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的味道散文

2024-05-22

乡音的味道散文(精选12篇)

乡音的味道散文 篇1

乡音的味道散文

一、蝉声

蝉声,这土腔土调的高亢,来自我的故乡。整整一个夏天,它不知疲倦地响在我的耳边。

蝉声,是祖先青铜的面容,是故乡的喉咙。响在耳边的蝉声,是母亲的一句句叮咛,是一些些粗壮的树翠绿的风。我的耳边,已摇曳着万种风景。

群蝉歌处是故乡。在清晨,只能被枕边的蝉声唤醒。父亲的草帽早早升起在田野之上,麦秸的光芒深入每一棵庄稼的思想。摘下挂在天上的那把镰刀,赶在猪咴牛哞之前,我从田边割回了一筐新鲜。中午,是无数鸣蝉歌唱着的时间,蝉声,比天气更热情比炊烟更高远。

故乡的夏天,只流行一种音乐,它是土生土长的,底气十足,音域宽广。比汗珠更闪亮比绿叶更茂盛,那是大地的歌声。

蝉声,响在少年的耳边,是一股股热浪。也许是离乡太久太久的缘故吧,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里听蝉,却是一阵一阵的清凉。

城市的空调很走红,城市的流行乐很火爆,但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延颈探耳,凝神屏息,只为了捡起点点滴滴的蝉声。

城市的高楼很多,城市的阳台很多,但没有一处地方能让蝉声生动。这稀稀落落的蝉声,是故乡的炊烟吗?它从老屋的屋顶启程,赶到这儿,已是瘦瘦的一丝半缕,却弥漫在我的耳边,经久不去。

听蝉!回故乡去听蝉!蝉声,汹涌在耳边,血液才会大河般涌动;蝉声,汹涌在耳边,脚步才会呼呼生风。

故乡的道路,是不是已经眼睛只望着苍天,不再理会我可怜的脚步;故乡的树木,是不是已经把脸扭向一边,再也不想做我的保护伞。

我要回去,我要回去,只为了我的耳边更加丰富饱满。

既然我在城市里迷了路,就索性闭上眼睛,只让蝉声牵着我的耳朵;既然故乡离我太远太远,就干脆把蝉声当作一条回乡的通途。

蝉声啊,请响在我的耳边,这样,我的双耳才永不失聪。蝉声啊,请一直响在我的耳边,这样,在你最热烈的地方,睁开眼睛,我会看到世上最美丽的风景。

二、货郎鼓

货郎鼓,是民间最优秀的器乐。空荡荡的乡村,有一面货郎鼓敲着,就不落寞。数一数,它轻快的敲打拴着多少稚嫩的耳朵。

一根扁担,一头挑着新鲜,一头挑着破烂。一脸慈祥的货郎,这流落民间的演奏家,摇响了一段明媚的时光。货郎鼓敲起来,仿佛舞台上的幕布徐徐拉开,向我们走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泥老虎吱吱地叫,吹个气球满天跑,吃一口糖豆,从头甜到了脚。所以,在那些扯作业纸为风筝的岁月里,我那沉闷的乡村,最需要这种轻松而欢快的敲击。

就这么一面小鼓,两头系上两个小槌,就这么来回地摇着,就摇走了我童年的饥饿摇来了我少年的欢歌。院里的破薄膜,墙角的旧鞋底,还有村头上一个孤零零的油纸袋,它们都到哪里去了?一不留神,怀里的泥娃娃笑着说破了这小小的秘密。货郎挑着担子走了,挑走了乡村的一些陈年旧事,乡村开始变得轻松而又干净,熟睡的泥娃娃,偶而冒出一句梦话,也如密集的鼓点,鲜活了乡村的夜晚。

那是儿时最奢侈的一段时光。在鼓声中清洗着自己的耳朵,在新奇中明澈着自己的眼睛。货郎鼓拙朴的音响以及玩具们艳俗的色彩,与窄窄的.胡同、汪汪的犬吠最为亲和。一群童真围上来,眼睛都长出了钓鱼钩。羞答答的玩具,只露出一只脚,却探入许多眸子深处,耳边的鼓声变成咚咚的心跳。小小货郎鼓,一个大大的吸盘,吸住了多少视线。货郎鼓敲起来,多少拐角里弄,都被它从容穿过;货郎鼓摇起来,多少苦恼烦忧,都被它摇到脑后。

我喜欢货郎鼓,喜欢听它轻快的脚步。当许多年以后,父兄们的双脚敲响土地这面大鼓时,隔着城市的高楼,我依然听到了浑实厚重的鼓声,那是一种生命的律动,恢弘成一曲民间的绝响。

三、麻雀

我和一只麻雀,在陌生的城市街头邂逅。它一下子就喊出了我的乳名。这该是最乡最乡的乡音吧。尽管只是一句招呼,在这座城市,我却感觉自己不再孤单,并且全身温暖。

麻雀,我故乡的麻雀,它又一次把我灰色的目光引向了高远的蔚蓝。麻雀还是那么欢快地歌着,像我无忧无虑的少年。一身粗布衣服的麻雀,丑陋而又瘦小,长得像土坷拉,是故乡最卑微的鸟儿。它总爱叽叽喳喳,活象村里的二娃向我喋喋不休地诉说着快活。

故乡,是麻雀的天然舞台。它迅捷地奔跑,是旷野碧绿的心跳。停在一枝翠绿上,它是故乡结出的一枚朴质而生动的果实,浓郁掩不住它喜悦的光芒;跳跃在打麦场上,它是乡亲们晾晒着的麦粒,灵动的鸟影注释着金黄的梦境。它是一粒鲜活的音符,润上了我视线的琴弦;它是一个醒目的标题,闪亮在我故园的上面。

我和麻雀一样,热爱着老屋的屋檐。然而,当我羽毛丰满,却飞出了故乡的视线。所以,这些年,我不敢肤浅地表达乡情,这些年,在无根的小城,我裹着衣领,和灰色的心情一路同行。麻雀明亮的眼睛,拣回了我丢在故乡的梦。

在上学路上,它轻灵地跳跃,让我的脚步平添了几分轻松;琅琅书声中,它的发音最纯正,并且裹着一股清新的风。它有多少次飞翔,我的少年就有多少个梦想;它有几滴哀鸣,我的一生就有几多愧疚。

我用石子击打过麻雀,就像那次我对二娃拳脚相加。那一次,麻雀在树上唱着民歌,我的耳朵容不下它的俗气。一块小小的石子,击碎了树叶的倾听,这是多年之后的一记重拳,砸向我的前胸。

小时候,我跟麻雀学着起飞,可飞过老屋的屋顶,我迷上了更远的风景。麻雀,只是从田间飞回屋檐,从屋檐飞向田间。在光秃秃的冬天,这卑微的生命,骨头依然很硬,是寒冷里醒着的种子,是沉寂中跃动的精灵。民族唱法的麻雀,依然是乡村最优秀的歌者。

今天,站在陌生的城市街头,说一口乡音的麻雀,朴实得像我的农民兄弟。回老家看看吧!回老家看看吧!我豁然明白:我这只栖息在城市枝头的鸟,只有飞回故乡,才能找到自己的暖巢。

四、教女认牛

现在城里的孩子已经很少见到牛了,工业城市的发达与牛的距离越来越远,说不定哪天,牛真的成了外星动物。女儿,我要花上一整天的时间,带你到乡下的老家看看,从村东到村西,从牛棚到坡里。

说来我总是幸运。我的童年和牛一起度过,嫩草上的朝露最为牲口所欣赏。那一沟肥草,年年为我的牛生长,叶片宽阔,茎杆粗壮,握住牛绳,仿佛握住一年丰收的光景。女儿,握着你胖乎乎的小手,我又看见了那片肥嫩鲜美的青草。

远远的,刺鼻的,是牛粪的气息。女儿,请不要捂起你的鼻子,在氤氲着这种气息的村庄里呼吸,你会像草木一样绽放清香。这牛粪味儿,闻久了沁透心肺。它,是一只手,对有些人是一种阻挡,对寻根的人,则是暖暖的牵引。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大抵这样。

女儿,村东场院里晒太阳的那头老牛你必须认识,论起来应该是咱的一门亲戚。它曾是你姑姑家的整壮劳力,帮咱耕过二亩地运过四圈粪拉过六车麦子。现在,它老了,老成村庄的一部分,眼里满是慈祥的光芒。也许有一天,我也会拎个蒲团,挨着它坐下,在飘忽而缓慢的时光里,静静地反刍过去的岁月。女儿,这是一个令人眼窝发热的情节,呆久了,我会一脸一脸的泪水。

牛的眼睛特别大。乡亲们形容一个人的眼大,不说虎目圆睁,也不说眼如灯笼,就说他长着一双大牛眼。有人说,眼大无神。牛又生性木讷不善表达,行动迟缓,跟不上时代节奏。于是,便有人觉得牛软弱可欺任意东西。深水无声。女儿,当今社会,世风流转,光听其言只看其面,往往真假不分良莠难辨。一旦缰绳落入他人之手,拉着不走拽着倒退,人,永远都要有一点牛的脾气。

女儿,你听见牛哞了吗?一声牛哞,将远远近近的农家凝成一团连成一片。牛沉默寡言,偶尔一喊众声哑然。为什么古代出了那么多优秀诗人那么多锦绣诗章?牛的做法,死啃硬吃,不是没有道理。胃消化不了的,交给岁月。女儿,唐诗宋词,永远是艺术的极品,背过了,总有一天会在体内发酵在血液里汹涌。你要学会安于寂寞,有一种牛的坚忍与执着,万不可做花枝招展状。三年不鸣一鸣惊人,这是许多名人成功的路径。

牛,不是狗,只会摇尾乞怜;牛,也不是猫,善于摆尾做秀。较之全牛,牛尾是小气了点,却是既灵活又实用的部位。赶走不必要的烦扰,保持内心的纯净,这就是牛的尾巴。牛尾巴拽不得的。一拽,躲闪不及,会遭牛踢,稍不留神,牛尾甩在脸上,几道红红的血印。牛也好,人也好,最忌别人拽他的尾巴。女儿,牵牛,要抓牛的鼻子,这一点非常关键。

女儿,从村东走到村西,从牛棚来到坡里,你看见我们的脚印了吗?那段土路上依稀有几个,一阵风就能把它们带走。然而,这深刻在大地上的梅花状的足迹,就是牛的蹄印。路面再硬,也会留下生命的擦痕,因为牛的内心充实,因为牛习惯了脚踏实地,因为牛负载着常人不能承受的重量。

女儿,到乡下走走,看看耕牛闻闻牛粪听听牛哞。这对于认识生命理解生命,花一个白天是值得的,花上整整一年时间也是值得的吧。

乡土散文的“大味道”(评论) 篇2

《开年大戏》《开春大戏》《开镰大戏》《杀秋大戏》这一系列散文以豫东农村的生活体验为线,传递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刀耕火种、辛勤耕耘的顽强精神。农民生活虽苦,却享受着劳动的乐趣,农事活动里承载着“道法自然”的乐观精神,承载着生活的美好希望。他的散文带着粘稠的诗意,构成强烈而各色的“田园交响曲”,透露的是对土地的一腔深情。“镰刀收起来了,麦子囤起来了,爹咳嗽着,我们跑着,犁铧和耧耙就下了地。落了雷,落了雨,下大了,麦罢了,大地重新萌发出一片新绿……”(《开镰大戏》)在这幅明丽活泼的田园画卷里,浸透着笑意,浸透着农民的朴实而又浪漫的浓郁情调。“秋庄稼是个急性子,前脚踩着后脚,“啪啪啪”一阵,就全都成熟了。”(《杀秋大戏》)杀秋是为了收获,开头这句拟人化的庄稼成熟的描写显得轻松风趣,诙谐自然,将农民的喜悦情绪悄悄地潜藏活化于文字中了,味道长足。作者擅长运用这种幽默语言,从而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让正能量的美感染着读者。“说起来,我家的牛还是个双眼皮、大眼睛、高鼻梁、方下颌呢。唯一遗憾的,是一笑起来,没有传说中的两个喝酒窝。”(《双眼皮的牛》)幽默是一种智慧,作者的智慧体现在他的乡土人文情怀里,他以幽默表达对农村文化的爱。农民的人文主义就是尊重生命,尊重自然,敬天礼地,应时而作。对牛的感情也是对生命的感情,农民是把牛当作家庭一员来看待的。他将创作扎根乡村人文文化的土壤里,并带给他潜移默化的感染,浓墨重彩的修饰,使他在创作中也像农民耕耘一样,是在享受劳作乐趣、欢欣,而不仅仅是为了收获。

作者的乐观与豁达无处不在。《怒从黄河来》描写的是黄河改道给大地带来的变化,如果以消极的眼光着笔,看到的只是灾难,黄河一怒,生灵涂炭。但作者却是从积极科学的观照

来看待这一变化过程的,他看到黄河改道利大于弊。“每一年,从中上游冲刷堆积下来的黄河泥沙达16亿吨,土地以3万亩的数字在增加。”“2012年底,这个县的土地面积为2331平方公里,短短50年,却足足增加了300多平方公里!”“他更不知道,正是因了黄河这种野性,这种大气磅礴的怒气,繁衍出了一种花、一片片芦苇荡的野性,一个人、一个国的血性……”不得不说,他的散文具有大局观,他是站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来看问题的,而不是小情怀。他笔触里的宏观意识决定了散文创作的境界,这决定于一个人的气度、视野和胸襟。宽阔的视野和深扎土地的根性写作,使得他的散文既接地气,又高瞻远瞩;既有细腻的描写,又有纵观全局的胸怀与气度。能够把乡土散文写出高度来、独特味道来是很不易的,多数乡土散文是以个人视角和个性体验来感受乡村之痛或者乡村之美的,而他的乡土散文在呈现地域特色的同时,又呈现出热爱家国的大气象。诚然,这是一种更高的人文情怀,继承了杨朔、刘白羽的传统,同时又有崭新的“这一个”的艺术建树。

他的散文语言有一种“喧嚣”“造势”的特色。层层叠加,层层推进,波浪排空,抵达极象。他写芦花:“他们一棵紧挨一棵,一朵雪花开在另一团雪花里,一种倔强生发出另一种倔强,啪,啪啪——啪啪啪,一群群、一群群在黄河口站着,一言不发地站着,站成了一个大方阵、一片大海洋、一股股排山倒海的雪浪”(《怒从黄河来》)——这里就形成了“一棵、一朵、一团、一种、一群、一片”至少六个层次来渲染、递进物态,语势强烈,一气呵成,贯通至顶,将芦花看起来弱小实则伟大的精神质地表现得淋漓尽致,读者也顾不上走神儿。他写黄河:“那河道,那酒气,那九曲十八弯,那退潮后的河底的龙脊,是铁了心的牛,是蒙了眼的驴,是发了情的猪,使出了浑身上下的劲儿,一股股,一阵阵,一声声,天天年年,后浪追赶着前浪,一股脑儿朝死里冲……冲”表现了黄河从古自今的排山倒海、勇往直前的天然性与拟人化。接着他看到了:“一条喝醉了酒的黄河、咽下血牙的黄河、发了怒的黄河、冲向大海的黄河!”给读者以不可置疑的语言极地的力量感。这种语态、气势、气象属于作者艺术语言境界的创造。

豫东乡村生活我并不熟悉,但通过作者的强烈的描摩和渲染会把我的神思带入这片热气腾腾的土地,热火朝天的农事,热血喷突的亲源,热泪盈眶的暇想……。至今,作者虽然远离了这片热土,但无论作者走到那里,根仍在故乡,心灵仍在守候,一篇篇热量实足而精彩的文字会继续撰出,以地方风物折射出更大范围更远历史的文化关照,而具有了普世意义和人类情怀。

这是我读出蒋氏散文不同于其他的“大味道”。

乡音的味道散文 篇3

每次说到炉子,我就会想起妈妈的那件大棉袄,蓝色条状平绒的外面,里子是浅色的碎花棉布,款式极其简单,但却是妈妈的陪嫁,一直压在箱子底,她舍不得拿来穿。

我上了初中,家里的经济条件很差,我也没有其他可以御寒的棉服,妈妈就把这件衣服送给了我。从家到学校有六里路,我每天步行去上学,有了这件厚实的衣服,我竟从来没有冻过手脚。

记得那是一个下雪天,中午我没有回家,还有十几个同学,我们都待在教室里,有两个男生特淘气,他俩拿着夹煤的铁签子,在炉子里烧热了,一会烫一下木制的凳子腿,一会烫一下课桌的角,后来好像觉得不过瘾了,就在教室里举着那烧红的铁签子“招不招,不招可要动刑啦!”“快闻闻,哪里烧了,有烧焦的布的味道啊!”有同学喊着,“哎呀,这怎么办啊?”看着被烫的两个洞,边缘还有烧焦的印子,我心里不舒服极了,因为那是妈妈的宝贝。后来,那两个破损的洞让妈妈用丝线缝上了,两朵淡紫色的小花,一朵含苞待放,一朵开的正艳,较比以前那只是单调的蓝色,多了生动和灵气。

家的味道散文 篇4

早上的时候,就不断地有人说,“今天是小年下”,听到的人就不禁追着说,“是吗?可不是嘛,真是到小年啦!这一年就又快过完啦!”一说一和中,悠悠的腔调里竟是意味深长、欲说还休,拖曳着岁月悠长的尾音。

一到小年,积攒了一冬的思乡情怀就涌上游子的心头,向着家的方向启程。

夜幕初降,我牵着孩子的手回父母家。正走间,一丝冰凉掠过脸颊,朝着路灯的光束看去,只见星星点点的细雪如精灵般翻飞着。“呵,下雪啦!”我以为我只是在心里默想,不想竟和孩子一起大声地喊了出来,走路的脚步一时间便也有了雪花般的轻盈。这场突然造访的雪,像是上天赐予我们的新年礼物,为我们过年的心情增添了意外的.欣喜和快乐。

雪,起初还略带羞涩、遮遮掩掩,不久就按捺不住舞蹈的快乐,恣意地在天地穹宇间炫舞起来。大朵大朵的雪花轻盈、飘逸,自幽深的夜空缓缓绽放,像徐徐盛开湖面的莲,带给人无数洁白的遐想;高矮不一的树木,枝上缀满厚厚的积雪,顿然有了“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境;节日里盛装的城市笼罩在一片银装素裹中,与流光溢彩的街景交相辉映,美轮美奂,宛若仙境。大红的灯笼和中国结,在银白的雪中分外显眼,那浓烈的色彩、浓郁的情结,无不在这个雪夜跃动着团圆和喜庆的期盼。

路上的行人,脚步就匆忙起来,但手足间却洋溢着十分的欢乐。有年轻的情侣相依偎着,在雪地上静静漫步;一个小孩子,被父母包裹得严严实实抱在怀里,却使劲挣脱父母温暖的束缚,手舞足蹈地去捕捉漫天的雪花,一串串清脆的咯咯的笑声洒落四周;街头,是一座极具兰州风情民俗的雕塑――一位弯腰驼背的老爷爷正在卖热冬果,一个憨态可掬的孩童正伸出碗去――古铜色的塑像,在白雪的映衬下显出别样的古朴和韵味来,就有许多的路人兴致盎然地走进这一画面,拍照留念。这时候,若看见街上无论老少与男女,或嬉笑,或叫喊,或纵情的跳着,或随意的笑着,没有人会觉得奇怪,因为你呢,正也时不时地深吸一口清凉的空气,走着走着就在漫飞的雪花中旋两个圈。

大巴车行驶在城市的街道,收集了许多回家的脚步。车厢里,有人静默地坐着,望着窗外的景致沉思;有人置办年货回来,手里提着各式各样的东西;也有很多人交谈着,感慨眼前的雪和就要到来的年;身后是几名西北师大的外国留学生,不时被城市节日的雪景引得发出“Happy new year”的感叹,他们定是被中国年所深深吸引和打动了;两个小孩子把蒙上水气的车窗玻璃当成了画板,用手指在上面信手涂鸦,一个画了一朵朵窗花,另一个则画了一只可爱的小兔子,拱足抱拳,好像在恭祝大家兔年快乐……

回到家了,大姐和小妹都在,每人回到家里都是带着大包小包的,像是盛放着鼓鼓囊囊的亲情。母亲照例在厨房忙乎着,我们围在她的身旁,一边帮忙打下手,一边叽叽喳喳地说着,像极了小时候。母亲就感慨,“就是老二没回来。”我们笑着安慰母亲,“回来三个就够忙乱的了,要是四个都在,还不把家里闹翻了天?”客厅里,表兄弟三个正玩得不可开交,父亲在一旁不停地呵斥,可落在孙子身上的话里全是疼爱。

味道的经典散文 篇5

味道,一种很抽象的概念。究竟该怎么形容?它总会在我再次觉察时,勾起那些带有相似味道的回忆。或悲伤,或悠远,或甜涩。那是一种岁月积淀的味道,时间流淌的味道。就像偶然听到了一首曾经反反复复循环播放的歌,刹那的思绪像潮水一样涌了回来。

“我心里有一只猛虎在细嗅蔷薇”。猛虎竟懂得细嗅?究竟是蔷薇的香改变了凶猛的虎性,还是花朵的柔让猛虎不忍踏碎?谁也不懂。但不可否认的是,味道影响人太多太多。

当我突兀地走进学校的体育馆,总有一种扑面而来的气息,那是我对一周军训最深刻的记忆。它将我带回了那个骄阳下的记忆,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重温新起点带来的历练,重温炎热给予的焦灼、阳光送来的坐立难安种种独特的体验。与其说是为这一段记忆抹上了当初特有的味道,不如说是味道带上了记忆,让记忆以特有的形式留在我们的生命中,并使之与众不同。

路边的迎春花开得恣意,在全身心地拥抱阳光。不论是在山间,还是在路旁,所有的花和草都抽出自己新一年的生命。那棵去年被锯掉枝条的柳树,也在健壮的枝干上抽出细长的柔条。栅栏里的蔷薇,可能也在等着谁的轻嗅。春天真的就这么在忙碌喧闹,在埋头苦读中走到了这个小镇。这世间万物,都阻挡不了春的味道的蔓延,就像一切都违背不了大自然的规律一样。只可惜,我们惊觉时,已经错过了春与冬的交际,冰冷与温暖的交融,只能留恋春的余香。

书桌上,又放了好几本崭新的书。浓重的`油墨香漂浮在空气中。曾经我总觉的这味道很让人讨厌,闻久了就有一种头晕的感觉,并且又预告着我的假期已经过去,百无聊赖的日子接踵而至。但是每本书,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随着墨水在它上面画出淡淡的痕,这样的味道渐渐淡去,渐渐消失,渐渐藏进了心间。很多年了,唯有这味道不离不弃,萦绕在身旁,就像永远散不尽的香匣,总在身边悄悄打开。

可不知从何时开始,有些东西仿佛就失去了味道。也许,是习惯了沉浸。香和臭,取决于喜欢和讨厌;喜欢和讨厌,取决于自己的个人喜好。如果有一天置身于另一种味道之中,会不会想念曾经的曾经,会不会勾起封尘的记忆?

让你的乡音变成钱 篇6

2001年,冯巧娟中专毕业后和同学结伴从家乡湖南来到深圳打工,几年来,她换了不下十个工厂,可是不管她怎么加班加点地干活,工资却从来没有超过1000元,这让她深感不平。2007年6月2日这天下午,在深圳松岗镇台明电子厂做插件工的冯巧娟下班走出厂区,在厂门口被一张招聘启事吸引住了。启事上写:本厂正筹建广播站,因业务需要,现招聘播音员1名,月薪1800元。要求普通话标准流利,有较好的文字功底。

这一消息让冯巧娟为之一振。读中专时,她由于普通话说得好,当过一年的校园播音员。此时,一种久违的激动让她的心怦怦直跳,她决定去试试。

面试是在工厂的播音室进行,有许多女孩前来面试。考试内容是现场播朱自清的《背影》。有的女孩戴上耳机就紧张,播得吞吞吐吐的,甚至把字都念错了。轮到冯巧娟时,她很快就找到了感觉,语音抑扬顿挫,极富感染力。负责招聘的人事部经理不由频频点头,当下决定录用冯巧娟。

当上了工厂的播音员,冯巧娟从十二人一间的大宿舍搬到了两人一间的文员宿舍,让姐妹们羡慕不已。

冯巧娟所在的厂是一家上千人的大厂,厂务繁多,厂里一些行政命令如果单靠贴通知或开会的方式传达,会造成沟通不畅:另一方面,员工业余文化生活匮乏,容易出现打架滋事。厂方选择自建广播站,为的就是解决这两个问题。明白了建广播站的目的,冯巧娟顿感责任重大,十分用心。根据需要,她每天播音三次,早上和中午各播出半个小时,傍晚播出一个半小时。

为了把节目办得丰富多彩,冯巧娟发出了征集“办好播音站建议”的倡议书,员工们热烈响应,很快就提出了几十条建议,有的说要开办“一封家书”栏目,有的说要适时播出找人消息,比如亲友来访时,广播站能够播出他们所要找的员工名字,免得让亲友白跑一趟或在门口苦苦等待:还有的说要播一些笑话,活跃一下枯燥的打工生活:一个安徽工友建议在下午下班时间播放一段“黄梅戏”,以慰藉他们心中那份绵绵的乡愁……

冯巧娟还了解到,在深圳关外的很多工厂里,一个厂的员工几乎都是同一个地方的人,像台明厂,全厂80%都是湖南人,而旁边的富光眼镜厂,95%的员工来自河南。根据这个情况,她想,如果用方言播音,效果是不是会更好?

半小时乡音能卖100元

为了更好地收集播音资料,冯巧娟在宿舍楼前设了一个“萍姐信箱”,让工友们把想听的内容写下来投到信箱里。她从中发现,有不少工友希望多播一些有关家乡的信息,哪怕播一句乡音也好。

工友的心声坚定了冯巧娟用方言播音的决心。2007年9月的一天,下午下班后,她用湖南话播出了一封员工家信,那是一个打工妹的母亲写来的,信中的切切叮嘱和无尽思念让人动容,很多工友在乡音里潸然泪下……工厂老板也是湖南人,他听了冯巧娟的播音后,对她大加赞扬,说她播得有创意,并鼓励她多用一些方言播音。

冯巧娟用方言播音不仅在本厂受欢迎,在邻厂也引起了轰动。一些工厂纷纷建起了自己的播音站,与台明厂有业务往来的一些工厂还请她去播音,每次播音30分钟,老板给她100元的红包,这让冯巧娟惊喜不已。

后来,老板知道了冯巧娟外出播音的事,批评了她一通,罚了她200元。她感到很委屈,认为自己没有耽误本厂的播音时间,况且又是去给关系户播音,没有什么不对。回到宿舍,冯巧娟越想越不是滋味,她静下心来分析市场,觉得自己出来单干,挣的钱要比现在多得多。不久,她递交了辞职书,离开了台明厂。

辞职后,冯巧娟在松岗镇开始了她客串工厂播音员的生活,由于她播音有特色,效果好,找她播音的厂家不少,每天都安排得满满的。一般一个工厂她每周去两趟,一次播一个小时,每小时收费50元。为了错开几家厂的播音时间,她早上去一家,中午去另一家,傍晚则再换一家,忙得团团转,不过一天下来,她最低也有150元的收入。对工厂而言,每周播音两次,每次50元,一个月只需花400多元,比聘一个专职播音员划算。这样,一个月下来,冯巧娟除去开支,能挣到5000多元钱,这让她喜出望外。

“方言播音站”火遍深圳

可是,学习那么多方言不是件容易的事,还不如寻找不同省份会方言的合作伙伴。说干就干,冯巧娟开始物色人选。很快,来自河南的李琳、四川的陈九妹、湖北的赵小燕、江西的方玲玲和广东的赵艳等女孩加盟进来。

冯巧娟在松岗镇租了一套三室二厅的房子,让几个女孩住进来,对她们进行辅导。经过几周培训,女孩们初步具备了播音的能力,冯巧娟就向各工厂推荐“方言播音员”。如果厂里的工人以河南人为主,她就派李琳去播音:如果厂里四川人居多,她就让陈九妹去……当然,开始一段时间,冯巧娟还要陪她们去,并根据她们的播音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

在冯巧娟的悉心指导下,她们几个都能放单飞了。这时,冯巧娟开始全力开拓新的客户。为了充分发挥姐妹们的积极性,冯巧娟规定每人每月底薪500元,播音1小时提成20元。一般情况下,姐妹们一个月底薪加提成能挣到2000元左右,比在工厂里上班强得多。

到2009年初,冯巧娟每月纯收入达到了6000多元。可就在这时,冯巧娟遇到了新问题。不少小厂也需要她们这样的“方言播音员”,但却不想花钱买上万元的播音设备。再三权衡,冯巧娟倾其所有,买了一台面包车、一套播音设备,聘请了一名司机。就这样,一个“流动播音站”成立了。

不出一月,“流动播音站”的足迹遍及深圳的沙井、布吉、平湖、石岩和福永等十几个乡镇,数十万打工人员聆听到了亲切的乡音,感受到一份来自家乡的特别温暖。因此,打工者们亲切地称呼冯巧娟的播音车为“灵魂的家园”。

年底,冯巧娟的播音队伍发展到11人,每个月纯收入5万多元。如今,她的业务在不断拓展,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她已经在布吉镇买了一套120平米的房子。

春天的味道散文 篇7

春天就像老房子着火,噼里啪啦就曼延开来。

没有人知道是哪棵树最先开始发芽的?也没有人知道是哪朵花最先开始含苞待放的?

仿佛一夜之间,山青了,水绿了,花开了,鸟鸣了。

春天就这么轰轰烈烈地走来了!

报春花、杏花、桃花、梨花、樱花,紫荆花……等等争先恐后的在树上爆炸开来;

地丁、水仙,郁金香、风信子、牡丹……也都不甘寂寞的你争我抢地迎风招展。

微风吹过,空气里氤氲着浓郁的花香。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一口气,满满的春的味道。

走在春天里,闻着春天特有的气息,我们的眼睛,依旧在寻寻觅觅。

你看,田间地头上,荠菜、折耳根、香蒿、马齿苋、蒲公英、蕨菜、香椿……一大波舌尖上的美味,吸引着众多的红男绿女们,把它们采回去做成美味佳肴,美滋滋地把春天都吃进肚子里。

春天是这样的美好,总是令人无限眷恋。

小时候,我是极喜欢春天的。

不仅仅是因为春天有红花绿草,也不仅仅是因为春天有美味的食物,更多的是因为春天有满山遍野的绿茶。

小时候,家贫,家里有指望的经济来源之一就是茶叶。我们的学费、化肥、人头税,都指望着春茶来解决。

我的家乡位于河南省的最南边,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是全国十大名茶之一信阳毛尖的原产地。

我记得每年清明节前到谷雨前这段时间,都是乡亲们最忙碌也最快乐的日子。

每天天蒙蒙亮,大家都挎着篮子上山采茶了。

清明节前的茶叶称明前茶,因为这时候气温还没有完全回暖,所以茶树上长出的新茶并不多,而且大多呈芽状,尖尖的,鲜嫩欲滴,爸爸叫它“雀舌。”因为物以稀为贵,所以这时候的茶叶最值钱。

明前茶因质嫰、形美、汤清、味纯,是信阳毛尖中的极品。当然价格也不菲,是普通茶叶的n倍。

当然,这么贵的茶叶,我们自己是舍不得喝的,这就像那首《蚕妇》里写的“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一样,真正能喝上这么好的茶叶的,都不会是种茶人。

清明节过后,天气回暖,茶叶便像雨后春笋般刷刷冒了出来。至谷雨时节,这期间的茶叶也是极好的,所以价格也合适。

爸爸是我们村数一数二的炒茶能手,也是炒茶极讲究的人。

每次炒茶前,他都会把专门炒茶的锅洗得干干净净,包括周围的角角落落。把炒茶专用的扫帚、筛子、烘茶篮都洗净凉干,绝不让它们有灰尘和异味。

为防止长时间未用的锅,烧热后产生铁腥味影响茶叶的味道,爸爸会提前在野外摘一大把锯麻叶洗净凉干,炒茶前先把锯麻叶放锅里面炒一下,说是这样可以祛除铁腥味。

茶叶味道的好坏,取决于杀青的火候和份量。所以爸爸在杀青前,总是将茶叶称好,一次二斤左右,火也是他自己掌控好,然后再指挥我们注意添柴。

杀完青后,爸爸会把茶叶放到锅里炒至半干,然后搬个凳子坐下来,用手将茶叶甩成条,这样茶叶才有卖相。

成型后,爸爸会将茶叶扫到筛子里,然后细心地铺到专门烘干茶叶的竹篮里,放到有微火的火盆上慢慢烘干。火盆里的火绝对不能大,否则将茶叶烤糊了就前功尽弃。

茶叶烘干后,爸爸还会拿麻筛将茶叶轻轻筛一下,将细沫沫筛下来,这样泡出来的茶汤又清又纯,所以爸爸的茶叶总能比别人卖得价格更高也更快。

整个春天,家里都氤氲着茶叶的清香。

受爸爸影响,我也极喜欢喝茶。每次爸爸品尝自己炒的茶叶到底味道如何时?我也会拿起杯子和他对饮,久而久之,我也能知点皮毛。

有时候茶汤红了一点,我说:“老爸,杀青的火大了点,”爸爸会笑着点点头。

有时候茶汤很淡,我会说:“老爸,杀青的火小了点,”爸爸也会微微颔首。

谷雨过后,茶叶的价格便降了下来,因为无利可图,收茶叶的人便不来了。

由于天气回暖,茶叶开始疯长,妈妈和姐姐她们摘回来的茶叶,爸爸依旧用心地炒了出来。寄一些给远在北京的舅舅和小姨他们,让他们品尝一下家乡的味道;送一些给大山深处的姑妈她们,让她们体会娘家人的关爱。因为爸爸的手工茶老道而精致,以至于舅舅每年开春都写信给爸爸,叫他多寄点茶叶给他们,说爸爸炒的茶叶,比他在北京花高价买的高档茶叶还好喝,爸爸很是开心和满足。

就连我,因为喝习惯了爸爸炒的茶叶,嘴也学刁了,每次走亲戚,看他们泡茶叶的汤的颜色,我就知道那茶好不好喝。对上眼的,我就接过来喝一杯,看见茶汤不佳的,我就推辞说我不喝茶只喝白开水。

后来我外出打工,南来北往的辗转着,行囊里总忘不了装一包爸爸炒的茶叶。那是春天的味道,也是家的味道,让我一颗漂泊的心,在氤氲的茶香里铭记着冷暖自知。

婚后,因为迷恋老爸炒的手工茶,每年的谷雨前夕,都会去他那里摘几天茶叶,让老爸炒好后拿回家喝。

每当我的左邻右舍来我家小坐时,我总会拿爸爸炒的茶叶招待他们,细瓷的茶碗里,清亮亮的茶汤,扑鼻而来的茶香,常常让他们赞不绝口。

因为我家后院有个露天平台,每年的`冬日午后,无风有阳光的日子,邻居们总会聚在我家后院喝茶聊天。那是一段闲暇的时光,因为长冬漫漫,极无聊的我居然跟他们学会了织毛衣、纳鞋垫、绣十字绣。

来德国后好长一段时间,还特别怀念那些个和他们谈天说地,品茗学艺的美好时光,那浸着茶香的日子,一直在心头萦绕。

其实那时候,茶叶早已不值钱了。

因为随着席卷全国的打工浪潮,凡是能走的人都被卷入了城市。

茶园里杂草丛生,茶树也无人打理。村里几乎没有年轻人了,他们都去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城市里追梦去了。

每年去爸爸那里摘茶叶,看着起来越萧条的村庄,和越来越多荒芜的土地,我的心一阵阵难过。曾经村庄的繁忙和热闹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除了荒凉还是荒凉。

春天那熟悉的味道里,好像缺失了什么?

昨天和爸爸聊天,无意中又提到茶的话题,爸爸说:“牢山那近百亩的茶园,早就被村里卖掉了,承包者将所有的茶树都毁了,种上了杉树。村民们的自留茶树,也无人采摘了。二百多人的村庄,现在不足二十人了,都是老弱病残,那些从前当宝贝的茶树,现在都自生自灭了。”

我听得一阵唏嘘不已。

我知道,我喜爱的春天,终将在历史的长河里,被洗刷被更新。

那些熟悉的人和事,连同那些熟悉的味道,渐渐被时光掩埋,成了永恒的回忆。

思恋的味道散文 篇8

我曾经认为自己是没有胆量和力气去思恋一个人的,因为在我心底里,思恋这个词带有苦涩的杏仁味道。尤其是苦杏仁的味道,艰涩无比。不管是吞如嘴中的一瞬间,还是在嘴里传来舌苔的乱七八糟的感觉,都还是不怎么样的。带来的只有酸涩,痛楚。思恋在我心底里以前就是这个味道,生涩。尖利。似一把刀子直接捅入自己的心脏,扎进心脏的都是细细小小的碎玻璃,这些苦难都还得自己承受。

事实很明显不是如此,我开始有思恋的人是我开始喜欢上了一个人,可以看到我最近的文基本都这主题。我不知道大家的喜欢是怎么样的,但是我感觉他给我的感觉就是很平淡的美好,让我在即使的平时的一点小事情的时候想起他都觉得很棒,心想他也许正想着我。

或许他此刻也在心理嘀咕着那破小孩在干嘛。因为地域隔得也有点远,所以见面这东西也不能随时,加上现在这个比较尴尬的时候,总还是读书比较重要的。只不过我总觉得人生豁然开朗了一些,人生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人,这不得不说是一种上天赐予的不可方物的事情。

这个题目让我想到了思恋水饺,思恋水饺好像跟外婆的味道打的是一个口号,就是家中人惯有的味道。家中这也是一个我们永远无法规避,无法逃避的思恋。我感觉他有点像我爸给我的感觉。我不恋父,但是他给了安心给我。很像小时候我能爬上父亲的肩头,不会怀疑摔下来把漂亮的`小洋裙弄脏,不会怀疑他会把我带到我不喜欢的地方去。这种有些盲目的错觉感慢慢的像毒药一样刺激到我的平日生活,觉得离不开了。

恋爱到底恋的是个什么,我想是这份感觉于心境。

我想早起跟他说声早安。

我想有一天我妈替我绾发的时候能走向的是他。

我想喊我老婆子的能是他。

我想能陪我一辈子的是他

吕剧唱响齐鲁乡音 篇9

关于“吕剧”这一称谓的由来,有多种说法。主要说法是,因首演化装扬琴戏《王小赶脚》时以纸糊驴为道具演唱,被当时的群众称之为“唱驴戏的”,或直称为“驴戏”,“驴”字有失大雅,所以改名。因“驴”与“吕”谐音,遂演变为“吕剧”。虽然“吕剧”这一称谓的由来说法众多,但在解放前,“吕剧”这一名称却从来没有被正式确定。艺人们一般将自己演唱戏称为“化装扬琴戏”,大多数群众也以“化装扬琴”或“扬琴戏”称之。

1952年以后,在对化装扬琴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的基础上,以原“山东省歌剧团”为基础正式成立了“山东省吕剧团”,“济南市鲁声琴剧团”也正式定名为“济南市吕剧团”。至此,吕剧这一名称被正式确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吕剧发源地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吕剧作为一种真正的舞台表演艺术受到党和官方的重视及广大群众的热爱。

吕剧的音乐是在从民间俗曲演变而来的,在“坐腔洋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既是“戏曲”又是“曲艺”。唱腔以板腔体为主,兼唱曲牌。曲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灵活顺口、易学易唱。基本板式有“四平”、“二板”、“娃娃”三种。吕剧的伴奏乐器分文场和武场。文场主要乐器是坠琴、扬琴,其次为二胡、三弦、琵琶、笛子、唢呐等,可视剧情酌情增减。新中国成立后又增加了一些西洋管弦乐器,伴奏多采用“学舌”形式,武场伴奏乐器主要有皮鼓、板、大锣、小锣、大铙钹、堂鼓、打鼓等。锣鼓经均自京剧等剧种吸收。

吕剧曲调虽少,但富于变化。唱词通俗易懂,唱腔朴实无华、优美流利,娓娓动听。而且,在民间有着深刻的群众基础。吕剧传统剧目多取材于民间传说故事,反映下层人民普通的日常生活,内容表现家庭伦理、风土人情、恋爱婚姻、儿女情长,经过历代艺人的千锤百炼,大部分戏故事性强,情节细致生动,群众语汇丰富,表演朴实自然,没有严格的程式规范,比较生活化。由于吕剧运用齐鲁乡音表现民间生活、民俗民情,充满人民的感情和生活气息,故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1953年,山东省吕剧团《李二嫂改嫁》的改编演出获得极大成功,使山东吕剧在全国驰名,是吕剧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一批新的优秀剧目如《姊妹易嫁》、传统戏《王定保借当》、《光明大道》分别获得了剧本奖、演员奖和音乐奖。《李二嫂改嫁》和其它剧目曾多次晋京演出,剧团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57年前后,《李二嫂改嫁》、《两垄地》、《姊妹易嫁》、《王汉喜借年》、《逼婚记》等剧目先后拍成电影艺术片在全国乃至国外放映。在此期间,50年代以后出现的著名女演员郎咸芬在现代吕剧中创造了许多成功的艺术形象,《李二嫂改嫁》中的李二嫂、《丰收之后》中的赵五婶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她唱腔淳厚、表演朴实,很受观众欢迎。同期的著名女演员还有林建华,王俊英等。

50多年来,经过全省各大吕剧院(团)无数艺术家的辛勤劳动,吕剧艺术事业得到了空前发展。艺术院校、各院团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挖掘、移植了许多优秀剧目,吕剧的唱腔设计、乐队组合、舞台美术、音响、灯光等方面也不断改革,使吕剧面貌焕然一新。一台台优秀剧目多次进京上演,并得到许多国家领导人高度评价,撑起中国戏曲艺术一片天地,发展为全国著名的地方剧种。

如今,吕剧在现代戏探索上也成绩卓著,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现代戏《补天》。作为山东省吕剧院的重头戏,《补天》再现了当年8000名山东籍赴疆垦荒女兵的感人故事。该剧取名《补天》,就是把8000名山东女兵比作“新时代的女娲”,讴歌她们的奉献精神。它和《李二嫂改嫁》一起展示新老吕剧的风采。

Lu Opera, one of the foremost local operas of Shandong particularly of Jinan, is deeply loved by the great masses because of its simple and vivid language, melodious aria as well as its rich and colorful music.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reatly improved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people who lived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Lu Opera. And great attention of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was paid to the Lu Opera, a true art of stage performance, which was loved by the masses.

Over 50 years, through the hard work of innumerable artists from each large Lu Opera Troupe in the whole province, Lu Opera has achieved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Artistic schools and all theatres and troupes have cultivated a large number of excellent talents, and unearthed and modified many excellent plays. Moreover, designs of aria, bands, stage art, acoustics and lighting have gradually been reformed. All of this gives Lu Opera a complete new look. Excellent plays have been performed one after another in Beijing many times, which were thought highly of by many national leaders. Now it has got a footing among the operas in China, and has developed into a famous local opera nationwide.

幸福的味道的散文 篇10

友情是一种什么味道?幸福又是一种什么味道?我不得而知,也许平淡就是幸福吧。

没有人会知道明天的事,可是既然有明天,为什么不去偿试一下拥有纯纯友情的滋味呢!要不,人生里会有遗憾啊!

记得曾在一间公司做林地承包商的时候,认识了一些朋友,并且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有一日接到通知,要去看一片林地,然后决定做与不做?公司领导在等着我的决定。约好了公司安排的陌生技术员,这间公司的的福利是最齐全最优厚的了,连去看林地也配有越野车。

一阵忙碌,该去的人终于齐了。车子沸起一阵灰尘,出了市区,转入了崎岖的山路,慢慢地向前驶去。一路上,一丝风也没有,只见几个野麻雀在田野里飞来飞去,嘴里不停地吱吱喳喳,偶尔也有三只五只的白鹤轻轻地落在田埂上,啜着沟里的浊水,有一两个调皮的站在牛身上,仔细地哫着牛虱。车子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不停地颠簸,我的心也跟着车的节奏不停地跳动着。路边的稻谷正准备熟了,沉甸甸的,象我的心,眼看又是一年好收成。

车上的男职员正在谈论他们公司的女职员,说谁跟谁暧昧,谁跟谁又有一腿。我听起来觉得不是滋味!办公室恋情这种话题早就老套咯,直到现在他们还有这种兴趣拿这些过时的话题在喷着口水,我打心眼里佩服他们的八卦,原来男人说八卦比女人更粗俗,也许生活太单调了吧,需要些调味剂来洒洒,我是女人,所以明白女人,她们是心灵的独白者,有时候耍点小心眼的,我觉得那也是可爱的表现。这也是值得他们男生的一论吗!因为陌生的缘故,我不敢参与胡说。我把目光再投出了田野,大口大口地吸着泛着泥土香味的空气,浏览着大好的田原风光,心情渐渐明朗起来。

时光可以抹去很多岁月的痕迹,但有些温暖是令人难以忘怀的。

车速很慢,因为路太崎岖,好不容易来到指定的林地,我们一行人下了车,放眼望去,笔直的细叶桉一行行整齐地站立,象操练的军队在等待着国家领导的检阅,但好象也是列队欢迎我们的到来。颠簸了几小时,大家也感觉有点累,但在新鲜空气的伴随下,继而又感觉来林地就好象是游山玩水。当然,那是对其他人而言,而我却没有那么好的命。今天绞尽脑汁地想着怎样跟工人们处理好林地工作和能够胜利开展,有些问题需要和工人沟通一下。

山好陡啊,幸好一路上有你,我看到了你鼓励的眼神。当我爬不上那个小山岭时,你及时地把手伸给我,然后问我需不需要你的帮助?我说,需要啊,因为我一个人肯定爬不上了,然后欣然地把手伸给你,握住了你的手,感觉你的手心温暖和潮湿.一丝温暖掠过我心间,感受到了朋友的关怀。我知道由于你的工作,这些山对你来说就如平地,不是吗?由此可见,你丰富的人生就是这样被你走出来的,走出了你的.成熟,你的成功,你这辈子不知翻过了多少座山,才得以今天稳定的位置,带着满脑子的疑问,困难地翻过了那座山。站在高高的山峰上,我们一行人向下俯视,全是一片绿色,随风漾起绿色的绿浪,深壑的沟里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植物,荒芜一片,山岭上除桉树之外,有几棵青松松散地占在山崖上,傲气地挺立。

看到这些,又引起了我一阵阵感慨,我们都生活在期待的幸福里,就象青松一样,守着山峰,守着岁月老去,但是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却沉淀在我们的心底,让人无法忘怀,每每想起总会有一种愉悦的心情。

后来和工人们沟通了工作上的细节,顺利的解决了工作上的难题。

思念的味道情感散文 篇11

牵挂,也是一张无形的网,日里,夜里,喧闹的街头,宁静的独处,被牵挂的那个人,都会忽然地来到你的面前,不能设防。

常常凌晨二、三点醒来,望着窗外,夜色朦胧。夜空大多时候是寂寞的,只有在有月亮的晚上,才会引起多情的仰慕,更多的时光里,它静默,寂寥。可是我们亦会想念它圆月的样子,那是一种向往,一种心愿。那是对一个人牵挂时的美好祝愿!生活的一切,情感的世界,均如圆月那般圆满。

然,尘世多坎坷,哪有尽善美?

被牵挂的一方,稍有蹙眉,稍微瘦弱,都会牵扯另一方的神经。那一刻,心会疼,泪会流,恨不能用全部的温暖,抚慰他(她)心内的忧伤!

可世间许多事,并不是你想做,就可以的。有些祝愿与牵挂,注定只能埋在心里,默默祈祷!轻轻地来,安静地去,不留一点痕迹。

可是牵挂啊!真如丝线,丝丝绕绕,绕在你的心口,疼着,却心甘情愿。是啊,只要对方一切安好,疼一点又有何不可呢?人世的美,不就是在牵挂与被牵挂中幸福快乐么?

遥遥星空,不着边际。我们的牵挂,又何尝不是一样无有尽头呢?因了牵挂,我们寂寞的心田有了陪伴,因了牵挂,我们的心灵少有尘埃。

牵挂,是温暖的传递。在人生低谷的时候,知道有份牵挂,会倍添力量。在前行的路上,知道有双牵挂的眼眸时刻盯着自己,不敢有丝毫的松懈。

有一首歌曲叫《牵挂》,近日常常唱起,那是远方的你,在同吟一支曲吗?哪是心与心遥相挂牵吗?

总是在最冷的冬季更加挂念江南的你,想着亲爱的你,仿佛春天的枝头,点点新绿在对我低眉含笑,你,是否也感觉到,春天就在窗外,吐露着芳菲。

今夜,再把《牵挂》放在枕头边,一遍遍唱着永恒的怀念!

二.思念的味道

人说心有灵犀一点通!我这里刚刚念叨你,眼泪也哗哗地流,为啥很久很久不见你?

然后你就来了,那么晚那么晚,在我睡着的时候,籍着夜幕轻轻巧巧地来了!思念一个人真的很苦很苦!这滋味太难受了,因为思念,愿意忍受着寂寞与孤独!因为思念,我心疼就联想到你!

如果有来生,我们要么做邻居,要么做兄弟姊妹,甚至夫妻吧!如若不能那样,我们就不要相识了,我不要思念到心疼,到流泪还看不见你,也听不到你啰嗦!

有人说我是极端型的女人,我觉得这话很对。我就是这样,要么不上心,上心了就下不来。我也知这样不好,可我是那么无助,我根本做不到云淡风轻,装作喜欢或者不喜欢!我的欢喜与忧愁全在眉心,你一瞧就很分明。这样的我,曾经让你很忧虑,你怕我被人骗,交代很多很多,才放心的离开。可是我不懂,既然那么在乎,为什么一定要选择分开?为什么没有更好的办法?我难受,我心疼,我不理解啊!

如果有来生,如果你还记得我,我们一定近些近些再近些,不要总是那么沉默,不要让我总行在迷雾中,再不要山阔水遥日日思念了!

如果有来生,你一定还要叫我秋儿,叫我小笨……这些都是我熟悉的,你一定要那样叫,否则我会不习惯的。我喜欢被你宠,也愿意被你骂,只要是出自你口,我都喜欢!

可是也有很多,你不说出口。当我知道的时候,我也骂你笨!你的所做所为,没有几个人能做得到,可是你做到了!做得让我那么那么的心痛!因为从前至后,你始终是一个人在完成那艰巨的选择,你为何要哪么的坚强?为何要哪么的理智?为何不能偶尔脆弱一点,让你在乎的人为你分担,为你解忧?

我常常不禁感叹,我们是如此两个不同的个体,你那么理性,我又那么感性。有时想,把我的感性分些你,也把你的理性给一半我,那样互补该多好,多完美啊!哎!性情天定,这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你走后,我反思了很多,许多许多,也许真的我错了!

我错不该爱上文字,可我想,如若不爱上文字,我们会遇见吗?为什么不问问,那看文字的人,用龌龊变态心,曲解事实难道没错吗?你把这莫须有的错来惩罚自己和我,你不觉得这是懦弱和不公平吗?你不认为这是助长他人的嚣张与狂妄甚至无理吗?

都过去了,一切都过去了对吗?如今,除却思念你的好,我是很平淡述说这些的,尽管在述说这些的时候有泪轻轻落下来。但能轻轻的,不是波涛汹涌,也是好事对吗?

不过我想问:思念的滋味,你有吗?你也有对吗?你在人静无眠时,你也叹息过对吗?许多的路,走到今日,你也遗憾的对吗?

但我想说,走过了,就忘掉该忘记的吧!时间不能倒流,人也必须向前。向着温暖,追着美好,继续向前好吗?

思念的滋味,如淡淡花香,我们不要那么浓烈,浓了太过伤怀,还是浅一点、浅一点比较好!

三.好久不见

做梦了,一个勇敢而酸楚的梦,而我,却是佩服梦中的自己的。

终于,坐上列车去了你住的城市。列车停靠后,环顾周遭,陌生的面孔,听不懂的语言,我拖着箱子孤独地行走在有你的城市。

手机拿出来,看着你的号码,我最不会记的是数字,但,我却背得来你的电话。我终于相信,什么叫用心,多难,多无聊的事,只要用心了,总是做得好的。

可,电话在手心里发热,你的号码也在我的触摸下闪动着,我却,始终不敢按那个“呼叫”二字。我怕,亦终于明白什么是懦弱,我怕拨出去了,是失望,会让你为难。

手机拿出来又塞进兜里,我坐在大概你常去的地方。看三三两两陌生的人走过来,走过去,看一湖碧水在微风中荡漾,看人群渐渐散去,看夕阳染成金黄色照在湖面上,我的心是分不出颜色的。没有激动,没有惆怅,有的,竟是空前的平静。

太阳完全落下去了。晚风袭来,有些凉,但是,捂着你的号码,慢慢的就觉着温暖了。

想起陈奕迅的歌曲,好久不见。感受那种心情,是爱是无奈……诸多情愫,谁能猜得透?个中滋味,唯有自己体会吧。而我想,自己也未必说得明白。

天这样黑了白,白了黑,如此循环,心情始终平静如常。不是没有期盼,是期盼了也没有结果。有些事,结果又如何?是重复之前的无奈罢。很多事,只是一种心情,一种感受,至于结局,仿佛人生永远找不到答案。

乡情乡音意绵绵 篇12

画家长期居住在河南省王屋山地区,酷爱家乡的山山水水,经常外出观察自然、感悟自然,写生收集素材;在不断研习山水画的过程中,他一直追崇黄宾虹浑厚华兹的山水画论以及山崖黑密厚重的古朴硬派风格。

画家作品多以自己熟悉的太行、王屋山脉风情为主题,在创作中,构图饱满,皴写结合;笔法严谨,气势恢宏;墨色深沉,古朴浑厚。

观赏画家山水画代表作,以侧锋为主体绘制的山水画,以近景、中景组合的画面,流露出不一样的笔法、墨法技巧和对家乡眷恋的情怀。

作品《王屋古昆仑》,近景以墨色厚实的侧锋画出一道起伏跌宕的山峦脊背,两个游人站在山头眺望着正前方高耸云天的巍峨山巅;近深远浅的两组峻岭岩石,构成画面主体形象,雄伟的群峰气势如虹,呈现出北国山川裸露坚硬的特点。

作品《忆罗沟幽居图》,其近景以中锋与侧锋兼用,由山麓挺拔的树林、层峦叠嶂的岩石、泉水叮咚的流淌、古道木桥与房屋等,穿插其间;中锋变异线条画出的苍劲密林,侧锋亦皴亦写勾画出的山体岩石,形成线面对比下的S型布局美感。

作品《天坛在即》,近景的山崖、坡地裸露硬朗,树林、荆棘错落有致,树木枝干以中锋为主,树叶以侧锋为主,山岩、坡地是中锋与侧锋兼用,在笔墨技巧上则是皴写结合、点染交融,大小点线和小块面组合出笔墨斑驳苍劲、浑厚华兹的韵味。中景处,侧锋深厚的墨色画出险峻突兀、凹凸不平的峰崖岩石主体,勾画出一个天然祭天神坛的山峰之巅。画作既是赞美自然之美,也是抒发画家心灵感悟之美。

《天坛在即》画作,则以近景和中景特写为主,意在绘制出山有平远的意境;《太行情深》则是近景、中景和远景结合,由山麓下的溪流一直曲径通幽,画到群山尽处,远岫若隐若现,既表现山有平远,也表现山有深远的意境。

《山川披锦绣》画作以近景和中景结合,山峰重叠,层峦叠嶂,群山连绵望不到尽头;《秋在涧北》画作中云雾萦绕,神秘莫测,山连着山,视野尽处是远山,画意更在远山外。这类作品注重于表现山有深远的意境。

《山水深处好读书》画作由近至远直上云天,着重描绘出山有高远的胸襟情怀;《家在深山中》,从半山腰的树林、草丛、坡地山石和房屋山路,一直画到山峰尽处,远山的云雾山中,表现的是山高、云高、家高而心境更高远。

这些画面多以侧锋为主,善于从不同角度描绘出作者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有的表现出一种山有三远的意境,有的表现出两种山有三远的意境。

高敬安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国画家协会常务理事、河南省美协山水画艺术委员会顾问、河南省书画学会副主席、河南省国画家协会常务理事。

其作品多次参加了中国美协举办的全国美展,先后入编《首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精品集》《当代山水名家画稿》《中国画三百家》《中国画百家作品集》等50多部美术专著,在《美术》《国画家》《收藏家》等专业刊物发表作品200多幅;被中国文联评为“1999年中国画坛百杰”。他还应邀赴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展出交流。出版有《高敬安山水画集》和《高敬安花鸟画集》。

上一篇:联合培养研究生证明下一篇:qc检验员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