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思路及特色

2024-06-08

教学设计思路及特色(共11篇)

教学设计思路及特色 篇1

设计学专业的活动涵盖面非常广, 包含教学、创作、比赛、摄影、展览和比赛等多个方面, 而设计学专业档案记录的就是师生们各个方面的设计活动, 记录师生活动的载体也多种多样, 设计学专业的档案管理非常繁杂。因此, 科学、合理地管理设计学专业教学档案是很有必要的。

1. 设计学专业教学档案

设计学教学档案是艺术设计单位和设计学工作者在从事艺术设计教学、设计创意和研究等活动中形成的, 包含各种图表、文字、音像等不同形式, 对设计学专业教学和社会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设计学教学档案有别于其他专业的教学档案, 由于设计学专业档案既能看做是教学档案的一部分, 又能当做艺术档案看待, 因而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要完整、真实地呈现设计学教学活动, 对教学活动产生正面价值, 发挥设计专业教学档案的艺术价值, 需要有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

2. 设计学专业教学档案的特点

2.1 广泛性

设计学专业涉及面非常广泛, 包括平面设计、包装设计、品牌创意设计、创意设计、广告设计、品牌设计、画册设计、企业形象整合设计等方面, 都能见到设计的身影, 此外, 创作、演出、展览和交流都是设计学涉及的领域。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追求的提升, 设计的需求将遍布各个领域。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设计需求, 设计专业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这为设计档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2 合理性

设计需要注入较多的理性, 这和艺术品的创造有所区别, 一个人可以凭借瞬间的灵感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品, 但我们绝对不能光有灵感就能设计出好的产品。一个好的产品当然需要一定的灵感, 但更多的是严谨的分析在里面, 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成果。设计者需要将自己的想法合理地表现出来, 而不是纯粹的艺术想象。一个设计产品是合理统筹的结果。设计学教学档案也要遵循设计的特点, 合理组织, 科学统筹。

2.3 特殊性

设计专业教学档案与其他档案不一样, 具有特殊性。在收集方面, 由于一些设计具有原创性和难以重复性, 往往需要现场收集;在整理方面, 由于设计档案涉及的范围比较广, 具有不同的类型和载体, 在归纳整理时要区别对待, 分门别类;在保管方面, 保存工作对于设计教学档案非常重要, 一些设计理念是独一无二的, 如果没有好好保持将不复存在。设计教学档案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它的管理方法与别的科目不一样。

3. 设计学专业教学档案收集整理的原则

设计学专业教学档案的收集要根据设计学档案的特点进行, 要及时收集, 分门别类, 制定科学的收集方法。教学档案的整理要权责分明, 坚持“谁使用、谁保管, 谁经办、谁负责”的原则, 从上到下确立各级职权, 层层负责。教学档案的整理要专门由教务处负责, 统一向档案馆移交。

4. 设计学专业教学档案特色管理的思路和方法

收集设计学教学档案时, 要尽量保证档案材料的完整性, 没有遗漏。整理设计教学档案时, 要充分遵循设计教学的规律和方法。设计教学档案具有一定的联系性, 因此, 在收集整理档案时, 要保证各档案间的有机联系, 为以后的利用提供方便。

设计教学档案材料的整理过程中, 要依据教学管理职能, 以全部档案为对象, 结合档案形成特点, 保持档案之间的有机联系。针对不同的载体和内容, 要分别单独进行立卷, 便于科学管理与开发利用。设计教学档案由大类和属类组成, 对于大类可以进一步分类, 属类可以按照归档范围进行设置。非纸质载体形式的档案, 比如照片、声像或其他形式, 与纸质档案有关系, 因为其形成、反映的内容和作用都可能与纸质档案有关, 可以不单独设置类目, 根据其内容特征, 编号时可以同纸质档案对应分类。由于它们的载体形式与保管要求有特殊要求, 应分开保管, 其他的则没有固定的规定。

对于没有完成设计或教学的教学材料, 应该单独存放整理, 可以在完成之后组卷和归档。对于录像带、光盘、照片等教学档案, 应该单独编排号码, 可以将每一盒作为保管单位, 并按内容分类, 与文字材料有关系的要编互见号。一些比较重要的教学档案应该永久保存, 比如记录和反映本单位教学活动的档案, 对今后的教学研究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其他对教学活动有重要借鉴作用的档案, 或者与本单位今后的发展有重要关系的档案, 也应该长期保存。

5. 设计学专业教学档案收集管理的数字化建设

档案数字化管理可以带来很多便利。设计教学档案要面向现代化, 这是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每个使用者对教学档案的需求不同, 一般的收集管理方法会对教学档案的使用带来不便。随着教学档案的增加, 在使用教学档案的时候, 由于设计学教学档案比较广泛, 搜寻、查找会占用很多时间, 这大大降低了档案的使用效率, 而数字化管理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一些实物档案, 只要动一动就有损毁的危险, 通过数字化建设, 采集教学档案的视频、图片等信息, 可以很好地保存原始档案的完整性。一些数字化管理系统还配备有自动化设备, 如记录档案存储的温度和湿度, 核定档案所在的位置等, 这为档案的保管提供了防护措施。

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条件, 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现代科技, 加强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建设, 结合校园网等局域网, 建立网上信息共享平台, 另外, 还可以根据使用者的需求, 开发个性化的数字系统, 为教学档案的使用提供多层次的服务。

参考文献

[1]裘亚英.艺术教学档案分类与归档范围之我见[J].浙江档案, 1998 (6) :15-16.

[2]邵莉.艺术教学档案的特性与分类[J].福建档案, 2003 (4) :22-23.

[3]李明杰张煜明.档案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J].档案学通讯, 2009 (4) :75-78

教学设计思路及特色 篇2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原州区特色经济林产业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三五”期间,经果林特色产业发展思路、建议及重点建设的内容、保障措施。

[关键词] 特色经济林产业 现状及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 S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5)10-0141-01

近年来,在原州区委、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林业部门依托地方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以自治区林业特色产业政策为契机,以市场为引导、以科技为支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不断加快特色经济林产业基地建设规模,提升产量和质量。特色经济林产业概况

2000年以来,我局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积极培育和发展林业特色产业,形成了以北部清水河流域川塬区为主的枸杞产业带,以西大路和东部黄土丘陵河谷台塬区为主的桃李杏及小杂果产业带。全区现有经果林面积8.5万亩,其中枸杞种植面积2.5万亩,以红梅杏、早酥梨为主的特色小杂果6万亩;油用牡丹、文冠果等木本油料作物在生态移民迁出区示范种植1000亩以上,长势良好。

1.1 枸杞产业

枸杞是我区主要经果林产业,主栽在彭堡、头营、三营、黄铎堡等乡镇,涉及茨农2万余户;已成为宁夏枸杞主产区之一。目前面积2.5万亩,全面采取无公害生产,实现年产优质枸杞干果产量达到390万公斤,总产值达到1.56亿元。培育宁夏正杞红枸杞产业发展有限公司1个,种植面0.5万亩。收入约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左右,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2010年,原州区已取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和《无公害农产品证书》,这为全区枸杞产业标准化建设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2 早酥梨产业

主要集中在河川乡上黄等村,面积0.7万亩,平均亩产量2800kg,早酥梨年平均总产量300万公斤,年总产值达到600万元。

1.3 红梅杏产业

红梅杏个小、味道甜、色泽好、存放时间长、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水果。主要集中在河川乡上黄、黄河村;头营镇徐河、马园村;彭堡、中河、官厅、寨科等乡镇,面积近10000亩,种植方式多以农户散种为主。集中连片约为4000亩,其中红梅杏挂果面积约为2000亩,平均亩产量2240kg,年总产量达到450万公斤,年总产值达到2600万元。经果林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在枸杞基地建设上,无公害生产控制力量有限,枸杞采摘、烘干基础配套设备条件有限。

2.2 早酥梨、红梅杏晚霜冻危害严重,限制了产业化发展。早春晚霜冻频繁发生。极大挫伤农民的积极性,造成果农对果园管理不够,使早酥梨、红梅杏等小杂果产业发展缓慢。经果林产业发展规划及建议

3.1 “十三五”期间,经果林特色产业发展思路

坚持“生态立区、产业富区”的发展理念,以保护和生态建设为前提,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创新机制,推进经济林产业提质增效,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强化技术服务,推行病虫害统防统治;建设科技示范点,示范户,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好枸杞和小杂果“两大林业产业基地”;大力推广优新经济林树种,逐步更新枸杞品种;培育壮大林业优势特色产业,构建我区林业产业体系,提升产业水平;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原州作出积极贡献。

3.2 “十三五”期间,经果林特色产业发展建议

3.2.1加大林业特色产业扶持政策,市区两级整合资金对枸杞栽植进行补贴,地方资金每亩再补助200元,重点扶持龙头企业,以带动原州区枸杞特色产业发展壮大。

3.2.2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对枸杞集中产区新建烘干温室,并给予相应补贴,建议每处补助15万元。

3.2.3鼓励扶持红梅杏、牡丹等其它林业特色产业发展,给予一定资金支持。

3.2.4增加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大力推进农村农业经营管理实用人才、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管理者的经营水平。

3.2.5完善市场体系建设,促进林果产品市场流通。建设重点

4.1 特色经济林

发展特色经济林1万亩,其中:彭堡镇种植枸杞0.05万亩,头营镇种植枸杞0.2万亩,三营镇种植枸杞0.15万亩,黄铎堡镇种植枸杞0.1万亩,河川乡种植红梅杏0.2万亩,古树林场种植红梅杏0.1万亩,马渠林场种植红梅杏0.2万亩。

4.2 重点推广油用牡丹、苦水玫瑰、文冠果等经济林树种

发展木本油料产业2.8万亩,建成油用牡丹基地1.7万亩,文冠果基地1.1万亩;培育木本油料种苗0.15万亩,其中培育油用牡丹种苗0.1万亩,文冠果种苗0.05万亩。科技推广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普及标准化、设施生产技术推广应用。加大在职技术人员新技术培训力度,鼓励技术骨干学习深造、异地交流学习,吸收新知识、新技术,加强技术交流。同时,不断强化新型农民技术培训。保障措施

6.1 科学规划

经过充分的调查论证,科学布局,改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原州区经济林产业发展中长期发展规划。

6.2 科技创新

加强科技创新与推广,大力推广普及标准化、设施生产技术,突出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集成示范和推广应用,努力提高特色产业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水平,增强科技支撑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

6.3 加大绿色有机生产,保障市场畅销

积极提倡统防统治,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应用,科学施肥,大力生产绿色、有机产品,加强市场调节管理,进一步完善农村信息化建设,促进优势特色林果产品的市场流通。逐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将特色林果产业建设与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紧密结合起来,建设内容丰富多样的特色观光林果庄园、农家乐、休闲垂钓中心、民俗观光村等。

参考文献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段俊平撰写的《商南县特色经济林产业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创新思路破难题 特色服务树品牌 篇3

村级信用联盟模式,农民贷款无抵押

“万张乡陈楼村全村村民有650户,但养殖户就有20多户,主要养殖鸡、鸭、牛和猪,每户年纯收入都能在6万元以上;运输户有25户,主要是挖掘机、自卸车、运输配货车等,平均年利润在15万元左右;另外还有5家手套加工工厂,每家大约有30台加工机器,年利润在8万元左右;木材加工和装修1户,年收入在30万元左右;建筑承包户30户,年收入在30万元以上。另外还有超市、服装商店13户……。”万张乡陈楼村村委书记如数家珍的介绍村里的主要产业。

“我们村能发展这么好,还多亏了多年来信用社支持和帮助。这不,7月份,信用社又在我村组建了村级信用联盟,村民不需要提供抵押,就能获得贷款。有61户申请了评定,46户合格的,核发了46个贷款证,发放贷款420万元。”

“为组建信用联盟,信用社可是没少下功夫!”陈楼村的村民说。为普及村级信用联盟,针对农村的生产特点,嘉祥县农村信用联社组织客户经理利用晚上时间,分组深入农户家中讲解村级农户信用联盟的优点,宣讲成立农户信用联盟,不需要提供抵押,就能获得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支持。

信用联盟模式,破解农户贷款难题

嘉祥联社依靠村两委,成立村级信用联盟初评小组,小组由7-11人组成,包括信用社员工、党员代表、专业户代表、群众代表,逐户对农民的思想品德、发展生产的能力进行评价,在逐家入户调查的基础上,对农户家庭的财产进行合理的估价,根据每户的家庭情况、经营项目、管理能力及资金实力独立核定贷款额度。信用评定小组不由信用社单方面制定,也不由村两委包办,而是由村两委、信用社协商制定,群众代表由村民选举产生。

为让联盟成员享受到方便的金融服务。嘉祥县农信联社引导农户在村级大联盟的前提下,自愿组成联户联保小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了解情况,通过缴纳贷款风险保证金,提供相互担保的方式,大大降低会员了融资门槛。嘉祥联社安排人员携带照相机、复印机、打印机、合同等入村,与联盟小组全体成员共同签订联户联保合同。核发贷款证后,双人将贷款证亲自送到农户家中。农户凭贷款证、身份证就可到信用社网点柜台办理贷款,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随用随带,无需抵押,有效满足农户用信需求,实现了零售业务的批发办理,大大提高了放贷效率,有效帮助了当地农户发家致富。

信用联盟会员可享受贷款优先、利率优惠、额度增加等优惠政策,授信额度根据资金需求情况一次核定,贷款利率较其他同类贷款优惠10%-30%,贷款手续更加方便,足不出村就可办理,受到了当地农户的热烈欢迎。“原来办理贷款,需要找担保人,还要承担连带担保责任,总有一种心理上的负担。通过组建信用联盟,可以免除贷款担保。” 陈楼村的村民说。

信用评定模式,建立健全信贷支农营销网络

该农信联社制定了三年信用评定全覆盖实施方案,确定今年年底完成全县70%村庄的信用评定工作,2013年完成剩余30%全县村庄的信用评定,在2013年底实现信用评定的全覆盖,让有资金需求、符合条件的农户都能获得信贷支持。

对参与信用评定的农户,送贷上门,所有贷款程序、贷款手续均在村内办理,减少农户往返信用社的奔波之苦。同时,对评为信用户的农户核发贷款证,“一次核定、总额控制、周转使用、随用随贷”,向支取自己的存款一样方便快捷。

移植支农经验,破解商户、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嘉祥农信联社将在支农工作中探索出的经验,成功移植到中小企业和专业市场商户领域。商户联盟重点对地理位置比较集中的专业市场、高薪阶层、个体工商户等提供贷款支持。由申请贷款的商户成立大联盟下的小联保体,相互提供担保,共同享受贷款优惠政策。如果贷款出现逾期,形成不良贷款,取消所有商户的利率优惠政策,并由其他商户履行担保职责。

中小企业资金使用频、周转快,且缺乏有效的抵质押物,在其他专业银行很难获得贷款。为破解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该农信联社充分发挥信用社机制灵活的特长,集中力量加大对民营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主动充当中小企业的“孵化器”和“助推器”。该联社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对接,对全县所有中小企业进行调查摸清、按照所属行业、地理位置、注册资金、负责人情况等建立档案,积极引导同行业和相近行业的中小企业形成行业优势,按照成熟一个、组建一个的原则,组建企业联盟。在组建联盟体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中小企业抵押物有限、贷款风险高、管理成本大、融资难、担保难的实际,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积极扩大抵押担保范围,并在利率上给予一定幅度的优惠,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教学设计思路及特色 篇4

关键词:甘肃,特色经济,思路

一、区域特色经济的内涵

区域特色经济是一个具有空间差异性的经济体系,在这个系统里,特色经济的各个组成部分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的整体。这个体系的形成,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以特色产品为核心

如果没有一批名优和拳头产品,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是难以想象的。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没有名牌品牌的商品必然受到冷落,也说明没有特色。特色经济表现在物质形态上,就是产品的“名、特、优、新”,并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更新换代,实现产品的系列化,最终形成各种各样的名牌产品特色,以满足某种独特的、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这种特色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特色经济的体现是靠特色产品来体现的,检验特色经济的综合效益,也要看特色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因此发展特色经济,首先就是要有特色产品。

2、以特色产业为依托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特色产品要形成巨大的经济优势,必须以产业集聚为基础,以实现产业化为前提,依托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开发,以市场为导向,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形成独具优势的区域化产业群体,进而形成规模经济,以增强价格、成本及价格、成本之外的非价格竞争力。因此特色经济一方面具有调整地区产业结构的功能,另一方面还能够在区域内部实现有效的资源组合,不单形成特色产品生产的产业化,而且要形成一个有协调的、强力的产业链,一个有利于特色产业生长的经济生态体系和社会环境系统。

3、以特色资源为基础

特色资源是指一定时期内特定地域能够产生特殊经济价值的独特自然和人文环境因素与条件,其包括特色自然资源和特色人文资源。其中特色自然资源是特色人文资源的物质基础,体现着物质决定意识的辩证关系。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条件的有机结合,为特色的生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倘若没有丰富悠久的民族文化,山水也会没了灵气和韵味,经济也难于繁荣兴旺。

二、甘肃发展特色经济的现实意义

区域特色经济是一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依据本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特有的现实基础、资源条件和生产力水平,能最大限度地扩张经济总量,经济效益显著,能确保具有鲜明区域特点的经济结构。这对于促进甘肃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无比重要的现实意义。

1、甘肃发展特色经济不仅符合“耗散

结构理论”的基本原理,也是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及产业分工的必然选择,在当今国际国内开放的市场体系框架内,惟有各子系统 (区域经济) 的不平衡,才一能实现大系统 (宏观经济) 的平衡。

2、甘肃发展特色经济能够更好的满

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差异性、多样性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特色经济能够迅速地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并能立足本地在资源和技术等方面的特有优势条件,提供相应的富有差异性和多样性的产品,及时地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市场而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具有差别优势,形成自然垄断,获取较丰厚的利益。

3、甘肃发展特色经济符合李嘉图比

较优势学说,充分发挥本地区的比较优势,从而有效地克服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弊病,推动甘肃地区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和优化升级。

三、甘肃发展特色经济的具体思路

1、明确区域定位,制定优先发展特色经济的规划

区域定位是欠发达地区发展特色经济的关键。准确的定位,不仅能明确地区的优势和特色,同时选准发展的突破口和重点方向,把特色经济转化为一个地区的优势产业,并制定一个地区统一的发展规划,从而实现其跨越式发展。在区域定位的过程中,我们要认真分析本地区的比较优势,审时度势,及时把握区外经济环境变化及趋势,适时调整自己的产业定位,强化区际间经济的关联性和互补性,实现产业结构均衡化;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安排好甘肃特色资源开发和特色产业发展的总体顺序。甘肃地区拥有许多有特色的资源条件,如果把这些特色充分发挥出来,那么甘肃地区的特色产品在市场的激烈竞争过程中就有一席之地。

2、培育地区特色产业,促进地区特色经济快速发展

甘肃地区培育地区特色产业,首先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市场需求来引导甘肃特色产业的开发,坚持适销对路的原则,适应国内外统一开放的市场,满足消费的需求,争取培育出有品牌的特色产品;其次,要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提高地区特色产业的竞争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不但要守住现有的特色,更要突出创新能力。在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抓住历史机遇,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抢占竞争的制高点,并将传统特有的工艺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有机结合,提高地区特色产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同时要加大新产品开发资金的投入,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来开发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具有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产品,争创名优品牌,增加特色产品市场竞争力;

3、构建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群

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是区域特色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品是发展地区特色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甘肃地区应从“特”处为切入点,把构建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群作为地区发展特色经济的重要任务和关键环节来抓。它的具体内容如下: (1) 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选择特色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区域产业结构的核心,它决定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对其它产业部门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只要正确选择主导产业,地区的竞争力就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因此我们在选择主导产业时要坚持以下原则:要根据产业结构演化规律、主导产业的特点及本地区的瓶颈因素,并按照一定的准则来选择主导产业。二要认识地区优势、把握优势和发展优势,根据地区的优势来选择相应的主导产业,突出特色和个性,创造效益。三要具有前瞻性、动态观,要着眼于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及趋势,随着技术进步和时间推移,主导产业就要被调整或替代。 (2) 以特色主导产业为核心,形成地区特色产业群。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和世界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一国或一地区的经济增长往往是有数个主导产业部门的高度发展带动起来的。

4、加强政府调控和扶持,为地区特色产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特色经济,培育和扶持支柱产业,虽然企业是经济的主体,但是政府的调控和扶持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应尽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办事效率,改进经济管理方法,建立服务保障体系,加大扶持力度,营造特色产业良好的发展环境。第一,要加强做好地区特色产业规划和协调工作,进行空间上的合理布局,消除地区壁垒,加强区域间的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第二,要加大在产业政策、资金、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第三,要充分发挥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健全全行业市场监测预测体系,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和质量技术监督体系等。

5、加大对外开放程度,实施特色经济走出去的战略

甘肃应该加大开放力度,提高地区特色产业的外向度。现代经济发展的世界性、相关性和互补性决定了任何国家和地区都必须走开放带动战略。开放不仅为地区带来了挑战,但更多的是为地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因此,甘肃首先要树立全方位对外开放的竞争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不断提高经济主体的素质和发展水平,增强竞争力,深化对外经济联合。第二,应以特色产业为重点,开放投资领域,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大力吸引国内外资金,吸纳先进技术和管理,促进地区特色产业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的提高。第三,应鼓励地区特色企业大胆“走出去”,充分利用国外的资源和市场,带动特色产品的出口和比较优势的发挥。

6、以绿色产业为重点,实施甘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甘肃本身生态环境很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发展特色经济,要以绿色产业为重点,实现特色产业结构整体的无污染,达到有利于人类健康消费的标准,为甘肃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利条件,依托并强化生态环境质量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有利因素,适应人类对绿色消费时尚和安全需要,重点发展绿色产业,把产业绿色化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经济发展的灵魂;发展特色经济,在本质上应充分展示甘肃特定生态环境及资源配置的内涵,遵循其要求,发展特色经济本身应当是可持续的。

参考文献

[1]、杨强:《西部地区优势产业的选择与区域的协调发展》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004年第4期。

教学设计思路及特色 篇5

关键词:思路;产业;特色;原则

在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地区差异化发展的思路逐步成为新增长点的主导的形势下,云南的产业结构调整不仅跟进了全国调整的步伐,也在结合省情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发展模式。其中的生物制药、花卉、绿色食品、民族文化旅游等行业在速度、效益以及前景方面都很突出,是我省未来发展的重点。这些行业之间有一个联系的纽带,那就是云南的生态资源和环境优势,从产业角度来说,这一优势的意义体现在它的影响遍及第一、二、三产业部门,它使产业及产业群的发展在思路、模式上都改变方向,并且对产业一体化的促进以及升级具有先导意义。

虽然纵向比较来看云南省在生态资源和环境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在质量、服务和工艺流程上取得了突破,但横向比较时则不可避免地显现出一些被动跟随的不足,核心科技含量以及发展思路的前瞻性还处在初级水平。不过,初步的发展已为将来进一步的产业升级做出了可喜的探索,并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经验。从长远来看,生态产业对于云南不仅具有现实经济价值,更是云南参与世界分工和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对特色产业的认识不仅要立足现实,更要在把握全球产业发展和动向的基础上,做充足的预见和长远的规划。

一、特色产业的模式原则

(一)资源利用原则

云南的特色产业中有很多与生物、生态环境密切相关,长远的发展目标应该是在高科技和先进文化水平基础上对生态资源和环境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现代化产业,对生态环境的价值评估是全面和充分的,它包括对生物体本身价值的衡量:现实的有用性;稀缺性所具有的研究价值和经济开发价值;对物种基因多样化及生态进化和演变的贡献。它还包括生物体对环境的贡献:对其他生物的贡献和影响,包括食物链关系及生物群落之间的竞争和共生所产生的影响;对生物以外环境的贡献和影响,包括对气候、土壤、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的作用。所以,以科学长远的眼光看,云南的生态资源价值将远远超过单纯的农作物、林木和副产品资源的价值。而传统的资源利用及生产,获得了有用性,但更多的价值却失去了。云南在现有技术和生产力还不能充分利用这些价值的情况下,最有利可图的经营方法之一,就是对资源进行较完善的保护,这和企业牺牲当前利润以获得高预期利润的经营策略是相似的。

(二)特色产业的市场原则

先进而科学的产业发展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利用应该是全面的、综合的。在这些基础上,它的商品及劳动的生产也就相应地呈现多样化特性,就直接的产品而言,可以开发出以前未能利用的物种或正在利用的物种的更多功能,丰富商品市场,就劳务而言,以旅游为例,可以发展多种形式:为了促进人与自然的融洽和谐可以发展生态旅游;为了满足人们认识大自然,增广见识的需求,可以利用云南丰富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生态与人文景观优势发展探险性、考察性旅游,同时带动户外装备及安全设备的消费;为了满足人们增强身心健康的需求,可以发展拓展训练。消费在整个产业链中处于未端的位置,如果新的消费发展起来,它就会带动一系列相关的直接和间接供给,只要这种消费在上升,就能说明,按照资本流动规律,它能提供更好的效益,相应地增加收入和就业。

(三)特色产业的消费原则

有生态规律意识的消费会以生态环境的健康、人体的健康及生活方式的健康为追求生活质量的目标,生活质量提高的过程也就是获得更多生态知识,培养绿色消费习惯,抵制反生态消费的过程。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者对于污染、有害制品、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敏感度增强,关心周围的生态问题。油烟机的家庭化、普及化就可以说明消费者对油烟危害认识的增强,随着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消费者共识增强,就会形成一定的力量来抵制周围油烟污染问题。在企业内,企业职工是企业废气、废水、废渣的第一受害者,当他们对此敏感性增强时,就可能成为一支抵制生产污染的首要力量。云南粗放式生产严重,传统生产方式下的消费也有很大的不合理性,发展生态产业,并向主导产业方向推进,使消费者受到“启发”,这是对不合理消费行为进行矫正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发展思路的意义

(一)优劣势的相对性

对特色产业科学先进的发展观方面的指引从短期和现实的角度看至少可以避免以下劣势:第一,生态优势取代资源“优”势,发挥了生物多样性的真优势,避免了数量少的真劣势,并弱化了资源、原材料和市场不景气的消极作用;第二,避免了跟随发达地区搞工业化的被动,获得率先发展新兴生态产业的主动权,只有取得主动,才能加强相对竞争力,避免持续落后造成的负担;第三,避免了地理位置和地形造成交通不便,缺乏联系的劣势,发挥产业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优势。传统的铁路、公路、内河航运虽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并不能改变云南山地多,工程设计复杂,建造成本高、收益小、风险大的根本劣势。而生态产业的高技术起点形成的高附加值贸易流动模式,将使价值高、体积小、功能强的产品成为主体,适合于航空运输业,电子通讯及远程控制的发展。从贸易运输方式上进行彻底的创新,改变交通的先天劣势。而且,基于现代化水平上的联络及贸易方式,本身相对于传统的方式就具有优越性。

(二)跨区域意义

云南发展生态产业,不仅是云南省的事情,由于生態问题有跨地域性、跨国界性、甚至全球性,所以,云南生态产业的意义和影响将超越省界甚至国界。就国内方面来说,云南地处珠江和金沙江上游,珠江中下游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上游生态环境的健康和完整是珠江流域正常生产生活的前提,也是下游经济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金沙江位于长江上游,河道曲折,河床狭窄,水流量大,生态环境的破坏容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长江中下游由于生态恶化,蓄洪能力下降而成为洪水危害严重的地区,上游生态建设有利于减轻水患,而且为中下游的保护和治理创造了条件。就国际方面来说,云南是一个边疆省,与越南、老挝等南亚国家相连,生态问题的国际性,生态产业的重要性,在湄公河流域开发问题上很典型,云南处于湄公河上游,湄公河流经中、缅、老、泰、柬、越六国,上游的水土流失,势必造成下游泥沙沉积,河床升高,畜水调节能力下降,成为洪灾的主要根源,并且直接危害水利设施,而云南的地形又以山地为主,斜坡面积大,坡度大,地表层结构破碎,植被对水土保持的作用尤其重要。而这些植被又是几百万年稳定的地壳运动和气候条件形成的复杂生态体系,人为因素很容易改变和破坏生态结构,打乱生物链,造成植被破坏,进而加剧水土流失,使湄公河生态问题成为多国关注的热点。另外,上游的大气、土地、水体污染会由河流作为载体传递到下游,造成下游环境危害和明显的经济损失,引起国际性的问题。而根除这些问题,并使它们与共同的经济目标一致,只能走生态产业道路。

三、特色产业发展路径展望

环境保护的认知在世界范围内已得到全面渗透和提升,从层次、强度、学科属性各方面都在迅速发展,成为无可比拟的一个热点。在20世纪80年代,生物工程还处在探索的初始阶段,经济学界也只是预测生物产业是未来的产业之一,而现在,对基因的研究已在许多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开展起来,基因技术的强大力量甚至在克隆试验刚刚成功时,就引起国际的关注,并迫使各国迅速采取控制措施。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说明,生态产业的兴起,可能比计算机革命更有突发性,特别是生物技术本身有计算机支持。所以,生态产业的实现速度加快是必然的,它的提前实现可能超越生物工程学家和经济学家的预测,并且,比较起过去的三次产业革命来说,发展中国家实现生态主导产业的资源优势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因此,云南有可能在生态化方面在国际上也取得领先,建立起世界范围内的首批“生物谷”。云南生态主导产业,就可能成为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一个先例。云南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有别于传统增长的新经济目标,则更加能够引起国际的兴趣和注意,即使从最功利的投资角度来说也会具备明显的短期效应,而发展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的,则是短期结果所带来的短视风险。

教学设计思路及特色 篇6

目标明确,模块设计,保障培训实施效果

为了提高项目的实施效果,项目团队为培训活动制订了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并通过模块化的设计有序推进,有效地保障了培训活动取得实效。本次培训活动的总体目标是:以体育特色活动设计、体育特色活动实施、体育特色活动展示与评价为基本内容,推动“一校一品”体育特色活动设计与实施;通过“特色挖掘”、“特色提炼”、“观摩学习”及“经验分享”四个阶段,提升体育教师体育特色活动设计、实施与评价能力。在此基础上,为了保障培训活动的顺利实施,找准突破口和落脚点,项目团队将总体目标细化为3个方面的具体目标予以落实:一是了解体育特色活动的内涵、价值、意义和在学校体育文化中的地位;二是掌握体育特色活动设计、组织、实施的基本方法和策略;三是通过“特色挖掘”、“特色提炼”、“观摩学习”、“经验分享”四个阶段,提升特色活动设计、组织实施能力及评价能力。

在目标的统领下,项目团队立足师德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体育特色活动的内涵与形式、特色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三个维度,设计了相应的三个模块内容:一是体育教师的专业修养、体育活动及体育特色活动的价值研究;二是课程标准下体育活动的特点,体育活动的特色提炼及特色活动设计;三是体育特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同时,对于参训的所有学员,项目团队要求每个教师要完成一份“体育特色活动设计方案”,完成一篇体育特色活动相关的研究报告或论文(效果通过学生呈现);并要求以四人小组进行特色活动设计的组织形式、实施策略、评价方案及活动效果的研究和分析,最终形成报告。

传承文化,特色鲜明,形成典型示范效应

近几年,香山小学立足对民族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育教育教学资源。在各项创新成果中,尤其以“八旗龙旗阵”为代表,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旗营文化”,从内容与形式上都做到了使学生乐于参与,从体育目标上实现了使学生体魄强健,从文化传承上帮助学生体验先人对和平的追求。

作为本次观摩和研讨的主要内容之一,香山小学司常水校长指出:“学校把该阵法作为学生锻炼身体的运动项目,一是为了传承,二是为了健体强身。在阵法的演练过程中,运动量适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协调性、合作性、整体性、大局观等均可得到有效训练,且符合体育课程标准的理念,能够体现体育课程的价值。”

香山小学民族体育校本课程总设计编导、特级教师关槐秀老师对香山小学的成绩也给予了高度肯定:“通过‘八旗龙旗阵’活动的开展,能够让学生了解历史文化知识,并获得身体的锻炼,达到健体育心的目的,这是香山小学挖掘传统文化并进行创新与发展的成果,也是把学校体育教育融入到学校素质教育当中的一种体现。”

在本次观摩与展示中,观摩教师对于 “八旗龙旗阵”的教育、锻炼价值等给予了肯定:“阵法演变气势恢宏,队形变化新颖独特,学生积极主动,富有激情”;“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强,能够有效培养团队意识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能让学生了解历史文化,同时又有一定的运动量和运动负荷,锻炼效果显著”等等。从参训学员的反馈来看,大家普遍认可“八旗龙旗阵”的教育价值和锻炼价值,能够从观摩中获得启发,对于自身能力的提高和思路拓展具有良好的效果。

专家引领,交流共享,拓展思路实现提高

正如关槐秀老师所说,“学校体育教育在于改革,改革在于创新,创新在于学习”,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学院的“一校一品”体育特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培训项目,通过现场观摩与培训相结合、专家讲座与互动交流相结合、参训学员与学校校长和学校教师交流相结合,有效地为一线优秀体育教师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开阔视野、拓展思维的学习与发展平台。

在观摩与研讨活动中,关槐秀老师作了题为“‘一校一品’体育特色活动与实施策略”的讲座。从师德教育出发,以香山小学针对学校作为满族学校的背景及现状进行分析、开发特色活动为例,立足活动设计的原则、思路的创编、运动量的控制、器材的开发运用、活动安全的保证等不同方面, 对特色体育活动的设计和创编进行了全面地指导。

在活动中,关槐秀老师特别强调了活动设计的原则问题,她指出“体育活动设计要具备的‘五个观’”,即:1.要有价值观。一是要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参与;二是所包含的知识与技能要全面;2.要有文化观。体育属于文化范畴,开发的内容应该包含一定的文化,而这又决定于体育教师的科学素质和人文修养;3.要有生态观。体育活动的内容设计应关注不同地域、民族的特色,注重对来源于当地的生活、生产劳动中总结出的身体练习的挖掘;4.要有实施观。开发的内容,要考虑到师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以及可接受度; 5.要有政策观,即内容的开发要符合当前课程开发的理念。

讲座内容从设计理论到实践操作,从具体问题到解决方案,为参训学员厘清了思路也提供了方法;而参训学员也抓住与专家“零距离”接触的机会,针对实际教学与活动中的困惑进行了积极提问,充分体现出本次培训活动真正做到了“接地气”, 切实帮助参训体育教师拓展思路、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了参训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素养的提升。

发展特色农机的新思路 篇7

1 立足清原县情, 积极探索农机发展新思路

清原县“山是大头, 林是主体”, 但“九五”以前, 林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农业以粮油作物种植为主, 农机工作的重点主要围绕粮油作物种植机械化来开展。1997年以来, 县委和县政府明确提出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山区特色经济”及“五业并举”, 立足生态建设的富民强县战略目标。为此, 农机工作必须主动顺应农业结构和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化, 实现重心转变, 更好地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和效益农业迈进, 进一步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 才能更好地服务全县农业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清原县农机服务推广站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来推进农机工作, 努力做到“农业结构调整到哪里, 农机服务就延伸到哪里”。与此同时,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 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农村农业生产劳动力短缺现象日益严重, 广大农民对推广农业机械替代人工劳作的需求日益增长。针对这种情况, 推广站认真学习中央1号文件精神, 牢牢把握各级财政加大对农业农村扶持力度的大好机遇, 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为契机, 紧密结合清原县县情, 明确提出“发展大农机、服务大农业、促进大发展”的农机工作思路, 把农机工作摆在农业农村发展的大局中去谋划。坚持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 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 以抓好农机田间常规作业为基础, 以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为重点, 加速科技创新, 大力推行“农机服务特色产业”, 实现农田作业主要环节机械化向农业生产全过程机械化转变, 实现粮食作物机械化为主向经济作物机械化为主转变, 实现种植业机械化向农产品加工及畜牧业机械化转变, 积极探索山区农机化的有效实践模式。

2 围绕资源特色, 加速推进农机科技创新

先进适用的机械和科技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前提和基础。清原县以山区坡地为主, 粮油种植机械化发展与平原地区有很大差异。尤其是伴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 以“山区特色经济”为主的高效经济作物占据农业主导地位, 农业重心向特色经济转变。拓展农机服务领域, 就必须因地制宜地引进、研发农机新机具、新技术。为此, 农机推广站一方面针对山区经济作物种植的构成特点和当地传统种植习惯, 积极研制适用机械, 自行研制了4QYS-600C型液压翻转起苗机。该机经济适用, 方便灵活, 且效率是人工的20倍, 直接可为农民节约成本150元/0.067 hm2;另一方面围绕特色主导经济作物, 积极引进研发先进适用新机具和新技术。如, 食用菌生产是清原县最具优势的经济作物, 农机部门把实现食用菌机械化和提高食用菌产出效益作为特色农机开发的首要任务。围绕食用菌生产全程机械化, 自行研制木屑机、装袋机、粉碎机。2008年初, 积极借鉴现有食用菌机械化技术, 进行改进完善菌料蒸、拌技术;改进制作无锈常压灭菌炉、新型菌料搅拌机, 为食用菌生产解决了原料短缺, 菌种人工粉碎不均匀、易感染和装袋均匀一致的问题, 新一代无锈常压灭菌炉、新型菌料搅拌机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一系列新机具、新技术的成功开发, 为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进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突出节本增效, 狠抓新型农机技术和机具的推广

农业机械化的关键之一是农业机械科技的推广和应用。近年来, 随着“三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农民收入不断增长, 以及一系列先进适用新机具、新技术的成功研制, 为清原县推广农机新机具、新技术, 推进农业机械化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清原农机推广站牢牢把握这一有利时机, 通过宣传引导、示范带动和龙头推进, 大力推广农机新机具和新技术

3.1 抓宣传引导, 提高使用农机的积极性

一方面, 通过组织现场会、演示会、“送农机科技下乡”等活动形式, 深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 到田间地头对农民开展面对面、零距离的宣传培训, 让农民直接感受机械化的优势。另一方面, 充分利用媒体、宣传册、宣传板等各种形式, 广泛深入地宣传县农业机械化的先进典型, 让广大农民在比较中认识机械化节本增收的明显优势, 进一步增强农机意识, 不断提高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自觉性。

3.2 立足以点带面, 抓农机示范基地建设

围绕保护性耕作, 通过建立示范基地, 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 在英额门镇丁家街村建立了机械化管理示范基地, 通过应用保护性耕作播种施肥镐、各种播种施肥机等一系列新机具和新技术, 对示范基地进行对比实验。在示范区的带动下, 非示范区农民纷纷购买相关机械。目前, 全县保护性耕作播种面积达4 000 hm2。此外, 还引进了玉米联合收割机等, 以点带面、示范带动, 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3.3 围绕龙头带动, 抓农机项目建设

农机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强, 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 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中坚力量。因此, 农机部门把服务大农业作为突破口, 加大争取力度, 围绕做大做强农机龙头企业, 积极开展农机项目建设。如通过农机部门的申报争取, 云帆农机机械厂建设项目被列为市级农机补贴项目, 争取资金12万元, 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也极大地推动了保护性耕作工作任务的落实。通过组织农业有关部门对试验田进行对比测产, 实施保护性耕作, 玉米增产效果明显, 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4 创新体制机制, 不断提高农机服务水平

教学设计思路及特色 篇8

在当前激烈竞争的医疗环境中, 中医屡遭种种言论攻击, 中医处于弱势甚至是“不堪”的地步, 中医及中医人、中医科、中医院的生存受到了威胁, 发展受到了制约。“外因是条件, 内因是关键”, 研究中医现状的原因, 不是“中医”出了问题, 而是“中医人”的问题—中医人没有把中医的精华充分体现出来, 没有突出“中医特色”。继承中医精华, 发扬中医优势, 突显“中医特色”成为中医人、中医院的根本生命线。

关于“中医特色”, 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指针炙、药浴、足疗、蜡疗等“特殊”的外治法或非药物疗法。然而, 这些仅是中医防治病证的具体的某些“术”而已。如果将中医特色等同于这些“术”, 那中医的整体观、辨证论治哪里去了?明确“中医特色”的内涵是在临床实践中体现中医特色的必要前提, 因此, 有必要对“中医特色”的概念正本清源。

根据中医学的特点, 中医特色首先体现在辨治理念的整体性、辨证方法的统一性, 其次体现在治疗方案的个体化, 再次是治疗方式的多样性。下面, 就中医特色的内涵、形式及其思路方法作一论述。

1 中医特色的内涵

1.1“天人相应”、“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的精髓, 是辨证论治的指导原则

“天人相应”是中医学整体观的基本内容。“天”泛指整个世界;应, 有应合、符合之义, 如《易·乾卦》云:“同声相应”。“天人相应”理论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 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 机体相应地发生着生理或病理上的反应, 故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天人相应”理论把天、地、人统一起来, 把人作为天地的一个子系统, 强调人与天适应。《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曰:“天地合气, 命之曰人。”认为人是由天地阴阳之精气交感聚合而成。人与自然的统一性是通过气的中介作用实现的。通过气的中介作用, 人与天相通, 与宇宙万物相应。《伤寒杂病论》序言云:“天布五行, 以运万类;人禀五常, 以有五脏;经络府俞, 阴阳会通”。天地、日月、昼夜、季节、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影响都凭借着气的中介作用而实现。临床上, 必须结合不同时间、空间的自然特性, 以及不同人的体质特性 (包括心理社会因素) , 针对不同时空状态下的不同个体, 将气象因素与体质因素对病证的影响纳入诊疗思辨过程中。

“阴阳五行”是中医学认识和解释万物变化的哲学工具。用“阴阳学说”说明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这两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五行学说”将阴阳学说细化, 用五行的生克制化理论说明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达到相对稳态的机制。

“脏腑经络”、“五运六气”、“气血津精”等中医理论是“天人相应”、“阴阳五行”理论在人体生理病理的具体应用。临床上, 需要应用这些理论, 根据“天” (不同时、空的气象因素) 、“人” (不同个体的体质因素) 、“病” (特殊的表现特征及其病变过程) 、“证候” (不同疾病阶段的不同表现) 的不同, 综合辨析当前的病性、病位, 分清每一单证的主次、程度及相互关系, 对证施治。所以, “天人相应”、“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的精髓, 是辨证论治的指导原则。

1.2 循证医学是证实中医实力并不断完善中医辨治理论应当遵循的重要方法

循证医学 (Evidence Based Medicine, EBM) 是近10年来发展较快的新型临床方法学, 其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并已得到世界范围内临床学家实践的认可。循证医学不直接研究具体的疾病, 而是一套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思路和方法, 抛开医学基本原理的探讨, 淡化医学本身的学科归属, 对各种医学理论不做评价、改造或排斥, 仅着眼于临床疗效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对于一些虽然不能纳入现代科学体系的医学理论, 不能用现代科学知识解释其机理的疗法和药物, 但临床确能行之有效也承认其应用价值[1]。EBM提倡的这种方法恰合中医学的特点, 适用于中医学的研究, 关键是要在大量真实数据基础上运用EBM的方法来证明因与果的相关性, 如临床疗效研究, 则疾病与治疗方法是因, 疗效是果, 当然, 疾病诊断及疗效判定须采用国际公认的统一标准。如此, 中医的实力 (实效) 就能够被世人所认可, 中医的地位就能够得到提升。

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的, 中医也不例外。我们在继承传统中医, 汲取和应用中医精华, 证实中医实效的同时, 还需要遵循“循证医学”的方法, 在理论体系、辨治方法等方面不断完善, 使辨治论治以充足的客观事实为依据, 思路严密、严谨, 具有普遍实用性和推广价值。这需要我们回归经典, 去伪存真, 结合临床实际, 总结和提练实用有效的辨治方法, 更好地指导临床。

1.3 证候要素辨证法符合循证医学方法, 是诸多辨证方法的核心, 便于临床推广应用

王永炎院士提出证候研究应首先继承“以象为素, 以素为候, 以候为证”的理念[2], 建立以“证候要素, 应证组合”为核心的多维多阶辨证体系[3]。这一论断已成为证候规范化研究的重要指导思想[4]。证候要素即代表病性、病位的证的基本要素, 即单一的证。证候要素辨证法在是全面收集临床资料 (包括气象、体质、疾病、证候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的前提下, 将相同属性征象归类于同一属性的证候要素 (以象为素) , 通过辨别不同证候要素间的不同关联, 辨析证候要素之间的转化关系 (以素为候) , 从而得出辨证结论 (以候为证) 。该辨证方法强调辨证依据充分可靠, 证的程度判别有据, 主次分明, 相互转化关系明确, 符合循证医学方法, 更好地揭示了辨证的普遍规律、实质和特点, 是诸多辨证方法的核心, 符合临床辨证思维, 易于掌握和推广运用。

2 中医特色诊疗的形式

根据“天人相应”、“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五运六气”、“气血津精”等中医理论, 遵循“循证医学”方法, 应用“证候要素”辨证方法, 辨气象、辨体质、辨病、辨证相结合, 辨析每1例患者当前的“病位”、“病性”证候要素及其动态变化关系, 判断其病机关键, 相对量化每一证候要素的严重程度, 进而提出严密、合理的治疗方法, 具体形式以“中药”为主, 可以内外, 也可外用。口服药物的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膏剂、丹剂、酒剂、片剂、糖浆、茶剂、冲剂等不同剂型;外治法中又有熏、蒸、洗、泡、敷、放血、刮痧、灌肠、药栓、结扎以及整复等疗法;非药物疗法, 如针灸、推拿、气功、饮膳以及心理治疗等;此外, 通过大量临床实践, 我们还可以用中医医理认识西药, 通过临床实效观察、验证其四气五味的属性, 进而纳入中医辨治体系, 为中医所用。

整个过程强调“三因制宜”、辨证施治, 注重医患双方的互动性和方法的实用性、有效性。既注重治疗, 也注重预防, 即“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既变防传”。如此, 体现中医特色的形式就不是“单打一”, 只注重内治或外治, 而是以人为本, 医患双方共同选择适宜的方法, 多法并举, 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更有效地体现医师的价值, 提高我们的诊疗“效/价比”, 即花最少的钱取得最好的诊疗效果。如此, 才可能使中医师个人、中医科室、中医院立于不败之地。

3 中医特色诊疗思路与方法

明确了中医特色的内涵与形式, 便可营造纯正的中医氛围, 所谓“纯正”, 并不是排斥西医, 而是强调用中医的思维、中医的基本理论分析、思辨一切存在的“象”——气象、体质、症状、体征、现代医学辅助检查结果等一切客观存在的现象, 最终达到传统与现代结合, 预防与治疗并重, 医理与医术并重, 实效与速效并见的目的。

综上所述, 体现中医特色的诊疗思路与方法如图所示。

参考文献

[1]徐厚谦.从循证医学观点思考中医药的发展[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04, 21 (1) :47-48, 54.

[2]王永炎.完善中医辨证方法的建议[J].中医杂志, 2004, 45 (10) :729-731.

[3]张志斌, 王永炎, 吕爱平, 等.论证候要素与证候靶位应证组合辨证[J].中医杂志, 2006, 47 (7) :483-485.

教学设计思路及特色 篇9

到目前为止,浙江省特色小镇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起步研究、全面启动、实质推进等三个阶段。

1.1 起步研究阶段

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的实质性工作,起步于2014 年,源自对国外诸如瑞士达沃斯、美国格林威治、法国普罗旺斯、希腊圣多里尼等地区发展经验的学习。这种具有“主题方向明确、人才资金密集、文化韵味独特、建设精致宜人”特点,实现“小空间、大产出”的发展模式,与浙江地少人多、块状经济突出的特点十分吻合,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1.2 全面启动阶段

2015 年1 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将“特色小镇建设”列入省政府的年度重点工作计划,报告中提出要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同年4 月,省政府出台《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浙政发[2015]8 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了今后全省特色小镇工作的总体要求,并提出“将重点培育和规划建设100 个左右特色小镇”,标志着浙江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工作开始全面启动。

1.3 实质推进阶段

2015 年6 月,浙江省专门成立了“浙江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及其日常办公机构,明确了特色小镇的工作组织架构。其后,相继出台了《浙江省特色小镇创建导则》(浙特镇办[2015]9 号文,以下简称《创建导则》)等一批关于特色小镇创建工作的实施细则,并公布了两批共79 个省级特色小镇的创建名单。2016 年1 月,李强省长发表《特色小镇是浙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一文,首次系统总结了特色小镇的建设经验。至此浙江的特色小镇建设已从“纸上概念”全面走向“落地实施”阶段。

2 特色小镇的内涵解读

《指导意见》中对特色小镇的定义是指“相对于独立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区别于行政区划单元和产业园区”。李强在《特色小镇是浙江创新发展的战略选择》一文中提出,特色小镇其产业定位不是“大而全”,力求“特而强”;功能叠加不是“散而弱”,力求“聚而合”;建设形态不是“大而广”,力求“精而美”;制度供给不是“老而僵”,力求“活而新”。

综合来看,笔者认为特色小镇应是一种创业创新生态圈的空间载体。这种创业创新生态圈是产业生态圈概念的扩展,即是以某种根植于当地、具有极强发展潜力的特色主导产业的核心环节为主体,以领军型团队、创新型人才和高端创业要素集聚为核心,以地域人文底蕴演化形成的创业创新文化氛围为纽带,以完善的公共服务、优美的宜居环境、精致的建设风貌为外在表现的,“产、城、人、文”四位一体、高度融合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特色小镇具有紧凑而明确的空间范围(3 平方公里左右),是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的集聚地,因此它区别于行政区划中包含城乡区域的“镇”的概念。

(2)特色小镇尽管是以发展产业为主,但与以往“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风景区”等“区”的概念不同,它不仅仅追求产业生产环节的总量,不强调产业链的全覆盖,而是更强调“转型”和“创新”的含金量,因而它所集聚的是整个产业链中一部分高端的核心环节,以及与主导产业相互关联、共存、促进的各种创新功能、服务功能、社区功能、文化功能等延伸功能。

(3)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的新型载体,“以人为本”是其核心理念。因此,它的社区功能打造,不仅面向外来的创新创业人才、团队,也聚焦于为本地原住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并通过文化功能塑造,营造统一的社区归属感。

(4)特色小镇把文化功能作为“内核”,但不仅仅限于对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展示,更强调对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赋予其时代精神,形成凝聚特色小镇的新的文化氛围。

(5)特色小镇的空间呈现,在满足小镇居民产业、居住、游憩等功能的基础上,更强调的是精细、美观而具有地域辨识性,它是城乡空间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融合的产物。

3 特色小镇规划的编制方法思考

规划是引领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特色小镇作为一项新生事物,是涵盖产业、生态、空间、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系统性工程。因此,特色小镇规划是一项各种元素高度关联的综合性规划,不能照搬现有某个单一领域的规划方式和方法,而应在“多规合一”的基本理念下,针对特色小镇特点开展的创新性实践。

从目前浙江省第一批、第二批79 个省级特色小镇的申报创建经验看,全省各地编制的规划名称有实施方案、实施规划、创建方案、创建规划、概念规划等多种,并无统一范式。我们认为,特色小镇规划应是一种“创建概念性规划”,内容上应采用“务虚+ 务实”相结合方式,既要有作为顶层设计的战略性研究,又要有概念性空间设计和建设项目实施计划,并在主要的规划内容上与所在地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功能区规划进行充分对接。

特色小镇创建概念性规划(以下简称“小镇规划”)的编制框架上,可围绕“主题选择”“小镇选址”“功能定位”“空间组织”“实施计划”等五个主要内容开展,并在此基础上汇总形成小镇创建期的各项规划目标,具体内容如下。

3.1 选择特色主题

“特色主题”是特色小镇冠以“特色”之名,并实现小镇产业定位“特而强”目标的根基,也是小镇规划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从规划角度看,“特色主题”包含了两方面的概念,一是大方向上主攻“7+1”产业体系中哪个门类;二是在大方向下,某个特色小镇所具有的“独特性”细分领域。一般而言,确定某个特色小镇的特色主题,可以从小镇所在地、更大尺度范围的区域角度入手,立足“特色产业、资源禀赋、文化底蕴”这三个要素,梳理、提炼、总结小镇具有的特征,再将其与“7+1”产业体系进行综合考量确定;这一阶段中,主要与所在地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相关产业规划进行对接。其中,特色优势产业因素应是最核心的要素,浙江现有列入创建名单的79 个特色小镇,其主题选择多是以特色优势产业为切入点:或是以过去具有影响力的历史经典产业,如“文房四宝”中的“湖笔”之于南浔善琏湖笔小镇;或是以当前优势主导产业,如“皮革服饰设计”之于海宁皮革时尚小镇;亦或是以未来极具潜力的新兴产业,如“互联网+”之于余杭梦想小镇等。特色主题的独特性,还体现在即便主攻同一产业,也是通过差异定位和细分领域,来实现错位发展,比如同为信息经济类的云栖小镇、梦想小镇,前者以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为主题,后者主攻“互联网创业+ 风险投资”。

3.2 确定小镇选址

小镇规划在特色主题的确定阶段,实质上回答了两个问题,一是小镇所属区域具有建设特色小镇的必要性;二是小镇今后总体发展的方向性。而“小镇选址”则是回答“小镇建在哪里的可行性”问题。这一阶段,主要通过进行“区位比选、周边影响、多规衔接”等三类分析,综合研究确定规划小镇的合理位置与具体范围。其中:(1)“区位比选”分析,侧重于考量因小镇开发建设可能形成的正向效应,即该选址对本区域特色优势的发挥程度。(2)“周边影响”分析,侧重于考虑小镇建设对周边区域整体发展的负面效应,即该选址对周边地区发展可能存在的不利影响程度。(3)“多规衔接”分析,侧重于考量该选址在3 至5 年内实施开发建设的可行性,主要通过将3 平方公里左右的小镇规划红线范围,与已有涉及此区块的法定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功能区规划等之间进行合规性比对。

3.3 研判功能定位

“功能定位”是基于小镇特色主题的深化与细化,是小镇长远的目标愿景,目的是实现特色小镇功能叠加“聚而合”要求。这一阶段,可考虑结合《指导意见》中对特色小镇概念的定义,以规划小镇为对象,从“文化”“旅游”“产业”“社区”四个不同维度,采用“先分项、后整合”方式,确定小镇具体细化的目标定位,并提出相关功能建设的发展策略。其中:(1)进行多角度的分项研究和分析,提出不同角度下,小镇可能具有的相关功能内涵,及其可实现的作用地位。(2)将多维度的分项结果进行整合,保留可共存、可融合,并能产生叠加效应的部分,完成小镇的规划功能定位研判。(3)立足确定的功能定位,分别对产业、文化、旅游、社区等功能建设,提出相应发展导向、发展重点和发展路径等内容。

3.4 组织空间布局

“空间布局”是塑造特色小镇特色主题和功能定位的空间组织手段,目的是实现小镇建筑形态“精而美”要求。在空间布局整个过程中,可考虑遵循“风貌控制、功能组合、场地拟合、形体设计”四个步骤来实施。其中:(1)立足特色主题,针对小镇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未来主导发展方向,筛选、提炼并确定相适宜的建筑风格、环境风貌,作为空间布局的设计导则。(2)立足各项功能定位,进行功能空间形式的细分,并按照复合集约利用的导向,将其中可整合、叠加、聚集的功能空间类型进行归并设置,采用复合型建设方式,以期达到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3)立足场地环境特点,围绕场地自然环境与开发现状,布置各类功能空间,构建内外交通联系便捷,功能区块呼应紧密的功能布局总平方案。(4)在三个步骤基础上,按照小镇风貌控制要求,落实总体性的概念设计方案和重要节点的意向效果,塑造完整、连续、有辨识性的小镇形态风貌。

3.5 制定实施计划

特色小镇注重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强调有效投资和可实施性,因此“实施计划”是小镇规划的重要环节。我们认为,实施计划应包括建设项目策划、确定建设主体、安排建设时序、制定运营方案等四个部分。其中:(1)建设项目的策划,依托规划的功能定位与导向,结合空间布局要求,确定创建期内各具体项目的内容、规模、选址和建设意向。(2)建设主体的确定,按照目前招商引资引智的实际情况予以明确,并应区分政府性和市场性的投资主体。(3)建设时序的安排,主要考虑建设主体的投资意愿和土地供给的可能性等因素,安排每个项目的年度投资和供地计划。(4)运营方案的制定,可围绕开发模式、资金平衡、效益分析等方面展开,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基本原则,结合每个小镇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运作方案。

4 结语

教学设计思路及特色 篇10

但不是每个人都够得上美的标准。于是,在天性驱使下,他们会想方设法让自己“美”起来。

方法有两个。

一是外在路线。漂亮的衣服、精心的妆容、帅气的发型,甚至手术修饬,都是快速有效的办法。当然,导致的一个后果,是“漂亮”越来越趋同——因为,在同一个时期,美的标准是相对固定的。另一个后果则是这种“漂亮”的短期性。“人老珠黄”时,再多再好的化妆品都不是时光的对手。

二是内在路线。这要求个体通过提高品德修养,提升学识水平,增加审美能力,来丰富自身涵养。这个过程非常艰辛,需要克服自身的惰性,需要坚持不懈,还需要不断否定自己,才能实现对自我的超越。但收获也是丰硕的。一方面,基于对自身、社会更深刻、更个性化的理解,人便具有了独特的美。另一方面,这种“漂亮”是永恒的,不会随时光的流逝而稍有减退;甚至在肉体生命终结后,其精神生命还会得到延续。

所以,如果有人夸你“有内涵”,那无疑是值得高兴的。

自从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基础教育提出“办出各自的特色”的要求以来,学校的“审美要求”也有了标准。

十年过去了,全国的“特色学校”比比皆是,区域范围内的“一校一品”推进工作更是如火如荼。

表面看起来,从校门到教学楼,从校园道路到班级教室,都无不彰显着学校的“文化特色”;翻开学校文化理念手册,你更会为其印刷的精美、设计的巧妙、理念的先进、逻辑架构的严密而折服。但在很多学校,这些东西都是“打造”的,从理念建构到环境设计,以逐利为目的的文化公司的影子无处不在;当然,也不乏“专家”的身影,几天的时间,几张纸的策划案换来不菲的酬金,无疑是不错的买卖。也有学校自己来操作的,但“多”“快”“好”的目标,是相同的。

学校特色建设的另一推动者是教育行政部门。开会布置、试点展示、全面推广、验收合格,是最常见的流程。通常情况下,一般是三年,最多不超过主要行政领导的一个任期,区域内“一校一品”的创建,一定会“大功告成”。

这样的特色创建,不管是学校主导,还是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动,对于老师的日常教学行为、对学生日常的学习行为,通常都少有关注。贴在墙上,印在纸上的“特色”,终究会因没有深入内心而失去生命力。

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学校特色建设的唯一选择。

行政推动,妙在“有为”与“无为”之间

区域推进学校特色创建,教育行政部门责无旁贷。那么,这种“责”是不是越大越好呢?它的边界在哪里?从学校特色内涵发展的视角,作为顶层设计者,应既“有所为”,又“有所不为”。“有为”是为了“无为”,而“无为”,则是最大的“有为”。

2014年暮春的一个下午,记者来到厦门市思明区教育局,和张越局长进行了两个小时的长谈。

谈起为什么要开展区域性特色创建,张越局长的回答是:“既有一种时代感,也有一种空间的压迫,同时还有自身发展的需要。”

2003年,张越担任思明区教育局副局长。调研中,对于辖区内各中小学开展的校园文化建设,他并不满意:“尽管很多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都非常重视。但他们在回顾历史、展示传统上做得太过了。有一所学校,居然把二十四孝图原封不动地搬上了墙!一味照搬照抄,就是形式主义。”

思明区由三区合并而成,是厦门市历史悠久,经济与社会事业发达的地区。由此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人口密集,发展空间有限。“但老百姓爱实惠,他们不挑新房子,而是挑学校的名气。于是,岛外的人往岛内挤,岛内的人往名校挤。这给思明区的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说起当时区教育局面对的压力,张越至今都不轻松。

严峻的现实逼迫思明教育管理者思考提高办学质量的有效路径。为此,张越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作为一名长期担任中学校长的“内行”,张越关注的是“里子”:“学校的文化,如果外行去看,可能觉得不错。但如果内行去看,那就不一样:校长的表现、老师的表现、学生的表现,特色文化到底有没有渗透到校长的管理、老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中,是完全能看出来的。”

张越带着团队来到台湾新竹考察。由于当地人口不断减少(台湾称少子化),学校竞争异常激烈。为吸引生源,各个学校都打起了特色创建这张牌。台湾同行的特色创建让张越震撼,不管是开展活动,还是课堂表现,抑或是日常生活,学校倡导的特色文化都已渗入师生的血液,成为了他们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

张越找到了学习的范本。当然,这种学习,是一种“扬弃”:“我们学校面临的问题是生源太多,消化不了,而台湾的情况则正好相反。尽管情况不一样,但同样为如何让我们这些老树发新芽提供了借鉴。”

正是基于对现实的精确定位和对特色建设方向的准确把握,思明区的区域特色创建找到了“作为”的空间。

——他们确立了特色创建的目标。

第一,明方向。使学校通过特色创建工作的推进,系统思考特色办学工作,明白学校内涵发展的方向;第二,找方法。在项目推动过程中,思考和总结不同类型和发展起点的学校所应采取的特色创建推进策略和工作方法;第三,同成长。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促进项目实践参与的各方——教研员、校长、教师、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成长。

——他们选择了以课题研究引领区域特色发展的路径。

构建了在思明区教育局(区域教育行政)的领导下,区教师进修学校(区域教研机构)作为为实施主体,通过《思明区中小学学校特色发展策略的实践研究》课题带动,推进区域性学校特色创建工作的模式,在研究开展中开展特色创建工作,在特色创建中进行研究工作。

课题组还与东北师范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建构了U(大学)、A(教育行政部门)、T(教师进修学校)和S(中小学)四方合作、区域性推进学校特色化发展的实践模式。

nlc202309040801

——他们确立了区域特色创建研究的领头人。

谁来承担领头重任?区教育局斟酌再三:“如果由教育局来,显然不合适,因为教育局要履行行政的职能;由某一个学校领衔,它也会因为校长的影响力有限而不合适。最后,还是觉得放到进修学校最合适,因为进修学校本身就有这样一个统领的作用。”就这样,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校长姚小萍、副校长郑志生担起了课题研究领头人的重任。

——他们还建立了课题研究的保障协调系统。

“课题研究,没有政策和经费上的保障,是无法进行的。比如,研究从员要外出学习,参观,对学校工作影响比较大,这就需要借助行政的力量来解决。”对于课题研究的后勤保障,张越局长的思考很细致。

方向、路径、领头人、保障协调体系,这些都只是外在的力量。要让学校主动自觉地进行特色文化创建,还必须激发其内在的动力。

此时,业务出身的张越局长展现了“柔”的一面。有时候,这种“柔”,几近“无为”。

谁来参加特色文化创建实验研究?区教育局的原则是“自愿”。

但是,尽管是“自愿”,也还有水分。有些学校参与,心里想的却是要得到一些“好处”。但严格的要求让他们受不了,于是提出“退出”,张越局长很宽容,同意了他们的请求。

也有一些学校领导尽管没有选择退出,但参加活动却不够积极。“有一次开会,课题组的一位校长没来。后来,他找了一个理由,说堵车了什么的。我‘开玩笑’地说:‘大家都是导航来的,路况是一样的,不会在你出来那个瞬间就堵上了。当你不想做什么事情时,总会找到理由。’对于课题研究,愿者来,不愿者不来,不强加,不绑架。”

作为局长,张越的大度,让投机者惭愧,让参与者感服。

“在课题研究上,我听邬教授的,听姚校长、郑校长的。我还向他们作过检讨,当局长后,事太多,会太多。开始时,每一次活动我都会参加,后来,实在是过来不了。活动中,我学完了,也很愿意分享自己受到的启发。这时,我希望大家不是把我当成局长,而是一个平等的研究者、参与者,当成共同体中的一员。”

不规定硬性创建目标,不强制学校参与,不以行政的权威去要求行动消极的校长,不以领导者自居而以平等的一员参与课题研究,对于一把手局长来说,确实算不上“有为”。但正是这种“无为”,营造了民主、尊重的氛围,唤醒了研究团队的内在动力,使他们在参与中磨练,在磨练中成长,在成长中超载,收到了“有为”的刚性要求无法达成的效果。

做真实的研究

特色文化创建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把它作为一个课题来进行研究,很有必要。但是,这种研究必须是真实的,只有作真实的研究,所获得的成果才是真实的,才能真正让广大师生受益,也才能激发起他们参与特色创建的内在动力。

“我们要做就做真课题。”课题组的这一共识,为思明的特色创建定下了基调,也让内涵式特色文化创建成为了可能。

作为一项实践性强,牵涉面广的研究,理论的指引必不可少。思明区选择了与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副主任邬志辉教授的深度合作。2010年7月22日,课题组一行20余人来到长春,与东北师范大学正式签订了合作协议。

邬志辉教授领衔的专家团队阵容强大,所有指导工作都亲力亲为,没有人带自己的研究生来“打酱油”。他们根据课题研究需要,成立了由3-4位专家合理搭配而成的专家组,由若干个专家组组成专家顾问团。每个专家组负责3-4所实验校的指导工作。每所实验校由一位专家具体负责,同一个专家组的其他成员共同参与指导工作。

专家组下校指导的工作内容详实而具体:

指导实验校特色发展规划的编制;每学期每个专家组到所指导的实验校进行一次为期一周(5个工作日)的诊断和指导工作;定期为课题组和实验校提供相关特色学校的研究资料或典型经验;提供远程咨询服务;推荐实验校教师参加全国性的、高层次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指导实验校策划和举办省际交流研讨活动;指导论文的撰写。

顾问团的职责是:

开展区域性学校特色发展诊断与指导工作;组织策划区域性学校特色发展研讨活动;推荐参加国家级的课题研究;指导课题结题与推广工作。

专家组的指导和课题研究管理者对于特色创建研究工作的开展,是“动真格”的。

邬志辉教授的专家团队到学校,并不是说说理论,唱唱高调后,就拍屁股走人。

专家进校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基线测试。他们运用专业的测量工具,针对学校特色办学涉及的教师、学生、家长等几方面的对象,对学校特色办学相关的理念解读、学校办学基础等进行基线测试,以掌握各校特色创建工作的基础数据,为项目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同样,特色创建工作开展两年后,专家组又组织了基线测试后测,通过前后测的数据比较,为各实验校特色创建开展几年来学校发生的变化及未来的努力方向提供科学依据。

学校特色文化创建的研究,是标准的“一把手工程”,因为它关系到学校的未来发展。也许是历史传统的原因,厦门市的一把手校长多不善于表达,不太愿意“出人头地”,而更愿意把工作交给副手或主管主任去完成。

这种“传统”必须改变!为此,指导专家和课题负责人异常认真,甚至到了冷血的地步。

尽管有专家的讨论,但对于什么是特色学校,什么是学校特色,什么是特色项目,校长们的认识还是相当模糊。解决办法就是集中学习,研讨。专家让每位校长都选择相应的主题,然后提供相应的学习书目,让他们学习。学习效果如何?那就请校长上讲台,当着领导、专家、兄弟学校校长以及自己下属的面讲半个小时。

这一招很“绝”。都是校长,总不能在众目睽睽下丢自己的脸,丢学校的脸吧!有校长跑来向张越局长告状,说这种方式让他们受不了。张越却不为所动:“当今时代,影响纷扰太多,抽出时间真正读书,是很奢侈的。所以要逼自己去读书。习惯是怎么养成的?习惯开始都是被逼的,最后才会成为习惯。”

nlc202309040801

一番磨练后,校长们知道了什么是特色。跟着便是寻找特色,提炼特色。

在专家组和课题主持人的要求下,包括校长在内实验参与人员先得学习:特色提炼要经过哪些步骤?如何进行要素分析?同样,经过看书学习、当众汇报,方能一一过关。

如何进行文化特色的提炼?专家不给答案,只管挑刺。对于学校提炼的文化特色,专家如同严厉的法官,从不同的角度,不断地提出质疑。学校意识到不足,于是再提炼,再请专家论证。当然,也有不服气的,那就得拿出过硬的理由,说服专家组。没有专家组认可,谁都过不了关。一所学校文化特色的提炼,来来回回滚上三五次,并不稀奇。

课题研究中,首席专家邬志辉教授得到了一个外号——“邬扒皮”,课题主持人郑志生也因皮肤偏黑而有了一个外号——“黑社会”。得到这样的外号的原因,自然是他们一针见血的求真精神,是他们不留情面的严厉管理。他们“扒”的是蒙昧与无知,“黑”的是惰性和慵懒。正是以他们为代表的课题指导者与管理者的严格和认真,才让实验参与者实现了凤凰涅般的自我超越。

特色创建的推进过程中,学校会面临许许多多的问题,比如:特色课程如何设计、特色实践活动如何开展、特色创建中家校关系如何构建,等等,仅靠校长是无法解决的。对此,思明区的思路是——构建“教师行动研究共同体”。

共同体由区教师进修学校牵头组织,主体是学校筛选出来的骨干老师,和以他们为核心,因课题研究需要而成立的3-5人的研究小组成员。领衔的骨干教师即“种子教师”,他们既是学校特色创建和特色发展的带头人和示范者,又是学校特色办学的探索者、实践者、先行者。研究小组所要研究的课题,均来自所在的学校的实施、执行特色发展规划时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作为学校特色创建的“领跑”者,“种子教师”的素质至关重要。为此,课题组以“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研究课程班”为载体,采取系统理论学习、微型课题研究和教育教学实践等方式,提高他们将特色理念转化为行动的能力,从而为学校的特色创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不要小瞧这些“种子教师”,他们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取得的成果,让人侧目。

莲前小学何惠真老师在“思明区特色学校创建·特色实践活动论坛”上,就“协同家校社教育,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课题研究进行了汇报,被邬志辉教授认为是“具有浓厚研究味的课题研究发言”。

“做真的研究”,说易行难。从课题管理者到学校校长,再到种子教师、课题参与老师,对于这种洗心革面式的研究,都或多或少地产生过畏难情绪,有的甚至想到了放弃。但最终,他们坚持下来并获得了成功。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带着问题学习,带着思想研究的过程中,切切实实地解决了问题,获得了收益。

研究的目的,就是求真。在当前物欲横流的社会,思明德育人对真理的捍卫,值得敬佩。

让研究成为一种自觉

当研究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对于正在研究的课题,他们会以科学的态度,探寻问题的答案;没有课题,他们会发现问题,形成研究课题;来到一所薄弱校,他会把研究的习惯带过来,带动一群人,改变一所学校。抓住人,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改变人,就能改变世界。

在思明教育管理者看来,“同成长”是最重要的成果。那么,“同成长”的标准是什么呢?课题组认为,是“研究自觉”。

课题主持人郑志生副校长就形成了这样的“自觉”。他的工作负担异常繁重:不仅要处理进修学校的行政事务,还要花费巨大的精力来组织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可他居然硬生生地抽出时间,系统地进行了教育理论的学习,成功考上了邬志辉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就在课题即将结题的时候,他的博士论文《区域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的行动研究》顺利开题。“读中学时,我很调皮,不爱学习。但现在,那些成绩好的同学早就不学了,只有我这个落后分子还在学。”显然,是“自觉”的学习习惯给了他最大的动力。

一线校长获益更多。

园南小学原任校长现在担任了民立小学的校长。课题开题时,民立小学没有参与。接任园南小学的庄校长原来在群惠小学,也没有参加课题。她接任园南小学校长时,课题组希望她能把课题研究好好继承下去。结果,到了民立小学的蔡校长,把在园南小学养成的做课题的习惯带了过去。她跟郑志生副校长说,虽然不是课题学校,但他还要参加活动。她利用当初和东北师范大学专家建立的关系,利用他们来厦门指导的机会,见缝插针把专家拉到她们学校去,对她们学校进行诊断。于是,群惠小学成了一所不折不扣的“编外”实验学校。而庄莉校长来到园南小学后,又有了新的思考,提升了蔡校长原来的做法。

厦门市有一个校长论坛,若干年前,思明区曾组织过一次。对校长停留在经验介绍层次的发言,区教育局的领导很是汗颜。但现在,就不一样了。“槟榔小学的王志勤校长,就曾经被我批过。但后来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论坛上,我听了她的介绍,有点睛之笔,有提升,就予以了肯定。她给我发了一个短信,说受到我的表扬、鼓励,很高兴,很认同我的一些观点,更加坚定了走下去的决心。其实,让我最欣慰的是,她已经形成了一种理论上的自觉,知道看待一件事,不能停留在事情本身,而要发现其背后的价值。”

更大范围的获益者是广大的“种子教师”以及他们带领的课题参与教师。

为了推进实验校的特色发展工作,课题组委托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开办了研究生课程班,每个实验校选出2名行政管理老师,3名一线教学老师组成了管理班和教学班共61人,每个学员(即“种子教师”)带一个学校特色发展急需研究的课题参与学习,东北师范大学根据两个班的特点专门设计了培养课程,并为每个学员配备了专门的指导教师。

“种子教师”的学习紧张而充实。除了寒暑假的集中学习,每个学期,他们都要赴长春进行为期12天的研究生课程班集中学习;参加“特色学校创建”课题实践研修活动;聆听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关于课程改革与学校管理的讲座;深入到东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小学、沈阳市文艺路二小等当地名校,进行教学研讨活动;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规范的硕士研究生论文的写作方法……

2013年12月15—21日,种子教师的课题结题和研究生论文答辩活动成功举行。三年多的艰辛终于换来收获的喜悦,种子教师们终于完成了人生的又一次涅。

请看松柏小学王佳玲老师的感悟:

听说东北师大的专家又要来临校指导了!学校调整了课题组成员的名单,可新增名单中却依然没有我。2012年1月的期末,我终于不能抵挡专家亲临指导的吸引力和好奇心,悄悄地坐在会场的最后一排,旁听了整整一天。会议一直到晚上7点才结束,我按捺不住内心强烈的渴望,鼓起勇气冲到教导处:为什么我还不能加入课题组?上学期专家下校调研的时候,我就提出了申请。科研室陈主任说:我是见习期教师,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符合条件后才能被吸收加入课题组。从那时起,我心里就铆着一股劲儿,整整一个学期,我一天也不敢懈怠,认真备课上课,虚心向资深老师请教,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广泛阅读理论书籍,出色通过了见习期考核。可是,课题组新增加的名单中,还是没有我。但从这之后,我就成了校长口中“爱提要求”的老师,也正是这次提要求,让我进入了办学思想组。

半路出家,少不了快马加鞭。每次专家下校指导,不都有完整的视频资料吗?好!一一找来,戴上耳机,沉下心来,边听边在键盘上敲下笔记。每次各研究坊活动,不都有详尽的会议记录和报告吗?对!到学校公共资源中搜索自学……我很享受,觉得自己像个在捡拾快乐的孩子,在前面奔跑的课题组成员洒下了满路的“快乐稻谷”,而我捡拾的不只是快乐发展的过程性成果,还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我是个幸运而快乐的青年教师!

刘老师快乐的,王志勤校长、庄莉校长也是快乐的,郑志生副校长、张越局长更是快乐的,所有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都是快乐的。是啊,当研究成为自觉,所有的辛苦便都成了催化剂,生命会因此而变得格外精彩!

把人的发展作为区域特色建构的核心内涵,这为思明教育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特色永远在路上。”不管是一所学校,还是一个区域,特色永远是引领发展的一盏明灯。特色创建之路不会是平坦的,只有擦去功利的尘垢,心无旁骛地前行,路才会越走越宽,才能欣赏到沿途的美丽风景!

教学设计思路及特色 篇11

1.1 政府行业企业深度参与

黄冈市市政府高度重视电子商务的发展, 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在三大产业联动发展中的桥梁与引擎作用。帮助建立了黄冈电子商务创意园, 黄冈市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器等, 给黄冈市电子商务创业创新提供了基地, 为未来电子商务发展提出了建议。

我校与清华IT水木荷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建立电子商务专业, 成立了网络营销专业性学院, 联合参与的企业有100多家。全国电子商务职业教育委员会、中国商业联合会、武汉电子商务协会、黄冈市电子商务协会等行业协会为专业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丰富的素材, 保证资源与政府、企业、行业的关联度。

1.2 服务地方特色鲜明

学校立足黄冈市, 对接大武汉, 面向大别山, 服务大农业, 社会服务取得明显效益。通过政校企联动, 开办技术培训班, 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校企合作研发, 打造品牌, 提升企业竞争力;与政府共同研究颁布黄冈市电子商务发展规划, 促进黄冈产业发展;将触角伸向新农村建设, 为黄冈地区农村建设提供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等技术支持服务。我市结合自身地域特点, 在农产品领域推广电子商务应用,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黄冈市目前共有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业务的C2C网店5000多家, 从事内贸业务的B2B、B2C企业200多家。通过“教学研发、教学培养、师资互动、设施共建、人才输送”的全方位校企合作形成网上交易、网下配送的电子商务模式。学校电子商务专业与物流类专业、信息类专业形成互动互补的格局。共同构成了为现代服务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框架。对黄冈教育、文化与红色旅游、中医药材、农产品及加工、商贸流通与服务、先进制造与装备等6大支柱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基于超过50家就业合作企业的电子商务相关岗位需求分析, 制定定位准确的四个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 推进“三师执教, 全程实战”人才培养模式。

三类师资包括:校方教师、项目讲师和名企高管。校方讲师帮助学生在校内模拟经营, 训练学生的基本技术技能;学生达到一定要求后获得校内商业项目实战机会, 由清华IT项目讲师对学生进行培训和指导;表现优秀的学生可获得企业方提供的30 000元创业基金以及创业扶持, 还可在校内大学生创业街和黄冈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申请创业项目, 由名企高管负责后期培养与指导。

3 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全面推行“项目实做, 职场实战, 团队学习”的教学模式。真实的商业项目来自于清华IT的合作企业, 由网络营销学院出面承接商业项目, 学生获得项目参与的机会。每名学生都选择一名专业教师作为自己的导师, 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的实践。

3.1 以学习兴趣为导向, 阶段式培养职业能力

以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为切入点的授课思路:在技术技能阶段:先让学生尝到好处, 即“授之以鱼”, 学生一开始体验好玩, 再让学生在玩中做, 并且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做出成果, 做到“授之以鱼”;在运营管理阶段:以教授学生技能为主, 做到“授之以渔”;在实训项目阶段:给学生真正想要的, 达到他们的期望值, 真正实现“授之以欲”。

3.2 实施“项目实做、职场实战、团队学习”的教学模式

学生在校根据兴趣和特长组成学习团队, 专业老师指导学生基础技能实践训练, 例如:开设淘宝网店、搭建博客型网站等,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年级通过淘宝社社团活动、校内外各项技能竞赛促进实践教学。

二年级开始由清华IT引进九大实训项目助力教学, 发挥网络优势, 把校内外融合为一体, 根据企业的岗位业务开展实践教学。

达到一定要求后, 团队可申请校内商业项目创业机会, 获得企业方提供的创业基金以及创业扶持, 还可在校内大学生创业街和黄冈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开展创业, 由清华IT项目讲师和企业高管对学生进行培训和指导。

3.3 建立导师制育人模式

专业教师全程参与育人, 担任导师, 每个导师负责一个或几个团队。导师制育人模式要求全体教师关注学生, 从入学至毕业的整个教育过程, 从学习、生活到德育的各个环节, 对学生的教育要有整体性和一贯性的观念, 自始至终和任何环节都不放松对学生的职业教育和指导。

4 改革教师评价制度

4.1 推行“校、企、生”三方联合考核评价制度

探索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师评价机制, 建立和完善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绩效考核评价与内部分配机制, 推行“校、企、生”三方联合考核评价制度。

学校考评主要看教师的师德师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研科研、社会服务, 以及教书育人等方面。

企业考评主要内容:教师参与企业锻炼提升实践能力的效果、服务企业能力、社会服务参与程度等。

学生考评主要看学生满意度, 包括教师素质、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

4.2 探索实行专业教学团队负责制

效仿学校二级管理机制, 探索实施专业教学团队负责制, 改革试点的基本思路, 边探索, 边改革试验, 边完善提高, 力求突出重点, 破解难点, 形成亮点。

在校、院二级建制的基础上, 赋予专业教学团队一定的责任, 根据专业建设需要赋予一定的权力, 使专业团队在学校、学院总体目标、原则的指导下发挥管理主体的作用。打破现有培养模式分部门 (教务、学工、实训) 管理的界限, 对专业实行团队一体化的归口管理, 统筹管理, 即团队全体成员既是教师, 又是管理者, 真正做到专业教师治理专业、建设专业、管理专业;实行教学团队负责制, 课程负责制, 教学团队负责人由学校组织在全校教师中公开竞聘, 课程负责制人由团队负责人提名组建, 学校批准通过。全员共同参与课程开发、教学组织、学生管理, 努力提升学生管理水平与教学质量。

5 改进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5.1 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为了避免造成教师一手遮天的片面式评价, 评价主体必须有行业企业代表、教师、团队成员、学生本人多方参与, 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评价方法需要多样化, 从而引入考查、实践操作、项目测评、调研报告、口试、竞赛等多种考核方式。在项目实施中, 对学生能力进行过程评价或竞赛评分, 同时加强就业创业学分的评定和登记, 着重考察学生的能力与素质。

5.2 建立教学过程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制度

学生学业学分的获取, 即要进行日常出勤、课堂参与、作业质量等过程性考核, 也要进行期末综合考核。对学生的综合评价, 即要考核学业学分的获取情况, 也要考核学生在校期间在非学习领域进行评价获得的就业创业学分。

5.3 完善毕业生跟踪服务

毕业生跟踪回访的主要方法:一是委托专业调查机构MACOS公司进行调查回访, 每年提供一份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评价报告, 了解毕业生就业现状、企业满意度等多方面情况, 作为改进教学管理的重要依据;二是电子商务教师每年暑假要对毕业学生的就业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回访。通过对毕业生岗位适应情况的调查及对教学的反馈意见, 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三是通过毕业生跟踪系统可查询到学生从实习到就业系列发展过程, 有专人负责学生的离职、转岗等事务的处理, 确保学生的成人成才。

5.4 深化“五率”考核机制

通过对双证率、就业率、毕业生满意率、家长满意率、用人单位满意率的考核, 对教学工作进行自我评估、自我督促、自我完善。毕业生“双证率”达100%, 当年就业率达到98%以上, 毕业生及家长满意度达90%以上,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80%以上。

摘要:本文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为例, 提出学校要根据各自专业建设的背景和基础来建设特色电子商务专业的思路, 包括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师评价制度的改革、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改革, 对同类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改革

参考文献

上一篇:4’-偶氮-1下一篇:小型灌溉农田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