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癌症发展解读

2024-10-21

中国癌症发展解读(精选9篇)

中国癌症发展解读 篇1

我们常说的低碳经济是指以能源高效利用和清洁开发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配合人类发展和经济进步的要求,提出低碳经济运行模式的首要条件是要充分认识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这是个观念问题,即你是否认识到、理解到低碳经济对人类、对未来的重要性。

一、低碳公关与低碳经济的关系

一个企业在发展中,低碳经济与低碳公关并向而行,低碳公关是一个企业以低碳经济作为建立基础,通过品牌设计、形象构建而实现的形象再造工程。在这个形象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其基础条件是,在知识经济的支撑下,通过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使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果所能给消费过程(生产消费与生活消费)带来节省能源、减少排放、保护环境的好处。这是时代的要求,是科技进步的必然,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行为至关重要,一个不注重低碳经济的企业不可能赢得社会公众的信赖,一个制造污染的企业不可能有长久的生命价值。南街村曾经是一个创造经济价值最高的亿元村,也曾经是一个制造污染最大的大集团,南街村将滚滚的浓烟送到了大气层中,将黑黑的污水排进了乌江沟,结果是下游村民受害巨大、苦不堪言。这样的企业在公众的心目中不会有好的形象。人们不会允许一个利税大户长期地忽视公众的利益,绿色GDP指标体系的建构不会允许一个企业以污染环境为代价来创造经济价值。因此一个企业的形象内涵必须以绿色、生态、低碳为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形象是无法塑造的。

低碳经济与低碳公关具有强列的内在逻辑,低碳经济是低碳公关的条件,低碳公关是低碳经济发展过程的一种延伸,即将低碳经济延伸到组织与公众之间关系的建立之中。有了低碳经济,不一定就必然有低碳公关,低碳公关是一种意识、是一种手段、是一种教育、是一种活动、是一种沟通与传播。有了低碳经济,企业就具备了开展低碳公关活动的物质基础,接下来的工作就是企业将低碳经济的理念寓于企业的各项公关活动之中,将企业的低碳形象传达给社会公众。有了低碳公关,企业就有了品牌、有了形象、有了未来发展的资本。

二、低碳公关与知识经济的关系

一个企业要开展低碳公关活动,首先就是要实现技术、设备及工艺上的低碳化。低碳经济的基础是与之相关的低碳技术,如果没有先进节能的技术工艺为引导,要想实现生产过程的低碳化则是一种幻想。而先进节能的技术工艺则以知识的创造为先导,这其中发挥的是知识经济的功效。

科学史家李约瑟在其鸿篇巨制《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为什么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让欧洲领先了呢?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发出这样的感慨: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这就是被人们称之为的“钱学森之问”。

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中国一定要有作为,也一定能有作为,那就是用自己的发明创造向世人昭示,中国在知识经济领域中对人类能够作出更大的贡献,使中国经济真正走上复兴之路。

人们知道,家庭小汽车出行不是一种低碳的方式,但比亚迪给我们带来了一种能源的节约和排放的减少。比亚迪自2003年进军汽车产业以来,一直把研究和开发新能源汽车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目标,立志以强大的电池技术、整车研发能力以及出色的产业整合能力,成为新能源汽车的领导者。到今年(2010年),比亚迪初步完成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规划和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比亚迪将跻身于世界汽车发展的要位。

其次,低碳经济的核心还包括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企业在推进低碳化进程中,除了要加强生产技术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更应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融入低碳化的内容。将低碳公关的理念灌输至企业自身的文化建设中去,从而发动企业内部员工,尤其是处于生产一线的员工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从点滴做起,落实企业的低碳生产理念,低碳运行理念,在此基础上监督本企业的生产是否符合环保标准,激发员工为企业低碳生产建言献策,形成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对外部的吸引力,使企业在经济效益和社会形象两方面获得双丰收。

这里的技术与文化均是建立在知识经济的基础上的,没有知识的支撑就没有低碳经济,没有低碳经济,低碳公关也就无从谈起。

三、低碳公关与品牌建设的关系

对中国企业来说,虽然发展低碳经济在知识与技术方面还存在很多“瓶颈”,但是面对低碳化浪潮,中国企业已难以置身事外。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的并不仅仅是政府政策的鼓励,更需要企业的率先推行。在低碳发展正在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全球性浪潮下,中国的企业只有尽早实施低碳化,才能占据先机,创造最佳的品牌效应。

远大是低碳发展的先锋,在早期的远大发展中他们埋头搞技术,比较早地走上了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尽管产品的销路好,老客户忠诚度高,但新客户很难获取。因此,一提起新客户,远大的老总张跃就感到头痛,一是新客户对远大提供的产品技术不了解,二是远大中央空调的价格居高不下,新客户不愿意接受。在没有低碳公关手段支撑的条件下,远大经历了创业和初期发展的艰辛。远大环保、低碳的理念如何被人们认识,远大的品牌如何被公众接受,这是企业低碳公关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2005年8月13日上午10点,温总理来到了远大城,与总理随行的有中央各部委的要员,更有诸多的媒体人士。自然这是一次最好的低碳公关的活动机会,因为总理对远大发展低碳经济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总理说:“远大非电空调就是循环经济。我们搞循环经济,讲节约型社会,就是要运用科学技术的手段。”远大的发展之路和向市场所提供的产品不仅赢得了总理的赞赏,更赢得了世界的市场。北京的钓鱼台国宾馆、美国的奥斯汀商业区、巴塞罗那的世界文化论坛,很多的世界重要场馆均使用上了远大空调。2009年6月16日,世界品牌实验室(WBL)在北京发布2009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远大空调以品牌价值57.38亿元,位列第145位。远大空调蝉联中国中央空调行业第一品牌。

远大是上海世博会的全球合作伙伴,为世博园提供节能环保、可靠舒适的中央空调。去过世博会的朋友都知道,在世博园的各个场馆中,你看不到空调的运转,却感受到了舒适的环境,这就是远大的贡献。远大赢得了世界市场,更赢得了社会公众和所有客户的信任。

由低碳公关所推进的品牌,一定是受社会公众欢迎的品牌,一定是具有更广大市场和长久生命力的品牌。低碳公关是建设品牌的必由之路。

四、低碳公关与未来市场的关系

在未来经济的发展中,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能够存活下来的企业,势必是更适应低碳经济的企业,是具有和国际高水平企业同台竞技的有实力的企业。因为机遇从来都是倾向于有准备的并受社会公众欢迎的企业。

2009年12月,赴全球气候变化峰会的中国企业家代表团在哥本哈根论坛上发表了“我们的希望与承诺——中国企业界哥本哈根宣言”,表达了中国企业界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与态度。近年来,我国涌现出了一批低碳意识较强的企业,这些企业的低碳实践,不仅有助于改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形象,也提升了企业自身的竞争力。

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转型过程中,消极应对的企业较多地关注可能付出的经济代价,而积极探索的企业更关注新的商业机会。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在关于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斯特恩报告》中指出,全球低碳能源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到2050年之后至少为年均5000亿美元。

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由谁来主宰、由谁来获取,他的权力一定与低碳、绿色、环保、社会道德和社会责任相关。世博会的需求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远大赢得了世博会的认可,因为远大是低碳经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需求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北京富亚涂料赢得了给鸟巢上色的机会,因为富亚涂料在近乎苛刻的国际奥委会对建筑材料的要求之下,以无可争议的世界第一环保涂料赢得了这样一个殊荣和机遇。我们知道富亚涂料曾经以“老板喝涂料”的公关活动而著称。

世界的发展一定要伴随着更大的市场需求,赢得市场机遇的企业一定是有准备、有技术、能够创造低碳、环保,并赢得公众信赖的企业。由此可见,低碳公关是创造未来需求的条件,是赢得世界市场的法宝,是寻求更大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癌症发展解读 篇2

一,当前医药经济运行分析

1,中国医药工业的产能概况:

中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占GDP的3.6%。我国现在可以生产1500多种原料药、4000多种化学制剂,截止底,原料药和制剂厂家达到4747家。跨国制药企业前20强全部在我国建厂或设立分公司。全国规模超千家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原料药、中成药、中药饮片的生产。其次是生物制品、特殊药品及体外诊断试剂的生产。每年片剂实际产量达到3456亿片、胶囊达到821亿粒、水针33亿支、粉针(冻干)92亿支、大输液72亿瓶(袋)。从今年4月中旬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全国药品交易会上可以窥见中国医药工业强盛之一斑。

2,中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平稳增长

中国医药工业总产值为1.56万亿,同比增长26.5%;20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累积实现1.88万亿,同比增长20.1%。其中医疗器械和中药饮片行业增长最明显。我国医药工业利润总额20达到了1688亿元,年同比增长20.4%,达到1821亿元。其中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品制剂、医疗器械和中药饮片增幅均高于年水平。其中利润总额占比最高的行业为化学药品制剂和中成药。

3,医药流通企业竞争格局

全国医药批发企业达到16295家。其中药品批发企业1853家。商业销售总规模达到9426亿。医药流通企业平均毛利率7.2%,平均利润率2.2%,平均费用率5.3%。5000万以上的批发企业数达到577家。医药流通企业较低的利润率促使其需要规模的支撑!商业百强集中度达到73%,可见医药批发企业已经两级分化很严重,百强医药批发企业举足轻重。其中上海医药年营业收入达到了549亿元,九州通248.39亿元。另外3家百亿以上的医药流通企业分别为南京医药、国药一致和华东医药。

全国药品零售药店总量达到42.4万家。药品零售市场总规模达到了2300亿元,零售毛利率20%-35%,

药品零售连锁企业2607家,1亿元以上的大型医药连锁企业仅为131家,连锁百强集中度仅为38.2%,零售连锁企业前10家销售额达到了363.78亿元,年销售额均超过了20亿元。其中直营门店数量超过千家的企业达到7家,直营门店最多的高达2132家。全国零售连锁销售额超5亿元的企业数量为47家。2012年药品连锁企业百强合计销售878.77亿元,同比增长17.5%。零售连锁企业虽然每年一个变化,但仍然由中小连锁及社会单店主宰市场。连锁大鳄的成长之路还有较长一段时间的路要走。

2011年全国七大类医药商品销售中,对农村销售额为1461亿元。同比增长27%。基药配送总额在2011年达到了583亿,同比增长24%。可见,随着农民医药健康意识的增强及医药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村用药需求稳步增加。

二,终端市场重点品类点评

1,零售市场感冒用药份额变化

感冒用药零售市场总规模187亿元,其中化学药105亿,中成药82亿。化学药集中度较高,前十品牌有7个属于外资、合资企业产品;如泰诺感冒片、白加黑感冒片、新康泰克胶囊在西药类感冒用药份额达到了34%。而中成药市场分散,产品间竞争激烈;份额占比3%以上的药品为双黄连口服液、抗病毒口服液、莲花清瘟胶囊等,在中药类感冒用药份额占比仅为11%。

2,零售市场止咳化痰用药品种份额变化

止咳化痰用药零售市场规模约114亿,其中化学药54亿(此类药品销售表现良好的如惠菲宁、沐舒坦等),中成药约60亿元。(其中独树一帜的为念慈庵密炼川贝枇杷膏,份额占比高达18.97%。)

3,零售市场咽喉用药品种份额变化

咽喉用药零售市场总规模约58亿元,其中化学药25亿(表现突出的为华素片和意可贴,份额占了一半以上);中成药约33亿元。(份额占比超过10%的仅金嗓子喉片一家,其它品牌表现有待提升)。

解读中国体育用品产业发展白皮书 篇3

数据解读之发展现状、变革趋势

发展现状之关键数据一:占GDP0.37%

2012年我国体育用品行业销售增加值达1936亿元, 同比增长9.73%, 占GDP的比重为0.37%, 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发展现状之关键数据二:174.67亿美元

2012年中国体育用品行业进出口总额174.67亿美元, 实现贸易顺差159.13亿美元。其中, 进口额为7.7亿美元, 同比增长14.97%。出口额166.90亿美元, 同比增长4.87%, 运动器材在出口额中所占比重超过50%。

发展现状之关键数据三:65%

随着我国体育用品专业化程度和产业品质的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进入国际市场, 占据世界体育用品行业65%以上的市场份额。

发展现状之变革趋势:

一、行业规模维持正增长, 增速明显放缓

中国体育用品业增加值从2006年782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936亿元, 增幅接近150%, 占中国体育产业份额更是超过80%。但需注意的是, 从2011年开始受制于成本持续上涨, 有效需求不足, 增长方式遇到瓶颈等内外部因素影响, 尽管全行业整体规模维持正向增长态势, 但是增速明显放缓。

二、行业洗牌迫在眉睫, 企业面临优胜劣汰

经过10年快速发展, 中国体育用品企业在数量和规模上均呈现出快速成长趋势。随着各门类领先品牌发展规模和核心竞争优势不断优化, 在行业整体进入减速调整阶段后, 市场竞争激烈程度进一步增大。伴随市场细分程度深化, 经营模式转变以及品牌核心竞争力的优化, 必将引发一轮新的行业洗牌, 裹足不前、因循守旧、竞争力缺失的企业, 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与此同时, 在整合资源, 创新发展过程中, 也会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行业领先品牌。引领中国体育用品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三、审时度势调整战略, 重塑品牌核心竞争力

行业整体增速连续两年低位徘徊, 部分门类呈现较为严重的负增长, 以及众多体育用品上市企业关键指标的恶化趋势, 充分表明以制造业为核心属性, 强调性价比的中国体育品牌, 面临着制造业成本快速上涨, 品牌附加值难以短期提升的严峻考验。国家刚刚发布的一季度统计数据表明, 当前中国实体经济相对疲软, 消费需求增长不如预期。在这样的宏观经济大背景下, 各类体育用品企业需要重新审视市场空间与前景, 在市场定位、产业结构、定价策略、营销模式等方面及时做出积极战略调整, 以重塑品牌核心竞争力。目前户外产品、儿童体育用品、以及高科技健身产品的快速发展, 为行业调整方向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四、产业形成集群效应, 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从省份和产量上来看, 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江苏、浙江、北京、上海等六省市, 产业集中度超过85%。通过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的建设, 以及各地区体育产业扶持政策的不断落实, 以重点体育用品门类为特色的集群式发展态势已经形成, 在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聚合作用。

数据解读之各门类发展状况

《2012年中国体育用品产业发展白皮书》研究范围涵盖运动服、运动鞋、运动器材、个人运动防护用品以及户外用品五个子领域。报告统计分析了各行业门类发展数据, 并在此基础上, 对行业未来发展进行了分析预测。

运动服行业之关键数据:29.69%

2012年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累计实现运动服销售收入83.94亿元, 同比下降29.69%, 是本类别销售收入连续第二年下降,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运动服销售收入均呈下降趋势。

解读:尽管当前运动服行业面临较多问题, 但由于女性运动参与者、童装市场和时尚实用多样化的运动服需求不断出现, 市场仍具有发展潜力。总体而言, 运动服市场将呈现多样化趋势, 运动健身服装和休闲服装、日常便装的界限趋于打破, 科技感、时尚感等指标有待提升。另外, 随着国内领先厂商在科技研发、设计师管理、产品链整合方面不断加大力度, 一二线品牌市场份额将呈现进一步集中趋势。

运动鞋行业之关键数据:19.28%

2012年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累计实现运动鞋销售收入75.47亿元, 同比下降19.28%, 是本类别销售收入连续第二年下降。

解读:运动鞋类别目前呈现三大类潜力市场, 即老年人专业运动鞋、户外运动鞋和街头文化运动鞋市场, 充分体现市场细分的不断深化。同时, 运动鞋的多功能和轻量化也正在成为国内外鞋类产品的重要发展方向。

运动器材行业之关键数据:14.42%、5.6%

2012年球类产品制造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26.63亿元, 同比增长14.42%;训练健身器材制造行业实现销售收入292.15亿元, 同比增长5.60%。

解读:运动器材市场整体发展情况良好, 球类产品, 训练健身器材等均呈现温和增长态势。球类产品制造业行业销售收入逐年上升, 年均增长率超过10%。同时, 2012年行业产销率达到98.48%, 表明产销衔接良好, 该行业市场前景较为稳定, 据预测未来5年也能保持10%以上增长。训练健身器材制造行业销售收入逐年上升, 年均保持5%以上增速。同时, 2012年行业产销率为100.05%, 表明产销衔接处于非常好状况, 该行业前景乐观。据预测未来5年内增速均在6%以上, 总体呈现平民化, 品牌化和三四线市场下沉化三大发展趋势。

个人运动防护用品之关键数据:14.93%

2012年个人运动防护用品制造行业实现销售收入92.12亿元, 同比增长14.93%。

解读:运动防护用品制造行业销售收入呈整体上升态势, 除2009年同比有小幅下降外, 最近5年均保持10%以上的增速。同时, 2012年行业产销率达到101.22%, 表明产销衔接良好, 该行业市场前景较为稳定, 据预测未来5年能够保持6%的增长。

户外用品市场之关键数据:34.94%

2012年户外用品市场年度销售总额为145.2亿元, 年增长率达到34.94%。

解读:户外运动用品行业呈现出较快发展趋势, 2000年至2010年, 行业零销总额年均增长率达到47.33%, 其中国产品牌表现非常出色, 其增长速度连续3年超过国外品牌。户外用品市场总体上会呈现四大发展趋势。户外运动蓬勃兴起, 为运动品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户外运动产业呈现口红效应, 基于产品功能和科技因素形成更大市场空间;家庭露营将成为户外运动市场主流, 低碳成为户外装备用品的基本指标。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引领中国体育可持续发展是体育用品业联合会的使命和责任, 针对行业当前发展趋势和成长问题, 李桦在讲话中提出了以下四个观点:

第一, 现阶段出现的增长瓶颈是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阶段。从积极角度看, 调整周期的出现为解决过往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提供了机会, 也为开拓创新、前瞻未来创造了条件。行业相关各方要积极分享行业洞察和发展思路, 共同推动全行业实现由量变到质变跨越。

第二, 作为中国制造业的组成部分, 中国体育用品业也面临着发展转型关键期。尽管不同门类处于不同发展阶段, 类别特点也有所差异, 但都面临着转型升级、重塑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挑战。同时也应该看到, 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 国民消费水平的稳固提升, 消费结构逐步升级, 将会构成中国体育用品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因素。所以, 对于企业决策者来说, 既要坚定发展信心, 也要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 以创新求生存, 以变革求发展应该成为行业共识。

第三, 随着国家有关产业发展政策, 行业标准的进一步深化和落实, 企业经营环境将会进一步改善, 因此希望体育用品企业充分借助自己所处门类和所在地区政策, 服务于企业自身发展。

中国癌症发展解读 篇4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18日】 【来源:电子信息司】 【字号:大中小】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给世界范围内的制造业带来深刻影响。这一变革与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制造强国形成历史性交汇,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机遇。

当前,中国制造业总体大而不强。主要制约因素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集成电路等核心技术和关键元器件受制于人;大多数产业尚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在此背景下,国家出台《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并将“推动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发展”作为重点突破口,以“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带动集成电路产业的跨越发展,以集成电路产业核心能力的提升推动“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集成电路技术和产业对中国制造的重要意义

集成电路是工业的“粮食”,其技术水平和发展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实现中国制造的重要技术和产业支撑。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加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集成电路产业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地位进一步凸显,美国更将其视为未来20年从根本上改造制造业的四大技术领域之首。

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既是信息技术产业乃至工业转型升级的内部动力,也是市场激烈竞争的外部压力。中国信息技术产业规模多年位居世界第一,2014年产业规模达到14万亿元,生产了16.3亿部手机、3.5亿台计算机、1.4亿台彩电,占全球产量的比重均超过50%,但主要以整机制造为主。由于以集成电路和软件为核心的价值链核心环节缺失,电子信息制造业平均利润率仅为4.9%,低于工业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目前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还十分弱小,远不能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国家信息安全、国防安全建设。2014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2176亿美元,多年来与石油一起位列最大宗进口商品。加快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对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当前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2000年《国务院关于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发布以来,中国集成电路市场和产业规模都实现了快速增长。市场规模方面,2014年中国集成电路市场规模首次突破万亿级大关,达到10393亿元,同比增长13.4%,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50%。产业规模方面,2014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为3015.4亿元,2001-2014年年均增长率达到23.8%。

技术实力显著增强。系统级芯片设计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建成了7条12英寸生产线,本土企业量产工艺最高水平达40纳米,28纳米工艺实现试生产。集成电路封装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关键装备和材料实现从无到有,被国内外生产线采用,离子注入机、刻蚀机、溅射靶材等进入8英寸或12英寸生产线。

涌现出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2014年海思半导体已进入全球设计企业前十名的门槛,据IC Ingsights数据显示,我国设计企业在2014年全球前五十设计企业中占据了9个席位。中芯国际为全球第五大芯片制造企业,连续三年保持盈利。长电科技位列全球第六大封装测试企业,在完成对星科金朋的并购后,有望进入全球前三名。

(二)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和瓶颈仍然突出

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创新要素积累不足。领军人才匮乏,企业技术和管理团队不稳定;企业小散弱,500多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收入仅约是美国高通公司的60-70%,全行业研发投入不足英特尔一家公司。产业核心专利少,知识产权布局结构问题突出。二是内需市场优势发挥不足。芯片设计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结合不紧密,难以进入整机领域中高端市场。跨国公司间构建垂直一体化的产业生态体系,国内企业只能采取被动跟随策略。三是“芯片-软件-整机-系统-信息服务”产业链协同格局尚未形成。芯片设计企业的高端产品大部分在境外制造,没有与国内集成电路制造企业形成协作发展模式。制造企业量产技术落后国际主流两代,关键装备、材料基本依赖进口。

三、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已进入深度调整变革期,既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实现赶超提供了难得机遇。从外部挑战看,国际领先集成电路企业加快先进技术和工艺研发,推进产业链整合重组,强化核心环节控制力。不少领域已形成2-3家企业垄断局面。从发展机遇看,市场格局加快调整,移动智能终端爆发式增长,成为拉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新动力。产业格局面临重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业态引发的产业变革刚刚兴起,以集成电路和软件为基础的产业规则、发展路径、国际格局尚未最终形成。集成电路技术演进呈现新趋势,制造工艺不断逼近物理极限,新结构、新材料、新器件孕育重大突破。此外,随着信息消费市场持续升级,4G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增长最快的集成电路市场继续保持旺盛活力,预计2015年市场规模将达1.2万亿元,这些都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国家推动“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领域突破发展的举措

为推动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的发展,2000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国务院关于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00〕18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11〕4号),设立了电子信息板块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指导制定了《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集成电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环境持续得到优化。为进一步加快集成电路产业发展,2014年6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以下简称《推进纲要》),明确了“需求牵引、创新驱动、软硬结合、重点突破、开放发展”五项基本原则。进一步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以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破解产业发展瓶颈,着力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业,加速发展集成电路制造业,提升先进封装测试业发展水平,突破集成电路关键装备和材料,推动产业重点突破和整体提升,实现跨越发展。2014年9月成立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以下简称国家基金),基金实行市场化、专业化运作,带动多渠道资金投入集成电路领域,破解产业投融资瓶颈。

中国癌症发展解读 篇5

一、“学体博客圈”的发展回顾

1.“学体博客圈”的创建

2008年6月, 《中国学校体育》杂志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开辟办刊的新思路, 开设了“学体博客圈”。创建三年来, 2011年10月30日14:30分的统计数据显示, 圈子成员总数为1791人;总访问量为1605433次, 主帖总数为377贴, 帖子总数为8299贴, 视频为547个, 图片为675张, 留言为1437条, 杂志录用博文61篇;为“编者—读者—作者”三方的交流互动, 共享优质资源, 推广杂志的品牌,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一个优质的平台。

2.“学体博客圈”的目标定位

“学体博客圈”秉承了杂志的宗旨, 坚持“服务一线”的办刊理念, 得到了广大体育教师的大力支持;通过对“学体博客圈”注册会员的信息统计可知, 圈内会员来自三个层面:一是95%的会员来自中小学体育教师, 这些教师长期坚守在教学第一线, 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但是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及文章撰写能力较为欠缺, 他们渴望成长, 有强烈的求知欲;二是中小学体育教研员, 这部分教师实践经验丰富, 积极进取, 引领一线,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 有较为深厚的理论根基, 对教育有着崇高的理想和不懈追求;三是大学教师, 这些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较高, 勤于关注一线教学, 对中小学体育教师来说有积极的专业引领作用。这为“学体博客圈”的网络研讨活动提供了人力资源。因此, 杂志的办刊宗旨以及人群定位决定了“学体博客圈”是一个学术促进、心灵沟通、经验交流的平台。

3.“学体博客圈”的管理模式

“学体博客圈”是由编辑人员直接领导下圈子管理员主要负责的管理模式。管理主要包括框架管理、人员管理和信息管理三个方面, 其中, 框架管理是对博客圈的模块、风格、主题等方面的设计与管理;人员管理是对会员的注册“申请—审核—批复”的管理, 以及对人员层级分层等方面的决策;信息管理是对圈内的博文、图片及留言的管理。其中, 圈子管理员既负责人员管理, 又负责框架和信息管理, 是管理的核心力量 (见图1) 。

4.“学体博客圈”的交流模式

在传统的编辑与出版模式中, “作者-读者-编者”这三者间只能利用电话或电子邮件简单地双向互动, 三者间很难共同搭建平等交流的平台。“学体博客圈”则打破了传统篱笆, 通过“博文-回复”、“留言-回复”和纸条等形式实现了“作者-读者-编者”即时三方互动 (见图2) , 当然博文是主要的形式。这为精湛编者业务, 打造刊物品牌, 优质服务读者, 提高作者的学术水平起到了桥梁作用, 也体现了《中国学校体育》与作者、读者平等互动的特点。

5.“学体博客圈”的发展优势

第一, 《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的各种信息可以通过博客圈快速发布出去, 博客圈成为了有力宣传杂志的窗口, 为广大读者和作者提供了便利, 同时也提升了杂志的品牌内涵。

第二, 通过博文以及圈内留言的形式, 近距离地实现“编者-作者-读者”三方有效互动, 改变了杂志以往通过纸质单向传播的弊端, 使读者的心声、编辑的意图、作者的疑惑及时得到沟通和解决, 为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三, 大量的信息通过博客圈发布出去, 改变了纸质发行资源的限制, 使更多纸质优势资源 (版面) 得以节约, 为一线教师提供了更大刊发文章的机会。

第四, 将圈内积极参与教研的教师选拔为圈内管理员、QQ群管理员、论坛管理员、社外编辑团队以及杂志社的通讯员, 这无疑是对一线教师的激励和肯定, 更加有效地营造了圈内的学术氛围, 提高了教师教科研积极性。

二、“学体博客圈”的文化解读

1. 人力资源聚合

博客圈把一群志趣相投的人聚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网络群体, 其存在的基础是大量博客的存在, 体现了更多的个人特色。[5]博客以“个人行为”为中心, 更能表现出自由、自主和个性化的文化, 博客群则是一个公众文化的平台, 更恰当地处理了“个人文化与公众文化”的关系。论坛以“话题”为中心, 但是有时间和内容的约定俗成, 所以在论坛开展话题讨论时, 难以集中大量教师参与也在情理之中。由此看来, 博客圈比论坛更具优势。

据统计“学体博客圈”现有博友1791人, 来自我国20多个省市。“学体博客圈”的会员发展如此之快, 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第一, 《中国学校体育》杂志主张“服务一线”的办刊理念, 在一线教师中已经深入人心;第二, 《中国学校体育》杂志指导性、科学性、实用性和权威性的办刊宗旨更加符合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口味;第三, 在博客群内倡导学术自由主张, 给予了更多教师参与学术讨论的机会, 大部分教师的价值得以体现;第四, 圈内质量较高的文章刊发到杂志上, 给更多教师发表文章的机会, 同时倾斜西部和积极的作者, 这也表现出《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的人文性。以上因素促使了不同的区域文化主动融合, 不同领域的研究自然交汇, 不同爱好、兴趣、特长的教师积极接纳, 从而聚合了“学体博客圈”的强大人力资源。

2. 思想交流与积累

博客圈自由性和个人性的文化氛围最能激发教师主动参与思想交流, 这恰恰也是“学体博客圈”能够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在圈子中, 聚合了不同学历 (博士生导师、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生, 甚至专科学历) 层次的、不同级别学校 (大学、中学、小学以及职业学校) 的教师, 他们没有等级之分, 大家都是为学习而来, 通过“评论-回复”的文本形式表达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和内心的情感世界, 在教学问题研讨上直言不讳, 研究问题有深度, 视野更加开阔, 积极的学习态度营造出了圈内平等、和谐的学术氛围。如, 博主“中学海淀龚朝辉” (北京-龚朝辉) 在评论博文时真可谓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评论不但有理有据, 而且还经常以博文的形式回应博主, 使问题探讨向纵深发展。

另一方面是思想的积累。从博文的回复来看, 众多读者对文章的评论, 看似是一种零散的、杂乱的观点, 但这些观点不仅是对原文的回复, 还体现了读者之间的互动交流, 这很容易把问题研究引向深度发展。有时可能只是几条简单的回复, 但是, 却代表着几十个人、几百人甚至更多教师的观点。此外, 大家可以经常在“学体博客圈”中看到“读××有感”、“×× (第二稿) ”、“×× (第三稿) ”这样的博文是众多读者对博文评论后, 经博主反复梳理、仔细琢磨而成, 这就是思想积累的过程。

3. 教师合作研究

第一, 合作研究形式。“学体博客圈”的合作研究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由杂志社倡议的通讯员和西部教师结对活动, 目前已经结成29个对子, 这些教师正在按照既定计划开展教研活动;二是教师自发性的短期合作研究, 指几个教师为了研究某个问题或某类问题而聚在一起的小团体。

第二, 合作行为。合作行为是教育教学研究的践行。如, “阳光体育”对在博客中发表“从作者的视角反思已刊文章的价值”博文后, “渚清沙白” (山东-王振强) 也发表了“处理已刊文章与原投文章的方式”, 主要把对原文修改的思维方式、修改过程与大家一起分享, 内容包括文章题目、标题、内容架构、用词等方面, 并且在原文中批注出来。最后, 把“批注‘从作者的视角反思已刊文章的价值’之后的文章” (完整版) 发表, 顷刻间文章被教师们反复转载传阅, 正如“辽阳一高体育”在评论中说:“好文章, 有心人, 值得一看, 耐得住时间检验。”这种合作是自发性的, 但是, 足以诠释合作研究的价值。

4. 知识共享与成果传播

“学体博客群”蕴含知识量大, 形式多样, 而且大部分内容来自一线, 有较强的借鉴性。“学体博客圈”的知识库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博文, 截至5月7日, 博文总数达到28255篇, 精华博文为1869篇, 主要内容包括教学设计、体育游戏、课题研究、教研论文、案例反思、教育随笔、个人情感、奇文转载、教育政策……二是论坛, 教师把一些教学疑难问题、当前的研究热点在论坛中展开深度研讨;三是视频, 目前圈内视频有547个, 内容包括全国体育公开课、理论讲座、课堂教学、课外体育训练、课间操等;四是图片, 在圈子中, 学习者可以直接浏览或下载知识信息, 还可以发表自己的评论。此外, 热心的博友还把一些名师博客、学术论坛、学术圈子、教育新闻媒体等链接起来, 形成了巨大的信息网络。媒体的链接可以最大限度地简化知识信息传递的环节, 教师可以直接从知识传递者那里获得需要的信息和知识, 还可以对此进行讨论、加工和整合, 实现知识的自我消化和意义建构。

在知识共享的同时, 体育成果也在传播。在“学体博客圈”内教师的体育科研成果得到了广泛推广, 如课题研究、科研论文、经验点滴等, 在传播的过程中通过“共享-实践-提升-反馈”等环节使知识不断优化, 不少年轻教师脱颖而出, 成为了圈内的资深会员、杂志社的通讯员以及学校乃至县市的骨干教师, 因此, 我们更加坚信, “学体博客圈”是孕育教师的摇篮, 能力彰显的舞台。

5. 人文价值彰显

(1) 情感表达。体育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 都有着丰富的情感, 教育博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体育教师情感上的需求, 成为体育教师赖以寄托的精神家园。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由于学校体育工作的艰辛, 几乎所有体育教师都有着情感上的双重需要:宣泄与认同。[9]如“竹子” (浙江-祝芳) 发表的博文“坚持?!坚强?!——写给自己和同为女体育教师的你”中描述了女性体育教师的种种无奈, 但是, 她们依然坚持的伟大情怀。博文虽然只有不到200字, 但是博友回复就有36条, 表达了博友对女性体育教师的价值认同。类似这样的博文在圈里实在数不胜数, 有宣泄就有倾听, 有表达就有认同, 有期待也有鼓励, 这里就是精神乐园。

(2) 爱的践行。通过圈子的交流互动, 成员之间逐渐建立起亲密而信任的关系, 对圈子的情感认同不断增强。作为“脱域”的共同体, 圈子体现着成员的身份认同和情感认同。[5]

正因为教师们互相认同, 期待建立一种比较稳固的情感关系, 当一方有困难时, 他们会想方设法去帮助, 通过实际行动去表达, 这就是爱的践行。如在杂志社倡议下, 通讯员和西部教师结对开展教研活动, 这不仅是教师们合作研究的形式, 更加体现了教师们践行着爱。在圈子里只要有求助信息, 就会有很多教师主动伸出援助之手, 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帮助别人, 教师们用自己的行动解读了什么是“爱”。

(3) 爱心传递。在圈子中, 教师们的行动去解读爱是不够的, 爱需要接力, 爱需要传递, 爱需要唤醒。通过爱的感召, 让更多的人关注体育, 了解体育, 热爱体育。如为了纪念汶川大地震一周年, 圈子管理员刘军老师发起了“用爱传递, 让心永聚”征集游戏活动, 得到了杂志社的鼎力支持, 并出资印刷游戏集, 期间不少教师主动参与游戏集编写活动中, 更多的教师与灾区的教师手拉手、心连心, 为灾区献上了自己的爱心。

博主:陈年普洱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 m.cn/s/blog_4d8ece520100t7ni.html

参考文献

[1]黄李凤, 温雪.网络文化适应研究述评[J].开放教育研究, 2008, (14) 4:54-58.

[2]CNNIC.2007年中国互联网博客市场调查研究报告[OL].2007-12-27 (http://www.cnnic.cn/research/bgxz/sqbg/200906/t20090617_18429.html)

[3]新华博客推出博客圈子今日试运行[E B/O L]. (2007-03-30) [2010-05-10].h t t p://news.xinhuanet.com/forum/2007-03/30/content_5916325.htm.

[4]聂晶磊, 王秋艳.博客文化传播中的大编辑理念[J].中国出版, 2010, 2 (下) :54-56.

[5][6][10]林兰芬, 李伟梁.博客圈:成人继续教育的网络新平台构建[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23 (2) :32-37.

[7]李明.博客文化价值观分析[J].新闻界, 2006 (4) :97.

[8]张萍.论博客文化与知识共享[J].现代教育技术, 2007, 17 (11) :22-25.

中国癌症发展解读 篇6

逆势而上化解危机

面对2008年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的严重冲击,无疑,中国托盘行业也难以独善其身,不少企业的生产与销售都受到影响。但是,在危机中,仍有一些企业看好托盘行业前景,把握市场机遇,获得了快速发展。

上海力卡塑料托盘制造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胡文龙总经理向与会者介绍了本企业如何正确解读国家4万亿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坚定“逆势而上”的策略,在危机中抓住商机赢得快速发展。他说:“2009年3月10日国务院颁布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托盘产业纳入物流业九大重点工程之一。受此鼓舞,我们从2009年四、五月份开始毫不犹豫地全面恢复托盘生产,到九月份已经将前几个月预先生产出的产品销售一空,年底前仍需开足马力生产才能满足订单需求,预计全年公司将创记录地实现年产托盘120万片以上的佳绩,化解了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而且对未来发展我们充满信心。”

其实,像力卡这样的托盘企业在上海金山、在全国还有不少。同力卡一样首次作为2009托盘国际会议赞助商的金华市捷特包装有限公司、浙江荣信模具塑料有限公司,以及上海庆豪、南京汉青竹业等国内知名托盘生产企业,都以其不断增强的实力印证了中国托盘企业的崛起。

不仅中国托盘企业已逐渐在全球托盘行业占有重要一席地位,中国托盘市场的巨大潜力也吸引了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近年来,包括欧洲、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托盘巨头不断加大对中国市场的开拓力度。出席此次会议的亚洲托盘系统联盟轮值主席、韩国托盘协会会长徐炳伦先生,欧洲托盘协会最高执行官哈里·雅各比先生,日本托盘协会会长冈田和夫先生等国际托盘行业组织的高层决策者,都纷纷表示将继续关注与支持中国托盘行业发展和托盘联运体系建设。

环保再生成为热点

随着哥本哈根会议即将召开,环保与节能减排成为全社会热议的话题。托盘循环利用、原材料再生、可持续发展也因此成为本届大会的另一重点内容。大会主办方特别邀请了包装行业专家解读了国家七部委联手研究制定的《机电产品包装节材代木工作方案》。该方案明确提出了应加强机电产品包装的回收利用,逐步建立节材代木机电产品包装物共用系统。许多托盘企业由此方案的颁布看出新的商机。

国宝集团物流及工业产品事业部总经理王祖锦博士在演讲中提出了托盘与包装循环利用的解决方案。即,零部件在专门定做的托盘上转运,免去了三到四次重复包装的浪费,可循环利用的单元化包装使托盘升级到了工业品直接单元化包装,在整个供应链系统中节约了包装,减少了托盘用量,节省了成本。这个市场方兴未艾,大有可为。

近年来,众多企业在托盘“新材料”开发与推广、生产替代木质材料托盘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大量实践,其中尤以生物材料、速生吴清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托盘专业委员会主任竹纤维材料的研发占绝大多数。有的企业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纤维制作复合材料托盘,部分企业已经形成批量生产,并在实际应用中不断改进,但是目前这种新型托盘在耐冲击、耐久性方面尚待改进,需要继续进行深层次开发和探索。

而汉青竹业公司“以竹代木”托盘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引起了与会者的关注。“以竹代木”托盘的生产可以很好地利用我国竹材生长量巨大、范围广、繁殖速度快的特点,为国家节约很多成材的树木,对促进环保、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汉青公司制作托盘采用的速生毛竹通常是两、三年的幼竹材,这样细小的竹子目前被视为废材,一般作燃料使用。该企业在竹纤维板材加工工艺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已成功解决竹板材联片、粘合、钉制等难题,研发出全塑喷保护面“以竹代木”的竹托盘产品,确立了自己在竹托盘新材料、新产品领域的领先地位。

与会人员一致认为,中国托盘行业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后,要立足长远,认清形势、把握方向、与时俱进,加大力度研制代木托盘,以适应全世界对环保的要求。只有充分做好可持续发展这篇文章,才能保证整个托盘行业的持续发展,才能有企业的更健康生存。

技术创新引领方向

可喜的是,参加本次大会的托盘企业对技术创新、科研投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特别是总结出同一产业链上的企业必须联手进行超前的、开拓性的研发,这不但适应本企业和行业发展的需要,而且可以把预研的产品变为应对市场危机的利器。

其中,浙江荣信模具塑料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兆西的发言引起很大的反响。据他介绍,几年前,浙江荣信公司就联合了两、三家上游托盘企业,共同投资,超前研发,瞄准有较高科技含量的整体气体辅助发泡塑料托盘产品,为今后发展做技术储备。2008年金融危机来临时,他们开始启动新品生产,结果为几家企业赢得了市场。他们现在又瞄准新的市场需求,开始研发利用各种废旧塑料再生的注射模具和生产工艺,准备在未来的环保科技竞争中再打一次胜仗。

胡兆西先生说,国外托盘生产大量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值得关注。例如,国外塑料托盘制造企业采用发泡技术、空气辅助装置,使托盘生产材料消耗低、重量轻、强度高、整体性能好;使用塑料托盘专用材料,在原料配方上不断进行改进;并积极推广在塑料托盘上广泛使用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等。与之相比,国内大多数托盘企业还基本停留在初、中级发展阶段,分散经营各干各的,导致了技术含量普遍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这种局面应当引起企业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托盘共用系统呼之欲出

在托盘国际大会上,另一个重要议题是托盘标准化和托盘共用系统建设问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托盘专业委员会主任吴清一教授强调了托盘企业团结的必要性和托盘共用循环租赁系统建设的攸关性,号召所有托盘相关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同心同德携手共筑托盘共用体系,共创托盘联运的国内市场、亚洲市场、世界市场。

中国癌症发展解读 篇7

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疾病。我国地域广大,自然地理环境和居民生活习惯各有特点,各地区癌症分布情况存在差异,因此,需要针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20世纪70年代,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首次绘制并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恶性肿瘤地图集》。30多年间,由于人口老龄化、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断变化,我国癌症负担不断加剧,癌症发病、死亡的地区分布也随之变化,癌症高发区的分布却仍沿用20世纪70年代的结果,为防治策略制定增加了难度。因此,有必要根据目前掌握的调查资料和监测数据,利用科技信息技术重新绘制癌症地图,分析癌症的空间分布特征,重新设定高发地区和重点防治区域,为病因学研究提供可靠信息,以提高癌症研究和防控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中国癌症地图集》编制”项目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实施,分为“中国癌症基础数据资源建设研究”、“中国癌症地图模型的建立”和“多源数据建模在估计不同维度癌症发病和死亡率中的应用”三个课题。项目将通过整理分析全国肿瘤登记数据、三次全国死因调查数据和各相关年份的人口学资料,绘制、出版以县(区)为单位的新版《中国癌症地图集》,建立区域性癌症流行情况大型元数据库和共享数据库,从而明确我国主要癌症的地理分布情况,为多学科科研、癌症的早诊早治和政府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和参考信息,为我国制定中长期慢病防治规划提供重要资料,同时,通过为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提供我国的癌症信息成果,提高我国在这个领域的影响力。

中国癌症发展解读 篇8

随着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 癌症已经成为中国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和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由于中国的人口庞大 (1 3.7亿) , 之前的全国癌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估计往往局限在源自上世纪9 0年代的小样本数据, 或是某一年的数据。

目前通过“中国国家中心癌症注册处”已经可以查到来自基于人群登记处的高质量的数据。作者的数据来源于2 0 0 9-2 0 1 1年间的7 2个地方的、基于人群的癌症登记处的数据, 代表了6.5%的人群。这些数据被用来估计2 0 1 5年癌症新发病例和死亡人数。其中2 2个登记处的数据被用于趋势分析 (2000-201 1) 。

结果显示, 中国2 0 1 5年有4 292 000例癌症新发病例, 2 814 000例癌症死亡, 肺癌成为最常见癌症, 也是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胃癌、食管癌和肝癌也是常见癌症, 在癌症死亡原因中排在前列。

农村地区人群的总癌症的年龄校正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高于城市地区人群, 两者发生率比例分别为2 1 3.6每100 0 0 0人vs 1 9 1.5每100 0 0 0人;死亡率比例分别为1 4 9.0每100 0 0 0人vs 10 9.5每100 000人。

在2000-2011年间, 男性总癌症发生率保持稳定, 为每年0.2% (P=0.1) , 而女性的总癌症发生率显著增加, 为每年12.2% (PC0.05) 。自2006年后, 男性和女性的癌症死亡率显著降低 (分别为每年21.4%, 每年21.1%;P〈0.05) 。

中国癌症发展解读 篇9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步入动荡不安的近代社会,自此中国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在这复杂的时代背景下,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构成了中国近代文化的主旋律,并影响着中国近代的建筑和城市发展,使其呈现出独特的特征。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长沙,其城市和建筑在近代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也逐步发生变化,但由于其深处内陆,这种变化又有不同于沿海城市的特殊性。因此,对近代长沙城市格局的解读,可作为内陆城市格局变化研究的借鉴和参考。

基督教作为西方文化的载体,自唐代起曾有四次大规模的在华传播,但直到明末清初的第三次传播时期,即1583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建立教堂,才成为近代天主教在中国内地传教的正式开端。但后因“中国礼仪”之争,1723年开始长达百年的禁教[1]。鸦片战争后,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为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带来契机,自此基督教迎来第四次在华传播的高潮。基督教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从沿海深入到内陆,伴随着中西政治、经济上的冲突,其传播广度及深度都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直接影响近代中国城市和建筑的发展演变。一个城市其格局的演变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但基督教的传入无疑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二、长沙城的发展沿革

长沙地区在距今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形成居民聚落,此后不断聚集形成城市。

据史料考证,长沙城发展到战国时期,已初具规模。当时古长沙城的范围东起蔡锷路与黄兴路之间(东牌楼附近),西到太平街,北到五一大道,南到解放西路附近,这一范围东西长约700余米,南北宽约600米。

西汉时期,长沙王在楚城的基础上筑临湘古城。具体位置:东起东牌楼、南阳街,西临太平街、西长街,南达解放西路,北止中山西路、又一村一带,也就是今五一广场及周围地区(如图1)。

发展到唐代,城池一再被毁重建,每重建一次,城池就有不同的发展和变革。至宋代,西濒湘江的长沙城已南扩至南门口,北至湘春门,东至浏阳门。

清代初期,长沙城区“南门到北门,七里容三分”[2],这形象地概况了城区的基本框架。明清时期的长沙城,其基本框架和格局已定,城区范围也没有再扩大,即东起今建湘路,南至今城南路西湖路,西抵今沿江大道,北以今湘春路为界,市区面积4.5平方公里[3]。(如图2)

长沙城内街巷走向、建筑布局及街道名称等,也在明清两代定型。坡子街一带处于城市的核心地段和市区繁荣之地,成为近代长沙城的商业中心区。

长沙作为内陆城市的代表,开埠前,其城市格局已经基本定型。此时,基督教及基督教建筑没有大规模的传入长沙城,受城墙的限制,市民活动基本集中在城墙内,长沙仍旧是一个传统的内陆城市。

与此同时,沿海地区的城市,以上海为例,其城市格局也在明末清初基本定型(如图3)。开埠前的上海县城商业发达,并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和港口,但仍旧只是一个传统社会的商业城镇,城市功能非常有限,城市中心也仅仅局限于县城内(今南市老城厢),开埠初期的上海还只是一个城墙高耸,城内河道交织的中国传统城镇,而城外是一片荒野农田风貌[4]。而近代上海城市的真正发展,市区的形成和发展是从1843年开埠开始的。

三、近代长沙基督教建筑的发展

湖南在1900年前被西方传教士称为“铁门”,是外国传教士在中国最后进入的一个省份[5]。在长沙的基督教传播历史上,清康熙年间曾有葡萄牙传教士陆若瑟来长沙传教,并于1699年在此修建临时教堂,是为长沙有天主教之始。后经历清廷的百年禁教,以及长沙民众抵制洋教情绪高涨,外籍传教士终未能进入长沙。直到1898年宣道会的传教士亚历山大(Mr.B.H.Alexander)来到长沙,经过几年不懈努力,为外国传教士在长沙传教打下基础。

1902年,意大利籍人士翁德明利用1900年的“衡州教案”赔款在长沙北门外吊桥一带(今长春巷)购置地产修建教堂(如图4),是为长沙有正式教堂之始。与此同时,传教士杨格非、葛荫华也在长沙西长街学院街等地建筑临时教堂,开展传教工作。

1904年6月,长沙被辟为商埠。《长沙通商口岸租界章程》正式签订,其中规定“长沙通商租界,定于省城北门外,所有应需地段,南以城为界,东以定修之铁路至新码头为界,北以浏阳河、西以湘江为界”。后又附加条件,城西沿江一带和城北门外均被辟为租界区,另划定水陆洲为洋人居留地。

1905年,孟良佐在北正街设计兴建长沙基督教圣公会礼拜堂,于1915年落成;1906年,英国牧师购西长街黄五林房屋成立循道会长沙联区,设总堂;北门外湘春街始建长沙基督教永恒堂;同年,安息日会传教士赖以德来长沙传教,先后租浏正街、定王台民房做临时教堂,1910年在水陆洲成立湖南办事处,1911年购置府正街(今南阳街)房屋设安息日会福音堂。

1907年,内地会的德国传教士何伦卫、顾蒙恩在社坛街买地修建福音堂,并于1910年,学院街的福音堂并入社坛街的福音堂,学院街的房屋作为医院;1924年,原基督教复临安息日会传道人李晓峰等购潮宗街某址(今潮宗街19号)建立真耶稣教会堂,于1925年建成。

基督教文化进入长沙,带来了基督教建筑,不仅包括教堂,还有一些教会学校及医院也相继建立。如1901年葛荫华在长沙创办诊所,奠定了以后德生医院的基础;1902年挪威信义会戈本普、倪尔生到达长沙传教并创办诊所,为长沙信义医院打下基础。1908年,循道会在长沙创立华中协和神学院。同年,内地会牧师顾蒙恩在长沙创办长沙瞽女院,本贵信义会在长沙设立女子盲童学校。另如在西长街所建的循道中学,1917年在韭菜园建立的湖南圣经学校(如图5),1924年在开福区左局街三一小学以及雅礼与湘雅建筑群的设计与落成等。

综上,长沙开埠前后,教会建筑始传入长沙,在此期间建立的重要教堂及教会学校、医院分布如下:

从图6可以看出,基督教建筑的分布遵循一定的规则,并呈现出方位上的特征。开埠前后,即教会建筑发展初期,教堂选址基本在城内闹市区或者城门外附近。如北正街的圣公会礼拜堂、西长街循道会教堂、南阳街的安息日会教堂都处于闹市区;而长沙天主堂和内地会教堂则处于城门外附近。另一方面,教堂的建立直接促进教会医院及学校的发展。如天主堂医院(今长沙市二医院),循道会医院,圣公会礼拜堂附属的三一小学等都是在教堂建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外,教会学校及医院的择址则是相比教堂离城区较为偏远的地方,如湖南圣经学院、雅礼和湘雅建筑群,也正因为如此,教堂及教会建筑的相继出现,使城市的重心逐渐出现偏移,城市范围逐步外延,城市格局不断发生变化。

四、基督教建筑对长沙城市格局的影响

基督教传入长沙前,长沙的市民活动主要集中在城区内。开埠后,湖南地方当局以城墙、湘江为屏障,试图将外国人的活动范围阻挡在城墙之外。但是随着基督教建筑传入长沙,市民活动范围不端扩大,长沙的城市格局还是发生了变化。(如图7)

从图7中可以看出,长沙城格局的演变特征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

1、城区向北门外扩展(如图8)

1902年,意大利天主教方济各教会传教士翁德明在为长沙第一座近代天主教堂选址时肯定考虑到了教堂对于这座内陆城市的示范意义。当人们出长沙的古老城门北门(湘春门)时,首先看到的必定是这座利用庚子赔款兴建的教堂,教堂正对北门仅数米之遥。“为了让教堂的正面正对北门,教会甚至不惜让祭坛朝向北面,导致该座教堂的南立面成为传统意义上的西立面”[6]。此后的1906年,长沙基督教会即永恒堂在外湘春街动工并建成,另外圣母无染原罪主教座堂也建在此处,成为城北教堂的密集处。

1914年,“湖南育群学会”与雅礼会共同创办医院及学校,即雅礼大学及湘雅医院、医学院。双方共同征购土地70余亩,新建校舍于北门外麻园岭。这一设计规划在今湘雅路附近形成一个重要的医学中心,和天主堂医院(今长沙市二医院)、福湘女中(今长沙市十中)一并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也使得城区的重心向城区北部有所偏移。

雅礼大学的规划设计构想没能完全实现,建成的建筑有雅礼大学礼堂、科学馆、体育馆、食堂、学生宿舍及教职员住宅。后因时局动荡导致建设过程终止,最终,原来的雅礼大学成为雅礼中学。雅礼中学成为省级重点中学,美国耶鲁同学会联谊学校等,不仅对湖南的教育起到促进作用,也使长沙城区的范围紧接湘春路、长沙天主教堂向北逐步外延。

2、市区向城南和城东延伸(如图9)

1900年前,长沙城区的南端以西湖路和城南路为界,阻隔外来活动的进入,但随后这种严格的范围就被打破,这以1902年内地会在学院街建立的福音堂为标志,传教活动开始在城区周边活动。五年后,德籍传教士何伦卫、顾蒙恩在社坛街购地,建内地会教堂及住宅3栋,紧邻城区南端城南路。此后,教会学校也开始在城南一带发展。

另如安息日会的浏正街、定王台临时教堂、湖南圣经学校的创办则明显体现了城区向东延伸的倾向。1917年美国内地会传教士葛荫华在城东韭菜园租得几栋民房创办学校,即湖南圣经学校,后陆续扩建,且颇具规模,此处后来成为省人民政府第三办公楼。它在一定程度上使市民有向东活动的可能。

3、水陆洲的租界,长沙城向河西延伸(如图10)

《长沙通商口岸租界章程》正式签订后,划定水陆洲为洋人居留地,水陆洲外人居留地与城市因有一水之隔而遥遥相望。它是外来文化的集中地,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水陆洲成为与中国南方传统内陆城市并列的异质的示范区域。

1904年长沙开辟为对外商埠,西门外沿城一带成为了事实上的商埠区,后来商业区范围向整个西城区延伸,形成规模庞大的西城洋行贸易区。此后,由外国殖民主义者兴建的领事馆、洋行、商店、仓库、教堂、俱乐部和独院式住宅等西式建筑和新型建筑遍布长沙的水陆洲、西城区和城北一带。如安息日会湖南办事处,神职人员寓所等。这些教会建筑的建立促进水陆洲的发展,也逐步影响当代长沙的城市格局演变,使城市活动向水陆洲延伸,并横跨水陆洲影响湘江西侧的发展。

五、结语

近代长沙处于一个动荡变化的时代背景,文化的排他性及政治上的条款制约外来基督教建筑的传入及分布,而基督教建筑的分布又直接影响近代长沙的城市格局演变。(如图11)

首先,伴随着教会建筑在城墙外的建立,城区道路系统向城外延伸,逐步形成现代长沙的路网结构;同时使长沙的城区范围不断扩大,打破老城墙的隔离,市民的活动逐渐从墙内走到墙外。

其次,明清时期的城池范围是近代长沙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现在重要的经济区域。基督教建筑的发展使城区的活动区域不断外延,潜移默化的促成城市重心的偏移和外延,为城市的发展扩大并形成新的市民中心带来可能性,诱发城市结构的转变。

再次,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近代长沙城区向水陆洲及城西方向扩展,山水洲城的基本格局已初步显现,同时也是所倡导的西文东市等规划理念的开端。基督教堂的传入,同时带来了教会建筑,如长沙天主堂的教会医院、圣公会礼拜堂附近的三一小学、福相女中、雅礼和湘雅建筑群等,这些教会医院和学校,在带来宗教文化的同时,由于市民文化活动的参与而逐步走向世俗化,使其更加贴近市民生活,不断融入到社会生活中。这也促使本土学校和医院的建立,有力促进近代长沙的教育和医疗事业。

作为一个内陆城市的代表,长沙在受到基督教建筑的影响中存在区别于沿海城市的特征。上海受外来文化影响较早,也较早的有基督教建筑的传入。与上海相比,长沙没有殖民地和严格意义上的租界,没有大量外资和侨资的引进,城市风貌和建筑形式受西方影响较少,近代长沙城市格局的演变所受因素较上海单一,呈一种较自然的发展状态。

城市格局的变化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着重提炼基督教文化因素的影响,来探讨长沙城市格局的演变过程,并从中得到城市规划的一点启示。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城市建设千篇一律,千城一面的现象日趋严重,强调城市特色回归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去追根溯源,寻找影响城市发展变化的最基本因素和原动力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而近代作为城市格局变化最重要的时期,对其进行研究,挖掘这个时代城市的演变特色和影响因素亦对我们有重要的启发,而类似思路也对其它城市的规划建设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湖南省志编纂委员会.湖南省志建设志城乡建设,第十二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156-170.

[3]长沙市志编纂委员会.长沙市志城乡规划,第五卷,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6,157-159.

[4]张仲礼.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杜.

上一篇:销售人员薪酬体系设计下一篇:艺术类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