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民居艺术

2024-09-28

解读中国民居艺术(精选5篇)

解读中国民居艺术 篇1

一、中国民居的概述

我国陆地国土面积为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 孕育着五十六个民族, 按照区域划分, 我国民居可分为北方民居、南方民居及少数民族民居。本文主要以北方民居和南方民居为解读对象, 对南北民居的布局、结构、装饰特点进行分析。

北方民居最具代表的是北京的四合院。北京地区冬寒少雪, 春旱多风沙, 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四合院适应各种不同的自然条件, 外围砌砖墙, 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 墙壁和屋顶较厚实。全国各地的老式住宅几乎都属于四合院体系, 只是有所改变而各具不同的特色与名称。南方民居位于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江南, 水网密布, 地势平坦, 房屋多依水而建, 门、台阶、过道均设在水旁, 民居自然被融于水、路、桥之中。

二、中国传统民居的艺术特点

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四合院形式的建筑出现, 四合院在中国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北京四合院是我国北方四合式民居的代表, 同时又有自己的特色。四合院一般净高都不是很大, 院落都比较宽敞。这是因为北方气候寒冷, 较矮的房屋有利于保暖, 而宽敞的院落有利于采光。四合院的大体分布为大门、第一进院、大堂、第二进院、书屋、住宅等, 两侧有厢房, 各房有走廊, 隔扇门相连接。四合院以中轴线布局, 主要建筑都分布在中轴线上, 左右对称布局。这一布局方式, 严格遵循了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在房间的使用上, 家庭成员从尊卑、长幼等进行分配。极讲究风水的四合院, 每幢建筑的择地、定位都按风水理论来进行。从装修、雕饰、彩绘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 表现中国民间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

南方以江南民居为代表。民居建筑外墙多用白色, 利于反射阳光;马头墙又称防火墙, 因形状酷似马头, 故称“马头墙”, 多见于明清徽派建筑。南方气候的炎热潮湿对建筑特点也有影响。为便于防潮, 建二层楼房多, 底层是砖结构, 上层是木结构。民居建筑墙壁高, 开间大;前后门贯通, 便于通风换气;南方地形复杂, 住宅院落很小, 室内外多以石板铺地, 以适合江南温湿的气候。院落中多设“天井”, 天井的下方有向下凹的处理, 能够让雨水都流到凹槽里。由于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 所以又称“四水归堂”。

三、中国民居的传承与保护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是传承和记载历史的艺术文化, 对今天的我们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如何保护传统民居的风貌, 怎样传承和发展是我们值得研究和重视的问题。作为一名建筑环境艺术教师, 在提倡加强国家相关法规保护为基本的同时, 在课堂教育上要更加重视加强高校学生对民居建筑的保护意识, 并希望国家多支持和鼓励民间一些有能力的人积极投入保护古建筑的队伍中。例如, 陕西关中民俗博物院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王石头”的王馆长对关中民居的保护和展现是值得我们学习和钦佩的。在那里, 我们经常看到古建筑摄影大赛及古建筑学习讲座, 而且都是面对大众的。这就是对我国优秀古建筑及民居建筑很好的传承和保护的好方法。

四、结语

中国民居建筑受到各个时期不同的发展水平、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发展成为各具特色的民居类型。 这些因素可归纳为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两大类。社会意识、民族差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中国民居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去深入研究, 探讨, 还有很多优点等着我们去发现, 去欣赏。

参考文献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 (第五版)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17-23.

[2]崔鹤亭.中国传统建筑墙、地界面装饰艺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16.

[3]齐学军.中国传统建筑梁、柱装饰艺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38.

解读中国民居艺术 篇2

川西藏族民居的装饰技法在雕刻的技艺上吸收了大量汉族雕刻的工艺,然而从装饰色彩、装饰题材及其文化内涵上带有独特的地域性。本文以道孚民居为例,剖析在道孚自然地理气候条件下,受康巴文化的影响,雕刻的选材和内容如何体现出和谐的康巴文化内涵,分析在城镇化步伐加快的今天,如何不丢失传统民居的民族特色,使新民居建设对传统雕刻艺术在创新的基础上得以传承。

川西特有的高原风貌在建筑中如何渗入雕刻装饰艺术,并对当地民居装饰起到巨大的影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同时,传统雕刻装饰中的表现技法花样繁多,而现代装饰流行着简约时尚的风格,如何从繁到简并且不失地域文化特征是新民居建设中需要探寻的问题。新民居雕刻装饰充分使用砖、木、瓦、石等传统材料表现地域文化特色,而雕刻技法创新不只表现在技艺上,应当侧重于最后的表现形式,即康巴文化精髓在道孚民居中的体现。

1. 道孚传统建筑装饰因素分析

1.1 自然因素

道孚县位于四川省甘孜州东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河谷断裂带,地理上显现出典型的高原地貌特征。其年平均气温8.2℃,昼夜温差大,降水并不丰富,全年平均日照时间较长,属于典型的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该地区高海拔引起的紫外线特别强烈,建筑的装饰起到了许多功能性的作用,以避免紫外线对人和建筑内部物品的损伤,如门窗上方“凸”型小椽的排列可以有效的遮挡紫外线。寒冷的气候中生活,人们通过雕刻在窗檐、崩科等部位的装饰,一般用涂料抹刷上暖色调,还增加了防腐性和耐久度。道孚地处地震频发的地带,民居内部一般以坚实的木材作为主要承重结构,不同大小的木材之间搭接穿插组合,这种叫做“崩科”的结构具有很强的整体性,有很强的`抗震作用,同时雕刻艺术也运用其上。

1.2人文因素

农业和畜牧业是道孚最基本的经济形态,雕刻装饰的内容素材也深受其影响,但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长期受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相互影响,其民居雕刻装饰带有一定的独特性。反应农牧业生活的动植物图案纹样,是居民装饰中经常所采用的,比如牦牛、羊、苍鹰、鹿、狗等。也有人们追求吉祥安康的图案纹样,比如吉祥八宝、五福捧寿等。

道孚位于甘孜州腹心地带,康巴文化的熏陶对道孚的传统民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康巴文化的多元性,体现在以藏文化为主的多种民族文化和谐统一,其核心是人与人、人和自然和谐共存,因而多民族共荣成为其基本格调。除藏文化以外,具有民俗色彩的汉文化的装饰图案,也成为这片高原上的人们日常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一些钱纹、回纹、兽纹、八卦图等抽象的符号造型图案。一些具有象征寓意的图案纹样,比如石榴、莲子、梅兰竹菊、蝙蝠、佛手、喜鹊、葫芦、长寿老人等各类动物与人物图案在道孚传统民居装饰中也很常见。

2. 道孚传统民居雕刻装饰实例分析

2.1 雕刻技法概述

建筑雕刻装饰是要通过雕、刻、塑等基本造型方法在各种建筑材料上的运用,创造出在建筑空间上的艺术表现形式,以表达建筑物主人的日常生活、艺术感受和审美情趣。雕刻是一种介于绘画和雕塑之间的半立体表现艺术,它同时带有绘画和雕塑的优点,即能表现出绘画宏大的意境又具有写实震撼的表现力。

藏族民居的雕刻工艺和汉族地区没有本质上的不同,由于选材和内容上的带有强烈的地域性。在民间,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从空间上讲,雕刻不会占用过大空间,并且能够灵活的运用空间,富有极强的表现能力,因而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装饰之中,是一种不可取代的装饰技法。

雕刻技法的效果,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雕刻所用的材质上,不同材质体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在建筑装饰雕刻上,所用的材质通常是木、石、砖、瓦等材料。而木雕已经在川西藏族民居中普遍性的使用。同汉族传统雕刻装饰相比,藏族民居的装饰手法上,雕刻和彩绘密不可分。由于木头容易受到高原气候的影响,彩绘的颜料使得雕刻造型的木材质抵御环境变化的侵扰,使得建筑结构经久耐用。而没有彩绘,也就会失去独特的韵味,藏族民居雕刻装饰擅用丰富的色彩可以表达更深的文化内涵,而雕刻通常伴随着彩绘一起创造出独特的艺术表现。

2.2 道孚民居雕刻细部研究

2.2.1门、窗雕刻装饰

解读中国民居艺术 篇3

关键词:符号学,浙西三雕,装饰艺术,文化传承,商业价值

浙西三雕以衢州为代表, 衢州主要以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居多, 这些古建筑在规划布局与传统工艺方面融合闽、赣、皖、浙建筑风格于一体, 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在浙西的古建筑中, 石雕、砖雕、木雕是浙西古建筑装饰艺术水平的完美体现, 也是传统装饰艺术风格一种民族符号的表现。符号是人类认识事物和传达信息的媒介和载体, 本文通过对符号学的解读, 使人们重新认识到浙西三雕装饰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表现及其较高商业价值, 这是对古今文化的传承与再创。

1 三雕符号学

1.1 符号学

符号是由形式和意义所组成的。符号学的目标自从索绪尔研究开始就已确立, 经过了一个从符号系统到意指系统又到意指方式的发展, 换句话说, 从事物的外在结构形式转化为内在意义的产生。早在古埃及时期, 符号就已出现, 当时符号作为信息的传递工具, 同时又是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 依靠符号的作用进行相互的传递和交流, 因此人类的意识领域正是由符号的发展开始。法国当代杰出的思想家和符号学家罗兰巴特指出一个符号的感念:“能指与所指, 能指是一种相关物, 它是以中介体为物质的, 所指是事物的心理再现, 能指和所指结合为一体的行为为意指, 其产物便是符号”[1]。事实上, 人类所有的生产劳动、心理变化的进行, 都有赖于符号的存在, 人的认知过程根本就是一个符号化过程。

1.2 浙西古民居三雕——符号学载体

浙西三雕装饰艺术中所运用的各种雕刻图形都是一种视觉的载体, 这些图形是体现出当时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一种情感寄托方式。作为装饰艺术, 其雕刻手法的表现多样和灵活, 不但记载着本地的历史文化遗迹, 同时也是展现出视觉传达符号的一种表现形态。在民居建筑中不论是大型祠堂和寺庙, 还是庭院楼台、家居摆饰等, 其中的雕刻图形都是一种信息的载体, 并成为了当时历史文化的符号形态。在浙西三雕装饰艺术的构思方面, “以人物为主的题材有名著故事、神话传说、名人轶事、戏曲唱本、忠孝节义、生产生活、民间传说等;以山水为主的题材有衢州名胜和各县具有代表性的名胜风光;以宗教为主的题材有莲花、罗汉、福禄寿三星等;还有表现植物图形的有菊花配莲花、佛手配桃子、葡萄配葫芦、荷莲灵芝等;也有喜上眉、狮子滚球、双狮对舞、花草虫鱼等花鸟动物题材的;也有福禄寿喜等用文字形式来表示的图形”[2]。这些表现形态已成为当今传统民间文化符号载体, 具有较强的象征意义。

2 浙西古民居三雕装饰符号的语义表达

符号的本质在于意义, 意义是符号的真谛, 正如沙夫所说:“没有意义就没有符号。”“根据罗兰·巴特的符号观, 符号的意义主要分为两部分:外延意义 (功能) 、内涵意义 (价值) 。任何事物都要表现外延和内涵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符号。”[3]

2.1 浙西三雕符号的外延意义

外延意义是指符号具有特定的、显在的常识性意义。浙西古民居建筑中, 常见的门罩、牌坊、挂落、石鼓、牌坊、角兽、脊饰、漏窗、梁仿、斗拱、栏杆、门窗等其他诸如家具杂件、生活用品以及装饰摆放等物品都是以平面雕、浅浮雕、深浮雕和透雕出现, 许多构件和局部本身就是三雕的艺术精品。

2.2 浙西三雕符号的内涵意义

符号的内涵意义是指事物本身所具备的内在特点和属性, 具有较强的象征性, 其意义要比外延意义更复杂、更抽象、更含蓄。浙西三雕装饰艺术所表达的传统审美和文化精神具有其内在的特点, 其象征性为当今社会的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 起到了积极的现实意义。根据其象征性的不同分为以下三个含义。

(1) 感性含义是指在作品表达中直接反映的感性特点, 如浙西三雕最具代表性的牌坊, 它最直面的特点就是反应明清时期建筑的雄伟、壮观、气魄, 反映了历史文化价值, 同时体现出了人们对物象的最直接感性认知。

(2) 表意含义是一种认知结果, 是在创作设计中蕴含的一种特殊意义和特性, 它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并通过受教方式形成的一种价值理念。如在浙西三雕艺术作品里, 常表现的知足常乐、安贫乐道的处世哲学及其四季平安、五谷丰登等朴素的思想观念。

(3) 叙事含义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意义, 以当时的思想文化、社会背景、地域环境、人文风俗等为基础, 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劳动、文化、精神层面等社会发展的现象。浙西三雕符号艺术叙事含义表现为三方面:

第一, 以儒家文化精神核心体现的美学思想, 如“忠君报国”、“忍让”、“中庸”、“福禄”、“礼义廉耻”等的内容题材。

第二, 在浙西三雕装饰艺术中体现人生价值观的图形纹样, 通常表现为“福禄寿喜”、“如意”、“忠孝”、“礼仪”等, 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生活的一种坚定乐观、积极向上的美好理想。

第三, 浙西三雕装饰艺术还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 反映了当时的多重文化价值。如儒家文化表现的二十四孝;表现忠义的是“岳母刺字”;表现“节”、“义”的“送郎赶考”;佛教文化的“万”字纹符号、盘长纹样、莲花纹样等[4]。

2.3 浙西古民居三雕装饰符号表现手法

符号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文化现象, 是一种公共约定的指称方式。“根据皮尔士、M.本泽和H.贺尔梅等人所提出的发展符号学理论, 可将符号的表现手法分成为五个方面:添加、融合、叠代、象征与寓意、解构与重构”[2]。

(1) 添加, 是一种线性序列, 是开放的、可延续的, 浙西三雕中常用到“添加”的手法。如三雕中的回文、钱文常作为添加内容, 以设计结构的形式围绕着主要的图案内容, 回文、钱文的添加运用, 使得作品结构更加饱满、充满活力。

(2) 融合, 是将各种符号综合在一起, 设计成一个完整形态的一种结构形式。这种形式在浙西三雕装饰艺术中常见, 比如“抬头见喜”, 设计者把麒麟和喜鹊组合在一起, 形成了一个新的形式。

(3) 叠代, 是将符号与其他符号构成在一起形成上下文, 同时产生出其他符号的一种表现形式。比如浙西古民居建筑中的“八仙的故事”, 其用八仙的手中的宝物来替代人物的形象, 表现“八仙”待人处事等内容故事的这类题材符号信息。

(4) 象征与寓意。象征是一种符号, 是认识的手段和方式。象征的手法使抽象的建筑形式清晰和准确地传达其丰富的意蕴, 可使创作从表面的形式转向深层的内涵表达。因此, 建筑师通常用象征的手法来表达自己对建筑的理解与设想。比如“缔结良缘”是美满婚姻生活的象征;浙西民间常用“年年有余”、“五谷丰登”的窗格和年画, 来象征吉祥与喜庆。寓意是一种重要的设计思想和表现手法, 可以用一种或几种造型的结合来表达和暗示人们所要追求的美好愿望, 比如, 喜鹊和梅花的组合而成“喜上眉梢”寓意喜事连连、万事顺心的含义。

(5) 解构与重构分解, 是对以往理念的变更, 根据设计者的思路, 对事物进行分解组合的表现方法, 然后依照一定的审美法则, 再进行有次序的重新排列组合, 是新形式的、突出性的设计思路。在浙西三雕艺术中很常见, 是继承传统文化形式上的一种创新理念的表现手法。如“回纹”、“细纹”的分解重组的应用, 富于新的节奏和新的装饰形态, 同时, 解构与重构分解手法也是当代设计师继承传统文化, 进行现代设计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

3 浙西古民居三雕装饰艺术符号的商业价值

浙西古民居文化是我国建筑艺术领域的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 它保留了本地域文化的同时, 又吸取了周边地方文化的精髓, 使得多元文化在浙西这一特定地区得到不断的发展。当今, 浙西古民居建筑艺术要想体现出其艺术与商业价值, 就必须继承和创新, 不断培养传统文化的继承人, 接受新的设计理念, 不断挖掘新的内容题材, 才能在社会环境中具有竞争性。“当一种文化资源能够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时, 它就自然转变成为了一种文化资本, 人们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审视文化和艺术时, 文化资本就转化为了一种商业价值而存在。”[5]浙西古民居作为明清时期的一种建筑风格形式, 它的影响力已不仅局限于本地区了, 其商业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 浙西古民居装饰艺术的商业价值的实现, 实际就是浙西古民居艺术符号发展的内在需求。如果说浙西三雕装饰艺术是一个符号, 那在现代多元化的市场经济背景下, 这个符号的推广就必须具备品牌特点。这一品牌既要保持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又要力求在传承中寻找突破, 要坚定不移地进行浙西古民居装饰艺术文化价值开发, 创造出具有浙西地域文化品牌的优势, 以新品牌形象将三雕装饰艺术融入社会, 使浙西这一地域文化资源特色更好发挥出其商业价值的优势。

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 设计师们为了汲取传统古民居建筑艺术的精华, 绞尽脑汁, 在设计规划中十分注重新环境、新材料、新技术、新题材、新风格的开发运用, 并通过对古建筑符号元素的提取, 设计出了不少具有浙西古民居三雕装饰艺术符号的优秀作品。鲁迅先生在谈文学艺术的地方色彩的同时, 也讲到了越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越容易走向世界的理念。因此, 对于现代设计的任务和要求, 不仅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设计理念, 更要立足本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创造出具有浙西三雕装饰艺术品牌的新商业价值作品。比如浙西古建筑中的粉墙瓦黛、马头墙、庭院、溪流等元素, 在很多建筑中将这些元素予以解构重组, 形成了新的装饰艺术品牌形式。这些全新的品牌产生, 不仅使设计赋予了建筑环境的人格化和情感化, 更加激发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眷恋之情。这些年, 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 传统民居的装饰形式、风格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 其原因正是由于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设计理念没有更好的结合, 使得我国许多的设计缺乏了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这种现象的出现促使人们对传统文化又重新认知, 特别经过对浙西三雕装饰艺术符号的研究。树立重视古民居建筑中的“立于形, 重于意”精髓的思想, 好好把握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的关系, 使得装饰艺术符号神形兼备, 并具备商业价值的开发和利用。这有助于当代设计师们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提升大众的文化内涵的同时, 更好地体现浙西古民居三雕装饰艺术符号的商业价值。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符号学的解读, 使人们从传统装饰图形符号中得到更多的借鉴和启发。在符号学的基本原理上, 以辩证发展和持续的眼光重新认识浙西三雕艺术符号的语义和商业价值, 深入探究三雕符号的设计表现手法, 努力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 更好地推动浙西三雕装饰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爽.视觉符号的抽象程度与意义表达[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2]刘云.从符号学角度探析徽州三雕艺术[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3]胡飞.艺术设计符号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4]张道一, 郭廉夫.古代建筑雕刻纹饰[M].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7.

民居艺术研究之黔东南考察感想 篇4

五月,温暖的季节,像吴侬软语般的。伴随着课程的要求我们开始了桂林龙胜以及黔东南的考察。

由于课程是民居艺术研究,此次考察是深入到各个村寨中的,路途颠簸是免不了的,一天当中起码有半天是在车上度过。第一天到达桂林龙胜平安寨,之前也是来过这里,如此这般便没了初见木楼的新奇感,就像“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反而是路途的劳累盖过了一切。上一次来是秋天,秋高气爽,天很蓝,稻田有黄有绿,拍出的照片很好看。或许也是心情不同,比如说是纯旅行与纯学习。第二天来到了贵州省黔东南州肇兴侗寨,或许又是第一次来到贵州的心情,似乎是最初来到的心情胜过了路途的疲倦。这是个还没有完全开发成旅游区的寨子,还是比较原生态的,侗族的鼓楼与风雨桥在这里也很好的体现了,房子多围鼓楼建,鼓楼是侗寨特有的一种民俗建筑物,它是团结的象征,侗寨的标志,在侗民心目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其附近还配套侗戏楼、风雨楼、鼓楼坪,构成社会、文化活动的中心,俨然侗寨的心脏。每逢大事,寨中人皆聚此商议,或是逢年过节,村民身着盛装,在此吹笙踩堂,对歌唱戏,通宵达旦,热闹非凡。许多侗寨,为适应村民拦路迎宾送客、对歌交朋结友的特殊需要,在村头寨尾修建木质寨门。寨门造型多种多样,或似牌楼、凉亭,或似长廊、花桥,将风光如画的侗族村寨装点得更加美丽。这种别具一格的公共建筑物,虽然不是民居,却是以民居为主要载体的侗寨所不可缺少的。

印象深刻的就是芭沙苗寨,刚进寨走不久就能看到“世界上最后一个抢手部落”的字样,或许是它的古老与奇特吸引了我,对这个寨子的感觉是不错的。男子除了前面一些剪掉以外都留着长发,女子的服装是黑色为主,寨子里有很多“禾晾”,之前极度以为它是一种标志或是武器,因为它的体量算是比较大的,像是抵御外敌一般的,不过这种想法或许太天真了。建房特色是苗族特有的吊脚楼,壁板都是油的发亮,听说是用桐油泡过,用来防潮与防虫。途中看到一位老伯伯抓着稻谷往一个木制机器里塞,看了半天似乎是在打谷的样子,这栋木楼就是典型的下面作为堆放杂物或做一些室外的事物,楼上住人。后来去了西江千户苗寨,芭莎和西江两个都是苗寨,但他们也有不同之处,比如旅游的开发程度,西江真的是旅游与玩乐度假的好地方,但是作为研究似乎芭莎苗寨的文化感觉更为古老与深刻。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艺术与美学 篇5

1 朴素的哲学之美

传统民居中蕴含着深沉而委婉的古代哲学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特征和精神,传统民居中“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将古代朴素的唯物论表现得淋漓尽致。“天人合一”就在于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谐统一、个体与群体和谐融洽的亲和关系。中国村落民居在整体上以和谐取胜,村间“阡陌交通”,邻里“鸡犬相闻”,个体具有成熟、巧妙的通用性,有着材料、色彩、质感细部的精妙变化,有着青山碧水、绿树黄花的村落环境,但是这些在居所的主体——人的面前都淡化为潜隐状态了。民居的意义不在于炫耀,而是提供一种恬淡、安逸的空间,让居于其中的人几乎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传统民居深谙道家哲理,崇尚自然。人类远离荒野,聚族而居,为了防御自然风吹日晒的恶劣气候,建室筑屋,砌墙围院,又在墙上开窗,引窗外景致,透绿纱听虫声,追忆自然的野趣。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产生了美,居所使这种美得以实现。这种内在精神的美不仅表现在热烈的艺术观上,更表现在传统民居的整体环境和居民的生活情境上。民居群落以其在人文环境中可以见到的最自然的真实激发人的美感。

2 强烈而浓郁的艺术之美

2.1 自然之美

传统民居不能与山间、竹林、流水等自然环境因素分开,正所谓“天然去雕饰”,通过层次渐进的变化、空间的灵活组合与分割及借用,因地制宜,与自然环境巧妙融合,结合庭院绿化,创造出优雅的环境。 或依山傍水、高低错落,掩映在自然山水的怀抱之中,或孑然独处、简约空旷,或小院青青,宁静安详。丰富的空间变化、整体的空间意境总是给人一种强烈而鲜明的艺术感受,与优美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更给人新鲜、生动的感觉,充分体现着民居的自然之美。

2.2 形式之美

传统民居在表现形式上统一和谐中又富有变化,中国民居以群体取胜。在同一村落中,个体协调统一但决不千篇一律,呈现出高低起伏、大小虚实的情趣和意境,屋顶的交错跌宕、屋顶与墙面色彩的对比、门窗跳跃般的间隔排列都令人感到音乐般的优美节奏和旋律。透过变化、叠加的个体,组成的群体与自然诗意的结合,整个村落呈现出整体统一性,形成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超越的有机画面。

民居外部造型的设计也表现出与自然协调的意念,它虚实结合,轮廓柔和,曲线丰富,在稳重中呈现出一定的变化。如西双版纳的干阑式竹楼,架空底层的轻盈、灵秀,与庞大、厚重的屋顶构成虚与实的强烈对比,形成富有独特魅力的艺术造型。

2.3 装饰装修艺术之美

在我国传统民居中,装饰装修是建筑实体上的附加美,在细部处理以及建筑色彩和建筑符号方面,做到经济、适用。运用简练的手法,取得丰富的艺术效果,于质朴中见高雅,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民居的装饰艺术恰当选用我国传统的绘画、色彩、图案以及书法、匾额、楹联等多种艺术形式,将各类艺术灵活运用,使得建筑性格和美感协调统一。在塑形装饰方面,传统民居建筑十分注重上部轮廓线的变化,丰富的天际轮廓线,使得建筑的立体感更加丰富强烈,如皖南民居的马头墙组合,设计师采用抽象手法将其设计成昂首长啸的马头,工匠依屋面的坡度做成不同的马头状,线条简洁流畅,似天马行空,气势非凡,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和空灵的美感。雕刻、彩描等更是民居塑形装饰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通过在民居建筑中的应用,使各种装饰品种协调在同一空间中,从而相得益彰,和谐统一。在色彩装饰方面,汉族民居装饰很少大面积使用鲜艳的色彩,而多以材料原色或清淡的色调为主,一般民居不能用琉璃瓦、朱红色和金色装饰,以大面积的素雅青灰色墙面和屋顶为主要色调;江南民居常用粉墙为基调,配以灰黑色的瓦顶,栗壳色的梁柱和栏杆,运用淡褐色或木纹本色的装饰,衬以白墙与灰色的门窗,形成素净明快的色彩;少数民族民居色彩则较为鲜艳,色调也丰富。

3 地方风情的民族美

从社会和人文环境来看,传统民居从空间和形式上反映了不同居住者的性格和审美特征。如北方民居简洁,实用且浑朴,不由让人联想到北方人粗犷、坦诚和质朴的性格;南方民居造型变化多样,空间奇巧,色彩淡雅,表现了南方人性格的文静、灵活和细腻。又如红黄蓝白黑的五色装饰在青藏高原的丽日蓝天下具有夺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但在江南的迷蒙烟雾、绵绵梅雨中,所有鲜明的色彩都会变得色调暗淡,唯有黑与白才能体现自我的亮丽。不同地域在建筑群体组合、院落布局、平面空间处理、外观造型等方面,都独具风格,充分体现了五彩斑斓的地域建筑艺术。

4 纯朴的实用之美

民居的空间、结构、部件,大多源于实用,但也不失其丰富的艺术价值。如作为江浙皖一带水乡民居的特色标志的“马头墙”,实际功用是防火隔离带,墙顶竖着的青瓦则是为修补屋面而设计的。在山光云影、湖光水色掩映下,一簇簇马头墙古朴典雅又变幻多姿。中国传统民居南北方的院落类型截然不同,北方四合院宽敞,充分接受阳光照射,为了充分采光,防止冬季寒冷的北风,南窗较大而北窗较小或不开窗;南方将“院”缩减成“天井”,造成幽闭阴凉的内部环境,以避免大量阳光直射,在天井院落中种花植草或开辟水面,把自然景观引入到建筑中。创造的小环境不仅起到了改善环境调节小气候的作用,是实用观的产物,同时达到了美化环境的作用,呈现出一种绿色的、可持续的生命力,无意识的促进了传统民居美学意义上的提升。

5 自然的生态艺术美

从自然环境来看,中国传统民居的设计,反映出了强烈的环境意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传统民居最大限度的利用当地的地形、地貌,体现了典型的生态建筑艺术。在建筑总体布局方面顺应自然地形,随高就低,错落有致,节约土地,不占良田,注意水土保持,不破坏自然景观,将建筑和谐的融于大自然中。如西南山区干阑式民居建筑结合地势低层架空,高低错落,江南水乡民居多与河道密切结合,甘肃一带的窑洞民居则充分依托黄土崖,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建筑类型和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民居建筑大都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基本采用砖、瓦、木、泥等材料建造而成。木材一般选用本地区常见的树种,且经济实用,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虽然使用的材料极其普通,但每种材料都有一种质朴之美。傣族的竹楼,凭借当地盛产的竹资源,利用竹子正反面色泽质地的不同,编制各种图案花纹做成建筑墙面;典型的窑洞民居建筑,利用黄土所特有的保温隔热性能,冬暖夏凉。

6 结语

优秀的传统民居,以它亲切的乡土风情、质朴率真的品格、与大自然和谐相宜的精神,必将散发着永恒的魅力。传统民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传统民居所蕴含的美学思想必将更加渗透到建筑艺术中去,为构筑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作出巨大贡献。

摘要:通过对中国传统民居蕴含的传统的“天人合一”审美思想,朴素的价值观和自然主义的审美意识总结和分析,指出传统民居始终遵循美的规律,处处表现出东方美学的神韵,为研究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传统民居,天人合一,美学,建筑艺术

参考文献

[1]陆元鼎.中国民居建筑[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11.

[2]余军.建筑艺术赏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3.

[3]王其钧.中国民间住宅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2.

[4]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

上一篇:煤与瓦斯突出预测论文下一篇:马铃薯新品种引种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