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设计教学特色论文(精选12篇)
城市景观设计教学特色论文 篇1
摘要:在对城市文脉和城市景观特色的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认为城市文脉和城市景观特色存在密切的逻辑联系,得出只有建立在城市文脉基础上的城市景观特色才具有外在美的价值,才能使我国城市景观设计源远流长。
关键词:城市文脉,城市景观特色,逻辑联系,方法
目前我国城市景观忽视了城市文脉并走向极端,给城市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我国城市景观设计脱离城市所处的自然、人文环境,套用国外流行的模式化方法,一味强调所谓的城市景观现代化的国际潮流,而忽视了对城市文脉的保护和创造,致使很多城市景观设计雷同,千城一面[1]。要塑造景观设计的特色就必须重视城市文脉,基于城市文脉进行景观设计特色塑造。本文通过研究城市文脉与城市景观特色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基于城市文脉的塑造景观设计特色的方法,以期对我国景观设计的发展有所裨益。
1 城市景观特色
景观特色是某景观设计的内容和形式明显区别于其他景观设计的个性特征。景观设计的特色是由其物质环境特色和非物质环境特色所组成的有机体,是景观设计本质和内在的属性,代表景观设计个性特征。景观设计特色主要由内涵及其外在表现两方面构成,其内涵是指景观设计的性质,特点,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外在表现主要有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等方面。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是构成景观设计特色最内在、最持久的本质要素,是景观设计特色形成的基石[2]。
2 城市文脉
文脉是指介于各种元素之间对话与内在联系,指局部与整体之间对话的内在联系,推广到城市设计领域,城市文脉就是人与建筑的关系,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整个城市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3]。城市文脉强调特定空间范围内个别环境因素与环境整体保持时间与空间的连续性,即和谐的对话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提倡人文与自然的协调平衡;在人文环境中力求通过对传统的扬弃不断推陈出新。城市文脉是城市赖以生存的背景,是与城市内在本质相关联、相影响的那些背景,即城市特色的背景。城市文脉包含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显性形态包括人、地、物三者。隐性形态是指对城市的形势和发展有着潜在的、深刻影响的因素,包括城市的政治、经济、历史事件、文化背景及社会习俗、心理行为等。
3 基于文脉的城市景观特色塑造的方法
3.1 注重城市景观设计与自然环境结构和特征的呼应
城市的自然环境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和特征,因为所有城市都位于一个特定的自然环境,而自然环境由天地中的自然元素组成,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构成人类存在的基础与重要内容,人们是在自然环境中选择居住地点并建造城市,自然环境不仅为城市提供物质条件,而且自然环境本身的结构和特征与城市气氛和特色之间存在内在联系。不同的自然环境都有各自特定的结构与形式,并由于本身的特性而与城市有一种天然的联系。所以自然环境的特色决定着城市景观的特色。研究自然环境的特色需要从自然环境的现象、结构、精神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找出城市所在的自然环境现象特有的结构和特征及其环境精神,在此基础上可以找出决定着城市景观的特色。自然环境成为建立城市景观特色的一个基本而重要的出发点。建立城市景观的特色。在这方面,大连市有着很成功的尝试,近几年,在城市的扩张与发展中,大连市一方面关注新城与老城、新景观与旧景观的有机对接,在空间上保证了新老城特色和品格的有序过渡。对原有的历史风貌,特别是突显城市特色的主要自然人文景观,则以划定保护区的方式予以最大限度的保留,以确保保护区域内的所有建筑和景观都能够作为遗产得以延续。
3.2 注重城市景观设计与城市建筑环境相融合
一个城市的地域文化更多的体现在建筑环境中,建筑环境与人们在世界中的居住有着更为密切而直接的关系,所以研究城市景观特色不仅对自然环境进行研究,还要对建筑环境进行研究。研究建筑环境的特色同样需要从建筑环境的现象、结构、精神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建筑环境是具有结构与意义,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1)反映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理解;2)体现人们对自身存在状况的认识。建筑环境是特定自然环境和具体生活状态相互结合的产物。其次,建筑环境的结构是对自然环境结构的模仿与发展。建筑环境聚集了不同的建筑空间和元素,它们的形式与特征产生了环境的意义与结构,定下了环境总体气氛的基调。建筑环境总体气氛就是建筑环境的精神,建筑现象学以浪漫、统一和古典概括了三种不同气氛的建筑环境。浪漫建筑环境富于神奇与动态;统一建筑环境追求静止与刻板;古典建筑环境以理性和逻辑的方式体现明晰易懂的秩序,同时又以拟人和移情的手法表现人类的感情和需要。另外,城市景观设计中注重不同文化融合。注重当地文化和传统应是设计师设计的基本源泉,在当今各种事物急剧相互混合的社会中,地方特征相互排斥,但同时获得个性,正是通过这不同文化间的排斥,才出现了不同文化的共存。发扬各地区文化的差异,其价值在于启示,重点不在造型上的特征,而在于不可见的哲学形态,这种价值应与国际文化和谐共存,鼓励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才有可能创造出一种完全不同于国际式的国际文化主义。各个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会因相互传播而发生接触,出现冲突与融合。通过融合而形成一种新的变种,激发出新的活力,在整体上加速文化体系的发展。因此,在城市景观特色的塑造上必须把发展城市的地域文化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探究城市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外来文化与地方文化的结合点,开掘城市的文化主题,重视重要文化街区和标志性文化工程的建设,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等等,都是塑造城市景观特色的重要任务。
3.3 注重城市景观设计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21世纪的技术是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中心,这些技术正逐步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城市景观设计更应该体现技术与人融合。城市景观设计中注重技术与人融合,因为历史具有不可逆性,技术已经成为当今文明的基础,当今文明不可能为失去技术保证的文明,技术作为人的扩展,正以各种形式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与技术并不处于相互对立的两极,而是技术是人的延续的关系。科学中的技术、材料,乃至新思想应与地方文化融合起来,这样可以创造新文化,并不排斥技术。城市景观设计强调新的先进的技术必须融化在地方文化之中,表现新的风格,但使用相同的建筑材料,并不等于一定出现统一格式的建筑,这与不同文化的融合并不矛盾。
4 结语
在城市竞争日趋加剧的今天为了改善城市环境、突出城市景观特色是必要的。但城市特色的根植性决定城市景观特色塑造的长期性和连续性,因此,城市景观特色的塑造要着眼于长远的地方历史文脉延续的利益,不能仅看到眼前的利益。要规避政府在城市景观特色塑造中的短期行为和急功近利的倾向,必须基于城市文脉进行城市景观特色塑造,只有建立在城市文脉基础上的城市景观特色才具有外在美的价值。城市文脉发展是“根”,城市景观特色塑造是“果”,基于城市文脉的城市景观特色塑造才可能实现、才能使我国城市建设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邢海峰.我国城市景观规划建设的进展、问题及反思[J].城市问题,2005(1):29-32.
[2]张凤琦.城市化与城市文脉的延续[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5(3):99-101.
[3]佟玉权.城市旅游特色内涵及塑造原则[J].城市问题,2006(5):36-39.
[4]苗阳.我国传统城市文脉构成要素的价值评判及传承方法框架的建立[J].城市规划学刊,2005(4):40-44.
[5]金双.论中国城市的景观设计[J].山西建筑,2008,34(34):56-57.
城市景观设计教学特色论文 篇2
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城市雕塑的类型和风格,提高对城市雕塑的审美兴趣,加深其对现代城市雕塑发展意义的认识。
2.通过对城市雕塑作品欣赏与评述,开阔学生知识层面。3.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得到美的陶冶和享受,同时也对城市环境艺术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二、教学过程(第1课时):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思想者的雕塑吗?这是罗丹的雕塑作品。请举例说说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哪里存在着雕塑?以及它在环境中所起的作用?
城市雕塑无论如何都是一门纯观赏性的艺术,往往是先通过形体给人以直观的美的享受。当从远处看一尊广场或街头雕塑时,首先接触的是它那并不清晰的“影象”,也就是它那外在的形体。这一“影象”给人的感觉,或是宏伟崇高、或是宁静沉重、或是升腾飞跃,都是非常之美的。
2、新课
(一)城市雕塑的概念:是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三维造型艺术品。设置在公共环境中赋予人们感受和联想的室外雕塑。它是城市形象的一个代表,一面镜子,已经成为国内外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雕塑是一门有“加”有“减”的艺术,从功能上讲,它反映社会生活,表达社会的审美理想,也是表达雕塑家本人思想感情的三维实体的造型艺术。
城市雕塑的环境设计心理;
(1)、城市雕塑可以具有形态的诱惑性。
(2)、城市雕塑中的趣味性。
(3)、城市应让人们产生愉悦。
(4)、城市雕塑中的神秘感。
(5)、城市雕塑应具有独特的魅力。
(6)、城市雕塑还可以有美中不足之美。
3、引导欣赏,加强体验。
(1)结合课本的范例,让学生欣赏国内外经典城雕作品,分析教材中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这个雕塑作品富有亲和力?哪些雕塑作品是象征性的,哪些是追求和环境相协调或具有互补性质的?雕塑设计和建筑的关系是截然的吗?
(2)通过实例来分析艺术设计规律,说明艺术设计不能脱离生活这条原则,在欣赏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4、表达感受,层层深入。
(1)教师出示图片资料,请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2)教师补充分析,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综合评价的方法。城市雕塑的表现主要让人们在动态的时间和空间里感受到艺术的风采。它以醒目的色彩、宽大的尺寸和体量占据空间,形成环境特有的风貌,它是一门纯观赏性的艺术,通过形体给人一直观的没的享受。
第2课时
一、对上节课学的知识进行简单回顾
二、介绍下雕塑的制作流程:[1]、制作小模型;[2]、放大泥塑;[3]、翻模;[4]、制作出成品;[5]、安装。
三、布置作业,学会评述。
(1)教师出示图片,要求学生利用新学的有关城市雕塑的知识,结合自己审美观,进行综合评述。
城市雕塑的表现主要让人们在动态的时间和空间里感受到艺术的风采。它往往以醒目的色彩、宽大的尺度和体量占据空间,从而形成当代城市环境所特有的风貌。
城市雕塑作为城市形象的一个代表,已经成为国内外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立体艺术形式。具有以形感人,以形美化环境的功效,并具有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
探析武汉“城市家具”设计的特色 篇3
引言
“城市家具”,简单来说就是指城市中的一切事物,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能看到的一切用来装点城市的东西,就叫做“城市家具”。通过对“城市家具”的巧妙设计,可以更好地了解城市的发展方面以及城市特色,从而推动城市化的进程。那么接下来就主要从进行武汉“城市家具”设计的特色分析的意义以及武汉“城市家具”设计的特色分析等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来加深人们对武汉市的了解。
进行武汉“城市家具”设计的特色分析的意义
对于武汉“城市家具”设计的特色分析的来说,它对整个武汉市的发展和建设都是非常重要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通过对“城市家具”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城市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城市家具”的具体内容,以及一些基本的组成特点,诸如一些气候或者是地理环境等等,这样就可以根据城市的发展特色来进行合适的家具的选择;除此之外,从对武汉“城市家具”特色的分析,就可以看出武汉市的发展风格以及未来的发展格局,这样一来人们就可以根据“城市家具”的特色来分析出武汉市的一些重要的地标特色。所以说,通过进行武汉“城市家具”设计的特色分析,不仅仅可以使城市之外的人更加的了解这座城市,还可以使这座城市得到更好地发展。
武汉“城市家具”设计的特色分析
1.“楚文化”的武汉“城市家具”设计特色
武汉这个城市位于湖北省,是古代楚国的所在地,同时也是楚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心地,因此当谈到武汉市的“城市家具”时,自然离不开楚文化的代表。例如,通过考古发掘出来的一系列的楚文化的古迹,包括一些青铜器、玉器以及一些雕刻艺术品和丝竹艺术品的等等,这些都极具楚文化的浪漫、活泼的特性。往往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的关系,借助一些浪漫的色彩来展现生命的活力。在这样的历史发展背景之下,就使得“楚文化”成为了武汉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同样也构成了武汉市“城市家具”设计的主要的风格与特色。这样的“楚文化”的独特的艺术色彩,就使得武汉这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具有了十分神秘的色彩,使它在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了独具艺术风格的现代都市。
2.“水文化”的武汉“城市家具”设计特色
在武汉的城市建设中,除了独具魅力的“楚文化”构成了这里的“城市家具”之外,还包括灵动、充满生命气息的“水文化”。武汉市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和汉水的交汇处,山丘、湖泊与平陆相间,这个独特的地理位置就使得武汉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离不开水的装点。历史上就有水兴武汉的传说,武汉的发展离不开“水文化”,例如,武汉地区湖泊众多,河流分布密集,河网密布。这些历史传说都使武汉这个城市充满了历史气息和文化底蕴,是武汉在“水文化”的引领之下源远流长。而水的灵动、洒脱也成为了武汉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表现,人身临其境,感受出这分水的宁静与洒脱。所以说,通过以上分析就可以看出武汉市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就充分利用了“水文化”的特色,借助水的传说与水的灵动,来增强这个城市的生机与活力。当人们来到这个城市的时候,首先就被它独特地“水文化”所吸引,并且流连忘返。所以“水文化”成为了武汉这个城市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家具”之一。
3.“码头文化”的武汉“城市家具”设计特色
最后,武汉这个城市既然是水的城市,那么必然离不开“码头文化”。所谓的“码头文化”等于是“水文化”的衍生品,通过借助水来发展航运业,成为了这个城市的又一大特色,而“码头文化”也成为了武汉“城市家具”的代表之一。武汉城市“码头文化”的主要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汉源性的特征,是指它发源于江汉河流,因此传递着汉族文化的基本特征;第二,是指武汉“城市家具”代表的“码头文化”具备兼容性的特征,因为码头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转运客流量,从而使之流转天下,这样就使得武汉的城市发展展现出兼容并包的特色;第三,武汉的“码头文化”还具有开放性的特色,因为武汉也可以说是重要的发展城市,在这里可以欣赏到各色的区域文化和风景,这就足以看出这个城市是开放的,并且对各个区域的文化是接受的。这样的“城市家具”的代表和特色,就足以展现出这个城市的独特魅力和风采。
结语
通过本文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城市家具”就是城市的景观特色,也是一个城市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对于武汉这个城市来说,“城市家具”就是武汉特色文化的表现和象征,因此文中对这种武汉特色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希望可以更好地去宣传这种城市发展特色。
城市景观设计教学特色论文 篇4
1 特色城市景观设计的理念
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即使一个城市的绿地指标达到要求, 但如果其布局不合理, 那么它也很难满足城市生态的要求以及市民休闲娱乐的要求。反之, 如果一个城市的绿地不仅总量适宜, 而且布局合理, 能与城市的总体规划紧密结合, 真正形成一个完善的绿地系统, 那么这个城市的绿地系统将在城市生态的建设和维护、为市民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到城市的其他系统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次,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应结合城市其他各项用地的规划建设, 综合考虑, 全面安排。在城市各项用地的布局方面, 一方面, 要合理选择绿化用地, 使园林绿地更好地发挥改善气候、净化空气、美化生活环境等作用; 另一方面, 要注意少占良田。绿地在城市中的布局要与工业区布局、居住区详细规划、公共建筑分布、道路系统规划密切配合、协作。再次,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必须结合当地特点, 因地制宜, 从实际出发。城市的现状条件、绿化基础、性质特点、规模范围各不相同, 即使在同一城市中, 各区的条件也不同。所以, 各类绿地的选择、布置方式、面积大小、定额指标的高低, 要从实际的需要和实现的可能出发, 规划建设, 切忌生搬硬套, 单纯追求某一种形式、某些指标, 致使事倍功半, 甚至事与愿违。此外, 城市绿地规划建设既要有远景的目标, 也要有近期的安排, 要做到远近结合[2]。
公同景观区。本区域基本位于常水位之上, 重点打造硬质景观, 让人们可以更多的参与到景观中去。植物种植主要以自然式公园种植为主, 使该公园成为周围居民休闲健身的场所, 成为该市居民游玩的好去处。
2 基于中原地域特色城市景观设计的创新
人文景观是由人类创造的景观。它主要由文物、古迹、诗文、碑刻等这些历史景观, 人工筑台、水景、绿化等这些可以改造的白然景观, 以及建筑物、道路、广场等这些人工设施景观等元素来反映。城市人文景观塑造与保护决定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 甚至直接影响着一个城市的生存与发展[3]。
首先, 城市人文景观塑造与保护, 要体现城市功能的完整性和可持续发展。现代城市人文景观的规划设计注重体现一个城市的特色和内涵、发展脉络、人文特色等元素。城市人文景观塑造, 要体现出人文特色和美化效果。现代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城市景观设计, 更离不开人文景观的衬托。城市人文景观的建设, 不仅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还要体现城市功能的完整性[4]。其次, 城市人文景观的塑造, 要注重历史文化传承。城市人文景观要存古求新, 既需借鉴国内外各地城市建设的经验, 又要传承传统特色文化。体现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特色。城市人文景观的规划与保护要尊重历史, 那些抱着出政绩的心态, 人为创造历史文化符号或设计景观建筑, 以期拉动地方经济的做法, 必须摒弃。再次, 城市人文景观的塑造和保护, 要与城市的山水名胜相融合。那些不顾经济承受能力、不管自然环境等客观情况, 实施的所谓“城镇美化运动”“景观大道”等具有破坏性的建设行为, 其实是对城市人文景观塑造的误解。事实上, 自然景观是城市景观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为城市景观的多样性增添了新的创意: 人工景观, 如包括植物造景、水景、石景、标志性建筑等在内的园林景观以及包括单体建筑、建筑群、街景等在内的建筑景观, 与自然景观相映成趣。在塑造城市形象时, 应合理搭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使两者比例协调[5]。
最后, 城市景观建设不仅要注重与周围街区和环境的尺度配合, 而且要关注景观本身的视觉冲击对环境的影响, 避免过分的视觉冲击而造成对城市文化的破坏。城市景观建设应该合理地营造城市景观的视觉形象, 配合城市自身的文化特征, 注重城市自身的理解、接受能力, 尽量考虑景观设施对于城市文脉的作用[6]。
3 结语
通过城市的景观建设改造, 实现城市原有文物古迹的保护与城市文化的延续和创新。城市的民俗与宜居环境是影响城市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 甚至人的生活方式 ( 喝茶、聊天等) 也会成为城市的一道景观。因此, 合理结合中原地域城市自身文化, 创造适合特定的文化的氛围, 能够使人们接受的景观建设, 才是成功的特色城市景观建设。
参考文献
[1]温全平.江南地域特色的现代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无锡锡东新城九里河风光带为例[J].中国园林, 2016 (02) :42-46.
[2]汪婷婷, 王珊珊.徽州乡土景观特色在城市园林中的应用研究——以政务广场景观设计为例[J].科技展望, 2014 (16) :38.
[3]刘海涛.城市园林景观的作用及设计特色[J].吉林蔬菜, 2015 (03) :48-49.
[4]边昕.论地域文化特色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融入[J].现代装饰 (理论) , 2015 (07) :58.
[5]张玉书.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公园设计研究与探索——以安徽省濉溪县闸河路公园景观设计为例[J].河南科技, 2015 (09) :126-129.
《城市美容师》教学设计 篇5
西湖小学
宋子琦
教材分析:
《城市美容师》属于“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是让孩子们在观察的基础上,把写生与想象结合,通过以绘画的形式进行造型、表现、想象活动。
教学活动设计:学习人物速写技法,进行动态人物写生练习,为下节课创作城市美容师做铺垫。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环卫工人的着装、使用的工具等职业性质。
2.学生掌握记忆画,特别是能抓住人物的动态及着装特点进行描绘。3.学生尊重劳动者,热爱卫生,保护环境的美德。
教学重点:画出环卫工人的职业特征,及在劳动时的记忆画 教学难点:学生能抓住人物的动态来进行刻画
教学准备: 课件,道具、画纸、彩笔、油画棒 教具准备:教本,教案,范画,粉笔,黑板擦。
学具准备:人手一份铅笔、橡皮、水彩笔等绘画工具。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每天天还没亮,我们还在睡梦中的时候;每当刮风下雨,我们在温暖家中的时候,每当灯火通明,我们漫步街头欣赏美景的时候,有这样的一群身影却在忙碌!他们是?
生:环卫工人 师:是的,她们还有个美丽的名字叫“城市美容师”,她们每天穿梭在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用自己辛 勤的劳动换得城市的干净和整洁。
2.板书—城市美容师
二、观察分析,方法指导
1.请两名学生上台模仿环卫工人扫地和擦桌子,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环卫工人日常工作时的姿势是怎样的?
2.小结:迈着小步,前倾弯腰,手持工具或扫地或擦洗或捡拾垃圾。
3.小组合作:用小纸片拼出一款工作中的环卫工人,适当画出手握工具的样子。(3分钟)4.矫正学生作品中错误的地方 5.方法指导: 教师示范人物写生画的方法,引导学生采用动态线辅助的方法。学习“整体(动态轮廓)——局部(衣物、装饰品等的刻画)。整体(线条整理、添画)”。
三、讨论交流,小组讨论:
1.环卫工人的着装特点? 橘黄色的环卫工作服、帽子等 2.环卫工人常用的劳动工具? 扫帚、拖车、火钳等 3.环卫工人常出现的地方
大街小巷、生活小区、马路边、垃圾处理站等 4.欣赏同学优秀作品
四、作业要求
通过观察了解,画一幅环卫工人做卫生的记忆画。可适当添加环境背景,抓住人物的动态、着装特点进行刻画。
五、展示评析: 互评、师评
1.环卫工人的特征是否明显,劳动时的动态是否正确
2.背景添画是否合理。
“城市化”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6
本节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什么是城市化;第二部分讲述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第三部分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其中重点内容是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难点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或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和表现。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地区差异性,培养学生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数据、图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阅读城市化的阶段图,掌握基本读图技巧,并能够运用图像分析城市化处于不同阶段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特点的热情;探究家乡城市化的特点并预测家乡的发展动态。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运用启发、分析法讲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运用讲练结合法,将课本图像、地图册、投影图片与本课活动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运用比较法,让学生区别和理解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采用社会调查法明确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教学用具
投影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城乡人口迁移的驱动力示意图,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示意图,课堂练习等投影片。
六、教学过程(第1课时)
导入新课:上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把城市作为一个面,深入剖析城市的内部结构;本节将城市作为一个点来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
展示“民工潮”和“春运”等有关图片,提问:这些图片反映了目前规模庞大的人口流动,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城市由乡村演变而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一个地区的农村人口,一部分人离开乡村进城务工,有些人会在城里定居下来,转变为临时的或正式的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城市所占的地域范围也会逐渐增大,这样的发展及转变过程,就是城市化。
提问:什么是城市化的含义?(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由刚才的分析、举例和课文中的定义可以看出:城市化的过程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是哪两个方面?(人口城市化——较多的农村人口转变成城市人口;地域城市化——较大的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投影展示:图2.16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
学生讨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过程中等级升级的城市以及新增的城市。
提问:在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发展图上标有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请问这是依据什么划分的?(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的用地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投影展示: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图,分析说明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加深学生对城市化的理解)
承转:看一个地区是否达到城市化,以什么标准来衡量?用什么来衡量城市化的水平,即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是什么?
归纳总结:从以下三方面衡量一个地区是否达到城市化。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用地规模扩大;③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在这三个标志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是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
提问: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有哪些?(推力和拉力)
教师指导看课本图2.17,提问图中哪些是推力?哪些是拉力?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过渡: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什么?
学生回答:“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Better Life)。
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主题?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32,寻找答案。
教师讲解: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当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了,才会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反过来说,城市的发展也会带动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此外,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的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差别在不断缩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也逐渐趋同。
过渡: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教师板书)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P35“世界城市化浪潮”。
投影展示:图2.18“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教师讲解:(结合图2.18讲述,注意强调图中几个关键时间)18世纪中叶前的漫长历史阶段,世界城市化发展缓慢。自18世纪中叶到二战时期,由于西方各国相继实现了工业革命,城市化加速发展,世界总人口和城市人口都增长很快。自二战结束后到现在,世界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规模和范围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迅速上升。
投影展示图1。
提问: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和农村人口的增长速度哪个快?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速度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速度哪个快?(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归纳总结: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比农村人口的增长速度快;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速度比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速度快;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的比重都上升很快。
过渡:城市化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又出现一些新的现象——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教师讲解:在城市化后期,大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向大城市的小城镇、非大城市区或远方较小的城市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叫逆城市化。城市出现城市人口回流,城市中心区再现活力的过程,叫再城市化。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水平时,过度集中带来的不利影响开始凸现,城市发展开始倾向分散,最终导致“逆城市化”:城市人口、工商业向农村分散,而城市中心区发展缓慢,甚至开始衰落。在此背景下,一些国家与城市政府积极采取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在市内实现人口增长,出现了“再城市化”。
承转:城市化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它分为几个阶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城市化发展所表现出的特点有哪些?
投影展示:图2.19“城市化进程示意”。
提问:①世界城市化进程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特点是怎样的?(根据问题引导学生动手设计表1,教师进行点拨)②目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各处于哪个阶段?③看图2.23“几个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比较英国、美国、巴西、印度等国城市化的开始时间、发展趋势各有什么不同?它们各处于城市化的哪个阶段?
归纳总结: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发展中国家则大部分处于初期阶段和中期阶段。
承转:世界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总体在加快,但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却表现出不同的进程。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P33并读图思考,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目的是了解世界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投影展示:图2.18“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分组合作探究,填写表2。
案例探究:阅读课文P33~34“案例4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思考以下问题:①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于什么时候?最早出现在哪个国家?为什么?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在何时达到高潮?此后为何发展缓慢?③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起步于何时?主要原因是什么?④结合实例说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存在着哪些不合理的现象?⑤我国城市化水平的现状如何?(指导学生看地图册,在学生回答、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纠正、解释,并补充说明)
城市规划设计特色 篇7
1 城市特色的含义
我国古代的隋唐长安城, 布局严谨、封闭, 堪称东方古代城市平面的典型。它源于黄河流域, 那里地沃土肥, 物华天宝, 具备自给自足的生存条件, 居民活动范围小, 乡土意识浓厚, 加上宗法制度下的伦理道德规范和军权绝对专制的政治统治等, 反映在城市形态特色上就是唯我独尊的皇城居中。在祖古社、井田状的路网布局及严厉统治的坊里制管理下, 居住单元呈内向封闭状布置。那么什么是城市特色呢?城市特色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 城市社会为了自我的生存和发展, 以当时所达到的文明手段, 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所创造的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成果的外在表现。城市特色与社会生活及历史风貌息息相关, 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历史积累。城市特色是人们对于一个城市的内容和形式特点从褒义上进行的形象性、艺术性的概括, 是一种能为人们的感官所感受, 并对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获得对城市所具有的个性风貌特点认识的一种感性特征。
2 构建城市特色的意义
一个城市的特色多是经历了几十年、几百年乃至上千年逐渐形成的。城市的特色有着不可移动性和相互替代性, 它是城市历史与文化的积淀, 是人们从感知、认知到认同的过程。一个真正有特色的城市并不全是新的、豪华的大厦, 而是借着历史价值的东西来突显其城市风格。挖掘、继承和延续城市的特色对提高城市的品质、增强城市的吸引力有着积极的意义。而我们今天的城市规划设计却越来越重视理性的调控, 注重城市的功利性、时效性, 对如何体现城市的特色还不够关注。为了不使我们居住的城市面貌千篇一律, 避免出现“特色危机”的情况和“故乡丧失”的问题, 这需要我们一代代人为之努力和探索。
3 城市规划设计中城市特色构建的方法
鲜明的城市特色与强烈的地方感受取决于建筑风格、独特的自然环境、城市格局、城市轮廓景观、高质量的开放空间、日常的和季节性全程活动等方面。这里仅就城市规划设计中较多遇到的道路系统、开放空间和高度控制系统做些探讨。
3.1 道路系统
道路是构成城市格局的骨架。从城市总体布局模式上看有网状路网、环形放射状路网等形式。这里谈论的是营造城市特色街道空间的设计方法。城市道路一般可分为生活性道路和交通性道路两类。不同性质的道路其空间特征各不相同。在设计中应利用各种要素加以控制和引导, 强化空间品质。生活性的道路应有以人为尺度的空间, 在维持必要车行交通量的前提下, 尽量拓宽行人面积, 增加路段中人行穿越道, 增加人的活动量, 并可将公交站、人行道及休息设施综合设计, 维持活动的参与性与多样性, 强化活动的特征。交通性道路是以车行尺寸和速度为原则的空间, 它也可以展示城市的特色, 如高架快速干道可眺望全市及自然景观, 市内交通性道路可展示沿途各区域不同的城市意象。设计中道路两侧在市中心高密度区宜以连续的立面塑造整体的街道空间, 低密度或开放空间宜以绿化种植强调个性, 形成对比。当前城市中的步行系统越来越成为展示城市生气和活力不可或缺的部分, 它能创造出丰富的充满人性化的城市空间, 而且也能创造出欣欣向荣的商业氛围, 对这一空间处理的关键是城市环境的整体连续性、类型的选择和细节的处理。
3.2 开放空间
城市的开放空间是指城市的公共外部空间, 如城市周围的山坡地、水域河岸、城市公园、林荫道、广场等。对城市开放空间的规划设计应基于保护自然并支持其特色的基础上进行, 如山坡地带、沿河两岸的开发利用应严格控制密度、高度、发展形态、道路走向及水土保护, 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城市广场应该注重特色活动景观的塑造, 设置吸引人和能够让人留下来的场所和设施。而城市公园则应该注重主题特色的确定和情趣的营造, 使它成为舒展拥挤的城市空间。
3.3 高度控制系统
城市景观设计教学特色论文 篇8
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 我国的小城市建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城市建设在城市结构、景观风貌正趋向雷同, 千城一面。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街道、城市建筑正被程序化的开发吞噬, 城市文脉、肌理、自然生态特征正在城市更新改造中消失。吴良镛先生把这种现象评价为“史无前例的建设高潮与建筑创作的贫困”。随着新型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人们对城市形象和城市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阶段主要内容是合理规划城市用地, 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强调城市用地功能布局的合理性, 从宏观层面确定城市的规模性质和发展方向, 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等所做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 侧重城市用地的二维平面组织。欠缺从空间上规划城市景观风貌特色。另外, 制度上, 关注城市空间形态设计成了我国现行城市规划体系中的真空地带, 而且高高在上的法定地位以及冗长的修编程序这两道门锁, 使得总规在空间塑造上所犯的错误往往成为下位规划的“依据” (张敏, 吴敏, 2008年) 。
城市设计是一项对城市空间形态和环境景观质量进行研究的工作, 是城市空间环境质量得以保证的重要手段, 他体现在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 尤其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研究, 对塑造城市整体空间形象特色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城市设计的引导有利于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构筑一个良好的城市空间形象框架, 其丰富的理论内容、综合的学科体系, 将给城市总体规划的设计注入新的活力, 使其进一步得到完善和提升。所以, 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中需要引入城市设计的理念, 以城市总体规划原则为指导, 从城市全局层面为城市发展制定战略与框架。
2 案例现状解读
独特的自然禀赋、历史文脉、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空间特色形成的基本条件, 是挖掘和提炼城市空间特色的基本要素。
2.1 自然资源
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地处河北省西部, 太行山中段东麓。地处北纬38°09′~38°45′, 东经113°31′~114°15′。平山县东临灵寿县, 南同鹿泉市、井陉县接壤, 西与山西省五台县、盂县毗邻, 北与阜平县相连, 距省会石家庄40公里, 县境东西宽65.9公里, 南北长67.2公里, 总面积2643.65平方公里。
平山境内有驼梁、天桂山等16座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光禄山距平山县城3公里, 风景优美, 山青林秀, 植被丰盈, 清代平山县县令汤聘曾赋诗, 把光禄山誉为“平山八景”之首。平山县城内有滹沱河的分支冶河纵贯南北, 紧邻县城东北角有黄壁庄水库。平山县城拥有抬头见山, 出门遇水的丰富的自然资源, 并以冶河做骨架分为东西两区。
2.2 历史文脉
平山县的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是石家庄第一旅游大县。境内有国家、省、县三级重点文物单位70多处, 有奇峰、溶洞、河湖、瀑布、森林、温泉等自然景点300多处, 拥有8处国家4A级旅游区 (西柏坡、天桂山、驼梁、东方巨龟苑、沕沕水、藤龙山、白鹿温泉、西苑享水湾) , 3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中山国遗址、万寿寺塔林) 。其中文庙、西门外遗址和华北人民政府旧址均位于平山县城内。
2.3 空间形态
自1984年有城建记载以来, 在县城总体规划的指导下, 城市形态逐渐完善, 城市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 特别是1998年以后, 城市发展迅猛, 大中型建设项目相继落户县城。城市建设用地主要拓展方向为向北、向西, 城市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平山县城由冶河一分为二, 东部为老城区, 西部为新区。随着城市快速的发展, 城市用地紧张问题开始凸显, 城市面临新建设空间选择是跨过朔黄铁路向西发展还是利用西区原有的土地在冶河周边发展, 跨不跨铁路发展成为了本次规划的核心问题。现状老城区城中村较多, 居住用地占主导, 土地利用率低, 公共服务设施沿街布置, 未能形成公共中心和良好的公共空间, 亟待旧城改造升级。西区现状建设用地已经不能满足县城未来的发展, 需要寻找新的发展空间。
3 城市总体规划阶段
平山县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 在河北省的小城镇之中并不多见, 如何使其自然禀赋在打造城市特色中发挥作用, 打造一个独具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 成为了本次总体规划的重点。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阶段提出城市设计的理念。重点在塑造城市特色方面做文章。本次规划按照“山—水—城”三者和谐发展模式即:“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壮”、“城得水而灵”。吴良镛先生认为, 应用城市设计的理念主要从以下两个宏观层面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指导:一是城市的形态与结构:山水格局、生态环境、城市慢行交通。二是城市形象与特色:城市的发展历程、城市山水环境、各片区形象特色。
在城市设计策略上笔者主张自然优先, 保护并彰显城市优美的山水环境。加强对山体、河流等自然环境保护, 加大自然山水空间向城市开敞度, 提高其可达性, 通过山水感知路线组织、空间视廊与视域设计、景观轴线安排, 景观节点的保护, 达到“显山”、“露水”、“增绿”, 建造山、水、城有机共融的特色空间环境。在城市整体景观空间系统, 对建筑高度、色彩、视觉廊道、节点培育等城市特色空间塑造上给予指导。
4 设计对策
4.1 特色结构——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空间骨架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主要是城市动态变化的过程中适当安排新的结构元素的能力。城市发展、结构为先, 完善的城市空间形态包括城市发展的诸多因素, 对城市未来长远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城市空间特色结构是展示城市空间特色的主要形式, 是提高城市特色的重要载体。本次规划用地强调适度紧凑、以节能节地为先。平山县城的特色结构框架概括为:“一带、两轴、两核、四区”。
“一带”是指联系两岸的冶河滨水风光带。是平山最重要的城市生态廊道、代表未来平山城市形象、满足人们来平山休闲游憩等综合功能。结合滨水蓝色廊道以及滨河绿色生态廊道, 将城市南面光禄山山色引入城区, 共同组成滨水绿色通道。与城市绿地系统相融合, 提供大众的行为活动空间, 体现鲜明视觉形象。
“两轴”是指跨越东西两岸的冶河商业发展轴和建设大街行政文化发展轴。这两条轴线是城市形象的展示轴线。沿路景观由老城区风貌景观逐步过渡到新区风貌景观, 体现历史与未来的和谐、城市与自然的和谐。
“两核”是指东区的商业中心和西区的行政文化中心。商业中心是片区内最有活力和人口集聚的区域, 集休闲购物、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 在整体空间构成上宜打造丰富多彩和异常活跃的景象, 建筑风格应体现现代感, 力求形成繁华的商业地带。行政文化中心构成应尽量大方得体、庄重安静, 建筑造型富有亲和力, 在近人尺度上注重细节刻画。行政文化空间主要位于进城高速引线建设大街两侧, 是城市对外连接快捷的通道, 是展示城市形象的主要轴线, 建筑风貌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现代化气息为目标, 形成独具特色的景观风貌。
“四区”是指规划范围内的东区、中区、西区、南区。四大片区通过水系和铁路来隔离划分, 形成相互交融和渗透的花园城市格局。其中, 东区是指冶河以东的平山县城, 是平山县城发展的起源, 该片区以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和传统风貌为主;中区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区, 该区的主题风貌为现代风貌, 体现城市发展进程的动力;西区是城市未来的发展空间, 该区的风貌主要体现城市积极向上的繁荣景象, 展示城市的发展前景和美好未来;南区是县城的工业园区, 本区宜发展循环经济, 规划发展新能源和新材料, 厂房建设以节能省地型为主, 以避免污染黄壁庄水库的水源 (见图1、图2) 。
4.2 特色系统——营造城市整体景观风貌
4.2.1 亲近“水”——蓄水托城, 展示城之秀美
激发冶河的滨水活力, 充分发挥冶河对县城环境的效益, 以及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对整个城区的功能进行优化整合, 从而使滨水地区产生巨大的聚合力, 通过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促进县城经济发展并激发社会活力。结合现有良好的生态景观资源, 提供多种形式的功能, 如林荫步道、娱乐休憩场地、儿童娱乐场、游艇码头、观景台、赏鱼区等, 结合人们的各种活动组织室内外空间。采用点线面线结合的方式。线——连续不断得以林荫道为主体的贯通脉络;点——在这条线上的重点观景场所或被观景对象, 如重点建筑、重点环境小品、古树;面——在这条主线的周围扩展开的较大的活动绿化空间, 如滨河公园、文昌公园的建设。这些室外空间与文化商务建筑相配合。采用细节的设计手法, 着重提升城市的步行环境。道路设计上在路面和河岸之间保留一段距离, 在居民社区和冶河之间形成新型生活化社区, 提供比车行道更简便的步行通道, 方便人们进入冶河的滨河带。
4.2.2 引入“绿”——依山建城, 彰显城之神韵
在城市规划中以水系为结构骨架、通过滨水步行绿化带联系各公共空间节点, 形成城市的开放空间系统。主要包括沿河绿化带的拓宽改造和重要节点空间的城市设计, 建设城市绿廊和绿肺。
城市绿廊:以冶河和马冢河绿化景观带为核, 通过打造建设大街, 将县城南面的光禄山风光引入城市, 显山露水, 建设景观林荫大道, 以主要道路绿化为脉, 形成贯穿县城的生态廊道。在城区外环营造环城防护林带, 给城区造就生态安全格局。
城市绿肺:冶河河岸及河道凸凹处, 设置多个滨水广场和公园, 结合滨河公园两侧场地和功能布局, 使冶河滨水的湖光秀色向城市敞开和渗入。结合城市的大型生态廊道建设公园绿地, 利用生态廊道将其串联。
4.2.3 挖掘“文”——人文兴城, 修养城之性情
挖掘文化, 凸显城市文化品质。城市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本次规划中主要从三个节点挖掘城市的内涵。将平山县的历史文化和自然山水有机的结合起来。
主题广场:平山有悠久的历史, 是古代中山国。革命圣地西柏坡坐落在平山境内,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重视城市人文特色的更新与重塑。充分挖掘平山的文化资源, 结合滨河公园建设具有革命意义的主题广场, 集民族性、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为一体的主题人文纪念景观公园。
文庙广场:平山旧城作为平山的历史遗存, 应尽可能保留其历史本真性。规划延续旧城历史街道和胡同的肌理, 恢复和修缮现状较为完好的文庙片区;改造周边衰败的区域, 将旧城建设成为一个具有浓厚历史文化积淀的街区。
西直门外遗址:保留现状遗址, 充分利用滨水环境规划西直门外遗址公园, 结合冶河桥东商业轴线良好的地理环境位置规划商业服务街区, 提升滨水地带的活力, 形成环境与效益的良性循环。商业建筑由北向南逐次递减, 形成优美的滨水建筑界面 (见图3、图4) 。
5 结语
在小城镇建设中, 由于规划区界、分区层次、信息量等工作范围相对较小, 根据对城市空间特色的构成要素体系分析可知。更宜提倡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设计一体化的设计 (吴松涛、贾梦宇等) 。对城市空间特色的引导和控制必须贯穿从城市总体到建筑单体的所有空间层次。总体城市设计与各层城市规划的衔接, 其法定地位的确立有待于在未来进一步研究确定, 但其在城市总体规划设计阶段对城市形象的指导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摘要: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给城市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许多城市建设了大广场、宽马路、高楼, 却缺乏独特的个性和特色;在城镇建设中, 如何避免千城一面, 打造自己独有魅力、塑造城市特色?本文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出现的特色危机, 提出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引入城市设计的理念, 并以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城市总体规划为例, 结合平山县具体实践, 利用平山县周边有山、城中有水、山水绕城的独特优势, 利用他的自然禀赋、历史文脉对城市的空间形态和空间特色的塑造进行初步探讨。打造“河为脉、山为骨、绿为体、文为魂”的城市特色。
关键词:总体规划,城市设计,山水城市
参考文献
[1]汪坚强, 程晖.自然优先、构建山水特色城镇[J].华中建筑, 2009 (9) :106-110.
[2]鲁赛, 夏南凯.理想空间 (37) :总体城市设计[J].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0:70-75.
[3]李全宇, 钟舸.试论江浙中小城市特色重塑[J].城市规划, 2007 (4) :23.
[4]陈必树.具有优秀山水资源的小城市规划探讨[J].福建建筑, 2010 (8) :14-16.
[5]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平山县城总体规划 (2012-2030) .2013.
[6]张洪宇, 周波, 王波.基于山水格局的城市特色研究——以绵阳市为例[J].规划师, 2007 (4) :31-33.
[7]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平山县城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201-2020) .2009.
城市规划中融合特色园林景观设计 篇9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 对于城市生存环境的质量有了更高要求, 而园林景观作为独立存在的客体, 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休闲场所, 并且能够对城市的环境进行调节。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 应该充分的尊重自然属性, 并且与城市的环境相融合, 形成具有城市特色的园林景观, 为提高城市形象创造有利的条件。城市特色园林景观有助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扩展城市的基本功能以及体现城市当地的地方特色, 对于城市规划有着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意义。通过建设具有特色的城市园林景观, 将城市园林融入到城市规划中去,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2 城市特色园林景观设计的主要原则
2.1 宜人原则
城市园林景观作为公共场所, 要为人们营造轻松舒适的环境, 就需要进行合理的设计。因为城市的空间范围有限, 而在有限的空间内, 需要充分的利用各种要素, 与城市繁忙的景象隔离开来, 从而形成独特的休闲场所。绿化是城市建设中的基础要素, 同时也是打造宜居环境的重要属性。园林景观设计的首要原则就是宜人, 让人们置身于园林景观中, 能够充分的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并且能够让紧张的情绪得以放松, 这是园林景观设计的基础原则。
2.2 安全原则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 是通过各种要素的组合规划而成, 比如软质景观中的树木、水体等, 还有硬质景观的假山、亭台、石路、墙体、栏杆等等, 而这些要素的设计需要充分保证安全性。因为园林景观为公共休闲场所, 其中的老人和孩子居多, 所以在设计时, 需要充分考虑到弱势群体的安全性, 在部分结构设计中增加安全防护措施, 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2.3 因地制宜原则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 可以将当地的文化因素应用于设计中, 通过园林景观设计风格, 充分的展现出当地的历史文化特点。并且每个城市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人文环境都有很大的差异, 这就需要对当地的政治、文化、历史、地理进行充分的调查了解, 然后采用因地制宜的原则, 设计出符合当地民众需求的园林景观。
2.4 美观原则
美观性是园林景观设计的主要原则, 园林景观本身要展示的就是美好的形象, 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 应该通过各种要素的布置以及组合, 充分的展现出园林景观的美观性, 表达独特的设计风格。通过软质景观与硬质景观的结合, 确定明确的设计主题, 然后围绕主题进行设计。设计风格一定要具有独特性, 通过空间格局的布置, 远近层次的掌控以及各种装饰要素的搭配, 让人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展现浓郁的艺术气息, 这是园林景观设计的最高境界。同时, 园林景观设计还要充分考虑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提高城市生存环境的质量。
3 城市特色园林景观的必要性
3.1 扩展城市功能
当前城市的功能在于满足居民的居住要求, 同时也满足了市民的休闲、娱乐和工作需求。每一个生活在城市里的人都非常重视城市的功能, 现代化的建筑并不能完全满足市民对于休闲娱乐的需要, 而为数众多、零星分布的园林景观则能够有效提高城市的功能。园林景观能够为市民提供一个放松、休憩和锻炼身体的场所, 起到扩充城市基本功能的作用。
3.2 提升城市环境
园林景观主要由绿色植物组成, 而绿色植物是净化空气、提升环境质量的重要元素, 因此, 在城市规划中融入园林景观有助于提升城市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良好的城市环境对于市民的工作、休闲以及外地游客的旅游、参观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3.3 体现地方特色
目前我国的大量城市园林在设计和建设上存在前篇一律的问题, 没有体现出不同城市和地区的风格, 大都只是搭建几个小亭子或随意设计几条长廊, 即使是参考欧式的园林风格, 也没有很多突出的地方。这样的园林景观让身处其中的参观者根本无法通过园林的风格分辨此城市的地理位置, 从而产生审美疲劳甚至厌恶的情绪。
4 现阶段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植物缺乏多样性, 树种搭配不够合理
城市园林景观中物种的多样性, 一般可以很好的体现这个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综合水准。但是很多城市在物种多样性的设计方面并不是很理想, 植物缺乏多样性, 树种之间的搭配缺乏合理性, 在武汉, 具有一些特色性的园林景观并不是很多。在一些其他城市园林景观中的植物物种更是稀少, 像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县市, 特色园林景观物种的多样性则是更加匮乏。另外, 城市园林景观中, 树种之间的搭配不合理也是其中较为显著的一个问题。在很多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 只是种植单一的树种, 或者将一些不同种类的树种搭配在一起, 完全没有重视生态学的理论, 这样就使得园林景观的设计存在一定问题。
4.2 城市污染严重, 植物养护管理不到位
随着城市化节奏的加快, 使得城市污染越来越严重, 但在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中, 这是一个无法避免的难题。由于城市园林景观是人造的环境, 这就决定了它的系统调节性能和自然生态园林是无法相比的, 像城市中的大气污染对植物有着负增长;地下水的污染使得植物无法健康成长等。另外, 对于园林景观中的植物养护工作也不是很到位, 像武汉这样干旱的城市, 往往没有及时的对植物进行灌溉, 而且对虫害防治方面也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等。
5 在城市规划中融合特色园林景观的设计方法
5.1 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方向
现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和设计都必须要结合社会的发展情况来决定, 规划的目的和方向也要按照社会的发展规律确定。景观设计人员在进行城市园林的规划时, 要特别注意对绿化植物的选择和使用, 考虑到园林的主体和周围环境的融合度, 只有从实际出发, 才能建设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园林景观。园林景观在美化城市的同时, 还会提高空气质量, 保护生态环境, 净化空气中的粉尘, 为人们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
5.2 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城市是人才的聚集地, 城市的园林景观在结构设计上应该呈现出有序的状态并体现层次感, 在进行园林设计时, 应“以人为本”地将园林的内部不同结构进行合理的规划组合, 并区分各结构的功能, 在对园林的内部结构进行设计和排序时要使得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设计者在设计城市园林时, 要根据不同部分的联系和发展趋势以及功能等因素对园林的设计进行综合考虑, 寻找合理的设计方案, 不仅满足当前的要求, 更要考虑未来的变化。园林本身就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建筑形式, 而在进行园林设计时, 更应该着力突出这一点, 将城市与自然完美融合。
5.3 注重交流性的设计理念
融入大自然是所有城市居民的梦想, 能够在充裕的阳光下享受着自然景观所带来的愉悦身心的功能, 足不出户就可以感受鸟语花香是最幸福的事情。在设计园林景观时, 要注重人与自然的交流功能, 体现出独具特色的园林设计理念。只有重视园林设计中人们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 最大限度满足人们接近自然环境的愿望, 才能真正在城市规划中融合特色园林景观设计。
5.4 改善城市园林栽培条件
在选择城市园林的植物种类时, 应尽量使用壤土作为栽种土基, 在育种前可以加入适当的天然肥料, 例如腐叶等, 以增加土壤的营养程度。另外, 对园林内植物的保养与维护也是园林规划时应当重点考虑的关键问题。对此可以采用疏剪、短截和甩放等方法。如果遭遇长期干旱天气, 护理人员就应当及时对植物进行浇水处理;如果遭遇长时间的洪涝灾害, 护理人员就应采用挖沟或打孔的方法排水。
6结束语
在城市规划中融入特色园林景观设计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 设计工作人员只有将自身完全投入到工作中去, 并足够了解一座城市的文化、习俗、环境, 并将这一切元素全部融为一体, 才能真正意义上将特色园林景观设计融到城市的规划中去。
摘要:园林景观是一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但有观赏功能, 还可以有效的改善生态环境。本文主要介绍了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主要原则, 城市特色园林景观的必要性, 分析了当前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及重点介绍了城市规划中融合特色园林景观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城市规划,园林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林森, 孙雪娇.城市规划中融合特色园林景观设计的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4 (17) :13.
[2]王钊, 鲁云.论城市规划中融合特色园林景观设计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 (36) :2810.
城市绿地景观特色化研究 篇10
20世纪, 城市化与全球化走上历史舞台,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刺激下, 对利润的无限追求导致人口与产业不断向城市集中, 城市的面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环境与发展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 人们对美观、洁净、健康的生态环境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迫切。在这种大的背景环境下, 全球的城市绿地建设在国内外专家学者们一代又一代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尝试中, 经历了从“城市公园运动”到“田园城市”, 从“园林城市”到“森林城市”, 从“山水城市”到“生态城市”的一系列城市绿地建设过程。我国城市绿地景观的营造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 大致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前的“特色丧失”, 和绵延甚久的“特色趋同”两个阶段。据有关资料表明, 在未来的20年中, 中国每年将有一千四百万人涌入城市, 可以说,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城市化进程能与中国相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速, 现代城市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城市历史文化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绿地特色景观作为城市地域文化的源泉与结晶, 不仅能提升城市的品位, 产生强烈的社会效应, 更能为城市带来更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对城市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如何建设有特色的城市绿地景观, 如何通过特色景观的营造来提高城市化质量和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已然成为了当今景观设计师关注的焦点, 也成为了未来一个阶段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1 特色城市绿地景观的相关概念及属性
城市绿地的概念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本文引用建设部《园林术语标准》中对城市绿地 (urban greens Pace) 的狭义描述, 即“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 用于改善城市生态, 保护环境, 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的一种城市用地”。
“景观”一词最早出现于希伯来文的《圣经》旧约全书中, 被用来描述所罗门皇城 (耶路撒冷) 的瑰丽景色。因此, 最早的“景观”含义实际是指城市景象, 是人们对安全和庇护之地的憧憬, 从这种意义上理解, 景观的设计与创造, 实际上也就是城市的建造。17世纪到18世纪, 景观一词开始被园林创造者们所采用, 此时的“景观”, 在园林设计者对美学追求的思想模式下, 成为了描述自然和人文等因素共同构成的景象, 是针对美学风景的景观理解, 这种理解也为后期的学术概念提供了思想来源。景观一词, 看似简单, 却有非常广泛而深刻的内涵。
那么何谓城市绿地特色景观?特色景观的属性又是什么?
所谓特色, 就是具有明显的个性、独特的风格和突出的特征, 特色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城市绿地景观特色是通过建设城市绿地中的景观而体现某一特定城市区分于其他城市所表现出的不同的审美特征和个性魅力的独特风格。这种城市间的区别体现出特色景观的第一个属性——相对性。论及一个城市的景观是否具有特色, 必须在同一时间内或是一定的地域范围内, 把它与其他城市相比较。用科学辩证的思想来看, “特色”既是个性, 而个性并不是单独存在的, 个性永远与共性密不可分, 没有共性, 就无个性可言。个性蕴含在共性之中, 而又与共性相区分。就像提到中国, 人们就会联想到长城;可是说到长城, 有的人会说嘉峪, 有的人喜欢山海, 而有的人就念念不忘玉门;也仿佛提到江南, 游客的第一印象是水乡, 而说到水乡, 有人会赞叹乌镇, 有人则留恋南浔, 还有的人则向往西塘和同里。这就是在共性中生存的个性, 既有美感、生态、文化等要素作为共性贯通, 又各自展现独特的魅力和内涵。
特色景观的属性之二, 是它的整体优化性, 或者说群体优化性。首先, 城市特色景观大部分表现出群体效应, 是城市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景观群体所表达出的审美特征。当然, 也存在着一部分个性鲜明、风格迥异的大体量景观单体作品成为特色景观的实例, 例如青岛“五四广场”上的巨型雕塑——“五月的风”。但景观单体成为城市特色景观必须要求景观小品、或是景观建筑在量和质上达到一定的规模或高度, 这样才能给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次, 城市特色景观又体现了优化效应, 即城市景观特色产生于城市特色景观群体组合而成的最佳效果, 这种群体必须符合城市设计的景观集合原则。若城市种存在一些特色景观, 但却零星分布, 相互间缺乏联系, 缺乏互补、烘托、强化等美学效应, 或者说缺乏有机的组合, 甚至相互冲突, 这样的城市景观即使做的再出色, 也是事倍功半, 难以体现城市整体的景观特色趋势。
特色景观属性之三, 是它的可持续发展特性。城市特色景观首先作为景观而存在, 这就要求它的基本的美感和生态功能是必不可少的, 而作为特色景观。必然具有在同一时间点上区别于其他国家或城市、地区的景观特色存在。特色景观的文化内涵, 即在它的物质表面下, 设计师赋予它更深层次的精神文化, 景观所要述说的故事、所描述的历史, 才是城市绿地特色景观区别于其他绿地的根本所在。城市绿地特色景观的可持续发展特性是针对时间维度的定义, 要求具有特色的城市绿地景观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 能代表某一阶段城市的特征, 并能被关注、赞赏并保留至后世之子孙, 这样的城市绿地特色景观就必然要求景观绿地建设能将传统和现代统一, 并使之贯彻到城市的景观空间中去, 使城市能够依托特有的历史人文背景而呈现出独特的魅力。
2 城市特色绿地景观建设的原则
1999年世界建筑师大会上, 吴良镛教授在《北京宪章》中提道:“我们的时代是个‘大发展’和‘大破坏’的时代。我们不但抛弃了祖先们彰显和谐人地关系的遗产——充满诗意的文化景观, 也没有吸取西方国家城市发展的教训, 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梳理人与土地的关系。大地的自然系统——一个有生命的‘女神’——在城市化过程中遭到彻底或不彻底的摧残。”吴良镛教授的这句话准确地反映了当时, 中国在全球化环境的影响下, 城市景观设计的极度困惑。而如今, 艺术处理手法已经日渐成熟, 生态保护问题也得到了广泛关注的情况下, 面对更加多元化的文化冲击, 若想塑造具有良好的文化内涵的特色绿地景观、提高城市形象, 应该遵循和把握的原则有:
2.1 继承传统文化
城市大发展是一个不断传承、循序渐进的历史过程, 城市只有沿着历史文化的轨迹发展才会有“根基”, 追本溯源, 并不意味着要去创造像拙政园、狮子林那样的古典园林, 而是要继承那些国家或者民族千年传承下来的思想、道德、风格、艺术所形成的传统文化, 追溯如何从真切的生活中, 学习艺术创作手法, 提炼设计的元素。
2.2 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有机融合
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 城市绿地景观的设计面临着传统或是现代两难的局面。传统的绿地景观设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也正经历着一个空前复杂、充斥着各种干扰的创作境遇。在这种情况下, 城市绿地景观必然朝着多样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既要表达世界性的共同主题, 又要展示特有文化特征, 既应具有时代性, 又应承袭历史传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以及同外来文化的互补与交流成为营建城市绿地景观特色唯一的、也是基本的发展趋势。
2.3 表现地域特色
文化, 从孕育和诞生的那一天起, 就必然地打上了地域的印记, 当它走向成熟并被广泛接受运用时, 又自然地形成了独具个性的地域特色。所谓“地域性”, 虽然常常会通过各种外在的形式反映出来, 但更多地并且首先地还是表现在文化的价值取向上。所有的地域性景观都有它的独特性, 并且有其产生的必然背景和缘由。正如上文所提及的, 城市的地域性文化是城市绿地特色景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主要表现对象, 这也正是建设城市特色绿地景观的切入点。设计师只有充分了解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文化背景、自然条件等, 才能掌握该城市的地域文化, 进而发掘文化中能够被提炼的设计元素。
地域文化还存在着另外一种状态, 那就是文化入侵。在多元化的文化环境里, 城市逐渐成为了一个包容的载体, 本土文化不断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 人们在对新事物提高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度和兴趣度的同时, 往往忽略了本土文化的真、善、美。这种情况并不是景观设计师们希望看到的, 景观设计师们的愿望往往是希望本土文化能够在城市绿地景观的建设中得到继承与发扬, 但这也并不等同于排斥外来文化。20世纪的大哲学家罗素一再强调“只有参差多态才是幸福”。尊重、保留本土文化, 适当引入外来文化的景观要素, 可以增加城市绿地景观的格局多样性, 提高景观层次的丰富度, 为居民、游人创造更舒适、美好的游赏活动空间。
3 城市特色绿地景观的艺术载体
城市绿地景观是由各种元素构成的, 各种文化、思想的表达最终也要靠这些元素充当艺术载体而实现。通过建设和改善构成绿地景观的各大要素, 是建设城市绿地特色景观的有效方法。形态是人们感知和掌握环境的首要因素, 对形态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形状、形象等可视的外在表象, 也要考虑其内在的神韵、神态和情感等可以深入感知的文化内涵。城市特色绿地景观在形态元素的表达上可分为形体、空间、色彩和光影四种载体。
形体:包含点、线、面、体等四种基本要素, 一般根据体量大小和位置选择适合的形体进行布置, 不同形体的排列、交叉与组合, 同周围的环境形成一定的关系, 最终创造出变化丰富的景观视觉效果。
空间:空间作为形体的一种, 需要依靠实体的形状、颜色、远近、大小来塑造, 它是“虚无”的, 却又是实际存在、可感可知的。在城市绿地特色景观的营造中, 空间作为影响人们感知的重要景观要素而存在着。不同结构特征、功能特性的空间会给不同心理机制的人带来不同的感受。
色彩:色彩的表现力是极其直接和丰富的, 不同的色彩和色彩搭配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受。运用色彩的感染力可以对人们产生心理作用, 引发人么你的联想, 从而增加环境的表现力。
光影:光影效果也是景观营造外在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 尤其对于中国绿地景观而言, 光影效果可以作为单独的景观画面而出现在景观作品当中, 例如“疏影横斜”、“粉墙竹影”等。光线投影到不同质地的材料上, 也会出现不同的变化, 是中国绿地营造中不可缺少的景观要素之一。
形态感知是通过不同的形体、空间、色彩和光影效果共同构成一个特色景观的组群, 通过感知影响人的思想和心理, 从而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并诠释景观的特殊含义, 是抽象的景观要素, 而这些抽象的景观要素仍然要依靠具体的物质要素来体现, 这些具体的物质要素就是:植物、地形、水体、建构筑物及小品。
植物是城市绿地景观建设中最为基本的物质元素, 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和地位。古今中外的人们都对植物有着深厚的感情, 并不断赋予它人类的思想内涵, 使其成为了最普遍的文化载体, 无论是远古时期的图腾文化, 还是《源树物语》中对各种植物充满幽雅、感伤等人物情感的描写, 还有著名的“岁寒三友”等等记载, 都显示出了植物在文化意境体现上的独领风骚, 中国古代还有不计其数的文人大夫以植物的名字为字, 旨在向往植物所具有的高尚的品格和情操。在城市绿地特色景观的建设中, 植物本身就在营造特色景观:圆锥形、圆柱形、圆球形等一系列的植物外形就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景观美感, 不同枝条、叶形植物的搭配组合、不同植物群落的错落交映, 不同叶色、花色和季相的丰富变化, 都带给人无限兴奋与变幻的丰富多彩, 若是再利用植物进行框景、夹景、漏景、障景等造景手法, 就会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空间形态, 创造出不同的空间氛围, 从而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
地形:是承载城市绿地景观的基地和依托。中国古代对造园选址十分谨慎, 要先相地后立基, 还要“相地合宜, 构园得体”, 中国古代的能工巧匠还总结、传承下来了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能媲美的叠山理水手法, 可见, 山体、地形在绿地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水体:中国造园山水不分家, 有山必有水, 有水必有山。水在中国古代也有着不同的文化象征, 老子曾云“上善若水, 水润万物而不争”, 古代文人墨客还喜欢“”曲水流觞”式的风雅韵事, 中国古代的造园更出现了“一勺水以代江海万顷”的高度抽象和联想。而在西方, 严重缺水的伊斯兰教国家, 也曾以喷泉为中心, 模拟《古兰经》中有关天堂的描述建造了别样的园林。现代的城市绿地景观建设中, 几乎没有一处绿地的建设是没有水的, 人类天生对水有一种亲近的心理, 因为水是我们生命的源泉。在城市绿地特色景观设计中, 水作为其中一项物质载体, 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建构筑物和小品:建构筑物和小品是城市绿地特色景观营造中, 景观特色体现最直接、最明显的具体物质要素, 它兼具有功能性和装饰性两种作用, 不仅为公众提供便利, 更能美化环境, 它带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并能深入细致的展示一个城市的风貌。尤其是建筑小品类的装饰物, 可以通过代表声音、文字的抽象表现形式表达潜藏在符号背后的深刻含义, 能引起人们对哲学等思想境界的事物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以杭州太子湾公园为例, 我们可以看出简单的艺术载体, 通过设计师的精心营造, 所能构成的变化丰富、至美至真的特色园林景观。
杭州太子湾公园位于西湖西南隅, 因宋皇室庄文、景献两太子埋葬此地, 故得名。公园在造园时遵循遵从西湖, 自成面目, 回归自然, 返璞归真的宗旨, 以因山就势, 顺应自然, 追寻天趣是为规划布局与景观设计的原则, 严格遵循山有气脉, 水有源头, 路有出入, 景有虚实的自然规律和艺术规律, 对园中的各种构成元素进行了规划与设计。
公园在中国传统山水园林的基础上, 吸取了西方造园开朗飘逸的艺术处理手法, 富有潇洒、自然的山野趣味, 一派乡土风光。在形体和空间构成上以地形变化为手段进行了绿地的营造, 东部景区建有望山坪大草坪, 坪面宽广, 视野开阔, 既可眺望翠微山色, 又可在草地上卧憩、嬉戏。中部景区地形开始发生变化, 与东部开敞草坪形成对比, 琵琶洲地形高高隆起, 翡翠园参差毗接, 相倚而成。在地形的基础上又添加了层次丰富的植物元素, 丘坡上遍植玉兰、含笑、樱花等观赏花木, 下层衬以绣球、火棘及宿根花卉, 配植上讲究虚实结合, 在空间和色彩上变换丰富, 阳光透过叶丛花间, 留下斑驳的光影, 花影照眼, 馨香沁人, 吸引了游客的驻足留恋。杭州太子湾公园特色景观的构成, 最重要的元素莫过于植物, 观赏效果极佳的日本东京晚樱在园中植有数千株, 三月中旬繁花盛开, 灿若云霞, 美不胜收。晚樱将落时, 郁金香花展又随之而来, 作为国内郁金香种植规模最大、种植品种最多的公园, 暖春的太子湾, 就是一片花的海洋, 堪称杭州特色景观的一绝。
一系列抽象的、非抽象的元素, 共同构成了城市绿地特色景观, 设计师们通过各种艺术手法和造园技巧对这些艺术载体进行修改和装饰, 或象征、或隐喻、或抽象, 将城市区别于他人的文化或象征物隐藏在绿地景观中, 最终, 使景观变得更有深意和特色, 使环境更加生态和健康, 使城市变得更有文化和美感, 使城市形象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一个城市的风貌因此而得到改善和塑造, 一个城市的特性和魅力也因此而得到展现。
4 总结
为着人们在城市生活中能够真正实现“诗意栖居”的理想, 为了创造和谐的城市社会,
城市绿地景观的特色化和人文化趋势已经成为一种必然, 这是摆在所有城市绿地景观建设者和参与者面前的一个大题目。在现代城市的绿地景观中, 人们不仅是单纯为了获得某种物质需要, 而更是为了获取一种人文的信息, 一种精神文化的感染和享受。建设城市绿地的特色景观, 体现地方城市的精神和文化, 需要景观设计师合理利用城市生态系统提供的物质要素, 如山、水、植物、小品等, 按设计的途径, 在区域和城市的尺度上来保全大地母亲的安全和健康, 为城市和居民提供优良的生态服务;保持城市完善的结构、和谐的功能, 创造一个安全健康和宜人的绿色景观体系, 实现宜居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通过对自然与人文过程的认识, 来理解和重建城市的特色。
参考文献
[1]Naveh, Z and Lieberman, A.S.Landscape Eeology.Theory and Applcation[M].springer-Verlag, 1984:356.
[2]E.马卓尔文, 王凤慧译.景观综合:复杂景观管理的地生态学基础[J].地理译报, 1982, 1 (3) :17-25.
[3]余柏椿.试论城市景观特色定位—以武汉滨江景观为例[J].新建筑, 2000, (4) :14-17.
[4]王向荣, 林箐.欧洲新景观[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
[5]陈蓉.现代城市绿地特色的营建[D].南京林业大学, 2006.
城市景观设计教学特色论文 篇11
关键词:城市文化景观 溯源 城市文化特色 安顺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安顺是贵州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631年的城市发展历史,为安顺留下了丰富的城市文化景观。这些文化景观成为安顺城市发展的时间和文化坐标,代表了城市发展的演变历程和文化变迁,是安顺城市文化记忆的载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安顺城市建设的改建和扩建,不可避免地破坏了很多城市文化景观和文物建筑,造成城市文化的割裂。本文拟通过对《贵州通志》、《安顺府志》、《续修安顺府志》三本志书中所载安顺城市文化景观(见表一)进行溯源,探究这些城市文化景观的演变及留存现状,对志书中八景之外的城市文化景观以及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的文化景观进行梳理,分析新旧文化景观之间历史的传承性和时代的更新性之间的关系,挖掘安顺城市文化特色,以便在新城建设中通过景观符号的利用,使整个环境系统具有城市典型风貌特色,反映城市文脉的延续,同时又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志书中所记载的安顺城市文化景观
(一)《贵州通志》记载的普定八景概况
明万历《贵州通志》记载的普定八景,指的就是安顺八景。一景“龙洞飞虹”,在安顺城东门外飞虹山下。二景“凤献朝阳”,指东门外凤凰山,山形如扑地凤凰,其主体为凤骨,两侧斜坡即凤翅,其颈俯曲至南水关内复昂起,东岳庙(今为东林寺)正殿恰压凤头,神座适落凤嘴。因为该山位于日出东方,头朝向普定卫城,故得其名。三景“环峰拱翠”,指的是安顺环城皆山的整体景观,意出欧阳修“环滁皆山也”。四景“带水潆澜”,指贯城河的风光。贯城河山城带水,碧波荡漾,河上有九座石拱桥,六座平板桥,形成“九桥十八洞”的景观。五景“东潭印月”,指城东金钟山半山腰的潭池。六景“西墅绯桃”,指西门桃园,是当年城中仕女踏青的场所。七景“文峰夕照”,指今天的西秀山白塔,时为砖塔,形状像一支大笔,故名文峰。八景“圣泉漱玉”,指城南五里,有泉自山麓流出,即玉碗井。
(二)《安顺府志》记载的郡城八景概况
清咸丰《安顺府志》中记载的郡城八景条目,郡城即今天的安顺城。八景之首:“笔锋耸翠”,即今天的西秀山白塔。该塔的修建因为“初,郡城既建,形家以城南山势不耸,于南隅阜建塔以彰文明之象”。二景“砚石濯流”,指东水关静乐庵的偏石板,状若巨砚,故名砚石,与文峰塔相对,意寓笔砚相对。三景“高楼伴云”,伴云楼在安顺府署(今县府路),大堂东侧。四景“曲波泻月”,指贯城河风光。五景“星阁春暖”,指老东门坡大街正中的文昌宫,嘉庆二十一年知府张经田建文昌宫以复兴郡城三十余年无有中举之现状,后成为安顺登高望远揽胜之地。六景“文苑秋阴”,指城西莲社堂街(今醒狮路)“凤仪书院”。七景“钟惊旅店”,指旧大十字中心的钟鼓楼,形家认为安顺环山耸立而中权独陷,土星缺然,故设钟鼓楼于大十字,使五星得配,且可资守望,壮观瞻。钟楼报晨昏,晨钟破晓,惊觉逆旅,催人登程。故名“钟惊旅店”。八景“花映文场”,指“习安书院”,俗称“考棚”,在今市一中内。一中内的那棵老槐树就是习安书院留下来的古树。
(三)《续修安顺府志》郭石农的“咏习安八景诗”中的八景
民国《续修安顺府志》记载了安顺清末名士郭石农的“咏习安八景”诗,习安为安顺府城的代称。本文只是使用其咏八景的诗名,对于诗的具体内容,限于篇幅的原因不录用。第一首诗名“笔锋挺秀”,即今西秀山白塔。第二首诗名“砚石生香”,即城东北的偏石板,与笔锋遥遥相对。第三首诗名“甲楼十字”,即大十字的钟鼓楼,光绪年问更名鼎甲楼。第四首诗名“丁水三叉”,指贯城河水在李家花园(现今为若飞广场处)处汇合,形成丁字形状。第五首诗名“金钟覆地”,指金钟山,即《贵州通志》中的“东潭印月”景观以及《安顺府志》安郡城外八景中的“金钟横地”。第六首诗名“玉笏朝天”,在万仙洞,离城三十里,在汤官屯左侧,未被《安顺府志》列入八景。第七首诗名“华严书声”,指华严洞,嘉庆初,学使洪亮吉更名为“读书山”,离城五里,即《安顺府志》中安郡城外八景的“山洞读书”。第八首诗名“洪化海国”,在城南四十五里,旧系良田,明成化三年忽陷成海,周围约二十五里,未被列入志书八景。
二、志书所记八景景观的发展演变
(一)志书所记景观类型的发展变化
1.“普定八景”代表了安顺城市文化发展的兴起
“普定八景”中,城内外的自然景观居多,如“龙洞飞虹”、“环峰拱翠”、“东潭印月”、“西墅绯桃”、“圣泉漱玉”等景观,体现了安顺城市周围的自然地理环境多山、多溶洞、多潭池、多泉流的喀斯特地貌特征。杨士德在《湘黔滇旅行日记》中“山很低,不过两三百米,一个个孤立着,散布在这个仿佛平原的地方,很是好看”的这段话,对安顺周围群山的描写就很形象地体现了安顺城“环滁皆山也”的美丽自然环境,也是对“普定八景”中“环峰拱翠”这一景观的最好注脚。这八景中自然景观多于人文景观,也体现了明朝时候安顺城市的发展还处于兴起阶段,人要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发展,对自然的依赖程度很高,人文景观还不多,但也开始出现,如“带水潆澜”就代表了安顺城市建设形成的景观,表明城市在宜居的同时,也塑造了城市山水风光,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的文化景观;
“文峰夕照”景观是安顺文化兴起的象征,更表达了历史上安顺人希望地方文化发达、人才辈出的强烈心理诉求。
2.“郡城八景”体现了安顺城市文化的繁荣兴盛
“郡城八景”的景观和“普定八景”相比,原先的纯粹的自然景观不见了,八景都体现了自然和人文景观的融合。八景中首景“笔锋耸翠”,二景“砚石濯流”,五景“星阁春暖”,六景“文苑秋阴”和八景“花映文场”都与安顺的文化教育事业密切相关,这些景观表达了安顺人重视地方文化发展的强烈愿望。三景“高楼伴云”,七景“钟惊旅店”是安顺城市的高层建筑,除了“培风水,关盛衰”的目的之外,更多是“资守望,壮观瞻”,是安顺人登高揽胜、抒发高远志向、陶冶高洁情怀的地方。至此,安顺城市的人文景观具有了更多的人文教化功能,体现了安顺人重视文化教育、陶冶性情的价值取向,更包含了安顺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安顺城市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地方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文化积淀深厚,人文气息浓厚,已发展成“西南一大都会”。
3.“咏习安八景诗”体现了安顺城市文化发展的继承性
郭石农的“咏习安八景诗”中的八景,沿袭了前面两个时期中的一些景观,同时把景观的范围扩大到了城市之外。其中有两个景观沿袭了三个朝代,只是名称有所变化,“笔锋挺秀”,《贵州通志》叫作“文峰夕照”,《安顺府志》叫“笔锋耸翠”,实则都是指今天的西秀山白塔。“丁水三叉”,《贵州通志》叫作“带水潆澜”,《安顺府志》叫作“曲波泻月”,实际上都是指贯城河的风光。而今天,西秀山的白塔成为安顺城市的时间和文化坐标,成了安顺城市的形象标志。贯城河依然与今天安顺人的生活环境、生活品质密切相关。“咏习安八景诗”中的八景与“郡城八景”的四个景观一脉相承,它们分别是:“砚石生香”对“砚石濯流”,“丁水三叉”对“曲波泻月”,“笔锋挺秀”对“笔锋耸翠”,“甲楼十字”对“钟惊旅店”。而“金钟覆地”则与“普定八景”中的“东潭印月”相对,与安郡城外八景中的“金钟横地”相对。所以,“咏习安八景诗”很好地体现了安顺城市文化发展的继承性。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安顺人历来就对“八”这个数字情有独钟,志书中记载的景观多是“八景”。历史发展到今天,安顺人对“八”这个数字的情感依然如故。2011年安顺市委宣传部、市委外宣办面向安顺市举行了“安顺八大系列”评选活动,这一系列的评选结果中就有“市区八大景点”项目,这实际上也体现了对安顺城市文化的继承与延续。新评选的“市区八大景点”为:王若飞故居、安顺文庙、安顺武庙、谷氏旧居、安顺历史文化街区、西秀山石塔、华严洞、虹山湖。这些景点多体现了时代的更新性,如“王若飞故居”、“谷氏旧居”、“安顺历史文化街区”、“虹山湖”。但是其中“西秀山石塔”和“华严洞”这两个景点则是对历史上“安顺八景”的继承,“安顺文庙”、“安顺武庙”虽然未列入志书八景中,但是它们代表了安顺城市文化发展的悠久历史和安顺人崇文尚武的价值取向,所以安顺城市文化景观的发展,有着历史的继承和时代的更新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一个城市文化特色得以延续并继续发展的内在力量。
(二)志书中所记景观的留存现状
1.消失的城市文化景观
随着朝代的更迭,城市发展的变迁,安顺城市文化景观也发生着变化,会增加新的文化景观,同时有些旧有的文化景观也可能消失,这是城市文化发展的规律。如西门的“西墅绯桃”,如今再也看不到西门外绯红绚烂的桃花和踏青的仕女。原来安顺市“环峰拱翠”的美丽景象,因为今天城市的扩展和高层建筑的修建,山体和视野都已经遭到了严重破坏。钟鼓楼曾经是安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关系着安顺城市的风水,文化的发达,地方的兴衰,在安顺人心中具有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于1951年城市扩建的时候被拆除,从此成为老安顺人心中永远的记忆与遗憾。与“笔锋”相对的“砚石”再也不会生香。“高楼伴云”、“星阁春暖”等景观再难觅其踪迹。曾经“带水潆澜”、“曲波泻月”的贯城河,今天已然成了死水沟、臭水沟,不再有“山城带水,碧波荡漾”的优美风光,严重影响了安顺人的生活环境,严重破坏了安顺城市的形象。
2.留存下来的城市文化景观
志书八景中还留存下来的景观已不多见。“文峰夕照”这个景观经过了600多年的沧桑历史,一直到今天,依然是安顺城市形象的标志。但令人担忧的是,周围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已经对这个郭石农诗中“何来大笔势摩天”的景观造成视觉上的严重遮挡。“凤献朝阳”这个景观因东林寺的存在,目前还能依稀可辨其形迹,但是随着高层建筑拔地而起,这个景观最终将消失在高楼大厦中。“文苑秋阴”这个景观,现今还存留了“凤仪书院”遗址,
“花映文场”还留下了今天市一中内那颗古老的槐树。处于城郊的华严洞和玉碗井还保存得较好。这些经过沧桑岁月留存下来的城市文化景观,是安顺城市文化的物质载体,延续着安顺城市文化的发展脉络,承载着安顺城市文化的记忆,寄托着世世代代安顺人的情感与渴望,在今天的城市化进程中,这些珍贵的文化景观命运堪忧。
三、志书八景之外的文化景观以及新增加的景观
(一)志书八景之外的文化景观
除了以上列入志书中的各种八景之外,安顺城市中还留存了很多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极高的文化景观,尤其是寺庙庵堂、清真寺、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这些宗教文化景观,表明了安顺历史上儒、道、释、伊、天主、基督等宗教信仰和谐共处的文化现象,说明安顺在历史上是一个文化多元交汇相融的城市。
1.文庙
安顺文庙(府学宫)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明宣德八年(1433)由贵州布政使司右参议李睿在卫城始建。经过明、清两朝多次复建增修,遂臻完备。大成殿前两座透雕盘龙石柱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代表了安顺历史上石雕艺术的最高成就。安顺文庙的修建,开启了黔中六百年的兴学历程。安顺文庙有“黔中儒学圣殿”、“中国现存最精致的文庙”、“石雕艺术的殿堂”之美誉。府志统计,明清两代科举,安顺共出了28名进士,明代8人,清代20人。清代出了两名中书。明代出举人143人,清代出举人169人。这组数字反映了安顺教育事业的发达。
2.武庙
根据《贵州通志》记载:“关王庙,城内北,永乐年问建。”指的是旧大十字东北隅的关帝庙、武庙。武庙内供奉关羽和岳飞。由大殿、两厢和观音阁组成,殿内36根10多米高的方石柱,整石整料,无镶无接无缺,撑起大殿宏阔的空间,石柱不假装饰,简洁质朴,方正刚直,体现了武庙所蕴含的内在文化精神,与相隔不远的文庙内玲珑剔透精美绝伦的石雕建筑风格形成鲜明对比,为安顺石柱殿堂之冠。武庙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圆通寺
位于安顺西秀山脚下,据秦敬《圆通寺碑记》:“圆通寺,创始于明洪武十八年,重修于永乐六年,皆镇远侯顾公之力也”,始建时间与万历《贵州通志》的记载相同。《贵州通志》记载,安顺城区在明代建有坛庙三十二,其中圆通寺堪称第一大庙,经过明、清两朝历次重修,成为安顺城区三大寺庙之首(即圆通寺、东岳庙、崇真寺)。现存大殿为贵州省为数不多的明代木结构古建筑,大殿内也有28根整石料雕成的石柱,石柱风格与武庙内石柱风格相同。
圆通寺与西秀山上的白塔一起构成安顺著名的城市文化景观,郭石农有诗云:“何来大笔势摩天,塔见圆通望俨然。”白塔与圆通寺相得益彰。现在环绕西秀山修建了塔山广场和景观道,成了市民观景、散步、休闲、健身的地方。
4.崇真寺
在安顺城内西南隅府门口街(今县府路)府署左侧。为安顺城中三大庙宇之一。据万历《贵州通志》记载,建于洪武二十年。由首任普定卫指挥使顾成择地修建。抗战期间,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兽医学校于1939年迁来安顺,学校总部设在崇真寺。1949年11月,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兽医学校,于1952年迁往长春,组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现今地面建筑还存三清殿、汉相祠、萧曹庙,存有安顺城中唯一的古戏台,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5.东岳庙(今东林寺)
安顺三大寺庙之一,位于城东南隅南水关贯城河畔东,始建于明万历年问。建筑奇特,高低错落,供奉东岳大帝和南岳神,香火很盛。在“普定八景”中的“凤献朝阳”之景,意指凤凰山的山体如一只扑地凤凰,而东岳庙正殿恰压凤头,神座适落凤嘴,体现该庙处于山水交汇、依峰耸峙的绝佳地理位置。
6.灵泉寺
灵泉寺位于老大十字北侧,东临安顺茶城、中华北路、王若飞故居,南抵老大十字。寺前有大龙井,为安顺古井。大龙井后有龙王庙,过去天旱时,官府带领城中官绅市民求雨之地,现为安顺市文物保护单位。灵泉寺名当由该井而来。
7.清泰庵
位于城东北隅东水关内贯城河畔,今虹山水库大坝东段南侧下,始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原来的清泰庵前临贯城河东端,背靠古城垣,竹木苍翠、绿圃似玉,远处山峦秀丽、云烟似带,景色宜人。在此庵左后侧约二十米处,另有一静乐庵与它通连一起,形成“上静乐,下清泰”的景观,可惜静乐庵现已不存。距清泰庵不远处,原有一巨型石板,名偏石板,形同砚石,即府志中的“砚石濯流”和“砚石生香”景观,可惜砚石今已不存在。清末安顺名士郭石农、何威凤曾于清泰庵设帐授徒,并写下了不少诗文佳作。现在清泰庵的香火依然旺盛,尤其是其素食很有名。
除了以上儒、道、释等各种宗教建筑景观外,安顺还有清真寺、天主堂和基督教堂,并拥有各自的信众,宗教活动频繁,体现了安顺多元化的宗教信仰。另外,安顺城内古井很多,现今城内还保存下来的古井,应该加以保护。安顺唯一的老城墙残段位于南门大桥,如今只剩下33米,被保护下来供人们怀想安顺建城时的城市规模,凭吊怀古。
(二)新增的城市文化景观
城市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其肌体会随着时代发展进行更新。老的城市文化景观可能会消失,新的文化景观会产生。蕴含在文化景观中的文化内涵诸如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民俗特征、宗教信仰等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安顺在近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增加了几个很有代表性的文化景观,这些景观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景观是“王若飞故居”、“谷氏旧居”、“安顺历史文化街区”和“虹山湖”。
1.王若飞故居
王若飞是安顺人心中的骄傲,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杰出人物。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其故居位于安顺市若飞大道北道中段东侧,由王若飞故居和王若飞事迹陈列馆组成,是安顺市最有代表性的红色旅游景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一切为人民打算”是王若飞一生践行的准则。
2.谷氏旧居
安顺人津津乐道的话:“一门三中委”,指的就是位于今天安顺科学路(原来儒林街中的“大箭道”)28号-34号房院的谷氏旧居。“三中委”指的是谷家三兄弟谷正伦、谷正纲、谷正鼎都是原国民党政界的大人物。谷氏旧居与王若飞故居相距不远,两所旧居的这种相隔而望很有意味,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国共两个政党对垒成败的象征。“一切为了人民打算”的朴实话语,则道出了两个政党胜败的玄机。所以保护谷氏老宅也是很有历史与现实意义的。
3.安顺历史文化街区
安顺历史文化街区的范围东起若飞中路,西至若飞北路,中华东路以北,若飞北路以东,清泰庵、人民路以南,以及文物保护单位王若飞故居和灵泉寺的保护范围。总用地面积35.11公顷。
历史街区内存在大量珍贵的文物、古建筑、保存较好的明清时期的建筑和传统的街巷风格,文庙、武庙、贯城河、清泰庵、灵泉寺、王若飞故居、谷氏老宅等文物单位都聚集在历史街区内,除了这些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之外,更可贵的是,因为街巷内生活的世居居民,使得历史街区成了活态的遗产,具有浓郁的安顺地方生活气息,安顺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民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取向等隐性的文化,在历史街区得以继续延续和发扬。历史街区是人们情感的依托和文化归属感的源泉。历史街区表达了当今城市化进程中为了保护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城市文脉和地域特色的时代需求。
4.虹山湖
虹山湖位于安顺市区东北隅,湖周围被虹山、卧龙、伏虎、狮子山、金牛诸山环抱,湖中有金童、玉女两座小山,湖光山色,风景优美。是安顺市上游重要的防洪、灌溉、工业和生活用水的综合性蓄水工程。今天的虹山湖是在1958年4月动工修建的虹山水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虹山湖经过几次修建,成为安顺市民休闲、健身、娱乐的公共空间。2012年,虹山湖公园完成近期工程整治,现在成为市民游憩、休闲、娱乐、健身的生态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水质清冽的公园,成了现代安顺城市文化的新景观。延续了安顺城市历史上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创造良好生活环境的传统。
四、安顺城市文化景观体现的文化特色
(一)安顺地方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安顺城的儒学教育开始于1394年。在这600年的兴学历程中,培养出大量的人才,也培育了安顺人重视教育、重视文化的内在精神。安顺城市文化景观“笔锋挺秀”、“石砚生香”、“星阁春暖”、文庙等是安顺人重视教育、重视文化的历史见证。在城市历史发展中,很多景观消失了,但是“笔锋挺秀”(西秀山白塔)、文庙等文化景观却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今天成了安顺城市文化的象征,这是安顺人对文化尊崇的结果。1938年4月6日“湘黔滇旅行团”抵达安顺,留宿文庙,闻一多先生曾经画了文庙的透雕盘龙石柱的速写,当时的文庙有县教育局派专人管理,每年农历的八月二十七孔子诞辰,还要举行盛大的祭孔典礼,而当时国内的“孔家店”多已被打倒,改办成学校,安顺地方对孔子的尊崇让“湘黔滇旅行团”师生的惊讶迷惑,其实这极好地说明了安顺人对传统文化的尊崇,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二)城市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交相辉映
1.城市人文景观的喀斯特地貌特征
安顺城市文化景观体现了与自然地理环境的交相辉映、和谐交融。安顺的地理环境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龙洞飞虹”,“环峰拱翠”,“东潭印月”,“圣泉漱玉”,“砚石濯流”,“金钟覆地”,“玉笏朝天”,“石蕊凌波”,“华严书声”等景观,都体现了安顺多山、多溶洞、多潭池、多泉流的喀斯特地貌特征。
2.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建筑风格
安顺城市人文景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交融的特征还体现在建筑材料、建筑特点、建筑审美方面。西秀山白塔,文庙的石雕,武庙、圆通寺的石柱,贯城河的石堤、石栏、石桥、石井,石铺的房屋与街道,历史街区的青石板路,老城墙的斑驳石墙等等,无一不体现了安顺地方出产优质的灰白色的建筑石料,由此而衍生了安顺人特有的石头建筑、石雕艺术和建筑审美情趣,而这一切都是与喀斯特地理环境相适应的文化成果,形成了安顺人将日常生活与审美欣赏,将人的内在精神需求与外在自然的馈赠相结合的安顺特色建筑风格。自然资源和人文特色的有机融合体现了安顺城市文化景观的最终表现力。
(三)多元交融的宗教文化
安顺城市文化景观中留存的大量的宗教建筑,是儒、道、释、伊、天主、基督教和谐共生的文化现象的历史物证。除此之外,还活跃着本地各种民间宗教信仰,体现了安顺人对天地人心的敬畏和反思。这种多元交融的宗教,表明了安顺是一个移民杂处、文化多元的城市,这些宗教表达了安顺人的各种精神寄托以及文化心理,形成了安顺地方本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文化是一种历史积淀,它存在于建筑问,融到生活里,对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的行为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城市和建筑的灵魂。安顺文化是在喀斯特地貌特征的基础上汉族移民文化与本土多民族文化交汇融合形成的产物,文化底蕴迥异于贵州其他地方。从本土文化特色人手研究安顺城市文化景观,追寻文化形成的历史渊源,立足安顺的区域特点,为城市的发展寻找一种科学可行的发展模式。
通过历史文化景观的溯源和对近现代城市文化景观的梳理,我们认为安顺城市文化景观体现的城市文化特色迥异于贵州其他地方的文化,所以应该成为安顺城市建设中的一种文化本底,一种本土景观设计的方法,尤其是在城市新区的建设中,将本土城市文化景观进行符号化,使得整个环境系统具有城市典型风貌特色,反映文脉的延续,同时满足时代发展需要。通过景观手段,来保护安顺本土的生活方式、良性的本土价值观念和文化形态。
参考文献:
[1]杨宛迪:《城市文化景观地域特色的探寻、保护、发展》[D],天津大学,2011:4
[2]清赵懋功:《拟习安书院碑》
[3]清胡林翼:《安顺府浚河禀》
[4]徐化成:《景观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6
[5]明《贵州通志》:江东之,王耒贤,沈思充修
[6]清.《安顺府志》,常恩主修
[7]民国.《续修安顺府志》,黄元操主修
城市景观设计教学特色论文 篇12
成语“好高骛远”比喻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是个贬义词,如果按照这个词义对照我国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我们不难发现“好高骛远”的现实问题:“高起点、大手笔”、“世界一流”、“国内领先”、“亚洲第一”、“国际型”……等。我原本想对这些目标定义为“好高骛远”,可是仔细一想,不妥当,谁不希望家乡好?对于积极向上的初衷怎能给予贬义!问题还不仅如此,在高速发展和强烈竞争的今天,思想和行动、理论和现实的矛盾十分突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追求和行为产生于思想和理论的空白,我们称之为盲目。有需求却不知是否要求过高,有目标却不知是否能够实现,我们有太多太多需要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随着城市质量意识和文化意识的不断提高,追求城市景观特色的理论和现实间的矛盾也日益凸现。比如,什么是城市景观特色?为什么难以实现城市景观特色目标?类似这些看起来简单却不易回答的问题在当前城市景观特色实践中比较普遍,急需解决。
当前城市景观特色的基础理论缺失和盲目实践是个不争的事实。其中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目标,在城市景观特色实践中普遍存在用极高标准去要求和评价现实对象的现象,虽然不能够一概而论这现象为“好高骛远”,但是必须明白这个现象的问题所在。为讨论方便起见,本文把这种盲目追求高目标的思想方法称之为城市景观特色的高调思维,以下简称“高调思维”。通俗地讲,“高调思维”是不切实际地对城市景观特色盲目给予高期望、高要求和高标准。“高调思维”的主要原因是对城市景观特色审美判断的主体和客体缺乏足够的认识。本文仅对主、客体的相关特性进行扼要分析,以探讨城市景观特色高调思维的基本原因。
2 主体分析
从城市景观特色审美主体来看,审美主体的无限“心理空间”及快记忆“比较对象”是形成高调思维的主要原因之一。
判断和评价城市景观特色是有关城市景观特色的审美活动。审美心理学告诉我们,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建立联系的中间环节是审美心理结构,可简单理解为审美主体参与审美实践后的审美经验和标准的构成方式。而由实践获得的审美经验和标准与参与审美活动的实际空间范围有关,包括亲历的空间,也包括没有经历的空间(通过信息方式认知的空间)。这些实际空间范围是以表象信息而存储在审美心理结构中的,它是支撑或影响审美经验和标准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方便理解,我们把审美心理结构中的这种空间简单称为“心理空间”。
“心理空间”是因人(审美主体)而异的,审美空间范围的大小取决于审美主体参与审美实践活动范围的大小,不同主体审美实践空间范围不同,而且,同一审美主体的审美实践空间范围也在发生改变。“心理空间”的这种不确定性可解释为“心理空间”具有无限性特点。
研究城市景观特色必须把握“心理空间”无限性特点,因为城市景观特色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景观审美比较的结果。“心理空间”无限性特点对城市景观特色判断或评价是有影响的。对城市景观特色判断有影响的另外一个因素是“比较景观”。
城市景观特色是一定时空范围内某城市景观不同于其它景观的独特的审美特征。景观审美特征的独特性来自景观的审美比较。审美主体判断某城市景观是否具有特色的审美活动是提取审美心理结构中的景观信息并与判断对象进行审美比较的过程和结果。同样,为方便讨论,我们把提取作为特色审美比较的、存储在审美心理结构中的景观简称为“比较景观”,从心理学角度解释,“比较景观”是一种表象形式的记忆信息,具有识记得快、再现得快的记忆敏捷性特点。具体来说,在“比较景观”中识记得快的景观一定是审美特征的独特性很强的,或者可以这么说,审美特征的独特性越强的“比较景观”被识记得越快、再现得也越快。我们可以把现实景观和“比较景观”审美特征的独特性强度的差别比喻为现实景观和“比较景观”具有高低等级差别。那么很显然,高等级的“比较景观”被记被忆的速度快。
把城市景观特色审美主体的“心理空间”和“比较景观”结合起来分析就可以看出,城市景观特色的高调思维是大“心理空间”和高“比较景观”结合的产物,是一种无意识的快速心理反映。用这种快速心理反映来判断城市景观特色的结果自然是“千城一面”的悲观失望。要按照大“心理空间”中的高“比较景观”的标准来实现我们城市景观特色目标是困难的,随便举个例子就足以说明。当我们一提起城市特色景观,马上会在“全球”“心理空间”中提取记忆敏感性最强的景观信息,如埃菲尔铁塔、自由女神、悉尼歌剧院……等,这些特色景观的目标是可轻易实现的吗?
3 客体分析
从城市景观特色审美客体来分析,审美客体的某些特性不被认识是形成高调思维的主要原因。其中一个需要共识的重要特征是,景观审美特征的独特性在程度上存在很大差别,我们可采用“独特度”来表达城市景观审美特征独特性程度的大小。
从审美客体来讲,上面主体分析提到的高“比较景观”就是“独特度”极为高的景观。城市景观特色的高调思维是一种习惯性思维和盲目性思维,往往把审美客体定位在高“独特度”上,而不了解或忽视“独特度”的层级属性。一个基本的原理是,城市景观的“独特度”有高低之别,并非高的才是特色的,大量有特色的景观的“独特度”并不高。
笔者主持研究的景观特色“结构理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50578069)指出,城市景观特色是相对概念,特色是针对特定空间范围的,不论空间范围大小,哪怕在一个很小的空间范围里都能比较出景观审美特征的独特性,只是“独特度”较低而已。比如,在一个校园或小区里进行景观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具有独特性的景观,如果把这个景观和其它校园或小区的景观进行比较,它不一定能显现独特性,因为很可能其它校园或小区也有这种独特性的景观,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说该景观没有特色,只是它的特色是局限在特定空间范围里而已。一般情况下,当排除审美认知影响因素外,城市景观的“独特度”与其特定空间范围的大小有关:空间范围越大则“独特度”越高,空间范围越小则“独特度”越低。显然,一个在世界范围里独一无二的景观的“独特度”是难以超越的,而一个仅限于审美主体周围的特色景观的“独特度”是不会太高的(特殊情况除外)。事实上,这些“独特度”低的景观容易被忽略,而“独特度”高的景观容易被关注或注意,这除了与上面论述的审美主体的记忆敏感性等心理学原理有关以外,还与低“独特度”景观的弱视觉刺激以及审美疲劳等视觉心理和审美心理学原理有关。因此,审美主体容易养成高调思维习惯是可以理解的。
4 小结
当前,我国城市景观特色基础理论研究比较薄弱,有待加强。城市景观特色问题涉及到城市学科、景观学科、建筑学科、美学、心理学、思维科学、系统工程学等等方面,学科跨度很大。结合实际应用相关学科原理进行学科交叉研究,这是解决景观特色基础理论问题的必须。本文应用心理学原理解读城市景观特色高调思维问题,一方面是试图解决城市景观特色判断的基本原理问题,另一方面希望更多不同学科专业领域的人关心和参与城市景观特色基本理论研究和问题讨论,城市景观特色实践需要提高认识和统一认识。
图片来源
图1 httpp2.iecool.comshow926714.htm
图2 httpsucai.jz173.com1336631298view186767.html
摘要:从审美主体和客体的特性视角扼要分析了形成城市景观特色“高调”思维的原因。
关键词:城市景观,特色,高调思维,原因
参考文献
[1]王绠,汪安圣著.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邱明正.审美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城市景观设计教学特色论文】推荐阅读:
城市居住环境景观设计要素论文08-22
西安城市的景观特色08-25
以生态学思想探析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论文06-14
城市与城市景观12-05
城市景观05-24
城市住宅景观10-21
城市文化景观05-16
城市景观园林05-17
城市广场景观05-19
城市道路景观06-23