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砺的味道散文

2024-06-11

磨砺的味道散文(共12篇)

磨砺的味道散文 篇1

一季的秋,一季的风,荡然低吟。回首几度风花,瓣瓣从指间飞落,萦落于心径。但花开一季,要留下最美的瞬间。往事蓦然回首,拾起那平平仄仄的旧日画面,那一幕,永迎我心。

雨天的路,泥泞不堪,我打着伞在雨中踌躇。无意中看见了弱不禁风的藤蔓,在雨中摇曳。狼狈不堪地它被风打得左右欹斜,雨点从它的身上一滴滴的滑过,它如一位饱经沧桑的战士在雨中挺立。再看看四周,人们躬着腰,快步前行;树枝被风雨折断,静静地躺在那里,鸟儿也回巢了,唯有藤蔓毅然挺立,与风雨做着顽强的斗争。雨点落在它的身上,成了它最大的累赘,但它从未想着放弃什么,执着的在风雨中创造着辉煌,创造着奇迹。

雨无弦,似有声。一只藤蔓读懂了生命的意义。它深知,只有苦苦磨砺,在挫折面前不放弃,这才是生命的真谛。

我若有所悟。一次挫折是对意志的考验;对经验的积累;对命运的挑战。遇到挫折,学会坚强的面对,在困境中汲取力量。坚强是冬夜里的腊梅,凌寒斗雪;是峭壁上的青松,迎风而立;是风雨中的海燕,直冲云霄。不经历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不经历破茧而出的阵痛,哪有彩蝶的翩然飞舞?不经历无数次试飞的跌摔,哪有雄鹰的振翅翱翔?坚强面对人生,选择拥抱与品味,即使浸泡在痛苦中,仍能体味真正的甘甜;即使面对致命的打击,依然能乐观面对;即使前方有太多的坎坷,依然微笑着坚强前行,生命将多一份坦然,少一份遗憾。相信一切皆有可能,我们的路怎能没有坦荡的时候?关键是你要有一颗坚强的心,你要有一份执着的情,你要有一个美好的梦。这样即使你折断了翅膀,心依然可以飞翔。

曾经的画面历历在目,放映在眼前:遇到难题时便放下笔,不想思考而放弃它;害怕跑步的辛苦而逃避上体育课;遇到难办的事时,就挥手让给别人……想到这,心中有一丝愧疚。难道我们还不如一株柔弱的藤蔓吗?不,一个声音萦绕在耳际,一种力量扣打着心扉。一株小小的藤蔓拥有着无穷的力量,我们也应该像它一样有一颗坚强的心,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去磨砺自己,笑观沧海沉浮。

人生似野蔷薇,茎上带着刺,却发出了诱人的香味,忍着疼攀它回家,才有了一支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的境界。

挫折,是一盏明灯,让你变得坚强。倘若有一天,你感受到了磨砺的味道,品尝它,勇不言败,在励炼中塑造一个完美的自我。这样,你就可以自豪的说:“我是最棒的!”

乡土散文的“大味道”(评论) 篇2

《开年大戏》《开春大戏》《开镰大戏》《杀秋大戏》这一系列散文以豫东农村的生活体验为线,传递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刀耕火种、辛勤耕耘的顽强精神。农民生活虽苦,却享受着劳动的乐趣,农事活动里承载着“道法自然”的乐观精神,承载着生活的美好希望。他的散文带着粘稠的诗意,构成强烈而各色的“田园交响曲”,透露的是对土地的一腔深情。“镰刀收起来了,麦子囤起来了,爹咳嗽着,我们跑着,犁铧和耧耙就下了地。落了雷,落了雨,下大了,麦罢了,大地重新萌发出一片新绿……”(《开镰大戏》)在这幅明丽活泼的田园画卷里,浸透着笑意,浸透着农民的朴实而又浪漫的浓郁情调。“秋庄稼是个急性子,前脚踩着后脚,“啪啪啪”一阵,就全都成熟了。”(《杀秋大戏》)杀秋是为了收获,开头这句拟人化的庄稼成熟的描写显得轻松风趣,诙谐自然,将农民的喜悦情绪悄悄地潜藏活化于文字中了,味道长足。作者擅长运用这种幽默语言,从而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让正能量的美感染着读者。“说起来,我家的牛还是个双眼皮、大眼睛、高鼻梁、方下颌呢。唯一遗憾的,是一笑起来,没有传说中的两个喝酒窝。”(《双眼皮的牛》)幽默是一种智慧,作者的智慧体现在他的乡土人文情怀里,他以幽默表达对农村文化的爱。农民的人文主义就是尊重生命,尊重自然,敬天礼地,应时而作。对牛的感情也是对生命的感情,农民是把牛当作家庭一员来看待的。他将创作扎根乡村人文文化的土壤里,并带给他潜移默化的感染,浓墨重彩的修饰,使他在创作中也像农民耕耘一样,是在享受劳作乐趣、欢欣,而不仅仅是为了收获。

作者的乐观与豁达无处不在。《怒从黄河来》描写的是黄河改道给大地带来的变化,如果以消极的眼光着笔,看到的只是灾难,黄河一怒,生灵涂炭。但作者却是从积极科学的观照

来看待这一变化过程的,他看到黄河改道利大于弊。“每一年,从中上游冲刷堆积下来的黄河泥沙达16亿吨,土地以3万亩的数字在增加。”“2012年底,这个县的土地面积为2331平方公里,短短50年,却足足增加了300多平方公里!”“他更不知道,正是因了黄河这种野性,这种大气磅礴的怒气,繁衍出了一种花、一片片芦苇荡的野性,一个人、一个国的血性……”不得不说,他的散文具有大局观,他是站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来看问题的,而不是小情怀。他笔触里的宏观意识决定了散文创作的境界,这决定于一个人的气度、视野和胸襟。宽阔的视野和深扎土地的根性写作,使得他的散文既接地气,又高瞻远瞩;既有细腻的描写,又有纵观全局的胸怀与气度。能够把乡土散文写出高度来、独特味道来是很不易的,多数乡土散文是以个人视角和个性体验来感受乡村之痛或者乡村之美的,而他的乡土散文在呈现地域特色的同时,又呈现出热爱家国的大气象。诚然,这是一种更高的人文情怀,继承了杨朔、刘白羽的传统,同时又有崭新的“这一个”的艺术建树。

他的散文语言有一种“喧嚣”“造势”的特色。层层叠加,层层推进,波浪排空,抵达极象。他写芦花:“他们一棵紧挨一棵,一朵雪花开在另一团雪花里,一种倔强生发出另一种倔强,啪,啪啪——啪啪啪,一群群、一群群在黄河口站着,一言不发地站着,站成了一个大方阵、一片大海洋、一股股排山倒海的雪浪”(《怒从黄河来》)——这里就形成了“一棵、一朵、一团、一种、一群、一片”至少六个层次来渲染、递进物态,语势强烈,一气呵成,贯通至顶,将芦花看起来弱小实则伟大的精神质地表现得淋漓尽致,读者也顾不上走神儿。他写黄河:“那河道,那酒气,那九曲十八弯,那退潮后的河底的龙脊,是铁了心的牛,是蒙了眼的驴,是发了情的猪,使出了浑身上下的劲儿,一股股,一阵阵,一声声,天天年年,后浪追赶着前浪,一股脑儿朝死里冲……冲”表现了黄河从古自今的排山倒海、勇往直前的天然性与拟人化。接着他看到了:“一条喝醉了酒的黄河、咽下血牙的黄河、发了怒的黄河、冲向大海的黄河!”给读者以不可置疑的语言极地的力量感。这种语态、气势、气象属于作者艺术语言境界的创造。

豫东乡村生活我并不熟悉,但通过作者的强烈的描摩和渲染会把我的神思带入这片热气腾腾的土地,热火朝天的农事,热血喷突的亲源,热泪盈眶的暇想……。至今,作者虽然远离了这片热土,但无论作者走到那里,根仍在故乡,心灵仍在守候,一篇篇热量实足而精彩的文字会继续撰出,以地方风物折射出更大范围更远历史的文化关照,而具有了普世意义和人类情怀。

这是我读出蒋氏散文不同于其他的“大味道”。

散文《故乡的味道》 篇3

离家多年,故乡之于我除了是一幅幅鲜明生动的图画。更是一缕缕醉人心魂的味道。每每想起那个美丽的地方,便有种种熟悉的味道悄然潜入心底,似浓似淡,挥之不去。

故乡的味道是春天的泥土。清明节才刚过去,家家的耕牛以下了田。每到这个时候,个夏天的父亲送饭就成了我每天雷打不动的任务。早春的天气已经回暖,天空水洗过一样,树枝有了稍微的绿,向阳的山脚下有不知名的小小花朵早开了。冬的残雪融化下渗,空气湿润而清新。新翻的泥土黑油油的,波浪般的涌向远方,土地发酵出的气息四处弥散,沁人心脾。这是春天的气息,也是生命的气息。

故乡的味道是夏天的玉米。那时候,我们一有空闲就得去野地里割草。等到一走出大人的视线,我们就迫不及待地扔下筐子,一头钻进高高的玉米地里。折一枝嫩嫩的玉米杆,细细地嚼,清甜的味道爽爽的,比大人老不给买的水果糖好吃多了。我们折啊吃啊,直到落日的余晖染红天边,远处想起母亲的呼唤,才不得己爬起来,随便扯几把草,一溜烟回家去,不久,田里的玉米穗打蔫(niān)了,掰下第一茬玉米棒子,煮熟,那鲜美的味道更是人间少有,回味无穷。

故乡的味道是秋天的落叶。老屋旁边种着一排树,杨树、柳树,还有几课这里不多见的竹叶青。秋风刮起时,黄黄的叶子一片片飘落,院子里经常是金灿灿的一层。傍黑的时候,父亲从田里劳作回来,顺手拿起墙角的扫帚把落叶扫拢,点燃。青青的烟雾四散开来,院子里弥漫着浓郁的燃烧的味道,像太阳曝晒过的麦秸,干爽又清香。而这时,屋里就会亮起一盏灯,母亲的晚饭也烧好了。多少年过去了,每每不经意间问到落叶燃烧的味道,我就会格外想念故乡的老屋,还有已逝多年的母亲。

故乡的味道是冬天的烤土豆。漫漫长夜里,我们把炉子捅得旺旺的,拣几个小点儿的土豆埋进炉坑下面的柴灰里。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终于闻到香味了,我俩抢着拉开炉门,用火钳扒开柴灰,黑黑的土豆滚了出来。小心翼翼地剥掉外面那层烤焦的皮,轻轻一掰,一股白气冒了出来,屋子里立刻弥漫起烤土豆的香味。在那些漫长的冬夜里,是香喷喷的烤土豆驱赶着寒冷,温暖着我们枯燥无趣的假期。

故乡之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感受,那里埋藏着多少难以忘怀的事,恐怕我们说也说不清楚,可那里始终留着我们祖先的根,烙着我们终生的印记。我们每个人都忙着离开乡村,走进城市,为了一份希望,也为了一份骄傲和尊严,可又有谁能真正走出故乡,逃离感情的牵引呢?

1.本文的结构是

;②③④⑤自然段之间是

关系 2.为什么人们离开故乡后对故乡的气息似浓似淡,令人挥之不去? 答案:

1.总分总 并列

天水味道的散文 篇4

小时候,常惦记着去舅婆家,因为舅婆做好吃的。现在也是。几十年过去了,舅婆手指下的家常味道,像一枚枚指纹,永久地烙在大脑里,任时光如何磨损,都不会凋残。

秋冬时节,去舅婆家,那时候新洋芋刨回家,大的,装进窖里,小的,用机器粉了洋芋面(淀粉)。洋芋面,铺在院子的塑料单子上,被秋天绵软的阳光一天天晒干,雪白,白得晃眼,用手抓,柔滑、细腻。天气不好,就得在炕上烘,三天,五天,慢慢干了。用细竹箩一遍遍箩,把疙瘩分出来,用盐水瓶子擀碎,再箩,再擀,直到洋芋面全部成了粉末,没有一粒疙瘩。最后,装包,架起来。

新洋芋面,做手擀粉,好吃极了。舅婆做粉,我有时帮着往灶膛里添柴,有时满厨房瞎溜达。

晾一碗开水,到温吞即可。把白矾提前碾碎成末。挖两碗洋芋面,把白矾末均匀地拌进去,再用水和面,一遍遍揉,揉至百下。和洋芋面比和小麦面难多了。和不好,擀不开。即便擀开,都成了碎片。有时擀成整块,一刀下去,全断了,半截,半截。洋芋面黏度低,柔韧性差,能擀出一手好粉条,在农村女人里,不多。这些完全凭借的是一份耐心,是一种感觉,是记忆深处的揉捏和把持。

舅婆总能擀出又长又匀的好粉条。

柴火烧的水,在锅里翻成白花。下粉条。加两把火。很快,粉条熟了,捞碗里。千万不可过凉水。一碗热腾腾的粉条,撒盐,滴数滴酱油,倒醋,辣椒和花椒必不可少,且量要多。辣椒最好是自己种的,浇了熟油,红汪汪。辣椒和花椒,是一碗粉条的灵魂,它们完全决定着你是否吃得爽快,吃得过瘾,吃得仰天长叹。当然,撒点葱末,也好。最后,少不了的是熟油。胡麻油最好,菜籽油次点。浇了油的粉条,就可以下筷了。

一碗麻辣粉条,足以让整个萧瑟的秋末或者初冬,热意盎然,满心舒坦。此刻,故乡,不是一个人住了多久,而是有一种乡味,在舌尖麻着、辣着、过瘾着,永不弥散。

我们盘腿坐炕上,端着碗,吸溜着粉条,鼻尖上冒着汗。舅婆在地上,两手沾着洋芋面,笑着说,慢点吃,还有呢,看你们咋香来。

油煎果果,也是舅婆做得最好的。

提前一天和好面。面有白面、黑面两种,分开和。然后发酵。面起了,就能煎果果了。和面时,加盐,就是咸果果,加糖,就是甜果果。干木柴,朽掉的树根,舅爷前一天就劈好了,堆在廊檐下。要大锅,倒胡麻油。点火,锅热,油从锅底往上蹿细碎的气泡。干柴,很快就燃起了。汹涌的火舌,舔舐着漆黑的锅底。油热了。舅婆在一旁的案板上,把白面和黑面分别擀成饼状。一重叠,黑白面合二为一,卷起来,成棒状,横着切,像切萝卜片。然后把这些一层白、一层黑的面饼自由发挥,做成各种图案,这是个心灵手巧的活。蝴蝶、蝉、飞鸟、游鱼,各种各样。舅婆还会做花,最复杂的牡丹。母亲手笨,就做不好这么多花样,舅婆说,你干啥都大而化之,不细心。母亲笑道,都怪你,生的笨。

油开始冒烟。油熟了。放果果,轻手轻脚,一是怕溅出油,烫伤人,二是怕手重,捏坏了形状。果果进油,沉下去,很快漂浮到油面上,颜色由白变淡黄,最后金黄。要不停翻动,这样每一个果果受热均匀,不会焦糊,颜色一致。一锅果果,各种花鸟鱼虫,像极了百花园。

果果煎好了,捞到盆里,不能心急,稍等,待凉透。刚出锅的果果有点软。果果凉透了,油也没有了,吃起来才脆、酥。一口咬下去,胡麻油的清香,果果的干脆,让口舌生津,似乎到了七八岁,在六月的蓝格盈盈的胡麻地里奔跑。

果果耐放,能吃好些天。

蒸面皮,很费事,但舅婆蒸的面皮真好吃。这正是应了樱桃好吃树难栽。农忙时,是没时间的,只有等下雨天。我们坐舅婆家炕上,听舅爷絮叨村子里的事,舅婆在厨房忙活着。

先要到村里借面皮锣,得要一副,两个。

首先洗面。洗面前,用凉水将面揉成团,放清水里反复搓洗,最后,蛋白质和淀粉就分离了。然后沉淀。将沉淀后的清水倒掉。淀粉里放碱面,调成面糊。在面皮锣上擦一层油,将面糊倒入锣中,要适可为止,不可多,多了太厚,少了嫌薄。摇动锣面,让面糊均匀地铺开在锣上面。然后入锅,盖严锅盖。用柴火,火要旺。待面皮由白变成油黄,发虚、发胀,即可出锅,待凉。换另一只锣入锅,如此循环。洗过面的块状物,是蛋白质,另外蒸,出锅后虚如海绵,充满细密的小孔。这便是面筋。

厨房里蒸汽升腾,罩在屋顶,从房檐的缝隙间往外渗。舅婆一丝不苟地蒸着。我们忍不住,下来了炕,在案板跟前守着,唾沫子直咽。面皮稍凉,从锣里剥下来,卷成棒状,切成一节指头宽。装碗,最上面放切碎的面筋,然后调盐、醋、辣椒、蒜,一勺熟油,即可。醋要集上散装的,拿瓶灌来。辣椒要带油。蒜要成末。调毕料,就可大开吃戒了。

一碗凉爽利口,酸辣筋柔的面皮,入口,入肚,那个香,一辈子在舌尖上打下了烙印。只要烟雨鞯娜兆樱就想起柴火,想起升腾的蒸汽,想起迷人的面皮,想起舅婆斑白的鬓角,想起时光在屋檐上,滴答滴答地落着。

杏茶,偶尔在城里的早点摊上喝。白乎乎,跟牛奶一样,撒一撮杏仁末。喝起来,只有个淡到无味的杏味,完全没有那种带着微微苦涩的清香。啥东西,一进城,就很糟糕了。

舅婆能做很好喝的杏茶。

六月天,割麦子时,杏就黄了。麦割倒,能闲几天。山里杏子,无人采摘,熟透了,风一吹,嘭,掉地上一颗。嘭,又一颗。嘭,嘭……舅婆提上竹篮,捡杏子。刚落的,大的,好吃的,没有摔伤的,直接捡进篮。不好的,褪掉杏皮,留下杏核。半个下午,就能捡一篮子。

捡来的杏子,捏掉皮,串一串,挂墙上,风干。秋天吃,是很好的`杏干,又柔又酸。在秋天吃杏干,总让人想起夏天大雨过后的森林里,有蘑菇,有青蛇,有穿蓝衣衫的外婆,在碧草深处走过。

杏核,在台阶上晒干。手里没活时,坐廊檐下的木墩上,垫一块砖,用斧头背砸杏核。使斧头,要会控制力量,轻了,砸不开,重了,砸破核,连里面杏仁都砸成了渣,就捡不出来了。啪,一颗,拣出杏仁,碎核拨一边。啪,又一颗。一小会,杏仁就装了多半白瓷碗。碎核也堆了一座小山。

最后,把杏仁在热锅上炒干,不要放油,杏仁里含油。要把握好火候,千万不可焦。等到杏仁皮微黄,起泡,发皱,就可以了。出锅后,在案板上,用盐水瓶碾碎,最后用擀面杖一遍遍擀,成细末,就好了。

烧杏茶。小半锅水,水滚,均匀地撒上面粉,要快速搅动,不然有面疙瘩。待水微糊,撒上杏仁,反复搅动,最后放盐,一锅杏茶就好了。

一碗杏茶下肚,浑身通透。进城时,舅婆知道我和媳妇爱喝杏茶,把家里剩余的半塑料袋杏仁全装给了我们。每次喝杏茶,总想起舅婆,坐在屋檐下,脸朝着墙,一下,一下,砸着杏核。杏核和斧背的撞击声,清脆,明亮。舅婆砸着,没有回头,青布衫的背影,和满头的白发,在夏末的午后,被阳光反复照亮。很多年以后,我依旧还会怀念那个安静的午后,没有风,没有鸡鸣,没有农事,万物都散发着淡淡的苦涩的杏仁味,那么悠长,那么随意。

当然,舅婆会做的远不止这些,甜醅、扁食、时令野菜、洋芋丸子,还有好多。

乡村的味道散文 篇5

和城市的高楼大厦、繁杂的车流和忙碌的人群相比,我更爱我有浓浓乡味的乡村,这里天然宁静,有一种心灵的沉淀。

我的家在淮河的支流淝河的岸边,四季分明,河水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每年的开春,沉默一冬的河水从慢慢温柔的融化逐步小声细语到大声的喧哗,河边的苇芽一节一节领着周围的小草,悄悄地,不知不觉得绿了河堤。河水里的田字草规规矩矩地书写着规则的方块字,那个“田”字只有一种写法。芡实叶慢慢伸开攥紧的小手,越展越大,那叶上的尖刺是不允许外地人和它说话的。这时是看不到蜈蚣草的,因为它必须慢慢从河底的淤泥慢慢发芽长叶,到秋季才慢慢水上开花。

初春的三月,是蝌蚪忙碌的季节,一片片一群群,成群结队,在淝河这个集市到处抢购“青蛙”牌奶粉,它们青色花色的母亲盼望它们快快长成青蛙王子;在这个集市忙碌的还有弱势的虾米,她们怀抱着成团的仔躲着凶狠的黑鱼和到处寻衅滋事的狗鱼,一会躲在芡实叶下,一会躲在还稀疏的杂草里,实在没办法只有躲进河边已经浓密的芦苇荡,真是有些可怜。

此时的河岸,我承包的100亩杨树林黄芽吐蕊,悄然长成心形的翩然,微风起,涩涩的和我说着春天的`秘密,只有我能听懂这些亭亭玉立的姑娘是在感谢我一个冬季为她们松土施肥。我知道她们不会引来金凤凰,但是我更爱欢唱的黄鹂,善于筑巢的花喜鹊,不过我也不拒绝惹人烦的乌鸦。

春季是我最忙碌的时候,我得在杨树林搭好100只鸡所需的窝棚;我得把我半亩的菜田整理成圃,为这些菜圃下好各色的种子;我得修理好冷落一冬的小木船;我还得修好我的三间茅草屋后边杨树林旁边的两亩荷塘,那是我每年写诗的地方;准备好这一切,初夏说到就到了。

夏季是个多雨的季节,我的工作就是管理好100 只小鸡的幼雏期,两个月后省事了,看养它们是两只大白鹅的分内事,把它们放养在杨树林,自然天成,不需喂什么大量的饲料,广阔的河岸天然食物应有尽有。每天必须做的是放养已经饿瘦一冬的六只鱼鹰,撑着小船,去开阔的水面,任它们扑食鱼鳖虾蟹,找回它们应有的膘肥,顺便给我留下几条半斤重的鲫鱼,回去做我的下酒菜。

这时候各种鸟应约来到,只是多了一种戴着高高帽子的鸟,后来查资料才知叫“戴胜”。大多数鸟在林子里安家,只有几对麻雀非得住进我的三间茅草屋,要住就住吧,和房梁的燕子作伴也好,只是乌鸦们万万不能在门前梧桐树安家的。懒得听鸟儿们唧唧喳喳唠唠叨叨,我得打理朋友送来的两头小猪,还得打理菜园的黄瓜、韭菜、茄子那一家子,是万万不能偷懒的。

忙着忙着,秋高气爽了,此时最忙碌的是手机和电脑,张三上午来拉鱼,李四下午来带鸡蛋。那些鱼是不小心进了我下的迷魂阵而遭此劫难的,我轻易不会动用六只鱼鹰,它们秋后的工作第一是用它们的尖嘴为我写诗,第二是多逮些鱼留作它们冬季的口粮。至于鸡蛋不用说了,临走送给李四两只公鸡,美美他的家人。我收藏好晒干的莲子,让朋友和乡亲挖些白莲藕,分享点爱莲说。

冬季是我最快乐的时光,尤其大雪纷纷的时候,便邀我的诗友酒友围在暖融融的火炉旁,炉子上煨着一大锅鸡肉,在配上几蝶可口的小菜,大碗大碗的喝着自制的高粱酒,把天下的大事翻遍,把旮旯的蹊跷揪出,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差点没把非洲的犀牛吹炸。那次给雅安捐款就是在这个酒桌上敲定的。酒足饭饱,借着一身的暖意,大家带着我家的大黄狗顺着野兔的蹄印一路猛追,有淝河拦着兔们保险没个跑,有时运气好还能顺手牵出几只野鸡来。

可能是我没出息,有几个商人来和我商量,要在此做乡村旅游,算我一股,我婉言谢绝,以为你给我金殿大堂虎皮交椅都不换。

在苦难的磨砺中“完胜” 篇6

爸爸糖尿病丧失劳动能力,妈妈车祸留下后遗症,哥哥在上学,全家靠低保救济,这就是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张文慧的家庭。“我没有权力去选择我的出生,但我可以积极去选择我的人生。”张文慧告诉记者,小学班主任说过:“你们是农村娃,唯有读书可以让你们脱离贫困,改变命运。”这句话对同龄的孩子来说可能还遥远,但张文慧却从此记住了这句话,立志要靠读书改变命运。

※ 中途休学 身受疾病折磨

从小学到中学成绩都是名列前茅的张文慧,憧憬升入高中,本想一展才华步入自己理想的大学,当怀揣着梦想,踏上征程时,一次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她差点与梦想擦肩而过。高二时生了一场病,她不得不休学在家,“原本想要自学课程,可实在太疼了,根本无法投入学习,每天接受各种化验和药物性的治疗,身体也变得虚肿。”病魔的折磨,让平日里看起来安静又懂事的张文慧,突然间变得爱发脾气。“一天我在烧荣誉证书时,父亲冲进来把手伸进火红的炉火里,一本本拿出已经烧得面目全非的证书,”第二天父亲还是像往常一样带着她去医院治疗。“真的不想成为他们的负担,想放弃,可我却放不下那内心深处埋藏许久的梦想”。

就在这时,一位老中医出现在张文慧的生活中,了解她的情况之后,老中医答应免费给她治疗,几个月后她的病情逐渐好转。

※ 再回校园 倍感孤独

张文慧终于可以回到了她日思夜想的校园。校园里到处是激情振奋的口号和标语,高三的动员大会结束,各科老师的训话也结束了,教室里不再生机勃勃,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上写满了沉重和冷峻。“我感觉我出局了,一切对我都是那么陌生,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每天面对新公式,忍受同学异样的目光和那种被孤立的感觉”。

梦想就像那遥不可及的流星瞬间消逝在天际。“我不想坐在教室里,有了辍学的想法,我开始逃避一切。”接下来的好几天里,张文慧都是一个人在房间里,是放弃,还是该继续坚持中?

※ 父爱无边 点燃希望之光

父亲每天依然早出晚归,用他那骨瘦如柴的身体,扛着所有的压力,一直坚强的苦撑着这个家。“当家中无人时,我一个人就放声大哭,哭出所有的委屈和怨恨,然后收拾心情,一点一滴地开始学习起来”。

学习中遇到很多困难,也很累,但一想到梦想实现的时刻,张文慧咬牙坚持住了。在距离高考3个月的时候,母亲突然出了车祸,“需要支付大量的医药费,我无力再冲向高考了,准备放弃,想打工来减轻家里的负担。”可父亲却说:“天塌下来,有我呢,你尽管去考试,考上了没学费,我一家家跪也要凑足你的学费!”这样一句话从向来少言寡语的父亲口中说出,是那么地震撼,张文慧又一次重新站了起来,并勇敢地走进高考的考场。

夏天的味道散文 篇7

一阵风过,热息氤氲开来。凋零的花,香气还未散去。已嗅到夏天的味道,湿湿的,甜甜的。绿叶随风摇曳,摇出一个季节。当漫天的柳絮消失在一个未知的时度,我已站在了夏天的守望处。冬日的寒风还未殆尽,却荡出了一池的波光桨影。春天这个青草馨香的季节,好似随着飘零的残花一起坠落。

江南的那条清瘦的小河,是否还在流淌着一首古老而悠扬的旋律?画船听雨,独品清茶,依旧是一种奢侈。苏醒的阳光,透过浓郁的叶子,形成点点斑驳,画上了夏日特有的印记。那条林荫小道鲜活了很多。曾经随黛玉一起葬花,体验“花谢花飞”的伤感。在那个如诗如画的年龄,埋葬自己的.青春和热情。在那个云雾缭绕的年纪,分不清四季。心门似上了重重的枷锁,透不过一屡阳光。就是那年的那个夏天,或许更久,我的心被一层层刨开,我感觉到了风,夏日的那种清凉。或许从那个时候,我喜欢上了夏天。和常人有些不同,我不喜欢那个让人犯困的春季,较于温情的春季,我更喜欢热情的夏季。浑身的血液像是在沸腾,亦可称之为夏日情结。

在这些个交叉的日子,我在默默地期盼,看那漂浮的白云,看那飘落的繁花。

豆的味道散文 篇8

【蚕豆】

我所在的兵团团场团部,住平房的人家都有个不小的院子。勤快人家院落周围就常种有花草和季节性蔬菜。花开时很好看,蔬菜看着都觉得可口。

花开时就有蚕豆花,蔬菜里有蚕豆。

对蚕豆,我可谓有也行,没有也未尝不可,几年不吃也不会想起。但某一天黄昏在散步与一簇簇蚕豆花偶遇,还是觉得意外。殊不知,在昭苏高寒的原野,许多花是种了开不了,许多菜是种了吃不了。之前在团场就曾发现过南瓜,这回是蚕豆;不知还有多少惊喜在等着我。

果然,没过多久,还是照常晚饭后散步,蚕豆花没有了,代之的是一个个豆荚,蚕豆荚,鲜嫩鲜嫩的绿,就在院墙边独成一爿乾坤。又过了几天,在常去的菜店,发现蚕豆已经摆上货架——开卖了。价钱比许多时令蔬菜都便宜,就随便称了几百克回去尝鲜。这才知道,在这里,蚕豆不叫蚕豆,而被叫为大豆。

大豆就大豆吧,尽管在老家,黄豆、毛豆才叫大豆的。谁让蚕豆块头大呢,我偶尔也以大豆呼之。一方水养一方人,一方名物一方各自称之,也未尝不可。其实,较之蚕豆,觉得大豆来得更贴切。

起码,在许多年里,从安徽,再到新疆,我都没搞清楚蚕豆之为蚕豆的缘由。疑惑是前两年才无意中解开的。翻汪曾祺《故乡的食物》,其中就有写到蚕豆——原来蚕豆和养蚕有关。难怪,吾乡鲜有人养蚕,从来没有往这上面想过。呜呼,那些年光顾着吃去了。以蚕豆为零食,晒干后炒着吃,硬且脆,没有一副好牙齿是无福消受的。也曾向汪曾祺老先生那般,以绳索串好用盐水煮好,挂在脖子上吃。

最常吃的是蚕豆蛋花汤,蚕豆非嫩不可。拎着几百克蚕豆回去路上,就想着要这么吃,可是又嫌麻烦,懒得剥皮。就胡乱做吧:洗净加了点豆瓣酱水煮熟即食之。味道不好,哎,一盘好菜被我烧坏了。

某日心血来潮,要清理冰箱,在冷冻的最下格发现用塑料袋装着剥好皮的嫩蚕豆。想来,是去年张老师在团里时所为,时间一长忘记吃了。晚上赶紧做了一道蚕豆蛋花汤,味道明显差了许多,毕竟蚕豆在冰箱躺了一年有余。

想来,蚕豆并非不好吃,而是因为不会做。

比如茴香豆就是蚕豆做的,经鲁迅先生妙笔提点一二,再加上孔乙己等老兄的配合,据说如今在绍兴不仅咸亨酒店名气超常,茴香豆也不差。到了绍兴,进了咸亨酒店,怎能不来一碟茴香豆?我去没去过绍兴,以上仅是听闻,据说而已。

【毛豆】

最近常吃的一道菜是毛豆炒肉,再佐以些许萝卜干,味道很不差,也就常吃,直到毛豆快下市,还存了一些在冰箱里。

萝卜干是岳母弄好的。毛豆是从市场上买的毛豆荚,自己剥的。作为非专业写作者,我倒也和汪曾祺先生一样,伏案读写之余,享受这样的过程。比如,剥毛豆;炒,我就不插手了。

假期窝在家里看小说,有鲁迅的《彷徨》,写祥林嫂剥豆子,我就想当然地以为是毛豆。不需我想当然的是从魏微的小说《大老郑的女人》里看到的`:如果你不经意走过一户人家的门口,看见这家的门洞里坐着一个小妇人,她在剥毛豆米,她把竹筐放在膝盖上,剥得飞快,满地绿色的毛豆壳子。一个静静的瞬间,她大约是剥累了,或者把手指甲挣疼了,她抬起头来,把手甩了甩,放在嘴唇边咬一咬,哈哈气……可不是,她这一哈气,从前那个人就活了。所有的她都活在这个小妇人的身体里,她的剥毛豆米的动作里,她抬一抬头,甩一甩手……从前的时光就回来了。

我以前很少看小说,这回很爽快地就把魏微的一本《1988年的背景音乐》看完了,莫非是毛豆的功效?或许是。

小说照看,毛豆照吃,不免又想起曾经的乡居生活。那时在老家,毛豆是自家种的,毛豆也不叫毛豆,叫大豆,黄的大豆就是黄豆了。晒干的黄豆用处也大,可炒、炸,做豆腐,还可煨,尤以煨黄豆值得称道。

毛豆真是一道好菜,可以变着花样吃,怎么吃都是很好的味道。夏日中午在田间回来,随手从田埂边连根拔几棵毛豆回来——村里人用整块的地种毛豆是不多的,大多都是种在田间地头,见缝插针地种,往往收获都是很可观的——剥完中午炒着吃,或者打个鸡蛋汤,都是美味。而毛豆杆子,顺手就扔到太阳底下,晒干就是现成的柴火,毛豆壳烧起来噼里啪啦直想。小孩子们烧锅,都喜欢烧毛豆杆子,火旺,还有乐趣可言。

离乡经年,却不想在居住的团场场部院落里见过不少正长着的毛豆,跑到菜店问,果然有毛豆,还是剥好的。买上半公斤,佐以瘦肉丁、香干丁同炒,可多吃大半碗饭矣。

【豇豆】

夏日太热,影响食欲,好在有一盘凉拌豇豆。豇豆常吃,但用来凉拌,也就盛夏这几天。

许多人不爱吃豇豆,因为寡味,还没实质内容,一层皮包着几粒豆子,确实没甚吃的,汪曾祺先生小时就不爱吃,直到老年才觉得“也还好吃”。和汪先生不同,我从小就爱吃豇豆。

其实不爱吃也不行,是自家菜园种的,不花钱。到了季节,每日中午都有一盘豇豆,有时和豆干同炒,和猪肉一起烧的时候也有,毕竟不多;多的是素炒,放几瓣大蒜,青椒切丝,也很下饭。

炒、烧着吃的豇豆都偏老,有嚼劲。嫩豇豆都被母亲用来腌了,腌豇豆是早晚吃稀饭时的好菜。腌豇豆好吃与否,就全看腌菜人的手艺了。母亲手艺不错,我们也跟着有口福。上高中住校,一周回家一次,还常用罐头瓶子装一瓶炒好的腌豇豆到学校早饭时吃,冬天可以吃上一周,省下买菜的钱可以去旧书店买本旧书周末看。

乡人有俗语云:豇豆下挂面,两不沾。这句话,我从小听到大,对其中意思都不大了解。前两年听说桐城出了本民谚之类的书,我没见到,不知此句可有收录。有一年,也是夏天,家人走亲戚去了,我一人在家煮挂面吃,不信邪地炒了一盘豇豆,后和挂面同煮,果然“两不沾”,我吃得倒是有味。晚上和他们说起,惹起一阵笑,这样的“傻事”后来再也没做过。主要是没过两年,我就远赴新疆至今。

到新疆,常吃面,也常吃豇豆,把它们混在一起是不可避免的。其实,这样的吃法,在新疆实在无须大惊小怪。发明拌面吃法的人,真应该在饮食史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拌面里有一种碎肉拌面,就常将豇豆切丁和碎肉佐以西红柿等同炒,拌着面吃,我第一次吃时有些惊讶,见得多了才知是大惊小怪。有时甚至还可以吃到豇豆炒肉拌面,虽然同样“两不沾”,可比我在老家吃的美味多了,每次都要加面,最多的一次加了三次面,那时年轻,真能吃。

袁枚老先生大概对豇豆炒肉也情有独钟,在大名鼎鼎的《随园食单》里也不忘留下一句:“豇豆炒肉,临上时,去肉存豆。以极嫩者,抽去其筋。”临上时,“去肉存豆”,我还没吃过,下次可以试试,看看袁枚说得确否。自《食单》一出,许多人怀疑他的烹饪水平,我翻《食单》,常一笑而过,从未起照单而试的心思。这是第一次。

乡人豇豆种得多,吃不完,除了腌外,还择其嫩者,用开水淖过后晾晒,成干豇豆,存放起来,一年四季可以随时食用,用来炒肉,可以待客,很受会吃的客人青睐。

小时候吃过几回豇豆焖饭,已经差不多二十年没吃过了。人对童年时吃到的美味,常常念念不忘,汪曾祺先生也说过这样的话。

【豌豆】

下班路上,正愁中午吃什么时,见路边有两个老太太在摆摊买菜。简单的菜摊,用蛇皮袋铺着,一个卖莴笋;一个卖豌豆,剥好的豌豆。

我到团场时间才三年,不大认识卖菜的老太太;但年长的同事对她们都熟悉,属于团场的军垦一代,多是从上海和江苏支边过来的,退休后闲不下来,在自家院子里种点时令蔬菜,吃不完拿出来卖,不为赚钱,只是消磨打发时间。

她们的菜都很受欢迎,我要是再晚一步,就买不上了——剩下的两公斤多豌豆我全买了。有同事见我买那么多就随口问准备怎么吃,还没等我回答,老太太就操着未改的乡音说,豌豆做咸饭最好吃。咸饭当然吃过,也很喜欢吃,可我不会做。但这些嫩豌豆,怎么吃都是鲜美的,用豌豆炒饭,素炒豌豆,和鸡蛋一起打汤,佐以火腿肠炒,佐以香干丁炒……都是可以让人多吃一碗半碗的。

往年豌豆快下市时,我都要买几公斤冻在冰箱里,嘴馋时吃一顿,往往很快就会吃完,大多炒饭时忍不住就想放一把,有时炒其他菜时,也会放上一点做配料,几公斤是吃得很快的。但汪曾祺先生写到的豌豆黄和豌豆粥至今未吃过。豌豆黄难以吃到,也做不来,至于豌豆粥,是随时可以一试的。

吾乡桐城和汪先生家乡高邮虽相距有路,在饮食的叫法上许多地方都相似相同,比如汪先生在《故乡的食物》里写到的炒米和焦屑,再比如豌豆,都被叫作“an豆”,an字怎么写,我离乡十多年了,都还没搞清楚,汪先生写作“安”不知什么道理。

以前在乡下,田地富余,多种些杂粮,豌豆是常种的,吃不完就晒干,等冬天或来年油炸,再撒上些许细盐,既可以作为下酒菜,也可以当作零食,看电视、乘凉时很受欢迎。这种吃法,在新疆几乎没见过。倒是作为咸菜的豌豆,在菜市上一年四季都可见到。不知是腌制的还是泡椒里浸泡而成。

豌豆的嫩苗,即豌豆尖也是一道好菜,过期不候,一年也就那么几天能吃到。只是,大棚蔬菜盛行,豌豆尖,一年四季想吃都能吃到了。

我居住的团场小镇,有大片的草原牧场,到了季节,各类野菜层出不穷,野芹菜,草原蘑菇,野蒜薹,野大蒜……还有野豌豆尖。近些年来,牧民的市场意识开始初显,在放牧时常常随手采摘野菜拿到团部来卖,受欢迎的程度出乎他们意料。

团场不少人家有院子和菜园,向卖菜的老太太那般勤快人多的是,菜园小院里鲜活得很。近几年,城镇化步伐日渐其快,这样的口福只会越来越少。

★ 怪味豆作文

★ 开心豆作文

★ 蚂蚁搬豆教案

★ 《三颗枸杞豆》说课稿

★ 魔豆观察日记

★ 怎样写观察泡豆作文

★ 四个巧克力豆500字作文

★ 《种瓜得豆》阅读答案

★ 我的魔豆作文

磨砺三十年的一把“利剑” 篇9

【关键词】《论德国浪漫派》;陈恕林;学术价值

【作者单位】阚丹,长春理工大学。

浪漫主义是一场发轫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波及范围广、影响深远,至今余波仍未平息的文学和艺术运动。浪漫主义表现对启蒙理性的反叛,推崇感性、情感、激情和主观性,重视灵感、直觉、想象力,崇尚个性、天才和英雄人物等特点,波及英国、法国和俄国等国,曾一度风靡欧洲,诞生了诸如法国雨果,英国拜伦、济慈和雪莱,德国席勒、霍夫曼和施莱格尔以及美国索罗、霍桑等许多有影响的作家和优秀文学作品。

浪漫主义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文学思潮之一,涉及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席卷了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继承和发扬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理念,极力驳斥了法国僵化的古典主义,彻底颠覆了统治欧洲文坛几千年的古典主义清规戒律,与后来出现的现实主义共同构建了西方近代文学的两大体系,对19世纪文学盛极一时的繁荣局面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对后来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国文学史重要篇章之一的德国浪漫派,是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是浪漫主义滥觞之地,德国浪漫派拥有数量众多的成员,其中不乏重量级的作家,诺瓦利斯、弗·施莱格尔以及霍夫曼等都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德国浪漫派在文坛崛起之时,就与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联系紧密,或者说德国浪漫派一开始就自觉地用独特理论来武装、创建并系统发展自己的文艺理论,而且进行了丰富的创作实践,这在当时的欧洲是难能可贵的。德国浪漫派的理论主张和创作经验,通过多种方式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对欧洲各国的浪漫主义运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德国也因此被认为是浪漫主义的故乡。

陈恕林教授20世纪50年代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接着又留学德国莱比锡大学选修德国语言文学,回国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一直从事德国文学研究和翻译工作,其重点研究方向就是德国浪漫派。他在研究过程中表现出的独立思考、不盲从的治学态度,以及科学、严谨的学术风格在如今功利主义、浮躁盛行的学术环境之下不禁让人肃然起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论德国浪漫派》是由陈恕林的女儿和他生前好友、同事张黎共同执笔整理而成,演绎了一段“文人相助”的佳话。这部专著出版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者前期研究成果的归纳与总结

《论德国浪漫派》是一部研究德国浪漫派的学术专著,是对陈恕林教授一生研究德国文学成果的系统总结。德国浪漫派历来都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其派中有派的复杂性和争议性就已经让许多人望而却步,而陈恕林“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对德国文学情有独钟,早期不仅翻译了霍夫曼、霍普特曼和卡尔·迈的小说,还发表了多篇重量级的论文。陈恕林在研究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方面可谓下足了功夫,张黎教授在整理他的遗稿时发现“他为研究浪漫派所收集的论文、专著和评论文章的复印件足足订了厚厚二十几册,规规矩矩地堆放了一大摞,复印资料分门别类装订得整整齐齐”[1]。这部著作集中展示了陈恕林生前德国文学研究的丰硕成果,可以让我们系统、全面了解他的思想观点,具有重要的文献资料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在本书最精彩的第三篇“热点难点问题”部分,作者对与德国浪漫派关系密切的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魏玛古典文学、海涅以及欧洲浪漫主义等做了深入、系统的阐述,与传统权威展开激烈论争,发表了与众不同的观点。第一、第四、第五、第六篇则集中展示了作者早期的研究成果。如《从德国浪漫派看“积极”与“消极”浪漫主义的划分问题》《海涅与德国浪漫派》和《启蒙运动与德国浪漫派》等是他在20世纪90年代以学术论文形式发表在国内权威学术期刊《外国文学评论》的作品,《德国浪漫派及其评价问题》是发表在《外国文学研究集刊》的作品。其中,《启蒙运动与德国浪漫派》获得香港世界华人交流协会和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颁发的“国际优秀论文奖”,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与肯定。

在第四篇“人物研究”部分,作者重点关注德国浪漫派理论家弗·施莱格尔、诗人诺瓦利斯和怪诞小说家霍夫曼。霍夫曼是德国后期浪漫派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位享誉世界的重量级小说大家,以别具一格的作品和独特的叙事艺术而备受世人关注。实际上,作者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研究霍夫曼,他不仅翻译了霍夫曼长篇小说《雄猫穆尔的生活观》和中篇小说《斯居戴里小姐》,还撰写了论文《德国文苑中的一朵奇葩——浅论霍夫曼的〈雄猫穆尔的人生观〉》和《一个艺术狂人的悲剧——E.T.A.霍夫曼的〈斯居戴里小姐〉析》等发表在国内权威学术期刊《外国文学研究》上。这些成果无疑成为“人物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关于霍夫曼的生平创作,还是对他的创作原则及影响的研究,都反映了作者在研究过程中深入的理解与成熟的思考。

二、内容全面系统,具有指导性意义

国内学者对德国浪漫派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诸如陈恕林、马家骏、任国强等学者从不同层面对德国浪漫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进行介绍和评价。总的来说,国内学者关于德国浪漫派的研究还稍肤浅,一些观点囿于传统偏见而缺乏新意,富有建树的学术专著更是凤毛麟角。而陈恕林先生一直走在德国浪漫派研究的前列,并且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其专著的出版是对德国浪漫派研究的巨大贡献,使德国浪漫派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呈现在读者面前,对国内研究德国浪漫派甚至德国文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正如张黎教授的评价:“它是我国学者在这个领域撰写的第一部专著,开创了中国学术界系统研究德国浪漫派文学的先河,对我们开始摆脱对这个领域一知半解的窘困状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带动我国学界对此开展深入的研究。”

nlc202309090446

一方面,作者能宏观把握德国浪漫派的整体框架。陈恕林对德国浪漫派研究框架的搭建是比较完整、系统的,无论是德国浪漫派的形成历史,还是理论基础、艺术特色、代表人物以及重要影响等重要环节,无一疏漏,构成了整个研究的骨架。在每一个小框架中,作者严谨安排、设置具体内容。如在“人物研究”部分,他选取了德国浪漫派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三位人物——弗·施莱格尔、诺瓦利斯和霍夫曼作为重点考察的对象,分别从浪漫派理论家、浪漫派诗人和怪诞艺术大师的角度作为重点考察的对象进行提纲挈领的深入分析。另外,作者并没有按照当初的设想撰写成一部断代史类型的著作,而是突破局限将诸多与德国浪漫派有关的问题都纳入写作的视野。如对与德国浪漫派关系紧密的启蒙运动、魏玛古典文学、海涅和法国大革命等进行深入讨论,还关注了德国浪漫派与欧洲浪漫主义的关系,从而肯定德国浪漫派的重要影响。

另一方面,作者深入德国浪漫派的各个重要环节。鉴于德国浪漫派发展的复杂性,他将浪漫派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浪漫派、中期浪漫派和晚期浪漫派,对每一个发展阶段进行分门别类的梳理。他阐述了浪漫派产生的理论基础,强调指出德国浪漫派在发展过程中重视以理论来武装,有着深厚的哲学底蕴。无论是康德的美学论著《判断力批判》、费希特的“唯我论”,还是德国哲学家谢林的自然哲学,抑或是黑格尔的美学思想,都对德国浪漫派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还选取了与德国浪漫派关系密切的人物以及艺术特色进行重点介绍和分析。如在谈到德国浪漫派独特的文艺理论时,作者追溯了文艺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阐述了其美学革命和文学纲领,深入探讨了德国浪漫派独特的理论形式“断片”和“反讽”,重点分析了浪漫文学核心的长篇小说——歌德的《威廉·迈斯特》和弗施莱格尔的《卢琴德》。此外,作者在附录部分对德国其他浪漫派作家进行补充介绍,无疑给读者和研究人员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参考价值。

三、敢于挑战传统,富有创新和开放精神

所谓学术专著,是指“作者在某一学科领域内从事多年系统深入的研究,撰写的在理论上有重要意义或实验上有重大发现的学术著作”[2]。近些年由于职称评定的需要,一些学者在他们的专业领域内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而是临时抱佛脚、胡乱拼凑甚至抄袭便可“勾兑”完成一部所谓的学术专著,其内容根本谈不上什么真知灼见,更谈不上有多大学术价值。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作者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一直在从事德国文学的研究和翻译工作,而且在研究德国浪漫派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并没有故步自封,而是继续向前推进,始终走在国内研究德国浪漫派的前列。

陈恕林在论证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勇气与创新精神。就《论德国浪漫派》的内容而言,一般学者可能仅围绕其发展历程、代表人物、艺术特色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断代史研究就已经算是大功告成,而陈恕林却花了大量篇幅去质疑、思考历史上关于德国浪漫派的论争,有理有据地与学术权威进行辩驳,阐述和表明自己的学术立场,这也是整部著作最为精彩、华丽的篇章。如德国文化史上大师级的人物歌德、海涅和卢卡契等都成为他论战的对象,表现了他惊人的勇气。与当时这些大家对浪漫派的讽刺、挖苦的评论风格迥然不同,陈恕林采取心平气和、言之有据的评论方式,既尊重和敬畏他们的成就,又不盲目崇拜,极力表达自己的主张。

关于海涅与德国浪漫派的问题,他用发展的眼光,冷静、理智而又辩证地评价海涅的著作《论浪漫派》,指出应该运用具体问题去分析而不能简单地判定海涅的流派归属,陈恕林认为,海涅与德国浪漫派的关系是复杂的,他既是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参加者和浪漫遗产的批判继承者,又是浪漫派的批判者或背弃者。这一论断显然与传统的仅依据《论浪漫派》一文就断定海涅是浪漫派的敌人,并把他排除在浪漫主义运动之外的观点大相径庭。关于积极与消极浪漫主义的划分问题,陈恕林就历史上高尔基关于积极与消极的划分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鉴于德国浪漫派本身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他认为这种划分方法过于武断,容易产生误导,一些作家的流派归属问题不仅难以解决,而且还牵扯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界限问题。关于启蒙运动与德国浪漫派的关系问题,作者首先介绍了德国浪漫派启蒙运动“对立论”的来龙去脉,以及海涅的评论对19世纪乃至20世纪意识形态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他认为这种传统“对立论”的观点缺乏科学辨证的分析,偏离了客观事实,难以自圆其说,与其说浪漫派是对启蒙运动的反叛,倒不如说是启蒙运动精神的继承发扬者。

与此同时,本书还呈现一种开放的精神。陈恕林在导论部分指出德国浪漫派的重要性,认为它是德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不仅对当时和后来德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影响当时整个欧洲乃至美洲文学。德国浪漫派的历史长达数十年,留下了珍贵又丰富的文化遗产,成为一座尚待开发的矿藏。而国内对德国浪漫派的研究依然相当滞后,观点陈旧,仍未摆脱传统偏见的束缚和影响,陈恕林期待国内学术同仁对它进行开拓性的研究。

总之,《论德国浪漫派》是一部研究德国浪漫派的学术专著,凝聚了陈恕林一生的心血,是他三十年磨砺的一把“利剑”。该书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行文流畅,可读性强。作者在阐述过程中既宏阔之至又细致入微,读者不仅能深入德国浪漫派的诸多派别探求它们的面貌和特征,还能了解当时与德国浪漫派有关的文化现象、思潮以及政治事件。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既尊重、敬畏前人的成就,又不人云亦云、盲目跟风,在与传统大家的论战过程中表现出英勇的创新精神以及科学严谨的学术风格,令人印象深刻。

参考文献

[1]张黎. 前言 论德国浪漫派 [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

[2]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申请指南[EB/OL]. http://www.most.gov.cn/tztg/201207/W020120713602432184652.doc.

[3] 陈恕林. 论德国浪漫派 [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

春天的味道的散文 篇10

地处西北陇东一隅,春姑娘姗姗来迟已经使这里的人们习以为常了。看电视上的画面,到处都是春的信息春的妩媚了,可是我们这里依然看不见春的一点点踪影。

春天和西北的陇东一直缘悭。虽然惊蛰都过了好多天了,可是风刮在人身上还是不由人要打哆嗦,人们都还包裹在厚厚的棉衣里,圆鼓鼓的饱胀。西面的关山上,背阴处还是厚厚的积雪,向阳的山洼上则是黑魆魆的冷硬,没有一丝的生机。朝阳升起的时候,关山上的积雪就放射出一种釉质的光彩,淡淡的玫瑰色,很是美丽,只是那冷硬的黑处依旧了无生机,显得机械呆板。傍晚时候,黑白夹杂的关山就成了一幅很生动的国画——浓墨晕染的国画,那皑皑的白雪就成了画上恰到好处的留白,黑魆魆的群山,则幻化出种种奇异的.形状,并且立体感极强,看得久了,就有了跃动的生机。

田野里一片空旷,冬小麦也依旧在沉睡。一冬无雪,冬小麦可能是渴极了,惊蛰前下了那么厚的一场春雪,三两天就消融殆尽,这下子怕是喝美喝足了呢!阳坡洼上,零零星星的有几只羊在走动,它们吃了一冬的干草,早就厌倦了,盼望着能找到一株两株的青草芽换换口味。阴面的地埂下,还残留着一绺一绺的积雪,颜色不及山上的洁净,显得有点肮脏。

天很蓝,蓝的有点晃眼。没有一丝云,天就显得很干净。几棵白杨树、槐树上的喜鹊,忙着修补在冬天遭到破坏的巢,不停地衔来枯枝,亦或是为春天将要出生的儿女修筑新巢,显得忙碌而兴奋,从它们的叫声中就能听出来。

我信步走向田野。学校后面是大片大片的田地,在其中的几块闲地里竟然有人在忙碌着,有的在打坷垃,有的在翻粪,有的在整地......几只红嘴鸦在新翻开的粪堆上寻觅着虫子,欢快地跳跃着。我走近翻粪的人,认出来他是河对面村子里的柳大爷,老人家粗通文墨,有两个孙女念书,时常到学校里来,算是熟人了。老人看到我来,热情地招呼我坐在地埂边的一块石头上。老人家今年大概快七十岁了,身体还很硬朗,棉袄被扔在地埂上,只穿着一件暗红色的绒线衣在劳作。老人已经翻开了五六个粪堆了,打碎溜细,干得一丝不苟。“柳大爷,过来歇一会。”老人应了一声就过来了。“动农还早着呢,您咋已经开始忙活开了呢?”看着老人敞开着线衣领子,黧黑色的脸庞上汗水恣肆,我有点心疼。

“也不早了,惊蛰都过了好几天了。咱这的气候是冷点,但节气不等人啊,过了春分就要下种了,闲着也是闲着,乘早把粪翻好了,播种的时候就省事多了。”

“您这么大年纪了,还干这么累的活,受得了吗?”

“受得了,受得了!咱庄农人皮张厚着呢!再说了,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不到地里做点啥,心慌的很。这块地去年扇(地膜)了二亩玉米,卖了两千多块钱着呢!人勤地不懒,功夫没有枉下的啊,你是先生,你说是这个理不?”

我急忙点头认可。“功夫没有枉下的”,多么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啊!

走上一座山包,眼前豁然开朗,这儿是一块空阔平坦的山峁。一伙孩子三五成群地在这里放风筝,恰好是一幅“儿童散学归来早,忙乘春风放纸鸢”的画面。孩子们追逐着风筝,欢呼着,惊叫着,那些“老鹰”、“燕子”、“蝴蝶”,还有“孙悟空”、“猪八戒”、“熊大”、“熊二”和“光头强”,在春风里扶摇直上,悠然自得。也有刚飞到半空中遭遇了大风一下子倒栽下来的,引发了一声声沮丧的叹息......

转过一个弯,我听见一条地埂下有叽叽喳喳说话的声音。循声找去,原来是几个女孩子在掐苜蓿芽。她们的篮子里或多或少的都有一点白白的苜蓿芽,令我惊奇不已。她们用小铲子刨开土层,就露出了白胖胖的苜蓿芽,那白色嫩芽的顶端,露着一星新绿,愉悦着孩子们的眼睛,也愉悦着她们的心。她们就像在做一件精致的手工,是那么的专注,小心翼翼,眼睛里充满了怜爱和惊喜。我也学她们的样子轻轻地刨开土,小心地掐了一朵苜蓿芽放进嘴里咀嚼,一缕淡淡的清香顿时在嘴里弥漫开去,使人浑身为之一爽。

我站在山峁上极目四望,田野里有三三两两的农人在劳作,山包上有孩子们在尽情地放着风筝,山坡上,穿着红衫绿衣的姑娘们在掐苜蓿芽......多么生动美好的一幅图画啊,这是陇东早春独有的美景!

我随意躺在山洼上,享受着早春阳光的温暖,微风轻拂,痒酥酥的舒服。我突然间就闻到了春天的味道:泥土的芳香,农人的汗腥味,春阳的温暖,孩子们的欢叫,苜蓿芽的清香——这就是春天的味道啊!

初雪的味道散文欣赏 篇11

冷艳且温婉静美也淡而无味的大雪随狂风的呼啸狂舞着就来了啊,站在窗前静观直觉一阵寒凉,被狂风吹的忽左忽右的雪花不辩方向的飘着,不管在空中它们是怎样不确定的飘或移,它们始终都会散落,散落在树上将树完全包藏在它们绒白色的谎言下,轻轻的触碰苍白也无力的掩盖早已落了一地;落在傲慢的冬梅上却怎么也包裹不住倔强的花瓣反而被深深的吸引,就算用力的打动最后也只是那沾满红色的雪瓣落下;闻着冷冷的气息;赏着静落的雪景;点着忧伤的墨滴;听着蓝色的曲风;读着沐雪的心情,这

初雪点落寒冷袭

雪绒点缀万物银

读物墨忧思殇雪

苍颜已无力寻梅

无论什么时候出门,脚下处处都是来自雪亲切的招呼,如同 “坐在阳光下,既宁静又舒心”。内心的恬静感觉开始萌芽,激雪之情在平静里充实;踏雪之心满意足地独画孤阅着吻雪自赏;我喜欢这样的一天;喜欢这蓝色的天空;喜欢严寒中这庄严肃穆的世界;喜欢它的色泽无暇,它的旷远幽静.可是在漫长的岁月里,总有一片阴沉的乌云会掩去它光芒四射的活力,也总会有一缕热辣烤化它的肃静成了漩涡汉骚动亦或是泡沫汉喧哗,在岩石尖或狭小的缝隙中被冲得粉身碎骨.这揪心的游戏浪漫的相遇,身在何处,结局如何,思绪接踵而至,层层又叠叠,寒冷交替,探望忧伤,这沉沉的积雪目睹着纠结的痉挛疑固成伤感动了脚下的雪幻化成水涌没了将要降临的冬夜,结冰

窗檐上落满了白白一层,晶莹剔透,好想用手去触摸,却被手的温度急融出一个手印来,雪一直不停歇的下着,瞬间那个手印已不存在了,被雪盖住了,就算太阳来临,也只会顺时化水流去,也不会有那个手印的存在了.瞬间那感伤的分子随着寒冷的空气不停的侵犯这沐雪取静的情怀;吻雪寻梅的浪漫;踏雪沐风的颤抖;带着笑的赞美冷冷的观看这美丽的装扮,逗留在初冬的时光里,珍惜点滴伤感谅解个数忧伤,记忆在拍照只为填满冰天雪地的细胞,羡慕那云遮的图案溶解着美到极限的冬日落阳,透过拯救苍白书签那流转的诗句,叙旧的步调放掉了太阳永远也遇不到月亮的殇.

雪停停歇歇,时而狂舞,时而静洒,轻盈且飘逸.这宁静的惊艳不肖地挑逗着内心深处寒冷的顾忌.最终,失衡的重心还是偏方向的依偎在蓝色的云端里,评判明亮界线里这闪耀的装扮是否会融雪遗香;不同形状的美是否摆脱了微笑的温度点燃灵感的力量去热爱生活;满山遍野的诚实是否就是那不愿意熄灭的灵光;毫不保留的思绪递增递减的是那个方向,这截然不同的衬托完美的无救了,无法掌控的旋转木马甩的已模糊的伤感岁月,苛刻的早已无法也不可复制了

天空不再空空荡荡的,而是被漫天飘舞的雪花装的满满的,轻轻飘,悠悠落.雪花就这样飘啊飘,飘啊飘的随闹哄哄的气氛孤单的旅行开始了,它不知道最终会落到那儿去,会着落在什么上,也不知道会不会被一双温暖的掌来接住,完全的融化在掌心中,全心的渗入血液里,这清晰的穿越犯了丝丝忧伤触动了思念那就该有个伤悲来渴望脚印相遇在分离的浅底里.

这初雪散落的味道忧伤了指尖的温柔挥舞着灰暗冰冷的墨,渲染了那美的都不舍去触碰的雪.

磨砺的味道散文 篇12

那时,公司业务萎缩,部门瘦身,杜仲被裁员。走之前,大家聚在一起吃了顿散伙饭。席间,杜仲虽然装着满不在乎,可谁都能感受到他的沉重。他说工作难找,还是回武汉好了。有人眼尖,发现杜仲腕上多了一串手串,淡黄色泽,质地坚硬,衬着中国红的结绳,有几分喜气。

杜仲就有点害羞了,原来是公司里的麦麦送的。谁不知道,麦麦暗中喜欢杜仲?可是杜仲前途渺茫,没有立锥之地,哪敢接受这份爱情?麦麦去云南旅游,淘了串金刚菩提手串回来,送给了杜仲。她说,菩提子很特别,是天然的种子,本身是一个个果实,有生命,种在土壤里会发芽。每一粒菩提子都有自己的纹理和形状,都是唯一的,世上并没有两颗完全一样的菩提子。

金刚菩提子非常硬,无坚不摧,其心执著,也是麦麦的含蓄表白吧。

后来,就这样散了。过了半年,麦麦也离开了公司。

当晚,还是在那家餐馆。我诧异地发现,杜仲和麦麦一起出现。

三年了,杜仲褪去了青涩气,显得更加成熟。他说起这三年的经历,在武汉一切从零开始打拼,吃了数不清的苦头。渐渐地在自己的地盘上站稳了,有了成绩。如今,被总公司派到深圳,就任分部的经理。这三年来,这一串金刚菩提手串始终陪伴在他身边。手串大概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在他焦躁不安时,会给他带来心灵的宁静;在他落魄倒霉时,给他带来温暖的安慰;骄傲得意时,又似乎在给他某种警示。

他一直戴着它,偶有片刻闲暇,就拿在手上捻掐把玩。菩提手串的颜色,从淡黄转深,三年过去了,它竟然变成红润的颜色,多了几分灵动的气息。

“今天,除了想和大家聚聚之外,我还有件重要的事。”杜仲拉起麦麦的手:“嫁给我吧,我会让你一生幸福。”麦麦的脸上浮现出甜蜜的笑。原来这还是一场特别的求婚宴。

他们的爱情,正如这金刚菩提手串,是岁月磨砺出来的精彩。

收藏小词典

文玩菩提子——它并非菩提树的果实,而是产于雪山附近的植物。其果圆而色白,有尖壳,如珐琅质,常用于佛珠,故称菩提子。中国只有天台山有,称为天台菩提。其质地坚硬,历久不变,而且越用越光泽,新珠色淡黄,使用久泽色由浅变深,成为赤、黑色兼杂者,品质甚高。

最走俏的四种文玩菩提:

凤眼菩提

特点:有着古朴精致的褐色,每一粒上面都有颗美丽优雅的眼睛。

藏友评价:凤眼是传统的佛学修炼持珠。凤眼的眼睛极漂亮,浑圆正中,似乎看穿一切,超脱一切。

星月菩提

特点:外形乳黄色,珠面布有均匀的黑点,中间有一个凹形的圆圈,状如繁星托月,故名星月菩提,被称为世界“四大名珠”之一。

藏友评价:星月菩提有种质朴平凡的美。长期把玩后,它会变成玛瑙琥珀的颜色,有宝石的光润。

金刚菩提

特点:成熟的菩提子有着蓝色的外壳,可用于治疗疾病,甚为名贵。

藏友评价:生长范围为马尼拉、缅甸低丘陵平原以及孟加拉、不丹、尼泊尔等地。其瓣数二到十七瓣不等,且各自拥有不同的神秘含义。

龙眼菩提

特点:形状特殊,每一粒上有三角状斑点,状如龙眼。

藏友评价:它有一双特别的眼睛,三角龙眼,栩栩如生,大千世界真神奇。

文玩菩提保养三法

一、多盘玩

盘玩是最好的保养之道。 人的手心会分泌汗液和脂肪类物质,经常盘摸掐捻,让文玩菩提裹上一层包浆,此后,越玩越有光泽,逐渐呈现出半透明状,给人一种玲珑剔透的感觉。无论是在南方还是北方,夏天都是最好的把玩季节。

二、喜油脂

文玩菩提喜油脂。所以,如果你是油性皮肤,那么就恭喜你了。平时手串脏了,找把柔软的小刷子,蘸着橄榄油轻轻擦拭,但油量切不可多。油量太多,积在深凹处的油不擦掉,日后就会形成一个个深褐色的“花点”,使手串变难看。

三、密封保存

文玩菩提忌水、风、和高温。平时不玩的时候,最好将手串置于密封的小袋之中,以免因风干而开裂。

上一篇:师用前五首古诗下一篇:新pep六上三单元tal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