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写生考察报告书

2025-01-10

徽州写生考察报告书(共4篇)

徽州写生考察报告书 篇1

姓名:

班级:工业产品造型设计(2)

学号:

指导老师:

江西婺源、安徽宏村

写生时间:二○一一年十月十七日到二○一一年十月二十八日

写生目的:第一通过写生提高我们的手绘能力的同时提高我们对艺术的审美,第二让我们把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徽州所特有的中国传统元素应用到我们所学的工业产品的设计中去。

写生内容:徽州风景建筑及其室内雕刻,家具等一切和本专业相关的东西都可作为本次写生内容。

一. 徽派建筑的简介: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区(今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以及泛徽州地区(浙江淳安、江西浮梁)。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在徽州地区现今尚有大量徽派古建遗存,散落在徽州大大小小的村落中,吸引着海内外无数的游客纷至沓来。徽派建筑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它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

徽派建筑特色: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比较成熟的建筑流派,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堂、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最具特色的又数传统民居,它集中地反映了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

徽州村落由多种关系构成,地理环境、风水追求和观念意识都对村落布局产生影响。其中风水追求和观念意识又作用于地理环境因素之上,形成徽州村落布局特色。

徽州宅居的基本形式为天井庭院形布置,即由房屋和围墙组成封闭的空间,院内以南向厅堂为主,东西两厢为辅,中间为天井,平面组成为凹字形。房屋除大门外,只开少数小窗,采光主要靠天井。徽州宅居往往套建,一进套一进,结构大抵相同。这种深宅里居住的都是一个家族,随着子孙繁衍,房子越建越多,故人们称呼大家族有“三十六天井,七十二槛窗”。一般是一个独立家庭住一进,36个天井就有36进,一个大家族就有36个独立家庭。边门一闭,各家各户独立过日子;边门一开,一个大门出入,一个祖宗牌下祭先人。它生动地体现了古徽州聚族而居的民风。这种高墙深宅式的建筑,千丁之族未尝散居的民风,在中

徽州民居是以柱、枋、梁、檩、椽等构件组成的木结构建筑,梁托、瓜柱、叉手、雀替、斗栱等大都进行镂雕加工,装饰以漂亮的花纹、线脚。房屋天井四周的檐下撑木多雕成各种神仙人物、飞禽走兽和戏剧故事,非常生动。梁架上的叉手和霸拳则多做成云朵状,相互勾连迂回的流畅线条,飘逸俊俏,美不胜收。

徽州民居的外观造型颇具特色,除一般中国古代建筑的低层、坡顶形式外,着重采用了马头山墙的建筑造型,将房屋两端的山墙升高超过屋面及屋脊,并以水平线条状的山墙檐收顶。为了避免山墙檐距屋面的高差过大,采取了向屋檐方向逐渐跌落的形式,既节约了材料,又使山墙高低错落,富于变化。这原是为了防火,故俗称“封火墙”。

天井是徽州民居中最基本的建筑格式,几乎每一幢宅居都设有天井。从建上看,这种设计使得屋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并有利于排水。居室中的厅堂面对天井开放,厅堂和天井融为一体,坐在厅堂内能够晨沐朝霞,夜观星斗,名副其实地坐“井”观天。有些家庭还在天井中设置假山,筑池养殖金鱼,摆放盆景,使天井成了搬进室内的庭院,这可以说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是“天人合一”,徽派建筑追求的也是“天人合一”,这里的“天”既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徽州为山岗丘陵地貌,溪流水塘遍布,民居多借助山水格局,依山傍水而建。白墙青瓦马头墙,绿水青山蔚蓝天,大自然与建筑完全融为一体。

二.徽州三绝:

在徽州,木、石、砖三雕最为出名,人称“徽州三绝”,这“三绝”几乎在每家每户都可能看到。那些门坊、门罩、漏窗上的雕刻,一户之内少有雷同,窗槛、裙板、窗扇、斜撑等处,雕刻更为精美。徽州木雕、砖雕、石雕是徽州古建筑中的最精华的部分,是古建筑艺术中最灿烂的篇章。在徽州,无论是古民居、祠堂或牌坊,处处雕饰着精美图案。从雕刻技法来看徽州三雕多属于浮雕、高浮雕,并有透雕、圆雕、线刻与多种技法并用,从中也可窥视出唐宋以来,我国建筑中“三雕”艺术的传承脉络。“三雕”不仅仅只民间工艺,它们还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徽州三雕自身所具有的种种特殊性,是明清时期的文人画与其他艺术门类都不可替代的,同时代的其他地区建筑雕刻也难以与之比肩。其内容之丰富,文化内涵之深厚,造型语言之纯熟,雕刻工艺之精湛,都堪称是无可替代的传世珍品。它能存在若干世纪,并为数以万计的民间百姓所喜爱,这本身就是很有研究价值的艺术现象。

写生总结

:我们工业产品造型的学社在学校老师的组织之下去了江西婺源、安徽宏村写生,在这些古典与现代交织的村落里,每一个细节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复古的路灯和带这古色古香的建筑,形成了新与旧、黑与白、古旧也现代的对立,这些对立的元素,在这些村落中的到了完美的融合,人们享受了繁华,也感受这素雅。城市中的喧嚣和浮躁在这些古朴的韵味中消散的一干二净。由此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元素的魅力,我也找到了我的设计道路,就是把中国的传统元素与西方的设计理论和风格相互融合形成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中华民族有5000多年的历史,因此中国传统元素蕴含这深厚的文化内涵,传统元素包罗万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方文化融合的需要,也是打造一个优秀的有名族特点的现代设计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中国奥运会和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大量的中国元素展现在世人眼前,在国际设计节掀起一股中国风,国际设计界极大的关注到了这古老而又神秘的中国,设计师都在将传统的元素与现代设计风格进行融合。而我们所知自1919年来包豪斯设计学院的成立到50年代打破界限的后现代主义,一直都是西方国家是设计的领航者和设计潮流的把控者。因此要打破这一格局,近年中国元素的兴起我想是一个绝好的契机。是我们中国设计界的一个契机,也是我们每个学设计的同学的一个契机。

敦煌写生考察报告 篇2

一进校就了解到大三下期会去敦煌考察,日子一天天临近,心情是越来越激动到了六月二十八号这天都是分分钟数着过的,同学们也都是如此,终于到了下午出发去火车站当天的阳光,温度也是很给力,那个热的,到了火车站分发车票,后车上车,火车开动,我人生中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卧铺,一个班的同学都在一节车厢大家一路上欢声笑语,从重庆出发途径四川 西安 天水 西宁 兰州 一直到嘉峪关一路上领略到青山绿水,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大草原牧场只能说太美了,一天一夜晚八点终于到达第一站嘉峪关,接待我们的是“飞天”导游,第二天旅途正式开始。

第一天到达嘉峪关,我们也正式踏上了“丝绸之路”,去感受一千多年前的繁华,来到嘉峪关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城市好安静马路好宽,人好少。后面才从导游哪里了解到他是1965年一城墙名命名修建起来的城市,是一座没有历史的城市,大多数市民也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钢铁工人,我自己挺喜欢这座城市的安静没有大城市的喧嚣,这边要十点左右才天黑,第二天一大早就到了嘉峪关城墙,爬上城墙踏着几百年前城墙上的地砖眺望着一望无际的疆土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再看着高高的城墙,明长城遗址感受“丝绸之路”曾经的辉煌下午两点集合前往下一站瓜州,素有瓜果之乡的瓜州自然是以瓜出名,西瓜,甜瓜,哈密瓜甜到心里去了,下午到达酒店就迫不及待的去卖瓜,五毛钱一斤,也是醉了,想想已经好多年没有买过一块钱一下的水果了,价格虽然便宜但瓜还是很不错的,吃了这边的驴肉黄面也很好吃,因为行程安排我们只在瓜州短暂的停留一个晚上,吃完饭出发去榆林石窟,他是莫高窟的姐妹窟,始建于北魏以后唐 五代 宋 西夏 元各代都有建造,由于天气原因以及处于保护文物的考虑很多经典的洞窟已经不对外开放了,一路上认真的听专业的讲解员耐心的简介石窟的来源,石窟艺术,画面内容,塑像造型,包括(弥勒净土变),(西方净土变)中丰富多彩的笔画,面貌各异的佛和菩萨画像,场面宏大的佛教故事画,花卉珍禽,涵盖人物,花鸟,山水对我们学习勾线填色以及画面的处理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尤其是盛唐的二十五窟,由南北壁的巨幅经变画,人物丰腴,充分体现了盛唐艺术的丰腴健康,绚烂至极的时代特征,无论是从画面结构,线条功力,还是石青石碌的运用,敷彩着色,人物造型等方面都是美轮美奂,简直了,还有就是在来的路上祁连山脉的延续太壮观了,终于理解了北方山水中狂野,雄伟。

接下来就是此次考察的主要目的地,甘肃敦煌莫高窟,下午达到酒店一进市区导游就向我们介绍敦煌市区的布局,以及他的市标——飞天,在后面最后一天的参观中也见到了飞天的出处61窟。

一路上自己心里想像着莫高窟的样子,从张大千先生的临摹作品中去想象,然而等自己真正到那里四级才发现跟自己想象的差太远了,进入景区要先去看大概二十分钟的电影,介绍敦煌壁画开凿的背景,还有三百六十度的数字电影,对洞窟的全方位了解,光看,真心觉得做得不错,高科技时代啊,我们能更直观的了解,赏析到那些不开放的洞窟,同是也保护了壁画,还为后世留下了高清资料。

行在徽州写生总结 篇3

《四时闺怨》

清.金若兰

春尽不知春,海滨春易老。不见海棠花,斜阳照芳草。泠泠七弦琴,弹罢薰风起。欲采芙蓉花,长江淼烟水。明月入罗帏,新凉已如许。四壁尽秋声,蛰语人无语。灯尽漏沉沉,窗稀风烈烈。绣被冷如冰,昨夜三更雪。

远远的就望见了那一片青瓦白墙的建筑,在村子的背后是连绵的青山,也许是因为水汽充足的关系,山间满是云雾缭绕,在乳白色的雾气后面,隐隐约约看见群山的影子,这便是百年的徽州了吧。

我们下榻的宾馆距离村子还有一段路程,在宾馆与村子之间,是大片大片金黄的稻田,正是秋天,阳光洒在已成熟与即将成熟的稻谷上反射出金黄色的光,风一吹过,稻谷间摩擦的簌簌作响,看着田间晒得黝黑的农民,我仿佛听见他们收获的欢笑声。连通宾馆与村子的是田间一条两米宽的水泥路,看着似乎很远,可是和朋友们边聊着边走着,发现一公里的路其实一会儿也就走完了。

终于进了村落,我穿着从家里特地带来的盘扣敞袖的上衣,下身是艳红的长裙,走在纵横交错的小巷中,我仿佛穿越到了百年之前。脚下被无数村民走过的打磨到光滑的青石板路,还有斑驳灰暗的白墙,两边翘起的门檐,连瓦片上都有刻花的屋檐,这一切似乎都在告诉我这里的历史是多么的漫长,这里的生活曾经是多么辉煌。

巷子中的光线并不明亮,两边的房子都很高,三米余的厅堂上还有一层阁楼,可是巷子却很窄,大约只有一米见宽。光线全部被房屋所遮挡,可是配上这青石板路,却生出一种温柔的韵味来,我似乎看见了衣着古朴的少女裹着小脚,迈着小碎步从我身旁经过,她面上含着羞涩的微笑,急匆匆的赶往某个地方。也许她是去见她的情郎了,又也许她刚被许配给了某一家的青年才俊……我在编织着这个古老的村落曾经发生过得故事。

村子里有许多店铺,卖着各种旅游纪念品,价格不贵,而且可以讨价还价,都是一些很有民族风味的东西,扎染、旗袍、披肩、发簪、手链、耳环……和朋友徜徉在小巷中,偶尔碰见一间小店就去细细的找寻,期盼着能有自己喜欢的小物件儿。我为自己添置了一件旗袍,还搭配了一条披肩,旗袍上素雅的大花,配上披肩上的暗花,用发簪将头发挽起,却是别有一番风味。

特色小吃当然也是不能错过的,村中有一家做的香菇肉饼格外的美味,是在步步高升巷的巷口吧。阿婆自己的屋子,自己调的酱料,屋内有两张桌子,数张板凳。坐在板凳上,趁着阿婆做饼的间隙和阿婆聊聊天,阿婆说自己的饼卖的特别好,虽然位置很偏僻,可一直是熟客,每年写生的孩子,一批一批又一批,她迎来送往,有过许多的故事。记得有一年是一群聋哑的孩子吧,每天都在阿婆这儿吃饼,阿婆很自豪的说,你不要看他们不能说话,可是他们可都是知道我的饼好吃的。看着阿婆脸上的微笑,我想就算卖小吃很辛苦,可是阿婆也是幸福的吧。

徽州的古民居现在已经是旅游名胜了,特色的古民居吸引了许多写生的孩子。租上一个小板凳儿,带上一瓶水,坐在某一个巷口的转角,仰起头望着前方的景色,画笔在速写本上草草的勾出一个型,细细的填充描摹,只一会儿,古巷就出现在了画纸上。偶尔也细细的勾画一小株植物、一扇窗、一片瓦,内容不尽相同,可是在绘画中都渐渐的在成长,从构图,到用笔,再到细节,一点一点在进步。从绘画的过程中,徽州也越来越具象的呈现在我的脑海中,徽州古老的文化,徽州商人在中国大江南北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在这儿建起了这一片片的徽州聚落群。这是古老的文化,这有官,有商,有文人,待古老的文化渐渐逝去,人们依旧世世代代居住在这,淳朴的民风,好客的村民,这一切都让我感到了远离都市生活的安逸与轻松。

在写生的日子里,徽州大大小小的村落都留下了我的足迹,水乡的温柔孕育的徽州有着其他地方所没有的舒适与安逸,每个村子都有它不同的特质,宏村的那一汪池水、一片荷花,西递的那一栋栋的拱门、一个个高耸的牌坊,屏山三姑庙求的签、村口的那一个小亭子,婺源村口那一望无际的田野、村中的那一条清澈宽敞蜿蜒的河流。我愿意永远留在徽州,抬头望着蓝天,看着如织的游人,开一家明信片、工艺品的小店,把自己融入到徽州的节奏中,缓缓地享受着。

这就是我所遇见的徽州,这就是我所感受的徽州,自然、温暖、柔软、安逸。

深闺里的女子还没有感知到春天

就已然伫立于春天的末梢 只因在水一方的春意太容易苍老

不见染尽胭脂的海棠

却见萋萋芳草流连于残阳 七弦琴歌泠泠散尽

徒留和风乍起于幽寂

芙蓉红萼不在掌心绽放

芬芳的身姿已坠入江水无尽的汤汤 明月走进了罗帐

心里长出了秋凉 深墙暖日已散 只见秋意 佳人独坐无声 但闻寒蛰

蜡烛烧完了红色的罗衣

不觉夜阑漏深

小窗前卓约的影迹

依稀仿佛梦中人

却挡不住寒风阵阵 人单影只 锦绣被寒

昨夜更深微雪

石径寒透了心意

徽州写生考察报告书 篇4

------课程报告

学 号 姓 名 班 级

关于对徽州民俗及泗州戏的浅谈

居住民俗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徽州民居可以从村落、住房和房屋装饰三个层次来反映其民俗文化。

徽州地区的村落,兴建之初就重视村头组景,在进村口的地方,通常利用不同的山势、岗峦、溪流、,配置以牌楼、亭榭、宝塔、桥梁,形成优美的风水园林景观,人称之为“水口”。许多民居,还精于雕镂装饰,通过宅门的门罩、窗楣、柱础等予以体现,其精美的雕琢,从工艺、构造到图案,均呈现出独特的艺术色彩。

徽州人对中国古代诗歌、园林、绘画艺术的追求和理解,推进了徽州“水口园林”的发展。徽州村落的景观很特别,最宏丽的建筑首推宗祠。宗祠是全宗族或宗族某一分支成员共同拥有的建筑,又是敬奉祖先牌位的地方,具有宗教般的神圣意义,所以普遍建得比更高大、更华美、更气派,使人身临其境时自然而然产生出一种神圣崇高、肃穆敬畏之情。由于中国位居北半球,为了采光和防御冬季寒冷的偏北风,住房屋多向南而建;为了耕作和取水,房屋多建在河之北岸,且北有靠山,即建在南向的缓坡阶地上。缓坡阶地上的村落排布呈现阶梯状,从山坡往下看,民居错落有致,构成良好的俯视景观,同时也构成理想的生态景观。

徽州民居围墙一般很高。男人大都在外经商,此墙便起着防盗、对女性禁锢的作用。徽州民居都设有天井,它们起着通风透光的功用。天井的设计也有一层深意,经商之人,总怕财源处流,就造天井,使屋前脊的雨水不致流向屋外,而顺枧纳入天井之中,名之曰:“四水到堂。”意为“财不外流”。在正厅,一般都有供桌,供桌上往往摆着这两样东西:一面镜子,两方笔筒状的瓶子,谐音为平、静,近代出现了自鸣钟以后,则将它放在中间。三者合起来,终生平静也。中堂两侧是对联,“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这些对联道出了徽州的人生态度。

中国古代村落,从形成之初就注重选择一种良好的“人居环境”,这种人居环境除了通常的良田美宅外,还与周围地势山林等物质构成要素有关。

徽州民居的装饰也极有特色。一个古村落,一条古街道,一栋古民居,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向人们述说着曾经发生在它身上的历史和所反映的文化。如徽派古建筑,就以它精美的新安雕刻、淡雅的青瓦白墙、变化丰富的马头山墙和大量的楼阁牌坊为特色。徽州大门上建有门罩或门楼。门罩在离大门门框上部少许地方用水磨砖做成向外突出的线角及装饰,顶上覆以瓦檐,复杂的则在下部用水磨砖做成垂花门形式,两旁各置一垂莲柱,中间施横枋两层联系。门栋、门罩、柱础、梁架、窗户、栏杆等部位都有雕刻,这些雕刻虽民间艺人所作,但却是令人惊叹的艺术品。民居的雕刻图案取材广泛,凝聚着徽州人的精神信仰和理想追求。

泗州戏是安徽省四大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原名拉魂腔,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它与山东的柳琴戏、江苏的淮海戏同是由“拉魂腔”发展而来,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血缘关系。泗州戏是与徽剧、黄梅戏、庐剧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她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以优美的唱腔,动听的旋律,唱响淮河两岸,大江南北。

泗州戏的形成说法不一,许多人认为它发源于苏北海州一带,原是当地农民以“猎户腔”和“太平歌”等民间曲调即兴演唱的小戏,后传入泗州并吸收当地民间演唱艺术,形成安徽的“拉魂腔”泗州戏。1920年前后,泗州戏才有固定的班社演出,并开始进入城市。泗州戏原称“拉魂腔”,又叫“肘鼓子”。叫它“拉魂腔”,是因为它唱腔优美迷人。叫它“肘鼓子”,多数人以为是它曾用狗皮鼓伴奏而得名,其实都说错了。“肘鼓子”是由“周姑子”演变来的。

早先,在山东有邱、葛、张三位民间艺人,把当地许多动听的民歌、小调和民间乐曲“太平调”、“猎户腔”等揉合成一种新的民间说唱,又分别传说到皖北、鲁南、苏北,后来发展成为受人喜爱的泗州戏,柳琴戏,淮海戏。

单说当年邱门老师邱哥,单枪匹马到安徽泗州一带演唱。由于他嗓音宏亮,唱腔好听,表演传神,再加上相貌英俊,待人随和,很是招人喜爱。他走村串户,上集赶会,许多男女老少跟着瞧、撵着听,直唱得人们魂不附体、忘了寝食。这一天,周家集有个姓周的大户人家为小姐过生曰,请邱哥去“唱堂会”。他在客厅唱,周家老爷起先只准小姐在绣楼上听。哪知,小姐听着听着就下了楼,来到客厅的屏风后面听。由于这位小姐平时爱好抚琴吟诗,所以她一边听、一边就能跟着邱哥唱。大概是 老爷和客人们都听迷了,小姐来了他们也没发现,一会儿唱完了,小姐除重赏他外,还在银包里偷偷夹了一只玲珑剔透的“玉斑鸠”(戴在手指上的玉器)。从此,这位周家姑娘经常和丫鬟一起偷跑出去听戏,还经常把自己的“私房”资助给邱哥添“行头”、“买乐器”,这样一来二往,两个渐渐地蒙生了爱慕之情。在那旧社会,这可是不得了的事啊!周老爷知道此事,狠狠地教训小姐一顿:“你是大家闺秀,金枝玉叶。怎能和一挨门乞讨的‘戏花子’接近呢!还把我的玉器偷给他,我看你的魂被唱戏的拉去喽!”一气之下,命家人连夜把邱哥赶出周家集。邱哥一走,四方谋生,去向不明。周家姑娘在绣楼上茶不思,饭不想,整天整夜地倚着楼窗哼着跟邱哥学的“拉魂腔”,呆呆地看着远方。小姐的心思瞒不过贴身丫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她买通家院,带着小姐从后门逃出家园。她们历尽艰辛,在泗州城附近找到了邱哥,结为百年之好。这位周姑娘聪明好学,不久就能和邱哥同台演唱小生小旦戏了。她那婉转甜润的唱腔。窈窕秀美的身段,惟妙惟肖的表演,一下子轰动了整个泗州。那才真的把听戏的魂都拉去了呢!起先人们还叫不出这叫什么调、什么戏,就直呼演唱这个调的人名字。一传十、十传百,就叫开了听“周姑子调”。后来他们又就地取材,自制一个两根弦的土琵琶,就用那只“玉斑鸠”套在指头上作为弹琵琶的拨片,以后又演变用竹子、牛角料子制成,一直沿袭到现在。

泗州戏有传统大戏八十多个,小戏和折戏六十多种,代表剧目有《三蜷寒桥》、《杨八姐救兄》、《樊梨花点兵》、《皮秀英四告》、《大花园》、《罗鞋记》、《绒花记》、《跑窑》、《拾棉花》等。泗州戏的唱腔随意性很强,演员可以根据自身嗓音条件随意发挥,故名“怡心调”。男腔粗犷豪放,高亢嘹亮;女腔婉转悠扬,结尾处多翻高八度拉腔,明丽泼辣,动人魂魄。其伴奏乐器以土琵琶为主,辅以三弦、笙、二胡、高胡、笛子等,另有板鼓、大锣、铙钹、小锣四大件打击乐器。

泗州戏的角色主要分大生、老生、二头、小头、丑等几类,其表演在说唱基础上大量吸收民间的“压花场”、“小车舞”、“旱船舞”、“花灯舞”、“跑驴”等舞蹈表演形式,受戏曲程式规范的影响不大,带有明快活泼、质朴爽朗、刚劲泼辣的特点,充满浓郁的皖北乡土气息。演出时有许多独特的身段和步法,如四台角、旋风式、剪子股、仙鹤走、百马大战、抽梁换柱、燕子拨泥、怀中抱月、凤凰双展翅等,演员必须注意手、眼、腰、腿、步等各部位的协调与配合。

今天泗州戏乐曲已运用电声乐器伴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泗州戏的主弦乐器,从只有两根丝弦的土琵琶,通过改革,多次研制,相继制成了三、四、五、六弦的多种高中音柳琴。除了运用于本剧种伴奏外,还被国内外中西乐队选用,影响颇大。泗州戏的剧目不是很多。尽管统计出的传统大戏有80余出,小戏和折子戏也有60多个。代表剧目有《三蜷寒桥》、《杨八姐救兄》、《樊梨花点兵》、《皮秀英四告》、《大花园》、《罗鞋记》、《绒花记》、《跑窑》、《拾棉花》等。但经常上演的,或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还主要是小戏、折子戏,并且以现代生活小戏为多。在这个意义上,它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也较其它剧种更显密切。

宿州市还有许多民间剧团,是靠事主家和大队包戏的钱,大部分演员都40多岁,但他们唱腔优美生动,一般在泗县,灵璧县,埇桥区的一些县镇演出,像陈若梅、代兵等等一些演员深受观众喜爱,前不久还在元一新天地商业地产奠基仪式上举办持续一周的票友会,在市内反响热烈。

上一篇:2023端午节给领导的祝福语下一篇:《追梦赤子心》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