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培养研究生证明

2024-05-22

联合培养研究生证明(共11篇)

联合培养研究生证明 篇1

笔者学院研究生培养采取系统理论学习、进行科学研究和参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导师由所学专业教研室的具有研究生培养资格的教师担当。导师与教研室共同制定该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和管理。根据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原则与要求制定常规3年间的培养“行程”。培养方案包括教学计划和学位课程的教学大纲。培养方案一经确定, 不得随意改动。

当前研究生培养的时间一般为3年, 除了完成课程、论文以外, 还要从事一定数量的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工作。教学实践主要是担任本科生的阶段理论教学或者实验教学;担任导师的助教;对本科生进行辅导;参加该教研室的一些日常工作, 如协助导师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社会实践工作可以深入运动队或运动项目管理中心进行科学实践, 或者留在教研室参与教研室的建设工作, 还有的学生自行安排这4~6周的时间。

论文开题到答辩至少有一年的时间。论文的选择多以导师研究方向为准。由于学院实践条件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受财政投入的限制, 导师研究选择的广度也随之受到制约。研究生在课题内容选择上也受到限制, 没有更多的新意在里面。完成基本论点, 有结论, 有建议, 条理分明, 对体育科学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最基本的要求达到了, 论文的答辩也就完成了, 研究生的学习就告一段落了。走出校门, 学校对该学生的研究生培养任务告成。

2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以具备硕士或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院校作为主体, 联合企业或科研院所, 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与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 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践有机结合的方式, 利用其高素质的科研队伍、先进的实验设备、科研场地以及充足的科研经费, 建立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新型人才培养平台。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与传统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 人才培养的主体除了高校以外, 还有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参与。人才培养需要花费成本, 除了学校常规教育投入之外, 合作的企业、科研院所还需要额外的投入。

校企联合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 依托行业发展, 构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以市场为导向的“零距离”实践教学体系、与市场“零距离”接轨的教材体系、基于就业需求的“零距离”素质拓展培养体系。

企业、科研院所不仅作为学校的实习基地, 工程师、研究员也作为导师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由于教学计划是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的, 所以学生在实习前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顶岗生产能力, 使企业感受到接受学生顶岗实习不仅不是负担, 而且成为有效的劳动生产力。同时学校让合作企业优先挑选、录用实习中表现出色的学生, 使企业降低了招工、用人方面的成本和风险, 获得了实惠与利益。

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 实际上是学生走出去, 学校实现开门办学, 及时把握市场动态和学科前沿, 教育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学生能有效提升其综合素质, 培育团队精神, 增强竞争力, 拓宽了学生个人的发展空间。

3 该院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主要模式

研究生培养基地的主要功能及任务是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根据笔者学院研究生培养的实际情况, 目前暂设联合培养基地主要培养的方向为运动数字化诊断及服务。选择联合培养基地重点考虑该企业在国际方面的影响力, 以及专业对接合适性。目前选择的企业为比利时爱尔思康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是欧洲著名个性化运动鞋、运动鞋垫设计制作和跑步者服务公司, 与世界多家知名运动品牌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公司在优化运动鞋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国内有很多合作伙伴。

该院与比利时爱尔思康科技北京分公司建立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基地。通过与联合培养基地协商学生实习工作内容, 制定该基地学生的培养计划。重点培养学生掌握人体运动能力的数字化诊断、运动方式的科学化评定与服务, 为大众提供运动健康知识, 为运动人群提供个性化运动装备, 使健身科学化、个性化。通过校企合作,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进行有效地资源整合, 使双方互利互惠。

4 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培养方案的制定

4.1 双导师制的建立

当前, 绝大多数研究生在校期间都只选择一个导师, 这也是一般学校的常态。研究生扩招, 导师最大限度地指导学生。我国高校中大多数导师的成长经历都是从学校直接到工作岗位, 整个经历基本上都是在学校中, 其本身就缺乏创新创业能力, 动手的实践能力也欠缺。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的新平台, 高校可以聘请企业中的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 参与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包括:培养目标制定、课程设置、选题等工作。其至始至终贯穿整个培养过程。

4.2 培养目标的确立

高校研究生培养方案和目标一般都是根据导师的自身力量和学校本身具备的硬件环境加以确立的。方案实行几年后, 方进行微调。学校硬件条件的提升受财政的制约, 所以培养方向几乎是没有大的改动。联合培养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发展时期, 根据行业特点加以及时修改。目前该院的健康运动数字化服务的研究方向涵盖多学科, 力学、工学、训练、制造、康复等。汇集多学科多领域的最新理念, 面向大众, 以健身为方向, 培养体育科技人才, 造就优秀的科研团队, 在未来的全民健身运动诊断和服务方面抢占制高点。

4.3 学制的建立

多数高校研究生的学制都沿用为3年。基础理论学习一年, 完成研究生的课程, 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从每个专业的课程设计上看, 基本上都是该专业本科课程的延续。由于辅助设施很难短时间内提升, 所以课程的讲解很少增加新意。学生只是为了完成学分而不得已地完成余下时间。毕业设计、完成论文答辩等均按部就班, 没有什么新意可言。学生基本上都是在学校度过这3年。校企联合培养, 学生在一年时间完成基础理论的学习, 根据导师制定的研究方向, 进入联合培养基地学习工作。这期间除完成基地的正常工作外, 要查阅文献, 预实验, 收集实验数据, 完成论文。

4.4 课程设计

高校培养研究生, 根据专业设置课程, 一段时间课程门类相对固定。对于学生而言, 为完成学分而学习。多数课程是同专业本科的延续。对于毕业论文设计以及走上工作岗位后可以用到的微乎其微。联合培养过程中, 除公共课程外, 专业课程可以根据行业的最新发展加以及时更新调整。增加创新型、具有先进性实用性的门类。该院的运动能力数字化诊断及服务培养基地中, 学生要将力学、工学、训练、康复等多学科加以整合, 融合进运动装备领域的一些基础知识, 才能真正地面向既专业又大众的运动健康服务。

4.5 实践及选题

高校设备资源制约着研究生实践环节和课题论文选题的范围。导师的想法与思路也经常受限于学校所具备的硬件条件。所以学生的选题范围非常有限, 实践环节的提升空间非常局限。校企联合培养平台的建立, 提供给学生很大的想象发展空间。学生可以根据企业的研发方向选择适合于自己的题目。在此过程中, 企业的高端设备、宽敞的实验场所、充足的资金以及实践经验丰富的导师做保障, 可以在短时间获取实验数据, 验证理论, 开拓思路。校企联合培养, 优势互补、互利三赢。

5 结语

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符合目前社会对具有创新型、实践动手能力强的人才的需求。联合培养对提高高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升企业科研转化为生产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尽管目前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 但这种新型培养模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 在联合培养过程中, 高校与企业经过不断地改革与创新, 切实建立高效的联合培养研究生质量保障机制, 最终实现高校、企业、学生的三赢。

参考文献

[1]张云.对校企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若干思考[J].广州化工, 2011 (39) :166-167.

[2]杨娜.论我国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模式[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3 (16) :101-102.

联合培养研究生证明 篇2

The study, released by the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ILO) and entitled Women in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Gaining Momentum, covers 80 of the 108 countries for which ILO data is available.

Despite the headway made in equalizing the gender gap at management levels, only five per cent or less of the CEOs of the world’s largest corporation are women, the report points out, adding that the larger the company, the less likely it is that a woman will be at its head.

In addition, the report’s findings show that women own and manage over 30 per cent of all businesses but that they are more likely to be found in micro and small enterprises. As a result, helping women grow their businesses remains not only critical for increasing gender equality but also for overall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report thus outlines a number of recommendations to close the remaining gender gap, including seeking ‘flexible solutions’ to manage work and family time commitments as an alternative to being subject to special treatment or quotas; providing maternity protection coverage and childcare support for professional women; ‘changing mind-sets’ to break cultural barriers and fight sexual harassment; and implementing gender-sensitive human resources policies and measures.

http://www.un.org/apps/news/story.asp?NewsID=49777#.VLYJZdKl-0Q

联合培养研究生证明 篇3

为了加强研究生培养单位之间的合作,促进学科之间交流,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经协商

广东海洋大学

(甲方)和

(乙方)就广东海洋大学

专业研究生

XXX 进行联合培养达成以下协议:

一、乙方同意接收甲方的研究生

XXX 到乙方从事论文研究工作,起讫时间:

月至

月。

二、该研究生在甲方的导师是

(姓名/职称),在乙方的导师是

(姓名/职称),甲方导师为第一导师。

三、该研究生注册于甲方,由甲乙双方联合培养。甲乙双方根据《广东海洋大学全日制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对研究生进行管理,该研究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条件,应符合甲方的有关规定。

四、该研究生培养计划中所列课程的学习、中期考核、学位论文开题、学位论文答辩和学位评定均在甲方完成。

五、该研究生研究课题由研究生本人和甲乙双方导师协商决定。

六、该研究生在乙方学习和工作期间,由乙方负责日常管理并协助解决食宿场地。

七、乙方导师确保该研究生在乙方工作时的研究经费,保证研究内容达到甲方的培养要求。

八、该研究生在乙方联合培养期间,仍享有甲方提供给在校研究生的各项权益和待遇。

九、该研究生在乙方学习和工作期间所获得的成果属于甲乙双方所有,发表论文时第一作者署名应为研究生本人,论文署名应有甲乙双方导师,甲乙双方均为论文署名单位,但甲方为第一署名单位。

十、本协议在执行过程中如有疑义由双方协商解决。

本协议由各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一式五份,由甲乙双方和双方导师及研究生本人各执一份。

甲 方(盖章):

代 表(签字):

年 月 日

甲方导师(签字):

年 月 日

研究生(签字):

年 月 日

乙 方(盖章): 代 表(签字):

年 月 日

乙方导师(签字):

联合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协议 篇4

乙方:_________

为促进高校博士后流动站和大中型企业的合作,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共同促进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发展,根据企业产品开发的需要选择博士后研究课题,经协商,甲乙双方同意按照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企业博士后工作管理暂行规定》就博士到甲方从事课题研究工作达成如下协议:

一、乙方履行下列职责:

1.负责办理博士后研究人员(简称:博士后)进、出站和博士后证书等有关手续。

2.负责安排相关专业的教授作为博士后的指导教师。

3.负责为博士后办理_________(院校)工作证、借书证,为博士后在乙方查阅资料提供方便。如博士后使用乙方的仪器设备等,其费用从博士后项目经费中列支。

4.负责博士后出站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定工作。其评定条件按_________有关规定办理。

5.负责博士后申报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上报工作。

6.协助督促博士后制定_________年在站研究工作计划和不定期检查博士后阶段性工作。

二、甲方履行下列职责:

1.提供博士后的研究经费和实验条件。

2.博士后在站_________年期间,甲方每年付给乙方_________元人民币作为_________博士后工作行政管理费。博士后进站后一个月内向乙方支付第一年的费用,中期考核后1个月内向乙方支付第二年的费用。如甲方因科研工作需要延长博士后在站时间,甲方向乙方支付延长期间的有关费用。

3.提供博士后公寓配套的生活设施,并协助安排在站博士后配偶及子女入托、上学和博士后的户籍管理等事宜。

4.指派相关专家作为项目指导人,并成立指导小组和指派相应的科研助手。

5.博士后在站期间,每年甲方付给乙方指导老师元人民币指导费,应在博士后进站后1个月内向乙方支付第一年的费用,在博士后中期考核完一个月内向乙方支付第二年的费用。

6.博士后根据课题工作需要提出到省内外调研、收集资料和进行实验工作,由甲方管理部门审批,尽量予以满足和支持。

三、其它

1.博士后的研究成果按照国家知识产权法和其它有关规定公正、合理地处理其权益归属。

2.博士后研究工作由甲方提出研究项目、提供研究经费,博士后主要在甲方完成研究工作,其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归甲方所有。

3.甲乙双方共同出资合作完成博士后在站研究的项目,或乙方有前期阶段性成果转让,则甲乙双方应预先明确该成果的归属和分享办法。

4.甲方博士后研究成果为职务研究成果,博士后研究人员按有关规定享受应有的权益。

5.博士后在站期间单独或合作发表的科研论文、出版著作,由甲乙双方和博士后共同署名申报成果奖励。

6.在站期间若出现博士后中途退站或不适合继续留站工作,由甲乙方商定,中止其在站工作,并停止供给博士后一切相关经费。

7.本协议执行过程中,甲乙双方如有异议且经商量无效,由_________仲裁解决。

8.本协议一式五份,甲乙双方各一份,_________省_________一份,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一份,博士后本人一份。

甲方(盖章):_________乙方(盖章):_________

负责人(签字):_________负责人(签字):_________

联合培养研究生证明 篇5

7月17日8时30分,来自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级电子与通讯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崔娜,走进鲲鹏通讯(昆山)有限公司研发部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根据昆山市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签署的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崔娜等42名学习不同专业的研究生被分到昆山5家企业实习训练一年。

将高层次人才直接输送到产业一线是近年来昆山市人社部门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的一个全新渠道。“和一般的高校生实习不同,这次实习时间更长、人数更多、层次更高。”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实习训练活动主要采取企业提供科技攻关课题,高校进行项目牵引、联合研发的模式,双方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建立优势互补的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全方位的技术合作与人才培养。“实习研究生好比一个架在企业与高校之间的桥梁,把企业的`攻关难题反馈到高校,高校再把自己的科研成果第一时间对接到企业,促进双方合作共赢。” 人社局负责人如此形容将高层次人才直送“车间”的作用。

“比起硬啃书本,我感觉这样的学习、训练模式更加接地气,更加有效果。” 崔娜告诉记者,同学们都希望通过这次特别的学习机会,能够更好地对接企业、对接自己的研究方向。

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探索与创新 篇6

1 优化培养过程, 提高培养质量

1.1 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 优化课程体系, 推进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改革

本着“突出创新能力, 推进素质教育、保证培养质量”的原则制订培养方案, 围绕培养目标设置教学课程, 规范、优化培养过程。根据专业方向分别采用2+1 (对方2年, 我方1年) 、1+2, 0+3等培养模式, 安排研究生第二校园经历, 鼓励引进国外优秀教学计划并在研究生培养中实施。

研究生导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运用研讨式方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方法、经验交流法等教学方法, 以医学科研为中心任务, 进行启发式、引导式、研讨式教学。积极引导研究生不断探索本学科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 要建立师生的和谐关系, 正确处理导师的研究领域与学生自身发展的关系, 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特点的研究生使用不同的教材, 尊重研究生的主体性和个性, 为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宽松的环境;在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上注意多元化、多样化。要不断修订研究生教育培养方案, 注意学科的交叉和综合, 努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学科视野, 改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 促使研究生交叉思维, 跳跃式思维, 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灵感, 提高其创新能力;推行研究生教育导师的联合指导制度或校际之间的导师互换制度, 积极吸收一定的校外、国外交叉学科的专家参加, 组成研究生指导小组, 以优化导师的知识结构, 增强其活力[1]。

1.2 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创造开放的培养环境, 加大实践环节的考核与评价

通过聘请国内外有名望的专家进行相关知识的前沿讲座及课题设计讲座, 组织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 都可以使研究生有机会与国内外学者面对面地探讨和交流学术问题, 了解国外最新学术研究动态、扩展学术视野、开阔学术思路、增长学术见识、迅速掌握和了解国外最新成果, 甚至可以了解到尚在萌芽之中的科技动态, 这是查阅参考文献所无法比拟的优势[2]。

研究生以图片、文字、照片等方式交流、讲解、展示其现场调查过程或实验室工作过程, 类似小答辩, 而不是传统的只在毕业时上交工作记录本或实验室记录本。建立并完善实践环节的评估新体系。

2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发挥导师主导作用

实行导师与研究生指导关系的中期调整制度, 有效地调动研究生导师教的积极性和研究生学的积极性。导师招生名额与导师提供的培养条件 (科研经费、助研岗位) 、培养结果 (发表论文、学术成果) 等相挂钩。

导师对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中期筛选、论文开题、毕业审核、学术行为等培养环节负主要责任。导师对研究生毕业论文学术水平要严格把关, 达不到培养目标规定的成果要求, 不允许答辩;论文外审不合格或答辩不通过, 导师应承担一定的责任, 多次出现外审不合格的取消导师的招生资格。

通过“走出去, 请进来”的交流方式, 选派导师到不同院校进修或开展合作研究, 聘请外来专家担任研究生的英语、专业课程教师, 使研究生扩大学术视野, 获得学科前沿的知识和信息[3]。聘请经验丰富的导师通过讲座等形式进行交流, 讲解如何做导师, 强化导师队伍的自身建设, 开阔导师的视野, 提高导师队伍的水平。此外, 还应在研究生导师遴选, 研究生招生、培养过程中加强与联合培养院校间的合作与沟通, 以保证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3 以保证培养质量为目标,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建立信息传递、反馈的动态系统。教学是否达到目的, 方法是否有效, 还存在哪些问题等, 都需要通过评价及时反馈, 以利于教师及时改进教学工作。在研究生的考核方面, 不仅仅局限于考试考核, 采用考试、综述、临床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 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这样有利于研究生在打好广博、坚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 其重组知识的综合能力、探索能力也能够得到增强[4]。

从论文的开题入手, 严格论文的各个环节。加强开题报告的论证、论文中期检查、论文的规范化写作。规范论文评阅、答辩程序, 充分发挥导师、答辩委员会在保证学位论文质量上的作用, 严把学位论文出口关。

4 研究生管理模式

4.1 加强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 完善考核制度, 健全管理制度, 规范管理行为

建立并完善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奖优罚劣, 对责任心弱、教学效果差的教师, 取消其授课资格乃至导师资格。严格开题制度和对研究计划书可行性的审核, 对课程学习不合格、研究计划书不可行、缺乏培养前途的学生予以淘汰或分流。强化注册管理, 研究生注册与学分管理、缴费管理、学籍管理、学位授予等挂钩。

根据研究生教育的新形势和我院的实际情况, 修订和完善研究生教育的各种管理规定和文件;建立科学、规范的研究生培养和学位管理质量保证体系和监控机制;加强研究生管理队伍建设, 规范管理行为, 形成导师、研究生处和学院齐抓共管的管理体系[5,6]。

4.2 建立创新平台, 设立奖励机制

学校之间应该积极鼓励并建构良好的环境, 以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首先, 联合培养学校要创造良好的体制和环境, 为研究生建立能够进行创新研究的科研平台, 鼓励研究生团队创新、自主创新及导师、学生合作创新, 使研究生拥有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氛围, 在今后科研工作上有较高的起点和扎实的基础;其次, 从学校到各学院 (系、部) 应建立鼓励研究生创新的奖励机制, 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 不仅要重视论文的数量, 更要重视质量, 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同时, 放宽研究生进入实验室的条件, 相互开放学校的实验室, 提供较好的实验条件及仪器设备支持, 为研究生的培养创造各种条件[7]。

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 研究生创新教育并非一蹴而就, 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学习和训练方式增强研究生的适应性, 以创新的教育观来改革研究生教育, 拓宽其科研视野, 增强创造性思维意识, 充分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 提高科学研究水平, 使研究生在未来不仅仅是一个合格的求职者, 更能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创业者。

摘要:目前社会对高层次人才和创新性成果的需求日益增长, 研究生教育在我国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充分发挥高校相关学科和学科群的自身优势与特色, 资源共享, 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是提高办学效益、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之一。

关键词: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探索,创新

参考文献

[1]林青, 谭诗云.提高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 2008, 16 (2) :257-258.

[2]刘泽双, 闫付强.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生创新教育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 2009, 26 (2) :71-76.

[3]王增贤, 白波, 段耀奎, 等.多学科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 6:115-116.

[4]陈少雄, 王静一, 尹柳银.联培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J].高教探索, 2004, 2:81-82.

[5]张波, 高鸿雁.军队大型综合性医院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探索与实践[J].西南国防医药, 2008, 18 (3) :435-436

[6]徐翠华, 葛志芹.当代研究生培养管理的特征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7, 11 (3) :90-93.

联合培养研究生证明 篇7

专业学位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而言的一种学位类型。专业学位重视实践和应用,它是以专业实践为导向,培养既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又能适应特定行业实际工作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在1999年以前,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的是教学科研型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规模较小,主要是满足在职人员提高的要求,实施的是非全日制培养。近几年来,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大规模扩招,教学科研岗位已经满足不了研究生的就业需求,研究生大量走向社会岗位就业。美国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二战后,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规模不断扩大,种类不断增加,目前已经成为美国研究生教育的主体。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分工越来越细,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社会对高级专门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所具有的职业性、应用型的特征也逐渐地为社会所认识。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校企联合培养的意义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在社会发展及经济生产方面能够解决职业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应用人才。专业实践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重要的科研和实践必修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是指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利用高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来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培养模式。校企联合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目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对于将最新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高科技企业来说,他们在专业、知识等方面已经具备了作为教育者的能力。充分开展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夯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再通过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可以形成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并存的立体全方位培养。

二校企联合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可行性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需要通过实践来实现。对实践环境的要求非常高,而且高校难以模拟出企业真实的生产、研发环境。因此,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高校希望与行业相关的企业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企业通过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不仅为高校研究生培养提供实习和研发的实践机会,还可以解决企业的一些技术问题,满足企业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因此,企业有意愿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对于被培养的研究生来说,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是要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企业接受合作培养,能有效培养其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所以在校企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过程中,学校、企业与研究生本人三方都是有合作需求的。

三我校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经验

国家于2011年首次招收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我校也是首次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为保证我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我校加大力度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效果显著。

1学校、企业及研究生三方共同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

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首先从合作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开始。

以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校内导师意见为主,参照全日制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根据校外导师的意见,并听取研究生本人意愿,根据其研究方向共同制定研究生个性化的培养计划。选修课程要根据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培养目标的差异,有针对性选择,适当增加与合作企业专业技术相关的选修课程。

2严格实行双导师制

目前高校导师教育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大部分导师缺乏实践操作能力与实践创新的经验。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严格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主要负责理论知识的传授,校外导师由于在企业参加多年的实际研发和工作经历,这些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尽快找到技术研发和探索的方向,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可以兼顾学生的硕士课题并且具有探索和研究价值的课题和问题去进一步开发,使学生的工作不会陷入工程化。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3在企业完成实践教学环节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先进、专业、高质量的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对于实践环节,要求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安排到与专业领域相关的企业、事业单位或管理部门中进行不少于一年的实践教学。研究生完成课程学习后,在校外导师的带领下进入相关科技合作企业,在企业完成可以完成的工程设计、技术研究或改造方案,或者参与软件的开发、管理决策等实际工作。通过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发现自身知识和能力的不足,将问题与不足反馈到理论研究中,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又可以较好地应用于实践,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从而使自身的职业素养在实践学习中得以升华。

4以横向科研项目为依托完成论文工作

根据《广东药学院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研究生学位论文基本要求》,要求专业学位学位论文的选题应紧密结合本专业生产或实践应用的实际需要,运用所学的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对生产或实践应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或方法。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研究内容要以解决本专业在生产或实践应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主,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充分体现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成果要有实际的应用价值。论文形式可以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形式。根据此要求,我们要求所有导师必须有横向科研项目为支撑和引导完成研究生学位论文指导工作,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有具体经费支持、科研要求与目标等。

5与企业创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是以高等学校为主体,依托研发能力较强的企业集团、高薪企业和科研院所等有关单位,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使研究生教育适应国家的战略需要。2011年以来,我校先后与广东省博罗先锋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海南康芝药业有限公司、西安安健药业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挂牌成立了“广东药学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这些企业多数是民营药厂,企业有一定的研发能力,产品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同时技术需求也比较大。通过企业真正和深入参与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培养出适合企业需要的中高级人才,从而加快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步伐,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6积极争取政府支持

2013年5月,我院中药学院依靠与康美公司长期的合作基础,共同申报了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并成功获批。建立广东药学院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以此为契机,可以充分利用广东药学院与企业的优质资源,共同打造培养创新型、复合型高层次“中药学”科研创新人才的示范平台和开展以产业化为目标的高新科技研发平台,实现产、学、研的良性互动,为广东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撑,从而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受益。

7注重加强校企沟通

我校大力开展与企业合作科研项目申报。通过积极合作申报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加强产、学、研结合研究,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深度的合作研究和技术转让或成果转化,以项目为依托,让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深入企业课题研究,带动校企双方共同发展。我校平均每年和每个联合培养单位都有1-2个横向科技合作项目。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今后国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重点。校企联合培养是一种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提高研究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模式,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开展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充分整合、合理利用学校、企业双方教育资源,将学校和企业共同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主体,较好地提高了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及高校自身发展的应然选择。

参考文献

[1]罗兵,高月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合作培养案例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3(5).

[2]李勇,陈艳慧,李博,张瑾.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交际,2013(9).

[3]罗兵,高月华.项目引导的应用型研究生协作培养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0).

联合培养研究生证明 篇8

东北师范大学关于

与部分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规定

根据东北师范大学与部分高校(以下简称“协议高校”)签署的相关协议,为做好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明确双方责任,规范培养过程,保证培养质量,特制定本规定。

一、思想教育与学籍管理

1.新生直接到协议高校报到,报到时间由协议高校根据东北师范大学当年硕士生报到时间确定,并指定工作人员统一为新生办理相关入学手续。新生需在协议高校参加入学体检,并由协议高校指定的体检医院提供体检合格证明后,方可注册取得东北师范大学学籍。新生入学教育由协议高校按照东北师范大学的统一要求,具体组织实施。

2.联合培养硕士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由协议高校按照国家有关文件和东北师范大学有关规定组织实施,由东北师范大学进行指导。

3.联合培养硕士生评奖评优指标由东北师范大学确定,各协议高校按照《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奖励条例》具体组织实施。研究生三助聘任和困难补助等工作由协议高校按照《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试行)》及相关配套文件组织实施。

4.联合培养硕士生须遵守东北师范大学和协议高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其违纪行为依照《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惩处条例》处理。

5.录取为自筹经费的研究生需将户口、人事档案和党团组织关

系转入东北师范大学。毕业时在国家就业政策指导下“双向就业”,可享受东北师范大学提供的就业指导,由东北师范大学统一办理就业派遣手续。协议高校指定工作人员统一为毕业研究生办理毕业离校手续,并组织开展离校教育。

二、培养环节与教学管理

联合培养硕士生按照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生培养方案进行培养。具体要求如下:

1.联合培养硕士生师生互选工作由协议高校负责组织实施,在学生入学一个月内完成,师生互选具体实施办法详见《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师生互选管理办法》。联合培养硕士生实行双导师制,第一指导教师由被东北师范大学聘为兼职指导教师的协议高校相关学科专业导师担任。第二指导教师为东北师范大学相关学科专业导师。

2.联合培养硕士生的课程学习原则上在协议高校完成,由协议高校负责全部课程教学与管理。

课程设置须参照东北师范大学相关学科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进行,选修课可作适当调整,专业选修课要“按需设课”,避免因人设课。开课时间原则上与东北师范大学同步。

3.课程考核须参照东北师范大学相关学科专业的课程考核方式和标准,考核的具体要求详见《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考核与管理办法》。其中闭卷考试的课程考核由东北师范大学命题,具体实施由协议高校负责,其他课程的考核由协议高校负责。

4.开题报告须按照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开题报告的相关要求进行,开题报告审查在东北师范大学进行,审查时间与东北师范大学同

一学科专业硕士生相同。

5.联合培养硕士生应积极参与所在协议高校组织的各类学术活动。

6.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前须进行毕业资格审核。毕业审核由协议高校负责初审,东北师范大学负责复审,毕业资格审核合格后方可进行学位论文答辩。

7.硕士生论文答辩应按照东北师范大学关于硕士答辩工作的相关要求进行,答辩工作在东北师范大学进行,答辩时间与东北师范大学同一学科专业硕士生相同。

三、毕业与学位授予

联合培养硕士生在规定修业年限内完成课程学习,修满规定学分,通过思想品德考核、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资格,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有关规定,达到东北师范大学学位授予标准,经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授予硕士学位。

四、经费管理

1.东北师范大学根据当年联合培养硕士生交纳全额学费人数,按每人9000元标准划拨到协议高校用于硕士生培养工作。

2.协议高校负责任课教师讲课费、第一指导教师指导费、研究生业务费、研究生奖助等相关培养费用,东北师范大学负责联合培养硕士生第二指导教师的指导费和相关管理费用。

五、其他

1.协议高校要为联合培养硕士生的生活、学习和研究积极创造条

件,定期邀请东北师范大学相关学科专业导师赴协议高校进行学术交流等活动。

2.东北师范大学为联合培养硕士生提供图书借阅等条件。

六、本规定自2008级联合培养硕士生执行,由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负责解释。

联合培养研究生证明 篇9

地方院校校企联合培养机电人才的模式研究与实践

论文介绍了“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核心内涵和现实医院,并就地方院校校企联合培养机电人才模式的.构建进行探讨,指出实施“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本着“理论教学够用”的原则,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较强应用能力的人才,最后分析了校企联合培养的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作 者:王正初  作者单位:台州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浙江,椒江,318000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23) 分类号:G71 关键词:校企联合   机电   人才培养模式   三明治  

联合培养研究生证明 篇10

摘 要:校企合作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必由之路,但由于校企在合作教育方面目标和动机的不同,再加上企业缺乏政策激励,校企合作呈现出“一热一冷”的现象。本文对此现象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基于“优势互补,互惠共赢”原则下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新机制。

关键词: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机制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参与,这已成为高等工程教育界的重大共识。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提出了高等工程教育的三大改革方向和五项改革重点任务。其中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是实施“3+1”校企联合培养的前提,创立高校和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是“卓越计划”顺利实施要着力突破的一个“瓶颈”。

一、校企合作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必由之路

高等工程教育的本质是工程实践。杰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卓越工程师”的重要特质。目前,我国工程教育的环境条件,既不具备美国工业界对进入工业企业的毕业生进行必要训练的工程师岗位培训系统,又不像德国应用科学大学(FH)那样能向在校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和实习的足够的训练。工程教育与工业界脱节,实践教学严重不足,工程教育不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工程训练。工程类毕业生与欧美相比,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还不能很好地适应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出现“毕业生就业难,企业用工荒,人才不对接”的社会现象。

要从根本上解决以上的问题,离不开企业的深度参与。只有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开发、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实践指导、工程实践中心建设、学生评价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工程教育与工业界脱节的问题,才能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高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工程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校企合作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生产一线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最佳课堂。因为只有通过校企合作,才能有效解决以下问题:第一,提供学生真实的工程实际环境;第二,帮助高校了解生产建设和管理服务一线的需求;第三,帮助教师获得更多的工程经历。校企本着“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原则,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能缩小学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差距,有效地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对社会与生产的适应能力。因此,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坚定不移地走校企联合培养之路,是提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而如何协调校企利益,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工程教育的积极性,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互惠双赢的校企合作教育机制,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必由之路。

二、我国校企合作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校企合作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校企合作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也不够快,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校企合作缺乏有力的政策激励和财政支持

校企合作教育在西方已走过百年历程,从英国著名的“三明治”模式到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从美国的“学工交替”到日本“产学官”合作,虽然各有特点,但基本上都建立了“国家立法、政府组织、校企联合实施”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政府在校企合作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具有协调、组织、管理、推动的行为功能。在德国,国家规定企业每年有义务接收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生产实习,而企业因此可以得到国家规定的免税等激励政策。学校和企业之间经费渠道通畅,相互扶持,共同受益,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双元教育”合作机制。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缩短了企业用人和学校育人之间的距离,成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我国校企合作教育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没有相应的教育、科技体制的支持,始终没有突破运行机制和政策环境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政策激励上,关于“校企合作”的规定都是比较宏观的指导性意见,缺乏具体、可操作实施的细则,政府还没有形成必要的法律法规以及权威的宏观调控机制。二是在财政上,缺乏校企合作专用的资金保障。校企合作普遍存在着资金不足的问题,企业也无法像高等工程教育强国企业那样能够获得财政基金的支持。三是在激励措施方面,政府还没有出台一些实质性的优惠措施如税收减免等,以有效吸引企业参与到工程教育中来。

2. 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内在驱动力不足

企业行为的动机和目标与教育行为的动机和目标是不同的,企业追求的是生产和经营的利润,学校追求的是人才培养的质量。要充分发挥校企的自身优势,就要寻求校企合作的“最佳结合点”,尽可能使工业界和高校机构的合作目标趋向一致。目前,校企双方在合作开展人才培养上的态度呈现出“一热一冷”的现象。学校对校企联合培养工程师的愿望迫切强烈,而企业由于缺乏外部激励再加上对生产秩序与安全的考虑,则显得积极性不高。因为无论指导思想还是在实际合作中,对企业强调义务承担的多,缺乏利益的补偿,使企业缺乏足够的动力。据我们调研,目前吸引企业参加校企联合培养最大的动力来源于企业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一旦这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企业几乎没有兴趣投入太多精力参与校企合作教育。再加上校企双方对利益的认同是有差异的,教育的规律和企业生产规律也是有差异的,校企双方在利益目标上常常不能达成一致。这就导致大多数企业与学校合作停留在浅层次上。在运行机制上,大部分校企合作是短期的,浅层次的,不规范的,甚至是靠校友关系才得以维系,尚未形成协调统一的、自觉规范的校企合作体系。

3. 高校本身存在的认识问题和局限性

目前,高校都开展了形式各样的校企合作,但更多的还停留在表面上,除了以上分析的原因之外,高校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高校对校企联合培养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到位。“卓越计划”班学生企业学习阶段时间为一年,这一年的学习时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普通实习,而是采用“项目制”和“轮岗制”等学习形式,进行真刀真枪地工程实践训练。高校还要进一步认识到:“卓越班”学生的工程创新和实践能力,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等,必须在实际的工程环境中才能得到培养和锻炼,从而更加坚定只有联合企业才能完成人才培养任务的决心。二是高校没有能够吸引企业目光的学科及专业优势。尤其是地方性院校在学科、专业、科研及产学研合作方面没有研究型大学所具有的优势,很难吸引大中型企业联合学校开展合作教育。再加上由于缺乏政策的激励和资金的保障,高校推进校企联合培养确实困难重重。三是高校自身投入有限。目前,“卓越计划”所有的投入都只能依靠学校单方面进行。学校由于投入有限,其激励措施有时候显得十分无力。高校还需要进一步争取上级主管单位和社会各界的支持,调动“卓越计划”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形成人才培养的合力。“卓越计划”下教学的投入是巨大的,尤其是校企联合培养阶段,需要一线教师深入现场进行指导。而这种投入往往是看不见,教师的辛勤劳动评价起来也有一定的困难。如何调动教师和管理人员等各方面的积极性,是保障“卓越计划”顺利推进的着力点。

三、创立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新机制的研究

在当前激励政策和保障措施不到位和企业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下,校企联合培养最重要的执行力还在高校层面。高校应主动联合企业,用“亲产业”的行动赢得企业的支持与合作,坚持“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校企合作的根本原则,紧密结合校企实际,站在校企共谋发展的立场,与企业一道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校企联合培养的良性循环机制,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基于“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双向选择机制

校企联合培养首先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校企之间要善于求解利益趋向的共同点,寻找到相互合作的纽带,并建立多样化的合作平台。学校应放低姿态,主动出击,要立足自身的办学定位和特色、学科专业优势,科研技术能力和服务水平,采用“走出去”的方式,利用一切社会资源积极向企业推荐自己,寻找人才培养的合作伙伴。高校与企业存在着“互惠共赢”的潜在合作关系,企业和高校在科研合作的大门打开之际,人才培养合作的大门也随之打开。同时,高校也要科学选择合作企业,要按照“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标准和自身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要求,有意识地选择理念先进、条件优越、有较成熟企业文化、有共同价值观的企业开展合作。要建立合作企业数据库,进行动态管理,并能够利用各种渠道,建立广泛的企业行业联系网络。校企之间的双向选择,要进行深入地交流与沟通,清楚与合作相关的必要信息,主要包括: 为什么要合作、合作的出发点和目标是什么、各自有哪些优势与不足、如何进行深层次地合作、其运行条件与外部条件支持等信息。在此基础上,校企之间本着“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原则签订校企联合培养协议,在促进校企共同发展的前提下,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建立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的新机制。

2. 基于企业内在需求的利益驱动机制

校企联合培养的关键在于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基于企业的内在需求,建立利益驱动机制是推动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和良性运转的纽带。高校应重点考虑:如何满足企业的需求,找到利用学校资源,切实真正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研发管理上的困难。“卓越计划”下高校满足企业的内在需求主要有:(1)优先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降低企业人力培养成本,为企业选拔和储备优秀技术人才;(2)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为企业培训员工;(3)校企共建实验室和研发平台,共同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新技术的引进和设备的技术改造;(4)校企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开展科技服务和人才培养等全面合作;(5)帮助企业宣传企业品牌形象、进行产品推广;(6)校企文化的融合,引导企业意识到学生实习对企业文化发展的好处,促进企业优秀文化的塑造和学习型企业的建设;(7)争取国家对“卓越计划”联合培养企业的政策激励或政策性优惠,如减税、贴息等;(8)引导企业理解并支持“卓越计划”,把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看作企业对国家、社会的责任,并以此提高企业的社会声誉和知名度;(9)高校为参加“卓越计划”的企业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当然,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作为高校,只要不断深入企业,逐步建立起基于满足企业内在需求的利益驱动机制,才能为校企联合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3. 基于校企联合培养的保障机制

校企联合培养保障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费保障机制:主要是要求学校按照“卓越计划”实施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立校企合作专项资金,保障校企合作各项活动的开展和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为确保专项经费能落到实处,要对校企联合培养经费的构成进行科学分析,分解,列出详细的经费开支科目、预算金额和经费保障的计算说明。如企业学习阶段经费应包括:企业导师指导费、企业方管理和联络费(人力资源管理)、学校指导教师差旅费、学生往返路费、学生住宿补贴及其他费用。每一项经费都应该落实到位,从而逐步建立起稳定畅通的经费保障机制。二是政策激励和考核评估机制。校企合作必然对教师和管理者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学校必须制定一系列奖惩制度,奖优罚劣,调动教学、管理、服务等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对教师而言,学校要优先安排有企业工程经历、教学负责、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承担“卓越计划”班授课任务。同时,要出台一系列政策,激励教师投身课程整合、教研教改、取得企业工程经历、加强企业学习阶段的指导等各类教学活动,学校要从制度上予以导向,从经费予以激励。对学生而言,对进入“卓越计划”实施班的学生,可享受学校给予的各项优惠政策,如图书借阅按教职工对待,奖学金比例提高,各类学科竞赛向“卓越计划”班学生倾斜等;表现优秀者,可优先推荐工作或攻读全日制工程硕士。为加强校企联合培养的考核、评估与反馈(质量控制),要根据实施专业特点和培养方案,建立包含时间进程、教学任务进展、质量反馈等内容的监控体系,可采用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企业现场考察、作业课程设计检查、与企业指导教师交流,听取企业反馈等方式加强过程管理和实时监控。

4. 基于情感与校企文化融合的沟通机制

校企文化的融合是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润滑剂。由于校企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存在一定的差异,要实现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必须建立基于情感与校企文化融合的沟通机制。一是要有推动校企合作双方长期合作共赢的机构,如校企联合培养协作组,主要起到沟通信息、协调关系、督促检查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二是高校在校企合作中要牢固树立面向企业的服务意识,把企业看作自己的客户,应尽可能地对每家企业登门造访,通过校友等各种途径,建立校企之间的情感联系,将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和需求提升到战略层面上进行沟通和统筹。三是加强大学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彼此间的沟通与理解,促进校企共赢,并在校企合作中吸收彼此的优点和长处,尤其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林健. 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 中国高等教育,2010(17).

[2] 苟建华. 校企合作教育模式运行机制建设的探索[J].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

[3] 龚克.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0(8).

[4] 刘建强.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模式对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启示[J]. 中国高教研究,2010(6).

[5] 贾小平. 构筑校企合作联盟建立长效运行机制[J]. 中国高等教育,2010(17).

[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校教改项目“创立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卓越工程师新机制的研究与实践(湘教通[2012]401号课题序号367号)”和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运行机制及方式研究(课题批准号:XJK011BGD017)”的研究成果]

联合培养研究生证明 篇11

没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地方高校依托于办学条件较好、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进行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已非常普遍,没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地方高校往往把联合培养形式的研究生教育作为本科教育的提升和今后申请研究生教育的积累。绍兴文理学院地处长三角经济发达城市绍兴,是当地唯一的一所综合性本科院校,承担起为本区域人才培养和输出的重任。学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起步于2002年,已分别与兰州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18家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87人,包括化学、纺织、中文、数学、物理等十多个学科专业,现在校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30多名。

目前,联合培养的研究生人数正在不断上升,但是由于规模较小,这一群体的学习、科研和生活现状往往较少受到各级研究生教育参与者的关注,对于他们的情绪特征、心理调适、压力释放等,也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研究。本文以绍兴文理学院联合培养的研究生群体为调研对象,对联合培养过程中研究生群体中容易出现的典型情绪特征,即积极乐观情绪和焦虑烦恼情绪,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1 产生积极乐观情绪的主要因素

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高校研究生的不断扩招,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的研究生的人数规模往往都比较大,有的高校研究生总人数比本科生还要多,一个导师带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研究生的情况屡见不鲜[1],在校研究生的人均生活待遇、学术资源和受指导力度等正逐渐下降,造成研究生作为学生个体的优越感正逐步消失。而到了联合培养接收学校,主要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基数少,导师、学院、学校等各级部门对联合培养的研究生非常重视,在各个方面都给予较多的关照,使很多研究生产生了在原培养单位没有体会到的优越感,易引发积极乐观的情绪。其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通过联合培养,大多数研究生的经济负担得到大幅减轻

研究生的年龄层次基本上都在23周岁以上,在各方面特别是经济上迫切希望独立,如果自己有其他方式的话,大多数研究生一般选择不靠家庭经济资助[2]。现在,一般高校研究生月生活补贴在200-300元,很难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特别是一些自费生、贫困生经济压力更大。对于联合培养研究生而言,对方培养高校的生活补贴都会照发,联合培养接收单位一般还会在经济上给予研究生进一步的资助,这样,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每月可以领到两份生活补贴,加上联合培养接收单位导师的一些科研津贴、差旅费报销等,基本上每月可以达到800元左右,可基本满足生活需求。这样,研究生可以比较安心的进行学习和科研,不用将精力分散到兼职等其他活动中去。

1.2 联合培养研究生在接收高校有较高的认可度

地方本科高校大多是教学型大学,以本科教学为主,在校生的层次主要是二本和三本学生,几十个研究生在全校万人规模的本科生中当属凤毛麟角。学院、学校的各个部门对研究生往往非常重视,有很强的服务意识,对他们在生活住宿、配套公共设施等方面会给予更多的便利;同时,很多在校的本科生也对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有一定的敬慕心理。因此,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在接收高校可以体会到在原培养高校很难得到的高度认可度。

1.3 联合培养研究生在接收高校所在区域就业有优势

地方高校的优势学科往往都是与地方经济特色联系紧密的学科,也是联合培养招收研究生较多的学科,这些研究生在学位论文有的就来自于当地企业合作的应用性课题,而地方企业需要大量的能和当地产业特点紧密结合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对研究生就业的消化能力很强。以绍兴文理学院为例,我校的化学学科点招收的联合培养硕士生,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开展的就是化学制药、纺织品化学改性等与绍兴产业关系密切的课题,毕业后留在绍兴知名企业工作的不在少数。此外,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地方高校大部分位于各经济发达省份的地级城市,不同于省会城市高校林立、毕业研究生扎堆的状况,各专业的高层次研究生人才数量少,实现当地就业相对容易。

1.4 与接收单位导师沟通频繁,经常形成“亦师亦友”的和谐关系

目前,由于研究生每年以较快的速度扩招,在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导师的人数的增长远不及研究生人数增长,研究生的师生比较低,一个导师常常可以带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研究生,导师往往无暇顾及他们中的每一个,对研究生的成长极为不利。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联合培养单位,许多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并具有研究生指导资格的导师,却苦于有课题而招不成研究生,一旦招到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对研究生的科研指导工作会倾注巨大的热情,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受到的直接指导明显多于对方培养高校。这种频繁的学术沟通往往还可以进一步延续到日常生活,在研究生和导师间经常形成“亦师亦友”的和谐关系。

2 产生烦恼焦虑情绪的主要因素

然而,地方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毕竟是“贴牌”生产,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学位论文质量要求、答辩程序、就业管理等环节还是要纳入对方培养高校的管理。并且,由于学科分散、规模较小、配套设施不够健全等客观原因,地方高校往往缺乏针对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完整统一的管理体系,在过程管理上有很多不规范或不健全的地方。这些情况的出现会导致在接收单位的研究生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加上在接收单位学习氛围、生活环境、管理模式和科研条件等方面的均发生了很大改变,因此,联合培养的研究生群体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易滋生心理上的烦恼、焦虑、急躁等不安情绪。其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学术氛围的缺失

这是大部分联合培养研究生来到没有硕士点的地方高校心理落差最大的地方。由于办学定位和层次的差异,没有硕士点的地方高校的整体学术氛围不浓,主要表现在高水平的学术报告、学术会议、学者讲学等学术活动很少,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失去了很多可以拓展学术视野、了解学术动态的机会,知识面相对变窄,只熟悉导师指定的研究方向,这对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非常不利。此外,由于每个专业招收的联合培养硕士生人数有限,课题组数量少,导致同专业硕士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的机会不多,缺少原先课题组师兄弟之间相互观点的碰撞。久之,造成自己在学术上的孤独感。

2.2 研究生社团活动和政治生活缺乏有效的组织

当前,大部分研究生除了搞好自己的学习、科研工作之外,还有很强烈的参与社会活动和民主政治上的追求。由于联合培养的研究生不在本校,一般高校对在外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在研究生干部培养、研究生入党申请与考核、评奖评优等方面都不予认可。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相当数量的联合培养研究生认为在这些方面的弱势对其在就业过程中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易产生忧虑情绪。在这一点上,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方高校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力度不同。以绍兴文理学院为例,前几年联合培养研究生招生数少,来源单位分散,这个问题不明显,只是由学校学科处负责联络组织少量的社会活动,对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党建工作也不甚重视。近来,随着联合培养研究生招生人数的不断扩大,这个问题逐渐凸显,我校也正采取各种措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2.3 对联合培养的研究生的管理过于依赖导师个人

由于研究生规模小,地方高校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管理体系,在过程管理中,基本上以导师个人管理为主,这是一个客观现实。而地方高校的导师在管理能力、学术水平、沟通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一旦研究生和导师之间没有建立起和谐的导学关系,对研究生的情绪影响很大。

2.4 配套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各地方高校虽然对学科建设非常重视,在图书馆、实验室、测试中心等基础设施上投入很大,但大多围绕满足本校本科教学需要为出发点建设,还有很多方面不能很好满足研究生的科研需求。比如,图书馆数字资源中外文期刊数据库不健全,专门的科研实验室偏少,先进分析仪器缺失等。因此,联合培养研究生容易滋生“思校”情绪,喜欢回原学校开展论文工作。

3 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不佳情绪引导策略

地方高校在没有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前,这种联合培养的模式必将继续存在。在研究生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我们在肯定这种培养模式给研究生带来积极情绪因素的同时,更要重视其产生的不佳情绪影响因子,通过研究生、双方导师、接收学校、原培养高校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对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的不佳情绪加以正确引导和有效排解。主要策略有:

3.1 帮助学生合理定位

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一般在原培养高校研究生录取的时候就已将名额定下来,因此,原培养高校的有关部门或联络导师要主动事先给有意向进行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分析联合培养的利弊,详细介绍接收学校的科研环境和导师的学术方向及水平,使学生对联合培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有较充分的思想准备。

3.2 地方高校应积极为联合培养的研究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科研和生活环境,特别是学习和科研环境

光靠生活补助上的一定改善,对于联合培养模式的研究生是缺乏持久吸引力的,不少研究生担心地方高校的学习、科研条件不好会耽误自己的学业[3]。因此,地方高校要着力打造有地方特色的优势学科,引进高水平的科研设备和创新人才,集中优势教育资源向各级重点学科倾斜。这样,才能逐步打消联合培养的研究生的疑虑情绪。

3.3 地方高校应大力加强硕士生导师的管理和遴选工作。对于

联合培养模式,地方高校导师的素质和学术水平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一方面,地方高校不能将研究生放任由导师个人管理,要有定期的监督和回访,加强对研究生及其导师的过程管理。另一方面,要从严遴选优秀的导师进入导师队伍,一定要受到对方培养高校的资格认可。这样,原培养高校对输出研究生进行联合培养才会放心,研究生自己也会对顺利完成学业充满信心。

3.4 通过两校联动,建立一系列适应联合培养模式的创新管理体制。

地方高校应在原培养高校的指导配合下,完善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各项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规范学生档案,建立个人信息档案;与对方培养高校的相关支部达成共识,临时将研究生党员信息转入接收高校,成立临时党支部,加强党建工作;出台各种评奖评优制度,对于各方面表现出色,达到原培养高校各种评奖标准的学生,颁给双方共同荣誉证书和一定物质奖励;建立双方导师和对口部门定期交流互访制度,促进彼此了解和相互学习。这样,才能让学生没有后顾之忧,充分享受到联合培养学校双方的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黄继蓉,黄文韬.研究生导师模式的一些探讨[J].高教论坛,2009,(2):113-114.

[2]吴武洲,林伟连,曾敏峰.研究生所承受的压力如何解决[J].中国研究生,2004,(1):57-58.

上一篇:迅速行动督促落实下一篇:乡音的味道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