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居的优秀作文:各色民居(共10篇)
关于民居的优秀作文:各色民居 篇1
在中国里有很多的特色民居,这里形状各异,姿态优美,又有朴素风格的房子,很是让人着迷。所以,我今天就要写杭州民居。
来到杭州,从远处看就像黑白砖瓦砌成的小镇,但走进去你就会被它那独有的风格所吸引,因为你还没想到在这繁华的城市里还有一个拥有朴素风格的小镇。进去了之后你才会发现这也很“繁华”。一条小路连通着一条又一条的小路,路旁边就是那些黑板砖瓦的房子了,走进去一看,里面有床、电视机、桌椅等,而且连房间也是连通的。出了后门,你不禁会为景色所吸引,后面有一条河,直通民居,旁边还有几株垂柳,人来人往的小路上传播着和睦的信息。
当你越往深处走,你会发现小卖铺会越来越多,大多居民已转为市场。到中心的时候,小摊已摆成一条街,同时也越来越热闹,你不禁为超市里的“小镇”吓到。
在这个小镇里,里面的房屋设计还是很有特色的,听我们导游说:这里的房屋不仅冬暖夏凉,且可以反射太阳光和紫外线,又渗透着中国强烈的传统文化,所以这个杭州民居是很有意义的。
当然,我国不仅只有杭州建筑有特色,还有奇异的吊脚楼,听说这些房子是为防空而建造的。房子不仅长年累月地泡在水下,而且又建到了十米以上的高度。地形多山、减少占地、干燥通风,这就是它的特点,且对健康有好处。
之后,就是大家熟知的蒙古包了,因为它便于移动,建造简单、采光、便宜的原因胜任了草原,成为了另一代特色民居。
我国民居变得越来越有特色,以方便、实惠的方法胜任全球。
公众号:安庆东方作文
关于民居的优秀作文:各色民居 篇2
一、喀什传统民居陈设艺术的现状
喀什传统民居陈设主要包括家具性陈设、装饰性陈设和其他的陈设。陈设品的发展大多停留在传统工艺当中, 传统民居当中陈设品的制作工艺多以手工方式来完成, 制作工艺较为原始, 陈设品的造型设计传统陈旧, 装饰手法单一, 陈设品的使用功能上也较为原始。随着时代的发展, 思想的更新, 人们的审美也发生着很大的变化, 现代化的陈设理念也渐融入到喀什民居家庭当中去。经济全球一体化, 各种信息交流更加便捷, 思想文化传播更加的便利和活跃。现代化、国际化设计语言席卷全国, 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之下, 思想得到了解放的同时许多传统的民族文化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随着科技的发展, 新材料和新工艺不断的涌现, 传统民居陈设艺术既面对着发展的机遇, 又面临着传承的挑战。
二、喀什传统民居陈设艺术与现当代环境艺术设计
喀什传统民居陈设艺术有其适应环境的必然要求, 它是环境艺术长期发展的结果。喀什传统民居陈设艺术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是民族、民俗以及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如喀什刺绣、织物中的地毯、挂毯、花毡以及传统木器当中的花木箱子、炕桌等。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其生活习惯是不可分离的, 有其环境的适应性。在当今地域性环境艺术设计当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居室文化环境氛围的营造更加的注重起来, 越来越多的考虑到运用传统的文化元素, 如在室内陈设中, 将传统的陈设品或民居装饰元素的功能, 外观或装饰部位以及材质加以转变, 形成新民族化、地域化的案例逐渐增多。在当代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之下, 要想使得民族文化得以保留必须结合当代的环境和设计思想, 使民居陈设艺术赋予时代性, 孤立的发展或保持原始的民族性的艺术是没有生命力的。但在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完全摒弃民族性, 脱离民族性的设计是没有灵魂的。陈设艺术的发展必须兼顾环境的适应性和时代性, 两者缺一不可。
三、喀什传统民居陈设艺术保护与发展策略
如同经济和文化一样, 陈设艺术同样要发展。基于以上所论述的喀什民居陈设艺术存在的现状和问题, 本人就其在现当代环境中的发展做出如下思考:
(1) 深入喀什传统民居陈设艺术的理论专业研究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研究, 这样的发展才有根据。只有对其文化艺术根源有了充分的了解以后, 进行发展才能抓住主要矛盾, 抓住中心和根本。正如同设计一样, 没有文化底蕴的设计将是肤浅的、没有灵魂的设计。喀什传统民居陈设艺术的发展, 必然要有大量的文化研究和理论支撑, 这样的发展才能事半功倍。
(2) 培养专业的设计人才
古希腊哲学家郝拉克利特曾说:“一切皆流, 万物常新”。每一个时代的人都能够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以技术或艺术的形式将其以这样或那样的物质为载体表现出来, 使得其后代能透过他们的技术与艺术, 追述他们时代的审美创造。培养专业的人才对于民俗、民族文化的梳理是一个便捷、高效的途径。喀什传统民居的陈设大多停留在居民和工匠的自主设计阶段, 根据传统的审美观来进行创作, 而且大多都是将传统进行复制, 时代设计感较弱。喀什传统民居陈设的装饰大多为传统的手工艺人进行制作打造, 现代的设计不再是简简单单满足基本的使用功能, 更体现出了一种情感上的人文关怀。因此, 喀什传统民居陈设艺术的设计, 迫切需要专门的设计人才进行设计和规划, 原样照抄西方的设计或是顽固保留自己传统的设计都是不可行的, 必须将现代人的时代审美观与自身传统文化相结合。
(3) 喀什传统民居陈设品的再设计
喀什传统民居陈设品大多停留在传统的初级阶段, 与现代设计的交融相对较少。在传统的陈设当中陈设品的设计也大多是传统的手工作坊来进行完成, 只有少量的陈设品如地毯、挂毯等进行设计, 但其设计的纹饰也大多较为传统缺乏时代感。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生活的意趣。在民居的陈设中也加入了很多现代的元素, 但现代的陈设大多与西方的文化比较相似, 并且与内地的陈设品相类似, 并没有对喀什的民居陈设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在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之下对传统民居陈设进行再设计成为必然趋势。基于这种背景本人对其再设计提出以下观点:
(1) 提炼民族文化元素将其融入到现代陈设设计当中
在进行民居陈设设计的时候应当正确把握喀什民居的内涵和价值取向。提炼出喀什传统的地域文化符号, 结合当今社会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材料创造出符合现代审美和时代要求的民居陈设品, 从更高层次来满足喀什人们的生活需求。在进行民居陈设品设计当中, 少一些纯粹装饰性的“模仿”, 民居陈设品的形式应当遵循当地的民族习俗和文化, 尊重民族文化的本源。
(2) 根据传统陈设品的形制进行再设计
喀什传统民居陈设艺术经过几千年文化的滋养和沉淀, 有着多种多样的文化装饰元素, 如陈设品种的纹样繁多包括植物纹样、几何文饰、文字纹样等, 我们在进行创新设计的时候不能抛弃他们原有的文化传统, 可将其文饰进行重新的组合或将其装饰部位做以重新的调整。在形制上可以将其进行重构, 将传统的制作工艺和制作方法保留, 对其形制进行创新设计使其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 更加具有艺术设计感, 使其充分符合现代人的视觉审美和功能需求。
(3) 将新技术、新材料融入到传统陈设品的设计当中去
喀什维吾尔族传统民居陈设品, 其制作的材料大多是在就地取材, 就当时的发展状况来说, 制作材料和技术都相对有局限性。随着科技的发展, 新材料不断的涌现出来, 它有着传统材料不可比拟的优势, 利用地域性民俗审美观念, 融入现代科学技术进行设计, 使得传统民居陈设更加时代化、国际化, 为广大人们所接受。这便是地域性特色陈设文化再创新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只有这样, 才能创造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的现代地域陈设艺术。
(4) 将喀什传统陈设品产业化发展并予以推广
陈设艺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同时对于特定环境氛围的营造有重要的作用。要想将喀什传统民居陈设艺术更好的推广和进行专业化的生产, 将其产业化发展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同时, 我们还要通过多种途径推广, 喀什传统民居陈设文化, 通过对陈设艺术文化的应用才能更好的让人们了解喀什的传统民居陈设的文化, 更加直观的了解喀什民族文化。
总之, 喀什作为丝路文化城市的典型代表, 是新疆地区与国内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通过对喀什维吾尔族传统民居陈设艺术的研究, 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提炼其地域性文化设计元素并将其与现代陈设设计观念和手法相结合, 创造出新的地域性民族陈设艺术, 可以有效提升喀什的文化品牌形象, 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这不仅是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更是对中国特色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也为改善和创新新型现代民居建设, 提供了广泛的推广性依据。
参考文献
[1]陆琦·中国传统民居的装饰艺术与借鉴·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第三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5.
[2]陆元鼎, 陆琦·中国民居装饰装修艺术·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关于民居的优秀作文:各色民居 篇3
关键词:传统民居;新乡土民居;设计
我国传统民居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与文化的沉淀,尤其在空间的营造都蕴含着当地传统文化,散发着浓郁的泥土芳香,是一种土生土长的乡土文化与精湛技艺相融合的建筑结晶。新疆吐鲁番维吾尔族传统民居更具代表之一,古朴的建筑造型,自然美观的院落及独特多样的住宅空间,精巧而细致的细部处理,浓郁热烈的色彩,无不闪耀出民间能工巧匠们的智慧和情趣。乡土建筑是极富创造性和人情味的建筑,这些传统民居处理手法可为新乡土民居设计提供多种可变的建筑空间设计依据。
1新乡土民居的现状与问题点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大跨步式的前进,新农村住宅建设也在逐步展开。地方政府积极规划新农村建设,当地居民对改善自己的居住状况也有着强烈的愿望。但是许多地方政府忽视发展区域特性、民族特性、地方特性,隔断了当地历史文化的连续性、整体性;且当地居民缺乏正确的引导,他们无不深爱新异,以原有老式建筑为陈腐,导致传统乡土民居大量消失,而且新乡土民居的建设被城市现代建筑的表现形式所影响,使得新乡土民居出现了千篇一律、严肃呆板的格局,限制了各种空间组合的可能性。在这种缺乏历史文化背景下规划出的新村落也是单一的、缺乏趣味性的,是失去了当地人文特色和个性的。
为了解决新乡土民居存在的问题,首先,了解当地历史文化,挖掘其哲学内涵;其次,从当地环境特征入手,考察建筑周围的自然景观及人群行为特征,注重人与自然种种关系的整体把握,因地制宜的设计新乡土民居;最后,从当地传统民居特色入手,重视居民对民居建筑的要求,传承当地传统民居文化特色,设计更多不仅符合当地百姓生活而且低碳环保的新乡土民居样式。其次,与环境相容,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利用价格低廉的优势,帮助居民在新乡土民居建设中不但“降低造价、提高居住品质”,而且节约资源,具有“低碳环保”的特性。当下,新乡土民居只有参与地方与全球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才能焕发持续的生命力,才能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上重新审视自己,促进地域性更好的发展。
2在新乡土民居设计中传统民居空间构成的适用性
新疆吐鲁番维吾尔族传统民居有着独特的建筑语言及构成形式,其建筑空间灵活多变,建筑形态错落有致,虚实空间相互穿插。计成在《园冶》中说:“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这形象地表述了建筑空间和无限的大自然息息相通,把建筑空间和大自然沟通汇合,融为一体,是中国传统空间观的精髓,同时这在维吾尔民居中也得以充分的展现出[1]。
2.1传统民居中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特色环境论
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是传统民居设计的总体思想。因此,我国乡村基本都是按照这一思路进行村落的整体布局,并且满足人们长期的基本生活环境的需求。在进行新乡土民居设计的时候要充分的利用地形、环境等,使天、地、人三者的完美结合。
新疆吐鲁番维吾尔民居空间一般依照当地气候、地形、及周围环境组合为院落式住宅;在布局上,庭院和平房、楼房相互穿插,形成了有趣的虚实空间,维吾尔族传统民居形体错落,灵活多变,常用土坯花墙、拱门、廊等划分空间。
新疆吐鲁番夏季炎热干燥,维吾尔族喜欢庭院生活,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葡萄架、廊、高棚架、夏凉炕,这些形成了当地传统民居中重要的“灰空间”,它巧妙的连接了室内外空间。人在廊下或在室内,感到住宅空间的延续,而站在院内,又会感到与实体空间融为一体,这样的庭院空间就形成一种微妙的具有“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环境”。这样的民居空间是多样的有趣的,室内外浑然一体,且蕴含着丰富且朴实的绿色生态环境理念。吐鲁番传统民居以人为本并且与周围环境和谐相处,是传统民居中优秀的特征和经验,它有许多设计方法可被今天的新乡土民居所借鉴。
2.2传统民居中特色、多变的空间形式
传统民居在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的基础上,又根据人们生活生产的需要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民居形式。
吐鲁番传统民居从整体上看是错落有致,其建筑空间有强烈的地域特色。从平面上看它有散点布局的,有中轴对称的,形式特征极其特殊。它的空间主次分明,有许多增长型空间。当人们走进其中,在庭院和民居内穿梭时,可以感觉到空间层次的有趣变化,并且可以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接触。其次,在传统民居的空间设计中还非常注重功能空间合理利用,民居的走廊可以当储藏室;会客厅可以做餐厅等等,这些都是在新乡土民居中可以参考学习的。
2.3传统民居中特色装饰纹样及材料的应用
传统民居从一个侧面相当直观地体现了区域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审美理想[2]。传统民居中装纹样更是这个地区的历史文化的延续,是民族特性、宗教信仰以及不同文化交流融合的体现。
吐鲁番传统民居中门窗及花墙的装饰纹样不仅有维吾尔族喜欢的伊斯兰纹样,还出现了汉文化里的万字纹、冰裂纹等,而且在墙面的装饰上出现了佛教的壁龛,这些装饰体现了吐鲁番曾是中西方文化交界地带,有着中原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的融合。不仅如此,在吐鲁番地区,百姓们根据当地炎热多风沙的气候特征,民居建筑材料都是就地取材的生土,这种材料在当地拿取方便,而且环保节能给人一种墩厚的感觉。在厚实的墙面上镶嵌着小门小窗,而且很多都是内窗,这样不自觉的产生了一种趣味性,而且既可以遮挡风沙,又可以避暑,以便保持室内的干净与凉爽。
如今,在新乡土民居建设中,有些地区并不结合当地情况,盲目的追求落地式大窗,豪华庭院大门等西方样式,新型建筑材料,忽略了自然环境及人文需求,破坏了文脉的延续。使得新乡土建筑失去了本质,失去了个性。如何利用好传统民居中的装饰在新乡土民居中,这需要我们设计者积极的深入地方去调研,认真的查阅当地文化资料,这对今后的民居设计可以起到画龙点睛之用。
3结语
将传统的民居设计思想融入新乡土民居的设计当中,是当下新农村建设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从众多的传统民居样式中,找出有地域特色的范式来,提炼其中的精华要素,从而研究设计出更丰富、更具特色的新乡土民居模式,使得新乡土民居和传统民居能有机的结合,保持当地居住环境的完整统一性。
参考文献:
[1] 王磊.浅析新疆吐鲁番维吾尔族民居艺术特色[J].大众文艺,2010(17).
[2] 陆元鼎.中国民居建筑(上)[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家乡的民居作文 篇4
最能体现民居的地方当然是农村喽!来到奶奶家门前,斑驳的铁门记录了历史的变迁。走进家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堂屋,正中央是个一八仙桌,上面放着雕像,还有许多供品和一个香炉。和堂屋相连的两个房间,东边是主人的卧室,一般人不能进去;西边是放劳动工具和粮食的贮存仓。
院子的东边是厨房。虽然电器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可是,农村依然保持着烧火做饭的习俗。特别是用大锅蒸馒头,挨着锅的那一边的馒头又香又脆,好吃极了。院子的西边是牲口棚,有鸡舍、鸭舍、猪圈,家中条件好的还有牛棚。东南角是一口压水井,从井里压出来水不像我们用的自来水一样夏天凉冬天也凉,压水井中的水是冬暖夏凉,有时冬天压出来的水还冒着袅袅的轻烟呢!院子的西南角是一块菜地,春有:韭菜、生菜;夏有:黄瓜、丝瓜;秋有:茄子、辣椒;冬有:萝卜、白菜。
丰收季节,串成串的辣椒、板栗、玉米、蒜瓣挂在院子里。玉米粒晾在地上,炸的米花放在缸里,孩子们在其间穿来穿去。饿了,抓一把米花塞进嘴中,别提有多高兴了!
家乡的民居小学作文 篇5
我已经有几年没回老家了,老家的模样都有点记不清了。这次回去,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冲到田里痛痛快快地玩一场,在城里很无聊,不能随便出们,想玩什么都要经过大人的同意,可是农村不一样,这里是我们的天地。在田里玩、吃、睡、唱、胡闹,让我惬意疯狂。
玩够了,直接奔向老房子,站在院里仰望房顶,我想起了房顶经常漏水。以前房顶瓦片下下用许多厚纸片垫着,可是每到下雨,屋外大雨屋内小雨,我们照样被淋得一身湿,所以要经常补漏。走进厨房,我想起了和奶奶在一起做饭的场景,那么热的天气,厨房里高温,我全身热的难受,奶奶每天都为家人准备饭菜,从不抱怨,从不叫热,我就问奶奶:“你不怕热吗?”她说:“习惯了。”这三个字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穿过大堂来到后院,只见围栏整齐地排列着,这是爷爷爬到老远老高的山上,用好大力气砍、扛回家的竹子,再砍成一段一段的小竹排,又把它们绑在一起,爷爷的手上总是被竹排刺出几条血口子,他从不叫痛,我知道他都在忍着,不让我们担心。
关于民居的优秀作文:各色民居 篇6
公司各部门:
鉴于国家建设部、发改委、人力社保部联合出台的《房地产经纪管理办法》于2011年4月1日即将施行及重庆市工商局关于停止办理中介个体经营户的通知内容,为了进一步适应市场规范要求,本着对公司加盟事业的支持与发展,经加盟企划部研究,报经公司董事会批准,现将对二手房加盟连锁店面收费标准调整的决定通知如下:
一、凡已签约加盟连锁店面按现有收费标准收费;
二、凡新签约的加盟连锁店面采取较为灵活的方式,针对不同的客户群,按照以下几种套餐进行收费:
单店加盟:
套餐一:免加盟费,保证金2000元,管理费为800元/月;
套餐二:加盟费费为5000元,保证金5000元,管理费500元/月;
套餐三:加盟费一次性缴纳15000元(三年的加盟费),保证金为5000元,免管理费; 套餐四:免加盟费,加盟保证金8000元,管理费600元/月。
区域加盟(仅限郊区):
套餐一(区域独家经营三到五家店面含第五家店面):一次性缴纳三年加盟费12000元,保证金为6000元,管理费500元/月/店;注:加盟期限内第二年第三季度起,经营店面未达到三家以上,总公司有权授权新加盟商进驻该区域。
套餐二(区域独家经营六店店面以上,上限为12家店):一次性缴纳三年加盟费30000元,保证金为15000元,管理费300元/月/店;免第一季度管理费;注:加盟期限内第二年第三季度起,经营店面未达到八家以上,总公司有权授权新加盟商进驻该区域。
注:1)总公司将为各加盟店办理分支机构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分支资质证书、备案证明及公财法印章等合法手续,费用由加盟商自理;
2)以上所有管理费包括免费为加盟店做账、税金100元以内,管理费原则为每季5号前按季收取;
3)凡已签约的现在联盟店面如改为加盟店面可按以上四种套餐执行;
君安民居总公司市场发展部
关于民居的优秀作文:各色民居 篇7
关键词:民居聚落,公共建筑,传统文化,艺术成就
构成一个完整的民居聚落的要素, 除了供人们居住的各式住宅之外, 还有精心布置在村镇聚落中的非住宅建筑, 暂且称之为民居聚落中的公共建筑, 如祠堂、牌坊、戏楼、鼓楼、书院、亭、阁等。这些聚落中的公共建筑和民居相互映衬, 互为依托。
1 我国传统民居聚落中的公共建筑的种类、形式及典型实例
民居聚落中的非住宅建筑, 主要有祠堂、牌坊、戏楼、鼓楼、书院、亭、阁、桥、广场等。其中, 祠堂、牌坊和民居, 均为闻名遐迩的建筑, 被誉为古建“三绝”。
祠堂
“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 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 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时, 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 其余称宗祠。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 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也可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
龙川胡氏宗祠坐落在徽州绩溪县瀛州乡大坑口村, 始建于宋代。祠堂坐北朝南, 由影壁、平台、门楼、庭院、廊庑、尚堂、厢房、寝室、特祭祠等九大部分组成。宗祠采用中轴线东西对称布局的建筑手法。胡氏宗祠为砖木结构, 三进七开间, 建筑面积1564平方米。
绩溪县城曹家井39号的周氏宗祠, 建于明嘉靖年间。周氏宗祠由影壁、门楼、庭院、廊庑、正厅、庭院、寝室等七大部分组成, 建筑面积为1156平方米。门楼为重檐歇山式屋顶, 面阔七间, 进深两间。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呈坎村的罗东舒祠, 占地3300多平方米。阁为二进歇山顶, 祠堂前沿溪照壁面宽29米, 呈八字型。寝殿并列三个三开间, 加上两尽间, 共十一间, 十根檐柱采用琢成讹角的方形石柱。寝殿内的梁头、驼峰、脊柱、平盘斗等木构件, 用各种云纹、花卉图案组成, 雕刻玲珑剔透, 绘有彩绘。
由以上实例可见祠堂的特点:占地和建筑规模较大, 组成祠堂院落群的建筑单体种类较多, 屋顶形制较高, 采用斗拱、雀替等高形制构件, 开间多, 雕刻、彩绘等装饰丰富。
牌坊
“牌坊门”是从“华表”演变而来的。华表都是以一对的形式出现, 一对华表之间在其上加一道“额枋”就会成为一道“门”, 额枋上书上名称就成了最早的“牌坊门”。如果其间再装上门就成了“乌头门”或“棂星门”一类的门式了。在另一方面, “牌坊门”再作进一步发展, 用作古代居住街区的入口门———“坊门”, 因而称为“牌坊”。对它的标志性功能再作进一步强调就成为了“牌楼”。
牌坊, 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的, 还有的是用来标明地名的。
牌楼从形式上分, 只有两类, 一类叫“冲天式”, 也叫“柱出头”式。顾名思义, 这类牌楼的间柱是高出明楼楼顶的;另一类“不出头”式。这类牌楼的最高峰是明楼的正脊。如果分得再详细些, 可以每座牌楼的间楼和楼数多少为依据。
古徽州绩溪县龙川村的奕世尚书坊, 建于1562年。四柱三门五楼单体仿木结构, 高10米, 宽9米。系用花岗石和茶园石搭配凿制而成。石坊流檐飞脊、斗拱花翅, 梁、柱前后均饰以龙狮鹤鹿等镂空浮雕。
棠樾牌坊群位于古徽州府歙县郑村镇棠樾村东大道上。共七座, 明建三座, 清建四座。近楼的栏心板镌有精致的图案, 梢间横坊各刻三攒斗拱。四柱的嗓墩, 安放在较高的台基上。整座牌坊典雅厚重。
贞白里坊位于徽州府歙县郑村, 为徽州最古老的牌坊。始建于元末, 明弘治和嘉靖年间、清乾隆年间曾重修。仿木结构, 二柱一间三楼, 高8米, 宽5.7米。
牌坊不仅建筑结构自成一格, 集雕刻、绘画、匾联文辞和书法等多种艺术于一身, 熔古人的社会生活理念、封建礼教、封建传统道德观念、古代的民风民俗于一炉。
鼓楼
汉代有一种楼的建筑, 在乡村的大地主富豪们可以说每家必有一座, 这既是望楼, 也是谯楼, 是鼓楼的前身。这种楼的式样很多, 3至5层不等, 多为双开间, 或单开间式。
侗族民间有“建寨先楼”之说。村寨里如有重大事宜, 或有发生火灾、匪盗, 登楼击鼓。鼓楼一般高20多米、11层至顶, 全靠16根杉木柱支撑。楼心宽阔平型, 约10平方米见方。楼檐角突出翅起。鼓楼至今仍是侗家人议事、休息和娱乐的场所。
皇城相府河山楼, 位于内城北部, 是明代建筑中的珍品, 显示出古老古堡风格。楼平面呈长方形, 长15米, 宽10米, 高23米, 共七层 (含地下一层) 。楼外墙整齐划一内部则逐层递减。整个河山楼只在南向辟一拱门, 门设两道, 外门为石门, 门后施以杠栓。楼层间构筑棚板屯贮人员物资。暗层内有井、碾、磨。楼顶设垛口和堞楼。
戏楼
戏楼建筑, 有着悠久的历史。北宋之后, 演出场所逐渐演变为精致实用的殿阁式建筑。据考证, 我国现存最早的古戏楼建筑, 是山西高平县王报村的金代舞楼。
古戏楼不只是建筑艺术的实例, 而且是砖石木雕艺术、彩绘艺术和书法绘画艺术的综合载体。戏楼的建筑形制可分为卷棚式、硬山式、歇山式, 单体式、双幢竖联式、三幢并联式。
传统民居聚落中还有一些书院、亭、阁、广场等建筑形式。
岭南建筑中的文奎阁, 高19米, 共三层。首层供奉土地公, 二层供奉武圣“关帝”, 顶楼就是手执朱笔的“踢斗魁星”。顶层上供奉的文魁星, 能保佑村中多出功名。
在乡村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中, 常常见到路亭、凉亭等建筑, 路亭的一侧建有神龛, 另外三面透空, 凉亭则是四面敞开。
村镇中一般还设有广场, 分为交通广场、集市广场、入口广场、水上广场等。广场一般是村镇发展中自然形成的, 平面一般不规则。在民宅组合过程中所自然形成的村镇广场, 常常辅以牌坊、寨门、市楼等公共建筑, 不致流于概念化。
2 我国传统民居聚落中的公共建筑建造的缘由和意义
2.1 聚落布局的需要
从平面构图的艺术上说, 中国建筑的门担负起引导和带领整个主题的任务。牌坊, 作为门的一种演化, 起到了这种引导和标志性的作用。
中国建筑构成的一个很主要的特色是“门堂分立”, “门堂分立”对于单个院落空间不难理解, 进而可将其抽象用于村落的布局中:牌坊可称之为“门”, 祠堂等大型中心建筑便可称之为“堂”。
“门堂分立”成为一种传统之后, 中国建筑就没有以单独的“单座建筑”作为一个建筑物的单位而出现了。有堂必须另立一门。
牌楼普遍的横跨于古代的城市大街上或古镇村口处。形式多样、造型别致的牌坊便是这种中国古典建筑中“门”的艺术的一个体现。由此可见我国传统民居对于村落布局、牌坊的设置是很注重的。
2.2 功能的需要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家族观念相当深刻, 祭祀先祖、规范家制、团结本族便是这种家族观念的体现。祠堂便提供这种家族活动的场所, 也体现着家族的名望和实力。
牌坊就其建造意图来说, 可分为四类:一是功德牌坊;二是贞洁道德牌坊;三类是标志科举成就的家族牌坊;四类为标志坊。
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属建筑物, 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 兼有祭祖的功能。
鼓楼、谯楼作为防御性的堡垒之用, 同时又火灾和自然灾害的报警之用, 其在和平时期, 却仍可作观赏揽胜之用。
2.3 民间住宅艺术的展示
民间住宅设计的手法很丰富, 发展也很快, 很多官式建筑的设计手法都是从民间住宅中吸取的。
隋、唐、五代是建筑得以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 对于宅第制度的重视和宅第的控制达到了非常严格的程度。北宋时规定除官僚宅邸和寺观宫殿以外, 不得用斗拱、藻井、门屋及彩绘梁坊, 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这就限制了民间住宅的体量和样式。但是, 居住者不会轻易放弃对气派、豪华精致的追求, 民间匠人更是对这种建筑艺术有不懈的更新。聚落公共建筑可以做歇山顶和重檐, 可用斗拱雀替, 可进行彩绘, 是民间匠人得以发挥之处。同时, 居民也对这类公共建筑有现实的需要, 给匠人的发挥提供了条件。
我国传统民居聚落有着丰富的样式博大的内涵, 而民间聚落中的公共建筑更是这种民间建筑艺术底蕴和民族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者。
参考文献
[1]王其钧.中国民居[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1.
[2]李允鉌.华夏意匠[M].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5.
[3]楼庆西.千门之美[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关于民居的优秀作文:各色民居 篇8
【发布文号】琼府办〔2007〕33号 【发布日期】2007-04-06 【生效日期】2007-04-0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海南省
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意见
(琼府办〔2007〕33号)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
改革开放尤其是建省以来,我省农村经济实现了较快发展,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社会各项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地区出现了新建和改造房屋的热潮。由于我省大部分农民防震保安意识淡薄,大多数农村房屋未经正规设计、施工,基本上处于不设防状态,房屋抗震能力普遍低下,直接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一步推进我省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以下简称农居工程),逐步增强农村整体防震减灾能力,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地震局建设部关于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7〕1号)精神,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居工程建设?
(一)充分认识实施农居工程的重要意义。农居工程是我省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新时期构建和谐海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实施好这项工程,对于增强农村民居防震保安能力,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全省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市、县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采取切实有力措施,确保农居工程顺利实施。?
(二)农居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协调发展、抗震安全的原则,广泛发动群众,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把农居工程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逐步改善广大农村群众居住条件,切实提高全省农村地区的防震保安能力。?
(三)实施农居工程建设的总体目标。建立健全全省村镇房屋抗震减灾法规政策体系和管理机制,以每年3%至5%左右的速度,引导、支持农民群众更新、改造和加固未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农村民居,到2020年基本完成农居工程,全面提高我省农村民居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确保在遭遇6级左右(相当于各地区地震基本烈度)地震时,不会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十一五”期间的具体工作目标是:开展农村民房基础资料调查,研究农村民居实用化抗震技术,编制农村民居抗震技术规程和种类齐全的建造、加固图集;以遭受6级左右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时房屋不倒塌为目标,建成覆盖范围较广的示范区、示范村、示范户,形成农民新建、改造、加固住房优先考虑抗震防灾问题的社会氛围;通过防震减灾教育、农村工匠培训、技术服务网络建设,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为我省全面实施农居工程奠定基础。?
二、切实加强农居工程的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农居工程领导机制。建立在省政府统一组织、协调下的农居工程领导机制,全面推进我省农居工程建设。各市、县政府要把实施农居工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加强调查研究,明确工作职责。各级地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在同级政府统一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抓好农居工程的统筹规划和组织管理,精心制定实施方案,抓好示范工程,加强指导和技术服务。各级监察、物价等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进一步清理农民建房不合理收费,减免相关税费,严肃查处乘机向农民乱收费、乱罚款等行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各级国土行政主管部门要在严格用地审批的前提下,制定必要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建设抗震民居。各级地震、建设、科技等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农村地区民居抗震设防科研工作,抓好科技攻关和实用化推广。?
各市、县政府要建立健全农居工程组织机构,进一步落实人员和必要的工作条件,并将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各乡镇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配备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和村镇建设助理员;各行政村要充分发挥地震群测群防联络员的作用,引导农民自主组建村地震安全农居协会。各市、县政府要结合村镇建设规划制定农居工程总体规划,做好实施方案和农村建房抗震设防管理工作,做到任务明确,分工负责,保证各项任务分解到基层、落实到农户,切实推动农居工程的开展。?
三、农居工程建设的重点工作?
(一)深入开展农村民居基础资料与抗震能力调查,建立健全全省农村基础数据库。省地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按职能分工,制定科学可行的调查方案和数据库规范,在现有村镇建设农居资料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农村民居基础资料和抗震能力调查,摸清不同地震烈度区农村民居抗震能力现状和不同结构、不同类型房屋的基本情况,综合评价我省农村民居的抗震能力,建立健全农村民居基础数据库,为全面实施农居工程打好基础。各市、县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落实调查队伍、工作经费和必要的工作条件,确保调查工作顺利开展。?
(二)研发农村民居抗震实用化技术。省地震、建设、科技等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技术力量开展农村房屋防震抗震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结合我省各地风俗习惯、抗震设防要求与综合评估造价,在尽可能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制定符合我省实际的农村民居抗震技术标准;研究现有房屋抗震加固技术措施和抗震技术规程,编制满足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成本低、简单易行和农民乐于接受的不同结构类型的农村房屋建筑施工图集。?
(三)制定农居工程总体规划。省地震、建设、发改、财政、国土等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制定全省农居工程总体规划,明确总体思路、分阶段目标、建设内容和保障措施,并将其纳入我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今后凡是整村搬迁和集中连片建房的项目,都必须进行建设场地地震环境和工程地质勘察,对威胁村庄安全的泥石流、洪水、地下沙土地震液化、地震断裂带等灾害因素进行勘察,提出工程抗震设防措施,作为村庄规划、民居建筑设计的依据。各市、县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农居工程总体规划的要求,实施异地扶贫搬迁、移民、征地安置、民房改造等项目,以及文明生态村建设,充分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
(四)加强村镇建设规划和农村建房抗震管理。严格执行《村庄与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116号)、《海南省防震减灾条例》和省建设厅发布的《海南省村镇建筑设计管理办法》(琼建设〔2000〕115号),继续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科学选址、配套建设的原则,把防震减灾、防风抗灾作为村镇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认真执行农民住房建设选址意见书制度,使农村居民建房避开地震断裂带、抗震不良场地和滑坡、泥石流、塌陷、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易发地段。?
为切实加强我省农居工程建设管理,依据《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尽快制订“农村民居住宅建设开工的审批程序”,报省政府批准实施。?
(五)加大农居工程技术培训。省地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开展农村建筑工匠抗震建造技能培训,为农居工程的实施提供技术保障。要组织地震、工程抗震、建筑设计和施工专家成立专门培训师资队伍,编写浅显易懂的民居抗震技术培训教材,有计划地到各市、县巡回授课,积极推广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农居工程建筑设计图集。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农民住房建筑工匠认证制度,加强农民住房建筑工匠的业务技术培训和农村建筑工匠队伍的建设。省农业、人事劳动保障等行政主管部门要努力把农居工程培训工作纳入农民培训计划予以实施。各地要采取集中培训与现场观摩、实地讲解与现场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对乡镇领导、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建设助理员、村农居协会会员以及建房农户分期分批进行培训,使他们掌握抗震技术标准和施工要点。?
(六)实施农村农居防震保安示范工程。各市、县政府要制定示范工程实施方案,从现有享受政府政策性补贴(扶贫搬迁、生态移民、水库移民、征地安置、灾区重建等)的村庄、有经济实力统一规划建设的农村地区,以及已确定的文明生态村中,选定具有推广带动作用的部分村庄,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通过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带动本地区农居工程的全面实施。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要做好示范区地震构造或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指导各市、县政府做好示范村选址、勘选及规划工作。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做好示范区规划设计、房屋建筑方案、示范村房屋抗震设计,以及建筑施工指导、质量监督等工作。?
(七)广泛开展农居工程宣传教育。各市、县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农居工程,以充分调动群众建设农居工程的积极性。
各市、县政府要组建宣传工作队下到基层农村,以农村党员电教室、文化室为阵地,采取播放宣教片、图片展览、印发传单和编排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等形式,面对面地为群众作宣传,提高群众的防震保安意识。?
省地震、建设等行政主管部门要编写有关宣传图文、画册免费发放给农民,组织专家到乡镇巡回宣讲。要结合我省民族风俗习惯,配合新闻媒体制作通俗易懂的专题节目进行宣传。?
四、完善农居工程建设的扶持政策?
(一)加大资金投入。坚持以“群众自筹为主、政府支持为辅、发动社会帮扶、金融机构扶持”的原则,努力整合移民搬迁、征地安置等涉农政策性补贴资金,积极吸收社会捐赠,不断拓宽农民建房资金渠道,切实解决好特困户和贫困户的实际困难。省发改、财政、民政、民宗、农业、扶贫等行政主管部门要认真研究落实民政、扶贫、民宗、移民搬迁、征地安置、民房改造、茅草房改造、文明生态村建设等项目资金与农居工程的统筹使用办法,加大农居工程的资金投入。各联手扶贫单位要把农居工程作为本单位联手扶贫工作的重点,制定实施方案,推动工程进展。鼓励农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制定有关政策性金融贷款办法,为农民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以支持农民建设地震安全住房。?
各市、县政府要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建立与本级财政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经费投入机制,加大农居工程的资金投入,确保农村民居抗震性能调查、技术服务网络建设、农村建筑工匠培训等工作经费,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村镇建设助理员和群测群防联络员补贴、示范工程补贴、特困户、贫困户建房补贴等资金的投入。各地要充分调动干部职工与社会各界参与农居工程的积极性,发动群众积极投工投劳,实行互帮互助,节约建房成本。?
(二)制定优惠政策。各市、县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制定优惠政策,促进农居工程顺利实施。各级地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有关单位免费为农民提供场址勘选、房屋抗震设计、施工质量监督等服务。各级建设、地震、国土环境资源、规划等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优惠办法,简化手续,减免与农民建房有关的费用,无偿提供建筑施工图纸、施工技术指导等服务。?
五、建立工程技术保障和质量监管体制?
(一)构建工程技术服务保障体系。各市、县政府要建立农居工程技术服务中心,设立热线电话,定期到农村基层对农民建房进行技术指导。各乡镇政府要有农居工程技术服务人员,会同村地震群测群防联络员、村农居工程协会及时对建房农户和工匠现场开展技术服务。省地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农居工程技术服务保障体系,为乡镇干部、农村基层干部、农民建筑工匠和建房农户提供便捷有效的法律咨询、技术指导、施工质量监督等无偿服务。?
(二)落实工程质量责任制。省地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据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制定我省农居工程质量和验收标准,对农居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场址勘选、施工管理、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实行全程监管。各级地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执行有关质量技术标准,对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设计不予实施,督促不按照图纸施工的建筑进行整改,指导其增建抗震加固措施。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农村建筑工匠的管理机制,加大管理力度,推行工程质量目标责任追究制,建立完善质量监督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农居工程项目的监管工作,扎实推进农居工程。?
省农垦总局要结合有关要求,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配合市、县政府抓好本系统的农居工程。洋浦管理局的农居工程实施参照各市、县执行。??
二○○七年四月六日
中国传统民居的生态 篇9
班级:长安大学建筑学院研0701 姓名:刘启泓 学号:0741040
摘要:“传统民居”是指那些非官方的﹑民间的﹑一代又一代延续下来的﹑以居住类型为主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是一个地区传统文化同地域环境特色相结合的产物,承载着一个地区的历史信息,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它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和思想内涵。本文以西安民居为例,试图挖掘中国传统民居特有的的生态理念和文化因子,进行可继承性研究的探讨,为当今我国居住类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设计提供有益的启示。关键词:传统民居;天人合一;生态优化;文化因子
1、前言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深远的文化哲理,例如重情知礼、以人为本,创作思维上崇尚“天人合一”的精神,注意环境与建筑交融,崇尚自然美和人性文化所演绎的悟性共鸣的美学原则和建筑形态的构成原则等,而中国人深层的世界观、自然观等民族意识也常通过传统建筑空间特性的塑造反映出来。另外,中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地区的地理条件,经济技术和建筑文化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是由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具特色的地方建筑文化所组成的。正因如此,中国传统建筑就像一颗明珠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耀眼的一席之地,而且影响广泛深远。
所谓“传统民居”是指那些非官方的﹑民间的﹑一代又一代延续下来的﹑以居住类型为主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通过实践思考和感悟来设计自己的住宅,其营建都是因地制宜、就近取材,地区间的各种差异,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民居,在艺术、技术、环境谐调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传统民居”是我国建筑大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有的建筑形式,其产生和发展是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的综合反映,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因此它又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佼佼者之一。
自古以来,建筑的营建,不仅要满足人类对挡风遮雨、生活起居的物质需求,而且还要满足人类对心理、伦理、审美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天人合一”是中国“周易美学”的理论核心,在各类建筑中,传统民居最为完全、深刻地体现了这一思想,体现在与自然协调共生的营建思想、中庸适度的发展目标、经验为本的承传模式,体现在追求“天——地——人”和谐共生上。它的设计精神为今天与未来讲究与自然谐调的建筑、实现“可持续发展”开辟了道路。民居是一个地区传统文化同地域环境特色相结合的产物,承载着一个地区的历史信息,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而不同的地域文化也孕育出风格迥异的民居特色。专家们认为:中国现代建筑风格的探索应体现“以文化为底蕴,以生态为表现,以可持续发展为契机”的思想。因此更应充分研究各地民居,充分考虑它们的不同自然、人文地理背景和其渗透历练的文化价值观,因地制宜,继承文脉并将其发扬光大,使地域文化得以持续,并结合现代生活和现代建筑理论走多元化的居住类建筑设计道路。
本文仅以西安地区的民居为例,试图挖掘中国传统民居特有的的生态理念和文化因子,进行可继承性研究的探讨,为当今我国居住类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设计提供有益的启示。
2、中国传统民居孕育的“生态优化”理念
中国民居的生态哲理是受传统的哲学思想所支配,而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却又是哲学观念和生态观念的有机联系和统一。中国古人崇尚自然,效法自然,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为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就是这种认识的概括和总结。这里“天”是无所不包括的自然,是客体;“人”是与天地共生的人,是主体。“天人合一”要求主体人融入客体自然,坚持两者的根本统一,泯除明显的差别从而达到个人与宇宙不二的状态。《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指天、地、人均有其内在的肌理,但最终均要服从于运动不息的自然规律,天、地、人之间是一个有机循环和有新陈代谢的整体系统。这一思想反映到古代建筑上,就在于择地造屋,按照自然地理环境建造居室等。《周易》提出:“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主张人们在自然变化未发生之前对自然加以引导和改造,在其变化之后应尽量与它相适应,从而做到天随人愿,人不违天地,与大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古代朴素的生态哲理和现代生态学的观点不谋而合,但在时空上却大大地超越了现代生态学的形成。因此中国传统民居在“天人合一”哲理的影响下从聚落选址、总体布局、室内外环境设计、陈设乃至取材及营造技术均充满了“生态优化”的理念。
传统民居是在其特有的地理环境中产生的,民居的择地建家很讲究在自然环境中的落位,选择有利的风土、水文、地理气候条件。中国民居的选址,基本上是按照“风水”的基本原则和格局,以“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为最佳选择,具有上述自然环境和相对封闭的空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的小气候,背山屏挡冬季北向寒风,面水迎来南向季风,朝阳具有良好的日照,缓坡避免淹涝之灾和保持水土,并易在农副业的多种经营下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负阴抱阳”的基本原则不一定要有山有水,在平原地区只要形成背靠依托,面临全局和处于主动有利地位的空间也属于这种格局。所谓“一层街衢一层水,一层墙屋一层砂,门前街道即明堂,对面屋宇即案山”(《阴宅房心集》)。而通过建筑层数、层高和地坪的调整,使整幢建筑前低后高和左右翼呈环抱状,也是模拟了“负阴抱阳”的自然环境来实现。古人对居住环境的认识为:“夫宅者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规模……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室相扶感通天地……”(《黄帝内经》),在这种阴阳合成的观点下,阴阳法则备受推崇。首先,院落外“实”内“虚”,构成了一对阴阳关系。其次,空间组合依据“门堂之制”,在轴线主导下依次排列门屋和正堂,再配以两厢,门堂一主一次又是一对阴阳关系,东西厢房的配置是第三对阴阳关系,以横轴线贯之。而在纵横轴线交织控制的院落关系中,纵为主,横为次,形成第四对阴阳关系。在这种阴阳全成的观点下,中国民居从南到北塑造了以院落为中心和单元的基本平面格局。即屋宇为阳(实),而院落为阴(虚),这种阴阳相成虚实相间的院落序列空间,在密集的居住状态下较好地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较好地解决了日照、通风、保温、隔热、反光和防噪等问题。
中国民居的院落非常重视其大小与屋宇的比例,院落承接阳光雨露,日月精华,纳气通风,以具有“藏风聚气,通天接地”的功能;院落和室内过厅、穿堂等联在一起形成一个较大的气流网络,院落空间即是气流集散的汇合处,它是沟通天地阴阳之气的“气场中心”,也是居住的生活中心。中国民居将内院看作是人与天地,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最佳场所,并在院落内引入大自然的风光:大户人家高墙深院,叠石理水,植树栽花,曲径通幽地把院落扩大为私家园林,而小户人家即使面积很小也要种植几株翠竹和几棵芭蕉或以满架苍藤,充分表现出人与自然的交融。
中国民居还在室内运用各种盆栽、盆景、瓶插、山石巧妙地将人工与自然融合在适度的范围内,使它们来于自然、高于自然,将大自然的风景加以提炼,在小中见大,假中有真,近有透远,达到了多方胜景,咫尺山的自然感受。精心布置的盆景、盆栽展现了中国民居以绿色陈设为主的室内自然景观。中国民居生态精神又一表现是中国民居在建筑结构方面的特点,房屋一般在梁柱式木构架的外围砌墙,把承重结构和维护结构两者分开,支撑体和围护体分开,具有“墙倒屋不塌”的优点,大大减轻了地震对房屋的威胁。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是我国传统建筑仿生柔性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建筑哲理中“顺应自然,以柔克刚”思想的体现。木材具有柔性和弹性,木构架中的节点又都普遍使用榫卯构造联接,如动物的骨骼关节能在一定程度中伸缩和扭转,地震时能通过自身的变形吸收和消耗地震的能量。
中国民居中还表现出就地取材、应用自然材料的生态精神,由于中国土地辽阔,在生产力低下的农业社会中就地取材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营建措施。天然材料不仅对人体无害,且虽经加工后在很大的程度上仍能反映自然的特征和满足人们返朴归真、回归自然和大自然融合的心理要求。西藏的石屋、东北的井干式木房、云南的竹楼、西北的窑洞、内蒙古的帐篷……它们就地取材,适应当地气候,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天然材料所特有的纹理质感和色彩易激发起人们的心理感应。木材纹理如烟云流水,质地温暖亲切,大理石或以山川壑或似云海波涛给人于无穷暇想。运用自然材料大有景外之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效果。
3、中国传统民居空间组织及其构成要素的文化取向
民居是一种内涵极为丰富的文化形态,反映了当地居民的传统文化习俗,并融汇于地方性的自然生态环境之中。可以看到,民居的地域性特征深刻地反映到民居的空间组织及其构成要素上来。另外,道家提倡亲近自然、崇尚个性,对居住文化影响深远,为此,中国传统特色的住宅每每倡导一种朴实、内敛、人性化的居住模式。中国民居浓郁的乡土气息还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有“情”观念。中国民居洒脱的生活气息、动人的民族风情和亲切宜人的空间尺度,是理性与浪漫的结合,常赋予人们以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
民居的形成与社会、文化、习俗有关,又受到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使民居的平面布局、结构方式、外观与内外空间的处理各不相同,这种差异性,决定了民居的地方特色。例如西安古民居一般称作西安四合院,但和北京的四合院又有不同。北京的四合院是单体的四合院,没有前后院之分。而西安的四合院一般都有两到三进,呈长方形,为典型的“深宅大院”;另外,西安现在存留下来的古民居,除极少量的明代民居建筑外,以清朝及民国时期建筑为主,以前大多是富商或官宦人家的房子,大部分都有精美的雕饰,比较华丽,艺术价值很高。西安市古民居不仅承载着先人对建筑、天文、哲学、人伦、政治等诸方面的理解和思索,也记录了中国人的生存智慧,从而积淀为古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建筑的格局是以“家”的概念作为基础展开,通过环境氛围的营造,把伦理道德的价值观转化为美的意识,从而将建筑和室内设计的审美观念置于理性的支配之下,伦理精神成为中国传统建筑和室内设计所独有的特色。可以说,传统民居选址、布局的风水模式,反映出一种家之环境文化偏向;传统民居的对称组群封闭式布局,反映出一种家之伦常文化偏向。传统民居内部庭院的经营以严整的格局、强烈的秩序来反映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应当遵守的伦理规范。传统的四合院是按照中国儒家思想的宗法家族观念组合的有层次序列的前后院落,体现在其空间格局上具有明确的轴线,反映方正严明的哲理思想和秩序,表现出建筑群体组合中的渐进的层次,向心的朝内院的家族组合体,堂屋是家庭生活的核心,为礼仪性建筑。建筑与情景的紧密关联在传统建筑空间的精神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厅堂、居室一定是长幼有序、尊卑不同的井然秩序,而花园则力求“自然”,追求轻松自在,总之建筑的不同功能性,表述着不同的气氛。西安民居的宅院一般为“一正两厢”的组合形式,按南北纵轴线对称构筑房屋和院落。所谓“一正”,指正房,为家内长者、尊者所居之处,坐北朝南,位于中轴线上。“两厢”指沿南北轴线相向对称布置的东西厢房,为家内晚辈的住处,建筑规模与装饰皆在正房之下。在正房的左右,有另筑耳房和小院,作为厨房和杂屋使用。正房平面布局彩用“一明两暗”的基本形,即以中间一开间为明间,两侧两个开间为暗间,明间为家庭生活起居、红白事等活动之用,暗间为卧室。西安民居这种中轴对称、规整严谨的平面布局,从空间形态上强调了“尊卑有序”、“男女有别”的传统等级思想。
西安民居都具有突出的门楼,门楼上端的正中间具雕刻精细的匾额。从匾额的镌字中可以看出院主人的身份、地位和信仰。门楼最富特色的是砖雕。砖雕花嵌装在门楼两侧砖墙上方的弯曲部分,俗称“鹅颈”的地方。鹅颈下也设置砖雕花,从上到下作垂柱状。刻花部分呈方形结构,三面外露,后面靠墙,六个角边都用砖刻的竹节边将主题框起来,好象画框一样。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寓意吉祥如意。屋顶式样以硬山顶居多,屋脊常用青瓦竖侧砌筑,脊尾有吻兽。影壁常布置在大门入口处,挡住街道对宅内的视线干扰,以增强居室的封闭性。封面以浮雕花饰为主,有的亦雕刻吉祥文字,随着光影的变幻,壁面的浮雕亦幻化出丰富的质感。位于西安闹市区兴隆巷42号的高家大院。原是中国戏剧界赫赫有名的易俗社创始人之一高培支的旧居,修于清朝末年,大院坐北朝南,为三开间三进院落,院内两侧的厢房都是“房子半边盖”的厦房,具有典型陕西民居特色,且前后、东西相向对称,上房为硬山明柱出檐二层楼房,二道门为三开门,即正门带两个偏门,门楼砖雕精美,除花鸟竹木之外,“平为福”、“苍竹”等字如浮空中,与白纸窗棂相映成趣。
西安民居一般都具有平面布局紧凑、用地经济、选材与建造质量严格、室内外空间处理灵活、以及装饰艺术水平较高等特点,是我国建筑文化的宝贵遗产。但它虽然具有自己的地方风格和特点,但其平面关系与空间组织仍属于中国传统院落式的民居模式。它的主要布局特点是多沿纵轴布置房屋,以厅堂层层组织院落,向纵深发展的狭长平面布置形式。故房屋之间的室外空间自然形成了狭长的四合院式的庭院。平面布局虽呈现窄长、严谨和规整的形式,但是通过组合变化,其各部建筑空间关系,既能满足生活使用要求,又能创造不同情趣和丰富多变的生活环境。如果在狭长的庭院中,不去考虑扩大空间效果,势必造成呆板、封闭、无生活气息的环境。然而西安地区民居,巧用檐廊、透花窗格等使空间相互渗透,在檐廊和花窗中、组织多种外观精巧,内容丰富的图案,使狭窄的四合院,处于淡雅、玲珑剔透的木装修之中。由于厅、廊、庭院相互贯通,不仅给室内外空间互相延伸创造条件,也形成了一种有层次的通透和扩大空间的效果。人们可以从民居内部布局方式的安排,清楚地看到这些居民乃至于这个民族的家族伦理观念和准则。中国建筑文化是礼与乐相统一的文化,是礼与乐(首先是诉诸情感的艺术与审美)的统一,是内在的令人精神意志肃整的伦理、发人深思的自然哲学与外在的令人心灵愉悦的情感形式的和谐,是天理与人欲的同时满足。
民居的一些细部特征,如门楼、窗等,它们被赋予了广泛的功能和涵义。思想的物化,既是外在艺术形式的综合表达,也是内在人生哲理的具体显现。门楼反映整个住宅的兴衰荣辱,因而产生了“门第高低”之分。窗大小、式样、或窗棂花纹、工艺反映人民的喜好和审美情趣。影壁、烟囟、柱头、柱础、屋脊、房屋的边脚和墙顶,门钹、门窗框的线脚,都充满丰富的地方文化艺术色彩。
民居陈设是传统民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民居的陈设一般都直接来自生活的物件,竹草编制的室内装修、床龛和陈设,家具和生活用具,无处不在表现着独具生活情趣和传统工艺文化。
3、中国传统民居的设计理念在当今居住建筑设计中创造性继承的探讨。
中国民居的崇尚自然、争取自然、借鉴自然,结合气候、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运用自然地形、材料,室内外空间的相互渗透,丰富的心理效应和超凡的审美意境……它所映射出的鲜明的地域特色以及人工建筑与自然生态的亲和性,是我们今天创造新的人居环境必须重新开发、认识、继承和借鉴的宝库。在倡导生态与文化的今天,传统民居以其极强的生态精神以及地域性、文化性、历史性和民族性,成为开展各种研究的良好素材。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许多建筑丧失特色与个性。现代化与历史文化,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碰撞,他们既对立又统一。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保护传统是为了返本开新,对传统的改造要在创新中借鉴。事实上,建筑只有在使用中,不断纳入当代人的生活交往,才能不断发生新的对建筑的理解行为,也才能使古老的建筑的潜在特质对当代人开放,重现当代建筑意义。
梁思成先生早年提出传统建筑创作要“中而不古,新而不洋”,既就是为了追求和反映时代特征,又不洋化,也不抄袭和照搬传统建筑的新建筑风格,而是从西方高技术中吸取有利于我国传统建筑发展的经验技术,为我国传统特色服务。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传统建筑文化及民俗文化的精髓所在,分析其文脉沿袭足迹,从整体到局部理解其中包含的重要理念,从来自传统文化及建筑的和谐精神中,将其神韵融入建筑设计创作过程的每一个整体构思与细部处理,其目的是,以传统文化的精神符号——传统建筑文化与地域文化中独特的认知与理解模式,以传统文化的物质符号——这里面包含传统建筑所特有的造型及构造手法等,来表达具有创新意识的、又是具有鲜明的文化传承关系的崭新观念。
作者认为传统民居不是每一种形式都值得我们去延续和再现,必须从众多的传统民居形式中,找出地域特色的范式来,范式与形式不同,形式多而繁杂,范式具有典型意义。通过去粗取精,提炼范式中有形的和无形的某些要素,在住宅设计的创新中得以再现,从而研制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居住类建筑设计模式。我们可通过对传统民居的创造性继承,发掘传统民居中的生态优化理念、文化因子及有利于其形成的建筑语言,如序列、空间、形式、尺度、交通,组合等,并将其与现代生活中最激动人心的部分结合起来,这样继承传统就不仅仅是表面上符号的挪用和拼贴,或所谓的神似形似,而是真正能给人们的生活注入传统的生态理念和文化因子。
建筑设计中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如历史哲理、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比物质条件更能深刻地影响建筑的演变和发展。传统意象作为一种建筑设计初期概念形成的元素之一,在现代建筑理论与思潮日趋多元化的环境下更加显现出其重要性和可操作性。
关于民居的优秀作文:各色民居 篇10
1.1 框锯的出现背景
从新石器时代的打磨工具到青铜器时代的青铜工具再到铁器时代的铁制工具,工具的发展成了人类不断进步和文明的标志。铁器时代刀锯制作已相当成熟,人们不断对钢铁的锻造技术进行探索,这也为框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框锯的形态,初现于宋代张择端的画作《清明上河图》。据史论记载,框锯真正的出现时间大约在南北朝末期到隋末唐初,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绝大多数以木作形式的传统民居由此往更细腻和艺术化的方向发展。
1.2 框锯形态的发展过程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不同,文化各异,建筑类别、风格千差万别。框锯形态的演变是工匠们通过其加工对象的不同,在长期的使用、摸索中逐步改进完善的,是人们对于框锯技艺不断探索的体现,是对民居建筑中各部件的具体实践的结果,最终形成今天的形态。
框锯分别由锯手、锯梁、锯条、锯绳、锯绞(撬)、锯鼻六部分组成。工字型的锯梁是它的主体,锯梁两侧分别为锯条和锯绳,锯条的材料是钢材,上面有整齐密集的锯齿,锯齿由于其大小不同,使用的对象也不尽相同,锯条两端用锯柱固定在框架上,并可用它调整锯条的角度。锯绳上有一个绞片结构,被称为锯绞,该结构是利用杠杆原理来调节锯绳的松紧程度,从而拉紧锯条,这种弹性的调节让框锯使用起来更方便而且不易损坏(见图1)。
锯条的进步是冶铁技术不断发展的成果,钢刃工具的出现,对框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锯条不仅变得更薄而且韧度强度大大增加,并且可以加长锯条用以解割大料。通过多项技术的组合,框锯才得以问世,也正是由于框锯的出现,我国才会有如此辉煌和灿烂的古建形态。
2 框锯对我国传统民居木作的影响
2.1 框锯与木作制材的关系
中国古代木作制材,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楔对木材进行裂解砍斫,还有一种是用框锯对木材进行锯解。在框锯还没出现之前,裂解砍斫是解木的主要手段,人们利用楔破板、制枋,此时木材处理方法较为简单粗糙,楔解木板的原理就是利用材料本身在自然界中存放后的开裂规律,以及木料本身的纤维薄弱性的特点来进行解木。这种方法对木材的要求较高,解木的过程中浪费大,不确定因素较多。
而框锯出现后,锯解成了木作制材的主要方式,由于木料的加工可以按照人为因素来主导,所以木料加工过程中不仅浪费少,而且提高了木料的利用率,并且能够通过人的主观思想来对木料进行一定的艺术创造,《论语·卫灵公》中提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框锯对于木作制材而言就是赋予了木材第二次生命,让其继续在建筑中发光发热。
2.2 框锯对传统建筑艺术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的古老国度,在历史长河的积淀中,传统建筑形态从一个简单以庇护为主的栖身所发展到后世具有丰富艺术价值的中国古典建筑形态,这是建筑的蜕变,也是人们对于艺术审美的提高,更加凸显了工具的发明对建筑的影响,以及匠人们卓绝的技艺。
框锯出现后,传统建筑风格由粗犷向细腻转变,此时一根圆木可以通过框锯由大化小,使其成为各式木料,从而物尽其用,建筑的细节也由此体现。如果说框锯是木作的脊梁,那么配合框锯使用的其他工具,如刨子、斧子、凿子、尺子等,这些就共同构成了传统民居建筑的灵魂。
我国传统建筑艺术体现在建筑结构与装饰艺术这两个方面,传统建筑的结构精巧,榫卯的穿插造型使得建筑不需使用一个钉子和粘合剂就可以完美结合。除此之外建筑的木作艺术形态还体现在建筑的细节上,古代人们在木作雕刻技艺上造诣极高,徽派建筑群落最能体现这一传统技艺和历史价值。现今的安徽、江西婺源还保存着大量的古村落古民居。它们内部空间结构精美,木雕题材丰富、工艺精湛。安徽宏村的承志堂为其代表,堂内的梁架多用料硕大,横梁中间微微凸起,民间俗称“冬瓜梁”,内部木雕精美,人物花鸟走兽图案吉祥,寓意丰富,具有故事性,体现了人们对于工具把握的熟练程度,以及工具对于建筑艺术的影响(见图2)。
3 框锯在徽派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应用
旧时的徽州地处安徽省南部,俗称一府六县。至今保存着大量的古村落古民居。这些古村落古民居作为中国民居建筑中的一个经典派别,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过无数次雕琢,逐渐形成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徽派民居内外空间形态独特,自成一体,尤其讲究大木作工法和小木作工艺,其工艺之精,工法之巧,是直至今日也能让人为之震撼的艺术作品。在这些民居建筑中无一不体现工具之作用框锯之重要。
3.1 徽派传统民居建筑中框锯的种类
框锯虽然在社会的发展和工匠的使用中不断演变,自唐代以后其基本维持现有的形态,全国各地对于框锯的形态和使用方法极其相似。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虽然框锯已有相对固定的几种基本形态,但具体的尺寸大小并没有统一标准,其尺寸大小首先因工匠个人习惯和自身条件(身高、体形)及加工对象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变化。其次根据加工对象的不同,框锯的大小和锯条的宽度、锯齿的粗细等都相应发生变化,因此形成了现今框锯的尺度与分类。框锯作为我国民居建筑最基本的木作工具,大体可分为五类(见表1)。
3.2 徽派传统民居建筑中框锯的使用方法与应用
徽派传统木结构民居一般都是由开采后的木料经过各类工具加工成不同木构件,然后将木构件拼接在一起组合而成的建筑。木作结构包括柱、梁、枋、斗栱、檩、椽、榫卯、望板等,而不同种类的框锯则在这些木作结构中有着不同的使用方法及应用。
3.2.1 解锯在木料剖解中的应用
解锯是框锯的一种,用于剖材解料,特别是制板。由于使用框锯对加工后木料的结果较易控制,由实践可以掌握出材率。《营造法式》记载:“圆径中取方,一百得七十又一。”计算得圆木解成方料时的出材率为63.7%。
大解锯的锯架中间横梁为圆柱形,两柄呈椭圆形,柄端呈月牙状并套有一个铁环,铁环的直径约为100毫米,两柄的铁环链接着锯条,锯条与两柄相垂直(这是与小型框锯最大的区别,同样也是因为两人四手操作所需)。锯的使用者我们通常称之为“解匠”,专业把大原木解开成大板,常常是两个人一组使用。使用时,先把木材固定在三角木马上,再由第三人(或铁件)将木料固定,两人分别将手穿过大解锯铁环并握住锯手,对立而站,相互推拉解锯从而锯解木料(见图3)。
解锯常出现于古徽州村落中规模较大的民居及大小不等的祠堂修建中。祠堂规模宏大在村落的规划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显示宗族昌盛。如宏村汪氏宗祠,南屏叶氏宗祠——“叙秩堂”,这些祠堂用料粗大厚实,其柱、月梁、平梁等主要木结构,多采用整块长达6至7米、高近1米,厚40至80公分的大木经过解锯剖解并结合其他工具制作而成(见图4)。
3.2.2 框锯在木料加工中的应用
大、中、小框锯外观并无明显差异,三者最大的区别为尺寸不等。且不同尺寸的框锯其所使用的锯条粗细、锯齿疏密程度也不相同。针对不同的使用对象,各类型框锯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和价值。
大框锯用于解木,其锯条宽三寸左右,锯条长二尺八以上,锯架尺度与锯条长度一致,常用两个锯绞,拧旋方向相反。使用时可两人操作也可单人操作,通过上下来回推拉使力(见图5)。古徽州民居建筑以木柱、梁承重,南屏叙秩堂柱、梁、枋应用大框锯和凿子制作榫卯使柱与梁,以及每架梁之间相互连接稳定、牢固(见图6)。
中框锯用于断木,将剖解好的板材锯成适合建筑使用的各类木构件,如檩条、椽条等。其操作方法是将木料固定于工作凳上,右脚踩住木料,左手置于木料上,右手握住框锯,采用先拉后推的方式,轻柔地拉锯。当锯出垂直面的锯口时,深入锯口有节奏的进行锯割,直至木料断裂(见图7)。
小框锯主要用于制榫。榫卯是我国传统民居木作结构的精髓。榫卯结构按构合作用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包括“面”、“边”结构,如燕尾榫、穿带榫等;“点”结构,如格肩榫、双榫等,以及三种构件的组合结构,如抱肩榫、长短榫等。这类结构榫都可以通过小框锯锯割而成。
中、小框锯在古徽州民居建筑中使用最为频繁,其手段、手法更多样。虽然在外观、尺寸上有一定的区别,但在营建过程中根据加工对象常常相互交替变化使用,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如将中框锯较宽的锯条替换为1公分左右的细窄锯条,其锯齿由粗变细变密,在加工月梁、雀替、斗栱、家具等较大的或带有弧形部件时,可以灵活自如操作(见图8、图9)。同时,将小框锯的锯条变宽锯齿变粗,同样可以断解较厚、较宽的卷棚、门板、檩、椽等。这些方法在婺源理坑小姐楼、谦福堂的营建和修缮中得以充分体现并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小姐楼天井残存与修复的挂落与二楼美人靠中不仅可以看到其工艺之精湛,线条之优美,计算之精准,雕刻之精细,充分显现各种框锯(包括其他工具)的应用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挂落用中框锯将木板分层破解成条,再用小框锯制作插肩榫、抱肩榫后组合而成(见图10)。美人靠因向外探出的靠背弯曲似鹅颈又叫鹅颈椅。其弯曲的靠背(栏杆)垂直高90厘米,宽3.5厘米,厚2.5厘米。首先选尺寸必须大于实际尺寸的木板,而宽度必须考虑弯曲的半径大小。用中框锯细窄锯条按木板上的画线(墨线)锯解出大致样式,然后用小框锯加钢丝框锯修整外形,最后打磨完成(见图11)。
同样谦福堂内部空间各部位的建造与现行的修缮中,大、中、小框锯根据不同部位制成多种榫卯结构进行修补。如将柱下部腐朽部分锯掉,用中框锯将新旧木柱锯解成龙凤榫(民间叫巴掌榫),而修缮较细方柱时,为使其牢固多采用小框锯锯解成燕尾榫进行修补(见图12、图13)。梁的更换相应复杂许多,首先用解锯和大框锯将原木制作成带弧形的“冬瓜梁”,两头制榫穿插于两柱之间,为了坚固常在梁下与柱间加雀替,同时起到装饰之作用。雀替用小框锯或钢丝框锯制成(见图14)。谦福堂内部其他部位:斜撑、墙板、楼板、线脚、门、窗等的修缮视具体情况、部位采取不同的框锯并结合其他工具进行完善(见图15)。
3.2.3 钢丝框锯在木料曲线锯割中的应用
钢丝框锯又名弓锯,它是由竹条弯成弓形,两端绷装钢丝而成,钢丝上有细密的锯齿形飞棱,利用飞棱的锐刃来锯割木料。钢丝框锯的也有大小之分,尺寸从200毫米到750毫米不等,半径约为50毫米。钢丝框锯常用于锯割复杂的曲线和开孔。在锯割复杂曲线造型木料时,先用墨斗(笔)在木料上画出曲线形态,手握钢丝框锯一端,将框锯与木料呈垂直放置,上下拉动框锯,在木料上开口,后顺着曲线造型锯割木料,从而得到想要的木料形态(见图16)。它在古徽州民居建筑中主要用于特殊及有弧形部位的加工,如美人靠,叉手、雀替等。
古徽州民居建筑均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体,框锯根据其加工对象各有所需,相互间又互为补充,在房屋整体建造中框锯从大木作工法到小木作工艺,几乎涵盖建筑内外各个部位(件)。由于现代居住空间中,木质建筑不作为主要的建筑形态,同时,大量的手工艺被机器所代替,导致使用木工工具的匠人越来越少,特别是解锯已几乎消失。现今的徽州工匠主要以修缮老旧民居、新建仿古建筑为主。纵观整个徽州传统民居建筑中无处不有框锯的影子,它们在古徽州民居建筑中和当今的古民居修缮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4 结语
框锯从出现到发展是人们经验的不断累积,也是对于技术深入的研究与探索。框锯对于传统民居木作影响巨大,它不仅改变了传统民居的形态,让其由粗旷走向细腻;还增加了传统民居的艺术表现力,丰富了我国古代建筑的艺术形态;并且为现代人们对于古代民居建筑的研究提供了可参照的印记。如今由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框锯对于木作的意义已经被我们忽略淡忘,因此我们应更加了解民居与工具、工匠、工艺之间的关系,让丰富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浈.中国传统建筑木作工具[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2]白云翔.试论中国古代的锯[J].考古与文物,1986(3-4).
[3]杨宽.中国古代冶铁炼钢技术发展简[M]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
【关于民居的优秀作文:各色民居】推荐阅读:
关于我国典型围墙民居建筑的探究05-28
中国的民居民俗10-18
客家民居的美学价值10-13
对传统民居的认识10-25
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07-15
生态民居的设计理念07-12
传统民居中的匾额装饰06-05
民居改造06-15
古镇民居07-22
民居空间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