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民居的石雕艺术

2024-11-25

徽州古民居的石雕艺术(精选4篇)

徽州古民居的石雕艺术 篇1

徽州古民居有着显著的特色, 主要表现在装饰艺术的独特性与艺术性上。比如, 木雕、石雕、砖雕。这些装饰艺术有着各种承载部位即载体, 各个部位都有着各自的艺术特色。

徽州古民居装饰艺术的外墙与立面

马头墙是徽州民居的特点之一。马头墙是一种叠落式山墙或正墙面。山墙马头墙高出屋脊, 随屋顶斜坡呈阶梯形。正立面马头墙是将一字形水平面高墙分成三部分, 成为凹形墙, 两端为叠落式, 当中水平式。马头墙有三叠式和五叠式, 一般进深房屋高大的为五叠式。从构图上来说, 马头墙是最简单的汉字“一”字的运用, 是将众多的“一”字组合在一起, 上下叠落, 形成对成昂扬的马头形象。一个平面上的马头墙外型层层叠叠, 造成连续的韵律, 在建筑转角处两组马头墙相互垂直造成交错的韵律。它对一幢建筑而言, 犹如几匹马, 将四水归堂的建筑围护起来, 形成五岳朝天的稳重感。一些几进的大住宅, 侧面间歇地出现一组组马头墙, 神形相似, 体量上自大门起由低到高, 由小到大, 到主厅达到高潮, 在由高到低, 由大到小, 逐渐减弱, 形成起伏韵律。古代名不见经传的匠师们, 用简单的“一”字形, 一错一落, 或前或后, 时左时右, 或低或昂, 张弛有度, 挑曳自如, 伸缩得法, 足成了这样娴静而又有奔腾之美的马头墙。

徽州古民居装饰艺术的门

徽州古民居住宅中的门多称为“商字门”, 大多建在厅堂或过道上。上面雕刻着各类吉祥类的图案, 如果有人从门下过时, 就形成了“若过我家门, 先从商下过”的吉祥含义。据嘉庆年间的一个小故事讲, 当时的商户或官宦人家经常请徽州先生到家中教子读书, 徽州教书先生读多数颇通商道。先生会建议商户做商字门, 后来果然多数商户都做生意果然发了大财。很多人都认为这是自己得益于徽州先生的教诲, 于是继续聘请徽州建筑师傅。徽州建筑和徽州文化也因此发扬光大。由于在徽州民居建筑中, 屋内厅堂或过道上, 饰以一个“商字门”, 是每个徽商居民豪宅中所惯用的形式。徽州的匠工会把“商字门”建筑形式用在石库门左右龙虎门前面的门罩上。其商字上面一点, 开成二楼弄堂前面可以借光的葫芦小窗, 用黛瓦装饰的门罩, 代替点下面的一“横”, 一横下面的“二点”, 镶嵌在二块代表吉祥物的舞狮石雕, 中间刻有阳体“方直”字的石匾上。石库门框上面左右二角, 分别饰以两个三角形的石刻“滴水”, 代表商字内的“八”字, 石库门框外沿, 饰以“门”字形的骑缝叠砖花。尤其是在代表一横的黛瓦装饰门罩的二头, 别出心裁地加上两个鳌鱼的浮雕。后来, 商人都认为是商字门是福门, 为生意人带来了好运, 于是纷纷竞相仿效, 凡清朝中后期经济发达地区所建的古民居门面前, 基本上都饰上了这么一种式样的“商字门”。

莲花门也是徽州民居里随处可见的装饰。这种门实际上就是江南一带民居里的隔扇门, 徽州人之所以将这种隔扇门易名为“莲花门”, 是有其内在的审美原因的。莲花在传统文化中有其特殊的精神内涵。清代周敦颐的《爱莲说》可谓是以莲比德的最好佐证, 文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静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 花之君子者也。”

徽州古民居的装饰艺术作品不仅是徽州古建中的一部分, 同时也可以独立存在, 作为一件完整的艺术品进行摆放欣赏。如木雕的内门, 或是窗扇下栏板, 屋沿下檐条、雀替, 楼层栏板上带有主题性的木雕, 都可以成为一幅独立完整的艺术品来任意摆放。随着时光的流逝, 古建雕刻作品依然可以作为精美的艺术品安装在现代化的厅堂和装璜中, 给观赏者以美的熏陶和传统艺术存在必要性的启迪。

徽州古民居装饰艺术的窗

在徽州古民居的窗户的装饰图案中, 冰裂纹图案是比较普遍的装饰纹样, 但大多镶嵌在民居建筑的内窗格、隔门中, 多用木条拼接进行装饰图案造型。当然, 徽州古民居的窗户装饰不止是冰裂纹这一种图案, 还有菱形、团花、环形、梅花形、万字形等多种造型图案和组合。冰裂纹的雕刻图案中我们可以发现分别由中间一个等边六角形、周边很有规律地排列着“人”字三角形的冰裂纹装饰。据徽州的一位老者介绍:中间的这个等边六角形, 在装饰纹图里称为“玄机”。在这种“内藏玄机”的周边, 每两根木条, 都有序地拼装成一个“人”字, 展示了一个“六面和通, 以人为本”理念的徽商文化核心。这种“内藏玄机”的冰裂纹装饰图案, 在徽州的古民居建筑中, 还可以看到由这种冰裂纹衍变, 同时也体现了“佛”教文化的另外一种“空心人字”图。在由一个个用四根条木拼凑成一个个空心的人字中间。“玄机”, 不是等边六角形, 而一个象征佛教中称为吉祥喜旋, 与徽商提倡和气生财的生意经融为一体。[1]

徽州古民居装饰艺术的屋脊

徽州古民居都是大屋顶, 多数都是双曲面, 它不仅在形状上, 而且在颜色上都和它的背景——山峦轮廓线非常协调。远远看去一片片大屋面从村庄缓缓升起又逶迤起伏, 可以说大屋顶是山的延续, 坡的再造。要是你登高俯视徽州古村落, 扑入眼帘的是一片瓦浪, 隐没在其中的屋脊和飞檐翘角, 玲珑古朴, 气势张扬, 加上屋脊上的龙蛇、鸟兽等装饰, 就可让人想到与天相同的神秘。大屋顶充满着中国人的宇宙精神。古人把屋顶成为屋宇, 概括为宇宙的象征模式。甚至认为建筑是大地上的宇宙。房屋的创造是人类一定阶段的革命, 是人化的器物, 代表人与天、地叁。所以天地是大宇宙, 房屋是小宇宙, 天地是两极, 房屋是中极。

徽州古民居装饰艺术的瓦当

小青瓦是徽州古民居屋顶材料, 对徽州古民居它有几大优点:一是实用, 因为这里降水多, 小青瓦防水效果好。二是材料多, 取用方便、经济。它是泥土用柴草烧制而成, 身边到处都有, 制作简单, 人人都会, 是环保无害的产品。三是施工方便, 只需瓦盖大头向下一垄一垄的叠压起来就可。第四是修理方便, 如果屋面漏水, 在屋内用手移动或搭换一下即可。第五是防寒保温, 缝隙还有呼吸作用。[2]徽州瓦当装饰多以龙凤、花鸟、虫鱼为题材, 如梅兰竹菊、蝙蝠、如意、石榴寄寓健康长寿, 多子多孙, 以红梅、芙蓉、莲花寄寓富贵幸福、喜气盈门。

所以, 徽州古民居装饰艺术的承载部位在徽派建筑中的角色极为关键, 可以称为是徽州古民居装饰艺术的外部表现特征, 这些特征为徽州古民居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和研究起这至关重要的作用。

摘要:徽派民居装饰艺术有着非常显著的本土艺术特色。通过对徽州古民居装饰艺术的形式与载体研究, 我们逐渐认识到了徽州古民居的承载部位的大致分类和关键之处。

关键词:徽州,民居,装饰艺术,载体

参考文献

[1]《徽商文化对佛堂古民居的渗透》徽商集团网http://www.huishang.com.cn/detail.jsp·id=27252007-12-05

[2]丁清俊《江南民居》[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

徽州古民居的木雕刻艺术 篇2

一、徽州木雕的历史成因

徽州木雕之所以如此兴盛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和人文条件。首先, 徽州位于皖南山区, 树木茂盛, 当地民居就地取材, 建筑均以木结构为主, 这一点决定了木雕的绝对优势;其次, 徽州人历来重视读书教育、科举考试, 因此当地人文化素养很高。明清时期的徽州在文化和艺术的很多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 比如徽派版画、新安画派、徽剧等等, 均对徽州木雕工艺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再次, 当地徽商富甲一方, 有心大兴土木修建宅邸, 有但碍于明清时期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所建房屋必须遵循庶民百姓的规格, 因此徽州民居外观看似简单质朴, 但内部却极尽精美之能事。而当地人在建宅时的争奇斗富往往在于雕刻水平的精湛, 题材上是否另辟奇径, 这样就促成木雕刻艺术越来越臻于完善和成熟。

二、独特的美学特征

1. 传统文化的精彩诠释

儒家思想由于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推崇, 一直是传统文化的代表。在徽州宗族社会更是以儒家思想的“仁”和“礼”为准则, 形成了严格的宗族制度和道德伦理规范, 这也成为了徽州木雕审美基调。在木雕题材上多以“忠孝节义”为主, 历代帝王都提倡“以孝治天下”, 因此以“孝道”为主题的作品很多;其次还有“中庸”“忍让”“忠义”“读书及第”等也常作为表现主题。例如, “二十四孝图”“桃园三结义”“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等等, 都是徽州木雕常见的题材。

除了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以外, 徽州木雕也渗透着传统的民俗文化。在传统装饰图案中, 吉祥文化的表现是一个重要内容, 它体现着普通百姓关于趋吉避凶的美好愿望。比如, 对于“福禄寿”“子孙满堂”“四季平安”等题材的表现。此外, 民间的戏曲、神话、历史典故也常见与木雕的内容中, 如“八仙过海”“瑶池琼会”“文王访贤”等。

2. 象征性的表现手法

徽州木雕在表现传统文化题材时, 往往并不是直白地将场景或物体雕刻出来, 而是采用象征性的手法寓意, 通过其他事物使观者产生联想。这种象征手法在徽州木雕的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程式化, 表现上有了固定模式。象征性的几种常见表现手法, 有谐音比喻, 比如花瓶与四季花卉的组合, 象征四季平安, 蜂窝和猴子组合表示“封侯”, 喜鹊和梅花象征“喜上眉梢”。有以物喻意, 石榴和葡萄的图案象征着“多子”, 仙桃表示长寿等。也有隐喻的手法, 常见的装饰图案“暗八仙”, 雕刻八仙的法宝来比喻八仙。还有夸张的比喻, 为了表现春天或夏天的场景, 将牡丹或莲花雕刻的比人还大, 突出季节的特征等等。

3. 功能与装饰的完美结合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之一就是实用性与装饰性完美结合, 徽州民居更是如此, 绝大多数装饰构件本身就承担着结构的作用, 很少有纯粹为了装饰而存在的构件。徽州木雕非常注重实用功能, 装饰只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 融建筑结构和装饰艺术于一体。徽州木雕很少有单独的雕刻作品, 大多附着在建筑构件之上, 并根据所处的位置和作用设计雕刻形式。例如透雕的雀替, 是稳定枋和柱联系的重要结构;垫梁和牛腿雕刻层数一般不多, 以免破坏其功能性;屏门和窗扇上常采用细木格子, 使门和窗在分隔空间的同时, 也能实现室内与天井的空气对流;此外, 细格子木雕也起到了固定挡风皮纸的作用, 加强纸张的坚固度。

三、精湛的雕刻工艺

徽州木雕在动工之初, 设计者已经有了规划, 特别是大木作, 如梁、枋、斗拱、雀替上的雕刻, 使用什么题材和雕刻方式, 既要美观又要重视实用, 不能影响梁柱承重功能, 这需要工匠有很丰富的经验。从雕刻的种类来讲常见的可分为浮雕、透雕、线雕等。

1. 浮雕

浮雕是在木料上将所要表现的图案突起, 它有圆雕的特征, 但观赏面只有正面, 由三围空间变成二围空间。浮雕又可以分成高浮雕和低浮雕两种。高浮雕的起位高, 料体厚, 层次很丰富, 一般有两、三层甚至七、八层, 有进深和空间感。这种雕刻手法一般用在大木作上, 例如撑拱、牛腿、梁垫等。低浮雕的起位较低, 对雕刻的形象压缩比较大, 有落差不大的高低起伏, 徽州木雕常在门裙板、或者窗子和屏门隔扇的下面经常用这种手法雕刻花鸟走兽、八宝博古等题材, 刻画非常细腻。

2. 透雕

穿插于圆雕和浮雕中的一种特殊工艺, 即雕空、镂空、挖空, 刻意去掉形象外的虚体部分, 使圆雕、浮雕通透, 产生灵动的空间感。根据工艺和效果的不同, 徽州民居的透雕常见垂直透雕和多维透雕。

垂直透雕垂直于浮雕平面, 两面可观, 多见于菱花门窗, 隔扇、屏风等镂空部分, 达到采光透气的效果。多以精美的花叶团锦祥文等构成视线焦点, 或以四方连续组成规律图案。多维透雕用于虚实相间的圆雕中, 根据立体图形的动态趋势, 多视角, 多方向透雕, 造成维度、大小、深浅不同的虚空间。这种工艺需要使用特制的弯曲的刀, 因为一些孔洞是一般的木雕刀很难达到的。

3. 线雕

线雕通常就地随刀雕压出花纹, 依靠线条的造型组合来雕造形象, 常与其他的雕作形式结合使用。例如梁坊通常就以线雕或低浮雕图案装饰, 其中梁坊两端纹饰较简, 多用鱼鳃纹;中间可以雕绘花卉、动物、人物等形象。

结语

徽州木雕以优美的形式从属于建筑物, 它既作为建筑构件的一部分支撑着数百年来屹立的徽州民居, 同时又给质朴的建筑添上浓淡相宜的点睛之笔。精美的徽州木雕与民居粉墙黛瓦的清丽形象组成一幅淡雅自然、质朴无华的画卷, 于青山绿水间向世人展示它的美。

参考文献

[1]周言君.明清民居木雕精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汪立信, 鲍树民.徽州明清民居雕刻.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3]长北.江南建筑雕饰艺术.徽州卷.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4]滕文金.木雕技法.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

浅谈徽州古民居彩画 篇3

彩画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 是古代汉族建筑装饰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它以独特的风格和物有的制作技术及其富丽堂皇的装饰艺术效果, 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成为汉族建筑艺术的精华而载入史册。而建筑彩画是我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徽州彩画装饰艺术经过漫长的历史再创造, 反映浓厚的地方特色, 沉淀着徽州人民的丰富精神情感。在徽州的民宅、祠堂、寺庙、廊桥、戏台、楼亭等多种建筑形式多出现彩画, 而且地域分布广泛, 形态各异。

二、明清时期徽派建筑彩画兴盛的社会因素

1. 经济因素对徽州彩画艺术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徽州地狭人稠, 促使很多人远涉他乡经商, 徽人文化层次高, 又精明守信, 明中叶至清中叶徽商成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商帮, “雄居中国商界”, 形成“无徽不成镇”的局面。

同时徽州又与苏州、杭州、扬州等地建筑有着某些相同和相近的艺术特征, 我们现在所研究的徽州的官式彩画也归纳为“苏式彩画”范畴, 徽州建筑装饰艺术的大发展, 为之后建筑彩画的形成奠定了装饰技艺基础, 徽州建筑装饰工艺达到建筑上的巅峰, 成为徽州建筑彩画形成的重要因素。

2. 人文因素对徽州彩画艺术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万历《歙志》说:“人文郁起, 为海内之望, 郁郁乎盛矣。”史料记载, 历代名贤如明朝的汪道昆、祝枝山、汤显祖, 何震、董其昌……清代的姚鼐、邓石如、梅清等人多在徽州历史上留下他们的文化踪迹, 这不仅繁荣了徽州文化艺术, 同时直接和间接地促进徽州文化艺术的发展。徽州彩画以秀丽精美、清新雅致取胜, 富有文化品位, 其原因除了有大量的士大夫参与外, 更要紧的是工匠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 而徽州的文化底蕴对徽州每个人的影响多是潜移默化的, 这些都熏染了徽州建筑彩画的工匠。

3. 丰富的徽文化对徽州彩画艺术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徽州被视为“儒风独茂”之区, 堪称“东南邹鲁”。“左儒右贾”及宗族制度文化对徽派建筑彩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不仅如此, 在徽州彩画中我们也能看到“道家”思想的融入。徽商在激烈的商海竞争中, 为战胜对手往往留下难以言状的苦涩和不堪回首的往事, 我们在徽州彩画中看到了庄子逍遥世外, 物我二忘, 陶渊明的复返田野, 苏东坡的潇洒放达, 也许是希冀这无声的语言能够带来精神的宁静和追求, 由此找到精神的慰藉。

在色彩使用上, 徽州木板彩画秉持淡雅格调, 一反彩画色彩丰富的传统, 秉持素淡的色彩取向, 慎用金银等高彩度色彩, 以此与皇室贵族的彩画形象保持距离。多以黑白、淡雅为基本特征。体现出道家所推崇的“见素抱朴”思想。老子道“无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因此老子要求世人不追逐声色之娱, 提出返璞归真。将老子这一思想运用到艺术上便是追求墨色淡雅, 构图简洁, 这也也体现出徽州人重“儒”同时也崇“道”, 折射出明清时期徽州文化的丰富多样。

4. 徽州工匠的技艺高超提高了徽派建筑彩画的水平

徽州工匠因为生存的需要和环境的熏陶, 无时无刻不在提高自己的技艺, 正因为他们有这较高的文化素养跟巨匠精神, 心无旁贷, 一生只专注做一点事情, 才将徽州彩画工艺推向一个高度。更重要的是房子主人很多是宦官贵人, 徽商大户, 徽商投入重金, 必然对建筑总体和细部有很高的见解, 常常给工匠提出很好的建议, 让工匠有着提高和发展的机会;其次, 徽州“邑中多巧匠”, 徽州不少木匠熟悉绘画, 兼通数艺, 艺术功底深厚, 且师徒相传、父子相授等方式, 数百年的积累, 为彩画的创造技术提供保证。

5. 徽州各种共有的艺术相处交融

徽州各种共有的艺术相处交融丰富了艺术表现手段, 徽州的木雕艺术登峰造极, 还有闻名遐迩的新安画派, 他们互相借鉴, 互相学习, 极大地提高工匠的艺术修养。民居彩绘跟木雕工艺及绘画是密不可分的, 可以说木雕及绘画技艺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推动了徽州古建筑彩绘的发展。也正是因为几百年徽州工匠的孜孜不倦的对建筑艺术的关注, 才留下巧夺天工的彩画技艺。

三、徽州古民居彩画的艺术功能

艺术作为人类审美意识的最高表现形式, 具有多种实用功能和社会功能。徽州古民居彩画具有认知、教育、娱乐等以审美价值为基础的三大艺术功能。

在审美认知功能中。通过对徽州彩画题材、艺术风格的鉴赏, 人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宇宙自然、了解社会风貌、品读人文历史、思考领悟人生。

徽州彩画的审美教育功能中。纳福迎祥、驱邪避恶、多子长寿、升官发财及喜庆如意等“吉祥”观念是徽州彩画题材内容的主要中心主题, 寄寓了徽州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在那雕梁画栋和返璞归真之间, 蕴涵着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承上启下、通达屏障、抑扬顿挫和虚实相间, 也体现了徽州彩画的审美教育和文化承载功能。

其三便是徽州彩画的审美娱乐功能。徽州彩画除了防潮防蛀的实用性功能, 更多的是通过艺术欣赏得来陶冶情操, 使主人获得精神放松和审美愉悦。仰头观画赞浑然天成, 低头品茶回味百态人生。正是彩画题材本身所具有的观赏性和娱乐性, 以及它构造出的虚拟现实是那样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才使得人的观念形态在悄然声息中形成和改变。

“欲识金银气, 须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 无梦到徽州”。古徽州在诗人的笔下描写的如痴如醉, 似梦似醒。徽州彩画也是如此, 在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中产生, 在有着“工匠精神”的画师手中诞生, 体现出徽州人的文化素养, 也反应出徽州人的善良、淳朴、纯真。

摘要:徽州古民居, 指的是徽州地区特有的蕴涵着深厚的地域特征、凝结着徽州文化的特色古民居, 以天井、高墙、镂空石雕窗等为元素, 以西递、宏村、呈坎等徽州古镇为代表, 并在新安江—钱塘江流域一带以古时徽商的商业为纽带形成的地域环境内得以发扬。徽派古民居粉墙黛瓦, 黑白相对, 使黑色更黑, 白色更白, 在蓝天青山的映衬下显得十分素雅, 给人一种祥和宁静的田园气息。徽州古民居彩画也有着独特的地方风格, 它的格式与构图很灵活, 画面以“线法”勾勒, “落墨法”填彩, 色彩素雅, 同中国画的工笔与写意画技法相似。

关键词:徽州,古民居,彩画

参考文献

[1]何俊寿主编.中国建筑彩画图集[M].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9.

[2]潘谷西.中国古代建筑史[M].第四卷元明建筑, 2004.

[3]赵立德, 赵梦文.清代古建筑油漆作工艺[M].2004.

[4]赵双成.中国建筑彩画图案[M].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6.

[5]马瑞田.中国古建彩画艺术[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2.

[6]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东方出版中心, 1985.

[7]陈薇.江南明式彩画构图[M].古建园林技术, 1994 (3) .

[8]邵国榔.竹山书院建筑艺术初探[M].古建园林技术, 1977 (1) .

[9]郭湖生.中国古建筑的调查和研究[M].南方建筑, 1997 (3) .

徽州古民居保护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篇4

上庄镇位于安徽省绩溪县西部, 距离县城39 km, 总面积79 km2, 1996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该镇名人辈出, 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清代徽墨四大家之一胡开文的故乡, 被誉为“文化之乡”。该地留存了大量明清时代具有典型徽派特色的传统民居, 具有比较高的历史和文化研究价值。

通过对上庄镇古民居保护状况的调查分析, 从而发现徽州古民居保护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这对徽州古民居的深度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1 徽州古民居保护现状的案例调查

案例1:上庄镇上庄村胡适故居。胡适故居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 (1897年) , 占地208 m2, 建筑面积350 m2, 是典型的晚清徽派砖木结构建筑 (见图1) 。该建筑内部为“六部通转”形制, 上下两层通过天井贯通, 楼上为回字形通转楼, 楼下左右各有两间厢房, 分别通过两个明堂连接。房屋结构坚固、完整, 屋内构件保存完好, 存有雕刻名家胡国宾的作品撇兰窗棂、花槛10幅。

胡适故居因建筑的完整性和其特殊的历史价值, 1998年被定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政府出资定期进行全面维护。如今的胡适故居作为知名的旅游景点, 每日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门票等收入也为古宅的保护提供了资金保证。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村民的共同维护下, 使古宅蕴涵的建筑文化和历史价值得到传承。

案例2:上庄镇宅坦村胡会其古宅。胡会其古宅 (见图2) , 占地面积约为600 m2, 门楼上的砖雕虽已破损, 但仍可从残留处看到这些砖雕昔日的精美。听宅主胡会其老人介绍, 老宅建于清朝, 在太平天国时期被大火烧毁后又重修, 至今还能看见围砌天井的石块被烧裂的痕迹。古宅虽然结构坚固完整, 但是由于早期房主的防盗意识不强, 天井四周精美的木雕均被偷走, 古宅主人为了防止室内构件再被破坏, 将雕刻精美的门窗都卸下来保存。但这样的保护只是权宜之计, 将门窗卸下本身就对古宅造成了一定损害, 且拆下来的门窗长久堆积在一起, 也存在破损、虫蛀、发霉等隐患, 这样做仅解决了防盗问题, 却没从根本上解决古宅的保护问题。

该古宅保护不善与古宅继承产权分散有着密切的关系。古宅由胡家四兄弟共同继承, 由于人口多、古宅面积有限, 居住条件差, 为避免给彼此生活起居带来不便, 兄弟几人分别移居别处, 导致古宅常年无人居住看管, 造成室内木雕、砖雕等构件失窃的现象。在其修缮问题上, 因房屋的维修费用高, 且兄弟多人共同继承古宅, 在维修问题上无法达成共识, 这些原因直接导致古宅的年久失修。

案例3:上庄镇宅坦村胡氏古宅。古宅建于光绪年间, 由于保护不善, 从建筑外部观察就可以看出房屋部分墙体有倒塌的迹象, 有的已开始倾斜弯曲, 门楼上的砖雕已被完全损坏, 宅内的木雕保存完好。古宅的主人常年居住在这里, 虽然目前房屋的状况应该得到立即修缮, 但房主无法承担高昂的费用, 所以古宅的维修只能一拖再拖, 最终可能会造成古宅的完全坍塌 (见图3, 图4) 。

案例4:上庄镇棋盘村思永堂古宅。思永堂建于清朝道光年间, 于2006年被县文体局 (81号文) 定为保护性古民居, 现由思永堂六世孙石磐安老人及其夫人石婉玉继承, 是上庄镇保存完好的清代古民居之一 (见图5) 。

思永堂结构坚固, 且其传统的“通转楼”形式也得到完整地保护。建筑内部构件完整, 雕刻等装饰保存完好, 只有部分木雕头像因历史原因被人为破坏。

保存如此完整的古宅在上庄镇屈指可数。石磐安老人常年居住在此, 与古宅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作为思永堂的唯一继承人, 老人定期对古宅进行维护和修缮, 对古宅的保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思永堂的历史价值和完整性, 古宅的保护也得到政府的广泛关注与支持, 为古宅更好地保护创造了条件。

2 徽州古民居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通过上述调查, 发现徽州古民居保护走向了两个极端:一部分古民居保护完好, 保护方法和措施比较有效;另一部分古民居基本处于无保护状态, 出现荒废、坍塌、失窃等现象。总体而言, 徽州古民居保护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2.1 村民法律意识淡薄, 大量古民居被私自出售

虽然国家各级政府部门针对古民居保护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 但由于村民法律意识淡薄, 且存在钻国家法律空子的不法行为, 造成古民居的保护出现了诸多问题。其中古民居私自出售后整体拆除、在异地“安家”的现象对当地文化的破坏最为严重。这些老宅“流落他乡”后, 没有当地文化和环境的烘托, 已失去了承载历史文脉的作用, 无法表现古建本身的人文情怀。

2.2 古民居相对于现代建筑, 生活设施落后, 防火防盗问题严重

古民居的居住条件已经满足不了年青一代的需求, 他们纷纷置地建屋, 目前居住在老宅的基本上都是老年人, 更多的老宅则成为堆放杂物的地方, 长期无人居住, 防火防盗问题尤为严重。

有的村民防盗意识不强, 给了不法之徒可乘之机, 古民居的屋内构件被盗现象时有发生, 老宅内的砖雕、木雕、门窗、门环等物件被盗现象十分严重。

同时, 徽州古建筑多是木质结构, 室内电线基本上都是裸露在木质的墙面或房梁上, 很多老房子的电线乱搭乱挂。近年来因电线老化短路发生火灾, 造成大范围古建筑烧毁的现象并不罕见。

2.3 古民居产权分散, 修缮难度大

在农村, 一般由一家几个兄弟姐妹共同继承祖宅, 因此在古宅的维护和修缮的问题上易产生矛盾。古宅的修缮需要大量资金, 所以在修与不修的问题上, 兄弟姐妹因为各自的原因往往很难达成一致意见, 古宅的维修就会被搁置。随着时间的推移房屋的损坏日趋严重, 有的已经面临倒塌的危险, 甚至危及到周围村民的安全。上庄镇宅坦村胡会其古宅, 由于由四兄弟共同继承, 产权分散, 修缮意见难以统一, 导致房屋荒废破旧, 砖雕木雕等构件遗失严重。然而上庄镇棋盘村的思永堂古宅由一人继承了祖业, 这就少了许多兄弟间的纷争, 房屋主人也愿意居住在其中, 并对古宅进行修缮保护。

3 徽州古民居保护的政策建议

3.1 完善古民居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加大宣传与执法力度

为了更好地保护古民居, 当地各级政府部门先后出台了《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黄山市古村落保护利用暂行办法》《黄山市古民居迁移保护利用暂行办法》《黄山市古民居抢修保护利用暂行办法》等法规条例, 这些法规条例的颁布实施, 对古民居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很多古民居地处偏僻, 村民法律意识淡薄, 保护难度很大。为此, 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结合实际存在的问题, 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加大执法力度, 不给违法犯罪行为可乘之机, 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捍卫法律的尊严。

同时, 还需加强古建筑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 增强居民的法律意识。一方面通过各种媒介加强宣传, 提高大家的保护意识, 提高全社会对古建筑的保护关注度;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相关行业和企业的活动, 推广强化对古建筑保护的宣传工作, 如出版相关书籍、举办全国性的摄影大赛、拍摄纪录片等形式。

3.2 做好古民居的普查、认定工作

政府部门通过与科研机构、高校等单位联合, 对徽州古民居的建造年代、分布情况、数量、保存状态等进行全面科学的普查、评估, 以文字、数据、图片、影像的形式分类整理、建档。根据普查结果, 通过一套科学、完整的评价体系对房屋进行评估, 提出科学合理的修缮建议并进行认定, 使得有价值的古民居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

3.3 吸引社会资金加强对古民居利用和保护, 解决产权分散导致的维护问题

古宅的保护是一个科学、长期、系统的工程, 需要时间、资金、人员、技术的支持。为此,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可以通过招商引资方式, 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民间组织的加入, 采用租赁、收购后原地保护等形式, 解决产权分散导致的维护问题。并在原有的基础上, 以不破坏建筑本身结构特点为前提进行修缮, 将修复改造后的古宅变身为陈列馆、酒吧、茶室、客栈、书屋、展厅等, 让更多的人在这里亲身体验感受徽派建筑的韵律。

3.4 积极发展以古民居为主线的旅游业, 保护与开发共举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的模式, 开发以古民居为主线的旅游项目, 村与村之间加强联合, 形成规模经济, 达到提升旅游品质, 提高知名度的目的。

通过古民居带动当地的旅游业是一个长期、可持续的工作, 为了保持村落内整体的协调性, 要取得村民的理解与支持, 新建住宅要与古民居的建筑风貌相一致, 做到统一格局, 达到整体保护的目的。

只有旅游业发展兴旺了才能够带来效益, 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而经济效益的提升也给古民居的保护带来了更多的支持。

3.5 制定各种消防预案, 强化消防安全工作, 防患于未然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家用电器的广泛应用也给古宅的保护带来了新的问题。根据近几年的火灾情况统计得出, 我国所发生的火灾事故50%左右是由电器使用不当引发的, 其中, 由于电线电缆故障导致的火灾约占电气火灾的40%。因此, 相关部门应当及早预防, 制定各种消防预案;加强安全消防知识的宣传, 提高村民的安全意识;加强对电源和火源的监管力度, 消除火灾隐患。在此基础上, 对所属范围内的房屋用电情况进行调查, 发现不安全因素及时下达整改意见, 合理配备消防器材, 防患于未然。

摘要:通过对徽州典型古民居 (胡适故居、宅坦村胡会其古宅、宅坦村胡氏古宅、棋盘村思永堂古宅) 保护现状的调查, 分析徽州古民居保护中存在问题与原因, 提出保护徽州古民居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古民居,保护,政策

参考文献

[1]武旭峰.深入黄山的背后——找寻徽州[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 2002.

[2]王振忠.乡土中国——徽州[M].北京:三联书店, 2002.

[3]中国古镇游编辑部.中国古镇游——徽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4]王光耀.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现状与对策[A].中国徽派建筑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

上一篇:治理提升下一篇:创意尚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