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古民居建筑特色

2024-06-16

永泰古民居建筑特色(精选6篇)

永泰古民居建筑特色 篇1

皖南古民居建筑感受

前些日子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特征的建筑艺术风格的安徽。在地面文物现存中,大量的最有特色的就是是古建筑的现存。因而对皖南古建筑深有体会。

第一次到安徽来,看到这里的徽派建筑和民俗文化,感到在我家乡和中国的其他地方没有在这儿有如此震撼的感觉。我认为要体验中国的建筑文化,皇家建筑文化应在北京,那么体验和研究平民建筑文化,一定要到皖南来。北京市委党校副校长殷庆言曾对皖南古民居建筑的空间合理布局和利用大加称赞,认为徽派建筑既环保又节能,现代建筑理念应和传统的建筑艺术相结合,体现人文环境和谐的建筑风格

安徽古民居是我国传统建筑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她以独特的方式向世人展示着徽派建筑文化及其美学思想。“居万山环绕中,川谷崎岖,峰峦掩映,山多而地少”。在民居布局、空间处理、装饰细部的处理以及色彩的应用上都体现着独具特色的徽派建筑美学思想,对其作深入的研究和挖掘,对现代环境艺术、造型艺术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们首先来到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中国画里乡村”之美誉的世界文化遗产地--黟县,先后游览参观了旅游胜地宏村、屏山和西递。我们参观了景点的各个角落,月沼风荷、南湖书院、承志堂、敬爱堂、追慕堂等一大批独具匠心、精雕细作的明清古民居,让我们感受到了东方建筑艺术的徽派建筑和博大精深的徽文化的魅力。典雅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徽州人的智慧;建筑上的精雕细刻,也凝聚着人生的智慧和经验;建筑的合理布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让我们看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画面。

皖南山区的黟县是一个人口仅十来万的小县,西递、宏村就坐落在这里。唐朝大诗人李白曾赞美道:“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道出了皖南乡村的独特意境:山水风物幽美,古老文化酝酿出淳厚从容的民风人情。

作为皖南古村落代表的西递、宏村早在进入世界遗产之前就已经闻名遐迩。实际上,这里离南京、合肥400公里,距杭州不足300公里,在游人如织的黄山脚下,西递、宏村背倚秀美青山,清流抱村穿户,数百幢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静静伫立。高大奇伟的马头墙有骄傲睥睨的表情,也有跌窍飞扬的韵致;灰白的屋壁被时间涂划出斑驳的线条,更有了凝重、沉静的效果;还有宗族词堂、书院、牌坊和宗谱。走进民居,美轮美奂的砖雕、石雕、木雕装饰入眼皆是,门罩、天井、花园、漏窗、房梁、屏风、家具,都在无声地展示着精心的设计与精美的手艺。西递、宏村古民居群是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现存完好的明清民居四百四十多幢,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为世所罕见。

黟县境内至今还保存着3500多幢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其中西递村、宏村有古民居361幢。有950年历史的西递村面积近13公顷,整个村落呈船形,现有从14世纪到19世纪的祠堂三幢、牌楼一座、古民居224幢。这里至今完好地保存着典型的明清古村落风格,被誉为“古民居建筑博物馆”。

宏村始建于北宋,距今已近千年历史,为汪姓聚居之地,宏村汪九是唐初越国公汪华的后裔。整个村落占地30公顷,枕雷岗面南湖,山水明秀,享有“中国画里乡村”之美称。山因水青,水因山活。湖光山色与层楼叠院和谐共处,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交相辉映,是宏村区别于其他民居建筑布局的特色,成为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一大奇迹。

南宋绍兴年间,古宏村人为防火灌田,独运匠心开仿生学之先河,建造出堪称“中国一绝”的人工水系,围绕牛形做活了一篇水文章。巍峨苍翠的雷岗当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由东而西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宠大的牛躯。以村西北一溪凿圳绕屋过户,九曲十弯的水渠,聚村中天然泉水汇合蓄成一口斗月形的池塘,形如牛肠和牛胃。水渠最后注入村南的湖泊,鹆称牛肚。接着,人们又在绕村溪河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桥梁,作为牛腿。历经数年,一幅牛的图腾跃然而出。这种别出心裁的科学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

宏村它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常常云蒸霞蔚,时而如泼墨重彩,时而如淡抹写意,恰似山水长卷,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那村中数百幢古民居鳞次栉比,其间被誉为“民间故宫”的“承志堂”是黟县保护最完美的古民居,其正厅横梁、斗拱、花门、窗棂上的木刻,工艺精细、层次繁复、精雕细镂、飞金重彩、人物众多,人不同面,面不同神,堪称徽派“四雕”艺术中的木雕精品,此外还有古朴典雅的敬修堂和气度恢宏、西朴宽敞的东贤堂、三立堂等,同平滑似镜的月沼和碧波荡漾的南湖,巷门幽深,青石街道旁古朴的观店铺,雷岗上参天古木和探过民居庭院墙头的青藤石木,百年牡丹,森严的叙仁堂、上元厅等祠堂和翰林侍讲梁同书亲题“以文家塾”匾额的南湖书院等等,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真可谓是步步入景,处处堪画,同时也反映了悠久历史所留下的广博深邃的文化底蕴。

西递村位于黟县县城东八公里。西递村是一处以胡姓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古村落,这里的胡姓原为唐朝李氏皇帝的后裔,为躲避追杀到此避难,并世代繁衍生息于此。由于历史上较少受到战乱的侵袭,也未受到经济发展的冲击,村落原始形态保存完好,始终保持着历史发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现保存的“精品”明清民居的主人,都是当年的徽商。所以,直到今天,客厅条案上,还摆着“老三样”:东瓶西镜,中间自鸣钟。寄寓着家人对在外经商亲人“永远平平静静”的希望。

西递村是皖南民居保存比较完好的一处。保存完整的古民居尚有一百二十二幢。园林化情调是黟县西递古民居的又一艺术特色。小庭院内地面或铺设青石板,或用不同颜色的鹅卵石铺成图案。西递村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汇聚。村落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筑布局相宜。村落空间变化韵味有致,建筑色调朴素淡雅。

据记载南宋迁都临安,大兴土木,筑宫殿,建园林,不仅刺激了徽商从事竹、木、漆经营,也培养了大批徽州工匠。安徽是“文化之邦”,徽商致富还乡,也争相在家乡建住宅、园林,修祠堂,立牌坊,兴道观、寺庙,从而开始和形成有徽州特色的建筑风格。古村落选址一般按照阴阳五行学说,周密地观察自然和利用自然,以臻天时、地利、人和和诸吉咸备,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一般依山傍水,住宅多面临街巷,粉墙黛瓦,鳞次栉比,散落在山麓或丛林之间,浓绿与黑白相映,形成特色的风格。同时有大量的文化建筑,如书院、楼阁、祠堂、牌坊、古塔和园林杂陈其间,使得整个环境富有文化气息和园林 情趣。站在高外望村落,只见白墙青瓦,层层叠叠,跌宕起伏,错落致。在民居的外部造型上,层层跌落的马头墙高出屋脊,有的中间高两头低,微见屋脊坡顶,半掩半映,半藏半露,黑白分明;有的上端人字形斜下,两端跌落数阶,檐角青瓦起垫飞翘。在蔚蓝的天际间,勾出民居墙头与天空的轮廓线,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体现了天人之间的和谐。民居前后或侧旁,设有庭院和小花园,置石桌石凳,掘水井鱼池,植花卉果木,甚至叠果木,甚至叠假山、造流泉、饰漏窗,交夫和自 然谐和一体。在内部装饰上力求精美,梁栋檩板无不描金绘彩,尤其是充分运用木、砖、石雕艺术,在斗拱飞檐、窗棂槅扇、门罩屋翎、花门栏杆、神位龛座上,精 雕细缕。内容有日月云涛、山水楼台等景物,花草虫鱼、飞禽走兽等画面,传说故事、神话历史等戏文,还有耕织 渔樵、仕学孝悌等民情。题村广泛,内容丰富,雕刻精美,活生生一部明清风情长卷,赋予原本呆滞、单调的静体 以生命,使之跃跃欲动,栩栩如生。境内还保存众多的明清祠堂、牌坊,建筑风格也颇具特色,与明清民居称为“古建三绝”。游了一趟安徽,安徽留给了我深刻映象。皖南民居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独特的地域建筑文化特征。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学习经验。

景观111 高春亚

1111205119

永泰古民居建筑特色 篇2

1 徽州传统民居的特色

徽州民居, 一种天井四合院形制的居住建筑, 融合了中原四合院平面形制与当地的干阑式形制。同时徽商们在民居的建造中注入了自己对住宅的平面布局、建筑结构、内部装饰、厅堂布置方式等的想法, 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 使徽派建筑在具有实用性的同时, 还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1.1 平面特点

徽州传统民居的基本格局为三间式、两层的楼房。居住建筑一般都是坐北朝南, 但是明清时期徽州古民居大多都是大门朝北的, 这是因为自汉代起就流行着一种说法“商家门不宜南向, 征家门不宜北向”。故在明清时期, 徽商为了图吉利, 将建筑都做成了大门朝北。建筑的平面大都采用了对称式的布局方式, 进门为前庭, 中开天井, 后设厅堂, 以一明堂二暗室的三间式为一基本单元。主要房间都放置在南向, 东西向是次要的房间, 两侧为厢房, 中间是厅堂, 楼梯位于厅堂的前后或者左右。入口处有一个供通风采光之用的内天井。在这个基础上, 建筑纵横发展、组合, 形成了大厅式、穿堂式、四合式等格局。建筑平面见图1。

1.2 立面特点

徽州古民居在立面上都是很少开窗的, 即使是开窗一般都是开在二层, 一个很小接近正方形的漏窗。民居的采光通风全部靠天井来解决。

徽州古民居立面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马头墙, 又称封火墙。徽州古民居呈聚落式, 房屋间的间距比较小, 再加上房屋内部都是木结构, 所以防火居于首位。而马头墙便是在两端墙顶上砌筑的高出屋顶的山墙, 为了防止火势蔓延。在满足了功能的同时, 人们为了追求艺术上的审美, 将马头墙做成了阶梯状。马头墙有一阶到四阶之分, 称为一叠式、二叠式等, 一般情况下, 为三阶, 四阶, 再大一点的民居, 也会出现五阶, 俗称“五岳朝天”。

1.3 结构特点

徽州民居的结构形式多为穿斗式和抬梁式的混合结构, 抬梁式用于中跨, 穿斗式用于山墙面, 使比较密集的柱梁横向穿插结合, 加上墙体, 可以增加整栋民居的抗风性能。内部的柱子用料比较粗大, 在上部会有一点收分, 梁架用料也都比较粗大, 而且注重梁的装饰性, 在横梁中部, 会微微拱起, 即是俗称的冬瓜梁。

1.4 建筑细部装饰特点

建筑的细部往往会使建筑具有一定的表现力, 而建筑风格中最有力的表现便是通过细部来表现的。

1) 门罩。这是徽派建筑的格式, 由于徽州是多雨的地区, 在建筑大门上加上门罩 (见图2) , 可以防止雨水顺着墙而溅到门上。具体做法是:在离门框上部一定距离的地方, 用砖砌出向外挑的檐脚, 再在上面盖上一层青瓦, 并刻有一些装饰。在一般民居中称之为门罩。在一些富贵人家, 则称为门楼, 尺寸也会比一般民居的门罩大, 做法也更考究, 而上面的装饰、雕刻手法及种类更多。

2) 窗。徽州古民居, 由于其特殊的背景, 古民居的外墙都比较封闭, 一般的开窗都位于二层, 且较小较高。在徽派建筑中, 还有一种窗户形式, 称之为格窗, 是沿着天井一周的回廊, 采用木制格窗来分隔室内外空间的, 它的功能有采光、通风、保温、防尘, 格窗的图案多种多样, 并且图案多采用暗喻或者谐音来表示吉祥如意的寓意, 格窗往往都会再附上一层绸绢或者彩纸等以增加室内的透光性。

3) 徽州三雕。徽派建筑的装饰部分是非常精细的, 广泛采用砖雕、石雕、木雕, 这三者并称为“徽州三雕”。“徽州三雕”起源于宋代, 在明清达到了鼎盛。在居室中主要用于家具、屏风、格窗等。“徽州三雕”雕刻的手法有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等多种技艺手法。在明代初期, 以平面淡浮雕手法为主, 明中叶以后, 多层透雕取代了初期的平面淡浮雕。

2 徽州古民居特色形成的原因

2.1 自然环境的影响

徽州山林地区, 多雨, 建筑的用地非常的局促, 建筑必然会通过紧凑的布局方式来适应用地的不足。在建筑形制上, 采用楼居, 楼居不仅有利于通风采光, 避免潮湿。徽州丰富的木材为徽州古民居采用木结构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而徽州三雕中的木雕亦是由于木材的丰富, 才得以发展的。山多石材也比较丰富, 而石材也是建筑材料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2 经济因素的影响

明清朝代是徽商的鼎盛时期, 当徽商致富后, 他们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故乡的建设中, 而其中成就最高的便是居住建筑和宗庙建筑。徽商为徽派建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强大的动力, 没有徽商, 必然也不会存在现在徽派建筑的成就。徽商所引起的徽派建筑的建设, 使徽派建筑在形制上更具广泛性, 功能上更齐全, 装饰也更加的豪华与细致。

2.3 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

徽州自秦置郡县以来, 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徽州大多数的民居、村落都是历史上南迁避乱者建造的, 而人类的迁徙必然会带来文化的碰撞。徽州民居的形成便是由南迁的中原建筑文化与当地的“山越”建筑文化碰撞、融合而成的一种地方建筑文化, 一种徽派建筑形制的文化, 如果说中原文化与“山越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只是影响建筑建造技术方面的话, 那么新安理学对徽派建筑的影响则是体现在建造思想上了, 如门朝北居、四水归堂等等。徽州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 由于徽州的教育基础扎实, 故而在书法绘画、金石篆刻、音乐戏曲等方面有大量的优秀人才, 文化的发达, 必然会丰富建筑的内容, 为建筑的建造、雕刻提供丰富的素材, 提高建筑的艺术水平。

3 结语

徽州民居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徽州古民居在建造上追求着与当地自然环境、当地特有的文化的结合, 使建筑的空间充满丰富性与趣味性;在意境上追求着诗情画意, 并完美的做到了与人之间的和谐, 满足了使用者在生理、精神上的要求。徽州古民居在建筑界是不可多得的瑰宝。

摘要:结合实地考察, 对徽派民居进行访谈调查和实地测绘, 从建筑学的角度对建筑的平面、立面、结构、建筑细部装饰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总结出了徽派古民居的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古民居,特色,文化

参考文献

[1]单德启.徽派建筑和新徽派的探索[J].中国勘察设计, 2008 (3) :30-33.

[2]张国梅.浅谈徽州建筑传统民居的环境布局及建筑特色[J].安徽建筑, 2002 (1) :32-33.

[3]冯卫, 谢一鸣.徽派传统聚落建筑基因研究[J].中国名城, 2011 (9) :66-68.

永泰古民居建筑特色 篇3

关键词:古民居 木雕 门窗 装饰

瑶里“木雕”是指以木质为原材料的雕刻手艺。根据资料记载,古代瑶里地区植物资源极其丰富,树木种类繁多,常见的有银杏木、柏木、松木、楠木、槐木、杨木、杉木等木材都是当地居民们雕刻门窗的最爱,其材质大都纹理清晰、质地优美、材质柔软,而且大都具有相对良好的稳定性,历经多年也可以保持原样,不仅不会褪色反而会更加鲜亮。易于雕刻的建材树种遍布山间,以朴素的天然材料进行雕刻,为木雕门窗选材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与此同时,大量的雕刻也刺激了雕刻手法的发展与创新,雕刻方案越来越多元化。

一、瑶里古民居木雕门窗产生的原因

位于江西景德镇市东北方的瑶里,距离市区60千米,离高岭东埠古水运码头8千米,与安徽休宁、祁门两县交界,为全国重点历史文化古镇。瑶里山高林密,有原始森林,属黄山余脉,在东河上游。瑶里是徽商的发源地之一,明清时期,随着徽商的崛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徽商雄踞中国商界长达二、三百年。“盛馆舍以广招宾客,扩祠宇以敬宗睦族,筑牌坊以传世显荣”。徽商财力雄厚,为了实现自己光宗耀祖,衣锦还乡的梦想,他们出资建宅第,修祠堂,造园林,架桥梁,竖牌坊,盖路亭,也因此提高了自己在家族中的地位。同时为弘扬木雕艺术,提供了牢固而坚实的基础。由于“贾而好儒”的特点,具有很高文化素质的徽商们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住宅布局、结构、内部装饰、厅堂布置的看法,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使徽派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明中叶到清末期,不计其数的徽州牌坊、祠堂、民居出现在这一山陬之地,在显耀徽商财富的同时,又以一派肃穆的样子,沉浸在古老的梦里,不索取,不张扬,只管和歷史遥遥感应着,直至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典型的村落奇观。

明清时代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两个阶段,也是政治制度最森严的阶段。因此在建造宅第上的等级也很森严,其营选规模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明俗“庶民庐舍。洪武二十六年定制,不过三(开)间、五架(梁),不许用斗拱,饰彩色”,所以,普通人家只能建个三五间瓦房,财力雄厚的徽商在没有取得功名的前提下,也不可以把房屋建造很华丽。再加上徽州人大部分都是聚族而居,房屋拥挤,自然条件又是山多地少,建屋用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但是在等级森严的制度面前,为了满足建造宅第时的争奇斗富,徽商另辟蹊径,开始追求在建筑装饰方面上的精益求精,创造精美独特的雕刻风格,并且力求雕刻在文化内涵上的丰富多彩。徽商的足迹遍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其他地方的门窗文化为他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并被模仿借鉴,再融入自己的审美进行二次创作,从而演变成了独具一格的徽派建筑门窗雕刻艺术。“贾而好儒”的徽州商人在门窗雕刻艺术中注入了自己对住宅布局、结构、内部装饰、厅堂布置的看法和文化内涵,不仅在视觉上美轮美奂,并对文化的传承更具有深远的意义,不但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也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二、瑶里古民居木雕门窗的装饰特色和艺术风格

历经千年的演变,我国传统木雕门窗已成为建筑形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明清时代,许多文人雅士、儒商巨贾、能工巧匠都乐此不疲的在门窗上大做文章,力求门窗的精致,美观已然成为了他们无师自通的行为。瑶里古民居明清两代均用木质隔扇装饰,并以此来呈现整个建筑的韵律。在数量众多的古民居木雕门窗实物中,雕刻艺人们无不将花草虫鱼、山水人物、飞禽走兽雕刻得栩栩如生,生动有趣。我国自宋代以来民居中就采用隔扇门(如图1)。隔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构件之一,它同时具有墙、门和窗的功能,既方便于采光,也便于通风,是建筑装饰中的重点所在。常见的门窗有隔扇和护镜窗等形式。

木雕隔扇门窗也称格子门窗,花窗,在古时又有阖扇等称谓。木雕隔扇门窗的结构主要由隔心、裙板、绦环板三部分组成。隔扇门窗的基本形制是用较长的整块木料做出的四方形外框,长宽比例约为4:1或者3:1外框的内部分为四个部分,最上端为眉板,眉板下为隔心,下部为裙板,隔心与裙板之间为绦环板。外框是隔扇的外部框架,隔心安装于外框的上部,是隔扇的主要部分,又称“格心”、“花心”、“棂心”,以木棂斗榫交搭成空格,起采光和美化作用。木雕隔扇安装在厅堂檐柱间或者做落地长窗,大多安置在出入厅堂的必有之处,也是人们日常视觉范围内最为直接的地方,它可以拆卸,就成了一对或者更多链接一起并可以关闭或者开启的隔扇了。隔扇门窗的布局注重与建筑的整体效果相结合,一般采用左右对称的形式,大小、长宽、比例均按照房屋建筑样式来设计布局。在清代常以整木镂空雕刻,样式很多,有冰纹、云纹、回纹等。绦环板,也成腰板,因高度与人的视线接近,是雕刻的重点位置。常用深浮雕工艺完成,内容除了以几何图案、吉祥图案以及人物图案外,还有相对而言少见一些的历史典故。裙板装饰手法与绦环板类同,因不允许透光,只用浮雕工艺完成。

护镜窗也称“小姐窗”(如图2)。因古民居的住宅形式大部分为封闭的四合院,房屋上的窗,因受建筑形制的限制,均朝向中部的天井,导致进入中部院内的客人,透过窗户很容易望见房间的内部,因此人们便在厢房、次间的窗外又加上一层窗,用来遮挡外人的视线,护镜窗便得以产生。这也反映了中国人内向的心理习惯,不像西方人那样开放,它不符合主人私密要求,所以“小姐窗”实际上是对自家大门和天井而开。

护镜窗主要以平淡浮雕为主,线条流畅,风格质朴,偶尔高浮雕和同雕刻则属于少例。到了清代以后,护镜窗的雕刻风格逐渐丰富多彩起来,这也是明清时期最为辉煌的时期了,除了浅浮雕、深浮雕之外,还出现了线刻、凹刻、凸刻。还有镂空刻、双面刻、皮刻,甚至将圆雕等多种技法混合使用,图案内容自然丰富多彩起来。护镜窗分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四周是固定的透空花格装饰,中间有两扇可以开启的透空花格窗户,下部为精雕细刻的窗栏板,以增加房间的私密性,徽俗称“槛挞衣”,意为窗户的衣服,既不影响采光,又可以遮挡视线和从天井方向飘落的斜风细雨,这是徽州民居很有特色的装饰物。

三、瑶里古民居木雕门窗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瑶里地区崇尚理学,尊文重教,瑶里的木雕门窗受其影响也很深。在宗法社会的民间木雕艺术是民间礼教的工具,也是儒教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木雕艺术文化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要立意,运用生动具体的形象语言来表述儒家思想,因此儒家的观念深深的渗入在木雕门窗艺术之中。瑶里古民居木雕门窗从徽州崇儒兴文的地域文化氛围中诞生,它歌颂山河的壮美,寄托人生的愿望,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如图3)能工巧匠们通过山水风光、鸟兽花木、诗文情景、历史故事、博古图案等等形象,再结合丰富的表现力和十分高超的设计,巧妙地借助于徽州绘画、版画的艺术形象,最后构成一幅幅生动巧妙、栩栩如生的画面。门窗的雕刻画面构图需要适合于门窗原有的形状和尺寸,以定型的纹样与浮雕相结合,使得每一扇门窗在整体上和谐统一,但又各有各自的特色,做到了统一性和多样化的完美结合。让人们感受到工匠们卓越的建筑装饰水平与高雅的使用艺术品位。

几百年来,众多技艺娴熟的老工匠们通过口传身教,将木雕艺术代代相传,并且不断地累积,創造了颇具独特艺术魅力以及非凡艺术欣赏价值的瑶里古民居木雕门窗(如图4)。作为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较富于变化的部分,经过民间地域文化不断地哺育滋养,成为一种散发浓重乡土气息与古老韵味相结合的象征。瑶里古民居木雕门窗反映着住宅观念和传统文化的紧密结合,在长期的发展中,通过它本身具有的社会认同和雅致的装饰,成功调动了人的内在情感,满足了人民对充满美的事物的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造物思想与艺术成就。

瑶里木雕门窗装饰纹样艺术具有民间和民俗这两种文化的特性,也是实用性和审美性紧密相联的。它属于官方文化的儒家文化与民间民俗文化相互掺杂、融合、凝练是瑶里木雕门窗的装饰纹样这种艺术的文化的中心思想的表现。瑶里木雕门窗装饰纹样艺术所表现出来的美感形态,情感色调都是明细向上的,传统的木雕门窗的雕刻风格有的考究,有的粗狂。在装饰题材上,所表现的内容有世俗生活、民间传说、古代神话、花鸟鱼虫等为主要的绘画题材。在形式的选择上也多是民间喜闻乐见的图式,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曲美和文化观念。例如老百姓们大都喜欢的的象征送喜的喜鹊、象征富贵的牡丹、象征神圣的龙和凤、象征机箱的麒麟、表示“连生贵子”的莲花、桂枝等形象。还有一些老百姓喜欢给人以庇护、祈福的财神、仙佛、罗汉、魁星等形象。瑶里木雕门窗的装饰是一部研究古徽州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生活等情况的百科全书,诠释了当时瑶里人民的人文风貌、地域民俗,是现代人们了解徽派建筑历史文化的窗口。

春游河阳古民居作文 篇4

可爱的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子来到人间,那一片生机的景象便随之来到四面八方,整个世界像刚从一个漫长的睡梦中苏醒过来。

我来到了河阳古民居。牌坊上写着义阳朱氏和河阳古民居,喜庆的灯笼也还未摘下,一切都还刚刚苏醒!继续走,俩边是村史廊,说着这里的简介等详情。

走在去往虚竹公祠的路上,沉睡了许久的小溪叮咚叮咚地歌唱,突然,远处旧屋边竖着一把梯子,梯子上放着竹篮,破花盆,一盆盆美丽可爱的蝴蝶兰放在架子上,仿佛成群的蝴蝶栖息在细长的`花枝上。我走近细看,只见每一片扇形的花瓣是白和紫,它像害羞的少女脸上泛起的红晕,妩媚而自然。

来到虚竹公祠,屋檐上刻着精美的图案,复杂多样。门上写着四个铿锵有力的大字:朱家学院。走进公祠,一排排桌椅吸引我的眼球,正前面,一块木板立在地上,刻着朱家家训。

参观完虚竹公祠,我走在了小巷中,一边,茂盛的叶子中藏着艳丽的小花。啊!一棵棵玉兰树正在迎风向我们招手。一枝枝柔细的树枝上,一朵朵花挂在枝头,她们穿着粉带白色的衣裳,亭亭玉立妩媚在江南水乡,清香远溢,让我想起了张茂吴的《玉兰》:千花红紫艳阳看,素质摇光独立难。但有一枝堪比玉,何须九畹始征兰。

我走进了荷公特祠,远远被一个个圆石头吸引住了,底下铺满鹅卵石,水是那么清,水中正游着几条可爱的小鱼,走进荷公特祠,中间的植物像被春姑娘施了魔法似的,那么的生机勃勃!几棵刚发芽的小树屹立在中间,绿色的芽,细细的树干。地面长满了小草,正前方,一堵用青砖做的墙,优美而古雅。啊!一颗颗鹅卵石拼了一个小水坛,小水车在小水坛中。

走出荷公特祠,小鸭在小池塘中嬉戏,喝水。池塘旁,一棵翩翩起舞的茶花站在这里,茶花的花瓣层层叠叠,它像婴儿甜美的笑脸,许多花都和它争奇斗艳!有的已经完全盛开了,小巧的花苞鲜嫩可爱。有的刚刚绽放,它们的形态各种各样。有的含羞待放,它们显得格外娇艳。

春风吹起,我们便来到了八士门,这是河阳古村的正门,门前有一对石雕,没有了头,被朱元璋称为‘稀罕’。穿过八士门,这是一条小街,个个店门挂着新年灯笼,到处还都是春日刚刚苏醒的样子!几棵刚长出叶子的大树,把初春的暖阳遮住了,就如站在大伞下那样的凉爽!

最后,我来到了八拱桥,这是由石砖组成的八个拱桥洞的桥,桥的上面刻着龙,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流水。溪的两边,种这几棵大树,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当小鸟站在树上歌唱时,流水也在唱和。

游江西明清古民居博览园散文 篇5

园内有11栋古宅皆迁自江西11个省辖市,均为当地一些年久失修且极具代表性的明清时代的木结构古建筑,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晚时期,是国家级的珍贵文物、无价之宝。古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研究价值和科学价值,尤其对研究明清文化、明清民俗具有重要意义。宅子都不太大,小的130多平方米,大的也就300平方米上下,它们是赣鄱民俗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江西人的精神家园。尤其是赣派民居的木雕,内容广泛,博大精深,工艺精致,惟妙惟肖,保存完好,弥足珍贵。这些国宝级的古建筑群经过异地搬迁、保护和精心修缮,再现了明清时期江西建筑风貌,体现了明清江时期江西的风土人情、工匠的高超技艺。加之梅岭山清水秀,不仅有着独特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还有着天人合一的自然风光,旧貌新颜,古为令用,和谐流畅的整体美、翠微缭绕的自然美和淡雅简洁的朴实美浑然一体。

这些古宅,都是出自当地殷实显赫之家,或官宦,或巨贾,或豪绅,或文士,如大夫第、荣华第、示介第、远和堂、翰林府、富贵第、化民府、天问府、梅岭书院和国学堂等。如翰林府,别名书屋,建于咸丰五年。房屋原址在赣东北乐平,面积232平方米。房主方饶生,自幼好学,喜逐功名,虽满腹经纶,是个屡试不第的秀才,不薄的家境也被其耗费得所剩无几。于是他开办私学,看到弟子在艰苦的环境中学习,很是不忍,于是萌生建一座好学堂。他四处筹款,向亲戚、朋友和大户人家借,终于凑足了所需的钱。他选择了一处依山傍水风景明媚的地方建起了这座宅子供弟子读书。后来,他儿子中了进士,被皇帝钦点为翰林,这栋宅子也被称为翰林府。宅子结构简约,满屋的木雕洋溢着浓浓的书卷气息,翰墨生香,别具一格,不落窠臼。

又如,明崇祯三年建于抚州乐安县的富贵第,亦颇富特色。明后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西方对华贸易把中国的陶瓷引向国外,推动了闻名遐迩的景德镇陶瓷业迅速发展。乐安县一个叫石广进的人,看到西方人对中国瓷器的青睐,于是典当家产,在景德镇创建了自己的烧窑厂。通过潜心研究,他做出了走俏市场的青花瓷,把自己的产品卖到了西班牙、荷兰,发了财,于是建了这座宅子。宅子虽不大,但古朴雄浑,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特征。屋小聚元气,侧门不炫富,雀替、隔扇、挂落、阴阳线、窗孔较小的石隔窗和暗室,都体现了江西民居的典型风格。其正堂的一副对联也很有韵味:“传家有道唯存厚,处事无奇但率真。”体现了主人的做人准则。

这些古民居的最大特色就是无处不在的精美木雕。门楣上、横梁上、窗户上、栏杆上布满了各式各样的雕刻,栩栩如生。内容有花鸟虫草、山水风景、人物形象,包含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的还是连环画式有故事情节的系列雕,令人叹为观止。与其它地方古民居不同的是,其正堂或天井的四角柱梁顶上,固定有一具向中心略微倾斜的长约一米五左右、直径约二、三十厘米的柱形木雕,每栋建筑雕刻的图案都不相同,有狮子、八仙过海,龙等,体现了主人的寓意喜好,既是支撑,又是装饰,这正是江西古民居特别的地方。

古民居有很多楹联,非常有特点,体现了浓厚的儒家思想。这里录下几联以飨读者:“承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孝子孙两行正道唯读唯耕”;“工贾士农尽是神州赤子,津梁舟楫咸瞻海岛英灵”;“事能知足心常乐,人若无求品自高”;“有恒产立身至宝,无放心处世要言”;“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仁义永寿比松鹤,礼仪传家葆福祥”。

永泰古民居建筑特色 篇6

本文对建筑的形制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进行分析,以期新屋垸得到更为合理的发展和保护,在当今的时代下依然能够保留其历史风貌特色、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发挥重要的遗产价值。

关键词:新屋垸;围龙屋;保护开发

一、新屋垸整体概况

新屋垸地处湖北省东北部与安徽省西北部交界处的大别山地带,鄂东北地区多为海拔1000m以下的丘陵,且地势起伏较小,因此鄂东北地区建筑往往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由于地处山麓、气候较为湿润,夏季伏旱或暴雨频发,而冬季则气温较低,故建筑的保温尤为重要。因此,传统民居外墙墙角下部多为青石砌筑,用于防止雨雪风霜和地下潮气的侵蚀;上部则采用加厚的砖墙以增强其保温性。

鄂东北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主立面多为五开间或者三开间,成轴线对称,中间为厅堂而左右两侧为厢房卧室。主入口往往采用“凹进式”手法向内收进1-2cm,新屋垸的立面主入口刻意偏转一个角度,使其能够正对上远处的山坳,这在风水上称之为“望山”。

早在唐元宗年间,罗氏家族由于战乱、饥荒、瘟疫等原因,由江西向湖北、河南、安徽等地迁徙,直至罗氏三兄弟罗均美、罗均起和罗均荣在今九资河镇官基坪村落户。明嘉靖三年,罗均美迁至河南商城,罗均起迁至安徽西庄马家湾,而三兄弟中的罗均荣则在此定居。直至罗氏第十二代传人罗之珂与其子罗必勋、其孙罗有琦依靠种植茯苓、天麻等发家致富并修建宅院。罗有琦召集鄂、豫、皖三省工匠于1598年动工,历时五年修建完成,宅园建成后气势恢宏,与当时当地的旧屋相比,面貌焕然一新,因此得名“新屋”,又因宅子后院种植一颗紫薇树,故后人又称新屋垸为紫薇山庄,在后人看来,这棵紫薇树象征着罗氏祖先的庇佑,意为紫微高照、福禄延绵。现屋主罗则章已是罗氏家族的第二十一代传人。

二、建筑设计风格

新屋垸建筑风格属于典型的中国古典建筑样式中的围龙屋。

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窑洞、广西干栏式以及云南一颗印并称为中国五大传统住宅形式。客家民居主要分布在闽西南和粤东地区,是中国南方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围龙屋是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广义上的围龙屋样式有同心圆形、半圆形方形及椭圆形,它结合了中原古朴遗风以及山区的地域特色,主要分布于南方丘陵一带。这种建筑形制最先源于中原地区,客家先民在古代因战乱、灾荒等原因辗转南迁赣、粤、闽交界山区落籍繁衍。客家先民南迁定居岭南后,不但传播了先进耕作技术,且建筑民宅保持了原有的传统风格。围龙屋是一种富有极具岭南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

围龙屋的建筑特色突出表现在“围”上,山围水、水围垸、垸围院、院围屋。围龙屋的主体是堂屋,它是二堂二横、三堂二横的扩展。它在堂屋的后面建筑半月形的围屋,与两边横屋的顶端相接,将正屋围在中间,有两堂二横一围龙、三堂二横一围龙、四横一围龙与双围龙、六横三围龙……,有的多至五围龙。围龙屋多依山而建,整座屋宇跨在山坡与平地之间,形成前低后高、两边低中间高的双拱曲线。屋宇层层叠叠,从屋后最高处向前看,是一片开阔的前景。从高处向下看,前面是半月形池塘,多用作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的用途;后面是围龙屋的建筑主体即半月形房舍建筑,在两个半月的接合部位一般由一块长方形平地隔开,叫做禾坪或者地堂,用于居民的活动和晾晒谷物场所。池塘与围屋两个半圆相合,包围方形正屋,形成圆形的整体,造型极似太极图,与此同时建筑往往依山傍水,风水极佳。

三、新屋垸建筑概况

新屋垸整体为三堂两横式建筑,西侧为三排横屋,东侧为两排横屋,这也是围龙屋堂横屋布局最常见的样式。罗氏家族所建的新屋垸属于围龙屋建筑样式发展阶段的“无围龙”时期,也是围龙屋发展过程中持续时间较长的样式与此同时,新屋垸的建筑风格还受到江西天井式建筑样式的影响。以天井作为核心空间进行封闭式院落组织,新屋垸共有32口天井,天井活水的流向至今都是一个未解之谜,因此,有专家推断新屋垸附近应该存在地下暗河。

整个新屋垸极其注重龙、水、格三个要素的有机配合。龙即来龙,一般指山的来势。新屋垸后山势连绵起伏,自西向东蜿蜒三十余里,在此处分为两支,古人左称“青龙”,右称“白虎”,共同守护垸子。正垸左边屹立着几棵千年古枫树,形似龙的胡须,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垸对面的山一起一伏,形同笔架,古称文峰山,而且像水一样围着全垸,故有“三山配合,八方圍绕,百般呵护”之说;水即印水,一般指江河湖塘。新屋垸垸前有一条小溪,它像腰带一样呈“U”状紧紧绕过垸前,俗称“腰带水”,也称“玉带水”,古人常把“山环如城、水萦如带”认作建筑风水学的最高境界。正因为这里达到了上述要求,故有风水名师把这里称为鄂东的“三间半屋基”的其中一间;而格指建筑物本身的科学布局。

新屋垸民居建筑总面积0.5平方公里,东西长48米,南北宽168米,一共有99间房间,取“久”字谐音,象征着福贵长久,寓意不断进取。建筑的整体造型呈元宝形、取聚财纳福之意,垸前方为半月形池塘,名“应星塘”,后半部分是建筑主体。新屋垸坐东北朝向西南,负阴抱阳,避风纳气,日照充足,视野开阔。它四周的建筑环境、内部建筑有分有合,最后又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这个封闭回合的格局,着重突出了“围”字。

新屋垸为三进式院落,第一进为垸门与三道大门,中间为禾坪,现居住在内的住户在此晾晒粮食谷物以及茯苓天麻等当地特产;第二进为左中右三间堂屋以及戏楼、私塾、卧室、厨房等房间布局,这也是整个新屋垸的主体生活单元。在封建社会里,大家族十分注重伦理纲常,这也在其所居住的建筑中有所体现,封建三纲五常认为长子如父,因此新屋垸正门所对应的中间房舍供罗氏长子居住,左边供二儿子居住,右边供三儿子居住,三个单元既能够单独成户又可相互连接,使整个家族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三个单元的居住主体中,都设有戏楼供其娱乐消遣,而中间的正堂常做会客之用。新屋垸正厅的堂屋装饰精美,上有一匾额,书“宿炳华堂”,可惜由于年代久远现已遗失。堂屋后是整个罗氏家族供奉先祖的地方,即祠堂。堂屋与祠堂用一扇屏风相隔,在会客时往往将屏风闭合,形成完整的空间格局。

新屋垸的墙身为三段式,即:毛石台基、青砖墙身、青瓦屋顶。新屋垸的台基用石头砌筑,且建成高台基样式,除了能够更好的承重之外还能够起到防潮的作用,免受潮气侵蚀,以保护墙基;而墙身采用青砖砌筑,冬暖夏凉,砌筑方法主要有全顺式与丁顺式;建筑整体的屋顶主要采用常见于北方的双屋硬山式,有利于防火防雨;以及马头墙,具有徽派和赣派特征。除此之外,新屋垸的装饰十分精美,可惜由于年代久远保存不得当,许多业已损毁,今天能看到的只是极少数的一部分。

四、新屋垸保护与利用

新屋垸建筑具有浓郁的历史风貌和本土特色,是当地宝贵的文化遗产资源,其经典的建筑风格与精美的内部装饰都折射出一个家族发展传承的历史,也是鄂东北地区民居建筑的典范。

传统民居建筑是地域文化、民族风情和风俗习惯发扬传承的物质载体,新屋垸的整体建筑设计融鄂、豫、皖、赣地区的建筑风格为一体,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美学意义。然而,其保护的现状却令人堪忧,古建筑损毁情况严重没有得到及时的修缮;随着人口增加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新式建筑拔地而起,新屋垸与周围环境日益难以融合,打破了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格局。新屋垸作为当地乃至整个鄂东地区具有代表特色的古建筑,急需找到适应其存在发展的道路。

因此,对于这座明清时期的物质文化遗产自身来看,可以从以下角度着手保护:

文物保护单位:加强对于新屋垸古建筑的关注和保护力度,在建筑的修复工作上尽量在保持其原有特色的基础上采用新的技术手段进行完善,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有材料的真实性,以达到整体风格的和谐。

传统民居:新屋垸周边的传统民居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但与新屋垸同样存在破坏严重的问题。由于新屋垸与周边建筑在规划时即是相互协调的关系,历经时代变迁整合成整体村落的格局和样式,因此,在保护时,对其进行结构上的加固和修复,更要注重对于原有风貌、布局的保留,使其风格得以延续和统一

与此同时,近年来,旅游业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变化,而新屋垸也应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合理开发,不仅要保护,更要利用,为当地发展带来经济以及文化效益。

对于周边的传统建筑,尽量保持其原有风貌;而新的建筑尤其是旅游区建筑,应注重与当地传统民居特色相互适应,系统的以其价值特色和现状为基础,提出相应的保护开发措施,而不是一味模仿其他地域特色建筑而忽视了本土优秀风貌。新屋垸所处的旅游区新建的景区建筑大多在外观上直接模仿徽式建筑设计样式,与周边环境显得不相融合。人们常谈到全球化环境下现代设计的中国特色,同理,中国现代设计亦应具备地域特色,抽丝剥茧来看,所有的“特色”都具体的物化为“设计元素”,而一旦“元素”脱离了它所依附的“系统”或者和其他“元素”组成的结构,则显得突兀而毫无意义。正如当地新建筑的徽式风格,白墙黛瓦显然与当地本土建筑格格不入,这种对于徽式建筑“元素”的全盤照抄脱离了当地地理和人文环境系统,在设计的理念上也有所出入,因此显得尤为突兀。

新屋垸整体建筑设计所具有的美学价值和设计理念在当今仍具有指导意义,当地应整合其资源特色并加以发挥,将旅游区开发融入地域特色,通过提取传统元素,改变新建筑的材料、装饰细节(包括屋檐、山墙、门窗等),从而发挥优势,建成更具特色的旅游区域,以便更好地带动该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湖北省建设厅.湖北传统民居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巫濛.设计的原点——中国方式与生活特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吴卫光.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图像学意义——以粤东客家围龙屋为例[J].华中建筑,2008,(08)

上一篇:电厂保安工作总结下一篇:信息技术课教学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