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反思

2024-08-17

端午节的反思(共14篇)

端午节的反思 篇1

故事里的端午节教学反思

在此次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对当地端午节习俗的调查、查阅一些相关资料等,不仅了解了端午这一传统节日的来历和当地端午节习俗等传统地方文化,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相互帮助意识和动手能力。实践活动使教育法中规定的教育教学所引导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和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具有一定的生成性。回想这节课,我感到有欣慰的地方,也有遗憾。

一、欣慰之处:

1、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本节课是研究性学习,活动中需要收集大量的资料,并把资料筛选、整理,这样,培养了学生收集、分析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把收集、整理好的资料要创造性地展示,这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演能力。我们也欣赏到了学生丰富、生动、典型、有趣的成果,可以说是大有收获。本次综合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开放,以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全面参与,既锻炼了孩子的交际能力,又培养了口语表达能力。

2、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在探究的过程中,孩子们遇到了许多的困难,但他们都能自己想办法克服困难。如:他们为了学会包粽子,可以说是历尽了酸甜苦辣,特别是一些同学,为了学包粽子,她特请奶奶亲自指导,并多次独自训练,因此在展示粽子环节他非常有成就感。

3、体现了实践活动的特点。即:本节课具有整体性(体现了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方式,老师只是导的作用,只是平等中的首席)、生成性(随着活动的发展,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把收集的资料制成手抄报。)如此这样的生成就更有成就感,更富有成效。

4、增长了自身的知识。通过本次活动,我感受最深的增长了不少知识,真可谓是意想不到的收获。说实话原来我对端午节了解甚少,只知道这个节要包粽子、门口插艾叶,我也是在与学生一起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才深入了解了有关端午的那么多知识的。在这个过程中其实老师并不是全知全能的,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新课程,它同样也给我们教师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二、美丽中的遗憾:

1、学生在汇报成果时还过于书面化,没有真正把收集到的资料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再交流,不然就会自然些。

2、学生汇报时比较紧张、胆小。这节课人人参与,平时内向的、被动的同学在这节课中也积极主动,但他们汇报时紧张。学生现场包粽时,有个别同学不敢面对观众。

端午节的反思 篇2

关键词:激情,求知,主体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 应顺应课堂丰富多彩的变化, 借助有利因素, 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又是一年端午节, 恰逢教材中安排了《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 让人浮想联翩, 在慨叹编委的精心设计之余, 更被文中细腻的描写、淡淡的情思所感动。

一、课堂概况

上课伊始, 让小组先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在初步完成预习的基础上, 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 然后小组合作探究, 一切按部就班。各小组成员热烈地展示自己的成果, 教室内响起阵阵掌声。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本文的写作, 我不失时机地穿针引线:本课写鸭蛋产地是哪里, 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如何描写端午的鸭蛋的, 其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正当我陶醉于学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时, 一个学生突然问:“老师, 我觉得高邮的鸭蛋还不如我们家乡的红鸭蛋好呢!”这下子热闹了, 全班像开了锅, 大家又开始争论了。没想到, 学生的激情超出了我的想象, 我就索性对教学流程稍作改变, 决定以此为契机,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内容。

师:我们本地的骆马湖红鸭蛋也很出名, 那就请大家说说家乡的红鸭蛋给你留下哪些深刻的印象呢?

生:我们家乡的红鸭蛋, 颜色鲜艳, 晶莹剔透, 那种红艳艳蛋黄如同朝霞一般。

生:我们家乡的红鸭蛋, 那是白里透着红, 红里浸着油, 清香扑鼻。 (生笑)

生:我们家乡的红鸭蛋比高邮的少一个黄, 但筷子扎进去, 也会“吱”得冒出很多油啊。

生:我们家乡的红鸭蛋, 还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咸鸭蛋中钙质、铁质等无机盐含量丰富, 含钙量、含铁量比鸡蛋、鲜鸭蛋都高, 因此是夏日补充钙、铁的好食物。 (生笑)

师:没想到大家对家乡的红鸭蛋研究得很详细, 希望大家也能像汪曾祺一样, 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写篇文章赞赞家乡的红鸭蛋吧。

(以下教学内容略)

《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 这个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了解民俗, 关注民生和民间文化, 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我们所处地区正好是苏北地区, 而且端午的习俗和文中阐述的十分相似, 本地特产以骆马湖的红心鸭蛋著名, 所以本课高潮落在“家乡的鸭蛋”特点的探讨上, 以此为突破点, 激发学生的兴趣,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教学反思

1.点燃学生求知热情。

当课堂上遇到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时, 有些教师会想到将问题“转移”给学生。对教师来说这似乎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但在客观上, 却很容易营造更为积极的学习氛围。“学生是否认为这种事实很有趣, 并乐意思考它们而不只是想记忆它们, 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教师在多大程度上引发他们的好奇心, 和提供与先前知识或信念有关的思考与情境”。在这个案例中, 学生突发奇想让教师始料不及, 但教师没有浇灭学生的热情, 而是巧妙地引导学生把本地红心鸭蛋和高邮鸭蛋进行比较, 学生的疑惑迎刃而解, 同时也进行了一次乡土教育。另外, 学生又提出了新的问题, 这样的课堂总是充满着活力。学生这种阅读的兴趣可能是即时的, 也就是因为某一个特殊的诱发因素, 他们产生了某种求知的冲动和欲望。教师应当抓住这个时机, 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引发学生要表达的欲望, 引导学生敢于抒发自己的情感, 并体会成功的喜悦。教师要爱护学生这种热情、冲动和欲望, 让学生始终保持这种热情、兴趣、自信。

三、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节课, 教师先让学生对本地的端午习俗进行了搜集整理, 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充分地交流。特别是成果展示时, 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地碰撞, 教师进行“扇风点火”, 从而让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到了极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 他们在语文阅读中会产生极具个性特点的反应。课文中有学生特别喜爱的内容, 他们会情不自禁拍案叫好;课文中有学生认为重要的问题, 他们也学会“突发奇想”, 脑中生成许多问号;课文的内容和表达也许学生认为不尽如人意, 而另作构思和设计。教师应当尊重他们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指导他们正确地进行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从而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参考文献

[1]J.布罗菲.激发学习动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2]林培英.课堂决策——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及案例透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端午节的反思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端午节的由来,感受屈原等历史人物的高贵品质和崇高气节。

2.合作交流端午节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初步领会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3.反思中国端午节在传承上面临的一些问题,产生传承民族文化的愿望。

教学重点

初步领会端午节文化内涵,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教学难点

反思中国端午节在传承上面临的一些问题,产生传承民族文化的愿望。

教学准备

课前请学生采集一些路边的野草。

教学过程

一、说说端午过法,激发学习兴趣

1.在日历上查找端午节:(课件出示日历表)同学们,这是今年五月份的日历表,请你从中找出端午节是哪一天?(点击课件,圈出端午节,强调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

2.端午节简介: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3.交流:按国家规定,端午节放假一天。你们觉得这个端午节过得有意思吗?为什么?

4.小结,过渡:有的小朋友觉得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的,除了多吃了几个粽子,其实也和平时的休息日过得差不多。有的小朋友却觉得端午节过得有意思。

5.引出课题: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端午节的一些记忆,进一步了解端午节,大家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二、学习端午传说,感受故人情怀

1.引出话题: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端午节要吃粽子。那么,吃粽子是为了纪念谁呢? (课件出示屈原图片)

2.阅读,交流: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端午节和屈原”的资料,然后用一个合适的词介绍你了解的屈原。

3.小结:通过交流,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屈原身上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不屈不挠的崇高气节。

4.观看视频:走进屈原故里,你还会有新的感受。(课件播放视频:看故里、听祭歌)

5.学生交流感受,教师小结: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崇高气节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大家用各种方式来纪念他。

6.吟诵诗歌:因为屈原还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所以端午节前后,大家还会吟诵他留下来的诗歌,以此来纪念他。(课件出示并播放: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就是伟大的诗人、爱国者屈原留给我们的人生格言,让我们带着敬意吟诵一遍。

(学生吟诵)

小结:同学们饱含深情的朗诵使人动容,让我知道了端午节是一个缅怀故人的节日。(板书:缅怀故人)

7.补充介绍传说:有关端午节的由来,还有一些传说,我们来了解其中的两个。(课件出示人物图片及介绍:伍子胥、曹娥)

8.交流:从这两个传说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忠于国家、孝敬长辈)

9.小结:从端午节的传说中,我们大致了解了端午节的由来,感受了屈原等历史人物的高贵品质。我们学习他们,纪念他们,讴歌他们。人们还把他们与端午节这么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得我们的端午节意义非凡。(板书:意义非凡)

三、体验端午习俗,感受端午情趣

1.交流:两千多年来,端午节深深扎根于民间。在生活中,我们是怎么过端午节的,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呢?(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播放相关媒体资料)

2.过渡:端午节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刚才我们已经了解到了,包粽子、划龙舟这些习俗是祭奠屈原或其他古人的。其实,还有一些活动和端午节的气候特点有关。

3.了解“五毒”:天气越来越热,一到农历五月五日,这些小动物也出来了。(课件出示五毒图片)你们认识它们吗?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资料:它们被称为“五毒”。所以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被认为是一年之中最“毒”的一天,称为“毒”日。在古代,没有先进的医术,科学技术也不发达。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从身边实际出发,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驱毒辟邪除瘟。)

4.感受端午习俗:端午节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先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课件播放丰富多彩的端午习俗)

5.体验端午节活动:这么多的活动,画面中的场景又是那么热闹,我们不妨再来体验一下。

(1)出示活动内容:闻一闻、看一看、挂一挂、包一包、玩一玩。

(2)根据学生的选择,随机开展活动。

(出示相关媒体资料,根据学生的活动随机小结并板书:防病祛疫、强身健体、传递真情、品尝美味、快乐游戏)

6.(课件出示各地过端午节的图片)交流:你体会到了什么?

7.小结:一个个端午习俗,就像一朵朵智慧之花开满祖国的广袤土地。智慧的劳动人民将端午“毒日”变成了一个快乐的日子,变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的节日。(板书:五彩缤纷)年年端午,代代相传,人们追求着健康、平安的生活,延续着端午的传统,让我们在缅怀中过端午,在快乐中过端午,在健康中过端午。

四、反思端午申遗,传承民族文化

1.交流:现在,我想听听同学们对端午节有没有什么新的认识?

2.关于“端午申遗”的思考:值得骄傲的是,我们传统的端午节活动已经传到了韩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周边国家。但是,在2005年出现了这样一则新闻报道——(课件出示新闻)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

(1)说说你看到这则新闻报道后的感受。

(2)作为我国传统节日的端午节,怎么会让韩国申遗成功?

(3)我们看看韩国人是怎么做的。(课件出示韩国人保护传统文化的一些做法)你们有什么感受吗?

3.讨论如何过好端午节:

(1)媒体出示:“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批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成为中国法定假日。”

(2)辩论:放一天假是我们重视传统节日的象征。但是,放一天假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吗?

(3)小组讨论:对如何过好我们的端午节,你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4)组长汇报讨论情况。

4.小结:同学们提了这么多好的建议,如果能付诸实际行动,那么明年的端午节、以后的每一个端午节,对我们来说都是那么美好、那么富有意义。让我们热切地期待着,我国的传统节日一定会走向世界!

教学反思

端午节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刻的文化内涵。关于它的由来,也有着不同的传说,它的习俗更是丰富多彩,囊括了人文、历史、地理等多学科的知识。正是因为端午节文化内涵的深刻与广泛,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何让小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感受民间风俗的精彩,激发他们过好端午节的愿望,成为了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此,我做了一些教学尝试,收到了较佳的教学效果。

整堂课的开端,是从学生对端午节的已有认识着眼,让学生谈谈自己是怎样过端午节的,说说自己对端午节的内心感受。学生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他们对端午的认识是很浅薄的,仅仅认为这是一个吃粽子、划龙舟的节日。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为上好整堂课打下了伏笔。

在了解端午的由来时,我将重点落在了感受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不屈不挠的崇高气节上。我选择了不同的教学内容,层层递进地让学生体会屈原的高贵品质。首先是运用教材资料对屈原形成全面的认识,学生能用合适的词语概括屈原的品质,并用简单的语言介绍屈原的事迹。其次,通过媒体的播放,让学生走进屈原故里,参观屈原祠、纪念馆,听老人唱祭歌,再次感受人们对屈原的怀念,从侧面加深了对屈原的认识,从情感上理解了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崇高气节。实际教学中,学生确实被屈原的精神感染了,他们低沉的语气、忧伤的目光,都能折射出对这位历史伟人的崇敬之情。最后,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屈原留下的千古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饱含深情的咏颂后,学生进一步感受屈原的伟大。正是因为端午节与这些具有高贵品质的历史人物密切相关,所以学生在感受端午内涵时,能够较为认同这是一个意义非凡的节日。

本堂课最能够吸引学生的就是关于端午节的体验活动了。“闻一闻”“看一看”“挂一挂”“包一包”“玩一玩”等活动,从各个角度诠释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学生通过闻闻艾草的香味,知道它有驱虫的功效,有辟邪除瘟的民间说法,理解了端午节是个防疫祛病的节日;通过看一看上海苏州河上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学生感受到端午节是个强身健体的节日;通过“我给学生挂香囊”“学生互相挂香囊”等活动,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端午节是个传递真情的节日;学生学包粽子,看着不同形状和口味的粽子,又能体会到包粽子的乐趣和品尝美味的喜悦;最吸引学生的是,我和他们一起玩早已被遗忘的端午游戏——斗草,几根随处可见的野草,竟能创造出如此有趣的游戏,学生顿时明白了原来端午节是个可以快乐游戏的节日,同时也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最后,学生观看媒体,领略了中国各地的端午习俗。

通过前两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已经能体会到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有了想过好端午节的愿望。这时,正是和学生一起探讨如何过好端午节的最佳时刻。我利用“韩国端午申遗”的新闻,和学生一起反思我们在文化传承中出现的问题,也让他们感受到国家政府对于传统节日的重视,更让他们走进上海的城隍庙,看看今年民间开展的一些端午活动。这样做,既让学生看到不足,也让他们看到进步。最后,学生各抒己见,谈谈今后过好端午节的一些方法,落实行动。通过交流,我能从学生身上看到中国传统节日的美好明天,达成了这堂课的教学初衷。

这堂课,成功之处是教师深入挖掘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精心营造了童心童趣的课堂文化,用文化来浸润孩子的心灵,使学生能够担负起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任。只有这样,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在时代的变迁中继续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上海嘉定区江桥小学上海201803)

端午节教学反思 篇4

——《传统节日——端午节》教学反思

长兴县培智学校 沈剑宏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题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我把这样的理念贯穿生活语文课《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教学中。

本课为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辅读学校实用语文第九册,适应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教学。本教材由浅入深,从低到高,最大限度地补偿弱智学生的缺陷,挖掘其潜能,帮助他们生存于社会,适应社会生活,成为一名半自立社会或自立社会的人。本课为本教材第八单元第15课《清明 端午 中秋》。课文介绍了清明、端午、中秋这三个传统节日。对于学生而言,节日显得抽象很难理解,教师应积极利用生活资源,尽量展示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本课时为本课第3课时,主要教学任务是认识端午节,能说一说端午节的习俗,认识并会区分三大传统节日的习俗。

一开始,我用一张2017年5月的日历导入,让学生看看有些什么节日,这样的设计不仅自然的引出端午节,还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对学过的节日再次回顾,恰好现在正是5月,5月日历的展现让原本抽象的时间变得直观性。在教学词语: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时我充分利用视频和图片展示,特别是我校蒋镇丹老师去年端午节划龙舟的图片和视频播放,立马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的亲切感,教学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有意识的创设思维情景,把课文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感悟,加深感受。

我班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理想,在尝过粽子后,让他们说说自己尝到了怎样的粽子?A组学生要求会完成地说:我吃的是XX的X粽。B组学生要求会说:我吃的是X粽。C组学生有一个没有语言能力,能指认图片,其他两个学生会说:X粽。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设计不同的教学要求是我们培智教学的魅力所在。

根据生活实际性,我对教材进行补充,加入戴香袋、插菖蒲、吃绿豆糕和咸鸭蛋,对于我们培智学校,学生学习的能力较低,单一的一本课本是无法让学生掌握知识,即使是非常简单的知识。然而语文这门学科的重要性也就相对突出了,生活的技能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才是最重要的,随之语文这门学科也于生活自然的联系到了一起。

正常人要过生活而培智学校的学生也要过生活,要过生活就离不开语文。所以生活包括了语文,语文反映了生活。在这个注重教育的年代,我们特小将更加注重语文的学习,在生活中学语文,将学到的语文知识用到生活中,让学生掌握生活的技能,有生存的能力,培智的学生不同于普小的学生。我们学校的学生要学习的是生存,语文的重要性也就相对凸显出来,那么学习语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可以生活,生存,那么我们自然要将教学回归到生活,学生在生活中利用语文知识,这样才能融入这个社会中不会成为社会的累赘,才能让社会更好的发展。可

端午节活动反思范本 篇5

活动时间 参与人数 .5.4 40 活动地点 实到人数 中二班教室 40 班 级 中二班 100%

出勤率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篇6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调动读书的积极性。在上课一开始,我就以体现思乡情感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导入,让大家产生一些联想,马上融入一个思乡的氛围当中;在接下来的整体感知中,我则用“作者家乡有哪些风俗,为什么作者仅对家乡高邮的鸭蛋情有独钟?”这个问题引入阅读。因为关于家乡风俗生动文字浅显,所以我没有讲解,只是让学生自由朗读,在书上勾画,在读书基础上把这些风俗找出来;在总结完作者家乡端午的风俗后,我还以一些课前准备的有关端午节的小饰品,与课文介绍挂钩,提起同学的兴趣,以求营造一种端午过节的气氛,同时以此引入民俗、文化的体验。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文章出发,在自主探究这个环节中以语言为教学立足点,关注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和积累。首先引导学生朗读、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使学生深入领会文中的思想情感。接着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合作探究,体味好词好句。学生在朗读讨论后,找到了许多体现情感,以及语言特点的句子(比如:对比、字词生动、文白夹杂等)。语言离不开生活,为了让学生的语言发展得更好,我让学生在分析时先朗读,自己感受作者的情感,然后再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这时我适当地给予一些评价、点拨。比如:在体会作者对家乡鸭蛋的自豪之情时,学生找到了作者拿其他地方的鸭蛋与家乡鸭蛋那对比的句子,但分析不够到位。我提示说:“作者还有哪些话没说出来,意犹未尽呢?”教学就转入了情感体会,学生立刻融入角色,揣摸音调、神态、领悟作者的心理感受。回答到:“别的地方的鸭蛋哪里有我们高邮的鸭蛋好,还是我们高邮的鸭蛋是真正的鸭蛋。”再如,说到文章为什么引用元稹的诗句“除却巫山不是云”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引用文言诗句的作用,我结合了以前学过的《春》这篇课文,提问说:我们以前学过哪篇课文的引用使用得较好,好在什么地方?学生很快得出引用的作用:简洁、凝练。而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在这种探究、品味、互动的过程中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语言的赏析能力。

三、注重课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端午节的反思 篇7

一、《荆楚岁时记》有关端午节的来源

端午节约始于春秋战国之际。它的起源大致有四种:第一种源于纪念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 依据便是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竞渡起源之说。第二种说法是龙的节日, 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 列出有关典籍中的一百零一条记载, 推论端午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第三种说法源于恶日, 依据是《风俗通义》、《论衡》、《后汉书》等涉及“不举五月子”的内容。第四种说法是端午源于夏至, 依据是南朝宋人范晔的《后汉书·礼仪志》中说, 汉代五月五日风俗源于夏周时的夏至节。各种说法中, 民间流行最广、最有影响的是第一种。

仲夏五月最重要的节令是夏至, 《礼记·月令》记载, “是月也, 日长至, 阴阳争, 死生分。君子斋戒, 处必掩身, 毋躁, 止声色, 毋或进, 薄滋味, 毋致和, 节嗜欲, 定心气。百官静事毋刑, 以定晏阴之所成。”这段话的意思是夏至是阴气与阳气、死气与生气激烈争斗的时节, 人们在这一时段, 要保持身心的安定, 要禁绝各种情欲, 尤其是色欲;行政事务要采取“无为”的治理方式。

众所周知, 《荆楚岁时记》是以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为记录范围的。荆楚地域的广狭, 随历史时期的不同而有所变易。《诗经·商颂·殷武》中最早出现“荆楚”连称, 诗中提到殷王武丁“奋伐荆楚”的史事。《荆楚岁时记》记载, “五月五日竞渡, 俗为屈原投汨罗日, 伤其死, 故拜命舟楫以拯之。”这段记载把屈原和端午节紧紧联系在一起, 龙舟竞渡是为了救起投江的诗人而留下的遗俗。

南朝吴钧在《续齐谐记》中记载,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 楚人哀之, 每至此日, 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 长沙欧回, 见人自称三闾大夫, 谓回曰:‘尝见祭甚善, 但常患蛟龙所窃。今若有愚, 可以练树叶塞其上, 以五彩丝约之, 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言, 后乃复见感之。今人五日作粽子, 带五色丝及练叶, 皆是汨罗之遗风也。”正是如此, 端午节也因为它的人文内涵的增强而提升了它在民族生活中的地位, 而且这种历史文化传统也因为依托端午节能够持久地有效地传承。

二、《荆楚岁时记》中端午节的节俗

荆楚地域辽阔, 建国时间长久, 楚文化十分丰富, 它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最典型的就是每年五月五日的端午节, 这一本来带有楚地巫风的古老节日, 后来又演变为纪念楚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富有积极意义的节日。《荆楚岁时记》记录了当时复合南北五月习俗的端午节, 并且以纪念屈原为中心主题。节日风俗的形成过程是一种历史的积淀过程, 它是一个潜移默化、节奏缓慢的发展过程, 渗入历代人们生活方式的细微末节, 表现出一定时代人民的心理特征、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荆楚岁时记》具体描写了竞渡、吃粽子、驱邪避毒、采药斗草四个方面:

(一) 竞渡

《荆楚岁时记》记载, “五月五日, 竞渡, 俗为屈原投汨罗日, 伤其死, 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 谓之飞凫, 一自以为水军, 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土人悉临水观之。”竞渡是划船者之间的技术与体能的较量, 水军与水马作为竞技的双方在水上的比试, 在当时应该是传承楚越之地古老的水神祭祀仪式。事实上, 水军与水马的交战, 象征着阴阳二气的争斗。发展到现在, 竞渡演变为赛龙舟, 而赛龙舟也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广泛性的民间活动, 也是最富刺激性、最为壮观的活动。

尤其是在屈原的故乡——湖北省三峡地区的秭归县, 龙舟竞渡的龙船调更是别具特色的比赛, 有一整套程式和腔调。而且,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三峡地区是屈原的故乡, 是端午节的发祥地, 这儿的端午节也独立标格, 别具特色。一般地方一年只过一个端午节, 而三峡地区却习惯过三个端午节:人们称五月五日为头端阳, 五月十五日为大端阳, 五月二十五为末端阳。相传在当年五月五日, 屈原投汨罗江后, 三峡地区的人民万分悲痛, 乡亲们划着小船日夜兼程, 前往洞庭湖东岸的汨罗江寻找屈原遗体, 结果只找到了屈原的衣帽。乡亲们将屈原的衣冠接回故乡, 修建了屈原的衣冠冢。从五月初五屈原殉难, 到五月二十五日秭归人民祭祀屈原衣冠冢落成, 前后忙碌了20天时间, 从头端阳一直忙到末端阳, 从此三峡人民就以过三个端阳节的形式缅怀屈原。

(二) 吃粽子

吃粽子也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起源于对屈原的祭奠。《荆楚岁时记》记载, “夏至节日, 食粽。”吴钧在《续齐谐记》中记载,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 楚人哀之, 每至此日, 竹筒贮米投水祭之。”目的是让水中动物吃饱了, 就不再伤害诗人的躯体。以后的吃粽子便是从吃竹筒米演化而来的。端午节家家都要吃粽子。粽子以箬叶包糯米做成, 就外形而言就三角粽、一角粽、方粽, 还有小粽联束成串, 在唐时称为“百索粽”。

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在魏晋时代已经十分盛行了, 晋周处《风土记》记载, “仲夏端午, 端, 初也。俗重此日与夏至同。先节一日, 又以菰叶裹黏米, 以栗枣灰汁煮令熟, 节日尝。煮肥龟令极熟, 去骨加盐鼓麻蓼, 名曰菹龟。黏米一名粳, 一曰角黍, 盖取阴尚阳包裹末之象也。龟表肉里, 阳内阴外之形, 所以赞时也。”详细地描述了粽子 (角黍) 的做法。从粽的制作与食用看, 粽子是南方民族的传统食品, 也是南方传统的祭品。

(三) 驱邪避毒

《荆楚岁时记》言“五月俗称恶月, 多禁”。五月为仲夏, 气候潮润暖热, 蚊虫繁衍, 疾病滋生。正因为此季疾病多发, 在人类社会早期, 这些都极易夺去人们的生命, 人们由此产生了原始的畏惧和禁忌思想, 所以, 人们在避毒的同时, 也进行驱邪。端午许多风俗都同时具有驱邪避毒的意义。

《荆楚岁时记》记载, “五月五日, 谓之浴兰节。四民并踏百草。今人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 悬门户上, 以禳毒气。以菖蒲或缕或屑, 以泛酒。是日竞渡, 采杂药。以五彩丝系臂, 名曰‘辟兵’, 令人不瘟病。又有条达等织组杂物, 以相赠遗。取鸲鹆教之语。”荆楚地区的端午节节庆活动很多, 热闹非凡。从五月开始, 天气逐渐炎热, 江南地区进入梅雨季节, 潮湿闷热, 各种病菌和蛇虫蚊蝇大量滋生繁殖, 是多种疾病的高发期。在这种气候条件下, 人们必然赋予端午节以防病灭病的节日活动内容。在门户上悬挂艾草, 是为了驱除毒气。以五彩丝线系于手臂, 为辟兵鬼之气, 人不得瘟病。并以彩色织物互相赠送, 互相祝福。这些五彩织物, 俗称长命缕, 或续命缕。端午节的饮食, 则是饮菖蒲过滤的酒, 吃粽子。所饮菖蒲酒, 后来发展为端午节的专用酒雄黄酒, 取以毒攻毒之意。

(四) 采药斗草, 调教八哥

前文已经提到人们曾将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 积极对付恶月、恶日的办法当然是以药克毒。战国时代成书的《夏小正》就已记载:“此日蓄采众药以蠲除毒气。”《荆楚岁时记》记载“是日 (五月五日) 竞采杂药。”甚至古人认为有些药只能在端阳这一天采摘, 《荆楚岁时记》记载, “宗测字文度, 尝以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 见似人处, 揽而取之, 用灸有验。”这不仅要在端阳这天采, 还非得在端阳鸡鸣之前采方有奇效。

端阳还有一个节令习俗便是斗草。据《荆楚岁时记》记载, “五月五日, 四民并蹋百草, 又有斗百草之戏。”这是一种户外踏青游戏, 以各自所采花草的名目为对。另外, 《荆楚岁时记》里还有一个端阳风俗的记载是“取鸲令语”:“取鸲鹆脚之语。此月鸲鹆子毛羽新成, 俗好登巢取养之, 以教其语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荆楚地区的端午节已增加了一些娱乐意义, 发展为具有多种内容的新的复合节日。

三、《荆楚岁时记》中的端午节内蕴

《荆楚岁时记》中记载的端午节, 是融合了南北文化的新的复合节日, 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的民俗观念以及他们对时间性质的理解。但是,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荆楚岁时记》中所记载的端午节的诸多民俗活动, 就上文提到的竞渡、吃粽子、驱邪避毒、采药斗草等等, 都脱离不了最初的辟邪禳灾的原始意义, 即便后来以纪念屈原为主题, 但这也只是人们对伟大爱国主义者的怀念, 将史实的意义附会到了节日上, 使这个节日具有了更多更深层次的意义而已。

《荆楚岁时记》从岁时民俗的角度再现了广大中下层民众的社会生活情状, 弥补了官修史书在历史内容上的缺陷, 先秦时期的甲骨文、金文、《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 都是记载王侯贵族的活动, 基本上找不到人民群众历史活动的影子。汉代开始形成的纪传体二十四史, 更是历代帝王的家谱, 都是对统治者的歌功颂德之作。在官方的史书中找不到关于人民群众的记载, 即使偶尔见到劳动群众的零编断简, 也是充满了鄙视、污蔑、诅咒、鞭笞、虐杀等恐怖性内容。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则不然。书中所展示的, 完全是荆楚地区普通百姓的节俗活动。他以普通百姓一员的身份, 写出了他们的生产、生活、节庆中的服饰、饮食、娱乐、体育、宗教迷信活动, 写出了他们的欢乐和忧愁, 写出了他们对健康生活的期盼, 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俨然活脱脱的一幅荆楚民间的风俗画卷。这种详尽、鲜活的普通百姓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图景, 是从官方的史书中怎么也找不到的。

因此, 《荆楚岁时记》是一部描写荆楚地区岁时风物的民俗学专书, 是现今保存最为完整的一部。这部记录了古代荆楚大地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笔记体散文, 对我们今天研究有关荆楚地区的历史和民俗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大量珍贵的资料。

摘要:《荆楚岁时记》是中国民俗学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民俗志著作, 它成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系统地记载了该时期荆楚地区的岁时节庆, 是研究该时期该地区岁时节日的重要资料。本文以端午节为例, 对其节俗形态进行分析归纳。

关键词:荆楚,端午节

参考文献

[1]宗懔.荆楚岁时记[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5.

[2]萧放.《荆楚岁时记》研究——兼论传统中国民众生活中的时间观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巫瑞书.南方传统节日与楚文化[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

[4]黎亮, 张琳琳.节令[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6.

[5]霍松林.中国风俗大辞典[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 1991.

[6]常建华.岁时节日里的中国[M].北京:中华书局, 2006.

[7]傅德岷.中国八大传统节日[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5.

[8]马启峻.浅谈《荆楚岁时记》的民俗学价值[J].六安师专学报, 1995 (4) .

端午的鸭蛋课文反思 篇8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步入到学生遇到困难“多事故地段”的时候,老师一定要有预见性的判断,并紧密观察学生的学情。等到学生功能出示三色牌示意,老师要在课堂上灵活处理。既不因小部分跟不上的同学耽误全班的学习进程,也不能忽略这些理解能力弱点的学生,赶火车式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我采用的办法是“抓大放小”。

在小组合作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我关注孩子们讨论的过程,及时观察学生的学情。自己参与到他们的讨论中,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因为在学生与文本第一次的对话中,出现理解能力层次区别通常就是这个时候。遇到共性的问题我就在课堂上重点强调,讲细讲透;遇到个别枝节性的问题就交由小组长解决,若是更棘手的问题不便于课堂解决的就留在课后个别辅导。

课堂上及时捕捉学生的疑难,并及时点拨,可以帮助理解能力较低的学生尽快扫除学习的消极因素,跟上课堂学习的进度。灵活地处理好补读,才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让优生吃得“好”,也让学习脚步慢点的孩子吃得“饱”。

幼儿园端午节活动总结反思 篇9

端午节幼儿园活动总结怎么写(一)

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有着独特的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囊、悬白艾、挂菖蒲、饮抹雄黄酒等。利用端午节,开展主题活动,既能锻炼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又能增进儿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同时,端午也是纪念屈原、秋瑾等先辈的特殊日子,可以借端午节,缅怀先辈,传承民族精神。

一是教师、家长、幼儿一起收集资料有关端午节的新、老照片及相关声像资料,了解端午节有关的知识和风俗习惯。并通过宣传栏、家园联系栏、网站等多种宣传形式,让师生进一步感受到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增强幼儿热爱祖国之情,鼓励、引导幼儿走进生活,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二是通过搜集有关端午节的诗词、民间传说,搜集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在班内分组交流学习,表达我们对他的怀念、崇敬、爱戴。三是倡导热心家长给与幼儿包粽子的指导。幼儿自己动手制作“粽子”,感受着民俗文化。食堂帮忙煮好。让幼儿品尝、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四是制作并相互赠送端午节贺卡,鼓励幼儿动脑的同时也多动手,并互相传达节日的问候。五是结合“六一”庆祝活动,各年级组组织幼儿举行“绘美丽祖国”绘画活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教育,让幼儿感受过节的快乐,做中国人的光荣。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积累幼儿的文化底蕴。幼儿园端午节活动总结5篇。在活动中让幼儿展现自我,发展自我个性,进一步培养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动手能力和同伴间的团结合作精神。

端午节幼儿园活动总结怎么写(二)

二0xx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四大节日之—的端午节,根据鄂教体德发„20xx‟21号文件要求,并为利用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我园在20xx年x月x号全天开展了“端午节系列”活动。

一、园领导高度重视,专人负责,精心策划组织

为全面落实上级文件中所要求的工作,确保此次活动顺利开展,我园领导及时召开会议,传达文件精神,并对端午节活动进行整体安排部署,制定了活动方案,要求各年级各班根据实际选择适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和水平的活动,做到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我们通过家园共育栏、多媒体设备的形式,对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及其意义,做了大力宣传,充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三、具体活动情况

(一)开展“话说端午”活动

此活动是针对全园幼儿共同进行的,由保教办统一制作关于端午节的幻灯片,里面的内容有“端午的来历”、“端午节儿歌”、“端午节风俗”三大部分组成,同时在“端午节风俗”这一栏里又下载了视频资料:“赛龙舟”、“五彩线”、“包粽子”等,旨在通过动静交替的原则让幼儿更具体、更深刻的印象与感受,并能说出关于端午节的相关资料。(二)开展“绘画端午”活动

根据“放说端午”的活动效果,上午进行了绘画端午的活动,让孩子把头脑中关于端午的形象和记忆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绘画能力,也能多种形式展现端午活动。

(三)开展“端午节”体育活动

此活动可以根据各年级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来选定,在园委传达了活动精神和方案部署工作后,由各年级组召开年级会议,讨论相关体育活动,准备丰富的体育器械,并制定合适的奖励方法,在确保幼儿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通过锻炼身体来创设健康向上的节日氛围。

其中:

1.芽芽组幼儿开展了“包粽子”活动,由家长提供包粽子的叶子,幼儿园提供凉糕,四个芽芽班的孩子共同制作。

首先老师给大家演示粽子的制作方法,孩子们认真地倾听着。演示完毕后,孩子们也迫不及待的行动起来,只看到一双双稚嫩的小手“忙碌“的穿梭在一张张翠绿欲滴的粽叶间”,几分钟后,在孩子们辛勤的努力下,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粽子跃然桌上,虽然不成样子,但蕴含着孩子们甜甜的心血。

2.大班组进行的“画彩蛋”活动,一颗颗鸡蛋在孩子们手中变成了一个个漂亮的艺术品,老师将孩子的作品集体展示的幼儿园大厅里,看着孩子们拉着家长的手一起寻找自己的作品时,我们既达到了已定的活动目标,又在孩子的心里种下了一颗关于美的种子。

我们开展这样的活动,目的是让孩子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活动的开展,小朋友们都知道了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有吃五黄、挂五端、染红蛋、佩香包、赛龙舟、品粽子的习俗。

在这个有意义的活动中,孩子们在浓浓的节日气氛里既锻炼和发展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又增进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获益匪浅。

端午节幼儿园活动总结怎么写(三)

端午节是我国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由于托班幼儿年龄较小,为了能让幼儿感受传统节日的氛围,让幼儿初步了解故事中的人物、事情和相关物品,结合我园的传统节日教育的精神,我幼儿园组织开展了“共度端午,扬民族正气”的主题活动,在大力宣传端午传统习俗和卫生常识中我们的幼儿过了一个“文明、和谐、安全、节俭”的端午节。本次活动通过家园合作取得良好效果。

一、环境布置

主题墙:挂满粽叶包成的小粽子、香包、彩蛋等使教室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二、教学活动

由于托班年龄较小的特点,我们通过故事、图片的形式向幼儿介绍爱国者屈原以及粽子、香包等风俗的来历。

三、家园互动

在活动期间家长都能够积极配合工作,如带来了粽叶、蛋袋子、彩蛋、艾叶等等。使我们的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我们开展这次活动主要目的可以让幼儿从小了解国家传统文化,树立民族意识,培养我们的幼儿过一个“文明、和谐、安全、节俭”。

端午节幼儿园活动总结怎么写(四)

端午节活动已经接近尾声了,由于今年时间上两个节日间隔较短,而且六一之后只有两天的活动时间就开始了端午假期。布置节日环境、“端午庆祝活动”等几个活动只能在2天的时间里完成,时间上比较紧张。即便如此,在家长朋友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的端午节活动仍然开展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

情况总结: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篇10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 屈原, 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 富国强兵, 力主联齐抗秦, 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 屈原遭谗去职, 被赶出都城, 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 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于五月初五, 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 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传说屈原死后, 楚国百姓哀痛异常, 纷纷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有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 认为鱼龙虾蟹吃饱了, 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 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 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怕饭团为蛟龙所食, 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 外缠彩丝, 发展成粽子。

以后, 在每年的五月初五, 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 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 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 是纪念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 楚国人, 父兄均为楚王所杀, 子胥奔向吴国, 助吴代楚, 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 子胥掘墓鞭尸三百, 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 其子夫差继位, 吴军百战百胜, 越国大败, 越王勾践请和, 夫差许之。子胥建议, 应彻底灭越, 夫差不听, 吴国大宰受越贿赂, 谗言陷害子胥, 夫差信之, 赐子胥宝剑, 子胥以此死。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 将眼睛挖出悬于吴京之东门上, 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夫差闻言大怒, 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初五投入大江。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 父亲溺于江中, 数日不见尸体, 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 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 在五月初五也投江, 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 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 令度尚为之立碑, 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端午节的反思 篇11

活动目标

1.通过分享交流,初步|知道端午节的传说以及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

2.与同伴互相交流包粽子,制作香囊,萌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3.体验中国民间节目韵味。

4.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重、难点

端午节是阴历五月五日,包粽子。

活动准备

故事《端午节的传说》,粽子一个,长方形纸、彩色纸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出示实物(粽子),引发幼儿兴趣。

2.初步了解端午节。

小朋友今天是什么日子呀?

幼儿互相交流,让个别幼儿到集体面前讲述,重点引导幼儿端午节的时间。

教师小结:端午节是阴历的五月五日。

3.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传说。

给幼儿讲《端午节的传说》,让幼儿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确立的,屈原投江的那一天是阴历的五月五日,就定那一天为端午节。

4.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师:端午节那天,人们都有那些风俗习惯?

幼儿互相交流,让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发言。

教师小结:端午节那天人们有很多风俗习惯,吃粽子、赛龙舟、制作香囊。

5.体验包粽子。

(1)让幼儿用长方形纸折成六棱形,然后用彩纸绕并进行装饰,教师巡回指导。

(2)展示作品并评价。

6.活动延伸。

师:小朋友,你们包的粽子都不错,回家后把你们学会的包粽子的方法,展示给爸爸妈妈,好吗?

教学反思:

一、自己设计的问题太多,显得杂乱无章。

既然决定向幼儿提问,我就设计好了许多问题:比如“端午节有那些习俗?屈原是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要投江自杀呢?他投江后人们是怎么做的?后来为什么向江中投粽子?”设计这些问题时,我也考虑到了问题太多,但又想不出如何更好的设计。教学中我只注重了故事内容,想让幼儿理解故事的含义,却忽略了孩子们的年龄特点。现在想想,不如把问题简单化,让孩子们看着图片自己讨论她们的看法则更能引起孩子们对故事的兴趣。

二、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故事的内容有点深奥,幼儿在第一次听的时候就有点耐不住性子,更何况老师还设计了那么多的问题。请幼儿回答的时候,我发现幼儿举手发言的比平时上童话故事时要远远的少很多。明显,我的问题没有激起幼儿的兴趣。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如果幼儿对教学教学内容没有了兴趣,那么这就是老师的准备不足,也可以说是一堂失败的课程。在以后的类似教学活动中,我会多加注意。

端午日教学反思 篇12

看到一位同行在中间环节作如下设计:1。请一位同学读描写赛龙舟的语段。2。同学交流听后对赛龙舟的感受。3。抓住词句,找找这种感受从何而来。课堂上,学生对于谈感受很积极,谈得也很到位,比如热烈、紧张、激烈、热闹等。还有一个学生说感受到很快乐,这让我有点意外,但一想也对啊,竞争的快乐,合作的快乐,参与的快乐……当我请他们结合课文具体谈谈的时候,学生们不约而同的静了下来。他们不知道这种感觉是如何得到的,即便有的学生知道却又不知如何表达。我建议“有谁愿意把你觉得有感受却又说不上原因的句子念一遍,大家一起来思考思考”,有学生读了“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为什么会想起水战呢?”“由某物想到某物,这叫什么啊?”……在师生问答中,得到了第一个答案:合理联想,虚实结合。学生的思维仿佛就此打开,多种角度描写、动作外貌描写、正面侧面描写也慢慢得“浮出海面”。作业是仿写捉鸭子的场面。

虽然这节课容量不大,虽然连我设计的“拓展延伸”都不及开始,下课铃声就响起了,但我觉得基本达到了我的教学目的,有那么点“教语文”的意思。“一是发掘每一篇课文独特的‘语文价值’,二是追求知识基础上的能力、现象背后的规律、‘然’以外的‘所以然’。”

广东端午节出游人数与去年持平 篇13

省内游人数占七成左右

从旅行社了解到, 受甲型H 1 N 1流感冲击, 欧美等出境游长线的出游量直线下滑, 出境游普遍遇冷, 港澳酒店为吸引游客也不得不降价。

不过在省内生态游和亚洲海岛游的强势带动下, 整体出游人数仍然可圈可点。来自南湖国旅·西部假期的统计数据显示, 端午节3天, 该社整体出游人数超过2万人, 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与往年一样, 省内游版块依然成为“收客明星”, 出游人数约占总人数的七成左右, 同比去年增加两成多。

省内生态游人数增三成

就端午3天假期而言,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今年端午健康环保的省内生态游出游量直线飚升三成多, 成为当之无愧的“收客大户”。广之旅国内游总部省内游中心负责人表示, 市民在选择出游路线时特别注重“健康”, 生态线路在今年端午假期最受市民欢迎, 出游人数占该社省内出游总人数的近6 0%。

“流感出现反而催旺了省内诸多生态景区, 绿色生态旅游再次成为继非典后最受欢迎的旅游主题, 所以带动盘龙峡、怀集世外桃源、响水峡等附近生态景区都能逆市蹿红, 与此同时, 闸坡、上下川岛等亲近自然的沙滩海岛漂流线也大受欢迎。”南湖国旅·西部假期常务副总经理郑年军如此表示。

端午民俗元素受追捧

据悉, 备受瞩目的“端午申遗”项目已由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递交申报表, 目前已进入初评阶段。而正由于端午申遗, 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热捧民俗元素, 使得赛龙舟吃粽子成为端午出游的一大亮点。

端午日教学反思 篇14

《端午日》这篇课文篇幅不长,才700多字。

全文从叙事详略的角度来看,文章第一节的“赛龙舟”是详写,第二节的“捉鸭子”是略写。所以,第一节是教学的重点。

为了适应七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我将这课的教学改成了旅游课。在课堂上,学生很快就进入了状态,积极配合。文章的重点是“赛龙舟”的场面,要求学生体会文中动作描写的作用,学习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实写、虚写结合的写法。我在教学中将这一块讲得仓促了些,学生的理解可能还不是很到位。

上一篇:科技教育创新方案下一篇:会计系毕业生求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