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学设计及反思

2024-09-24

《家》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12篇)

《家》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

《家》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简析:本文是一首诗歌。全诗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蒙古、维吾尔、藏、傣等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表达了各族同胞幸福、快乐的生活,揭示了祖国是个大家庭,各族儿童是一家这一主题。

整首诗共有6节。第一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地点明了各族儿童都有自己的家,但生活习俗是不同的。第二至第五节具体叙述了蒙古、维吾尔、藏、傣四个民族的住所特点和人们生活的情景。最后一节与第一节呼应,表明祖国是个大家庭,各族儿童是一家。教学目标:

1..认识“族、俗、达、毡”等15个生字,会写“足、楼、牢、架”等8个生字以及以下词语:丰衣足食、竹楼、儿童、屋顶。认识“尸”字头。2.朗读课文。了解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

3.使学生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明白祖国是个大家庭,各族儿童是以家。教学重点: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学难点:感受祖国的伟大,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略)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2.学习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

2.师生共同书写课题。师强调书写姿势。

二、复习生字

1.出示课件1:带拼音的生字。指名小老师教读。2.出示课件2:不带拼音的词语。(1)师生回声读。(2)学生开火车读。

三、学习课文,感悟理解

1.师:你有家,我有家,小朋友们都有家。课文将向我们介绍谁的家?他的家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2.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

3.从2至5节诗歌中找出课文介绍了哪几个民族小朋友的家。(师结合生汇报,板书:蒙

傣)1.你喜欢哪个民族的小朋友的家?

2.结合学生汇报,师过度:下面就让我们共同到维族小朋友家中去看一看。

(1)课件出示本小节课文。师范读,生边听边思考:这是谁的家?她家在哪里?家中什么样?

(2)指名汇报。师相机板书:维

土拱凉

葡萄架(3)师边出示课件(维族风俗图片)边补充讲解: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说法。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气候特点,使维族人有种植葡萄的习惯。家中采用的是土质的房子,拱形的结构。这些都成为维吾尔族特有的风俗。)

(4)除此之外,你还知道维族的哪些风俗了?从哪里知道的?

(5)带着喜爱的感情齐读这一节。

四、以学定教,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首先组内商量,选好去哪个小朋友的家。然后共同读一读,插图看一看,文中画一画,小组议一议,看看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这个民族的哪些风俗? 1.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2.汇报

(1)四人共读所选小节。

(2)小组长汇报学习成果,其余组员补充。师相机板书。(3)出示课件,补充讲解相关民族的风俗。

蒙族:过着游牧生活,居住在方便搬迁的蒙古包里。善于骑马,被人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喜欢马术、摔跤、套马等活动,是个骁勇善战的民族。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那里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廷建筑群——布达拉宫。藏族人非常讲究礼仪。献哈达是待客礼仪中最高的一种,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祝福。傣族:主要生活在风景秀丽的云南。房子多为木质结构。傣族有个古老而又有趣的节日——泼水节。到了这一天,男女老少都提着桶、盆走出家门,见人就泼。在这一天,谁被泼的水最多,就表示得到的祝福最多。

(4)欣赏完画面后,你想说什么?你还能介绍这三个民族的哪些风俗?(5)有感情朗读你喜欢的小节。

五、拓展延伸

1.请你介绍自己属什么民族,这个民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2.课件播放广西壮族人民生活的录像,简介壮族风俗,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六、学习首尾小节

谈话:你知道我国共有多少个民族吗?各民族虽然风俗不同,但也有相同的地方。(1)课件出示首尾两小节,生齐读。(2)说说各民族的共同之处。

(3)播放《爱我中华》MTV,感受各民族在祖国这个大家庭里幸福地生活,激发爱国情感。

(4)分组活动:画一幅家乡的画;表演民族舞蹈;朗诵一首赞美家乡的诗歌。

七、总结全文

1.小结:小朋友们,我们自己的小家想要温馨幸福,家庭成员之间就应该相互关心,互相帮助。在祖国这个大家庭里,各名族之间也要相互帮助,团结一心,使祖国这个大家庭更加繁荣昌盛。

2.师生一同边拍手,齐读全文。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首诗歌。全诗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蒙古、维吾尔、藏、傣等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表达了各族同胞幸福、快乐的生活,揭示了祖国是个大家庭,各族儿童是一家这一主题。根据这一主题,围绕三个维度,先指定了切实可行的目标。这首诗歌共有六个小节,首尾小节呼应,中间四小节分别介绍了四个少数民族的风俗特点,结构相近。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整体感知,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进行学习,教师重点指导学法,其余小节让学生合作学习。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精神,又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广西本来就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较多的地方,教学中,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所属民族,再介绍广西最主要的民族——壮族,让学生了解了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受到祖国是个大家庭,各族人民是一家的民族团结教育。

《家》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2

1 学校体育家校合作教学的意义

1.1 中学体育家校合作教学有利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

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等一直都是素质教育实施以来中学体育教学的首要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 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 大多数人在面对繁重生活压力的情况下不得不选择加班加点的工作, 而对处于青少年时期孩子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关心, 而中学体育家校合作教学则可以通过让家长扮演教学助手的角色, 增加其与学生更多的相处及交流的时间和机会, 让学生感受到更多来自学校、教师以及家长的关爱, 更好的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为学生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1.2 中学体育家校合作教学对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培养起着促进作用

素质教育要求体育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及自主锻炼能力为主, 而要想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自主锻炼能力并非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而是一个需要引导学生爱上体育运动并培养其长期将其坚持下去并最终形成良好锻炼习惯, 众所周知, 中学体育课程的安排一般一周只有1~2节课的时间, 想要在如此之短且间断的时间内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是很难实现的, 在这种现实情况下, 与学生朝夕相处的家长就可以充分扮演好教学助手的角色, 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督促和鼓励, 如早晨早起一个小时带孩子一起出门晨练、晚饭后和孩子在楼下散散步亦或是进行一些像打羽毛球之类轻松愉快的体育运动, 在增加与孩子交流沟通的同时, 有利于孩子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

1.3 中学体育家校合作教学有利于家校双方更全面、更客观的了解学生, 有利于学生发展

体育课不同于其它文化课, 学生在文化课上往往需要面对较重的学习压力, 同时与学生及老师的交流沟通有限, 而体育课不同, 体育教学活动的进行过程需要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的配合才能顺利完成, 因此, 体育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着人际交往的过程, 同时, 也因其少了文化课中的学习压力, 学生可以在体育课上更好的释放压力, 展现出一个较为真实的自己, 而通过家校合作教学, 教师可与学生家长将学生在校以及在家的表现进行交流, 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身心动态, 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问题, 并针对其所展现出来的问题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 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以及其日后的发展。

1.4 通过中学体育家校合作教学可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进步以及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学生家长可能会对学校教育也有着新的看法和要求, 同时, 学校随着教学模式等的不断进步也有一部分更有利于学生成长和进步的教学理念需要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当然, 家长和教师的出发点都是要不断完善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因此, 中学体育家校合作教学在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生和生活环境方面就显得尤为必要。

2 学校体育家校合作教学的现状

2.1 家长及教师缺乏对家校合作教学的正确认识

首先, 家长对家校合作教学方面的认识存在误区, 我国大部分家长错误的认为对学生进行教育是学校的任务, 而家长基本没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意识, 出现这种情况往往是因为家长并不关注除孩子分数之外的其他教育收效, 再者就是由于家长本身文化素养不高, 没有主动或引导孩子的能力。

其次, 一部分教师并不愿意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活动中来, 原因不外乎两点, 一是认为一部分家长因自身素质问题不仅不会配合教学活动, 反而会给教学活动制造麻烦;二是觉得大部分家长没有相关专业知识, 在教学活动中并起不到什么积极作用, 这样的认识是完成错误的,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日常接触最多的除老师和同学之外就是家长, 而其中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其它任何方面都无法取代的。

最后, 虽然素质教育在我国实施已经有了几年时间, 但大多数中学还是在盲目的追求升学率, 分数和升学率几乎成为了对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收效唯一的衡量标准, 而家校合作也仅仅局限于学校要求家长督促学生进行提高分数方面的学习, 而忽略了家校合作教学的真正意义。

2.2 家校合作缺乏计划性

在学校教育体系中, 家校合作一般只是以家长会这种单一的形式展开, 且学校往往并不将此纳入教学工作安排, 其偶发性较强, 如大部分家长会之前是因为在教学活动中已经出现了某个较为严重的问题, 学校才会想到通知学生家长来学校讨论, 而家长对这些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并不能提前预见, 更谈不上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 而这样缺乏计划性, 且目的性不强的家长会很难会起到什么实际的作用, 久而久之, 家校合作教学只能沦为“面子工程”而变得毫无实际意义。

2.3 家校合作缺乏互动性

真正意义上的家校合作教学是需要家长和教师就学生情况相互交流和探讨的, 而目前我国家校合作的实际情况则大多是采用教师说家长听的方式进行, 这样的家校合作方法并不能使教师深入、全面的了解学生, 也无法对其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对实现家校合作教学的意义并无帮助。

2.4 家校合作缺乏平等性

我国目前的家校合作往往是以学校为中心, 往往只从学校单方面的便利出发考虑, 而很少顾忌到家长的想法和实际情况, 无论是在时间、地点的选定上还是在活动进行时, 家长往往只有听教师讲的机会, 而显有表达自己意见和看法的机会, 因此, 目前的家校合作教学存在着严重缺乏公平性的问题, 因缺乏对等的交流机会, 使得这样的家校合作教学并起不到多大作用。

3 家校合作教学中常见问题的相关对策分析

3.1 正确认识家校合作教学

家校合作教学并非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家长会, 而是为学生家长和老师就学生在校内外的表现提供一个进行深入交流的平台, 从中发现一些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 并配合以正确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 使之更好的投身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来。

3.2 学校要定期组织与家长相互沟通与交流的活动

中学生正处于一个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 身心活动较为活跃, 面对社会上的不可控因素很容易被诱惑, 因此, 学校应定期组织家校合作相关活动, 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及行为动态, 尽量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而不是一味的进行事后补救。

3.3 家长在家校合作教学中的地位同样重要

长期以来, 人们错误的将家校合作教学简单的理解为家长会, 而家长会在学生及家长的印象里似乎只是一个教师对学生家长传达学生情况并表达对学生所出现的各种问题的通报批评会, 学生家长与老师并没有以一个平等的姿态进行交流, 如错误的将此认为是家校合作教学的话就很难保证家校合作的深入性以及互动性, 也难以实现中学体育家校合作教学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樊立三.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家校合作联动培养模式初探[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2 (1) .

[2]梁成山.家校联动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 (1) .

[3]武惠营.中美家校合作之比较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2 (3) .

[4]吕星宇.上海市的“深度家校合作”及其推进[J].教学与管理, 2012 (16) .

[5]李洪曾.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对象、内容与形式[J].山东教育 (幼教刊) , 2004 (Z3) .

《家》的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3

在讲授《家》的公开课上,在“精读感悟”这一环节中,为了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体验,从深刻感悟到自然地形成语感,我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读,同时利用电视屏幕打出“因为…所以…”的句式,让学生仿照例句用此句式练习说话,说出自己喜欢小动物家的原因。学生情绪高涨,都能根据图片(黑板上贴着四种小动物家的图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整地说出自己喜欢哪一种动物家的原因,从而绘声绘色地读。可是,我很快发现了一个现象:没有人读蜜蜂的家。于是,我问学生:“还有一种动物的家,我们还没读呢。是谁的家呀?”

生:(几个人小声地说)是蜜蜂的家!

师:谁愿意读一读描写小蜜蜂的家的诗句,再来说一说你喜欢的原因?(生举手不踊跃,老师顺手指一名朗读较好的学生:请你来读,好吗?)

生:(机械地读)蜜蜂的家,是漂亮的房舍。

师:你为什么喜欢小蜜蜂的家,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你的原因吗?

生:因为蜜蜂的家漂亮,所以我喜欢蜜蜂的家。

师:你能恰当地运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话,而且说得很完整,真了不起!不过,老师好像没有感受到你因为蜜蜂的家漂亮而喜欢的语气。你能用喜欢的语气读一读吗?

生:(先是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大声地)老师,我不喜欢蜜蜂的家!

师:(惊讶)为什么?

生:因为蜜蜂的家根本不漂亮!(大家附和:对,不漂亮!)

师:(迟疑了一下)“漂亮”换个词怎么说?

生:好看。

生:美丽。

生:美观。

师:你能用“漂亮”说句话吗?

生:我的新书包很漂亮。

生:星期天,我妈带我上街,买了一条裤子,挺漂亮的。

师:你的这个句子很复杂,但是正确。如果说“我的裤子很漂亮”会简洁一些,你还可以说“我的妈妈长得很漂亮”。

师:看来,同学们都理解了漂亮的意思。大家想一想:蜜蜂采蜜的花园和蜜蜂的家(指蜂巢图片)哪一个漂亮?

生:(大声齐说)花园漂亮!

师:是啊,可是蜜蜂为什么会觉得自己的家漂亮呢?

生:(沉默)

师:(神秘地)孩子们,你们也许不知道,蜜蜂是自然界中最高超卓越的建筑师,它们为了防潮、防寒、保护幼虫和自己,就利用工蜂分泌的蜂蜡一点儿一点儿的建起这样一个圆柱形的蜂房(师指图片上的圆孔介绍),许多的蜂房粘在一起就形成了图片上这不起眼的蜜蜂的家——蜂巢。也就是说,每一个蜂巢中生活着成千上万个蜜蜂的兄弟姐妹。(学生恍然大悟般“啊”了一声,开始窃窃私语)亲爱的孩子们,现在你能知道蜜蜂为什么会喜欢自己的家了吗?请你再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试着说一说。

生:因为蜜蜂的家是蜜蜂自己辛辛苦苦建起来的,所以蜜蜂觉得自己的家漂亮,喜欢自己的家。

生:因为蜜蜂的家里有那么多的兄弟姐妹,很快乐,所以蜜蜂喜欢自己的家。

师:大家都很聪明,都能理解小蜜蜂的心情。让我们来做勤劳的小蜜蜂,把你对小蜜蜂的家的理解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学生很兴奋,小手高高举起)

二、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体验、感悟、熏陶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重要方法。朗读技巧的指导应建立在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基础之上。新课标倡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倡导尊重学生的多元体验。本案例中的学生不喜欢小蜜蜂的家,应当说是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但个性化解读不能背离正确的价值观,对一些思想观念不太正确的解读,教师必须加以引导。本案例中学生之所以不喜欢蜜蜂的家,是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生活局限性所致;同时,本意是用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图片误导了学生,让学生反而觉得它很难看,学生对课文没有正确的理解和感受,也就无法形成良好的语感。这就使得课堂教学与教师的预想背道而驰。但正因如此,又促成了教学生成的一面。在生成的过程中,教师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为学生正确感悟课文扫清了障碍。而且,教师利用这一契机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受到了情感熏陶。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家》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4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尤其是对陈涉语言的认识,理解它在事件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体会其表达作用。

课堂学习过程与方法设计学习过程方法设计

一、课本剧演出、师生评议

1、放录音,小声读课文,为演出创设氛围。

2、分组上演课本剧。

要求:

a/故事情节尊重原作,可加以合理想象、创造。

b/语言通俗化、口语化,言行突出人物个性特征。

c/适当运用道具。

3、师生评议

二、积累拓展

1、背诵经典名句

2、重点句子默写

3、写关于雄心壮志的诗文名句

三、终结反馈

1、本文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把他放在特定的环境中,来显示他与众不同的凡响和非凡的才能。)

2学了本文,你受到什么启示?

(围绕树立理想、掌握人心动向,沉着、稳重等

四、作业:

整理本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的字

教后反思

《家》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5

教学反思:

小班的幼儿好模仿,已经具有了初步的主体意识,他们渴望像成人那样参加各种活动,他们会在假想的情景下反映真实生活,而“娃娃家”又比较接近幼儿的实际生活,所以,小朋友们都很喜欢玩。

丰富的玩具材料是发展幼儿思维和想象的`有效途径。通过玩具材料可启发幼儿产生联想、引起游戏愿望,并可以使幼儿游戏活动更有目的,增加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是由于幼儿模仿多,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就想要什么,所以在游戏初期投放的玩具种类不宜过多,而相同的玩具数量要充足。

再有,小朋友的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要把能力好的和能力差的搭配起来,让他们互相带动和感染,共同感受游戏的快乐。

小班游戏活动教案《娃娃家》含反思这篇文章共921字。

相关文章

《小班教案《玩沙池》》:小班教案《玩沙池》适用于小班的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初步了解沙的用途及教育玩沙的安全,通过幼儿的操作尝试活动,感知沙的特性:沙是松散的、一粒粒的、细小的、不溶于水的,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玩沙池》教案吧。

《家》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6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理解诗歌中“家”的含义,读准“树林、田野、花园”的字音。

2、借助教师提供的图片,学习诗歌,并迁移生活经验,进行仿编诗歌的活动。

3、积极参与仿编活动,体验仿编后的成功感。

4、理解诗歌所用的比喻手法,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5、借助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的形式,培养孩子仔细阅读的习惯,激发阅读兴趣。

活动准备:

磁性图片:云朵、花朵、小鸟、鱼儿、小朋友;天空、田野、树林、小河、幼儿园。

幼儿用书人手一册。

活动过程:

一、歌曲《办家家》

音乐起,教师带领幼儿随着音乐边唱歌边表演《办家家》。

二、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教师分别出示图片:云朵、花朵、小鸟、鱼儿、小朋友,提问:这是什么?它(他)们的家在哪里?启发幼儿说出:天空、田野、树林、小河、幼儿园。并根据幼儿的讲述出示相应图片。

三、教师采用提问的方式,鼓励幼儿讲出诗歌的部分内容。

1、教师指着天空,说:蓝色的天空是谁的家?

2、教师指出田野,说:广阔的田野,是……采用等待或放慢速度的方式鼓励幼儿接着往下说出:是花朵的家。

3、下面几句诗的学习方法同上,并带领幼儿重复说一遍。

四、教师带领幼儿根据图片的提问完整地朗诵1-2遍。

五、教师采用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每段句中事物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这样提问:

1、为什么说蓝色的天空是云朵的家?

2、为什么说广阔的田野是花朵的家?

3、按照上述方法,引导提问,理解诗歌的含义。

六、带领幼儿打开幼儿用书,阅读“幼儿观察图夹文”,阅读诗歌《家》。

七、教师引导幼儿根据原诗歌的结构仿编部分诗歌。建议提问:

1、蓝色的天空是云朵的家,还是谁的家?还有谁在天空上?

2、广阔的田野还是谁的家?

3、密密的树林还是谁的家?

4、清清的小河除了是鱼儿的家?还是谁的家?(鼓励幼儿仿编每段诗歌的第二句,教师可以将幼儿仿编的内容,快速地画在纸上,然后,带领幼儿完整地念一念仿编的诗歌。

八、教师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想象,鼓励幼儿仿编诗歌。

教学反思:

我选择“家”这首诗歌,是因为幼儿喜欢小动物,幼儿对他们的生活习性比较了解,整个活动的设计,我以启发和诱导为主,加之配乐诗朗诵,配备背景图,插入图片,幼儿戴上头饰表演,学习词组,最后粘贴“家”,并围绕目标按三个层次有步骤的进行。活动过程中有欣赏、有学习诗歌;有学习表演、学习词组;有将诗歌内容用美术活动形式表现出来。由于形式多样,因而幼儿的参与意识强,学习的积极性高。尤其是让幼儿进行诗歌表演,我给孩子提供的场地、道具、头饰,让幼儿在扮演中学习词组,他们模仿小动物的动作特别优美,幼儿完全进入角色,既理解了诗歌内容,又将自己熔于角色之中,在角色中体验,学习词组。总之,诗歌“家” 的活动设计,由于自己选择的内容是幼儿喜欢的、了解的、熟悉的小动物,加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贴近幼儿的生活,我又为幼儿提供了具体、丰富的材料,让幼儿学习诗歌、表演诗歌、学习词组,用美术活动展示诗歌的内容,让幼儿结队子组合,找朋友粘贴“家”。每个层次的安排紧凑、严密,环环相扣,互相衔接。幼儿可以说、可以表演、可以粘贴,他们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诗歌和词组,既不枯燥,又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很好。

《折扣》教学及反思 篇7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百分数”内容第97页。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和百分数的意义明确折扣的含义, 能熟练地把折扣率改写成分数、百分数并能正确地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进一步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加深对百分数内涵的理解。

2.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丰富学生的解题策略。

3.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折率”的含义。

2.应用“折率”, 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 你们去过商场吗?你知道人们一般喜欢到什么样的商场购物吗?商业要追求利润, 而利润主要是从销售的商品中获得。如今许多商场都采取了一些促销手段, 你见过哪些促销手段?

(出示教科书第97页含促销广告的主题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信息?你想到了什么?这里的电器打九折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就是现在价钱是原价的百分之九十。)

师:其他商品打八五折是什么意思?谁能完整地说一说? (就是按原价的85%出售。)

二、联系实际, 发现问题

1. 理解折率。

(说明:折扣问题中的折数可以转化成百分率, 我们可以把折数称为折率。)

(1) 回答下面各题。

(1) 师:如果打五折出售就是按原价的百分之几出售?

(2) 师:一件商品如果按原价的75%出售, 你知道打了几折吗?你是怎样想的?

(2) 填表。

(3) 集体讨论。

(1) 同样价格的商品, 打一折便宜, 还是打九折便宜?你是怎样想的? (打一折便宜)

(2) 小明的父亲要买一部手机, 发现同品牌、同型号的一款手机甲商场打九折出售, 乙商场打八五折出售, 哪个商场售价便宜?你是怎样想的? (无法判断, 因没有告诉这款手机的原价。)

(3) 一个普通铅笔盒和一台电视都打八折出售, 它们有什么异同点? (降价幅度相同, 降价的钱数不同。)

2. 自主探究。

(1) 出示教科书第97页例4 (1) 。

(1) 要求:自主解答。

(2) 课堂反馈。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生:打八折就是现价是原价的80%, 原价是单位“1”, 单位“1”已知, 要求买这辆车用了多少元, 就是求180的80%是多少, 用乘法计算。列式:180×80%=144元。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少花了多少元?

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2) 出示教科书第97页例4 (2) 。

(1) 要求:自主解答。

试着用线段图说明对应关系。

(2) 课堂反馈。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生:打九折就是现价是原价的90%, 原价是单位“1”, 单位“1”已知, 要求便宜了多少元, 就是求原价的 (1-90%) 是多少, 用乘法计算。列式:160× (1-90%) =16元。

师: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吗?

3. 比较原价、现价、折率, 你发现了什么?

生:原价是单位“1”, 用原价×折率=实际售价。原价× (1-折率) =降低了多少元。

三、巩固练习, 夯实认知

1. 教科书第97页“做一做”。

2. 逆向解题。

小明家要买一辆小汽车, 小明的父亲发现一款车打九六折出售, 可以少花2400元。请你算一算这款车现价多少元?

师:你认为这道题与前面的题的主要相同点、不同点是什么?

生:单位“1”都是原价, 这道题的单位“1”未知, 条件给出的是单位“1”的 (1-96%) 是2400, 也就是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求单位“1”, 所以要先用除法 (或方程) 求出单位“1”是多少。

四、拓展提高, 解决问题

1. 综合应用。

原价每袋2元的某种牛奶, 正在搞促销活动, 甲商店每袋降价15%, 乙商店“买四送一”, 丙商店每袋打八八折出售。小明要买5袋牛奶, 从哪个商店买便宜?

小组合作, 讨论交流, 尝试解答。

甲商店:甲商店每袋降价15%, 现价是原价的85%;乙商店:乙商店“买四送一”, 也就是用原来4袋的钱, 现在就可以买5袋, 那么4÷5=80%, 也就是现价是原价的80%;丙商店:丙商店每袋打八八折出售, 也就是现价是原价的88%;因为:88%>85%>80%, 所以买5袋牛奶从乙商店买最便宜。

师:还可怎样想?

2. 请你策划。

一套服装进价50元, 标价300元, 想获得40元利润。请你想一想这套服装会做怎样的广告?

学生课堂交流 (略) 。

五、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101页第1~3小题。

教学反思:

“折扣”是新课标六年级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百分数”内容中的一节知识。折扣也叫折率, 它要求用百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生活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让学生理解折率, 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是学生正确解决折扣问题的基础, 设计教学环节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围绕教学目标我首先通过课前调查促销方法, 引发学生思考, 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让学生明白“商品打八五折就是按原价的85%出售”这一关键知识点。接着引导学生沟通折数与分率、百分率之间的联系, 为学生下一步探究新知进行铺垫, 使学生能顺利地建构新的知识。之后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进行集体讨论:第一, 同样价格的商品, 打一折便宜, 还是打九折便宜?你是怎样想的?第二, 小明的父亲要买一部手机, 发现同品牌、同型号的一款手机甲商场打九折出售, 乙商场打八五折出售, 哪个商场售价便宜?你是怎样想的?第三, 一个普通铅笔盒和一台电视都打八折出售, 它们有什么异同点?

这几个问题之间较好地顺承了学生的认知, 沟通了折率与原价 (单仿“1”) 之间的联系。在学生具备了自主解答的认识基础后, 我适时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让学生凭借知识与技能的迁移, 解决第97页例4的问题。使学生明白:原价是单位“1”, 用原价×折率=实际售价。原价× (1-折率) =降低了多少元。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 我又提出了如下问题:“原价每袋2元的某种牛奶, 正在搞促销活动, 甲商店每袋降价15%, 乙商店‘买四送一’, 丙商店每袋打八八折出售。小明要买5袋牛奶, 从哪个商店买便宜?”通过小组讨论, 学生一致认为:因为88%>85%>80%, 所以买5袋牛奶从乙商店买最便宜。培养了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 我注重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好的数学问题, 是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学中我适时地结合生活情境, 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 正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不断地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如在发现问题环节, 在学生掌握发现折数与百分比的相互关系的前提下, 分层提出了“原价相同折率不同、原价不同折率也不同、原价不同折率相同”等一系列问题, 使学生不断地理解折率表示的是现价与原价的关系这一核心内容。

2.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情景的设计贴近生活, 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让学生去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 丰富学生的解题策略。如拓展提高环节, 习题的设计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多种促销方式、不同的解决方案, 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为学生创设了展示智慧、发挥潜能的空间。

3.突出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

《折扣》教学及反思 篇8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百分数”内容第97页。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和百分数的意义明确折扣的含义,能熟练地把折扣率改写成分数、百分数并能正确地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百分数内涵的理解。

2.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解题策略。

3.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折率”的含义。

2.应用“折率”,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引入,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商场吗?你知道人们一般喜欢到什么样的商场购物吗?商业要追求利润,而利润主要是从销售的商品中获得。如今许多商场都采取了一些促销手段,你见过哪些促销手段?

(出示教科书第97页含促销广告的主题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信息?你想到了什么?这里的电器打九折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就是现在价钱是原价的百分之九十。)

师:其他商品打八五折是什么意思?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就是按原价的85%出售。)

二、 联系实际,发现问题

1.理解折率。

(说明:折扣问题中的折数可以转化成百分率,我们可以把折数称为折率。)

(1)回答下面各题。

①师:如果打五折出售就是按原价的百分之几出售?

②师:一件商品如果按原价的75%出售,你知道打了几折吗?你是怎样想的?

(2)填表。

(3)集体讨论。

①同样价格的商品,打一折便宜,还是打九折便宜?你是怎样想的?(打一折便宜)

②小明的父亲要买一部手机,发现同品牌、同型号的一款手机甲商场打九折出售,乙商场打八五折出售,哪个商场售价便宜?你是怎样想的?(无法判断,因没有告诉这款手机的原价。)

③一个普通铅笔盒和一台电视都打八折出售,它们有什么异同点?(降价幅度相同,降价的钱数不同。)

2.自主探究。

(1)出示教科书第97页例4(1)。

①要求:自主解答。

②课堂反馈。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生:打八折就是现价是原价的80%,原价是单位“1”,单位“1”已知,要求买这辆车用了多少元,就是求180的80%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180×80%=144元。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少花了多少元?

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2)出示教科书第97页例4(2)。

①要求:自主解答。

试着用线段图说明对应关系。

②课堂反馈。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生:打九折就是现价是原价的90%,原价是单位“1”,单位“1”已知,要求便宜了多少元,就是求原价的(1-90%)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160×(1-90%)=16元。

师: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吗?

3.比较原价、现价、折率,你发现了什么?

生:原价是单位“1”,用原价×折率=实际售价。原价×(1-折率)=降低了多少元。

三、 巩固练习,夯实认知

1.教科书第97页“做一做”。

2.逆向解题。

小明家要买一辆小汽车,小明的父亲发现一款车打九六折出售,可以少花2400元。请你算一算这款车现价多少元?

师:你认为这道题与前面的题的主要相同点、不同点是什么?

生:单位“1”都是原价,这道题的单位“1”未知,条件给出的是单位“1”的(1-96%)是2400,也就是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单位“1”,所以要先用除法(或方程)求出单位“1”是多少。

四、 拓展提高,解决问题

1.综合应用。

原价每袋2元的某种牛奶,正在搞促销活动,甲商店每袋降价15%,乙商店“买四送一”,丙商店每袋打八八折出售。小明要买5袋牛奶,从哪个商店买便宜?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尝试解答。

甲商店:甲商店每袋降价15%,现价是原价的85%;乙商店:乙商店“买四送一”,也就是用原来4袋的钱,现在就可以买5袋,那么4÷5=80%,也就是现价是原价的80%;丙商店:丙商店每袋打八八折出售,也就是现价是原价的88%;因为:88%>85%>80%,所以买5袋牛奶从乙商店买最便宜。

师:还可怎样想?

2.请你策划。

一套服装进价50元,标价300元,想获得40元利润。请你想一想这套服装会做怎样的广告?

学生课堂交流(略)。

五、 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 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101页第1~3小题。

教学反思:

“折扣”是新课标六年级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百分数”内容中的一节知识。折扣也叫折率,它要求用百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生活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让学生理解折率,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学生正确解决折扣问题的基础,设计教学环节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围绕教学目标我首先通过课前调查促销方法,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让学生明白“商品打八五折就是按原价的85%出售”这一关键知识点。接着引导学生沟通折数与分率、百分率之间的联系,为学生下一步探究新知进行铺垫,使学生能顺利地建构新的知识。之后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进行集体讨论:第一,同样价格的商品,打一折便宜,还是打九折便宜?你是怎样想的?第二,小明的父亲要买一部手机,发现同品牌、同型号的一款手机甲商场打九折出售,乙商场打八五折出售,哪个商场售价便宜?你是怎样想的?第三,一个普通铅笔盒和一台电视都打八折出售,它们有什么异同点?

这几个问题之间较好地顺承了学生的认知,沟通了折率与原价(单仿“1”)之间的联系。在学生具备了自主解答的认识基础后,我适时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凭借知识与技能的迁移,解决第97页例4的问题。使学生明白:原价是单位“1”,用原价×折率=实际售价。原价×(1-折率)=降低了多少元。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我又提出了如下问题:“原价每袋2元的某种牛奶,正在搞促销活动,甲商店每袋降价15%,乙商店 ‘买四送一,丙商店每袋打八八折出售。小明要买5袋牛奶,从哪个商店买便宜?”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一致认为:因为88%>85%>80%,所以买5袋牛奶从乙商店买最便宜。培养了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注重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好的数学问题,是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学中我适时地结合生活情境,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正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如在发现问题环节,在学生掌握发现折数与百分比的相互关系的前提下,分层提出了“原价相同折率不同、原价不同折率也不同、原价不同折率相同”等一系列问题,使学生不断地理解折率表示的是现价与原价的关系这一核心内容。

2.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情景的设计贴近生活,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去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丰富学生的解题策略。如拓展提高环节,习题的设计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多种促销方式、不同的解决方案,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为学生创设了展示智慧、发挥潜能的空间。

《家》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9

活动目标:

1、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和语言美。

2、尝试仿编诗歌,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3、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活动准备:

1、画有蓝天、树林、草地、河水、花儿、幼儿园大幅背景图。

2、制作好的白云、小鸟、小羊、小鱼、蝴蝶、小朋友贴绒学具。

3、小卡片人手一份、根据内容制作的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分组活动,利用卡片创编诗歌。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很多漂亮的小卡片,因为小卡片它们出去玩,给迷路了,找不到自己的家了,所以老师把它们带来,请小朋友帮小卡片找家,看看它们的家在哪里?好不好?(幼儿操作给卡片配对找家--规则:请小朋友从绿色盘子里拿一样,看看拿的是什么?再从白色盘子里去给它找家,找到的小朋友把手举起来。)

2、幼儿配对好后,师:刚才我们都帮小卡片找到了家,小朋友们真棒!下面我们要用“什么是什么的家”说一句话。(示范:比如:蓝蓝的天空是白云的家。)引导幼儿根据自己配对好的卡片,用同样的句型跟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2分钟左右)

3、师:刚才老师听到有些小朋友说得真好,现在我要请这几个小朋友把卡片带上来说给大家听,其他小朋友把卡片放回盘子,回到位子上坐好。幼儿集中,6个幼儿按诗歌内容排好,提问:你拿到了什么?按什么是什么的家说一句话。其他小朋友跟念两遍。

二、出示挂图,引导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1、现在,老师要把刚才小朋友们说出来的句子,组编成一首好听的诗歌叫--家。(播放音乐,老师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出示背景图,幼儿学习诗歌。

幼儿学习诗歌,跟念2-3遍。

师:为什么小羊喜欢住在绿绿的草地啊?为什么小鱼住在河水里呢?。。(幼儿答)

师:小朋友们说得都很对,动物出生的地方、喜欢去玩耍的地方、有它喜欢的食物的地方,都能让它快乐,让它有家的感觉!

3、小朋友们你们现在都会了吗?跟着老师用最好听的声音、最美的动作把诗歌的内容表现出来。

三、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引导幼儿仿编诗歌。

1、师:蓝蓝的天空除了可以是白云的家,还可以是谁的家呀?

师:说的很好!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说说:蓝蓝的天空是太阳的家。。

师:那密密的树林除了小鸟的家,还可以是谁的家?

师:好的那我们来一起说说,密密的树林是蝴蝶的家,密密的树林是兔子的家。。

师:绿绿的草地除了是小羊的家还可以是谁的家呀?

师:对了,绿绿的草地是小牛的家。。

师:那清清的河水除了小鱼的家,还有谁的家呢?(做鸭子的动作)

师:清清的河水是小鸭的家。。

师:红红的花儿和快乐的幼儿园又是谁的家呢?(蜜蜂、老师)

师:小朋友们,真厉害呀,都会自己编诗歌,学了这首好听的诗歌后,我们知道了,每一种动物、植物和我们都有自己的家。而且世界上所有的动物、植物和人类,都有一个共同的家,小朋友们想一想,这个家是什么呢?

师:对,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所以我们要热爱自己的家,保护好地球,不能去破坏它。"屈,老师.教案,网出,处!老师也编了一句诗,放在这首诗的最后:美丽的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我们大家要爱护它!(幼儿跟念2遍)

2、现在就用我们最好听!最响亮的声音最后来一次,表达我们对地球妈妈的爱!

四、游戏:《找家》

下面请小朋友来玩找家的游戏。(幼儿出来扮演什么站好了,老师说明游戏规则并示范)

玩法:每组分别请三个小朋友围成圈来扮演天空、树林、草地、花儿,六个小朋友来扮演白云、小鸟、小羊、小鱼、蝴蝶、小朋友,并蹲在地上,等音乐一停,就赶紧去找自己的家。如果没有找到家的,说明它的家不在这里,要等下一个游戏再找,以此类推。

小结:根据游戏结果,对找错家或没找到家的幼儿进行点评。分析为什么找错家或没找到家。

五、活动延伸

师:小朋友们,我们今天学会编是诗歌了,真棒!那晚上回家也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编更多的诗歌哦!

教学反思

《家》这首诗歌语言朴实、浅显易懂,巧妙地运用了叠音,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了欢快流畅的情绪,易于为宝宝喜爱和接受,而且还符合中班语言教学目标中提出的“让宝宝理解简短的文学作品内容,初步感受其语言美,培养宝宝的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因此这次优质课我选择了这个语言活动。

在培养幼儿的语言时,要把握每个幼儿的实际,掌握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让幼儿多看、多听、多说、多练,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那么,幼儿的语言一定会健康的发展。

《家》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0

活动目标:

1、练习按物体大小、颜色、数量间隔排序,乐意用语言表达自己排序的方法。

2、在游戏情景中体验帮助别人以及成功的快乐。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布置小猫的家,已经做好的门帘一份。

2、各种操作材料:木珠、花片、吸管、纸圈、彩色回形针、线、胶水等。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按物体大小、颜色、数量间隔排序。

难点:鼓励幼儿想出不同的间隔排列方法。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开火车

师:宝宝们,今天妈妈要带你们去猫妈妈家做客,我们一起乘火车去,好吗?请幼儿间隔排列做车厢,提出要求:车厢要一个弟弟一个妹妹来排列。

在孩子拼车厢时老师不时的提醒:一个弟弟,一个妹妹,一个弟弟,一个妹妹,一个弟弟,后面是谁呀?让幼儿初步感知弟弟妹妹的间隔排列。

二、游戏:做客

1、按门铃。

(1)师:小猫家到了,我们一起来按门铃,按三声好吗?叮咚!叮咚!叮咚!

和猫妈妈相互问好。

2、欣赏讨论。

(1)师:猫妈妈,你在干什么呀?(猫妈妈:我在做漂亮的门帘。)

我们一起来看看猫妈妈做的门帘吧!<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你们看看猫妈妈的门帘是怎么穿的?

师引导幼儿发现窗帘是按物体大小、颜色、数量间隔排序方法。

(2)猫妈妈:小猫宝宝的房间还没有装上门帘呢,谁来帮帮我呀?

师:猫妈妈准备了许多材料,我们一起帮妙妈妈想想办法,把这些漂亮的材料间隔排列做成门帘,好吗?谁想出的办法和猫妈妈不一样的,猫妈妈有礼物给你们哦!

3、幼儿操作。

A:幼儿尝试着用各种材料,用间隔模式排序的方法进行排序活动。

在操作时鼓励幼儿用语言把自己的操作过程说出来。如:一个红色的一个绿色的等等。

B:鼓励幼儿想出各种模式排列方法,老师根据幼儿各个不同发展水平进行指导。

4、装门帘。

师:小猫宝宝的窗帘做好了,我们一起帮它挂起来吧。

将幼儿做成的门帘挂起来,集体欣赏、交流,体验成功的快乐。

5、游戏:钻门帘。

师:时间不早了,我们该回家了,让我们再做成车厢开火车回家吧。

师:刚才我们来的时候是一个弟弟一个妹妹这样排列的,现在我们变一种方法做火车的车厢,好吗?

鼓励幼儿想出两个弟弟两个妹妹、四个弟弟四个妹妹等不同的排序方法

游戏进行两次后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排序”是一项比较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需要他们运用有限的数、量、形方面的知识,进行一番系统、连贯的思考,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就是我们称之为“规律”的东西。排序活动不仅能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简单的判断力、初步的推理能力,同时也是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主题教学的设计、实施及反思 篇11

本文以《经济生活》第九课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的教学为案例,从设计、实施和反思三个方面对主题教学进行探讨。

一、设计:整合匹配,提炼主题

(一)课标、考纲、教材的整合

主题教学以知识目标的整合为基础。首先,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制、教育教学、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考试大纲是考试命题的直接依据,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三者虽有内在联系,但它们的地位、作用和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必须进行有效整合。其次,“学校教育各个层次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最终都主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来实现。”[1]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表明,落实三维目标的教学活动是整合的途径。最后,所谓教学的“理论逻辑”,主要是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对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基于以上理由,在进行主题教学设计时,应回归本源,深入而系统地研读课标、考纲和教材,着重对知识的逻辑体系进行梳理,形成清晰而不混乱、完整而不零散的知识提纲。在本主题教学案例(见表1)中,考虑到学生辩证思维的不足,将“市场调节”和“市场调节的局限性”这两目知识整合到一起,既利于学生一分为二地认识市场调节的优点和局限,又利于进一步掌握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性,为主题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知识保障。

(二)情境、问题、知识的匹配

主题教学直接形成于对情境、问题、知识的整合。思想政治课程强调“主动开发课程资源”,这为教师放眼“社会生活”,利用和开发教材创造了条件。但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对教材“二次开发”的认识存在着种种误区。例如,新设置的情境繁杂臃肿,质量低下;问题的针对性、概括性、逻辑性、开放性、生成性不足;平均用力,不针对重难点知识进行探究;情境、问题和知识的匹配性不强。因此,我们应根据“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2]的理念,按照系统优化的方法,设置既有“知识原味”又有“生活滋味”的主题。本主题教学案例中,按照精简有效的原则,把教材81页的“探究活动”改编和提炼为如下的教学主题。它以三个问题为纽带,上“勾”情境,下“连”知识,激活了学习过程,打通了“情境—问题—知识”的内在关系。创造性的主题设计,立足教材并超越教材,实现了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统一,学用结合,有利于学生在充分的探究活动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二、实施:突破难关,促进发展

教学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复杂体,只有简约、集中,才能充分展示体现课程性质的教学主题,突破难关,促进发展。为此,实施简洁、贯通、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流程(预习—互动—反馈),能通过多维互动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为突破以下“两难”关系,提供了宽裕的时间和空间。

(一)预设与生成的适时调控

预设使教学有序展开,生成使教学充满意外。这要求我们,一方面在教学预设中关注生成的可能,另一方面在生成中回归预设的目标。偏重预设,轻视生成,是我们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集约化的主题预设,使教学形散而神聚,使教师有时间捕捉学生的质疑点、闪光点、失误点、争论点、意外点,扩展生成空间,激发学生智慧。在本主题教学案例中,在教学“市场调节”这一知识时,有学生突然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把“市场调节”和“市场调节的局限性”这两目内容整合到一起?笔者立即抓住这个“思维火花”,先表扬学生用自己的智慧“激活”了教材讲解,接着在“市场调节的优点”和“市场调节的局限”的教学中进行了系统的讲解,解决了学生的疑问,把“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物的能力目标”落到了实处。

(二)简化与强化的有机统一

简化为强化创造条件,强化对简化进行升华。简约而不简单:学习目标要简明,教学流程要简便,信息载体要简约。强化不呆板:主题设计要增强,互动生成要加强,学法教法要图强。本主题教学案例中,从两方面发挥强化的聚焦作用:一是强化学习目标,“围绕‘苹果变奏曲’主题,了解资源配置,理解市场调节、市场秩序,培养全面认识事物的能力,树立维护市场秩序和诚信的观念”。简明的学习目标,是主题教学走向有序、有效的“指南针”,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高效学习。二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强化预习、讨论、问答、展示、探究等互动性和生成性的学习活动方式,促进学生围绕主题进行生动活泼的学习。

(三)讲授与探究的灵活运用

讲授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系统的知识,但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培养创新思维。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探究性思维,但耗时长、效率低,适用范围有限。在刚开始实施主题教学时,笔者未能辩证地处理讲授和探究的关系,对每个问题和知识都安排了探究,以致出现了时间不够用、知识不透彻等问题。后来,笔者调整了策略,抓住主要矛盾,只对某一个或两个重要问题和重点知识进行探究,其他的问题和知识则由学生的自学或教师的精讲来完成。这样,主题教学为讲授与探究的“和谐共舞”提供了一条宽广的道路,让学生既能享用教师简略高效的讲授功力,又能体验追问思辨的探究快乐。

(四)教与学的相互促进

传统教学,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这种教,是对学的一种支配和控制。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是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根本体现。[3]集约的主题,简洁的流程,使课堂教学如一条美丽的小河,让学生徜徉其中、流连忘返。这样处理,一方面,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提高课堂效益的途径和目标,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本主题教学案例中,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笔者就用多媒体把学习要求呈现出来:“预习”要圈点勾画,冷静思考;“互动”要争问抢答,声音洪亮,认真倾听,质疑补充;“反馈”要建构知识,解题命题,从而有效地促使学生改善学习方法,优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能。另一方面,让主题教学更好地起到引发、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作用。主题教学使教与学相互促进,有利于弱化教师的满堂灌输和大包大揽,强化了精讲和点拨、组织和调控等教学活动,有利于把“预习权、展示权、练习权、评价权”等学习权利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积极、有序、有效的学习。

三、反思:走出困境,形成风格

主题教学效果已显,表明在困难面前,只有勇于深究,才能解决问题,提升教学质量。

(一)困境与出路

在“改课”的征途中,笔者“改”过观念,但操作乏力;“改”过环节,但杂乱无序。多年探索,且行且悟,终于找到了突破课堂转型困境的有效途径——主题教学。它具有教学资源整合化、框题内容主题化、学习过程活动化、教学流程简便化、教学时间有效化等鲜明的特点,有利于追求“灵动、智慧、高效、幸福”的课堂境界。在我市政治优质课比赛中,由笔者指导参赛的教师编制的主题教学方案,得到了评委的高度评价,其中,简约而深刻、朴实而丰富、清晰而灵动的教学特色功不可没。

(二)完善与风格

教学是科学,需要求真;教学是艺术,需要臻美;教学是技术,需要践行。主题教学如一株破土而出的幼苗,有优点也有不足,需要进一步培育和完善。同时,选择一种教学方式意味着为老师和学生选择一种发展方式。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4]在实践的路途上,笔者将更加努力地雕琢与融合、体悟与升华、探索和创新,不断地通透主题教学,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曾呐喊道:“我有一个梦想。”那是追求博爱、平等、自由和正义的声音。在课堂转型的道路上,笔者也拥有一个梦想,那就是以主题教学为突破口,追求更高的课堂境界,让学生的智慧之树更加繁茂、生命之花更加娇艳、幸福之果更加香甜。

参考文献:

[1] 雷新勇. 大规模教育考试:命题与评价[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

[3] 余文森. 有效教学十讲[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37.

《怎样搜集资料》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2

1.探究搜集资料的方法, 将课堂上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出来;

2.在对内容的质疑与建构过程中, 体悟语文学习的方法, 养成批判精神;

3.通过调查采访, 培养学生对书籍的感情。

【教学重点】

资料搜集方法的质疑与建构。

【课前准备】

与学生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和优秀的同学们相比, 我有很大的差距。在上学时, 我有三怕:一怕写大字 (板书:字) 。因为我的字老写不好。二怕上美术课。因为我画不好茶杯, 画不好苹果 (板书:画) 。三怕写作文。上初二时, 我的一篇作文被语文老师拿到班里读了。不是因为写得好, 而是因为写得烂。那次的作文题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我搜索枯肠, 怎么也找不到一件有意义的事可写。怎么办?编 (板书:编) 。我编的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地主到生产队里偷东西, 被我本家大哥发现了。地主请求我大哥放过他, 还许诺了许多好东西。我大哥义正词严地拒绝了他, 将他扭送到大队部。老师把我的作文拿到台上读的时候, 我虽然不至于无地自容, 却也特别难受, 特别难堪。那么, 现在的问题是:写作文时, 我为什么要编?

(明确:没有资料可用)

(屏显:怎样搜集资料)

二、质疑探讨

1.质疑之一:文题和内容的错位。

(屏显:我思故我在———本次综合性学习讲述了哪些内容? 它们和“怎样搜集资料”这个题目能“准确”对接吗? )

(明确:内容讲的是资料的搜集, 还有资料的整理, 而题目说的是搜集资料的方法, 题目和内容对接不上, 产生了错位)

(要求:根据内容, 重新设计题目)

(屏显: 收获总在研究后 ———《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新沂市钟吾中学八 (5) 班学生, 新沂市阿湖中学冷学宝)

师:冷老师为什么要把“新沂市钟吾中学八 (5) 班学生”和自己的名字展示出来?

(明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这个题目是大家智慧的结晶, 有权署名)

2.质疑之二:三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屏显:我思故我在 ———文中介绍了几种搜集资料的方法? 将它们并列在一起合适吗? )

(明确:① 文中介绍的搜集资料方法:到图书馆查找、实地调查采访、上网查找;②图书馆、阅览室、网络只是知识、信息存在的媒介, 可以把它们归并为借助媒介查找; ③课本中的搜集资料方法实际上有两种:借助媒介查找, 实地调查采访)

3.质疑之三:搜集资料方法的欠缺。

(屏显:我发现, 我快乐———除了借助媒介查找和实地调查采访, 搜集资料还有别的方法吗? )

( 明确: 搜集资料, 可以不到图书馆、 阅览室、网络上查找, 也不必面对面地调查采访, 更多的时候, 应该在平时留心观察生活。 如果大家能做生活的有心人, 那么, 搜集资料的途径将更多。 实际上, 借助媒介查找, 就是我们常说的向书本学, 而实地调查采访和平时留心观察, 就是向生活学。 或者再换一种说法: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4.资料的整理。

(屏显:我思故我在 ———下面三种整理资料的方法, 分别照应了综合性学习里的哪几个关键词? 在一篇文章中, 它们分别对应什么? 写作时, 我们要解决的相应问题是什么? )

(方法:围绕主题取舍、分门别类梳理、注意内在联系)

(明确:它们分别对应的关键词是:简洁, 分类, 有条理、有层次。 在一篇文章中, 分别对应:思想、内容、结构。 写作中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何写, 写什么, 怎样写)

师:搜集资料, 占有了材料, 加以整理, 将其写出来, 可以让别人分享你的智慧, 甚至会让你名垂千古。

三、拓展延伸

1.确定主题:阅读与成长。

2.调查采访对象:上课师生 (互相) 。

3.方法:调查采访, 留心观察。

(屏显:敞开心扉话阅读 ———冷老师, 我问你。 要求:小组讨论出最感兴趣的问题, 一人代表小组提问。 希望:快速记下采访关键词和回答要点! )

4.现场采访:学生采访老师。

5.学生整理采访内容, 准备说给大家听。

6.教师提示:由“三怕”到自信, 阅读功不可没。

7.学生述说。

8.教师评点。

(屏显: 敞开心扉话阅读———冷老师, 你来问。 小学阶段, 你大约读过多少本书? 进入初中后, 你读过几本书? 你是利用什么时间读书的? 哪些书给你的印象较深刻? 你能记住书中的精彩情节吗? 阅读中, 你有记录的习惯吗? 阅读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收获? 你是怎样看待阅读与成长的关系的? 你对自己的阅读现状满意吗? 如果不满意, 你有什么打算? 在你的阅读过程中, 家长, 还是老师, 或是其他人, 谁给你的影响更大? )

9.现场采访:老师采访学生。

10.帮助老师:替老师整理采访的内容, 说给其他同学听。

11.教师点评。

四、总结

1.思考:上学时, 我的“三怕”真的那么可怕吗?

(明确:每个人在成长中, 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挫折。 我们没有必要放大自卑, 要学会自信)

2.思考:编出来的作文, 真的那么“可恨”吗?

(明确:编的另一种说法是创作。 而创作, 离不开想象。 我们学习语文的目的, 就是要让自己的想象力得到发挥, 并且是充分地发挥)

3.结束语。

【教学反思】

综合性学习内容的文本里有很多教学资源可以利用, 利用好的前提是有所发现。要想发现, 必须精读。精读文本, 可识文脉、知意旨, 进而找到解读文本的最佳角度, 引领学生察优劣、辨真伪。

教学本课时, 我就受益于对“文本”的认真阅读。借助阅读, 我既发现了内容上的不完整, 也窥见了逻辑上的不严密。将这些发现展示出来, 让内容本身吸引学生,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也能让学生领悟到语文学习的方法。

当然, 引导学生探究思考, 也要巧妙预设, 用一根线串联一堂课。本节课的教学, 我在引入阶段讲述了上学时的“三怕”, 并在后面的学习中多次使用, 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其价值:在探究搜集资料的方法时, 让学生明白平时留心观察的重要性;在采访阶段, 让学生知道它可算作采访内容的前置;在整理采访内容时, 又可以由“三怕”说起, 突出阅读在一个人成长中的作用;总结时, 由“三怕”引出“自卑”, 再引出“自信”。至此, 各教学环节实现了有效的衔接。

上一篇:2022数字电子技术实验操作考试试题下一篇:防火门采购中心成立大会领导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