、意识形态传、国家安全、民族教育保护等问题上要维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利益, 因此在制度设计上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治理结构有一定影响。例如制度中规定“董事会、理事会或联合管理委员会中, 重要权力决策机构的中方组成人员的安排不得少于二分之一”,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校长或主要行政负责人, 应当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在中国境内定居”等。

中外合作办学的组织层级有两级, 即决策层和执行层, 决策层为中外合作双方代表组成的董事会、理事会, 执行层为以校长为中心组成的经营管理层。

中外合作办学的产权配置。中外合作办学的产权配置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是以引进为主, 一种以代理为主。以引进为主一般在国内高校较多见, 主要为了引进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而合作。如某高校某学科较硬件软件设施较弱, 为了加强学科建设, 该校会在国际上寻找针对学科世界水平较高的学校或机构为合作办学对象。为了在合作中达到双赢, 一般中方以投入土地、房屋、购置设备等有形资产为主, 外方以提供技术和知识等无形资产为主, 最终外方一般要求按转让的技术和项目计算获得固定收益。以代理为主一般具有浓郁的国际贸易色彩, 中国只是外方的教育品牌代理, 在合作中, 外方投资目的主要是为了教育出口和占领中国市场, 投资包括资金、土地房屋、教学设施等有形资产, 也包括品牌、技术、机构等无形资产。中方仅按外方提供的计划和教材, 组织外籍教师实施教学, 最终颁发的是外国学历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等。

中外合作办学的管理。中外合作办学的管理机制包括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具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办学利益回报激励, 外方可以通过办学获得利益进行回报, 中文除了办学回报收益之外, 还有用人激励, 即中方在人员聘用、师资培养等方面上拥有自主权。约束机制也具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在我国, 中外合作办学的审批、检查和监控制度非常严格, 特别是有关教育主权等问题, 国家的约束非常严格, 另一方面, 由于是中外合作办学, 出于双方利益、民族教育保护、国家尊严, 安全等多角度思考, 中外合作双方也会进行互相有效监督。

五、中外合作办学机制存在问题

(一) 产权模糊性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中对中外合作办学的资产管理、财务管理均进行了规定, 但由于中国一直以来坚持中外合作办学属于公益性事业的主张, 所以在制度中对合作办学投资与回报、经营与利益等问题较模糊。虽然在《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必需费用后, 出资人可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中可以参照, 但如何取得这一合理回报目前未明确。投资回报不明, 导致了产权的模糊性。这一问题将会导致:第一, 由于投资越大, 风险就会越大, 导致外方不敢大胆地进行投资合作办学;第二, 因为外方担心回报周期太长, 风险太大, 不愿进行大项目合作, 导致合作项目较单一。

(二) 股权与控制权的制度设置不利于建立良性治理机制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第二十一条中规定:“理事会、董事会或者联合管理委员会的中方组成人员不得少于二分之一”, 第二十五条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校长是主要行政负责人, 应当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这两条制度是国家是出于对教育主权、意识形态和安全的角度来考虑设置的, 即表示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 中方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和经营权。尽管制度的设计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考虑, 但违背了投资规律。在经济活动中, 一般来说, 投资股份比例大, 其风险就大, 所以一般会安排大股东拥有相应的经营权和控制权。因这一制度, 会导致如果外方投资股份超过一半, 那么外方就会因担心自己的投资利益难以保障, 而不敢大胆投资。因此, 要消除或减少股权与控制权的设置非对称性, 应建立良性的治理机制。

(三) 质量保证体系缺乏

我国随着改革开放, 许多大中型城市开设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虽然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多, 但整体水平良莠不齐, 尤其是没有形成规模。同时, 我国的政策中缺乏对外方投资利益的保障制度, 外方投资大多以赢利为目的, 外方更希望在国际教育服务贸易中获利。但制度的缺乏限制了外方的资本进入, 也限制了中方的合作机会。另外, 引入的教育资源也缺乏质量保证体系。因此, 我国如果要通过中外合作获得更多的国际优质资源, 不仅要建立保护外方合法权益的保障制度, 还要建立有关办学质量和教育主权的保障体系, 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四) 地方制度体制需要完善

在中外合作办学上, 地方政府一方面要进一步出台一系列配合国家、教育部就有关法律、法规的落实文件, 另一方面, 地方政府也应出台与产业结构、类别以及人才需求匹配的中外合作导向性制度规范, 此外, 中外合作办学主体在内部制度建设上也尚需完善。

六、构建中外合作人才培养制度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 明晰中外合作办学产权, 推进混合所有制办学;完善法律制度体系, 规避制度体系中的冲突;加强地方法律制度建设, 引导办学主体服务地方经济;推动办学主体规范中外办学;稳步持续的扩大创新型中外合作办学试点。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设措施, 将会促使我国在中外合作人才培养领域取得的成果得以保持, 将促进我国教育事业进一步与发达国家接轨。

参考文献

[1]迟旭.“区域经济视域下吉林省职业教育制度设计研究”[D].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9.

[2]张蕾, 杨艳, 张淑玲.“中外合作办学实践中的法律问题及法律建议”[J].高等教育研究, 2001年第三期:29-34.

[3]邵丽霞.“中外合作办学政策分析”[D].扬州大学, 2009.

[4]吉晓喆, 廖玫.“中国推行中外合作办学的制度演化”[J].现代教育管理, 2010年第二期:107-109.

[5]陈群.“推动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W.联合早报, 2013-3-18http://shszx.eastday.com/node2/node4810/node4851/zhxw/u1ai58645.html.

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 篇5

截止2015 年1 月, 浙江省各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共计147 项, 其中专业本科合作项目58 项, 高等专科合作项目51 项。在51 项高等专科项目中仅商科类已超20 项, 如此庞大的高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也面临着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创新挑战。培养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优良的语言学习和运用能力, 具备跨文化国际贸易专业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下实现专业实践操作和继续学习能力, 这些都是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中外合作项目中高职衔接期望达到的目标。中外合作专业的中高职衔接在国内更是属于探索阶段, 为今后从事商务活动的人提供更方便、更广泛的学习选择机会, 打下扎实的后续发展基础。

一、顺应“互联网+ ”贸易行业人才需求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截至2014 年12 月底, 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已达6.49 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47. 9% , 较2013 年底提升了2. 1 个百分点, 互联网+ 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缩影, 浙江省内的外贸企业首当其冲将面临传统贸易产业与“互联网+ ”连结的改革创新, 人才需求的特点将聚焦于应用型、高素养、继续教育。本项目借助中外合作办学平台, 可实现“职业高中- 高等职业- 继续教育”的分阶段培养目标。即在中职阶段以培养外贸单证员, 高职阶段培养外贸业务员、跟单员和掌握涉外商务技能为主要目标, 期间强化语言沟通能力训练, 为出国深造打下基础。

二、课程体系衔接

与中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企业共同探讨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共同制定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全局观念统筹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由浅入深, 中职课程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 高职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形成在核心职业能力方面横向拓宽课程内容, 外语沟通应用则纵向深化知识结构, 职业能力拓展方面不断拔高专业技能水平的课程体系。

( 一) 核心职业能力的衔接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2014 年人才需求调研显示, 90% 以上的贸易企业需要的有三大岗位: 外贸业务员、单证员、跟单员。回归到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本质, 项目的人才培养主要还得围绕着这三个工作岗位展开, 做为第一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

( 二) 外语沟通能力应用衔接

为适应高职阶段设置的大量引进课程教育 ( 包括高职毕业后赴国外合作院校深造) , 必须设置外语应用能力进阶性学习。第一步, 将初级语言课程放至中职阶段, 完成基础语言认知能力培养。第二步, 高职阶段培养外贸行业英语应用能力。2014 年人才需求调研显示, 企业对英语语言能力的要求听说能力最为看重 ( 59. 2% ) , 6 级以上最佳 ( 32. 1% ) , 4 级以上可接受 ( 35. 5% ) 。语言课程的衔接采用课证融通, 以取得证书视为课程考核通过。第三步, 高职阶段学习中高级语言课程, 为将来出国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 三) 职业能力拓展衔接

与外方院校电子商务和商科专业强强联合, 结合商务谈判与沟通、互联网贸易创业、企业金融风险管理三大职业能力拓展方向引进以下外方课程: 商业法律环境、电子商务概论、外贸网络创业、企业财务管理、金融管理、贸易地理与物流、跨文化贸易、商务谈判与礼仪, 课程体系突显学生在信息时代下更应具备的专业技能。

三、专业教学标准衔接

在技能训练方面, 要体现承接与延续的关系, 中职重职业、高职重专业, 中职“做中学”、高职“学中做”, 做好中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的衔接, 学制衔接可使用2. 5 ( 中职教学) + 0. 5 ( 教学实习) + 1. 5 ( 高职学习) + 0. 5 ( 毕业实习) , 既保证无法衔接升学的学生能够掌握就业所必要的实践技能, 也保证升学的学生各个实习环节设计合理, 还为终身学习能力打好基础。此外, 利用中外合作办学平台办学优势, 通过学习评估的学生可以赴外方合作院校继续深造。

四、教学过程与评价的衔接

中外合作项目中高职衔接的选拨从学生的外语能力、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三个方面进行考核。初级语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由中职学校组织平时形成性考核, 由高职院校采取笔试方式开展终结性考核, 平时形成性考核占专业基础理论总成绩的50% 。职阶段的专业核心课程由双方一同拟定期末试卷, 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是否能和高职相关课程顺利衔接。

( 一) 加强交流沟通, 联办教研活动

每学期与中职学校举办课程衔接教研活动, 研讨计划、规划教材、交流心得; 组织所有参与3+ 2 教学的教师进行讨论, 分析学生特点, 选取和现实生活较为贴近的部分, 设计学生参与度高的教学互动环节。

( 二) 了解学生需求, 改革教学方法

通过班级班会定期了解学生对课程的评价与个人感受, 向任课教师进行反馈, 任课教师展开专题教研活动, 交流经验。鼓励教师教学方式多元化, 设置形式较多的测验环节, 提高学生参与过程评价积极性和对课程的关注。

五、教学团队共建

高职院校、对接的中职学校、国外合作院校和校外实训基地企业四方强强联合成立中外合作项目中高职衔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由四方共同组建教学管理小组, 共同研究解决两个阶段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中出现的相关问题, 确保中高职衔接工作顺利开展。联合“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委员会”、“中美高等职业教育合作办公室”, 由中外合作项目联络人落实项目引进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落实外方的教育资源引进、课程资源管理, 落实项目的质量监控。与外方定期开展专业研讨交流、核心课程转让工作, 与外方合作院校积极开展师资互派交流学习。共享双方校内外实训基地资源, 浸入体验式实训系统模拟进行商务谈判、签订合同、订单制单、货物流转、报关报检、收发货等一系列完整的工作内容。

六、今后努力的方向

( 一) 用创新课堂教学带动语言和专业课程学习

如何整合中职、高职和国外合作院校优质的实训教育资源, 实现创新情景实训模式, 推进“真实项目任务和职场氛围”的课堂创新今后课程教学改革的重心。

( 二) 增强合作开发教学资源的能力

现有的课程教学资源大多建立在原有的专业核心课程和已引进汉化的合编教材基础之上, 项目仍需要引进大批课程更新, 还需要持续地对引进课程进行一对一的授课培训, 通过一段时间的转让开发达到中方教师亦能胜任的目标。因此, 项目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及时调整专业课程体系。

( 三) 职教集团

项目以中高职衔接为切入点, 希望最终能形成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 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 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创新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机制为重点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摘要:《国际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将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 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提供人才培养支撑。在大数据背景下, 传统的高职中外合作项目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 教育也面临着改革, 如何拓宽升学渠道, 明确培养定位, 构建中职-高职-本科 (国际) 教育立交桥, 并在教学中融入电子商务、数据信息处理等相关技能, 逐步成为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中外合作项目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关键。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中外合作项目,国际贸易

参考文献

[1]孙绍年, 张春凤, 左颖.黑龙江省中高职衔接招考方式的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12 (36) .

[2]游美琴.高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改革的困境与对策[J].职教论坛, 2010 (23) .

[3]郑春华.高壮峰.建立中高职衔接学分银行制探析[J].职教论坛, 2013 (03) .

[4]朱雪梅.我国中职与高职衔接研究述评[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7) :24-27.

[5]刘育锋, 周凤华.中高职课程衔接——来自实践的诉求[J].中国职业技术, 2011 (24) :30-34.

[6]黎志键, 韦弘.中高职衔接的政策演变轨迹及其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 2012 (05) .

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 篇6

作为高校对外交流的机会应该是比较多的,但对于西北内陆地区来说,由于地理位置与经济的双重原因很难参与到联合设计(特指外国与中国设计人员共同承担同一个设计项目进行合作设计)之中。由于专业的关系,笔者有幸参与了本地的中外联合设计项目。

1 中外联合城市设计项目背景

2010年春,我校邀请上海某规划设计咨询公司外籍总规划师参与学校教学环节,同时,该公司在某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承担规划项目——《某市二环南路、二环西路城市设计导引》。作为与外籍规划师的翻译,笔者参与到了整个的设计与汇报过程。

某市位于甘肃省西部河西走廊,南靠祁连山脉,北依腾格里大沙漠。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2002年制订的城市总体规划将城市性质确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河西走廊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本次设计项目的位置就在其老城区的西侧和南侧。

2 中外联合城市设计项目设计过程

本次中外联合城市设计项目主要经历了以下过程。

1)2010年3月底赴某市收集原始资料,并提出设计合同

2010年3月底赴某市收集原始资料,并提出设计合同。某市规划局提供如下资料:《某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某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某市绿地系统规划》、《某市东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某市河东区、中区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某市西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在经过两天的实地调研和与规划局的交流后,该设计公司承担本次规划任务并与规划局签订了设计合同。

2)2010年5月底赴某市进行第一次设计阶段汇报

2010年5月底,由某市规划局安排的《某市二环南路、二环西路道路两侧城市设计导引》阶段性规划成果汇报会召开,并邀请外籍规划师参加汇报。

尽管承担的是某市道路两侧城市设计方案设计,外籍规划师还是从历史的角度来阐述城市发展的方向,城市的发展与该设计项目所在地的关系,以及本次设计项目所在地的发展与城市发展的互动与影响等,并进一步说明了如何对于本次设计项目进行定位,如何开展设计工作等(下图为城市发展与设计项目所在区域的分析图纸)。外籍规划师对于本设计项目的分析方法、成果和敬业态度得到了规划局以及多位专家的好评,但同时,也对本阶段的规划成果的设计深度与本国设计行业的设计深度进行对比,普遍认为设计深度不够,设计内容和我国的设计要求差别较大。

3)2010年6月至7月修改图纸

根据5月份阶段性规划成果汇报会上专家对于第一阶段的规划设计进行修改、深化。

4)2010年8月底二次汇报,并听取该市专家会议以及政府会议的项目建议

2010年8月底,由某市市政府安排的《某市二环南路、二环西路道路两侧城市设计导引》性规划成果汇报会召开,并邀请外籍规划师向省级规划设计专家及市长汇报。

5)2010年12月二次修改图纸

根据8月份阶段性规划成果汇报会上专家对于第二阶段的规划设计进行修改。经过规划以后,土地利用率得到较大的提高;道路交通状况得到改善;从无序发展的状态向有序发展转变。

6)2011年1月完成设计任务

将所有规划图纸与电子文件交与规划局。

3 中外联合城市设计项目的意义和反思

1)作为外国设计公司,有整一套较为细致和逻辑的规划方法,并能够熟练运用相关软件(Google Earth、Google SketchUp)作为基础资料收集的工具。而且,还能够从整个城市的角度分析项目所在地点的发展方向和城市发展的关系,分析内容丰富、到位,思维缜密。

2)会用一些较为先进的设计理念,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不受较多的限制。

在外国设计公司的思想中,政府的要求不是唯一的,而规划师的感受与认识是第一位的。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外籍规划师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思想对于该项目地块进行重新认知和设计,并将如可持续发展原则、绿色建筑、绿色城市等新概念运用于设计项目的内容之中(如风力发电、水循环利用、河流和滨水生态——水过滤体系)。在项目设计中,外籍规划师也经常运用国外较为成熟的实例进行类型的对比,以期形象地表达项目建成后的状况(如在该设计项目中,将其类比了伦敦摄政大街和巴黎香榭丽舍大道)。

3)与当地实际相结合的程度不够,不能够尊重当地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具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作为具有艺术创作属性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在体现国际性、时代性和开放性特点的前提下,不仅要求达到设计主题突出、表现手法新颖的目标,而且往往要求在表现形式上体现出地方文化以及和周边环境的协调,而外方设计通常缺乏对中国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加上在设计过程中强调设计师的个性和权威,因而难以做到设计理念与环境、文化的完美结合。

4 结语

国内外城市规划师、建筑师之间对话与交融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表现,不同地域的建筑文化不但可以互相借鉴、兼容并蓄、共同发展,而且从来没有停止过。中国设计市场逐步开放,不论是外国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在中国直接执笔,还是优势互补开展合作设计,对我们更新设计理念、采用先进设计方法和技术,提高设计水平,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未来的中国,设计市场将更加开放,国际间的交流将更加朝着多边、双向发展。我们一要吸收精华扬弃糟粕,有选择的吸收国外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二要处理好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因为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在生活方式、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上是不尽相同的,遵循城市文化的普遍规律,提倡和尊重城市文化的多样性。

实践证明,中国城市规划师与建筑师在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更要有条件挖掘和汲取中国本土城市规划思想的精髓,规划出根植于本土的美丽城市。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城市才能永续地发展下去。

摘要:随着我国加入WTO,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市场逐步对外开放,中外合作设计成为广泛采用的方式,对于培养原创性的思维模式、改革传统的工作方式等,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同时应该注意到,外国设计师也不是完人,他们注重个性和权威,因而难以做到设计理念与环境、文化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中外联合,城市设计项目

参考文献

[1]李立新.中外合作项目设计任务的联合受托[J].工程管理,2005.06

[2]朱自煊.对我国当前城市设计的几点思考[J].国外城市规划,2001.02

上一篇:疲劳性能下一篇:中国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