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各具特色的民居解析(共11篇)
8各具特色的民居解析 篇1
8* 各具特色的民居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关于各地民居的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
闽西 南粤 东北 奇葩 骚扰 夯筑 竹篾 布局 均匀 风雨侵蚀 安然无恙
和睦相处 勤俭持家 秩序井然 遮天盖地 清风徐来 蜂拥而来 家道兴旺
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多起竹楼,傍水而居树满寨,花满园
三、了解民居特点
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客家民居
位 置
作 用
材 料
结 构
文化特征
2.完成填空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
客家民居
位 置 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
作 用 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排挤
材 料 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结 构 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文化特征 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
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画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4.同桌商议,并参考文中插图,画一画客家民居的俯瞰图。(教师出示八卦图,请学生参考比较。)
五、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六、自读《傣家竹楼》部分
1.自己设计一张表格,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
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介绍傣家竹楼。(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如果由你来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请各小组推选选手,共同设计导游词,参加评比。)
3.评议
七、拓展阅读:这篇文章在介绍永定土楼的特点时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近五六年来,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慕名前往闽西永定县,参观考察被称赞为“中国古建筑奇葩”的闽西土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汉斯·安德烈先生参观了土楼后赞美道:“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永定土楼,特别是圆形住宅(土楼),以悠久的历史,宏大的,精巧的结构,独特的风格扬名于世。优美而壮观的永定圆楼,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有如从地下冒出来的自然生长的巨大的“蘑菇”,又如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环形的屋顶飘浮在烟雾中。
仅以永定县苦竹乡井头村的深远楼为例,楼里三圈,直径80米,周长250米。外圈四层,房子260间;中圈二层,房子60间;里圈一层,房子8间。共有房子328间,里头住毒害80户500人。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偌大一座城堡式的高大建筑,不用一根钢筋,一包水泥,一块砖石,全以一担担黄土堆积而成,自明清迄今,始终完好如新。
永定圆楼由于土墙环拱,又能保暖隔热,冬暖夏凉,易于防卫,便于管理。
闽西土楼为什么能历久不毁,成为我国古建筑艺术的一个奇葩呢?控其奥秘,原来它以黄土为主要原料,佐以沙、石灰,拌掺少量红糖、糯米和木屑、竹条等,经过反复揉打、研舂、碾压,然后夯打土墙,并以木料为梁呆,瓦片为顶盖,因而异常坚实牢固。
板书设计: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世界民居奇葩
8各具特色的民居解析 篇2
1.读读记记“骚扰、偏僻、魅力”等词语, 积累语言;
2.阅读课文, 了解客家民居鲜明特色及民居文化, 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3.学习课文准确说明和生动形象描述的方法。
教学策略
整体把握内容, 理清写作思路, 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
重点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 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通过上网、阅读课外书刊、向长辈询问或查阅“品德与社会”等渠道, 搜集并了解关于中国民居的相关图文、音像资料。
2.教师制作《各具特色的民居——客家民居》PPT课件。
教学过程
板块一:师生做导游, 共享生活经验, 使导入生活化。
(设计意图:从生活引入课堂, 作为课堂的起点。)
1.师做导游, 提取生活经验中对民居了解。
师:同学们, 老师平时很喜欢旅游, 旅游就是走近生活, 亲近大自然, 了解各族人民的风土人情, 今天老师想当导游,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再去旅游三处景点:“藏族碉房”、“陕北窑洞”、“羌族的碉楼”居住的房屋特色。
2.生做导游, 提取生活经验中对民居的了解。。
同学们, 你们去哪旅游过, 能说说你见到的民居的居住的房屋特色吗?
3.播放凤凰台的《本色客家人》, 了解客家人的来历。
板块二:联系生活学习生字词。
(设计意图:据学生学情三分之一的学生字词不过关, 重点对后进生检查掌握情况, 通过词语说话, 走进生活。)
1.检查预习情况。指名学生读。
师随机纠正。
2.运用“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相处”三词联系生活说话, 要求把一句话说通顺、说清楚。
3.自由读课文。注意刚才学的字词。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相机指导朗读。
板块三:小组创意学习。进入文本, 了解民居的建筑文化和传统文化。
(设计意图:用表格的形式, 降低教学重点的难度。分小组学习培养合作能力, 带动好、中、差各层面的学生参与教学。)
1.小组长组织小组:
(1) 小组讨论创意学习方法。
(2) 按准备好表格要求, 合作读课文。
(3) 小组成员分工, 填表格。
2.小组创意汇报。
分工汇报表格的填写。
师相机出示幻灯表格: (略)
师相机点评、引导、总结。
板块四:深入文本, 思考质疑, 感受中国民居文化的丰博。
(设计意图: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挖掘文本的内涵, 更进一步了解客家民居的特色。)
过渡: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
1.读一读《客家民居》部分, 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
2.读第2自然段, 客家民居“奇”在何处?
3.客家民居中, 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
4.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 客家民居为什么被誉为“世界民居的奇葩”?
板块五:运用文本, 提炼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文本的功能, 总结出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积累写作知识。)
过渡: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把客家民居写得这样的生动、准确、科学有趣味性呢?
(用导游或扮演角色介绍民居, 迁移表达方法)
板块六:迁移方法, 练表训说生活化, 走出文本, 延伸感受中国民居文化。
(设计意图:走出文本, 进入生活, 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 结合学的方法, 表达生活中自己经历或观察的民居的生活, 使语文课堂回归到生活。给学生提供创意的生活化氛围, 使学生在勤学、乐学、善学、实学中发现生活的美, 感受生活的美, 创造生活的美, 实践生活的美, 散文化的生活。)
链接社会生活创设鲜活课堂, 分享生活体验感受民居特色, 模拟角色介绍进行常态练笔。
板块七:师总结, 引导学生怎么在生活中观察民居的特色。
师:同学们, 一种建筑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深厚的积淀, 精神文化久远的积淀。几千年的民居文化灿烂辉煌, 向世人展示出无穷无尽的魅力, 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和学者云集参观和研究。真是“承前祖德勤和俭, 启后子孙读与耕”。
板块八:作业入生活, 表达生活经验。
《各具特色的民居》建议和简析 篇3
《各具特色的民居》是一篇自读课文,这里我说一下其中的第一课《客家民居》。这篇课文从体裁上说属于说明文。既然是说明文,那就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这篇课文抓住了《客家民居》的什么特点呢?
首先,在讲课前,应该处理一下字词,在这里,重点解释一下“夯”字。“夯”这个东西过去在农村很常见,有石夯、木夯,近二十多年,出现了在我们当地被称为“蛤蟆夯”的电动打夯机。如果不解释清楚这个字,那么文中的“夯筑”学生们就理解不了,如何理解课文内容呢?为了形象说明,可以通过投影打出一组图片,来加深学生们队“夯”的认识。
其次,通过投影打出一组城市的高楼,农村的平房,上中的茅屋,最后到我们文中的《客家民居》的一组图片,讲解课文时,配上客家民居的图片,便于学生理解。
再次,对于文中讲到的八卦布局,老师也应当补充一下八卦的有关知识,便于学生理解。否则,老师要一代而过,那么学生就会对此产生疑问。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富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客家民居的圆形围屋,按八卦布局排列如图1,体现了客家人的祖先崇尚圆形,期盼吉祥、幸福和安宁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
最后,讲解课文,配上插图或者课文的ppt。
下面是对课文的简要分析。
第一段文字是“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和作比较的方法,概括地说明了客家圆形围屋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与“世界民居”比较,是一朵特殊的、罕见的花。“点缀”一词用得很妙,说明客家居住地在人烟稀少的边远山区,为下文介绍营垒式的住宅埋下伏笔。同时“世界民居奇葩”这句话总领全文,也就是文章的主旨句。即本篇课文就是围绕“奇葩”二字来写的,客家民居到为什么成为奇葩呢?
接下来第二段文字中先介绍了客家民居形成的原因,“居住在偏僻、边远的山区,为了防备盗匪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建造了营垒式的住宅”。接着介绍了客家民居的建筑材料的奇特,“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做黏合剂,以竹片、木条做筋骨,夯筑起墙厚1米,高5米的土楼”。这里要结合我们当地的房屋建筑说明我们这里如何建造,(我们当地一般都是砖、水泥、沙子的混凝结构。)通过对比,更加突出了客家民居的与众不同的“奇”特点。其次,说的是客家民居造型的奇特,“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作者用列数字、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圆形围屋外观和整体布局特点。难怪外国友人远远望见圆形围屋,禁不住发出惊叹──“天上掉下的飞碟,地下冒出的蘑菇”。再次,说客家民居的历史悠久,耐侵坚固,“有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历史,经受了无数次地震撼动,风雨侵蚀和炮火攻击安然无恙”。
第三段文字主要说明了客家民居的房屋布局。“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整齐划一。
第四段通过举例子说明了客家人在“治家、处事、待人、立身”等方面,都体现了明显的民俗文化特征,通过“承前祖德勤和检,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
各具特色的民居 篇4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各地民居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
闽西 南粤 东北 奇葩 骚扰 夯筑 竹篾 布局 均匀 风雨侵蚀 安然无恙
和睦相处 勤俭持家 秩序井然 遮天盖地 清风徐来 蜂拥而来 家道兴旺
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多起竹楼,傍水而居树满寨,花满园
三、了解民居特点
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客家民居
位 置
作 用
材 料
结 构
文化特征
2.完成填空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
客家民居
位 置 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
作 用 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排挤
材 料 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结 构 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文化特征 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
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画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4.同桌商议,并参考文中插图,画一画客家民居的俯瞰图。(教师出示八卦图,请学生参考比较。)
五、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六、自读《傣家竹楼》部分
1.自己设计一张表格,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
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介绍傣家竹楼。(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如果由你来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请各小组推选选手,共同设计导游词,参加评比。)
3.评议
七、拓展阅读:这篇文章在介绍永定土楼的特点时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近五六年来,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慕名前往闽西永定县,参观考察被称赞为“中国古建筑奇葩”的闽西土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汉斯·安德烈先生参观了土楼后赞美道:“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永定土楼,特别是圆形住宅(土楼),以悠久的历史,宏大的,精巧的结构,独特的风格扬名于世。优美而壮观的永定圆楼,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有如从地下冒出来的自然生长的巨大的“蘑菇”,又如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环形的屋顶飘浮在烟雾中。
仅以永定县苦竹乡井头村的深远楼为例,楼里三圈,直径80米,周长250米。外圈四层,房子260间;中圈二层,房子60间;里圈一层,房子8间。共有房子328间,里头住毒害80户500人。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偌大一座城堡式的高大建筑,不用一根钢筋,一包水泥,一块砖石,全以一担担黄土堆积而成,自明清迄今,始终完好如新。
永定圆楼由于土墙环拱,又能保暖隔热,冬暖夏凉,易于防卫,便于管理。
闽西土楼为什么能历久不毁,成为我国古建筑艺术的一个奇葩呢?控其奥秘,原来它以黄土为主要原料,佐以沙、石灰,拌掺少量红糖、糯米和木屑、竹条等,经过反复揉打、研舂、碾压,然后夯打土墙,并以木料为梁呆,瓦片为顶盖,因而异常坚实牢固。
板书设计: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各具特色的民居》设计(简版) 篇5
甜水学校 贾 姣 2014年3月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3.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2.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特征,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教学方法:
在教学时,采用比较学习的方法,教师及时点拨引导。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识民居。
民居是建筑中最早出现的类型,是中国建筑史上对民间居住建筑物的习惯称呼。我国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在适应与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出来的。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我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两个。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思考: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初步交流阅读感受,并分别用一个词形容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梳理整理: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傣家竹楼──绿色之家。
三、自主研读,小组合作梳理。
接下来我们分成小组来学习。每个小组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选择一种民居深入地读一读,读完后再讨论讨论:这种民居有什么特点?然后做好汇报的准备。
研读方法:
先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读后整理,在文中划主要词句、标感受、列提纲等方法。
四、集体交流,感受民居特色。1.客家民居的特色 2.傣家竹楼的特点
3.总结: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算得上是最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常年居住在“竹”楼里,幢幢造型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地理特征的傣家竹楼,飘浮在袅袅炊烟和潺潺流水的画卷里,掩映在茂林修竹和香蕉柚子织成的绿色帷幕中。斑斓多姿的傣族寨子,随着天地间的长风流水,与自然和为一体。而圆形土楼真无愧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它象地下冒出来的“蘑菇”,如同自天而降的“飞碟”。土楼格局的恢宏,令人为之肃然起敬。客家人世代相传,朝夕相处,团结友爱,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劳的民风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体会说明方法
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介绍民居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集体交流,要求:结合文中语句举例谈说明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主要的说明方法列举如下:
①列数字:“„„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具体可感)②打比方:“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形象直观)
③引用资料:“按照传统习俗,先要选好地方,打好地基„„”(充实具体)④举例子:“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真实可信)
六、比较两篇短文表达方法的异同
师:通过合作学习,我们对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有了整体的了解。那么这两篇短文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呢?请同学们把两篇短文对照起来看看,仔细想想。(生默读,思考,批注。)
七、拓展阅读,迁移练写。
各具特色的民居预习教案 篇6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介绍民居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集体交流,要求:结合文中语句举例谈说明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主要的说明方法列举如下:
①列数字:“……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具体可感)
②打比方:“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形象直观)
③引用资料:“按照传统习俗,先要选好地方,打好地基……”(充实具体)
④举例子:“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真实可信)
3.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六、课外拓展,迁移练写。
1.出示课后“资料袋”一组邮票,介绍来历:
我国从一九八六年四月十二日开始至一九九一年四月二十五日,总共发行四套民居邮票,即普二十三、普二十五、普二十六、普二十七,共发行二十一枚,从一分的内蒙古民居邮票开始至二百分的江西民居邮票,四套邮票全部为影写版,由北京邮票厂印制,这一幢幢风格各异的普通民居,是我炎黄子孙上下五千年谋生存、图发展的历史记录,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民居建筑艺术上不朽的智慧结晶,也是屹立在中华大地上不同民俗风情的人文景观。票面上的民族建筑,造型生动,图案漂亮,这方寸之间为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幅绮丽多彩的华夏民居风貌。
有人夜憩竹楼,有人水上为家,有人把家驮在马背上,有人享受着窑洞中最古朴的大自然的恩赐……你想了解更多地了解这些邮票上的民居故事吗?
2.发放关于这组邮票的简单介绍,拓展阅读。
内蒙民居──蒙古包毡包是我国蒙古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牧民居住的帐篷,一般为园形,古代称“穹庐”“毡帐”。蒙古包一般用柳条做骨架,外侧包羊毛毡,再在顶部中央设可支起的园形天窗,是一种可移动式园形住宅。在柳条两侧涂料灰草泥代替毡子,即成为半永久式的固定蒙古包。在两个园形住宅之间,联以土墙,成为并列的3间房屋而演变成土房。
西藏民居──藏南碉房。西藏南部各地的乡村和城镇,石村丰富,民居一般用石砌墙、高2-3米,称为碉房。碉房以木材做梁、柱和椽子。平屋顶,有的设外廊。木梁、柱子上有鲜艳的色彩,窗上装玻璃,可能有效地利用当地充足的阳光。在广大牧区草原,牧民居住方形的帐房。帐顶是用牛毛织成的毡毯,四周用草泥块围成矮墙。碉房顺应高原自然条件、农牧业生产、信仰喇嘛教、生活习惯及自卫防御的需要。
东北民居──吉林-蒙古族马架房。马架房是吉林省蒙古族农民住宅中主要的房屋,在山墙开山,形如吉林东部山区汉族农民的马架,故称马架房(见邮票下方,
以及左图)。其房平面近方形上部可用椭圆顶,极似蒙古包,保持了蒙古族的民族习惯。马架房全部用泥壁,不做基础,四面皆土坯墙围绕,当阴雨连绵之际,墙壁会因潮湿而脱落,房屋寿命难以保持长久。
北京民居──四合院。四合院式的住房是我国最为普遍、历史是为久远的住宅形式。大多坐北朝南,面南为正房,北面为偏房,两侧为厢房,阳光充足,四间房由一个院子紧紧地联接在一起,俗称“四合院”。其布局常为“一正两厢”,正房(上房)位置在全宅的中轴线上,坐北朝南,开间、进深、高度和装饰等都央全宅之首。院子两侧的厢房、陪衬着正房。院子是交通、采光、通风的枢纽,并配以绿化,成为休息与家庭活动的中心。
上海民居──上海“石库门”房子。上海旧的住宅除一部份花园楼外,以里弄“石库门”房子最具代表性。因为上海繁华,人口稠密,住宅大都成排组成,相互毗连。户内建筑布局紧凑,高2-3层,青瓦坡屋顶,并有小型晒台,在建筑正面和墙头、大门等外常作简单的装饰。楼上楼下,小巧玲珑,青瓦覆盖,阁楼晒台,绿树掩映,十分幽雅。
陕北民居──窑洞。窑洞是典型西北黄土高原、黄河上游地区,少雨地带的民居。窑洞一般宽3米、深5-20米,在3-5米深的黄土覆盖下,夏季室温比室外低约10度,冬季比室外约高15度。温温度比较稳定,可谓冬暖夏凉。窑洞有单独的沿崖式窑洞(土窑)、土坯或砖石的拱式复土窑洞以及天井地院落式窑洞三种。窑洞门面装有较大面积的门窗,其采光好、受外界噪音和其他污染的影响少。
台湾民居──台湾民居的基本形态是三合院、四合院。屋顶前后坡落水。农家多用三合院,前面广场可晒农作物。较富裕的人家或官司家住宅则多用四合院,有门厅与正厅的缓冲,秘密性较高。
浙江民居──浙江民居-黄岩天长街住宅。该住宅面街背河、附有店面,临街设店面,内部兼作起居室,后部临水的房作厨房。全宅的中间部分分三层,第二层空间仅有2.2米高。以顶阁楼三面凸出,窗台做得较低,三面都开窗,阁楼窗子开得合宜,住在顶层并不觉得压抑。整个住宅造型有虚有实,有遍有低,轮廓线不单调。
徽州古民居特色分析 篇7
1 徽州传统民居的特色
徽州民居, 一种天井四合院形制的居住建筑, 融合了中原四合院平面形制与当地的干阑式形制。同时徽商们在民居的建造中注入了自己对住宅的平面布局、建筑结构、内部装饰、厅堂布置方式等的想法, 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 使徽派建筑在具有实用性的同时, 还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1.1 平面特点
徽州传统民居的基本格局为三间式、两层的楼房。居住建筑一般都是坐北朝南, 但是明清时期徽州古民居大多都是大门朝北的, 这是因为自汉代起就流行着一种说法“商家门不宜南向, 征家门不宜北向”。故在明清时期, 徽商为了图吉利, 将建筑都做成了大门朝北。建筑的平面大都采用了对称式的布局方式, 进门为前庭, 中开天井, 后设厅堂, 以一明堂二暗室的三间式为一基本单元。主要房间都放置在南向, 东西向是次要的房间, 两侧为厢房, 中间是厅堂, 楼梯位于厅堂的前后或者左右。入口处有一个供通风采光之用的内天井。在这个基础上, 建筑纵横发展、组合, 形成了大厅式、穿堂式、四合式等格局。建筑平面见图1。
1.2 立面特点
徽州古民居在立面上都是很少开窗的, 即使是开窗一般都是开在二层, 一个很小接近正方形的漏窗。民居的采光通风全部靠天井来解决。
徽州古民居立面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马头墙, 又称封火墙。徽州古民居呈聚落式, 房屋间的间距比较小, 再加上房屋内部都是木结构, 所以防火居于首位。而马头墙便是在两端墙顶上砌筑的高出屋顶的山墙, 为了防止火势蔓延。在满足了功能的同时, 人们为了追求艺术上的审美, 将马头墙做成了阶梯状。马头墙有一阶到四阶之分, 称为一叠式、二叠式等, 一般情况下, 为三阶, 四阶, 再大一点的民居, 也会出现五阶, 俗称“五岳朝天”。
1.3 结构特点
徽州民居的结构形式多为穿斗式和抬梁式的混合结构, 抬梁式用于中跨, 穿斗式用于山墙面, 使比较密集的柱梁横向穿插结合, 加上墙体, 可以增加整栋民居的抗风性能。内部的柱子用料比较粗大, 在上部会有一点收分, 梁架用料也都比较粗大, 而且注重梁的装饰性, 在横梁中部, 会微微拱起, 即是俗称的冬瓜梁。
1.4 建筑细部装饰特点
建筑的细部往往会使建筑具有一定的表现力, 而建筑风格中最有力的表现便是通过细部来表现的。
1) 门罩。这是徽派建筑的格式, 由于徽州是多雨的地区, 在建筑大门上加上门罩 (见图2) , 可以防止雨水顺着墙而溅到门上。具体做法是:在离门框上部一定距离的地方, 用砖砌出向外挑的檐脚, 再在上面盖上一层青瓦, 并刻有一些装饰。在一般民居中称之为门罩。在一些富贵人家, 则称为门楼, 尺寸也会比一般民居的门罩大, 做法也更考究, 而上面的装饰、雕刻手法及种类更多。
2) 窗。徽州古民居, 由于其特殊的背景, 古民居的外墙都比较封闭, 一般的开窗都位于二层, 且较小较高。在徽派建筑中, 还有一种窗户形式, 称之为格窗, 是沿着天井一周的回廊, 采用木制格窗来分隔室内外空间的, 它的功能有采光、通风、保温、防尘, 格窗的图案多种多样, 并且图案多采用暗喻或者谐音来表示吉祥如意的寓意, 格窗往往都会再附上一层绸绢或者彩纸等以增加室内的透光性。
3) 徽州三雕。徽派建筑的装饰部分是非常精细的, 广泛采用砖雕、石雕、木雕, 这三者并称为“徽州三雕”。“徽州三雕”起源于宋代, 在明清达到了鼎盛。在居室中主要用于家具、屏风、格窗等。“徽州三雕”雕刻的手法有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等多种技艺手法。在明代初期, 以平面淡浮雕手法为主, 明中叶以后, 多层透雕取代了初期的平面淡浮雕。
2 徽州古民居特色形成的原因
2.1 自然环境的影响
徽州山林地区, 多雨, 建筑的用地非常的局促, 建筑必然会通过紧凑的布局方式来适应用地的不足。在建筑形制上, 采用楼居, 楼居不仅有利于通风采光, 避免潮湿。徽州丰富的木材为徽州古民居采用木结构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而徽州三雕中的木雕亦是由于木材的丰富, 才得以发展的。山多石材也比较丰富, 而石材也是建筑材料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2 经济因素的影响
明清朝代是徽商的鼎盛时期, 当徽商致富后, 他们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故乡的建设中, 而其中成就最高的便是居住建筑和宗庙建筑。徽商为徽派建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强大的动力, 没有徽商, 必然也不会存在现在徽派建筑的成就。徽商所引起的徽派建筑的建设, 使徽派建筑在形制上更具广泛性, 功能上更齐全, 装饰也更加的豪华与细致。
2.3 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
徽州自秦置郡县以来, 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徽州大多数的民居、村落都是历史上南迁避乱者建造的, 而人类的迁徙必然会带来文化的碰撞。徽州民居的形成便是由南迁的中原建筑文化与当地的“山越”建筑文化碰撞、融合而成的一种地方建筑文化, 一种徽派建筑形制的文化, 如果说中原文化与“山越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只是影响建筑建造技术方面的话, 那么新安理学对徽派建筑的影响则是体现在建造思想上了, 如门朝北居、四水归堂等等。徽州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 由于徽州的教育基础扎实, 故而在书法绘画、金石篆刻、音乐戏曲等方面有大量的优秀人才, 文化的发达, 必然会丰富建筑的内容, 为建筑的建造、雕刻提供丰富的素材, 提高建筑的艺术水平。
3 结语
徽州民居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徽州古民居在建造上追求着与当地自然环境、当地特有的文化的结合, 使建筑的空间充满丰富性与趣味性;在意境上追求着诗情画意, 并完美的做到了与人之间的和谐, 满足了使用者在生理、精神上的要求。徽州古民居在建筑界是不可多得的瑰宝。
摘要:结合实地考察, 对徽派民居进行访谈调查和实地测绘, 从建筑学的角度对建筑的平面、立面、结构、建筑细部装饰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总结出了徽派古民居的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古民居,特色,文化
参考文献
[1]单德启.徽派建筑和新徽派的探索[J].中国勘察设计, 2008 (3) :30-33.
[2]张国梅.浅谈徽州建筑传统民居的环境布局及建筑特色[J].安徽建筑, 2002 (1) :32-33.
[3]冯卫, 谢一鸣.徽派传统聚落建筑基因研究[J].中国名城, 2011 (9) :66-68.
东北满族民居建筑特色 篇8
满族是中华民族中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民族,世世代代生活在白山黑水辽阔的地域。满族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并先后建立了渤海,大金、后金和大清王朝,大量的满族民居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特有的地域特色正逐渐引起建筑学及传统人居环境研究的重视
一、满族历史背景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肃慎人。肃慎人,是满族的最早祖先。辽、宋、元,明几个朝代称“女真”。长期生活在长白山以东、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广阔地区。16世纪后期,努尔哈赤崛起,以女真人为主体融合了部分汉人、蒙古人和朝鲜人,形成了一个新的共同体满族。满族的先人在进入辽东之前的较长时期里,基本以渔猎经济为主。夏季居无定所,冬季居家养息。这个时期还没有接受更多的汉文化。至明代初期,建州女真人南迁辽东后,受中原经济文化的影响,逐渐以农业经济为主,开始了定居生活,这以后才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汉文化,建州卫李满柱进入新宾后,在原高句丽山城的基础上,重新修建佛阿拉山城,已见接受汉文化的建筑习俗。待到清太祖努尔哈赤家族修筑赫图阿拉城时,其殿堂楼阁,规模宏大,是前明朝派来风水先生主持修建的,这时才将汉族的建筑习俗迅速传给了女真人。满族贵族进入中原以后,在汉族的汪洋大海中,进一步吸收了汉文化。尽管清政府三令五申严禁满族人习汉俗,并采取了许多措施保持满族传统,但仍然无济于事。满族还是渐染汉习。
二、地理环境与文化习俗
满族世居在东北地区,气候严寒,其民居建筑民俗呈现出了北方民族的地域特点。气候条件是影响满族民居建筑的首要因素。它的气候属于中温带大陆性气候,特点是春季雨水渐多,昼夜温差大,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气晴朗秋霜重,冬季严寒而又漫长,达五个月之久。
所以世代居住于此的满族居室住宅自然就形成了防冬御寒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民居建筑的实用性及其使用价值。满族人家居室内都设有火炕,火炕是满族人家主要的取暖设备,保温、取暖的效果好,至今一些满族人家仍在继续使用,北方的汉族也依然沿用着睡火炕的满族风俗。火炕的陈设也是有讲究的,在满族的宫廷里通常还有火地和火墙。火炕是满族人对抗严寒天气的法宝,这也是其之所以保存到今天的主要原因。地理位置是影响满族民居建筑的另一个因素。东北地区是满族的发祥地,东北地区的满族又多数在辽宁地区,辽宁地区为丘陵地势,而满族又多居住在山区谷地,从而形成了满族特有的居住习俗。在满族早期,冬天人们居住在建造于山坡上的“地印子”里。“地印子”,是满族人冬天居所,一般建在向阳山坡,向下挖土为墙,上面盖上树皮、山草。室内有锅灶、火炕,保温、取暖效果好。
在满族的建筑中,满族人所信仰的萨满教对当时建筑及居室内部风格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所谓萨满教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一种原始宗教,曾为生活于北亚,北欧和北美地区的众多民族所世代信仰。满族人在长期的生活斗争中,逐渐形成了以跳神为主要祭祀活动的萨满宗教仪式。满族贵族又根据政治统治的需要,在宗教祭祀中加入了偶像崇拜,这些偶像大都来自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建立后金政权之前生活战斗的传说故事,如“佛里妈妈”曾救过努尔哈赤,后被脱去衣服杀害,为纪念她,满族人在室内西墙立朝祭神位背灯祭祀;还有根据“乌鸦救主”的故事而在祭祀中用索伦杆盛猪下水喂鸟等等,这些故事为统治者罩上了神秘的光环。满族在入关之前,也是因为政治上的需要,积极拉拢和争取元朝后裔,在军事势力和文化深度都强于满族的蒙古族。在这一时期不仅改善了语言文字,而且还信仰从西藏传人蒙古的喇嘛教。清太宗皇太极在位时期已经了解到汉文化的博大精深,他积极地选用汉官,以理顺和健全落后的满族官吏体制。进入北京后,历代皇帝汉化程度不断加强,在信仰中又加入佛教和道教的内容,如北京故宫中的坤宁宫就同时祭祀萨满和佛像、关帝像。
三、早期满族民居特点
满族建筑“就一个建筑组群而言,其空间组织的要义,正是在于通过恰当的建筑布局,以求得天地和合与阴阳的谐调,而要达到这一点,就要使组群内部有严格地能够表征社会尊卑关系的等级秩序。”
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生活是影响满族民居建筑的重要因素。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早期社会,满族人的居住条件是非常简陋的。人们通常居住在“地印子”、“马架子”里。“马架子”是满族人夏季居住的场所,一般建筑在树林内部,借用一些树桩,在树桩上用木铺地,然后在上面搭上人字型架子,再覆盖以树皮、山草防雨。而到了近代,随着经济的发展,满族房屋则以口袋房、万字炕、地烟囱、三合院或四合院、照壁墙为基本样式。口袋房是指三间房多在最东面一间南侧开门或五间的在东起第二间开门,整座房屋形似口袋,因此称做“口袋房”。开门的一间称“外屋”、“堂屋”;西面屋又称“上屋”,上屋里南、西、北三面筑有“П”字型大土坯炕,叫做“万字炕”,其中西炕为满族人家放祖宗匣子的地方,是不许坐人的,东屋是小字辈住房。长辈晚辈住房的差异体现了鲜明的封建等级观念。“跨海式烟囱”是满族民居建筑的一大特色,北方汉族盖房屋一般将烟囱设在房脊上,而满族则将烟囱坐落在房西或房后地上,以一段横烟道与烟囱相连。满族民居建筑从穴居、巢居发展到半穴居、半巢居又发展到地面居住,完全展现了民居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同时其保留下来的古代民居建筑为历史学、民俗学的研究提供依据。
《宁古塔纪略载》:“房屋大小不等,木料及大。有白泥泥墙,极滑可观。墙厚几尺,然冬间寒气侵入,视之如霜。屋内南、西、北接绕三炕,炕上用芦席,席上铺大红毡。炕阔六尺,每一面长二丈五六尺。夜则横卧炕上,必并头而卧,即出外亦然。橱箱被褥之类,俱靠西北墙安放……靠东壁间以板隔断,有南北二炕,有南窗即为内房矣。无椅凳,有炕桌,俱盘膝坐。”
四、满族居室装饰风格特点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民族固有的装饰艺术与风格偏爱。满族居室从外部造型设计到内部结构间隔、装饰美化,无不糅合着汉族居室装饰的艺术风格。满族居室装饰风格就其实质而言,凝聚着汉族居室传统装饰风格的诸多重要特征。
满族的室内装饰艺术具有典雅、庄严、质朴的风格。从家具上看,它的用材十分合理,既发挥了材料的特性,又充分利用了材料本身的色泽与纹理,满族家具体型稳重,比例适度,线条优美,端雅活泼。满族人家的地面常见的是青砖磨缝地面,有多种铺砌图样,青砖地面庄重平整,经济、防火,与白色粉墙相搭配,和谐淡雅。这是满族特有的装修方式。
改写作文《各具特色的民居》 篇9
藏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感想粗犷,并且结构严密,楼角整齐,既得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可见碉房是藏族人民智慧的象征。
藏族人民不仅聪慧,而且还是一个爱美也善于表现美的民族。所以在他们的房子里的墙壁上绘上了吉祥的图案,在客厅的内壁上还画上三条为蓝、绿、红的丝带,表示为蓝天、大地和大海。
这就是藏族民居的特点。
NO.2 傣族
踏上傣家人居住的土地,就仿佛走进了绿色的世界。放眼望去,到处是一丛丛绿绿的凤尾竹和遮天盖地的油棕林,竹林深处不时传来鸡犬之声,幽静而和谐。傣家竹楼建筑结构一般比较简单,但十分宽敞,别致美观。室内通风也很好,坐在室内,只觉清风徐来,花果飘香。要是在那里住上几天,简直就是享受啊!
看了前两个少数民族的民居特点,或许会让你感受到了它们的魅力所在,但下面这个民话的民居特点更会让你无尽的向往。
NO.3 朝鲜族
你看,那晨曦中,袅袅炊烟笼罩下的小村落,一个个院落,一幢幢小房,黑瓦和白墙相映的传统朝鲜民居,是多么像一幅民族风情画啊!就说这屋顶就各种各样,房间的结构排列如同“月”字。并且他们都选择住在经常有阳光的地方,在那里住几天,心情也会格外得好。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⑴读读记记“和睦、酷热、蜂拥而至”等词语。
⑵默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
⑶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⑷学习对比阅读的阅读方法。
⒉过程与方法
初读课文,读准读通;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合作研读,体会特点;深读探究,领悟方法;归纳总结,感受文化;拓展延伸,迁移练写。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领悟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色及民风民俗,激起对民俗文化探究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的表达特点,并学习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教学准备
⒈教师制作课件(关于各地民居,如土楼和竹楼的图片;中国民居邮票图片);
⒉学生搜集有关中国民居的文字、图片资料,对相关的知识有所了解。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资料展示,揭示新课
⒈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风俗各异,“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
⒉出示民居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
⒊简介中国民居(见附录)
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⒈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读后划出不懂的词句。
⒉先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不懂的词句,再同桌交流。
⒊再读课文,把读不通顺、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⒋检查词语认读及理解情况: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⒈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
⒉默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思考: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
⒊初步交流:
⑴交流阅读感受,分别用一个词形容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梳理整理: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
傣家竹楼──傍水而居。(或:绿色之家)
⑵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各具特色的民居》侧重写了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楼和“傍水而居”的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
⒋把握层次
⑴客家民居层次:
第一段(1):概括介绍客家民居特点、所在的位置和环境,以及在世界民居中的地位。
第二段(2):详细介绍客家民居突出的特点。
第三段(3):写圆形围屋按八卦布局排列及其象征意义。
第四段(3):写圆形围屋内部构造特点及体现出的民俗文化特征。
⑵傣家竹楼层次:
第一段(1):概括介绍傣族竹楼的建筑环境。
第二段(2):写傣族人家“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传统习俗及缘由。
第三段(3):讲傣族村寨及竹楼的外观特点。
第四段(4):说竹楼内部结构简单、宽敞、别致等特点。
第五段(5):写傣家建造竹楼时的传统习俗及文化内涵。
四、布置作业
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⒉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自读课文,复习导入
⒈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说说“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
⒉交流:客家民居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傣家竹楼“傍水而居”。
二、合作研读,体会特点
⒈划分小组,提出要求:
⑴分为“客家民居”组和“傣家竹楼”组。
⑵要求:先分读、议,再相互交流、补充。
⒉合作研读,完成表格:
⑴把“客家民居”组分为三个研读小组,研究内容: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客家民居为什么被誉为“世界民居的奇葩”?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世界民居的奇葩——客家民居
⑵把“傣家竹楼”组分为三个研读小组,研究内容: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傣家竹楼与众不同之处在哪?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傍水而居——客家民居
⑶研读方法:先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读后标注、整理归纳,最后填表格。各小组交流整理结果后,推选代表准备介绍客家、傣家民居。
⒊全班交流,了解民居的特点。
⑴“客家民居”组的各小组代表分别汇报小组研读成果,小组代表发言后,先本小组其他成员补充,再其他小组补充。
如:“客家民居”表格 世界民居的奇葩——客家民居 位
置 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 作
用
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排挤 材
料
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结
构
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文化特征
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
⑵“傣家竹楼”组同样交流汇报。
四、深读探究,领悟方法
⒈探究领悟——《客家民居》
⑴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画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⑵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
⑶重点语句理解:
①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②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
③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整齐划一。
(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富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客家民居的圆形围屋,按八卦布局排列,体现了客家人的祖先崇尚圆形,期盼吉祥、幸福和安宁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
⑷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表达方法)
例如,列数字:“„„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具体可感)
打比方:“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形象直观)
举例子:“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真实可信)
⑸同桌商议,并参考文中插图,画一画客家民居的俯瞰图。(依据八卦图,请学生参考比较。)
⒉探究领悟——《傣家竹楼》(方法同上)
重点语句理解:
①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着“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
②篱内种植着各种花木果树,可谓“树满寨,花满园”。
五、归纳总结,感受文化
⒈客家民居是中国南方山区的建筑奇葩,它那独特的风格吸引了众多中外学者、游客甚至美国的军事专家。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⒉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具有建材经济、冬暖夏凉、防潮防水防震的优点。傣家竹楼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吉祥平安、团结和睦、家道兴旺)
⒊总结表达方法:语言简练准确、平实质朴又生动形象,这是课文两篇短文在表达上的共同特点。作者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加以说明,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均较强。
⒋归纳章旨:
《各具特色的民居》这篇说明文通过侧重描写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楼和“傍水而居”的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⒌总结: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算得上是最最幸福的人,因为他们常年居住在“竹”楼里,幢幢造型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地理特征的傣家竹楼,飘浮在袅袅炊烟和潺潺流水的画卷里,掩映在茂林修竹和香蕉柚子织成的绿色帷幕中。斑斓多姿的傣族寨子,随着天地间的长风流水,与自然和为一体。而圆形土楼真无愧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它象地下冒出来的“蘑菇”,如同自天而降的“飞碟”。土楼格局的恢宏,令人为之肃然起敬。客家人世代相传,朝夕相处,团结友爱,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劳的民风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六、拓展延伸,迁移练写
⒈出示课后“资料袋”一组邮票,介绍来历:我国从1986年4月12日开始至1991年4月25日,总共发行四套民居邮票,即普
23、普
25、普
26、普27,共发行21枚,从一分的内蒙古民居邮票开始至二百分的江西民居邮票,四套邮票全部为影写版,由北京邮票厂印制,这一幢幢风格各异的普通民居,是我炎黄子孙上下五千年谋生存、图发展的历史记录,是我国劳动人民在民居建筑艺术上不朽的智慧结晶,也是屹立在中华大地上不同民俗风情的人文景观。有人夜憩竹楼,有人水上为家,有人把家驮在马背上,有人享受着窑洞中最古朴的大自然的恩赐„„你想了解更多地了解这些邮票上的民居故事吗?
⒉拓展阅读:关于这组邮票的简单介绍。(见附录)
⒊布置作业:(选其一)
①选择你感兴趣的一枚民居邮票,上网查询有关资料,了解民居的成因、建筑特色、流传价值和与之相关的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写一篇说明短文。
②假如年是小导游,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也同样生动地把你喜欢的民居的特色和风情一一向旅客们介绍呢?请你写一篇导游瓷。
七、板书设计 8*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
民居特点:圆形、八卦布局、设防火墙
文化特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 傣家竹楼——绿色之家
民居特点:多起竹楼,傍水而居
8各具特色的民居解析 篇11
关键词:清代民居;苏州地区;建筑装饰;“戏文体”
明末清初,苏州地区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外地客商爱其山川秀美、市肆繁华,纷纷云集至此,大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发展。随着人们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增长,私家园林的营造日益兴盛,宅舍砌造再掀高潮,民居建筑装饰的创作出现了空前繁荣的状态,雕饰丰富的木、石、砖装饰较普遍地用于中、大型住宅中,这些都是以往任何时期所未有的情况。[1]苏州地区遗存了大量明清民居,其建筑装饰以上乘的艺术水准和深广的思想内涵凸显出地域性和独特地位。
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清朝奢靡之风日盛,清代民居建筑装饰的审美情趣一改明代自然、简约至美的特点,充满了繁复的雕镂之饰。建造的过程,是使材呈其美——因才施用,使工肆其巧——殚能极艺,极尽工巧。[2]基于戏曲文化艺术在民间广泛传播而兴起的戏文体装饰将其推到了极致,清代的建筑装饰呈现出市民文艺的核心精神,即戏剧精神。苏州民居的戏文体建筑装饰有别于其他地区的同类建筑装饰,素雅简洁与奢华繁复并存的现象,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
1 雅俗相宜的审美取向
戏文体建筑装饰一般分布在砖雕门楼的上下坊、兜肚以及长窗的夹堂板以及裙板等部位,或标示空间性质,或渲染空间氛围,将理性与人欲、高雅与世俗、理想与现实完美有机地整合起来,使日常生活空间呈现出雅俗相宜的精神气质。
其装饰之“俗”体现在戏文体装饰的取材上。戏文体装饰大多选取民众喜闻乐见的戏曲故事、小说传记、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是与日常生活关联紧密、性质相通的世情叙事。它在建筑空间中通过精雕细刻展现丰富的人性追求与欲望,描述真实的历史或虚构的传说,体现出世俗生活的丰富性与活跃性。
其装饰之“雅”一方面体现在颇具文人气质的造型语言。苏州地区的戏文体装饰得益于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优势,人物形象转译自昆曲程式化风格,或含蓄凝练,或典雅庄重,性格生动鲜明、细节细腻精湛。另一方面,戏文体建筑装饰在吸收昆曲文雅细腻艺术特征的同时又深受吴门画派影响,汲取文人画精髓,表现出独特的人文气质。其布局及背景承袭吴门画派文人画之神韵,精细雅秀、含蓄蕴藉,体现了苏州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独有的高雅品质。另一方面,“雅”也体现在住宅装饰成为生活场所中传播文化的载体,承担起文以载道、文以弘道的职能,成为具有教化功能的审美对象。苏州民居的建筑装饰通过“戏文”这个过渡层将雅俗两极进行有效融合,从内容到形式并行不悖。戏文体装饰的叙事结构融历史、世情、文化于一体,雅俗共赏地在日常生活空间中完美演绎了儒家文化的中庸思想。
2 含蓄与夸张并存的程式化特征
传统民居的戏文体建筑裝饰创作深受戏曲艺术的影响。戏曲的创作和演出、刊印与发行成为明清时期重要的畅销商业文化产品,对戏曲推广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晚明(万历、泰昌、天启、崇祯)时期,苏州府就有刊印戏曲的书坊16家,刊印传奇、杂剧、曲选128本。[3]明中至清中期,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的昆曲盛行于苏州地区。昆曲的美学理想是以写意手法对其特征及本质进行高度凝练,以典型化、程式化的手法塑造角色,形成含蓄与夸张并存的形式特征。戏文体建筑装饰源自戏曲表演舞台,其艺术形象大多得益于昆曲人物造型,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戏曲的艺术气韵与造型程式,具有细腻委婉且极具画面张力的造型特征。在适应民居建筑特殊的材料工艺需求和空间语境的基础上,能工巧匠运用概括的造型语言,结合建筑构造和砖、木、石等材质特点,人物排列错落有致、动作姿态生动灵秀、砌末设置精致巧妙、场景设定妙趣横生,将各种戏曲形象呈现于民居装饰载体,“戏文主题”雕刻形成了具有独特创作规律和独立审美价值的装饰艺术门类,以浓郁的戏曲乐舞精神来营造建筑空间的欢娱氛围。
苏州地区民居戏文体建筑装饰的场景表现与现实舞台相较有其独特之处。它一方面通过对现实舞台砌末的摹写和转述而呈现出高度程式化的特征;另一方面则注重对现实生活场景和自然环境的引入。因此,戏文体装饰的背景不像舞台设置那样仅仅具有高度象征性,而是还具有凝练的现实主义特征。真实戏曲舞台的砌末相对简单概括,两桌一椅即可涵盖迥然相异的场合,背景往往进行含蓄简约的“留白”。舞台空间的处理具有充分的流动性,为观者创造无限的想象空间。通常借助马鞭、船桨、文房四宝等小什件协助演员完成舞台动作,塑造特定的角色形象,形成了戏曲高度灵活的舞台背景生成机制。建筑装饰的背景与舞台背景相较更加写实和丰富。奋战沙场的武将拥有了威武雄健的战马而不仅仅是手中一枚小小的马鞭;戏文人物身处芭蕉摇曳的亭台楼阁之中,而不仅仅是符号化的一桌两椅;花草动物、假山怪石等舞台空间从未出现的景物也进入了戏文体雕饰的空间。
3 结语
苏州民居戏文体建筑装饰根据传达忠孝节义思想的历史剧立意与构思,通过木雕或者砖雕的载体形式将动态舞台表演凝练为静态艺术造型。其角色形象鲜明、场景布局精妙,人物动态或夸张凌厉,或气势雄浑,或娇俏玲珑。丰富细腻的戏文体建筑装饰呈现出强烈的戏曲精神,使承载日常生活的功能性、物质性的空间场所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它由此拥有了礼仪和纪念的性质,成为具备浓厚艺术气息的文化载体和精神场所。民居的空间意境及文化蕴涵借助于“戏文主题”的装饰得到显著提升。戏文体建筑装饰成为人、文化、环境之间的交流媒介,作为一种重要的设计要素,它与建筑结构、自然景观、行为模式、心理特征等共同构建了的适宜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287.
[2]王贵祥.中国古代人居理念与建筑原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404.
【8各具特色的民居解析】推荐阅读: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设计07-02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实录——王崧舟07-06
永泰古民居建筑特色06-16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设计08-22
民居特色和民俗风情09-13
试议农村特色民居保护路径论文09-24
关于民居的优秀作文:各色民居07-15
中国的民居民俗10-18
客家民居的美学价值10-13
对传统民居的认识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