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设计

2024-06-22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设计(通用14篇)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设计 篇1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关于各地民居的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

闽西南粤东北、奇葩、骚扰、夯筑、竹篾、布局均匀、风雨侵蚀、安然无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秩序井然、遮天盖地、清风徐来、蜂拥而来、家道兴旺、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多起竹楼、傍水而居、树满寨、花满园。

三、了解民居特点

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客家民居

位置

作用

材料

结构

文化特征

2、完成填空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

客家民居 位置

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

作用

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排挤

材料

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结构

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局均匀,宏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文化特征

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

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画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4、同桌商议,并参考文中插图,画一画客家民居的俯瞰图。(教师出示八卦图,请学生参考比较。)

五、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

(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六、自读《傣家竹楼》部分

1、自己设计一张表格,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介绍傣家竹楼:

(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如果由你来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请各小组推选选手,共同设计导游词,参加评比。)

3、评议。

七、板书设计: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世界民居奇葩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设计

(六年级二班)

2016.3

下乐坪学校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设计 篇2

1.读读记记“骚扰、偏僻、魅力”等词语, 积累语言;

2.阅读课文, 了解客家民居鲜明特色及民居文化, 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3.学习课文准确说明和生动形象描述的方法。

教学策略

整体把握内容, 理清写作思路, 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

重点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 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通过上网、阅读课外书刊、向长辈询问或查阅“品德与社会”等渠道, 搜集并了解关于中国民居的相关图文、音像资料。

2.教师制作《各具特色的民居——客家民居》PPT课件。

教学过程

板块一:师生做导游, 共享生活经验, 使导入生活化。

(设计意图:从生活引入课堂, 作为课堂的起点。)

1.师做导游, 提取生活经验中对民居了解。

师:同学们, 老师平时很喜欢旅游, 旅游就是走近生活, 亲近大自然, 了解各族人民的风土人情, 今天老师想当导游,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再去旅游三处景点:“藏族碉房”、“陕北窑洞”、“羌族的碉楼”居住的房屋特色。

2.生做导游, 提取生活经验中对民居的了解。。

同学们, 你们去哪旅游过, 能说说你见到的民居的居住的房屋特色吗?

3.播放凤凰台的《本色客家人》, 了解客家人的来历。

板块二:联系生活学习生字词。

(设计意图:据学生学情三分之一的学生字词不过关, 重点对后进生检查掌握情况, 通过词语说话, 走进生活。)

1.检查预习情况。指名学生读。

师随机纠正。

2.运用“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相处”三词联系生活说话, 要求把一句话说通顺、说清楚。

3.自由读课文。注意刚才学的字词。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相机指导朗读。

板块三:小组创意学习。进入文本, 了解民居的建筑文化和传统文化。

(设计意图:用表格的形式, 降低教学重点的难度。分小组学习培养合作能力, 带动好、中、差各层面的学生参与教学。)

1.小组长组织小组:

(1) 小组讨论创意学习方法。

(2) 按准备好表格要求, 合作读课文。

(3) 小组成员分工, 填表格。

2.小组创意汇报。

分工汇报表格的填写。

师相机出示幻灯表格: (略)

师相机点评、引导、总结。

板块四:深入文本, 思考质疑, 感受中国民居文化的丰博。

(设计意图: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挖掘文本的内涵, 更进一步了解客家民居的特色。)

过渡: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

1.读一读《客家民居》部分, 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

2.读第2自然段, 客家民居“奇”在何处?

3.客家民居中, 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

4.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 客家民居为什么被誉为“世界民居的奇葩”?

板块五:运用文本, 提炼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文本的功能, 总结出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积累写作知识。)

过渡: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把客家民居写得这样的生动、准确、科学有趣味性呢?

(用导游或扮演角色介绍民居, 迁移表达方法)

板块六:迁移方法, 练表训说生活化, 走出文本, 延伸感受中国民居文化。

(设计意图:走出文本, 进入生活, 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 结合学的方法, 表达生活中自己经历或观察的民居的生活, 使语文课堂回归到生活。给学生提供创意的生活化氛围, 使学生在勤学、乐学、善学、实学中发现生活的美, 感受生活的美, 创造生活的美, 实践生活的美, 散文化的生活。)

链接社会生活创设鲜活课堂, 分享生活体验感受民居特色, 模拟角色介绍进行常态练笔。

板块七:师总结, 引导学生怎么在生活中观察民居的特色。

师:同学们, 一种建筑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深厚的积淀, 精神文化久远的积淀。几千年的民居文化灿烂辉煌, 向世人展示出无穷无尽的魅力, 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和学者云集参观和研究。真是“承前祖德勤和俭, 启后子孙读与耕”。

板块八:作业入生活, 表达生活经验。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设计 篇3

一、用心研读文本,准确把握课文特点

用心研读文本,准确把握课文特点是开展阅读教学活动的前提。笔者认为,《各具特色的民居》这篇课文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编排方式独特。小学语文教材阅读课文通常为“一课一文”,而《各具特色的民居》由《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两篇题材相近、体裁相同、文章结构和表达方法相似的短文组成。这样编排,既有利于进行对比性阅读,在对比阅读中把握不同民居的特点,学习表达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又增加了阅读量,丰富民居知识,丰富民俗文化。

二是文化内涵丰富。《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两篇短文介绍的都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民居,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课文中涉及的地理知识、建筑文化、民俗文化都是学生阅读课文时应该了解或掌握的。从地理知识看,两篇短文介绍的民居建筑都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客家竹楼》中的“闽西南”、“粤东北”、“古代中原”、“南方”,以及《傣家竹楼》中的“亚热带”等地理知识是学生阅读课文时一定要了解的,因为了解这些知识是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民居特点及缘由的前提,离开了这些地理知识的帮助,学生要真正读懂课文就非常困难。从建筑文化看,两篇短文在介绍民居的建筑特点时都涉及民居的建筑环境、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及功能等知识,这些民居建筑文化既是各民族民居建筑的传统经验,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譬如,《客家民居》在介绍“营垒式土楼”建筑特点时写道:“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做粘合剂,以竹片、木条做筋骨,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夯筑墙体的建筑经验,也是许多古老建筑历经千百年风雨却安然无恙的主要原因。这些建筑知识对了解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两篇短文都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知识。《客家民居》介绍的“客家先民崇尚圆形,认为圆是吉祥、幸福和安宁的象征”,“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房屋大门上刻着正楷对联,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傣家竹楼》介绍的“一家盖房,全村帮忙”,“架竹楼”仪式期盼吉祥、平安、家道兴旺等传统的民风民俗文化,都是学生学习课文时需要重点理解的内容,也是提升学生民族文化素养的载体。

三是表达特点鲜明。两篇短文都是介绍我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三个共同特点:①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生动形象;②作者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加以说明,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均较强;③课文所选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在文章结构上都是围绕民居建筑的环境与位置、特点与功能、民俗与文化内涵来介绍的,这是学生习作时应当重点学习和运用的表达方式。

基于以上对文本的解读,结合单元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我们可以把本文教学目标定位在以下四方面:

1?郾熟读课文,理解文中“和睦、酷热、蜂拥而至”等词语的恰当意思。

2?郾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民族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3?郾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4?郾观察本地特色民居建筑,搜集祖国特色民居的文字、图片资料,在习作中介绍特色民居。

二、理清教学思路,着力提高阅读效率

依据略读课文编排意图、单元阅读专题和课文特点,笔者认为,教学本课应贯穿以下几方面的教学理念。

一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理解重点词句,感受民居特点,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主动阅读,积极思维,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

二是落实“精读学方法,略读练能力”的教学策略,运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提高略读课文教学效率是当前语文教学亟须解决的问题,教学中要把着力点放在指导学生运用阅读方法开展阅读实践,培养自主阅读能力上,尤其要加强对比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民居特色和表达方法,使学生“得言”又“得意”。

三是读写结合,学以致用。课文无非是例子,教学中要发挥好课文在语文知识、阅读方法、语言表达等方面“例子”的作用,结合“口语交际·习作二”的要求,及时安排介绍特色民居的习作训练,通过读写结合这一有效途径,指导学生将课文中学到的选材、构篇、说明等表达方法运用到习作中,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

由此建议按以下四个步骤实施教学活动:

(一)搜集资料,了解特色民居。

阅读是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课前,可让学生调查了解自己周围的特色民居,观察民居的结构与特点,向居民了解与民居相关的风俗习惯、民间传说等;还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中国民居的文字、图片资料,重点了解相关民居在地理环境、建筑结构和功能、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知识,譬如陕北的窑洞,北京的四合院,西藏的碉房,重庆的吊脚楼等特色民居。通过课前搜集资料和调查活动,丰富学生见闻,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为学习课文和本单元习作打下基础。

(二)对比阅读,体会民居特点。

《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在文章结构上都是围绕民居建筑的环境与位置、特点与功能、民俗与文化内涵来介绍民居的,教师可以利用课前设计的表格,按照“细读课文,勾画词句——填写表格,比较异同——合作交流,归纳小结”的方法,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比较两篇短文描写的民居在地理环境、建筑特点、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异同点。(附参考表格)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三)自主探究,领悟表达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年级学生“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基本的说明方法”。教学本课,教师应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加强指导:文章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生动形象;文章结构——围绕民居建筑的环境与位置、特点与功能、民俗与文化内涵来介绍民居;说明方法——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加以说明。提示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学习本课要重点体会这些表达特点和说明方法运用到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如,对以下句子的理解体会:

句子1,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体会作者运用打比方和作比较的方法,概括说明客家圆形围屋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

句子2,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体会作者用列数字、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圆形围屋外观和整体布局特点。)

句子3,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整齐划一。(体会客家民居的圆形围屋,按八卦布局排列,是客家人的祖先崇尚圆形,期盼吉祥、幸福和安宁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

句子4,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着“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体会竹楼是傣族传统的建筑形式。因为傣族人居住区地处亚热带,气温高,雨水多,空气湿度大,竹楼有利于防酷热和湿气,是傣族祖先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

句子5,篱内种植着各种花木果树,可谓“树满寨,花满园”。(体会作者用简洁朴实而又形象生动的语言描写傣家竹楼的优美环境。)

(四)学以致用,介绍熟悉民居。

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和表达方式,设计拓展训练,一是开展“我眼中的特色民居”交流活动,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和观察到的特色民居资料,拓宽知识视野,丰富习作素材;二是开展“介绍一处民居”的课后练笔活动,应用从课文中学到的表达和说明方法,训练写作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作者单位

曲靖市麒麟区教师进修学校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设计 篇4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

难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三、教学准备:

关于各地民居的课件。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师:今天王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份小小的礼物,那就是一段介绍各地民居的图片。随着图片,我们走进了民居的奇妙世界,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56个民族。有句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表现在民居上更是异彩纷呈,各具特色。

2、师:我们来学习第八课《各具特色的民居》。

走进文中介绍的傣家竹楼和客家民居中去,看一看两个地方的民居能让我们感受到些什么?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

3、师:刚才我们交流了这两个地方的民居给我们留下的初步印象。可以说是零零碎碎的,现在王老师要把大家分成八个小组,如果在相应的时间里面,你们完成了一个民居的介绍,可以接着学习另一个民居。每个组长手里有两张卡,组长负责把你自己读到的关于民居的特点读给成员听,组员交流讨论,然后发挥你们集体的智慧,运用简炼的语言概括出民居的特点,组长负责记录下来。明白了吗?

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客家民居

位置

作用

材料

结构

文化特征

4、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师:(材料特点)是的,这种特殊的建筑材料建成的房子非常的坚固,据说,这样的材料建成的房子从来没有坍塌的情况,反而听说地震过后,过一段时间,他们居然自动的弥合了。你们说神奇不神奇?这个特点概括的很好,还有什么特点?客家民居“奇”在何处?

师:有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历史,可见,它的悠久历史,这也正是客家土楼坚固的特点。在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出这些特点的?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①列数字-通过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准确)②打比方-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形象直观)。

无数的游人参观了客家民居之后,他们都说是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上冒出的蘑菇一样神奇。

6、客家人如何用民居来反应出他们的地方文化特征呢?(幻灯表格)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师:和睦相处、勤俭持家,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客家民居的体现。这么多人聚居,居然井然有序,毫不混乱。这也是客家先辈对文化的崇尚。正是这样的一种文化,造就了客家民居如此独特的风格。怪不得被誉为是――世界奇葩。

7、师:“奇葩”如何理解,知道“葩”是什么吗?

那么奇葩就是――稀奇的罕见的

师:那么客家民居就是――罕见的民居,稀奇的民居

<二>、傣家竹楼

1、师:傣家竹楼的研究成果来亮亮相。

环境优美,“那一幢幢竹楼都藏在浓绿的竹林中”,可以看出环境十分优美,看见全部用竹子造成的竹楼看出四周围的环境很优美,一个“绿”字概括了傣家环境的特点。

2、师:不仅仅是一个绿色的世界,在里面也非常的舒适,惬意。

这样的建筑又显示出傣家人怎样的文化特征?

吉祥、平安,家道兴旺。可以看出傣家竹楼非常明显的文化特征。

3、师:哦,文中有一个词非常准确地概括了傣家人的文化特征。“一家盖房,全村帮忙”,这不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傣家竹楼的体现。

师:我们从整体上了解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大家能从写法上看看作者在描写两个地方的特色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吗?

a、相同点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都采用了列数字和打比方的手法。

2、两篇短文都讲了民居的形成原因。

3、两篇短文都通过民居,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b、不同点

1、开头不同,客家民居是写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芭”。而傣家竹楼是写身临其境的感觉。像一位导游,把我们带到了绿色世界之中。

2、民居形成的原因也不同。客家人是为了防备盗匪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所以形成了营垒式住宅;傣家人是为了防酷暑和湿气,所以建造了风格别致的傣家竹楼、

3、结构、建筑的材料不同,风俗习惯也不同。

客家民居给人大、坚固,材料独特;傣家竹楼给人清新闲适的感觉。

无论是哪种风俗,都不外乎像文中提到的,“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他们的祖先都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幸福。

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假如你是一位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傣家竹楼和客家民居?

课后自由组团,推举一位导游,相信在你们中间会出现一位:“客家熟,傣家通”的好导游。

板书设计: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傣家竹楼

世界民居奇葩

教学反思:

在教学之初我先问了几个学生,他们快速说出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色和民风民俗,因此,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学了解。

教学中我重点指导了《各具特色的民居》这部分的学习。

首先我让孩子们扫读写客家民居的部分,找出这部分的中心段。孩子们很迅速找出了“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然后引导孩子们理解课文“奇葩”,通过这个过程的学习,孩子们知道了这个自然段采用了打比方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接着,我让孩子们围绕“奇”去体味课文。孩子们从客家民居的地理位置、材料、作用、文化特征这几个方面去认真朗读品味了课文。

孩子们的观察比较仔细,介绍某个方面的特点比较具体。但是在孩子们的小练笔中我发现孩子们的介绍比较枯燥,不能应用多种多样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孩子们的习作能力还要进一步提高啊!这个任务也是任重而道远啊!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 篇5

教学《各具特色的民居》这一课,首先我让孩子们扫读写客家民居的部分,找出这部分的中心段。孩子们很迅速找出了“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然后引导孩子们理解课文“奇葩”,“葩”我先让孩子们观察字型,然后猜到底指什么,有的孩子很乖巧,马上猜出“葩”就是“花”。此时我让孩子们再次朗读这个句子,这里把什么比作奇特的,特别的,非凡的花呢?孩子们都知道了把客家民居比作奇葩,通过这个过程的学习,孩子们也知道了这个自然段采用了打比方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接着,我让孩子们围绕“奇”去体味课文。孩子们从客家民居的地理位置、材料、作用、文化特征这几个方面去认真朗读品味了课文。《傣家竹楼》我让学生自学,抓住竹楼的“美”去学习体会。当然,体会竹楼的美不胜收,诗情画意主要是通过朗读去体现的。

课文上完后,我又让学生进行两篇文章写法上的对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全班的共同讨论下和我的引导下,同学们最后概括出,相同点是都从低点、环境、建筑形式、房间功能、建造目的等方面介绍,不同点是客家民居详细介绍了民俗文化,而傣家竹楼则更详细地介绍热闹的介绍过程。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 篇6

教学中我先是放手让孩子自学课文,讨论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然后说说你学到了哪些说明方法。

结果我发发现,孩子们对民居和竹楼的特点可谓是小菜一碟,瞬间就讨论完毕了,而且有哪些说明方法,也是容易之至。短短的几分钟就完成了我布置的自学任务了。

于是我临时布置了一个讨论题:自读课文,找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本组内讨论讨论。

结果交流的时候我才发现孩子们多么有创造力,现将孩子们精彩发言摘录如下:

1、如果四川住的是客家民居,地震的时候是不是会减少很多悲剧的发生?是不是可以把客家民居在地震多发地带进行推广?

2、从客家人的居住情况你们想象下客家是怎么样的一个民族?

3、如果你坐在傣家竹楼闻着阵阵瓜果的香味你会想写什么呢?请写一个片段。

4、用自己的话把”树满寨,花满园“的情景描写下来。

5、用今天所学的方法写写我们的民居,要写出特色。

然后我和孩子们在第二堂课里就围绕着这几个话题展开了层层

讨论,课堂气氛极为活跃,孩子们个个兴高采烈,兴趣盎然的。特别孩子们在说怎么写出我们民居的特点的时候,更是让我捧腹大笑,让我大开眼界。

藏族民居传统窗饰的特色分析 篇7

受东北季风与高寒气候的影响, 藏族传统民居建筑的窗饰在美观功能之外, 还要考虑实用的避寒性, 作为人居空间, “进”与“出”, “有”与“无”是一个矛盾对立体, 开窗是空间的开拓与结构围合界限的打破, 同时也是“有”光线的对立统一, 在解决这一矛盾时, 藏族建筑中和了窗的功效, 既保留了“有”窗的界限打破, 也中和了窗围合空间“无”的概念拓展, 所以, 藏族窗饰在尺度上一般比较小, 窗台低矮, 朝向多为南向开窗, 避风与采光兼备。

一般来说, 藏族传统民居的窗由:窗楣、窗帘、窗套、窗框、窗扇和窗台等部分组成。在藏族传统民居建筑中对于窗的建造, 是比较有讲究的, 尤其是在窗楣上檐的建造。就传统而言, 窗楣横梁上面需要做成三椽三盖, 材质一般为木质, 并逐一压叠挑出墙外, 而在藏语中这种形式被统称为“巴卡” (有趋利辟邪之意) 。窗楣盖板下置由有红、白、蓝、绿、黄等颜色布料相互组合而成的褶皱窗帘;由窗楣底层横梁两端, 沿着窗洞左右两侧至窗底三边围合便形成窗套, 形状呈“U”字形, 形式可分为牛脸状和牛角状两种, 上窄下宽呈梯形, 颜色一般为黑色, 又被称作黑窗套或梯形窗套;窗框紧贴窗套内壁, 形状为矩形, 用以固定窗扇, 窗扇之上再施加窗格, 用以稳定窗扇使其不易变形;由于藏族建筑的墙体比较厚重, 这就决定了其建筑的窗洞纵深比较大, 将整个窗体置于窗套中, 窗底多出的空间便成了窗台, 在有些藏族传统民居建筑中由于受厚重墙体因素的影响, 室内窗台很宽, 宽敞的窗台可以用来当做坐墩、桌台和储物平台等,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空间的实用功能。

二、空间与美感

窗作为建筑立面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次”“虚实”的搭配和组合对于凸显建筑空间烘托环境氛围无疑具有重要作用。藏族民居依据空间功能的不同, 在开窗在布局和体量上也具有一定的分别。相对来说, 居室的开窗比较大, 而附属用房的窗户则相对要小甚至不开窗, 且根据采光需求的不同, 位置的分布也有所不同。例如, 在有楼层的民居住宅的底层, “因做牲畜圈及强调防卫, 只有一门进出, 墙上不开窗, 仅在靠近楼层处各开有气洞一个, 洞口内低外高, 斜向天空, 略可见光。”

在空间上“内”与“外”是一对相呼应的共同体, 内部空间功能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外部建筑空间的形式美感, 特别是在对外部体量感上的作用。藏族传统民居在建造方式、工艺、技术等各方面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粗狂、沉稳、厚重的民族建筑风格, 坚实、稳扎并带有明显收分的土石墙, 如怒发春笋, 破土而出, 给人以强大的力量和冲创感。窗的巧妙开设, 使建筑的“内”空间与“外”环境沟通为一体, 是建筑墙体的“实”与窗子的“虚”的有机融合, 也让不同位置和大小的开窗在形式排列和墙体的空间布局上也形成了一种无意的秩序美感, 而这种美感正是“点”与“线”、“面”与“体”四者的相互组合与渗透, 给敦实厚重的墙体赋予了鲜明的节奏和韵律感。

作为具有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 虽然开设了大小不一, 层序跌至的窗, 但这些窗并没有破坏其建筑的整体完整性, 它仍与整体建筑的格调与形态保持着协调统一。这种统一主要集中在对其窗楣“巴卡”三椽三盖的处理上。由窗楣横梁开始排列一层短木, 短木出头长短不一, 上压一根横梁, 然后再排列一排较底层稍长的短木, 上再置一根横梁覆于中层短木之上, 依次叠加至第三层, 依靠长短不同的三层椽木逐步将窗楣向外挑出墙面, 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有序的纵深层次, 并且节节拔高, 其形状呈倒梯形, 与带有明显收分的土石墙形成一种内在的呼应。相互叠加排列在一起的椽木和横梁紧密的结实在一起, 加上由不同颜色做成的带有褶皱的窗帘, 宛如为窗子加上了一个色彩华丽的顶冠, 表现出了独特的审美趣味。

三、装饰与图案

窗作为藏族传统民居装饰的重点之一, 不仅体现着有着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共性”, 更重要的是展现了藏族传统民居窗饰的“个性”。

藏民族是一个全民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 佛教思想渗入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加之“高原的色彩明丽单纯, 蓝天、白云、绿草、清水, 陶冶出藏族人酷爱明丽单纯色彩的性格”, 从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装饰风格, 尤其是对窗饰的注重, 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室内。民居中对窗的装饰一般通过雕刻、涂刷, 彩绘等艺术手段进行装饰。窗帘是藏族传统民居窗饰的又一重要元素, 他们在窗楣和窗框上分设两幕窗帘, 尤其是在窗楣帘的处理上, 除了用红、白、蓝、绿、黄等代表不同含义颜色的布料组合成带褶皱的短帘之外, 并且还在帘上缝制有美丽的吉祥图案, 寓意藏族人民的美好祝愿, 时至今日, 随着制作工艺和材料的发展, 在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已经开始使用雕有镂空花纹的铁皮工艺制作窗楣帘了。

藏族传统民居建筑窗帘的使用, 不仅在功能上起到了防护紫外线, 保护窗体颜色鲜艳的作用, 而且在艺术审美上给人以柔和轻盈的视觉和心理享受, 颇有“蒲苇韧如丝”之体会。窗套通常施以黑色油漆进行涂刷, 不做彩绘处理。对于窗框的处理, 根据其形制的不同也会施以不同的装饰手法, 除了进行涂刷和彩绘的处理之外, 有的还要在窗框上雕刻经堆和依次排列的莲花瓣, 然后再施以彩绘完成, 其图饰纹样大多为二方连续。在窗扇的装饰上主要采用木雕和彩绘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主要图案内容有人物, 花纹和几何纹样等。此外, 在有些地区的藏族传统建筑, 还在窗户外侧的窗台上安装有栏杆, 并施以雕刻彩绘等装饰, 既起到了防护作用, 又达到了美化的装饰效果。在具体部位采用何种装饰手法进行装饰, 对于藏族传统民居建筑窗饰而言, 其方式并不单一, 他们大多采用多种装饰手法相结合的方式, 以期达到了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色彩艳丽的装饰艺术效果。可以说藏式窗饰艺术使我们“在藏式建筑的粗犷坚固的外表之外, 看到它精雕细琢、流光溢彩、富丽堂皇的另一面”, 同样反映了豪放、坦率、淳朴的藏族人民, 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四、结论

本文浅析薄论, 通过对藏族传统民居窗饰的形成与构建、空间与美感、装饰与图案等方面的特色分析, 剖析了藏族窗饰艺术的特色装饰元素, 一得之见, 旨在抛砖引玉, 希望借此引发大家在此方面的的深入思考和研究, 并在结合本元素的装饰上获得与其它元素的对接与开拓。

参考文献

[1]杨嘉铭.赵心愚.《西藏建筑的历史文化》[M].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3.

[2]蔡玲.《析藏式传统建筑》[J].中外建筑, 2006/3.

[3]汪永平.《拉萨建筑文化遗产》[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4]张芳荣.现代窗饰在室内环境中美感的营造——浅谈现代窗帘布艺美[J]数位时尚 (新视觉艺术) , 2011, (02) .

[5]郝铮.室内装饰与色彩[J].新课程 (教育学术版) , 2008, (03)

浅谈福建传统民居的文化特色 篇8

关键词:福建民居;福建文化;居住空间

引言

在中国传统民居中,福建民居由于其气候条件、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具有独特的地域风格。城市中的福建传统民居虽有大部分没有保存下来,但在现今的福建乡村地区,仍沿袭福建传统民居的特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福建省,简称“闽”,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相望。全省大部分属中亚热带,由于福建复杂的地形、不便的交通、独立的语言交流等因素,形成了多元化的民居建筑风格,但作为一个灵魂影响福建民居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则是它的文化源流、社会形态。

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古越先人在此劳动生息,先秦时期汉武帝平定闽越族土著,汉越文化融合。后北方战乱,汉人不断南迁,中原文化融入,直至金兵骚扰,宋室南迁,全国经济中心南移,部分移民由浙入闽,历史上的文化融合,促进了福建的发展,也影响了福建民居风格的演变。

1.福建传统民居文化的类型特征

从文化影响的角度去考察,福建民居大致可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分述如下。

1.1书院文化民居。福州、宁德、泉州等地在民居类型上有较多相似之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数百年间涌现不少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如黄干、陈第、林则徐、沈葆桢等。殿中御史郑寀献诗理宗:“韩阳风景世间无,堪与王维作画图,四顾罗山朝虎井,一条带水绕龟湖。形如丹凤飞衔印,势似苍龙卧吐珠,此处不堪为县治,更于何处拜皇都”。

如泉州手巾寮,平面布局狭长,联排式的建筑群,以“间”为单位密集排布,十分适合当地气候湿热的特点,建筑空间尽可能的开敞,达到通风除湿降温的效果,开敞的门厅、祖厅、阳台、天井和巷廊等,较少的墙体,使自然风畅通无阻的进入到室内,也利于热量的疏散,密集群体也有利于遮阳,使开敞空间都处在阴影中。

民居建筑文化氛围浓郁,工艺水平较高,风火山墙曲线多变,使民居建筑外部特征流畅、自然、活泼,空间布局有方,设计合理,内部装修制作精良、雕刻生动、构图活泼,极富审美价值。建筑墙体如城市瓦砾土墙与出砖入石墙面,由于明万历年间泉州大地震,全省部分地区较多废墟,民居建筑在原有基础上采用旧砖即瓦砾土砌筑,节约了成本,也十分美观。

1.2山林文化民居。闽中与闽南部分地区的民居如土堡、土楼,是早期汉人逃避战乱入闽,与闽越族人融合的产物。

秦汉之前,百越文化在福建占有重要的地位,悠久的历史文化流传了下来。闽越人的蛇图腾崇拜,因为其祖先生活在温湿的丘陵地区,蛇类繁衍滋生,对他们生命造成了威胁,为了祈求神灵保佑而崇拜蛇神。这些地方是福建开发最晚的地区,受新石器时代闽越族文化的影响,植被丰富,易于农耕,水路交通运输尚未充分发展,农业有了一部分成就,每个家族自成一个世界,像老子所描述的那样:“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人民知足常乐,养成“父母在,不远游”的小农经济思想,热爱家乡,淡泊名利,极其重视家族观念。

每个民居建筑都是一个大家庭,单体布局规整,中轴线鲜明,主次分明,与中原古代传统的民居、宫殿建筑的建筑布局一脉相承,大门、祖堂等主要建筑都在中轴线上,两边的建筑对称,由连廊串联起房间,中心为聚会活动空间,民居外观纯朴,不求奢华,从外观看,四周高墙耸立,呈封闭式,防卫功能十分突出。楼层越高、直径越大的圆楼土墙也就越厚。四周极厚的土墙墙体厚度通常达到1米左右,而开窗则较小。除了大小各不相同之外,其内部布局、结构由于受楼主需求、生活习惯、地理環境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也有程度不同的差异。又创造性地“因天材、就地利”,按照山川形势、地理环境、气候风向、日照雨量等自然条件以及风俗习惯等进行灵活布局。

如闽中的安贞堡,是福建省大型民居建筑前部呈方形,后部为半圆,依山而建,气势不凡。整体是围廊式土楼以厅堂为中心结合的院落式民居,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堡内分上下二层,前后三进,建有正堂、下堂18处,大小房间360 余间,备有12个厨房和5口水井,厅、堂、卧室、书房、粮库、厨房、厕所齐全,还有水井和下水道,可供千余人食住。

2.福建传统民居文化对居住空间设计的启发

首先,在空间上,书院文化民居布局尽可能开敞,阳台、天井和巷廊的组合,利于通风除湿;内部庭院连接室内外空间,使居住环境亲切宜人。山林文化民居在布局上向心、内聚,两边对称,连廊串起房间,而内部小品、花池不知随意,形成丰富多彩的庭院空间。

其次,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尽可能的因地制宜,使用本地建筑材料,如建筑中的踏步石、柱础等,多用福建花岗石等石材,又如建筑中的青砖与红砖,多用本地的红壤与黄壤烧制。这样大大节约了建造成本。

再次,在装饰上,建筑外部特征活泼、内部装饰生动,保护了主体结构,改善了使用条件,并极富审美价值。在福建当地居住空间设计中引入福建传统民居文化,建立起与熟悉居住环境之间的联系,使居住者感受到“家”的温馨,在居住环境上促进居住者之间的交流、融合,使居住者心理产生慰藉。

3.结语

福建传统民居文化,是福建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精神财富,是它的核心之一,而不单单仅从它的建造技术,施工方法,建筑材料去发掘。只有了解福建传统民居文化,才能够真正的了解福建传统民居建筑。然后尊重、保护传统民居,并加以继承、改造和发展。如今一部分居住空间设计使人与人交往受限,与大自然接触减少,丢掉了民居传统,割裂了传统文化,令人痛惜。研究福建传统民居的文化点,结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加以继承和创新,才能使民族文化得以延续。

参考文献:

[1]戴志坚.闽台民居建筑的渊源与形态[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2]戴志坚.福建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李秋香、罗德胤、贺从容等.福建民居[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黄汉民.福建传统民居[M].厦门:厦门鹭江出版社,1994

[5]何绵山.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6](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设计 篇9

二、对教材研究不深入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设计 篇10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和睦、酷热、蜂拥而至”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4.学习对比阅读的阅读方法。教学重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课前准备

1.关于土楼和竹楼的图片 2.一组中国民居邮票图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3分钟)

1.出示民居邮票一组,说说你认识其中的哪些民居。

2.介绍民居:民居是建筑中最早出现的类型,是中国建筑史上对民间居住建筑物的习惯称呼,作为住房的民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建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我国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在适应与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出来的。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我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两个。(板书课题)

二、授课

板块一:初读,了解课文内容(7分钟)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读后划出不懂的词句。

2.先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不懂的词句,再同桌交流。3.默读课文,思考: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

4.初步交流阅读感受,并分别用一个词形容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梳理整理: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傣家竹楼──绿色之家。板块二:再读,体会民居特点(14分钟)

1.将全班同学分为甲组、乙组,分别学习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客家民居为什么被誉为“世界民居的奇葩”?傣家竹楼与众不同之处在哪?

2.先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读后整理,可以采用列表格、在文中划主要词句、标感受、列提纲等方法。

3.集体交流,感受民居特色。交流“客家民居”特点:

①由甲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②乙组成员针对甲组介绍情况质疑,甲组成员答疑。交流“傣家竹楼”特点:

①由乙组组代表介绍“客家民居”的特点,其他组员补充。②甲组成员针对乙组介绍情况质疑,乙组成员答疑。板块三:研读,领悟说明方法(11分钟)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介绍民居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2.集体交流,要求:结合文中语句举例谈说明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主要的说明方法列举如下:

①列数字:“„„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具体可感)

②打比方:“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形象直观)

③引用资料:“按照传统习俗,先要选好地方,打好地基„„”(充实具体)

④举例子:“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真实可信)

三、结课(5分钟)

1、两篇短文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或不同之处?

2、选择你感兴趣的一枚民居邮票,上网查询有关资料,了解民居的成因、建筑特色、流传价值和与之相关的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写一篇说明短文。

板书设计

8*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设计 篇11

【关键词】 徽派建筑;徽派民居;传统美学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7-0290-01

1 徽派古建筑的文化特色分析

皖南保留下来了大量的古人生活遗迹,现在地处皖南山区地远人偏的黄山市(古徽州所在地)同时拥有两处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之一便是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

皖南大多位于层峦叠嶂、绿水萦回之地,村落四周有青山环抱,碧池流水。这里不仅自然环境优美,而且历史上也少自然灾害和战火的侵袭。同时,皖南自古交通不便、道路艰险、流水湍急,所以这里与外界一直处于一个相对隔绝的状态正因为如此,这里在经历千百年斗转星移、历史轮回后能够保存下大量古代人生活的遗迹。

与“五岳朝天”并称的“四水归堂”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这里的古建筑多以天井采光,外墙一般很少开窗,显得高大耸立,白壁和马头墙连为一个整体,给人一个幽暗凄迷的感觉。

最能代表徽州建筑特色的村落当属西递和宏村,走进这里犹如发现了一个被现代喧嚣世界遗忘了的旧梦,在都市的繁华之外它抱守着残缺在皖南的不染纤尘中向我们呈现出那种素雅的民间生活,坚守着心宁与精神的最后净土。从远而望西递与宏村是一条条线条简约的黑瓦铺成的马头墙式的屋顶与高大的白墙,黑白相间、错落有致。进入到老屋内部你会惊奇的发现内部精细的雕饰与外部的极尽简约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木雕、石雕、砖雕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徽派古建筑大多以砖、木、石等材质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用料较为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则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技艺精湛的工匠在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这样则使得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巧妙的结合,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以桐油取而代之,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等筑就,且往往都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而形成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成马头墙。 徽派建筑还广泛采用了砖、木、石雕等材料,表现出了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砖雕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这样显得极富装饰效果。木雕在古民居的雕刻装饰中占有主要地位,具体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物品上。内容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不仅如此,雕刻手法也极其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艺术手法。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不相同。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徽派建筑中的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各式各样的景物上面。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风、仙鹤、猛虎、雄狮、大象、麒麟、祥云、八宝、博古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使之显得质朴高雅,浑厚潇洒。

2 徽商文化背景下的徽派民居特色

安徽南方山区有着“八分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美好写照。其基本属地在我国皖南丘陵地区位于江南吴越文化区的浙闽山地和楚文化的结合区。作为“胸中小五岳,足底大九州”的徽州人,他们要么服贾四方,要么富甲天下。他们以广阔的眼界将域外更高层次的文化引入了境内,因此,“入歙、休之境而遥望高墙白屋”便成为了徽州村落的独特景观。

作为极具个性特色的人文现象,当时的徽州古建筑是在特定的自然、人文和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徽商文化可以说是皖南古村落文化的核心部分,由于这里的古建筑大多形成于晚明时期,当时正是我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时期,精明的徽州人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下开始了商品贸易和资本运作,著名的新安六县为古时的歙县、婺源、祁门、休宁、绩溪和黟县,当时较著名的有歙县的盐商、休宁的典当商、婺源的木商和祁门的茶商。他们以高超的经商素质积累了大量财富,在明清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海内十分宝,徽商藏三分”。在以商而起,因贾而兴之后荣归故里,穷极土木、广奢华丽得以明志。由于徽文化对徽商有较强的依存关系,所以徽商是官、贾、儒三位一体,向来有“儒商”之称。由于“新安理学”和“程朱理学”中的重宗法、尚名节等道德思想深深植根于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所以从现存遗址来看徽派村落都聚族而居,一村大族建有宗祠。形成了马头墙、粉壁和以祠堂为核心的古村落。

近代青岛特色民居——里院建筑 篇12

1891年 (清光绪十七年) 清政府议决在胶澳设防, 青岛自此建置。次年, 政府调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率部进驻胶澳地区。1897年11月, 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强占胶澳地区, 并于1898年3月6日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自此, 胶澳地区沦为德国殖民地, 德国开始了对青岛16年的殖民统治。

德国的殖民统治对青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占领青岛后, 德国人将青岛城市功能规划为军事基地、港口和商贸中心城市, 并于1900年编制了《青岛城市规划》, 将青岛划分出华人区和欧人区。华人区主要包括大鲍岛区、台东区和台西区三大部分, 其中大鲍岛区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对大鲍岛地区建设之前, 德国殖民政府将原有的建筑设施全部拆除, 把土地划分成小块进行拍卖, 准备筹建大鲍岛新的中国城。当时, 诸如工人、农民、渔民、小商贩等青岛底层市民大部分都集中在大鲍岛区。由于受德国殖民者的城市规划及商业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此时的商业区发展迅速, 人们对居住的要求也有了新的变化, 里院建筑就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 成为了当时一种独具青岛特色的民居形式。 (图1)

二、里院建筑的特点

里院建筑是中西结合的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 是一定历史背景之下城市文化在民居上的反映。青岛德式建筑的样板——迎宾馆, 老的市政府等众多建筑对里院建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非常巧妙地将西方的建筑风格“主动拿来”, 并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和符号, 形成了独特的青岛本土里院建筑形式。

里院建筑大多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从建筑形式上来看, 属于院内天井式居住院落, 单体建筑多为两层, 也有三层或四层的。由于青岛地势起伏较大, 里院顺地势而建, 高低大小不一, 造型上也各不相同, 有“口, 日, 凸, 目, 回”等多种造型, 院落形式上有独院, 两进院, 三进院, 套院等等。

里院建筑多为临街而建。受西方商住式住宅风格影响, 里院临街立面多采用传统的三段式设计, 一层窗台以下的墙基多采用青岛出产的花岗岩斧剁石砌成, 窗台以上以黄色墙面为主 (图2) , 并装饰有精美多样的山花和线脚 (图3、图4、图5) 。屋顶采用红筒瓦铺成的坡屋顶, 屋顶外檐会设置排雨槽, 与粗瓷质排雨管相连接。屋顶局部建有山墙, 并开有天窗, 达到了很好的采光效果。街道与内庭院以门洞相接, 门洞以长方形和顶为主, 并以大理石雕刻的塔斯干柱式、爱奥尼柱式、混合式柱式等造型进行装饰。院内多采用外廊式建造方式, 并设置有单跑或双跑楼梯。与沿街面的风格有所不同, 内院的设计是中国本土建筑风格的体现, 外廊多为木制, 涂有鲜艳醒目的红色油漆, 在檐板、木扶栏、廊柱头等处采用江南、闽南、苏州等风格的雕花彩绘进行装饰 (图6、图7) 。里院的内部房间多为里外屋的两房套间形式, 每间居住面积大约在十到十五平方米, 起居, 娱乐, 餐饮等多个空间交叉混杂, 无明显分割。

三、独特的里院文化

在德国的殖民统治期间, 青岛本土经济迅猛发展, 人口迅速膨胀, 里院建筑随处可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青岛早期各种行业、不同阶级的人群都居住在这种特殊的院落中。里院建筑, 如同大社会中的小社会一般, 如同传统的北京四合院一样, 形成了传统的居住方式和市井文化。人们在居住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亲切、和睦、富有人情味的市井生活, 形成了青岛独特的“里院文化”。

同时, 里院建筑内向性的空间布局也为丰富多彩的“里院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从外部空间到内庭院, 再通过内廊进入居室, 这种由开敞空间到半开敞空间, 再到私密空间的渐进空间序列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交流途径, 形成了邻里间家庭式的友好关系。

里院居住人口众多 (根据青岛市社会局1933年的统计, 当时青岛共有里院506处, 房间16701间, 住户10669家) , 内庭院为居民的娱乐活动提供了场所。白天, 家庭主妇在院里做家务;晚间, 劳作了一天的男人们回到家里, 吃完饭后聚在灯下打牌, 聊天。这种氛围给许多民间艺人提供了“串里”谋生的条件, 像青岛当时著名的劈柴院, 院内设有书场、简易戏院、舞台, 成了最为热闹的地方。这些艺人以表演茂腔、柳腔、山东琴书、山东快书等居多。著名相声大师马三立在1932年秋天与搭档刘宝瑞曾一起来到青岛“闯码头”, 在劈柴院里凭借一段妙趣横生的相声《对对子》赢得了满堂彩。除此之外, “戏法大王”王傻子 (王鼎臣) 、评书演员葛兆洪、山东快书演员高元钧、曲艺世家传人刘泰清、琴书艺人李金山、高金凤等都曾在这里练过摊儿。同时, 许多里院的票友们还自发形成了票社, 像“季厚里”在过年过节时出的高跷“跑耍”;“广兴里”的玉顺茶社书场的评书等, 一批里院也因此闻名。

四、现代化进程中里院所面临的问题

(一) 城市化进程加快, 人口数量激增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青岛人口数量激增, 根据统计资料显示, 1933年青岛人口数量不足40万, 1949年人口数量为405.655万, 到1999年激增到702.97万人;而里院建筑从1933年到1949年仅仅从506处增长到513处, 从1949年开始反而呈现出一种递减的趋势。里院建筑也陷入了住房供不应求, 人口密度增大的困境。在许多大院, 一间十多平方米的房间中居住着老少三代, 由于房间阴暗狭小, 许多居民按照自己的需求随意开门开窗, 在里院院井内部进行无规划的扩建、插建、乱建, 造成了许多安全隐患。 (图8)

(二) 里院居住环境恶劣, 安全堪忧

随着经济的发展, 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逐渐开始重视生活的私密性与舒适性, 有近百年历史的里院建筑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生活的要求。首先, 里院内部居住空间狭小, 缺乏完善的公共配套设施, 下水系统年久失修, 公共卫生间、公用水龙头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其次, 现今许多里院都“饱经风霜”, 建筑各部分老化现象严重, 大部分建筑都出现了墙皮脱落, 院内木走廊、楼梯塌陷和腐烂的现象。有的建筑甚至结构外漏, 梁柱松动, 留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图9)

(三) 里院居住人口老龄化, 复杂化

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青岛的经济重心由西部老城区转向了东部新城区, 各种配套完善的现代化小区拔地而起, 许多市民也从里院迁出, 剩余的居民大多以中老年人为主。作为社会特殊群体的老年人在年龄、身体状况、文化水平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 导致社区公共配套设施的需求也有所不同。里院所在老城区的社区公共配套设施已经完全落后于社会的发展, 老人缺乏关怀, 远离医院、商店、市场等必要设施。此外, 居民外迁后的大量住房租赁给外来务工人员, 这也给社区的管理带来了“三难”问题:一是这部分群体成分结构复杂, 管理难;二是流动性较大, 管理难;三是缺乏健全机制, 管理难。

五、里院建筑保护与更新的意义

里院建筑作为青岛城市历史建筑的一部分, 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不仅在建筑、文化、艺术、科学、社会、精神等领域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而且在经济、旅游等方面也蕴含着潜在的价值。若不对其保护和改造, 任其消亡, 这将给我们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我们应该重视里院建筑的保护与更新, 将这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延续下去。

六、如何保护与更新

首先, 我们应当处理好保护与更新之间的关系, 对那些建筑质量与结构保存完好且具有典型里院特征的建筑进行修缮修建, 使其从外部形象到内部设施都能维持原来风貌;对那些建筑质量较差、私搭乱建的里院特征不明显的建筑或危房统一进行拆除, 并按照传统里院建筑的格局进行重建。

其次, 我们在保护与更新的过程中应当遵循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出的四个原则:原真性, 整体性, 可读性, 可持续性。原真性, 就是要求保持里院建筑原有的历史风貌, 保护其遗存的全部历史信息, 坚持“修旧如旧, 以存其真”的原则。整体性, 就是要求不仅要保护里院建筑本身, 而且还要保护其周围环境、人文文化等构成整体风貌的所有元素。在保护过程中, 应统一规划, 统一管理, 统一实施。可读性, 要求能够使人们读得出里院建筑所留下的历史痕迹与文化脉搏。可持续性, 就是要求我们在保护历史建筑的过程中,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将保护工作作为一个长期的事业, 做到人人有责, 人人关心, 这样就可以把历史文化持之以恒地延续下去。

第三, 除了保持里院的建筑与艺术形式外, 可以还原部分里院的商业功能, 就如青岛劈柴院改造一样 (图10、图11) , 通过保留建筑外观, 改造内部的设施和功能, 并引进新生的生活内容, 赋予其新的活力。青岛市南区有大量的里院在地理位置上靠近中山路、栈桥、火车站等地段, 如果把里院特色的民居建筑改造成为有历史感的展览馆, 地方小吃街, 文化剧场等, 就会充分展示里院悠久的文化历史和青岛的地方特色, 同时还可以带动里院周围经济的繁荣, 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

七、结束语

里院建筑历经了近百年的历史, 是青岛一种独特的民居形式, 凭借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和对市井文化的真实写照, 给后人在建筑、艺术、历史、文化等领域留下了重要的研究价值。里院建筑是青岛“红瓦绿树, 碧海蓝天”建筑与环境和谐统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也是青岛城市建筑文化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我们应该在保护的前提下, 通过合理有效的改造与利用, 使百年老院重获新生, 延续文脉。

摘要:在青岛的西部老城区存在着一些建筑形式别致的房屋, 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里院”。“里院”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体现, 更是一种对城市文化和城市历史的反映。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发展重心的转移, 传统的里院建筑正处于逐渐衰落和消逝中。

参考文献

[1]王勇强.青岛合院式住宅——里院[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学位论文, 2007

[2]鲁海.老楼故事[M].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3

[3]汪雪、董世永.重构与复兴:城市历史住区保护的必经之路——对青岛市云南路“里院”改造的思考[J].小城镇建设, 2007 (08)

[4]阮仪三.中国古城保护与西部大开发[J].同济大学学报, 2001 (03)

各具特色的民居 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骚扰、偏僻、清风徐来、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秩序井然、遮天盖地、宏伟壮观、别致美观、蜂拥而至、安然无恙、崇山峻岭”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各地民居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据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间谍卫星对中国进行拍照侦察,惊讶地发现在我国福建、广东的山区里分布着很多的不明大型建筑,或圆或方,美国的间谍人员经过反复分析认为是“导弹发射基地”,从而认为中国的军事实力不可小视。直到中美建交后,美国人才如梦方醒:那些所谓的“导弹发射基地”实际上是(出示课件:客家民居图片)客家典型的民居。

2、大家看它像什么?确实很有特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6课——《各具特色的民居》(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能以你的声音告诉老师这是什么样的民居?(重读“特色”)

二、检查预习

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学习成果。(出示课件:生词)认识这些词语吗?谁来读读?(一生读)齐读。

三、学习课文

(一)客家民居

1、课文大家预习得不错,那对课文的理解又如何呢?我们来看导语中给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谁来读?(一生读)几个问题?哪两个问题?(一生说)

2、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先来学习奇特的客家民居,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记住不动笔墨不读书,在书上留下自己思考的痕迹。

3、交流

(1)客家民居的特点

位 置 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

作 用 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排挤

材 料 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结 构 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文化特征 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 在学生交流到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的结构时,课件出示:

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大部分土楼有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历史„„显示了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

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什么?(客家民居建造坚固,历史悠久)是啊,客家民居非常坚固,你从那些词中感受到了?带着你的理解练读这段话。找生读,评价指导。

(2)了解了客家民居的奇特之处,那作者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对它进行说明?有什么好处呢?

主要的说明方法如下:

①列数字:“„„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

大部分土楼有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历史„„显示了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具体可感)

②打比方:“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

在闽西南„„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形象直观)

③举例子:“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真实可信)

4、总结学法

(出示课件)刚才对客家民居的学习中,我们先是从位置、作用、材料、结构、文化特征方面了解了客家民居的特点,随后有明确了课文采用了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突出它的这些特点。

(二)傣家竹楼

1、对照客家民居的学习方法,咱们四人一小组合作自学一下傣家竹楼(出示课件:傣家竹楼图片),呆会儿请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交流,看哪个小组的发言最精彩。

2、交流

四、课外拓展

1、资料袋

(1)同学们的自学效果显著,说明大家的学习热情很高,下面老师提高一点儿难度,大家来看71页的资料袋部分,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资料,老师想请同学们当个小导游,你可以自创导游词,也可以把资料中的重点内容作为导游词,向大家介绍其中一种民居的特点。先给大家一点儿时间小组交流一下。

(2)学生交流(教师随机出示这种民居的图片)

2、同学们的介绍很精彩,老师这儿还有一些各地民居的图片,大家想不想欣赏一下。(出示课件)

五、布置作业

各具特色的民居反思总结 篇14

首先,初读课文,读对读通,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根据提示:说说客家民居、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课文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些特点的。自主读书,理清说明顺序。我将文中的第一段用投影展示: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和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以这段话为重点分析通过反复读体会出“点缀”本意是修饰装点,在这里是说明地区偏僻的小区,由此学生领悟出这段还用了对比方法,把崇山峻岭与为屋和土楼加以对比;由“世界民居奇葩”打比方。

接着再读课文,画画批批,体会民居特点。给学生充足自读自悟时间,认真与文本对话,梳理民居特色,为了能省时高效,我才用了分组进行的方式:全班分成两组分别整理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在分组读、议,在相互交流、补充汇报。在此基础上,我将多媒体用上展示出文中相关内容介绍,使同学从视觉角度对两种形态的民居有了更加清晰的印象。再次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抓住民居特点,边读边想,课文是怎样把这些特点介绍清楚的,因为有了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同学们很快对两种民居特点共同之处加以描述。如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都是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如:“客家人在治家、处事、待人、立身等方面,无不体现出明显的文化特征。比如,许多房屋大门的正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同样,作者在介绍傣家竹楼的时候,怎样造楼的例子。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要通过适时、适度的点拨、引领归纳、提炼,加深学生对民居特点的理解和对表达方法的领悟。

上一篇:意想不到的事作文300字下一篇:大学生学生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