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量赢版

2024-09-21

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量赢版(共4篇)

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量赢版 篇1

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白皮书全面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全面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和内涵,展示了新中国立法成就。

白皮书全文约2万字,分为前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结束语等部分。

白皮书指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保证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有法可依,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前提和基础,是中国发展进步的制度保障。

白皮书介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经过各方面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到2010年底,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意志,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

服务区域:中国大陆各地区;服务对象: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业组织·业者·公民

服务要素:专注法律·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领域;服务方式:咨询协助·执行解决

TEL:0182-0071-1979【鹏】;0132-6966-5239【京】;0755-3322-6049;QQ:530-570-550;MSN&MAIL:lijiangang1115@yahoo.com.cn

综合协调联络人:李剑刚;我们常驻:京·鹏;我们可去:中国大陆各地区

—1/15— 白皮书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法制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法制保障。它的形成,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体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白皮书强调,社会实践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社会实践永无止境,法律体系也要与时俱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同样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必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不断向前推进。

白皮书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总体上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对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提出了更为突出、更加紧迫的要求。中国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宪法和法律的有效实施,加快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

据了解,白皮书中文版单行本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即日起在全国新华书店发行。

白皮书:探索公众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形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指出,探索公众有序参与立法活动的途径和形式,完善立法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和公布法律法规草案征求意见等制度,建立健全公众意见表达机制和采纳公众意见的反馈机制,使立法更加充分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

服务区域:中国大陆各地区;服务对象: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业组织·业者·公民

服务要素:专注法律·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领域;服务方式:咨询协助·执行解决

TEL:0182-0071-1979【鹏】;0132-6966-5239【京】;0755-3322-6049;QQ:530-570-550;MSN&MAIL:lijiangang1115@yahoo.com.cn

综合协调联络人:李剑刚;我们常驻:京·鹏;我们可去:中国大陆各地区

—2/15— 白皮书说,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着力提高立法质量。完善人大代表参与立法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立法工作中的作用;完善法律案审议制度,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审议和表决机制;建立健全立法前论证和立法后评估机制,不断提高立法的科学性、合理性,进一步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

白皮书还指出,在完善各项法律制度的同时,更加注重保障法律制度的有效实施。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做好法律法规配套规定制定工作;完善法律解释机制的途径和方法,建立法律解释常态化机制,对需要进一步明确法律规定的具体含义或者法律制定后出现新情况需要明确法律适用依据的,及时作出法律解释;健全备案审查机构,完善备案审查机制,改进备案审查方式,加强对法规、规章、司法解释等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健全法律法规清理工作机制,逐步实现法律法规清理工作常态化,确保法律体系内在科学和谐统一。

中国完善刑事法律制度加强人权保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指出,中国加大了对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生命健康等犯罪行为的惩处力度,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刑事法律制度,加强了对人权的保护,体现了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和国家民主法治的进步。

刑法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它通过规范国家的刑罚权,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保障国家安全。白皮书显示,截至2011年8月底,中国已制定一部统一的刑法、8个刑法修正案以及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并通过了9个有关刑法规定的法律解释。

白皮书指出,中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实际,适时对刑法进行修改和解释,不断完善刑事法律制度。2011年2月通过的刑法修正案

(八)对刑法作服务区域:中国大陆各地区;服务对象: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业组织·业者·公民

服务要素:专注法律·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领域;服务方式:咨询协助·执行解决

TEL:0182-0071-1979【鹏】;0132-6966-5239【京】;0755-3322-6049;QQ:530-570-550;MSN&MAIL:lijiangang1115@yahoo.com.cn

综合协调联络人:李剑刚;我们常驻:京·鹏;我们可去:中国大陆各地区

—3/15— 了比较重大的修改,取消了13个经济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占中国刑法死刑罪名的19.1%;完善了对未成年人和年满75周岁的老年人从宽处理以及非监禁刑执行方式的法律规定;把不支付劳动报酬严重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醉酒驾驶机动车等危险驾驶行为,规定为犯罪。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任重道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指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成就辉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任重道远。在新的起点上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完善的内在要求,也是今后立法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

白皮书指出,中国已经确定了本世纪头二十年发展的奋斗目标,进入改革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内外形势的新情况新变化,广大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迫切需要法律制度建设予以回应和调整。实现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迫切需要法律制度建设予以推动和引导。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格局复杂化的客观现实,对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要求愈来愈高,通过立法调整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愈来愈大。

白皮书指出,适应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紧紧围绕实现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不断健全各项法律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中国重视法律保障市场主体公平、有序竞争

服务区域:中国大陆各地区;服务对象: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业组织·业者·公民

服务要素:专注法律·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领域;服务方式:咨询协助·执行解决

TEL:0182-0071-1979【鹏】;0132-6966-5239【京】;0755-3322-6049;QQ:530-570-550;MSN&MAIL:lijiangang1115@yahoo.com.cn

综合协调联络人:李剑刚;我们常驻:京·鹏;我们可去:中国大陆各地区

—4/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指出,中国重视通过法律保障市场主体之间的公平、有序竞争。

白皮书显示,截至2011年8月底,中国已制定经济法方面的法律60部和一大批相关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反不正当竞争法是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制定的一部重要法律,借鉴国际经验,规定禁止仿冒、商业贿赂、虚假宣传、侵犯商业秘密、不正当有奖销售、诋毁竞争对手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经营者公平竞争的权益。价格法规定国家实行并逐步完善宏观调控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大多数商品和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极少数商品和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或者政府定价。反垄断法对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竞争的经营者集中等垄断行为作了禁止性规定。

白皮书指出,中国依法对财税、金融、外汇、投资等体制进行改革,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宏观管理体系。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保护外国投资者的法律制度日益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指出,截至2010年底,中国共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710747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078.58亿美元,充分表明中国保护外国投资者的法律制度日益完善。

白皮书指出,为推进改革开放,扩大国际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中国制定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对外国投资者在中国的投资条件、程序、经营、监督、管理和合法权益的保障等作出规定,确定了外国投资者在中国投资应当尊重中国国家主权的原则,以及中国保护投资者合法权服务区域:中国大陆各地区;服务对象: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业组织·业者·公民

服务要素:专注法律·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领域;服务方式:咨询协助·执行解决

TEL:0182-0071-1979【鹏】;0132-6966-5239【京】;0755-3322-6049;QQ:530-570-550;MSN&MAIL:lijiangang1115@yahoo.com.cn

综合协调联络人:李剑刚;我们常驻:京·鹏;我们可去:中国大陆各地区

—5/15— 益、平等互利、给予优惠、遵循国际通行规则等原则,为外国投资者在中国进行投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为更好地体现平等互利和遵循国际通行规则,中国多次对这三部法律进行修改完善,充分保障了外国投资者在中国投资、开展经贸活动的合法权益。

中国制定多部法律规范行政机关行使权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指出,中国十分重视对行政机关行使权力的规范,依法加强对行政权力行使的监督,确保行政机关依法正确行使权力。截至2011年8月底,已制定行政法方面的法律79部和一大批规范行政权力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中国制定了行政处罚法,确立了处罚法定、公正公开、过罚相当、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等基本原则,规范了行政处罚的设定权,规定了较为完备的行政处罚决定和执行程序,建立了行政处罚听证制度,行政机关在作出对当事人的生产生活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行政处罚决定前,赋予当事人要求听证的权利。

——制定了行政复议法,规定了行政机关内部自我纠正错误的机制,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提供救济。依据这部法律,平均每年通过行政复议处理行政争议8万多件。

——制定了行政许可法,规定了行政许可的设定、实施机关和实施程序,规范了行政许可制度,并为减少行政许可,明确了可以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同时规定,在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行政机关采用事后监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够解决的情形下,不设行政许可。

服务区域:中国大陆各地区;服务对象: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业组织·业者·公民

服务要素:专注法律·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领域;服务方式:咨询协助·执行解决

TEL:0182-0071-1979【鹏】;0132-6966-5239【京】;0755-3322-6049;QQ:530-570-550;MSN&MAIL:lijiangang1115@yahoo.com.cn

综合协调联络人:李剑刚;我们常驻:京·鹏;我们可去:中国大陆各地区

—6/15— ——制定了行政强制法,明确了设定和实施行政强制的原则,规范了行政强制的种类、设定权限、实施主体和实施程序,为保证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

据悉,为了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一次通过9个法律修正案,取消11项行政许可;国务院先后撤销了中央一级的许可事项1749项、改变管理方式121项、下放管理层级46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动态、开放、与时俱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体现了动态、开放、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将伴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法治国家建设的实践而不断发展完善。

白皮书指出,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通常是对这个国家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现状的反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法律体系需要不断丰富、完善、创新。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整个国家还处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这就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必然具有稳定性与变动性、阶段性与连续性、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统一的特点,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必然是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封闭的、固定的,必将伴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法治国家建设的实践而不断发展完善。

白皮书强调,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过程中,中国立法机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始终围绕国家的工作重心,服务区域:中国大陆各地区;服务对象: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业组织·业者·公民

服务要素:专注法律·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领域;服务方式:咨询协助·执行解决

TEL:0182-0071-1979【鹏】;0132-6966-5239【京】;0755-3322-6049;QQ:530-570-550;MSN&MAIL:lijiangang1115@yahoo.com.cn

综合协调联络人:李剑刚;我们常驻:京·鹏;我们可去:中国大陆各地区

—7/15— 积极行使立法职权,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立法工作,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立法路子。

--坚持有目标、按计划、分阶段积极推进。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中国立法机关根据各阶段中心工作,立足现实、突出重点、精心组织,区别轻重缓急,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五年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工作计划,抓紧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法律法规,积极稳妥地推进立法工作,逐渐形成了有目标、按计划、有重点、分阶段推进法律体系建设的方法,集中立法资源,突出立法重点,及时满足了改革开放快速推进的需要,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供了有效路径。

--坚持多层次立法齐头并进。适应中国的基本国情,根据宪法确定的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主动性的原则,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前提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经济特区所在地的省、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全国人大的授权决定制定在经济特区范围内实施的法规,逐渐形成了多层次立法共同推进的立法工作格局,既大大加快了法律体系建设的步伐,又充分照顾到了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供了可行的工作模式。

--坚持综合运用多种立法形式。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一项科学的系统工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立法机关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抓紧制定各方面迫切需要的法律规范,同时注重对法律规范的修改和废止,及时对法律规范进行解释和清理,综合运用制定、修改、废止、解释等多种立法形式,全方服务区域:中国大陆各地区;服务对象: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业组织·业者·公民

服务要素:专注法律·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领域;服务方式:咨询协助·执行解决

TEL:0182-0071-1979【鹏】;0132-6966-5239【京】;0755-3322-6049;QQ:530-570-550;MSN&MAIL:lijiangang1115@yahoo.com.cn

综合协调联络人:李剑刚;我们常驻:京·鹏;我们可去:中国大陆各地区

—8/15— 位推进立法工作。既促进了立法质量的不断提高,保证了法律体系的科学和谐统一,又为保障法律规范的有效实施奠定了基础。

中国已制定社会法18件旨在维护社会公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指出,截至2011年8月底,中国已制定社会法方面的法律18件和一大批规范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社会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特殊群体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遵循公平和谐和国家适度干预原则,通过国家和社会积极履行责任,对劳动者、失业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以及其他需要扶助的特殊人群的权益提供必要的保障,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白皮书显示,中国制定了劳动法,将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劳动保护、劳动安全卫生、职业培训以及劳动争议、劳动监察等关系纳入调整范围,确立了中国的基本劳动制度;制定了矿山安全法、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等法律,对安全生产、职业病预防等事项作了规定,加强了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制定了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建立健全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合同、促进就业和解决劳动争议的制度;制定了红十字会法、公益事业捐赠法和基金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了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和管理的制度;制定了工会法,并先后两次进行修订,确定了工会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明确了工会的权利和义务,对工会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发挥了积极作用。

服务区域:中国大陆各地区;服务对象: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业组织·业者·公民

服务要素:专注法律·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领域;服务方式:咨询协助·执行解决

TEL:0182-0071-1979【鹏】;0132-6966-5239【京】;0755-3322-6049;QQ:530-570-550;MSN&MAIL:lijiangang1115@yahoo.com.cn

综合协调联络人:李剑刚;我们常驻:京·鹏;我们可去:中国大陆各地区

—9/15— 白皮书指出,中国重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制定了社会保险法,确立了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险体系,建立了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五项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能够获得必要的物质帮助和生活保障;明确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逐步实行全国统筹,其他社会保险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规定了劳动者在不同统筹地区就业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制度。国务院还制定了失业保险条例、工伤保险条例和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等行政法规,并决定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白皮书还指出,中国重视保障特殊群体的权益,制定了残疾人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在保护特殊群体权益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法律制度,对于保护特殊群体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已制定现行宪法和有效法律共240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指出,中国已制定现行宪法和有效法律共240部。

白皮书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立法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截至2011年8月底,中国已制定现行宪法和有效法律共240部、行政法规706部、地方性法规8600多部,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各个法律部门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经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比较完备,法律体系内部总体做到科学和谐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服务区域:中国大陆各地区;服务对象: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业组织·业者·公民

服务要素:专注法律·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领域;服务方式:咨询协助·执行解决

TEL:0182-0071-1979【鹏】;0132-6966-5239【京】;0755-3322-6049;QQ:530-570-550;MSN&MAIL:lijiangang1115@yahoo.com.cn

综合协调联络人:李剑刚;我们常驻:京·鹏;我们可去:中国大陆各地区

—10/15— 白皮书指出,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各项法律相适应,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立法权限,国务院、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还制定了大量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为促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白皮书指出,为了维护国家法制统一,促进法律体系科学和谐统一,中国各级立法机关先后多次开展法律法规清理工作。2009年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集中开展了对法律法规的全面清理工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废止了8部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对59部法律作出修改;国务院废止了7部行政法规,对107部行政法规作出修改;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废止地方性法规455部,修改地方性法规1417部,基本解决了法律法规中存在的明显不适应、不一致、不协调等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适应历史进程逐步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历史进程而逐步形成的。

白皮书介绍,建国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面临着组建和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和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艰巨任务。根据政权建设的需要,从1949年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中国颁布实施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制定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工会法、婚姻法、土地改革法、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最高人民检察署暂行组织条例、惩治反革命条例、妨害国家货币治罪暂行条例、惩治贪污条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以及有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服务区域:中国大陆各地区;服务对象: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业组织·业者·公民

服务要素:专注法律·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领域;服务方式:咨询协助·执行解决

TEL:0182-0071-1979【鹏】;0132-6966-5239【京】;0755-3322-6049;QQ:530-570-550;MSN&MAIL:lijiangang1115@yahoo.com.cn

综合协调联络人:李剑刚;我们常驻:京·鹏;我们可去:中国大陆各地区

—11/15— 和司法机关的组织、民族区域自治和公私企业管理、劳动保护等一系列法律、法令,开启了新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历史进程。

白皮书介绍,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确立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同时制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确立了国家生活的基本原则。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国家必须根据需要,逐步地系统地制定完备的法律”。此后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中国立法机关共制定法律、法令130多部。这个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供了宝贵经验。“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立法工作几乎陷于停顿。

白皮书介绍,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并提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次会议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历史新时期。这个时期立法工作的重点是,恢复和重建国家秩序,实行和推进改革开放。1979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修改宪法若干规定的决议,规定县和县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将县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改为由选民直接选举等,同时制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刑法、刑事诉服务区域:中国大陆各地区;服务对象: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业组织·业者·公民

服务要素:专注法律·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领域;服务方式:咨询协助·执行解决

TEL:0182-0071-1979【鹏】;0132-6966-5239【京】;0755-3322-6049;QQ:530-570-550;MSN&MAIL:lijiangang1115@yahoo.com.cn

综合协调联络人:李剑刚;我们常驻:京·鹏;我们可去:中国大陆各地区

—12/15— 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7部法律,拉开了新时期中国大规模立法工作的序幕。

白皮书介绍,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宪法,确立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和国家生活的基本原则,为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保障,标志着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先后于1988年、1993年、1999年和2004年对宪法的部分内容进行修改,确认了非公有制经济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将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等内容写入宪法,推动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和进步。这个时期立法工作取得的突出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白皮书介绍,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战略决策,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须有完备的法制来规范和保障。中国立法机关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加快经济立法。

白皮书介绍,1997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民主法制建设的深入推进和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21世纪第一个十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远景目标,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明确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经过这个阶段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

服务区域:中国大陆各地区;服务对象: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业组织·业者·公民

服务要素:专注法律·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领域;服务方式:咨询协助·执行解决

TEL:0182-0071-1979【鹏】;0132-6966-5239【京】;0755-3322-6049;QQ:530-570-550;MSN&MAIL:lijiangang1115@yahoo.com.cn

综合协调联络人:李剑刚;我们常驻:京·鹏;我们可去:中国大陆各地区

—13/15— 白皮书指出,进入新世纪,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的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一目标,为了使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中国立法机关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不断提高立法质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体现改革开放时代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体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白皮书指出,中国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改革开放相伴而生、相伴而行、相互促进。一方面,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内在要求,是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丰富实践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法制环境,发挥了积极的规范、引导、保障和促进作用。

白皮书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妥善处理了法律稳定性和改革变动性的关系,既反映和肯定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做法,又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发展预留了空间。

467万多人民调解员以“中国方式”化解社会矛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指出,目前,中国共有人民调解组织82万多个、人民调解员467万多人,形成了覆盖广大城乡的人民调解工作网络,为预防和减少民间纠纷、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服务区域:中国大陆各地区;服务对象: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业组织·业者·公民

服务要素:专注法律·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领域;服务方式:咨询协助·执行解决

TEL:0182-0071-1979【鹏】;0132-6966-5239【京】;0755-3322-6049;QQ:530-570-550;MSN&MAIL:lijiangang1115@yahoo.com.cn

综合协调联络人:李剑刚;我们常驻:京·鹏;我们可去:中国大陆各地区

—14/15— 人民调解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化解矛盾、消除纷争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中国宪法、民事诉讼法对人民调解的性质和基本原则作了规定,国务院颁布了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人民调解工作不断发展。

白皮书显示,2009年,人民调解组织调解民间纠纷767万多件,调解成功率在96%以上。为进一步推动人民调解工作,完善人民调解制度,中国制定了人民调解法,将人民调解工作长期积累的好经验、好做法制定为法律。

服务区域:中国大陆各地区;服务对象: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业组织·业者·公民

服务要素:专注法律·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领域;服务方式:咨询协助·执行解决

TEL:0182-0071-1979【鹏】;0132-6966-5239【京】;0755-3322-6049;QQ:530-570-550;MSN&MAIL:lijiangang1115@yahoo.com.cn

综合协调联络人:李剑刚;我们常驻:京·鹏;我们可去:中国大陆各地区

—15/15—

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量赢版 篇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指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 以宪法为统帅, 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 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法律体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具体构成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法律规范构成范围这一问题学界存在诸多分歧。姜云宝在其主编的《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讲座》一书中对三种代表性意见进行了总结和概括:第一种意见认为我国的法律体系只包括宪法和法律, 不应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第二种意见认为我国的法律体系除了包括宪法和法律外, 还应包括行政法规, 特别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国务院制定的暂行规定和条例。第三种意见认为我国的法律体系应当以宪法为统帅, 法律为主干, 同时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民族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规范性文件。

李靖在其博士论文中指出随着对该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等规范性文件在内的三个层次法律规范构成的观点, 成为学界的主流观点。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法律部门及其划分标准

目前学界的主流观点集中体现在张文显在其主编的《法理学》中主张法律部门划分的主要标准应是法律调整的对象, 也就是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种类, 次要标准是法律规范的调整方法。包括, 宪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自然资源与环境法、刑法、诉讼法、军事法。

孙国华主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研究——概念、理论、结构》一书则认为法律部门的划分决定于社会生活的需要, 划分的直接标准是法律调整方法的不同, 主张把调整方法作为法律部门划分的标准, 而把调整对象作为划分法律部门的依据, 认为这样既可以避免“主要标准和辅助标准说”的“多标准交叉划分”的逻辑难题, 又有利于人们把握法律部门的划分。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中国特色”

对于这一问题, 周叶中和伊士国两位做了如下阐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中国特色”,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区别于其他法律体系的根本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社会主义制度为依托, 这是它的本质特色。一个国家所走的道路, 首先是社会制度问题, 其他所有活动的展开, 都是在社会制度确立的前提下进行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制度依托,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本质, 这是其与西方国家法律体系的本质区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指引,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以体现人民共同意志, 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为自己的本质要求, 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适应, 集中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要求,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创新实践的法制体现,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法制保障,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实际, 这是它的国情特色。任何法律体系都不是立法者们凭空想象出来的, 也不能从其他国家照抄照搬过来, 而必须以自己国家的国情和实际为依据, 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正如马克思指出, “立法者应该把自己看作一个自然科学家。他不是在创造法律, 不是在发明法律, 而仅仅是在表述法律”。当前,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 也是我国最大的实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正是以这一国情和实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实际相适应, 以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问题为目标, 全面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要求, 系统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等各项制度, 从而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这是它的时代特色。法律是社会实践的反映, 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由于各个阶段社会实践的任务不同, 对法律的需求不一, 能够提供的立法条件也存在差异, 因而每个阶段的法律体系都必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我国,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正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而逐渐建立起来的。这一法律体系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基础,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 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 一方面通过法律的形式反映和确认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 形成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新秩序, 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法律支持;另一方面则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妥善处理立法与改革的关系, 不断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从而引导和促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既借鉴了其他国家的法治文明成果, 又传承了中华法制文化的优秀传统, 这是它的文化特色。“法律是特定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的价值和一般意识与观念的集中体现。任何两个国家的法律制度都不可能完全一样。法律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 如果不经过某种本土化的过程, 它便不可能轻易地从一种文化移植到另一种文化。”真正具有本国特色, 并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既借鉴了其他国家的法律体系, 吸收了其他国家创造的法治文明成果, 又传承了中华法制文化的优秀传统, 体现了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社会的价值和一般意识与观念。这就充分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文化上的先进性、包容性和广泛性。

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量赢版 篇3

一、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实际需要

我国的法律体系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必须符合中国的国情和现实情况。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认真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坚决实行拨乱反正,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在这个发展过程形成的法律体系必须也只能服从和服务于发展这个大局和中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急需,制定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民事诉讼法(试行)、经济合同法、商标法、律师暂行条例、海洋环境保护法、食品卫生法(试行)等一批法律。正如马克思所一再指出的,法律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这是我国法律体系最鲜明的特征。

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根据相关统计,在我国,大约有10多部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组织。毋庸置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也是中国人民政治选择的结果,党的领导是中国政治的现实,也是中国政治体制的根本特点。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理所当然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领导核心。关于这一点,中国共产党一系列重要的会议上都表现出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制建设方针的同时就指出,从现在起,应当把立法工作摆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重要议程上来。从那以后,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把法制建设和立法工作放到重要地位。1997年十五大、2002年十六大明确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007年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任务。党中央所提出的这些目标在全国人大的工作中得到贯彻。2003年李鹏委员长代表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 2008年吴邦国委员长代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2011年吴邦国委员长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这是中国法制建设史上的里程碑。由此,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倡导、正确领导和努力推动之下构建的。从这个意義上说,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得以顺利形成的根本保障,在党的领导下构建形成的法律体系,理所当然地以党的领导为其鲜明的个性特征。

三、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紧密结合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党在经济上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法制建设也开始了它的重建过程。所以,法制建设的恢复重建几乎与改革开放同步。

1981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授权广东省、福建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所属经济特区的各项单行法规的决议,开启了改革开放后授权立法的先河。一方面,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法制建设提供了许多实践经验,丰富了法制建设的内容,比如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实践,就直接推动了宪法和土地管理法关于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的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律体系实际上是改革开放成果的制度化、法律化。另一方面,法律体系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又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更多的法律基础和法律支持,为改革开放不断发展深化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法律环境和条件。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许多深层次的矛盾问题必将更加突出,更加需要法律的调整和规范,需要以法律的手段加以规范,更加离不开法律体系源源不断的法律供给。

四、在法律体系的构建上,与其他国家不同

其它国家相比,尤其是和前苏联相比,我们在法律体系的构建上,有着很大的不同。2001年3月9日,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李鹏委员长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工作报告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划分为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七个法律部门。据此,我国对法律体系的划分是七个部门,这七个法律部门涵盖了国家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文化关系、社会关系、国际关系的各个方面,国家与公民、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公民与公民、公民与社会组织、各个党派之间、各个民族之间、各种组织之间、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各种重要关系,使我国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主要方面,都应当实现有法可依。而前苏联是划分为十个部门,有学者曾经就此专门做过调研,前苏联的十个部门有国家法、行政法、劳动法、土地法、财政预算法、家庭法、民法、诉讼法等。

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量赢版 篇4

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一、单项测试

1、建国前夕,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开始起步。

2、(1954)年9月,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全国人大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等。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此后,国家先后制定了(100)多部法律、法令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议、决定,为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利益,恢复和发展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特别是(1982年宪法)的颁布,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得以恢复,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筑牢了坚实的根基。5、1979年7月,(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选举法、地方组织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7部法律。6、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民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我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和国家生活中最重要的原则,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成和行使职权的原则。

7、(1988年)对宪法进行第一次修改。

8、第(一)次宪法修改,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明确了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

9、为了贯彻“一国两制”方针,(1990年)制定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10、(1993年)对宪法进行了第二次修改。

11、宪法进行(第二次)修改时,“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等内容写进宪法。12、1997年修订了刑法,形成了一部统一的、比较完备的刑法典,并专章规定了(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13、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并明确要求“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4、(1999年),全国人大对宪法进行了第三次修改。

15、全国人大对宪法进行(第三次)修改时,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写进宪法。

16、至(九届)全国人大任期届满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

17、(2004年),全国人大对宪法进行了第四次修改。

18、全国人大对宪法进行(第四次)修改时,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等重要内容写进宪法。

19、(2010年)7月1日起,我国开始施行侵权责任法。

20、截至(2011年8月)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宪法)为统帅,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

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建,始终立足于(基本国情)。23、1982年现行宪法通过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又采用修正案的方式进行了四次修改,共(31条)修正案。

24、宪法规定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

25、宪法规定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

59、下列关于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说法正确的是(我国的宪法解释权和法律解释权都归属全国人大常委会)。

60、下列属于全国人大代表的权利的是(全国人大代表在履行职务期间,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享受适当的补贴和物质上的便利)。

61、下列关于国家主席的说法正确的是(我国宪法并没有规定国家副主席的职权)。

6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县以上地方各级人大代表10人以上,乡、民族乡、镇人大代表5人以上联名,可以向本级人大提出属于本级人大职权范围内的议案)。63、下列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律说法正确的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也可以对涉及中央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关系的基本法条款进行解释)。

64、参选(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公务人员)不需要必须具备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居民和在外国无居留权的两个条件。

6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有关犯罪和刑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诉讼和仲裁制度只能制定法律)。

6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省、直辖市、县、市、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5)年。67、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鼓励、支持和引导)。68、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

69、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70、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5)年。71、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7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疾病、丧失劳动能力、(年老)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7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

74、依据立法法,下列关于深圳市立法权的说法正确的是(深圳市政府有权制定地方政府规章)。

75、根据立法法,下列关于授权立法说法不正确的是(被授权机关可以将该项权力转移给其他机关,但只能转移一次)。

76、下列属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产生的职务是(中央军委主席)。77、宪法的本质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

78、下列关于行政区域变更的说法正确的是(自治州、自治县的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须经国务院审批)。

79、我国物权法是(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二、多项选择师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指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2、1949年,我们制定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工会法、婚姻法、土地改革法、选举法)、法院暂行组织条例、惩治贪污条例等一批法律、法令。3、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制定的法律有(宪法、全国人大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4、1979年7月,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地方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法律。5、1982年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我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代表大会选举法、国旗法和国徽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30、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政协)应当在工作日升挂国旗。

31、全日制学校,除(寒假、暑假、星期日)外,应当每日升挂国旗。

32、国庆节、(国际劳动节、元旦、春节),各级国家机关和各人民团体应当升挂国旗。

33、不得升挂(破损、污损、褪色、不合规格)的国旗。

34、在公共场合故意经焚烧、(毁损、涂划、玷污、践踏)等方式侮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情节较轻的,参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处罚规定,由公安机关处以十五日以下拘留。

3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齿轮)。

36、国徽及其图案不得用于(商标、广告;日常生活的陈设布置;私人庆吊活动;国务院办公厅规定不得使用国徽及其图案的其他场合)。

37、悬挂的国徽由国家指定的企业统一制作,其直径的通用尺度为(一百厘米、八十厘米、六十厘米)。

38、县、自治县、(市、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

39、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拥有广泛的自治权,包括(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依法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变更规定;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

40、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41、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人身关系)法律规范。

42、民法遵循的基本原则有(主体地位平等、意思自治、公平、诚实信用)。

43、法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44、企业法人由于下列原因之一终止(依法被撤销、解散、依法宣告破产、其他原因)。

45、企业法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法人承制责任外,对法定代表人可给予行政处分、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超出登记机关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从事非法经营的;向登记机关、税务机关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抽逃资金、隐匿财产逃避债务的;解散、被撤销、被宣告破产后,擅自处理财产的)。

46、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47、下列民事行为中无效的有(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

48、(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的、显失公平的),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销。

49、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50、公民、法人享有著作权(版权),依法有(署名、发表、出版、获得报酬)等权利。

51、下列属于人身权的有(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婚姻自主权)。

52、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

53、物权的取得和行使,应当(遵守法律、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公共利益、不得损害他人合法权益)。

54、截至2011年8月底,我国刑法体系包括有(1997年刑法、8个刑法修正案、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9个有关刑法规定的法律解释)。

55、中国刑法确立了以下基本原则(罪刑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型相适应)。

56、我国刑罚规定的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57、我国刑法规定的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58、犯罪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

59、犯罪构成包括(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60、自然人成为犯罪主体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61、犯罪主体只能是国家工作人员的犯罪有(刑讯逼供罪、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62、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希望这种结果发生、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63、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

64行为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危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或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是(不可抗力、意外事件)。

6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心、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醉酒的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

66、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放火、故意杀人、爆炸)罪应当负刑事责任。67、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贩卖毒品、强奸、抢劫)罪应当负刑事责任。68、刑法规定为限制行为能力的人有(又聋又哑的人、盲人、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

69、公安机关执行的刑罚有(管制、拘役、剥夺政治权利)。

70、剥夺政治权利是指剥夺(选举和被选举;

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担任国家机关职务;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71、(司法工作人员刑讯逼供、司法工作人员暴力取证、监管人员虐待被监管人)致人死亡,应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判刑。

72、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依法执行代表职务的,依照妨害公务罪的规定处罚。

73、组织和利用邪教组织并(聚众围攻、冲击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扰乱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生产、经营、教学和科研秩序的;非法举行集会、游行、示威、煽动、欺骗、组织其成员或者其他人聚众围攻、冲击、强占、哄闹公共场所及宗教活动场所,扰乱社会秩序的;抗拒有关部门取缔或者已经被有关部门取缔,又恢复或者另行建立邪教组织,或者继续进行邪教活动的;煽动、欺骗、组织其成员或者其他人不履行法定义务的),构成组织、利用会道门、邪教组织、利用迷信破坏法律实施罪。

上一篇:鹿泉实验初中高效课堂汇报材料下一篇:初中童年趣事作文600字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