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培养模式

2024-11-10

联合培养模式(通用12篇)

联合培养模式 篇1

一、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的目的及意义

校企合作定向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主要体现:一与知名企业合作, 能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学校实现了开门办学, 及时把握市场动态和学科前沿, 教育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企业培养一批热爱企业的精英队伍, 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学生能有效提升其综合素质, 培育团队精神, 增强竞争力, 拓宽了发展空间。二以定向模式与企业合作培养专业人才, 对高等院校尤其是工科院校应用型专业培养目标进行符合市场需求的重新定位, 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实现教育创新的重要举措。三通过校企合作定向培养模式探索应用型专业办学出路问题, 为高等教育院校应用型专业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经验。四以定向模式与企业合作培养的毕业生, 有较好的吃苦耐劳精神, 毕业后上岗快, 适应强, 能较好地克服人才频繁跳槽给企业和学校声誉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人才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现状分析

如今很多企业都认为人才供大于求, 想用人的时候就到招聘会上一抓一大把。同时, 不少用人单位都不愿意对员工, 特别是新来的员工投资培训, 因为新员工的不确定性太大, 很可能长了本事就跳槽。

人才是企业首要和根本的要素。企业用人向来没有一定的模式, 都是根据企业、人员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由于条件不同, 两个企业用同一种方法用人, 可能有的成功而有的失败。企业的用人既要讲原则性又要讲灵活性。就经营而言, 无论从哪个角度, 人都是第一重要的。企业之间的差距从根本上说是人的差距。关于用人, 从来就不存在什么一贯的准则, 但优秀的企业领导者大都会遵循以下一些共同的原则。一是唯才是举。现代企业经营日益复杂, 对各种人才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只有用人唯才, 才能维持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与人才的亲疏关系不应是用人的标准。二是能力重于学历。能力比学历更重要。现在许多企业招聘大多要求学士、硕士学位。应该说这本身是一个巨大的社会进步。但是, 看重学历, 并不是看重学历本身, 而是其背后的学识和涵养, 这才是重视学历的初衷。三是注重发挥人才的长处。企业聘请人才是因为他能做什么, 要重视的是员工能出什么成果。优秀的领导者总是以“他能干什么”为出发点, 注重发挥人才的长处, 而不是克服其短处。四是适才原则。把适当的人安排在适当的位置上是用人的最基本的准则, 适才比优秀的人才更重要。

(二) 校企合作的困境分析

第一, 企业绩效评价标准不利于校企合作。

不少企业家认为, 参与职业教育“无利可图”, 利益驱动不大。首先, 人才培养成本较高, 加之人才流动大, 企业投资职业教育未必使自己获益。其次, 企业用人机制和绩效评价标准更关注当前利益。而职业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潜在、长远利益, 与企业当前利益不一定相符。

第二, 缺乏适合我国国情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20世纪80年代, 我国引入德国“双元制培训”制度, 由于缺乏相同的土壤, 使其在我国实施并不理想, 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校企合作模式的问题日益突显。我国正处于新旧经济体制的交替时期, 这一时期的校企合作教育, 必然是处于行政干预机制和市场利益驱动机制发挥双重作用, 并向以利益驱动机制为主的过渡时期。在现阶段, 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争取政府支持;另一方面, 是要更新观念, 重点从市场经济的视角进行研究。

第三, 统一协调的校企合作管理体制还未形成。

目前, 政府投资兴办的公办职业教育是办学主体, 行业企业及其他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占少数。由于没有建立起行业企业、劳动人事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有效参与职业教育实践的运行机制, 也未能建立起跨部门的统筹协调管理机制, 职业教育主要还是在教育内部运行, 校企合作实施艰难。为此, 必须转变政府集权的体制, 重构国家、市场和职业教育的关系, 发挥行业企业对职业资格认定考核的积极作用, 实现职业院校内部治理结构从管理向经营转变。

三、 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构建与具体措施

(一) 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构建

1.学校、企业和学生的角色定位

学校——校企合作的主体。学校应根据市场需求预测调整、规范专业建设;以岗位技能为核心, 构建职教课程体系;利用企业资源,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并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与企业合作建设科技研发中心。

企业——校企合作的合作者。企业与学校应成立校企合作董事会, 制订、修改、执行合作教育计划;共建实践基地接受学生实习。

政府——校企合作的管理部门。政府应通过有关立法加强对校企合作的干预, 在政策上建立激励机制, 鼓励企业深度参与学校职业教育过程, 形成互动、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 并在经费上给予支持。

受教育者——校企合作的培养对象。受教育者在校企合作中扮演着双重身份:学生与学徒。一方面认真学习理论知识, 培养职业基本素养一方面认真工作, 锻炼职业基本技能。

2.校企联合培养的运行机制

近年来, 我国职业院校积极探索形成许多富有实效的合作模式。如专家咨询模式——学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 成立由企业专家参与的顾问委员会, 征询有关行业最新发展信息及趋势, 以决定课程设置及其教学内容;师资培训模式——让教师进入工作现场相应岗位进行实践性学习培训, 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教学参观模式——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 在工作情境中完成教学实习的有关要求;顶岗实习模式——学生以预分配就业的方式毕业实习;技术服务模式——学校成立教师专家技术工作室, 直接面向社会和企业开展在职人员的培训与生产技术服务。一些经济发达地区, 学校与企业已经开始尝试捆绑式、互惠互赢地深度合作。如“学校办到企业”模式:企业出场地、设备、资金及人力技术资源, 学校按照需求设置专业、组织招生、实施教学管理。该模式发挥学校与企业各自所长, 学校培养的人才根据企业标准“量身定做”, 企业为学生提供明确的职业定位, 实现了学校与企业双方自觉捆绑的利益和高度融合, 达到了真正的“双赢”。一些学校还探索“企业办到学校”模式:学校提供场所, 企业出设备、出技术, 将企业的车间办到学校, 生产产品 (或服务项目) 兼顾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过程, 使学生和教师实践技能得到真正地锻炼与提高, 而部分效益可反哺学校的建设发展。

(二) 具体实施措施

1.企业调研。

在达成合作意向之前, 学校选派相关领导和教师, 深入公司, 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的数量及知识、技能和态度方面的要求, 为课程选择和开发提供现实依据;通过教师参加公司的员工培训及上岗实践, 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 为教师的实用性提供参照。

2.签订合作协议。

在双方签订的协议中, 要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一般情况下由公司提供训练基地和环境, 学校调整课程体系, 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 共享实训基地和人力资源等, 为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 双方各派人员成立常设校企合作协调与领导小组等。

3.挑选学生。

采用“公平、公开、公正”和学生自愿的原则, 学生自愿报名, 学院审核, 选拔学生到公司实习, 签订《联合培养定向就业协议书》。

4.组织教学。

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 共同组织教学。学校根据公司对管理型员工的素质要求, 调整教学计划, 实现教学内容与学生就业的结合。

5.考核上岗。

经过实习后, 公司根据学生的平时成绩和实习期间的综合表现, 确定人员名单, 学生正式成为公司员工。

6.跟踪调查。

学校建立跟踪调查制度, 了解企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岗位变化和薪酬状况、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 从而改善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增强学校为企业服务的能力。

校企合作模式是21世纪高等院校改革和发展教育的必由之路, 但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 实行校企合作的方法也各不相同, 因此要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师资、设备等实际情况决定采用合作的途径, 其最终目标就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 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能够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的实用型人才, 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比较研究[J].职业术教育 (教科版) , 2004, (28) .

[2]冯拾松.订单培养——校企合作的有效载体[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 (3) .

联合培养模式 篇2

2011-03-04

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

上海交通大学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工程人才新模式的总体目标是:创新精英工程教育模式,建立“能力建设+知识探究+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精英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以企业项目研究为主导的产学研联合培养精英工程人才的“双导师”制和项目资助制,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探索精英工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该项目具体分三个阶段来进行。

1.筹划启动阶段(至2011年):在本科和研究生两个层面同时启动精英工程人才的培养计划;在校企联盟的基础上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探索校企联合精英工程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制订培养方案,启动具有上海交大特色的精英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组织实施阶段(至2013年):参与计划的首批本科生毕业;建立“能力建设+知识探究+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精英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以企业项目研究为主导的产学研联合培养精英工程人才的“双导师”制和项目资助制;完成工程博士培养方案,启动工程博士的培养。

3.深化总结阶段(至2014年):参加计划的首批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完成以企业项目研究为主导的产学研联合培养精英工程人才的“双导师”制,创建以项目资助制为核心的校企联合培养精英工程人才新模式。

为实现上述目标,上海交通大学拟采取以下改革措施:

1.创建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精英人才的新模式:与企业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创新工程教育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机制;通过与企业联合制定学生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共同负责学生的培养;确保学生有本科生阶段半年以上和研究生阶段一年以上的在企业学习培养时间,学生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课题应紧密结合企业实际。

2.建立面向“三位一体”目标体系的课程体系,实施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宽口径专业教育:通过跨学科课程的设计和创新项目,培养跨学科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国际化合作设计项目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合作能力;通过开设综合性课程、讲座等培养学生关心和领悟人类发展重大问题(如环境、能源、气候等)及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3.建设面向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校级工程训练与创新中心,搭建面向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通过综合性、开放性、工程型的课程设计改革,加强系统化工程训练;改革毕业设计模式,强调面向工程实际,提高学生工程能力;结合企业工程项目的研发,培养研究生能够关注社会发展,捕捉社会需求,善于发现、凝练、解决企业重大工程问题的能力。

4.面向工程人才培养的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探讨将教师的科研与工程实践融会于工程教育教学之中的有效途径;发挥工程教育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采用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方式,在工程案例引用、工程实践与科学研究相融合等方面积极探索。

5.建设国际化工程教育教学优质资源:逐步建设一批全英语示范课程、若干全英语工程专业课程(或系列英语教学的专业课程);形成一批高水平的工程教育全英语教材;进一步推进工程教育的国际化办学。

6.建立面向工程专业本科人才能力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方法,包括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培养过程控制标准、毕业生质量评价等。

为完善改革措施,上海交通大学拟出台以下四项配套政策:

1.教师考核制度。改革教师考评制度,注重工科类教师工程能力的提升。由人事处负责,2011年出台。

2.教师聘任制度。就教师聘任、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等事宜采取相关措施,提高参与工程人才培养计划教师的待遇,鼓励在职教师到企业亲历工程实践或进修,了解企业需求,参与课程改革和工程项目研发。由人事处负责,2011年出台。

3.企业兼职教师聘任制度。制订企业兼职教师的聘任制度,聘请资深工程师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加强学生在工业界实战能力的培养。由人事处负责,2011年出台。

4.制定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开放实验室以及相关学科实验室向学生全面开放的政策。由教务处、研究生院、实验室与设备处、科研院协同负责,2011年出台。

该项目还通过以下保障条件来确保项目顺利进行:学校成立项目领导小组,总体协调该计划实施中的重大事宜;对于参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专业,学校将在经费投入上予以支持;加大实验条件建设力度,建设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平台;建立鼓励教授吸纳学生参与其高水平科研项目的机制。

联合培养模式 篇3

关键词高职;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64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22-0133-01

1校企合作的动力

校企合作中高校的动力来源于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对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及毕业生高标准的要求,而走与产业界合作进行教育是提高科研成果开发转化的基础和人才培养质量、锻炼高水平师资队伍和提高综合效益的有效途径。总体说来,对高校而言,校企合作是为了实现高等学校的最重要的职能—培养人才。对高校而言,企业的环境对高校实现人才培养是十分理想的实践基地,因而在校企合作中,高校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校企合作中企业的动力来源于对廉价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掌握挑选未来雇员的机会以及建立职工继续教育体系的需求。廉价的高素质劳动力对企业而言意味着更大的利润。在美国和加拿大,校企合作教育学生的工资一般是相同岗位长期雇员工资的60%左右,而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学生都“物尽其用”,对他们和正式雇员的要求是一样的。企业在使用校企合作学生时就可以对他们直接进行考察,优秀的学生毕业后即被直接聘用。企业通过这个途径获取即时可用的人才就节省了一笔培训费用。另外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企业面临的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企业雇员必须不断的“充电”才能跟得上市场的变化,促使企业不得不正视合作教育的问题。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一方面表现在它们自身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干部培训工作,把教育作为它们战略发展的重点并列入规划中,而且建立自己的教育体系和规范化教育教学的正常秩序;另一方面表现在它们已经建立企业参与高校培养过程的合作体制,并对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原则性的指导,提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和相应的条件。

校企合作是通过学生来实现的。我们通常都是从高校与企业两个方面来考察合作教育,往往忽略“学生”这个非常重要的主体。利益原则也是学生动力的来源。在校企合作中,学生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1)取得一定的报酬,以补充学习费用的不足;2)获得工作能力、工作经验,为就业做铺垫。经济因素是吸引学生参加校企合作计划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统计校企合作中学生的经济收入是合作教育学校要做的重要工作,也是宣传合作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内容。校企合作在国外也被称为“以就业为导向的合作”。在高等教育中,校企合作是与就业关联最密切的一种教育模式。校企合作中的毕业生就业能力比较强,就业率比较高。这是校企合作结果的一个基本事实,也是校企合作的优势所在。可见,强烈的利益驱动机制是校企合作的动力所在。高校参与校企合作是为了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是为了获取自己发展所需的人才。二者的结合点是学生。学生参与校企合作则是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和提高就业能力。

2校企合作面临的难题

2.1高职教育管理体制不协调

我国职业教育有完备的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但在管理体制上一直没有统筹协调起来。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权。象我院一样由中等职业学校升级后的高职院校,难以立刻摆脱中职教管理的模式。

2.2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脱节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模式建立最初是以中职教育为主,学科分类过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及规模扩大,经济活动的周期性特点凸现出来,而高职的专业设置未能随之调整,使学生的理论与生产实践脱节,专业技能素质与企业需求不能对接。人才培养空白地带的存在标识着学科专业体系已落后于社会经济的需求。

2.3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职教实习基地欠缺

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直接联系的特殊性,决定其教学、实习设备硬件必须与社會经济同步发展。目前高职教育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教育实习设施落后于时代,这更使高职教育陷入难与经济发展直接配套境地。

2.4现有的高职教育师资结构不完善

高职教育的师资是制约职业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大多数高职院校中的教师年龄较轻、学历偏低、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手段落后,专业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比例失调。

3校企合作的实践

3.1教学改革和课程设置建设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建设对教学改革与课程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开阔思维,培养创新能力。要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坚持以技能为中心,专业课、文化课为技能课教学服务,加强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在实践教学中融入企业模式和企业文化,使学生在实习实训中得到充分锻炼,掌握本专业涉及的相关岗位的基本技能。同时,开展产学研、产教结合的活动,使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有机结合,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课程设置方面,邀请企业资深专家及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参与在内,依据地方经济发展状况、企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状况及基本要求、学生的实际水平,开设必要的文化课和专业课,避免开设课程过多过深,针对性不强。同时,在选择教材方面,尽量选用根据地方产业编写的相关专业书籍。

3.2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职业教育显著的特点是突出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其标准是“学会做”。因此,传统的考核形式单一的笔试已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必须对考核评价体系进行改革,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实现校企双方的互赢互利。具体的作法为:1)考试方式:以操作和口试为主,笔试为辅,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考核评价,突出对学生把握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测定;2)考试内容:不仅包括理论知识,还应包括技能测试;3)考试成绩采取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

3.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要想达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样,教师才能对学生将要从事的工作岗位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获得较高的综合职业能力。

3.4建立实践教学质量制度保障体系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就是实践教学,使学生深入企业,顶岗实践,接受行业一线的训练,加强对专业岗位的认识及岗位技能的掌握。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管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必须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如《学生实践管理条例》、《实践教学管理办法》等,明确规定学校和企业在实践中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学生在企业实习培训时应遵守的制度并依法加强对学生的保护工作。

3.5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

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建设还要求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即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既要取得学历证书,还要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参考文献

[1]郭爱英,王凤强,郭振忠等.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理论与实践[J].今日科苑,2007,18.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篇4

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是一种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能力, 从而提高其就业竞争力的人才培养方式。这种人才培养方式主要是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 充分整合学校与企业的不同资源, 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弥补学校校内实践教育不足的缺点。学生通过参与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活动融会贯通, 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同时, 企业也可以通过招录在培养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学生, 及时获取所需人才, 减少其招聘成本以及用人风险。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共赢。

一、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的意义

1.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下, 学生通过将所学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首先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其次, 还可以对所参与到的企业活动提出相应的建议。这种模式培养出的人才, 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又有非常强的实际操作能力, 符合企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2. 有助于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

现如今, 衡量一个学校教育质量的标准, 不再仅限于学生学到了多少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在于学生是否能够适应社会的工作。因此, 优秀的人才教育不应只局限在学校这个单一的主体中, 而应该结合社会, 只有融入社会, 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正好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 有助于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水平。

3. 有助于企业吸收人才。

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培养出的人才符合企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因此在培养过程中表现良好的学生会直接被企业所吸收, 有助于企业招揽高质量人才, 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二、我国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主要模式

一般说来, 根据校企合作形式的不同, 大致可将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分为以下三种模式:引入企业专家做校外导师、基于项目的校企合作以及校企共同建立联合培养基地。

1. 引入企业专家做校外导师。

引入企业专家做校外导师是指学校从企业中选取具有相应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人员作为学生的校外导师, 对学生进行实际指导。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的主要区别在于校外导师主要教导学生关于实践方面的知识, 有时甚至可以带学生直接参与自己的项目。这种合作形式大大丰富了学校的教师资源, 同时, 也使学生能够更多的接触与实践有关的知识。

2. 基于项目合作的校企合作。

基于项目合作的校企合作是指学校和企业商议同时参与一个具体研发项目, 这样能够很好的将学校与企业的资源进行整合, 实现优势互补。学生可以直接参与项目研发, 从而实际接触实践活动, 企业也可以直接享受到项目研发的成果, 同时, 由于参与这种模式的学生一般会直接被企业所聘用, 这样就方便了企业招揽人才, 从而实现“学校、学生、企业”共赢。

3. 校企共同建立联合培养基地。

校企共同建立联合培养基地是指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培养基地。与前两种模式不同, 这种模式有第三方政府的加入。这样就使得这种模式相较前两种更为正规, 能更加有效地整合企业与学校的资源, 这种模式培养出的人才, 也更加容易受到企业的青睐。

三、开展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需要注意的问题

1. 关于校企联合培养计划的政策支持。

由于校企联合培养人才这种形式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其仍然不是很正规, 与其相关的政策法规也并不完善, 这样大大限制了其发展。由于这种形式培养出的人才符合企业要求, 顺应社会发展, 所以其需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2. 对企业进行联合培养的宣传问题。

如今有许多企业并不了解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具体概念, 他们并不清楚其优点, 有的甚至认为开展校企联合会对自身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这会对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的开展造成阻碍。没有相关企业的参与, 校企联合这种培养模式也就无法顺利展开。因此, 对企业进行关于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宣传对其发展至关重要。

3. 关于培养过程的监控问题。

参与校企联合培养的学生大部分是直接投入到实践工作中去, 而且时间一般较长, 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忽略原本参加校企联合培养的目的, 而只专注于工作本身。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实践活动, 最主要的是要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融会贯通, 提高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 从而真正达到研究的目的。一般学校对于学生参加校企联合培养的成果鉴定, 均是通过学生所做的科研质量来进行评价, 因此, 学校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培养过程, 不至于使其偏离原本的方向。

四、结语

通过与企业合作成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 充分整合利用学校与企业的资源, 实现优势互补, 从而帮助学生有效提高实践与创新能力, 为企业招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鉴于这种模式在我国尚不成熟, 需要我们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实践, 在政府、学校以及企业的共同努力下, 使其能够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实现多方共赢。

参考文献

[1]吴照金.对校企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模式的思考.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103~105.

[2]杜建军.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启迪.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3, 3:16~19.

联合培养信 篇5

XXX requested a letter of reference from me to support his application for dual culture doctoral staged training under your guidance. As his domestic supervisor, I am pleased to comply with his request.

XX joined my research center in September , and started his doctoral study under my guidance. During his undergraduate study, his terminal result is always outstanding. And he had magazine paper published on his interested academic field, while participated in some practical projects. It’s laudable as an undergraduate student. Based on these, he was unconditionally offered the only qualification in the department to study for the doctorate directly. As his interests, urban design and landscape, dovetail with my research direction, I believe that he can finish the doctoral research process with his good practice and academic research ability so I decide to be his tutor.

In the six months of research work, he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comprehensive planning, urban design, and other research of longitudinal programs, but because ust entered the first year of doctoral study, he took more time on the theory study to stabilize theoretical basis through the study of doctoral courses and review research.

In the work of longitudinal projects, he can play good role as my assistant. He coordinated and led work group, while effectively completed his project missions. And he published an academic paper taking his responsible project as study case. It proves that he is able to use the practice experience and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has some of the academic research ability, which, of course, all are expected to b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s his tutor, I hope through the joint training under your guidance this time, he can expand his international vision, touch the academic front, and hope to build a communication bridge as this to strengthen our academic cooperating relationship.

To sum up, I recommend you XXX and hope you can accept his application.

Sincerely yours

联合培养模式 篇6

关键词:旅游俄语;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本论文为“省社科联2012年度黑龙江省俄语学会立项课题” 编号为12-12的规划课题《中俄边境地区旅游俄语人才培养研究》结题论文。

中俄两国在贸易、能源、旅游等各个方面合作不断升温,中俄旅游业发展迅猛,两国在“国家年”、“语言年”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旅游年”的新活动。这为旅游俄语人才的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加快培养高质量的旅游俄语人才成为当前开设旅游俄语专业的各类高校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改变传统单一的俄语教学模式,构建符合市场需要的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

一、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发展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校企合作办学,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等模式对各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双元制”,就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一元是职业学校,负责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等校外实训场所,负责培训学生的职业技能。美国的“合作教育”是新生先在大学里学习半年,然后在企业实践,到毕业前半年集中在校授课,最后完成毕业设计。日本的“产学合作”为产业界向高校提供资助或捐赠,企业与高校的人员进行交流;委托高校搞科研项目;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在大学建立“共同研究中心”。通过对国外合作教育经验的借鉴,我国开展了众多试验,形成了多种符合中国国情的校企合作办学形式,如 “工学交替”式、“2+1”式、“订单”式、结合实际任务式等。“工学交替”式将一年分为三个学期,每一学年中有两个校学习学期,一个到企事业单位实践的工作学期,是一种学用紧密结合的办学模式。“2+1”式是常用的一种校企联合形式,即三年教学两年在学校组织,一年在企业进行。“订单”式是一种由用人单位提出人才需求标准、数量与培养期限,高职院校按照协议进行人才培养的办学模式。

二、旅游俄语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建立

针对当前对俄旅游市場中俄语人才的现状,我院教师通过多次深入企业调研、走访,通过分析得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首先,建立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一体化教学的基础上,遵循俄语教学的特点,第一年主要在校内进行基础理论的学习,使其基本具备运用俄语进行日常交际、沟通的能力。第二学年,围绕本专业的就业方向,除了继续对俄语语言知识的学习外,加大对专业知识的传授,并安排学生在周末及寒暑假进入实习基地顶岗实习;第三年在岗实习与预就业相结合,校企共同建立就业资讯共享及沟通制度、学生实习劳动保障制度、校企双方考核制度、学生轮流在岗实习管理制度等。

其次,建设高水平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企业指导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由行业骨干、高校专家、学者和本专业骨干教师组成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与变化,进行专业设置、调整,提出专业培养目标,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技能训练大纲、教材编写计划、知识与技能的考核标准与方法等,指导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为本专业提供就业指导及职业继续教育的发展方案。保证校外基地“实践育人”的功能。

再次,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内容改革。开发岗位能力标准,引入职业素质教育,由行业专家和学校教师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对旅游、酒店、外贸等行业的涉外服务岗位所必备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开发出岗位标准,确定教学模块、内容,完善课程和技能标准;引入企业管理机制,在学校营造良好职业氛围。

三、构建模式实施的长效机制

为了与企业的合作更加长久、有效,真正实现产学的紧密结合,应构建以下长效机制,即:利益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评价机制;情感机制。

本专业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去合作酒店、企业顶岗实习。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对企业员工、干部进行语言培训,和企业一起进行市场开发、营销策划等。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尝到了甜头,获得了利益,必然会强化长期合作的意愿与动力,帮助专业履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职责,实现资源互惠与利益共享。

为调动校企双方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巩固、发展合作的成果,专业与企业之间应建立一种激励机制,采取校企双方相互兼职的方法,聘请企业有关专家和丰富实战经验的工作人员为学校特聘教师等;专业教师也可进入合作企业从事相应工作,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改善其知识、技能结构。

有激励就有约束,双方必须受到法律、制度和道德的约束,明确校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避免产生合作上的分歧,以此规范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及行为,保证校企合作关系的稳定发展。

专业与企业之间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通过统一的评价标准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制度与方法进行评价,合理规划人才培养的数量、效益以及合作企业的成本、产值等,以此不断检验、改进本专业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为了推动校企合作,应加强双方信息的交流和沟通,重视相关人员的相互交往,升华彼此关系,召开座谈会讨论解决合作办学中存在的问题,使校企合作情感机制得以顺利形成和巩固,也使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得以顺利进行。

迄今为止,我院已多次安排旅游俄语专业学生进入一些俄罗斯人聚集的知名企业、用人单位顶岗实习,使他们提前进入角色,培养职业技能。只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才能真正培养出高质量“应用型”、“复合型”的俄语人才,从而为经济发展添加助力。

参考文献

[1]李睿.从旅游行业的发展看旅游外语教学改革[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

[2]马瑛.旅游外语教学改革探析[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5

[3]刘欣.浅析俄罗斯入华旅游市场的需求特征及开发[J].技术与市场,2007,(1)

[4]周丽霞.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海南俄语人才培养模式与对策[J].新东方,2010,(3)

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篇7

一、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主要模式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院校和企业按照岗位技术需求,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职业竞争力为目的, 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育环境和实践资源, 采取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相结合的手段, 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目前采用较多的模式主要由以下几种。

1.订单式。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最大特点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减少了岗前培训环节。企业或行业直接用人, 学生直接就业, 比较适用于企业或行业人才需求量较多的专业。

2.“3+1”式。“3+1”式是在四年制的职业教育中, 前三年主要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 同时安排一些实验课和不连续的实习实训, 而最后一年完全在企业参加生产实习的一种校内校外分段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的重点在于最后一年, 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训, 将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 结合生产实际巩固自己所学的专业理论, 同时在学校安排的老师和企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撰写毕业论文或完成毕业设计。这种模式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目前被广泛采用。

3.项目导向式。项目导向模式指学校和企业以具体的项目为媒介进行合作, 调整项目相关专业学生培养方案, 制定符合项目需求的教学和实习实训体系, 并在项目合作过程中完成人才培养的一种合作模式。根据项目需要, 学校和企业互派人员到对方任教和培训, 学校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 同时也为企业提供相关专业毕业生, 企业为学校提供项目和学生实习实训场所, 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校企互惠互利的机制。这种模式难点在于合适的项目不太容易找到, 适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

4.“前校后厂”式。有的职业院校开设的专业比较符合地方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 他们利用这种优势直接创办经济实体, 并作为优势专业的实习基地。这种模式有利于学校实施灵活的教学方式, 统筹教育资源, 理论学习和技能实训相辅相成;也有利于学校及时掌握市场信息、了解产业动态, 并有针对性地推进教学改革, 进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高, 还可以为学校创造一定的经济收益。

5.“前厂后校”式。企业根据自身及社会行业的需要, 自己开办各级各类职业院校, 或培训企业自己的在职员工, 或为行业培养高级专业人才, 或向社会输送各类技术人才。这种模式有利于职业教育领域吸引企业和经济实体的资本投入, 调动他们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同样也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针对性与市场适应性。

6.联合培养式。这种模式是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自主招生, 由学校利用雄厚的师资力量、实验设备进行一定时间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 然后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 待学习、实习合格后即在该企业就业的培养模式。有利于根据企业的用人目标进行针对性的培养, 解决企业招工难的问题。

7.冠名培养式。这种模式自大学一年级开始, 用企业名称命名班级, 在完成学校培养方案的基础上, 由企业利用双休日、寒暑假时间承担部分专业实践技能、软技能 (沟通能力、团队合作力、组织管理等) 的培养, 企业对学生的就业并没有硬性规定和要求, 学生本着自愿的原则选择是否到企业就业。有利于在校学生掌握更多的实践技能, 提前熟悉企业的管理思想和文化, 尽早与企业接轨。

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实施的对策

1.教育管理者树立新型职业教育理念。从1962年开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中国现在称呼的“职业教育”称为“技术与职业教育”, 职业院校的领导班子和干部教师必须从“职业准备”的高度认识职业技术教育, 树立高等职业教育的新理念, 认真领会和解读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内涵, 着眼于学生的职业能力, 切实转变办学思想, 改革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企业也需要更新观念, 主动争取成为职业教育的主体, 提前介入, 把岗位技术培训放到职业技术教育的学制中, 在校企联合开展职业教育的同时思考在更深层次开展校企合作。

2.重视发挥政府主导和统筹协调的作用。当前, 我国职业教育的关注点是重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提高全社会的认识,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校企联合培养技术人才这一问题上, 政府也有必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 政府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 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财力支持, 有计划地支持职业院校添置实验设备、建设实习基地、改善教学设施;另一方面, 政府还应采取积极措施, 引导、鼓励校企联合, 尤其是引导企业投资职业教育。特别是要为企业方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 比如, 如果企业自主兴办职业教育或者接受职业院校的学生实习, 可以适当减免部分税收, 从而加大校企合作办学的支持力度;此外, 政府还应统筹协调合作院校和企业的各种关系, 推动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

3.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培养模式。在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 每一种模式都有适应的专业和范围, 也具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学校和企业要充分考虑自身的资源配置、学生诉求、用人需求、社会发展等因素, 在满足培养方案整体要求的前提下, 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合的培养模式, 以便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满足学生成长成才和就业的诉求, 保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充分发挥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功能。

4.紧跟行业专业标准, 构建新型课程方案。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指出, “要以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基本依据, 遵照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组织教育教学。要依靠行业相关专业优势, 充分发挥行业在人才供需、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专业布局、课程体系、评价标准、教材建设、实习实训、师资队伍、企业参与、集团办学等方面的指导作用, 教学内容要同步反映当前行业所需的成熟技术, 以及现行的技术规范、标准等。要根据行业标准更新课程内容, 调整课程结构, 探索教材创新, 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 特别是与区域产业的紧密对接。

摘要:本文从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形式与内涵分析出发, 通过归纳总结各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对策。

关键词: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对策

参考文献

[1]苏姿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可持续发展探析[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8, (3) .

[2]孙山, 廖昕岚.论科学推进工学结合与半工半读[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1) .

[3]帐传军, 崔承琦.试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2+1”人才培养模式[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 2006, (12) .

联合培养模式 篇8

一、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高校培养人才, 企业为人才留住施展才华的空间, 高校和企业本来应该存在一种继承性关系, 但是就目前的状况来看, 高校培养的人才社会适应性较低, 其中知识型专业这种需要大量实践的专业, 要真正培养和社会紧密挂钩的人才, 就需要将高校和企业有机结合在一起, 实现小企业联合人才培养。具体来说,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体现如下:

1) 实现校企双赢。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产生本身就建立在双方既得利益的基础上, 这也是这个人才模式能够长久发展的基础, 高校通过校企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并争取到一定的投资, 企业参与到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能够充分利用高校的技术设备、科研成果, 大大节省了自己的研发成本, 充分利用了高校的科技资源、空间资源, 并可以先期培养后续人才, 这对于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 降低用人成本。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和企业的关系得到了很好地加强, 校企之间了解程度逐渐加深, 产学研实施更加便利, 双方在多个领域的合作也按部就班的进行。学生科研和工程课题由教师和企业的工作人员来共同指导, 在这个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中, 教师实际上成为了企业的兼职技术人员, 这样就使得教师的知识型技能得到了更好地巩固和提升, 企业的工作人员被聘为教师或是教授, 将一线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分享给学生, 这样就使教学的时效性和质量的大了提高。一般的企业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新进员工身上, 而通过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准新员工, 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就能适应相应的工作, 这样不但提高了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效率, 还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用人成本, 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 拓展素质教育。虽然教育并不完全是为了就业, 但是从当前的社会发展状况来说, 高等教育始终是很多人改变自身命运的重要途径, 为此, 建立高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是切合当下我国的国情的。一般的企业招聘不但需要学生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 还需要其具备社会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 而这些技能对高校毕业生往往是一种限制。而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能够为学生构建素质教育的平台, 使学生的知识型技能得到不断的锻炼和强化, 这样当其步入社会、寻找工作的时候就能更加地顺利。

二、校企联合培养知识型技能人才的举措

分析了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我们对其有了更深的了解, 为了更好地促进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就需要采取措施这种模式完善。具体来说, 主要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

(一) 编制实用性教材

为了更好地将课堂教学和企业生产实际联系在一起, 在对学生进行授课的时候, 应该充分考虑到企业的实际需求, 以当前的教材为蓝本, 从国外引进最先进的教材, 并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 编制符合市场实际的教材, 并设计相应的多媒体实验教学, 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型技能水平, 使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不断增强。

(二) 优化教学的内容

要增强联合培养知识型技能人才的技术水平, 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和企业科技人员双重作用, 在教授学生理论课的时候, 应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将相应的基础知识和应用原理传授给学生, 企业技术人员负责为学生普及最新的先进基础理论知识和成果;而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企业科技人员的实践优势, 将最前沿的操作技术和研发技术教授该学生, 教师负责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这样, 将教师和科技人员结合在一起, 就能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 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将得到有效地提升。

(三) 落实人才定位

为了更好地培养知识型技能人才, 人才的定位是十分重要的, 只有先确定人才的培养方向, 才能更好地制定相应的目标、流程、计划等。为了进行人才定位, 需要由校企联合设立人才培养委员会, 及时对人才培养的定位和方向进行确定, 其中应该以高校为主, 企业为辅, 毕竟学生的成才方向并非仅仅局限在企业, 只不过企业的指向性更加明确, 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企业对行业发展动态了解的优势, 将社会需求和人才定位进行协调, 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质量。

(四) 细化培养方案

为了取得更好地人才培养效果, 不但需要明确的方向, 还需要完整的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应该充分结合学校的教学目标和行业的具体需求, 广泛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 逐步完善、调整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等, 为了提升知识型技能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高校应该适当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来担任教师, 这样不但可以使其充分介绍其所了解的理论知识和操作应用, 还可以使其更好地了解高校人才培养的生态环境, 这样对于培养方案的合理性有更大的保障。

(五) 实现就业对接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定期人才的输出, 高校和企业要商定定向选拔学生到企业的名额, 这样就可以拓展学生的就业通路, 除此之外, 还应该邀请企业对应届毕业生进行企业背景、职业环境等方面的教育, 为其进行就业指导, 使其更好地进入社会, 找到属于自己的岗位。

三、总结

理论性强、实践性弱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很大的瓶颈, 这也决定了单纯的高校培养, 很难造成社会适应性强的知识型技能人才, 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 知识型技能人才的社会需求越来越紧俏, 要更好地培养知识型技能人才不但需要加强高校的培养力度, 还需要加快校企联合培养的步伐, 只有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 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知识型技能人才, 本文阐述了小企业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并提出了相应的联合培养的举措, 希望对相关的高校和企业有所启示和帮助。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 知识型技能人才的社会需求越来越紧俏, 要更好地培养知识型技能人才不但需要加强高校的培养力度, 还需要加快校企联合培养的步伐, 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知识型技能人才。本文主要分析了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的意义,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校企联合培养的举措, 希望能够逐步完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 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校企联合,知识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意义

参考文献

[1]高凯, 许云峰, 张永强.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论我国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模式 篇9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学校具备了招收和培养研究生的资格,研究生的数量逐年递增。我国高学历人才的数量和增长速度是令世人瞩目的,这势必给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智力支持,为推动社会进步做出更多的贡献。然而,大规模高产出式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也给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和社会智力资源分配带来一定的问题。本文藉此作一分析。

1 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的现状及特点

从我国目前研究生的培养现状来看,主要呈现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1 培养机构层次较单一

目前我国培养研究生的机构主要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组成,其中高等院校的培养比例较高。高等院校一般通过建立研究生部或研究生院等机构作为学校研究生的统一培养管理机构,具体的培养工作由各学科专业的所在学院和相关导师承担;科研院所一般是根据学科专业或研究方向专设各种具体的科研院所,以具体项目或科研课题(组)来承担研究生的培养任务。

1.2 培养体系建设相对固化

各个培养机构基本都是采用相对合理并固定的培养体系来进行研究生的培养。一般都由管理层面构建符合学校(院所)基本发展方针和与人才定位战略相配套的培养方案,这些方案一般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计划、课程设置、质量评价体系、监管制度等方面,主要涉及3个层面的内容:

(1)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的制订——这属于方向性的要求。由具体研究生培养的职能部门牵头制订符合各个专业特点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一经制订出后,在同一届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一般是相对固定、不能随意更改的,以便作为研究生考核达标的参考标准。

(2)具体课程的设置———这属于培养细节的要求。由研究生培养单位(一般是院系或研究所)列出根据培养目标要求所要开设的课程,包括必修、选修、实践、论文撰写、答辩等环节。一般都是要求学生达到相关的学分要求和学术成果数量,也是作为研究生考核达标的具体参考标准。目前,绝大多数的研究生培养课程多为理论课程,而实践环节的安排不是很具体,也没有具体的考核标准,能够将产学研相结合的课程设置就更少了。

(3)课程评价及监督体系的建立——研究生培养单位还要在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通过计划、控制、考核、评价、反馈等一系列的监督活动来控制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进行,包括研究生自身、研究生导师及培养单位等几个方面,来保证和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其中,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在课程评价体系中的权重相对较小,而且监督和反馈也不能很好地执行。

1.3 培养层次逐渐多样化

在我国研究生的现行培养模式中,研究生的培养层次主要有如下类型:(1)按照级别高低的不同,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2)按照学习方式的不同,分为脱产学习研究生和在职学习研究生;(3)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分为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等等。

虽然有这些不同标准分类下的研究生,但最终鉴定其学术水平和学术成果的方式基本都是通过撰写论文和论文答辩的过程决定的,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学术成果最终能追踪成为科技成果的还是少之又少,这和我们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有很大关系的。

1.4 培养资源在社会分工中的不均衡性

随着研究生培养的不断扩招,已毕业和即将毕业的研究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问题。而社会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高端应用型人才和科技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上。而目前的现状是高层次人才主要的就业趋向是公共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对具有自主创新特点的民营企业和高科技企业去的较少;民营或高科技企业更需要高层次人才的注入和带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目前这样的社会资源分配模式限制了高层次人才作用的发挥,使得高层次人才资源在社会分工中出现比较严重的不平衡性。

2 实施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的作用

鉴于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以上的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模式。联合培养模式在国外实施已久,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为经济社会创造了可观的价值,推动了国力的增强。目前在我国,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处于探索阶段,应用并不广泛,且推行和实施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需要进一步推进这种培养模式的改革。

2.1 整合社会资源,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在研究生的产学研培养模式中,可以采取几种不同的方式有所侧重地进行联合培养:

(1)以科研项目为依托,以开发成果为目的与企业进行联合;

(2)在学校(科研院所)或企业设立人才培养基地进行研究生的联合培养;

(3)聘任企业的高端人才作为联合导师进行联合培养。

2.2 建立合理的培养质量标准体系

进行研究生的产学研联合培养,对于某些专业性特别强的研究生培养来讲,具有很大的适用价值,因此要推开这种培养模式,要建立良好的质量标准体系进行评估和监督。

2.2.1 要制订符合培养目标的培养计划

根据高校(科研院所)的培养目标,结合联合培养的企业(单位),制订合理而实际的培养计划,既要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又要保证培养方式有相对的稳定性。也就是说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进行产学研的联合培养模式。

2.2.2 理顺产、学、研的关系,保证产学研联合培养达到最优效果

在研究生的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中,首先要保证学的主导地位,在学好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或科技的创新,最后将相关的科研成果推进到实际应用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在产学研的联合培养模式中,使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充分发挥各个领域的作用,使得所培养出的研究生能够真正成为综合实力强、专业技术精的高层次人才。

2.2.3 充分利用各方资源推广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模式,

得到社会的认同,从而提高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质量,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随着研究生的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的推进,社会也会逐渐认可和接受更多的联合培养研究生,为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大有裨益的。同时,更多的优秀企业也会加入到联合培养模式中来,增加了学校(科研院所)的培养实力,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2.3 提高师资力量的学术素养与专业水平

进行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对于研究生导师和任课教师的学术素养和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理论水平还是实践经验,对于教师来讲都是一个持续的考验,需要不断地将理论联系实际,用发展的眼光研究问题,所以,对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也起到一个良性的促进作用。

3 结语

研究生的产学研联合培养是基于对学校资源、企业资源的充分整合利用,在培养高层次研究人才过程中,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创新研究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转化知识成果的能力。因此,研究生的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是学校、科研部门和企业共同努力、通力合作的一种培养模式,是一种能够培养出创新能力强、应用能力强的高端科技人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摘要:我国目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以学校培养为主,随着社会对高端科研人才和应用人才需求的日渐旺盛,学校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也受到了挑战。根据国外的经验和我国的实际国情,推行研究生的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是势在必行的,这种培养模式必将提高我国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高端人才在社会资源中的分配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关键词:产学研,联合培养,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孙大廷.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及发展趋势[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2).

[2]文冠华,姜文忠,陈宏量.抓好专业实践环节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

[3]姚晓咸.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研究生培养质量反思[J].黑龙江教育,2010(12).

[4]宋彦坡,彭小奇,周萍.中美理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与探讨[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4).

[5]胡燕平,郭源君,李会强.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4).

[6]汝艳琴.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之协作式[J].当代教育论坛,2010(4).

[7]李鸿江,尹军,郝晓岑,等.中、美、日、英、俄、德六国体育学科研究生培养体制与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5).

联合培养模式 篇10

高职高专教育与普通本科分属高等教育的两种类型,但高等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质上均归属于职业教育,它们的共性特征是高职高专教育与应用本科教育衔接的理论基础知识[1]。党的十八大提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提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当前职业教育结构不尽合理,”要“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文件为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探索人才培养的合作培养模式提供政策保障,有利于各高校积极探索高职与本科院校“3+2”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改革[2]。

1 高职高专与本科人才联合培养的必要性

高职高专侧重培养学生的技能,以理论够用,操作为主为原则。高职学生毕业后动手能力较强,可以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生产中,由学生转变为工人的周期较短,就业率高,但是就业的层次较低,更换岗位的能力较差。本科教育的课程是按学科和专业系统化设置,学生动手操作少,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辅以实验。本科生的理论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就业层次要求高,变更岗位能力强,由于本科生的操作能力较弱,用人单位要对他们进行专门技能培训才能上岗,不满意其从事技术含量低的工作,很多人感觉大材小用。企业等用人单位必须给予专门的技能培训,付出很大代价,还是不能阻止人才的流失。造成有些单位宁可录用高职高专毕业生,也不要本科生。目前,有些专业的本科生就业率要低于高职生。而且高职高专学生认为自己的文凭低,认定自己属于技能型人才,工资待遇要求比较合理,对工作岗位较珍惜,能够安心稳定的工作,大多数能够勤奋工作,但升职周期长。而同专业本科生文凭高,受到用人单位的重用,如果他们能够安心工作,业务能力会提高很快,提拔概率大。如果高职高专学生和本科实现联合培养,就可以有效解决毕业生技能和文凭问题,当这些学生毕业后,企业可以实现双赢,学生的就业和工资都可以得到保障。

2 高职高专与本科分段培养模式的构建

“3+2”高职高专与本科联合培养指3年专科,2年本科。在高职高专时期,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本科阶段主要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管理技术,要求比高职高专学生有更宽、更深的理论基础和更强的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黄冈师范学院机电类学科学生为例,“3+2”培养模式指学生完成3年高职高专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或模具制造等专业的学习,修完高职高专的课程,获得大专学历后,可以直接就业,也可以通过资格考核进入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本科专业继续深造,修完专业规定的学分,并满足学校毕业的要求,就可以获得本专业的学士学位。高职高专与本科阶段有相对独立的人才培养方案,但是人才培养方案是由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统筹制定,对口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教学体系,系统化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能人才[2]。

2.1 构建专本衔接专业课程体系

在高职高专“大学英语”(256课时),分4个学期学完,“高等数学”(120课时)、“计算机基础”(96课时)。专业基础课“机械制图”(128课时)、“电工电子技术”(128课时)“机械设计基础”(102课时)包括一周课程设计,“液压与气压传动”(64学时)这些基础课程的知识点与本科具有一致性,教学大纲大致相同,为了使“3+2”的学生进入本科后不重复学习已学过的知识点,本科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应把这些课程设置在前两年,后两年主要开设一些综合性强、理论性强的课程,比如“机械工程控制”“机械设计与创新”和“本科毕业设计”等。为了兼顾专科毕业就参加工作的学生,应该开设专业核心(技能)课,如“电气控制技术”“机床电气控制技术”“电气控制与PLC”“机电一体化系统”等课程,能保证学生毕业后更快地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3]。

2.2 教学组织和管理

为了使高职高专和本科的课程有效的衔接,培养出高技能应用型本科机电类人才,对于两个阶段相同的课程应该安排同一位老师来讲授,并让这由这些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从而选择合适的教材,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黄冈师范学院机电学院是由原来的高职升格而来,近两年引进3名博士,本学院已经有4名在读博士,目前有10名副教授,30多名硕士讲师,双师型教师达到95%。教师队伍素质优良、结构优化、数量适当。学院每年都派教师到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去学习。建立了结构合理、相互协作、能力互补、充满活力的教学团队。为学生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有效地提升了教学质量。由于专科学生较本科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要加强对专科生管理,比如要强调学生的早晚自习,并由辅导员监督管理,以保证学生的出勤和学习的质量。为了更好地掌握基础,要加强作业数量和质量,这样学生进入本科阶段,不会因为专业基础知识薄弱,造成后期学习的困难。

2.3 课程评价机制

高职高专阶段的课程主要是项目式教学,以实践为主,课程评价采用过程评价。但是在本科教育的角度看,专科生的理论知识不够扎实,有些教师认为专科学生不能达到本科段课程基本要求。当专科生回到本科生考核的传统模式,课程考核以本科书面考试(80%),这种考核模式与高职高专阶段采用的过程考核很不一致,导致学生的过关率低。这是一种理念的偏见,很难保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应该改变考核机制,采用高职高专阶段教育理论(50%)+过程考核(50%)的方式,本科段以理论(60%)+过程考核(40%)的考核方式。专科阶段的每门课程成绩必须在60分以上或者合格水平,出现两门(不包含两门)以上成绩不合格的学生,不能进入本科阶段的学习[4]。

3 结语

高职高专与地方应用型本科联合试点培养在全国范围内不是很普遍,大部分院校还在试点中,出现一些问题是必然的,这为后续的办学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应该融合高职高专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优点,发挥各自优势,保证各阶段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高职与本科“3+2”联合培养模式,虽然是分段进行的,但并不是两个完全割裂的阶段,而是实现了高职高专和本科阶段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高度融合的“一体化”培养的联合。确定了“3+2”联合培养机制,确立培养方式一体化、课程体系、教学组织和管理以及课程评价机制的一体化。黄冈师范学院机电类学科专业的“3+2”联合培养,将按照此模式进行,发现问题及时修正。

参考文献

[1]李从峰,钱吉奎,杜连森.高职与应用本科“3+2”协同育人的衔接机制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2):39-43.

[2]张祖华,丁泗.高职与本科“3+2”合作培养模式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23):27-28.

[3]孙华林,苏宝莉.“3+2”高职本科分段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9):43-45.

联合培养模式 篇11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结构需求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结合专业需要试点开展校企联合的“2+1”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我国各大高校对人才培养的一个鲜明特色,且在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和具有较大的意义。本文按照卓越计划教育培养总体要求对南华大学“2+1”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况进行简要分析,探讨根据专业需要开展校企联合“2+1”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2+1”人才培养;校企联合;优化模式对策

目前,“2+1”人才培养模式已在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普遍推行,其主要是以产学相结合,将学校和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完成课堂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技能提升的教育过程。向企业定向的输送较为专业的优秀人才,同时也大大提高学生进入社会后与岗位的匹配度。但是,当下对结合专业需要试点开展校企联合“2+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高校较少,且“2+1”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存在一定问题,无法全面达到卓越计划教育培养总体要求。因此,必须按照其企业或行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工程人才的定向培养、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要求,结合专业需要试点开展校企联合“2+1”人才培养模式。

一、“2+1”人才培养模式简述

“2+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开展产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将学校与企业作为两个不同的学习环境进行学习和开展工作,实现了定向培养,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其专业技能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校企联合的“2+1”人才培养模式被各大高校所广泛应用,高校根据企业的需求来设置其规定的各种课程和实践技能环节,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校深入企业内部后,对其发展需求和未来行业的发展走向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根据计划,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设置针对性强的教学内容,在校企同时干预下完成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校企联合的“2+1”人才培养模式,不再仅局限于单一的教学活动中,其作为一个相对先进的人才培养机制在高校成立。其中“1”主要是指一年的企业实践实习阶段,“2”是指根据企业要求在校两年进行订单培养,打造校企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学习环境。校企联合“2+1”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学校教育方式变得相对灵活和开放。学校利用企业的实习实训资源,企业利用学校的师资等资源,为人才的培养提供条件,实现双赢【1】。

二、南华大学 “2+1”人才培养模式概况分析

南华大学是我国硕士学位培养的重点单位,在近十多年的发展中,学校将重点放在了对研究生的培养上,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成果,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其“2+1”人才培养模式在业界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在近两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缓慢和停滞的趋势,逐渐表现出专业需要与“2+1”人才培养模式相分离的态势。南华大学对核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较为重视,因此,基于国内外核学科高水平人才需求,根据相关科研领域的调查数据关于每年核专业研究生500名左右的巨大缺口,必须结合专业需要试点开展校企联合“2+1”人才培养模式。

三、探讨 “2+1”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一)了解专业需求,深化校企联合“2+1”人才培养模式

南华大学对其研究生的培养,所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因此了解专业需求,深化校企联合“2+1”人才培养模显得尤为重要。以南华大学核专业为例进行具体对策阐述,核专业涉及的领域较广,且核电工程对推动经济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因此,必须对核应用市场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其专业在行业的需求。例如,核电开发与应用、核磁共振等被现代电力与医疗所广泛关注,可以在人才培养中适当给予学生需求应用方面的具体工程任务,将企业在建或拟建的工程项目分配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完成主完成工程项目的设计、开发、试验及投放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满足了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目标【2】。

(二)深化专业改革,对专业定期重新设置、调整和嫁接

市场动态千变万化、瞬息万变,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可以根据行业动态,对专业进行改革、调整、设置甚至与之相关的领域进行嫁接。例如,核能源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其与电力工程、矿业、生物技术、环境保护等息息相关,在结合市场走向与热度的情况下,可将核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实践融入进店里矿业等学科中,相互交融,扩大核专业学生的及营业领域与知识面,增强其竞争力。

(三)加强校企“双导师制”的师资队伍建设,可以在学校和企业建立互聘互派制,使企业和学校成为研究生学习的有效载体,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例如,导师与合作企业之间搭建了互通往来学习的桥梁,使教师与企业深度合作,实现校企之间各种实训设备、实训基地等学习资源的共享,提高了师资实践领域的的知识,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核专业涉及的领域较广,且核电工程对推动经济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南华大学对核专业人才的培养一直摆在人才培养教育的重要位置,建立上述导师师资队伍,有利于提高学校核专业研究生卓越工程师的质量【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结合专业需要试点开展校企联合“2+1”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专业需要,培养其创新性和工程性更是作为现代化优秀人才、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参考文献:

[1]董静.高职工商管理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4,14(11):7-9.

[2]罗芬.适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论析[J].广西教育C(职业与高等教育版),2014,(3):13-14.

校企联合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篇12

一、在基地完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校企联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的最重要目的在于弥补我国传统模式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不足。我院引入了“两段式”教学和“双导师”培养制度。所谓“两段式”教学就是根据工科类专业研究生的特点, 将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分为理论知识学习和基地实践培养两个阶段。“双导师”制是在“两段式”教学模式下, 设立校内和企业两个直接对专业研究生负责的导师。其中校内导师由本学院具有导师资格的老师担任, 主要对研究生在校期间理论知识的学习阶段负责, 并对学生课题研究中遇到的理论问题进行学术指导等。而企业导师则由相关企业中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经验丰富的相关技术人员担任, 对研究生在培养基地中的实践教学阶段负责, 同时对课题实践中的工程技术问题给予指导并负责实践场地、资金的提供。在校企共建的培养基地中, 研究生的教学任务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1. 基地的基本实践技能教学环节:将研究生学习的课

堂直接设在培养基地, 由企业导师和其他相关技术人员讲授基本操作技能、综合操作技能、经验知识等, 锻炼研究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为下一阶段学生独立开展实践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 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课题研究环节:研究生运用自己

所学的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进入研究生学位论文课题的研究阶段。企业导师主要参与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 并对课题研究中遇到的工程技术等专业实践问题给予指导;而校内导师则需要定期与学生、企业导师交流、沟通, 随时了解研究生课题中遇到的学术问题并给予指导。

3. 在基地完成的其他教学活动:在专业研究生培养教

学的各阶段穿插引入多种教学活动作为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补充, 如:专家讲座、课题研讨会等, 在不断提高专业研究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上, 同时兼顾培养专业研究生的交流合作能力、组织管理协调能力, 从而真正的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新型复合人才。

二、企业提出论文选题

由于专业研究生在培养基地真正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 因此研究课题也必然由企业根据自身实际生产中的科研攻关项目提出论文课题题目。研究生论文课题确定后, 校企双方根据课题对岗位技能的要求、企业用人标准及研究生所需的基本素质, 共同商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研究培养计划及评价标准。在课程设置上, 校企双方根据市场发展及课题对人才的要求, 在双方充分调研协商的基础上, 对课程进行灵活多变的设置。除全体专业研究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外, 每个研究生的课程培养体系应着力体现论文课题对岗位要求的一致性、灵活性、自我调节性。

三、在企业引入学术活动

1. 定期聘请教授、学者及工作经验丰富的专家举办学

术报告、工作经验交流会等。通过他们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感染研究生, 并解答、指导研究生在实践工作中遇到的理论技术问题。

2. 每月召集研究生、企业导师及有关技术人员召开课

题研讨会, 汇报课题研究进展、分享课题研究中的实践经验, 针对研究生遇到的实践问题进行集中研究。

3. 基地每年举办一次学生科研成果展览会, 会上可以

展示实物作品, 也可以是PPT课件展示等多种形式, 通过学生、企业导师投票的方式进行评优活动, 对于评选出的优秀成果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四、基地的管理

1. 学校与企业在互利的基础上通过科研合作、成果共

享的方式协商共建校企联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 协商达成一致后, 将具体方案上报有关部门审批。经批准后, 校企双方签订《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协议》, 以明确高校与企业双方在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权利、义务及法律责任。

2. 协议签订后培养基地正式挂牌成立, 学校与企业密

切合作并以基地建设和学生培养为纽带, 与企业合作完成技术攻关、生产工艺改进等科研项目。企业每年拨出一定的专项费用用于基地的建设、研究生培养、项目研究及其他学术科研活动。

3. 由于现代企业生产中的科技攻关、技术研发等项目

难度高、工作量大, 研究生难以独立完成, 这就需要组织课题相近的研究生成立研究生课题小组。小组内成员定期组织经验交流会, 在交流会上研究生运用知识对自己的课题进行实际案例分析展示, 分享各自经验, 培养学生探索创新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严格研究生考勤和课题进展的检查制度, 除研究生

校企导师主要负责外, 基地管理委员会每月委派专门人员对研究生的工作进展进行审查, 对于检查不合格的研究生应做出通报批评、责令延期等处罚。

我院通过与企业联合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 改变了我国传统模式对研究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不足。在基地教学体系建设中, 构建企业文化学习、基地基本实践技能教学及研究生学位论文课题研究三个基本教学环节, 并穿插引入学术讲座、技术讲座、实践创新大赛等多种教学活动, 在重点提高研究生解决实际问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摘要:鉴于我国传统研究生培养模式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本文提出了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 校企联合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 由企业提出课题, 研究生在企业导师指导下进行课题研究。全面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专业学位,校企联合,企业选题,基地教学

参考文献

[1]文冠华, 姜文忠, 陈宏量.抓好专业实践环节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 (8) :1-4.

[2]郑江英, 陈其清, 刘敏, 等.共建研究生创新基地、校企合作共同发展[J].研究生教育 (中国电力教育) , 2011, 188 (1) :44-46.

上一篇:单轴试验下一篇:出版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