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培养模式

2024-11-05

特色培养模式(共12篇)

特色培养模式 篇1

摘要:介绍了江西理工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建设的现状, 提出了特色性较强的通信工程专业建设规划, 对本专业如何以学校特色为依托, 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通信工程,人才培养,特色行业

一、引言

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 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 经济全球化、社会知识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势不可挡,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导致了激烈的人才竞争, 更加加大了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渴求, 社会发展需要应用型创新人才。目前, 我国高校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方面普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陈旧, 教育模式落后, 教育方法呆板, 理论脱离实际, 缺乏社会实践. 由此造成的后果是, 虽然近几年, 培养的本科以上毕业生在数量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而社会急需的能胜任研究、开发、设计、策划等工作并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员, 仍然是目前非常紧缺的专门人才。针对目前国内的这种现象, 结合江西理工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 就如何打造本专业特色, 创新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提供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初步探讨。

二、现状

江西理工大学 (原南方冶金学院) 建校50多年来, 为冶金、矿业等行业培育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传统的冶金、矿业等行业对信息类人才的需求强度越来越大, 特别是通信人才在冶金、矿业等行业尤为紧缺。

江西理工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是在原计算机、电子信息等专业基础上发展而成。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等方面的知识, 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近年来, 本专业大力加强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 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强化实践教学,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紧密结合国家、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进专业建设,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整个专业的教学过程并没有摆脱传统教育模式, 一方面, 课本偏重基础理论, 缺乏当今电子通信新理论、新技术、新领域应用和创新, 教学比较死板枯燥;另一方面, 教学课程内容与当今电子通信实际应用脱节,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对于理论性较强的电子通信类课程理解能力受限, 实际应用能力不强。因此, 本专业要想从竞争激烈的通信行业脱颖而出, 必须结合江西理工大学的优势王牌专业 (如冶金、采矿等专业) 走出一条具有冶金特色的通信发展道路。

三、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多年建设, 江西理工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已具备了较好的办学条件, 为打造本专业特色, 形成自身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 培育更多具有自身特色竞争力强的创新性通信人才, 本专业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凝练专业特色, 充分发挥学校王牌专业优势

特色是专业发展的灵魂, 特色的定位是专业建设的关键环节。在专业建设中, 如何利用现有优势资源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 是本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关键点。我校通信工程专业, 目前只是秉承传统电子通信类的教学, 要想从竞争激烈的通信行业脱颖而出, 一定要有自己的专业培养特色。在专业培养方面, 应该充分发挥学校在冶金、矿业等行业的优势, 凝练出具有冶金特色的通信发展之路, 并且在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学改革等方面, 都始终围绕这一特色来进行。

2.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加强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强化实践性教学, 系统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逐步增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 在实践性环节选题方面有所侧重, 应该紧密结合工程实际, 可侧重于通信技术在冶金、矿业等行业的应用, 比如, 矿井地下通信系统设计、矿山无线通信网络设计等, 确保学生在学好通信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能结合特定行业加以应用。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与框架, 为体现专业特色, 还需在课程体系建设和教材建设上有所凸现。要按照“知识结构合理”“内容精练”的原则设置必修课;按照“跟踪学科前沿”“掌握先进技术”“体现专业特色”的原则设置选修课。教材则和特色相适应, 根据特色需要, 结合教学实践和经验, 选用或自编高水平有特色教材。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完善教学条件

教学条件改善是提升专业教学质量的物质基础, 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配备数量和质量也是完成培养方案和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本专业要依托“中央与地方共建”财政资金以及学校重点建设资金, 购置一批高档仪器用于教学和科学研究;同时继续加大实验教学软件、硬件实验平台的建设, 达到验证、综合、创新试验一体化,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 设计型与创新型实验相结合, 保证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需要, 进一步改善本专业的教学和科研环境。

4.加强校企合作, 完善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基地的建设需要校企共同努力, 学校应当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建立良好合作关系, 建立特色鲜明、适应现场、功能齐全、适度超前、辐射周边的实习基地, 使在校学生能得到高水平的实训, 走出学校就能上岗。而通信工程专业除了现有的电信等实习企业, 还可以借助学校与冶金、矿业等相关企业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 将通信工程专业的实习部分融入其中, 提高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对冶金、矿业等行业的认知度, 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保障专业发展的根本, 没有优秀的师资队伍就无法建设有竞争力的专业。采取引进、外聘、兼职和自主培养相结合, 进一步壮大学术团队。建设一支学历层次高、学缘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思想稳定、甘于奉献的教师队伍, 构建“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师资队伍体系。强调开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研究的同时, 注意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定期选派优秀教师到相关企业学习交流。科研项目上加强与材化、资环等学院的联系,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体现冶金特色。

四、结论

笔者通过对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探索, 提出了通信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新思路和新方法。这些方法的提出, 为新时期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对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实施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 不断改进和深化, 尤其是结合学校优势特色专业, 不断拓宽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应用、实践面, 不断建立行业性强的实习基地, 为培育具有冶金特色的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江.加强通信工程特色专业建设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9, (2) .

[2]单树民.通信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7, (10) .

特色培养模式 篇2

注重内涵建设强化特色发展-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具有职业性和针对性,必须在注重内涵建设的基础上,强化特色发展.结合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实践.探索航海类院校如何创新和发展人才培养模式.

作 者:黄承 曹虹 HUANG Cheng CAO Hong 作者单位: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舟山,316021刊 名:航海教育研究英文刊名:MARITIME EDUCATION RESEARCH年,卷(期):26(2)分类号:U676.2关键词: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 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

烹饪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篇3

关键词 烹饪特色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思路

特色专业是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特色专业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势。

一、我国烹饪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通常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目前我国烹饪特色专业建设中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定位狭窄,缺乏特色的问题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大学理念和大学制度的基本要求。在知识社会中,全面发展的人必然是一种“复合型”人才。目前,培养“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然而,有的职业院校烹饪专业教师把技术训练当做了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甚至是全部,陷入了唯技术的泥潭,成了技术至上主义者。这种倾向导致烹饪专业培养目标狭窄,以技术替代了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其结果是限制了大学生整体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和开拓创新能力的获得和提高,影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采取的是大众化、宽泛性的教学模式,致使人才特色不突出,专攻方向不明确。最终出现的结果是学校所教的知识学生用不到,学生要用到的知识则需要通过自学或在用人单位培训中才能获得。致使培养的学生与行业、企业对人才的实际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二)课程设置方案存在高度统一,陈旧呆板的问题

目前我国烹饪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统一性作为基本的价值前提,这种模式有一个基本假设:同一个学习水平上的所有的人,其发展程度、能力、风格等都是大致一样的。根据这一假设规定了高度统一性的培养方案、课程计划、学习要求等,缺乏个性和特色,没有留给学生充分地进行自主选择的余地。这种高度统一的课程设置束缚了学生的眼界,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大多数职业院校烹饪专业课程设置过于陈旧呆板,没有积极吸收行业前沿的知识,没有注意及时调整专业所需的课程知识(如心理健康知识),向专业有利的方向倾斜。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烹饪专业人才走出国门就业,目前职业院校的烹饪专业缺乏相关的国际交流、交往内容的课程设置。

(三)教学方法与模式存在刻板单调的问题

长期以来,职业院校烹饪专业在教学方法与模式的选择、设计与安排上,过多地考虑学校条件和教育者自身的因素,忽视学生本身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教学方法上采取“一刀切”的做法,抹杀了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采用注入式的知识教育,学生难以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因此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具有刻板、单调、以教师为中心的特征。近年来,虽然烹饪专业在教学方法与模式上表面看发生了变化,但其内并未发生实质变化。比如在教学方法上虽然打破了传统的“满堂灌”讲授法的课堂格局,出现了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但非讲授式的课堂仍旧极少出现积极、主动、和谐的师生互动氛围,并未产生明显的教学成效。

(四)师资力量存在教师的行业实际工作能力不能满足教学要求的问题

烹饪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所以作为烹饪专业的教师,起码是部分教师,应该具有行业实际工作经验或能力,熟悉行业实际工作状况,这样的教学才有针对性,教学与实际才不至于脱节。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烹饪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形式化,年轻教师理论知识较强,但专业实操技能较弱,而老教师实操经验丰富,却对先进的、科学的教学手段了解较少。这表明职业院校烹饪专业部分教师与现代社会需求的综合素质高、操作技能强的教师有一定距离,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

二、烹饪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

(一)专业培养目标需重新定位,突出特色

烹饪特色专业建设首先应该符合本专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满足本专业规范的一般要求,构建起基础扎实、方向明确的知识体系架构,为学生的就业、深造、终身的自主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职业院校烹饪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餐饮业第一线培养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烹饪特色专业建设还要突出人才培养特色。要以就业为导向,对人才的需求状况、餐饮业的发展动态、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岗位变动情况进行调研,充分考虑餐饮行业的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满足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强化特色专业的不可替代性。科学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

(二)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

针对烹饪专业教学内容与其行业工作实际脱节,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不足的矛盾,修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之一。

烹饪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应以“双师型”教师职业能力的塑造为主线,培养学生形成由职业基本素质、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教育教学能力融合而成的“职业综合能力”。在修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时要处理好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等方面的关系。要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在课内和课外整个教育过程中,充分重视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培养,采用多种形式加强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教育。

(三)改进教学方式,注重能力培养

烹饪专业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行业对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重视教学方式的探索和创新,注重通过生动、有效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通过培训交流和教学研讨活动,全面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同时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坚持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结合,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真正转变以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过程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也要通过教学研究、学术研究提高自身能力和水平,适应教学方式的更新。

要积极探索餐饮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教师要重视教学过程,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探索性作业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实践性强的课程和实习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或模拟教学的方式。要重视每个学生多样化能力的开发。通过第二课堂、课外科技活动、学生社团、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等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贴近工作实际

实践教学是推动理论教学、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手段。烹饪专业的实践教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针对目前学生实践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与行业实际工作有偏差的矛盾,需要提高实践课质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在学生掌握基本功的基础上,专业课教师可在理论课上借助视频讲解实验所需原材料的标准,强调实验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及重点、难点,让学生主动参与原材料的选择、购买,按小组独立完成实操内容。其次,加强实践类课程建设,要贴近餐饮行业工作实际,建立与课堂设置、行业特色相适应的新的实践课程体系。要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这是落实“产学研”合作模式、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的有效途径。再次,要选择比较优秀的合作单位,与其签订有利于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实习合同。加强教师对学生实习过程的指导。完善学生校外实习的评价方式。最终实现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五)优化教师结构,提升教师能力

随着餐饮业对人才要求的提升,师资队伍自身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现代餐饮业要求烹饪专业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针对目前存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形式化、教师结构不够合理、缺乏餐饮行业工作经验的问题,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引进、培训双管齐下,尽快弥补其不足。

民办院校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篇4

教育是立国之本。民办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完善独立学院管理和运行机制。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1]因此,民办院校要更好地发展,更好的为地方经济服务,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研究就势在必行了。

1 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诠释

特色是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

人才培养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其朝着预想的方向发展。人才培养模式(models for talents cultivation)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总和[2]。

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一定特色的人才的教育过程的总和。

2 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之间的差异

民办院校虽然在目前发展形势还是很不错的,但是与公办院校之间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学校办学基础、生源、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监控保障体系等等方面的差异,必然会导致人才培养的差异,具体体现如下:

2.1 办学基础的差异性

办学基础是学院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好的办学基础,就没有好的人才培养环境。也就是办学基础决定了学院的发展。公办院校有着来自国家、政府和社会的各个方面的支持,而民办院校的发展全部是依赖于自身的条件,没有国家、政府及社会的支持,属于自给自足型,这就决定的民办院校要向持续、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就只能依赖于自身,与公办院校的起步上就自然而然的拉开了距离。

2.2 生源的差异性

生源的好坏会反映出学院学生的整体发展水平。公办院校的生源是有一定保障的。国家、社会、企业对公办院校有着很好的评价,这就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形成一种特有的观念,报考院校必然会是公办院校,公办院校招收的学生基本都是一本或者二本线的学生,无论是学生的分数还是素质相对而言也就比较高,从而也就决定了公办院校的生源质量相对是比较高的。民办院校属于一种新生的事物,在人们的心目的地位也就是无可置疑的。其生源基本都是三本生或者专科生,学生的分数和素质相对来说就低一点(当然还是有一少部分学生在这方面表现还是比较好的),民办院校在生源方面就落后于公办院校。

2.3 师资队伍的差异性

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反映了一所院校发展的好坏。公办院校的师资队伍是由来自于本校或其他大学的专家、学者、教授等组成,基本都是自己的专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指导是随时的,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对学院的发展、人才培养都有着优势。而民办院校的师资队伍是由专职和兼职教师组成,专职教师的数量是有限的,大部分的资深专家、教授、学者都是聘用外校的,这部分教师在完成完自己的教学任务就回自己的学校,对于学生学习等方面的指导时间和地域都会受限制,他们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样会必然影响到学院的发展及人才培养。

2.4 教学设施的差异性

教学设施的好坏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公办院校的教学设施会受到国家、社会、企业等等的大力支持,教学设施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而民办院校的教学设施都是由自己出资配备,会受到学院资源的限制,所购置的教学设施的数量和质量当然也会受限,这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

2.5 监控保障体系的差异性

监控保障体系的完善性是衡量一所院校的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公办院校的监控保障体系是比较完善的,学校有专门的机构来完成此项任务,定期对学校的教育质量进行检查,对出现的问题会根据具体的政策及时解决,并及时做出决策。民办院校的监控保障体系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微弱的,部分院校没有自己独立的监控保障机构,没有专业人员来实施这一策略,所以,对于学校教育质量的检查也就会存在一定的漏洞。

3 构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民办院校无论是起步还是其他的办学基础、生源、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都是落后于公办院校的,所以,在目前的教育大众化和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要想持续、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必然要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重要的改革,也就是培养的人才要有特色性。作者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3.1 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民办院校发展的种种特性决定了其培养的人才是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的需要。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民办院校应该改革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不能在继续走自己原有的道路,目前所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特色性,突出应用型特点的同时,体现其特色,这样才会满足“就业导向”的需求,也才使学生毕业后适应于社会的需求,满足他们的就业期望。

3.2 学科建设和课程内容的改革

民办院校的学科建设在某些方面是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某些方面就阻碍了学院的发展,同时会影响到人才的培养。学科建设决定了一所学校的生存。民办院校应该根据学院自己的特点及地域文化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学科,而不是盲目的跟从。特色的学科才会培养出特色的人才,因此,民办院校的学科建设应该是具有特色性。课程内容的选择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课程内容的新颖性,必然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师资队伍的建设

目前,民办院校的教师都是属于学术型,只是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对于社会的实践性缺乏一定的认识,更不用说实践经验。因此,民办院校应该聘用一部分具有实战经验的教师到校任教,这样使得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且教师可以把理论知识与自己的自己的“临床试验”联系起来讲授,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也就更易于接受和理解,更便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理论知识又了更深一层认识。所以,民办院校师资队伍应该是一支“双师型”的高水平的队伍。

3.4 产学研相结合

公办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很注重产学研相结合。民办院校应该在这一方面加强建设。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只是来自于书本、多媒体、报纸、网络等,都是纯理论的,没有实践经验或临床实验,这些学来的知识也就只会是死知识。所以,只有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途径才能把理论知识变为实践经验。民办院校应该与社会、企业等紧密结合,多建立自己的实训基地,让学生有机会亲自体验、亲自动手、亲自操作,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挥学生的潜能。

3.5 教学设施的建设

公办院校的教学设施属于一流的设施,对学生的发展、创新、特色性的建立都具备了基本的条件,对于人才培养也具备了更优越的条件。民办院校在教学设施方面还有不完善性,与公办院校间有着一定的差距。只有先进的教学设施,才会有特色性的人才。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通过教学设施来完成自己的目标,为达到一致的目标而努力———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特色性。

3.6 监控保障体系的完善

监控保障体系是衡量一所院校教育质量的标准。学校要持续的发展,要有一套完善的监控保障体系。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有监督体系作为保障,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出更加完善的修改,从而促使人才的培养,更加体现出学院的特色性。

民办院校的发展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民办院校要培养的人才更应该具有特色性,才可以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优势,发挥自身的作用,促使社会的发展。以上的观点是作者本人自己对民办院校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所提出的一些建议,本人还会继续关注此方面的问题,并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朱晟利.论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及构成[J].当代教育论坛,2005(05):28-29.

[3]于果,陈方红.构建应用性本科教育:创新民办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J].民办教育研究,2007.6(3):26-29.

[4]孔繁荣.建设应用型大学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朱健,刘巨钦.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探索[J].教学研究,2008(5):393-396.

特色培养模式 篇5

一、特色小镇发展的背景与新形势

1、新市场

(1)大规模的乡村游成为潮流;

(2)大城镇到乡镇异地养老的现象日益增多;(3)城里人到乡镇长期居住的现象日益突出。

(4)新市场为特色小镇发展康养、养老、田园综合体、休闲养生、文化旅游等产业提供了巨大的消费空间。

2、新产业:农村迅速崛起的五大产业

(1)乡村旅游:古镇开发、民宿经济、景点开发、名山大川等。(2)乡镇的养生 养老产业。

(3)以特色农业,休闲农业,特色养殖,田园综合体,农业主题公园为主的生态型农业产业。如无锡的阳山生态综合体。(4)生态经济蓄势待发。如国外流行的“好空气装压缩瓶”。(5)民间文化、民俗、民间音乐、体育、传统农村的嘉年华,庙会等民间艺术类的资源的开发。

3、新工具:智能技术改变小镇运行模式

行业监管、数据采集、市场分析、预警机制等管理功能;在线预订、网络查询、语音导览、电子导航等服务功能;在线销售、客源分析、跟踪服务、宣传营销等营销功能现在智能化的发展速度已经超出了我们想象。

4、新资本:大公司、民营资本开始关注特色小镇

首批特色小镇批复名单中,不乏有企业和民营资本的特色小镇。如2016年,密云古北镇游客量突破245万,旅游收入7.35亿元。古北镇从2014年开业,从一个无名小镇变为当今“爆款”,成为众多投资商投资的效仿者。

5、新政策:中央有利于特色小镇发展的大政策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2016年12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2017年1月9日)。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 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2016年11月4日)

——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60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17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84号)

——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2017年2月)。

——《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60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社会领域投资活力的意见》、国办发(2017)21号。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2016年12月)。

——李克强、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支持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发展,推动一批具备条件的县和特大镇有序设市。

二、特色小镇如何打造

1、突出特色:(1)特色是命脉。(2)差异化是要点。(3)因地制宜是灵魂。(4)比较优势是关键。(5)比较竞争力是目标。

2、小规模、紧凑型、集约发展。关键是从数量型发展转向质量型,讲求品质、效益

(1)改变单纯求大思维:微型城市是小城镇独有的优势。从追求规模到追求质量。城镇小尺度、近距离、微景观。小而特、小而优、小而美、小而精。(2)小城镇不要克隆大中城市形态,要突出自己的地方特色:地方文化、建筑、产业、技术、材料、色彩。

3、跨界、融合、共享:践行新发展理念

特色小镇力求一、二、三产业的高度融合;追求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保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实现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只有跨界融合才能丰富产品形态,增加盈利环节,衍生产品链条、形成多样化的商业模式。跨界、融合、共享,体现共享经济特征,而共享经济是面向未来的。

4、体制改革可能是决定因素

没有改革难以发挥。一个浙江桐庐县通过宅基地制度改革发展民宿经济的例子。案例:桐庐破除城市资本下乡的制度障碍。为抵押贷款、出租经营、集体权益处分提供清晰的产权依据。农民住房确权颁证率达82%。设立农房和林权抵押贷款,创新合家乐民宿贷等金融产品。帮助农民解决资金问题。创新宅基地使用办法,解决宅基地不能卖给城里人的制度障碍,吸纳工商资本下乡发展高端精品民宿。

具体办法是:农民将闲置房屋有偿流转给村集体。然后以联营、合作、出让方式引进外来资本、创意人才发展中高档民宿。逐步形成高品质、特色鲜明的民宿。

5、实现多产业的融合发展对特色小镇的成功与否关系重大(1)非工业类特色小镇,以康养、田园综合体、民宿、旅游、文化为主题的小镇。单纯做任何一个产业,投资收益都难以实现。(2)当地的特色手工艺、文化、土特产、符号,如何可以被传播、采纳、加工、产品化、被售买。需要挖掘、创意、细分市场,面临着巨大挑战。

(3)不同产业的融合。产品基因不同、服务领域不同、业务布局不同、产品周期不同、盈利模式不同。如果各自碎片化经营,谁也难以盈利。

(4)协调整合创新是关键。美国创投界有一个专门的说法:“复杂协调的创新模式”。即通过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把散落各处的碎片重新整合,变成满足市场需要的新东西。如特斯拉。产业组合很重要,互补共生很重要,商业模式集成很重要。

6、让老产业换发青春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老产业+新手段:(1)“老产业”+新体制/新机制/新技术/新融资模式/新的资源配置方式/新商业模式,形成=产业发展新生态。

(2)老产业之间互相融合,形成新的产业链条。比如,工业企业的服务业化。农业变为接二(产)连三(产)产业。就可以增加价值链。(3)老产业用产业互联网进行改造。再造产业流程、供应链条、管理流程,使各类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7、市场化建设模式

特色小镇建设与一般的产业园区、景区开发流程类似,主要分为规划咨询、要素导入、EPC建造和后期运营四个阶段。

(1)涉及城镇发展战略、产业规划、总规/概规/修规、建筑/景观/游乐设计、城镇风貌设计与城市品牌发展战略等板块。

(2)全要素的导入服务,循四招五引入的机制,四招为招开发商、投资商、服务商与运营商;并结合资金资本、人才团队、智库平台、IP项目与品牌企业等五方面资源引入。

(3)EPC建造模式,EPC模式指承包商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前期投资、设计规划、建设施工、文化挖掘等一体化综合整治开发等,实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总承包,并对其所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费用和进度负责。EPC合同模式下承包商对设计、采购和施工进行总承包,在项目初期和设计时就考虑到采购和施工的影响,避免了设计和采购、施工的矛盾,减少了由于设计错误、疏忽引起的变更,可以显著减少项目成本,缩短工期,达到高效、快捷、资金节约化的交钥匙工程。主要包括城镇建设EPC及温泉、水乐园、漂流、游乐项目等旅游专项EPC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服务等。(4)持续性后续服务,包括创建辅导,经营辅导,专业化运营支持,各种托管运营等,形成一个全面的服务结构。

8、EPC模式的优势

(1)特色小镇项目范围广,专业类别多,如外立面改造、道路改扩建、景观绿化提升、亮化工程等,集中发包给EPC总承包单位,可以让业主方从繁杂的施工管理事务中摆脱出来,无需根据这么多单项工程组建庞大的专业管理团队,而是更好地关注项目前期策划、概算及后期结算。

(2)特色小镇项目工期紧、范围广、头绪多,采用EPC模式可以实现设计、采购、施工的高度集成,实现各阶段工作的合理交叉、综合协调,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建造效率,确保工程实施的进度、质量和造价控制。

(3)EPC总承包单位能在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强化设计责任,使设计院自觉地从造价、技术及采购等角度进行多方案比选,以设计为龙头协调各方关系,并且有利于减少工程变更、争议、纠纷和索赔等环节的耗费,使资金、技术、管理各个环节紧密衔接。

特色培养模式 篇6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新形势下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研究”(XJK011CGD11);湖南省教育厅课题“中美产学研用合作模式比较研究”;“创新性教学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校教字(2011)14号。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250-02

1.商科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目标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也是世界各发达国家中久经不衰的热门专业之一。在教育部2012新版本科专业目录中,电子信息工程学科门类属于工学;二级学科属于电子信息类。根据 “基础扎实、口径拓宽、注重应用、提高素质”的培养要求,培养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与应用能力,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维护、制造、管理、设计开发和研究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2.商科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思路

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思路:按照“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整体要求,培养学生系统掌握电子信息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在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及应用等方面具有较宽广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高,具有市场意识、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1-3]。人才培养方案整个课程体系:由原来的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科学人文素质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五个模块,调整为全校通识课、学科共同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环节四个模块[4,5]。总学分163,每学分16课时。部分单独设课的实验课每学分24课时。主要特色:目标定位上的特色培养具有商科背景的工程技术人才,专业教学上的特色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3.课程教学与考核优化

课堂教学全部由主讲教师负责,学校和学院基本上都不具体管。课堂教学主要以老师讲为主,但特别注意互动,如有疑问,学生可随时提问。在课后辅导方面,每个任课老师每周安排2次答疑,每次2小时,地点在老师的办公室。对于实践教学课程,每周1次,每次3小时,2位同学为1个小组。学生做完实验后,老师会对实验记录进行检查,并分别向两位同学提问。课程考核采用综合考核的方式,考核成绩包括多个方面:期中考试占30-40%,期末考试占30-40%,随机考试10%,作业10%,Project占10-20%。考试形式主要是闭卷,允许学生带入1-2张A4纸,学生可将复习中认为重要的内容抄录纸上,此纸在考试过程中不允许交换,考完后连同试卷一同上交。随机考试一般每两周进行1次,每次布置1道题,时间一般是10分钟,重点考查两周来的主要知识点。Project相当于我们的课程设计,一般是在期中考试后布置,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两人为1组, 1-2个月内做完,完成后写出Project报告,报告中要说明各自完成的任务。期末考试前在课堂上汇报Project的完成情况,并上交Project报告。对于实验课程,只安排期末考试,且只通过试卷进行考试。

4.商科特色的实践教学改革与优化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最新精神,树立工程特色与商科特色的技能训练,强化全面型应用的观念,以市场应用为准则,加强学生的培养目标,专业定位与职场教育的意识,促进学生的自我能力的提升。以“行业/企业通识教育”为主的讲座,如“信息技术概论”、“现代企业组织行为”、“IT企业的发展战略”等,通过这些讲座的开设,使学生能由浅入深地了解信息产业岗位的基本情况、从业的基本技能、行业的发展及所需的先进技术等。以“工程设计和管理”为主的课程,如“项目管理”、“市场营销”、“文秘文档”及“专利申请”等,学生可以根据在企业运作过程中不同的角色和兴趣来选修所学课程,以满足企业运行中所需要的知识。让学生以组队方式开展工作,完成工程项目从研发选题到产品成型全过程中的各项工作。一个队就是一个独立的“企业”,指定一名教师远程指导,指导以虚拟货币方式进行。按照经理、财务经理、质量管理、技术人员及秘书等职务分工,但是所有人员都参加技术工作。企业通过自建网站发布开发和销售进程的情况。

5.总结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信息技术领域中的主干专业,同时也是一个宽口径专业。本文探讨了商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方法,使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更加明确,课程体系设置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更能体现创新教育和能力教育的要求,使得商科院校的大学生更具创新与创业能力,切实提高了高等院校的本科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夏显力, 陈海滨.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高等农业教育, 2011, 10(10):53-55

[2]张可心.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职业技术教育论坛, 2012,9(145):73-74

[3]林卉, 赵长胜, 胡召玲等. 测绘学科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教学实践研究, 2010, 1(2):197-198

[4]隋博文. 北部湾地区经济管理类“双创”型人才培养探析. 钦州学院学报, 2011,26(1): 99-102

[5]朱艳茹, 胡思涛. 交通类“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西部科技, 2010, 9(24): 82-85

作者简介:

特色培养模式 篇7

一、英国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英国的旅游研究生教育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 1972年英国大学就制定了旅游专业的第一个硕士学位培养方案。经过近40年培养经验的积累, 培养模式更加完善、成熟。

目前, 英国大学的旅游专业研究生培养有多个研究方向, 如国际旅游管理、国际旅游发展和国际旅游市场营销等等。主要招收政府中旅游行政管理人员、旅游公司从业者和近期毕业的大学生。学制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全日制旅游管理硕士有两个学期的课程学习, 如果学生通过了所有课程, 获得相应的学分, 就取得写毕业论文的资格, 在三个多月的时间内完成论文写作。论文通过审核成绩合格者, 可以授予硕士学位。能够使学生掌握旅游规划、开发、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增强学生从事旅游管理的专业技能;使学生获得与旅游有关的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政策等方面的知识;具备解决旅游业中实际问题的理论基础和工作能力[2]。

伦敦城市大学的旅游管理硕士培养方案包括五个必修课程模块、一个选修课程模块和三个类型的论文 (课程论文、实地考察报告和学位论文) , 总计180学分。每个课程模块的总学时数 (包括课堂讲课、讨论、实地考察、实习、阅读推荐的文献和撰写课程论文等环节) 为120—200学时, 计20学分 (等价于欧盟高校学分认可系统ECTS的10学分) 。对不同的专业方向都规定有相应的必修课模块, 如国际旅游管理专业, 其必修课模块为:休闲与旅游研究方法、旅游市场营销、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酒店与旅游管理和服务业管理。必修课程模块的成绩通过作业、考察报告和课程论文来评定。学生还要在学校提供的门类众多的内容广泛的选修课模块中选修1个模块。对学位论文的要求较高, 有导师对论文的研究和写作进行专门指导。学位论文学分为60 (等价于ECTS的30学分) , 占总学分的三分之一, 在整个培养方案中占有较重的份额。

在培养方案中, 还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有资质的旅游组织 (例如, 包价旅游承包商、非政府旅游组织等) , 至少用30天时间, 参加到这些旅游组织的实际工作中去, 获得某一方面的实际工作经验。学生可以在课程结束后, 在一段集中时间内 (如暑假) 实习, 或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累积完成30天的实习。

二、英国旅游管理硕士培养特色

(一) 学科体系完备

在英国的许多大学中, 都设有旅游学院或旅游专业, 本科学士部分的课程专业针对性很强, 科目分得很细。如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人类营养与膳食学、食品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零售业管理专业、娱乐博彩业管理专业、历史文物管理专业、旅游环境等。而硕士阶段的课程一般只有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两个专业, 每个专业有多个研究方向。所学的课程涵盖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电子商务、环境政策等。

从英国的旅游学科研究生教育来看, 其培养目标侧重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学生学成后并不仅是某一方面的专才, 而是对旅游业所有部门的业务都有所了解的通才。

(二) 教学方法先进

在课堂教学中, 老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启迪学生提出问题的创新思维, 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探讨自己感兴趣的专题, 写出专题论文, 面向同学和老师演讲, 利用PPT课件, 图文并茂地把自己的想法和论点, 表达给老师和同学, 并接受提问。

在教学活动中, 重视教学的互动性。课堂上, 教师经常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 各小组派代表将讨论结果进行总结、交流。学生的角色由“学习者”变为“探究者”, 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交流, 互相启发, 教学相长。在互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不断提高。

(三) 教学内容与实践结合紧密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注重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引入授课内容中, 较少使用固定的一种教材, 而是推荐多种相关的图书、期刊让学生阅读, 让学生从不同的学术观点中形成自己的看法。课堂讨论的案例也是当前旅游业出现的相关问题。如在《旅游市场营销》 (Tourism Marketing) 课程模块中, 要求学生考查伦敦的博物馆、公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旅游场所, 和工作人员交流, 了解市场营销活动, 获得经营资料, 总结出其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四)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英国高校中, 旅游管理硕士培养方案对学生在本科阶段所学专业没有严格的要求, 这样有多种学科背景的学生在一起学习、讨论和交流, 思维十分活跃。学校尊重学生个人的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专题。在课程学习的两个学期中, 几乎每个星期都要求学生写出一篇小论文, 并且在课堂上作演讲, 阐述本人论文的中心思想, 接受其他学生的提问。这样, 既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及从各种途径收集和分析整理学术资料的能力,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3]。

(五) 教师整体素质高、专业知识强

教师中有教授、副教授、国际访问学者, 具有博士学位的占80%。还有国际旅游组织的官员、旅游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许多教师在协会、咨询公司等旅游组织兼任职务, 能够及时掌握旅游业发展动态。教师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旅游业都有着全面的了解, 每个教师既有扎实的旅游理论知识, 又有丰富的旅游业工作实践和经验, 能够把课程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有机结合在一起。

三、对我国旅游管理研究生教育的启示

(一) 加强旅游学科建设, 促进旅游学科发展

目前, 国内旅游学科的地位与旅游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应。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全国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 仅在管理学科门类中, 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之下, 设有旅游管理二级学科。我国的旅游教育和旅游学科建设走的是“任务带学科、产业促教育”的道路。学科建设、专业教育、科学研究没有很好发挥理论先导作用[4]。

为了适应中国旅游业和旅游教育的快速发展, 应重视旅游学科建设, 建立旅游学科规范的理论体系, 确立旅游学的学科地位。在遵循国家总体培养目标的前提下, 院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培养方案, 不同层次的高校, 对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要有不同的定位[5]。

(二) 改革旅游教育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

当前, 在我国旅游专业课堂教学中, 教师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还比较普遍, 师生之间缺乏互动, 只是把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内容单向地灌输给学生, 而不问学生接受程度如何。

要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 不但要采用传统的传授法, 而且要采取和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如基于问题的学习和案例教学法等。既让研究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又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自我构建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能力;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科研训练,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 引导学生养成探究未知、创构新知识的意识。只有这样, 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才能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6]。

(三) 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 建立校企合作的教育机制,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可以依托旅游行业办学, 与旅行社、旅游景区合作办学, 在旅游企业建立研究生教育基地。聘请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科研单位和旅游企业中的高级领导、专家担任兼职导师, 参与研究生培养工作。使学生既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 又有解决旅游业发展中实际问题的专业技能。

(四)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水平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要建立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并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丰富的教师队伍。跨学科、跨专业以及从知名旅游企业、科研院所选拔导师, 建设复合型的教师队伍。教师不仅要具备广博的知识, 而且还能够根据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和旅游业中的现实问题调整教学内容, 传授先进的科研方法, 将研究生带到学科前沿。同时, 还要注重国际合作交流, 聘请外国专家学者任教、讲学, 选派教师到国外知名院校进修, 开展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 提高师资队伍质量。

参考文献

[1]翁钢民.试论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J].教学研究, 2003, (4) .

[2]International Tourism Management (MA) [EB/OL].http://www.londonmet.ac.uk, 2009-03-02.

[3]李东芳.英国萨里大学旅游管理硕士教育的特色[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1) .

[4]曹诗图.试论旅游学科的构建[J].旅游论坛, 2008, (1) .

[5]李悦铮, 张志宏.关于“旅游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内容改革的探讨[J].旅游学刊, 2005, (S1) .

特色培养模式 篇8

本论文的研究范围主要是本科旅游教育。本科旅游教育是高等旅游教育中一个独立的基本的层次, 也是一个最重要、最特殊的层次, 它在一定意义上是高等旅游教育质量的标志, 不仅为学位研究生教育做准备, 而且还直接关系到高级旅游专门人才的素质。本研究对高等旅游人才的界定为在旅游高等院校接受过或正在接受正规本科教育, 能够并且愿意从事与旅游行业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一般来说, 人才培养模式包含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1) 培养目标和规格; (2) 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培养过程; (3) 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 (4) 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需要这几大要素的综合作用。本论文提出的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特色化是指在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同质化的过程中, 将培养模式中的各个基本要素 (包括培养目标、培养体制、培养过程、培养方法和手段等) 进行调整, 使不同院校旅游专业的学生更加适应多元化的旅游市场需求, 增强其专业核心竞争力, 提高其行业内就业率, 降低其流失率, 使湖南高等旅游教育更紧密地与旅游行业相结合, 提高高等旅游教育对旅游行业的贡献率。

一、旅游人才培养同质化原因分析

高等旅游人才培养出现同质化, 缺乏核心竞争力, 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1) 专业设置缺乏规范。一些高校由于社会对传统学科, 如历史、中文、地理等人才需求量的下降而向外扩展进行自救, 在这些学科下开设旅游专业, 培养出来的人才由于课程设置、师资的依赖性、附属性, 从而使其不具有独立的专业性。 (2) 教育规模效益差, 培养目标同质化。很多地方旅游高等教育走的是“外延扩张型”的发展道路, 因教育经费的限制和新成立的旅游科系刚刚经过“蜕变”后的稚嫩性, 几乎所有的旅游院校都集中在同一层面上培养相同类型的人才, 教育层次定位不明确, 办学的市场定位模糊。 (3) 课程体系不科学, 整体优化水平较低。很多旅游院校或旅游专业是由其他学科、专业转向而来, 课程设置比较混乱, 无统一规范, 缺乏地位突出的主体课程和明确的学位课程。 (4) 课程设置的滞后性。多数旅游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未能跟上旅游产业发展的步伐, 缺乏灵活性和前瞻性。 (5) 教学模式落后, 缺乏现代化意识。部分旅游高等院校仍在沿用“以课堂讲解为主要形式, 以教师为中心, 以书本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教学模式。 (6) 师资力量薄弱。兼具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缺乏。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 “照本宣科”的现象比较严重[1]。

二、旅游人才特色化培养模式研究

1. 旅游人才培养目标的特色化

我国高等旅游教育的办学层次和培养目标的确定现在仍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 针对这种模糊状态可以采用目标规划方法, 即按旅游业的发展指标, 在预测旅游业从业人员规模和层次的前提下, 确定旅游教育的层次、方向和规模。不同的地区, 不同的学校则办学层次和培养目标都应该有所区别。

2. 旅游人才培养体制的特色化

在招生制度方面, 应充分尊重从业经验、学生意愿及职业素养三大要素。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而言, 生源的专业意愿尤为重要, 它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毕业走向。国外一般都要求高等旅游教育受教育者在入学前拥有至少一年的从业经验, 中国现行的招生制度把适合接受高等旅游教育的大批有从业经验或具备相应的职业素质的人才拒之门外。应扩大对口招生的比例, 适当降低旅游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及旅游从业人员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的门槛。录取时应尊重学生意愿, 虽然高等院校在开始的一段时间可能出现生源下降的现象, 但从长远来看, 这样更有利于各高等院校致力于内涵式旅游教育发展道路的建设。

在办学体制方面, 应实行校企合作, 加强校与校之间交流的办学体制。许多高等旅游院校在与企业结合的过程中呈现同质化倾向, 结合的形式仅局限于企业参观和座谈会等, 不注重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笔者认为在现阶段应从改变办学体制的角度改善各高等院校与旅游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联系, 具体措施如下: (1) 建立数量充足、类型多样、布局长期而稳定的实习基地。目前主张校企结合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旅游院校。若将国内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的合作模式引入旅游教育领域, 可以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双主体的合作意愿平衡化的问题, 可使合作的本质由平面合作转向全方位的立体合作。 (2) 改变政府作为教育投资主体的现状, 各旅游高等院校应改变单纯依附于公办高校的办学模式, 以各种途径吸引企业资金参与办学体制改革。

3. 旅游人才培养过程特色化控制

通过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过程、专业实践四个环节实现对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过程特色化控制。教育部于1998年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只保留了旅游管理一个专业, 并对该专业的专业设置口径进行了规定。专业设置就是各院校在统一的专业设置口径下, 对专业设置方向、设置时间、设置空间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对于高等院校来说, 一般入校就已经确定好了就读专业, 专业一旦确定, 更改和移动的可能性不大。因而, 现阶段旅游高等院校对于专业设置的考虑, 就是专业方向设置的问题, 不同的培养方向决定了不同的人才培养过程[2]。课程是教学的基础和灵魂, 旅游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体系的科学与合理、课程结构的调整得当。在考虑课程内容与旅游业发展的内在联系的前提下, 对现行课程体系特点进行归纳总结, 可以按照“深化课程内容、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挖掘学生专业潜质”的思想, 由专业必修课程模块、实习环节课程模块、专业选修课程模块等3大课程模块组成模块群课程结构。专业必修课程模块强调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强调重应用、职业养成, 体现市场需要和就业导向。在教学方法上应由传授知识向提升学习能力转变, 根据课程的特点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如头脑风暴法、专家座谈、专题讲座等,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协作、创新、沟通、交往等能力。注重应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 将多媒体、录像机、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到教学中, 从而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如何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 进行课程设计时, 应该将实践环节纳入教学计划, 实践教学应占总学时的1/3以上。其次, 要建立、健全一套实习管理规章制度, 对实习进行全面、全员和全程的控制与管理, 包括实习时间的安排、实习内容的选择和实习基地的安排, 等等。

4. 旅游人才培养过程输出特色化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 强化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培养专业自豪感。第二,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优势, 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时间宜早不宜晚, 在学生入学时就应该进行相关就业指导。第三, 毕业实习期间, 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 帮助学生渡过职业不适应期。第四, 鼓励学生报考导游员证、计算机等级证等职业资格证书, 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增强其专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金伟旅游教育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 2012 (1) :30—36.

特色培养模式 篇9

一、学校的办学特色与优势

特色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 [3]而办学特色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大家所公认的、独特的、良好的生存和发展方式。没有特色就没有活力, 没有活力也就没有发展前途。每所院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 这种特色将影响学生学业规划的具体实施, 以及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影响办学特色的指标包括学校的重点学科/特色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和特色师资队伍。

自从2001年教育部提出《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以后, 一些院校的俄语专业积极着手构建自己的办学特色。中央民族大学俄语专业依托本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从2002年开始“将原来单一的只学俄语的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为学习‘俄语+一门中亚语言+俄罗斯、中亚社会与文化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方面, 遵循‘厚基础、宽口径、注重能力培养、特色培养及协调发展’的原则, 所设课程除了俄语专业传统课程之外, 还开设了一些特色课程, 包括哈萨克语、乌孜别克语、吉尔吉斯语、土库曼语等中亚国家语言特色课程, 以及俄罗斯民族、中亚民族、俄罗斯宗教、中亚宗教、俄罗斯研究、中亚研究等提高素质与能力的特色课程”。[4]

中国人民大学的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七个一级学科在教育部学位评估中心2009年初公布的新一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均排名全国第一。该校俄语专业依托本校的办学优势, 从2005级开始试行跨学科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与法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商学院合作, 推出了‘俄语+知识产权’、‘俄语+国际政治’、‘俄语+工商管理’的‘3+2’跨学科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5]

哈尔滨工业大学是一所以航天特色为主, 拓宽通用性为准则, 充分发挥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 形成由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和支撑学科构成的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 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等9个门类的理工科院校。其俄语专业的特色是开设数学、物理及化学、《科技俄语》等课程, 并从2008年起对俄语专业所招收的理科考生, 入学后实行五年制“俄语—航空航天”双学位培养方案。作为省属规模最大的理工科大学, 哈尔滨理工大学由原机械工业部所属的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电工学院和哈尔滨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于1995年合并组建而成。学校现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 经、管、哲、文、法、教育等学科协调发展、具有较强办学实力和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全校有8个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 19个省级重点专业。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情况反馈, 俄语专业的办学特色定位在立足于机械学科的科技俄语上。

二、创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文件中指出:“由于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的趋势, 过去那种单一外语专业的基础技能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市场对单纯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正在逐渐减小。因此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6]目前“所采用的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俄语+专业方向;俄语+第二外语;俄语+辅修专业;俄语+非外语专业 (跨学科双学位) 。这些模式在各高校有的以单独形式设置, 有的则多种形式并举”。[7]但无论哪种人才培养模式都是定位于俄语专业的。因此, 俄语教学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特色是用于锦上添花的。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按照现行的《高等院校俄语专业教学大纲》, 根据各校俄语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设置。

在此, 以哈尔滨理工大学俄语专业为例, 着重探讨“俄语+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俄语专业的特色是科技俄语。该方向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是:结合社会需求与自身的办学条件, 培养“宽口径”人才;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突出专业特色;强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 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培养机制。方案设计的依据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高等学校俄语专业教学大纲》《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指导思想》, 社会对俄语专业人才的需要及本专业向用人单位调研的情况。专业定位是:重点为科技类外向型企事业单位培养高水平的科技俄语翻译, 兼顾其他行业对俄语应用人才的需要。

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版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是采取“平台+方向+实践”的课程体系, 突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注重专业方向模块内涵的建设, 尝试建立分层次、分阶段、重整合的立体化能力培养模式。培养方案的总学时2600学时, 除去占整个培养方案总学时29.6%的通识课, 即公共基础课 (472学时) 和人文素质课 (298学时) 以外, 学科基础课 (1410学时) 占据了54.2%的大部分学时。学科基础课由7门必修课 (基础俄语, 高级俄语, 俄语会话, 俄语视听, 俄语听说, 俄语阅读, 俄语实践语法) 和3门限选课 (俄语语音语调, 影视作品欣赏, 俄文报刊选读) 组成。方案特色的第一部分是专业平台课 (240学时) , 占总学时的9.2%, 开设6门课程:俄苏文学史及作品选读, 俄罗斯概况, 俄语笔译, 俄语口译, 俄语应用文写作, 经贸俄语。第二部分是专业方向课 (180学时) , 占总学时的7%, 目的是为学生择业学习提供模块化教学服务。科技俄语方向学生的职业定位是科技俄语翻译, 以理科生为主。开设3门必修课 (工程概览, 科技翻译和科技阅读) 和3门选修课 (其中一门是限选课———工程识图) 。此外, 各学期都安排了相应实践教学环节, 包括课程设计、技能训练、专业实习、生产实习、学年设计和毕业设计。实践形式多样, 内容紧密配合相应学期的理论教学内容, 并重视各项言语技能的承接性。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平台课、方向课及实践教学环节几方面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 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结构, 共同促进培养目的形成。相对于单一型人才培养模式,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设置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并有其丰富性和现实性。

三、调整师资队伍及其知识结构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领导地位。高效实行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 师资队伍是关键。目前高校俄语教师大多数是俄语专业出身, 其优势是精通俄语, 但往往由于对其他专业的知识涉猎不够, 对专业方向课的教学力不从心, 因此很难胜任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任务。要想改变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的现状, 必须加强复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建设复合型师资队伍有三条途径:第一, 改善现有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 拓宽学术视野, 即鼓励俄语专业教师跨学科、跨专业进修;第二, 积极聘请具有其他专业知识的俄语人才承担教学工作;第三, 聘请具有非语言专业学位的外籍教师, 利用其语言上的优势和所学的专业特长授课。哈尔滨理工大学科技俄语方向课程目前由两部分教师授课, 科技翻译、科技阅读和两门选修课由俄语专业教师讲授, 而工程概览和工程识图则由从白俄罗斯取得副博士学位归国的机械工程学院的教师讲授。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年曾有聘请白俄罗斯国立大学非语言专业的外籍教师培训工科出国留学人员的经验, 且教学效果颇佳。建立一支语言水平高、专业知识扎实、能力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 使学科队伍的人员结构得以均衡协调发展, 多途径建设才是最为有效的方法。

综上所述, 寻找和确立专业特色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是可行的。生存求特色, 特色促发展。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目标得以顺利、高质实现的保障, 而高水平师资队伍则是使培养方案得以有效实施的主体。构建具有理工特色的俄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符合时代及社会对理工科院校俄语专业的需求, 更需要反复地实验和论证。

参考文献

[1]郑体武.质量、效益、特色——谈俄语语言文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J].中国俄语教学, 2009 (1) .

[2]李石.论区域性俄语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J].外语学刊, 2009 (4) .

[3]现代汉语词典 (第5版)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4]张娜.依托学校办学特色与优势, 培养复合型俄语人才[J].中国俄语教学, 2007 (4) .

[5]钱晓蕙.跨学科复合型俄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俄语教学, 2008 (1) .

[6]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S].外研社, 2001.

特色培养模式 篇10

从几届学生的情况来看, 这些学生的培养面临如下问题:

一、问题及原因

1. 藏区学生就业的弱势。

就业问题与就业环境、人才需求、培养、学生自身素养有关联。由于教育资源和水平等方面的影响, 在原专业内容上, 生源的理论功底不够、学生的认知能力不足, 难以开展原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由此, 并加之自我优势 (语言、对当地经济、文化、社会的了解等优势) 发挥的因素, 在专业能力上难以形成优势和特色;其次, 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也比较薄弱 (沟通、交往、合作、视野等) 。另外, 就业管理分散在校内外的多个部门, 而校内外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难以深入, 学校特别是院系由于能力和精力的原因在就业创业方面面临挑战, 缺乏动力。

2. 培养定位不明确, 模式不适应。

一方面藏区IT基础在很多方面比较薄弱, IT技术主要停留在初步的应用阶段。另一方面藏区IT特色产业的发展又需要大量创新、创业、开拓性的人才。像藏文平面设计等反映藏文化特色的很多领域都是空白。学生想学也能学。因此以往的定位对藏区的IT特色基础和产业结构、人才需求以及学生需求了解不够, 即地域、民族、文化、学生等方面的特点挖掘、研究不深。由此, 人才的实际需求与培养定位脱节, 与藏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联动不够。继而在培养地域、民族、文化、学生等方面特点的IT人才上原有的模式也就难以适应。

3. 学生自我定位模糊。

学生面临困惑, 不知道为什么学此专业, 也不知道可以用到哪里。也对社会需求 (岗位、创业项目) 和专业了解不够, 对学习、创新、创业缺乏信心和驱动力。学生需要尽早的去了解社会、岗位的能力需求, 而现有的培养方案对此涉及不深。

4. 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

与岗位相关的实践能力欠缺;实习等实践环节流于形式。这对于以强调工程实践的IT技术的学习来讲有较大的局限性。需要加大岗位实践等方面的工作力度。

二、培养模式的设计

根据以上分析和实践总结, 构建了以就业 (创业) 为导向的, 市场化、工程化运作为机制, 以创新创业为依托和支撑的, 多层次、多规格, 面向藏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和开拓型IT技术特色人才培养目标。

概括为:一导向, 一主线, 二支撑, 二保障, 三模块, 三阶段的模式。

1. 培养落脚点是以就业 (创业) 为导向, 使本专业学生在藏区的就业创业能力得到加强。

2. 以面向藏区, 适应地域、民族、文化、学生等特点, 藏文信息处理资源挖掘为主要内容, 工程设计实施为主线。

3. 二支撑。IT创业就业孵化园–实习实训基地平台是以IT项目创业、项目开发和人才培养为内容的市场和学校间的桥梁。工作室为项目开发和模拟创业的工作平台。二者为专业设计、创业 (就业) 二阶段的支撑;自我设计导师是学生确立方向的指导支撑平台;4.二保障。为优化配置工作室、实习实训基地及附属资源和其它资源, 需要制度创新为保障。

(1) 体制与机制。

优化与新的培养模式相适应的管理职责和岗位设置。如建立以项目方式运作, 由教务处, 学生处、就业处和院系参加的项目组, 整体规划协作教学、就业、创业的运作;建立IT创业、就业孵化园–实习实训基地及管理团队;成立负责学生定位的本科生导师制团队等。

(2) 监控与评价。

制定各教育教学环节的监控与评价指标体系和奖惩措施。包括培养方案、项目的设置;课程质量标准;教学大纲、实践大纲等。如考核以阶段考核为主, 每个阶段设置考核点, 并进行答辩。并将企业反馈引入教学评估体系等。

(3) 创新素质教育内容、手段和方法。

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以工程为主线, 加强阶段过程控制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展符合培养目标和过程的活动。如双语教学;完善本科生导师责任制;开展第二课堂, 组织开展、参加科技比赛等。

5. 三模块。面向创业项目、就业岗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即藏文教学资源库建设、藏文平面设计 (动画) 、IT管理技术三个模块。另外, 特色实践课程含省情、产业项目和创业、就业调研等。

6. 三阶段

(1) 自我设计基础阶段, 为一年半时间, 学生除学习基础科和专业基础课外可不同程度参与对专业方向的了解和研究省情、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项目需求等初期阶段。通过藏区调研, 从而确立专业方向和创新创业 (就业) 阶段的创新创业就业项目。

(2) 专业设计阶段学生在三个模块中选择。培养期也为一年半。包括核心课程、方向课程和创新课程。

(3) 创业 (就业) 设计阶段, 分为两期。第一期为模拟期, 分设创业 (就业) 培训和实践环节。实践环节中每个专业方向通过工作室召集学生, 组成团队从典型案例项目库中抽取项目, 模拟市场化的招投标、开发、监理、验收等过程;第二期为实战期, 学生可根据项目自主组成跨专业方向团队, 从IT创业、就业孵化园–实习实训基地中的实际开发项目和创业项目招标得到。

(4) 获得定制就业订单的学生可按就业单位的要求进行课程模块的选择。

7. 运行模式

(1) 教学与实训实习和创业 (就业) 为一体, 政、产、学、研相结合。

(2) 学生根据对市场的了解或订单确立自己的专业方向。

(3) 建立市场化运作的IT创业、就业孵化园–实习实训基地 (中介) 。建立市场需求和人才推介的人才库、典型IT项目模拟案例库、外单位委托开发的实际IT项目库和创业项目库。

(4) 项目 (案例) 库, 如企业创建、内部运作、销售与服务等。为工作室模拟期教学和创业提供支持。

(5) IT创业、就业孵化园以创业项目的形式由创业团队运作。

三、实践效益

1.实施过程。

此模式经2009年1月至2010年9月的准备和初步运行及调研, 逐步形成了新的培养方案的思路和切入点, 2010级起试运行。

2.效益

(1) 本模式在调研和设计阶段经过了多方和多次的可行性论证, 形成了将培养过程各环节联系起来的运行模式。撬动和整合了各方面的资源优势。

(2) 将就业工作推向了模式的前端, 克服了以往“滞后” (培养后再推介) 问题。培养又与市场联动, 学生可自主调整就业方向。符合就业发展的趋势。

(3) 优化与新的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及管理人员职责和岗位设置及规章建立;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打破原有的年级、学期、方向, 学生自主选 (方向) 课;学生可提前或延后毕业;可边学习边创业或停课创业 (就业) ;创业就业有奖等。

(4) 将课程改革和就业创业有机的结合起来。即面向创业项目、就业岗位的动态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并形成多个专业或多个方向。

(5) 提炼形成了新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等教学、创业文件。

(6) 学生了解了社会, 熟悉了岗位需求和产业发展动态。在导师指导下自我定位也有了主动性, 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得到了加强。。

(7) 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有了平台和制度保障。

(8) 教师由于开设了实际应用开发课程促使教师研究市场、了解前沿、学习企业实际运作、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养, 使课程质量不断提高;项目实施中教师还可以到外校、企业、市场、创业等方面的学习、参观、锻炼, 同时, 课程责任制等制度也将保证教学质量。另外, 工作室制的运作又可为教师带来一定收益, 可同时兼顾教学与开发。

3.问题

由于本项目涉及的由校内外参与方较多, 过程较其他专业复杂, 打破了原有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因此, 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的问题。

(1) 培养过程。三个模块中某个模块学生过少, 师资不到位;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创业就业指导教师缺乏;教材和案例不合适等问题。我们通过调整教师评价机制、聘任、聘请、培养等进行了协调, 取得了一定效果。

(2) IT创业、就业孵化园–实习实训基地的运作。在此过程中的问题如拿不到订单;工作室开发的项目质量不高;学生缺乏经验, 推广的创业项目不合适或经营不善等问题。项目组通过聘请顾问、专家指导等方法解决了一些问题, 但还有一些问题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尚待解决。

参考文献

[1]安见才让等.西部民族地区信息化建设与研究.国家民委项目, 2009

[2]张有谊等.面向工程化的计算机网络实践体系构建与实施报告.PHE网络综合实践课程改革项目, 2010

[3]孙培廷等.适应国际竞争的航海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报告.教育部“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2003

[4]毛新.实践教学制度的创新研究.职业技术教育, 2010年第13期

特色培养模式 篇11

关键词:标准化;质量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垄断化”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新法则,为此,国家提出实施“国家质量振兴和品牌战略”,以保障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浙江省委也提出“联动推进技术跨越战略、知识产权战略、标准化战略和品牌战略”以保障“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有效实施。培养高层次的标准化与质量管理人才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中国计量学院在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目录下开设“标准化与质量管理”方向,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人才培养方案日臻完善,并通过“特色教学计划”、“特色实践教学”、“特色教学管理”和“特色教材建设”加以体现,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经验。

一、特色教学计划

“标准化与质量管理”是设置在工商管理专业目录下的特色人才培养方向,我们在满足专业通用要求的前提下,构建了具有标准化与质量管理特色的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

1、特色课程

在课程体系设计中我们强调工程背景,增加了大学物理、机械、电工电子、工程制图等工科基础课程;在专业课程方面体现专业特色,设置了质量管理、计量管理、标准化、质量认证等核心必修课程。同时,根据社会发展及时调整课程体系结构及课程教学内容,如质量认证蓬勃发展时期,我们逐步增加了“质量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等课程;我国加入WTO后,以“技术法规、标准、认证、认可”为主要手段的贸易技术壁垒成为影响我国进出口的主要非关税壁垒,我们适时开出了“WTO贸易技术壁垒”等课程。这些课程都有别于其他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因而形成我校的课程体系特色(见表1)。

2、特色讲座

进入21世纪以来,标准化与质量管理得到快速发展,产生了许多的新理论和方法。同时,国家和省市政府管理部门也相继出台了很多标准化、计量管理和质量管理领域的政策、措施和方法。为了让学生及时掌握这些前沿知识和了解学科发展动态,我们开设了由12个单元构成的专题讲座。讲座授课人员多数为国内外知名专家、政府权威部门管理者、著名企业家。

二、特色实践教学

“标准化与质量管理”具有工程管理和技术管理的特点,对实践教学有特殊的要求,我们是通过特色实践环节,通用实践教学特殊要求、特色实践基地建设、特色职业证书培训等来满足这些特殊要求的。

1、特色实践环节

我们在教学计划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中设置了金工实习、电子实习、认知实习、统计控制软件实习(见表2)等环节,并提出有别于其他专业的特殊要求,充分体现专业特色要求,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2、通用实践教学特殊要求

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是工商管理专业通用实践教学环节,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提出如下特殊要求:①要求学生走出校门到企业和相关部门实习;②毕业设计要求学生以实践性题目为主并与标准化、计量管理、质量管理及认证相关;③实行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

3、特色校外实践基地

“标准化与质量管理”方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对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十分重要。校外实践基地选择的合作单位必须在标准化、计量管理、质量管理工作方面有突出业绩。学院先后与国家标准战略试点企业华立集团共建华立管理学院;在杭州卷烟厂和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浙江省计量科学研究院、浙江省电子产品质量检测研究所等单位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这些实习基地是学生进行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的主要场所,为实践教学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4、为学生提供特色职业资格培训

在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支持下,我们为该方向的学生进行职业资格培训,学生毕业时大部分都考取国家注册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内审员资格证书”;另外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支持下,我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还获准在校期间申请参加国家注册“质量工程师”考试。这些环节都极大地提高了本专业学生的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三、特色教学平台

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随着校园网和国际互联网的普及,电子教学平台成为拓展学习领域、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我们在“标准化与质量管理”方向的教学活动中构建了“质量管理、质量认证”和“国际标准化”2个电子教学平台。其中,“国际标准化”电子教学平台(Ilias E-Learning Plat Form),该平台是由欧盟资助的“面向市场和企业的国际标准化”国际合作项目的研究成果。该项目由包括我校在内的18所大学共同合作完成。主要内容包括:标准化基础理论,标准化技术方法,标准化经济学分析,国际标准化,主要国际标准机构和区域标准机构,欧盟标准政策,标准、法律、知识产权,质量认证,计量管理,内部标准化,农业标准化,标准化与国际贸易等,内容图文并茂,全英文编写,增强了教学的互动性和实践性。

四、特色教材建设

特色课程建设的核心是特色教材的建设,我们利用自己在标准化与质量管理方面积累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积极编写出版教材,从2000年以来,共编写出版标准化与质量管理方面的教材编著20多部,其中国家“九五”、“十五”规划教材各1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各3部,浙江省重点教材5部,这些教材的编写出版,保障了特色课程的有效实施,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保证。

五、取得的成效

我校从1996年起开始招收标准化与质量管理方向的全日制本科生,现已招收了12届共计1372名学生,培养的学生在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工作能力等方面得到社会及用人单位的认可,专业特色也因此得到日益广泛的认同。

(1)就业竞争力不断提高。截止到2007年8月20日,本专业共毕业学生874人,平均就业率在93%以上。从就业单位来看,除攻读研究生和录用为公务员的学生外,76.6%的毕业学生毕业后从事标准化、计量、检测和质量管理工作。

(2)学科竞赛彰显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本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先后在全国和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浙江省大学生电子商务竞赛、浙江省高校管理案例分析大赛、ERP企业模拟沙盘大赛、全国ITAT就业技能大赛等竞赛中获得骄人成绩。

特色培养模式 篇12

当下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职校人才与社会需要的人才对接不畅。一方面, 每年职业教育都会培养出大量的应届毕业生, 这些学生普遍面临合适工作难找的困境。另一方面, 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这种情况属于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 造成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已经进入了产业升级期, 社会对于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提高, 技术升级加快, 而此时的职业教育还在原来的教育模式中, 相应的, 培养出的人才也就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长期与企业脱节, 学校对于企业需求认识模糊, 无法精准定位企业所需人才并开展教育, 这也导致学校教育的进一步滞后。同时, 传统观念的长期影响让职业教育院校目前还在寻找与企业进行更好合作的方式, 企业由于利益问题在与学校对接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但由于我国职业教育承担起了现阶段的技术人才培养的任务, 如何探索一条适合现阶段社会需求和满足社会未来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之路, 是当下所有国内职业教育院校面临的迫切问题。

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现代学徒制在企业的联动上有着天生的优势。在学徒制模式下, 学员一进入职业院校, 就拥有了两重身份, 即“学生”和“学徒”。这两重身份一个来自于职业院校, 一个则来自于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在学徒制下, 企业与学校是合作关系, 共同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培养技能型人才, 学生自进入职业院校起就已经有了自己的职业定位与职业发展方向。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与考核标准也来自于企业与学校的双方商定, 企业的利益得到了保障, 学校的培养有了导向, 学生的就业发展有了保证, 与传统培养模式相比, 这种基于职业院校内的现代学徒制将成为职业院校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现代学徒制中, 起主要作用的有六个因素:国家因素、政府因素、行业因素、法律因素、家长因素、社会因素。国家允许、政府促成、行业支持、法律保障、家长鼓励、社会接纳, 共同作用才能最终让学徒制成为可能。由于现代学徒制度主张企业定点向职业院校派遣具有技术资质认证的“师傅”进入职业教育。在教学实践中, 师傅可以把企业正在使用的各项技术与技能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授给学生, 学生也可以借此机会学到最新、最实用的本领。通过师傅这根纽带, 职业院校与企业达成了深层次的教学合作, 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用人要求进行定点培养, 企业可以根据发展要求进行实时调整。作为最了解人才需求的一方, 用人单位的指导性直接提升了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当学生毕业时, 不仅可以拿到学历证书, 同时还可以拿到行业资格认证。可以说, 现代学徒制十分适合我国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

三、现代学徒制对职业教育的意义

(一) 提高培养效率

职业院校与企业一同构成的双主体办学模式, 可以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双赢。由教师与师傅共同组成的教学搭档可以直接分工为两种, 由教师负责学生基础理论方面的教学, 由师傅进行技术技能操作教学。师傅在企业长期的工作经验让其拥有了大量的实践积累, 教会学生的也是实用性非常强的技巧。相比于理论化教学, 师傅所传授的更偏重于行规、操作小技巧、习得性技艺等。在这个过程中, 师傅所带来的企业文化熏陶也会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与具化。在这样氛围下培养起来的学生, 对企业的适应性和企业的认同感更强, 也就无形中提升了学生对于企业的忠诚度。

(二) 提升职业兴趣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全面地了解岗位操作要求, 在理论的高度上更好、更快地掌握技能。教师与师傅两方面的培养侧重点可以更好地构成教学良性循环, 学生在两者间取其精华、自由成长, 不仅能感受到身为学生所受到的照顾, 还能体会今后作为员工应承担的责任, 并且对于职业要求和职业发展, 学生将会有明确的感知。学生在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齐头并进的同时, 也就能更快、更好地进入创新阶段, 直接拉升了学生对于职业的兴趣。

同时, 现代学徒制下师傅与徒弟相比于传统教学而言, 更具亲近感。因为师傅与徒弟都处于解决同一问题、完成同一任务的情境。沟通更为有效, 反馈更为及时。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徒能全方面地参与师傅的动脑与动手过程, 情境式教学能完美地提升学生对于技能的掌握度。作为参与者, 学生成为实践技术、应用解决的主体, 师傅也能对学徒的实际学习情况有更好地掌握, 方便教学的进一步改进与完善。因此, 学生在良性互动下, 学生在师傅的潜移默化下, 对于职业的认知将会更为深刻。

(三) 强化职业适应力

现代学徒制在后期会直接让学生进行企业实习,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以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 能直观地感受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两者间的不同。与传统实习相比, 由于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时就已经接触到了师傅这一级, 所以在后期的实习中, 学生对于职业的适应能力将直线上升。在实际工作中, 学生得到的职业化指导将是最为直接有效的, 不仅能开拓学生的眼界, 同时也能降低企业的人力培训成本。

当然, 在现代学徒制度下, 学生的特长与自身性格的特点能迅速得到确认与定向培养。在师傅的带领下, 学生能很快地认清自己在岗位上的不足, 也就能更快地找准自己的定位。对学生而言, 经过实践的学习不仅可以让其拥有准确的自我判断, 同时还能让学生更快成熟, 更快地拥有对于岗位的责任心。

四、如何构建特色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一) 立足现状

我国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与历史特点, 由于我国产业发展与社会发展具有阶段性, 很多行业的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外人才培养有着很大的区别。目前来说, 国外的职业教育如果全盘引入我国职业教育, 会产生严重的“水土不服”。再加上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的主流教育模式, 全部推翻再重建是不现实的。所以, 在引进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时应结合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要求。基于此, 在构建特色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时, 教学中应以讲授和实践为主。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的理论化教学方式已经有了固定模式, 其教学的流程与量化考核已经有了体系化基础。但对于企业所提供的师傅们来说, 他们作为岗位一线人员, 没有接受过任何教育教学方法的培训, 每个人的性格与工种不同, 所以他们的教学方法也会产生很大差异。高职院校应看到这一点, 进而全力协助师傅们去制定更为科学完善的教学方法。例如, 可以先根据师傅们不同的工种进行教学区域划分, 让师傅们向学徒对不同工种需要用到的设备与仪器进行演示, 并对其操作中的关键点进行解说。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一定要分步讲解, 考虑到师傅们在教学方面的短板, 这种讲解要让学生参与进来。对于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问题, 师傅再进行分析纠正。学生在提问与实践的过程中及时提问, 师傅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重复。师傅同时也要拥有对于学徒的技能鉴定权限, 当师傅认定学徒的技能掌握已经达到一定层级时, 才能进行下一个技能层级的教学。这样可以有效地保证师傅与学徒间教学的有效性。

(二) 全面考评

由于引进了师傅进行教学, 所以考评时也要把师傅的教学放进去。在职业教育中, 对于学校教师的考评主要集中在教学成果、科研进展、学生评价等几个方面, 教师的职称与等级标准也来源于此。相应的, 在现代学徒制度下, 学校教师与师傅共同构成了教学双主体, 所以师傅也要与教师一样, 有奖有罚。可以从对学徒的培训情况入手, 根据学生在企业与学校共同组织的技能考核与竞赛中的成绩来评价教学的成果, 联系企业、学校、学生等方面共同对师傅进行考评。考评的目的是让师傅有更强的教学主动性, 而考评的方式则应客观公正。对于态度不认真、教学马虎的师傅, 应及时发现, 停止培训工作, 以避免延误学生的学习进度;对于职业道德不过关、教学心态有问题的师傅更应及时停止其工作, 以免学生对就业产生负面认识。当然, 师傅的考核应从企业与学校两方面进行, 由学校与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共同裁定, 以提高考评的科学性与全面性。

(三) 优化环境

在构建特色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 应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强化专业与职业间的联系上。现代学徒制目前为止还没有完整的教学模式, 也没有固定化的制度。不同专业不同企业都会带来不同的职业教育新环境。作为职业院校, 要从经济上保障现代学徒制的可操作性。由于现代学徒制对师资水平要求高, 对实训设备要求齐全, 对实训环境也有相应要求, 职业院校应把资源尽量集中在创建良好的实训场所上, 并在管理方面多下功夫, 以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同时, 从国家层面上分析, 现代学徒制要成为职业教育的常态化教学方式, 就离不开法律与完善的制度支持。严格的就业准则制度, 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间的相融合, 都是确保现代学徒制度能无缝连接职业教育的关键点。因此, 特色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国家、社会、企业、学校的共同推进。

五、结语

综上所述, 在构建特色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时, 应立足于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基础, 借力于企业的技能实力, 共同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探索出一条可操作性强的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张启富.我国高职教育试行现代学徒制的理论与实践——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带徒工程”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 2012, (11) .

[2]叶鉴铭.校企共同体:企业主体学校主导——兼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J].中国高教研究, 2011, (03) .

上一篇:通病问题下一篇:个体化运动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