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味道散文

2024-06-18

端午节的味道散文(共12篇)

端午节的味道散文 篇1

端午节的味道散文

两千多年前的农历五月初五,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饮恨汨罗江 。为了悼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在诗人离开一千多年后,五月初五成了炎黄子孙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人们包粽子,划龙舟,煮鸡蛋,吃包子等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诗人的崇敬与怀念 。

又是一年端午时,五月的空气中,到处散发着淡淡的清香,那是端午节的味道。还记得小时候的端午节,当母亲揭开锅盖的一瞬,粽子和着艾草的清香在厨房里漂浮·弥漫,沁人心脾,那是让人陶醉的味道。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从母亲那里学会了包粽子,品尝到自己劳动的果实,那年的端午味道对我而言是收获的味道。又一年的五月初五龙舟赛,我作为一名啦啦队成员,看着一条条龙舟像一支支离弦的箭,拼力向前冲,湖中溅起的水花伴随着鼓手的节拍以及岸边观众的喝彩声,场面热烈而精彩,那一次我经历了激动的味道。

虽然各地端午节的习俗有很大区别,但都以粽子为主打。粽子的食材因各地的.习俗不同而五彩斑斓,这其中有糯米·绿豆·红枣·花生·虾米·红糖·蛋黄·炒香五花肉等。无论是什么食材,不同的人吃在嘴里会品尝出不一样的味道,漂泊在外的游子品尝出的是思念的味道,亲人之间的团聚品尝出的是甘甜和幸福的味道。但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身处何方,在五月初五这天我们都会品尝出同一种共同的味道——那就是端午节的味道。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根——生存在长城脚下;有着共同的魂——炎黄子孙。

五月初五,是一个记载时间的名词,它承载的是永恒的历史与记忆,同时也把这远古的习俗,在龙子龙孙的热情里代代相传。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这也粽香,那也艾香,华夏处处飘清香。

端午节的味道散文 篇2

汪曾祺用他特有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 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家乡江苏高邮地区丰富的端午风俗, 并且通过家乡特产——高邮咸蛋的精细介绍, 表现他对童年生活的怀想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文章善于在平实的生活中发现诗意的美, 而且灌注了作者的深情, 蕴藏着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 写得趣味盎然。不仅让读者品尝到鸭蛋的原汁美味, 还能品读出鸭蛋的味外之味——民俗风味、生活趣味、思乡情味和语言韵味。

一、品鸭蛋之原汁美味

“不识高邮人, 先识高邮蛋。”高邮鸭蛋以其独特的口味、多样的吃法、良好的口碑和悠久的历史被人们所熟识。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 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 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质细油多, 因为“筷子一扎下去, 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苏北有一道名菜, 叫做‘朱砂豆腐’, 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吃法多样, 因为“可以带壳切开吃”, “可以用筷子挖着吃”, “可以和豆腐炒着吃”。

“高邮咸蛋的蛋黄是通红的。”蛋白“鲜、细、嫩”, 蛋黄“红、沙、油”, 最特别的是多为双黄蛋——声名远扬, 因为“我在苏南、浙江, 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 回答之后, 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 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高邮鸭蛋是“老品牌”、“老字号”——历史悠久, 因为清代诗人、诗论家袁枚就曾在他的《随园食单·小菜单》里提到“高邮腌蛋”。袁枚写随园食单中的腌蛋一节距离现在少说也有200年了。

如此特别的鸭蛋:质细油多, 吃法多样, 一蛋双黄, 红白相间, 珠联璧合, 看着就令人垂涎欲滴!何况名声远扬, 历史悠久, 难怪汪老会对它难以忘怀。感谢散文大师汪曾祺, 是他通过作品让我们品尝到高邮鸭蛋的原汁美味。

著名作家贾平凹在一首记游诗中这样评价汪曾祺:“汪是一文狐, 修炼成老精。”汪老作为一代文狐, 以超脱的平常心态描写出闲情逸致来, 内涵看似单一, 其实常有味外之味。

二、品鸭蛋之民俗风味

民俗风味表现在对高邮独特端午风俗的描写。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全国各地的端午风俗差不多。主要是吃粽子、赛龙舟来纪念屈原, 有的地方还有系百索子、插杨柳、戴香包等习俗, 用来驱虫和祈求吉祥平安。作者家乡的端午风俗有何独特之处呢?

作者先介绍家乡端午节的风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挂鸭蛋络子……系百索子、做香角子等, 这是全国各地差不多的风俗, 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挂鸭蛋络子, 却是作者家乡特有的风俗。

越是有特色的风俗, 就越能体现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 越需要浓墨重彩地描绘。“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 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 其余的都记不清, 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 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 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 而且, 苋菜、虾、鸭蛋, 一定是有的。这三样, 在我的家乡, 都不贵, 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为什么要吃“十二红”呢?吃十二红代表着老百姓祈求吉祥平安的心愿。因为红是红火的意思, 老百姓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越过越红火。咸鸭蛋越红, 就越能成为十二红, 越能代表老百姓希望过上红红火火生活的美好心愿。十二红把咸鸭蛋与高邮紧紧的连在一起。

作者怀揣一颗童心介绍家乡过端午节时的各种别具一格的民俗活动, 使人顿觉仿佛有酒香扑面而来, 这由高邮湖水发酵而成的民俗美酒的醇香令人心醉神驰, 回味无穷。鸭蛋是高邮的特产, 也是高邮的招牌, 更是高邮的文化, 小小的鸭蛋寄寓着高邮的内涵和品质。原来一枚小小的鸭蛋居然包含着这么浓郁的民俗风情, 我们品到的不仅是作者家乡的民俗风味, 还从平淡语言中读到了一件件童年趣事和一颗思乡之心。

三、品鸭蛋之生活趣味

王安忆说:“汪老的文章最好读, 他已是世故到了天真的地步, 最好读往往最不易读, 犹如武侠的最高境界, 看似无招, 实为至招。”文品如人品, 在《端午的鸭蛋》一文中, 汪老抛下身份, 丢掉架子, 完全以孩童的视角写家乡的有关鸭蛋的生活趣事, 热切、痴心, 仿佛一切都是美的, 都是有趣的。

打, 打络子。“头一天, 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 (手巧之极, 宠爱之极) 。”

挑, 挑鸭蛋。“端午一早 (心情之急) , 鸭蛋煮熟了 (勤劳之极) , 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 (郑重之极) , 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自信之极) !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 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 有的秀气 (慎重之极) 。”

挂, 挂襟上。“挑好了, 装在络子里, 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 (心爱之极) 。”

吃, 吃白嘴。“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 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 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 吃了。端午的鸭蛋, 新腌不久, 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 白嘴吃也可以 (美味之极) 。”

玩, 玩萤火。“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 不把蛋壳碰破 (小心之极) 。蛋黄蛋白吃光了, 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 晚上捉了萤火虫来, 装在蛋壳里, 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里一闪一闪地亮, 好看极了 (有趣之极) !”

高邮孩子的心中, 鸭蛋不仅只是果腹、解馋的食品, 还是他们的玩具、饰品和伙伴, 是他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东西, 于是, 端午的鸭蛋自然充满了童年生活趣味, 成为汪老特别的回忆, 成了他记忆中一块乐土, 成为他创作的动力源泉。

四、品鸭蛋之思乡情味

本文以端午的民俗、人情、活动为主线, 以故乡的咸鸭蛋为情感载体, 说不尽道不完的是对故乡的深情。

“端午节, 我们那里盛行孩子挂‘鸭蛋络子’。头一天, 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从这我们读到了姑姑、姐姐对侄子、弟弟的疼爱。“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 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 还有两把小纸扇。”虽是寄名的干爹, 他对我的关爱很深厚, 每年都坚持不懈地在端午节前派小道士送符来, 确实很难能可贵。作为道士, 他当然也会给其他孩子送去, 送符的目的只有一个:避邪。“苋菜、虾、鸭蛋, 一定是有的。这三样, 在我的家乡, 都不贵, 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这样没有贫富差别, 人人都能过节, 都能去五毒和祈求吉祥平安。家乡处处充满人情味, 人情就是这么简单却很温暖。

“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 “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 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我走的地方不少, 所食鸭蛋多, 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 蛋黄是浅黄色的, 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其实“放黄烟子”的民俗不见得有多高雅, 而“咸鸭蛋”再怎么好吃也就是个咸鸭蛋!只是作者心中藏着一个大大的故乡, 这些民俗活动就有了特别的记忆, 这枚咸鸭蛋就有了特别的味道, 形成了特有的故乡情结,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深深的思乡情味。

五、品鸭蛋之语言韵味

汪老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 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 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有淡淡的幽默。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领悟和审美发现, 从小的视角切入, 写凡人小事, 记乡情民俗, 谈花鸟虫鱼, 即兴偶感, 娓娓道来, 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 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他说:“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 自然一点, 家常一点。”

1. 淡而有味

“汪曾祺的‘淡’, 欣赏起来是‘浓’。这‘浓’又不是到了嘴里化不开。好比‘茶道’, 第一道爽口, 第二道出味儿, 第三道透通……那‘淡’是‘方法’, 那‘浓’是‘真意’。” (林斤澜语) 笔者认为, 汪老“淡而有味”的语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淡淡的书卷味

“我走的地方不少, 所食鸭蛋多矣, 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多矣”, 有文言文的书卷味道, 一种骄傲的语气——自己是高邮人, 足以成为评价鸭蛋优劣的权威人士了;若改成“吃的鸭蛋很多”, 则韵味全无。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 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 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典雅的文言词语与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 雅俗共赏, 增添了书卷韵味。

(2) 淡淡的情味

“筷子头一扎下去, 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形象的语言生动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 让人垂涎欲滴。用一个“吱”字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 有情有趣, 如闻其声, 如观其状, 如闻其香, 蠢蠢欲吃之感跃然纸上, 既写出了鸭蛋的特点“油多”“美味”, 同时还把儿童吃蛋时的动感与快感的体验所带来的乐趣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可谓一词绘声。

“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肃然”形象地描绘出对方知道家乡后的敬佩、羡慕神态, 调侃之中能看出作者的得意自豪以及对家乡的满腔深情, 可谓一词传情。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 是不大高兴的, 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就”——有些嗔怒, 也有淡淡的幽默。实际上作者认为高邮不仅出鸭蛋, 还有那么多心灵手巧、勤劳能干的高邮百姓, 自豪和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可谓一词道破心理。

(3) 淡淡的趣味

“端午一早, 鸭蛋煮熟了, 由孩子去挑一个, 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干脆利落的一个“有”, 石破天惊的一个“!”, 让人不由想起童年的种种趣事, 王安忆评价此句:“以稚童的语气呼之欲出, 真是世故到了天真的地步。”

2. 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平常食用, 一般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端午的鸭蛋, 新腌不久, 只有一点点淡淡的咸味, 白嘴吃也可以。”方言即乡音, 作者在他的文章中总是夹杂着些许乡音, 信口而出, 自然而然, 让人倍感亲切, 这是他作品的风格之一, 也是他思念家乡的一种表现。

3. 淡淡的幽默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 蛋黄是浅黄的, 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反问语气, 言过其实的评价, 通过对比表现出作者看不上其他地方的鸭蛋, 只钟情于家乡鸭蛋, 淡淡的幽默里饱含浓浓的深情啊。

“我走的地方不少, 所食鸭蛋多矣, 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 他乡咸鸭蛋, 我实在瞧不上。”——“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 增强幽默意味。以他乡比故乡, 褒贬之情十分突出。“曾经沧海难为水”典型的“大词小用”, 一般用在爱情这一人生重大问题或重大的场面上。鸭蛋既非他所爱的人, 又非大场面, 只为爱鸭蛋, 只为爱家乡。小题大做, 大词小用, 很有幽默感, 又富有情趣、文味。

端午的味道 篇3

要问我端午的味道是什么,我还真有点说不清,因为在心里端午的味道既如百合花的清香,淡而优雅;又有如茉莉花的幽香,妙而纯洁;还如玫瑰花的芳香,鲜而浪漫……

端午节是我最喜爱的一个节日,每年离端午节还有很远我就开始数着日子盼望了。可是今年的端午节与往昔不同,因为在外地求学离家较远,我不得不留在学校里过端午节。要知道,这可是我第一次不能和家人一起庆祝端午节。原本以为这是件很悲伤的事,可没想到却是如此快乐。

端午节这天,天上还闪着星星,亮着月亮呢,我就被几个室友吵醒了:“快起来啊,我们到后面那座山上去采艾蒿了!”之后莫名其妙地被人拖出了温暖的被窝,再之后便是一阵忙乱。十分钟之后,我们各自整理好了衣装,迈开了豪爽的步伐,朝后面那座山进军,哇!端午的味道,充满了激情。

平常来过不知多少次的后山今天不知道为什么这样远,终于到了。我们几个互相打气后毅然向山顶攀去,由于刚刚下过小雨,所以没登多高我们裤管都被打湿了。“啊!艾蒿。”顺着声音望去,嘿!别说还真有哇,我们一窝蜂似地涌过去,开始疯采,边采边在嘴里嘟囔着:“希望考试顺利,祝愿家人一切平安……”呀!端午的味道,满载欢喜。

大家一边说笑一边采采艾蒿,不一会儿就采了一大堆。我们手中握着艾蒿束,头上戴着艾蒿环,兴高采烈地下山回到学校。刚坐到位子上不久,一个熟悉的身影走了进来。我定睛一看,啊!是妈妈。妈妈看到我说:“吃过饭了吗?想不想吃粽子啊?来,把粽子拿过去和同学们解解馋吧!”呀!不听妈妈提及,我差点忘记吃粽子了。哇!太棒了,妈妈竟带来这么多粽子,我们都涌上去把妈妈围住,剥开粽子皮,鲜红的大枣就浮现在眼前了,接着一股沁鼻的糯米香飘来,我的口水都流出来了,一口下去,粽子少了半边,妈妈看着我们狼吞虎咽的样子,开心地笑了,呵!端午的味道,幸福加甜蜜啊!

端午的味道真是丰富,真是幸福,怪不得我怎么也忘不了!

安徽省临泉县城中南路学校168信箱

点 评:

本文从身边取材,从自己的经历取材,写得细腻生动,让人爱不释手。全文围绕“端午节”自然展开,细致描述了端午节这一天发生在“我”、同学和母亲之间的诸多生活场景:清晨被室友叫醒,采到艾蒿互相祝福,妈妈意外到校送粽子……这些情景,富于生活气息,很容易唤起读者的共鸣。文章最富创意之处是三个段落结尾句的设计,分别体现出端午“充满激情”“满载欢喜”“幸福甜蜜”的特点,结构上自然构成段尾排比句,使文章显得层次清晰。文章的开篇也颇具特色,诗意的排比句把端午的味道做了形象的比喻;结尾设问自然,巧妙扣题。从语言看,综合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长短句结合,营造出端午节的浓浓意境。

指导教师:牛 锐

端午的味道作文 篇4

早上一起床,我就赖在床上。过了一会儿我被妈妈的话吸引了,妈妈说今天是端午节,要赶快去爷爷家吃粽子。听到这句话后,我急忙起来洗漱后去了。爷爷一看见我就说:“快吃,刚做的粽子。”我回过神说了一句端午节快乐后急忙开始吃了。吃完后感觉很舒服。

到了下午,我又“偷吃”了一个,剥开粽子皮,鲜红的大枣就浮现在眼前了,接着一股沁鼻的糯米香飘来。我口水直流三千尺,一口咬下去粽子就少了一半。我这专注的吃着,没注意到爷爷在旁边,我暗暗地说:“遭了,被发现了。”但心里还是感觉非常温馨,非常快乐,非常幸福的。

端午的味道作文 篇5

我们还没有下课,这些父母就站在学校大门外等,直等到看见自己的孩子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露出来,他们才露出舒心的笑容。孩子是每一个父母心头上的一块肉,是他们的希望,也是他们的寄托、他们的一切。

这时候,我总是不禁想起妈妈,想起妈妈每年此时包的青青的粽子。

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一起在田野间玩耍,等到傍晚回家的时候,妈妈就会把煮了半天的香喷喷的粽子拿出来。我呢,就会狼吐虎咽地吃上两三个,当咬到那一个个蜜枣时,就会觉得全世界的香甜都汇集到了妈妈的粽子里。

长大一些后,我就会帮妈妈一起包粽子了。那一片片绿绿的粽叶,包上白白的江米,然后轻轻摁上一两个蜜枣,再包成一个个有棱有角的新米粽子,加上青绿色的或五彩的粽线,煞是好看,总是让我想到一个成语“秀色可餐”。刚开始的时候,我包得太松,江米常常跑出来;后来,越来越熟练,我包的粽子棱角也就更加分明了。包好后,妈妈就亲手把它们放进大锅里,添上刚从水井里提上来的清水,用带着新木味道的木柴煮上半天,粽子就可以出锅了。最后,就能看到满锅的新粽子在热锅里汩汩叫着等我了。

每年庙会前,妈妈会煮上一大锅粽子,端午节前还会再煮一大锅。这样,我就可以吃个够了,而每次我也都吃得不亦乐乎。每当这时,我看到妈妈在热气腾腾的粽香里也欣慰地笑了。原来,端午节里不只有粽子的香味,更有母爱的味道,一如端午节里,门口那些父母的爱。

端午的味道 篇6

麦子熟了,端午节也到了。

包粽子是端午的一大习俗。家乡包粽子,比较简单,没有其他佐料,基本以淡味为主。通常是用上好的糯米在稻草灰碱水里浸泡一段时间,待浸透后,将糯米淘洗干净,晾干,便能够包裹了。

端午前一天,祖母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先是要制作碱水,将稻草灰放进盆里加水,不停地搅动,再用竹筛蒙上一层纱布过滤,便可制作出黄色的碱水。然后,再将莹白饱满的糯米倒进碱水里浸泡。之后,还要将粽叶一张张刷洗干净,除去叶子上细细的绒毛,最终把粽叶一张一张码起来,浸在一个盛满凉水的塑料盆里,用磨刀石或石秤砣压紧、压实,慢慢把干硬的粽叶浸软。

端午一大早,节日的气氛便在家里弥漫开来。祖母、母亲和几个姑姑围在一齐包粽子,她们都有一双巧手,拿起一片粽叶,用剪刀“咔嚓咔嚓”把粽叶下端剪齐,再箍成一个倒立的钟样,然后用勺子舀起糯米填进去,用筷子插实,封口,最终用浸过水的干蒯草扎紧,一只棱角分明饱满结实的粽子便扎成了,动作干净利落一气呵成。

粽子包好后,5个或10个结成一串,就像一串串葡萄,一嘟噜一嘟噜的,清清爽爽玲珑可爱。接下来就是煮粽子。锅里加上水,放入粽子,点火,火候大小全凭经验掌握了。在我嗅觉的记忆里,至今还清晰地保留着粽子未出锅时从灶间飘逸出来的香味。在经过漫长的期盼、煎熬后,粽子最终煮好了,刚出锅的粽子热气腾腾的,香味四溢。放凉后的粽子,颜色金黄、晶莹剔透,用棉线切割成小片,蘸上蜂蜜或白糖,吃起来凉滑爽口,齿颊留香。

端午的另一个习俗是插艾叶和榕树枝。端午节是个驱邪攘灾的节日。民间传说,门户上插艾草、榕树枝可避邪(很多地方都是插艾草、菖蒲,我们这边为什么插艾草和榕树枝,我至今百思不得其解),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门框和窗户上都插着一对艾草、榕树枝,且不说去瘟避邪,仅那沁心润肺的植物馨香,就像是穿越田野的风,干净,爽朗,让人神清气爽,浊气全无。

初中记叙文:端午的味道 篇7

今年的端午,气氛不是那么浓重,好像很随意似的。也没有亲手包粽子,说是因为物价上涨,到底三天没包。

以前的端午,就像是举行一个很隆重的典礼一样,全家都很忙。老爸调粽子馅,虽说只有甜枣粽一种,但老爸还是很认真;老妈负责洗粽子皮和包粽子;而我—只负责吃粽子。

包粽子并不困难,(不过我不会包)。看我妈先拿一张粽子叶,用手卷成筒状,往里添进了三分之二的糯米(已经泡了一天)然后往里放一颗蜜枣(是买来的)然后再添一些糯米,直至将蜜枣盖住,才算合适。之后将上面的一片叶子拉下来盖住,撕一点绳子,将粽子缠上三圈,之后再打一个结,就包好了。

上锅蒸是最让我兴奋的一刻了。我坐在椅子上一会儿低头沉思;一会儿看看电视;一会儿看看时间;一会儿又跑去问。反复几次,老妈便对我大吼起来(我怀疑老妈是不是得到狮吼功真传了!)无奈,只好等待……一分,两分,三分……“好了!”这一声犹如核弹爆炸,原子弹裂变,神舟升天一样,顿时激起千层波,万层浪 。哎呀!终于好了!立即拿了一个尝尝鲜。天哪!烫死我了!哈哈!果然心急吃不了热粽子,放凉些再吃吧……

味道的情感散文 篇8

他的笑容,非常甜和;在这种笑容里,有着青春少有的阳光和帅气。在这之前,我压根就没有见到过像他一样随时都是满脸堆笑的男孩。

因为投缘,因为第一次见面就是一见如故的感觉,所以我俩便有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聊天。那一次,我们聊得很尽兴,聊得忘记了吃饭,聊到了忘记时间还在转动。因为这些,我便毫无疑问地信了那句被无数人说烂了的老话: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

翌日,他很早就来到了医院,输完液之后,说什么也要我跟他上他家一趟。问其何事,他说去玩玩,别无他事。事实上,昨天晚上,他就热情邀约过我的,但被我一口婉拒了。在我看来,我们虽然有着共同的话题,但毕竟还是初识,去他家,终归有些不大好。因为我的拒绝,又考虑到天色已晚,而且他骑的是摩托车,出于安全着想,他便不再央求,但最终撂下一句:好吧,明天无论如何你得跟我去一趟,不得推脱。

今天这热情再次摆在了我的面前,我算是再也找不到任何回拒他的话了,于是也就依了他。

我坐在他的后边,摩托车在公路上跑得很快,除了耳边的风呼呼作响,我什么也听不到。他问我冷不冷,我没有听清楚,于是便凑近他的耳畔,问他刚才说什么,这家伙却大声喊道,我问你冷不冷。我的回答是不冷。我觉得,坐在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男孩身后,身体里的冷,早已被他的那种热情关怀所溶解得一干二净。

我们没有径直回家,而是去了菜市场。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他割了一刀肉,买了几个绿色蔬菜。我问他家里有客吗?他回答我没有。我说既然没有客,你干嘛买这么多菜。接下来,他咛不作声,只是忙着和卖菜的结账。

回到家,他让我和他弟弟下会象棋,他去厨房烧火做饭。见此情形,我忍不住问他弟弟:你妈妈在家,你哥哥怎么还要下厨房?他弟弟回答说:哦,忘记告诉你了,我哥哥就这样,无论妈妈在家与否,他都要下厨房忙活,好像一天不去一趟厨房,心里就难受得不行。听了这番话,我对他的哥哥肃然起敬。说实在的,在当今社会,九零后男孩每天下厨的,还真是鲜见。由此,我也抱定了一个态度——他这个朋友我是交定了。

那顿饭我吃得很饱,大概是他烧的菜太香的缘故吧?总之,我也说不大清楚,而且,头一次到他家,我居然没把自己当外人,一切是那么的无拘无束。他的妈妈和他一样热情,席间,总是招呼我夹菜,不要客气,家里也没什么好菜,真是怠慢了。诸如此类的话,说了一大堆。

饭后,他也没有闲着,而是忙着洗碗。洗完碗之后,他迫不及待地从房间里搬出了一些泛黄的书籍要我看。我随手拿了一本,心无旁骛地看着,见我看得津津有味,他也抄起一本,默默地读着。我们经历存在着很多相同的地方,没想到就连这一爱好,居然也相同。他说,阅读几乎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听他这么一说,不由抬起头,朝他莞尔一笑,然后继续投入到书本当中去了。

那本泛黄的书籍,字里行间让我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友情在里面流淌。他说,那些书本都是他省吃俭用花钱买来的,那时他还在上学,后来因为家庭拮据早早的辍了学,剩下了这些书籍,但每每得空,就会打开来看,那是一种很美好的享受。我听了,心里咯噔一下,开始感叹命运的多舛。

那晚,我们躺在同一个房间里,说着一些细碎的事情,说到尽兴处,竟笑得合不拢嘴。我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睡着的,大概他也和我一样,有一点,那晚我们绝对是开心地睡去的,而且有着异床同梦。

每当输完液的时候,他要么带着我去他家,要么带着我去那些很好玩的地方玩个够,譬如去水库洗澡,譬如到小河边走走,有时候也会去他的朋友家小坐一会儿。于我而言,最温馨的时候莫过于我俩在面馆里对视而坐,吃着氤氲热气的刀削面,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那些让我们都会笑喷的话题了。那段日子,虽是在病中,但我痛并快乐着。

后来,他先我几天出院了,出院后他不忙的时候依然会来看我,对我说出院后去他家再呆几天,我连连点头应他。事实是,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我离开医院太过匆匆,连句道别的话都没有,更别说去他家呆上几天了。

就这样各奔东西了。现实这种东西把我俩无情地阻隔在了两边,后来他去了很远的地方打工了,我则是赋闲在家。现实阻隔了我们见面的机会,但阻不断的是那份美好而又根深蒂固的友情。回首过往,那些感动我心的事依然历历在目。

是他,一天下来,无论再苦再累,他都会和我在QQ上聊聊近况,也是他,不忘叮嘱我保重身体,天冷要加衣服,同样是他,在知道我痼疾每况愈下的时候,慰藉我让我要有坚强的心,和疾病共生存,并最终战胜疾病。我看着那些小小的字,泪珠簌簌落在了屏幕上,点点斑斑模糊了对话框里所有的文字。

因为知识的匮乏,他背井离乡到很远的城市干起了体力活,一个月下来也挣不了几个钱,即便如此,挣到的钱他从不乱花,而是贴补家用,最后仅剩下不多的一点钱,他会用来买书籍,然后寄给我。

他每天都会读我空间日志,每每读完,便小窗我,说我写得不错,后边是一个竖起的大拇指表情。然后不忘对我说一定要好好写,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所建树的。看着那些蘸着浓浓友情写下的文字,我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除此之外,当他得知我药吃完了,在乡里面又买不到的情况下,于是他便花了半个月的工资买下我足可以服用一个月的药邮寄给我。那段日子,我明显康复了很多,倒不是他给我买的药奏效了,而是他对我的这种不是亲情却胜过亲情的友情,以及对我苦口婆心的鼓励让我在短短的时间内好转了起来。

后来,他换了个活儿,虽然不太累,但是工作时间会很晚,这样一来,他基本上也就没有多余的时间和我聊天了,我给他打电话,但因为他那边机器的噪音太大,他根本就听不到手机的响声,每当他下班给我回电时,我早已睡了。因此,我们的联系就此中断了一段日子。

此后,他的QQ一直处于不在线状态,手机也联系不上,有时候只能是彼此发个短信互报平安。得知他过的很好,就是上班时间太久,我也就不忍心再叨扰他,因为他实在太累了,他的每天都在承受着同龄人所不能承受之重。

时间在烟火中缓缓流淌,我想他的心,一天胜过一天。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后来的某个晚上,我看到他那灰暗了好长时间的QQ头像变成了红色,我当时欣喜若狂,立马和他打招呼,但对面发来的一行字,却如同晴天霹雳:你是我哥哥的朋友吗?我哥哥已经死了。

我看后,心咯噔了一下,像是被一块石头击中,随即全身开始瘫软。我不相信这会是真的,以为是有人用他的号和我开玩笑,但谁会开这种玩笑呢?而且对方还声明是他的弟弟。在和他弟弟通完电话后,情况得到了证实,——他是死于车祸的。

那是中秋节的前一天,他思乡心切,准备回家探望一下暌隔已久的父母,于是,他的朋友骑着摩托车带他去火车站买票。然而,就是他去火车站的一路上,被一辆呼啸而过的拖拉机撞倒,他的朋友和摩托车都飞出了一边,而他却被碾压在了车轮之下……

那年,他22岁,或许是天妒善人,让这个弱冠年华的朋友从此永远和我阴阳两隔。

妈妈的味道散文 篇9

从小妈妈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个头不高,微胖、勤奋、仁慈,倔强、任劳任怨,干事风风火火的女人。而我爸爸是一个诚实巴交、不善言辞的人。在家里我几乎很少跟爸爸交谈,总认为无话可说,有一种敬畏和严肃感,跟妈妈却无话不说,天南地北,不像是母女,俨然似姐妹。

小时刻妈妈做饭我就在旁边协助,以前做饭是烧柴火的灶,灶台上嵌一口好大年夜大年夜的锅,旁边张着血盆大年夜大年夜口,在那个口儿里烧火,我站在灶台旁只能看到一个头,家里七口人,天天早上都要煮好一天的饭,灶里烧的是干柴,不象如今煤气、天然气便利多了。天天早上都要煮好一天的饭,正午、晚上回来炒二个自家种的蔬菜,那就是我们一天的伙食。妈妈做饭我烧火,我在旁边看多了妈妈做饭,炒菜的一招一式,放油盐酱醋的先后次序都是跟妈妈学的,妈妈炒的菜我那时再熟悉不过了,有一种特其余味道,她炒的每道菜不消品尝,端上来我就知道它特有的味道,那就是妈妈的味道。做豆腐、酒糟、霉豆腐都是跟她学的,每一道工序我都记得清清楚楚。

时光真的是治疗伤口的良药,刚分开的那几年,每到夜晚躺在床上,一想起她眼泪就止不住地流,象一把刀插在心上模糊作痛,这么多年以前了,我的心不再那么痛了,然则在夜深人静的时刻我经常想起妈妈。小时刻听人说地球上每去世一小我,在天上都邑变成一颗星星,我那时刻认为是真的,月明星稀的夜晚老是会举头看天,找寻那一颗最不起眼的星星,哪怕它的光线异常微弱,那么渺小,但这么多年它在我的心里一贯亮着。这么多年她的勤奋、仁慈、倔强、大年夜胆的性格一贯感染着我,我身上所有的长处都是我从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形成的,父母是儿女最好的师长教师,她的上行下效深深影响着我,所以在我身上持续了母亲的优良品德,这些都是妈妈给我的宝贵财富。

这么多年当我碰着艰苦和挫折时我总会想起我的妈妈,她就象天上那颗微弱的`星星,指引着我前行。

记忆的味道-散文 篇10

希望这篇有关于记忆的味道的文章,能让您有所收获

“一根,一根,又一根……”我不知道这是我数的第几根灯柱了。坐在车内看着车窗外的景物如老式放映机般静静的放映着。从一地到另一地的旅途总是乏味的,且让我精疲力尽。左手握拳托着下巴,只是这样呆望着窗外,就像是“思想者”,是的,我正想着什么,或者说我在回忆着什么,但就是无法抓住,不知道那是什么。

一路上看到了很多,都市那奢靡的灯火,乡村静寂的田野,远处高楼一闪一闪的警示灯如同深暗夜空中的烟火,灿烂而耀眼。许多画面都让我触动,我想即使是顶尖的画家也画不出这样的画面吧。曾几度,想用手机把这些拍下来,但对焦时才蓦地发现,你看到的只是那一瞬,下一刻它面目全非。

车子依旧行驶着,我呆望着夜空,很久没有如此了,或许呆望这一行为本身于我已是久违了。今晚的夜空很美,月光很亮,哦,那是十五的月亮,难怪如此迷人。她就像夜空的一颗眼,泛着神圣的光,直接刺穿了我的伪装,将我的灵魂一览无余。我的眼神开始迷离,仿佛被一同吸进了深邃的夜……

不知过了多久,恍惚间闻到一丝香味触动了我的神经。那不是香水的味道,也非果香,那是种奇异的味道,令我着迷。我四处张望,想找寻味道的来源,只因那香味与我记忆深处的味道是如此的谋合。良久,一无所获,香味也不复存在,我都怀疑它是否真实出现过,亦或是只是我记忆深处的一丝泄露所导致的感官的瞬间迷失,我不得而知。唯一让我确信的是我记得那味道,就像是内心深处的烙印。

香味源自一支笔,准确的说是源自笔的主人。只是我已记不清那是几几年的时候拥有过的笔,它的主人是谁,叫什么名字也已无法忆起,就仿佛那是一段前世的记忆。我只依稀记得几个破碎的拼图:白色的裙子,迷人的`微笑以及那奇香。我们总会在某时某刻,因为某件事、某些人、某段经历而深深着迷,或者说是俘获我们的心,并且成为我们内心深处不可磨灭的印记。那一年俘获我的心的却是一支蓝色的有着奇香的笔。我总是固执的认为我们拥有着过去,存在当下,而未来却是未知的。固执终成偏执,真的是这样吗?蓦然回忆过去,却发现过去如同深夜月下的天空,是如此的苍白,如此的模糊。而引以为豪的现在,也只不过是与我擦肩而过的一瞬,下一刻现在已成过去。原来任何事物都无法永久拥有。

……

车子依旧行驶,车内有个人一直呆望着窗外就像是个“思想者”,虽然不知道他在想着什么。

六月的味道散文 篇11

家乡有这样一句俗话:六月六,热脱裤。

其实,也并非六月六这天,热得难以抵挡,而是意味着,也体现着酷暑来了。太阳拉扯着风,绚丽的光顾着万物,和着蜻蜓的飞舞,夏虫的啾鸣,或生长的哔啵声,或酣酣的呢喃声,我们熟悉的夏天,就从六月里走来。

池莉笔下的热,肯定是夸张了——赤裸的身体再水中取凉,而露出在水面上的头颅,却在聆听领导的会议。武汉是太热了,而热天又哪里不热呢.一颗硕大的圆脑袋,腆着将军肚,趿拉双拖鞋,手握蒲团扇,在林阴小径上,边走边摇,边摇边言语着:这把他家的,真是几十年不遇哇。热的受不了呢!

单说六月六,热的就脱裤了,那麽六月七,六月八呢?数万学子伏案赴考,他们十几载夜挑明灯,冥思苦学,只为这一搏。他们个个身经百战,习惯了战杀考场。他们因一次的喜悦而充满自信,因一次探讨的争论而激励对方,只等高考金榜提名的那一时。他们曾共沐唐风宋雨,与苏子楫舟,感悟自然与生命的.雄浑和壮观。可是,毕竟还有“长安一夜千家泪,几处笙歌几处愁”。

乐府诗里有《西鸟夜飞》:日从东方出,团团鸡子黄。夫妇恩情重,怜欢故在旁。我的农民工兄弟们,别妻离子,来到这座那座城里,握着瓦刀,和着泥浆,挥汗如雨的砌建着高楼大厦。他们将一身酱赤的皮肤交给六月。他们抽劣质烟,说家乡的土话,把一身汗渍后脱皮的躯体,扔在最简陋的木架床上,梦语儿女的名字,或者再午饭后,也一定抽出时间再公话亭下,给远在家里的老婆打个电话,说:城里的女人,打着伞走在太阳里,也比不上你在豆荚的藤架下看着瓷实!

亲情的味道的散文 篇12

所有的小说都是捏造的。

“对方怎样的好是说不出来的,只觉得很适合,更适合的情形不能想象,如是而已”,我是读到了叶绍钧先生在《过去随谈》的一句话,才确信了婚姻的模样。

确切地说,我是看到了我父母的婚姻,才真正体会到美好的婚姻其实就是彼此适合。

祖父病故,祖母改嫁到了东村一姓郝的人家,拖着年幼的父亲,更多的艰难只能想象,我无法描述。姥爷当过私塾先生,在巴掌大的小村,母亲家也称得上是书香门第。我问母亲,当初为什么会嫁给父亲?只是好奇。你姥姥走得早,大舅当兵去了,小舅就和小雨那么大,家里那时缺人手呢!冬天的菜园里,白菜爱上了萝卜,白菜是卷心的经霜的白菜,萝卜是块茎粗壮的青皮萝卜。清清白白的婚姻。

母亲得了肌肉萎缩,舌头也短了,说话有点含混不清,羞涩的表情是健全的。当时父亲给一家小厂看大门,也给母亲穿衣解手洗脸喂饭熬药。母亲从我的单元楼搬出去不多久,双手已经不听使唤了,走路时胳膊软塌塌地垂下。我想伺候母亲,工作丢了可以再找,可母亲只有一个。母亲愿意去父亲那里。

这些年,我离开老家一直在县城教书。妻在乡镇卫生院上班,生小雨时大出血,查出子宫肌瘤,保守治疗后复发,只好手术。她从此离不开小雨,我母亲便一直跟着她们。庄稼地里的杂草急急地划锄完一遍之后,父亲便坐车赶到我这里,爷俩坐在学校外面的路沿石上说一会话,他动身赶往母亲那里,也就是在人家的地头上吸一袋烟的工夫。一个周末去看我女儿,午饭了,还不见父母的身影,一问,父亲给人家加工大蒜,母亲也陪着去了。正午的阳光下,父亲骑车带着母亲回来了,车轮从细细碎碎的树影里碾过,父母的说话声,像远处滑过来的一道煦暖明朗的阳光。那情形我熟悉,就像十年前父亲带着母亲下坡干活回来,就像二十年前父亲带着母亲赶集买新衣服回来。

我几乎每天都要听同一首歌:《最浪漫的事》。我问同事,小城能买到摇椅吗?同事笑我写文章的人就是浪漫。父亲有没有听过这首歌我不知道,我听见父亲常常对母亲说:“咱老俩谁走得早,是谁的福。”我能看到的,是父亲很耐心地给母亲穿衣解手洗脸喂饭熬药。父亲是个急性子,就像老家屋顶的地瓜秧子,冬日的阳光不紧不慢地搓着,不知不觉地就柔软了。

父亲是2005年春节以后出去给人看大门的。母亲住过去的时候,满园的时蔬长得正旺。菜园就在传达室和厕所之间,原先是一块荒地,父亲和一把锄头发现了它。父亲每天搀着母亲来回地走,像一次次美丽的旅行。母亲胳膊上的力量在悄无声息地消失,身体是一天不如一天。茄子越来越紫,像一团浓得化不开的梦;豆角一天天地把日子拉长了;土豆一直不声不响着,到收获的时候,一个个成了攥紧的拳头。都是些平常菜蔬,种子也是老家带来的,父亲却宝贝得像自家子女一样。那段日子真好,依稀回到了少年时光,我放学回来,轻轻一跳,就碰到了幸福。有一阵子,母亲的手上看着长肉了。我想起来了,那时满园的扁豆挂满了架条,在绿秧的提示下,我看到了一些些青色的手指和活泼的心情。

但是,母亲的体能在迅速地衰竭,先是躺下自己起不来,需要人搀扶,后来胳膊完全成了摆设,只好靠双腿慢慢地往床里面移动,半夜里常常疼起来,父亲的一个耳朵老是醒着,帮母亲拿拿胳膊挪挪腿。母亲不喊疼,老是“嘿嘿”地笑,说自己成废物了,父亲说这是让你享清福啊我还能动弹呢。医书上说,肌肉萎缩的病人发展到一定程度,往往好哭好笑。每当听到母亲的那种干涩的笑声,我的心就不自觉地疼着。

母亲是幸福的。我可以暗笑我父母的种种迂腐,但我必须肯定他们的婚姻。母亲在漫长岁月里的勤劳和宽容,父亲在困难时期的搀扶与呵护,可能是我这一生都不可能亲历的。园里的菜蔬,从下种到开花,从施肥到浇水,从挂果到收获,别人看到的是果实——菜蔬一年中最华美的段落,自己经历的却是风风雨雨,从发芽、结果到枯萎,它们坚持的是同一块土地。好比萝卜和白菜,在冬天的菜园,它们相互温暖着。经霜的白菜才有甜味,冬天的萝卜顺气通窍。一年的相守一冬的搀扶。从种子开始,他们就注视、鼓励、呵护、疼惜。

卷心的白菜,粗壮的萝卜,冬天的菜园。我看到了婚姻的美好的模样。

二、母亲病了

书名人名如残叶掠空而去,/见了你才恍然于根本的根本。——袁可嘉《母亲》

母亲早就病了。一开始,母亲不觉得是回事,当她终于觉得是回事后,看着我们不安的眼神,自己却说,不要紧,开了春,天气转暖,那时候的胳膊就会有劲了。

2004年冬天,母亲的手明显地不听使唤了,胳膊上的肌肉干瘪得像秋后的茄子。母亲开门时,还得用膝盖顶着手臂,有时实在打不开,就在楼底等我下班。母亲的手几乎成了摆设,筷子都拿不好,只好用汤匙,好像手已经不属于她自己的。我说的是已经,很沉重的一个词语。谈恋爱时,女友说我的鞋垫好看,我便打电话回家,央母亲以最快的时间扎一双鞋垫,母亲说没有活还快一点,我说不是入伏了吗坡里哪有那么多活。母亲的手,早就属于锅碗瓢盆春耕秋收。

母亲是肌肉萎缩。那年夏天,当时父母还在妻子的单位,一所乡镇卫生院,父亲买菜,母亲做饭。每天接送女儿上幼儿园外,父亲还用自行车带着母亲去附近的一个村庄干些加工活,把大蒜掰开去皮,三毛钱一斤,人家说,“十斤葱干不了一斤蒜”(按时间算)。把大蒜浸泡在水盆里,再硬的蒜皮也绵软了,一天下来,母亲满是黑色斑的手也变得又白又肿,手上的皮一揭就掉。一天干活晚了,两人急匆匆地往回赶,在一个拐弯处,母亲从自行车的后座上滑了下来,跌伤了右手,几贴膏药打发了。疼了一些日子,用左手料理家务,右手自然帮不上忙,可后来左手也不灵活了,以为是母亲累的,就一直贴着膏药。一个人是靠双手来衣食的。母亲最起码的物质生活受到了影响。我握着母亲肌肉松垮垮的胳膊,说:“娘,咱好好治治吧。”“咱不是刚买了房子嘛,你还得还贷款啊。”“娘,我有钱,我不是还写文章嘛。”

我们离不开母亲的手。我这人向来软弱。记得上小学时,有同学逼着我直直站立,然后他从后面飞跑过来,按着我的肩膀一跃而过。有一次他准备动作没有做好,结果把我压在了地下,他说是我使坏,让他出尽了洋相,便用拳头打我。回到家一见母亲,我再也忍不住内心的委屈,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淌下来,对,是珠子断了线,我的小学作文就是这样写的。母亲搂着我,左手轻轻拍打我的脊梁,右手抚摩着我的脸,那手掌柔软温暖,放在我的鼻梁上,就像一块软软的海绵,吸着我的泪水。等我抬起头,看到母亲在擦自己的眼泪,然后她去了我同学家。我拽都拽不住她,她的手真有力量,一下子就把我挣脱了。温顺的母亲也有倔强的时候。

母亲的手没有了力量,我不知道我还能不能独立面对生活的重压。失去了一种爱抚,也许我的眼泪会在心中发霉。我们从县城医院开始,一直到北京天坛医院,开始了漫长的求医之路。在县城,打听到一个偏方,用熬好的中草药热敷,然后是重复做1000次的扩胸运动。母亲累了,父亲就和她一起做,像个很称职的小学体育老师,悄无声息地,在一个逼仄局促的单元楼,开始了一场生命的赛跑,追赶着母亲跑远的一些力量。几天下来,母亲的手指肿了,红通通的,像冻坏了的胡萝卜。有一次刚上班忘了拿一本书,就赶回家,一开门就看见母亲蹲在厨房里,用两只手托着一个扁豆,用牙齿咬着,咬去扁豆丝。忽然见我进来,母亲显得很慌乱,仿佛我窥见了她的秘密,慌忙把扁豆撂下,把菜盆用脚蹬到一边。这样的午饭,我们怎么咽得下去。我开始登陆一些网站,搜索一些关于重肌肉无力的信息,不少亲友也帮着查找,企图一网打尽,终于找到了北京的一家中医院。

妹妹把母亲拽回老家,求神问医,那神婆说,这病治不好,是神经炎,多吃维生素B吧,妹妹当时就泪流满面,在电话里还泣不成声。回家没有看到母亲。她很晚才回来,串门去了。我眼睛直直地看着母亲,想读出些什么。母亲不自然地笑了,一个孩子般的笑靥,像做了错事。我们谁也没有说话,但我能够感觉到,她什么都知道,母亲通过一个微笑,把她对生死的达观表现得淋漓尽致。那微笑,真像是在安慰我。按照网上的路线,去北京那所医院取了一个月的中药。觉得既然大老远来了,就弄个明白吧,去了北京天坛医院。女医生端着母亲的胳膊看了半天,像是在确认一件出土文物的具体年代,然后径直问我:“你知道霍金吗?就是那个科学家。”我慌不迭地说知道知道,也许是脸黑的缘故,母亲一脸的平静。会诊结果出来了:运动神经元病。有医生说,毛主席晚年得的就是这个病。母亲笑了。

回到家,和妹妹商量,还是让母亲和父亲住在一起吧,也好让父亲给母亲熬药。母亲还是担心我。我说我没事,这些年我一个人在城里不是很好吗?拗不过,母亲去了父亲看大门的小厂。母亲从来没有喝过中药,引起了反应,肚子拉稀,体力一落千丈,整个人瘦了一圈。暑假,我岳母来了。等了两天,父亲还是脱不开,母亲只好一个人回来,其实岳母已经走了。我一进家门,很高兴:“娘,你自己开门进来的!”结果,母亲哭了:“在厕所里解手……没有台阶下……站不起来了……就从里面爬出来了……”那么有韧性的母亲还是没有抗拒了疾病的反复折磨。我强忍着泪水,硬是让它停在半路。“娘,咱慢慢治,起码不让它发展。”说着说着,我进了卫生间,水龙头哗哗地响着。

很长一段日子,我不读书不写作。我知道一坐下第一反应就是母亲病了。这是我绕不过去的一个主题。我在网上建了几个网页,然后把自己的文章一篇篇放进去,每天数自己的点击率和回帖数,很有成就感的样子。有人问,最近忙啥?我想出书,献给我的母亲,想法浅薄低俗,却很真实。我想让母亲为我骄傲。有时傻傻地想,如果母亲真的离开了我,我的这些成就,还有谁会欣赏,有谁会发出舒心的微笑。她创造了我的生命,可我有足够的力量拽住母亲的生命吗?

上一篇:夸一夸边疆建设者作文400字下一篇:区别企业建设与企业文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