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特色小镇的重要意义及战略思路

2024-10-10

发展特色小镇的重要意义及战略思路(精选7篇)

发展特色小镇的重要意义及战略思路 篇1

发展特色小镇的重要意义及战略思路

为适应与引领经济新常态,浙江今年全面启动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兼具旅游与社区功能的特色小镇,这是贯彻落实总书记对浙江“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指示精神的具体实践,是经济新常态下加快区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市化的有效路径,有利于加快高端要素集聚、产业转型升级和历史文化传承,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

一、特色小镇是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新探索新实践 在新常态下,浙江利用自身的信息经济、块状经济、山水资源、历史人文等独特优势,加快创建一批特色小镇,这不仅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而且有利于破解经济结构转化和动力转换的现实难题,是浙江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大战略选择。

1.特色小镇是破解浙江空间资源瓶颈的重要抓手,符合生产力布局优化规律。

浙江只有10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而且是“七山一水两分田”,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在非常有限的空间里优化生产力的布局。从块状经济、县域经济,到工业区、开发区、高新区,再到集聚区、科技城,无不是试图用最小的空间资源达到生产力的最优化布局。

瑞士的达沃斯小镇、美国的格林威治对冲基金小镇、法国的普罗旺斯小镇、希腊的圣多里尼小镇等,虽然体量都不太大,但十分精致独特,建筑密度低,产业富有特色,文化独具韵味,生态充满魅力,对浙江优化生产力布局颇有启迪。

特色小镇是浙江特色产业、新型城市化与“两美浙江”建设碰撞在一起的产物,既非简单的以业兴城,也非以城兴业;既非行政概念,也非工业园区概念。从生产力布局优化规律看,生产力配置一定要在功能的集聚与扩散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在城市化与逆城市化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在生产、生活、生态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浙江之所以在城乡接合部建“小而精”的特色小镇,就是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充分融合特色小镇的产业功能、旅游功能、文化功能、社区功能,在构筑产业生态圈的同时,形成令人向往的优美风景、宜居环境和创业氛围。

2.特色小镇是破解浙江有效供给不足的重要抓手,符合产业结构演化规律。

绍兴纺织、大唐袜业、嵊州领带、海宁皮革等块状经济,是浙江从资源小省迈向制造大省、市场大省、经济大省的功臣。然而,步入新常态的浙江制造,并没有从“微笑曲线”底端走出来,产业转型升级滞后于市场升级和消费升级,导致有效供给不足和消费需求外溢。

产业结构演进的一条基本规律是,趋向高加工度化、技术集约化、知识化和服务化,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阶段以后,主导产业逐渐从以纺织业为主的轻纺工业向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转换。

为此,我们提出,特色小镇必须定位最有基础、最有特色、最具潜力的主导产业,也就是聚焦支撑浙江长远发展的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等七大产业,以及茶叶、丝绸、黄酒、中药、木雕、根雕、石刻、文房、青瓷、宝剑等历史经典产业,通过产业结构的高端化推动浙江制造供给能力的提升,通过发展载体的升级推动历史经典产业焕发青春、再创优势。

3.特色小镇是破解浙江高端要素聚合度不够的重要抓手,符合创业生态进化规律。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到来的时代,竞争的关键是生态竞争。良好的生态不仅使内在的发展动力得以充分释放,对外在的高端要素资源也形成强大的吸附力。

硅谷之所以源源不断诞生诸如苹果、谷歌、甲骨文这样的世界级企业,越来越多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之所以愿意到杭州的梦想小镇创业,秘诀就在于这些地方形成了富有吸引力的创业创新生态。

浙江建设特色小镇,聚焦七大产业和历史经典产业打造产业生态,瞄准建成3A级以上景区打造自然生态,通过“创建制”“期权激励制”以及“追惩制”打造政务生态,强化社区功能打造社会生态,集聚创业者、风投资本、孵化器等高端要素,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等耦合,为特色小镇注入无穷生机。

梦想小镇启用仅半年,就吸引了400多个互联网创业团队、4400多名年轻创业者落户,300多亿元风投基金蜂拥而至,形成了完整的互联网创业生态圈,如今在全球互联网领域已声名鹊起,这就是创业生态的独特魅力。

4.特色小镇是破解浙江城乡二元结构、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符合人的城市化规律。

浙江的城市化进程走到今天,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已经出现,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能力已经大大增强。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建设特色小镇,实现生产、生活、生态融合,既云集市场主体,又强化生活功能配套与自然环境美化,符合现代都市人的生产生活追求。

梦想小镇是“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新型空间、新型社区,在互联网时代和大交通时代,这种新型社区会对人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带来一系列的综合性改变。这种改变,就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有效抓手,符合现代人既要在市场大潮中激情创新、又想在优美环境中诗意生活的追求。

不久的将来,在特色小镇工作与生活,会是最让人羡慕的一种生存状态,也会成为浙江新型城市化的一道新风景。

二、特色小镇要成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重要功能平台

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镇”,也不同于产业园区、风景区的“区”,而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结合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科学进行规划,挖掘产业特色、人文底蕴和生态禀赋,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

1.产业定位不能“大而全”,力求“特而强”。

产业选择决定小镇未来,必须紧扣产业升级趋势,锁定产业主攻方向,构筑产业创新高地。定位突出“独特”。特色是小镇的核心元素,产业特色是重中之重。

找准特色、凸显特色、放大特色,是小镇建设的关键所在。每个特色小镇都紧扣七大产业和历史经典产业,主攻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不能“百镇一面”、同质竞争。即便主攻同一产业,也要差异定位、细分领域、错位发展,不能丧失独特性。

比如,云栖小镇、梦想小镇都是信息经济特色小镇,但云栖小镇以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为特色,而梦想小镇主攻“互联网创业+风险投资”。投资突出“有效”。特色小镇的建设,不要华而不实的增长指标,要的是“转型”与“创新”的含金量。环保、健康、时尚、高端装备制造等4大行业的特色小镇3年内要完成50亿元的有效投资,信息经济、旅游、金融、历史经典产业等特色小镇3年内要完成30亿元的有效投资。这个投资必须突出“有效性”,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聚焦前沿技术、新兴业态、高端装备和先进制造。

截至11月,首批37个重点培育的特色小镇新集聚了3300多家企业,引进了1.3万多人才,包括大批青年人才,带来了含金量较高的新增投资、新建项目和新增税收。

产业布局上,不能“新瓶装旧酒”,也不能在原有区块贴“新标签”。项目甄别上,不能“捡到篮子里的都是菜”,特色小镇的项目必须是精挑细选的好项目。投入产出上,不能仅靠数字、指标说话,更要靠形象、效益、实物说话。

要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引进创新力强的领军型团队、成长型企业,鼓励高校毕业生等90后、大企业高管、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员创业者为主的“新四军”创业创新,尤其要为有梦想、有激情、有创意,但无资本、无经验、无支撑的“三有三无”年轻创业者提供一个起步的舞台。

2.功能叠加不能“散而弱”,力求“聚而合”。

功能叠加不是机械的“功能相加”,关键是功能融合。林立的高楼大厦不是浙江要的特色小镇,“产业园+风景区+文化馆、博物馆”的大拼盘也不是浙江要的特色小镇,浙江要的是有山有水有人文,让人愿意留下来创业和生活的特色小镇。

要深挖、延伸、融合产业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区功能,避免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真正产生叠加效应、推进融合发展。

发掘文化功能。文化是特色小镇的“内核”,每个特色小镇都要有文化标识,能够给人留下难忘的文化印象。要把文化基因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培育创新文化、历史文化、农耕文化、山水文化,汇聚人文资源,形成“人无我有”的区域特色文化。特别是茶叶、丝绸、黄酒等历史经典产业都有上千年的文化积淀,主攻这些产业的文创小镇要重点挖掘历史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化根脉,传承工艺文化精髓。

嵌入旅游功能。特色小镇的开发建设,旅游并不是核心目的,但拥有一定的旅游功能作支撑,小镇会更有生命力。山水风光、地形地貌、风俗风味、古村古居、人文历史等都是旅游题材。每个特色小镇都要利用自身的旅游资源,打造3A级景区,旅游特色小镇站位更高,打造5A景区。特色小镇除了传统的景区旅游外,还可以赋予休闲旅游、工业旅游、体验旅游、教学旅游、健康旅游等更加多元化的旅游功能。制造业特色小镇要围绕生产、体验和服务来设计旅游功能,比如嘉善巧克力甜蜜小镇突出“旅游+工业”特色,围绕甜蜜和浪漫主题,整合“温泉、水乡、花海、农庄、婚庆、巧克力”元素,全方位展示巧克力工艺文化和浪漫元素,2015年前11个月已接待游客112万人次,旅游营业收入突破3500万元。

夯实社区功能。建立“小镇客厅”,提供公共服务APP,推进数字化管理全覆盖,完善医疗、教育和休闲设施,实现“公共服务不出小镇”。山南基金小镇以“办事不出小镇”为目标,开通了国际医保服务,推行证照一站式办理,将普通小学改造提升为双语小学,“零距离”、“零时差”为小镇企业服务,集聚了大批顶级私募机构以及包括莫言在内的一批知名文化人士。

3.建设形态不能“大而广”,力求“精而美”。

美就是竞争力。无论硬件设施,还是软件建设,要“一镇一风格”,多维展示地貌特色、建筑特色和生态特色。

求精,不贪大。小,就是集约集成;小,就是精益求精。根据地形地貌,做好整体规划和形象设计,确定小镇风格,建设“高颜值”小镇。规划空间要集中连片,规划面积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建立特色小镇电子空间坐标图,界定规划范围和建设用地范围,建设面积不能超出规划面积的50%。

求美,不追高。特色小镇的“美”不是高楼大厦撑起来的,关键是建筑特色和艺术风格。从小镇功能定位出发,强化建筑风格的个性设计,系统规划品牌打造、市场营销和形象塑造,让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时尚、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龙泉青瓷小镇建筑虽然低密度、低容积率,但“小镇味道”十分独特,引来了4位重量级工艺大师,设立了46个创作工作室。

求好,不图快。必须生态优先,坚守生态良好底线,实行“嵌入式开发”,在保留原汁原味的自然风貌基础上,建设有江南特色和人文底蕴的美丽小镇,让回归自然、田园生活不再遥远,让绿色、舒适、惬意成为小镇的常态。

总之,小镇的形态之美,是独特的自然风光之美、错落的空间结构之美、多元的功能融合之美、多彩的历史人文之美的有机统一。

4.制度供给不能“老而僵”,力求“活而新”。

特色小镇的建设,不能沿用老思路、老办法,必须在探索中实践、在创新中完善。

改革突出“试验”。特色小镇的定位是综合改革试验区。凡是国家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上报;凡是国家和省里先行先试的改革试点,特色小镇优先实施;凡是符合法律要求的改革,允许特色小镇先行突破。

政策突出“个性”。对如期完成规划目标任务的特色小镇,省里按实际使用建设用地指标的50%给予配套奖励,其中信息经济、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特色小镇再增加10%的奖励指标,对3年内未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加倍倒扣奖励指标。特色小镇在创建期间及验收命名后,规划空间范围内的新增财政收入上交省财政部分,前3年全额返还、后2年返还一半给当地财政。

服务突出“定制”。在市场主体登记制度上,放宽商事主体核定条件,实行集群化住所登记,把准入门槛降到最低;在审批流程再造上,削减审批环节,提供全程代办,创新验收制度,把审批流程改到最便捷,让小镇企业少走弯路好办事。同时,实行企业“零地”投资项目政府不再审批、企业独立选址项目高效审批、企业非独立选址项目要素市场化供给机制和政府不再审批。义乌市打造了从市场主体登记到项目验收的“一条龙”审批流程,政府部门审批时限从原来的30个工作日缩减到4个工作日,对入驻省级特色小镇的企业申请冠省名的,注册资本从1000万元降低至500万元。

特色小镇顺应了发展规律、适应了发展趋势,使得浙江人“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精神再次喷涌而出,“小镇经济”日新月异。在省里首批重点培育的37个特色小镇基础上,第二批即将出炉,特色小镇创建热潮不断掀起。

这些创建中的特色小镇,既是一个个产业创新升级的发动机,又是一个个开放共享的众创空间;既处处展现江南水清地绿的秀美风光,又告别了传统工业区“文化沙漠”现象,彰显了人文气质;既集聚了人才、资本、技术等高端要素,又能让这些要素充分协调,在适宜居住的空间里产生化学反应,释放创新动能。

可以说,在浙江众多特色小镇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一个个鲜活案例,贯穿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基层的探索与实践。

三、改革创新是特色小镇高质量、内涵式建设的根本动力

特色小镇建设从概念提出到全面展开、效果初显,前后不到一年时间,为什么进展顺利?因为它是经济新常态下的一次改革探索,着力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既尊重市场规律又发挥政府作用。

更是因为它是一个多方共赢的创新空间和生活空间,政府搭起平台、集聚资源,企业找到产业升级的机会,人才获得最优的创业服务,所有参与者甚至周边的老百姓都身处宜业宜居的优美生态环境之中。可谓“小空间大战略”,更可谓“空间虽小、多方受益”。

特色小镇是浙江的积极探索,始于改革创新,也只能成于改革创新,一定要摒弃行政化的思维定势、路径依赖和体制束缚,用改革与创新的精神推进规划、建设和运营,大胆探索,大胆试验,走出新路。

1.新在规划理念,实行“多规合一”。

特色小镇规划不是单一的城镇规划或园区规划,而是各种元素高度关联的综合性规划。因此,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多规融合,突出规划的前瞻性和协调性,统筹考虑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国土空间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要摒弃“贪大求洋”“大拆大建”的做法,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合理界定人口承载力、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与产业支撑力,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

结合资源禀赋条件,联动编制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三化驱动”,项目、资金、人才“三方落实”的建设规划。

规划编制要精细,不仅要编制概念性规划,还要编制控制性详规、核心区设计规划等,画出空间布局图、功能布局图、项目示意图,确保小镇规划可落地。

2.新在运营机制,实行“企业主体”。

特色小镇的成败不在于政府是否给帽子、给政策,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有动力,市场是否有热情。因此,特色小镇不能由政府大包大揽,必须坚持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

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好编制规划、保护生态、优化服务,不干预企业运营。要摒弃“先拿牌子、政府投资、招商引资”的传统做法,引入有实力的投资建设主体,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要给予小镇独立运作的空间,发挥当地居民、村(社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各方社会力量参与小镇的规划建设,使市场主体和当地居民成为特色小镇开发建设的真正主体。

要创融资方式,探索产业基金、股权众筹、PPP等融资路径,加大引入社会资本的力度,以市场化机制推动小镇建设。

要引入第三方机构,为入驻企业提供专业的融资、市场推广、技术孵化、供应链整合等服务,使特色小镇成为新型众创平台。

3.新在制度供给,实行“优胜劣汰”。

坚持质量导向,把实绩作为唯一标准,重点考量城乡规划符合度、环境功能符合度、产业定位清晰度、文化功能挖掘度等内涵建设情况。

实施“创建制”,重谋划、轻申报,重实效、轻牌子,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宽进严定、动态管理,不搞区域平衡、产业平衡,形成“落后者出、优胜者进”的竞争机制。

实施“期权激励制”,转变政策扶持方式,从“事先给予”改为“事后结算”,对于验收合格的特色小镇给予财政返还奖励。

实施“追惩制”,对未在规定时间内达到规划目标任务的,实行土地指标倒扣,防止盲目“戴帽子”,确保小镇建设质量。

镇小能量大,创新故事多;镇小梦想大,引领新常态。创新百个特色小镇的生动画卷已经在浙江大地展开。不久的将来,一个个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多功能叠加融合、体制机制灵活的美丽小镇将深刻改变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推动新常态下的浙江发展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

发展特色小镇的重要意义及战略思路 篇2

1如何认识特色小镇

当前, 对于特色小镇并没有非常严格的界定。按照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 (城) 镇建设的指导意见》 (发改规划〔2 0 1 6〕2 1 2 5号) 中的提法, “特色小镇主要指聚焦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 集聚发展要素, 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中财办在对特色小镇调研报告中的界定是“特色小镇是集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于一体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 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绿色化融合发展的新形式”。浙江省对特色小镇的理解是“非镇非区”, 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一个镇, 也不是产业园区的一个区, 而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 聚焦浙江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等七大新兴产业, 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此外, 还有地方强调“特色小镇指的是位于城市周边、相对独立于市区, 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

当前, 对于特色小镇的特征, 基本形成比较统一的认识, 包括产业特而强、功能有机组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等。对于这些特征和认识, 基本涵盖了当前特色小镇建设的主要内涵。笔者认为, 对于其中的两点要特别强调和重视。

一是有特色。这个特色主要集中在产业上, 从发改委的角度来看, 特色小镇最有价值的是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 中财办强调了特色小镇对于创新创业的价值, 创新创业自然要反映到产业上来, 浙江省也是提出产业要注重大视野、新业态, 一个小镇只发展一个主导产业。特色小镇一定是一个有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的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能够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 从传统的单一的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文化、旅游等功能和环节延伸, 开发高端产品, 不仅要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还要让产业逐渐做大做强, 占领高端市场。

二是形态小。特色小镇与特色小城镇不同。特色小城镇是指以传统行政区划为单元, 特色产业鲜明、具有一定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建制镇。而特色小镇不是一个行政区划上的“镇”, 也与一般的产业园区、风景区不同, 而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 统领特色产业挖掘和发展, 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重要功能平台。也就是说, 特色小镇不像一般小城镇那么大, 是一个小范围的区域, 同时也与产业园区的功能单一不同, 同时兼具产业、居住、休闲、文化等功能。

2特色小镇建设的几个原则

2.1因地制宜, 分类实施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地理区位、产业基础、生态环境等的各自优势, 因此, 特色小镇的建设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征进行科学设计, 不能盲目跟风, 也不能照搬照抄。目前, 根据各地特色小镇建设的模式, 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在大城市周边的重点镇, 要按照卫星城的建设模式进行规划和建设, 通过与大城市的产业和消费功能的互补, 科学合理的设计特色小镇的发展定位和方向, 分担大城市的功能。二是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重点镇, 要通过产业链条延伸和产业转型升级, 合理设定特色小镇的发展方向, 形成特色产业集群的中心。三是远离中心城市、具有较好生态、文化资源的小城镇, 要通过稀有资源市场开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等, 形成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集散中心。

2.2突出特色, 打造产业发展新平台

特色小镇最大的特征就是产业, 因此, 在特色小镇发展中要立足产业发展, 通过特色产业的扶持和培育, 培育最有基础、最有潜力、最有成长力的产业, 围绕产业来延伸产业链, 促进产业跨界发展, 进而形成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特色小镇一定是通过产业发展来增加就业、吸引人口, 进而提升小城镇的功能和发展水平。

2.3成本低廉, 培育创新创业新动能

特色小镇的一个优势就是创新创业的成本低, 包括土地成本低、生活成本低、劳动力成本低, 还有就是政府通过打造便利的服务成本带来的政府服务便利, 另外还有进入门槛低、体制约束少、生态环境好等诸多优势。正是由于相比于大城市的低成本, 才能打造更好的创新创业平台, 才能更有利于产业的发展。

2.4创新机制, 激发城镇发展新活力

特色小镇具有较强的发展活力, 最大的优势就是机制灵活。相比于大城市, 特色小镇在生活成本、特色资源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但是特色小镇要成为一个创新创业平台、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平台, 就不能只依靠天然的优势, 更多的是要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 激发更多的发展活力。包括如何降低准入门槛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人才进入, 如何通过用地方式创新维持较低的土地成本, 如何创新投融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特色小镇建设等等。只有通过体制机制创新, 才能激发特色小镇发展的新活力。

2.5合理分工, 发挥市场主导作用

特色小镇的发展要处理好政府、社会、市场三大主体的关系, 要让政府、企业等多个主体协同行动。政府应该主要致力于监管和服务, 具体的城镇建设、运营、管理等很多职能要放给企业, 由企业来负责,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3特色小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 各地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非常积极和活跃, 很多省份都已经出台了推动特色小镇建设的具体指导意见。从现在很多地方特色小镇建设的实践来看, 出现了很多问题。

一是对特色小镇的认识存在偏差。很多地方政府对特色小镇的认识并不清楚, 不了解特色小镇的本质, 从而导致很难找准特色小镇的发展定位。有些地区将特色小镇理解为简单的城镇建设;有些地区将特色小镇作为要政策、要帽子、要指标的途径;有些地区将特色小镇看做是房地产开发的延续;有些地区对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只是盲目的跟风。

二是缺乏科学规划, 特色不突出。小城镇地区的规划水平本来就较低, 规划的眼光、发展思路、人才资源、协调组织能力, 跟大城市根本没法比, 很多地区小城镇原有的规划体系并不完善。在特色小镇建设成为热潮以来, 很多地区在短时间内就完成了诸多的特色小镇规划。这种短期内完成的规划, 很难充分考虑小城镇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文化等特色, 很难找准每个小城镇的功能定位。一个科学的规划, 需要进行长期的规划设计和思考, 需要有精准的判断和深入的研究。很多小城镇的领导往往是头脑一热, 就做出一部规划, 还将规划蓝图想象得非常宏大、将投资规模做得非常大, 把战线拉得非常长, 结果就成为了一次小城镇建设的“大跃进”。

三是重建设、轻发展, 房地产开发倾向严重。由于对特色小镇的认识不清, 很多地区在特色小镇发展中将工作重点放在建设中, 积极开展基础设施建设, 甚至包括大规模房地产开发。当前, 很多房地产企业纷纷进入特色小镇领域, 成为特色小镇建设的主力。比如, 华侨城就提出要打造100个文旅小镇。特色小镇的发展是要经过一定时期逐步形成的, 哪里是简单的规划和房地产建设就能造出来的呢?在当前我国房地产库存非常严峻的形势下, 大量房地产企业进行特色小镇建设很可能会进一步增加房地产去库存的压力。

四是要素难以保障, 影响发展进度。小城镇地区本身发展水平就较低, 因此特色小镇发展中在人、财、地等方面都存在很多制约, 相关制度不完善。首先是资金问题。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欠账较多, 需要较大的投入, 但是小城镇地区自身财力有限, 社会资本也有限, 在当前小城镇建设的热潮下, 建设资金并不一定能够得到合理的解决;而且一旦出现问题或者投资回报低, 大批金融机构会不会继续投入将成为问题, 未来很可能会带来金融风险。其次是土地问题。很多地区将特色小镇建设得像景区一样, 实际上是为了发展房地产, 大规模的发展房地产会挤占产业发展的用地空间, 造成土地的浪费;而且很多小城镇建设中采取租赁集体建设用地的方式, 缺乏严格的管理规范, 需要提高警惕。最后是人的问题。特色小镇最终发展起来还是要有大量的人口, 很多特色小镇在建设中没有考虑好产业的发展问题, 对人口的吸引力根本就不强;而且大规模房地产开发导致房价上涨反而会阻碍人口的流入, 最后只能是一座空城。

五是政府热、企业冷。当前特色小镇建设的热度主要在政府方面, 而企业的参与度并不是很高。这是各地普遍反映出来的一个现象。地方政府对于特色小镇的热衷更大程度上是基于提升政绩的考核, 而企业最主要的目的是盈利, 除去房地产开发的因素外, 真正能吸引到企业投资的并不多, 主要还是集中在具有产业基础和独特优质资源的个别小城镇。从各地实际来看, 很多特色小镇搞起来, 背后都有房地产开发的影子。

4推动特色小镇健康发展的建议

特色小镇的发展, 是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一种新型模式, 对于培育新生中小城市、提升小城镇承载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 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结合当前各地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为实现特色小镇的健康发展, 特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一是要切实提高对特色小镇的科学认识。对于特色小镇, 要理解其实质, 而不能只理解其形。要充分认识到特色小镇在产业、规划、人口、功能、环境等诸多方面的重要性。各地政府要首先加强对特色小镇的认识和理解, 不能简单认知, 不能盲目判断。在制定当地特色小镇规划中, 要充分考虑到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要素条件、地理区位等诸多因素, 不能简单、盲目的制定规划, 规划不能脱离实际, 不能好大喜功。

二是要强化特色小镇的产业功能。在特色小镇建设中要始终坚持产业立镇。要将产业发展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最重要任务。要在对本地产业基础有清晰认识的基础上, 准确判断产业的发展方向, 科学设计产业链条延伸的环节, 加快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 实现从传统单打独斗的企业向产业集群发展, 促进城镇经济转型升级, 避免产业同质竞争, 防止千镇一面。

三是要实行创建制。在鼓励和引导特色小镇发展的过程中, 国家有关部门要参照浙江的做法, 实行创建制, 而不要搞审批制。对于真正做得好、产生切实效果的特色小镇再由政府部门给予实质的政策奖励和扶持, 要避免先给予政策, 在审批制下, 很多地方为了获得“帽子”、政策而建设“特色小镇”, 既失去了建设特色小镇本来的目的, 也造成大量政府资源的浪费。

四是要加强制度创新和建设。一方面, 在特色小镇建设中要大胆探索, 积极通过土地、户籍、投融资、行政管理、审批、财税等领域的改革, 为特色小镇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维持较低的发展成本, 激发特色小镇创新创业的活力。另一方面, 也要加强在土地制度、投融资机制等方面的制度建设, 在保证特色小镇建设的同时, 也要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提升、金融风险防控等目的。

五是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特色小镇建设的指导。中财办、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要联合制定实现特色小镇健康发展的一系列具体措施。要对各地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出现的各种偏差、错误等及时制止, 甚至提出警告、批评。对特色小镇发展成效显著、路径正确的, 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宣传, 以正视听。不要提出建设特色小镇的数量和考核目标, 要遵循城镇发展规律, 让特色小镇自然成长。

摘要:2016年以来, 特色小镇成为各地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从理论和实践双重角度出发, 对特色小镇的特征进行了界定, 并指出当前各地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出现了认识存在偏差、规划不科学、特色不突出等问题, 需要通过科学认识、强化产业、实行创建制等方面来加强特色小镇建设的科学性。

发展特色小镇的重要意义及战略思路 篇3

【关键词】珠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意义

1.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

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下, 世界范围内的多数发达国家正在积极地进行着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逐步将此项调整提到日程上来。事实证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可以成为产业结构优化的一个有效途径,在未来的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 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会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必然趋势和方向。 近年来,各个国家也纷纷出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顺利发展和壮大提供政策引导和支持。我国也正陆续出台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和政策,而且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在201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政府强调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中央统筹国内外局势,既着眼于现时国际金融危机的应对策略,又着眼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部署。历史经验表明,科学技术在应对经济危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是走出危机、实现新一轮经济繁荣的根本途径。

2.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义

发改委张平主任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革命性力量”。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应对金融危机、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选择,具体意义如下:

2.1 国家层面

2.1.1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应对危机、提振经济的战略选择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力争通过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率先走出危机,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

2.1.2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提升国家竞争力、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必然要求。科技创新将深刻影响或改变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竞争格局。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可以对当前调整产业结构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更可以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2.2珠海层面

按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珠海被定位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 其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促进本市经济的稳定、 快速与可持续性的发展。2008年下半年以来,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珠海市传统的六大支柱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增长压力,珠海的经济增长面临前所未有的强大压力。同时随着能源的日趋枯竭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 一种新兴的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原则,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共进为目标的产业发展模式也随之逐步形成,在此背景下,珠海传统的产业模式发展道路已难以为继。为此,珠海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立现代产业体系,而其突破口就是积极发展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当今国际和国内大力倡导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时期,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将有助于推动珠海市经济的腾飞,在新一轮大发展中赢得先机、占据优势。

3.珠海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

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珠海具有如下优势:

3.1珠海市位于广东省南部,坐落于珠江口西岸,背靠粤西南,毗接港澳,地处珠三角核心区;方便快捷的“一桥双港、五纵三横、两铁一网”交通网络,独一无二交通优势。

3.2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不断优化的产业结构,对于新能源产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装备制造业、以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高端文化休闲娱乐业等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充分的发展条件。

3.3珠海是我国最早设立的四大经济特区之一,具有高效灵活的政策体制和政府管理机制优势。

在珠海市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与规律,结合技术发展和未来消费需求的发展趋势,立足珠海市的现实基础条件和特色优势,选择符合我市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合理安排新兴产业间的布局,探寻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政策措施,努力把珠海市打造成为中国主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参考文献】

[1]王忠宏,石光.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J].中国发展观察,2010,(1).

[2]任晓.“十一五”温州新兴产业兴起之路径[J].市县走笔,2005,(11).

[3]陈刚.新兴产业形成与发展的机理探析[J].探讨说争鸣,2004,(2).

[4]颉燕,王海霞.关于甘肃发展新兴产业的路径和产业特色问题的思考[J].甘肃农业,2006,(8).珠海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申报书.

发展特色小镇的重要意义及战略思路 篇4

新华社杭州10月5日电

当前我国经济基本面是好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在浙江考察时强调,当前,我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经济运行平稳,就业形势较好,金融体系保持稳定。中央密切关注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对经济发展趋势和应对之策认识是清醒的。我们既要看到来之不易的好形势,坚定信心,又要认真对待、及时研究解决面临的问题,坚持不懈地努力,把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保持下去。

美联储或推新宽松政策

10月3日至4日,温家宝来到浙江绍兴和温州,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和市场,看望广大干部群众,就经济运行情况进行调研。

物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4日下午,温家宝在温州主持召开会议,听取浙江省、温州市关于小企业发展情况汇报。温家宝说,今年以来,面对国际环境新变化和国内经济运行新情况,我们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稳定物价总水平,初步遏制了物价过快上涨的势头,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我们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全面审计地方政府性债务,清理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金融体系效益提高,稳健运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全年粮食有望实现“八连增”;对外贸易较快增长,趋于平衡;城镇就业进一步扩大,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通过努力,我国经济增长正在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同时也要看到,世界经济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上升,凸显经济复苏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我国经济运行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充分估计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保持清醒头脑,冷静观察、科学判断,及时、果断做出正确的政策选择。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既要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又要增强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牢牢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巩固经济发展的好势头。

采取有效措施遏制高利贷化倾向

发展特色小镇的重要意义及战略思路 篇5

关于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 2020 〕3 33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2020 年 9 月 16 日

关于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

国家发展改革委

特色小镇作为一种微型产业集聚区,具有细分高端的鲜明产业特色、产城人文融合的多元功能特征、集约高效的空间利用特点,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各地特色小镇建设取得一定成效,涌现出一批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精品特色小镇,但也出现了部分特色小镇概念混淆、内涵不清、主导产业薄弱等问题。为加强对特色小镇发展的顶层设计、激励约束和规范管理,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

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准确把握特色小镇发展定位为前提,以培育发展主导产业为重点,促进产城人文融合,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和规范管理机制,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提供抓手,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支撑。

(二)基本原则。

——遵循规律、质量第一。立足不同地区经济发展阶段和客观实际,遵循经济规律、城镇化规律和城乡融合发展趋势,不下指标、不搞平衡,控制数量、提高质量,防止一哄而上、一哄而散。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依托不同地区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适合什么发展什么,合理谋划并做精做强特色小镇主导产业,防止重复建设、千镇一面。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引导市场主体扩大有效投资,创新投资运营管理方式,更好发挥政府公共设施配套和政策引导等作用,防止政府大包大揽。

——统一管理、奖优惩劣。把握发展与规范的关系,实行正面激励与负面纠偏“两手抓”,实行部门指导、省负总责、市县落实,强化统筹协调和政策协同,防止政出多门。

二、主要任务

(三)准确把握发展定位。准确理解特色小镇概念,以微型产业集聚区为空间单元进行培育发展,不得将行政建制镇和传统产业园区命名为特

色小镇。准确把握特色小镇区位布局,主要在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周边等优势区位或其他有条件区域进行培育发展。准确把握特色小镇发展内涵,发挥要素成本低、生态环境好、体制机制活等优势,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平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空间、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支点、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新载体。

(四)聚力发展主导产业。聚焦行业细分门类,科学定位特色小镇主导产业,提高主导产业质量效益,切实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错位发展先进制造类特色小镇,信息、科创、金融、教育、商贸、文化旅游、森林、体育、康养等现代服务类特色小镇,以及农业田园类特色小镇,打造行业“单项冠军”。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环节,吸引先进要素集聚发展,助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五)促进产城人文融合。推进特色小镇多元功能聚合,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新型空间。叠加现代社区功能,结合教育、医疗、养老整体布局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完善社区服务、商业服务和交通站点,建设 15 分钟便捷生活圈。叠加文化功能,挖掘工业文化等产业衍生文化,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互交融,建设展示小镇建设整体图景和文化魅力的公共空间。叠加旅游功能,加强遗产遗迹保护,因地制宜开展绿化亮化美化,打造彰显地域特征的特色建筑,保护修复生态环境。

(六)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推进特色小镇市场化运作,以企业投入为主、以政府有效精准投资为辅,依法合规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特色小镇投资运营模式。培育一批特色小镇投资运营优质企业,鼓励有条件有经验的大中型企业独立或牵头发展特色小镇,实行全生命周期的投资建设运营管

理,探索可持续的投融资模式和盈利模式,带动中小微企业联动发展。

(七)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因地制宜培育特色小镇创新创业生态,提高就业吸纳能力。结合主导产业加强创业就业技能培训服务,提高创业者和劳动者技能素质。发展创业孵化器等众创空间,强化场地安排、要素对接等服务功能。鼓励中小银行和地方银行分支机构入驻特色小镇或延伸服务,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引导入驻企业与电商平台深化合作,拓宽新工艺新产品新模式的商业渠道。

(八)完善产业配套设施。着眼特色小镇主导产业发展所需,健全公共性、平台性产业配套设施,惠及更多市场主体。完善智能标准生产设施,提供标准厂房和通用基础制造装备,降低投产成本、缩短产品上市周期。健全技术研发转化设施,发展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科研成果中试基地。健全仓储集散回收设施,完善电子商务硬件设施及软件系统。

(九)开展改革探索试验。根据特色小镇多数位于城乡接合部的区位特点,推动其先行承接城乡融合发展等相关改革试验,努力探索微型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和路径。深化“放管服”改革,因地制宜建设便企政务服务设施,有效承接下放的涉企行政审批事项,完善政务服务功能,优化营商环境。允许特色小镇稳妥探索综合体项目整体立项、子项目灵活布局的可行做法。开展供地用地方式改革,鼓励建设用地多功能复合利用,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和低效土地,稳妥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交易。探索投融资机制改革,谋划与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相匹配、财务可持续的投融资模式。

三、规范管理

5(十)实行清单管理。各省级人民政府要根据本意见,按照严定标准、严控数量、统一管理、动态调整原则,明确本省份特色小镇清单,择优予以倾斜支持。对此前已命名的特色小镇,经审核符合条件的可纳入清单,不符合条件的要及时清理或更名。国务院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不命名、不评比特色小镇。国家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全国特色小镇信息库,加强对各省份特色小镇清单的指导监督和动态管理。

(十一)强化底线约束。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规划管理,严格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单个特色小镇规划面积原则上控制在 1—5平方公里(文化旅游、体育、农业田园类特色小镇规划面积上限可适当提高),保持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合理比例,保持四至范围清晰、空间相对独立,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入驻,同步规划建设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设施。严防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县级政府债务风险预警地区原则上不得通过政府举债建设特色小镇。严控特色小镇房地产化倾向,在充分论证人口规模基础上合理控制住宅用地在建设用地中所占比重。严守安全生产底线,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和重大灾害治理,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十二)加强激励引导。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组织制定特色小镇发展导则,在规划布局、主导产业发展、产城人文融合和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普适性操作性指引,引导培育一批示范性特色小镇,总结提炼典型经验,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建立政银企对接长效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特色小镇投资运营企业发行企业债券,鼓励开发性、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在债务风险可控前提下增加中长期融资支持。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对特色小镇

建设的支持力度。支持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于特色小镇有一定收益的产业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等项目建设。鼓励地方通过安排相关资金、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等方式,对特色小镇发展予以支持引导。

(十三)及时纠偏纠错。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对违法违规的特色小镇予以及时整改或淘汰。对主导产业薄弱的,要加强指导引导,长期不见效的要督促整改。对违法违规占地用地、破坏生态环境的,要及时制止并限期整改。对投资主体缺失、无法进行有效建设运营的,以及以“特色小镇”之名单纯进行大规模房地产开发的,要坚决淘汰除名。

四、组织 实施

(十四)压实地方责任。各省级人民政府要强化主体责任,统筹制定本省份特色小镇管理制度、政策措施和检查评估机制,做好组织调度和监测监管。市县级人民政府要深化认识、把握节奏、强化落实、久久为功,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细化可操作的工作措施,并科学编制特色小镇规划。

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意义 篇6

当今社会,以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世界,科技革命正在形成新的高潮,“知识经济”已经进入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科学包括社会科学给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深刻变化。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实力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012年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又一次把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上了会议的议程。

从我国的具体情况看,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从当前国际竞争来看,主要是科技,尤其是高科技的竞争。因此,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十分必要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和科技担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是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和振兴的根本。发展教育和科技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全面进步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发挥我国入力资源忧势、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必由之路。

教育与科学是国家昌盛、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人类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教育与科学发展的历史。教育和科学是国家昌盛,民族振兴的根本。

马克思早就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恩格斯说:“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综观世界各发达国家走过的振兴之路,无一不是依靠了科技和教育的力量。以近现代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例,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美国、日本等之所以能够成为经济强国,根本原因在于重视教育和科技。德国是最早实施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早在1763年就要求实施七年义务教育。英、法、意、美、日等国也都是在19世纪开始实施义务教育的。与此同时,上述各国还十分重视科学实验和研究工作,善于将科技发明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英国和意大利等国很早就成立了科学院,把科学实验和研究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

回顾中华民族近代社会发展的艰难历程,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之所以要签订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遭受一次又一次烧杀抢掠,根本原因就是缺乏以强大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为后盾的军事力量与帝国主义侵略者相抗衡。血的历史教训昭示:“落后就要挨打”。我国在科技、教育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差距。我国科技虽然发展迅速,成就瞩目,但科技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与发达国家和我国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我国教育形势整体而言仍然十分严峻。目前,我国发达城市、发达地区的教育水平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农村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教育水平、教育条件与前者相比,差距还很大。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其很重要的必要性。当今世界,竞争的实质是以科技和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科技的创新和率先突破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发展科技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因此我们要进一步认清问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振兴我国的教育事业。

人类社会已进入2l世纪,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科学和教育在人类发展中,肩负着越来越重要的历史使命。科学与教育已成为国家兴盛,民族振兴的根本性制约因素,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世界科学报告》所指出的那样,科学知识和教育间的差距,造成了各国家和地区间的经济发展的差距。

当世界进入2l世纪之际,科技进步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国际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高科技产业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是面对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潮流而作出的正确选择。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尽管这样,我国经济水平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别仍然很大,科技和教育水平总体上还比较落后。

目前我国高科技产业只占整个工业的10%,我国出口产品主要是农产品和纺织品,高科技的产品只占6.8%。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的科技贡献份额只占42%左右(1997年),而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达到70%~80%。

目前我国平均每万人中,科技人员的数量只有200人,而中等发达国家是2000人,发达国家是4000人。农村人口的素质问题更为突出。现在农村人口中仍有1亿多的文盲,整个国家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同龄人口的比例在10%以下,而中等发达国家是20%,发达国家是40%。这样的劳动力素质和知识状况,难以适应建设现代化农业的要求。

鉴于上述国情,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实现2l世纪发展目标的艰巨任务。党中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有助于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开拓新的市场空间,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我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行使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职能的表现。国家实施这些职能,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目标;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从科技园到特色小镇的发展与实践 篇7

一、从杭州湾信息港园区到信息港小镇

2016年1月28日,浙江省级特色小镇第二批创建名单公布,杭州湾信息港升级为省级特色小镇——信息港小镇,萧山区第一个省级特色小镇由此诞生。这个面积3.12平方公里的“互联网+”特色小镇每天都跳跃着精彩的数字。如今,小镇已经集聚各类企业639家,3000人在这里工作、生活,“产、城、人、文”于此处和谐共生。从荒芜之地到创业热土的故事背后,是小镇各方参与者多年的深耕细作与创新引领。信息港小镇升级的基础是杭州湾信息港项目,该项目由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建设。项目西侧与杭州国家级高新区毗邻,东依明星路,南靠中心路,西临五甲河,北接建设三路。一期占地30654平方米(约46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二期规划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

杭州湾信息港园区于2012年底工程竣工,萧山开发区管委会希望可以在机制上有所创新,找到专业化的企业合作托管,基于此,管委会经过比选,最终选择了和浙大网新集团进行合作,由网新长城承担具体的招商和运营管理工作。网新长城团队提出采用“政府主导,企业专业化运营”的模式经营、管理该项目,创新的组织模式让杭州湾信息港迸发出生机与活力,成为萧山产业发展的一张金名片。

网新长城接管信息港以后,从优化产业定位着手,具体实施“五个搭建、一个系统推进”的专业化招商运营。根据产业环境的打造和产业要素的聚集,产业定位从两化融合到智慧经济、移动互联网、智慧健康逐步迭代。“五个搭建”即“空间环境搭建、商务配套环境搭建、政策环境搭建、公共技术平台搭建、服务体系搭建”。就如前面提到的农夫身份,为园区企业的孵化与壮大,提供好土壤、阳光和雨露。

完成“五个搭建”后的“一个系统性推进”就是招商,园区的产业引进以培育和壮大互联网龙头企业为策略。通过1个“基础平台”+X个“智慧谷”的产业发展模式,集聚形成X条互联网+传统经济产业链。目前,信息港已建成六大“互联网+”特色鲜明的智慧谷——中国智慧健康谷(微医集团)、设计谷(数联中国)、移动谷(口袋购物、快货运)、化纤谷(网盛生意宝)、包装谷(猪八戒网、胜达包装)、家居谷(户帮户)。以这六大智慧谷的建设为抓手,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力科技创新驱动,摸索一条能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有一定示范意义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试验田的途径。2016年以来,信息港小镇的税收呈几何倍增长:一季度,税收3500万元;6月底,税收达7000多万;而一个月后的7月份,税收已达1.05亿元。从单季度增加3000万元,到单月增加3000多万元,照这样的速度,今年小镇税收有望突破2亿元。

二、从中国·乌镇互联网产业园到乌镇互联网小镇

乌镇,已经成为江南水乡的一个代名词。这个钟灵毓秀的古镇每天都吸引着全世界的游客一睹她的芳容。无论是景色还是文化,乌镇都有着她独特的美丽,为世人讲着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

千年古镇,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便开始以一个新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面前。2014年,“第一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召开,来自世界近10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人参加了会议,来自政府、国际组织、企业、科技社群和民间社群的互联网领军人物悉数到场。全球对这场盛会的点击量达到几十亿次。2015年,“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召开时,习总书记亲临会场发表主旨演讲。

2015年5月,桐乡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与网新长城达成合作关系,一起着手谋划了乌镇从“一个峰会”到“一个产业”的战略发展,释放大会红利。通过前期3个月的筹划,2015年9月29日,浙江省政府批复同意设立“乌镇互联网创新发展试验区”,将中国乌镇互联网产业园作为试验区的重要载体。然而,中国·乌镇互联网产业并不在乌镇镇上,它位于桐乡市区南侧的经济技术开区内。那如何借助乌镇互联网大会的影响力谋划产业聚集和落地呢?乌镇不再指乌镇,而是“大乌镇”,乌镇已经涂上了新的标签——互联网产业发展的风口、渡口与窗口。

“大乌镇”通过一条乌镇大道将乌镇、桐乡中心城区、桐乡经开区、高桥新区串连起来,因此,“大乌镇”的概念就分为了北区和南区两部分。

“大乌镇”北区主要是以乌镇景区为中心,发展智慧旅游、智慧健康、智慧会务会展、教育培训、智慧金融等产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区的智慧健康产业,习总书记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讲话中提到的乌镇网上医院就坐落于此。2016年6月24-26日,“国际互联网医疗大会暨中国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联盟成立大会”在乌镇盛大召开。会上发布了中国·乌镇智慧健康产业园项目。

“大乌镇”南区即互联网产业的落地点——中国·乌镇互联网产业园。该项目位于桐乡市“一核一带多点”的核心区域,总占地面积约1平方公里,总建设规模达128万平方米。“大乌镇”南区在创建“国家级的乌镇互联网创新发展试验区”和互联网产业集聚区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创造互联网产业改革“先行先试”的环境,成为中国的“互联网特区”。中国·乌镇互联网产业园项目将秉承打造改革创新先行区、互联网产业集聚区、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的理念,提供“通、快、新、优”的互联网环境,引进企业总部、科技孵化器、高校互联网科研院所、产业链型企业等成熟企业为主、初创企业为辅的多种业态,力争使项目成为桐乡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核心平台。

项目采取“一步规划,分步实施”的推进思路,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分为过渡区、先导区和拓展区三个阶段进行开发建设。其中,过渡区由老厂房经过68天奋战改造而成,约1万平方米,目前已有1、2号产业楼及国际会议中心投入使用。2016年9月26日上午,中国·乌镇互联网产业园先导区项目14万平方米正式开工。通过在信息港小镇的实践,中国·乌镇互联网产业园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专业化运营”的方式运作。因此,中国·乌镇互联网产业园成为又一个创新机制的案例。

浙江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浙江省前省长李强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支持桐乡创建国家互联网创新发展试验区”。2015年2月,李强在调研全省信息产业经济发展时指出:“要利用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永久会址落户乌镇的契机,加快发展互联网经济,将乌镇、梦想小镇打造成为浙江信息经济的‘双子座”。2015年9月30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设立“乌镇互联网创新发展试验区”。

三、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

第一,特色小镇需要有明确的产业定位,且有清晰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需要和相关产业规划中倡导的产业相契合,并且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和培育。

第二,特色小镇需要创新的组织机制。由政府主导基础设施和重要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通过政府先期投入来推动小镇建设序幕。以市场运作方法,结合PPP模式建设经营性设施,为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建设和发展提供运营保障。

第三,特色小镇需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浙江的特色小镇得益于前省长李强的力推,而李强调任江苏之后从当地实际出发研究特色小镇,而不是照搬照套浙江的做法。因此,特色小镇绝非套路,若要推广,还需要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

第四,特色小镇成为房企风向标,机遇和挑战并存。特色小镇带来的“产城融合”效应,为房地产开发带来土地增值的良机。然而,房企可以从土地溢价中获利,却难以补齐产业的短板。

那么,面对特色小镇在全国推广的浪潮,我们又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亲历者,我们对自己的定位是“空间的服务商,时间的合伙人”。特色小镇也好,产业园区也罢,我们所能给予企业的,不仅仅是一个办公空间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企业成长,从而培育出标杆项目和特色产业。

上一篇:家乡的象山作文下一篇:寒假过后 初三学生如何备战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