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模式解读

2024-10-12

特色小镇模式解读(共8篇)

特色小镇模式解读 篇1

解读特色小镇

价值中国2016-08-14 19:30:14阅读(1850)评论(0)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举报

解读特色小镇

一、特色小镇概述

特色小镇是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特色小镇的建设不能沿用老思路、老办法,必须在探索中实践、在创新中完善。改革突出‘试验’。特色小镇的定位是综合改革试验区。凡是国家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上报;凡是国家和省里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实施;凡是符合法律要求的改革,允许特色小镇先行突破。政策突出“个性”,特色小城镇的建设需要资金引导,土地支持;科学规划,突出特色;项目带动,加快建设;创新体制,激发活力;夯实责任,严格考核五项措施并举。...特色小镇“非镇非区”,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一个镇,也不是产业园区的一个区,而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聚焦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特色小镇既不同于行政建制镇,也与各类产业园区有明显区别,是集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和服务链于一体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绿色化融合发展的新形式,显现出“特而精、聚而合、小而美”的独特魅力。

特色小镇的关键在“特色”。推进特色小镇建设,需对“特色”的内涵和外延有十分清晰的认识。什么是“特色”?从本义讲,“特色”是事物本身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即独有性、排他性。城镇特色是由城镇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特定而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这些环境因素包括历史、人文、地理、交通、气候、产业等。特色小镇的特色,与我们平常说的城镇特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在于,特色小镇的特色同样有赖于其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因素,如地域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等;区别在于,特色小镇的特色,其侧重点在于产业特色、功能特色。特色小镇是新兴产业和几个传统经典产业发展的平台,是“产城人”融合发展的新载体,其主要功能在于承载产业发展,促进人居改善和环境友好。可见,特色是小镇的核心元素,产业特色是重中之重。

“特色小镇的灵感来自于国外的特色小镇,如瑞士的达沃斯小镇、美国的格林威治对冲基金小镇、法国的普罗旺斯小镇,产业富有特色,文化独具韵味,生态充满魅力。”“特色小镇”大载体“小镇”虽小,却是大载体。有些资源稀缺和需求特定的特色小镇,关键是做强特色和提升品质,并不需要或较少需要其全面的可扩展性。

建设上采用“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机制,坚持“达标了才命名,给财税和土地等政策,不达标不命名,不给政策。”有奖有罚,扶持政策灵活有力,避免以往经济开发区“一哄而上”的发展模式。特色是小镇的核心元素,产业特色是重中之重。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是小镇建设的关键所在。

产业是核心,小镇的发展潜力应该是对产业和企业的分析,特色小镇的建设应该从产业入手,而不是扩大基建。特色小镇的产业规划应该让市场方有机会参与进来,前期的策划、规划阶段,应该设置通道让相关产业投资人、运营方参与研究。需要因地制宜量身定制的,比如乌镇,就是依托旅游资源发展而来。一个小镇,要打造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标志,而产业的规划、建设、传播都是一个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如何富有战略性的建设小镇的特色是一项繁重工作,绝非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建设特色小镇,必须创意先行和规划先行,建设资金宜采用多样化的PPP方式,注意发挥政府资源在引导和再分配中的作用。打造特色小镇的另一核心问题就是资金,地方政府不能再走过去土地财政的老路。可采用PPP合作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

二、中国规划4年打造1000个特色小镇

2016年7月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建村[2016]147号)。《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并明确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

这是中央层面对从浙江兴起的特色小镇模式从认可赞赏到鼓励推广的新阶段。这种“产城融合共生”的发展模式被普遍看做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实践形式,以及中国式产业园区的补充和升级,并得到了国家层面的政策确认。目前,国家层面认可的特色小镇建设有一个总的原则,本身是符合广义的PPP范畴,即“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

《通知》解读

五大培育要求

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

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

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

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

充满活力的机制体制

三大坚持

坚持突出特色。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发展特色产业,传承传统文化,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防止千镇一面。依据特色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科学确定培育对象,防止一哄而上。

坚持市场主导。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政府重在搭建平台、提供服务,防止大包大揽。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依据产业发展确定建设规模,防止盲目造镇。

坚持深化改革。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创新规划建设管理,创新社会服务管理。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打造创业创新新平台,发展新经济。

专项建设基金

《通知》明确,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支持符合条件的特色小镇建设项目申请专项建设基金,中央财政将对工作开展较好的特色小镇给予适当奖励。

特色小镇名单

住建部方面介绍,拟于今年10月召开全国小城镇建设工作会议,会上将公布第一批全国特色小镇名单。特色小镇原则上为建制镇(县城关镇除外),优先选择全国重点镇。

住建部

住建部村镇司司长张学勤表示,特色小镇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培育特色小镇,主要是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提供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建设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小城镇内需的潜力很大,小城镇承担着补短板的作用。”村镇司副司长王旭东说,随着小镇青年返乡需求的提升、城市人生活方式的转变,小城镇要适应这些转变的发展机遇,培育特色小镇是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首要内容。

特色小镇概述

概念

特色小镇非镇非区,并非行政区划单元,也不是产业园区,而是相对独立于市区,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色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

特点

产业定位“一镇一业”,突出“特而强”

功能集成“紧贴产业”,力求“聚而合”

形态打造“突出精致”,展现“小而美”

运作机制“破旧去僵”,做到“活而新”

起源及现状

特色小镇的概念,最早兴起于浙江。如今,到小镇品茶,作画,或烧一件青瓷,甚至是创业,已经成为浙江的特色小镇为人们提供的选项。

浙江省2015年4月下旬印发《省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将重点培育和规划建设1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力争通过3年,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多种功能叠加的特色小镇。特色小镇坚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截至今年2月,浙江省省已经公布了两批79个特色小镇省级创建对象,51个省级特色小镇培育对象。

如今,不止在浙江,在整个中国,特色小镇都在以迅猛发展的姿态,加入到方兴未艾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来。

国家发改委

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网站曾发布消息称,今年将选择1000个左右条件较好的小城镇,积极引导扶持发展为专业特色镇。

发改委表示,对特色小城镇健康发展问题,发改委结合国家“十三五”规划编制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会同有关部门从加强规划引领、政策扶持、宣传推广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是在编制起草“十三五”规划纲要过程中,对“十三五”期间鼓励各地区培育发展特色小城镇进行总体安排。

二是在《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魅力小镇。

三是在国务院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上,对特色小城镇建设进行全面部署。

四是做好推进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经验的宣传推介,将一些行之有效且可复制的经验推向全国。

五是强化对特色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支持特色小城镇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功能。

国家政策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在未来五年中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镇。

《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推动小城镇发展与疏解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服务“三农”相结合。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信息产业、先进制造、民俗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魅力小镇,带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就近城镇化。提升边境口岸城镇功能,在人员往来、加工物流、旅游等方面实行差别化政策,提高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和人流物流便利化程度。

专家观点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区域研究部副研究员马庆斌说,要建的特色小镇,“特色”就在于产业和文化。

一是产业要和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区位条件结合起来,不是别人搞光伏你也搞光伏,别人搞旅游你也搞什么样的旅游。

二是文化要有特点。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之间有不同的自然特点,包括建筑业有当地的特点。只有小镇有特色,才有潜力和价值。

三、国家三部委联合下发通知:四年内要培育1000个特色小镇

住房城乡建设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

建村[2016]14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住房城乡建设厅(建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北京市农委、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的精神,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加快发展特色镇的要求,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以下简称三部委)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现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创新建设理念,转变发展方式,通过培育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特色小镇,探索小镇建设健康发展之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二)基本原则

——坚持突出特色。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发展特色产业,传承传统文化,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防止千镇一面。依据特色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科学确定培育对象,防止一哄而上。

——坚持市场主导。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政府重在搭建平台、提供服务,防止大包大揽。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依据产业发展确定建设规模,防止盲目造镇。

——坚持深化改革。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创新规划建设管理,创新社会服务管理。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打造创业创新新平台,发展新经济。

(三)目标

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不断提高建设水平和发展质量。

二、培育要求

(一)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产业定位精准,特色鲜明,战略新兴产业、传统产业、现代农业等发展良好、前景可观。产业向做特、做精、做强发展,新兴产业成长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效果明显,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兴手段,推动产业链向研发、营销延伸。产业发展环境良好,产业、投资、人才、服务等要素集聚度较高。通过产业发展,小镇吸纳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明显增强,带动农村发展效果明显。

(二)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空间布局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整体格局和风貌具有典型特征,路网合理,建设高度和密度适宜。居住区开放融合,提倡街坊式布局,住房舒适美观。建筑彰显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公园绿地贴近生活、贴近工作。店铺布局有管控。镇区环境优美,干净整洁。土地利用集约节约,小镇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协调。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突出。

(三)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得到充分挖掘、整理、记录,历史文化遗存得到良好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形成独特的文化标识,与产业融合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中得到充分弘扬。公共文化传播方式方法丰富有效。居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较高。

(四)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基础设施完善,自来水符合卫生标准,生活污水全面收集并达标排放,垃圾无害化处理,道路交通停车设施完善便捷,绿化覆盖率较高,防洪、排涝、消防等各类防灾设施符合标准。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服务质量较高,教育、医疗、文化、商业等服务覆盖农村地区。

(五)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发展理念有创新,经济发展模式有创新。规划建设管理有创新,鼓励多规协调,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合一,社会管理服务有创新。省、市、县支持政策有创新。镇村融合发展有创新。体制机制建设促进小镇健康发展,激发内生动力。

三、组织领导和支持政策

三部委负责组织开展全国特色小镇培育工作,明确培育要求,制定政策措施,开展指导检查,公布特色小镇名单。省级住房城乡建设、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负责组织开展本地区特色小镇培育工作,制定本地区指导意见和支持政策,开展监督检查,组织推荐。县级人民政府是培育特色小镇的责任主体,制定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整合落实资金,完善体制机制,统筹项目安排并组织推进。镇人民政府负责做好实施工作。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支持符合条件的特色小镇建设项目申请专项建设基金,中央财政对工作开展较好的特色小镇给予适当奖励。

三部委依据各省小城镇建设和特色小镇培育工作情况,逐年确定各省推荐数量。省级住房城乡建设、发展改革、财政部门按推荐数量,于每年8月底前将达到培育要求的镇向三部委推荐。特色小镇原则上为建制镇(县城关镇除外),优先选择全国重点镇。2016年各省(区、市)特色小镇推荐数量及有关要求另行通知。联系单位:住房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2016年7月1日

特色小镇模式解读 篇2

1 浙江省特色小镇的探索实践

1.1 特色小镇是浙江省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新探索

特色小镇创新实践是浙江站在供给侧改革的新起点上, 战略性地破解浙江经济发展的三大难题——空间资源瓶颈、有效供给不足、高端要素聚合度不够[3]。改革开放以来, 浙江省从农村工业化起步, 走出一条不同于传统工业化模式的发展道路, 逐步形成了不同产业、不同特色的块状经济。经过30多年的发展, 随着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不断上升, 传统块状经济和区域特色产业由于缺乏创新、产业低端、资源利用粗放, 其竞争力日趋下降, 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特色小镇应运而生。

浙江省基于国家战略、浙江省情和国外特色小城镇经验, 启动了创建特色小镇的战略实践, 旨在通过打造一批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精而美”、制度“活而新”的创新型平台。从浙江省云栖小镇举行的首场阿里云开发者大会上“特色小镇”一词被首次提及;到2014年底在浙江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 浙江在国内率先提出打造特色小镇的发展战略;直至2015年初正式将“加快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小镇”列入政府重点工作计划;以及同年4月22日, 浙江省政府公布《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正式明确了特色小镇的定位和要求, 提出:“特色小镇是相对独立于市区, 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 标志着浙江特色小镇创建工作正式步入了实施阶段。

1.2 浙江省特色小镇创建成果显著

2015年6月4日, 浙江省正式公布第一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 全省10个区市的37个小镇列入首批创建名单, 随后, 又在2016年初公布第二批42个小镇。浙江省特色小镇首次采用创建制的方式发展培育特色小镇, 产业定位着力聚集于: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配制造等七大产业, 兼顾茶叶、丝绸等历史经典产业。同时, 笔者发现浙江特色小镇的提出基础丰厚, 原有块状经济为特色小镇的创建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支撑和发展空间。块状经济中大量的中小企业具有较强的创业精神和经济活力, 专业市场与特色制造业互为依托、联动发展, 为特色小镇的提出奠定良好的基础。

浙江省小城镇特色化发展的经验, 对全国小城镇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浙江省在优化配套扶持政策方面的经验同样值得借鉴。继《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出台后, 浙江省政府各部门围绕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规划建设、资金支持、统计监测等方面, 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 (见图1、表1) 。为特色小镇的发展建设进一步提供完善的政策依据和保障。

2 全国特色小镇培育的战略选择

2.1 国家政策提出全国特色小镇培育要求

现阶段, 基于对我国乡镇体系经济职能转变和城镇特色化发展趋势的正确判断, 以及浙江特色小镇的经验借鉴, 全国特色小镇培育工作已全面展开, 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升级的新举措, 特色小镇培育工作抓住了小城镇的发展机遇, 成为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创新、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创新探索、推动新常态经济升级转型的重要抓手、“双创”战略的有效尝试。

2016年7月, 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 (建村〔2016〕147号) (以下简称《通知》) , 明确提出全国范围内加快发展特色镇。《通知》就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目的予以了明确, 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 创新建设理念, 转变发展方式, 通过培育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特色小镇, 探索小镇建设健康发展之路, 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推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根据《通知》要求, 住房城乡建设部随后下发了《关于做好2016年特色小镇推荐工作的通知》 (建函〔2016〕71号) , 评选并公布了第一批127个全国特色小镇。

2.2 首批全国特色小镇发展初见成效

通过对127个特色小镇进行数据分析和系统梳理, 研究表明, 首批特色小镇的特色类型较为多样, 主要包括休闲旅游型、现代农业型、工业发展型、历史文化型、商贸物流型和其他特殊发展类型 (如基金小镇、金融小镇、文创小镇等) (见图2) 。

首批特色小镇在培育特色产业、镇容镇貌营造, 特色文化传承、设施服务完善、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已卓有成效, 在省内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走在了我国小城镇特色化之路的前列。

在产业形态方面, 首批特色小镇经济实力强, 产业活力旺盛, 且具有较强的农村就业人员吸纳能力, 有效带动了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 其中有近一半的特色小镇GDP在10亿元以上。在环境风貌方面, 首批特色小镇大部分制定了有效的环境卫生管理与监测制度, 景观绿化建设情况良好, 整体能够做到环境干净整洁。在传统文化方面, 几乎每个小镇都拥有独特传承的民俗活动、特色餐饮、民间技艺、民间戏曲等传统文化类型。在设施服务方面, 首批特色小镇的对外交通条件良好, 大多数镇配套有二级以上公路, 教育、医疗、养老与商业在满足基本需求基础上普遍有所提升。在体制机制方面, 首批特色小镇在发展理念上实现了与时俱进, 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组织机构设施相对完备, 近九成的特色小镇实现了“一站式”综合服务 (见图3) 。

3 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相关建议

根据《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 (建村〔2016〕147号) 要求, 到2 0 2 0年, 全国要培育1 0 0 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 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 不断提高建设水平和发展质量。在未来特色小镇的培育工作中, 创新特色小镇规划、建立科学评价体系、优化配套扶持政策等措施, 将会成为有效选择。

3.1 创新特色小镇精准规划模式

浙江特色小镇通过强化战略谋划, 注重规划引领, 防止一哄而上、重复建设、千城一面、同质竞争[4]。同样, 全国特色小镇在空间载体、特色内涵、外部条件, 以及规划内容、实施要求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多元、复合特征。为应对当前特色小镇的发展建设需求, 在创建制的模式下, 特色小镇的规划需创新求变。

本文首次提出特色小镇“精准规划”的概念与范畴, 是在首批特色小镇创建培育初期, 特色化发展面临诸多挑战的大背景下提出的。特色小镇的发展承载着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责任, 其发展的示范带动性及迫切性要求我们必须从“精准规划”的意义上来规划小城镇的可持续特色化发展之路。“精准规划”创新的核心是“精准”, 只有做到精准定位特色主题, 精准构建产业发展体系, 精准设定项目体系, 精准塑造文化灵魂与空间风貌, 才能创建培育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不断创新的具有特色灵魂的特色小镇。那么如何进行特色小镇的“精准规划”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思考:

(1) 精准定位

最为重要的是明确小镇的“特色主题”。“特色主题”是小镇冠以“特色”之名, 并实现小镇产业定位“特而强”目标的根基[5]。主题定位应基于小镇资源、区位特色, 把握小镇核心市场群体, 融合特色文化基因, 进而设定精准的定位与发展路径。达到定位目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需要排除阻力, 长期始终如一的沿着既定的方向走。

(2) 精准构建产业体系

传统规划体系注重用地, 以用地需求来倒推人口增长、经济发展。通过空间优势和劣势分析, 确定产业定位, 依托产业定位指导空间布局、城市风貌塑造等。整体来讲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规划模式。特色小镇精准规划应创新传统规划模式, 通过规划单位、政府与企业群体产生良好互动, 引入一两个龙头企业, 依托龙头企业与其他企业间的相互联系, 以及众筹模式等手段带动相关企业进入, 进而打造若干个“项目包”。依托这种“大项目支撑, 小项目扩张”的“项目包”形式精准确定小镇项目体系, 最后通过项目体系确定精准的产业布局体系。这种自下而上的规划形式巧妙地实现了“产业策划、空间规划、项目计划和资金筹划”四划同步, 将概念规划直接精准引导到实际项目落实阶段, 以项目反馈规划, 保证了规划的强操作性、强方向性、强执行性。

(3) 精准融合空间与文化

特色小镇精准规划最终要保证空间层面的精准, 包括选址与用地的精准, 空间风貌塑造的精准和文化塑造的精准。

选址应依托城区、镇区、开发区、产业新城或科技园区等既有产业平台, 促进原有平台的功能完善和产业升级;用地应以存量用地为主、新增用地为辅, 按照“存量更新、集约用地”的发展要求, 尽量结合旧城区、旧镇区、旧园区、旧厂房等更新改造来建设特色小镇, 避免新一轮产业用地扩展;空间风貌塑造是小镇避免“千镇一面”, 寻求自身特色的重点, 建议规划融合本地文化元素、现代时尚元素, 在人适合的尺度与细节上寻求创新, 将文化与空间精准融合。

3.2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在全国迅速推进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当下, 需要通过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 用数据实施评价、服务决策, 为有针对性地提升小城镇发展绩效提供依据。同时也为下一步构建特色小镇监测评估数据库提供有效保障。

全国特色小城镇是具有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集“产镇人文”特色于一体的建制镇。因此, 对全国特色小镇评价体系进行构建时, 需要从产业、环境、文化、设施服务、体制机制等五方面进行考虑。对产业特色的评价可主要关注小镇的产业定位是否有特色, 是否做到了“人无我有, 人有我特”;关注小镇的产业是否有品牌优势, 是否能真正带动农业发展, 吸纳农民就业等方面。对环境风貌的评价可从整体到局部, 关注小镇的整体格局是否依山就势, 见山望水;街巷风貌和建筑风貌是否彰显了地域或民族特色等。文化特色的评价可从文化传承和文化传播两个维度进行考虑, 不仅关注其文化传承性, 还要关注是否树立了深入民心的小镇文化风尚;设施配套可从道路交通、公用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评价;同时关注小镇的发展理念模式、规划建设、社会管理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活力。

3.3 优化配套扶持政策

当前, 全国特色小镇的建设工作为我国小城镇发展带来了新一轮的重要机遇, 为推动特色小镇的持续发展, 政府部门应该积极推动促进特色小镇发展的体制改革, 优化配套扶持政策。通过改革赋予小城镇在土地、财政、税收、融资等方面更为普适性的自主权, 激发自下而上的发展活力, 使特色小镇成为经济新常态背景下,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主体和空间平台。

4 总结

全国特色小镇的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是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创新、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创新探索、推动新常态经济升级转型的重要抓手、“双创”战略的有效尝试。这标志着全国小城镇建设发展迎来重大新机遇, 各地区应紧抓时代机遇, 依托自身悠久的文化底蕴、独特的生态环境, 良好的产业基础,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发展。

在具体工作中, 我们应该准确把握国家特色小镇的内涵与精髓, 深入理解其面向建制镇的出发点, 从小城镇整体发展出发, 突出其特色, 而不是单纯的以一个区域优质单元去推广。因此, “产城人文”的真正内涵更必须贯彻在“四位一体”的整个框架中, 在小镇发展建设的基础之上, 更加注重产业的特色化发展、风貌的特色化打造、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设施服务的配套完善, 同时敢于创新, 增强体制机制活力, 进一步提升、推动小城镇的特色化、可持续发展。

摘要:源于浙江的特色小镇建设是浙江省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新探索, 依托浙江及其他省市小城镇建设经验, 国家提出全国特色小镇培育要求。全国特色小镇的创建培育是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国家战略。首批认定的127个特色小镇在产业特色、文化特色、风貌特色、设施服务及体制活力等五大方面表现出核心特色, 将在全国不同地区对近2万多个建制镇的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依据培育要求及首批特色小镇分析, 笔者对特色小镇的特色化与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特色小镇,创建培育,浙江经验

参考文献

[1]段进军.关于我国小城镇发展态势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 2007, 14 (6) :52-57.

[2]杜宁, 赵民.发达地区乡镇产业集群与小城镇互动发展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 2011 (1) :28-36.

[3]尹晓敏.特色小镇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浙江探索[J].浙江经济, 2016 (18) .

[4]刘力元.浙江特色小镇创建实践[J].小城镇建设, 2016 (3) .

特色小镇模式解读 篇3

影视小镇、人才创业小镇、机器人小镇,对于这些独具特色的小镇,你可能还很陌生吧?但在不久的将来,这样的特色小镇处处皆是。

据媒体报道,11月4日,“小城镇、大梦想”——中国特色小镇发展研讨会暨华夏幸福特色小镇战略发布与南京空港会展小镇签约仪式在南京举行。在此次会议上,华夏幸福正式对外发布了特色小镇战略,并与南京市溧水区政府及全球领先的会展企业法国智奥会展集团就开发建设南京空港会展小镇签署合作协议。而此前,在大厂、嘉善、香河等地,华夏幸福已打造了数个初具规模的特色小镇。

“从区域上看,香河、永清、嘉善等第二梯队园区实现销售额达公司总销售额30%以上,不断验证公司园区布局的区位优越性及发展模式的可复制性。其中销售面积廊坊、固安、大厂、永清、香河为最大5个片区,分别占比31.4%、17.6%、13.7%、9.9%、9.7%,合计占比82.2%。长三角区域的镇江、无锡、嘉善合计销售面积为35.0万方,比1~3月的6万方增涨近5倍,接近2015全年37.6万方的销量,嘉善园区销售面积29.32万方占公司总销售面积5%,成为环上海区域快速崛起的产业新城标杆。”中投证券分析师李少明称,华夏幸福作为独特的园区开发运营商投资价值有别于传统房企,特色小镇的打造与其深耕十余年的产业新城可谓一脉相承,给予再次“强烈推荐”评级。

精准发力,释放产业核心优势

特色是小镇的核心元素,产业特色是重中之重。南京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以安就此强调,应高质量提升特色小镇产业,积极汇聚高端人才、高端资源和高端平台,通过新建、做强、补足、或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和完善上下游产业配套,使小镇的特色产业在全国甚至全球具有高知名度和重要影响力,形成该产业最优最强的产业生态圈。

而这恰恰是华夏幸福的长处。近十年来,华夏幸福以“产业优先”作为核心策略,整合全球资源,从产业研究规划、产业集群集聚、产业载体建设到产业服务运营,积累了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强大能力,可以为区域提供全链条的产业升级综合解决方案。

目前,华夏幸福拥有全球最大的近1400人的产业发展团队,已在全国近50个产业新城中,形成近百个高端产业集群。同时,与航天科技集团、京东方等4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结成战略联盟,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等30多家科研院所达成校企合作,与100多家研发机构深度对接,并在美国、以色列、德国、韩国等6个国家与地区设立了10余个孵化器,形成覆盖全球的创新孵化网络。

显然,如此的能力、经验和资源,无疑让华夏幸福在特色小镇的打造过程中,更能做到精准发力。

“在坚持全社会资本投入的基础上,每一个特色小镇,我们都坚持产业精准发力、全流程推动产业发展。”华夏幸福执行总裁叶珺表示,华夏幸福充分研究区域产业基础,结合小镇产业特征,针对性释放、整合、输出近20载产业优势资源,精准发力并全程推动每一个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为了给小镇企业提供持续性运营保障,华夏幸福专业的产业服务团队将从企业需求出发,匹配高效、便捷的产业服务,打造招商、技术、人才、创业、资本等全方位、立体化服务平台。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华夏幸福还坚持“一镇一风格”,充分尊重、利用和挖掘小镇的自然环境、历史文脉和民俗风情,因地制宜塑造每一个小镇的独特风情,提升特色小镇的吸引力与生命力;坚持全域化管理、智慧化运营,为特色小镇的产业人口、旅游人口提供便利,打造智慧高效的现代化生活服务平台,提升特色小镇的运行效率。以此,华夏幸福将为特色小镇集聚人气、注入活力,保障其长久的可持续发展。

PPP主导,实干打造特色小镇

10月3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就加快特色小(城)镇建设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性意见。

“《指导意见》指明了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方向,明确提出在推进特色小城镇和特色小镇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五大原则,即创新探索、因地制宜、产业建镇、以人为本、市场主体。”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陈亚军特别指出,在特色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尤其要充分发挥企业和市场主體的作用。

这个观点又与华夏幸福不谋而合。自2002年起,华夏幸福就被引入固安,以“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合作共赢”的PPP市场化运作模式,推动固安的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和民生保障。显然,特色小镇的打造与其深耕十余年的产业新城可谓一脉相承。

“对于特色小镇建设,华夏幸福早已实干为先。”据叶珺介绍,定位于“中国专业化影视第一镇”的大厂影视小镇,通过建立影视产业生态圈,吸引了相对论、base FX、金海岸影视等龙头企业在内的40余家企业签约入驻,覆盖项目孵化、前期拍摄、后期制作、宣发交易全产业链;位于嘉善的上海人才创业小镇,一期已建成6.4万平方米,已有超过30家企业入驻,小镇格局已初步完善,路网畅通,嘉善规划展示馆、云湖公园、上海人才创业园、新西塘水街等项目串联成丰富的小镇亮点。

目前,包括足球小镇、健康小镇、葡萄小镇等在内的一系列特色主题小镇,也正华夏幸福的积极谋划、有序推进中。

在此基础之上,华夏幸福此次与南京市溧水区政府及法国智奥会展集团签署合作协议,联手打造南京空港会展小镇。南京空港会展小镇项目占地两平方公里,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计划打造成为亚洲空港的专业会展中心,预计每年将为区域贡献15个亿的会展收入。

“预测在其强劲的销售带动下,结算营收有望同步增长,未来两年的业绩有较大保障。维持6个月目标价32元的‘增持’评级。”华金证券王刚指出,目前华夏幸福股价正处于快速探底过程,未来随着华夏幸福紧紧围绕特色小镇这一国家战略,积极探索与实践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的小镇合作开发模式,有望在产业新城引领者之外再树特色小镇建设标杆,二级市场企稳并返身向上是大概率事件。

特色小镇模式解读 篇4

根据领导交办,9月4日政府办召集发改、国土、住建、规划和特色小镇指挥部进行专题会议讨论,对特色小镇地下空间建设工作作了具体研究,提出以下建议,请领导审阅。

一、项目概况

特色小镇地下城市交通综合体项目投资额暂估25亿元,为单体式地下空间,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配建两层商业面积(标高6米和4.8米)。

建设目标:打通特色小镇片区地上交通瓶颈,将特色小镇地下空间作为“到达站”设计,成为重要交通枢纽站,紧抓”后峰会、前亚运“的重大历史机遇,成为我市向亚运会献礼的重点项目。

二、开发模式对比分析

1、传统建设模式:政府投资项目一般通过土地招拍挂、设立指挥部开发的传统建设模式,包括政府部门通过财政预算投资建设或通过政府融资平台融资、建设、运营。

2、新型ppp模式:新型ppp模式是一种引入社会资本合作关系,确保商业发展的业态能够得到国际先进企业及社会力量参与。

3、主要区别

3.1融资方式:PPP模式由社会资本方负责融资。

3.2建设方式:PPP模式要求社会资本方负责融资、建设、运行,社会资本方通过其专业的管理能力加强建设进度和保证质量。3.3运行方式:PPP模式引入企业的运营和管理经验,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

三、PPP模式特点以及政策依据

减少政府负债,提高运营效率,降低项目成本,提高项目收益、全生命周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可以争取市政府政策,通过划拨土地后期补缴土地出纳金的方式,实现特色小镇地下空间开发政府最大程度的参与和引领,防止出现开发过程中过于强调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的问题出现。

1、《市利用管理办法》市政府令 第某某号:市、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开发建设和运营地下空间;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开发建设和运营地下空间。

2、《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完善城市停车场规划建设及用地政策的通知》建城[2016]193号:充分挖潜利用地上地下空间,推进建设用地的多功能立体开发和复合利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加快城市停车场建设,逐步缓解停车难问题

3、《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深入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工作的通知》财金[2016]90号 :对于有现金流、具备运营条件的项目,要“强制”实施PPP模式识别论证,鼓励尝试运用PPP模式,注重项目运营,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四、建议

一、本项目是以提供地下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施为主,带有商业地下空间的交通综合体项目。商业开发要求高,同时地下空间开发难度大、运营维护成本高。因此,特色小镇地下空间开发商业发展需要知名大企业予以拓展和提升,需要引入优质的社会力量参与实施。初步建议采用PPP模式引入具有专业地下空间建设能力和地下空间运营能力的社会资本方负责本项目的融资、建设和运营。

二、同时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19号和关于印发《省全过程工程咨询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采用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完善工程建设管理,提高投资效率,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水平。

特色小镇模式解读 篇5

一、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成都市水城新津县,处于成都市半小时交通圈范围内。新津县距成都市区19公里,距西南航空港10公里,为川西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交通枢纽,是四川省经济技术向西南辐射的必经之地。项目总规划区域面积约10700亩,总投资60亿元。

项目位置图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二、发展条件

1、区位条件

项目地块位于新津县岷江北岸,西北至五津镇,东至杨柳河以东,南临岷江河堤。地块南侧对岸为四川省水上运动学校及“亚特兰蒂斯.黄金时代”主题公园。区域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突出。

项目区位图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2、交通条件

新津交通便捷,四通八达,是川西平原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成昆铁路、川藏公路(国道108线)、成乐(成雅)高速公路大件路等4条快速通道与成都相连,成都到新津的交通线路有大件路、成雅高速,以及未来的成绵乐城际快铁;规划的轻轨(成绵峨)通过项目地块。

项目交通图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3、自然环境

项目区域包含“白鹤滩生态湿地”保护区,占地面积约为621亩,现状为白鹤滩滩涂湿地,属未利用用地,生态资源品质突出。白鹤滩为岷江成都段重要的湿地,湿地区域占据最好的地理位置,以及最好的自然景观。

白鹤滩湿地现状图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4、水资源

从目前新津县城总体规划来看,项目地处城市发展的留白区域,紧邻岷江,聚水优势。该地块区域有“五水汇聚”的聚水文化优势,即新津五水(南河、西河、羊马河、金马河、杨柳河)在项目地块西侧汇入岷江,由此形成的五水汇聚的“聚水文化”与都江堰表现的“分水文化”遥相呼应。“聚水文化”是项目资源的一大亮点,也是新津水城区的文化之魂。

5、历史文化资源

(1)历史文化资源——天涯若比邻

“初唐四杰”王勃写给友人的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中的五津是指岷江在川西河段上的五个著名的渡口,从都江堰以下到键为一段的岷江中,当时有五个渡口,其中之一就是新津。新津的得名是因东汉年间,李严在此开凿渡口,古代渡口称为津,开凿一个新的渡口就称为新津。新津是以前南方丝绸之路止的一个险渡,有道是“走遍天下路,难过新津渡”。

“初唐四杰”王勃写给友人的诗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2)历史文化资源——飞虎队基地

新津机场始建于1928年,抗战开始后被指定为空军基地。是二战期间亚洲著名的大机场,有宽阔坚固的跑道,可供美军最新式重型轰炸机 B-29 的起飞降落。新津机场是新津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胜利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是新津近代历史的一个标记。新津机场现为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新津分院。随着成都双流机场第二跑道的全面启用和城市的发展,机场的搬迁是大势所趋,整个区域将会形成真正的新津“城北新城”。

新津机场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6、体育产业资源

四川省水上运动中心,地处本项目所处的岷江南岸。位于县城东南1公里处岷江之滨的水上运动场,系国家级体育建筑,占地千亩,其间建有水域面积达700余亩的A级国际比赛标准型水上运动场。设计科学、布局合理,设施齐备,功能俱全,该中心不仅国内居冠,在亚洲也堪称一流。

四川水上运动中心位置图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7、经济资源

新材料基地位于成都市新津县。新材料产业功能区总体规划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将重点发展高复纤维、硅材料、合成树脂、稀土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电子信息、生物材料、能源材料等新材料产业。

三、发展定位

项目以体育产业为切入点,以亲水运动休闲为核心、以水文化为主题的运动、健身、休闲、保健为特色,以商业配套为辅助,以新津的民风民俗为根,打造传统文化和现代时尚相结合,现代田园风光和现代城市文明交相辉映的集运动健身、休闲度假、生态居住于一体的亲水性白鹤滩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四、功能分区

项目划分为四大组团:湿地高尔夫运动功能区、五星级酒店商务功能区、亲水休闲运动商业功能区、商业服务业配套功能区、高端居住功能区。

项目功能分区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五、项目规划

(一)湿地高尔夫运动功能区

该功能区位于规划区南侧,占地约1843亩,主要建设项目包括:湿地高尔夫、健身步道、生态湿地公园、自行车道、高尔夫会所。

湿地高尔夫运动功能区规划图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湿地高尔夫图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生态湿地公园

健身步道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高尔夫会所

(二)五星级酒店商务功能区

五星级酒店商务功能区为配套亲水运动休闲中心,服务区域的体育、商务和旅游产业,承接商务、接待、会议、会展的功能。建设项目包括:豪华大堂、豪华客房、国际会议中心、大宴会厅、健身中心、顶级商务会所。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五星级酒店商务功能区规划区域图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国际会议中心

豪华大堂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三)亲水休闲运动商业功能区

亲水休闲运动商业功能区集休闲、运动、餐饮、商业功能于一体,该功能区位于规划区西侧,占地205亩,建设项目包括:亲水运动休闲中心,运动健身中心,服务中心,高尔夫主题酒店,集中商业配套区、网球公园,露天游泳池。

亲水运动休闲功能区规划区域图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大型室内恒温泳池

水疗会所

室内网球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瑜伽房

接待大堂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室外露天泳池

露天网球场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四)商业服务业配套功能区

商业服务业配套功能区由A、B、C三大地块组成,涉及教育、购物、娱乐、餐饮、休闲等配套功能,建设项目包括中学,综合商业体,风情商业街,商业裙楼和商务公寓。

商业服务业配套功能区规划区域图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综合商业体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风情商业街

(五)高端居住功能区—欧洲风情小镇

高端居住功能区欧洲风情小镇包括德式风格、英伦风格、地中海风格和简欧风格住宅区。

德式风格住宅区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英伦风格住宅区

地中海风格住宅区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简欧风格住宅区

六、项目思路

项目依托自身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自然环境优势、水资源优势、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体育产业资源优势等,以亲水运动为主题,围绕运动、健身、休闲20

前瞻产业研究院 | http://bg.qianzhan.com/

和保健方向寻求突破口,打造现代田园风光和现代城市文明交相辉映的运动休闲综合体。

特色小镇模式解读 篇6

作者:余池明

全国市长研修学院对外合作与地方基层领导干部培训部主任

大如小城,小如街市,远离都市繁华,却不乏市井里弄的韵味,虽偏居一隅,却从不乏人气,这是世界各地特色小镇留给乐游者们的最深印象。由于特色小镇设施齐全、景色动人,又各自蕴涵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它作为一种人类居住形态和生活方式呈现的同时,它还被视为一种宝贵的旅游资源和文化形态,备受青睐,引得游人纷至沓来,乐而忘返。小镇强劲的旅游功能及由此带来的自身发展,极大地刺激了区域经济的繁荣。

受此吸引,近年来,国内许多省市开始看好特色小镇带来的综合效应,纷纷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借助国家城镇化建设的政策东风,先后启动特色小镇工程。

值此背景下,如何利用自身资源打造特色小镇,已成为当前摆在政府面前的一大课题。社会各界也予以广泛关注。陕西省铜川市照金镇的成功打造成为特色小镇打造先驱,本文作者通过对照金镇案例评述,分析特色小镇打造模式和发展经验,为建设特色小镇参考。1陕西省铜川市照金镇基本情况

照金镇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西北部,距耀州城区54公里,地处耀州、淳化、旬邑三县交界处。>>>>发展优势

政治优势:西北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各级政府和领导非常重视;1933年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在这里创建了红二十六军,成立了中共陕甘边特委,诞生了陕甘边革命委员会,从而使照金成为西北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

区位优势:距耀州城区54公里,距西安60公里,是古代战争的南北分水岭,有“石门关”之称;

资源优势:红色资源(根据地)、自然资源-国家级丹霞地质公园、传统文化资源、体育运动资源。

文化优势:照金镇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优势明显,传说随炀帝巡游此地,身穿锦衣绣袍雨后映照金光,曰:“日照锦衣,遍地似金,此地应为照金”,故得名照金。>>>>照金镇荣誉称号

照金镇先后被确定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全国第二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国第六批“丹霞地貌地质公园”及陕西省旅游特色名镇;2013年被省政府授予“2013文化旅游名镇(街区)建设先进镇(街区)” 称号;2016年10月14日,被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以及住建部共同认定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政企合作照金红色旅游名镇建设

2011年7月,在陕西省促进铜川资源型城市转型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铜川照金红色旅游景区项目正式确立,此后,铜川市政府、陕文投集团、陕煤化集团三方精诚合作,开始了一系列的规划策划工作。

2012年5月14日,铜川市人民政府、陕文投集团、陕煤化集团就开发建设照金红色旅游景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决定率先启动景区龙头项目——照金红色旅游名镇建设。5月22日,三方召开第一次联席会,确定了组织机构、成立投资建设主体等相关事宜。照金红色旅游名镇项目包括核心区和控制区两大板块,计划总投资20亿元人民币,其中核心区占地约2400亩。

>>>>总书记考察照金红色旅游名镇

2015年2月14日下午,总书记来到照金这块英雄的土地并向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参观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考察了当年红二十六军和陕甘边区游击队在山崖上利用天然洞穴修建的薛家寨革命旧址。他指出,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要加强对革命根据地历史的研究,总结历史经验,更好发扬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照金红色旅游名镇建设成效

2015年,全年游客人数达到390万,旅游收入20亿元,比2014年全部翻了一番。红色旅游升温也让照金人的“钱袋子”越来越鼓。照金镇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7450元增加到了2015年的1.7万余元。2陕西省铜川市照金镇发展模式

1、开创新模式:企业主导、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作为全国第二批资源型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铜川把照金红色旅游名镇开发建设列为十大转型项目之一,与大企业合作,高水平规划,大资本投入,大规模开发。

通过与大企业集团的合作破解大投入、高水平建设困扰照金景区开发建设的难题。

陕文投集团是全国省级最大的文化产业投资企业,在开发建设旅游景区上有一套先进理念、运作模式和成功经验。三方合作形成了“资源+技术+资金”的优化组合,共同出资10亿元成立了陕西照金文化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陕西照金公司作为照金红色旅游名镇项目投资开发的主体,受市政府委托,全面负责景区的规划、建设、运营管理。

地方资源+陕文头技术+陕煤化资金

2、秉承新理念:红色即民生、无伤痕开发

照金红色文化旅游名镇项目建设中坚持“红色即民生”、“无伤痕开发”的理念。

秉承“红色即民生”的理念,照金的开发建设始终把老百姓的民生改善摆在首位,实施了一系列民生保障工程。照金旅游名镇建设一期项目中,90%以上为民生项目。在照金城镇化建设中把“无伤痕开发”作为一以贯之的“铁律”,坚持经济、环保、绿色并重点的原则。虽然照金的森林覆盖率达到75%以上,但在规划建设过程中,都全力保留当地的每一棵大树、每一片绿植。一定程度上节约了绿化种植的资金。

照金牧场原为撂荒地和产量不高的耕种地,经过土地流转,根据缓坡地形修建成牧场,成为各地游客休闲度假的重要游憩区。牧场的景区管理、设施管理人员均为经过专业化训练的照金村集团员工,他们都来自照金当地。

通过牧场建设,既把村民从收益不高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同时也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实现了大地景观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生态农业与观光休闲相结合、观光休闲与解决就业相结合。

民生解决社会发展,无伤痕开发解决绿色发展问题

3、激发内生动力,一步实现城镇化(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造)照金的新型城镇化,把民生改善作为核心,把文化旅游作为产业方向,找到了一条最适合老区发展的道路。

受照金的地理区位等所限,很难依靠城市拉动或城乡一体化等举措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依靠主导产业的培育以及当地村民与主导产业的充分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照金红色旅游名镇坚持“基础设施城镇化、产业发展城镇化、生产生活方式城镇化、公共文化服务城镇化和人的城镇化” 在改善基础设施等硬件的基础上,照金老区以成立陕西照金村红色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为突破口,通过土地流转、就业培训、农特产品开发销售、开展系列文化活动等多项举措,逐步引导村民接受、融入市场经济。

此为照金老区的转型发展。照金的城镇化探索,核心本质就是把“脱地农民”变成真正的主人,把农民从传统的土地束缚中解脱出来,通过改变他们的观念,提升他们的市场意识,把他们的长远发展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把镇区建设、经济发展变成他们自己的事,提高他们的就业创业粘性。

照金红色旅游名镇正逐步形成“股份收入+土地流转收入+商铺租金收入+工资收入+创业收入”的增收结构,努力实现“增收多元化,户户有保障”。3照金特色小镇发展经验

一、小城镇建设特色(五位一体,全面建设)

1、高起点规划

全域化:统筹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就业安排、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化:保护生态,不大拆大建、过度建设;主题化:以红色资源为龙头,发展红色旅游、休闲旅游、餐饮娱乐红色即民生-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政治建设)

2、无伤痕开发,保护原生态,森林覆盖率75%(生态文明、绿色发展)。

3、引入大企业市场运作:10亿元成立了陕西照金文化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经济建设)

4、改善民生,温情拆迁。221户10天搬迁。宣传册-资金-多种户型-音像留资料-法律文本-入住指南-品牌装修-专用地下室放农具-物业公司;(社会建设)

5、企镇共赢,代管照金村集团;

6、文明培育,提高素质。(文化建设)

二、产镇良性互动

1、重点打造红色旅游景区:照金-薛家寨-香山,就业千人;

2、特色示范小城镇:八个一工程——进出路网、卫生院、小学、社区服务中心、农贸市场、广场、污水处理厂、垃圾压缩站;

3、人口集中;(政策、市场)

4、发展新型产业:禅修中心、写生基地、国际滑雪场(近千亩)、实景演出、一日体验游、照金牧场;

5、红色文化创意街,旅游配套服务。2.2万平米,67户村民,商户百余家;

6、吸引人才:反乡创业大学生65人,本地13人;

7、综合承载力建设:照金新苑、文化创意街区、小学、医院、幼儿园、书院。

三、城乡统筹社会发展

1、建立公共服务平台:设立社会事务保障所;创建照金城乡统筹就业创业培训基地。解决就业1960人,165人自主创业。

一个依托:照金大景区;一个龙头:照金公司;一个体系:基地服务中心(投入2200万);八个平台:干部教育基地、红色创意街区、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关中民俗文化村、照金牧场、中药材种植基地、照金狩猎场。

2、社会保障体系建设:60岁以上每月105元;农村医疗保险400元一下补65%,400元以上补90%;因病因灾致贫救助。

3、加大教育医疗投入:照进小学4400万;照金亿元2270万元;便民服务中心;供热中心;污水处理站,垃圾压缩中转站。

4、“三化一改”综合配套改革: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村民自愿入股成立陕西照金村红色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设景区运营、生态农业、物业服务、园林绿化四个子公司。村委会改居委会;医疗养老贫困救助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保持村民原有待遇不变: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待遇、土地承包权、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和奖励扶助政策、农村五保。

5、收入保障机制:“股份收入+土地流转收入+商铺租金收入+工资收入+创业收入”。4照金小镇案例小结

理念:“红色即民生”、“无伤痕开发”模式:企业主导、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范式: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产业:旅游、文化、休闲

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生产发展是手段,生活富裕是目标,生态良好是条件。

“红色即民生”从政治上、哲学上继承了红色基因,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某种意义上是政治任务,具体体现在做好拆迁安置、社会保障和就业收入保障。

经济发展根据区位和资源优势选择了旅游为主导产业,引入有实力的大企业作为市场运作主体。

特色小镇模式解读 篇7

关键词:特色小镇,目标导向,规划创新

特色小镇是浙江省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新探索新实践。浙江省的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始于2015 年,目标是通过3 年时间重点培育和规划建设100 个左右特色小镇,并配套制定了“培育—创建—考核—验收”的管理机制。截止目前, 两批共79 个特色小镇被列入省级创建名单,51 个特色小镇被列入省级培育名单。

随着特色小镇创建工作的全面推开,关于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问题成为近期规划界讨论的热点,也是各地方政府迫切需要破解的难题。新事物,需要新的思维、新的方法和手段,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也不例外。本文结合笔者接触到的特色小镇规划设计案例,尝试从规划视角对特色小镇内涵及规划创新方向进行思考,与同行探讨。

1 规划视角下特色小镇的内涵理解

特色小镇的出现,打破了规划界关于规划对象的常规界定。按李强省长在《特色小镇是浙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一文中的诠释,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镇”,也不同于产业园区、风景区的“区”,而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

这一描述性的界定使特色小镇显得更加不同寻常。严格意义上讲,这是一种关于目标的描述而不是对象的定义。对于习惯于面对具象实体的规划师而言,厘清特色小镇的内涵与需求是进行有效规划设计的重要前提。回顾浙江省一年多来的实践,笔者对特色小镇的内涵与特征勾勒如下。

1.1 特色小镇是新的发展主体

特色小镇“既非简单的以业兴城,也非以城兴业;既非行政概念,也非工业园区概念”,也不是传统的“镇”“区”“园”相加的“大拼盘”。它与原有行政边界没有对应的关系,而是一种发展的新的主体形式。从创建条件看,特色小镇有明确的空间规模界定和投资规模要求。空间规模上,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 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控制在1 平方公里左右;经济规模上,原则上环保、健康、时尚、高端装备制造等4 大行业的特色小镇3 年内要完成50 亿元的有效投资,信息经济、旅游、金融、历史经典产业等特色小镇3 年内要完成30 亿元的有效投资(均不含住宅和商业综合体项目)。此外,建设标准方面,所有特色小镇要建设成为3A级以上景区,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要按照5A级景区标准建设。由此可见,特色小镇是不同于“镇”或“区”的新的发展主体。

1.2 特色小镇是新的产业平台

浙江省提出特色小镇定位聚焦于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7 大万亿产业,以及茶叶、丝绸、黄酒、中药、青瓷、木雕、根雕、石雕、文房等历史经典产业。特色小镇创建将围绕单个产业来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圈,以此培育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单打冠军”。我国产业平台从最初功能单一的工业区到功能复合的开发区,再到功能综合的产业新城,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而瞄准精细化的万亿产业、提出有效投资指标、重视完整的产业生态、目标行业龙头,同时又强调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特色小镇,无疑将成为超越产业新城的更高阶段的产业平台(见图1)。

1.3 特色小镇是新的和谐家园

作为浙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特色小镇要体现“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兼具旅游与社区功能”,“产、城、人、文”和谐一体,这也是浙江省在经济新常态下,对于破解浙江空间资源瓶颈、有效供给不足、高端要素聚合度不够、城乡二元结构,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特色小镇应当是有山有水、有产业、有人文、有品位,是一个让人愿意留下来创业和生活的和谐家园。

1.4 特色小镇是新的制度探索

不同于传统的审批制,特色小镇采用“创建制”,这是对地方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探索。特色小镇创建对象名单的产生经过严格的标准筛选,确保入围的特色小镇要符合“7+1”产业定位范围、四至及规划面积清晰、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叠加、投资主体明确、项目具体可行、有效投资额达到规定目标以上。进入创建名单的特色小镇,只有在年度考核合格或验收命名后,才能获得土地和财政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对如期完成年度规划目标任务的,省里按实际土地使用指标的50% 或60% 给予配套奖励,对3 年内未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加倍倒扣省奖励的用地指标;创建期间及验收命名后,其规划空间范围内的新增财政收入上交省财政部分,前3 年全额返还、后2 年返还一半给当地财政。

1.5 特色小镇是新的理念引领

虽然从现有实践看,特色小镇是基于浙江的经济特点与社会背景应运而生的地方探索,但其发展理念不仅迎合当前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宏观需要,而且契合国家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特色小镇强调产业“特而强”,制度“活而新”,是全新的产业平台和经济体,体现创新与活力;特色小镇强调功能“聚而合”,形态“精而美”,将成为城乡空间转型与形象提升的示范区。同时,特色小镇创建也符合政府理念转型的需要。在前阶段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双快”的驱动下,政府部门普遍浮躁,某种程度上务虚多于务实。特色小镇体块小、周期短,为政府转变理念、真抓实干提供了理想的平台。

而对于规划行业来说,特色小镇的创建为规划创新提供了契机,为城乡规划提供了理念转型的试验地。特色小镇的短周期、高标准设置既为规划设计师出了一道难题,同时也为规划设计师实现理想、实践落地规划提供了很好的舞台。但是,作为规划的创新必然要面对一系列的挑战。

2 多元复合下特色小镇规划面临的挑战

相比传统规划对象,特色小镇在空间载体、特色内涵、外部条件,以及规划内容、实施要求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多元、复合特征,这也正是特色小镇规划的难点和创新出发点所在。

2.1 空间载体的多样性

特色小镇是以现有的城乡空间为载体进行的目标创建,现有城乡空间的差异决定了特色小镇的空间载体具有多样性。从已有特色小镇创建名单看,有以产业园区或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的,如温州瓯海智创小镇,现状为梧田工业园的一部分,目标是将功能单一、产业低端的工业园区经过更新换代转换为功能综合、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小镇;有以镇区或传统村落为载体的,如湖州丝绸小镇部分空间依托南浔区荻港渔村,目标是打造集桑蚕丝绸原生态旅游、桑蚕丝绸、文化展示、古村生态旅游等于一体的特色小镇;也有以旅游景区为载体,如淳安的乐水小镇、文成森林氧吧小镇等。基础迥异的空间载体决定了特色小镇不同的创建路径,必然对规划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 特色内涵的差异性

特色小镇各有各的“特”。从被列入浙江省创建名单的特色小镇看,“特色”的挖掘各不相同。有以文化或生态资源为依托打造以旅游功能为主的休闲度假型小镇,如天台山和合小镇,以和合文化为主题,打造集文化旅游和休闲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小镇;有基于已有优势产业,进行上下游延伸和多元复合,强化产业特色,如以大唐袜业为依托的诸暨袜艺小镇,打造集袜艺体验旅游、展示博览、市场物流、创意研发、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特色小镇。总体来看,不同于传统规划的“千镇一面”,浙江省创建名单中的特色小镇无不个性鲜明、差异明显,这既是资源禀赋差异所决定的,也是差异化发展的客观要求。这就要求特色小镇的规划要有更深入的研究,更精准的判断,积极挖掘地方资源与潜力、合理引入创新点,通过规划的强化和延伸打造独有的小镇特色。

2.3 外部条件的复杂性

从破解土地资源瓶颈和城乡二元结构的目标出发,特色小镇往往被选址在城市边缘地区,用地条件普遍较为复杂。或受交通分割,或地形起伏变化,现状居民点、工厂企业散乱分布,加之边界不规整,对规划设计形成很大制约。如杭州机器人小镇选址萧山区东北部边缘,地块受杭甬高速、绕城高速及机场快速路所穿越割裂,并带来视觉、空气、噪声等方面的影响,破坏了区块的整体品质。同样地,温州生命健康小镇选址温州老城区南部边缘,地块内甬台温高速、金丽温高速和温瑞大道贯穿,对用地造成严重分割。外部条件的复杂性需要规划不断创新思路加以应对,寻求突破(见图2)。

2.4 规划任务的紧迫性

特色小镇的创建有明确的时间目标与考核标准,实行“优胜劣汰”的原则和“追惩制”。以3 年为限,要满足建设、投资、品质等多方面的要求,否则将面临指标倒扣。这对规划编制工作来说,意味着任务紧、压力大。因此,要求规划编制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空间布局内容的可实施性,还需兼顾到后期项目落地甚至招商引资方向。这样一个极其综合且充满创新的创建工程,对于习惯中长期思维的城乡规划而言无疑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2.5 规划内容的综合性

不同于传统城乡规划,特色小镇规划是一项没有明确规划任务书的任务。但特色小镇的创建目标,决定了其规划具有高起点、高标准和综合性、落地性的内在要求。这对规划的深度与广度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从层次上看,既要有概念策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又要有城市设计和建筑、景观设计;既要有空间功能布局、又要有可落地实施的项目,甚至包括运作模式和招商引资意向,需要综合的全套解决方案。从内容上看,除了常规的空间规划内容,还包括产业规划、社区规划、旅游规划等,同时需突出生态、文化等功能。浙江省提出,特色小镇规划必须坚持多规融合,突出规划的前瞻性和协调性。结合特色小镇的资源禀赋条件,联动编制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三化驱动”,项目、资金、人才“三方落实”的建设规划。

因此,特色小镇规划是典型的多层次规划交融、多专业规划综合的“多规合一”,是目标导向下各种元素高度关联的综合性规划和落地性规划。

3 基于目标导向的特色小镇规划创新思考

面对特色小镇特殊的规划需求,亟需对传统的城乡规划从思维、理念、方法、内容及工作机制方面进行创新应对。

3.1 规划思维创新——目标导向下的规划路径选择

城乡规划编制的思维方式一般分为两类:问题导向型思维与目标导向型思维。其区别主要在于规划技术路线设计中对于切入点的把握,前者以核心问题的判断为切入,后者以明确的发展目标为切入,规划的策略与路径是基于现状基础与目标之间的差距而设定。通常在存量规划编制中,由于规划编制的需求主要来自于空间发展的问题与矛盾,规划思维多以问题导向为主、目标导向为辅。而在增量规划编制中,多以目标导向为主。特色小镇虽大多属存量规划,但其性质决定了其具有强烈的目标导向性。因此,特色小镇规划是典型的目标导向型规划,是不同空间载体在“特色小镇”目标引领下的规划实施路径探索(见图3、图4)。

以温州智创小镇规划为例,规划的目标是助推功能单一的产业园区向“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兼具旅游与社区功能”的特色小镇转型。基于现状基础与目标的差距,规划针对性地构建了产业重构、功能植入、空间重塑、环境修复、文化再生及保障措施等六大策略与路径。在温州探索以特色小镇创建为目标引领产业园区的转型升级,对同类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见图5)。

3.2 规划理念创新——产业引领下的功能空间组织

特色小镇规划区别于传统城镇规划的关键在于强调产业规划的核心地位,而区别于传统产业园区规划的关键在于强调对于环境、文化、资源的友好态度,以及对于社区、旅游功能的兼顾,实现“产、城、人、文”的融合。因此,特色小镇规划理念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产业在激发空间活力方面的作用,以产业规划、项目策划引领空间规划,避免“空城”“死城”的出现;二是强调功能的复合,产业+ 社区+ 旅游,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活力功能体;三是体现人文关怀,通过生态保护、文脉传承及空间尺度的把握,营造真正人性化空间;四是体现弹性,特色小镇创建强调市场与企业的主体地位,因此规划必须为市场的不确定性留出调整的空间,要懂得留白。

如温州智创小镇规划,聚焦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从产业研究切入,以产业引领空间布局,并提出产业—空间耦合的规划方法。杭州云栖小镇规划,在“创新、科技、人文、生态”四大理念下,提出建设易就业易创业的生态云小镇的规划目标,规划完整的云服务产业生态体系。在这一规划理念的引导下落实各项规划内容,并采取了用地复合、小尺度街区、共享庭院空间、面向企业员工的配套设施体系等新的规划思路(见图6)。

3.3 规划方法创新——多规融合下的技术路线探索

目前,特色小镇规划主要分为两个层面,前期是以培育或创建为目标的概念性规划(创建规划),主要任务是制订创建方案,明确特色小镇的四至范围、产业定位、投资主体、投资规模、建设计划等;后期是以验收为目标的实施性规划(建设规划),主要包括规划范围约3 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核心区约1 平方公里的城市设计。但在实际操作中,从利于小镇有效实施角度并不建议过于强调规划层次界限。就地方实际发展需求而言,特色小镇规划不宜拘泥于创建目标,而应从规划整体性与延续性考虑,将概念性规划与实施性规划纳为一体,编制包括概念策划、空间规划、项目计划、资金筹划“四划叠加”的综合性方案,真正实现“多规融合”,同时也有利于节省规划编制周期与经费(见图7)。

本着探索与创新思考,一些特色小镇前期的概念性规划已经直接做到城市设计深度,甚至包括部分建筑、景观设计内容。如温州智创小镇概念性规划,围绕前期创建申报和后期实施需要,规划构建了从产业研究、项目策划到空间规划、城市设计、建筑立面与景观改造设计的“多规融合”综合解决方案。同时,围绕规划落地性要求,将后期的项目计划与资金筹划也纳入规划统筹考虑。

3.4 规划内容创新——多元目标下的内容体系构建

相比传统的城镇规划,特色小镇的规划内容要求更多元、更复合、更联动,也更落地,因此需要通过内容体系的创新来实现规划的多元目标复合。在内容体系上,一是基于前瞻性要求,强化战略研究,找准功能定位,为小镇选择“特而强”的核心产业提供充足的背景支撑;二是基于产业平台的定位,强化产业研究,以产业(项目)引领小镇的功能组织与空间布局;三是基于3A旅游景区的创建目标,强化旅游规划内容,借此挖掘、整合小镇的特色自然与人文资源,并与小镇的生活、生产功能及环境空间有机融合, 提升环境品味;四是基于落地性要求,强调以项目为抓手内容体系组织,从产业、项目到空间再回到项目,因此在成果表达上除了传统的一套文本、一套图则之外应强调实施项目年度计划表的重要性,形成“图、文、表”三位一体。

此外,由于小镇特色与需求的差异性,需在规划内容的构成、篇章内容的研究深度、规划重点的选择上进行创新,打破传统规划格式化的内容体系安排,针对小镇特色的差异性做到有所侧重。如天台山和合小镇规划中,针对和合文化的主题定位,侧重强调文化的挖掘及文化产业化的研究内容;杭州基金小镇规划中,针对基金产业的特殊性,侧重将金融企业的业态与空间需求作为研究重点;在杭州机器人小镇的规划中,针对外部交通条件的复杂性,规划重点强调交通组织的综合解决方案,创造性地引入“时光隧道”和“森林小镇”的概念,既突破交通包围、营造了环境,又紧扣产业主题,使之成为方案设计的亮点(见图8)。

3.5 工作机制创新——跨界协同下的专业团队架构

针对特色小镇规划的目标多元性和内容复合性特点,规划编制需要在团队的组织模式上进行创新,采用多专业组合、多团队协作的模式,实现“跨界”合作。这将打破规划设计机构中常规以专业项目组为单元的团队架构。在天台山和合小镇规划中,我院打破业务部门界限,从策划研究中心、城乡规划所、农业生态规划所、建筑景观分院、交通规划分院等抽调人员,组成跨部门、跨专业的项目组,并以定期例会形式促进多部门协同。这在未来的特色小镇规划中必将成为常态化的组织模式。此外,从政府管理角度,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涉及发改、规划、建设、旅游、财政等多个部门,需要跨部门的紧密合作与协同支持。而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由于特色小镇创建实行“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政府、企业、社会的协同也同样不可或缺。

此外,除了思维、理念、方法、内容及工作机制等面临转变之外,特色小镇规划尚需技术手段方面的创新探索。特色小镇规划的综合性与落地性要求,对规划的基础调研与分析的广度与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前提是要读懂宏观背景、读懂市场需求、做实基础调研、做透业态分析、做深空间设计,这都需要规划技术手段的同步创新。

4 结语

规划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其创新的动力源自于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需求。浙江省特色小镇创建引发的规划领域新挑战,正为规划创新提供了契机和平台。特色小镇创建一年多来的规划实践已为这一创新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积累仍显薄弱,需要通过更多的实践进一步探索,不断总结与补充,并适时向省外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强.特色小镇是浙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经贸导刊,2016(4):10-13.

[2]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Z].2015.

[3]浙江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关于加快推进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Z].2015.

[4]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温州市瓯海区智创小镇概念性规划[Z].2015.

华夏幸福开启 特色小镇之路 篇8

11月4日,华夏幸福首次向外界宣布该公司的特色小镇战略,其将与公司的产业新城业务协同发展,旨在成为公司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引擎之一。

公司高管称,华夏幸福将在未来3年内打造上百个特色小镇,并且在充分研究区域产业的基础上,结合小镇产业特征,针对性释放、整合、输出产业优势资源,精准发力并全程推动每一个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

【述评】

近日,一贯以产业新城为代表的华夏幸福开辟多元化发展路径,转而在特色小镇方面有所作为。笔者认为,这一战略完全符合市场的逻辑。凭借离该公司在产业新城领域十数年的市场耕耘经验,加之国家层面在特色小镇建设方面的各种优惠扶持政策,华夏幸福的此次转型可谓汇集了天时、地利、人和。

作为产业新城运营商,华夏幸福以“产业优先”为核心策略。通过整合全球资源,从产业研究规划、产业集群集聚、产业载体建设到产业服务运营,积累了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强大能力,可以为区域提供全链条的产业升级综合解决方案。

而针对特色小镇战略,华夏幸福专业的产业服务团队将从企业需求出发,匹配高效、便捷的产业服务,打造招商、技术、人才、创业、资本等全方位、立体化服务平台,为小镇企业提供持续性运营保障。

正是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之下,华夏幸福目前已经形成了部分初具规模的特色小镇。比如,定位于“中国专业化影视第一镇”的河北大厂影视小镇,通过建立影视产业生态圈,吸引了相对论、base FX、金海岸影视等40余家企业签约入驻,覆盖项目孵化、前期拍摄、后期制作、宣发交易全产业链;位于嘉善的上海人才创业小镇,一期已建成6.4万平方米,已有30余家企业入驻,小镇格局已初步完善,路网畅通,嘉善规划展示馆、云湖公园、上海人才创业园、新西塘水街等项目串联成丰富的小镇亮点。目前,包括足球小镇、健康小镇、葡萄小镇等在内的一系列特色主题小镇,也正在华夏幸福的积极谋划、有序推进中。

在打造产业特色小镇的过程中,华夏幸福围绕一个主导产业构建产业生态圈,力求产业纵深发展,围绕科技、健康、财富、文创四大主题,聚焦主导产业,从产业链、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形成产业生态圈。

上一篇:以优美为话题的作文300字下一篇:医院重点专科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