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居的美学价值

2024-10-13

客家民居的美学价值(精选7篇)

客家民居的美学价值 篇1

古民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体现了传统建筑艺术与民族雕刻艺术的完美统一。如果说古民居建筑是大篇精致、精巧而又气度恢宏的艺术杰作, 那么, 精美精细而又瑰丽多姿的民间雕刻则是这篇杰作的点睛之笔, 是古民居建筑艺术王冠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辉映古今, 历久弥新。

太行山区的平顺县境内荟萃了大量明清古民居。这些古民居布局精巧, 建筑华美, 其中的民间雕刻就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思想内涵、精湛的雕刻工艺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艺术财富!

太行山区平顺县古民居雕刻艺术的美学价值主要表现在木雕、砖雕与石雕三个方面。尽管三者同属雕刻体系, 有天然相通之处, 然而不一样的选材, 相异的艺术价值使得三者在传统美学范畴各自放射出璀璨的美学光华。

一、木雕之美在于轻灵飘逸、超凡脱俗

古民居多以四梁八柱式为主要架构。木料乃是主要的建筑材料。因之, 古民居木雕便有了比较广阔的艺术载体和展示平台。虽然仅仅作为装饰, 古代工匠仍以其超常的思维和高超的工艺, 植根历史和地域文化沃土打造出精妙绝伦的木雕艺术精品。千年古村鹞子坡村王廷育大门枋额图案正中似书卷徐展, 又如古筝声声, 间以八仙过海, 琴棋书画点饰, 书香门第风韵毕现, 国民党中央教育部颁发牌匾“书香门第”, 字体浑厚敦实, 凝重沉稳。歇马殿檐头斗拱, 融造型、艺术、力道之美于一体, 沧桑中仍放射出顽强的时空穿透力。石埠头村王家院落木质天窗莲瓣式四方连续图案, 门庭与天窗横木雕饰, 大门雀替, 阑额繁复凸雕等都是平顺古民居木雕中的精品。中国传统古村落虹霓村古民居门匾真、草、隶、篆各种杂陈, 写景状物言志抒情充分表达了家人平安富贵的美好祈愿。虹霓大院窗棂雕饰以简洁大方为主, 以团花锦、古钱锦、方格纹、一马三箭纹等吉祥纹样为主, 寓意多财多福、事事如意。木雕多用在门楣、屋檐、牌匾等显眼处, 不仅要手工精巧, 还得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龙溪镇大门道村王家大院老院门匾题字“祝三封华”, 主体部分自上而下分成三块, 上块两端刻莲花纹样, 中间雕一梅鹿;中块正中雕有一对犍牛耕地图案;下块两侧各绣一荷。从木质的糟朽程度和题字、图案剥落的情况来看, 门楼应早于门垛。年代较古。退后几步细细端详, 门庭纤细、娟秀、孱弱、内凹;门楼大方、阔亮、华美、前凸。犹如深闺少女, 恰似待阁碧玉, 顶凤冠, 披霞帔, 依门翘首, 凝眸远眺, 妙目流转, 脉脉含情。

总之, 太行山平顺县古民居木雕选材精、布局精, 以向善、崇德、求和为内容, 成为民间和民俗文化亮点。无论局部、整体, 皆无可挑剔。

二、砖雕之美在于肥润繁复, 含蕴丰远

鹞子坡村的天地神龛堪称太行山区古民居砖雕中的孤本。神龛造型倾向于浑实、朴拙、大方、简约, 三幅对联, 雕饰精妙, 含蕴丰远, 分别为“三多尽晓□心厚, 五至方知地理深”, “敬天地风调雨顺, 贺皇王国泰民安”, “日月星辰繁焉, 江淮河濮是也, 横批—生成”。大门道主房左雕外观圆形, 龙凤盘结, 梅下走鹿, 喜鹊闹梅, 莲叶掩瓣, 猎手逐兔, 农夫持犁, 鹰击长空, 荷花弄波, 卷云曲水……穿插、点缀、镶嵌、衬托、交错、攀附、缠绕、掩映、比照、避让, 尺幅之间, 内涵无边, 风光无限, 韵味无穷。墀头造型类似古戏台, 单檐歇顶, 檐角高挑。檐下两柱 (东屋两墀头台柱为竹节形, 西屋两柱为圆柱体) , 柱下柱础, 台面长方。台面之下两端各有上窄下宽墩形支起。两墩之间连以波状纹样。整座戏台搁在一块雕有左右对称的芭蕉扇的鼎足之上。戏台正中皆以古代戏文为内容。东屋左墀头, 戏名:棋子阵, 台柱刻一联:常思自己过, 莫论他人非;戏台中央两童子持枪对打, 神情专注, 攻防有度。右墀头, 檐下题匾“平西昌”, 柱镌一联:春入鸟能言, 风来花自舞;两员武将顶盔贯甲, 怒目相向, 脸面彩塑痕迹依稀可辨。西屋左墀头, 匾题“光武山”, 两悍将戴鸡稚翎, 一人挥刀, 一人抡锤, 刀来锤往, 难解难分。右墀头, 戏名:林童山, 两长髯浓眉大汉, 一刀一鞭, 争斗正酣。堪称明清民居圆形砖雕的孤本、珍品。石埠头村王家二号院墀头和天地神龛亦是砖雕的珍品, 王家大院大门墀头抱佛座式底盘, , 竹节立柱, 庙宇式挑檐罩顶, 主图案有麒麟舞绣球、龙凤嬉戏、梅花莲瓣等。王家3号院天地神龛外有殿门, 内有暖阁。龛顶雕一株硕大散开的树枝, 树顶立一凉亭式建筑, 构思出奇, 雕技脱俗。烟驼村李家老宅青砖照壁, 照壁中心有尺许圆形砖雕, 雕有骏马、走鹿、飞鸟和肥鸭, 骏马飞奔、走鹿翘首、飞鸟振翅、肥鸭溪水, 雕物形态逼真, 栩栩如生, 矫健灵动。方寸之地各物舒展大方;周围以梅花、莲花装饰, 雕工精细, 雕艺精湛。照壁两边竖嵌一副砖雕对联, 曰“南山山不老, 漳水水长流”, 行楷字体, 苍劲有力。。

三、石雕之美在于凝重干练, 形神兼备

太行山区平顺县, 石厚土薄, 山大石多, 且石质细腻、坚硬。石雕工艺原料可谓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古民居建筑都以青条石作基、立柱、垒垛、压窗、发券, 凿石之风盛行。由此衍生出星汉灿烂的石匠工艺, 存下一件件令后人叹为观止的石刻精品, 不少已成极品、孤本。大门道王家大院新院主房中窑天窗顶心石刻“瑞绕”二字, 窑脸券边正顶镶菊, 向日葵、花瓶左右对称分列。券下正中观音娘娘慈眉善目, 披拂尘, 擎净瓶, 端坐莲台, 法相庄严。中窑左腿一幅石刻对联, 横批:山水土, 青气, 上联:日月山河永固, 下联:化育人物惟新。右腿整雕一个天地神龛——庙宇殿顶造型, 脊兽相向, 正中立一香炉, 炉中三柱清香。宇下粗圆石柱中心支起, 两侧斗拱飞翘, 横梁托拱, 两柱支梁, 柱入柱础, 横板举础, 鼎足承板。右窑正顶一上一下雕有两颗蟠桃。石城镇克昌村丰聚恭庄园有一影壁, 系一块巨型青石雕凿而成, 画面表现的是水磨石刻的福禄寿三星浮雕, 人物栩栩如生, 须发及衣身饰物清晰可辨, 为一件不可多得的精美石刻工艺品。上马石刻以碑铭为最, 金华古井碑铭全文如下:“上马踏庄系唐时窦建德驻跸于此, 以此名焉。春秋分为晋地之境, 东属赵地之界。时在皇清康熙五十三年夏景, 亢阳不雨, 井底生烟, 树梢头起火, 蚕麦并无, 每日漳边汲水, 本庄老幼苦毒难忍, 偶尔涉邑井泉庄金华神马, 姓韩至此。本庄父老相约, 求问井泉之事, 言曰此地有水, 遂庶民攻之, 不日成之。合庄男妇悦然悦至, 。五十四年, 砌井毕工, 取名金华井。贻此来由, 万载相传记之耳。”字字点画到位, 结构谨严, 气韵通畅。

石刻注重写意, 讲究留白却又形神兼备, 血肉丰满, 刀法洗练传神, 艺术形象精雕细琢, 艺术境界清秀绮丽, 艺术感染力极强。是民间雕刻艺术精品中的佼佼者。

作为传统民间艺术。现存木雕、砖雕、石雕每一件艺术品都不同程度地折射着历史和时代的文化烙印。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葛水平, 赵宏伟.绽放的华拱.北京:文物出版社, 2011, 9.

[2]郭俊明.古韵平顺.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客家民居里的客家文化 篇2

关键词:客家建筑; 客家文化 ;永定土楼

中图分类号: 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143-03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人们为了解决生存所需建造了大量的民居,但由于各个民族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审美观念、社会制度不同,加之南北方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造就了民居的丰富多彩。北方地区纬度高,温差大,气候寒冷干燥,因此大多建造土木结构的房子,如北京的四合院,陕西延安的窑洞等。南方地区因为气候炎热,潮湿多雨,山区丘陵等地的少数民族则大多采用干栏式建筑,房屋悬空而建,大体楼下关牲畜,楼上住人,以傣族竹楼和苗族吊脚楼为代表。任何一种民居都是在很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既是一个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也是各民族之间文化传播和交流的产物,客家土楼就是以汉民族为主的客家民系在世代迁徙中仿照中原民居建造模式以及借鉴当地土著民居创造的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1]

查阅相关资料历来学术界对土楼文化颇为青睐,学者文献等大都略有论述,客家学成为一门国际显学,但作者统观之现今论述大多偏向于理论化,甚至化简为繁,读起来未免佶屈聱牙,如何把客家文化以简洁形象的语言介绍给世人不仅引起后世学者深思。作者以福建永定土楼建筑为切入点,根据个人的田野调查以及结合相关的资料记载,从土楼的由来、择址、奇巧曼妙的布局以及精雕细刻的檐下回廊入手阐释千百年来客家人独特的人生价值观和处世理念。

一、土楼的由来

谈起客家土楼,人们首先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位于福建省龙岩市的永定土楼群。在苍茫的崇山峻岭中数以千计的土楼拔地而起,巍峨耸立,其独特的造型在60年代初还曾被美国间谍卫星误认为是导弹发射基地,疑作“隐匿的核力量”,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教授茂本计也称赞其是“天上掉下来的飞碟,地上冒出来的蘑菇”。

据史料旧县志和客家族谱记载客家先民最早在唐末五代就到达永定,为了防风避雨,躲避严寒,他们利用附近的树皮、泥土、石块按照中原的房屋样式堆砌成简陋的泥墙土屋。后来又吸收借鉴当地人的民居建造模式,进一步取当地之材,用三合土(石灰、砂、红壤土)加以特殊配料(红糖、蛋清、糯米)自制砖块,并加上竹木片夯筑成墙,来增加墙身的抗震性,从而也增强了房屋的整体弹向性和向心力,造屋居住,世代繁衍,这便是永定出现的最早的民居。后来随着时代的更迭,社会的变迁,加之朝廷的管理不力,盗贼流窜横行乡里,分散的独门独院不利于生存与发展,于是客家人开始团结起来,以族为单位建造大型土楼,夯实围墙,筑楼而居,打造属于自己的秘密城堡。客家人漂泊异乡,思念故土,便把自己建造的新的家园取名“土楼”来遥寄乡思,于是客家土楼如雨后春笋般盛开在闽西大地上。[2]

土楼是客家民居的活化石,被打上了客家的人文地标。正如佛教《无常经》有云:“相由心生,境随心现。”土楼的建造也是一种族群记忆,如方形围楼五凤楼等就在传统四合院构造基础上形成的,以四合院为基础,加上后堂和护厝连接而成。它代表了客家人对中原文化的传承与铭记,安土重迁和背井离乡的矛盾埋藏在客家族群的内心深处,他们仿照家乡的模式打造新家园而内心深处的宗族观念使他们聚族而居,期翼在自己打造的桃花源里过着安定祥和的生活。

二、土楼的选址—堪舆风水学

文化是一种借由符号在历史中代代相传的意义模式,它将祖祖辈辈的观念隐藏在象征形式中,大致等同于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逻辑定理。[3]我国传统民居作为一种文化的借代符号,也以其情景交融的建筑理念向后世子孙传递着祖祖祖辈的心理变化轨迹。纵观历史长河,我国民居大致经历了利用天然空间和人造居住空间两个阶段。以古文献为例,如《庄子·盗跖篇》云:“古时禽兽多而百姓少,于是人们大多筑巢而居,白天以橡栗为食,晚上则栖于木上,来躲避禽兽虫害侵扰,故后人称为‘有巢氏’之民。《韩非子·五蠹》亦说:“上古之世,百姓少而禽兽多,老百姓战胜不了禽兽虫蛇,有一位圣人教给百姓在树上居住,构木为巢来躲辟风雨。”《太平寰宇记》载,唐宋时期岭南一带,即朱吾县以南的地区,环境恶劣,野兽和人杂居,人们又没有能力建造房屋,只能白天以动物野兽的生肉来充饥,晚上住在树上,而且采集香料用于谋生。”《易·系辞传》载:“上古初民住在野外的洞穴里,后世人们开始建造房屋,上栋下宇,以躲避风雨。”晋张华《博物志》:“我国南方百姓多喜欢住在树上,北方的人则多栖居在洞穴里,不同地区的人根据不同喜好和地理环境差异选择不同的居住方式来躲避严寒酷暑。”[4] ……追溯古人的建房理念莫过于:一满足生存所需,二是求吉纳福,趋利辟害,祈求平安、稳定、祥和。即在保存自我族群世代生存繁衍的前提下又希冀有所发展,因此要实现这个理想就必须因地制宜的选址,这也是我国建筑民俗所讲究的风水学,而根在中原的客家人在土楼选址上则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永定土楼目前现存4000多座,它们散落在闽西的苍山绿水间,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前山后水的地理方位,极好地满足了生命的所需。水是生命的源泉,有了水才能生存发展,因此充足的水源是民居选址时必不可少的基本因素,而客家土楼不仅屋外水源充足,屋内的天井也蕴含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水之灵动,山之沉稳,土楼背靠青山,坐北朝南的择址也是充分运用了地理学常识。由于我国地处北半球,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夏季风风向不同,这样土楼夏日不仅能够接受南方阳光的普照,冬日还能躲避西伯利亚高压的侵袭。

客家土楼的选址可谓是阴阳五行与堪舆风水学理论的完美契合,古人云:“山本称阳,水则为阴;而就山而言,南为阳,北为阴;就水而言,北为阳,南为阴。[5]正如老子《道德经》中所描述的:“万物背阴而向阳,冲气则起到调节阴阳作用,使事物得以平衡相处。土楼依山傍水,山因水而青,水因山而秀,山灵水秀,郁郁葱葱,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地和谐相处。而所谓建筑则是一种客体化的人生,客家土楼选址在继承中原风水学的基础上过多的寄予着客家人希望子孙后代平平安安,远离战争,远离硝烟,独守着自己简单的幸福,守护着土楼下的一片天地。

nlc202309011600

三、土楼的布局—情与理的契合

如果说土楼的选址体现客家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那么土楼布局之美,造型之独特则无不令世人所倾倒。登上闽西的苍山峻岭,俯视永定客家土楼,它们如地下蘑菇般散落在山间丘陵中,而在这片神秘的地方最吸引人眼球的莫过于圆形土楼。

永定现存圆形土楼360座,它们像从天而降的飞碟点缀在青山绿水间,引人遐思,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其高大宏伟的圆形造型是我国传统建筑天圆地方理念的完美契合,宙合方圆,融汇传统建筑之精髓,客家人用智慧打造了属于自己的一片世外桃源。远观圆形土楼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其宽大而高耸的屋顶、朴实而粗犷的土墙、神秘而高耸的窗洞、古老而厚重的门楼,土楼择高而设基并在上面铺满了高低起伏的鹅卵石。这是因为闽西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常年雨量充沛,而屋顶设计3、4米的屋檐不仅可以直接把水排出土楼从而减少雨水对地基的渗漏,而且其人性化的设计也满足了路人避雨所需。正如《庄子·天道》云:“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天人合一其乐融融,也从侧面诉说着客家人讲究和谐共荣的处世风格。至于土楼的围墙则采用古老的生土夯实技术,简单而朴素,单一的土黄色没有北方建筑的富丽堂皇,甚至少了几许南方的空灵毓秀,却独守着自己独特的乡土气息,以其质朴和稳重耸立在世人眼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那个远古的年代一群群客家人背井离乡,行走在迁徙的旅途中,面朝黄土,露宿街头,因此客家儿女大多缺乏一种安全感。而黄土的坚毅与朴实不仅寄托着客家人对故土的思念,也代表着一种百折不挠,顽强进取,永远不服输的客家精神,且土墙的坚固也让客家人免受外敌入侵,世代栖居在闽西大地上。但是也许围墙只能被动接受敌人的入侵,因此聪明的客家人在仿照中原建造防御城墙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在土楼上挖了许多窗洞,一二层不设窗,窗洞设在高高的土楼上,一来可以防止敌人爬窗而入,二来敌人入侵土墙时从窗洞投掷木石可以化被动为主动,进一步加强土楼的防御体系。因此进出土楼的唯一渠道便是大门,其实大门更是一处防御工序,结实的门板可以抵御火烧斧砍,而插在土墙里的门栓更是十分牢固,但其最精细的设计便是门顶的水槽来应对敌人的火攻,大门顶层还上设窗洞用来投掷砖石,倾倒泡有石灰的开水等拒敌于门外,远古的客家人如泰山般沉稳、冷静、自如的应对外敌的入侵。

古老的土楼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默默的站立在落日的余晖中,其奇巧曼妙的布局,固若金汤的围墙,威严而紧闭的大门给客家人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也让每一个目睹土楼的人有一种一探究竟的冲动。走进土楼便立即置身于被屋顶围成的天空之下,如有“土楼之王”之称的承启楼,它是圈数和居住人口最多的土楼。“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6]按照常理推测,我们会认为楼内会显得拥挤和黑暗,可是踏进土楼大门却让人有一种宽敞明朗的感觉。土楼内一层层,一间间的住房设计布置的整齐而富有层次感,中间设有祖堂,以祖堂为中心,楼内楼的设计则按照同心圆层层展开,结构外高内低,环环相扣。至于功能布局则一楼作为厨房,二楼作为粮仓,三楼以上才用于住人,而且土楼内人口多而不杂,因为土楼设计从底楼到顶层一般连成一套,只为一家所使有。楼内的水井、磨房、浴室等基础设施也一应俱全,井然有序,因此聚族而居的土楼,关闭大门犹如一个独立的小天地,即使外敌入侵,被困数月,客家人仍旧能够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在土楼下的一片天地里。外观是土墙,内视则为楼宇,土楼的人性化设计不仅来自于客家人千百年来对生存的体验,而深层次则可追溯到我国传统文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处世理念。正如《三字经》云:“三才者,天地人。”土楼的天圆地方,人畜的和谐相处同时也传达着客家人同舟共济,海纳百川的胸怀。他们以中原文化为支撑,在峰峦叠嶂里艰苦奋斗,不断进取,诗意的栖居在自己构筑的城堡里。

巡视客家土楼其内部之大,房屋之多,结构之复杂,无不令人惊讶,它像一座座迷宫呈现在世人面前。即使外敌入侵,攻破城门也很难对土楼进行地毯式搜索,因为看似是一个整体的土楼,其实却另藏玄机。神秘的客家人依照太极八卦把土楼分成八个独立的单元,每一单元又是一个独立的空间,单元与单元之间筑有防火墙,不仅可以满足客家人的自我隐私,也起到防御、防火的功能,而且其包含的阴阳调和的理念也有利于族群的繁衍与生息。永定客家土楼布局之精细,心思之巧妙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好评,楼内的客家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聚族而居,共门户共厅堂共楼梯共水井的和睦相处也体现了客家人以和为贵的处世风格。

高高的土楼隔绝了客家人与外面的世界,紧闭的大门断绝了一切往来,大多数人会认为客家人是保守的、孤僻的,可是只有真正到过土楼的人就会发现客家人的质朴与善良,而土楼的内部布局则是无言的证明。客家人为了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在土楼最中央单独建造了住房,以客为尊,设施齐全,甚至土楼中一家的客人被当成全楼的客人。楼外是灰暗的土墙,楼内则是笑脸迎人的客家人,土楼用无言的建筑像世人诉说着客家族群含蓄内敛外的热情与奔放。

四、土楼的装饰—民俗博物馆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为广大民众所创造、享有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客家人的祖先来自中原,因此在客家人的日常生活里遗留了许多传统古俗,而土楼作为见证客家人迁徙发展的活化石,其内部的装饰自然也蕴含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土楼像一座客家人的民俗博物馆,诉说着老一代客家人的心理历程。

统观我国传统民居大多以诗、书、画等装饰贯穿全局,而土楼作为我国古典建筑的代表则更是汇聚了丰富的艺术人文之美。透过外面厚厚的土墙,土楼内部则大多以木质材料为主体,文人墨客的题字、精雕细刻的檐下回廊以及楼内的花草盆栽则更为土楼增添了几许客家风情,而提到土楼的装饰则也不得不提及客家门楼。客家门楼不仅是整个民居的外观,也是进入土楼的必经之地和客家礼俗活动的重要场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大门大多以石雕和木雕为装饰,两侧题以楹联,朱漆的铁皮大门,门顶上方则雕刻鎏金大字,书写譬如“书香门第”、“安仁之宅”之类的吉祥语,而富贵之家则在门梁上雕以龙凤、麒麟、仙鹤等飞禽鸟兽,体现了客家人趋吉避凶的民俗心理。

nlc202309011601

但最具有客家气息的装饰莫过于门旁两侧的楹联,如承启楼正门的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孙谋读与耕”。因此门楼不仅是客家人防御的屏障,大抵也寄托了客家人的一种处世风格和人生态度。而穿过门楼正中央的部分便是客家祠堂,“宅祠合一”的设计理念以及祖堂内的多神崇拜现象则体现了客家人的神灵崇拜信仰。每逢初一、十五客家的老年人便围坐在祠堂里祈福,然而与别族祈愿不同的是,客家人更多的是希望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期盼客家子孙生生不息、世代繁衍昌盛。客家民系崇宗敬祖的民俗理念在岁月的轮回里融汇成族群的集体无意识,一方面传承了我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起到凝聚人心,敬宗睦族、一致对外的效果。而且祖祠除了年节祭祖,平日也是族人婚丧嫁娶的集聚场所,因此,祠堂的多功能性也体现了客家人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礼俗观念和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族群心理。

再者,客家厅堂的装饰在土楼中也极为重视,且无论土楼大小如何,厅堂装饰都颇为讲究。客家厅堂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厅堂追求宽敞明亮,堂内建筑以木雕为主,柱与柱之间则饰以雕花的镂空,平时悬挂名人字画,婚丧嫁娶时则悬挂祖宗神像,雕梁画栋,极具客家风韵。如承启楼的楠木寿屏,据文献记载为乾隆时期雕刻而成。“寿屏由12扇柿木板拼接而成,雕刻面积为15.03平方米,中间为《郭子仪拜寿图》,上下两侧则为《二十四孝图》和《四季图》,雕刻着从三公九卿、文武百官到凡夫俗子、平民百姓,共187个人物,栩栩如生,灵气逼人”。[7]土楼内的厅堂铭刻着客家人的酸甜苦辣,厅中的装饰、石刻上的楹联、精雕细刻的木柱、门窗上的彩绘等穿越时间的轨道在土楼里熠熠生辉。土楼厅堂雕刻装饰之精细以及其所承载的各种民俗文化需要每一个土楼寻访者去慢慢品味。

客家人带着固有的中原文化,融汇当地土著民居建筑之精华,用勤劳与智慧撑起了土楼下的天地,其木雕、石雕、壁画以及门板上的楹联等装饰不仅充满艺术气息也充斥着浓浓的人情之美。一个伟大的建筑背后必定有一个伟大的族群,

客家族群的超稳定性以及建筑在客家文化之上的土楼群所传承的客家民俗事项,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文化探访者。

五、结语

客家文化是我国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永定客家土楼作为客家民居之代表千百年来也见证着客家人发展的空间与时间轨迹。建筑是生命的源泉,是客体化的人生,它的背后蕴藏着人们的生活哲学,生命智慧及自我族群繁衍发展的价值观,相由心生,因此土楼建筑的存在,往往在满足客家人居住、防御等基本功能以外,也表达着客家人独特的世界观和特定的精神理念,蕴含着客家人艰苦朴素、勤劳勇敢、尊师重道、耕读传家、团结奋进等特质。土楼用它无言的建筑向世人展示着古老的客家文化,展示了中原文化的根脉。而我观土楼则是羡慕客家人代代聚族而居,和谐相处,其乐融融的田园生活,远离世俗的纷争,远离钢筋水泥的大都市,崇文重教,耕读传家。客家文化传承了我国华夏文化之精髓,正如土楼中也蕴藏着道不尽的客家文化,而其中最珍贵的莫过于以和为贵的处世理念。总之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大千世界里,客家人在土楼下打造的桃花源,需要我们后世子孙一起传承下去,共同守候祖辈为我们遗留下的一片净土。

参考文献:

[1]赵丙祥.民居习俗[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1-45.

[2]李汉槐.永定土楼[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0:1-10.

[3]格尔兹.文化的解释[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5-20.

[4]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92-94.

[5]王玉德.堪舆术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1-10.

[6]张定雄、江文野.永定县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57-69.

[7]林嘉. 土楼凝固的音乐和立体的诗篇[M].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35-63.

[8]罗林香.客家史料汇编[M]. 中国学社, 1965.03.

[9]谭元亨.客家文化史[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10]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1]林境贤.“土楼”与“土楼文化”的几点浅见[J].龙岩师专学报,1991,9 (2):119-124.

[12]廖文.客家民居建筑文化初探[J]. 韶关学院学报,2001,5 (1):85-89.

作者简介:黄丽(1989—)女,汉族,现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民俗学硕士研究生,研究 方向:民间文化。

客家民居的美学价值 篇3

泰安楼历史悠久, 外观雄伟粗犷, 布局科学合理, 文化内涵丰富, 是客家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 也是中国与世界民居建筑史上的文化瑰宝。2002年7月, 泰安楼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介绍, 随着去年底大埔县荣获十佳“中国最美的小城”、“全国最具文化品位的小城”、“中国小吃名县”殊荣和新增坪山梯田千亩油菜花景点, 来此地游玩的人络绎不绝。

泰安楼及附属建筑占地面积6684平方米, 其中主楼占地2577平方米, 两侧书斋占地2764平方米, 门坪及花台占地1325平方米, 共有200个房间。泰安楼属砖石木结构建筑, 坐东北向西南, 呈四方形, 长49米, 宽52.6米, 门口有宽阔的门坪和水塘。

整栋楼的门脸很独特。当我站在泰安楼门前的禾场快要接近这栋楼时, 那门脸乍一看给人一种雄伟之势, 近观后, 发现原来这楼门是镶嵌在墙上的。据说, 业主蓝氏长于经商, 但是由于没有功名, 因而按照规定是不能建牌楼的, 因而蓝氏采用了一个变通办法, 就是将牌楼嵌入墙体中。同时, 为了希望让子孙多点收入, 少点支出, 蓝氏也是煞费苦心。仔细看门楼, 大家发现“泰安楼”中的“泰”字下半部的“水”其实是少了一撇的。蓝氏的精明还体现在另一个传说上。据说, 兴建这座房子的时候, 耗时多、耗资多, 因此业主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把办公地点搬到二层的一间房子里, 规定凡前来领工资的工人, 都要手提两块砖到三楼后才能领工资。那时候的工资是每日清算, 结果就这样节省了建三层所用火砖的搬运费, 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楼主的精明。

整座大楼只有一个大门出入口, 门板镶上厚厚的铁皮, 大门顶建有蓄水池, 供防御外敌进攻时灭火之用。

在大门的进口处, 有一条长长的石凳, 上面端坐着几个身穿古旧衣裳的老人。听旁人说, 她们都是一些高龄老人, 80岁在这里是非常普通的, 最长寿的过百岁了。听到有这样高寿的老人, 我们都抢着要跟她们合影留念。那些老太太一点也不小气, 张开没牙没齿的嘴呵呵地笑着, 大大方方地跟每一个来客都照了合影。与高寿老人合影完后, 我们就进入石楼内。

走入大门, 抬头就能看到一排排的铁符被钉在木梁上, 据工作人员介绍说, 这可是珍贵文物。原来按照习惯, 每户一个灶头, 而一个灶头就对应一块铁符, 而铁符就是纳税的凭证, 没想到在这里竟然遭遇到早期的“个人所得税”纳税单据啊!数一数一共56块, 这意味着鼎盛时期, 这里曾住过56户。眼下, 这里还住着9户人家, 多为老人。据说, 这都是因为这里的井水好, 井水清澈可口才使人长寿的, 现住在这里的人依旧打井水做饭、洗衣过日子。

(二)

楼内中轴线主体建筑为平房, 分上下二堂, 上堂中堂书“祖功宗德”横匾, 陈列蓝氏先祖神主牌, 并作祭祀的祠堂, 楼内婚丧喜庆活动都在此举行。石楼内的四个角都设有楼梯, 第二和第三层楼房都有内环形的走廊和外环形防卫走廊。从最左边的楼梯口上去, 我们钻进了一条阴暗的小楼巷, 巷道很窄, 只能容下两个人, 同时, 它又很长, 可以从这边楼梯口通到另外三个楼梯口。走廊的一侧是一间间并排着的低矮的房间, 房门都是统一古老的排木门;另一侧则是一个个小窗口, 整齐地挨着, 井然有序。

站在这样的走廊里面拍照, 有点神秘, 有点新鲜, 又有点说不出的亲切感。当然, 还有点古老的安全感!也许当年石楼的设计者设计出这样的走廊时, 并没有考虑到那么多, 只是单纯地从实用的价值角度出发。而在今天的我们看来, 他的设计却有着特别丰富的涵义。

出外环形走廊, 我们注意到楼的两侧又各建有书斋, 并被分为文武两科。二楼的展览馆展示的内容令人难忘, 让人感受到大埔县人杰地灵, 尽出英才:国共两军中有108位将军来自这里, 历代科举有近百功名被客家子弟博取, 这里有好多事迹可以引以为豪——“一门三进士”、“翁孙四进士”、“父子两总理” (新加坡) 等等。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 泰安楼族人有一整套奖学制度, 从中小学三好生、升上重点中学、考取大学一直到就读国家九所院校, 甚至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都列有奖金明细。

可想而知, 当年石楼的主人是何等地重视教育啊!

幸亏不少房子锁着, 否则200间房屋全面逛一圈也够我们吃不消的了。虽然不是专业研究民俗民居的人士, 我却不失时机上上下下逛个够, 对门窗、屋顶、墙壁逐一考究, 对房间里面的家具、用品无一遗漏地加以欣赏。房屋虽小, 但通风透光, 冬暖夏凉, 不但适合宜居, 而且能够防盗。

地面都是青砖铺垫而成, 由于长年的雨水冲刷和脚步的摩擦, 使得它看来, 很有古韵。

历史在变迁, 泰安楼也在不断地变化。现在仍住在这里的, 是一些生活仍比较清贫的人家, 年青的出外谋生, 留下的只是一些老人和孩子。由于年久失修, 整座楼看上去破旧不堪, 绝大多数房间都是用来堆放杂物, 尘灰、蜘蛛网到处可见。不过,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许多游客、建筑专家及一些外国友人, 都慕名前来参观。政府也准备筹资对整座楼进行整修, 当作一个人文景观供游人参观游览。

客家民居的美学价值 篇4

客家民系是我国南方五大民系之一,五大民系即越海民系、闽海民系、广府民系、赣湘民系和客家民系。历史上北方中原人民三次大迁移,移民来到南方,由于沿海地区都已给先来到的南下移民、与当地土著居民结合而形成了四大民系,后来的南下移民,只能在粤闽赣边界山区艰苦地生活和生存,长期来就形成为一支独特的民系,即客家民系。他们的中原怀旧与浓厚的传统意识在五大民系中是非常突出的,客家民系不但在文化特征上是独特的,在建筑类型和建筑风格上也是独特的。

一.客家民系的形成

客家民系形成的原因可归纳为:外因、天时和内因。外因即外部作用,战乱将部分人推出了汉民族中原文化核心区,为民系发展提供了时空条件;天时即自然的作用;内因即文化与社会凝聚力。

迁徙、流动、定居、繁衍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模式。汉族人的历史拓展也是依据这样的模式进行的。由于汉族文化区北部民族的强大、彪悍,他们由北向南不断侵扰,多次入主中原,因此造成了汉族人的不断南迁。此外,汉民族在其南部未遇到强大的敌人,而那里地广人稀,加上东海和南海的天然屏障,汉族人就非常迅速地在那里完成了政权建立和安家工作。

汉民族第一次大迁移于西晋“永嘉之乱”,其后又经过唐代“安史之乱”和宋代的“靖康之难”。中原古汉民历经了三次大规模的迁徙,南方人口逐渐增多,超过了北方。其中有一支中原先民进入了赣闽粤地区就形成了客家地区。

汉族人在这个地区进行共同开发、垦殖生产,他们精诚团结,艰苦谋生,久之,就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民系社会——客家民系。客家人使用客家话,它源于中原古唐音。其形成原因:(1)客家先民从南迁到定居所经历的时间最长,遇到的困难最大,定居的环境最恶劣,因此,怀旧情绪必然最深沉;(2)其他四个民系定居区域均有古代建国历史,故有一定方言基础,而客家定居于深山老林,无所依托,其根自然要归结于中原了。

民系是民族内部文化区域传播的独特结果。从文化人类学的观念来看,它具有以下三点内涵和特质:(1)共同的方言;(2)共同的地域;(3)共同的生活方式和共同的心理素质。这三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通过民系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特点表现出来。

客家民系是汉民族中以客家方言为主要交流媒介、有着中原血缘历史和地缘历史渊源,并以共同的生活方式、习俗、信仰、价值观念和心理素质紧密结合的人类社会群体。客家民系的形成与民族的历史发展密切相关,民系是民族内部交往不平衡的结果,每个民系都有自己的方言、相对稳定的区域和程式化的风俗习惯及生活方式。汉民族发源于黄河中下游流域,后因种种原因向四面八方扩展,在与当地土著居民的不断融合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裂变和组合,以后在不同地域逐步发展演变成各自独立的民系。

一个民族有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一个民系也有民系的共同心理素质。所谓民系的共同心理素质,即民系性格,是在民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表现了民系的文化特点和心理状态。民系共同心理素质的基础是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及共同价值观念和信仰,它是通过民系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来表现的。建筑艺术与风格是民系共同心理素质表现形式之一。客家人在自己民系的形成过程中,逐渐意识到他们不仅从属于一个民族,而且还从属于一个民系。他们都热爱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有着自己的习俗、生活方式,并关切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客家人的这种民族感情二重性构成了客家民系的基本特征之一。它对建筑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客家人的习惯行为是非常模式化的,它往往遵守一种类型或规范。这些模式在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上是相互联系的,它们来自其历史的变迁,他们共同创建了一个互为制约的行为模式。特别是对于同住一个楼、一个围的人们来说,频繁的互动与同一的行为规范互为因果,进一步加强了这种模式结构的稳定,这就是客家人的凝聚力量。

二.客家民系的特征

汉族文化的核心是“礼”,它要求建立一个社会秩序和家庭秩序。客家社会继承了“儒礼”文化,他们注重“礼制”文化中群体秩序的表现,它与客家人生存的环境因素有关。由于外界的对抗使他们产生内聚力,由于条件的艰难使他们产生怀旧情结。内聚性与怀旧性是客家文化的本源,一切客家文化现象都是由此而引发出来的。

因此,客家民系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客家民系与古中原汉民族有直接的血缘和历史地缘关系,与古中原文化一脉相承,具有强烈的宗法礼制观念,注重族望门阀、族谱、祖祠。

2.客家民系具有浓厚的怀恋中原意识,在其核心区,大家以共同的习俗、信仰和观念紧密结合,使用同一种方言,表现出极其强烈的地域性。

3.客家民系特别强调家族聚居,不仅家族有族长,还往往有严密的村社组织,维护乡土社会的和谐秩序。他们强调尊祖敬宗,注重伦理道德。

4.在文化上,客家民系特别强调“耕读传家”,重视文化教育,人文昌盛。

5.在道德观念上,客家民系特别强调儒家正统观念,重礼仪道德,轻佛、道等宗教观念。他们重名节、薄功利,重孝悌、薄强权,重文教、轻无知,重信义、轻小人,就是重视儒礼的具体表现。

6.在性格上,客家民系崇尚豪爽、粗犷、诚恳、实在、不伪饰,说到做到有信义,以及行为上坚忍不拔、刻苦耐劳、团结、勤奋、好学和勇于开拓、冒险的精神,这都是客家人崇高的美德。

三.客家村落、民居类型与特征

(一)客家村落

客家人一般生活在山区,有“无山不有客”的说法。客家人和山区环境密不可分,这是特定的社会背景所造成的,是动乱的历史环境,迫使他们避居于偏远深邃的山区之中,过着小盆地农耕经济的生活。在这种环境下,客家先民既要考虑到自己的传统风俗习惯,又要考虑到适应当地的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他们沿着《宅经》所言:“宅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坡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屋舍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在这种山区环境的苛刻条件下,创造了客家村落聚居样式,如围垅屋等。

客家村落和民居,通常是以家族为组合单位,采用聚居方式。它一方面为了生活、生存而采取这种既聚居又防御自卫的组合方式;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山区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如多山而少平地,故建筑只能组团和分散布局。

客家村落和民居建筑的选址,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建筑和村要以山作为它的后部的依托物,有山靠山,无山则靠岗,或借远山作背衬。村前则有水,或有池塘。这样的布局,就认为可以上应“苍天”,下合“大地”,达到“吉祥”的目的。实际上,客家村落选址,虽然有着深刻的传统观念,但它在满足生产、生活、适应当地气候地理、方便交通以及加强防御自卫等性能上还是能达到坚固、实用的目的。

客家村落聚居建筑的平面形式有:方形、圆形、椭圆、八角、马蹄和环形等多种。它的布局一般是按姓氏宗族组团,一村一围,或一村三五围,各围可邻近,也可分散,视地形而定。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故村落布局多式多样,富有特色。

(二)客家民居

1. 客家民居单体建筑平面形式多样,组合灵活。其基本类型有:

(1)门楼屋,也称一堂屋或单栋屋,即三合院式(图2)。

(2)锁头屋,平面像古代锁头形状,故得名(图3)。

(3)堂屋,这是以厅堂为中心,对称组合而成的民居平面。两进称二堂屋,三进称三堂屋,当地也称“三厅串”(图2)。

2. 客家民居的组合类型是由正屋和横屋进行组合而成,大型的在后面再加上半圆形围屋或枕头屋,如:

(1)门楼屋和横屋组合而成者,如单门楼一横屋、单门楼双横屋。

(2)以锁头屋为基本单元组合发展而成的有:合面杠(图4)、茶盘屋(图5)。再增加横屋,称之为三杠屋或四杠屋,甚至六杠屋(图6、7)。

(3)堂屋与横屋组合而成者,如双堂双横屋、三堂四横屋等(图8)。

3. 客家民居中有两种特殊类型,一种叫楼,另一种称围垅,是属于聚居防御式民居类型。

(1)楼:因平面方形,故称为方围,有的客家地区称为四角楼。最早的楼见于紫金县龙安区桂山乡,称为“桂山老石楼”共五层,乃清初所建(图9)。

方楼的平面,实际上是由二堂屋或三堂屋为主体进行组合、发展而成的一种大型方形建筑群。外墙厚为1~2m,外观封闭、坚实、稳固。有的楼开窗,为一般方楼。真正的碉楼则不开窗,如开窗,则为炮眼窗。楼的内部有回廊相通,外围设濠沟,通风采光靠天井。这种楼的特点主要是四角有微凸的碉房,作防御用(图10、11)。

(2)围垅:也称围垅屋,是广东客家最有代表性的一种集居式住宅,主要建于山坡上。它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是堂屋与横屋的组合体,后半部是半圆形的杂物屋,称做围垅屋。围垅屋房间为扇面形,正中间称为垅厅,其余房间称为围屋间。围垅的发展是,它以堂屋为中心,一般为二堂屋、三堂屋,然后在两侧加横屋,后部加围屋组合而成。横屋数量不拘,视家族人口而定,但一定要对称。后围数量与横屋相呼应,以平面布局完整为原则。有的围垅屋把门前禾坪周围砌上高高的围墙,在两端各开一个大门,称做“斗门”,形成一个封闭的院子。围垅屋组成后的形式有:双堂双横加围屋、双堂四横加围屋、三堂双横加枕屋等(图12)。此外,还有后带双围、三围甚至五围者。

围垅屋在艺术造型上很有特色,当地称它为“太师椅”。它比喻建筑坐落在山麓上稳定牢靠。同时,它配合山形得体,前低后高很有气势。在侧立面处理上,半圆体与长方体结合别有风味,构图上前面半圆形的池塘和后面半圆形的围屋遥相呼应,一高一低、一山一水,变化中又协调,艺术处理很有特色(图13)。

在粤北山区中,还有一种堂横式民居。它有两进或三进房屋,最前面的是门厅,最后面的是后堂,是祭祀祖先用的。建筑的特点是天井两旁有廊而无厢,在前厅、中堂、后堂的两侧可毗连建造住房,供族人居住。这样,就形成工字形或王字形的平面。在粤北客家山区民房很多见。

(三)客家民居建筑特征

1.聚居建筑,这是以宗族、血缘为基础的大家族聚集而居的建筑群。

2.具有防御性的住宅建筑,这是为生活、生存而产生的建筑。

3.祠宅合一,它以祠堂为中心,住宅环绕祠堂而建。祠堂代表家族祖先,是所有后辈必须尊敬和祀拜的。因而,在客家建筑中,祠堂居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一个围屋、围楼只能有一个祠堂,居室则可布置在祠堂的周围,或环形,或在两侧。为达到族内同辈平等,居室大小采用统一规格,不分等级。这种聚居与防御、祠堂与住宅相结合的建筑特征就是客家民居明显的特色,围垅屋是客家民居聚居建筑的典型代表,堂横屋和杠屋则是客家民居单幢建筑的代表。

在这里还必须说明的,梅州地区城镇的围垅屋与山区的围屋、围攻楼有差别,主要表现在山区的围楼、围屋通常只有一个出入大门口,防御性特别强,而城镇大多采用围垅屋形式,出入门口多,相对来说,防御性弱一点。为什么呢?我的理解是,梅州作为州府,地方政权所在地,客家人已经掌握一定的地方政权,所以防御不像山区地处偏僻,防御显得突出。而像福建土楼、赣南的土围子,都建造在穷僻山区,突出建筑防御作为最重要的措施这是肯定无疑的。

此外,还要说明的,梅州客家建筑,虽然是以围垅屋为主,这是一种大家族的聚居形式,到了清代后期人口增多,很多大族都逐渐向附近扩居,堂横式民居不断发展,人口多者可以二横三横,也有不少采取杠屋形式,二杠、三杠甚至可达六杠屋。这种堂横式民居在闽南、潮州一带叫从厝式民居,平面布局类似,这是中原院落式民居适应南方气候、经过长期实践而形成的一种新居住模式,是有着明显地方特色的。而杠屋的形式更适合人口少的家庭居住,对今天来说,是一种很值得参考和借鉴的居住样式。

从上述看来,说明在一个地区,并不只有一种聚居或居住模式,而是可以根据不同家族、不同人口多少、或大型、或中型来布置的,其布置方式也可视气候、地理、环境而定,可以十分灵活方便。

四.客家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发展

客家民系有蕴藏深厚的历史文化,有优秀的建筑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一个组成部分的客家民系,特别是客都梅州,对优秀传统历史和文化更需要传承、发扬和创新,使客都梅州的城市既有传统文化特色,更是一个创新的城市。

如何传承?一般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两类。有形的都在载体中表现,如文化艺术门类以及在城市、村镇和建筑中,无形的大都在非物质文化中得到体现。而它们共同的最主要传承的是历史、是文化,历史则寓于文化之中,因为文化是可见到、摸到、有感觉有感情的。

客家民系优秀的文化是什么呢?在上面已有谈及。现在主要来研究一下客家建筑与民居究竟有什么优秀特征、包括建筑文化特征呢?我认为有三个方面:

第一,从建筑中反映出“团结友爱、崇礼崇教”的优良品德。

第二,在建筑风貌上反映出“端庄、豪旷、朴实”的客家建筑气质。

第三,大集居(聚居)下的小家庭独户生活的居住模式。这种大聚居与独门户相结合的居住方式,是中国式的居住模式,对今天有现实意义,值得认真总结。

因而,我们要传承的正是这种优秀的精神文化和合宜的居住模式。

在今天如何具体传承和创新呢?建议在下列各方面:

1.在城市的主要地段,如广场,主街、河道(一河两岸),主要公园等地;

2.在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如火车站、汽车站、航空站、码头等出入口建筑;

3.特殊性的文化建筑,如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院等。

上述建筑以创新为主,但要有传统风貌体现,也不一定全都是,视环境而定。

4.旧城区如梅县、老街和有传统特色的老建筑,要保护,不要拆。在保护过程中,要贯彻“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同时要增加保护和服务设施。

5.围垅、杠屋特别是杠屋的外貌、平面、庭院今天有借鉴参考价值。在创新方面雁南飞宾馆新建筑群是一个实例,可以参考。街道改建也不能都一样,式样类同,就会单调,千万不要搞假古懂。

在保护与发展过程中,“两者的关系,保护不是目的,发展才是目的,当地老百姓适应时代的良好人居环境永远是目的”,这是建设部汪光焘部长2004年在一次会议上的报告中所指出的,当时是针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所提出的,今天对民居建筑和城市村镇,仍然是适用的。

摘要:文中阐述了客家民系的形成、特征以及客家民居的类型与建筑特征。而现代社会中,客都梅州如何传承与发展客家传统文化,创新城市特色?保护与发展两者的关系应是以发展为目的,以当地老百姓适应时代的良好人居环境为目的。

《各具特色的客家民居》教学设计 篇5

1.读读记记“骚扰、偏僻、魅力”等词语, 积累语言;

2.阅读课文, 了解客家民居鲜明特色及民居文化, 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3.学习课文准确说明和生动形象描述的方法。

教学策略

整体把握内容, 理清写作思路, 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

重点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 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通过上网、阅读课外书刊、向长辈询问或查阅“品德与社会”等渠道, 搜集并了解关于中国民居的相关图文、音像资料。

2.教师制作《各具特色的民居——客家民居》PPT课件。

教学过程

板块一:师生做导游, 共享生活经验, 使导入生活化。

(设计意图:从生活引入课堂, 作为课堂的起点。)

1.师做导游, 提取生活经验中对民居了解。

师:同学们, 老师平时很喜欢旅游, 旅游就是走近生活, 亲近大自然, 了解各族人民的风土人情, 今天老师想当导游,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再去旅游三处景点:“藏族碉房”、“陕北窑洞”、“羌族的碉楼”居住的房屋特色。

2.生做导游, 提取生活经验中对民居的了解。。

同学们, 你们去哪旅游过, 能说说你见到的民居的居住的房屋特色吗?

3.播放凤凰台的《本色客家人》, 了解客家人的来历。

板块二:联系生活学习生字词。

(设计意图:据学生学情三分之一的学生字词不过关, 重点对后进生检查掌握情况, 通过词语说话, 走进生活。)

1.检查预习情况。指名学生读。

师随机纠正。

2.运用“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相处”三词联系生活说话, 要求把一句话说通顺、说清楚。

3.自由读课文。注意刚才学的字词。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相机指导朗读。

板块三:小组创意学习。进入文本, 了解民居的建筑文化和传统文化。

(设计意图:用表格的形式, 降低教学重点的难度。分小组学习培养合作能力, 带动好、中、差各层面的学生参与教学。)

1.小组长组织小组:

(1) 小组讨论创意学习方法。

(2) 按准备好表格要求, 合作读课文。

(3) 小组成员分工, 填表格。

2.小组创意汇报。

分工汇报表格的填写。

师相机出示幻灯表格: (略)

师相机点评、引导、总结。

板块四:深入文本, 思考质疑, 感受中国民居文化的丰博。

(设计意图: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挖掘文本的内涵, 更进一步了解客家民居的特色。)

过渡: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

1.读一读《客家民居》部分, 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

2.读第2自然段, 客家民居“奇”在何处?

3.客家民居中, 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

4.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 客家民居为什么被誉为“世界民居的奇葩”?

板块五:运用文本, 提炼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文本的功能, 总结出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积累写作知识。)

过渡: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把客家民居写得这样的生动、准确、科学有趣味性呢?

(用导游或扮演角色介绍民居, 迁移表达方法)

板块六:迁移方法, 练表训说生活化, 走出文本, 延伸感受中国民居文化。

(设计意图:走出文本, 进入生活, 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 结合学的方法, 表达生活中自己经历或观察的民居的生活, 使语文课堂回归到生活。给学生提供创意的生活化氛围, 使学生在勤学、乐学、善学、实学中发现生活的美, 感受生活的美, 创造生活的美, 实践生活的美, 散文化的生活。)

链接社会生活创设鲜活课堂, 分享生活体验感受民居特色, 模拟角色介绍进行常态练笔。

板块七:师总结, 引导学生怎么在生活中观察民居的特色。

师:同学们, 一种建筑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深厚的积淀, 精神文化久远的积淀。几千年的民居文化灿烂辉煌, 向世人展示出无穷无尽的魅力, 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和学者云集参观和研究。真是“承前祖德勤和俭, 启后子孙读与耕”。

板块八:作业入生活, 表达生活经验。

客家民居的美学价值 篇6

1 赣南客家厅屋组合式民居的民俗文化

“厅屋组合式”和“围屋”被认为是赣南客家民居常见的两种类型,其中“厅屋组合式”民居属于赣南民居的主要建筑形态,在赣南客家人居住的各县市均有分布,这种民居实质上源自古代中原的庭院府第式民居,说明客家人在居住观念的潜意识中蕴含了其对祖先某些住宅经验的复苏和借鉴[1]。赣南客家人一般称堂为“厅”,“屋”专指一幢房子,“房”则指一间房,“厅”为屋之中心,而“堂”是专指祠堂,“大屋场”是由许多栋“正屋”和“横屋”连在一起组合而成。“四扇三间”是属于“厅屋组合式”民居最基本的建构单元,也是赣南地区客家人最常见的民居形式,即厅为明间,室为次间的三间房,而附房如厨房、牲舍、厕所等则在主房一侧搭建或是另建[1]。较富裕人家或是家族人口较多则通常会延伸成前后两栋屋,每栋有三间或五间房,中间设一天井,前后两栋屋以腋廊连接,两栋屋的厅分别成为了前厅和后厅,如有需要,正屋两侧皆可扩建横屋,此种连接方式亦十分方便今后人口的增长继续扩大建筑规模的需求[5]。伴随宗族的兴旺发展,在原有“三堂两横”式基础上还可扩建为“三堂四横”甚至“三堂六横”,直至发展成“九井十八厅”或“九厅十八井”那样的大屋场,中心往往取土做砖而形成的水塘和禾坪。因此,客家民居建筑规模宏大不仅沿袭了中原的建筑风格,同时也反映出客家人于异乡生息繁衍而逐渐形成的聚族而居,共同抵抗外侵的习性。

赣南客家民居传统上讲究宅居风水,每座宅居,不仅需要请风水先生勘察地基确定朝向,还要选择吉日动土、奠基、安门、上梁,房屋宅地大多取座北朝南,讲求建筑物体与天然地形的协调统一,符合“天人合一”的哲学道理,通常风水术盛行“龙、局、水”说,认为“龙主人丁,局主功名,水主财路”,因此勘察风水,首看龙脉走向,其决定后代人丁兴旺,因此龙要发脉雄壮,奔腾有势;水即指前方水势,不得直来直去,冲走财源[1]。为使水口回环,于是筑坝、植树等,因此有“水抱财”之说。“局”是指坟前的局面,山势格局好,林木茂密,郁郁苍苍,后代亦兴旺发达,因此客家人的建筑及村落,均非常注重山势和水口。

“门榜”是赣南客家厅屋组合式民居的重要特征之一,不可或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在自家正厅门额题写“门榜”的习俗,所谓“门榜”俗称“门楣”、“堂号”,其文字大多是简约凝练、寓意深刻的四字韵语,也有三字格言,内容大多昭示姓氏郡望发祥地,或选祖先嘉德懿行,或是鞭策后人的警策铭记等[3]。如黄姓的“江夏渊源”,昭示了黄姓的发祥地是古代的江夏郡;孔姓的“尼山流芳”,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鼻祖孔子诞生于山东曲阜尼山(今曲阜市南辛镇),其儒家思想对整个中国及其周边地区有着深远的影响,流芳百世[4],钟姓后人门榜的“知音遗范”援引的是其先人钟子期(春秋时期楚人)与俞伯牙共同演绎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绝唱[6];黄姓的“叔度高风”,反映了东汉人黄叔度的高风亮节,其品行犹如“汪洋若千顷波,澄之不清,淆之不浊”。从古至今,赣南的客家人以先人可颂、可泣、可传、可范的事迹典故,用以标榜门户,光宗耀祖,并且已成为崇祖尚德、注重家教、爱惜名节的传统习俗而世世代代继承下来。

2“门榜”在赣南客家文化中的哲学寓意解读

“门榜”虽仅三四字,然其内容丰富,寓意深远,家庭或家族可以运用它达到某种目的,以达到激唤崇祖、增强群体归属、教育后代,家族延续的功能。

2.1“门榜”是客家崇祖溯源思想的体现

客家的历史就是一部迁徙的历史,从南北朝到清末民初,1000多年间,先后自中原南迁到赣南的客家先民共有561个姓氏,追本溯源、认祖归根探寻家族的渊源成为孤独无助的客家人情感深处最强烈的意识,这时“门榜”起到了激唤崇祖意识、追溯祖源的作用。如陈、钟、赖、邬、庾姓的“颖川家声”昭示了以上几姓均望出颍川郡;邹姓的“南阳世第”标志着其来自古时南阳之地;黄姓写“江夏渊源”是指其姓源于古时江夏郡;罗姓的“豫章遗风”乃指古时豫章郡为罗姓祖籍。崇祖敬宗是客家人由来已久的优良传统,“门榜”纪念了本姓发祥之地,戒勉后代牢记自己家族的源头,使客居他乡远离故土的客家人犹如感到脚下的这块新居地就是祖居地,身边还有自己的亲人,更加坚定了在新居地繁衍生息、安居乐业的信心和决心,令整个家族心存向往和信念,最终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同时“门榜”又是一部精炼的族谱,短短三四字却常常蕴涵着大量的历史信息,如“越国家声”,说的是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钟绍京助临淄王李隆基(即后来的唐玄宗)剪除韦氏乱党,爵封越国公,“位登宰司,俾掌纶命”。后人钟贤和钟宠则分别于公元420年和552年由中原迁入赣南之地后,钟姓人便在此地繁衍生息,发展壮大,后又陆续零星迁至长江流域,逐渐播向更大范围。

2.2 通过“门榜”来标榜高贵门第或世袭家风

通过“门榜”来标榜高贵门第或世袭家风,使同宗群体产生强烈的荣耀感和归属感,不仅区别与其他姓氏家族,也提高了分支别居者的社会地位。如刘姓的“禄阁流光”、“校书世第”出自中国目录学之祖汉人刘向受命于汉成帝,于天禄阁校正《五经》之异同的故事,其子刘歆继承父业,后整理六艺群书成《七略》;张姓门榜之“金鉴千秋”、“相国遗风”、“曲江风度”指的均是唐时韶州曲江(今韶关)人张九龄上书《千秋金鉴录》,辅佑唐玄宗、位极人臣的史实;薛家的“十马高轩”,是因为明万历年间的薛同术、薛之屏两父子官至知州,即相当于太守,而太守古称五马;还有某些姓氏的“大夫第”、“司马第”等,则是显示其高贵门第的。而陈姓门榜所题的“义门传家”则是宣扬其传世家风,相传陈氏家族以“义”当先,异常团结,子孙兴旺,陈氏祠堂甚至曾繁衍发展至3000余人聚居了一个多世纪。一直以来,“门榜”就象是一只无形的手,把同宗同谱人的情感意识联接在一起,不管相隔多远,他们却是同根同源,也不管是否相识,只要看见“门榜”均能道出点“本家”的世系渊源来,犹如回归故里,重逢亲人般受到热情款待,而远方的宗族来访,东道主也会倍感荣耀,来访的宗亲越多,也说明了他的家族兴旺、势力强大,尤其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这一点对客家人尤为重要,因为那是一个阶级矛盾、土客矛盾、宗姓矛盾交织冲突的时代,家族势力大,也就意味着后盾强大,而不至于遭受土著或别的姓氏的欺凌。

2.3 利用“门榜”教育族人和后人,建立良好人生观和世界观

从古自今,赣南客家人各个姓氏宗族都很重视祖训家教,有些显示了艰苦创业、门风纯朴、品格高尚的“门榜”在教育垂训后人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它在造就一代又一代人的优秀品德中,也确实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7]。“紫荆传芳”源于田姓三兄弟分家的典故,说的是分配家产后,剩下房后一紫荆,其于次日折分前已枯萎待毙,“树木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兄弟感慨,遂和睦相处,紫荆亦重新繁茂鲜活起来。“清白传家”叙述了东汉杨震为官清廉,一生清白。曾有人夜怀十金,向他行贿,杨震不接受。行贿人说:“暮夜无知者”。杨震回答说:“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谓无知?”断然拒绝,名扬古今。“三省传家”取之于《论语学而》中曾子所说的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以此垂诫后人要向曾子那样严格要求自己。

2.4“门榜”蕴含对家族吉祥、兴盛的美好祈愿

例如“春秋鼎盛”、“桂馥兰馨”、“竹苞松茂”、“风华正茂”、“兰桂腾芳”以及“忠厚传家”、“耕读传家”、“树德门”、“紫气东来”、“平为福”、“和为贵”、“宝善居”、“勤俭居”等。

“门榜”作为赣南客家厅屋组合式民居的重要特征之一,其既是客家人崇祖溯源、繁荣昌盛不可缺少的传统习俗,同时也是后人探究我国民族史、客家迁徙史、家族史的宝贵史实资料。客家人非常喜爱“门榜”,而且对当地民风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如果能将门榜的这种积极作用加以利用,并且与赣南客家极具特色的建筑文化相融合,彰显客家人崇文重教、弘扬儒家仁善之德、激发人们群策群力、推荐身正行端、廉洁奉公、知恩图报做人、祈求家庭吉祥、国家兴盛之功能,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进一步构建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发挥积极的作用.

摘要:“门榜”文化是赣南客家厅屋组合式民居的重要特征之一。“门榜”文字大多为昭示姓氏郡望、嘉德懿行、警策铭记等的简约格言,隐含着激唤崇祖、增强群体归属、教育后代,家族延续的文化寓意,在赣南客家文化的传承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赣南客家,传统民居,“门榜”文化

参考文献

[1]李秋生.赣南客家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初探[D].西安:长安大学,2010:22-74.

[2]赖水随.最后的村落——客家的教育精神与道德文化[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24-33.

[3]蔡丽蓉.赣南山水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初探[D].南昌:南昌大学,2008:24-33:45-47.

[4]朱璐璐,周黎.试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角度探索客家“门榜”与客家文化之间的关系[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79-81.

[5]陈睿.赣南客家民居探议[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4):130-132.

[6]郭粼,曾国光.赣南客家传统民居初探[J].大众文艺,2009(24):111.

客家民居的美学价值 篇7

关键词:民居,地域性,高校建筑

1 赣南客家民居

赣南史称“南抚百越,北望中洲,据五岭之要会,扼赣闽粤湘之要冲”。唐末五代时,中原衰乱,赣南因地广人稀,相对偏僻安静,因此,大量中原难民拥入赣南,从而极大地改变了当时居民的成分和文化结构。于是,在此特定的历史和地理环境中,慢慢地孕育出一个新的特殊民系——客家。

客家先民进入赣南后,较长一段时间内相对太平。明代初年开始,由于边境倭寇作乱,山里匪盗横行,客家人为保护自己,维持生存环境,抵制外族与匪患侵略,渐渐地修筑了客家围屋这种建筑形式。赣南围屋是客家特有的民居建筑,其外墙既是围屋的承重外墙,也是整座围屋的防卫围墙。围屋的建筑材料以砖石为主,墙体大多采用俗称金包银的砌法,即1/3厚的外皮墙体用砖或石垒砌,2/3厚的内墙体用土坯或夯土垒筑。赣南围屋集古代祠、家、堡于一体,是具有鲜明防卫特征和宗族群居亲和性的坚固民居。

2 建筑的地域性

民居的形式并非是刻意追求的结果,而是自然环境和生活形态内外作用的产物。我国各地区的气候、地理、人文环境差异很大,造就了多姿多彩的传统民居建筑——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安徽徽派民居和赣南客家民居等。

马克思指出:“资本的祖国不是草木繁茂的热带,而是温带;不是土壤的绝对肥力,而是它的差异性和它的自然产品的多样化,形成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并且通过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促使他们自己的需要、能力、劳动资料和劳动方式趋于多样性。”他指导我们认识不同的地理环境将产生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地域文化产生不同的建筑类型。建筑是地区的产物,具有地域性。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到具体地形环境的制约。此外,建筑还受到该地区的历史人文环境的影响。

3 客家民居与高校建筑结合的多种途径

客家民居是赣南一笔丰厚的建筑文化遗产,其形式多样、营造精巧,是融于青山碧水间的人文景观,更是长久温暖客家人的心灵家园。寻求客家民居与当代高校建筑的结合之路,创作出新型的地域性建筑,是自然环境、生活形态、建筑手段和艺术形象综合的结果,是一种有机的环境观、建筑观。

3.1 应用地方材料和地方技术

当代高校建筑设计在利用先进生产力带来的新技术、新材料的成果时,要注重发掘和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使之再现某种独特的人文艺术景观。地域性的建筑材料及建造方式是体现地域建筑特色的重要内容。赣南高校建筑壁画、建筑雕塑或建筑围墙可利用河石、麻石、青石、青砖等客家民居建筑材料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用三合土、河卵石构筑法或用青砖、条石砌垒法等建造方式。

3.2 拓展建筑功能

拓展客家民居建筑功能指使用建筑传统形式,扩展现代的用途。教学楼、体育馆、图书馆和学校礼堂等这些类型是传统客家民居建筑以往没有的,当代高校建筑可以利用围屋天井式等建筑特征设计出具有现代功能的建筑。这种方式在现代高校建筑设计中将会很受欢迎,因为这种建筑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框架内,而且能够以反复扩展、重叠等方法来强调建筑的地方特色,达到为现代社会服务的功能性目的。

3.3 注重建筑空间和建筑形式

在建筑空间方面,可利用赣南围屋的建筑平面进行校园建筑景观规划,如可从“口”字形和“国”字两大类建筑平面进行探索,也可从部分圆形、半圆形和不规则形的客家民居进行尝试。在建筑形式方面,把客家围屋外墙形式加以处理,运用于高校学生宿舍、教师公寓等,删除琐碎的细节,强调建筑的典型符号,突出象征性和文化特色。

3.4 继承传统建筑色彩

不同的民居有着不同的传统色彩,呈现出不同的建筑特色,反映着特定民族的信仰、风俗和社会传统。色彩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建筑的视觉感受。赣南高校建筑合理的继承客家民居色彩,不仅可以很好的融入所在城市的人文环境,还可融入赣州这个青山绿水的生态园林城市的自然环境。

4 结语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文化,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早在《易经》中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这些理念在赣南客家民居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然而,它对当代地方高校的建筑设计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赣南高校的建筑设计应充分研究城市地域文化,因地制宜,以它不同的历史文化内涵设计出不同气质的地域性建筑,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

赣南高校建筑的地域性不等于对客家民居建筑的仿复、复旧,建筑的地域性依然是现代建筑的组成部分,应在建筑功能上、结构上遵循现代建筑的标准和需求,在建筑形式、建筑色彩上吸收传统的精髓。

参考文献

[1]杨崴.传统民居与当代建筑结合点的探求[J].新建筑,2000(2):9-11.

[2]肖锐,符宗荣.建筑色彩设计的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分析[J].重庆建筑,2004(5):17-19.

[3]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8.

[4]王海云.中国传统民居的创作方法借鉴[J].山西建筑,2007,33(22):46-47.

上一篇:供应室护士职业素质下一篇:复合材料机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