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文化(共12篇)
徽州文化 篇1
摘要:徽州文化古迹包括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社屋、庙宇庵堂、古树、古桥、古水圳、古堨坝、古井、古水塘、古水口、古塔、古墓等,类型多样,分布广泛。根据文化古迹的美学价值、适用价值、旅游开发价值等综合评价,提出文化古迹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途径,以促使徽州文化古迹价值的提升和更好地采取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措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徽州,文化古迹,价值评价,保护和开发利用
徽州,从地理区域范围来说,包括当年徽州府所辖的六县,即今天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今宣城市的绩溪县和江西省的婺源县。今天的徽州范围包括黄山市全部和绩溪、婺源两县,是一个特定地域空间单元。徽州地域相对封闭,文化内涵丰富,著名的徽文化与藏文化、敦煌文化并称中国三大地域文化。在徽州的土地上发掘了众多的文化古迹,它们是徽文化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是当今旅游业开发的宝贵资源。
一、徽州文化古迹的类型与分布
根据调查,徽州的文化古迹有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社屋、庙宇庵堂、古树、古桥、古水圳、古堨坝、古井、古水塘、古水口、古塔、古墓等10种类型,广泛分布在徽州大地上。目前以黄山市的统计,其类型与分布如表1。
资料来源于黄山市人民政府中国徽州古民居黄山市千村保护与发展研究报告。
此外,市内还有古墓4处、古亭23座、古桥3处、纪念碑2处、古园林1处、桥亭1处。由此可见,类型多样,分布广泛。
二、文化古迹价值综合评价
徽州文化古迹的价值主要包括美学价值、适用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等。区内文化古迹价值综合评价方法,根据专家和调查咨询每一个评价因子确定权重和模糊记分,再应用的公式评价因子权重,Pi——评价因子模糊记分)计算[1],得出评价因子的评价分。因为因子权重取10,所以评价分为百分数。区内文化古迹综合评价结果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在18个评价类型中得分在85分以上的有6个,占评价类型总数的33%,分别是古民居、古树、古桥、古水口、古楼和古园林,说明这些类型文化古迹综合价值高。评价得分在75—84分的有10类,占总数的56%,说明徽州文化古迹大部分类型的综合价值在中等水平。评价分在75分以下的有2类,占总数的11%,说明区内综合价值比较低的文化古迹比较少。18个评价类型总评价分为1 457分,而所有类型满分是1 800分,由此可以得出徽州文化古迹价值总体综合得分百分数是80.94,属于中等偏上水平,说明区内文化古迹综合价值比较高。
三、文化古迹保护和开发利用措施
(一)文化古迹保护措施
1.全面普查,分类保护
建议由政府牵头,由文物管理部门和旅游开发部门组成的综合普查组,对全区不同类型的文化古迹进行全面普查。按照文化损坏程度,进行分类保护,尤其是优先保护重要的和急需保护的文化古迹,保护中要保持文化古迹原始的美学价值,提高文化古迹的适用价值。
2.筹集资金,确保保护资金到位
可采取政府部门投资、集体融资、个人集资、开发商投资等多种手段筹集资金,保护资金统一管理,分摊到户,并采取专款专用,使保护资金到位,并真正起到保护文化古迹的作用。
3.搞好规划,分期实施
制定区内文化古迹保护性规划,划分不同等级的保护类型和保护区,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由于文化古迹年久失修,需要保护的面较大,因此根据文化古迹的现状,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并实行分期保护,确保文化古迹的整体水平不下降。
4.明晰产权,合理划分职责范围
将政府、开发商、旅游公司、个人的产权、权利、义务和职责界定清楚,同时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条例来保障实施。
5.明晰效益分配方法,投资与效益挂钩
合理划定个人、开发商、旅游公司、政府的利益范围,本着投资多的利益分配也相应增加的原则,杜绝侵害人民利益、危害文物保护的行为。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做到公开、公正、透明的监管文物保护资金,确保每一笔资金落实到位,富有成效。效益分配要实行年终总结报告制度、合理的审批制度、合理的监管制度。
6.采用责任制,制定奖罚制度
明确个人、开发商、旅游公司和政府在保护文化古迹上的职责范围,确保不遗漏、不重复。责任到人,全面监督,年终评比,实行合理的奖罚条例,防止文物流失,杜绝文物的人为破坏。
(二)开发利用措施
1.保护第一,适度开发
文化古迹主要是历史遗存具有的美学价值,具有适用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的文物,文物价值随着历史的延续而不断增大,其价值是蕴涵在不同文化古迹的形态和内涵上的,如若不加以保护,文化古迹的价值会很快遗失。因此,对文化古迹首要的任务是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度开发。开发以不破坏文化古迹的形态为前提,主要开发文化古迹的形态美、内涵美、清晰美、模糊美等美学价值;开发古民居等文化古迹的居住等适用价值;发挥文化古迹的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开发观光旅游价值。开发强度不能超过文化古迹的承载能力,以免破坏文化古迹的价值。
2.搞好开发利用规划,做到保护性开发
文化古迹旅游区要搞好开发利用规划,开发利用规划要与保护性规划相一致,开发的目的是为更好地维护文化古迹的价值,所以一切纯经济利益的开发应加以限制。开发中应不断提升文化古迹的品位和观赏价值利用,使其发挥应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开发
文化古迹的所有者,包括个人、集体、开发商、旅游公司和政府应协调一致,因为文化古迹的真正所有权是属于国家,属于人民的,拥有者主要是管理者。因此,要协调各方面的利益,明确责任,使保护与开发利用相协调,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使保护与开发协调一致,达到可持续开发目的。
4.物尽其用,综合性开发
各种文化古迹有不同的适用价值,只要不断地挖掘文化古迹的内在潜力,就一定能不断地开发出文化古迹的内在价值。因此,要从多角度、多视野综合开发文化古迹的适用价值,提高经济效益。
5.发展文化古迹开发产业,文明开发
区内有许多文化古迹产品,如徽墨、歙砚、砖雕、石雕、木雕、竹雕、徽派版画、徽剧、徽菜等,因此可以开发不同的文化古迹产业,以品牌为突破口,使产业做大做强,以徽商的“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为利”,“仁、义、礼、智、信”的商德为准绳,开发出更多的徽文化产品,促进区内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秉根,吴莉淳.黄山旅游开发条件评价[J].安徽师大学报,1997,(3):277-282.
徽州文化 篇2
从历史沿革角度看,徽州故地是置县居前,设郡(或州或府)在后,所以在此就先说六县的地名由来。黟县创设于秦始皇统治时期,它的得名与黄山有关,因黄山的花岗岩山体苍黛黝黑,故秦代前后人们称作黝山,始皇置县于其南,故名黝县。三国孙吴当政时将黝易作黟,于是黝山就成了黟山 [注:直到唐天宝六年即公元747年,崇信道教的唐玄宗下诏改黟山为黄山才退隐其名]。
同样始置于秦始皇时代的歙县之取名则跟秀水相牵连。它出自“翕”,意为水流汇合,在今歙县雄村境内渐江(新安江)与练江汇合处有古地名曰歙浦,秦始皇于此地界置县,故名歙县。休宁县缘于县城附近的灵鸟山之名,该山原曾名鸺山(今名凤凰山),公元2孙吴政权曾于其南置县,称为鸺阳县,未久即简化成休阳县;后到公元5,隋文帝把它改称休宁县。婺源县的取名同水系有缘,该县境内流淌着一条谓称婺江的河流,据《婺源县志》载云:“以婺州水之源,因名。”,婺源由此得名。祁门县则因由当地的两处地方而来,据《续文献通考》载云:“以其县东北有祁山、西南有阊门,乃合名祁门。”“祁门”由此而来。绩溪县的得名则与河流脱不了干系。据《元和县志》载云:其县境内“北有乳溪与徽溪相去一里并流,离而复合,有如绩焉。”
至于“徽州”,据《宋书•地理志》载:“宣和三年(公元11),改歙州为徽州。” 古往今来其地名来源众说纷纭。其中因地理因素与词义因素而取名者就各有两种:
地理因素方面,其一缘于山水之名,其二缘于地方之名,这些均与上述六县地名由来或近或同。“山水之名说”因在绩溪县境内有徽岭与徽溪,故得名徽州,自南宋罗愿《新安志》始载起,后世元、明、清的历代志书都沿用这一传统说法,如清弘历(乾隆帝)《徽州府志》云:“盖郡境存徽岭、徽溪,扬之水出焉,说者以为取诸此”;“地方之名说”因在绩溪县境内另有“大徽村”,徽州由此取得,《太平广记》及《徽州府志》里就持存有此说法。
词义因素方面,也有两种解释:其一,“徽”字含有“绳索、捆绑、囚禁、束系、约束”等意思。其二,“徽”字还有美好之意。对于前一种解释,汉朝杨雄在《解嘲》中有云:“徽以纠纆,制以斧锧”。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曰:徽,“纠绳也”。徽绳意同徽索,指捆绑囚犯的绳索。所以南朝时期的梁朝统治者叫嚣对宣扬“神灭论”的范缜其人宜“置之徽纆,肃正国典。”其中徽纆同为绳索,所区别者在于两股盘成之绳索称纆,而三股绞成之绳索叫“徽”。
有趣的是,在宋朝,规定歙州进贡朝廷的物品,仅是白苎和澄心堂纸。那白苎正是用以结绳的原料。历史上竟然也有这样的巧合。当然,徽字还可作动词用。唐代刘良曾经注解说:“徽,系也”,就是捆绑的意思。北宋统治者改用徽字作州名,实际上与当时发生的一桩重大历史事件有关,那是北宋宣和二年十月,歙籍人方腊在毗邻歙州的睦州建德军青溪村聚众起义,十二月,他率领起义军攻陷歙州。未久连战攻略东南六州五十二县。赵宋王朝急遣童贯统领禁军及秦晋蕃汉兵十五万围击镇压,历时一年,“杀贼八千”,到翌年四月平息了战乱。
西递:饱含徽州文化的底蕴 篇3
朋友向我推荐说,想要了解徽州文化不能不去西递看看,而要去看西递,起码得在村里住上一晚。顺从朋友的建议,我选了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来到西递,那晚皓月当空,古村回归平静,因为西递村落布局设计是一船形,村四周低矮的山峦仿佛是静静涌动的波涛,月光如同一幅乳白色的轻纱,罩住那像是船舱般的一家一户透出的柔和的灯光,也款款地罩住那山、那溪,还有山间的鸟鸣虫吟,清风絮语。
等到清晨,我信步走入村中一家一户,发现在进入厅堂之前,不少人家都有一个精致的小院子,院子里,常常饰有拱型门洞,门洞上方大多嵌有石雕的“题额”。“题额”一般用来点明所在环境,展示主人的文化情趣。西递西园中,有幅题额叫“井花香处”,走近一看,原来那院中有口水井,主人告诉我们当初写这题额时,他们的祖先曾说,我们院中这口井打水时溅出的水花都是香的。所以提了个“井花香处”,多么富有诗意。我还看到一个很是雅致小院,那上面的题额叫“听月”,主人介绍说他这院子非常宁静,明月之夜,能听到月亮里所发出的任何声音,真让人感到浪漫极致。
进了厅堂后,迎面的太师壁上悬挂着画着山水、花鸟的中堂,中堂两边垂挂着出自名家书法的木质楹联。
中堂之下,设有条案,其长度与太师壁宽度相同,条案前摆着八仙桌、八仙椅。
条案正中位置摆着自鸣钟,钟的两侧为瓷器帽筒,帽筒左边摆有古瓷瓶,右边摆着木雕底座的镜子,这种东瓶西镜的设置,取的是“瓶镜”的谐音“平静”,古徽州人家清晨起床,洒扫庭除后,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把自鸣钟的发条拧紧,要让它时时敲响报点,因为那“钟声”和“瓶镜”结合在一起,其谐音便成了“终生平静”。徽商长期在外奔波,家里的人希望他们永远都平平安安、风平浪静。就这一点,便让人感到挺有文化。
站立厅堂之中,举目环顾,但见厅堂的柱子上,几乎都垂挂着木制的楹联,仔细观察那些联文,发现每家每户内容都不尽相同,寻问房主,说是这些楹联都是各家祖先根据自己的不同职业,不同历练和体会撰写而成,经房主提醒,我们对一些楹联仔细揣摩,很快判断出他们祖先所从事的职业,民居“瑞玉庭”中有幅楹联,联文为“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我们很快判断出老主人应是一位徽商。有趣的是这幅联文中上联的“快”字少了一点,“辛”字又多了一点;而下联中的“多”字少了一点,“亏”字又多了一点。房主告诉我们,这幅错字联,是他们祖先创业时的人生体味,则“享受快乐少一点,付出辛苦多一点,想占便宜少一点,甘愿吃亏多一点”。能做到这些,人生便能获得成功。而在民居“履福堂”中当我们看到那幅“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的联文时,也很快断出他们的祖先是一位读书人。
纵观徽州古民居中楹联的内容,大多为处世哲学类,因为无论是读书做官者,还是弃儒经商者,都想把他们在人生道路上拼搏的经验传给后人,盼望后人能按照他们指引的“捷径”或者说是正确道路走下去,继承并发展他们的事业,而将他们创业时的各种体会,浓缩成极其简洁的文字,制成楹联悬挂在厅堂之中,让子孙后辈能朝暮与其亲近,无疑胜于终日喋喋不休的教诲,这楹联实质上起着一种“家庭教科书”的作用。而同时,这些展示中国书法艺术的楹联,又能为居室环境增添几分雅气。
走在西递村的古街道上,看着两边那些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徽派建筑,渐渐明白为什么到过这儿的人们都会感到这里的文化底蕴确实太深厚了,因为不同层次,不同职业,不同阅历,甚至不同性格的人都可以在这些古题额、古楹联中,发现并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由此,我便想到,西递为什么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浅析徽州木雕及文化特征 篇4
一、徽州木雕的主要题材
徽州木雕艺术题材丰富多样, 由于扎根于异常丰富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 因此雕刻之中有着纯净、自然、真挚的原始儒学伦理内涵, 是儒学思想渗透的结晶。徽州木雕多以弘扬儒家的忠孝节义、智勇廉耻为主要题材, 朴素简洁、淡雅清丽的艺术风格, 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设计理念, 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雕刻艺术风格。
徽州木雕的题材丰富多样, 多取传统的故事性与情节性强的历史人物故事与戏文题材, 有人物、山水、花鸟、禽兽、鱼虫、云头、回纹、八宝博古、文字锡联以及各种吉祥图案等。作为民间传统工艺的徽州雕刻艺术, 是徽州民风、民俗、民情、民性的表现。雕刻的主题寓意繁多, 以求生、趋利、避害为主, 表达了民间艺术的特性, 因此人们需要吉祥性、寓意性、以及故事教化性的题材表达。雕刻题材从内容上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1、以人物为主的题材
有名人轶事、文学故事、戏曲唱本、宗教神话、民族风情、民间传说和社会生活等。图案中有出行的贵族, 耕作的农夫, 纺织的村姑和骑在牛背上的牧童。也有养猪、养羊、养鸡、推车、提水、碾谷、撑船等劳动景物, 还有游艺表演和舞龙等场面, 对于人物的形体都刻画的非常生动。
2、以山水为主的题材
主要是徽州名胜, 如黄山、白岳、新安江及徽州各县具有代表性的山水风光, 所刻内容均含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3、以动物、花木、图案为主的题材
一般呈连续图样形式, 亦能独立成画。
在动物图案中, 较多出现的是狮子, 这是徽州雕刻艺人擅长的杰作, 它袭用了传统的民间造型, 生动地刻画出了狮子滚球、对舞等各种场面。表现了狮子的立、坐、俯、仰等不同动态。其它常见的动物形象有鹿、虎、马、犬、兔、猴等。
在花鸟图案中, 除了常见的梅、兰竹、菊外, 石榴, 柑桔、批把、荔枝、菱藕等都是经常描绘的对象。同时, 图案中也有花卉的组合与花鸟的组合。
4、以文字为主的题材
这类雕刻主要是在住宅的题匾和牌坊题额, 其书体正、草、行、隶、篆均有。
徽州木雕在题材的选择上多受传统艺术的影响, 也反映出不同层次的审美要求, 雅俗共赏, 有具象的人物故事、山水, 也有抽象的纹样。文人学士较集中的地方, 一般选择花鸟山水, 或者以某种审美意趣所造就的定型化抽象符号作为雕饰题材。而在富商云集之处, 雕刻装饰常巧密繁缛, 多取传统中故事性与情节性强的历史人物故事与戏文题材等, 雕刻的主题也是以趋利避害为主。
二、徽州木雕的雕刻形式
在徽州, 木雕以它优美的形式体现在建筑物的家具装饰上。它既是为了美化, 给人以艺术的熏陶, 陶冶人们的情操。又考虑实用, 有利于建筑百年大计和家具的坚实耐用。故在选择材料, 确定内容, 进行构图时, 都要立足于装饰角度来思考题材的表现手法。木雕在徽派古建筑上通常表现在梁架、梁托、斗拱、雀替、檐条, 楼层栏板、华板、柱棋、窗扇、栏杆等。特别是沿天井四周一圈齐整的栏板上, 这是古民居装饰文化大显身手的地方, 雕花撰朵, 富丽繁华。
徽州木雕立足于雕, 雕刻十分精美。徽州木雕很讲究镂空效果, 有的镂空层次多达十余层, 亭台楼谢, 树木山水, 人物走兽, 花鸟虫鱼集于同一画面, 错落有致, 层次分明, 栩栩如生, 充分显示了徽州木雕精美的品格。
徽州木雕根据建筑物体的部件需要与可能, 造型表现手法主要有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镂空雕等, 立体感很强。
浮雕:
是在古建筑中运用得比较广泛的一种木雕艺术形式, 一般表现在门窗、厅堂隔扇的裙板、天花板以及梁柱等方面, 它在木料上将所要表现的图案形象凸起, 雕刻技法上属于“阳文”, 操作原理与篆刻艺术中的“朱文印”相同。所不同的是篆刻是单线条的, 而浮雕则要分层次, 尽量表现出装饰题材的立体感。浮雕的装饰效果,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 要胜于其他任何一种木雕表现形式。尤其是深浮雕, 能表现复杂而生动的场面, 具有诗情画意, 引人入胜。
浅雕:
在技法上属于“阳刻”, 其工艺性质与篆刻艺术中的“白文印”相同, 具有典雅古朴的艺术效果。操作方便, 表现题材广泛, 适合于装饰大面积板面。如:屏风、挂屏、隔堂板、大型室内壁画等。
圆雕:
是一种完全立体的雕刻, 前后左右四面都要雕刻出具体的形象来。它实际上是一种具有三维空间艺术感的雕塑艺术, 作品内容多取材与人物、动物、植物, 题材以吉祥为主, 能充分表达艺术家的思想感情。
镂空雕刻:
习惯上又称透雕和镂空雕刻, 是在木板上用钢丝锯条镂刻空洞, 并施以平面雕刻的一种工艺技术。一般要经绘图、镂空、凿粗坯、修光、细润等一系列操作工序而成。因为它有比较匀称的空洞, 能使人醒目地看雕刻的图案, 视线不受障碍, 玲珑剔透而有强烈的雕刻艺术风格, 极富于装饰。镂空雕刻中的透空双面雕刻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即便整件家具散架了, 其雕刻板也可作为单独艺术品珍藏、陈列。
徽州建筑雕刻工艺的风格变化多样:有的粗放, 有的简约, 有的率意, 有的严谨, 有的追求块面, 线条方硬, 有的追求浑圆, 线条柔和, 有的追求平面绘画效果, 有的追求深度明暗效果, 有的线条方硬追求块面感, 有的线条柔和追求浑圆感, 总之雕刻工艺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态势。建筑木雕相对于其它的建筑装饰方式, 更注重立面的观赏效果。在构图布局方面深受传统绘画的影响, 在形象塑造和题材选择上与民间艺术和工艺美术互融互通。
三、徽州木雕的文化特征
徽州木雕不仅是高品位的艺术, 而且是深层次的文化积淀, 它们用生动具体的形象语言表述严谨、缜密的理性思考。徽州木雕中蕴涵着先秦儒家的思想, 儒家的价值观念几乎渗透在所有的木雕之中。雕刻艺术的表现内容和形式都体现了以孔子创立的儒家伦理为中心的美学思想“仁”, 徽州木雕的绝大部分内容都体现了这种以仁爱为核心、以忠恕为本, 强调“礼”的行为规范, 重人性、重人情、重慈爱的美学主张, 强调美的伦理性本质, 重视审美中的情感体验和道德伦理的结合。雕刻中忠君报国、孝道、忍让、中庸、恩荣、冠礼、读书及第、福、禄、寿等题材无不表明了与儒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徽州木雕所具有的这种以儒家为代表的古典美学思想, 是两千年以来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内容和本质精神。
徽州木雕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形态, 除了具有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外, 还具有徽州民间民俗文化的特性。具体地讲, 它是古徽州民间产生和流行的民俗文化形态。木雕并不是以独立的雕塑艺术形态而存在的, 而是作为古徽州民居建筑或用具的装饰部件而存在的, 具有很强的实用审美性。徽州木雕的产生与流行、题材与内容、创作方法与造型特点以及审美品格等等, 都是与其民间性、民俗性以及实用审美性紧密相联的。
总之, 徽州木雕艺术根植于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之中, 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精湛的雕刻技艺。经历了几百年的沧桑变化后, 它的艺术特征仍然绽放光彩, 受到很多人所重视。徽州木雕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方面都清晰地体现了儒家伦理为中心的美学思想, 注重装饰性与实用性, 体现了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设计理念, 这一切都注定了徽州木雕在建筑艺术史上会留有辉煌的一页。
摘要:徽州木雕以其高超的雕刻手法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构成了徽州木雕艺术别具一格的艺术韵味。徽州木雕的艺术形式多样, 线条优美;风格质朴, 格调明朗;雕刻精美, 绘画性强。它作为古徽州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 有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鲜明的审美品格。
关键词:建筑装饰,古建筑,木雕,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潘李仂.古徽州三雕艺术鉴赏[J].艺术与投资, 2006.
[2]罗子婷.徽州木雕的文化意蕴与文化特征[D].西安美术学院, 2009.
[3]高山.徽州古民居建筑雕刻艺术的研究与应用[D].苏州大学, 2008.
徽州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篇5
二、调查地点:安徽徽州古镇
三、调查对象:安徽徽州古镇民俗民居文化
四、调查方式:查阅书籍,网络查询,走访询问,游览古迹等
五、调查人:许新华
六、调查结果、收获:我们需要对这样的地域传统文化传承做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不能让太多的现代化侵蚀百花般的中国村落文化。
徽州民俗 居住民俗是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徽州民居可以从村落、住房和房屋装饰三个层次来反映其民俗文化。 徽州就其地理环境而言,“山岭川谷崎岖之中”,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独立的文化单元,南宋淳熙《新安志》载:“山限壤隔,民不染他俗”。反应徽州独立的民俗单元体系,从唐代中叶起徽州一府六县的行政区划比较稳定。其家族制度极为盛行,这使徽州民俗文化具有流长的纵向传承。徽州各姓聚族而居,风俗古朴,宗族成员彼此礼让,反应在其建筑上的人文意义可以从以下方面阐述。
徽州地区的村落,兴建之初就重视村头组景,在进村口的地方,通常利用不同的山势、岗峦、溪流、,配置以牌楼、亭榭、宝塔、桥梁,形成优美的风水园林景观,人称之为“水口”。许多民居,还精于雕镂装饰,通过宅门的门罩、窗楣、柱础等予以体现,其精美的雕琢,从工艺、构造到图案,均呈现出独特的艺术色彩。
徽州人对中国古代诗歌、园林、绘画艺术的追求和理解,推进了徽州“水口园林”的发展。徽州村落的景观很特别,最宏丽的建筑首推宗祠。宗祠是全宗族或宗族某一分支成员共同拥有的建筑,又是敬奉祖先牌位的地方,具有宗教般的神圣意义,所以普遍建得比更高大、更华美、更气派,使人身临其境时自然而然产生出一种神圣崇高、肃穆敬畏之情。由于中国位居北半球,为了采光和防御冬季寒冷的偏北风,住房屋多向南而建;为了耕作和取水,房屋多建在河之北岸,且北有靠山,即建在南向的缓坡阶地上。缓坡阶地上的村落排布呈现阶梯状,从山坡往下看,民居错落有致,构成良好的俯视景观,同时也构成理想的生态景观。
徽州民居围墙一般很高。男人大都在外经商,此墙便起着防盗、对女性禁锢的作用。徽州民居都设有天井,它们起着通风透光的功用。天井的设计也有一层深意,经商之人,总怕财源处流,就造天井,使屋前脊的雨水不致流向屋外,而顺枧纳入天井之中,名之曰:“四水到堂。”意为“财不外流”。在正厅,一般都有供桌,供桌上往往摆着这两样东西:一面镜子,两方笔筒状的瓶子,谐音为平、静,近代出现了自鸣钟以后,则将它放在中间。三者合起来,终生平静也。中堂两侧是对联,“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这些对联道出了徽州的人生态度。
中国古代村落,从形成之初就注重选择一种良好的“人居环境”,这种人居环境除了通常的良田美宅外,还与周围地势山林等物质构成要素有关。
浅析徽州古民居村落历史文化源流 篇6
关键词:徽州;古民居村落;历史文化;规划选址;地理环境;人文环境
中图分类号:K8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6-0037-03
徽州,古称新安,今为安徽省黄山市,坐落于安徽省的东南部,历史悠久。古时的徽州,辖区包括一府六县,分别是现在的歙县、祁门、绩溪、黟县、休宁、婺源。古徽州被称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不仅有徽商闻名天下,还有“文献之邦”的美称。徽州古民居具有中国传统画一般的自然美、质朴美,在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徽州古民居村落以其独特的规划设计理念和与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吸引着众多学术界专家学者的探寻[1]。本文试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对徽州古民居村落历史文化源流作简要分析。
一、徽州古民居村落的地理环境
在建筑形式的发展过程中,地区的自然、社会条件对地区建筑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徽州古村落的民居建筑形式具有的特色与当地独特的生态自然环境是息息相关的。植根于当地自然环境中的徽州古村落的建筑选址都非常仔细,一般选择有山有水之地,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2]。
(一)地形地貌
“徽之为郡在山岭川谷崎岖之中,徽之四境:东有大郭之固,西有浙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厄。即山为城,因溪为陛。百城襟带,三面距江。地势斗绝,山川雄深。自睦至歇皆为鸟道,萦纤两旁,峭壁仅通单车。……水之东入浙江者,三百六十滩,水之西入都阳者,亦三百六十滩。……船经危石以止,路向乱山彼行。……以此守固,孰能逾之。”(清·顾炎武)
徽州地处大山深处,主要由丘陵、盆地和山地构成,而山地和丘陵占去了绝大部分,因此徽州的交通不便,地形崎岖,同时又具有典型的南方美丽的田园风光。这种四面环山而又风景秀丽的特点,一方面为古村落中人们生存发展和生产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也符合众多为躲避战乱或厌恶仕途归隐田园的人们的追求。
徽州当地的土地稀少,在当地流行着一句“八山一水一分田”,很好的表达出了徽州的地理自然环境的恶劣,处于山地的徽州村落为了便于交通,一般都坐落于在山坞、山腰、垭口旁边,尤其是一些交通枢纽之地,往往是村落与外界物资交换的中心地带,在这些地方一般都会形成较大的村落。
(二)气候特点
各地区的自然气候环境一直对当地建筑的空间布局、人们生活形式以及建材的选择等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小的方面有建筑物的门窗尺寸大小、房顶的陡峭程度以及采用的风格等;大的方面包括民居之间的距离,这些都不同程度受到了当地气候因素的影响,建筑布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3]。
徽州地区受到北亚热带湿润的季风气候影响,气候温和湿润,没有严寒和酷暑。黄山屏蔽了从西北吹来的寒流,使得徽州地区冬季的气温要比黄山北边的地区高。但因为海拔较高,夏季的日照时间短,所以夏季这里的气温也相对较低。潮湿也是徽州气候的一个明显特征,这里年降雨量在1500- 1700mm之间,年降水时间常超过120天,年平均湿度在80%以上。因此旧式的徽州民居一般会有楼上厅,这些民居楼上的空间比较宽敞,作人们聚会之用。之所以选择这种形式,是考虑到当地气候潮湿,长期住在底层接触潮气,往往容易患上各种风湿疾病等,且有瘴疫之患。
(三)水体资源
水是自然生态环境中一种比较特别的因素,其深刻地影响这些村落的空间结构。因为它与村民的生产生活等息息相关,更为居民提供了赏心悦目的环境,在河边等地的土壤比较肥沃,湿度比较大,利于生物生存,还能起到对气候进行调节的作用,并源源不断供应纯净的氧气,而且茂盛的植物也能让人们心情愉悦;同时水系自身也是重要的风景线之一,村中有水,便显得整个村落生气勃勃,水边的建筑与清澈的水交相辉映,更衬托出村庄的淡雅与宁静。
徽州境内丰富的水资源和密布的河流,是徽州村落空间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皖南大地上分布着众多水系,在其中新安江最大,其次还有乐安江、水阳江等多条河流,稍小些的有丰乐水、率水、练江等。这些丰富的水资源很大的影响着当地农业发展,也为人们的生存提供了必要条件。由于资源丰富,交通便利,这些位置的村落经济发展一般较好,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当年的村落如今很多都已成为了当地区域性的中心,从名称上我们仍能看出当年的痕迹,如屯溪、绩溪、深渡等,临近湖泊的村落则有阳湖、川湖等。
(四)天然材料
在建筑的范畴中,可应用的材料和相应的结构技术,对建筑形式的构成有很大影响。从我国传统民居建筑构造特点来看,选材与自然环境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是有机相连的,并与生态环境整体意识相符合。徽州各地古民居建筑材料的运用,大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巧用木、竹、青石等直接取自于自然的价廉材料,再运用精细处理充分发挥其特点,依然保持着材料原有的特色并与环境统一协调,这完全是环境整体意识的艺术体现。在色彩与质感的对比中,传达出拙朴清新、高雅别致等内涵,这正是使其极易融入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原因。
徽州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中以矿物资源尤其丰硕,像青石、大理石、麻石、花岗岩、石灰石和陶土等都十分丰富。其中比较有名的为黟县的黑色大理石、石灰石,它们被普遍地应用在民居的门楼、柱础以及亭塔、路桥、牌坊等方面。此外,还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很多性能较好的木材可以作为建材之用,像杉木等,它的抗压性与耐腐性都较好,还有很多优良的树种像松、漆、梓、桐树、苦株、石楠等,它们则在民居木结构、装饰和雕刻等方面的应用比较普遍[4]。
二、徽州古民居村落的人文环境
各个地方都会有各自的区域文化,即有其所独有的文化特征和气质。作为极具个性特征的文化现象,徽州古民居村落深深植根于当地独特的文化土壤,拥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渊源,反映了植根于汉族“礼制”文化为基础,依靠明清时朱子理学为历史背景而形成的独特文化特色。
(一)人文环境的形成
徽州地区在早期主要是古越人生活的地方,当地民居村落样式的最终产生总共经历了两次比较大的文化变迁,第一次大变迁是在西晋、唐代、两宋时期陆续有大规模的为避免战乱的中原士族迁入,他们的到来引入了较为先进的中原文化。徽州先前的民居样式,是这些外来人口带来的文化与原先当地的文化相互融合而形成的。第二次大变迁是在明朝中期以后,徽商的崛起。徽商是在封建社会的后期逐渐发展壮大的商人集团,他们经济实力强大,被誉为“十大商邦”之一。徽州古村落建筑大部分是由这些富有的徽商们建造的,他们强大的财力和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生活方式,对徽州地区的民居村落建造样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除文化的两次变迁外,徽州古民居村落的形成与发展还涉及到宗族制度、朱子理学、风水活动等社会因素,这些内在因素长期地伴随着传统村落的发展,是构成村落结构的内在核心部分。
(二)宗族制度
宗族制度在封建社会中往往享有很高的地位,它是除官僚制度外最为有效的一种社会管理制度,古代徽州地区的宗族制度在人们心目中甚至享有比官府还高的地位。
徽州古村落的纽带是村民间的血缘关系,在徽州古民居村落形成的初期,一般为一村一族,族有族长,族长下会有支、房长,在每房之下会有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小家庭,这就构成了以族长为核心,以祠堂为象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且结构严密完整的宗族组织。在宗族制度的影响下,古民居村落的空间形态呈现出的规划布局往往是以祠堂、社庙等建筑为核心;在宅居上就具体表现为宅的轴线比较明确、结构秩序对称方正,对“位序”也有着严格的要求:住宅的中心为厅堂,厅堂到天井均位于正中,在两边对称布置厢房,表现的井然有序。
(三)朱子理学
山水清丽的徽州是宋朝大儒朱熹的故乡,唐宋时期徽州地区就已注重以文取士,历经数个王朝更替和多次战乱年代,始终没有抛弃此种传统,至明清时,多年不懈的儒家教育传统已经深入人心,“文公道学”之地的称呼由此传开,远近闻名。几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仍能体会到当年人们对教育的尊重和向往。
徽州人崇学重商,明清时期徽州文风盛行,徽商们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纷纷捐资,创办书院、学堂等,对用功读书的人予以嘉奖。在这种崇文成风的氛围中,徽州名人代出,人才汇聚。据史料记载,仅休宁一县历史上就出现了19位文武状元,堪称我国名副其实的第一状元县。
(四)徽商经济
在明清两朝时期,徽州地区人口比较稠密,人多地少的徽州人因为繁重的赋税生存艰难,为了生存,很多当地人离开家乡出外谋生。万历《款志·货殖》说:“吾邑之人不能不贾者,时也,势也,亦情也。”在明代早期,商品经济得以长足的发展壮大,物品交流的范围不断增大,这样提供给商人一些有利的商机,徽州人抓住了有利的时机,纷纷外出经商,成为后来红极一时的徽商。
徽商的发展壮大不仅仅促进了徽州地区文化的繁荣,并且为其自身后来更大的发展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徽州的巨富商官众多,虽然他们拥有大量的金钱财富,然而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一些农本商末、儒贵商贱的封建思想给这些富有的徽州商人很大的心理负担。在这种思想影响下,致富后的徽州富商大贾纷纷在自己的家乡兴土木、修道路、立书院、建祠堂等,同时他们也为自己在家乡修建富丽的住宅。在歙县的县志中有这样的记录“商人致富后即回乡建造祠堂,修建园林,重楼宏伟”。在明朝晚期出现了“入歙、休之境而遥望高墙白屋”的壮丽美景。徽商身上体现着他们先进的商业观念和传统思想,在村落的建构方面更多的表达出文人与士大夫的理念。徽州古民居村落建筑的组合多是多进式院落,林立的高墙、深锁的庭院民居符合含蓄、独立、封闭的建筑格局要求[5]。
徽州古民居村落的规划选址、建筑风格等,深受徽州当地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影响。徽州人在村落的选址和建造时注重地势、布局与自然环境融天时和风水,连房屋的朝向、树木的选择都不放过。这样刻意的结果,使得徽州的每一个村落,都有着近乎天成的框架结构,大多数村落依山临水,既考虑生产、生活上的便利,又突出精神上的需求,建筑、道路、广场、水口、池塘、溪流,同生活于其中的人之间达成一致与和谐,成为在“天人合一”理论指导下人与自然界完美的组合。
——————————
参考文献:
〔1〕胡敏娴.徽州古村落人居环境空间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
〔2〕〔3〕喻琴.徽州传统民居群落文化生态环境要素的分析及发展思考[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2.
〔4〕徐璐璐.徽州传统聚落对安徽地区新农村住宅设计的启示[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6.
〔5〕陆林,徐致云,葛敬炳.徽州古村落人居环境的选择和营造[J].黄山学院学报,2005,7(5):5-8.
(责任编辑 姜黎梅)
徽州古村落的纽带是村民间的血缘关系,在徽州古民居村落形成的初期,一般为一村一族,族有族长,族长下会有支、房长,在每房之下会有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小家庭,这就构成了以族长为核心,以祠堂为象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且结构严密完整的宗族组织。在宗族制度的影响下,古民居村落的空间形态呈现出的规划布局往往是以祠堂、社庙等建筑为核心;在宅居上就具体表现为宅的轴线比较明确、结构秩序对称方正,对“位序”也有着严格的要求:住宅的中心为厅堂,厅堂到天井均位于正中,在两边对称布置厢房,表现的井然有序。
(三)朱子理学
山水清丽的徽州是宋朝大儒朱熹的故乡,唐宋时期徽州地区就已注重以文取士,历经数个王朝更替和多次战乱年代,始终没有抛弃此种传统,至明清时,多年不懈的儒家教育传统已经深入人心,“文公道学”之地的称呼由此传开,远近闻名。几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仍能体会到当年人们对教育的尊重和向往。
徽州人崇学重商,明清时期徽州文风盛行,徽商们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纷纷捐资,创办书院、学堂等,对用功读书的人予以嘉奖。在这种崇文成风的氛围中,徽州名人代出,人才汇聚。据史料记载,仅休宁一县历史上就出现了19位文武状元,堪称我国名副其实的第一状元县。
(四)徽商经济
在明清两朝时期,徽州地区人口比较稠密,人多地少的徽州人因为繁重的赋税生存艰难,为了生存,很多当地人离开家乡出外谋生。万历《款志·货殖》说:“吾邑之人不能不贾者,时也,势也,亦情也。”在明代早期,商品经济得以长足的发展壮大,物品交流的范围不断增大,这样提供给商人一些有利的商机,徽州人抓住了有利的时机,纷纷外出经商,成为后来红极一时的徽商。
徽商的发展壮大不仅仅促进了徽州地区文化的繁荣,并且为其自身后来更大的发展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徽州的巨富商官众多,虽然他们拥有大量的金钱财富,然而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一些农本商末、儒贵商贱的封建思想给这些富有的徽州商人很大的心理负担。在这种思想影响下,致富后的徽州富商大贾纷纷在自己的家乡兴土木、修道路、立书院、建祠堂等,同时他们也为自己在家乡修建富丽的住宅。在歙县的县志中有这样的记录“商人致富后即回乡建造祠堂,修建园林,重楼宏伟”。在明朝晚期出现了“入歙、休之境而遥望高墙白屋”的壮丽美景。徽商身上体现着他们先进的商业观念和传统思想,在村落的建构方面更多的表达出文人与士大夫的理念。徽州古民居村落建筑的组合多是多进式院落,林立的高墙、深锁的庭院民居符合含蓄、独立、封闭的建筑格局要求[5]。
徽州古民居村落的规划选址、建筑风格等,深受徽州当地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影响。徽州人在村落的选址和建造时注重地势、布局与自然环境融天时和风水,连房屋的朝向、树木的选择都不放过。这样刻意的结果,使得徽州的每一个村落,都有着近乎天成的框架结构,大多数村落依山临水,既考虑生产、生活上的便利,又突出精神上的需求,建筑、道路、广场、水口、池塘、溪流,同生活于其中的人之间达成一致与和谐,成为在“天人合一”理论指导下人与自然界完美的组合。
——————————
参考文献:
〔1〕胡敏娴.徽州古村落人居环境空间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
〔2〕〔3〕喻琴.徽州传统民居群落文化生态环境要素的分析及发展思考[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2.
〔4〕徐璐璐.徽州传统聚落对安徽地区新农村住宅设计的启示[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6.
〔5〕陆林,徐致云,葛敬炳.徽州古村落人居环境的选择和营造[J].黄山学院学报,2005,7(5):5-8.
(责任编辑 姜黎梅)
徽州古村落的纽带是村民间的血缘关系,在徽州古民居村落形成的初期,一般为一村一族,族有族长,族长下会有支、房长,在每房之下会有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小家庭,这就构成了以族长为核心,以祠堂为象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且结构严密完整的宗族组织。在宗族制度的影响下,古民居村落的空间形态呈现出的规划布局往往是以祠堂、社庙等建筑为核心;在宅居上就具体表现为宅的轴线比较明确、结构秩序对称方正,对“位序”也有着严格的要求:住宅的中心为厅堂,厅堂到天井均位于正中,在两边对称布置厢房,表现的井然有序。
(三)朱子理学
山水清丽的徽州是宋朝大儒朱熹的故乡,唐宋时期徽州地区就已注重以文取士,历经数个王朝更替和多次战乱年代,始终没有抛弃此种传统,至明清时,多年不懈的儒家教育传统已经深入人心,“文公道学”之地的称呼由此传开,远近闻名。几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仍能体会到当年人们对教育的尊重和向往。
徽州人崇学重商,明清时期徽州文风盛行,徽商们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纷纷捐资,创办书院、学堂等,对用功读书的人予以嘉奖。在这种崇文成风的氛围中,徽州名人代出,人才汇聚。据史料记载,仅休宁一县历史上就出现了19位文武状元,堪称我国名副其实的第一状元县。
(四)徽商经济
在明清两朝时期,徽州地区人口比较稠密,人多地少的徽州人因为繁重的赋税生存艰难,为了生存,很多当地人离开家乡出外谋生。万历《款志·货殖》说:“吾邑之人不能不贾者,时也,势也,亦情也。”在明代早期,商品经济得以长足的发展壮大,物品交流的范围不断增大,这样提供给商人一些有利的商机,徽州人抓住了有利的时机,纷纷外出经商,成为后来红极一时的徽商。
徽商的发展壮大不仅仅促进了徽州地区文化的繁荣,并且为其自身后来更大的发展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徽州的巨富商官众多,虽然他们拥有大量的金钱财富,然而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一些农本商末、儒贵商贱的封建思想给这些富有的徽州商人很大的心理负担。在这种思想影响下,致富后的徽州富商大贾纷纷在自己的家乡兴土木、修道路、立书院、建祠堂等,同时他们也为自己在家乡修建富丽的住宅。在歙县的县志中有这样的记录“商人致富后即回乡建造祠堂,修建园林,重楼宏伟”。在明朝晚期出现了“入歙、休之境而遥望高墙白屋”的壮丽美景。徽商身上体现着他们先进的商业观念和传统思想,在村落的建构方面更多的表达出文人与士大夫的理念。徽州古民居村落建筑的组合多是多进式院落,林立的高墙、深锁的庭院民居符合含蓄、独立、封闭的建筑格局要求[5]。
徽州古民居村落的规划选址、建筑风格等,深受徽州当地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影响。徽州人在村落的选址和建造时注重地势、布局与自然环境融天时和风水,连房屋的朝向、树木的选择都不放过。这样刻意的结果,使得徽州的每一个村落,都有着近乎天成的框架结构,大多数村落依山临水,既考虑生产、生活上的便利,又突出精神上的需求,建筑、道路、广场、水口、池塘、溪流,同生活于其中的人之间达成一致与和谐,成为在“天人合一”理论指导下人与自然界完美的组合。
——————————
参考文献:
〔1〕胡敏娴.徽州古村落人居环境空间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
〔2〕〔3〕喻琴.徽州传统民居群落文化生态环境要素的分析及发展思考[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2.
〔4〕徐璐璐.徽州传统聚落对安徽地区新农村住宅设计的启示[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6.
〔5〕陆林,徐致云,葛敬炳.徽州古村落人居环境的选择和营造[J].黄山学院学报,2005,7(5):5-8.
徽州文化 篇7
关键词:徽州民居文化,现代室内设计,地域文化,契合点
在全球化冲击下的中国建筑文化,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 文化多元共生的诸多语境下, 逐渐被淹没, 展现给世人更多的是一张“西方”面孔, “中国元素”逐渐消失, 其实真正有生命力的还是具有民族风格、地方特色的并符合本国人民审美情趣的设计作品。
而作为一个传统建筑流派, 徽派建筑集古雅、简洁、富丽为一体, 至今仍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采。徽州古民居建筑不仅拥有优美的环境、合理的功能布局、典雅的建筑造型, 同时还与大自然紧密相融, 创造出一个既合乎科学、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环境, 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精髓。因此, 无论是国家、地方还是有古韵情节的设计师们都希望通过各种方式使徽州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得到继承与创新。
1 徽州古民居的建筑文化观念
遵法自然, 追求天地人三者和谐为一, 实际上成了古代中国人营构建筑的一种自觉意识和理想境界, 这在徽州古民居的建筑中有着很好的体现。
徽州民居在空间处理上遵循周易风水理论, 即十分重视服从自然, 适应自然和利用自然。因此, 徽州民居整体布局上强调枕山、环水、面屏, 即前有山为枕, 后有山为屏, 同时又有把守水口的或狮形或象形或龟形的山为之夹峙, 河水溪流汩汩不息地环绕着村落, 于是在皖南特定的自然、地理、人文风貌之中形成天人合一的审美观照。
2 徽州民居文化的元素
2.1 别具风格的马头墙
“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征, 一般指高于徽州房子两山墙屋面的墙垣。
马头墙高低错落有致, 一般为两叠式或三叠式, 较大的民居, 因有前后厅, 马头墙的叠数则增多至五叠, 俗称“五岳朝天”, 象征着人们对天地的崇拜和祈福。另外马头墙的“马头”, 通常是“金印式”或“朝笏式”, 显示出主人对“读书做官”这一理想的追求。
从高处俯瞰聚族而居的村落, 高低起伏的马头墙, 给人产生一种“万马奔腾”的视觉动感, 这也隐喻着整个宗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
2.2 漏天之井
“天井”一词最早见于《孙子行军篇》载:“凡地有绝涧天井、天陷、天隙, 必然远之勿近也。”其天井的注释为四面陡峭、溪水所归、天然之井。
徽州民居除少数“暗三间”外, 绝大多数房屋都设有“天井”。三间屋天井设在厅前, 四合屋天井设在厅中, 这样可以保证屋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另外, 由于古徽州俗有“暴室能聚财”之说, 因此, 天井能使周遭坡顶的水不外泄而流于室内天井上的明沟中, 名曰“四水归堂”, 四方之财如同天上之水, 源源不断地流入自己的家中。
3 徽州民居的三雕艺术
“徽州三雕”与建筑整体配合得极为严密稳妥, 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内涵之深, 令人叹为观止。其内容多为民间传说、戏文故事、花鸟瑞兽、民情风俗等。其雕刻技法, 一般多将浮雕、透雕、圆雕、线刻等多种技法并用。
徽州三雕的代表作, 木雕为黟县的承志堂和木雕楼, 尤其是承志堂里的雕梁木雕“百子闹元宵”;石雕为歙县的棠樾牌坊群和黟县的“松石”、“竹梅”姐妹石雕漏窗;砖雕则为屯溪滨江长廊里的“五百里黄山图”大型砖雕, 这些三雕作品都是登峰造极的绝世佳作, 从中不仅可以看出汉唐以来我国建筑装饰雕刻艺术的传承脉络, 同时也可反映出徽州文化中其他艺术门类如新安画派、徽派版画等艺术样式对徽州建筑装饰雕刻风格的影响。
4 徽州传统民居文化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4.1 徽州传统民居构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原则
当代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 社会生活在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传统民居装饰文化内涵和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断裂, 本来有特定以为内涵的民居装饰已经变成了纯粹的装饰图式, 成为人们强调民族性和传统性最常用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大量地、过度地使用传统民居装饰, 则会给人一种堆砌感, 毫无设计意念而言, 因此, 在运用徽州传统民居构件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4.1.1 适度原则, 即使用的徽州传统民居构件在客观上要和现代室内空间体量相宜, 有适当的空间余量, 并且要求室内陈设与装饰构件的比例要适当。
4.1.2 和谐统一的原则, 即与室内设计风格相统一, 与空间界面色彩相和谐。
4.1.3 形神兼备原则。
4.2 现代室内设计对徽州传统民居构件的借鉴方式
4.2.1 直接运用
徽州民居装饰构件其装饰形式及处理手法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可以直接应用到现代环境设计中。如传统的石雕、木雕、砖雕以及根雕、竹雕等装饰技艺, 本身就是工艺美术品, 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 因此可以直接被当作居室的陈设或装饰物件。
直接使用民居装饰的做法同时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量多, 不能同时堆砌多种民居装饰符号, 只要点到为止即可, 达到“欲说还休”、“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二要注意现代装饰对象和装饰题材上的吻合, 及其暗含的文化寓意, 不能谬之千里。
4.2.2 传统装饰符号的变化再运用
对徽州传统室内装饰的图案、造型、构件等进行装饰形象上的概括, 提取其典型的传统装饰元素, 再经过重新设计, 进一步程式化, 作为装饰符号, 应用到现代居室设计中。如北京香山饭店, 将江南园林民居的装饰符号经过提炼, 通过黑、白、灰三色组合成新的图案, 简朴而严谨, 民族味很浓, 而且极具现代感。
4.2.3 根据传统装饰原理进行借鉴运用
在现代室内界面设计中, 借鉴徽州传统民居室内构件的装饰布局原理, 运用大平面、大块状的造型语言, 使界面设计在造型感上追求拔地而起, 简洁有力的感觉, 创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同时在平静规整的立面构图上, 设计几处传统装饰纹样, 如冰裂纹、万子纹等, 以形成“动与静”的节奏对比, 并用以唤起人们潜意识中对传统风格的记忆, 形成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设计语境。
4.2.4 传统空间意境的现代再营造
“心物交感”、“缘物寄情”是中国文人历来所推崇的审美逻辑, 并且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国劳动人民的心中。因此, 在当代居室环境中, 注入人文元素, 营造文人气质意境, 是设计师所孜孜追求的, 在具体的营造手法上, 无论是借鉴徽州传统的用色手法, 质朴古雅的材质, 还是传统民居陈设构件或装饰符号, 只要是能够引人入情、入境、入性就都可以运用, 这样才能使现代居室具有传统的神韵, 才能自然而然地体现出地域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黄凯.徽州民居文化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J].装饰, 2005.
[2]张晓东、朱晓炜.中国当代室内设计对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的研究[J].山西建筑, 2007.
徽州文化 篇8
1徽州、徽学与徽州文化
徽州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 (即从1121年至1911年) , 同时也是一个地理 (古徽州地区的一府六县) 、历史、文化和思想的概念。古徽州地处东南, 文教昌盛, 名人辈出, 宋代时在全国已有相当大的影响, 自从元代起就被称为“东南邹鲁”, 深受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徽学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综合性学科, 它是以徽州文献、文书和文物遗存为依据, 以历史上徽州的区域文化为直接研究对象, 并通过它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徽州文化是由徽派建筑、徽商、徽菜、徽派盆景、徽州牌坊、徽州教育、徽州刻书、新安理学、徽派朴学、徽剧、新安画派、徽派雕刻、新安医学、徽派篆刻等诸多文化特质组成的地域文化综合体。这诸多文化特质既相对独立, 又都与某些代表性特质有着密切联系, 共同展示出徽州文化特有的神韵。
2 “十一五”期间徽州文化研究成果
2007年1月13日, 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在合肥召开。会后出版了《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论文集中包括刘伯山《中国传统文化的标本——徽州文化》, 郭因《关于徽州社会现代转型问题的一点想法》, 方利山《徽州学之和文化及当代价值》, 罗会定《清代至民国时期徽州社会的赡养方式——以徽州“分家书”为中心》等多位专家学者的近期研究成果, 大会对近年来的徽学研究做了回顾与前瞻, 并就徽州社会的和谐理念与实践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借鉴意义、徽学研究的方式、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据不完全统计, “十一五”期间, 出版徽州文化相关书籍20多部, 其中有韩结根《明代徽州文学研究》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 王启敏、简文乐《天上徽州——徽州文化十大流派》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6年出版) , 秦俭、龚美玲《皖南古韵》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年出版) , 秦俭、龚美玲《婺源乡村》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年出版) , 赵焰、张扬《发现徽州建筑》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 刘道胜《明清徽州宗族文书研究》 (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 , 郑建新《解读徽州祠堂:徵州祠堂的历史和建筑》 (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年出版) , 黄山学院《中国徽州文书》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出版) 。
徽州文化研究成果论文的发表刊物, 除了相关的如《安徽史学》、《安徽大学学报》、《学术界》、《江淮论坛》、《民俗研究》等专业刊物外, 安徽省各大中专院校的学报也刊载了不少。总计发表论文994篇, 研究方向集中在《徽商》477篇、“徽州村落和建筑”162篇, “徽州宗族”68篇, “新安医学”67篇, 徽州文书60篇等, 这些研究成果占了总量的88%。下面是徽州文化中关注度较高的徽商、徽州村落及徽州建筑、徽州宗族、徽州文书和新安医学等方面的研究观点简述。
3徽州文化主要问题研究观点
3.1 徽商的研究
徽商的研究成果在徽州文化研究中占了很大的比例, 范围广并且达到了一定的深度。主要包括明清时代的徽商在全国各地的经营活动和生存拓展方式以及对当时相关行业的影响、徽商的商儒价值观和人文精神、家庭商业教育、徽商的兴衰对现代企业的借鉴意义等方面。陈恩虎、吕君丽在《明清时期徽商在巢湖流域的经营活动》一文中认为:“明清时期, 徽商给巢湖流域的市镇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对于沟通城乡市场, 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发挥了重要作用。”李建萍、樊嘉禄在《从清代扬州务本堂看徽州盐商商儒价值观的内涵》一文中提出了“徽商对传统农商观的思辨, ‘利’、‘义’契合的经营价值观的确立和业儒弘儒的人文精神的践行”, 是徽商商儒价值观在经营活动中的重要体现;徐孟林, 于清树在《徽商兴衰对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借鉴意义》一文中指出, 徽商的兴衰启示人们:我国现代企业管理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在基因, 创新企业管理理论;要以人为本, 着眼于以制度和文化建设为重点的人力资源的开发;要有与时俱进、融入时代潮流的眼光和勇气。
3.2 徽州村落及徽州建筑
对于徽州村落和建筑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徽州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以及旅游开发, 徽州村落和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徽州建筑风格和人文精神及雕刻艺术等方面。王邦虎在《人与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论徽州古村落的生态学价值》一文中对徽州古村落的生态文化内涵进行了分析, 即自然的人格化、人居空间的自然化、“人自”关系的伦理化;吴宗友在《论徽州古村落的文化及学术价值》一文中指出徽州古村落是徽州文化的文化特质丛, 是研究徽州文化的“活化石”;是徽州文化的符号、象征与标志;具有超越地域文化的价值, 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传统文化的缩影与代表;是徽州文化由抽象价值向现实价值转化的文化载体;崔木扬、文佳在《徽州建筑中的人文精神》一文中, 分析了徽州建筑的成因, 从村落选址、民居建筑模式、室内陈设及雕刻艺术等方面阐述了徽州建筑中传达出的深厚的人文内涵, 并指出徽州建筑以其独特的人文精神在中国建筑史上独树一帜。
3.3 徽州宗族和文书
徽州宗族在中华氏族史上占有重要一页, 对徽州历史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十一五”期间, 对于徽州宗族和文书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徽州宗族社会关系和文化、文书的种类、内容及其特点的研究。赵华富在《徽州的家族文献与宗族文化——以歙县吴氏《冲山家乘》为中心》一文中, 指出南宋以降, 精英学者关注宗族文化, 把确立始迁祖作为宗族文化构建的基点;保护祖墓与生态伦理观念相关联;聚族而居的村落景观具有独特的文化品质;沈昕在《宗族联姻与明清徽州地方社会——以祁门善和程氏为中心》一文中认为:明清徽州社会宗族联姻的影响因素和主要特点主要表现为“联姻范围以县境特别是邻近村落为主、世婚盛行、婚配对象标准趋于一致、对女性身心控制严重等”;沈昕在《安徽省图书馆所藏徽州祁门善和程氏宗族文书研究》一文中指出了明清祁门善和程氏宗族文书具有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种类齐全、关联度强、保存完整、民间性突出等特点。
3.4 新安医学
徽州文化的昌盛始于唐代, 此后研究医学的也逐渐出现。到明、清时代, 名医辈出, 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大好形势。根据不完全的统计, 自宋代至清末, 共有名医466人, 其中197人撰写了355部医学著作, 为发展祖国医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新安医学专科齐全, 世代相传, 形成很多的“家族链”, 至今不息。如始于南宋的“医博”黄孝通的“黄氏妇科”, 至今已有二十五世, 代不乏人, 延续至今的还有明代余午亭和吴正伦创办的“内科”, 清代王雪健创始的《新安王氏医学》、郑于丰、郑于蕃创始的“南园喉科”、“西园喉科”等。“十一五”期间对于新安医学的研究, 范围较广, 既有从文化视野谈新安医学的, 也有从新安医学的传承中讨论中医教育的问题, 特别是由新安王氏医学传承人王键教授领衔编撰的《新安医学精华丛书》的出版发行, 将新安医学的魅力所在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展现在了人们的面前。
3.5 其他
2005年, 徽州文化全书出版发行, 该套丛书全面、系统介绍了徽州文化, 从历史文化学的角度, 多层次地研究徽州的文化现象, 并探索各种文化现象的形式、演进情况, 以及彼此间的互动关系。把对徽州文化的研究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为徽州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以及徽州文化及其载体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打下了良好基础。“十一五”期间, 如何利用徽州文化, 发展经济, 构建和谐社会, 也引起了大家广泛探讨和研究。如王传满在《徽州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一文中认为, 朱子理学和徽骆驼精神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资源与精神动力, 徽州人追求民主、崇尚法治、讲究公平、主张正义、安定有序、诚信为本、孝悌仁爱、急公好义、崇尚自然、注重环保的精神传统构成了和谐社会和谐精神的不同侧面, 而弘扬徽州社会重视教育, 重视文化的传统,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则可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智力支持和物质基础。朱生东、章锦河、杨效忠在《徽州文化旅游整体开发模式研究》一文中提出了“物质文化开发重在景观展示, 制度文化开发重在深度体验, 精神文化开发重在氛围营造”, 并以徽州文化为例进行了实证。总之, “十一五”期间, 研究徽州文化的多部书籍的出版和大量研究成果论文的发表, 把徽州文化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潮, 体现了徽州文化的历久弥新。
摘要:“十一五”期间, 研究徽州文化的20多部书籍问世和大量研究成果论文的发表, 把徽州文化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潮;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批准建立, 为徽州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良好环境。“十一五”期间, 在对徽州文化的研究中, 徽商、徽州村落和建筑、徽州宗族和文书、新安医学占了研究成果总量的88%, 此外部分学者还对徽州文化对于经济的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徽州文化,“十一五”,徽商,徽州,新安医学
参考文献
[1]韩结根.明代徽州文学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78-80.
[2]王启敏, 简文乐.天上徽州——徽州文化十大流派[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6:100-102.
[3]秦俭, 龚美玲.皖南古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7:36-40.
[4]秦俭, 龚美玲.婺源乡村[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7:78-80.
[5]赵焰, 张扬.发现徽州建筑[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8:24-28.
[6]刘道胜.明清徽州宗族文书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社, 2008:80-82.
[7]郑建新.解读徽州祠堂:徵州祠堂的历史和建筑[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9:120-125.
徽州文化 篇9
宏村生态旅游资源现状
宏村有着一套完善的供水系统, 水系设计科学又别出心裁。南宋绍兴年间, 宏村人独具匠心开仿生学之先河, 建造出堪称“中国一绝”的人工水系, 围绕牛形做活了一篇水文章, 以雷岗山为“牛头”, 村口的两株古树为“牛角”, 村民们将村西的河水引入村内, 开凿了一条近1米宽的水圳即为“牛肠”, 九曲十弯, 为各家各户提供生活用水, 同时也起到调节气温和美化环境等作用。水圳在村的中部形成半月形的月沼即“牛胃”, 又在南部形成弓形的南湖即“牛肚”, 构成了宏村独特的风貌。村中各户皆有水道相连, 汩汩清泉从各户潺潺流过, 层楼叠院与湖光山色交辉相映, 处处是景, 步步入画。村内外人工水系规划, 体现了人类巧用自然资源的智慧, 可以说是节约型社会利用可再生资源的典范。
在皖南众多风格独特的徽派民居村落中, 宏村是最具代表性的。宏村建筑主要是住宅和私家园林, 也有书院和祠堂等公共设施, 建筑组群比较完整。村内街巷大都傍水而建, 民居也都围绕着月沼布局, 住宅多为二进院落, 有些人家还将水圳引入宅内, 形成水院, 开凿了鱼池, 营造出“门外青山如屋里, 东家流水入西邻”的天人合一的生活环境。可以说, 宏村是水做的宏村, 宏村也因有水, 显得格外有灵气。全村现存明清古民居137幢, 比较典型的有被称为民间故宫的承志堂、培德堂, 徽商故里的三立堂、乐叙堂, 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书院南湖书院。粉墙青瓦、鳞次栉比的古民居群, 湖光山色与层楼叠院和谐共处, 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交相辉映, 四周山色与粉墙黛瓦倒映湖中, 山、水、民居与人自然融为一体, 构成一个完美的建筑艺术整体。2000年11月30日, 拥有800多年人文历史的宏村,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度评价为“人类古老文明的见证, 传统建筑的典型作品, 人和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 以唯一的古村落典型代表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已成为全人类的瑰宝。
围绕保护第一责任, 精心呵护文化遗产
近年来, 宏村始终坚持在保护与发展的良性互动中发展旅游产业。宏村对祖祖辈辈创造的文化遗产始终严格遵守“保护为主, 抢救第一, 科学开发, 永续利用”的原则, 实行系统性的保护与管理。
1、科学保护。坚持以科学为龙头, 先后编制《黟县宏村古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宏村镇镇域规划》、《宏村旅游发展战略研究》、《宏村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宏村古水系保护规划》, 古村落实现了从被动保护向主动保护, 从单一保护向全面保护, 从静态保护向“活态”整体性保护的转变。
2、依法保护。严格遵守《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文物保护法》、《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黟县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依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严厉打击一切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宏村专门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成立民间保护协会, 制定《村规民约》, 与农户签订保护协议, 根据《宏村古民居保护和修缮办法》规定, 实施好古民居保护和修缮工程, 构筑了政府与民间联动的保护网络。
3、开发中保护。坚守保护优先、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 在保护中开发, 以开发促进保护, 投入5000多万元, 逐步实施了古民居保护、三线地埋、白蚁防治、室内电路整改、消防隐患整治、道路仿古硬化、封山育林、名木古树复壮等保护工程, 完成农贸市场、旅游工艺品市场搬迁, 推进邑溪河流域综合治理、农业综合开发、污水治理、月沼南湖清淤、生态公墓建设等环境治理项目, 有效维护了古村落保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延续了文化遗产文脉, 初步构建了保护文化遗产、促进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围绕发展第一要务, 奋力打造旅游经济
紧紧围绕“城镇推进、旅游提升、产业优化、社会和谐”的发展思路, 依托遗产、生态、文化三大资源, 促进旅游产业转型、提质和增效, 加快现代国际旅游重镇建设进程。
1、旅游经济持续平稳发展。深入开展5A创建和“四大整治”活动, 大力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整治旅游环境, 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旅游等。2008年仅宏村景区接待游客80.8万人次, 门票收入3976.3万元, 同比增长4%和4.3%。新增国家4A级景点1处, 3A级景点1处。乡村旅游的迅猛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活力和不竭动力。
2、遗产保护逐步规范有序。制定《宏村古民居保护和修缮办法》, 投入200万元完成古民居修缮工作。结合“四大整治”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 清理河道、建设各生态型公墓、实施污水处理、邑溪河上游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环境整治项目。创新政府—公司—村民“三位一体”的消防工作模式, 确保古民居消防安全。全面完成官川农民新区建设, 安置缺房农民79户。
3、对外开放进一步推进。奔赴北京、沈阳等大中城市进行宣传、推介。央视《中国商人》、《水与中华》宏村篇完成拍摄, 接待海内外各大媒体百余批次, 进一步提升了宏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4、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2008年外出招商15次, 接待外商考察7批次。开工建设农业、旅游、工业、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项目22项, 完成投资1.7亿元。
5、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作为黄山市委、市政府“抓百村、促千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2008年, 全村经济实现“三个突破”:即农村经济总收入突破800万元, 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30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6000元。初步实现了保护与开发并举的目标。建成城乡一体化新亮点官川农民新区、生态旅游新亮点木坑等。
围绕民生第一需求, 努力促进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建设互相促进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
1、发挥旅游业的产业联动优势和产业辐射功能, 积极引导各种资源和要素向新镇区有效聚集。大力支持民间资金投资旅游服务接待设施建设, 努力形成与世界级旅游胜地相匹配的旅游综合服务能力。
2、发挥旅游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 为周边农村地区发展培育旅游产业提供支持。积极做好新景点景区的开发, 依托宏村古村落, 加快龙池湾古农园、卢村木雕楼、塔川秋韵、木坑竹海、赛金花故居、屏山风水村、协里风光等景点景区的开发步伐, 确保宏村进入5A景区行列, 在周边形成3A以上景区7个, 重点培育50户特色“星级农家乐”, 大力发展古民居体验式茶吧、酒吧、咖啡吧等具有乡村特色的休闲项目, 形成以宏村古村落为代表的精品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3、大力发掘徽州民俗传统文化, 不断增强遗产地人民群众投身文化传承的根本动力。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积极挖掘、整理及复原传统文化习俗。坚持用文化支撑、包装、拓展旅游, 推出“古黟民谣小唱”等文艺表演活动, 挖掘整理徽州祠祭、古黟民谣、雉山凤舞、婚嫁迎娶等民间艺术和民俗风情。
徽州文化 篇10
第一, 尊敬老人。在宗族中, 老人的地位是很高的, 在宗族举办的活动中, 老人可以优先安排座位, 并有专人服侍。老人的言语决定在宗族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拥有比较高的权威。
第二, 勤俭节约。勤俭节约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徽州家族中, 虽然家产庞大, 但是依然精打细算, 不娇惯子女, 不贪图享受, 不奢侈浪费。
第三, 和睦相邻。休宁宣仁王氏宗族《家规》则阐发了处理好邻里关系的最基本的道理。我们可以看到徽州人认为人与人居住在一起即是缘分, 人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发生联系, 所以应该与他人和睦相处。
第四, 乐于助人。徽州宗族社会中, 凡有人遇到困难, 大都提倡竭尽自己之力去帮助别人。
第五, 遵纪守法。为了使家族生活安定, 宗族会制定多种规章制度, 并且非常重视族规的执行, 常常制定有配套的惩戒制度。
我们还要说说徽商文化中的德文化。在徽州商人的经商过程中, 通过他们的行为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道德文化, 在现代社会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 团结意识。徽商也是生活在宗族生活之中, 从小受到深刻的宗族文化的熏陶, 所以他们的群体意识都很强。这也是徽商得以兴盛的原因之一。
第二, 诚信意识。崇尚诚信是徽商思想体系中的核心。
第三, “徽骆驼”精神。“一贾不利再贾, 再贾不利三贾, 三贾不利犹未厌焉”正是徽商坚忍不拔的性格的生动体现。这种永不言败、不怕挫折、积极进取的精神被形象地称为“徽骆驼”精神。
第四, 社会责任感。徽商深受儒学思想的影响, 非常重视公利和道义。徽商在致富的同时还不忘回报社会。
认识徽州文化的德文化内容固然重要, 但将其运用到中学德育工作中更是非常值得实施的事情。以下提出在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把握的运用原则。
第一, 多样性原则。徽州乡土文化的内容丰富, 在中学德育工作的运用中要贯彻多样性原则。这里的多样性原则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其一, 运用内容的丰富性。在运用徽州乡土文化进行德育时, 要从多个角度抽取徽州文化的道德内容。横向看, 既要包括自然资源, 又要包括人文资源, 既要包括文字图片资源, 又要包括实物资源, 等等。纵向看, 既要包括本地区的资源, 还要包括周边地区的资源;既要包括历史上的资源, 还要包括当今时代的资源。其二, 运用主体的广泛性。在运用徽州乡土文化进行德育时, 要充分发挥多种主体的作用。首先, 要发挥学校的作用。学校应该吸取徽文化的精髓, 在学校全面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其次, 要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应积极主动地了解徽州文化, 融入自己的教育内容。再次,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应积极参加徽州本土文化的调查体验活动。最后, 还要发挥社会的作用, 联合社会组织的力量进行乡土文化教育的宣传, 让教育的范围更广, 让学生走出校园依然能受到乡土文化的感染。
第二, 灵活性原则。徽文化从一定的意义上说代表着较高水平的封建文化。因此, 对于徽州乡土文化, 我们要采取一分为二的灵活性原则。在徽文化中有很多可贵的道德精华, 同时又包括一些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封建糟粕。在运用的过程中, 我们要辩证地看待, 灵活运用。从正反两个方面, 加深学生对正确道德思想的认识。比如在宗族文化中, 过度的宗法制度其实是对人们行为的束缚, 像歙县的牌坊文化中有些就是封建落后思想的产物, 使人们的思想趋向禁锢和保守, 这里的忠其实是“愚忠”, 孝其实是“愚孝”,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要批判摒弃, 而在西递敬爱堂中的孝字所体现的孝则是我们应该褒扬的, 等等。
第三, 地域性原则。徽州乡土文化中地域性原则很强, 不同的地区代表性的特色文化都不一样。而在运用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尽量选取与学生所生活得区域最贴近的乡土文化进行德育工作, 会更加生动具体, 更能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 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比如在作者所生活的地区———安徽淮南, 是《淮南子》的诞生地, 其中有丰富的思想文化;淮南还是淝水之战的发生地, 曾经“八公山上, 草木皆兵”, 具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并且具有全国闻名的“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的豆腐文化和每年一度的豆腐文化节节庆文化, 具有划时代的创新意义。这些都是淮南地区学校可以运用的文化资源。
第四, 一致性原则。运用徽州乡土文化不仅仅是某一个教师或某一所学校的事情, 而是需要在各个方面进行长期渲染的过程。虽然是中学德育工作, 但仍需要很多方面的配合, 坚持一致性原则。首先, 要求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无论是在教师的教学课堂中, 在学校开展的各类活动中, 还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都应该有体现徽州乡土文化德育价值的一致内容, 这样才能起到加强和巩固的作用, 使乡土文化的德育内容更深入学生的内心深处。其次, 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运用徽州乡土文化进行德育工作, 不仅仅只是在校园内部, 更需要社会文化氛围的配合。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 乡土文化德育不只是局限于校园内的空洞说教, 而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 具有实用性。
中学德育工作是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而将乡土文化运用到中学德育工作更可以增强校园文化的人文性和趣味性。徽州文化中道德底蕴深厚, 挖掘好它, 运用好它, 必将可以对中学德育工作的生活化德育模式的形成起到良好的作用。
摘要:在中国绵绵不绝的历史长河中, 乡土文化是中华文化中别具特色的一部分。但是在实际德育过程中, 教育者往往忽视了乡土文化对德育的作用。为此, 本文从作者所生活的地区——安徽省出发, 总结概括了徽州宗族文化和徽商文化的德文化底蕴。并在总结这些内容的基础之上, 着重提出了中学德育工作中运用徽州德文化的教育原则。
关键词:乡土文化,徽文化,德文化,中学德育
参考文献
[1]李宜春, 王品慧.安徽文化特质综论[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2007, (6) .
[2]朱海录.把乡土文化请进校园[J].无锡日报, 2007, (12) .
[3]汪家建, 汪东欣.并非无梦到徽州[J].工程建设与档案, 2001, (1) .
徽州文化 篇11
摘 要:以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对徽州传统木作空间的文化力量进行解剖,阐述文化资本作为象征资本从隐喻的角度影响了空间的形塑过程,表现出具体、客观、体制的三种状态,其存在于空间形塑中的状态更可以作为促进当今多元化的空间形塑,并会带动对徽州传统木作空间的反思性与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文化资本;徽州古木作空间;隐喻;形塑
徽州古民居在长久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独特韵味的木作空间,其形式强调环境塑造和自我形成并行的发展过程,是按照人文要求来实施定向塑造与培养——空间形塑。徽州人也在特有的地域文化中培养了较好的文化品质,在历代更迭中尊崇传统文化信仰,空间形塑使之不断发展壮大。木作空间作为文化载体,在潜移默化中必然遵循礼法规制,影响着居住者的思想与行为,达成精神的形塑。这些空间形式作为体现传统礼法、道德规范的手段,通过隐喻的手法进行表达,这似乎早已宣示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的客观性:文化资本借用文化的特殊形式和隐蔽性力量行使其特有的资本功能,创建和维护系统的社会秩序。从文化资本视角探析徽州古木作隐喻空间的形塑,旨在拓宽徽州木作空间文化价值的分析路径。
1 徽州古民居木作空间的文化隐喻
徽州民居遵循传统的“大木作”空间塑造。木材的便捷性、自然性在梁与柱的交织中,以抬梁式结构或是穿斗式结构建造框架,将三合院作为主要空间单位,根据地势条件和生活需求设两到三层,或是横向并置扩展院落空间。梁柱划分空间形成连续通透的生活环境,人们又在柱间做遮掩或是半遮掩墙体,来满足生活和礼法规范的需求。在家族院落中体现特有的礼制规范,创造富有宗族文化特色的木作空间,并在空间中保持文化的交融和连续,人们在此处繁衍生息,形成自己的空间形式并渗透于地域文化中。
徽州木作空间的塑造在满足生活需求的同时符合人们的文化信仰。空间序列严格按照儒家文化传统进行布局,以厅堂空间为中轴,轴线进深最深处止于主位,再以左右划分主次,左为主,右为次,体现了尊重宗族和以长辈为核心的礼法。男眷女眷又分开居住,女儿一般居住在二层阁楼,符合儒家礼仪规范。在理学普及下,封建社会“三纲五常”满足以男性为主的社会格局的同时,对女人的规范既可满足礼制又稳定社会结构,彰显了伦理道德。徽州民居以儒家伦理纲常为依附,对社会环境和人文素养进行定向塑造和培养,提升当地人整体的文化素养,塑造浓厚的地域性文化氛围,强化社会等级划分,符合封建传统社会制度。
礼法作为人们行为、思想的限制与规范,制约和稳固发展了徽州传统木作空间形制。中国传统宗族社会与国家在结构的组成关系上是有相似性的,每个宗族都有相应的建筑组群,宗族中的人们都聚集在这个族群中,族与族之间相互牵制又联系发展,形成徽州民居独特的古建筑群组空间形态,空间形制在这个形态中得到了稳固发展。建筑空间形制是建筑固定的风格、样式,又隐含了建筑空间背后所属的文化思想,体现特有的礼法制度。徽州传统民居木作空间形式在长久的发展中不断得到巩固与提升,符合人们在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下所建立社会等级秩序的基本规范,空间形制的固定化呼应了当地人的意识形态、文化素养在一定程度上的统一建构。这些人文因素的赋予是人们对生活环境整体氛围的把控,是建立社会等级制度的重要因素。木作空间的固定形制内含的文化因素在隐蔽的形式中又对人们的社会行为产生深层影响,是对以往经验的再现,经验将空间、空间形式和空间行为串联在一起。这种隐喻性的空间经验的表达方式,显现无形的文化力量影响人们的文化养成与社会地位。
2 显现规于隐喻的文化资本
徽州古木作空间蕴含的文化内涵,对徽州人及社会空间关系的影响是在文化基础潜在条件下的隐喻性表达。隐喻作为人类概念系统中深层次的核心概念,对人类日常的思维方式和话语表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重要基础。这种表征概念的方式指出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借用一事物谈论另一事物,即隐喻是对相同性质表达的内质转换。文化在影响人、家庭、社会的同时也证明其不仅具有单纯的内在含义,还隐性地转换成了资本的形式推动了人、家族、社会的变迁。布尔迪厄指出:文化资本是在不断的积累中体现价值的,所看重的是对教养、德行、能力等的培养。文化资本即转化了其他资本的形式,其隐形流通的效果,在社会结构的再生产中更具有决定性作用。
文化资本是文化积累的产物。在人们的社会和生活活动中,积累的文化以资本的形态被人们占有和使用,通过与其他资本的交换使人们获得物质利益或是在象征性层面的利益从而稳固自身地位,同时又能使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文化素养得到相应的改变。徽州古木作空间借助理法的能动力量和隐蔽性提升为独特的场域权力制约方式,确保整个宗族的稳定性。在这个木作空间场域中具有强烈的礼法约束,不离既有的道德伦理范畴,每个人的行为方式都与木作空间内的纲常礼制具有共通性,在这个设置好的木作空间内,人们以符合“规范”的方式不断拼搏努力,不断发展自身、充盈文化内涵,以掌握更多的宗族礼法从而获得人生追求,在对其的吸收过程中也不断以各种方式再生新的道德规范,从而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使之获得新的提升,并不断循环往复,整个氏族随之发展壮大。
这些文化资本形成的木作空间升级为无形的场域,维护了既定秩序的稳固性。场域实质是处于阶级上层的人制定并带动发展的社会秩序,所建构的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符合场域自身特质的结构体系。文化资本在这里与其他资本形式相互融合共生,构建一種隐性的统一认同标准。宗族长者将伦理规范作为重要的资本力量在场域中以隐蔽的形式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将之特殊形式和隐蔽性力量作为一种控制方式为宗族秩序做辩护,使其对宗族的管理更具“合理性”。其实,它所掩盖的是在这一场域中的人所获得的资格与其所继承的文化资本之间的联系。这种既定的“祖制”依靠的是象征性的文化资本特有的属性,人们在这个场域中既能满足自身的发展目标又能符合祖父辈、尊者对整体的掌控与发展。这些道德伦理规范在不断地充实个体的过程中获得丰盈的收获,从而获得新的转化,使得木作空间整体价值得到发展。
3 体现文化资本的三种状态
徽州地区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本积累,其所在地域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场域,人们的价值追求、生活标准、文化素养、伦理道德作为文化资本以隐喻的形式存在其中,还以更隐蔽的方式被人们植根于木作空间中,体现为三种形式存在:具体的状态、客观的状态、体制的状态,文化资本存在于空间形塑中的狀态也可以此作为划分依据。
从木作空间具体状态审视,这种文化资本的存在状态是以精神和身体持久“性情”形式存在。它存在于人的身体状态中,在长时间的文化积累中体现出特性,如徽州名士所具有的文化修养、教育水平、道德素质等。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与文化素养的积累都受到特有的场域氛围的影响,按照当地的文化氛围接受定向的塑造与培养,形成符合这个场域文化资本体制的思维定式,并在这一特定场域的文化资本条件下发挥作用、提升价值。徽州木作空间的产生是以已有文化资本积累构成的规范模式进行的再生产,四水归堂的天井院落符合人们对财富的美好祈愿,精致的木刻装饰展现了人们在封闭院落中的休闲文化情趣,民居最深处的上堂对祖宗牌位的供奉即是对儒家伦理规范的恪守。
观其客观状态,更不以个人自身状态为存在媒介的形式,而以书籍、工具、图画等具有载体特质的形式存在。这些物件作为文化资本提供存在痕迹和具体体现,人们通过对这些存在状态形塑空间环境的同时,完成提升自我修养的过程。房屋内每一处的装饰、构造都是以文化的承载实现人们个人价值与生活追求的体现。在这里,文化资本脱离以往隐喻的表达方式以具体的客观状态展现于人们面前,转换为实体的具象形式,传达人们追求的伦理道德、社会地位,用以实现个人目标,体现着场域对人的文化影响力,进而塑造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生活空间。
在客观化形式上对文化资本的肯定凝练为体制状态。人们对伦理道德、社会地位的要求以体制的状态得到了儒教、理学的肯定和庇护而更富有合理性,具备更有力的资本价值。同时,文化资本作为体制的存在状态,必定需要更多的付出以达到具体化。在历史的延续中,木作空间的建造在不断地发展中具有特有的规则制度,如依照儒家伦理道德观和程朱理学的“三纲五常”,徽州民居的空间严格按照尊长为大、男女有别等礼仪道德规范的要求布局,以木作和土石为主的建筑材料也遵循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天人合一”观。木作空间的建设俨然因已有的文化资本制度更具有体制性,并潜在地影响居住者的行为标准和文化养成,从体制层面上以“合理”的方式加强了对存在于场域中的人的规制,稳定社会秩序。
4 文化资本促进新空间形塑
徽州古木作空间架构恪守以儒家道德礼法为主的伦理规范,展现传统文化背景下的空间形塑。而今天多元化的信息社会中,当文化资本具有更丰富的内涵的时候,隐喻的力量则更为强大,进而带动对空间进行新的形塑。
文化资本是一个在隐喻意义上运用的概念,它最终指向作为支配杠杆的经济资本。当下的徽州古木作空间更转化为场域实践,突出表现为经济范畴中的文化资本,体现着其背后的极为复杂的场域力量,并必定通过隐喻的方式影响着新的空间形式生产,以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莱布尼兹认为,空间基本上是关系式的,全然依靠空间物体之间的关系来定义文化关系。今天,徽州古木作空间并不是独一、自然存在的个体,它更需要在现有场域中与周围的具体事物互相联系,才符合其所属的信息社会的文化氛围。所以,木作空间形式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实践才能符合其存在的场域标准——信息社会经验。这一实践将推动木作空间发展向信息社会、网络文化靠拢,将社会空间与心灵空间同质同构,与同时代的人文需求相呼应,与同时代的经济、政治目标相统一,从而达到质的提升。如此,必将导致木作空间形制的再生。
大数据时代,文化知识的辐射性是古徽州传统社会单一文化传播方式所无法比拟的,多元的融合可以再生出更多有价值的文化资本,尽管许多诸如教育机会不均等、文化资本的占有不均等社会问题仍存在。在人们可以以个人意志为主导选择与接受其需要,所形成的场域引申到对空间形塑的影响则具有带动作用。徽州古木作空间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传承千年,根植于传统思想深处的文化基脉是其源泉,虽然是以隐喻的方式对社会产生影响,在连续的演变中必然蕴含了促进新时代的文化再生力量,对当下社会和人为意志的形塑过程作出回应,充分表现出木作空间的体制自反。
文化资本具有阶级自反性,布尔迪厄的文化再生论是反思性的文化科学,在不断地实践与反思过程中做不断地反思性思考。人的活动受主观意志的能动支配,能主动以自己的意识调整自己的行为来符合社会的需求。文化资本的力量使许多知识分子对自身的阶级进行反思性思考,而许多的社会变革都是基于知识分子在反思后作出的批判。徽州古木作空间固有的形制是在传统理学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在当今强大而错综复杂的文化资本时代,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必然会带动新的反思性思考,批判与创新会与信息社会的文化资本相呼应。徽州传统木作空间也会在此条件下被不断创新,使其在符合当代环境特质的同时与人的自我文化修养相辅相成;新的空间形塑也在不断地自我反思——在汲取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过程中影响人、塑造人。
5 结语
在文化资本的视域中,徽州古木作空间是在其自身存在特有的场域中形成的文化空间。作为文化资本隐喻下的地域空间形式,其形塑过程与传统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并行发展,又影响着人的自我价值实现。在信息社会发展背景下,徽州古木作空间作为文化资本必然会在新时代实现新生,创新性的形塑过程必然更会突出反思性,参与到当代社会场域的发展之中。
参考文献:
[1]萧俊明.布尔迪厄的实践理论与文化再生理论[J].国外社会科学,1996(04).
[2]陈治国.布尔迪厄文化资本批判之批判[J].前言,2011(11).
[3]陈爱国.论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的形态构造[J].学术论坛,2006(06).
[4]曾德强.浅析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J].当代教育论坛,2009(05).
[5]朱伟珏.超越社会决定论[J] .南京社会科学,2006(03).
[6]王小斌,石庆旵.地域传统聚落民居空间的文化探析——以皖南徽州聚落民居建筑为例[J].华中建筑,2013(12).
[7]邢凯峰,黄慎江.儒家思想对徽派民居建筑的影响[J].福建建设科技,2010(5).
徽州文化 篇12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现代工业文明取代了以往的农业文明。于此同时, 根植于农业文明的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也在这个时代遭遇到严重的发展危机。新媒体的崛起, 又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淡化速度。如何适应新媒体环境, 更好地发展和传播, 一直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面临的巨大问题之一。
黄梅戏《徽州往事》显示出传统艺术文化的发展困境
作为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代表之一的黄梅戏, 曾经一度风靡全国。1956年, 电影《天仙配》上映, 获得了1.42亿观影人次的佳绩。但是现在, 颇受业界好评的《徽州往事》舞台剧微博信息量仅仅只有170条, 而百度关键字“黄梅戏”的检索量也仅为597179条, 远远低于话剧55, 900, 000次, 京剧52, 100, 000次, 电影100, 000, 000次。除此以外, 各选时下代表剧目与《徽州往事》进行百度检索量进行对比, 其仅为28800次的数字更远远低于话剧《青蛇》1, 400, 000次, 京剧《打龙袍》278, 000次及好莱坞大片《钢铁侠3》的2, 950, 000次。
数据说明, 在新媒体大行其道的环境下黄梅戏等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所面临的境遇。再以媒介即信息的自媒体代表的新浪微博为例, 黄梅戏《徽州往事》并没有专门的自媒体推广方案, 除此以外APP store也仅上架18款戏曲程序。
多种传播渠道并行的环境下, 传统艺术文化并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 如何完成在新媒体时代的变革, 需要我们更清晰的去了解它所存在的问题。
透过黄梅戏《徽州往事》简析传统艺术文化困境的原因
2012年10月, 公演的黄梅戏《徽州往事》, 用了6年时间进行剧本磨合和采风研判, 其剧目和演出品质代表了现代黄梅戏演出的巅峰。《徽州往事》肩负着在新时期黄梅戏复兴的重任走上舞台, 演出后业内一片叫好声和大众群体的反响平平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们可以发现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存在诸多问题。
1、内容取材的老化
《徽州往事》讲述的事清朝后期, 匪患四起, 宁静的徽州也深陷战乱。从剧目题材内容所传递的意义来看, 带有一股悲悯苍凉气息的《徽州往事》具有一股勇敢的醒世力量, 但故事的时代烙印也过于严重。成长在工业文明环境下的大众群体, 对于农业文明的历史并没有极其深刻的感知, 同时它仍然没有摆脱黄梅戏固有的说唱方式, 这也让新媒体环境下的群体更难以理解其要表达的精神。内容题材方面无法进行与时俱进的变化和取舍, 是造成传统艺术文化发展困境的原因之一。
2、演绎形式的单一化
《徽州往事》一直以来依靠剧场形式的说唱演出, 使其具有不可复制性。这一方面体现了黄梅戏舞台剧现场互动性强的特点, 也在另一方面限制了它的传播效果。根据调查发现, 在优酷等各大视频网站上, 关于《徽州往事》并没有很正规的视频, 仅限于少量的即时拍摄的画面。新媒体时代的人群, 早已经习惯了在网络上鼠标点击自己喜欢的节目观看或者手机上下载, 花费500多元的成本去看一场不可回放和收藏的剧目, 很难对他们产生吸引力。如何找到更好地演绎方式以适应多种多样的媒介渠道, 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在新环境下突围的问题。
3、媒介推广的乏力
在对《徽州往事》舞台剧的推广调查中我们发现, 其推广以地域区间为划分, 主要在安庆市极其周边的县市进行传统媒介宣传。面对新媒体环境, 黄梅戏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应对变化, 特别是在微博自媒体渠道, 无需花费过高成本就可实现最广泛和最具影响力的传播, 而黄梅戏也并没有抓住这一机会。特别是在新媒体多种渠道的环境下, 传统艺术文化像是仍然沉睡一样, 拒绝改变。
新媒体环境下的传统文化发展再认识
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提到, “群体是无意识的, 但也许就是在这种无意识中间, 隐藏着它力量强大的秘密”。1895年面世的这本心理学著作, 对于当今新媒体环境下的客群有着某种预言意义, 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解决新媒体环境下传统艺术文化发展问题提供了一些思路。
有人说, 内容决定了一种文化是否被群体所接受。但他却忽略了群体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修养是不断变化的。新媒体时代的无意识群体, 更容易受到“群体领袖”的引导向原本无关的文化进行情感迁移。正如二人转一样, 这个曾经和黄梅戏一样被称为低俗的传统表演, 在经过“群体领袖”的重新编排和演绎后, 焕发了青春。简单来看, 它是赵本山依靠小品和电视带来的知名度而重新崛起, 但更深入的分思考, “群体领袖”带领下的情感迁移是其成功的关键。赵本山的知名度本身并没有与二人转有太直接的关系, 但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将群体的情感迁移到了二人转上, 这是二人转成功焕发青春的重要因素。
传统文化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突围
如何在产品推广的过程中, 使得内容和形式更加符合自媒体时代受众的喜好, 一方面要坚持传统, 一方面要迎合大众的口味, 看似矛盾, 却并非不可调和。在研究新媒体特点的基础上重新演绎传统曲目并实行行之有效的推广方式, 是传统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突围的关键。
(一) 新媒体环境下多种媒体渠道的整合推广
新媒体时代, 固守原有的推广渠道并不能带来更广泛的群体关注。黄梅戏等传统艺术文化需要结合微博、SNS、门户网站、数字媒体、视频网站等新媒介进行整合的推广。
首先, 在内容及演绎等角度, 创作适合新媒体迅速传播的剧目以及推广方式。特别是在推广方式上面应紧跟时代潮流, 利用好群体领袖优势。以罗永浩的锤子系统发布为例, 其产品在没有绝对的优势情况下, 依靠微博自媒体的推广炒作吸引了大批的人群关注。
其次, 黄梅戏等传统艺术文化的发展还需要CCTV等传统媒体意见领袖的持续引导, 虽然这些群体在新媒体环境下逐渐式微, 但它们权威的引导对于大众群体的喜好选择仍然具有极其巨大的作用。
(二) 新媒体环境下演绎方式的转变
1、精品化路线—稳定原有客群
传统艺术文化的发展首先是要稳定现有的观赏群体, 针对老一代忠实的观赏群体, 实行精品化路线。从故事题材选择到演员阵容选配等方面力求更加严谨, 同时针对这类群体的喜好坚持传统的舞台剧演出方式, 同时兼顾多角度专业的拍摄记录, 力求巩固群体的忠诚度。
2、多种演绎方式—培养新客群
应针对这一群体的审美观及价值取向, 制作新的黄梅戏演绎方式如微电影、动画等等, 才能在多方面走进这些主力群体。此外, 结合时下流行元素更能够吸引年轻观关注, 例如西游记、花木兰和功夫熊猫等通过潜移默化的植入扭转传统艺术文化在这类群体中的固有印象。
3、新媒体环境下群体领袖的再塑造
虽然韩再芬等传统艺术文化领袖并不能在专业领域对群体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可以另辟蹊径, 培养新的传统艺术文化代表, 首先扩大其知名度, 然后再考虑如何将其知名度与传统艺术文化进行嫁接。这种曲线拓展的策略更适合在新媒体环境下实现传统艺术文化的复兴。
结语
【徽州文化】推荐阅读:
徽州文化教学07-19
徽州文化口号10-05
徽州传统物质文化09-01
徽州文化的特点与成因06-13
明清徽州09-22
行在徽州写生总结06-08
游徽州古镇600字作文07-18
关于徽州古城导游词07-30
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07-15
秦文化、楚文化和汉文化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