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项目考察报告

2024-10-12

特色小镇项目考察报告(精选6篇)

特色小镇项目考察报告 篇1

赴江浙地区特色小镇考察报告

借江浙小镇之石

攻张北脱贫之玉

张北县人民政府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特色小镇建设为我们提供了产业发展新平台,也成为“四化同步”的新载体和新型城镇化供给侧改革的新抓手,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性意义。在此大背景下,我县组织7个乡镇和财政局、国土局、住建局赴江浙地区,就特色小镇建设开展了为期一周的考察。带着破解城乡一体化发展难题、谋求扶贫攻坚新出路、探索农村发展新格局的问题,我们通过走访、踏勘去了解,通过座谈、交流去聆听。就是想要看清楚

“特色小镇”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想要弄明白“特色小镇”究竟是怎样建成的?最终是要谋划好我们的“特色小镇”究竟应该怎样建设。边走边看边想,感受很深,感想也很多,大致总结如下。

一、初见特色小镇印象

7天行程、6个小镇,一镇一景,一镇一品,绝不枉“特色”之名。尽管各具特色,但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产业独特、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内涵深厚。

首先,“特色小镇”都是发展要素聚集的平台。特色小镇“非镇非区”,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一个“镇”,两三平方公里左右的规划空间也不同于产业园区的“区”、名胜风景区的“区”,它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质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结合自身特质,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它是“无中生有”的新载体,产业富有特色,文化独具韵味,生态充满魅力。通过这次考察,我们了解到,“特色小镇”按照特色元素,有的是拆解原来几个建制镇的一部分组建成为一个新的“特色小镇”;有的是划出建制镇域的一部分做出特色命名;有的是围绕新概念、新业态、时尚生活等巧立名目做特色文章。五花八门、名目繁多的“特色小镇”,其目的就是极大地吸引同类业态高端要素的集聚,从而形成做大产业、做强块状经济的新优势,打出抱团发展、拼船成舰的组合拳。

其次,“特色小镇”都以改善民生为要务。特色小镇的建设不是标新立异,不是政绩工程,其根本目的是为改善民生。因此,小镇的打造不但要体现现代化、生态化、产业化,更要体现人性化,要做到功能齐全,宜居宜业。由于特色小镇一般选择远离现有繁华城镇,因此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商业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等,都要服从于人性化的设计。只有把改善群众生活作为打造特色小镇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才能体现小镇打造的真正价值,创造一个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新农村社区。也就是说,特色小镇首先满足的是“当地人”高品质的生产生活要求,在此基础上再衍生出吸引、吸纳外来人口的功能。我们所看到的几个小镇也都是这样,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极为优越,民生福祉相对其它地方要高出许多。

再次,“特色小镇”都秉承生态为先的理念。不管是以哪种形式命名的“特色小镇”,给人的第一印象都是生态绝对良好。考察团所到之处,随处可以见到的最醒目、最入眼的口号,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同当年东南沿海地区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宣传口号一样,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治国理政理念,在浙江这个“出生地”是真的生了根、结了果,成为了创新发展的根本依据和生动实践。拈花湾小镇为了小镇的“禅意”,就曾拒绝过许多上亿元、有碍生态环境的项目,坚持绿色发展,用生态搭建起“禅意”的框架。一观所有“特色小镇”,品牌取向各有不同,但走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路子,都是每一个“特色小镇”固有的核心价值取向。

另外,“特色小镇”都坚持以文化为根基。文化是特色小镇的“灵魂”,特色小镇是文化传承的平台。只有外壳,而无鲜活文化内涵,小镇是难有生命力的,文化植入唤醒小镇活力。浙江在创建“特色小镇”时明确要求,每个特色小镇都要注意挖掘文化功能,把文化基因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培育创新文化、农耕文化、山水文化、汇聚人文资源,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区域特色文化。“特色小镇”在张扬特色文化、传承特色文化中,不断收获文化创意产业的成果,特中寻古,特中创新,在弥漫着或文化或科技气息的环境氛围中,做商业文章,借助创意把普通的消费变成深层次的文化消费。

二、特色小镇是怎样长成的特色小镇发源于浙江,2014年在杭州云栖小镇首次被提及,这种在块状经济和县域经济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创新经济模式,从概念提出到全面展开,只不过短短几年时间,便取得了骄人成就并成功引领全国新一轮的农村改革。特色小镇的成长之路,大致得益于以下几点:

一是“多规合一”,规划理念新。

特色小镇区别于一般的工业化小镇和三产小镇,是因为他们建设的标准更高、投入的强度更高;是因为他们在布局上低密度,在管理上高效能。而这一切都得益于他们的规划,他们的规划不是单一的城镇规划或园区规划,而是各种元素高度关联的综合性规划,实行“多规合一”。摒弃很多地方“贪大求洋”“大拆大建”的做法,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合理界定人口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与产业支撑力,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规划编制极其精细。不仅编制概念性规划,还编制控制性详规、核心区设计规划等,画出空间布局图、功能布局图、项目示意图,让投资者眼中有未来、让建设者心中有蓝图、让老百姓手中有底牌,确保小镇规划落地。

二是“企业挂帅”,运营机制新。

特色小镇的成败不在于政府是否给帽子、给政策,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有动力,市场是否有热情。因此,特色小镇不是由政府大包大揽,而是坚持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政府有所为也有所不为,主要是做好编制规划、保护生态、优化服务的工作,不干预企业运营。在创建过程中,摒弃了“先拿牌子、政府投资、招商引资”的传统做法,而是引入有实力的投资建设主体,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同时,给予小镇独立运作的空间,发挥当地居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各方社会力量参与小镇的规划建设,使市场主体和当地居民成为特色小镇开发建设的真正主体。

三是“政府助攻”,制度供给新。

在特色小镇的具体实践中,政府的主动作为功不可没。他们把更多的功夫下在选定“特色”上、在项目规划、项目引进、环境打造上,上下联动,时刻关注并跟进关联环节和问题。在建设过程中,坚持质量导向,把实绩作为唯一标准,重点考量城乡规划符合度、环境功能符合度、产业定位清晰度、文化功能挖掘度等内涵建设情况。实施“创建制”,重谋划、轻申报,重实效、轻牌子,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宽进严定、动态管理,不搞区域平衡、产业平衡,形成“落后者出、优胜者进”的竞争机制。实施“期权激励制”,转变政策扶持方式,从“事先给予”改为“事后结算”,对于验收合格的特色小镇给予财政返还奖励。

三、张北的特色小镇应该怎么建

取他山之石,是为了磨好自己家的玉。江浙之行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也给了我们很多压力,毕竟是人家已经先走了很久,并且已经走出很好的路。照搬或创新?模仿或超越?都是摆在我们面前实实在在的问题,就个人认知,粗浅归纳以下几点想法:

一是要解放思想、统一认识。

尽管特色小镇建设已经在全国

很多地方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但对于我们绝大多数的干部群众来说,还是一件新鲜事物。我们需要下大力开启创建热潮。要着眼于“打造冬奥会期间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样本”的目标,把创建特色小镇当做当前扶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当做张北社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环境民生大力改善的强大引擎。借助总书记对张北的殷切关注、借组冬奥会的有利机遇、借助国家、省市对贫困县的有力扶持、借助民间资本强劲的投资意向、借助群众对全面脱贫的热切期盼,跳出小打小闹的圈子,突破固有的“乡镇”概念,把农村建设的焦点和落脚点引向“乡村综合体”“田园综合体”上,将未来几年乡村体系的一切发展要务揽入“特色小镇”的筐子,把“小镇之事”当做“发展大事”来谋划、来推进。

二是科学谋划、找准特色。

立足于我们正在探讨的“产业主导、绿色发展”扶贫攻坚战略,强化特色小镇顶层设计,科学编制特色小镇布局规划。规划编制要把握好发展特色产业、挖掘本地文化、服务旅游和便利生活等多重功能,合理构设项目和载体,将产业融入镇区。在找准特色的过程中,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舍近求远、崇洋媚外和生搬硬套,没有产业基础,硬招商引资;二是选择性“失明”,以为当地无特色可寻、可挖掘。从近年来的发展基础和实际出发,我县特色小镇在“全域旅游”和“高端健康养老服务”上应该大有文章可做。属于我们自己的山水风光、风俗人情、土特产品、独特经济、个性产业、人文历史,甚至于我们过去所不屑的恶劣气候等,都可以成为特色。因此,在“特色”挖掘上,我们既要重视抓住原有特色加以放大,比如进一步放大天路的吸附效应、进一步放大能能源产业的支撑效应等。也要“无中生有”培育特色,在一定资源要素基础之上,挖掘培育新的特色,比如夏洛特小镇、零碳乡村、玫瑰小镇、牡丹园小镇等。通过科学精准的选择,让固有特色更加有内涵,新培育的特色更加有活力,确保特色的“真”与“实”。

三是要创新机制、统筹推进。

政府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发起

者,尽管不再亲力亲为,事事挑头挂帅,但政府的助推作用却依然非常关键。要把政策、资金、资源等要素统筹整合起来,厘清政府、企业、群众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的角色定位,继而明确分工、细化职责。要联动推进。在成立县级层面领导机构的基础上,由发改局、财政局、住建局、国土局、扶农办以及各乡镇主要负责,文广、旅游、农水林和宣传部门配合参与。拟定创建规划,充分论证选点,谋定政策环境,共同抓好启动工作。县委、县政府在适当的时候召开“特色小镇”建设动员会,下发实施方案,开启创建热潮。要主动出击。既要有耐心,更要有速度;既要顾及基础和现有优势,更要调动企业和市场的热情。目前,我们应该把主动找过我们的企业和初步确定的几个“特色小镇”放在优先考虑的范畴,让企业尽快拿方案,我们组织各方面开展论证,加快合作意向的落地速度。要抓好服务。特色小镇建设虽然以企业为主体,并也不是政府撒手不管,政府要把相关优惠政策清单明明白白的摆上谈判桌,要把各环节的瓶颈问题提前处理好,比如土地问题、比如规划问题,为项目保驾护航,牵头引路。

特色小镇项目考察报告 篇2

1 考察地点及基本情况

在考察中, 分别深入到相关县市的田间地头、龙头企业、当地农业局、农贸市场, 采取实地考察和与当地领导、专家、农民座谈交流、现场咨询等相结合的方式, 重点考察了曲靖市沾益县盘江镇松林2012年冬季农业开发万亩现代蔬菜示范区 (供香港蔬菜生产基地) 、沾益县0.4万hm2中药材生产区, 陆良县0.33万hm2蚕桑基地, 文山州丘北县绿色食品冷冻厂 (丘北县华能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丘北县达平食品有限公司, 河口县万亩香蕉生产基地、万亩菠萝生产区、蒙自市万亩石榴种植区、石屏县万亩杨梅种植区等, 玉溪市江川县青豌豆种植区, 昆明市呈贡县金龙农贸市场等进行了学习考察。

从我们考察的七个县市的情况看, 目前, 每个县都各自有自己的特色产业, 如文山州文山市的三七、丘北县的辣椒、河口县的香蕉, 红河州蒙自市的石榴、石屏县的杨梅等, 都有一定的规模和市场, 效益较好, 生产、营销等过程专业分工比较明确。

但在培植发展特色农业的过程中, 他们也遇到过农产品价格波动, 种植户收入受到影响, 产业和产品发展规模也随之波动萎缩的情况。初步分析, 在培植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 七个县22.98%;商品蔬菜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分别比上年同期增8.33%、18.24%、8.63%。供应香港等沿海大中城市的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初步建成。

河口县的香蕉、菠萝分别有2348hm2、2066.7hm2, 年产量1962.45万kg、684.34万kg, 蒙自的石榴, 目前有6333.3hm2, 产量10余万t, 有较稳定的生产量和供货量, 市场、品牌较成熟, 龙头企业有一定的带动能力, 产品销售网络初步形成, 带动规模化生产, 规模效应初步显现。但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龙头企业规模较小, 竞争能力较弱。多数企业生产规模较小, 积累能力不强, 投入不足, 企业的再发展受到制约。

2) 技术力量、管理力量不强, 企业的创新能力、研发能力不高。

3) 产品的系列化、多元化不够, 新产品开发滞后, 从事农产品初级加工的比较多, 从事精深加工的比较少, 多数企业仍然停留在卖原料及初级产品营销阶段, 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 抵御市场的风险能力不强。

4) 农户与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之间关系松散, 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信息服务体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建立, 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中利益分配关系不规范, 产业链条出现脱节现象, 农民只在种养环节中有所获利, 而在加工销售等增值环节中得到的实惠很少, 企业与农户的关系大部分还是停留在“买与卖”的层面上。

5) 龙头企业用电、用地、用水等优惠政策还没有完全落实, 地方税收优惠、财政资金扶持、金融服务等措施难以到位, 企业负担过重等问题。

6) 龙头企业对农产品生产的策划、组织、推进缺少指导, 企业与农民在农产品生产、交售等环节上有时矛盾还比较突出, 信用意识比较淡薄。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缓慢, 其市场主体地位还不够明确, 企业和农户间缺乏连接的桥梁。

7) 由于特色水果上市相对集中, 虽然在昆明等主要城市建立了销售网点, 但产销矛盾依然存在, 特别今年一段时间“石榴销售较难”问题就敲响了警钟。

1.3 专业化产业发展期

特色农业通过持续多年的扶持、培植, 由规模化逐步向专业化产业发展。

如, 丘北辣椒种植面积由2007年的1.33万hm2增加到2012年的3万hm2, 比上年增长15.4%, 产量5400万kg, 产值10亿元以上。到目前, 种子和辣椒苗生产供应、原椒收购、系列产品研发都实现了专业化分工合作, 全县13家辣椒加工企业中, 省级龙头企业3家、州级龙头企业6家, “达平”、“一吃福”等品牌产品畅销国内外。原椒及系列产品出口创汇达1000余万美元, 成为该县独具特色的一大支柱产业。

陆良县的蚕桑生产现已逐步形成蚕桑生产、蚕种制售、蚕期饲养、蚕茧收烘、生丝加工、产品销售、桑条加工、蚕沙提取叶绿素等的产、供、销一条龙产业化发展格局。“千佛”牌生丝先后荣获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省优、部优、云南省名牌产品称号;生丝及其产品远销欧美、日本、俄罗斯、韩国、印度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蚕茧也荣获国家优质丰产奖。

石屏县的杨梅由于上市早、品质好, 深受浙江、北京、上海等地城乡居民的青睐, 天健康公司和湖东、兴农等8个专业合作社以及6个杨梅协会从事石屏杨梅的种植开发、营销、加工。优质杨梅销往省外, 部分鲜杨梅果加工成杨梅干红酒、杨梅果脯、杨梅饮料系列产品, 初步实现了专业化分工合作。

江川县通过30多年来的引导和扶持, 建成了有规模的绿色蔬菜生产大县, 年蔬菜种植面积8166.7hm2, 总产量23665万kg。近年来, 一是基本实现了区域专业化分工, 如, 雄关乡的萝卜、路居乡的青蒜、前卫镇的芫荽、江城镇左卫村的番茄、江城镇星云村及周边的洋芋、大街镇的花菜和洋葱等等。二是基本实现了产中、产后专业化分工, 种植管理、收购、分级、加工基本实现了专业化分工。

特色农业发展到专业化产业发展期阶段, 农产品生产已经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 面积和产量有规模, 供货量稳定, 产品质量较好, 市场、品牌已趋成熟,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较强, 产品销售网络较完善, 种植户和龙头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强, 规模化生产, 专业化分工合作模式效应初步显现。但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政策支撑不强。由于政府扶持力度有限, 对特色产业优惠政策和措施不多, 因此, 仅依靠有限的项目资金扶持, 把特色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做精, 做出名牌, 做出规模难度很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受到税收、土地、融资等政策的制约。政府投入带动农民、企业、金融机构参与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2) 市场秩序不规范。由于缺乏对资源的有效整合, 特色农产品质量混杂, 品种众多, 既造成了资源浪费, 也不利于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还容易造成良莠不齐, 鱼目混珠, 自毁品牌。

3) 农产品的品牌意识不够。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 申报相关品牌标识, 认证, 办理相关认证工作滞后。

4) 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 蚕桑、蔬菜、香蕉等面积、产量规模变化较大。

特色农业产业在发展困难期、规模扩张发展期发展阶段, 农产品面积、产量规模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大。市场价格好, 面积、产量规模迅速增加, 市场价格下滑, 面积、产量规模萎缩。这种现象在发展困难期阶段更为突出, 规模扩张期阶段则次之, 但种植户对市场价格波动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在专业化产业发展期阶段, 种植户和龙头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强, 市场价格波动对面积、产量规模所造成的影响较小, 上年出现卖难问题和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种植户、和龙头企业能自行消化, 下年会有比较稳定的产品供货量。

2 滇东南七个县市发展特色农业的主要经验

滇东南七个县市地域广阔, 地形地貌、气候和生物资源多样, 土地资源较丰富。他们根据各自的资源优势, 找准了农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 因地制宜, 因势利导调整农业结构, 特别是近20多年来, 从农业进入新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 着力培育了区域性主导产业, 全力打造特色农业品牌, 沾益、陆良、丘北、河口、蒙自、石屏、澄江、江川分别形成了以瓜菜、蚕桑、辣椒、香蕉、菠萝、石榴、杨梅、蔬菜等支柱产业为支撑的特色农业, 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他们在发展特色农业方面创造出很多好的经验可供我们借鉴。

2.1 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政策扶持

我们这次考察所到的各个县市都把特色农业发展摆在县域经济和全县市经济发展的战略位置。一是县乡镇两级建立了组织领导体系、政策支撑体系、服务保障体系和考核奖惩机制, 实行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套规划、一套政策和一套办法, 加强对特色农业产业工作的组织和领导;二是牵头成立产业协会, 加强

摘要:通过对滇东南七个县市高原现代特色农业考察, 分析总结得出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培植发展, 要经历发展困难期、规模扩张期、专业化产业发展期三个发展阶段, 对各个发展阶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进行了深入分析。就双柏县刚刚步入规模扩张期的茶叶、烤烟产业和正在发展困难期徘徊的蔬菜、水果等产业需采取不同的政策予以推动, 进一步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布局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特色小镇项目考察报告 篇3

当下特色小镇很火,想象中的这块蛋糕很大很大,不仅三部委提出到2020年要建培育1000个左右特色小镇,而且地方政府随之响应,纷纷提出各自的宏伟目标,如:到2020年,四川省和云南省提出各自要建设200个小镇,而广州、江苏、河南、贵州、河北等提出要建设100个特色小镇。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统计,到2020年或3-5年内,全国各省规划目标总数2468个,按照每个小镇平均投资50-60亿元的额度,总体规划目标的投资规模将达到12万亿-15万亿元[1],不可谓目标规模不宏大。面对如此巨大的蛋糕,一时间,地产商、投资商、金融机构、建筑商、咨询机构,趋之若鹜,各显其能,各种讲座、论坛、研讨会此起披伏,微信、博客、论著文章铺天盖地,各地特色小镇申报及建设也是紧锣密鼓,土地和财税等扶持政策竞相出台。

真是“小镇”战鼓动地来,全国上下一片忙。特色小镇如此火爆,但各方不会为热闹而热闹,大家其实皆为利而来,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往往皆为利往”。上至国家和当地政府,无非是希望通过特色小镇建设浪潮,带动城镇化建设转型,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而社会资本方、承包商、咨询机构等参与方,也无非是希望从这场饕餮盛宴中攫取一杯羹。

诉求,把握特色小镇基本要素及项目构成,找到社会资本方的运营模式,测算分析其投入产出是否合理,资金筹集、使用与回收的链条是否衔接,政府方是否物有所值,财政承受能力是否恰当,PPP模式特色小镇项目才能有效推进,“产业特色”这个特色小镇的灵魂才有安身立命之所。

一、特色小镇的基本要素

对PPP模式特色小镇项目进行财务观察测评,首先需要知道特色小镇的涵义是什么,其基本要素有哪些,以免财务测评 “拜错庙门上错香”,白做无用功。根据国家特色小镇政策以及热火朝天的讨论,毋庸置疑,特色小镇应由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一是要有特色产业,二是适宜居住,三是面积不大,三五平方公里,四是距离城市不远,一般三五十公里,五是未必一定是建制镇。这几个基本要素共同构成了特色小镇的内涵,从而有别于将特色小镇地产化和园区化,也避免了将特色小镇建成产业新城或城市综合体。

也有一些讨论文章将旅游、生态环境同时并为特色小镇的特征。笔者认为,旅游可以单独作为特色小镇的特色产业,也可以与另一特色产业并存与特色小镇,但未必是特色小镇的必备条件,如美国格林威治基金小镇,只是以基金这个金融特色标签闻名于世,而不是旅游小镇[2]。

而生态环境也可以并入宜居这个基本要素之中,宜居不仅是指有适宜居住的住宅、基础设施等,也包括良好的空气、水土和自然景观等等。

二、PPP模式特色小镇项目与一般PPP项目的主要区别 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需要进行产业特色定位,二是特色小镇项目是由多个子项目构成的“集成项目”。(1)产业特色定位

特色小镇项目,因为要有产业特色的构成要素,所以必须要设计定位产业特色,而一般的PPP项目因为本身只是一个具体的项目,无需进行产业设计,如公路、港口、管廊、污水处理等项目。

产业特色定位,是一项既简单又艰难的事情。简单的是,产业特色可能就是脑瓜中的灵光乍现,弄一个概念即可。艰难的是,如何将概念变成现实,则不容易。就基金小镇而言,一时间国内克隆美国格林尼治对冲基金小镇的概念,基金小镇数量已经达到18个之多[3],但是,能否建成可以媲美格林尼治对冲基金小镇的,完全或主要依靠基金这个产业支撑小镇发展,还有待时间检验。

而像茅台镇、乌镇和北京古北水镇等一些本来就是历史文化名镇,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名气,只是需要在此基础上通过“历史文化名街”再利用、再提炼、再提升,而并非完全是新建和原创,相对于要从无到有完全新建成一个特色小镇,尤其是在产业特色和品牌塑造方面来说,相对要容易一些。即便如此,茅台镇也是从2009年开始,贵州省提出把茅台镇打造成“中国国酒之心”,2012年,再次提出把茅台镇建设成为“贵州第一、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名镇,历经数年建设、品牌宣传和时光打磨,才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一座精、特、美的国内国际享誉盛名的特色小城镇[4]。

乌镇则是由国内著名大型景区建设管理的实践专家陈向宏先生从1999年开始打造,历经观光旅游、到度假旅游再到文化创意等发展阶段,才将乌镇从观光型古镇打造成了国际性的著名的休闲旅游目的地小镇。

因此,克隆复制概念容易,真正将其转化为现实,并非易事,这需要需要综合考虑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地域经济发展情况、行业特点等众多因素,具有超强的设计规划与判断能力,并具有很强的投资实力和围绕产业特色的招商能力。(2)项目集成

特色小镇项目是个“集成”项目,由水、电、路、学校、医院、公园、产业服务等集成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众多子项目构成。而一般PPP项目通常也都是一个单一项目(除产业新城、城市综合体和园区项目),如公路项目、管廊项目、体育馆项目等。

三、多劳多得与项目回报机制

1、多劳多得

特色小镇创建,无论是在历史文化名镇等现有小镇基础上进行提炼加工创建,或者完全从无到有新建一个小镇,在产业特色定位、选址、发展规划、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厂房建设与出租出售、住宅开发、物业服务等具体开发内容上,各方根据参与项目和投资多少获得相应回报,“多劳多得”。比如,产业特色定位和发展规划,需要极高智商、经验和创造力,如果工作和成本由社会资本方承担,则应该获得相应回报,如果由政府方承担,则社会资本方就不能获得相应的回报,政府只能以纯粹公益性投入获得社会效益回报了。

2、项目构成及其回报机制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开发银行《关于开发性金融支持特色小(城)镇建设促进脱贫攻坚的意见》(发改规划[2017]102号),特色小(城)镇要补齐发展短板。一是支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包括但不限于土地及房屋的征收、拆迁和补偿;安置房建设或货币化安置;水网、电网、路网、信息网、供气、供热、地下综合管廊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园林绿化、水体生态系统与水环境治理等环境设施建设以及生态修复工程。

科技馆、学校、文化馆、医院、体育馆等科教文卫设施建设;小型集贸市场、农产品交易市场、生活超市等便民商业设施建设;其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环境设施建设。二是支持各类产业发展的配套设施建设,包括但不限于标准厂房、孵化园、众创空间等生产平台;旅游休闲、商贸物流、人才公寓等服务平台建设;其他促进特色产业发展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可见,特色小镇项目由一个个具体的子项目构成,对应的回报机制也有所不同。纯粹公益性基础性项目,因为没有直接使用者付费,所以只能由政府买单,经营性项目如旅游业的酒店、景区和厂房出租、住宅出售等项目,则为使用者付费机制。

注:企业服务是指为入住小镇的企业提供资金贷款中介、工商注册、法律、财务、人事代理等服务。

四、交易结构设计和财务测评

特色小镇包括众多子项目,且不同的子项目因为收入来源和回报机制不同,因此,交易结构设计和财务测评比一般单一项目相对复杂。如果众多子项目分别由不同的社会资本方参与投资运营,则需要按照不同的社会资本方各自参与项目的多少进行交易结构设计和财务测评,且还需考虑不同子项目之间是否可以盈亏互补,如以经营性项目收益来弥补滋养公路、水网等纯粹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从而降低政府付费,甚至无需政府投入或补贴,加快政府对项目落地审批的决心和速度。

特色小镇项目的测评,在社会资本方负责设计小镇产业特色定位、编制发展规划和招商引资的情况下,还需要对招商引资的带来的入住企业数量、投资额和增加的税收等指标进行测算评价,这也是不同于一般PPP项目(产业园区、产业新城除外)的地方。

五、资金支持和财税优惠政策对项目收益率的影响

1、专门用于特色小镇的可用政策 目前国家和有关地方政府专门针对特色小镇项目的资金支持和财税优惠政策主要有:农发行和国开行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土地配套奖励、奖补资金以及财政返还。

国家有关部委和部分省市特色小镇支持政策表[5]

2、对项目收益率及项目落地的影响

如果地方性政府将政策性金融支持带来的资金成本降低,土地配套奖励、奖补资金以及财政返还带来的利润和现金流入,作为项目内部收益率限定水平的组成部分,则这些政策支持,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给社会资本方带来好处,而是在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的利益转移。比如:在没有上述政策支持的情况下,假设项目收益率合理水平被政府限定在8%,根据此收益率测算政府补贴数额(在完全政府付费或可行性缺口补贴的情况下,且政府只负担补贴数额,最终项目公司和社会资本方成本费用超支,由其自负,否则变成了政府承诺的固定性收益),在政府付费额度一定的情况下,所谓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带来的资金成本降低、土地配套奖励、奖补资金以及财政返还,应该是在8%内部收益率水平之外的一种额外收益与奖励,政府不能以此认为项目公司或社会资本方内部收益率超8%为不合理水平,而强行将超出部分拿走,否则,政策支持对社会资本没有实质性意义,好处全部被政府拿走了,从而也不利于增强社会资本参与特色小镇建设的吸引力,不利于项目尽快落地实施。当然,如果政府支持政策最终带来的社会资本方收益率水平过高,则对此也要做出限制,比如,在获得政府有关支持政策后,PPP模式特色小镇项目内部收益率不能超过10%,如超过,则政府和社会资本方可就超过部分进行分配约定,从而避免PPP模式特色小镇项目的暴利,使其收益率基本按照PPP模式保持在一个合理水平。

因此,社会资本和政府方在招投标和项目合同签订时,需要就此予以明确政策奖励等与合理的内部收益率水平的关系,设定一个最高上限,超出上限部分进行分配。

笔者接触到的特色小镇项目,存在没有测算使用者付费收入、增值税进销税额没有计算、所得税在项目全投资收益率和资本金收益率测算中的处理错误、运营成本缺少数据、明股实债的筹资方式、建设期资金使用计划缺失,运营期资金还款计划与项目公司资金收支关联度不够等。这些情况对项目现金流、政府付费、财务内部收益率和税负等指标的产生较大失真和错误,不利于项目谈判、合作与推进。

特色小镇项目考察报告 篇4

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故城遗址展示中心项目

展示中心项目目前主体已接近尾声,计划11月5日全部封顶,11月15日前完成砌体,11月20日完成屋面防水施工,11月底主体全部建设完毕后验收移交,安排精装修施工。

二、商业街项目

商业街项目于10月28日开工建设,目前塔吊基础混凝土已浇筑完毕,11月10日前完成塔吊安装;阙楼基坑已开挖,计划年底达到正负零,其他楼栋陆续开挖。冬天完成全部施工图纸设计、手续办理等准备工作,2018年4月份天气回暖后商业街项目全部开始施工。

三、酒店项目

已经完成项目放线,可根据工作安排随时开始项目的准备施工,冬天完成全部施工图纸设计、手续办理等准备工作,2018年4月份天气回暖后酒店项目全部开始施工。

四、全民教育基地教学区

党校部分已开始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塔吊基础开挖和制作,主教学楼部分基础开挖正在进行,计划完成基础垫层,塔吊安装、材料采购等工作,2018年天气回暖之后全面开始教学区施工。

五、遗址公园

计划完成南广场的露骨透水混凝土的冬施,完成其他收尾工作,完成观光塔的钢架构加工制作,完成西北角楼的装修设计工作,2018年4月份依据设计工程进度,4月份全面开始遗址公园内其他项目的施工。

六、基础道路施工

完成已完成道路产值的审核工作,配合完成基础设施的审图工作,完成基础设施施工准备和组织工作,面开始基础设施施工。

山东特色小学校考察报告 篇5

——山东特色名校综合考察报告

眉山市青神县学道街小学 欧建 钟雪晴

在春暖花开,杨絮纷飞的季节,我县小学语数骨干教师一行10人,踏上齐鲁之地,考察学习了山东省部分小学特色名校。从3月31日到4月3日,我们先后考察了山东师范附属小学及其齐鲁合作学校,莘县实验小学,德州跃华学校小学部。通过走访参观、校长介绍、深入课堂、听取讲座、直面交流等形式,了解山东特色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教育模式和高效课堂。在此,我代表考察团队将此行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汇报如下,希望能为我县小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学校概况

山东师范附属小学。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创办于1956年,112个教学班,学生近5000人。学校以“敢为人先 勇于创新”的精神,全力打造优质教育品牌。逐步形成了”一体多翼”的办学格局。学校先后建立了雅居园校区、齐鲁合作学校、卓雅〃大风车幼儿园等11所合作学校。山师附小帮助合作学校确立先进的办学理念,构建科学的管理模式,培养优秀的任课教师,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让更多的师生分享山师附小的优秀教育成果。“30+10”(后面将做具体介绍)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该校的特色。

山东师范附属小学齐鲁合作学校。齐鲁学校是与山师附小合作的一所学校,现有29个班级、1000余名学生。学校秉承山师附小的办学理念,教师实行常态化交流。所有学科教案、学案、课后练习册,均由山师附小提供。“爱满齐鲁 幸福家园”为主题的人本管理模式和教学评价方式是该校的特色。

山东莘县实验小学。莘县实验小学为市级重点小学,隶属莘县教育局。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小学作文教学先进单位”,“ 全国尝试教学实验研究先进单位”等20余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排好队、读好书、写好字、唱好歌、上好操、扫好地、做好人”是学校看得见的教育成果。阅读、写字培训模式和“两段渐进”与“先学后导 自主互助”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该校的特色。

德州跃华学校小学部。德州跃华学校是由德州跃华集团投资兴建的一所民办寄宿制学校。学校坚持“让每个学生都成功”的办学宗旨。高效课堂小组建设是该校的特色教学模式,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是该校的特色。

一、学校文化——特色名校的精神支柱

学校文化既包含学校的显性文化氛围,更包含学校办学理念,师生共同的精神追求、舆论氛围、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等隐性文化。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精神支柱。

(一)一个学校围绕一个主题

山东自古出名人,孔子、孟子、晏子、墨子都生于齐鲁之地,许多学校将古代教育家的某一思想作为学校文化的根,并结合现代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形成本学校的主题文化。如:山师附小提出的“敢为人先 勇于创新”源于孔、墨独创一派的精神。齐鲁学校提出的“爱满齐鲁 幸福家园”源自孔孟的“仁爱”思想。跃华学校提出的“让每个学生都成功”源自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思想。

(二)让校园每个角落说话

学校处处是育人之地。楼道、楼梯、墙壁、走道、花园、画廊、报栏设计精巧、布臵精心、文化浓郁。有的学校在教校在教室内为学生准备了衣服挂钩,有的学校在班上鼓励学生种植花草,有的学校在教室外布臵班级口号、学生照片,让学生感受家的温馨。

(三)文化融入师生血液

文化不仅在墙上、纸上,更在学校的制度中,师生的言行中、血液中。走进山师附小,感受到师生人人争做“最好的自己”的进取状态。走进齐鲁学校,感受到“包容、开放、自信、向上”的齐鲁精神。走进莘县实验小学感受到师生“守规则,讲诚信,勇创新”的优秀品质。

二、团队打造——特色名校的关键支柱

先进的管理理念,科学的管理模式,灵活的管理策略是深化素质教育的关键支柱。

(一)一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校长是学校的魂。我们发现这几所学校校长至少具备有三个共同的品质。

静得下心。校长是教育的行家,是学校发展的掌舵人。我们在考察过程中遇到的这几位校长,都喜欢蹲在学校,走进课堂,思考教学改革,思考学校发展。他们没有一句官话、套话,对教育和学校发展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吃得了苦。不抱怨学校基础差、老师水平低、生源数量少。有改变学校落后面貌的勇气和决心,狠抓机遇、谋求学校跨越式发展。齐鲁学校在2000年前是一所即将倒闭的学校,学生只有70多人。在竞争的洪流中勇于自我反省,自我调整,有壮士断腕的精神和决心,果断舍弃高中部,使办学方向更明确。与山师附小形成合作学校,依托山师附小良好的声誉、优秀的师资以及先进的办学理念、高效的管理模式,集公办学校与私立学校二者的优势,实现互补共赢,使办学品质得到较大提高。十余年后的今天,学校声誉远近闻名,学生达1000余名。此时,为保证人人享有充足的教学资源,学校又立足精品教育,大刀阔斧压缩招生规模,均衡中小学班级数。

抓得住本。工作上不好大喜功,不做表面文章,不以牺牲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代价换取成绩。我们刚进莘县实验小学时,感觉很失望,县城十分脏乱,校门十分简陋,校园内外的设施很不讲究。在学校呆了半天后,我们对这所学校的印象与初进校园时形成了很强烈的反差。50多位同行教师,没有一个不被老师、学生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教师成熟的课改经验以及学校丰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

(二)打造五个团队推进学校改革发展

山东学校善于以团队引领学校的改革发展,形成“众人划桨开大船”的局面。

干部团队。山师附小强调干部队伍应树立六种意识:团结协作意识、学习交流意识、活动发展意识、超前思考的意识、服务大局意识、优质高效意识。齐鲁合作学校强调中层执行力:坚持原则,讲清道理,讲究方法,注重沟通,融理于情。

专家团队。“校园专家”是学校骨干教师和领导所组成的团队。每一位“校园专家”都是学科教学的示范者,教育科研的先锋者,教学业务的导师。每个学校从制度层面对“校园专家”高看一眼,把外出培训、学习作为对“校园专家”的一种奖励方式。让“校园专家”有自我认同感,促进他们发挥引领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作用。

教师团队。坚持“尊重教师,依靠教师,发展教师,成就教师”的理念。强调“教师第一,学生第二”的师资培养理念,认为没有教师第一位的发展,就不会换来学生的发展。①关心教师生活,让学校对教师有吸引力。如:齐鲁学校以“爱满齐鲁 幸福家园”为主题开展关爱教师行动。为教师开辟免费停车场;办公室安装电脑,配备书柜,布臵照片墙;外聘教师与在职教师同工同酬等。②发扬民主,让教师成为学校的主人。定期召开教代会,听取教师建议,“公正、公平对待每一位教师。③ 发现典型,让人人都有优秀的机会。读书好、课件好、体育好、音乐好、上课好等都是典型,让每一位教师都有上光荣榜的可能。④寻找职业幸福,感受教育的快乐。莘县实验小学开展“看学生成长,感受职业幸福”活动。教师们从心灵深处认识到:学生发展了,自己就幸福了。

学生团队。①“减负”让每颗心都快乐。莘县实验小学提出六不:不体罚学生,不拖堂、不补课、不占课、不牵怒家长、晚上不布臵大量机械作业。②“课改”让每张嘴敢于质疑。“我认为、我补充、我发现……”已经成为山师附小孩子们在课堂上的口头禅,学生感受到课堂因我而精彩。③“活动”让每张脸绽放笑容。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创办各类兴趣小组,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培养孩子的兴趣特长。④“互助”让每个人健康成长。我们的课堂都是孩子们“各自为战”,这里的课堂中多是“分组学习,捆绑评价”,教师表扬的不只是个人,更多的是小组。学生互助互学,教师尽量轻松。

家长团队。打造一支理解、支持学校课改的家长队伍。部分学校每年都会举办“千名家长进学校”活动,邀请家长走进课堂,参与听课、评课,开办网上信箱与家长网上交流。

三、教育活动——特色名校的基础支柱

(一)狠抓养成教育,力求一个“实”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孔子说“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

1.贴近学生实际,确定日常行为规范

齐鲁学校在教室里悬挂的不是空洞的小学生手册,而是十个行为好习惯。(①说了就要做;②主动打招呼;③按规则办事;④天天锻炼身体;⑤用好每一分钱;⑥每天帮助父母做一件事;⑦不给别人添麻烦;⑧随时准备帮助别人;⑨绝不向困难低头;⑩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

2.落实日常训练,让要求成为习惯 以莘县实验小学为例。学校主抓两个主题:“自觉排队”,践行规则意识;“洗手扫地”,养成卫生习惯。

(1)“自觉排队”,践行规则意识

莘县实验小学占地不足30亩,学生达4000多人。于是学校因地制宜,自2009年9月,学校便开始着力培养全体学生 “自觉排队”的习惯。学生课间上下楼道、行走、集合全是自觉排队,跑步、做操的队伍更是整齐划一,一看就知道这是一群训练有素的孩子。“自觉排队”既培养了学生的规则意识,又很好地排除了特定区域内因学生密度大而存在的安全隐患,同时大大降低了一些不文明现象的出现。

(2)“洗手扫地”,养成卫生习惯

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学校把抓好“洗手扫地”,养成卫生习惯当作每学期重要的一项工作来抓。

每个班、每个小组、每个人都有固定卫生区,每天到校后每个学生都会自觉检查整理自己负责的区域卫生,同学之间还会相互提醒、相互检查。

这一活动的扎实开展,不但使得师生能够在洁净的环境中,心情愉悦地开展教学活动,而且做卫生时养成的那种认真细致的态度、既分工又合作的策略也自然而然地迁移到了课堂上。

(二)写好字、读好书,坚持一个“恒”

以莘县实验小学为例,莘县实验小学每周二、周四早上20分钟为读书交流时间;周一、周三、周五早上20分钟为写字时间。

1.写字指导 “五步走”。做写字操→规范坐姿、握笔姿势→教师讲解范写→学生练习(每次练习不求多,只练一个笔画,一个字。笔画练两排,字练两排)→师生共同评价。为提高老师的指导水平,学校还加强对教师书写的指导,请本校书法好的老师或校外的书法家对全校教师进行培训。老师每天到校后第一件事就是到办公楼走廊的黑板上,在自己的名字下方练一排字,作为签到凭证。学校还要求每科教师在教学中凡是涉及让学生 6 写字的,都要先规范姿势再允许学生动笔。学校对学生、教师的书写定期进行展示,每周一小展示,每半月一大展示。我们发现这所学校的近视眼特别少,书写水平总体较高,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书写,都有顿笔、运笔、收笔等书法意识。

2.阅读保底保量保质。课内保底——要求每篇课文读正确、读流利,80%的学生读得有感情;课外保量——每期20节阅读课,班级内、年级间开展图书漂流活动。每周两次的读书交流活动形式丰富多样:讲故事、情景剧表演、朗诵、评论、山东快板等形式。可以看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很强,表达欲望很高,这是长期实战训练的结果。活动保质——学校将阅读与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相融合,大课间活动中,我们看到了一套古诗文韵律操,看到了诵唱展示。将体育与诗文和谐统一,别具一格,让人耳目一新。

再看齐鲁学校,课外创造机会引导学生海量阅读。每期布臵家长带孩子到书店买一本书;每期布臵学生自己带上学校发的30元钱外出玩耍后买一本书;学校各个角落布臵有开放性书架,学生可随手拿到书阅读。每年级每周有推荐书目,学校推荐的好书,同一本有上百套,学生同时阅读一本书,便于相互交流。不怕脏书,留下读书的痕迹。让学生每读一本书签上一次自己的名字,在所读的书上可以圈点、勾画。

(三)优化艺体教育,追求一个“活”

通过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以及系列艺体活动,既发展学生特长,同时也使学育相长,劳逸结合,教育效益最大化。(1)阳光体育让师生彰显生命活力

莘县实验小学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让人印象深刻。伴随着广播里响亮有力的“一二三四”的口号声,分班成方阵慢跑三圈操场。学校提出“跑步二十字”要求:眼睛瞪起来,下巴翘起来,脚步抬起来,口号响 起来。绕场三圈跑后,是做操(广播体操、古诗文韵律操、武术操),然后是诵唱展示,最后是分班自由活动。每班每周星期一至星期五的自由活动内容不同。让我们震惊的是,学生不管是跑步还是做操,横竖都成一条直线,动作整齐划

一、口号铿锵有力,诵读气吞山河,让人深深感受到这所学校昂扬向上的精气神。让我们感动的是,不仅学生如此,这所学校的老师也是自成一个方阵参与到跑步中,师生一同锻炼,一同在阳光下挥洒激情与汗水。

跃华学校在跑步前向学生提出:“整理衣领,肩平身直”让我们感受到学校“育人育心”的教育用心。

(2)多元活动让校园充满勃勃生机

莘县实验小学每天上学、放学播放校园歌曲。在舒缓的乐曲中,孩子们放松心情,陶冶情操,高高兴兴地进校,快快乐乐地离校。

齐鲁学校创新艺体课程。开办学生社团,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发现自我、发展自我、成就自我。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爱好、特长。让人印象深刻的有游泳课、马术课、网球课、高尔夫球课,让城市的孩子有国际的视野。具体做法是和校外培训机构合作,为避免孩子学得过多,变动频繁,学校甚至细化到要求每个孩子每期报一项,报第二项必须经班主任允许,所报项目必须坚持一期,不得半途而废。

德州跃华学校注重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秉承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充满艺术的气息,培养儿童自立自强的健全人格的课程理念,在体育教育,艺术教育与文化教育方面有所突破。小学部开发的课程有话剧、钢琴、英语小剧团、少儿播音主持、记者编辑、低年级绘本故事等。

各学校均有各具特色的传统活动节。读书节、艺术节、英语节、科技节、体育节等,人人都参与其中,为每个孩子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

四、教学管理——学校发展的保障支柱

加强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 8 最根本保障。其中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和莘县实验小学的教学管理最有特色。

(一)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人本特色的教学管理体系 山师附小本着以人为本,科学高效的原则,努力构建人本特色的教学管理体系。模糊评价、普适性作业和备课分级管理是该校教学管理体系的三大亮点。

模糊评价——该校对教师的评价,由原来精细化的量化管理、量化评价,发展到今天的模糊评价。所谓模糊评价,有三个标准,一是学生喜欢,二是家长满意,三是学校放心。既保持教育教学质量,也减轻教师工作压力和焦虑,提高教师工作幸福指数。

普适性作业——普适性作业,就是普遍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的作业,是为学习过程服务的。既有适合所有学生的中性难度的作业,也可以附加少量中性以上难度的作业,每份作业又有“大”加“小”两个板块组成,大板块必须做,小板块选做。三四年级每科日作业量控制在20分钟以内,五六年级控制在30分钟以内。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普适性作业都是以备课组为单位精心编辑而成的,是该校老师群体智慧的结晶。

备课分级管理——坚持教研组集体备课,确保全体教师共同发展的前提下,实施不同教龄、不同层次的教师四级备课管理措施:工作三年以内的学科教师,要求手写详细教案,不仅要求条目完备,而且要求设计的问题、答案预设、作业设计,都要兼顾;三年以上、五年以内的教师,仍以手写教案为主要备课方式,不再要求手写详细教案;对于工作五年以上的教师,可以尝试适合自己课堂教学的多种备课方式的选择,逐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备课方式,比如在个人电子备课基础上的二次备课,在阅读现成教案基础上的圈阅式二次备课等;对于担任本学科教学两轮以上、教龄 十年以上的优秀教师,可以在参照个人过去备课手册的基础上,利用学生教科书,以圈阅、提问、加注等形式直接备课。

(二)莘县实验小学——合作交流的教研团队建设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不言而喻,将教研团队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引领学校教研工作深入开展。

组建三级教研团队。学校组建“学校教科室—学科教研组—首席教师”三级教研团队。每周五各备课组在首席教师的带领下集体备课,学“课标”、研“教材”、析“学情”。教研组每月定期开展“四个一”活动。即:集体共研一节课、人人一节同题课、组内一节优质课、学科一节精品课。

五、高效课堂——学校发展的主体支柱

高效课堂是一种生本观念,是基于人的成长,从发掘人的潜能、激活人的创造力出发构建起的一种教育生态系统,彰显的是每一个生命的价值。高效课堂就是要让每一个生命获得价值感、尊严感,享受学习的快乐和幸福;让每一个生命在学习知识过程中,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效课堂就是生命课堂。“教无定法”,高效课堂也是如此,在考察的几所学校中,各校均依据本校文化特色,探索出的是适合本校学情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30+10”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减负增效”的口号已经提出将近十年,但是基层的实践效果却不是很乐观,究其原因不是老师不想配合,而是苦于没有更好的教学方法能取代“题海战术”。“30+10”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把原有的40分钟课堂教学时间划分为两大块:30分钟内,教师可进行知识讲述、组织讨论、引导赏析等群体性教学活动;剩下的10分钟,老师不再进行任何形式的集体教学活 动,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熟悉知识,并配合一定的练习,这时老师可以进行专门辅导、培优补差、解疑答惑等工作。“30+10” 的时间分配是有弹性的,并不是硬性的。构建这一教学模式,旨在促使一线教师精选教学内容、简化教学目标,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为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进一步彰显“轻负优质”的办学宗旨。

(二)莘县实验小学——“先学后导、自主互助”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两个核心概念:“先学”指学生根据教师制定的学案对课程内容进行预习,对课程内容做出结构性分析和问题预设,围绕文本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后导”是指教师对学生自主合作而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追问、点拨、指导。

五个关键词:即预习、互助、展示、反馈、拓展延伸。

四个课堂环节:依标预习——小组交流——展示提升——反馈拓展。

(三)德州跃华学校——和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德州跃华学校认为:和谐的课堂是民主的课堂,是学生可以随时发表自己见解的课堂。和谐的课堂是充满尊重和信任的课堂,每个不同的见解都能得到尊重。和谐的课堂是宽松的课堂,是充满心理安全感的课堂。

高效,就是积极地参与、大胆地质疑,就是思维的高度活跃。高效的课堂是专注、投入的课堂,是充满激情的课堂,是大容量、快节奏的课堂,是独立思考、合作分享、借鉴提升的课堂。

打造和谐高效课堂,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学习成果的机会还给学生,把发展的主动权和学习的快乐还给学生。

和谐高效课堂121准则

“1”一种课堂组织形式: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2”两个统一:教学相长的统一,提高学习成绩和培养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统一。

“1”一个关键:激活课堂,唤醒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效率高起来”。

和谐高效课堂三大环节:预习、展示、反馈。

和谐高效课堂六个步骤:自主预习→预习交流→合作学习→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六、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发展的人力支柱

学校的发展依赖于教师的不断发展,教师是学校最有价值的人力资源。本次考察学习的几所学校均以队伍建设为核心,发挥骨干教师在教育科研、教学研究中的模范作用,通过完善制度,营造良好的教师成长环境。

(一)山师大附小齐鲁学校——五个类型群体的课堂展示促进教师发展

为了打造高效课堂,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优化,学校将全校教师分五个类型的群体,开展的五个类型展评课分别是:能手型教师示范课、新秀型教师优秀展评课、骨干教师展示课、新苗型教师评优课和新手型教师汇报评比课。

(二)莘县实验小学——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促进教师发展

1.全面督导——丰厚教师理论素养。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引着老师学”;搞好理论讲座——“领着老师学”;建立评价机制——“逼着老师学”;制定奖励制度——让老师“争着学”。

2.搭建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让名师做青年教师的导师,对青年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等教学业务实行全过程跟踪指导。组织教师共同参与课题研究,通过“教——学——研”三结合,提高教师理论与实践水平,以适应新的课堂教学改革的需求。

3.优化管理——促进教师个性化成长。学校根据教师们表现出的特征 12 把教师分为:“骏马型”、“黄牛型”、“特长型”、“普通型”四类。对于“骏马型”的教师,强调要“喂饱”、“吃好”,让他们能够真正“跑”起来,成为在省内、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名师,更好的引领其他教师的发展。对于“黄牛型”的教师走进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需要什么,让他们心情舒畅地为学校的发展“耕耘”。对于“特长型”的教师让他们保持自己专业的先进性;对于“普通型”的教师,更是时刻把他们放在心上,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感受到学校的期待。

4.合作互助——强化教师的团队精神。学校把每年的四月和十月定为“课堂教学观摩月”,全校教职工人人参与,跨学科听课、评课。每月开设各年级“专题论坛”,每周以年级为单位开设“教学沙龙”,每学期开展“说课比赛”、“粉笔字比赛”、“课件制作比赛”等系列活动,让老师在活动中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七、我们的思考

这次考察学习结束了,带给我们的思考很多。走出去,我们看到了山东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看到了祖国大地上教育人的蓬勃热忱。同时也看到了我们自身的差距,看到了我们的努力方向。

在莘县实验小学,不是安排我们听一两节准备好的公开课,而是所有的班级、所有的课堂对我们开放,这是何等的底气十足!每一个课堂都是充满了活力与智慧的,每一个学生都没有因为我们的自由进出受到半点干扰,我们惊叹,我们折服!

写字、阅读,我们很多学校都在做,但区别在于,人家滤除了焦躁和急功近利的心理,沉下心来,把这两件事做实了,于是,人家成功了,写字与阅读成了人家的特色。作为教育人,我们应当像他们那样沉下心来,为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发展扎扎实实、持之以恒地做点什么!

教体局响亮地提出构建高效课堂。我们认为高效课堂必须明确“三个绝不是”:高效课堂绝不是一味追求分数,重知识轻能力的课堂。高效课堂 13 绝不是放弃教师主导地位,任由学生无的放矢的课堂。高效课堂绝不是以缩短学生自主体验时间为代价的“瘦肉精”式课堂。

高效课堂的“效”应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学生对所学知识体验深刻,难以忘怀(不需再炒回锅肉)。二是,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找到自信,想继续学习。三是,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对老师的依赖程度慢慢降低,最终学会自己学习。对“效”不能只局限于一节课或者当前,要看学生的长远发展(一月,一期,一年,两年)。在开展高效课堂探索的最初阶段师生有一个适应期,这时教学用时可能比以前还要多。

高效课堂是教学过程的追求,是课堂教学效果的追求,高效课堂没有固定的模式,学科不同、学段不同、学生不同、学情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都会呈现出不同的教学模式。但它有相同的教学追求:那就是老师更多地“让学”于学生,变“师生互动”为“生生互动”;变“单兵作战”为“互助互学”;变“以学为主”为“学练结合”;变“传授知识”为“训练学能”。我们非常欣赏齐鲁学校潘泽群校长的一句话:我们的学习不能邯郸学步,适合本校、本地区的就是最好的,有用的就是好的。我想,我们所追求的高效课堂,也当有此考量。

特色小镇项目考察报告 篇6

关键词:特色小镇,目标导向,规划创新

特色小镇是浙江省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新探索新实践。浙江省的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始于2015 年,目标是通过3 年时间重点培育和规划建设100 个左右特色小镇,并配套制定了“培育—创建—考核—验收”的管理机制。截止目前, 两批共79 个特色小镇被列入省级创建名单,51 个特色小镇被列入省级培育名单。

随着特色小镇创建工作的全面推开,关于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问题成为近期规划界讨论的热点,也是各地方政府迫切需要破解的难题。新事物,需要新的思维、新的方法和手段,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也不例外。本文结合笔者接触到的特色小镇规划设计案例,尝试从规划视角对特色小镇内涵及规划创新方向进行思考,与同行探讨。

1 规划视角下特色小镇的内涵理解

特色小镇的出现,打破了规划界关于规划对象的常规界定。按李强省长在《特色小镇是浙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一文中的诠释,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镇”,也不同于产业园区、风景区的“区”,而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

这一描述性的界定使特色小镇显得更加不同寻常。严格意义上讲,这是一种关于目标的描述而不是对象的定义。对于习惯于面对具象实体的规划师而言,厘清特色小镇的内涵与需求是进行有效规划设计的重要前提。回顾浙江省一年多来的实践,笔者对特色小镇的内涵与特征勾勒如下。

1.1 特色小镇是新的发展主体

特色小镇“既非简单的以业兴城,也非以城兴业;既非行政概念,也非工业园区概念”,也不是传统的“镇”“区”“园”相加的“大拼盘”。它与原有行政边界没有对应的关系,而是一种发展的新的主体形式。从创建条件看,特色小镇有明确的空间规模界定和投资规模要求。空间规模上,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 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控制在1 平方公里左右;经济规模上,原则上环保、健康、时尚、高端装备制造等4 大行业的特色小镇3 年内要完成50 亿元的有效投资,信息经济、旅游、金融、历史经典产业等特色小镇3 年内要完成30 亿元的有效投资(均不含住宅和商业综合体项目)。此外,建设标准方面,所有特色小镇要建设成为3A级以上景区,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要按照5A级景区标准建设。由此可见,特色小镇是不同于“镇”或“区”的新的发展主体。

1.2 特色小镇是新的产业平台

浙江省提出特色小镇定位聚焦于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7 大万亿产业,以及茶叶、丝绸、黄酒、中药、青瓷、木雕、根雕、石雕、文房等历史经典产业。特色小镇创建将围绕单个产业来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圈,以此培育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单打冠军”。我国产业平台从最初功能单一的工业区到功能复合的开发区,再到功能综合的产业新城,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而瞄准精细化的万亿产业、提出有效投资指标、重视完整的产业生态、目标行业龙头,同时又强调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特色小镇,无疑将成为超越产业新城的更高阶段的产业平台(见图1)。

1.3 特色小镇是新的和谐家园

作为浙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特色小镇要体现“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兼具旅游与社区功能”,“产、城、人、文”和谐一体,这也是浙江省在经济新常态下,对于破解浙江空间资源瓶颈、有效供给不足、高端要素聚合度不够、城乡二元结构,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特色小镇应当是有山有水、有产业、有人文、有品位,是一个让人愿意留下来创业和生活的和谐家园。

1.4 特色小镇是新的制度探索

不同于传统的审批制,特色小镇采用“创建制”,这是对地方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探索。特色小镇创建对象名单的产生经过严格的标准筛选,确保入围的特色小镇要符合“7+1”产业定位范围、四至及规划面积清晰、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叠加、投资主体明确、项目具体可行、有效投资额达到规定目标以上。进入创建名单的特色小镇,只有在年度考核合格或验收命名后,才能获得土地和财政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对如期完成年度规划目标任务的,省里按实际土地使用指标的50% 或60% 给予配套奖励,对3 年内未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加倍倒扣省奖励的用地指标;创建期间及验收命名后,其规划空间范围内的新增财政收入上交省财政部分,前3 年全额返还、后2 年返还一半给当地财政。

1.5 特色小镇是新的理念引领

虽然从现有实践看,特色小镇是基于浙江的经济特点与社会背景应运而生的地方探索,但其发展理念不仅迎合当前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宏观需要,而且契合国家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特色小镇强调产业“特而强”,制度“活而新”,是全新的产业平台和经济体,体现创新与活力;特色小镇强调功能“聚而合”,形态“精而美”,将成为城乡空间转型与形象提升的示范区。同时,特色小镇创建也符合政府理念转型的需要。在前阶段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双快”的驱动下,政府部门普遍浮躁,某种程度上务虚多于务实。特色小镇体块小、周期短,为政府转变理念、真抓实干提供了理想的平台。

而对于规划行业来说,特色小镇的创建为规划创新提供了契机,为城乡规划提供了理念转型的试验地。特色小镇的短周期、高标准设置既为规划设计师出了一道难题,同时也为规划设计师实现理想、实践落地规划提供了很好的舞台。但是,作为规划的创新必然要面对一系列的挑战。

2 多元复合下特色小镇规划面临的挑战

相比传统规划对象,特色小镇在空间载体、特色内涵、外部条件,以及规划内容、实施要求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多元、复合特征,这也正是特色小镇规划的难点和创新出发点所在。

2.1 空间载体的多样性

特色小镇是以现有的城乡空间为载体进行的目标创建,现有城乡空间的差异决定了特色小镇的空间载体具有多样性。从已有特色小镇创建名单看,有以产业园区或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的,如温州瓯海智创小镇,现状为梧田工业园的一部分,目标是将功能单一、产业低端的工业园区经过更新换代转换为功能综合、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小镇;有以镇区或传统村落为载体的,如湖州丝绸小镇部分空间依托南浔区荻港渔村,目标是打造集桑蚕丝绸原生态旅游、桑蚕丝绸、文化展示、古村生态旅游等于一体的特色小镇;也有以旅游景区为载体,如淳安的乐水小镇、文成森林氧吧小镇等。基础迥异的空间载体决定了特色小镇不同的创建路径,必然对规划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 特色内涵的差异性

特色小镇各有各的“特”。从被列入浙江省创建名单的特色小镇看,“特色”的挖掘各不相同。有以文化或生态资源为依托打造以旅游功能为主的休闲度假型小镇,如天台山和合小镇,以和合文化为主题,打造集文化旅游和休闲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小镇;有基于已有优势产业,进行上下游延伸和多元复合,强化产业特色,如以大唐袜业为依托的诸暨袜艺小镇,打造集袜艺体验旅游、展示博览、市场物流、创意研发、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特色小镇。总体来看,不同于传统规划的“千镇一面”,浙江省创建名单中的特色小镇无不个性鲜明、差异明显,这既是资源禀赋差异所决定的,也是差异化发展的客观要求。这就要求特色小镇的规划要有更深入的研究,更精准的判断,积极挖掘地方资源与潜力、合理引入创新点,通过规划的强化和延伸打造独有的小镇特色。

2.3 外部条件的复杂性

从破解土地资源瓶颈和城乡二元结构的目标出发,特色小镇往往被选址在城市边缘地区,用地条件普遍较为复杂。或受交通分割,或地形起伏变化,现状居民点、工厂企业散乱分布,加之边界不规整,对规划设计形成很大制约。如杭州机器人小镇选址萧山区东北部边缘,地块受杭甬高速、绕城高速及机场快速路所穿越割裂,并带来视觉、空气、噪声等方面的影响,破坏了区块的整体品质。同样地,温州生命健康小镇选址温州老城区南部边缘,地块内甬台温高速、金丽温高速和温瑞大道贯穿,对用地造成严重分割。外部条件的复杂性需要规划不断创新思路加以应对,寻求突破(见图2)。

2.4 规划任务的紧迫性

特色小镇的创建有明确的时间目标与考核标准,实行“优胜劣汰”的原则和“追惩制”。以3 年为限,要满足建设、投资、品质等多方面的要求,否则将面临指标倒扣。这对规划编制工作来说,意味着任务紧、压力大。因此,要求规划编制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空间布局内容的可实施性,还需兼顾到后期项目落地甚至招商引资方向。这样一个极其综合且充满创新的创建工程,对于习惯中长期思维的城乡规划而言无疑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2.5 规划内容的综合性

不同于传统城乡规划,特色小镇规划是一项没有明确规划任务书的任务。但特色小镇的创建目标,决定了其规划具有高起点、高标准和综合性、落地性的内在要求。这对规划的深度与广度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从层次上看,既要有概念策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又要有城市设计和建筑、景观设计;既要有空间功能布局、又要有可落地实施的项目,甚至包括运作模式和招商引资意向,需要综合的全套解决方案。从内容上看,除了常规的空间规划内容,还包括产业规划、社区规划、旅游规划等,同时需突出生态、文化等功能。浙江省提出,特色小镇规划必须坚持多规融合,突出规划的前瞻性和协调性。结合特色小镇的资源禀赋条件,联动编制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三化驱动”,项目、资金、人才“三方落实”的建设规划。

因此,特色小镇规划是典型的多层次规划交融、多专业规划综合的“多规合一”,是目标导向下各种元素高度关联的综合性规划和落地性规划。

3 基于目标导向的特色小镇规划创新思考

面对特色小镇特殊的规划需求,亟需对传统的城乡规划从思维、理念、方法、内容及工作机制方面进行创新应对。

3.1 规划思维创新——目标导向下的规划路径选择

城乡规划编制的思维方式一般分为两类:问题导向型思维与目标导向型思维。其区别主要在于规划技术路线设计中对于切入点的把握,前者以核心问题的判断为切入,后者以明确的发展目标为切入,规划的策略与路径是基于现状基础与目标之间的差距而设定。通常在存量规划编制中,由于规划编制的需求主要来自于空间发展的问题与矛盾,规划思维多以问题导向为主、目标导向为辅。而在增量规划编制中,多以目标导向为主。特色小镇虽大多属存量规划,但其性质决定了其具有强烈的目标导向性。因此,特色小镇规划是典型的目标导向型规划,是不同空间载体在“特色小镇”目标引领下的规划实施路径探索(见图3、图4)。

以温州智创小镇规划为例,规划的目标是助推功能单一的产业园区向“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兼具旅游与社区功能”的特色小镇转型。基于现状基础与目标的差距,规划针对性地构建了产业重构、功能植入、空间重塑、环境修复、文化再生及保障措施等六大策略与路径。在温州探索以特色小镇创建为目标引领产业园区的转型升级,对同类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见图5)。

3.2 规划理念创新——产业引领下的功能空间组织

特色小镇规划区别于传统城镇规划的关键在于强调产业规划的核心地位,而区别于传统产业园区规划的关键在于强调对于环境、文化、资源的友好态度,以及对于社区、旅游功能的兼顾,实现“产、城、人、文”的融合。因此,特色小镇规划理念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产业在激发空间活力方面的作用,以产业规划、项目策划引领空间规划,避免“空城”“死城”的出现;二是强调功能的复合,产业+ 社区+ 旅游,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活力功能体;三是体现人文关怀,通过生态保护、文脉传承及空间尺度的把握,营造真正人性化空间;四是体现弹性,特色小镇创建强调市场与企业的主体地位,因此规划必须为市场的不确定性留出调整的空间,要懂得留白。

如温州智创小镇规划,聚焦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从产业研究切入,以产业引领空间布局,并提出产业—空间耦合的规划方法。杭州云栖小镇规划,在“创新、科技、人文、生态”四大理念下,提出建设易就业易创业的生态云小镇的规划目标,规划完整的云服务产业生态体系。在这一规划理念的引导下落实各项规划内容,并采取了用地复合、小尺度街区、共享庭院空间、面向企业员工的配套设施体系等新的规划思路(见图6)。

3.3 规划方法创新——多规融合下的技术路线探索

目前,特色小镇规划主要分为两个层面,前期是以培育或创建为目标的概念性规划(创建规划),主要任务是制订创建方案,明确特色小镇的四至范围、产业定位、投资主体、投资规模、建设计划等;后期是以验收为目标的实施性规划(建设规划),主要包括规划范围约3 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核心区约1 平方公里的城市设计。但在实际操作中,从利于小镇有效实施角度并不建议过于强调规划层次界限。就地方实际发展需求而言,特色小镇规划不宜拘泥于创建目标,而应从规划整体性与延续性考虑,将概念性规划与实施性规划纳为一体,编制包括概念策划、空间规划、项目计划、资金筹划“四划叠加”的综合性方案,真正实现“多规融合”,同时也有利于节省规划编制周期与经费(见图7)。

本着探索与创新思考,一些特色小镇前期的概念性规划已经直接做到城市设计深度,甚至包括部分建筑、景观设计内容。如温州智创小镇概念性规划,围绕前期创建申报和后期实施需要,规划构建了从产业研究、项目策划到空间规划、城市设计、建筑立面与景观改造设计的“多规融合”综合解决方案。同时,围绕规划落地性要求,将后期的项目计划与资金筹划也纳入规划统筹考虑。

3.4 规划内容创新——多元目标下的内容体系构建

相比传统的城镇规划,特色小镇的规划内容要求更多元、更复合、更联动,也更落地,因此需要通过内容体系的创新来实现规划的多元目标复合。在内容体系上,一是基于前瞻性要求,强化战略研究,找准功能定位,为小镇选择“特而强”的核心产业提供充足的背景支撑;二是基于产业平台的定位,强化产业研究,以产业(项目)引领小镇的功能组织与空间布局;三是基于3A旅游景区的创建目标,强化旅游规划内容,借此挖掘、整合小镇的特色自然与人文资源,并与小镇的生活、生产功能及环境空间有机融合, 提升环境品味;四是基于落地性要求,强调以项目为抓手内容体系组织,从产业、项目到空间再回到项目,因此在成果表达上除了传统的一套文本、一套图则之外应强调实施项目年度计划表的重要性,形成“图、文、表”三位一体。

此外,由于小镇特色与需求的差异性,需在规划内容的构成、篇章内容的研究深度、规划重点的选择上进行创新,打破传统规划格式化的内容体系安排,针对小镇特色的差异性做到有所侧重。如天台山和合小镇规划中,针对和合文化的主题定位,侧重强调文化的挖掘及文化产业化的研究内容;杭州基金小镇规划中,针对基金产业的特殊性,侧重将金融企业的业态与空间需求作为研究重点;在杭州机器人小镇的规划中,针对外部交通条件的复杂性,规划重点强调交通组织的综合解决方案,创造性地引入“时光隧道”和“森林小镇”的概念,既突破交通包围、营造了环境,又紧扣产业主题,使之成为方案设计的亮点(见图8)。

3.5 工作机制创新——跨界协同下的专业团队架构

针对特色小镇规划的目标多元性和内容复合性特点,规划编制需要在团队的组织模式上进行创新,采用多专业组合、多团队协作的模式,实现“跨界”合作。这将打破规划设计机构中常规以专业项目组为单元的团队架构。在天台山和合小镇规划中,我院打破业务部门界限,从策划研究中心、城乡规划所、农业生态规划所、建筑景观分院、交通规划分院等抽调人员,组成跨部门、跨专业的项目组,并以定期例会形式促进多部门协同。这在未来的特色小镇规划中必将成为常态化的组织模式。此外,从政府管理角度,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涉及发改、规划、建设、旅游、财政等多个部门,需要跨部门的紧密合作与协同支持。而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由于特色小镇创建实行“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政府、企业、社会的协同也同样不可或缺。

此外,除了思维、理念、方法、内容及工作机制等面临转变之外,特色小镇规划尚需技术手段方面的创新探索。特色小镇规划的综合性与落地性要求,对规划的基础调研与分析的广度与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前提是要读懂宏观背景、读懂市场需求、做实基础调研、做透业态分析、做深空间设计,这都需要规划技术手段的同步创新。

4 结语

规划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其创新的动力源自于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需求。浙江省特色小镇创建引发的规划领域新挑战,正为规划创新提供了契机和平台。特色小镇创建一年多来的规划实践已为这一创新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积累仍显薄弱,需要通过更多的实践进一步探索,不断总结与补充,并适时向省外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强.特色小镇是浙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经贸导刊,2016(4):10-13.

[2]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Z].2015.

[3]浙江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关于加快推进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Z].2015.

[4]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温州市瓯海区智创小镇概念性规划[Z].2015.

上一篇:东胜区市政管理局党支部先进材料下一篇:古文观止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