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时节话粽子散文

2024-07-05

端午时节话粽子散文(共5篇)

端午时节话粽子散文 篇1

端午时节话“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它与春节、中秋节、清明节并称中华四大节日。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

五、重

五、端阳、中天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似的。

端午节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习俗。在先秦时代,人们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因此,在端午这一天,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成为习俗。

到春秋战国以后,每到这一天,我国的很多地区,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也有在端午时贴“午时联”,它的作用和灵符一样,有的内容为:“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

端午节大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各地说法不一。但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说法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

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出生在湖北秭归县三闾乐平里。约生于楚宣王三十年(前 340)卒于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 278),享年 63 岁。其故里据史家记载和传讲,在地处长江西陵峡中部的今秭归县境内。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引袁山松《宜都山川记》载: “ 秭归,盖楚子熊绎之始国,而屈原之乡里也。原田宅于今俱存。”“ 县东北数十里有屈原故宅,虽畦堰縻漫,犹保屈田之称也。悬北一百六十里有屈原故宅,累石为屋基,名其地曰乐平里。” 由于他学识渊博,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楚怀王时曾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他主张对内“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对外“联齐抗秦”,实现一统。然而,他的政治主张却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由于屈原不愿意随波逐流,他的精神极度苦闷,披发行吟泽畔。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感人肺腑,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城。屈原想到国破家亡自己已报国无门,美好的政治理想已完全破灭,心如刀割。政治上的失意、精神上的摧残,国破家亡的现实,超过了他忍耐的极限,但他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顷襄王二十一年(前 278)夏历 五月初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断然怀石沉江以身殉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历代诗人和群众景仰屈原的品质叹慕屈原的文藻,自贾谊开以诗祭屈原之先河后,历代骚人墨客吊屈原的佳作累出不穷。又如太史公司马迁《史记》云:“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竦;濯淖于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皎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852 年,维也纳皇家科学院的报告用德文发表了《离骚》和《九歌》。离此事 100 年后的 1953 年,屈原被推崇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他的诗作更是被翻译流传到世界各地。至今还是唯一的一位炎黄血统的世界级文化名人。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当地的百姓想起这是屈原投江一周年的日子,又划了船把竹筒子盛了米撒到水里去祭祀他。再后来,他们又把盛着米饭的竹筒子改为粽子,划小船改为赛龙船。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为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我国许多地方举行规模宏大的龙舟竞渡,风格独具,热闹非凡,堪称中国一绝。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在《隋书·地理志》中已有记载:“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唐刘禹锡《竞渡曲》自注:“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沼屈之义。”龙舟竞渡,不仅是一项历史悠久的端午节民间娱乐活动,而且也是一项传统的体育活动。今举唐代诗人张建封的《竞渡歌》: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

这首诗形象地地描绘出了龙舟竞渡的恢宏画面。气氛的热烈,比赛的紧张,尽跃纸上。古代龙舟也很华丽,元人王振鹏所绘的《龙池竞渡图卷》,图中龙舟的龙头高昂,硕大有神,雕镂精美,龙尾高卷,龙身还有数层重檐楼阁。划龙舟这一活动也先后传入日本、越南及英国等国。

唐宋以来粽子成为举国上下最流行的节日美食和馈赠礼品,不仅家家争做,而且市场上也出售各种各样的米粽。唐玄宗李隆基吃了一种名为“九子粽”的粽子后,还写了赞赏“九子粽”的诗句:“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节日期间供祭神佛和祖先也都用米粽。1700余年来,我国地域辽阔,粽子的花样繁多,有四角粽、牛角粽、枕头粽等形制较为普遍,里面包的容更是花样繁多:火腿粽、碱水粽、鲜肉粽、红豆粽,甜的、咸的、辣的、酸„„不胜枚举。随着华人文化在世界各地传播,把“粽子”这种食品也带到世界各地。成为广泛流行于世的传统食品。这一天,孩子们欢唱着端午节的民谣,乐得手舞足蹈。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蘸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端午节,不仅民间重视,宫廷也同样重视。身为天子的唐明皇也写诗《端午》: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悬钟馗像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传说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也有一些地方把端午节看做是纪念伍子胥或纪念越王勾践及孝女曹蛾的活动。民间还编出了有关端午节的谚语:

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松。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未食五月粽,破裘毋甘放。未食五月粽,寒衣勿入栊。未食五月粽,寒衣未入栊。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杠,食过五月粽,不够百日又翻风。

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诗:“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 宋代欧阳修以词颂端阳: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松。等闲惊破纱窗梦。

我国北方没有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但是,历史上辽国的契丹族将士和金国女真族将士,都有端午节日射柳、骑马击球的传统竞技。《金史·礼志》:“金因辽俗,重五日插柳去地约数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驰马前导,后驰马以无羽横簇箭射之。既断柳,又以手接而弛去者为上。断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每射必发鼓以助其气。”至明代,马球仍流行。《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

驰马射柳是于端午清晨,先设棵棵小柳树于校场,将柳树干中上部削去青皮一段,使之露白,作为靶心。然后赛者依次驰马拈弓用无羽横镞疾射削白处。比赛获胜名次是:射断柳干后驰马接断柳在手为胜,断柳而不能接到手中者为次,另外射中非白处,或射中削白处却未断柳者与未射中者一样均为负。这种节日竞技实际上是一种很好的军事技术的训练,相沿成习,直至清末。至于骑马击球是在马上执鞠杖,杖头如偃月形,兵分两队争击,射门取胜,和现代马球相似。

明清时期,端午节也同样受到重视。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清嘉录》云:“(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银丝制为繁缨、钟、铃诸状,骑人于虎,极精细,缀小钗,贯为串,或有用铜丝金箔者,供妇女插鬓。又互相献赉,名曰健人。”

在京城里,端午节从五月初一开始,持续到五月初五。除了吃粽子,插蒲艾,还讲究吃五毒饼。五毒饼是人们为端午节特制的一种圆形糕点,上面印着五毒(蛇、蜈蚣、蝎子、蜘蛛、蟾蜍)图案。据说吃了它可以增强抵抗力,灭虫免灾。京城里还有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人们认为蛇、蝎子等害虫可由雄黄酒破解。大人喝完雄黄酒后,还要蘸着雄黄酒抹在孩子的耳朵、鼻孔处,以驱邪避害。五月初五这一天,妇女要佩戴红绒花,到正午时分要把红绒花摘掉,扔在路边,名为“扔灾”据说这样就可以扔掉身上的晦气。这一天,女孩要在胸前别上“缯子”,可以驱邪避恶。男孩则在颈上挂一个葫芦,里面装着五毒,意思是“收”了五毒。从五月初一开始,家家都要在大门上贴上鬼王钟馗、祛瘟之神孙天师的画像。等到初五,人们要用毛笔蘸着朱砂给他们点上红色的眼睛。称作“朱砂判儿”。

辽西的端午节,家家都很重视的。挂艾蒿、叠葫芦、缝香囊、吃粽子是乡亲们最主要的过节形式。在我小的时候,每到端午节前夕,家家都用红纸叠起小葫芦,准备在端午这天早上挂起来,还将艾蒿在屋檐上,大门上,远远看去,绿色的树叶,红色的葫芦随风飘荡,给偏僻的乡村,增加了勃勃生气,使我至今难以忘怀!记得我在小学念书时,手工劳动课还专门学过折叠葫芦呢!

小时候,端午节的前几天,是母亲最忙碌的时候,记得妈妈在节日前的几天开始准备包粽子,上午把糯米晾一晾,拣一拣,淘一淘。粽叶用开水焯一下,再用清水洗洗,就泡在大盆里备用了。粽子叶是竹叶,要到市上去买,也有仔细的人家,将用过的旧粽叶洗干净,晾干后存放起来,第二年再用。米,多用小黄米、大黄米,也有用糯米的,还有用黄米、糯米两掺的。包好之后,把粽子结结实实的摁在大锅里,注满水,盖严锅,就可以烧水煮了。煮熟之后,还要放在一个冷水盆中,剥去外皮之后,放在盘子里。吃的时候,多蘸红糖,也有蘸白糖的。全家边吃边论,其乐融融。母亲还要准备好五彩丝线,文人的话叫“香丝系腕”,五彩丝线不是五彩缤纷的花色丝线,而是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丝线合并成的缕索,内心里总是觉得很漂亮,这五彩线要到端午节后第一场雨扯下来扔到水里,说真的,我真有点儿舍不得。(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以后相沿成习,直至近、现代。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记当时风俗:“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续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其中唐宋时,更有宫廷赐大臣此种节物之事。史载唐代宗兴元元年端节,宫廷曾赐百索一轴。又《宋史·礼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节日戴以入。”)还要制作香囊,就是用布绣成各种式样的荷包,先将红色的布裁剪出要做的香囊基本外形,在里装上“香草”,再用针线缝好,之后,在香囊的一端缝一条佩戴用的细绳儿即可。端午的早上,母亲要早早起来,将五色花丝线索缠在孩子们的手腕上、脚腕上,脖子上还要挂上彩线系的小笤帚,寓意是扫除灾祸,除此之外,还要给孩子们佩戴香囊。和小伙伴一起玩的时候,大家要相互比较,看谁的母亲手艺更高。

挂艾蒿代表招百福,艾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挂艾草于门,《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是由于艾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五月文含艾油最多,(此时正值文生长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们也就争相采艾了。除采艾扎作人外,也将艾扎作虎形,称为艾虎,《荆楚岁时记》注文云:“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取戴之。”

采集艾蒿是需经验的,艾蒿叶子稍圆一些,背面是灰白色的,具有香气;水蒿叶子尖细,背面发绿。如不注意,错将水蒿采集回来,惹得全家开怀大笑。

原葫芦岛市委书记胡国庆所作的《山村端午》: 风吹葫芦桃枝扬,端午山村着新装。滩头顽童戏海水,室内老翁烧艾汤。秀姑口唱情歌笑,红嫂鬓插野花香。风山更比孤山美,青杏红时好还乡。

这首诗全面地展现了辽西地区的端午风俗,宛如一幅乡情乡音的水墨画卷,在辽西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

现在,辽西地区城市里的端午节也很热闹。节前七、八天就有出售各类民俗饰品的:各式各样的葫芦、各式格样的笤帚、各式各样的荷包,将端午节打扮的多姿多彩。现在农民的商品意识曾强了,配合端午节的民俗,早早用车子将艾蒿运到城里来出售。一般市民,也无需自家包粽子了,卖粽子小贩满街,摊床连连。端午节于2008年被首次列为法定假日,游园的、逛街的人山人海。在浓浓的亲情中,在和煦的暖风中,人们尽情享受生活的欢乐,接受文化的熏陶。

近些年,虽然进入现代化的时代,但在中秋节来临之际,人们在用手机传递“福音”的同时,仍相互祝愿:“端午节快乐!”

尽管屈原离开人间几千年了,但人们对他的崇敬与怀念有增无减。在秭归,每年都在端午节期间隆重举行公祭屈原的活动,从南北朝一直延续至今。所谓公祭,就是由官府出面组织的祭屈大典,为区别于民间祭祀而称为“公祭”。头端午,即屈原投江殉志的这天,在屈原祠前,用松柏、艾叶扎成大型祭坛,将蒸熟的全猪全羊、瓜果点心及粽子献于屈原灵牌(或塑像)前,巨大的挽幛上篆书“屈原(三闾)大夫魂兮归来”。在婉转凄切的鼓乐箫声之中,主祭如歌如吟地读着歌颂屈原美德的祭文,百姓则依次向屈原牌位(或塑像)叩首焚香,祈求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作为屈原的故乡,秭归人对屈原的缅怀之情甚浓,纪念的方式也胜过其他地方。秭归有三个端午节,分别为农历五月初五“头端阳”、五月十五“大端阳”和五月二十五“末端阳”,端午节的热闹气氛一直要持续一个多月。

2008年 6月6日,农历五月初三。今年是端午节被列为法定节假日之后的首个端午节,秭归作为端午节文化的发祥地,捧出端午文化大餐祭屈原,举办了2008中国秭归端午文化节,掀起了万民祭祀的热潮。通过公祭屈原、龙舟展演、游江招魂,端午诗会等一系列活动纪念屈原。

祭祀台位于屈原祠山门前,用艾叶装饰而成,以雄壮的三峡大坝为背景。屈原铜像立于台中央,两旁的招魂幡上用小篆书写着“三闾大夫魂兮归来”几个大字;祭祀台上供奉着屈原的灵位,猪头、羊头、水果等祭品,祭祀台前置白龙头一个,香炉、菩垫若干。

6月6日上午与三峡大坝仅1公里之遥的凤凰山上,数千名屈乡儿女着素服,诵楚辞,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悼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三闾大夫,屈平灵均,诞于秭归,仕楚于郢。辅怀王兮图强国;联齐晋兮抗暴秦。乌鹊纷噪,宵小干政;丹凤钳口,孤忠远行”„„上午8:30祭祀仪式正式开始。三峡大坝上游的凤凰山下,锣鼓喧天,彩球飘飞。龙舟赛在徐家冲港湾龙舟训练基地拉开帷幕,开幕式上举行了隆重的游江招魂仪式,“大夫啊,大夫啊,你回归故里哟,故乡的人民想念你”苍凉的招魂曲在江畔声声响起,游船上游江招魂结束后,来自河南以及我市各县市区的16支龙舟代表队展开了激烈角逐。全场肃静,炮乐声起,鼓响金鸣。面对着屈原的塑像,身着素服的人们依次上香、摆放供品。在婉转凄切的鼓乐声中,屈乡儿女齐聚祭坛前,上香、跪拜、叩首,表情神圣而庄严。随后,身着白色孝服的主祭人,悲壮地诵读歌颂屈原美德的祭文,一切显得庄严肃穆,全场人员大为所动,全体肃立,面向灵位深深三鞠躬„„

下午,在凤凰山古民居内举行了“端午骚坛诗会”。诗会上,来自武汉、宜昌同骚坛诗社的诗人们同台唱和。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意气风发的青年人,还是骚坛诗社的“泥巴腿子”,都满怀深情地缅怀屈子。“屈子华章万古青,骚坛诗社千秋吟。遗风牢记忠魂志,故里高扬爱国音。”

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一个有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的楚国官员,一个富有哲学思辨的思想家,一个关注百姓疾苦的父母官,一个使《楚辞》熠熠生辉的爱国诗人,死后,他的精神、灵魂深深地融入端午的民俗中,永远活在中国百姓的心中。有了屈原,才有了“端午”这一绵延久远的历史文化,才有了端午粽子飘香„„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伟大源于崇高,崇高源于博爱,博爱源于无私。无私才能无畏,无私才能无悔。屈原的辞赋,屈原的精神,鼓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端午节历经两千年的历史变迁,已成为中华民族中的一种文化源流,集饮食、体育竞技、卫生防疫于一体,受人们重视,被人们喜爱,成为凝聚人心、凝聚民族感情、传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一种文化象征。端午节从2008年起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端午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让我们在怀念、祭祀的同时,将他的精神发扬光大!

端午时节话粽子 篇2

五花八门的粽子

粽子的形状也因地区不同存在很大的差异,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作为祭品的粽子多做成角形。此外,还有三角形、四角形、方形、宝塔形、枕头形、圆棒形、长形等各种形状。

虽然传说中的粽子起源于湖南汨罗,但全国乃至全球各地都有不同地方特色配方与口味的粽子。总体来看,配方不外乎主料糯米与其他荤类及素类食物的搭配,荤类食物辅料包括猪肉、火腿、腊肉、蛋黄、海鲜等;素类食物辅料有红枣、桂圆肉、葡萄干、莲子、板栗、红豆、绿豆、槟榔芋、甚至各种泡菜、水果等。在口味上则有原味、甜味、咸鲜、咸酸甚至辣味粽子。

健康吃粽快乐过节

粽子的主要原料为糯米,也称江米,主要包装材料为天然粽叶。制作起来也不复杂,先将优质糯米用温水浸泡2~3个小时至透,捞出滤干水分。把粽叶放水里煮,水开10分钟后即可取出,冷水洗净,剪掉两端多余部分后滤干。小棉线剪成长约20厘米的段。将粽叶折、卷成各种形状,用糯米充填其间包好并用棉线捆绑牢固,松紧适宜,然后逐一放煮锅中加水盖过粽子。急火煮开15分钟后翻动一次,再改慢火煮1小时即可。

1.粽叶的选择

粽叶以当年生且在夏至后立秋前采摘的“伏箬”为佳,箬叶中含天然挥发性植物香料物质和抗菌抑菌物质,对保证粽子的清香和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箬叶中许多矿物质元素如锌、硒、锗、钙、钾、镁、硅、铁等营养素对健康有益。

提醒:警惕返青粽叶。即不法商贩将颜色不鲜亮的多年老粽叶用工业硫酸铜浸泡后冒充本色优质粽叶。

鉴别要点:一看,原色粽叶外表颜色发暗发黄,“返青粽叶”则呈均匀的青绿色,且表面鲜亮。二闻,原色粽叶包制的粽子煮熟后会散发出粽叶的清香,“返青粽叶”煮熟后粽子不但香味不浓,反而有淡淡的硫磺味。三煮,原色粽叶包制的粽子煮好后,煮水会呈现淡黄色,而“返青粽叶”的粽子由于经过化学处理,颜色会比较稳定,加热后,煮水会呈现淡淡的绿色,如果绿色较明显,则说明化学原料的含量很高。

2.糯米不能过食

中医认为,糯米性温、味甘,入肺、脾经,是一种温和的滋补品,有补虚、补血、健脾暖胃、止汗等作用,特别适用脾肺虚寒者。也就是说糯米是有益肠胃功能的,但食用方法仅限于单用糯米或配以红枣、山药等熬成薄粥的食疗而非粽子的形式,而且需要长时间慢慢调理,否则事与愿违。

根据配方不同,粽子的营养成分存在较大差别。但从其主料糯米的成分来看,每百克糯米热量350千卡,蛋白质7.3克,脂肪1克,碳水化合物78.3克,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其他营养素的含量与普通大米相近。所以,我们吃粽子时,一定要将粽子当作主食的一部分,每次食用1~2个足够,切勿过多地食用,否则将带来一系列的营养与健康问题。糯米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为支链淀粉,极易被水解成葡萄糖,进食后的血糖升高水平较普通大米饭高得多,其中短粒糯米又比长粒糯米更高,故糖尿病患者尽量少吃或不吃,即便要吃也要尽量选择与莲子、板栗、红豆、绿豆、山药、芋头等辅助原料搭配的粽子。

粽子特别是加有油脂、精糖、猪肉、坚果等辅料的粽子,其热量都较高。一个约250克的肉粽热量可达400~600千卡,相当于一个正餐提供的热量。过量食用会增加胃肠负担,造成消化不良、反酸、烧心、腹胀、便秘等,特别是有胃肠疾病或胃肠功能不好的人及儿童、老年人。肉粽子和加有猪油配方的粽子所含脂肪、胆固醇较多,患有高脂血脂、冠心病的人吃多了,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血流速度,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选购粽子有窍门

端午时节话粽子散文 篇3

端 午 时 节 话 端 午

活动意图: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一种积淀型文化,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民族精神。我们今天的许多传统节日与文化都是传统文化的凝结,都有着特定的思想内涵,而端午节又是我国盛大、热闹的传统节日之一。在年轻人越来越喜欢过洋节日,而冷淡了传统节日的今天,在看到有报道说韩国准备把端午节申报“世遗”的今天,在有一次我问学生清明节是哪一天学生却答不上的时候,作为炎黄子孙我认为有必要对端午节这个主题展开探究,促使学生通过本次活动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习俗等,一激发学生热爱传统节日和民俗的思想感情。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等特征,了解传统节日端午节及其它的习俗、文化。

2、通过与社会接触,增强社会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协作精神,学会收集和整理信息。分享合作与交流的快乐。

3、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4、了解粽子的多种制作方法,并学会其中的一种制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活动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激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个文明的古国。下面欣赏一段画面,想一想是关于哪方面的内容。(学生观看过春节的录象)师:刚才这个画面是中国的哪个传统节日呢?生:过年、过春节。师:不错,这是我们中国最盛大、最热闹的节日——春节。那么大家知道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吗?各是什么时间?生: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腊月三十除夕、五月初五端午节、四月五日清明、正月十五元宵节。(注:要分清是农历还是阳历)师:每个传统节日你家是怎么过的呢?吃些什么呢?生:春节串门走亲戚、中秋节全家团圆吃月饼------师:在过两天就是我们中国传统的什么节?生:端午节。师:那么大家对端午节的习俗、传说等又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端午时节话端午。

二、反馈收集、采访的情况

师:上次老师让你们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并把这些资料整理在自己制定的表格中,不知同学们完成的怎样?与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成果吧!

1、学生汇报交流:

(1)端午节习俗组汇报。a、采药。b、沐兰汤。c、饮蒲酒、d、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e、采茶、制凉茶。f、挂艾草、菖蒲、榕枝。g、躲端午。时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h、端午雨时民间岁时占验习俗。俗信端午节下雨,不吉;反之则吉。此种俗信在宋代即已存在。i、另外我们当地习俗有门口挂艾草、屋内放置烧着的凉茶火盆,用以躯蚊。采好凉菜以备盛夏饮用、吃螺丝、早晨给家中的小孩煮平安蛋。

(2)端午节由来别称组汇报。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其实向来都说法不一。有些人都将它视为是纪念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的爱国诗人屈原。有人说,这一个节日在古代,是一个消毒避疫的日子。根据文献上的记载,以及历代相传流行下来的许多端午习俗,五月被视为“毒月”、“恶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这一天便流传了许多驱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习俗如:插蒲子艾叶、喝雄黄酒、祭五瘟使者等。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

(3)端午节传说组汇报。a、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b、迎涛神,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c、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d、恶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e、夏至。f、纪念女诗人秋瑾。

(4)端午节饮食组汇报。①吃粽子。本地的粽子大约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纯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既碱粽),蒸熟以蘸糖吃。另一种是肉粽,馅心以小枣、果脯肉为主。第三种是豆沙粽,绿豆红豆都可。②饮菖酒、雄黄酒、朱砂酒。

(5)端午节庆祝活动组汇报。①划龙舟 龙舟,与普通船只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桡手人数不一。如广州黄埔、郊区一带龙船,长33米,路上有100人,桡手约80人。南宁龙舟长20多米,每船约五六十人。湖南汨罗县龙舟则长16—22米,挠手24—48人。福建福州龙舟长18米,挠手32人。龙船一般是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头的颜色有红、黑、灰等色,均与龙灯之头相似,姿态不一。②打马球。③斗草之戏。④射箭。(6)端午节诗词组汇报。

端午日赐衣(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7)端午节对联组汇报。

堂前萱草舒眉绿;石上榴花照眼红。结艾钗头轻战虎;夺标船首惯成龙。绿艾悬门漆藻彩;青蒲注酒益芬芳。

(8)端午节佩饰组汇报。健人,旧时江浙一带端五时妇女的一种饰物。一般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形状为小人骑虎,亦有另加钟、铃、缨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妇女发髻,也用以馈送。豆娘,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艾虎,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画额,时端午节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可打乱顺序,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现相应的视频资料)

2、师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汇报老师真是受益匪浅,增长了不少知识,那么能告诉老师这些资料是怎么得来的吗?生:上网、看电视、看书、看报、问别人。师:的确,获得知识的途径有多种多样,看大家已经掌握了不少学习的本领,老师真替你们高兴啊。

三、动手操作:包粽子

师:是啊!再过两天就是端午节了,可是我们有的亲人(父母在外打工),儿时伙伴身在异乡读书,还有四川汶川地震受灾的同胞们,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不能与亲人团圆过端午,那就让我们一起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包粽子来送给远方的亲人、朋友、同胞好吗?

1、让一学生介绍必备材料:粽叶、绳子(如棕条、竹条等)、馅料。

2、师示范包粽子,并强调注意事项。

3、师生共同包粽子,师进行相应的指导。

4、作品展示。

5、课堂延伸。师:每逢佳节倍思亲啊!手捧着带着浓浓粽香的粽子,你想把粽子送给谁呢?最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生自由表述。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徜徉在飘着浓浓粽香的中国传统节端午节中,通过大家的汇报交流,还学到了许多的知识,掌握了不少本领,可谓是满载而归。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啊!作为炎黄子孙应该牢记民族精神,并把它发扬光大,再过两天就是端午节了希望大家过个愉快、祥和、有意义的节日,也希望大家过好每个中国节。作业(选择其中一项完成):

1、把这次活动的感受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2、出一份有关端午节内容的手抄报。

3、把这次活动掌握的知识回家说给爸爸妈妈听。

附:

1、板书:

春节、元宵节(正月十五)、清明(4月5日前后)、端午节(五月初五)、七夕、中秋节(八月十五)、重阳节(九月处九)

2、表格:

收集调查采访表

小队

我们的课题

我们的成员

组长

成员

我 们 的 研 究 内 容 和 方 法

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

负责人

1、端午节的习俗组:古时人们过端午有哪些习俗?现在过端午又有哪些习俗?保留了哪些,为什么会这样?„„

2、端午节的传说组:与之相关的传说„„

3、端午节的食俗组:端午节食品的种类、所食东西与端午节的关系、端午节食品的材料、端午节食品的制作过程、端午节的食品是否受人欢迎„„

4、端午节的诗词、歌谣组:历朝历代有哪些跟端午节有关的诗词、歌谣;谁写的?内容怎样?表现出什么?„„

5、端午节的由来组:端午节的时间由来、它的意义

6、端午节的庆祝活动组:端午节活动的种类、端午节活动的意义、具体的活动过程„„

7、端午节的佩饰组:有哪些佩饰、材料、有什么作用

端午粽子散文 篇4

犹忆起,儿时的端午,是比较隆重的,那节日氛围是早早地就渲染出来了的。

刚进农历五月初,大家就忙着去买糯米,打苇叶,跟别人打听或者自己踩点,弄清楚哪一处的芦苇荡比较茂盛,哪一簇没有被扫荡过。苇叶要选宽大鲜嫩的,无虫眼无裂缝,无蛛丝缠绕的为上佳,事先备好刀剪,箩筐,约好日期地点,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就出发了。

那时小,也是没有意识到自己贪大贪多而自顾自折断了一根根长势正好的芦苇,而主人家也会在这几日集中守护。倒不是吝啬那几片苇叶,还是允你采的,甚至就伴在你旁边陪你采摘,知道不是主人有那闲情逸致,他是怕这一拨又一拨的猴孩儿,不知道护着点长势正好的芦苇,折断了一根就是钱啊,主人再不积极点,所到之处必定是惨不忍睹的,所以,每每遇到屡教不改的主,主人真的会黑了一张脸赶你出去的。

即便这样,也是无人计较的,换一片无人看顾的芦苇荡,继续我行我素,被锋利的苇叶边拉伤了手指,身上落满了老树上掉落的杂质,被不知道的漂浮物整的浑身发痒都抵消不了采苇叶玩耍的兴奋。

苇叶采回去后,先修整,清洗,再用大锅开水滚过,把干枯的稻草浸水泡软作为捆粽子的扎带。接下来就是选米泡米了,一般都是用比较大号的盆子接一些清润的地下水浸泡,那是用机器钻了好几十米的地下水,清洌,甘甜,无污染。多少糯米浸多少水,多长时间正好可以起包,印像中都是凭感觉来的,因为从来也没见老人去称米、量水,也没见定点、计时,可每一次都搭配的恰到好处,专门去问过奶奶,也问过老妈,她们都是笑而不答。

糯米是家乡特产长形的颗粒,口感香醇厚重,但若论软糯可能要拉下南方雨水丰沛的地方一大截,也是源于土质的关系,我们家乡地处国家东部偏南,多数沙质土地,土壤不蓄水,雨水是一直往深处渗透的,所以不适合种植水稻,还有一种就是粘土地,粘土蓄水但是不透气,种植的水稻就是我们经常食用的那种,粗糙,干瘪,口感差,价钱还不便宜,这都是源于特殊的土质造成的。

粽子内馅的料,多以自己的口味调制,蜜枣,花生,红小豆,咸蛋黄,蜡肉,鲜肉,火腿丁等等,是麻辣甜香,各味俱全,而我们在帮家长打下手的同时,自己创新了一种纯白米不放馅料用一片苇叶包裹地扁扁的三角形小粽子,恰好可以一口吞,出锅蘸上细碎的绵白糖,那滋味真叫一个好,甚至盖过了老妈最拿手的硕大四角形鲜肉蛋黄粽子,当然,这些都是奶奶到了另一个世界后的事情了,在此之前是没有这条件的。

还有最经典的一款就是商贩沿街叫卖的竹筒粽子,内填五色江米、枣、花生、黑芝麻等,竹筒是青色的细条嫩竹做成的,内外打磨光滑,对半劈开,留一半做底,用苇叶或者荷叶封口,蒸好后整齐的摆在干净的木桶里,覆上用来保温的白色小棉包。有人来买,卖家会帮你打开竹筒调好你想要的口味,堆在一个精致的白磁盘内,就那么站在川流不息的大街上大块朵颐也不会有人大惊小怪。竹筒粽子颜色悦目,口感松散绵软,带着苇叶、竹叶混合的清香味,与那单纯苇叶包裹的粽子有着截然不同的风味。

还记得那卖主是一位外地老大妈,每天的黄昏时分她就会操着一口她们家乡的方言拖长音调喊:“艾,暖米,热粽子啦... ...”其实她喊的是糯米,咬字不清的喊声反而成了她的独家招牌。

其实说到底还是她粽子做的地道,选料考究,后也渐渐跻身小镇四大小吃之一,麻叶蚕豆瓣,胖子烧饼,和“刘家的胡辣汤,他们在同类小吃中味道遥遥领先。当然,在如今花样翻新的各式甜点小吃里是绝对不值一提的,但是当年带给我们却是十分的口腹满足,如今条件好了,却鲜有我们特别期待、迫不及待想品尝一种食物的冲动了,也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吧。

粽叶飘香话端午散文 篇5

回想刚刚过去的端午节,虽然我还没有吃到粽子,可鼻尖处总能隐隐闻到一缕缕淡淡的粽叶香,一副又一副和家人一起包粽子、吃粽子的画面时不时地浮现在脑海里,令我不能自已。记忆中的画面,于我而言,已经过去了很久,究竟有多少个年头,我早已没了印象。我只知道很远很远了,远得令我找不到尽头。如今,又逢一年端午到,毫无疑问,我肯定回不到过去的那些年里,可我无法忘掉早年的故事。记忆之门就在我闻到粽叶香的那个瞬间打开,昔日的一切如潺潺的溪流般不断汩汩流淌着,一切的一切依然是清晰的,和昔日相比,没有任何变化。

家乡的土地不适合芦苇的生长,因而包粽子前,先要去集市里买粽叶。每每那个时候,作为小孩的我们,都渴望能跟着大人去赶集。在临近端午的那段日子里,所有的孩子都非常听话,大人让做什么就做什么,一句多余的话都不会说,往往还会嚷嚷着要干活。等到赶集的日子,我们都早早起来,胡乱吃过饭,便跟着大人去集市。还没赶到集市上,离得远远的,一阵阵粽叶的香味就隐隐飘来,惹得我们不断吞咽着嘴里的涎水。普普通通的粽叶竟然有那么大的魔力,当年我绞尽脑汁苦想了很久,也没想出个所以然来,直到很多年以后,我才明白其中的缘由。那是因为我们对粽子太渴望了,才导致那样的结果。在曾经那段艰苦的日子里,平日里根本吃不到任何美味,所以粽子无疑是上等的美食,而粽叶又是包粽子的主要材料,怎能不令我们垂涎欲滴呢?

端午前的那段日子,街市上主要是前来卖粽叶的商贩。走在集市里,只要看到长长的粽叶,我们便会忍不住蹲在一旁小心摸一摸。一阵滑腻的感觉瞬间通过手指传来,心里不由自主地打了一个激灵,浑身上下一阵舒爽,心间别提有多么高兴了,就跟吃到粽子的感觉是一样的。等我们从大人手中接到买来的粽叶时,都会将那些粽叶紧紧地抱在怀里,好像生怕那些粽叶会飞似的。一阵阵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不时传来,惹得我们的情绪也是格外高涨的,便会跟着大声吆喝起来。

包粽子前,先要将买来的粽叶泡在装满水的盆里,然后将提前准备好的糯米、红枣、红豆等原料拿出来,稍微用水泡一泡,等到夜里,就可以使用了。那时候,不管是哪户人家,包粽子都是一家老小齐动员。大家围坐在一起,边说笑边包粽子,那场面,别提有多么的热闹。夜幕来临,无边无际的夜色笼罩着大地,天地间静悄悄的,夜空中的月亮、星星也不再说悄悄话,而全神贯注地望着那些正在包粽子的人。在昔日包粽子的那些年里,就连平日里早早休息的祖母,也乐呵呵地坐在一旁,笑眯眯地注视着紧张忙活着的后辈。包粽子要用力,要是力度不够,会影响粽子的口感,因而包粽子时都是年轻人在包,年长的都待在一旁,为后辈指点。每每那时,我也站在一旁,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眼前紧张忙碌着的大人。只见他们从泡满粽叶的盆里拿出两片粽叶,将粽叶的底部折成漏斗的形状,然后将适量的糯米、红枣、红豆等原料放入其中,再使劲压一压,之后用粽叶紧紧包成一团,用细绳缠起来,粽子便包好了。他们的动作很快,像变魔术一样,仅仅一眨眼的功夫,就包好了一个粽子。看着摆在眼前的粽子,我默默地给他们点赞,在心里期盼着自己快快长大,也参与到包粽子的行列中。

家里的大人忙着包粽子,我也没闲着,等他们的工作接近尾声时,我便开始生火烧水。灶膛里的火呼呼呼地燃烧着,我的耳旁传来热锅里开水煮沸的声音,心里早已变得一片沸腾,满脑子都是香喷喷的粽子,我不断期盼着大人们快点将粽子包完,然后开始煮。那时,夜已经深了,夜空中不时传来昆虫的睡眠声,可我依然毫无睡意,固执地待在厨房里,守护着那些摆在案板上的生粽子。等到父亲一声令下:可以煮了。我们连忙将所有的生粽子小心翼翼地倒入热锅里,然后按下鼓风机的开关,热锅里再次翻腾起来,我的心里也不断翻腾着。粽子的香味随之扑鼻而来,浸入肺腑,因忙碌多时浑身上下产生的疲惫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我边在脑海里回想着昔日吃粽子的场景,边在心里期盼着粽子能早早出锅,在我的殷切期盼下,粽子终于出锅了。

当父亲揭开锅盖的那个瞬间,我便用漏勺在锅里捞了一个粽子,直接跑进祖母的卧室里,大声嚷嚷着:“婆(陕西地方俗语,意指:奶奶),粽子煮好了,可以吃了。”可祖母依然在沉睡中,但我却像个什么也不懂的孩子似的,使劲摇着祖母的胳膊、大声呼唤着。祖母醒来后,我忙将漏勺里的粽子递到祖母的跟前,笑着说:“婆,吃粽子。”祖母从被窝里坐起来,穿好外衣,微笑着用放在炕头的小碗接过我递来的冒着热气的粽子,然后让我坐在炕上,轻轻抚摸着我的后脑勺,笑着说:“我娃真乖。”听到祖母的夸奖后,我的小脸便红了,像害羞的小姑娘一样,低下了头,抚摸着自己的衣角。祖母微微一笑,将不再烫手的粽子皮剥开,然后吃了一小口,紧接着我便听到祖母大喊一声:“太好吃了。”我忙抬起头,吞咽着嘴里的涎水,渴望也能吃到香喷喷的粽子,可祖母却没有让我吃一口的意思,只是自顾自地享用着,还时不时地发出令我难以忍受的吸溜声。我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祈祷着,期盼着祖母为我喂一口,可耳旁只能听到祖母吃粽子的声音,我的心里有点难过,眼角隐隐有了泪珠。就在那时,我听见祖母说:“快点来,吃粽子,把嘴张开,可好吃了。”我忙擦去眼角的泪水,张大嘴巴,只感觉到一块黏黏的`米团进入口中,我忙开始咀嚼起来。我不敢直接吞到肚子里,因为家里包的粽子数量有限,大多数都要用于在端午节前送礼(陕西地方民俗:大约在端午节前半个月,舅舅、姨母要给外甥、外甥女家送粽子)。这个传承千年的传统民俗,我懂,因而每次和祖母分享粽子时,我都很仔细,不敢像猪八戒吃人生果那样直接一口吞下去。但祖母往往只会吃一点点,剩下的都归我享用。

包好粽子后的那一段日子,不管是村里的哪户人家,都是一个样子——小孩跟着大人去送粽子。我非常乐意跟着父亲、母亲去亲戚家送粽子,不为别的,只因到了亲戚家,我便会从亲戚的手中接来一个粽子。不管是到哪个亲戚家里,都是那样的。在走亲戚的过程中,粽子便成为我可以独自享用的一道美食。每每接到粽子时,我总会带着期望的眼神望着身旁的父母,他们也只会微微一笑,我便明白了其中的意思。“孔融让梨”的典故,我知道。那时得到的粽子,我也要及时和家人一起分享;即便是一个粽子,也要分享。而父母是疼爱我的,往往只会接受我的心意,粽子便归我独自享用了。那些日子,每天,我都能吃到粽子,而且舅舅、姨妈送来的粽子,大多数也是我们这些孩子吃的,父亲、母亲、祖母,往往只会吃一个,就不再吃了,剩下的粽子,全部给我们这些孩子吃。那时,我们觉得自己真的很幸福。

在曾经的那些年里,每到端午节,我总会不断畅想着:什么时候才能不缺粽子吃,究竟到何年何月,我们才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时间如白驹过隙,过得很快,一眨眼的功夫,几十年过去了。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祖国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我昔日的愿望,在今日终于变成了事实。我们再也不用为了多吃一个粽子而费劲脑汁。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粽子早已成了普普通通的一道食物,只要想吃,不管在什么时候,都可以吃到;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就算直接当饭吃,也无妨。在刚刚参加工作的那年端午节,我一口气吃了六个粽子,但心间再也找不到昔日的兴奋劲了。往事历历在目,昔日的一切依然清晰如故,就跟上一秒刚刚发生一样。但过去的,终归成为了过去,永远不可能重现了。想到这些,我的眼前顿时模糊起来,泪水如断线的珠子般滴落在地,心中五味杂陈。现实就是这般的残酷,当我们得到一些东西后,相应的,也会失去很多乐趣。我很无助,唯有默默接受眼前的事实,将昔日的一切全部深深地印在脑海里,与我永远相伴。

上一篇:中坡公园小学作文下一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